流动党员的管理

2022-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流动党员的管理

城市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如何创新

城市社区流动党员主要包括一些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民营企业中的人员、个体经营户等,这些人都属于社区党组织管理的范围。社区流动党员是一个特殊的党员群体,他们的工作场所、住所、经济收入大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要对城市社区流动党员实行有效的教育管理,必须从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

作者:杨群红

第2篇: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探析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状况,分析处于实习阶段的学生党员管理不到位、毕业生党员流动性大、学校组织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提出意识养成阶段严把学生党员“质量关”,责任强化阶段健全相关制度、规范教育管理模式,党性巩固阶段探索校企合作、齐抓共管新局面等对策,并探索创新型模式,即在流动学生党员中成立基层党组织,以及利用新媒体手段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设党课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 流动学生党员 党员管理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认真做好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日常管理监督。这对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高职院校管理部门立足实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特点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以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为此,本文试分析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状况,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一、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的状况

在高职院校中,所谓的流动党员,就是指因某些原因而导致党组织关系没有随着党员的流动一同转移、被暂时保存在学校的学生党员。对流动党员的管理非常重要,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流动学生党员是如何形成的。

(一)外出顶岗实习或者是毕业实习的学生党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会有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的计划,时间长度有的是几周,有的是几个月,因此,部分学生党员在毕业之前,会进入工厂或者企事业单位实习,很多学生党员因此而变成流动党员。因为还没有正式毕业,这些学生党员的组织关系被暂时保留在学校。这个时候,由于学生党员实习的单位地域广且分散,无法安排专人进行跟踪培养和管理,以至于后续的发展会出现流于形式的现象,导致学生党员出现思想状况不成熟、不稳定,无法正常参加“三会一课”的党组织生活,对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不牢。

(二)待就业学生党员。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正式毕业后无法马上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党员关系也不能及时被接收,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这些毕业生的党员关系可以暂时被保管在学校一段时间。由于所处环境或者家庭与学校距离遥远,待就业的学生党员无法正常参加学校党组织的各种学习和活动,对于党性的教育与培养不到位。

(三)已经毕业但组织关系还没有转出的学生党员。有些高职院校学生虽已毕业,但因选择非公有制企业或自主创业等,就业单位或是党的组织建设不完善或是根本就无党组织,因此,毕业生党员毕业后无法立刻转移组织关系,只能依靠在学校的党组织,从而导致这些流动学生党员无法正常参加党组织的生活,甚至是预备党员不能按期转正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使得党组织的管理、监督和教育出现空缺现象。

(四)短期出国交流学习的学生党员。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与国外的一些高校间有一定的学术交流合作,高职院校中部分成绩较优异的学生党员有机会申请到国外的学校进行阶段性的交换学习,时间长短不一。由于国外没有相关的党组织可以接收,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的管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这部分交流学习的学生党员组织关系仍然需要保留在原来的学校,这类学生党员也属于流动管理的性质。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具有年龄偏低,就业群体多样化,整体素质较高,面临继续深造,但是党员意识较薄弱,可塑性强等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使得其管理工作难度更大。

二、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处于实习阶段的学生党员管理不到位。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来看,由于学制短的特殊性,学生实习时期一般在大三阶段,部分专业教学设置也有在大一、大二阶段的见习期。根据教学安排,这个时候,学生会陆续进入各个企业见习或实习,由于企业种类多、地区分散,因此,学生党员管理工作落实起来比较困难,一些细节容易被忽视,特别是一些没有党组织的企业或单位,对党员的管理和要求根本不重视,这使得流动学生党员的教育面临困难。

(二)毕业生党员流动性大,口袋党员数量多。受我国基本国情的影响,毕业生党员流动性比较大,由于他们的工作变动频繁、不稳定,所面临的来自生活各个方面的压力都很大。由于缺少所在单位党组织的正确引导,部分毕业生党员对党员身份不重视,往往出现毕业后不重视党组织关系落实新组织的现象,党组织关系介绍信不在规定时间去办理,甚至出现长期存放在自己手中的现象,导致成为口袋党员。对于一些党组织活动,他们也很难积极参与或者是根本不参与,这样一来,流动学生党员的管理就会越来越缺少组织性,这也导致学校管理困难大,但是不管也不行的局面非常普遍。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困难的现象。

(三)学校组织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部分高职院校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一部分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对于学生党員管理特别是流动学生党员的管理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学校组织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甚至认为学生毕业了,应该归当地基层党组织管理,缺少与毕业学生党员的联系与沟通,或者是联系不上的情况,导致流动学生党员处于学校与单位双向被动的局面,这些都带来较严重的管理问题。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的管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切实解决,将可能导致流动学生党员党组织关系混乱或者丢失的现象,这不利于我国党员队伍的建设,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掌握基本情况,全面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是目前学生党员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三、加强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

流动学生党员属于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社会任何单位和组织以及学习都应高度重视这块“流动的阵地”建设,高职院校更应加强对流动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防止党员教育管理的边缘化问题的出现。

(一)意识养成阶段严把学生党员“质量关”。高职学生新入学的阶段,是党员意识养成的重要阶段。应强化对申请入党人员的筛选,通过开设第二课堂、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建立高素质的党员管理队伍。从实际经验来看,综合素质高,在校各方面表现都非常突出的学生,其成为流动党员之后,也能够积极与党组保持联系,管理起来较为容易,能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因此,必须严把党员入口关,着力提升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关。

(二)责任强化阶段健全相关制度、规范教育管理模式。高职院校要健全相关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强化责任落实,建立专门负责流动学生党员管理的机构,指派专人负责,规范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监督体系,完善流动学生党员的管理制度,保证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学校更应该增强责任意识,实行学校与学生党员和流动学生党员联系制度,设立流动学生党员党支部,建立一对一培养管理模式,更要重视对学生流动党员的信息收集工作,掌握流动学生党员的情况,并对他们面临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跟踪服务。应充分利用党课培训、“两课”教育、社会实践等平台强化理论教育,筑牢其思想防线,可适当向学生灌输“学校就是企业,上课就是上班”的理念,提前养成良好的职业人习惯,促使学生正确转换角色和身份,养成事前有动员、事中有监督、事后有评价的好习惯,才能永葆流动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党性巩固阶段探索校企合作、齐抓共管新局面。针对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提升在校学生党员综合素质的方法。在校期间,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培养,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实习期间,加强校企合作共赢,对学生思想教育问题校企双方都要高度重视,齐抓共管,保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从而探索高职流动学生党员党建工作的新方法。

四、加强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型模式

在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要创新流动学生党员的党组织设置模式,通过多渠道、多载体、多途径开展教育管理活动;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和网络平台将流动学生党员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一)创新模式,在流动学生党员中成立基层党组织。结合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专业背景和顶岗实习要求对学生党员进行党建分类化管理。针对学生外出实习或者就业区域分散的问题,根据相对集中的原则,有意识地选拔和成立临时三人以上的党小组。学生党支部要加强与学生实习或者就业的企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对于有党组织的企业和单位,请企业和单位党组织与学校党支部共同安排党员对学生党员进行培养;对于没有党组织的企业和单位,可以联系企业和单位所在的社区党支部与学校党支部共建的形式对学生党员进行培养。指定党小组组长对流动学生党员开展以“三会一课”为主要形式的学习和活动,结合企业文化和工作,能够让学生党员联系实际更好地找出自身的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

(二)利用新媒体手段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设党课,提升党员教育的实效性。随着信息时代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与发展,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者应该积极利用各种网络载体,通过QQ、微信、微博、教师网络教学平台等渠道和途径探索建立网络党小组的模式,开设教育和管理为目的的党课,利用平台增设签到区、讨论区、成果展示区、精彩一课、创先争优、三会一课、最佳党日等,定时跟流动学生党员形成有效的互动和学习,创新流动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的新模式和手段,从而提升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总之,强化对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工作责任心,是维护流动学生党员利益、推进我国党组织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有效措施。应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完善管理制度,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职院校应不断探索流动学生党員管理教育的新模式,保证流动学生党员的党员本色。

【参考文献】

[1]虞剑英.创新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报,2011(26)

[2]赵敏.运用管理学原理构建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5)

[3]周娅敏,林景路.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探究[J].科教导刊,2017(6)

(责编 何田田)

作者:梁勤

第3篇:大胆创新农民工流动党员的管理方式

摘要:农民工流动党员管理问题是当前党员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河南省信阳市实施的“金桥工程”是对农民工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成功探索。其主要做法和经验是:灵活设置党组织,为农民工党员在务工地“安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积极主动地为农民工党员排忧解难;创建新型活动载体,为农民工党员搭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实施回归工程,为农民工流动党员搭建返乡创业的金桥。信阳市实施的“金桥工程”,对河南乃至全国的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民工;流动党员;金桥工程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发展,农民工大量流入城镇成为必然,在一亿多的农民工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党员。党组织如何通过加强对他们的管理,既能监督他们认真履行党员的义务,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又能在组织的帮助下使他们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是新时期党员队伍建设的一个新课题。针对这些问题,近几年来,河南省信阳市对农民工流动党员实施了“金桥工程”,在河南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对搞好新时期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一、信阳市对农民工流动党员实施“金桥工程”的主要内容和做法

“金桥工程”,是指河南省信阳市正在实施的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党员建立党员之“家”的一项系统工程。具体来说,就是在全国信阳籍农村劳动力集中的城市,建立信阳籍农民工流动党员党支部,通过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服务。

信阳是劳务输出大市,有200多万人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占总人口的25%,其中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就有2.7万人,占全市农村党员总数的23%左右。信阳每个县(区)都形成了一至两个响当当的劳务品牌:息县的保安、商城的烹饪、潢川的花工、淮滨的电焊、光山的缝纫、固始的再生资源回收、平桥区的建筑、新县和罗山县的国际劳务等。劳务经济的发展在给信阳经济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给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带来三个难题:第一,就业区域的流动性和岗位的多样化,使党组织对外出务工经商党员管理考评难;第二,大部分青壮年党员外出务工,使部分村级组织选拔年轻有为的干部难;第三,由于党组织对外出青壮年农民中的入党积极分子缺少培养教育的手段,在青年农民工中发展党员难。为破解这三个新的难题,从2003年上半年开始,信阳市在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党员中实施“金桥工程”。信阳市实施金桥工程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灵活设置流动党员党组织,为农民工流动党员在务工地“安家”

中共信阳市委组织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打破原有的流动党员属地管理模式,从合理设置党组织入手,在外出务工党员人数集中的地方建立党组织。做到农民工党员聚集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优秀人才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跟踪培养到哪里。其主要形式有:第一,采取单独建、依托建、联合建等形式设置党组织。这三种形式主要适合农民工流动党员人数相对集中的地方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杭州等。一是单独建,即根据信阳市某一县域在务工地党员人数,由输出地乡镇党委或是县区委单独建立党组织。在外出农民工集中地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50人以下的,由输出地乡镇党委单独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有正式党员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由输出地县区委单独建立基层党总支。按照此原则,商城县已经分别在外出务工党员中设立了22个党支部、26个临时支部、5个联合支部。二是依托建,即依托信阳籍外出农民工创办经营的各类经济组织或县区驻外办事机构(如维权中心、计生服务站等)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信阳市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有许多人都是本行业的成功人士,在当地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信阳市组织部门就依托这些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中共固始县委驻上海闵行区支部就是依托党员所创办的企业而建立起来的党组织。三是联合建,即采取区域联合或行业联合等方式联合组建党组织。在成功人士创办的企业或农民工相对集中的行业,因党员人数较少或暂不具备单独组建和依托组建党组织条件的,由输出地的县区党组织本着就近、方便的原则,采取区域联合或行业联合等方式联合组建党组织。第二,采取委派临时支部书记、选派联络员、建立网上党支部、设立务工党员管理站等形式进行管理。这几种形式主要适合管理短期外出、人数相对分散地方的农民工流动党员。一是委派临时支部书记。在有序组织的劳务输出活动中,采取直接委派一名党支部书记的方式,把去同一企业、同一个城市或从事同一个行业的农民工党员迅速组织起来。二是选派党建联络员和建网上党支部。对于外出时间较短、人数过于分散的党员群体,则由各乡镇党委负责,采取选派党建联络员和建网上党支部等方式进行管理。三是设立外出务工党员管理站。在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且流向较分散的乡镇,设立外出务工党员管理站。管理站的主要职责是开展党课教育,办理党员外出务工手续、办理接转组织关系、代理承办缴纳党费、帮助外出务工党员维护合法权益等。为了更方便地为务工人员提供服务和帮助,外出务工人员比较多的商城县还在上海、杭州、苏州设立5个分站,面对面地为外出务工党员提供报务。

目前,信阳市通过以上几种形式已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杭州等20多个城市建立党总支13个、党支部351个、党员管理工作站1个,把80%的农民工流动党员纳入了党组织的直接管理之下。这里以在北京市的外建党支部为例。单独建立的支部,新县6个、光山县4个、商城县6个、淮滨县3个、固始15个、罗山县9个、息县5个;依托建立的党支部,潢川县2个、光山县6个;联合建立的党支部,光山县2个。

2.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积极主动帮助外出务工党员排忧解难

第一,发挥外建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整合工会、司法等其他社会组织帮助农民工党员维护合法权益。农民工党员在外出务工过程中,由于受其所从事职业的影响,经常会出现有了工伤事故无人过问的情况,他们的合法权益亟待维护。信阳市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发挥外建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帮助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维护合法权益。2002年,长期在江苏宜兴一家私营石英砂厂工作的一批信阳籍农民工,因为粉尘污染,有159人患上矽肺病,6人不治而亡。商城县苏仙石乡、四顾墩乡20多名务工党员,配合司法部门进行多次协调和十多轮谈判,在江苏宜兴为159名硅肺病患者成功索赔430万元,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中国农民工维权第一案”。据统计,“金桥工程”实施以来,全市外建党组织联合工会运用法律武器追缴拖欠农民工工资4670万元,帮助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15458人,协助处理农民工工伤事故及其他侵权案件680起,依法索赔金额4137万元,帮助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维护了合法权益,保障了农民工党员的基本

权利。第二,开办留守子女学校、到农民工集中地办学,解决农民工党员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不仅是外出农民工最担心和忧虑的问题,而且也是近几年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为了解除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为了下一代子女的健康成长,信阳市党组织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一是开办“留守子女”寄宿学校和托管中心。为了让没有随父母外出的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的子女有学上、有人管,信阳市委号召全市有条件的中小学开办“留守子女”寄宿学校和托管中心。在信阳市委的组织和号召下,全市有150多所中学积极响应,解决了10多万农民工子女的吃住问题。在平桥区的第一中学、第五中学还各办了一个留守子女宏志班。为了保障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信阳市组织部门又组织城市少先队员与农村“留守子女”结对,开展“同在一片蓝天下,手拉手共同成长”活动,使农村“留守子女”得到了正常的教育、管理和关爱,较好解决了外出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的后顾之忧。二是到农民工集中的地方去兴办学校。对于另一部分举家外迁的农民工党员子女,信阳市委倡议有识之士到农民工集中地去办学。平桥区委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在农民工较集中的北京、广州分别办起了3所农民工子弟学校。息县农民工易本耀就是在信阳市委的倡议下,在北京玉泉路办了一所小学,专门接纳农民工的子女,解决了随父母外出的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的子女教育问题。温家宝总理亲自去看望,并在学校黑板上写下了“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的题词。现在,信阳人在北京开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达到400多所,接收农民工子女人学近10万人。他们的这一举措受到了广大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的欢迎。第三,设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事机构,解决农民工党员就医难的问题。2005年,中共固始县驻北京卢沟桥支部书记代表200位固始籍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向家乡党组织和政府反映了在北京看病难的问题,迫切希望在务工人员集中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事机构。信阳市党组织了解情况后立即采取措施解决此项问题。2005年以来,固始县委通过对该县外建党组织和劳务输出部门(驻外办事处)的调查摸底,掌握了在江苏吴江、北京、上海、广东、河南郑州等城市的固始籍民工都在5万人以上的情况后,先后将江苏省吴江市盛泽人民门诊部和北京市丰台区长峰医院、河南省职工医院确定为固始县农民工的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这些信阳籍农民工定点医院,可以为信阳籍所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在当地务工的农民工,提供免费挂号、优惠检查、平价手术等基本诊疗服务;同时,为了信阳籍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报销医疗费用更方便,设在定点医院的信阳“新农合”医疗办事机构,可以现场为农民工报销部分医疗费。从此,河南信阳籍农民工只要每年在各地设立的新农村合作医疗机构交纳10元钱,不用再回家,就可以同样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享受和在家乡看病一样比例的直接报销。有了这一服务,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就可以安心打工,放心就医。

3.创建新型活动载体,搭建农民工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

第一,开展“四争四爱”的争创活动,激发农民工流动党员建设驻地、带富家乡的积极性。信阳市通过在外建党组织中开展“四爱四争”(爱家乡、爱驻地、爱工友、爱企业,争做致富能手、争做遵纪守法模范、争做技术能手、争做创业标兵)的实践活动,把务工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激发出来。争先创优活动的开展为农民工党员发挥先进性提供了平台,出现了许多党员主动找组织,主动汇报思想,主动要求承担任务的感人场面。涌现出魏青刚(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张清刚(全国劳动模范)、杨新松、刘文新等一批务工先进人物,受到了驻地和家乡的表彰。第二,设立党员示范岗,展示农民工流动党员的先进性。外建党组织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的活动,让农民工党员“高举党旗闯市场”。第三,开展评选优秀党员活动,鼓励农民工流动党员为党旗增辉。

4.实施“回归工程”,为农民工流动党员搭建返乡创业的金桥

据有关部门统计,信阳外出务工人员中资产在10万元以上的有27万人,100万以上的有11500人,1000万以上的有643人,亿元以上的有45人,党员在企业家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为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信阳市委在农民工党员中实施“回归工程”,为农民工党员建设家乡搭建返乡创业金桥。第一,利用亲情、乡情的纽带,努力营造回归创业光荣的氛围。如今“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输出打工仔引回创业者”的理念已成为信阳市各级组织部门的共识。当地组织部门特别重视利用乡情和亲情的纽带,吸引外出务工的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打工者外出,市县有关部门定期派人去慰问,开展联谊活动;打工者返回,地方政府扯起横幅欢迎;回乡创业者,更被视为功臣。固始县县城最繁华的主干道两旁,悬挂着数十幅巨大而醒目的返乡农民工“明星照”,这无疑是对“回归工程”的生动诠释。第二,实施优惠的政策,吸引农民工流动党员为建设家乡做贡献。信阳市先后出台了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21个文件,为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党员提供简化办证手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等政策支持。对于有突出贡献的返乡创业人员不仅给予物质奖励,还给予相应的政治待遇,符合条件的优秀人士在适当时候被推荐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候选人。在信阳市委和政府乡情和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昔日的“孔雀东南飞”变成如今的“八方雁归来”,不少人陆续开始返乡创业,这些人被称为“城归”农民。

二、信阳市实施“金桥工程”取得的显著成效

1.解决了三个难题

第一,实施以流出地为主的源头管理,解决了对农民工流动党员考评难的问题。过去农民工党员外出务工后,他们在务工地的表现如何,是否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他们党籍所在地的党组织很难掌握准确的情况。实施“金桥工程”后,通过源头管理(即外建党组织隶属于批准建立的乡镇党委或县区委)和签定双向共管协议,对农民工流动党员的管理更加规范化,解决了对农民工流动党员考评难问题。源头管理,就是规定由隶属于乡镇党委或县区委的外建党组织主要负责对农民工流动党员实施管理。外建党组织承担着四项职责:一是负责本地区内流动党员的调查摸底、登记造册、接转组织关系、开展组织活动;二是组织党员参加当地和家乡组织的党建、公益事业活动和务工单位组织的系列活动;三是支持工会、共青团工作,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四是考评农民工党员在务工所在地的表现。每年年终,以乡镇为单位,由外建党组织对外出党员进行一次民主评议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外建党支部书记和党员进行表彰,此项措施解决了流出地党组织对外出务工党员的考评难的问题。

第二,加强了组织上的教育培养,解决了农民工人党难的问题。过去,由于对外出务工人员中的优秀分子缺乏必要

的教育培养手段,使许多优秀的入党积极分子被滞留在党的大门之外。外建党组织成立后,就把培养优秀务工人员加入党组织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及时发现那些积极向上、文化素质高、勤劳致富能力强的优秀务工人员,逐人建卡,指定支部中有一定工作能力的支委成员或党员骨干负责培养。在组织教育培养下,很多有理想、有能力的务工经商人员向家乡设在务工地的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到2006年底,信阳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有8000多人提出入党申请,3850人被列为积极分子,确定发展对象1972人,408名农民工人党。发展优秀务工人员入党不仅改善了农村党员队伍结构,而且为村级干部队伍和“双强”支部书记建立了后备人才库。

第三,为家乡新农村建设引回了领头雁,解决了选拔优秀青年干部难的问题。“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书”,这是对农民渴望得到一个好的领头人的写照。建设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一批有领导能力和经济头脑的好支书。信阳市通过实施“金桥工程”,为一部分农村引回了经济建设的领头雁。在党组织的号召下,一批事业有成的农民工党员回到家乡担任村干部,利用在外学到的技能和管理知识,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实现了领导干部人才的回归。据统计,“金桥工程”实施以来,信阳市有658名农民工回到家乡担任村干部,其中197人成长为“双强”村干部。

2.架起了“三座金桥”

第一,架起了党员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双向管理信息桥。各县区在组建、管理及发挥外建党组织作用时,都主动与当地各级党组织加强联系,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双方采取签订协议、互访座谈、定期召开联席会等形式,沟通情况,交流经验,协商共建,共同加强对外出务工经商党员的管理。外建党组织普遍得到了当地党组织的认可和欢迎,罗山县子路、莽张、彭新三个乡在武汉市武昌区首义路联合组建党支部时,就得到了武昌区首义路街工委领导的大力支持。许多输入地的工商、税务部门都主动找上门来,希望依托外建党组织对该地区协同管理。通过外建党组织的积极工作,实现了党员输出地和输入地的联合互动,促进了两地各个领域的沟通合作。在年终对外建党组织考评时,还把输入地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对外建党组织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第二,架起了组织与党员之间的连心桥。外建党组织建立后,利用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主要针对农民工和农民工流动党员遇到的被拖欠工资问题、子女入学问题、工伤事故处理问题和看病就医问题等,协调有关部门进行解决。息县长陵乡依托在上海宝山区建立的党支部,还专门成立了维权服务中心。据统计,“金桥工程”实施以来,全市外建党组织联合工会运用法律武器追缴拖欠农民工工资4670万元,帮助解决农民工子女人学15458人,协助处理农民工工伤事故及其他侵权案件680起,依法索赔金额4137万元。通过各项维权工作,使党组织真正成了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的靠山。

第三,架起了农民工流动党员与家乡新农村建设之间的致富桥。在新农村建设活动中,经济发展是基础、是关键。外建党组织建立后,积极引导在外务工经商的党员和成功人士,发挥他们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回乡领办创办企业,为家乡新农村建设做贡献。信阳市党组织通过实施“回归工程”,共有1万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办厂经商,共创办各类经济实体4568个,投资项目935个,总投资达10亿元以上,吸纳了10余万人就业,为信阳市的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四、几点启示

河南信阳市实施的“金桥工程”,给新时期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认识新时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类人员在产业之间转移和地区之间流动日益频繁,其中有不少是共产党员。仅河南省流动党员人数已经达到15万多人。做好对他们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各级党组织只有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新时期做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才能积极地采取措施,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

2.创新组织设置方式和管理方法,保持和发挥农民工党员的先进性

第一,在组织设置形式上,支部跟着党员走,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一个党员如果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其先进性就难以保持,其先锋模范作用也难以得到发挥。要保持流动党员的先进性,就必须创新党组织的设置方式,根据流动党员的分布状况、职业特点和居住地点等情况,及时把他们纳入到党组织的管理之中。要采取支部跟着党员走的方法,努力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就覆盖到哪里。在党员流向相对集中的地方如建筑业和集体组织的对外劳务输出的劳务组织中,可集中建立党组织;在流动党员人数相对分散的地方可以采取委派党建工作人员或依托流入地的社区党组织的方式进行管理。第二,在管理方式上,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管理机制。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应该由现在的以流出地管理为主,向党员属地化动态管理转变。由于党员流动的频繁性和流向的复杂性,党员流出地党组织对其管理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除了在流动党员集中地由流出地党组织负责建立党组织外,党员流入地党组织必须主动承担起流动党员管理的任务,将外来分散的流动党员编入党的一个基层组织,组织他们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党员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党组织通过签订双向共同管理协议,构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共同负责、管理经费共同承担、活动场地共同建设的管理机制,确保农民工党员无论流动到哪里都能接受到党组织的管理、享受到党组织提供的服务。

3.树立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管理理念,增强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服务功能

第一,提高党组织负责人的服务意识。要把那些遵纪守法、办事公道、廉洁奉公,具有一定文化水平、自富和带富能力强,而且热心为外出务工人员服务的外出务工经商党员选为党组织负责人,同时还要对外建党组织负责人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熟悉党务知识,进一步提高为务工党员服务的意识和本领。第二,增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在帮助流动党员维护权益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整合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集中地建立的工会组织、团组织、妇女组织、司法援助组织、计生服务组织等多种力量,齐抓共管,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局面。可以在外建党支部较集中的城市设立外出务工党总支,吸收工会、司法、社保、计生等部门参加,以党总支为核心,同时悬挂维权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就业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牌子并发挥这些部门的作用,真正把外出党组织建设成功能齐全、职责明确、作用明显的经济服务组织,建设成服务广大外出务工党员和务工人员、服务劳务经济发展的坚强堡垒。第三,拓宽对流动党

员的服务领域。流动党员中相当一部分人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也更渴望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帮助。所以在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过程中,需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党内生活中,尊重流动党员这个特殊群体的应有权益和合理诉求。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他们排忧解难,为他们提供更广泛的服务范围。如在致富和就业信息方面提供指导;在权益保障、子女入学、就医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和帮助;建立流动党员扶危救困制度,组织党员开展党内互助活动,组织有技术特长和生活条件好的党员对生活困难党员开展“一帮一”的活动;为失业党员提供就业技能培训等。

4.建立流动党员双向流动的机制,引导农民工党员为家乡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向城镇流动是主要趋势。但是,近几年,由于发达地区商务成本增高,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叶落归根的观念日渐浓厚,一些人回归故里创业的热情较高。各级基层党组织应该顺势引导,建立农民工党员双向流动的长效机制。当前,应当重点加强对农民工党员回乡创业热情的引导,用乡情和政策优势引导农民工党员为建设家乡多奉献。第一,用乡情感召农民工党员致富不忘家乡。如由党员流出地的党组织向外出务工中事业有成的党员和农民工发出回乡倡议书;党组织的工作人员利用节假日去看望本地外出务工的人员,介绍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农民工党员回乡创业的热情。第二,用优惠的政策引导务工党员回乡做贡献。制定优惠的政策和措施,如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税收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方便,引导事业有成的党员和农民工把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带回家乡,带领乡亲致富。第三,通过精神鼓励吸引农民工党员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如设立“突出贡献奖”,表彰在帮助家乡揽人才、引项目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民工党员。利用现代的媒体如当地电视台、报刊、宣传画等形式,对回乡创业有功的人员进行大力宣传,营造一种回乡创业光荣的氛围。

5.建立智能化管理系统和远程教育网络,发挥信息化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优势

第一,运用智能化管理手段,对流动党员实行动态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为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方便。目前,在许多地方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对流动党员加强管理已经具备了条件。流动党员到流人地后党员身份的确认、参加党的活动及享受党组织提供的服务等问题,都可以通过党员管理智能系统得到解决。该系统使党员通过刷卡既能参加政治业务学习和党组织活动,又能通过智能感应器所记录的有关数据,了解当地政府和用人单位发布的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等多方面的信息;同时,该系统也方便党组织对流动党员进行跟踪管理。这个新型的智能管理系统已经在郑州市金水区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值得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推广和应用。第二,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对流动党员进行教育。在人口流动频繁的时代,如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工作,也是党建工作遇到的一个新问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开通和使用,解决了这一难题。在流动党员的务工地、家乡,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具备了开通远程教育网络的条件。2006年以来,中共中央组织部门在许多农村地区开通的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网络传输,流动党员可及时学习实用技术、业务知识、党的有关知识和文件。要将党组织生活会、同乡联谊会与远程教育结合起来,将党建工作、农民工维权与远程教育结合起来,利用党建网络、光盘书刊、定期联系等渠道和方式,畅通家乡基层党组织与外出务工党员群众的沟通联系机制,为外地务工党员群众提供技术、信息、法律等服务。

责任编辑:浩 淼

作者:杨群红

第4篇:流动党员的管理

新发[2011]35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

意 见

各支部: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趋广泛,外出务工经商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越来越多,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党员中返原籍或回城定居,也增加了全乡流动党员的数量。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省、市、区委有关文件精神,避免流动党员管理上“真空”,根据区委组织部关于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现就加强我乡流动党员管理制定如下意见,望各支部认真贯彻执行。

一、流动党员管理的基本原则

从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出发,对符合人才合理流动有关政策规定,党组

织积极予以支持。对流动中的党员采取多种多样的管理措施,使党员不管流动到哪里,都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严格规定,认真搞好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工作

1、党员外出时间达六个月以上,地点相对固定的,应转移党员正式组织关系,转入所去地方单位的党组织。所去单位尚未建立党组织的,可将党组织关系转到所去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的党组织或所去单位所在的街道、社区、村、乡镇党组织。

2、外出时间六个月以内党员、或外出时间较长但暂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应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各支部要进一步与流动党员做好衔接,对外出党员提出要求,了解党员外出的思想、工作情况,及时向外出党员保持联系,正确用好《流动党员活动证》,要求外出党员将持有的《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外出所在地党组织验证并接受当地党组织的教育管理。返回后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党组织查验,并向党组织汇报外出期间的情况。

3、外出务工经商时间长但无固定地点,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要求党员通过适当方式主动与原所在支部保持联系,汇报外出活动情况,按时参加所在支部的会议、按时向原所在支部交纳党费。如党员中途变更从业单位或地点,应及时向原所在支部报告。

4、对于外出流动党员,未按照规定转走组织关系,无

正当理由,不参加所在支部的党的生活、不按时参加所在支部会议、不按期缴纳党费、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经所在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可以按照《党章》的有关规定,按照有关程序将这样的党员除名,并报乡党委,再逐级向区委呈报,予以批准。

5、对流动中的党员,凡是按规定转来组织关系的,经乡党委确认转向有关支部时都应予以接纳,不得拒绝接收。

三、加强对流动党员教育,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先模作用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使其在改革和发展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教育外出党员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按时参加党的会议,按规定交纳党费,积极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做到带头学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社会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科技知识,带头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在劳动、工作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走在群众的前头。

中共新源乡委员会

2011年6月21日

第5篇: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发挥流动党员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加强管理,提升服务

近年来,随着沙湾本地的经济日益发展,我们镇向外流出的党员比例逐渐减少,从外流入务工经商的党员反而日渐增多,截止目前为止流入我镇的流动党员已有50多名。为此,沙湾镇党委把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全镇党员队伍建设的一项攻坚工程,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举措、新思路和新办法,在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活动和发挥作用上取得了新突破。

一、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组织网络,筑牢组织基础

为强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阵地建设,夯实工作基础,沙湾镇党委批准于2007年8月份,成立了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并在支部内分成4个党小组,由4个党建指导员分片管理。为进一步完善流动党员信息台账,支部给每位流动党员建立一张信息卡,对流动党员的个人基本情况、流动去向、联系方式、从事行业、经营状况、家庭情况等逐项进行登记,做到一个党员一张卡、全镇一个信息库。由镇组织宣传办牵头,统一印制“流动党员通讯录”, 建立《沙湾镇流动党员基本情况档案》。还在党团员之家、各村居、工业区建立流动党员联络站,公开了流动党员服务热线电话,明确专人负责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及时登记流动党员来电来访,提供政策咨询、组织关系接转等服务,受到了沙湾镇内广大流动党员的欢迎。

二、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管理制度,科学规范管理

为完善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有效措施和具体办法,建立流动党员管理的长效机制,我镇以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为单位进行管理,由全镇统一进行管理,组织宣传办公室负责对全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调研指导、检查督促和考核评价。并把流动党员参加党组织生活和社会公益事业、遵纪守法、完成党组织分配的任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服务企业发展等情况进行量化、细化,每年开展一次以上党性分析和民主评议活动,将评议结果作为流动党员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全发展党员机制。发挥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在发展务工青年入党工作中的前沿阵地作用,强化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与其家乡党组织的“协调互动”。一是在发展苗子推荐方面:非公联合党支部在确定教育引导对象前,需要征求其家乡党组织的意见,了解其在家乡的表现情况。二是在积极分子培养方面: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都会安排党性强、素质好的党员和身边的优秀务工人员结对子,及时向他们传播党的知识,考察其现实表现。三是在政审考察方面:在政审环节,发展对象本人的政审材料由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负责整理,发展对象亲属的政审材料由其所在家乡的党组织负责整理。

(二)、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建立党员学习日制度,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根据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合理确立党员学习活动日;依托骨干党员,建立流动党员专用QQ群,使流动党员能及时互通信息,交流思想,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认真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每个季度组织一次集中学习活动,学习时间一般选择在双休日,并视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每次学习,都精心安排学习内容,比如共同学习《党章》等理论书籍、时事政治;集中汇报各自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认真学习镇党委下发的文件资料;组织观看党员电教片等等。由于教育活动抓得紧,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明显增强,先锋模范作用也得到了体现。

(三)、健全关怀服务机制。充分发挥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流动党员之家”的职能作用,强化对流动党员的关怀和帮扶,切实在人性化服务中凝聚流动党员。实行流动党员与身边务工青年结对联系制度,定期了解和掌握身边务工青年的工作、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在务工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大部分党员都安排了一部分务工人员作为联系对象,坚持每个月进行一次以上的电话联系,认真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每季度上门进行一次走访,尽力为他们解决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有次我镇流动党员程应莲在厂因工受伤住院,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得知情况后,全体支委立即到沙湾医院探望程应莲并为其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充分体现了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关心,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

三、建立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实现城乡互动

为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加强城乡组织互动,镇党委开展了镇直属机关与社区、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以城乡支部联谊会、建立友好支部、共同开展党日活动等形式,促进城乡党组织沟通交流。对于区域内流动党员,特别是进厂务工的农民工党员,农村党组织主动与企业党组织取得联系,提供党员从事职业、所在地等基本情况,使党员无论在农村,还是在企业都能找到组织,方便他们参加学习、开展活动;对于区域外流动党员,流出地党组织主动与域外流入地党组织联系,提供党员的基本情况信息,加强交流和沟通,随时掌握党员的思想状况和工作、生活情况,使党员无论身边何地都能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由于流动党员的特殊性,我镇以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为平台,特精心策划和组织非公企业的党员参加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党组织活动,如:“迎国庆〃贺中秋”座谈会, “党旗下的风采——沙湾镇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党员活动日”,沙湾镇“学十七大精神,共建和谐社会”党员演讲比赛等等。此外我们还在业余时间,将利用党团员之家的大小影厅、阅览室、党员专门活动室来组织开展党员活动。党团员之家内的大小影厅既可以为党员播放电影,也可以为党员提供电化教育学习;阅览室可为党员提供各种各样的报刊杂志进行学习;此外,还专门设有党员活动室,在这里,流动党员们可以通过参加活动,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最新动态,还可以就时势等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创新组织生活和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他们的党性观念和党员意识,促进他们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第6篇: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

如何加强社区流动党员的教育与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体制的继续改革,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益广泛和频繁;其中,外出务工经商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经统计,截止到目前,我社区社区就有各类流动党员近30多名,占党员总数的22%。社区党组织如何加强对这部分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使他们永保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已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因此,正确分析当前和未来社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现状,加强和改进对社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方法,是适应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政权的根本保障。

一、积极探索组织关系转接的新方法、新路子,确保党员在流动时“不流动”。要彻底改变以往在党员开组织关系介绍信时,开完不问的老方法;当前社会利益现实化,有些党员的觉悟也不是很高,就如何保证党员不失管、失控。一是组织在为外出党员开关系介绍信时,要同时建立个人信息底帐,包括:党员本人的联系方式方法、外出地点和时间,以及外出地点、单位的相关信息和联系方法,以便及时掌握党员的在外情况。二是加强对党的组织工作者的教育和管理,党的组织工作者必须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对党的事业高度的责任感,严格落实组织工作制度,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二、建立和完善流动党员管理和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要不断完善管理和联系制度,加强党组织和流动党员的双向联系和沟通,使流动党员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管理和教育。一是各社区党支部及时为流动党员建立《流动党员流入、流出登记簿》和《表现情况登记簿》。对流动党员的姓名、住

址、联系电话、家庭人口、本人身份、特长、从业情况、服务需求和参与社区各项活动情况等进行登记、造册,实行一人一档;同时,建立流动党员管理电子信息库,实行动态与静态、日常与跟踪管理相结合。二是建立联络制度。按党员分布情况,各社区党支部应设立若干名党员联络员,充分发挥他们对小区内的党员情况熟、住户明的优势,抓好对流动党员的联络、管理,弥补社区党支部对流动党员管不到、管不全的不足。三是根据实际,各社区党员活动中心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为流动党员发放《流动党员服务证》,建立与流动党员的桥梁和纽带机制;流动党员服务站和联系站在发挥管理作用的同时,要注重发挥一些服务功能,为流动党员“排忧解难”,体现组织的关心,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三、加强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牢固他们的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党的历史表明,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党员的学习与教育工作,放松了学习,一个人将逐渐成为“瞎子”和“盲人”,就会迷路;不抓教育,就会毁了一级组织、误了一个政党。一是雷打不动地抓好党课教育。党课是一项基本制度,是保证党员接受党的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教育的基本途径,各社区党支部必须抓紧、抓好、抓实,长抓不懈,不能有半点的迁就和丝毫的松弛。二是抓好流动党员的文化学习和技能培训。流动党员大多都是困难人群,文化水平和自身能力相对较低,再就业机会少,街、居两级组织要依托街道、社区的教育资源,为流动党员提供培训服务,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未来三年,我区流入和流出党员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加大对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工作者,要有强烈的

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对党高度负责的态度来认真抓好社区流动党员的管理与教育工作,巩固党的基础阵地和执政地位。

第7篇: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liyong===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人们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趋频繁广泛,流动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适应新形势、探索党员管理工作新机制”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做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使流动党员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最近,笔者对**县流动党员的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就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基本情况

截止====年=月,全县共有流动党员===人,占全县党员总数====人的=.==%。流出党员===人,流入党员===人,其中:农村党员===人,占农村党员数的=.==%,占流出党员的==.==%。流出党员中,连续外出=个月以上的有===人,=个月以下的==人;流入党员===人,=个月以上的==人,=个月以下的==人。流动党员主要分布在农村,也有少部分是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倒闭企业中的党员,其中未落实单位的军转干部、复员退伍军人的党员==人,未落实单位的大中专毕业生党员=人,停产半停产、关闭、破产企业中的党员==人。从现状看,流动党员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流动党员年轻且文化高。在===名流动党员中,==周岁以下的===名,占流动党员数的==.=%,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的===名,占流动党员数的==.=%。从年龄和文化上看,流动党员具备了年富力强,知识结构合理,且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特点。

二是外出范围广且地点不固定。外出党员的流向以农村向城市流动为主。流出省外的===名,流出至省内的===名,分别占外出总数的==.=%、==%。由于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原因,流动党员随时有可能更换单位和地点,流动性相当大。党员在工作单位之间的流动相当频繁,大部分流动党员很难在一个单位较长时间工作。

二、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去向难掌握

由于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很大,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外出党员管理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教育管理不严,制度不全,流入、流出无登记,以导致部分党员“来去自由”,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此外,还有因受灾等原因造成家庭贫困的外出党员,由于情绪低落,对党组织有怨言,逐步疏远了党组织。

(二)活动难开展

外出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就是春节回家过年,也是来去匆匆。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闻不问,多数党员不能参加从业地的党组织过组织生活,与从业地党组织保持联系的很少。有的党员因怕受约束,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成为“隐性党员”。相当部分外出党员存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去挣钱”的心态,外出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漠不关心,没有发挥“双带”作用。由此造成外出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以及教育培训等,都难以落到实处。

(三)管理难到位

多数基层党组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外出党员管理措施,致使部分外出党员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几乎等于空白。在外出的党员中,多数从业于个体私营企业,但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建设还不够健全完善,适应不了对流动党员管理的要求,且有的地方党组织对流入党员管理也不够重视,出现了管理上的“真空地带”。在外出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外出前,既不向党组织报告,外出后又不向党组织主动汇报思想,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以致于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此外,由于党员目标管理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对于外出党员都难以落实,致使外出党员疏于管理和监督。特别是党章规定的“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要求难以落实。

(四)组织隶属关系难接转

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未转到其工作地党支部。据调查,**县的===名流动党员,到县委组织部接转组织关系的较少。其原因除了外出时间、地点不固定外,主要还有接转组织关系的程序较多,花费时间多。如:**县**镇**村的一个党员到**县**镇的一个煤矿打工,其接转组织关系就要经过“**村支部---**镇党委---**县委组织部----**县委组织部----**镇党委---**村支部”六个部门、六道程序,若顺利办理至少需要三天时间,若经办人员出差或有事不在,那就不知道要多少时间了。在调研时,同一部分流动党员座谈了解到,有的虽然想接转组织关系,但因程序多,耗时多而未接转,有的甚至说连务工所在的党委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县委组织部门“朝东户朝西”就更不知道了。从而导致党员的组织隶属关系和工作单位相分离。

(五)身份难明确

**县对流动党员管理进行的探索,====年选派了一批干部到企业挂职,探索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和企业党建工作,在工作中遇到两大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流动党员的身份只是其本人说自己是党员,没有有关的证明材料,党组织难以确定其身份;二是有的党员在私营企业务工或给个体老板打工,工作时间紧,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参与党组织的活动或不愿暴露党员的身份,因而没有与当地党组织联系,一心一意去挣钱,成为“隐身党员”。

三、加

对流入本地,在本地工作或居住时间=个月以上,并持有《外出流动党员活动证》或《流动党员证明信》的流动党员,由其工作单位党组织或其居住地党组织负责登记,并报党委备案,同时编入一个党支部或党小组过组织生活;在本地工作或居住时间=个月以上,而没有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或没有《外出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动党员证明信》)的流动党员,其工作单位党组织或其居住地党组织要督促其办理组织关系迁移手续或《外出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动党员证明信》);对持有《中国共产党党员介绍信》的外来流动党员,按有关规定做好组织关系转接工作。

(六)建议上级部门组织研究跨省市务工经商党员的管理问题。从调查情况看,“流入地”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十分重要,但很难解决党员的真实性问题和不暴露党员身份的党员管理问题。如何加强“流出地”对他们的管理,以及“流出地”和“流入地”如何建立必要的联系,形成管理网络等等需要认真研究,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办法;建议上级部门组织研究流动党员活动证的使用问题,解决“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管不了”的情况;根据新的形势,制定具体的、规范的、全国统一的流动党员管理办法和措施,以便基层党组织操作。

第8篇: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流动党员管理问题及对策

随着企业改制、职工身份置换,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趋频繁广泛,流动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党内民主、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做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使流动党员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现就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存在的问题

党员的流动,给基层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有的基层党务工作者认为,流动党员毕竟人员少、距离远、时间短,因而不愿多想办法,以致疏于管理,导致了流动党员“所在单位管不到,所到单位管不了”的现状。使流动党员一时成为边缘人,缺乏归属感。就目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去向难掌握。由于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很大,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党组织对外出党员管理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教育管理不严,制度不全,流入、流出无登记,导致部分党员“来去自由”,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此外,还有因受灾等原因造成家庭贫困的外出党员,由于情绪低落,对党组织有怨言,逐步疏远了党组织。二是活动难开展。外出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就是春节回家过年,也是来去匆匆。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闻不问,多数党员不

能参加从业地的党组织过组织生活,与从业地党组织保持联

系的很少。有的党员因怕受约束,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成为

“隐性党员”。相当部分外出党员存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

一意去挣钱”的心态。由此造成外出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以及

教育培训等,都难以落到实处。三是管理难到位。有的基层

党组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外出党员管理措施,致使部分外

出党员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几乎等于空白。在外出的党员

中,多数从业于个体私营企业,特别是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组

织的党组织建设还不够健全完善,适应不了对流动党员管理

的要求,外企表现最为突出,对流入党员管理也不够重视,

出现了管理上的“真空地带”。在外出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

备考察期。外出前,既不向党组织报告,外出后又不向党组

织主动汇报思想,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以致于预备考察期

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此外,

由于党员目标管理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对于外出党员都难

以落实,致使外出党员疏于管理和监督。特别是党章规定的

“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

党”要求难以落实。四是组织隶属关系难接转。流动党员的

组织关系未转到其工作地党支部。据了解,现在流动党员外

出很少有人到县(市)组织部接转组织关系。其原因除了外

出时间、地点不固定外,主要还存在接转组织关系的程序繁

琐,花费的时间也很多。若遇经办人员出差或有事不在,那

就不知道要多长时间了。据了解,有的流动党员虽然想接转

组织关系,但因程序多,耗时多而未接转;有的把当地的组

织部门所开的组织关系介绍信开好了,但不知道务工所在地

的组织部、党委在什么地方,从而导致党员的组织隶属关系

和工作单位相分离,成为“口袋党员”。五是身份难明确。

有的流动党员只是本人说自己是党员,没有相关的证明材

料,党组织难以确定其身份。还有的流动党员在私营企业务

工或给个体老板打工,工作时间紧,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参

与党组织的活动或不愿暴露党员的身份,因而没有与当地党

组织联系,一心一意去挣钱,成为“隐身党员”。

二、管理的方法与途径

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使党员在流动过程中能够及

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不能仅仅

停留在思考层面,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1、完善制度,创新流动党员管理。

一是建立双方共管制度。架起流出和流入地之间的桥

梁。建立双重管理与交流沟通制度。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

两地党组织之间保持经常性联系,重大事项随时沟通,一般

意见定期交换,并且认真记载,相互承认。二是建立全程管

理制度。确保流动前、中、后管理不断档。特别是近年来,

博乐市各街道社区也相继成立了流动党员支部,专门对流入

党员进行管理,做到了有场地,有制度,有专人指导。但对

流出党员管理抓的还不够实。因此,有必要建立起党员流动

前汇报、登记制度,确保党支部对党员的思想状况、流动目

的地有全面的了解,以便联系、管理。三是建立承诺制度和

一票否决制度,明确个人和组织责任。党员流动前,党员主

动与党支部签订责任书,明确党员外出期间的权利、义务和

违约责任,约束党员接受管理。在流动党员管理中,党组织

对其疏于管理或管理不力的实施一票否决,取消支部及负责

人的评优评先资格。四是建立完善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制度。对党组织驻地相对遥远,转接组织关系程序又比较复杂的,建议由当地组织部门为流动党员代办组织关系转接,这样既能为流动党员省工又能省下一部份交通费;同时建议简化转接程序,流动党员只需携带当地党组织签发的流动党员证和支部的证明材料,到流动地党组织登记,由流动地党组织代为管理,并定期向流动党员所在党组织反馈流动党员的工作学习及思想情况。

2、强化培训,提高流动党员整体素质

一是行前培育。有外出党员的党组织,在党员外出前,对其进行党风党纪、遵纪守法等教育。针对外出党员的不同情况对他们提出具体要求。教育内容一般应包括: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安全生产知识、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使他们学有所用。同时要求党员外出后要主动与所在地党组织取得联系,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要求党员在外出期间自觉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按期交纳党费,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流动教育。各级党组织要根据党员流动的特点成立“流动党校”, 组织党课辅导员,奔赴外出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城市,进行巡回讲课。各党支部要确定流动党员联络员,负责传达党组织活动安排,邮寄学习教育资料,通报家乡党组织的有关重大事项,收集流动党员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帮助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三是补课教育。各乡镇党委要抓住流动党员在重大节日回家时机,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内容,对他们进行补

课培训。并在流动党员中积极开展党员挂牌经营活动和“双带”活动,着重引导外出经商党员争做诚信守信、文明经商的带头人,树立良好的整体形象,积极参与当地建设,为当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要求他们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信息,为家乡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3、提供平台,发挥流动党员模范作用

一是强化党员岗位责任。确定具体职责,制定工作目标,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在进城创业人员和下岗创业人员中的带头致富、协调劳资关系、矛盾纠纷调解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对创业成绩突出、先锋模范作用明显的流动党员,及时向流出地党组织通报,并给予一定的表彰奖励。

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像开展以“争先进、作奉献、强技能”为主题的“三比三看”活动,即比帮带,看谁带出来的先进多;比爱心,看谁为“第二故乡”奉献多,比致富,看谁掌握的技能多;让组织“活”起来、党员“动”起来、党旗“飘”起来。各级党组织只有在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载体上下工夫,才能把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做好新时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各级党组织要从加强党的建设的全局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充分认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流动的客观必然性,认识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党建的全局观念,做到“组织设置便利、教育管理灵活、发挥作用实在”、

使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实现“既要管好,又要管活”的目标。使党组织充满生机活力。

第9篇: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思考与对策

×市地处北京经济圈紧密层,是北京的南大门,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北京经济迅猛发展、奥运设施工程相继开工,为XX市的劳务输出搭建了广阔的平台,随着劳动力流动的日趋频繁,流动党员的数量越来越多。如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既是一个热点问题,又是新形式下党建工作不容回避的难点问题。XX市在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出了五管联动(定期回审管理、专人联系管理、接转关系管理、建立组织管理、实行持证管理)工作法,为进一步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提供了制度保证。

一、基本趋势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该市流动党员出现了3个新的趋势:

(1)流动的数量更多。全市农村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数量从1995年的52人增加到现在的354人,年递增31.3%。流动党员以中青年党员为主,文化水平相对较高,部分党员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和一技之长。在流动党员中,农村多于城镇,城镇下岗职工的党员流动在逐年增加。总的来看,流动党员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之势。

(2)流动的范围更广。外出党员的流动范围已从市内流动为主转向省内、全国范围内流动;流向以农村向城市流动为主,主要集中流往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如北京;从业的单位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分布的行业主要以工业、建筑业、商业及饮食服务业为主。

(3)流动的时间更长。部分流动党员已具有时间、地点相对固定的特点,一些党员已连续多年在外较为固定地点务工经商,飘泊游子正在逐步减少。

二、存在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主要是“五难”。

1、去向难掌握。一些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据统计,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中,近半数党员在外出前未向党组织报告;31%的党员没有与原党支部保持联系。加之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有的无固定地点且居无定所。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

2、活动难开展。一方面,流动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就是春节回家过年,也是来去匆匆;另一方面,有95%的外出党员不能参加所去地方党组织生活;再一个方面,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闻不问。由此造成流动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以及教育培训等,都难以落到实处。

3、管理难落实。在流动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外出预备党员则到期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有的大学生党员,毕业后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只能将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户籍所在地党组织,人却长期在外,难以管理。此外,由于党员目标管理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对于流动党员都难以落实,致使流动党员疏于管理和监督。

4、党费难收缴。大部分的流动党员是在春节返乡时一次性补交全年党费或外出前一次性提前交纳全年党费,有的是由其亲属代为交纳,还有少数流动党员不愿交纳党费。据统计,在流动党员中,未按要求交纳党费的占28%。

5、作用难发挥。相当部分流动党员存在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去挣钱的心态,外出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关心不够、支持不够,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以及带动作用弱化。

三、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深。一些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更有甚者,有些流入地的党组织对流入党员不闻不问,或者不愿接纳他们参加组织生活。由于一些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造成五难现象长期得不到很好地解决。

2、党性观念不强。部分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不强,外出时不愿向党组织报告,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怕受约束,把自己置于党组织之外。有的党员意识逐渐淡漠,忽视党组织生活,平时既不参加所在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向原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情况。此外,还有少数下岗职工的流动党员,由于对企业的改革不理解,造成了心理震荡,情绪低落,对企业和党组织有怨言,逐步疏远了党组

上一篇:一江春水向东流影评下一篇:搞笑小品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