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祝福语

2022-12-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考后祝福语

高考改革迈入扩招“后时代”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发布以来,“改革”成为社会各领域发展主基调。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程中,高考改革无疑是重中之重。作为教育改革的“中枢”,高考集聚了最深层次的矛盾,最为错综复杂,也最为牵动人心。高考改革如何进行,考验着政府教育改革的决心,也考验着改革者的智慧。迈入扩招“后时代”的高考改革,已经积聚了足够的改革能量,正面临着一场根本性的变革。

细数新世纪以来教育领域的重大决策,大学“扩招”无疑最引人注目、影响深远。1998年11月,时任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汤敏上书国务院,提出《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的建议书,大学“扩招”的车轮由此疾驰十年。这项改革决策,改变了万千青年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教育的“生态”。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也是社会、民众关心的热点。迈入扩招“后时代”的高考改革,当何去何从?

自上而下吹来“改革风”

没有任何一项教育改革如高考改革这般牵动人心,也没有任何一项教育改革如高考改革这般错综复杂。关于高考改革的任何风吹草动,总能掀起社会舆论的巨大波澜。

今年“两会”,高考改革再次成为热点话题。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所明确的高考改革方向,以及随后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考改革方向的“表态”。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着墨颇多,这其中,高考改革也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指出:“《决定》明确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将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为亿万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

《决定》发布后,教育主管部门也加紧了制定政策方案的步伐。2013年12月5日,刘利民表示,教育部已经完成制定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即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014年3月9日,在“两会”中接受记者采访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再次表态,目前正加紧论证高考改革方案,已有初步意见,要考虑改革科学性、可行性、风险性问题。而这条消息也成为当日“两会”转载次数最多的一条新闻。

不难发现,《决定》对高考改革的描述,基本继承了《教育规划纲要》对高考改革方向的设计。坚持了“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这一大的方向,但在“减少统考科目”“不分文理科”“一年多考”等方面更加具体,也更具有可操作性,这显示出近年来高考改革虽争议不断,但并非止步不前。

从另一个层面看,也恰恰反映出高考改革在教育改革中的举足轻重,“考试改革是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高考改革是考试改革中的重点、难点。”袁贵仁强调。

1998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320万人,录取108万人;2014年,高考报考人数近千万人,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指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度,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利益相关者在增多,不同的利益群体有自身的利益诉求,有些利益诉求差异比较大,个别的利益诉求甚至是相悖的。显然,迈入扩招“后时代”的高考改革,已经不是简单地满足人们上大学的问题,而是上好大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系统性问题。

高考改革千头万绪,但归结起来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那就是高考要考什么?怎么考?这是高考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决定着高考改革的走向。本轮高考改革被认为是继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最具革命意义的一次改革,同样需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高考要“考什么”?

“高考考什么,教学就教什么”,对老师而言这似乎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人们习惯用“指挥棒”来形容高考对教学的影响力。显然,作为教育“调节器”,高考要“考什么”,是关乎人才培养的根本性问题。

迈入扩招“后时代”的高考改革,在考试内容上应有何变化?围绕这一焦点问题,新一轮高考改革争议从没有间断过。

考什么?最显而易见的是科目。在多项高考改革方案中,英语成了本轮高考改革的“突破口”。去年,在北京、山东、重庆等省市制订的高考新政中,纷纷降低了英语在高考中的权重,或者改变了考试方式。

2016年开始实行的北京新高考方案,英语分值拟从150分降到了100分;山东省明确自2014年起,高考英语取消外语听力考试;重庆市在出台的高考方案中规定,自2013年起英语学科(不含听力)考试时间调整为100分钟,自2014年起,高考英语科目统考笔试部分不再含听力。

据记者了解,从1977年恢复高考时就有英语考试,当时主要以选择题等客观题为主,没有听力考试;1999年起,英语考试加试听力,改变了以前“聋哑式”英语的考查。此后,各地英语考试有不同调整,如试卷加大对读写的考查,阅读题的种类也随之变迁等。

很长一段时间,过度注重英语的考试功能时常被质疑和诟病,对于此次高考改革中降低英语分值的倾向,各方也是观点不一。

这其中,主张降低英语权重的人士似乎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从各自的角度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桑锦龙认为,目前的英语教学确实存在很多弊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付出很大的精力但收效很小。安徽大学党委书记黄德宽则从公平的角度提出,不能把外语和语文、数学同等对待。“因为语言学习有一个家庭背景、语言天赋问题,不能要求每个中国人都像学母语一样学英语,如果过分地要求学习英语,必然会影响母语的学习。”

对于降低英语权重的改革方案,广东外经贸大学副校长顾也力谈了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高考可以降低英语分数,但不能降低英语教学标准。“现在中国要重返世界的舞台,要有话语权,话语权一个核心问题是语言,现在世界的语言是英语,所以我们的英语教育不应该受限制。”

中国侨联副主席张元龙则直言高考降低英语权重是“莫名其妙”,在他看来,英语不再参加高考统考,会导致英语地位的下降,一些地方降低高考英语的分值,将导致英语越来越不被重视。“在各国的外语教学中,英语享有优先地位,超过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和汉语。在100多个国家中,英语被列为外语教学中的第一外语。如同国际贸易都用美元结算一样,英语也是国际贸易中主要使用的语言。”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则认为,目前社会上广泛关注高考弱化英语科目地位的问题,“以前我们的教育把英语看得过重,现在则存在矫枉过正的倾向。英语不是不重要,但它的重要性对于不同学校以及不同专业的学生是有差异的,应当进行分类管理。”

作为中国最大英语培训机构掌门人,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表示自己支持英语降分。但他认为,任何绝对分数都是“风向标”,只要英语分数始终占高考总分的一个绝对值,人们还会为分数拼命学习。只有当英语不列入高考总分,只起到参考作用,此时才能让英语回归交流技能本质。

“目前一个极端认为把它权重降低一点,会影响英语的学习,另一个极端是说应该不考英语,听起来都有道理,所以说我们改革当中现在很难的是你必须要从这当中寻求妥协和平衡,我觉得还是要积极稳妥。”钟秉林坦言。

英语科目只是高考内容争论的缩影。事实上,除英语外,利益诉求相悖的还体现在语文与数学分值上。有人提出提高语文分值,也有人发出数学应退出高考的声音。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认为:“现行的考试方法,实际上是多年改革的结果,比如考试的科目,也是经过不断的试验定下来的,现在要匆匆忙忙地改并不可取。”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则认为,高考改革不在于改形式,关键在于改内容,以真正实现减负、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本轮高考改革还首次提出“综合评价”。袁贵仁表示,高考改革一方面是要解决怎么考、考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招生问题。“高考录取,第一主要以统一考试科目成绩为基础,同时还要依据学生3年学业水平成绩,还要参考他综合素质的表现,比如说他参加志愿活动等能够表现他德、智、体、美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哪些内容?又是怎样对考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呢?

“对学校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综合评价一个学生的潜力,分数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还有其他方面,包括社会责任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第一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在平时考试中是考不出来的,孩子的社会责任心问题、道德方面的表现考试反映不出来。所以,这也是我们要改革的一个方向。”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在浙江和江苏公布的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方案中,记者看到了这样的表述——

浙江省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品质与素养、学习与能力、审美与艺术、运动与健康、探究与实践、劳动与技能等六方面。综合素质评价采用全省统一标准的“写实性评价+等第评价”的方式,评价过程公开,评价结果经考生所在学校公示后,形成《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考生综合素质评价基本信息表》。

江苏省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其中,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评定,凡符合基本标准者,可评为合格;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的评定等第分A、B、C、D四级。应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由其所在学校组织实施。

“综合评价除了分数的要求,还应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应该注入更多内涵。”钟秉林强调。

高考该“怎么考”?

除了要“考什么”,高考该“怎么考”在本轮改革中同样引人注目。

实际上,作为高考改革的内容与形式,两者的联系不言而喻。简单梳理最近十几年的高考,从最初的全国统考“3+2”模式,到各省根据实际所探索的“3+X”“3+X+1”等,既作为高考形式而存在,而每种形式也反映着不同科目组合的变化,形式之上都附着内容。

在本轮高考改革已出台的方案中,“文理分科”“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方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袁贵仁表示,高考要减少全国统一高考科目,就是说还要高考,但科目会相应减少。不再分文理科,考卷是一样的。外语考试仍然属于高考的科目,但是考试方式会有变化,一年多考。

文理分科作为高考形式由来已久,在高考“指挥棒”下,甚至延伸到了高中阶段文理分科,以致学生产生“文不懂理,理不知文”的知识“断层”。据记者了解,在前几年,个别省份一度出现高一一入学就文理分科的极端现象。

马敏认为不分文理科的说法过于简单化,高校是分学科办学的,不分科的话,高校的录取依据是什么呢?根据大学学科设置,高中的课程设置大体上有一个分类,学生对文科或理科的倾向在高中已经显现出来,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保持学科的类别,按类招生,可以说“大文”“大理”,但不能简单地说不分文理科。而且,不分文理科会造成高中学生只认真学习公共科目,放松对其他科目的学习。

钟秉林早在前几年就主张高中文理不分科。在他看来,高中文理不分科一方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高中过早文理分科对学生的成长不利。另一方面,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任何创新都不可能靠单一的一种思维模式,学文科,一般他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而理科的可能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如果不过早进行分科,可能对他们培养比较完善的思维能力有好处。”

在科目组合方式上,新一轮高考改革比较注重形式的“多元”化。“综合评价”,除了统考的语文、数学、英语,另外,学生可选择其他的三门课程作为“组合”,作为学业水平测试,一同纳入高考成绩,这就能兼顾到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对于类似西方国家一年多考的社会化考试方式,目前已出台的高考方案主要还集中在英语科目。对于“一年多考”的考试方式,各方观点并不统一。

钟秉林指出,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以后,利益相关者增多,不同的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是不一样的。“你说一年可以多考,英语可以考两次,这都是不行的,有学生负担问题,有学生经济承受力问题等。”

“一次多考不但可能加重学生负担,也可能造成社会成本的增加。”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进一步指出。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在他看来,一年多考不会增加学生负担。“当前高考改革的方向,是在长期的实践、调研基础上形成和确定下来的,符合时代精神,符合实际情况,总体上是合理的。很多改革举措,例如减少考试科目、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和一年多考等,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充分论证和思考的,也不会像社会上想象的那样,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西方很多国家考试制度都是社会化、一年多考。”

刘利民强调,探索外语科目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学生可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统考,近年来高职与普高的分类考试方式探索则走在了前面。《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

而在今年3月22日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

对于分类考试,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袁振国解释,在“全国一张卷”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的招生无法体现区分度,“现在只是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对分数要求不一样,给人们造成高职考的分低一些,学生水平不行的错觉。”“其实在国际上,这两套系统分类招考,是普遍做法。”

参与此轮考试招生制度设计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表示,实行分类考试,包括高职院校将实行“文化素质+技能测试”,不再与高考“陪绑”。

显然,在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分类考试方式改革,无疑利于培养社会亟须的高技能人才,也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契机。这是考试方式的变革,更是人才培养战略的调整。

鲁昕介绍,2013年有140万人通过第一种高考方式,进入技术技能类院校。而在一些省市,分类考试做法已经先行先试。例如,根据山东省《2011—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自2012年起,就实行普通本科与高职分类考试。而在更多省份,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等分类考试方式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

高校要有更多“择录权”

在国家统一高考的制度下,高校的话语权是比较小的,大学的招生录取指标由国家统一调配,这一点与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做法有很大区别。英美等国高校在考试录取拥有很大话语权,而政府及第三方承担起了监督及社会化考试等职责。

作为高考录取方与人才培养方,高校在高考改革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这实际上也是近年来高考改革着力探索的一个方向,集中体现在近年来推行的高校自主招生上。无论是“北约”“华约”的争论,还是南方科技大学的万众瞩目,都反映了高校在高考改革中的“话语权”诉求。

对于多地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高校如何看待?

东部沿海某部属“211”高校的招生办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的高考招生不能解决选拔人才的问题,只是排序依据的改变而已,高校并不能获得更多的自主选拔权。”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认为,高考改革的最关键问题在于高校应有更多择录权。“本次改革方案借鉴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招生制度和录取经验,但前提是,美国高校录取自主权很大,考核中很多指标很难量化,不能量化如何评判成绩高低?只有采用把自主权交给高校、高校以实际情况择录的办法。”

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也认为,高考改革的关键是将招生自主权还给高校。“理想的招考状态,应该是学校和学生间的‘双向选择’。各校各个专业应围绕学科建设,设定合理的人才需求类型和培养模式,并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招考办法。学生可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对照学校的录取标准,来挑选学校。”张尧学认为,这样最直接的好处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很清晰,不会千篇一律去搞题海战术。学习目标有了差异化,学习、教学方法都会出现个性化,所谓创新性人才培养也不是问题了。

关于扩大高校自主权的呼声已经越来越高。事实上,这些年在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2003年,为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培养教育创新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开始推行自主招生,选取22所高校开展试点。高校只能在每年同一时间招考的历史就此结束。

自主招生被视为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的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主要招收具有创新潜质、学科特长,以及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考生。钟秉林认为,自主招生设计的初衷符合高考改革的方向。从改革方案来看,当时想解决几个问题:一是打破“一考定终身”的现象,采取多元录取;二是让学生和学校之间“双向选择”。

然而,作为高考改革的突破口,这项制度一方面颇受推崇,另一方面也饱受诟病,非议不断。这些年,自主招生是否解决了高考不能解决的问题?自主招生的实际操作方式是否实现了初衷?这项新的改革也在“摸着石头过河”。

随着众多扩大高校自主权的呼声日益高涨,自主招生的复杂性、高利害性和高敏感性也导致改革进程中不断发生新的问题:逐渐脱离其初衷变味成“小高考”,令“偏才怪才”被拒之门外;招生的过程中出现了腐败、舞弊问题。去年年末,国内某知名高校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某“不排除因招生问题”被查一事,让高校自主招生的腐败问题再次成为焦点。

“保持公正、清除腐败的问题比扩大自主权更为重要。”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面对高校在自主招生过程中出现的腐败问题,又是如何确保其公平性的?

袁贵仁明确表态:“自主招生主要是选拔有学科特长和发展潜质的人才。有人无视国家法规,搞腐败、谋私利,教育部对此态度十分明确,对涉嫌招生腐败的人,一经查实,都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绝不姑息。教育部已明确要求高校招生信息‘十公开’,继续加大公开和监管力度。”

如何发挥大学的自主性?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如何提高选拔的科学性?这些问题关系着自主招生的成败。

有专家提出,建立诚信体系才是扩大高校自主权的根本。要建立诚信体系就要从机制层面上有一定的制度保障信息公开,包括自主招生的办法、条件、招生计划和对象遴选过程、基本信息全部都要公开。

在未来探索科学选拔方面,应更注重多元评价。

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涵表示,高校在自主选拔中对考生的评价应该有“长、宽、高”三个维度。于涵解释,“长”就是要把考生放在整个高中阶段这样一个较长的过程中进行综合评价;“宽”就是要全面地评价考生,鼓励考生全面发展;“高”则是要关注优秀学生的“过人之处”,鼓励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未来10年,自主招生应更关注考生长期综合评价以及个性发展”。

朱永新则强调: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给学校和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能够让更多的人、创造性的人才得到发现、受到重视,才能更好地让那些奇才、怪才、优异的人才能够得到机会。

公平的“考量”

公平是教育改革永恒的诉求,也是高考改革直接动力。比如,近年来持续发酵的“异地高考”问题,就客观上推进了高考改革。

“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再增长10%以上”,被作为重大的民生问题出现在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而格外引人瞩目。

10%,意味着多少农村孩子今年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入重点大学?在“两会”教育界别联组会上,袁贵仁回答了这一数字——2.8万人。而且这2.8万个指标是增量,都是单独报名、单独录取,不占有原来指标。袁贵仁强调,会通过这个方法逐步解决农村学生在重点学校比例不高的问题。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冯俊十分赞成这种做法。在他看来,“高考是农村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重要渠道,这对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说是最大的公平。”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姜耀东介绍说:“我是1978年考上大学的,我们那个时候,清华、北大这些好大学,农村孩子的比例很高,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很显然许多农村孩子在中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难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竞争不过家庭条件好的城市孩子。”

在认同10%的同时,学者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做法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而且,袁贵仁表示,这是对特殊群体的关照,达到一定数量后,不会一直增加下去。

顾也力认为,农村学生重点大学比例下降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还是由于它的基础教育,“我们现在都是在电脑上学东西,一个农村小孩,电脑都没有碰过,怎么和城市的小孩竞争?所以说他上大学的机会,特别是上优秀大学的机会很少,根本的问题还在基础教育薄弱。”俞敏洪也认为,倾斜10%是一件好事,但要确保高考公平,关键是要实现教育城乡均衡发展。

南开大学副校长许京军则坦言,增加10%肯定有打通社会上升渠道的作用,但高等教育毕竟只是整个教育历程中的一段,想要让社会向上流动的通道更加通畅,除了增加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大学的机会,还应该从义务教育等方面共同发力,提升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水平。

而在葛剑雄看来,重点大学农村生源减少,不仅仅是由教育不均衡导致的,而是社会不公正造成的。包括所谓的“异地高考”问题,就是高考与户籍挂钩的户籍制度造成的。

关于“异地高考”,尽管在教育主管部门推动下,各省市根据自身实际出台了时间表但目前的方案只是在政策上开启了一丝缝隙,北上广这些教育发达省份并没有真正为随迁子女学生打开大门。

近日,据北京市高招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北京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可报名参加高职考试,目前已完成了资格审核,“409人报名,121人符合条件,114人报名。”

据了解,今年全国将有30个省份启动异地升学政策。但是,各地的情况不同,实施这项政策的具体做法差别较大。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介绍说,异地高考政策实施后,对江苏这样的基础教育强省来说,影响相对较小,几乎不会挤占江苏本地考生的升学机会。与江苏情况相似,生源大省山东、河南,恐怕很少人愿意去那里参加高考。“异地高考”的症结在北上广,解决也系于此。

“北上广的异地高考门槛很高,就是受录取制度的限制。按照目前的思路,异地高考很难得到全面解决,而高考改革很有可能越改越令公众焦虑。”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直言,“异地高考问题和高考制度改革,目前也未触及实质——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是在当前的高考录取制度框架之下进行的,由各地在户籍报名制度上适当放开报名条件;推进高考制度改革,也是在录取制度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减少科目、文理不分科和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的改革,这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高考的地区不公平,并打破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格局。”

改革需要怎样的“步调”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高考改革,到了啃“硬骨头”的时候了。宇华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光宇疾呼:“我们现在就需要改革开放之后恢复高考那样的魄力来进行高考制度改革。”

李家俊表示,招生考试确实是整个教育的指挥棒,尤其是高考,牵动着千家万户,牵动着全社会,涉及整个人才培养的大制度。现在的高考制度相对来说是比较公平的。所谓的公平是在人才选拔的过程中,在没有更好的人才选拔办法的时候,只有分数最公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是,由于分数成为唯一的人才选拔的衡量标准,衍生出了很多问题。

“不可否认,现在中国的高考还是社会公信力最强的国家考试。”钟秉林说,为何现在要提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在他看来一个原因就是,目前的高考招生面临一些新问题,要与时俱进就需要改革,“比如说异地高考,是过去不存在的问题,现在出来了,这是之前在设置高考招生制度时没考虑到的问题。”

从《教育规划纲要》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及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高考改革方案看,高考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明确的、各方是有着共识的。然而,作为牵动各方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高考改革而言,难度可想而知。

谈及高考改革,袁贵仁表示:“考试招生改革特别重要,特别复杂,简单说,就是要积极稳妥、蹄疾步稳。考试招生制度在改革中,不会走旧路。要坚持制度、完善制度,改进民众觉得不满意不科学的方面;不走错路,因为犯错会影响一批人、一代人,绝不允许发生颠覆性错误;尽量不走弯路,不能改革后留下‘后遗症’”。

马敏也认为,高考制度的改革要积极稳妥,应加强顶层设计。“高考改革,我们一定要想得仔细一点,顶层设计要周密一点,改革步伐要谨慎一点。方案推出来后,社会、高校、中学要认可,否则很难改下去。”

东南大学校长易红则认为,是否能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关键在于是否能达到制度设计的初衷:有利于受教育者的成长、选拔人才、促进公平。

“高考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思路是清楚的,但是要慎重对待高考的改革,因为这么大的政策,有时候操之过急,出现一点失误,可能会影响到整整一代人。因为高考不是一场考试那么简单,从高一开始,教材、课程体系和最后的考试是有一个衔接的,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对于眼下的高考改革方向,李家俊如是说。

对于高考改革方案,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大成比较乐观,“如果沿着既有的改革方向走向去,一考定终身有可能成为过去式。但对于改革预期,他认为,任何方案都不能说绝对好,都需要试验,新的道路也可以走走看。”

另外,许多学者认为,作为一项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应该多倾听民众的声音,汲取社会的广泛智慧。俞敏洪认为,高考改革是一件好事,大学录取评价标准可以灵活,但“未来的政策制定应多听听民间的声音”。袁贵仁表示:教育部会按照积极稳妥的办法再深入地调研和听取意见。

而在葛剑雄看来,教育改革应该是全社会的事,应该全面改革,而不应仅仅是盯住高校,局限于招生、考试、录取这些环节。

“事实上,现在已经有不少人都认识到,如果单从考试的视角推动高考改革,而不改变现行的高校统一录取制度,那么显然不会是全面、系统、良好的高考改革。因此,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成熟做法,实行“多投多录,双向选择”的高校新录取模式,切实扩大考生对高校与专业的自由选择权,同时也强化高校对学生的选择权。”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坦言。

易红表示,高考改革应是渐进式的,但应考虑到差异化问题,应允许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做法。

对此,袁贵仁明确表示:在推进过程中将采取试点先行,国家出台了总体改革方案之后,有意愿、有条件的省可以选择试点,出台试点办法;这个办法出台后新入学的那批高中生会实施这个方案。目前在校的高中生不受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影响,还按照原来的方案原来的考试安排来学习。

事实上,在教育部改革方案“讨论”之际,一些省市也有了自己的高考改革“时间表”。据了解, 河北今年上半年将研究出台高考招生改革实施方案,年底前出台实施办法,2015年秋季开学正式实施。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录取机制。

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朱永新表示:高考考试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基本环节,也是制约整个教育发展的一个牛鼻子,需要引入第三方参与。在他看来,通过引入第三方、民间的机构参与到国家考试中来保证命题结构水准的稳定,逐步形成比较有科学水准的考试,能够建立真正发现人才的考试。

“针对招生考试本身,需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到问题的症结。”葛剑雄建议,政府应该在全国建立几个有公信力的社会调查机构。

关于高考模式,除了教育主管部门拟出台的方案,各种“民间版本”也一度引起人们的关注。综合各种方案,李光宇认为,新一轮高考改革新模式以“基础性的国考+个性化的校考”为宜。通过基础性的国考,尽可能让更多有意愿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能够有进入大学的机会,再通过个性化、差异化的校考,来让孩子们走进不同类型的高校。

防灾科技学院副院长刘春平则主张制定《国家考试法》,从法律层面促进考试公平,规范高考改革。“设立国家考试法有利于统筹规范考试各个环节,使考试有可操作性的规范指导,有利于规范竞争,使考试全过程在阳光下运行。”

链接

世界各国高考制度“盘点”

美国:学业评估能力考试一年多考 美国不实行全国大学入学统考,但中学生申请上大学影响最大的考试是“学业能力评估考试”(SAT)和“美国大学测评考试”(ACT)。SAT考试每年举行7次,考试内容有数学和语文各三个部分,时间为三个小时。SAT考试内容与高中教材没有直接的关系,SAT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试题类似于智力题,考试题目千奇百怪。ACT与SAT考试均被称为“美国高考”。和SAT不同,ACT考试更像一种学科考试,它更强调考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英国:实行A-LEVEL考试 在英国,高中二年级的考生需参加普通教育证书高级考试,即A-LEVEL考试。A-LEVEL考试相当于中国的高考,考试课程有英语语言、文学、数学、经济等课程。学生选修的课目也要考试。只有在A-LEVEL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才能被一流大学录取。英国的中学在A-LEVEL考试前两周,放假让学生回家自己复习,学校教师不搞什么猜题或复习提要等活动。A-LEVEL考试评分分为八挡,即A、B、C、D、E、F、G,最后一档零分用U表示。

法国:实行高中会考 法国高中生进入大学深造的必要条件是首先获得由学校统一颁发的高中毕业证书,然后再参加高中会考(BAC)。原则上说,所有通过高中会考的考生,均可申请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医学系、牙医系、药学系及技术学院等除外。由于名额有限,这些院校和专业一般采取淘汰制招收大学新生。为了让各高校提前掌握生源情况,法国高校招生实行预注册,即提前登记志愿。预注册一般在每年三、四月间进行,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法国绝大多数学校均采用电话计算机的登记方式。

加拿大:没有高考 对加拿大来说,根本就没有“高考”这一概念,因为加拿大没有高考。加拿大中学生想要上大学,不用参加专门的入学考试。在每年6月份中国高中毕业生为高考而紧张和忙碌的时候,加拿大高中毕业生可能早已经接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了,有些学生还会面对几所最好大学的入学通知书,为到底选哪一所而左右为难呢!加拿大各大学都有自己的学生选拔制度。由于加拿大联邦没有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教育的管理由各省政府负责,这就造成了加拿大中小学教育体制的差别,加拿大的大学对各地学生的录取要求也有所不同。

印度:高校自行出题 印度的高考不实行全国性的统考制度,由各大学自选出题考试。全国性大学的入学考试由中央中考委员会主考,各邦大学的入学考试则由各邦主考。各校考试通常都在每年的4~6月间举行。由于不实行全国统一教育,学生反而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据说有的考生在一个考季内,就参加了20多次入学考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印度的高考同样充满“恐怖”气氛。家长们都认为高考是决定子女今后命运的大事,不惜投入巨资。现在,不光辅导班学费很贵,有些学校的日常费用也让中产阶级家庭感到不堪重负。凡此种种,都对学生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这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和灵感。印度舆论十分关心这些情况,一再呼吁要对高考进行改革。

作者:闫志刚 张韦韦

第2篇:高考作文:后广东时代的文化指向

2016年,广东语文高考再次回归全国卷,命题思想也再次回到全国大一统的格局。之前广东省自主命题,命题的倾向性更侧重于岭南的人文心态与价值取向。就拿高考作文来说,作文的命意以及优秀作文的遴选,更多地表现为广东人的务实性格与实证精神,作文的范本则更多地强调条理的清晰与论述的明朗。

虽然广东高考作文曾在命题上有意无意地关注考生的人文情怀,但是杯水车薪,广东人业已成型的人格心理以及成熟的作文备考“套路”,让这些有益的想法几乎成为泡影,而那些具有家国文化情怀、民族文化心理、深刻人文底蕴的广东考生,曾经是那样的战战兢兢,在广东高考作文面前,曾不敢越雷池半步,这也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当作文備考进入后广东时代,也就是我们再次进入全国卷时代,我们的作文备考该何去何从,我们的作文思想该在哪些方面进行必要的矫正进而与全国卷同步,如果我们不去了解全国卷的作文命题思想,依然固守池鱼,则必然囿于井底之蛙,备考效率也必然会大打折扣。笔者一直从事文化教学的相关研究,也一直在跟踪研究这些年的高考作文,包括广东卷与全国卷,在作文高考进入后广东时代,特别提出要关注作文命题的文化指向。

首先,应充分彰显“立德树人”的背景意义。“立德树人”中的“立德”,最早见《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后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均认为“立德”为人之“大上”、“根基”、人之本源,其意义无穷;三国时魏人李康的《运命论》中说:“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清代钱谦益也在《户科给事中孔吉授徵仕郎》中说:“夫给事中在帝左右,古多用履素立德者为之。”可以这样说,“立德之人”,向来为君王臣子的立身要义,是中国文化传统里最为集中、最为统一的关于“人”及“人才”的衡量高标。而“树人”,意在“教化人”、“培养人”,最早见于《管子·权修》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当前,教育界合并提出“立德树人”的精神诉求,也是多元社会、道德风范式微的客观反映。

作文如做人,“文如其人”,写作的实质是人的精神的外现,“立文”先“立德”,所谓“千古文章意为本”,也可以这样说,“千古文章德为先”,好的文章,要启发人、感染人、教育人,则必须闪耀“德性”、“美德”的圣洁光辉。中学生的写作,先要有“德性”,后才有“德行”。那些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无病呻吟的考场作文,其实丝毫不得写作的精髓。而作为“人心所向”的高考指挥棒,则必然会对学生的“德性”加以有力的正面引导、矫正,若忽视“立德”而一味仅仅注重考场作文“技术层面”的狂轰滥炸,则真正不亚于舍本而逐末,缘木而求鱼的虚妄作派了。

“德”从哪里来?从文化渊源中来,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来,这就涉及到作文教学的“文化层面”了。众所周知,中学教育一直偏重于知识的学习,而应试最大的弊端即是忽视“习德”,“美德”的习德同样重要,甚至更为关键。如果我们缺乏应有的“德性”,那么对高考作文的审读则必然流于肤浅。比如我们拿到2015年全国I卷的作文: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这道作文题的材料,如果我们稍有文化渊源的眼光,由“小陈大胆举报父亲”自然会想到《论语》中“证父攘羊”的故事,孔子讲“仁”与“礼”,所以他认为应该“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相互宽容;而庄子则认为如此“信之患也”,不足为训;后来在《吕氏春秋》中,“儿子”的形象又有所改变:他先是举报父亲窃羊,当父亲因盗窃当诛时,又挺身“请代之”,最后终因其既“信”且“孝”而被免于重罚……这些文化名人与文化经典,其实对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早已争论不已,众说纷纭,且都有自身的道德评价标准。如果我们重视高考作文的文化指向,并以自身的“德性”去评判文化的纷争与现实的人事,这样的高考作文,必将战胜肤浅,让文章闪耀历史的、德性的文化光芒。这里所体现的“德性”,其实就是源自传统的文化经典极其那些高山仰止的文化泰山。

其次,应该充分把握“人文底蕴”这一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的语文意义,其着眼点应该就在于传统的中国文化,同时兼及文史哲、琴棋书画等内容。毋庸置疑,人文底蕴是促使一个人长久健康发展的精神内动力的综合体。因为是“底蕴”,所以它不张扬,往往隐含在各种事物之中,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因为是“人文”,所以它对一个人的精神走向有极大的影响,为修身养性输送源源不断的养分。一个具有人文底蕴的人,他的心智必将是豁达的,他的情感必将是纯净的,他的意志必将是经得起磨砺的。而如果说在高考作文中,“立德”需要关注文化源流,那么“人文底蕴”就应该学习并内化传统文化,让其在作文中自然形成应有的文化底蕴,这种强烈的时代背景,也是高考作文后广东时代必须遵循的备考思想。

以前讲作文“文字要有底蕴”,说到底就是“思想要有底蕴”;而要有底蕴,说到底就是要有“传统意识”、“文化观念”。就拿2016年全国I卷的漫画作文来说:漫画内容说的是一小孩获得100分,得了一个吻,当他获得98分时,得了一个巴掌;而另一小孩获得55分时,得了一个巴掌,而他获得61分时,得到了一个吻。关于这样一组漫画,我们自然地将思维矛头指向“巴掌和吻”的施与者,主要应该是家长(现实中教育者已经不可以体罚学生了),那为什么家长会对小孩的分数如此敏感呢?从文化传统上来说,读书取士,“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鲤鱼跳龙门”,几乎成了中国这一传统农业社会人们博取功名的必由之路,而“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几乎是所有读书人的精神旨归,在这种传统文化背景的驱使下,“望女成凤、望子成龙”就几乎成了中国家长共同的教育心理,学生个体有优劣之分,但无论怎样,分数的些许变化,就会刺痛父母的敏感神经…如果考生能够从这些富有文化底蕴的层面去思考漫画,无疑会令文章内容更加充实饱满,主题更加深刻丰富。

第三,应该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如果说“立德”与“底蕴”关注的是宏观层面的民族文化源流与文化传统,那么“地域文化”更倾向于考生所在“母体环境”,更有区域性和独特性。虽然现在考的是全国卷,但是“文章不是无情物”,地域文化给考生提供了鲜活的人文精神、富有体验的作文素材与语言,这在本人的拙著《地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大量的论述,在此不一一展开。我要说的是,地域文化是考生生活圈子里的文化,它五脏俱全,是考场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而这里面的文化源流与文化传统,均属中华文化一大家,没有优劣之分,但是因为考生直接感受过、触摸过、甚至亲身经历过,因此更加直指人的内心,写出来的文章,因为真实,而更具鲜活力与感染力!

我们不妨拿2014年全国I卷的作文题为例,材料说: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关于这则材料,如果我们是广东考生,我们自然会因“徒弟更有勇气”而迅速地联想起岭南文化中“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善于吃螃蟹”的地域人文精神内核,进而联想到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勇气过人”的文化名人,也会联想起广东人下南洋的雄心壮志等等,如此借助地域文化的视角来应对全国卷高考作文,自然也会因为文化的力量而在考场中拔得头筹。

关注地域文化,在2011年的广东高考作文《回到原点》中,已经早有体现。我们先来看当年标杆卷1的精彩段落:

……那条充满关西风情,给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台阶,某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我知道,这是在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精致冲击着我的视网膜,也敲打着我的心。可是,突然地,一个红得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老屋的墙壁上。这一“拆”字与周遭之境、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端。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这夜,我又梦见了久违的老巷——不同的是,这次当我回到人生的“原点”时,红红的“拆”字竟不见了踪影。

——广东一考生 《回到原点》

这篇文章,最终得分59分!是一篇当之无愧的1号卷!文章最大的亮点是对现实生活中文化的观照!小作者先从“老巷”写到“西关老屋”,进而写“西关老屋”生活的“温情”,传达的自己生活“原点”——“西关老屋”的文化磁场,它“孕育”了我,培育了我,但是,就是这样的文化“原点”,面临的是即将被“拆除”的命运。时代的向前,却淹没、戕害了文化,对文化的“推毁”,无疑是对“根”、对“本初”、对生命“源头”的漠视与摧毁!小作者在文尾巧借梦幻,传达了自己良好的愿景,而这个愿景,正是所有读者、或者说有识之士所共同期待的!这样的行文,就不仅仅是对故乡的简单游览,而是借助文化的魅力以及对文化即将不再的忧思,传达了考生更高境界的视野和更深沉的有关“岭南文化”的群体忧思!文章也因此而顿时升等!

在2014年广东卷《黑白照片与数码照片》中,也有精彩文章。下面节选当年标杆卷2,得分55分的作文片段,以飨读者:

后来,我又一次带上相机出门“扫街”时,才真正领悟到拍照的真正目的。在老城区走街串巷,嗅到食物的诱人香味,原来是一家老字号的粉店。走进店里,点一碟肠粉,看着老板在氤氲的烟气中忙活的身影,我忍不住举起相机按下快门。在老城区我又见到一家打制传统铜器的小店。循着“叮叮”声走过去,与老师傅打声招呼,好奇地看着打銅的过程,老师傅看着我专注的神情,露出灿烂的笑容,于是我又按下快门。当我回家翻看这两张照片,我突然觉得自己仿佛又闻到了肠粉的香味,又听到打铜的悦耳声音。我这才明白,拍照只不过是给你一个观察体验的机会,而照片只不过是回忆的引子。真正的美好回忆在心中。

这位考生,在阐述“照片重在观察与记录”时,他联系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老字号粉店”、“传统的铜器小店”,因为这些文化载体,因此照片也特别具有纪念意义,有效地回应了作文的题旨,读起来也兴味盎然,不忍释卷。

其实,在高考作文中,尝试着“勾连”地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神髓,已经越来越受到高考考生的关注,这也是时代在追逐各种“新潮”的同时,一种理念价值上的回归,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导向。大家知道,文化是多元的,复杂的,也是无处不在的,它既是虚的,又是实的。具体来说,在记叙文中,可以融注文化,比如在叙写事件时,《红楼梦》中那样有意识地融注美食文化、建筑文化、诗词文化的风格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在抒情文中,可以设置文化背景,《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那样设置文化背景的方式给了我们很强烈的抒情氛围;在议论文中,可以表达文化忧思,《文化苦旅》、《千年一叹》那样表达文化忧思给人一种意蕴深沉的感觉等等。我们期望中学生在生活中关注文化,在写作中尝试着从文化角度去思考,让自己的文字从此有底蕴、有思想,能够写出荡气回肠的文化文,从而做一个真正的文化人!这也是高考作文后广东时代带给我们最有益的启示!

【实战演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人内心深处有一点点心酸,一点点眷念,又有一点点温馨。那是一种什么情愫呢?请你以“悄悄”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习作评点一】

悄悄

佛山市第三中学 杨 婕

奶奶总是悄悄地爱着我们。

以前每到周末,我们都回奶奶家吃顿晚饭,为了那顿饭,奶奶从早上就开始忙活了。一进门,便能看到一桌子的菜,奶奶也老乐着给我们每个人盛上一碗还冒着热气的杂鱼汤,之后催大家快喝。在我的印象中,我碗里总装着似乎喝不完的杂鱼汤。

奶奶的杂鱼汤也常常会出现在我一个人的身边。小时候睡觉时老喜欢踢被子,弄得肚子痛得要命。每当我因此哇哇乱叫,眼泪直流的时候,总会有一碗热腾腾的汤,让我喝下去,也总会有一支童谣,哄我睡下去:“训觉觉,小妹丁……”那便是奶奶的杂鱼汤——和她的歌。那个时候的奶奶好像就是神医,能治好一切病。

奶奶疼爱我,那是肯定的。每次演出或比赛前,奶奶总会特意煮杂鱼汤给我,还说,喝了上台有精神,有气质,有底气。每次运动会前,奶奶也如此,说是有冲劲。备考期间,也为了不让我熬夜熬坏身子,奶奶时常会把煮好的杂鱼汤放在保温瓶里,再用那个碎花布袋装着,托人送过来,还在袋子里放了小纸条:记得趁热喝哦,么妹。

就这样,我喝着奶奶的杂鱼汤,长大了。

后来的一天,我心血来潮,卷起袖子自己在家做杂鱼汤。结果,做出来的汤,连我自己都喝不下,与奶奶所煮的相距甚远。

后来奶奶告诉我“真经”,杂鱼汤的选料,火候,步骤都很讲究。选鱼要选文鱼、活米鱼、金古鱼、银米鱼、泥鳗鱼和流鲳鱼,其他种类的鱼不要,把水煮至八分熟,放入鱼和姜丝,盖上盖子后,等到看见有烟冒出来,就往里放入一条新鲜的虾;待到水开了后,放入盐和盐稀,一分钟后熄火,并让锅放在炉子上静置4-5分钟,这样煮出来的汤才鲜甜。

按照奶奶的话,这就像九连环,一环扣一环;要是少了一环,就不完美了。

如今,奶奶走了,过去的一切都成了美好又不舍的回忆,再也喝不到奶奶煮的杂鱼汤了,那一股鲜甜味道和热腾腾的烟气,也只能悄悄地烙在心中,刻在脑海中,珍藏在记忆里。

每当再看到那个洗得发白的碎花布袋,每当再喝到杂鱼汤,都会想起那碗暖暖的汤,和那位爱我的老人,悄悄地。

评点

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语,却充盈着深沉的南方海洋文化内涵。虽只平实地写了一碗不平凡的汤,但那是让“我”喝了再多次却依然留恋的汤。作者运用的语言朴实,却饱含着深情,那“杂鱼汤”串起了奶奶悄悄的爱。文章构思精巧,以杂鱼汤为载体,写出了奶奶的淳朴与善良,倾注了“我”对奶奶悄悄的思念与回忆。

【习作评点二】

悄悄

佛山市第三中学 张文君

攥着手中那两百块钱,任凭我怎样咬紧嘴唇,眼泪还是倏地泛滥了出来。我猛地转过身,从爸爸的车里不断向后望,向后望,可始终看不见他们,只看见村子不断向后远去……远去……

“叔公!婶婆!文君—”,“秋歌、财哥!”我赶紧冲出门口欢呼着。每年初十,我都会和爷爷奶奶一起回农村,而秋歌和财哥总是在我们刚到便来看我们的人。

那时我还小,伸起手来还不够财哥高,财哥还在读初中,秋哥已经跟他们的爸爸出去干活。

“去海边抓泥鳅好吗?现在是退潮,没有鱼捉。”财哥说,“我们有时候会捉鱼去卖。”我点了点头,九曲十八弯后便到了。这个海滩跟海对面的观海长廊很不一样,这里的水清得多,可是却没有一堆堆的小孩子提着小桶来抓螃蟹。只感到一阵阵空旷的凉风从海边吹来。这是个靠近海滨的小村子,听爸爸说,从前村里的人都是每天捉鱼到城里卖,爷爷的爷爷是这样,爷爷是这样,爸爸以前也是这样。“那儿有泥鳅!不过石头滑,太危险,你站定在这儿啊!财哥抓给你。”说着,他把我的白帽往下紧了紧,便卷起衣袖,踩到那石头上去。其实他比泥鳅还泥鳅,很快就抓到几条泥鳅和螃蟹。“文君,拿回去给婶婆煲汤吧!”大家乐得呵呵笑起来。

晚上一般是放炮的时间。点炮用的香是偷偷从园子旁的那个供奉祖先的祠堂里拿来的。“嘿!快跑!”每次我一点炮,秋哥总在身后笑嘻嘻地说。如果是火柴炮,秋哥或是财哥就会把着我的双手,把炮一擦便“嗖”一声地扔了出去,有时候才在空中,炮就星光一闪,“啪”地一声炸开了。我最喜欢的是烟花炮。几个一起点起来,放在我家园子的小道上,红的、橙的、绿的,碟子大的花儿在地上“嗖嗖”地旋转,喷出五颜六色的火星,把整个园子都照得亮堂堂的。财哥会搭着我的肩膀,问:“好漂亮哦,对吗?”我满足又骄傲地点点头。秋哥总会把爷爷奶奶也叫出来,大家一起好好享受这小小的火花给我们带来的——城市里没有的乐趣……

后来的记忆渐渐变得寥落了。学校的补课越来越多,财哥和秋哥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即便偶尔有机会在初十回去一次,也见不着他们。

听奶奶说今年财哥、秋哥都回来,大家一起吃一顿饭,我挤了挤时间,也跟着爸妈去了。去之前,爸妈总是要按照惯例找出十几个红包,然后每个往里塞二十元,给村里没有结婚的年轻人。每每这个时间我总觉得好寒酸,但无奈要给的人太多了,伯伯婶婶们给的红包也大多是二十元封顶,只是图个好意头罢了。

吃完饭后,秋哥给了我一个特别大的利是包,这是秋哥给我的第一個红包。我没有多看,便将它与其它接踵而来的红包一齐放在袋子里。

终于要回家了,秋哥、财哥还有伯母他们都来送行。“好好读书啊,文君。”秋哥隔着车窗,悄悄对我说。

车子起动了,渐渐向村口驶去。我开始在座位上盘点“收获”,十元,二十元·····然后到那个大红包时,我呆住了,两百元!

泪水,禁不住地流了一满脸。

评点

本文作者通过回忆小时候与秋哥、财哥相处的快乐时光,给我们展现了充满童真童趣的饱含文化意味的淳朴乡村生活。多年过去了,大家都长大了,彼此之间却没有了儿时那份童真与稚气,却多了一份悄悄的期望,作者把文化与情感结合起来,使文章非常具感染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是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有的“声音”沁人心脾;有的声音令人流连忘返;有的声音却在我们心中留下复杂的情感。让我们不能自持,将我们的灵魂带到一种全新的高度!

请你以“声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习作评点一】

听听那些自然的声音

佛山市第三中学 詹以森

成天听那从各个角落传来的RAP、摇滚,还有吐字不清的流行歌词,听久了,会觉得疲惫,会觉得很夸张、很做作。然而,有一种声音,能洗涤久浸在流行音乐中的灵魂。这种声音已经在华夏的土地上流淌了千百年,这是来自中国各民族祖先的声音,是来自自然的声音。

听那黄土高原上高亢的信天游,你能感受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伟气势。

听那云南苗寨里深情的情歌对唱,你能体会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痴情。

听那内蒙古大草原上悠长的蒙古长调,你能想象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和安谧。

这就是中国的原生态民歌,这是我们的先民们在劳动中最无掩饰的抒情,是祖先不用乐谱而用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宝贵遗产。这种声音最悠远,最自然,最纯洁。

神州大地,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原生态民歌,各有特点,也各有一绝。在收看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西部民歌电视大赛”和“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时,远古的劳动人民通过子孙的歌声和表演与我对话。一支侗歌队,几个女子一边操纵着古老的手工纺织工具一边轻唱,几个男青年拉着、弹着用瓜做的琴唱出爱慕之情,这情景比得上欧洲的经典歌剧。陕北的男信天游歌手,音高超过了摇滚歌手的喊叫和美声男高音一般的极限,却不显得吃力,一点儿也不刺耳。羌族和苗族的两个演唱组合,其和声效果可以与专业的合唱团媲美。一支唱“潮尔”(蒙古族的一种合唱形式)的乐队,用马头琴、口弦和叫不出名字来的各种琴、箫鼓来伴奏,有交响乐团的效果。最绝的要数蒙古族的“呼麦”,一个人可以同时演唱两个声部,高声部像口哨音,低声部是气泡音,再有名的歌星、再资深的歌唱家也做不到。

这样的文化瑰宝,怎么能不让每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豪!可是,这些艺术也有陷入困境的时候。

一对彝族姐弟把他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歌声搬到了“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民族唱法”比赛场上,受到了不少好评,但有一位评委质疑这样的“民族唱法”是否合适。

“呼麦”绝技被蒙古国视为“国宝”,而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却已绝迹了一百多年,在新疆阿尔泰地区的蒙古族中也濒临失传。与此同时,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山歌传习馆也门可罗雀,那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流行音乐了。

祖先的馈赠,就这样被一些人遗忘在了角落里。

令人欣慰的是,还有一些人为这些无价之宝的保护努力着。他们尽自己所能唤起人们对原生态民歌的关注。后来,“青歌赛”把“原生态唱法”从“民族唱法”中分离出来,那对被质疑的彝族姐弟一举夺得金奖。一批蒙古族歌手前往蒙古国学习“呼麦”。一些地区的民歌被收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电视上有了专门播放原生态民歌的节目和其专门赛事,一些原生态民歌手出了专辑。不仅如此,国内或国际大型音乐会上也响起了中国各方言和各少數民族语言的歌声,这声音穿越时空,把古代与现代、少数民族与汉族、中国与外国、人与自然联系在了一起。

听那来自自然的声音,听那不加掩饰、不加雕琢、不加污染的声音。只要我们能学会欣赏这最自然的美,这声音就能在这多民族国家的土地上流淌下去。

点评:

远离那些狂热躁乱的现代音乐,作者渴望聆听自然之音,那些最悠然、最纯洁的声音。作者开篇即通过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让读者领略到那清澈纯净又韵味悠长的原生态民歌,形象生动地描述、清新婉转的格调、纯净朴素的语言,让读者感到那自然之音若曲水流觞,流于心间。这是一种文化,而且是文化瑰宝,作者极尽笔墨诠释了这一种特殊文化,并呼吁读者共同保护和发展该文化。既令人感受到了这清澈文化,又引人深思,此文实为佳作。

【习作评点二】

听泉

佛山市第三中学 李云宇

如果你不喜欢黄河的气势磅礴,不喜欢长江的宽广无垠,那就去江南吧!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如果你厌倦了都市的熙熙攘攘,也腻烦了世俗的明争暗斗,雨巷也不失为上乘之处。在发达都市中邂逅那份难得的静谧。感受多了海的惊涛骇浪,腻烦了吧!潺潺的细流已不能震撼你的心灵。想试下《二泉映月》中盲人阿炳那靠泉水来沐浴心灵的感受吗?赶快踏上鼎湖山来感受一下听泉的乐趣吧!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首,位于肇庆城区东北部。对于慕名前来的我与父母,归去时实在有不枉此行之感。

鼎湖山群峰拥翠,林木繁茂,明明是炎热的酷暑,来到了鼎湖山后顿觉微风浮面,带走了身上的烦闷,送来了丝丝的凉意,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一般。难怪其有“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之称。

峰回路转,见一瀑布向左侧奔突而下,被巨石阻挡,瀑布分成三股,喷云吐雾,轰然而下。像一条玉龙从天而降,蓦然跌入深潭,激起无数水花雨雾,四处飘散,此乃鼎湖山最负盛名的飞水潭瀑布。我与父母至此,暑气顿消,确有“清凉无暑气”之感。

纵观周围的林,花,钟,寺,或浓或淡,或俗或雅,将山泉的清幽之感衬托得淋漓尽致。此刻,静下心,闭上眼睛,用心去倾听那潺潺的流水,享受“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听泉的什么呢?听泉所给予人的心灵的清爽。听着那“叮咚”的水声,我不禁想起了苏东坡的诗句“愿从琴高生,脚踏赤鲩公,手持玉芙蓉,跳入清冷中。”宋庆龄为此亲笔提书:“孙中山游泳处”。我眼前浮现出了这样一幅画面:孙中山先生与爱国华侨共游鼎湖山,见此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孙中山先生不禁被这一排绣球缀玉般水帘所感染,与华侨一道解衣脱鞋,跳入飞水潭中畅游一番。游到酣畅之时,题写了“众生平等,一切有情”的木匾。如此之景,让笔者情不自禁随孙中山先生一起享受泉所带给人的心灵的清爽。

听泉的什么呢?听泉所带给人的心灵的沐浴。泉,自古便被文人雅士赋予无限的灵性。“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佳句更是久久吟诵,意味无穷。泉是有生命力的。阿炳正是因为感受到了这泉所具有的生命力而创作出《二泉映月》的。听那潺潺的水声就像是音乐旋律缓缓拨动心弦,茶在口中留香更显其醇厚,泉水在回味时更能领悟出它的灵魂——它的诉说,它的追忆。将“泉”的灵性“网”住慢慢享受,玩味再三。让那泉水,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听泉的什么呢?听泉给予我们心灵的冲击。似大珠小珠落玉盘,潭边崖壁有章太炎题写的“涤瑕荡垢”四个大字。一日听泉,悲也罢,喜也罢,一扫而空,徒留一身清然。不禁使人想起清代诗人袁枚的观瀑布诗,诗曰:

石磴迂回千万曲,似带如环往而复。

秋深隔树笠帽凉,松荫覆地衣裳绿。

溪声渐大人声小,高岩瀑布飞难了。

万丈狂涛五到本,轰雷制电忘昏晓。

啊!听听那泉水仿佛能听到大自然的心脏在跳动,置身于醇朴的肇庆文化,感受那与《听听,那冷雨》所不同的味道。

点评:

本文是一篇考场高分游记,更是散发着浓厚文化气息的佳作。一座颇负盛名的岭南名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四方游人。文章中,小作者将鼎湖山的层峦叠嶂、壮阔华丽、瀑布的一泻千里、气势磅礴呈现给读者,给读者心灵的冲击,肇庆文化也在这景中恰到好处地传达出来了。文章由《二泉映月》这一名曲入手,以泉为载体,给文章笼罩上一层文化的银沙,而6-8三个自然段的听泉,借文人墨客之笔,给泉赋予了无限的灵性,给了读者心灵的滋润,而袁枚的那首诗,更是将文章的文化魅力推向了新的高峰。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生活中,很多现象让我们思考。特别是在改革开放逐渐深入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多改变;这些改变可能触及了道德、精神及文化的神经,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和担忧。

请你以“忧思”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习作评点一】

粤语童谣的忧思

佛山市第三中学 梁海婷

犹记得小时候,从牙牙学语起,外婆总是轻拍着不肯睡觉的我,嘴里轻轻唱着“月光光,照地堂……”。我总伴随这轻柔的歌声入睡,获得一夜好梦。而外公喜欢让我坐到他大腿上,教我唱“拍大骳,唱山歌……”稍大些,和玩伴们一起在大街上奔跑嬉戏,总少不了一起唱童谣。“点指兵兵,点着谁人做大兵,点指贼贼,点着谁人做大贼!”这可是最常提起的童谣了。

琅琅上口、舒展明快的童谣贯穿了我的童年,烙印在我灵魂深处,难以忘怀。有时我会不自觉想起这些妙趣横生的粤语童谣,这总会勾起我不少快乐的童年回忆。可是在现今不少“00后”之中,流传已久的粤语童谣似乎失去了它的魅力。有次我让我5岁的表弟唱他最喜欢的歌给我听,他不假思索地开口:“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他用普通话流利地唱完“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曲。然后我教他唱外公外婆小时候教我的童谣,他却把小脸一扬,“我们幼儿园唱的都是普通话的歌,可好听好几倍呢!”看着他一脸的得意,我不禁感叹,粤语童谣在这一代人之中还能走多久?

童谣,说它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不为过。由于粤语保存着大量古代汉语的特点,粤语呈现出了平仄分明的特色。在粤语声调和童谣本身合辙押韻特点的巧妙配合之下,粤语童谣抑扬顿挫之韵律感得到了最大的释放与发挥。粤语童谣的魅力不仅来自语言和语音,还来自其所反映的内容。童谣当中的内容大多汲取自广州的人事情韵与童稚的戏耍之乐。童谣,是孕育在广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的绚丽瑰宝。

可是,曾经是几代人温暖美好的记忆的粤语童谣如今却有逐渐消失的趋势。曾有记者做过调查,记者分别来到位于越秀区、海珠区、天河区、番禺区的幼儿园,随机抽访了几十名小朋友。结果发现,过半受访小朋友都称从未听过列出的一些广州话童谣,只有两三成小朋友听过一些经典童谣句段,但也不是个个都能哼得出。一些家长表示,小朋友在幼儿园学的都是普通话儿歌或英文儿歌,“几乎没听他唱过广州话的儿歌”。

一味注重推广普通话教育,传统的粤语文化还能一代代传承吗?逐渐消失,难道就是粤语童谣的最终命运?衷心盼望下一代乃至更下一代可以把这岁月流转中渐行渐远的熟悉韵律传承,使其口口相传,经久不息。

点评:

文章从现实的粤语童谣遭到普通话的冲击入手,表达了小作者对本土文化的忧思。开篇从小时候的温馨记忆起笔,读来让人倍感亲切,而后笔锋一转,继而写现实对粤语童谣的忽视,这样的考场作文,视角新颖,体现了考生难得的文化担当!

【习作评点二】

饮茶文化的忧思

佛山市第三中学 周建雯

在这个繁华的大都市里,有多少文化正在被扼杀着,有多少文化正在陷入困局当中。“喝茶”在广州话里称作“饮茶”,广州人爱“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饮早茶的文化来源于广东,可近年来,为什么广东人饮早茶的这个传统文化却在逐渐消失呢?在外来文化的入侵下,人们更愿意去吃洋快餐。但可以让我肯定的是,饮早茶是一个能增进家人感情的活动,很值得提倡。

时下的年轻人更愿意去吃洋快餐,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是社会的潮流,他们的去向往往是时代的尖端。年轻人的指标是“快”,何为洋快餐,当然是以上餐速度的快为卖点。上餐的速度快,吃早餐的速度也快,眼看下来就非常符合当代年轻人的指标了——起床起晚了,用5分钟解决了一顿早餐,上班上学又不用迟到。心里说不准还会暗自欢喜。但这无疑影响了身体健康,细嚼慢吞这才是养生之道。

其次,敢问父母这一辈的人又有多少是喜欢洋快餐的呢?这样一来,与父母共进早餐的时间又少了。在这繁华的大都市里,家里人各有各的忙处,白天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我们还剩多少时间和家人聊天啊?其实,饮早茶的意义更多是在于与家人在忙中偷闲,增进感情,共尽天伦之乐。

还记得小时候,我和家人去饮茶,爸爸教我扣手指敲桌面以表示别人帮自己斟茶时的感谢。这饮茶时使用的礼貌手势还是源于皇帝微服出巡呢。皇帝在出巡时候也不忘饮茶,与臣子们联谊,偷得浮生半日闲。我们是否也应该利用周末约上家人或朋友到茶楼忙中偷闲一下呢?我真不希望饮茶文化就在此断代!

放眼望去,时下的茶楼再也不如以前那么兴旺了。也许能伶仃的看到几个孤单的老人家的身影,想看到一家老少坐在一起说笑谈乐真是少之又少了。说不定在那围桌子看到一个稀有的年轻人身影,但他却是匆匆忙忙吃了几口包子就走了,连和家人问声好也来不及。

饮早茶文化陷入困局已经不是一天半天的事情了,在这个文化正被不断摧残的社会里,我们真的不觉得可惜吗?我们留给子子孙孙的仅有物质就可以了吗?不需要有思想文化吗?也许我们该反思一下这一切。 饮早茶文化陷入了困局,我们是否该为其出分力,拉其一把?或许不是拉其一把,而是拉我们自己一把,让我们的家重拾当年的温馨!

点评:

文章从中国的茶文化入笔,来写自己独特的“忧思”,本来,作为一种文化传统,饮茶不仅有益身心健康,而且能够增加家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但是时至今日,所有的“快”文化占据了主角,小作者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发出了深切的忧思,而这种忧思,比一般的思考更见深度!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红”是中国人喜爱的颜色。生活中,人人希望做红人,学业希望是红色成绩,从商希望红红火火,办事希望开门红。股市涨了叫飘红,运气不错叫走红,公司火了要分红,甚至花儿谢了也叫落红。红牡丹、红高粱、红心结、红地毯、红灯笼、红对联、红利是、红双喜、红军、红旗……浓浓的中国红,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吉祥、喜庆的热烈关注,同时也是对生命、对未来的热切企盼,在“红”的背后,更承载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必将引领着人们从一个高度走向另一个高度。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经历、体验或看法呢?请合理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习作评点一】

红色底蕴

佛山市第三中学 王 俐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恰似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开一扇窗户,瞥一眼外边,雨后的江南小街上,那朵朵红花般的油纸伞,是你无限的愁思。

你关上窗户,点上一根红烛,满堂红光。偌大的屋子,那张崭新的床头,你在驻守,烛心剪了又剪,红烛依旧,泪痕满面——可怜的思妇!我想,当你面对满堂的红烛微光,你身上那红色的丝绸,你眼中红色的血丝,还有你心中正在滴落的红泪,你是否想到过?征人的相思也在红旗中展望?

我想过,若我借得那征人的衣甲头盔,那匹驰骋沙场无敌的赤马,当然也希望天生一副火红的征颜,我会毫不犹豫地来到你点着红烛的房门前,陪你度过那些无人倾听的寂寞黑夜。那红红的烛光将如红丝蔓般洒落在那副衣甲头盔上,将所有的寂寞诠释演绎。一缕红光,满屋红光,变成漫山遍野的红光!——让你眼中的红丝折射出我铠甲上的刀光血影!

呵!红光。思妇。征人。江南。

北风呼啸,我从江南清静的青石街上,撑着把红纸伞,来到渺无人烟的塞外石门。

你一如平常,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帐外红尘漫天。帐内,一壶美酒,一把闪光的宝刀,红绸飞扬,手起刀落处,我看见,那红红的殷血从你有力的指间流下,滴进一杯酒中,我也知道,那是你跟战士们在誓死抗敌的红心,我紧紧地躲在柴房里,悄悄地望着你……

夜深了,你也一样点起无数红烛,满堂的红光真衬出你脸上的红彤色,你提起笔纸,用红红的大字深深写下了誓杀边敌的决心!

我又悄悄地离开,回到江南的青石街旁,从此我不再流泪,我在红红的烛光下想着你那驰骋沙场的矫健身影,红旗飘飘,喷泉似的鲜血将你的衣甲染红,我知道你别无选择,但我明白,你不会就此收兵。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你将我的红烛带走,将我心中的滴落的血红化为那一丝丝的思念,化为沙场上冲天的红光……

于是江南的石街旁少了那位思妇剪烛的叹息声,在绵绵细雨缠绵游人心头的六月中,在那飘落的金秋里,只有那缕缕红光,伴着远方的征人的红色思念,一并融入那宝刀上滴落的红血……

哦,红!一位思妇。一位将军。一支红烛!

点评

这是一篇非常具有文化底蕴的满分作文。文章先以郑愁予的《错误》小诗入题,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由此而后,文章围绕“红烛、红光、红丝绸、红丝、红泪、红旗、红颜、红光、红色的思念、红色的血液”来展开,使得文章打上非常浓烈的审美情趣,的确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

【习作评点二】

红——中国相册

佛山市第三中学 杨斌斌

拿着相机,如同手擎长枪,长焦镜掠过九州每一寸肌肤,短焦凝视着散落在曲折幽深酒巷的每一方土石,我摄下中国生命的颜色。显影液中,我看到了华夏最内蕴深沉,最丰裕饱满,最馥郁生姿的色彩——红。红,以她的绚烂华章充盈着一个古老民族青春的血肉,唱响着一曲曲深情的东方红!

朱红画卷

屹立于紫禁城外,屏息于朱漆门前,我們轻轻推开这古老肃穆的岁月之门,我们发现了中国最沉实而大胆的红的杰作——朱漆之红的大殿与宫墙。在乳白的台基与淡蓝的天空之间,朱红的皇城以特有的突兀和傲视苍生的磅礴大气,把你抛到天地间无穷的幻觉之中!没有一丝声音,无名的匠人穿越历史的时空把你震撼,用朱红穿透你的耳膜。而你,只能顶礼膜拜。

时空移易,敦煌里绚彩的飞天流袖,划过一道道无穷无尽的朱漆长虹,即便蒙上岁月的风尘,但朱红彩色,叫我们冥冥中平添无限的遐思——怀念红色盛唐!

虽然,已有许多的朱红之色褪去,留下那古旧的斜手长廊与斑驳的瞿昙寺,但,我们至少重新发现了它,把它添回了那长长的朱红画卷,让它重汇入朱红的华夏。

胭脂粉彩

若说朱红承载华夏最大气辉煌的历史画卷,那么,艳丽的胭脂红则是点缀其间的绝妙粉彩。

秦淮桥下,浆声摇曳,大红灯笼的灯光照进明日待嫁的少女闺房。按捺不住激动的心,少女打开了妆盒,拈出一张胭脂纸,朱唇轻轻地在上面抿了一下,对着铜镜扑上胭脂粉,仔细打量,欲知“画眉深浅入时无。”然后,我们便可想象在幽幽微雨的江南青石板街上,红装的轿夫抬着胭脂红的轿子,载着胭脂之色的新娘与它所代表的祝福与喜庆,“嘿嘿呦呦”地走向快乐而仍然羞涩的新郎……

这样微妙的胭脂红,人们用它装点了新人的心坎,期许一个浪漫而和满的结合。而同样可染成胭脂红的中国结,更是挂起了每一个平安的祁愿;窗帘上胭红的剪纸窗花,更是红色血脉的美好祝福在流淌,流淌每一方红色的土石,幻化成胭红的粉彩……

合上相册,我迷失在华夏红色的世界里……

点评:

这是一篇考场满分美文。文章以镜头的方式,以大气恢弘的笔触,向我们勾勒出了“中国红”的“文化本色”,不论是象征中国皇权的紫荆城,还是代表江南文化的秦淮河,都有着挥之不去的“红色底蕴”。这种底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神髓,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

责任编辑 廖宇红

作者:胡兴桥

第3篇:后高考时代:“真空”期的生活体验

高考己过,鸣锣收兵。连日苦战的同学们终于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了,在热火朝天地谈论完考试之后。迎来了漫长无聊的“真空”期。不少同学会立马投身到盼望己久的“放纵”计划当中,一“懒”无余,立志将因高考而失去的种种乐趣一一补偿回来。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一阵一阵踢踏舞步,伴随着动感高亢的乐曲,久久回响在辽远的天际,回响在那一去不复返的青涩岁月里。

高考之后,迎来一个长达三个月的漫长假期,莘莘学子纷纷表示要“放松”一下。很多学生在压力一下子释放后,感到无所适从,也有不少学生有计划地把时间安排在休闲娱乐、社会实践,培训学习等方面,力争使考后的这段特殊时期过得精彩而有意义。

放松身心:休养生息

高考前,同学们在“前线”通宵达旦地奋斗,为了能够考出好成绩,多少个夜晚没有充足的睡眠?多久没有亲近过大自然?多久没有欣赏过一部经典影视、音乐作品……高考过后,绷紧的神经终于有些许放松,让我们的身体稍作休息,带着心灵去旅行,体味自然,放松身心。

睡眠:规律生活,正常作息

寒窗十年来在浩瀚题海中起早贪黑,身体早吃不消了,来它个呼呼大睡、醉生梦死七七四十九天,想必会是令大家欢呼雀跃的事。充足的睡眠是应该的,然而过多过少的睡眠都不利于健康,身体有它自身的节律,必须适度安排,所以奉劝大家还是不要把过度的睡眠作为放松的上上之策,更不能为了放松连日狂欢,不眠不休。

曾有一个学生,考后数日狂欢,除了很少的睡眠,就是疯狂看球和玩游戏,导致视网膜裂可,升学也受到影响。所以说,凡事过犹不及,千万不要拿健康开玩笑,赔了夫人又折兵。真正的放松仍要保持规律的生活,正常的作息。

建议:考后在等待成绩的日子里,一部分同学可能会很焦虑,心理压力过大影响睡眠质量。这段时闻里、心情要放松,适当做些运动,缓解压力,调节身体。必要时做自我心理暗示,只要曾经努力过,不管结果如何,只能坦然面对。科学睡眠是保证身体健康的一大要素,考后调整好作息,可以使同学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去度过这漫长又刺激的暑假。

旅行:山高水长,脚步与心一同飞翔

终于有一个长假啦!稍作休息,背上行囊,带着心灵去旅行,让脚步与心一同飞翔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体验身心的旅行。同学们可以选择郊游、登山、野营等户外活动。也许刚经历大考,远距离的旅行会有些劳神,难免有些伤元气,那么不妨就近选一些值得游玩的景点,依然可以享受同样的乐趣。

两三个月的假期够折腾一阵子了,当然,不必一口气踏遍祖国河山,以后上了大学,可以去往各地同学处旅行,还能省下不少住宿费。这个假期旅行的安排关键还在于“精选精读”,这可是旅行的精髓!

在尽情观赏美景、尝遍地方特色小吃的同时,别忘了多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品味各处的地方文化,深入了解社会生活,几番旅行下来想必也会增长不少见识。

一提起旅游,中学生小张就神采飞扬地说:“高中三年难得有这么充裕的时间,我要好好地出去走一走,放松身心。”在等待成绩出来的这段时间里,小张就与几个同学约好,打算趁这个难得的机会去上海旅游,感受大都市的生活气息。

此外,更有不少学生决定在父母的陪同下,到各大知名院校进行参观。据一家旅行社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暑期的到来,暑假游处于预热状态。由于高考成绩还没有公布,填报志愿尚未开始,刚刚从紧张的高考中解脱出来的学生,想利用这段时间尽情游玩。而旅行社也针对学生的需求,在假期推出相关旅游路线。

建议:很多同学第一次出门旅行会选择和朋友结伴而行,但是不要盲目相信网上征集结伴旅行的信息,最好是和同学或者家人一起,避免上当受骗。若发现被骗,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

娱乐:电影音乐里徜徉,游戏世界里疯狂

高考结束,意味着高度负荷的时代已经过去,热爱影视和音乐的同学终于可以搬出影碟机和音响徜徉在影视与音乐的世界,在精彩的剧情与曼妙的音乐中沉淀下浮躁的灵魂,迎接新的生活。那些为了高考放弃游戏的同学们也终于有足够的时间“杀”几个回合过过瘾了。

为了丰富学生们的暑期生活,各大影院针对学生安排了专门的暑期档经典影片或是新片放映。李丽已经团购了几张电影票,打算跟同学一起去看几场浪漫的爱情片,“考前的生活太压抑了,终于可以撒欢了,我要在暑假里把想看的电影和小说都看完,好好疯狂一回。”刚刚解脱了高考之苦的李丽如是说。

同班的华洋心里一直痒痒地想打游戏。刚上高中时,他一直苦苦哀求爸爸给他买电脑,爸爸答应他等高考结束后就带他去选一个高配置的电脑,这下终于要实现了,想到这华洋就喜不自禁。他说,打算趁假期的时候和朋友一起杀几回游戏,而且要学习电脑知识,准备在大学里修计算机专业。

建议:放松不可以放纵。高考结束,家长的管束松懈了,但已经是成年人的学子们得有自律意识,不要在游戏世界里迷失了自己。

感受生活:情谊绵绵

这个暑假对众多考生来说,是人生旅途的一个特殊驿站。经过这一站,大部分都将背起行囊,离开父母、朋友踏上各自的征程,但亲情、友情将会陪伴我们一路同行。一部分同学在假期里选择在家里陪伴父母,为爸爸泡一杯茶,帮助妈妈干一些家务,陪父母聊聊天,给父母一份欣慰。

闲暇里,约同学一起去看望老师,或者朋友们聚在一起谈谈未来的方向及以后的学习,生活计划……在亲情、友情、爱情交织的网里自由穿行。

亲情:孝敬父母,体味幸福

高考过后,孙艳每天傍晚都会陪妈妈出去遛狗,“以往每次考试前,妈妈经常陪我熬夜,给我鼓劲,家人为我付出了很多,由于功课忙一直没有时间报答,现在我要利用毕业后的这个假期好好‘补偿补偿’他们。”她说,希望能多陪陪家人,学习和分担一些家务,提早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以后大学的宿舍生活。

宅在家里的小婉说要练一手好厨艺,为爸妈做饭。小婉的爸妈都是上班族,忙的时候连饭都吃不上。考前那段时间妈妈专门请假给小婉补充营养,做心理指导等,爸爸也会在出差的时候给她带回一些资料让她好好复习。现在考完了,爸妈终于可以安心上班了,小婉趁爸妈上班的时候就在网上找些菜谱,学着做些菜,让爸妈下班回来可以好好吃一顿饭。爸妈吃着小婉做的饭,直夸她长大了,知道体谅父母了。“看着一家人和睦快乐,感觉很幸福。”小婉说。

友情:小聚一番,联络感情

一个人待在家里难免无聊,小婉邀请朋友到家里来做客,一起学着做好吃的,并计划着一起去旅行。他们在一起侃大山,聊自己的理想,想象以后的生活。

小婉还打算组织班里所有的同学聚

餐,并邀请老师参加。“老师们也很辛苦,为了让我们能够复习好,考个好成绩,不惜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给我们补课、辅导。考试结束了,应该感谢老师对我们的付出。”小婉同班同学刘小丰说:“我妈妈开了一家小餐馆,她说可以借给我们一天,同学们一起做菜,请老师吃我们自己做的饭,我觉得这样很有意义!”

爱情:勇敢表白,纯真恋爱

毕业了,压抑了许久的同学们会有很多话要说,该表白的赶紧表白了,时不我待。之前怕影响学习的暧昧关系可以光明正大地走到一起了,在朋友的祝福下进行一场疯狂而又纯真的爱恋吧!

君亚向暗恋了很久的小瑶表白了。君亚性格比较内向,但他说不想错过这最后的机会,以后可能大家见面的机会就少了,只能此时为爱一搏了。

社会实践:磨炼自己

漫长的暑假当然不只是吃喝玩乐、亲朋好友聚会这么单调,为了丰富假期生活,很多毕业生已经踏上了暑期打工的征程。城市里的“公子哥儿”们也要到农村去体验生活,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特殊的转折时期,社会实践无疑使他们能够更好、更充分地了解社会,变得独立自主,更快地成长起来。

打工:深入社会,锻炼能力

“从小到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不停地学习,马上就要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了,我想利用这两个月的时间来磨练一下自己,多参加社会实践,更多地接触社会。”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姚丽丽说,对于此次高考成绩,她充满了信心,打算等填完报考志愿后在市区找份暑期工,一方面可以赚取部分零花钱,替父母分点忧;另一方面可以丰富社会阅历,提高交际能力。

像姚丽丽这样希望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为数不少,进厂、进店打工,进社区当志愿者,做家教、到农村搞调研……他们都希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利用这个长假锻炼自己,增长见识,提前了解社会,以便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建议:高中毕业生在心理状态和知识储备上都还不具备正式工作的能力,但这些十七八岁的孩子也已经成年了,接触社会、历练人生对于他们来说是宝贵的人生经验,所以关键是要在能力范围之内,做一份有收获的工作,可以回报社会、锻炼自己、增长见识,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

下乡:体验农村生活,树立独立意识

和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相比,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显得更成熟和懂事。许多城市孩子的家长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与贫困家庭的毕业生结成帮扶对子,一方面能缓解贫困孩子的上学难问题,另一方面也给自己孩子一个受教育的机会。

“这些农村孩子真的挺不容易的。”在事业单位工作的车先生说,现在很多城市孩子的生活条件优越,没有艰苦生活的经历,所以不管家长怎么说,孩子根本就想象不到生活的艰辛。车先生说,他打算过一段时间带着孩子去农村看看,让孩子亲身体验农村孩子的生活。

刘女士因为工作的缘故和城乡贫困生接触比较多。记得有一次单位组织下乡,当刘女士看到一些贫困学生拿豆饼当饭吃,心疼得不得了。回来后她讲给自己的孩子听,孩子也很吃惊。这次放暑假,刘女士的孩子说,她要到乡下的亲戚家去,干些农活,学着做做饭、洗洗衣服……锻炼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

及时充电:迎接新生活

高考过后做什么,学子们经历了数年的紧张学习,如释重负之后,更多的是茫然。高考不是终点,是起点,考后同学们可以放松但不能放纵,应当充分利用升入大学前的这段日子规划自己的求学计划,为适应大学生活做全方位的准备。

培训学习:全面提高自己

不少考生认为,虽然高考结束了,但学习不单是为了高考,他们希望可以利用这难得的假期,学一些自己感兴趣或以前没时间学的东西。很多毕业生都在积极报名参加各种技能班、学习班培训“充电”,比如上驾校,以及进入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学习。

一位姓王的同学为高考结束后的学习做了详细安排。他说自己的英语基础一般,面对之后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会有点困难,同时也希望能在上大学前作好心理准备,将来能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所以,高考后他报了某培训机构的大学预科班,在提高自己英语水平的同时,也知道了很多关于大学生活的趣闻,还认识了以后大学里的同学,对未来做好了全面的计划。“从前学习是为了高考,如今学习则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现在社会就业难,多学点总没有坏处。”王同学如是说。

据了解,目前社会上有各式各样的培训班,适合女孩子的暑期培训有:形体班、美术班、书法班、声乐班、羽毛球班、网球班等;适合男孩子的暑期培训有:武术班、游泳班、学驾驶等等,培训班的价格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如今,开车也算得上是一项基本的技能,暑期两个月的时间,学一技之长会让整个假期变得更充实。”小卢听已经上大学的哥哥说,在大学里一定要有自己的特长,所以他把暑假的时间都用于培养业余爱好上。

这个假期应该是求学12年来最兴奋的一次,那么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把梦想重新拾起,以一个积极快乐的心态过一个开心而又充实的暑假吧。在放松的同时不要忘记:终点亦是起点,现在我们只是把红旗插在了一个小山坡上,离山峰的最高点还远着呢。

作者:太阳黑子

第4篇:高考失利后

1、不管成功或失败,只要你曾经经历过,那段拼搏的日子是你永远的记忆,走过了,就要往前看,你就会开心一点

2、不管遇到怎么样的困难,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人总要活在希望里,哀莫大于心死,要在困境中奋起,在失望中充满希望。

3、付出过久不难过,回忆自己这段经历,这是人生的财富!为了梦想没有气馁,再次爬起来!

4、高考像漫漫人生路上的一道坎,无论成败与否,我认为现在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总结高开的得与失,以便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迈好每一次。

5、假如考题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忧郁,明年高考的日子,你们会:鸿运当头照,下笔如有神。

6、金榜提名,名落孙山,只是短暂的,朋友只要你努力了,得失不要看的太重,失败是成功之母,努力吧努力,成功属于努力者。

7、你高考虽然没能如愿,但都没有怪你,因为你尽力了,你可千万不要哭,明年再考吧!

8、友,莫悲伤,因为一切可以再重来,但要注重备加珍惜。努力吧!朋友,我会为你加油!莫悲伤,你的前景更辉煌,最后送你一首诗以表我对你的一片心意。

9、人生得意时须寻一条退路,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成功;人生失意时须寻一条出路,以乐观的心态看待失败,漫天撒下萌芽种,伫看他日结果时。

10、人生就是一个上上下下喜喜悲悲的过程,这样的人生才叫丰富与多姿,失败一次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从中找到成功的奥秘和努力的勇气

11、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万事不可强求,只要你尽力了,就不必自责,不必苦恼。

第5篇:高考后假期安排

高考后对很多学生来说算是走出了牢笼的束缚,那考生们高考后假期安排都是怎样的呢?范文大全特意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后的安排的相关材料,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

考后狂欢 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又是一年高考季的结束,整个高三的紧张与压力、忐忑与彷徨,如今终于随着高考的结束而尘埃落定,不少学子心里的那根弦也得到了放松。而走出高考考场,放下了一身疲惫之后,学子们接下来即将面对的,是整整三个月的假期。于是,高考的帷幕刚刚落下,紧接着拉开的,便是考生们尽情放松、大肆狂欢的序幕。

6月8日下午5点,被骄阳炙烤了一天的大地仍是热气蒸腾,西安市第一中学考点的门口聚集了不少的家长,有的席地而坐、有的手拿扇子、有的三三两两互相交流,纷纷望眼欲穿地等待着散考时刻的来临。

随着散考时间的到来,考生们也陆陆续续走出考场,从面部表情看,有的高兴,有的沮丧,但更多的是轻松。不少考生还没有和等在外面的父母说上几句,便迫不及待地挣脱了他们的手,和几位同学一起离开考点。从他们的交谈中记者听出,大部分考生已经在散考后的短短时间内,安排好了考后的“大狂欢”内容。

“我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好好的睡上一觉,然后和同学一起去通宵玩电脑。”在考场外的路边,考生小杨一脸轻松地对记者说道:“高三一年里,网吧在家长眼中就是洪水猛兽,根本不许我踏进一步,现在终于考完了,我今晚已经约好了同学去网吧玩通宵,我父母已经说过不会干涉了。”

无独有偶,和小杨一样,很多考生都向记者表示,自己今晚将以“狂欢”的方式,来缓解高考的压力。K歌、聚餐、上网,甚至泡吧、喝酒……随着欧洲杯的开锣,还有不少球迷考生们日日熬夜看球,过起了“日夜颠倒”的生活。总而言之,这些终于走出十年寒窗、卸下了高考重担的孩子们,想怎么疯就怎么疯,以各种形式欢庆自己高中生涯的结束,其终极目的就是“好好地玩一场”。

家长态度 虽有担心但仍赞成

8日晚上,考生郭曼一回到家,母亲就已做好了一大桌子菜。但她只是匆忙扒了几口饭,便一边拿起手机“呼朋唤友”,一边匆匆地和父母告起了别。“我已经约好了同学,今天一起聚餐,然后去通宵K歌,今天已经和父母‘请了假’,晚上不回来了。”郭曼说完便急急出了门,留下父母看着一桌子菜无可奈何。“我确实早在考前就向她许了诺,考后让她好好地玩一下,无论多‘疯’都不干涉。”看着女儿出去的背影,郭曼的父亲郭先生向记者表示,女儿考前天天熬夜学习,自己看着心疼,于是便承诺她考后可以好好“疯玩”,为此,郭先生还打破了对女儿晚上必须按时回家的“禁令”,允许她在考完出去玩个通宵。“其实要说不担心是假的,孩子们考完本来心情就比较激动,这一出去玩肯定会喝点酒什么的,我肯定会担心她的安全。但因为自己有许诺在先,她又向我保证只是和同学去唱唱歌,不去酒吧、网吧等地方,我也就默许了。”

对于“家有考生”的家长们来说,他们亲历了孩子们身心疲惫的备考历程,深知其中的压力。如今考试结束,面对孩子准备好的大狂欢,他们也纷纷表示出了宽容的态度:“孩子累了十几年了,平时学习压力大,这回考完了,是该好好放松一下。”采访中,正在考点外等待孩子的刘女士表示,考完试后,自己会放任孩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开心就好。“他都那么大了,相信自己能把握得住,我也不会担心,只要在安全范围之内就行。”

专家看法 合理规划假期安排

日夜颠倒、连续上网、疯吃疯玩、无所事事……这大概是最近几天里,大部分高三毕业生“后高考”生活的真实写照。根据媒体报道,高考前后在河南、成都、宜宾等地,还出现了考生集体撕书,发泄情绪的现象,这引起了西北工业大学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徐鹰老师的关注:“撕书、疯狂宣泄等现象的出现,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了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失,也真实地反映了在学生中蔓延的厌学、厌书情绪,孩子们只有在受到极端的压抑之后,才会有这些极端化的发泄方式。”徐鹰表示,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和老师既不能放任,也不应横加指责。“而是应当引导孩子正确对待高三时代的艰辛,并把它当做自己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如果说,考后的“大狂欢”是为了放松心情、释放压力,那么高考后即将到来的三个月长假,又应该怎样安排和规划?是否可以就在这样的浑浑噩噩中虚度而过呢?

【范文网】

徐鹰建议考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对过去的学习生涯进行一次梳理,找准自我定位,将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弥补:“在适当自我放松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学习和充实自己。”可以看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本,坚持锻炼锻炼身体,向父母学习一些生活技巧、理财知识,以便在进入大学后更好地照顾自己。“总之应当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选择有益于身心的方式适度休息,合理规划假期安排,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好准备。”

考后时光该有它独特光芒

■从嘉

考场门口,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不断向外涌出。他们刚刚经历了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在过去的日子里,他们的全部精力,都是在为这次战役进行着准备。而此时,刚刚18岁的他们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眼中闪烁出的,是久违的,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光芒。

十二年寒窗苦读,一朝尘埃落定,一时间,大笑者有之、流泪者有之、如癫如狂者亦有之,学子们纷纷卯足了劲、下足了工夫,立志要玩他个天昏地暗,也要把高中三年所承受的全部压力和郁闷,统统一次性给“玩”回来。面对这种带有宣泄意味的狂欢,很多原本苛责的家长,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宽容。“孩子读了十几年书不容易,就让他玩玩吧!”,这样的心理占据了大多数家长的意识。于是,当三个月的假期过去,毕业生们踏入大学校门时,仍然很难从假期中夜夜上网、日日懒觉的生活模式中调整过来,以至于想起这珍贵的、完全属于自己的三个月时,却丝毫没有留下任何有意义的回忆。

或许只有在这些孩子们步入工作岗位,面对长大后的各种纷扰和无奈时,才会意识到,那个18岁的暑假,是一段多么值得珍惜的时光,他们可以用这三个月,静下心来读几本好书、看几部好电影;背着包走走祖国的大好河山,拍几组青春洋溢的照片;打上几个月零工,提前体味一下工作的艰辛;或是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一下书本外的真实世界……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比泡在网吧沉溺于虚拟世界,或是睡到日上三竿、宅在家里胡吃海喝要更加充实,也更加有意义。

而现在的他们,就像是刚刚跑完一场马拉松,此时如果任由其坐倒在地休息,势必对身体造成损害。因此,无论家长还是老师,还是不可完全放松,而是应及时察觉孩子的心理变化,帮助其顺利度过高考后的迷茫期,同时也帮助他们安排合理的生活,树立新的目标,为他们的18岁留下一段充实而美好的回忆。

第6篇:高考结束后反思

高三英语教学反思

又是一个漫长而轻松的暑假!又是经历了三年的风雨磨砺换来的短暂!尽管在别人眼中我也是身经百战的“老教师”了, 但回首这一轮的英语教学, 仍然收获颇多, 遗憾也不少。这三年来, 我感觉我已基本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风格, 遵循语言教学的原则, 一切教学活动都真正能为学生的利益为目的。

收获1. 词汇积累。 这项工作时重中之中。从高一开始要学生做好课内和课外词汇整理, 漫长而又艰苦, 但一定经常给学生打气,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到这项工作的成就感和重要性。

收获2. 亲其师,信其道。

收获3. 阅读的广泛和深度。 这一届我从高一到高三一直要求学生去阅读美文和时文, 每人每周阅读一本英文简易名著, 并写好书评和做好PPT进行全班阅读交流。

遗憾1.初高中英语衔接问题。

衔接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学英语教学的一大难题,因为高中英语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与初中英语教学目标,要求和内容有着较大区别,怎样使刚进入高中校门的学生顺利完成初、高中英语的过渡这是我接下去一届要解决的问题。

遗憾2.词汇教学策略

尽管要求学生做了词汇整理, 但在具体帮助学生了解英语词汇的构成规律和高效记忆方面还有待求索

遗憾3.英语阅读的培养

阅读教学仅停留在对阅读材料表层意义的理解和完成问题的回答上――即任务观点。缺乏细节的理解和背景知识的拓展, 没有给与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想象和讨论因而限制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偏重对阅读材料内容的教学和学生阅读解题技巧方法的指导,而忽略了阅读本身意义和欣赏语言的魅力。

高考带给我一些反思.

(一)高考试题选材求新,求异的特点和向语段,语篇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考查侧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自身在注重本学科基础知识的系统性的同时,还要注意跨学科知识渗透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二)要真正吃透高考考纲和高考对高三学生的能力考查要求,在复习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去粗取精,不要花费太多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去讲解收效慢的知识内容.

(三)高考英语的总趋势要求高中教师要不断充电,迅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同时要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学习需要的英语学习策略,这对于高三备考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总之,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高考教学更是如此.在这一年,我收获了成果,也留下遗憾,但我仍然会继续努力的.

第7篇:高考经济及后高考经济现象分析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高考被认为是学生一生中极其重要,甚至是决定其一生的关键性事件。因而,广大考生及其家长对高考相当重视。也正是如此,高考为广大商家创造了无限的商机。商家抓住考生及家长的一切需求,将其发展成为“高考经济”。然而,随着高考的结束,这种现象并未消失,反而衍变成为如火如荼的“后高考经济”现象,各商家趁着高考余温各出奇招。

每年我国有上百万的高考学生,加上他们的家长,这是何其庞大的一个群体。再加上他们“一切以高考为中心”的心理,给商家们带来的商机不可估量。商家们充分认识到这点,将其目光锁定在他们身上,满足他们的一切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因此,“高考经济”也就应运而生。

“高考经济”中,消费的主体大部分是家长,而并非学生。高考前,学生的任务主要是学习,可谓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与学习无关的事自然而然的纳入了家长们操心的范围。因此,商家们抓住家长“一切为了孩子”的心理,大搞关爱活动。众商家打着“高考”的旗号,让家长们心甘情愿地为一大堆营养品、保健品等东西买单。而一些高考咨询会、高校咨询会等,也成为家长们争相掏钱的地方。在高考前众多经济行为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租房热”。众所周知,高考是将考生分散到各个考点进行考试,而有些学生的家离考点较远。这些家长为了保证孩子有足够的休息,并且考虑到交通的因素,往往选择在考点附近的宾馆订房,或是在附近租房。每年高考期间,各考点附近往往会出现一房难求的现象,就连平时入住率较低的宾馆,也会出现房间供不应求的情况。每年的高考给广大商家巨大的经济效益。

随着高考的结束,本应冷却下来的“高考经济”,抓住高考的尾巴,摇身一变成为“后高考经济”。较“高考经济”不同的是,“后高考经济”将目光瞄准高考考生,纷纷亮出凭成绩单、准考证可享受打折、优惠、赠送等各种优惠活动。从商场到饭店,从旅行社到影剧院,从医院到各娱乐场所,商家们都想趁着高考余温再分高考一杯羹。正如近年来非常流行的“谢师宴”,也是“后高考经济”的产物。如今的“谢师宴”,动辄好几百,甚至上千,给众商家带来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

第8篇:高考后做什么

高考结束了,十二年寒窗苦读的学子们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可是高考之后做什么呢?范文大全特意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后做什么范文的相关材料,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

2013年的高考已经结束,但是“高考效应”才真正开始。高考已经不单单是广大高校对高中毕业生的选拔考试,它带来的“高考效应”已经涉及社会生活多方面。所以我们不得不问,高考到底还要考什么?

高考结束后,必然会带来当地餐饮娱乐消费及外地旅游消费的一次高涨。我国是有着悠久教育传统的国家,由此形成的“教育式礼仪”不可避免。例如,各种升学宴、谢师宴、毕业宴等因高考结束而产生的集中餐饮消费。这些消费在促进当地餐饮业盈利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想到那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食品安全问题。面对猛然激增的消费需求,餐饮行业真的准备好了吗?谁能担保“地沟油”及“皮鞋果冻”等类似的食品不会出现在毕业宴的餐桌上?各地的食品监管部门真的对当地餐饮行业监管到位了吗?虽然高考才刚刚结束,但是你们的工作好像才刚刚开始。

说了餐饮,就必须要说出行。高考结束,广大家长看到孩子终于有了休息的时间,难免会带着孩子外出旅游,探亲访友。这无疑会增加外出人流量,同时也给交通安全带来了不少的压力。目前我们看到的现实是,交通监管不严,道路安全事故频发。在高考之后,相关部门是不是对要面对的问题做好了准备呢?是不是应该特别注意一下酒驾、超速、超载和车辆安全问题的检查呢,很明显,高考还要考道路安全问题。

卸下了学业包袱,暂时脱离了家长的严加管教,高考结束之后那些原先被约束在学校和家庭的孩子终于可以有大量的时间来做以前没有机会或者没有时间做的事,和许久没有联系的朋友联系。当然这些事有可能是好事,但是也不排除坏事的可能。社会上突然出现一群群没有社会经验的孩子,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来说,正是他们需要的。各种暴力犯罪可能会因为高考结束而增加,甚至肯能出现涉及赌博和毒品问题的事故。同样的,相关部门我想应该有预案,有准备吧。

希望政府和社会不要因为高考结束而放松心情,学生考完了试,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9篇:高考后如何填志愿

高考结束分数出来后填报志愿,高考后如何填报志愿呢?如何填报高考志愿:先选专业后选学校。如何避免填报无效志愿和错填志愿?填报好高考志愿,这对考生来说至关重要,很多人相信,精心设计的高考志愿填报方案甚至可以使考生提高一个录取批次。

考生成绩和分数线公布后,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和兴趣,量体裁衣填报志愿。高分生与低分生都有明确的方向,报考志愿与实际录取悬殊不会很大,风险减小。但容易出现志愿扎堆儿现象,冷门专业更冷,热门专业更热,使某些院校(或专业)录取分数线猛涨,落榜率增大。另一个可能是造成“断档”,即由于某校上一年录取分数高,因而一些高分考生不敢报考,以致造成该校几个分数段没有考生。使这些高校招生压力加大,招生计划与实际填报人数差距拉大,导致调剂录取增多。

不少考生参考了传统志愿填报方式下的招生结果,填报武汉航海职业学院等以往“保底”学校作为“保底”志愿,结果遭遇意外失策,进入征求志愿环节。

高考后如何填报志愿重点要注意:

1.不要因分数恰好死守学校分数线

2.选外地学校,男子汉志在四方,我的亲身感受,真的,不要考虑近而放弃好学校!

3.选择热门专业,保持长远考虑!

注意事项

要避免填报无效志愿和错填志愿,除了要认真了解各地当年填报志愿的规定和要求,了解填报学校的招生录取规则,根据当地公布的当年的招生计划填报志愿外,考生还要充分利用校对签字的机会,发现和纠正无效志愿和错误志愿。如果填报了无效志愿,打印志愿表上一般会提示某一志愿是“无效志愿”,一定要弄清楚出现无效志愿的原因,及时修改更正。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北高职高专排名靠前的学校,其4G物联网、IOS软件开发、移动终端应用开发、三维设计、工程管理作为信息工程重点专业。有些错误志愿,如科类填报错误、招生范围和招生对象填报错误等,可能不会出现“无效志愿”的提示,所以考生对校对志愿表一定不能马虎应付,一定要高度重视,反复仔细核对。

上一篇:居民收入影响消费下一篇:优秀教学团队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