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的新农村文化

2022-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建设和谐的新农村文化

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构建和谐稳定的新农村

【摘 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这其中,农田水利又是农业的重中之重,它是能够更好的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基础。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既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水利;新农村;水资源

一、吐鲁番市耕地面积、水资源及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

吐鲁番市高昌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市,农民人均耕地少、水资源极度匮乏,资源性缺水区,面积1.57万平方公里,辖六乡三镇两场三个街道办事处,60个农牧区行政村。总人口28.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97万人。乡村人口21.43万人。维、汉、回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74.36%、18.4%、6.89%。粮食播种面积0.81万亩,棉花播种面积7.4万亩,蔬菜播种面积6.06万亩,其中,葡萄总面积25.35万亩。全市水资源总量为4.2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509立方米,远低于全疆和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降雨稀少、空气干燥,年降水量仅为16.2毫米,而蒸发能力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属极端干早缺水区,被吐鲁番市确定为地下水超采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农业的大量用水(农业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95%以上),造成我市缺水矛盾日趋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市工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必须建设必要的水利设施予以调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和保障条件,但是当前我地区农田水利的建设管理却面临着工程的基础比较薄弱、水浪费以及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和其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这几种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迎来了农田水利进行相关建设管理的黄金期。那么我们就要从创新的产权管理、对政府的职能进行转换、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完善以及培育良好的合作组织等几个方面来加强对农田水利的管理和建设。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田水利的基本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水利相关的技术措施,从而对农业的不利因素进行改造,充分合理的对地下水和地表水以及降水进行利用。进而对农田的土壤中的水分状况进行调节,来提高土壤中的肥力,保证农田的作物能够稳产高产;还可以调整部分区域的水情,防止各种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从而保证农业的生产得到全面的丰收。长期以来,农田水利建设对我地区农业生产乃至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且供水标准标准很低,目前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供水能力弱,农田灌溉无法得到保障,又导致引水、供水、配水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二是保护意识淡漠,疏于管理。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三是重经济轻水利,投入不足。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投劳力度逐步弱化。实施农村水费改革以后,投资投劳数量逐年减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农村小型水利投劳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村以下小型工程投劳的组织难度明显加大,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后,筹资筹劳总量有限,能够投入农田水利的资劳微乎其微。

四是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葡、粮、菜价已经放开,加之农民增收缓慢,种葡萄、种田的积极性不高,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三、就如何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当前乃至今后如何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尤为重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仅是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可持续水利灌溉保证。就如何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创新工作思路,确保农田水利建设有序进行

要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注重实效”的原则,对全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统一部署,科学制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长远规划。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要改革耕作方式,培育、推广使用抗旱品种,发展旱作农业。要利用水文地质资料和现有耕地状况合理布局井位,科学利用地下水发展水浇农业等问题,用规划的形式明确下来。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特别是农民群众、农村基层组织的意见,着力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明确建设任务、投资规模、预期效益,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推进。

(二)创新投资方式,建立农田水利多元化投资机制

目前,我地区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主要存在投资总量不足和投资结构不合理两个问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为主、多方参与”的投融资机制的新路子。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建立政府、农民、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新机制,提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总体投入水平。一是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调整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农田水利建设财政预算,保证政府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要通过建立不同级别的事权和财政配比机制、合理的投资和分担机制,缓解地方财政困难;二是积极推进农村经营组织创新,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通过国家投资的积极引导,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速实现农业水利化进程。三是鼓励群众筹资。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民主议事、组织协调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群众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在农民自愿和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把政府财政补助与农民自筹挂钩,多筹多补,先干后补,充分调动农民自筹建设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三)创新管理办法,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利用率

要在摸清本地水利设施底数的情况下,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尊重受益群众意见”的原则,全面开展“明确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为特征的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一是加强技术支持。对改革后的水利设施建立档案,协助经营者做好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规划设计,有计划地组织经营管理者开展水利设施建设和维修等方面技术培训,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加强环境建设。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干扰、破坏水利设施和妨碍经营者正常经营的不法行为,切实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对大中型水利设施要强化集中权,落实政府的管理、使用和维修责任;对小型水利设施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个人或群众参与建设和管理。

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

建设现代新型农田水利,任务十分艰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 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调动群众积极性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诱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水利系统提出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这一全新治水理念。近些年农田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都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

(三)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带。发挥喷灌带投资少、使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逐步在果园和棉花已成片开发建发的农田中推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四)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

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队伍。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灌水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另外,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建立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使人才和技术更好的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而农业基础薄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又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大农田水利建设, 深人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研究,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阿米那·肉孜

第2篇: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农村和谐发展

铜仁市将认真开展“三下乡”活动作为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重要抓手,结合实际创新开展“六进村”活动,取得社会肯定、基层欢迎、群众满意的效果。

2015年12月24日,由铜仁市委、市政府主办的“三下乡”“六进村”集中服务活动走进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铜仁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市社保局、市卫计委等“三下乡”“六进村”成员单位参加活动。

活动现场,各部门工作人员向当地群众发放各类宣传资料,进行劳动知识、法律知识、扶贫政策宣讲;医务人员就群众咨询的医疗健康问题作详细解答;梵净山歌舞团现场表演了歌舞、小品等精彩节目,获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农村现在就是好啊,市里的工作队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进村里,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科技文化‘大餐’。”现场群众异口同声地说道。

近年来,铜仁市将认真开展“三下乡”活动作为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重要抓手,多措并举,注重寓教于乐,结合实际创新开展了“六进村”活动,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取得社会肯定、基层欢迎、群众满意的效果。

突出创新实践

铜仁市在开展“三下乡”活动中,注重在“多下乡”“常下乡”上下功夫。

2010年,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以“话惠民、颂党恩、聚力量、促发展”为主题,从解决农民群众的思想问题和干部的作风问题入手,创新开展了以“政策进村暖人心、文艺进村爽精神、科技进村助发展、法规进村促和谐、卫生进村保健康、典型进村聚力量”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思想建设“六进村”活动。有效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广泛宣传了党的各项惠民政策,提升了农民群众的素质,构建了农村社会和谐发展格局,成为推动当前农村科学发展的有效举措,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好评,探索出一条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途径。

突出统筹协调

为扎实推进“三下乡”“六进村”工作,铜仁市建立了领导责任、资金投入、督促检查、考核评价、舆论宣传等机制,成立了市委“六进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全面统筹协调全市农村思想建设“六进村”工作,制定了时间表、路线图。每季度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召开一次由科技、农业、林业、文化、卫生、计生、团委、妇联等成员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对“三下乡”“六进村”进行统筹协调、安排部署,以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各区县结合实际,创新开展“六进村”活动。碧江区把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到有关部门和乡镇年终工作实绩考核,建立了考评机制和监督机制;松桃自治县要求各乡镇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要直接主持制定活动方案、直接主持解决重要问题,并建立了督查、周小结、月考核和年终考核“四项制度”;石阡县立足县情,明确了“一年试点探索、两年逐步推开、三年全面覆盖、四年巩固提高、五年大见成效”的阶段目标,在21个村开展县级试点工作;沿河自治县开展了“电影一加一,法律我帮你”主题活动,利用电影放映灵活方便的优势,在电影放映前加放法制宣传短片,深受群众欢迎……

突出优化服务

铜仁市在开展“三下乡”“六进村”活动中,坚持注重实用原则,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切实开展各项工作。

政策进村主要把政策理论的宣讲与农村的各类民风民俗活动、节庆活动、社区活动结合起来,与解决干部群众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针对性地开展政策理论宣讲,做到讲透精神、讲明形势、讲清目标、讲通道理,使强农惠农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文艺进村主要以小戏小品和电影放映的方式,向农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运用故事、诗歌、戏剧、快板、电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科技进村主要围绕培育“懂文化、有技术、能经营”新型农民的目标,着力宣传移风易俗,培育良好社会风尚,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普意识,把大家的思想集中到依靠科学发家致富上来。

法律进村主要针对影响和谐稳定的因素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服务,着力提升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密切干群关系,切实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化在萌芽状态,打造政治稳定、治安良好、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卫生进村主要结合当前农村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实际开展卫生和计划生育政策宣传,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增强健康意识、卫生意识,全面落实合作医疗和计划生育各项政策,促进农民群众健康水平和人口质量的提升。

典型进村主要是宣传和创建一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激励和引导广大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克服“等、靠、要”及“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等落后思想观念,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增强他们的政策意识、经济意识、发展意识。

突出价值引领

在开展“三下乡”“六进村”活动中,铜仁市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坚持面向农民群众,突出价值引领,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入手,深入开展“好婆婆”“好媳妇”等群众身边好人的评选表彰活动,大力推行“积德榜”“农村文化墙”建设,多举措开启民智、激励民力、凝聚民心,切实培养造就一批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知感恩、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六进村”活动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坚定了农民群众跟党走的信念,让他们真正从思想深处深刻理解和支持党的惠农政策;转变了农民群众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帮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强了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稳步有序地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提升了农村社会的文明和谐程度;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转变了干部作风,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碧江区川硐镇乌泥村部分村民之间过去经常为一些小事闹矛盾,“六进村”活动开展后,村里组建了文艺宣传队,大家一起编排节目、一起演出,矛盾自然而然得到化解。思南县鹦鹉溪镇石阶水村过去被称为“麻将一条街”,后来群众自发参与到“六进村”活动中来,昔日到处摆放的麻将桌不见了踪影。石阡县坪山乡坪贯村一位80多岁的老人说:“过去,我们只知道糊里糊涂地到政府领钱,根本不知道钱是从那里来的。现在通过政策宣讲,才知道这是国家反哺农业的好政策。”

突出文化惠民

在开展“三下乡”“六进村”活动时,铜仁市坚持在集中服务现场向当地群众发放宣传资料,设立惠民政策宣讲、法律法规服务、计生卫生服务等咨询台,热情地对群众进行法律知识、扶贫政策、农业科技等知识的宣传讲解。

此外,组织文艺工作队伍编排一些移风易俗、寓教于乐的文艺节目进行文艺慰问演出。连续三年举办了农民文艺汇演,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节目讴歌党的好政策、展现新农村新变化、展示新时期的农民风采,达到自我宣传、自我教育、自我娱乐、自我提升的目的。

松桃县、江口县在活动中将流动图书车开进活动村寨,车内配有书架、视频功放机等设备,为当地村民带去科技、社科、种植、家庭医生等方面的图书,现场为小朋友播放儿童动画片和科普视频。德江县组织“电影进村”放映队走村入寨,在村民院坝里放映《农民工法律工伤保险》、《大棚蔬菜巧用肥》等多部科教片,让村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实惠受用的科教文化“大餐”。

通过“三下乡”“六进村”活动的开展,铜仁市农民群众的政策法律意识和科学发展意识得到全面提升,在全市上下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的时代主旋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凝聚发展正能量,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为促进铜仁市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营造了良好环境。(作者单位:铜仁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哈文丽)

作者:田波?刘道学

第3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在当前我省农村,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文化生活的发展表现的较为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现对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

一、当前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基层党组织不健全限制了先进文化的传播。我省农村普遍存在着党组织不健全、党员年龄偏大、农村党员年龄结构老化问题。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先进文化、政策、路线方针难以科学贯彻,先进文化的凝聚力不够,给农村文化建设带来系列问题。

(二)先进文化宣传的场所和形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我省农村目前的文化场地普遍落后,文化站、文化馆数量不足,面积狭小,设施设备陈旧落后,有些乡镇甚至没有场地进行文化教育,加之农村传播先进文化的方式很少有变化,文化活动单一,形式古老,群众反感不愿意参加文化活动,更不会主动学习和利用文化,文化的应用和农民的生活相距甚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不适合农民的需求。

(三)农村缺乏一支传播先进文化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一方面农村难以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部分优秀人才为了高质量的生活条件和城市的优势,纷纷流入城市,有才能的年轻人靠自己的才智和技术落根城市,不愿意在村里做贡献。农村自身培养的人才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另一方面,人才的引进十分困难。由于农村工作条件艰苦和待遇相对不太高,交通不是十分发达,各种资源的利用不是太方便,因而大多城市培养的优秀人才不愿到农村,这样农村缺乏人才的问题难以解决。人才是关键,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势必影响先进文化的传播。

当前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存在上述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认识不高,重视不够。一些地方领导特别是乡镇领导只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文化建设,没有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河北、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去认识,认为“经济建设要上,文化建设就要让”、“抓经济是本行,抓文化是帮忙”, “一手硬、一手软”或“嘴硬手软”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相当一部分文化站工作人员被长期抽调做计划生育、包村蹲点等“中心”工作,文化工作无人顾及,等等。

(二)经费匮乏,资金短缺。大多数农村文化设施资金短缺,活动经费匮乏,导致文化建设处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全省有70个县级文化馆2005年无业务经费,占总数的51%,大多数文化活动要依靠文企联姻等方式开展;乡镇文化站更是缺乏经费,一部分文化站全年无活动,成为有名无实的挂牌站。

(三)文化政策落实不到位。国家和省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使用以及人员编制、工资待遇等都制定了明确的法规政策。一些地方没有很好落实,致使一些多年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多次上访甚至离开热爱的文化事业转行。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增加政府资金投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政府应对农村加大资金投入,对农村实行优惠政策,完善各种教育体系,加大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技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如果没有资金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发展农村教育,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就不能很好地实现。

(二)开发适合农民学习形式的文化艺术,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根据不同地区,挖掘本地的文化优势项目,结合经济条件,发展一些文化产业。根据农村和农民的特点,把文化教育与适合农民的形式结合起来,用农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熏陶教育他们,把文化学习发展成为综合的体系。

(三)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通过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逐步推动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加强对拓宽农村文化市场的政策调控等途径,探索农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新机制新办法,进一步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坚决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四)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面对我省农村人才流失和缺乏的现象,首先要在基层农村培养适合农村的本土文化、了解农村而又对农村有感情的人才。另一方面,政府要向农村提供优惠人才政策,提高農村人才的待遇和扶持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去农村发展。最后,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

三、结束语

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灵魂。发展先进文化为构建农村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村社会的发展,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的共同进步,一个经济发展、文化落后的社会将是畸形的、不健全的、不和谐的社会。农村文化建设事关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我国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既是抵御腐朽落后文化,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工作中,必须重视对于农村文化领域的建设。

作者:贾林

第4篇:创新创业 共建和谐中的新农村建设

自4月10日全省“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主题教育活动电视电话动员大会召开以来,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高度重视,狠抓落实,精心组织,兴起了主题教育活动的热潮。如何将“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主题教育活动与我镇新农村建设实践结合起来,是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的一大课题。

(一)

开展“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主题教育活动,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的重要步骤。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创业作为第一追求,把富民作为第一责任,把和谐作为第一保障,通过广泛深入、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广泛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投身“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伟大事业,切实推动我镇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奋力推进全镇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开展“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主题教育活动,是进一步学习浙江经验,兴起全民创业热潮的重要步骤。开展“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主题教育活动,就是要在学习浙江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创业文化,弘扬创业精神,总结创业经验,宣传创业事迹,推出创业典型,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创业激情和活力,营造人人想创业、人人敢创业、人人争创业的浓厚氛围,形成鼓励创新、鼓励创造、鼓励创业的社会环境,努力在全镇进一步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不断谱写和谐创业的新篇章。

(二)

赣州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起步较早、影响较大,创造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江西省的新农村建设形象。我们要怎么样“创新创业,共建和谐”,怎么样提升工作水平、创出特色,才能使我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走在全县的先进行列呢?

中央把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赣州具体提出以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的 “五新一好”,其内涵同样包括了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应该讲与中央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在具体的操作中,在实施了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和改水、改路、改厕的“三清三改”之后,又把发展新产业,建设赣州市府后花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在新农村建设中明确提出了组建新经济组织的要求,那就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根本上解决农户分散经营的先天缺陷,加速农业和农村经济真正走向现代化。我镇的新农村建设大体上符合赣州经验,在一些方面有自己的特色。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重视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村教育、文化、卫生服务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还要深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培养造就一大批有公民意识、主体意识、合作意识、法律意识、市场意识、诚信意识的现代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撑,从而把梅林镇新农村建设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逐步把全镇广大农村建设成为“五新一好”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农村医疗卫生方面,为早日实现农民群众小病不出村的愿望,去年开始,梅林镇制定优惠政策,采取以奖代补政策,按照服务直径1至1.5公里、服务人数2000人的标准组建村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目前,全镇完成了9个村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有12名乡村医生取得了执业资格,使农村居民步行10分钟就能在附近的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10分钟卫生服务圈”使农村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有效地缓解了困难群众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同时,从方便农民报销和扩大受益面入手,全面推行医疗费用垫付直报制,扩大推行单病种质量控制和付费试点,实行大额度住院费用二次补助制度。

在“文化新村”建设方面,我镇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部门引导、有机构组织、有群众参与、有活动开展。镇党委不断加大投入,围绕培养讲文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赣县创新形式,对农民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培训。在村组建设小网吧、小剧团、小黑板、小书屋、小课堂、小运动场,力争达到村村有体育比赛、有科技活动、有文艺演出、有定期培训,对建设达到“六小四有”标准的,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每村奖励1万元,促进精神文明载体建设。同时,我镇着力完善农村精神文明考核激励机制,通过“信用农户”、“生态文明村”、“魅力乡村”、“文明信用村”等创

评活动,激发群众热情,使他们参与到创建活动当中,目前全镇“信用农户”数量达200余户。

在现代农业的开发上,我镇着力推进“科技新村”建设,让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使科技成为发展农村产业最为强劲的引擎。目前,全镇已建成“科技新村”3个,培育科技示范户近200余户,建立科技示范基地3个,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10多个(项),惠

及全镇农民。目前,我镇在全镇开展“党员星火科技示带户”活动,由专家把先进、适用技术直接导入给党员示带户,示带户再把所学技术知识传授给周边农户,以实现示带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一乡的“专家+党员示带户+贫困户”的科技推广网络。

(三)

在“创新创业,共建和谐 ”主题教育活动中,我镇新农村建设实践也存在某些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改进,谋求新的发展和进步。

目前,乡镇农民素质尽管有了一些提高,但大多数农民还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提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差距更大一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只能从事简单的传统农业耕作或只有传统农业的经验和技能;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普遍较低,对市场经济还停留在粗浅、模糊的认识水平上,对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和物质准备;二是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较弱。由不懂法而造成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更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是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宗族、地域观念根深蒂固,封建迷信大行其道,一些消极思想和陈规陋习沉渣泛起,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核心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敢于创新,培养新农民。

一是要提高文化素质。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素质教育,防止增加新的文盲和半文盲;在继续巩固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及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本领和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能力。

二是要提高科技素质。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积极发展成人教育,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吸收和运用能力。

三是要提高经营管理素质。推动农民参与市场、规模效益、规范化理念、社会化协作、一体化经营理念,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四是要提高政治素质。抓好农村民主制度建设,健全民主集中的村民自治新机制,培育扶持农村社区组织;大力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教育农民通过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需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五是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逐步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农村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形成讲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良好社会氛围和诚信环境。

六是要提高健康素质。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完善农村卫生保健体系,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健康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政策和资金倾斜,防止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以农村特困家庭和失地农民为重点,逐步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结合“空心房”拆除,探索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返贫的问题。

七是要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5篇: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主要问题分析:

一、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农村文化活动形式还不丰富,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

二、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

三、农村文化活动内容比较单一,容易被低俗、不健康文化侵入,并且缺乏文化创新。

主要措施:

一、加强农村文化活动建设,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

二、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和农民提供优质和优秀的文化产品。

三、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第6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按照市文明办《关于开展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们抽调3名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对我县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认真地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县的农村文化工作,突出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以“出人才、创精品”为目标,加强文艺队伍建设,推动精品创作。支持发展民间文化艺术社团,培养壮大群众业余文化队伍。筹建起武城县京剧协会,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书画家协会,使他们在活跃城乡文化生活中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参加省、市“精品工程”评选活动,整合全县文艺创作力量,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化创作积累,创作了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文艺作品,先后有6件作品获市级以上精品工程奖。

二是以弘扬时代精神,反映发展成就为主题,深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利用元旦、春节、元宵节、“七一”、“十一”等重大节庆日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文艺会演、调演、展演和文化艺术展览、展示,文体竞赛等活动,丰富农民群众节日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进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广场文化建设,组织人员对其分类指导,提升档次,丰富内涵,不断扩大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面。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形式和内容,组织力量,对我县的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进行挖掘整理,鼓励民间艺术的创作和创新。积极开展“三下乡”特别是送戏、送电影、送书、送春联等文化下乡活动,培植农村先进文化示范点,推动先进文化向乡镇、村组辐射延伸。适应形势发展,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广泛开展文化与企业联姻活动,确定运用全社会的力量办大文化的思想观念,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兴办文化产业,支持文化事业,促进了全县文化事业的繁荣健康发展。

三是强化文化阵地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作用。加强现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改造,完善现有文化设施功能,进一步拓展群众文化活动阵地。抓好村级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的软硬件建设,抓好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组织好党报党刊的征订工作,推进党报党刊进村入户。组织开展了“读书读报、用书用报”活动,开办了公开栏、阅报栏、黑板报。以打击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淫秽色情出版物、盗版盗印活动为重点,深入持久的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和专项治理,加强了对网吧、录像厅、电子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监管,为城乡群众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经济发展条件制约,我县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基层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目前除城区有文化会堂、文化大厦等文化设施外,9个乡镇街文化站几乎没有活动场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基本属于无专业人员、无经费、无设施、无场地的“四无”状况。村文化大院多为一院多用,且无一达到省颁标准,活动场地严重不足,或者说仅仅是挂块牌而已。

二是专业队伍严重老化、人员结构不合理。原81人的文化队伍现在仅有15人能工作,乡镇文化站无一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人才流失严重,近十多年来文化系统没有一个专业人员进来,却有几十个人才流失,这里有大环境问题也有小气候的问题。文化系统的工资福利待遇普遍偏低,原文化馆、图书馆、书画院人员执行差额工资,评剧团执行差额补贴,电影公司属企业自收自支单位。目前,由于市场疲软,所有职工全部下岗待业,养老保险金及医疗保险无法缴纳。这严重影响了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稳定,并波及到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是活动经费严重不足。社会文化活动资金短缺,图书馆没有一分钱的购书经费,文化市场管理无人员、无编制、无工资、无经费。乡镇文化站无一分钱活动经费,已经近于名存实亡;村级文化大院几乎没有活动,更是形同虚设。

三、几点建议:

(一)切实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和巩固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思想基础

当前各级组织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主要放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环境建设、农民的社会保障、非农就业等物质条件和经济利益方面,这是毋容置疑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各级组织对和谐文化建设还不够重视,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较少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深入地研究、落实农民思想道德、文明素养等教育工作,部分农民群众逐渐被一些低俗、落后、不和谐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所同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民群体中未能得到完全认同,未能真正做到尚荣、明辱、知耻,农村和谐文化的思想根基还未奠定。为此,我们要切实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要积极引导农村社会和农民群体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实现新崛起 建设新德州”的宏伟目标和伟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强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新崛起 建设新德州”目标的认同感、归属感,紧紧跟上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时代步伐;要努力引导农民群众将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与热爱德州,努力建设小康德州的精神结合起来,识大体,顾大局,团结一致,发奋图强,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继续引导农民群众理性认识当前德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树立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敢想、敢试、敢闯、敢干;要大力培养农村创新型领导和实用人才,带领农民进行创新实践;要进一步弘扬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开拓精神,崇尚绿色文明,追求创新卓越,努力开创“实现新崛起 建设新德州”工作的新局面。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积极发扬党的宣传工作优良传统,紧密结合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以主题宣讲、教育影片、案例解说专题片等农民喜闻乐见、更易接受的宣传形式,切实加强对农民群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帮助农民群众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卫生、文明生活等良好文化理念、文明习惯的培养作为当前正在开展的一系列如文明生态村创建、星级文明户评比等工作的重点和评判的重要指标之一,充分发挥这些工作载体的作用。把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重要目标和重要的工作抓手,使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农民普遍的价值追求和自觉的道德操守。

3、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应切实发挥宣传工作主渠道和群众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承担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责任,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以专栏、座谈会、报告会等方式,积极宣传能引起社会共鸣的典型人物及感人事例,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同时,要以专题讨论等形式,引导人们形成文化批判的意识,帮助人们分析判断这些社会丑恶现象所源自的文化劣根性,从而提高群众的文化自省能力,夯实共同价值观的社会基础。

(二)、不断加大文化事业投入,抓紧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基层文化网络设施建设。各级财政预算应切实落实相关规定,确保相应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并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同时,以财政资金为主体,设立包括农村在内的“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建立文化专项活动保障机制。对关系到农民实际利益的有线电视、文化大院等农村基层文化网络设施应尽早确定县、乡镇出资比例或补贴标准,尽快使各项建设落实到位,更好地为农民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2、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发展特色农村文化。要结合旅游资源的开发,积极挖掘、开发包括非物质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特色民间文化形式和产品,在各旅游景点进行定点定时演出,在丰富旅游内涵的同时,通过门票分成等方式,解决传统特色民间文化保护、发展的经费短缺问题,提高其知名度,拓展其更大的发展空间。

3、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创作更多农村题材文化作品。根据文化事业的特殊性,制定完善激励政策,积极引进、培养和使用文学艺术等专业人才,并根据人才特点,制订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计划,加大资助力度,确保真实反映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不断推陈出新。同时,应将各乡镇文化站全部划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确保专业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并根据农村文化人才匮乏的实际,不拘一格,以“文体协管员”等灵活的方式,招录、培养一批农村文化专业人员,指导、帮助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缓解农村文化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从而创作更多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题材文化作品。

4、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发展农村文化。要充分利用教育系统在各乡镇的文化资源,实现学校图书馆、文体设施向社会开放,使各类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要引导企业特别是一些大企业将文化团队的培养作为企业文化内涵发展的一个方面,将农村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在活跃农村文化氛围的同时,宣传企业品牌,提升企业形象,实现企业与农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要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等形式,支持农村群众性文艺团体的发展,鼓励农村民间文化艺人和爱好者开展特色文化作品的创作、巡演,创新乡土文化内涵,丰富农民的文化活动形式。特别是要针对农村文化的缺失特性,发挥文化传播手段的多样性,扩大文化传播的覆盖面。要积极开展具有农村特色、农民需要、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三)、坚持把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共同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据调查反映,全县上下对如何系统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保障和促进文化建设的政策性规定较少,还未建立起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稳定性、长效性的工作机制,没有明确统筹协调的工作部门。各级在相关工作的策划和推进过程中较少把具体工作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同农民思想观念的改造结合起来,甚至不少人还仅仅把文化建设理解为文化硬件设施建设。村级干部对文化建设更是缺乏认识,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而较少注重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和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为此,建议切实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正确认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系统性、长期性,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应按照“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把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作为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坚持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规划,不断循序推进。要把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作为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突出内容予以深化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将农村和谐文化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纳入其规划体系,并科学分解,明确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及相应的工作措施,保持相关工作的持续性,使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不断推进。

2、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建立共同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协调、考核和监督机制。应明确县委宣传部或县文明办为统筹协调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或总协调单位,从而更好地把握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落实各项具体目标、任务和措施。同时,明确各相关部门、单位的工作职责,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重要举措兼容并蓄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内涵。要将各部门、各单位落实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相关目标、任务、要求的情况列入考核内容。由主管部门或总协调单位根据县委的总体部署,加强专项考核和监督。各乡镇党委负责对村级和谐文化建设情况的考核与监督,从而建立起共同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

3、发挥党员、团员和各级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团员和各级干部对先进文化理念的学习和培训,自觉地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地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为群众做出表率。广大党、团员和各级干部要带头倡导和谐文化理念,带头传播和谐文化思想,带头发扬和谐文化精神,带头参与和谐文化建设,从而真正成为构建农村和谐文化的中坚力量,更好地担负起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历史使命。

第7篇:文章标题: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则表现为较为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经济转型要求发展农村文化

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转型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要求的,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这个转型不仅表现在物质性的发达,而且要求社会文化的进步。这一转型首要的在观念和精神上发轫,然后表现在物质和行为方式上。农村原有的文化资源本来就严重不足,特别在乡镇以下的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教育更为贫乏,需要填补这方面的短缺;很多传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走向消亡,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没有发展起来,农村更急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

二、以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与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农村文化建设就要符合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这就从执政党的执政要求上明确了农村文化必须是先进的文化。在广大农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上应该从四个方面着眼:

一是在政治思想上要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与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灵魂。我们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和干部基础是党在农村广泛设立的基层组织和广大的党员干部,他们是党在农村一切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和带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思维和行动,群众不仅要按照他们要求的、所说的去做,还要按照他们所做的样子去做。农村一切文化建设都要在党的正确领导之下进行,都要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否则就不能称得上先进文化,这是先进文化的本质所决定的。

二是在社会伦理上要突出“和”、“美”的观念。社会伦理要随着也必然随着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的进步而发生进化,这个进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有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又有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新文化的产生,并在历史的运动中发展、演绎和嬗变。“和”是社会存在的最好境界,人们无不期望“和”。新时代的“和”应当是和谐社会之“和”,这个“和”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所追求的“和”更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有人与人之间的“和”,执政党要求的社会稳定之“和”,还有社会制度、法律法规的公平公正之“和”,资源配置和社会分配之“和”,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和谐发展之“和”。“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有不同的标准和内涵,特别是在当今世界科技日益发达、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对“美”的追求更是丰富多彩、不断变化和进步的。人们既要享受历史文化之“美”,也需要享受外来文化之“美”和新时代创造出来的更多的崭新的“美”。

三是人文精神上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征。生活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交相发展的新时代的农民,不论有怎样的文化积淀,都应该有具备自身特点的符合历史前进和社会进步潮流的人文精神追求,都应该表现出人类美好的精神品质和精神风貌。这种人文精神要含纳人类文化已到达的最好的精神境界,体现在精神风貌上,要表现为文明健康向上,不断追求人类和社会历史进步;体现在个人人格和品质上,应该表现为具有关爱、互助、谅解、尊重、诚实的品格。塑造具有健康和优良品格的人,是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只有塑造了具有健康和优良品格的人,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以先进的文化引导农民塑造出健康和优良的品格,从对人的社会化起决定作用的社会文化方面为社会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在社会价值观体系上突出个体发展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理想。重建新时期农村社会的价值观体系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只有形成了符合当今农村发展要求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农村文化建设才算真正起到了引导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达到了促进社会进化和社会教化的目的。由于农村社会化受农村经济、文化环境的决定性影响,建构新时期既能体现农民价值观追求、又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要求的价值观体系,则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这个价值观体系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农民群众共同的道德价值观,集中体现着广大农村、农民的文明程度和文明进步。

三、从三个层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要从精神文化层面、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来具体地抓、具体地落实,这三个层面实际上是在建设农村文化的具

第8篇: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省“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调研座谈会发言参考提纲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XX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90%以上的人生活在农村。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农村文化事业对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粗浅认识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进一步回答了什么叫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不光是吃饱喝足,而且是要在这个社会里有安全感、身心愉快,有人文关怀,有国民素质的提升,有文化底蕴的积淀与弘扬。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人们的期盼,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村文化建设要从精神文化层面、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具体地抓、具体地落实,这三个层面实际上是在建设农村文化具体操作过程中工作的范围、内容和目标。一是精神文化层面,要通过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党的主张、指导思想、 1

方针政策和党的声音传播到群众中去。二是物质文化层面,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开发,创新农村文化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和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三是制度文化层面,要整个社会制度文化特别是在社会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符合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

二、我镇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多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下大力气狠抓农村文化工作,使全镇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局面,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民间艺术展演活动活跃,文化消费成为新农村建设时尚,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目前,全镇45个村普遍建立了村级文化大院,建有农民夜校、小康书屋、远程教育室,一些基础条件好的村,还成立了农民俱乐部,棋牌室、台球桌、电子阅览室、露天广场等设施一应俱全。特别是近三年,通过小康文明村的创建,我镇农村的文化大院建设水平和档次均有了大的提升。CC村通过新农村建设,整合村级公共设施要素,建立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专门设立了村级文化中心,成为群众休闲娱乐,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最佳场所。镇党委、政府向来高度重视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每年都利用春节举办民间艺术展演活动,带动全镇成立了10多支秧歌队和舞龙队,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增添了节日气氛。XX村还以村妇代会为首成立了20多人组成的“庄户剧团”和100多人参加的秧歌队,自编自演具 2

有乡土特色的节目,利用重大节日、农闲季节义务为村民们演出,既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又让村民受到了启发教育。2007年元宵节,我镇农民私营企业捷信市政工程公司出资举办了一场元宵焰火晚会,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领导重视,把农村文化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成立了文化工作委员会,由主抓宣传的党委副书记任主任,宣传、文化、教育、共青团、妇联、人武部等部门人员为成员,配备了专职文化站长和文化工作人员,全面负责全镇文化建设工作。同时,镇党委、政府在制定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对文化工作给予了充分考虑,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文化阵地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纳入目标考核内容,与经济建设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实、同考核,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各项内容,通过科学严格的目标管理,使“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二是完善机制,为农村文化活动正常开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大对小城镇驻地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2002年,投资300万元建成了可容纳600人的镇文化中心,设有图书室、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2006年,投资600万元建成集景观、健身、娱乐于一体,占地80余亩的半圆农民健身中心,设有篮球场、乒乓球台、羽毛球场、门球场、棋盘桌以及健身器材等体育设施和“青春之舞”大型雕塑,200多平方米的大型舞台可满足大型露天文化活动的需要;投资100万元建成了镇农业综合服务中 3

心,配有图书阅览室、健身活动室和会议培训室,方便了群众的咨询、学习、娱乐。同时,我镇还十分注重城镇文化建设,在街道两旁路牌和宣传栏内设计了“走进XX,走近文明”、“怡馨花园,金色家园”、“开展公德比赛,争做文明市民”、“树立荣辱观,建设新家园”等内容新颖、鼓舞人心的标语,营造出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各村加大对农村文化娱乐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2008年以来,全镇共投入资金400多万元,改扩建村级文化大院 45个,29个村达到一类文化大院标准,16个村达到二类文化大院标准;建成农民健身娱乐休闲广场17处,占全部45个行政村的35%以上,其中牛圈、尚道、李沧、万二庄等村的文化广场凭借标准高、效果好、实用性强,吸引了众多上级领导、外地单位的参观学习。同时,通过不断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和机制,组织开展一系列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使文化大院成为广大农民求知的课堂、求美的窗口、求乐的艺园、求富的良友,成为化解农村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稳定器”。健全稳定农村文化队伍,不断加大文化创作力度。经过多年的努力,全镇基本形成了一批业务娴熟、队伍稳定的基层文化队伍,为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证。目前,我镇已有20多个文化艺术演出队伍,1个专职文艺创作组。各文化艺术演出队伍每年除参加县、镇组织的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和科技服务任务外,平时大多利用农闲季节巡回各村串演、交流,极大地丰富了我镇农民的文化生活。依托镇文化站成立的专职文艺创作组,先后创作出了歌曲《XX赞》、《三十六计》、《纪检之歌》,吕剧《婆 4

婆》、《XX一派好风光》、《廉政为民正党风》,山东评书《退指标》、《计生模范赵玉环》,西河大鼓《实施纲要谱新篇》等一批综艺作品。其中2008年5月创作的吕剧作品《廉政为民正党风》,得到了全市纪检工作现场会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三是构建网络,不断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整体上台阶。在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中,我镇不断加强镇、村文化网络建设,构建起了以镇文化中心为枢纽,以农村文化大院为依托,以农村文化爱好者为补充的文化网络。利用镇文化中心,聘请有关专业人员加大对各村文化工作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使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逐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组织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开展送科技、送文化下乡活动,把农民急需的种、养、加致富技术送到群众手中,帮民致富。在元旦、春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期间组织各村文艺表演队汇演,把优秀的文化作品展示给群众,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食粮,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发挥文化大院载体作用,自办一些文体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接收点和图书室组织党员群众在农闲或晚上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提高群众的科技致富能力。

三、当前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了解,我们认为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还普遍存在以下几个不和谐的因素:一是文化需求旺盛,但是文化发展相对缓慢。随着形势的发展,农民群众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群众文化需求逐年增大,但农村文化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文化设施及配备较陈旧,总量不足。由于观念不新、 5

机制不活、投入不配套、阵地逐渐萎缩、辐射功能差,难以充分发挥文化设施作用。不少业余剧团从服装到道具,从音响设备到乐器都得自己添置,只好因陋就简,难以更新灯光、音响等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演出效果。三是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和农村其他事业相比,文化工作相对清苦,缺乏吸引力。同时传统文化艺人在社会发展中逐渐被淘汰,新一代文化专业人才又不愿走农村发展之路,队伍素质难以保证。四是农村基层文化资源开发不够,活动形式单一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据我们调查的10个村的情况来看,其中8个村都建有秧歌队,方式、内容相似,不能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群众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五是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在农村仍有一定市场。特别是一些封建的落后观念在农村仍然很有市场。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现象时有发生。可以说,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已经影响到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认真及时加以解决。

四、基层群众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期望和要求

目前,基层群众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主要有“五盼”:一盼基础设施完善的文化阵地。群众迫切盼望各级要把群众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加大对群众文化设施建设、文化队伍培训、民间艺术发掘保护等经费的投入,保证有足够的群众文化活动经费投入。二盼有一支高素质的文化队伍。农村文化队伍存在人员不足,年龄、学历、知识结构不合理,人员整体素质 6

不高等问题,群众盼望各级切实加强文化人才队伍的培训和宣传,创造条件,做好服务,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三盼内容丰富、经常开展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基层大多数群众文化生活比较单一,主要是为数不多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和一些老人、妇女组织开展的日常健身文体活动,群众需要一批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品牌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其活动内容和方式。四盼有好的文艺节目。基层群众反映,现在的电视频道虽然很多,电影也不少,但农村题材、儿童题材的影视剧作严重缺失,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并不多见。五盼正规剧团多下乡。参加过“文化下乡”活动的人都曾见过,每一次下乡活动都会在当地引起轰动,成为当地百姓最期盼的文化盛事。

五、搞好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事关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要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在坚持送文化下乡的同时,把挖掘和培养农村文化人作为重点,组织人员对全镇农村有一定文艺特长的人员进行摸底建档,在各村选择部分有场地、有人员、有活动时间和内容的农家,政府适当出资帮助购置必备乐器、道具,设立一批“文化大院”和“示范文化中心户”,实行动态管理和考核。要在加大对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基础上,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扶持乡村文化事业发展,使农村文化事业得到均衡发展。建议本着“政府倡导、社会支持、农民自办”的原则,以镇村为单位,采取“旧瓶(传统节日)装新酒(内容健康向上的现代文化 7

内容)”的办法搞活农村文化,注入现代文艺样式和内容,融汇更多的时代气息,让农民受到现代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要想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必须像重视农村经济工作那样重视农村文化工作,加大政府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体系,确保农村文化工作真正开展起来。二是加强文化设施和管理。农村文化大院是农村基层重要的活动阵地,也是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要把文化设施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小康目标,列入计划,落实建设经费。三是培养农村文化人才。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努力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素质,将文化建设与农民经济增收联系在一起,以文化促增收,以增收养文化。四是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五是弘扬民间优秀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文化。充分利用本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适应农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坚持“三贴近”,不断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积极服务和服从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9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和谐文化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和谐文化建设 作者:袁峥峥 于淑文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4期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的一项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两个重要文件的出台,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建设 精神文化

一、和谐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他们在求富、求知、求美、求乐的同时,一些群众中出现了信仰危机、公德缺失、价值观念差异、是非观念模糊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令人堪忧,这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农民教育、营造文明乡风,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进程的客观要求。文化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灵魂。只有文化建设抓好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后劲和活力;只有文化建设抓好了,农民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乡风文明、社会稳定和谐的目标才能实现。推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推进全面小康进程,同时对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科学文明乡风的养成,以及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将发挥十分突出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和谐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农村文化建设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农民的文化素质正在提升,为推进乡风文明的形成、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与城市的现代文化水平相比,包括教育在内的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还严重滞后。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乡镇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普遍存在领导只重视经济建设,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来重要,做

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文化工作在乡镇干部工作年终的考核中只占很小比例,文化干部专职极少,多是身兼数职。这种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割裂开来,甚至置于可有可无地位的有害认识,是农村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2.管理体制不顺,文化人才匮乏

文化站干部都是乡镇直接任命然后报上级文体部门,而并非从社会上择优录取有能力的专业人才,这种体制本身就隐含了诸多矛盾。多数文化站干部都由乡镇干部兼职,他们因常年承担行政任务,没有精力组织文化活动,从而影响了基层文化事业的稳步推进。加上乡镇文化干部经常变动,业务难熟悉,能力提不高,工作应付的多。文化站原有的业余文艺骨干弱化现象更为严重,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现象。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政策落实不到位,投入太少,基础薄弱

乡镇综合文化站都有机构、有条件不等的办公室,但很少有独立办公的,几乎全部在乡镇政府大楼内。一张桌子、几本杂志、几件乐器便是文化站的全部家当,有的基本就是一个空壳子。有些乡镇综合文化站近几年都没有投入过一分钱的建设经费,缺少文化活动场地和器材,群众文化活动无法开展。

4.活动内容缺乏创新,形式比较单一

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由于受场地、经费和缺少专业干部等因素的制约,乡镇开展文化活动,手段简单,形式陈旧,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群众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对群众没有多少吸引力。

三、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1.精神文化层面

改革开放事业既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同时也出现了文化多元相互碰撞的特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必须正确对待多元文化。只有实现文化和谐,正确处理文化的“一元与多样”关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群众的集体观念日益增强,才能凝聚力量,加快新农村建设。

1.1要突出共同理想教育

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条件。加快新农村建设,就要使这一理想在和谐邻里文化、和谐村庄文化、和谐乡镇文化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激励群众斗志.凝聚群众力量,使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明确发展方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1.2要突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要通过农村和谐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农民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倡导各民族、各阶层团结和睦、平等互助、共同发展,坚决与危害祖国统

一、危害社会稳定、危害人民团结的人和事作斗争。

1.3要强化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建设

在建设新农村实践中要联系实际,强化实践,倡导人人知行合

一、诚实守信风气,加强对农民群众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依托“文明村”、“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努力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局面。

2.物质文化层面

精神文化等一切非物态文化必须通过物质文化来实现。

2.1创新投入机制,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更新农民的知识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精神空虚和情感麻木的问题。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采取加大政府投入、重点项目倾斜、积聚社会资本等多元投入机制,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组为重点,加快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如图书馆、文化馆、乡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的建设。

2.2创新活动载体,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既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又要善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形式,创造新时代背景下的先进的文化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和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小舞台构成大世界,群众性文化活动对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3创新传承机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许多地方的民族歌舞、地方戏曲、民间书画、雕塑以及各种民间工艺等,不乏有价值的优秀民间艺术,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繁荣农村文化,对于加强农村的凝聚力和农民的自信心,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要加强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

上一篇:数值分析期末试卷下一篇:西安市户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