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机制形成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共同作用下,长期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经非常严峻。建立稳健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是从根本上实现其可持续融资和发展的关键。文章首先通过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现有融资机制,指出稳健性的缺失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难。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企业融资机制形成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企业融资机制形成论文 篇1:

国外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机制比较与借鉴

摘要:本文比较国外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机制的共性与差异,对解决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题和建构内部化机制、信息传递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等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机制;比较;启示

文献标识码:A

一、国外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机制的比较

(一)美、英市场主导型融资机制。美、英两国的企业、银行与政府之间关系松散,企业融资更多的表现为市场行为,即通过间接调控方式对企业进行扶持,较少直接干预,形成了市场主导型融资机制。

1.产权内部化机制。英、美国家通过政府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制度安排来建构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内部化机制。(1)政府补贴。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英两国都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项目给予大量资金支持。美国于1982年颁布了《小企业创新法》,20世纪70年代,英国推出“对创新方式的资助计划”。(2)税收优惠。1981年,美国公布了《经济复兴税法》,将税率从28%降低到20%,促进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1983年,英国制定的《企业扩大计划》规定,对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者,可免税60%的投资额,对新创办的高新技术小企业免100%的资本税。(3)政府采购。美国高新技术企业是直接受美国国防部订货的推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国防部买下了全部集成电路产品,购买的半导体器件占当时美国半导体器件生产总值的40%以上,英国对重要技术产品的扶持也多采用这种办法。

2.信息传递机制。英、美国家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严格的市场监控和信息披露机制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披露信息的外部约束机制;股票期权激励和完善的经理人才市场评价机制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自愿披露信息的内部动力机制。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严格的市场监控和信息披露机制能有效防范管理者的道德风险。英、美企业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高级经理层三部分构成,美国企业治理结构通常称为“一会制”,董事会既具有执行业务职能,也具有监督职能。董事会有权对高级经理人员进行监督、评价、任命和解雇。同时,英、美国家不仅经理人才市场发达,而且对企业高层管理者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管理者经营企业的优劣,不仅影响股票期权价格,而且影响管理者在经理人才市场的价值。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难题,管理者不仅要披露法律强制规定的信息,而且会主动披露对投资者有价值而法律没有规定的信息。

3.风险分散机制。英、美国家通过政府信贷担保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降低或分散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促进资金供求双方结合。(1)政府担保机制。1953年,美国成立的小企业管理局承担对小企业的银行贷款担保任务。同样,英国政府于1981年推出英国小企业贷款担保计划。政府通过信贷担保机制,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不仅解决了银行与高新技术企业资金供求的矛盾,而且少量的政府担保基金具有放大效应,能带动大量民间和工商界资金投向高技术企业,其放大倍数高达10——15倍。(2)风险投资机制。美、英国家都拥有一整套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使高新技术企业在高风险创业阶段获得资金支持。美国是风险投资业发展最早和最成熟的国家,在美国的风险投资中,投向高技术企业的比例高达60%以上。而英国是欧洲风险投资最活跃的国家。

(二)日、德银行主导型融资机制。日、德银行主导型融资机制的形成与两国的历史背景与金融传统有密切关系。二战前,两国都有较好的银行融资基础和经验,战后都实行赶超战略,通过银行为企业提供流动资金、中长期贷款、认购企业债券和风险资本,并帮助企业承销债券和股票,从而建立了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其突出特点是:企业外源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银行与企业关系紧密,存在长期稳定的信贷和持股关系,银行对企业融资和企业经营具有较大的控制力,银行业较充分地掌握企业信息。

1.产权内部化机制。日、德国家倾向于直接干预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对高技术企业提供各种政策支持,建构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内部化机制。日本政府高度重视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从税收政策、产业政策、技术创新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植。德国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实行资本资助、无偿资本投入、国家银行低息贷款和政策优惠等措施,并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的不同情况,减免或免征所得税,为重点发展项目提供专项经费补助等。德国的科技投入资金来源主要由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和企业界三部分组成,政府投入约占总研发经费的三分之一。如2004年是联邦政府财政整顿年,尽管财政困难,联邦政府科研经费总额仍达75.37亿欧元,比2003年增加1.32亿欧元。

2.信息传递机制。日、德银行既是企业的股东,又是企业的债权人。通过双重身份对企业实施内部监控,减少了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了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减少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日本,银行与企业间、企业与企业间彼此相互持股,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的企业集团和主银行控股与法人相互持股的公司治理结构。日本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是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营者三位一体式的纵向治理模式,日本企业管理框架既具有欧美特色,又具有德国风格;处于“一会制”和“两会制”的折衷状态,如果发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有机会主义行为,主银行可通过召开股东大会来更换企业的最高领导层。德国企业治理结构与日本同属于内部控制模式,但最大特点是职工参与公司决策,企业实行监事会和理事会联合决策的“两会制”,全能银行在德国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德国的全能银行既是企业最大的债权人,又是企业最大的股东,而且还代表小股东在股东大会上行使投票权。并且,银行对企业经营全过程进行监控。这种内部控制模式能降低融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3.风险分散机制。日、德主要通过政府信贷担保机制来降低或分散风险,促进资金供求双方结合。德国建立了信用担保银行,主要解决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贷款抵押不足问题:一方面,德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在经济界自助组织的基础上,政府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再担保领域。在政府的支持下,代表经济界利益的中介机构承担大部分担保银行的资金。另一方面,政府资助银行并不直接向企业参股,而是向风险投资公司投入长期信贷或承担部分股份损失风险。德国中小银行直接对高新技术企业参股,从而给高科技中小企业带来无风险的自有资金。

(三)韩国及东南亚政府主导型融资机制。韩国及东南亚各国大多是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为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施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扶持民族工业的发展和落实本国产业发展战略,在资本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主要通过政府直接调控这种超市场力量,对资金配置进行强制

性控制,而市场机制的作用则有限。

1.产权内部化机制。韩国及东南亚各国通过各种政策支持,构建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内部化机制。韩国为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在采购、税收、财政、金融和折旧等方面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扶持(实施政府采购制度,税收支援制度名目较多,逐年增加对科技开发的财政投入,通过政府的资助、补助金和各种技术开发基金及金融机构的投融资等措施来进行支持)。新加坡对投资高新技术项目的公司,在10年内按不低于10%的优惠税率课征所得税。我国台湾地区也在税收、折旧和贷款等方面给予高新技术企业各种优惠(中小企业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所支付的技术转让费免交所得税;研究开发使用的仪器设备可按两年期加速折旧;政府特别制定了《扶助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方法》)。

2.信息传递机制。韩国及东南亚主要是家庭控制的公司治理模式,在这些国家中,创立家族和他们的同盟控制了大量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公司所有权集中程度高。公司所有权的高度集中和家庭控制,使居于支配地位的家庭能够自己做出决策;董事会成员的任命基本上由控制企业的家庭所掌握,家庭控制下的公司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道德风险。同日、德国家一样,韩国及东南亚银行与企业间也是关系型融资,并通过公司内部的直接控制机制对管理层进行监控,这种密切的银企关系和公司内部的直接控制机制有利于克服信息不对称难题。

3.风险分散机制。韩国及东南亚国家通过政府信贷担保机制和培育风险投资机制,降低或分散风险,促进资金供求双方结合。1976年,韩国依据《信用保证基金法》成立韩国信用保证基金组织,主要任务是为向金融机构贷款而缺乏担保品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新加坡政府规定,创业投资最初5——10年完全免税,1984年宣布,凡是向得到政府批准的新技术工业项目投资的本国公司,如果投资项目赔本,可从本公司收入中免交相当于投资金额50%的所得税。

二、启示

(一)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的各种融资机制没有优劣之分,并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制度背景下的产物。三种融资机制都较好地解决了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过程中遇到的外部性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和高风险问题。在建构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机制时,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从解决外部性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和高风险问题出发,对各种融资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二)在解决高新技术企业外部性难题时,三种融资机制都借助政府这只有形之手,通过各种政策(利率、税收、折旧、采购等)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直接或间接支持。在建构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机制时,可通过贷款利率优惠、税收优惠、加速折旧和政府采购等措施,解决高新技术企业外部性难题。

(三)在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难题时,英、美具有完善的市场规则和法规体系,较好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日、德、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主要是通过公司治理结构和密切的银企关系,较好的解决道德风险问题。在建构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机制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市场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解决逆向选择问题。二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解决道德风险问题。

(四)在解决高新技术企业初创时期的高风险时,三种融资机制都借助政府信用担保机制,使银行向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风险在银行、政府和企业之间进行分散,同时各国都非常重视发展和完善风险投资在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中的重要性。在建构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机制时,应注意借助政府信用担保机制,化解贷款风险。

作者:刘 振 宋献中

企业融资机制形成论文 篇2: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小企业稳健融资模式研究

摘要: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共同作用下,长期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经非常严峻。建立稳健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是从根本上实现其可持续融资和发展的关键。文章首先通过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现有融资机制,指出稳健性的缺失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难。接着按照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建立了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稳健性的判别标准,最后在对设备租赁的稳健性进行充分判别的基础上提出设备租赁模式应是我国中小企业的稳健融资模式。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稳健融资;设备租赁

一、引言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的资金匮乏、融资不畅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资金对企业运营的影响来看,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2008年8月3日发布统计结果显示,在国际经济形势增速放缓,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下,2008年上半年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困难,全国约1/10的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接近30%,较2007年同比减少15%。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占全国中小企业总量的1.56%。工业和信息化部抽样调查显示,到2008年年底,全国中小企业里面歇业、停产或者倒闭的大概占7.5%,新增近6%。其次,从企业的贷款获取情况来看,2008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对8000多家民营工业企业和近3000家金融机构进行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贷款覆盖率仅为18.7%,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4%。

2008年11月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开始改变宏观经济政策,变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配套的做法,直接导致2009年初贷款出现了大规模增长,但新增贷款投向主要集中在大企业以及配合政府项目,大项目投产运行对下游产业和中小企业所形成的带动效应,不可能在短期内有效缓解当前中小企业严峻的融资状况。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被动局面凸显我国中小企业现有融资模式存在较大缺陷,因此,研究并确立我国中小企业的稳健融资模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现有融资机制分析

目前从管理层的政策导向看,我国金融体系正在经历从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演变的转型过程,现行的融资机制仍然是银行主导的供给制,缺乏对融资后的资金使用指导,从而在实际运行中造成现有中小企业融资机制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出现缺陷:

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金融环境不完善使得中小企业融资缺乏制度支持。目前在法律层次上,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这一基本法,围绕《中小企业促进法》的相关配套措施和办法细则仍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除了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风暴和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压力而出台的积极财政政策中包括了扶持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支持产业优化升级的出口退税、消费税转型等税收优惠政策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信用体系、直接融资制度等均不完善,使得目前中小企业融资仍缺乏必要保障。而缺乏融资制度支持必然造成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不合理:一方面,内外源融资比例失调。由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其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即中小企业内源融资比例过高,外源融资比例相对不足;另一方面,外源融资渠道中的直接与间接方式比例失调。受外部资源有限性约束,企业资产的积累速度有限,单纯依靠内源融资,不仅企业成长速度慢,而且还会错失来之不易的市场机会,而且由于受各种制度安排的局限,外源融资中缺乏直接融资渠道,债权融资渠道不畅,股权融资的机会则更少,间接融资主要还是依赖于金融机构的贷款。据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在第三届“中国金融年会”上披露:2006年我国企业直接与间接融资的比例为18:82,直接融资所占重比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改革以来历史上最高接近于30%的水平。并且,在间接融资的82%比重中,中小企业的比重仅为20%(欠发达地区平均在12%左右),民间高利贷式直接融资成为中小企业外源性融资的主渠道,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日益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

其次,微观层面来看,中小企业与银行在信贷业务中由于基本认识的分歧而较难维持长期合作的关系。据2008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显示,企业和银行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正式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但未获批准的原因认识不一致(如表1所示)。因此,长期以来,单纯基于自身的规模偏好和信贷安全考虑,各银行纷纷争取大企业为基本客户,对中小企业融资则普遍存在“限贷”、“惜贷”甚至停贷现象。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种现象有加重趋势。

由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作为虚拟经济主体的金融体系与作为实体经济主体的中小企业群之间并不存在与生俱来的契合关系。单纯从增加资金供给的角度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虽然对于暂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也可起较大作用,但长期来讲,由于对中小企业融资后资金的流向缺乏实际指导和控制,该机制对于金融体系来说仍然存在风险。由于我国是新兴市场国家,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发展都还不够成熟,因此现有的融资机制中企业与银行仍是双赢程度并不高的两个分离的利益主体,在融资过程中容易形成零和博弈的尴尬格局,融资机制失稳在所难免。

三、基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的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稳健性判别标准

实践证明,建立稳健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才是从根本上实现其可持续融资和发展的关键,而稳健性的主要标志就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生产性活动。一般而言,实体经济不仅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建筑业等物质生产活动,也包括教育、文艺、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这些虚拟资本不经过实体经济循环就可以取得盈利。广义的虚拟经济范畴包括:市场经济中的金融、房地产、无形资产,以及其他短期或长期进入这种资本增值的有形产品和劳务。

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它的每一步发展都同实体经济的现实需要息息相关,并以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本目的,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高度依赖性,同时其自身也有高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的特性。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金融深化下的表现,实体经济的状况是虚拟经济良性运行的条件。

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时,虚拟经济将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和一国经济增长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当虚拟经济落后于实体经济时,便会产生“金融抑制”现象,导致资金的低效运用和市场分割,并进一步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当虚拟经济

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时,不但不能发挥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反而会形成泡沫经济,而泡沫经济破灭又会引发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更大的危害。后者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的各国经济运行状况得到印证:本次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级贷危机触发,并通过金融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传导机制向世界各国传播的全球性危机。美国次级贷危机的本质是美国急剧膨胀发展的虚拟经济与美国实体经济的严重背离,但从世界各主要区域经济体均不同程度受到牵连以及影响不断深入的结果来看,在当前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框架下,各国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背离的风险。由于在此背景下过份依赖并不完善的金融体系,我国中小企业现有的融资机制稳健性并不高。

因此,能够有效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资模式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稳健性。我们应该在具备资金扩大供给的前提下,提高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契合程度,以确保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后的资金流向有利于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合理提升,而设备租赁模式则为我们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建立我国中小企业稳健融资的系统化模式提供了重要思路。

四、设备租赁模式在经济波动中的稳健性分析

设备租赁,是指设备出租人在一定时期内把租赁设备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则按租约规定,分期付给一定设备租赁费的经济活动。租赁机构是整个金融体系中一种新兴的非银行信用机构。它的建立一方面为中国的金融业注入了竞争机制;另一方面,也在旧的信贷体制中打开了一个缺口,使生产企业在技术改造上对金融方式和贸易方式有了新的选择。

在金融危机所导致的经济波动过程中,设备租赁模式表现出较强的稳健性,这一点从设备租赁模式的特点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均可得到证明:

首先,设备租赁模式具备对抗通货紧缩经济环境的特点:一方面,节省设备投资。企业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可从国内外租到所需的设备来进行生产,用户可采用一次或分期付款的办法支付租金,租赁费用分期摊入产品成本,可收到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资金活的效果。租期结束后,用户有可能以很少的资金取得设备的所有权;另一方面,设备租赁可减小设备过时风险。多数租赁协议都规定设备陈旧过时的风险由出租方承担,另外还能提供设备的试用期,因此当企业暂时无法确定是购置还是长期租赁设备时,可先对设备进行短期租赁,然后再决定延长租赁还是购置。这样可使中小企业在现金为王的通货紧缩经济环境中有效缓解资金短缺困难并降低经营风险。

其次,设备租赁机制还具备对抗通货膨胀经济环境的特点:由于通货膨胀,实际上设备现行市价往往会大幅度超过当时租赁协议时所预计的价格,但设备租赁的固定租金使其不受外汇汇率和贷款利率变化的影响。

最后,设备租赁模式在本次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中的实际表现也充分证明了其稳健性: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作为世界保险和金融服务业领导者、全球首屈一指的国际性保险服务机构,美国国际集团(AIG)在濒临破产的危急时刻仅有的能自救的产业正是其飞机租赁业。设备租赁业的发展实践证明设备租赁投资是基于国债之后,最安全的投融资渠道。

综上所述,设备租赁模式可以比较有效地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有机结合,其稳健性有可靠的保障,因此可以作为我国中小企业稳健融资的产业化、市场化模式加以建设。

五、结论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由来已久,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表现得更加突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表面现象是银行惜贷、拒贷,但其根本原因是中小企业将融资款主要用于解决其流动资金出现的问题,并没有使贷款的资金流向促进技改升级和价值链提升的方向,其结果必然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产生不同程度的背离,所以单纯靠扩大贷款规模的“输血”方式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设备租赁业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并可协助政府控制和引导贷款的资金流向,变“输血”为“造血”,从而使我国中小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成为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中小企业稳健融资模式。

作者:徐浩鸣

企业融资机制形成论文 篇3:

完善中小企业互助担保融资机制

[摘要]辽宁省基本形成了以政策性信用担保为主,以商业担保公司为辅,辐射全省的中小企业互助担保融资机制框架,在今后发展中,必须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关键词]辽宁;中小企业;互助担保;融资机制

[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大背景下,辽宁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已经超过50%。“十一五”期间,辽宁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近60%;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年人均工资由2005年的9367元提高到13634元;中小企业累计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761项、技术专利7655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2.9万个。2011年辽宁全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136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但是,无论是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运行机制的结构性角度分析,还是从成本效益角度来看,辽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运行机制的效率偏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是困扰辽宁省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一、辽宁发展互助担保融资机制的条件

1.辽宁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银监会将小企业界定为单笔贷款总额在500万元以下,同时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或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小企业融资难更多地表现为小企业或微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不稳定,风险大,中小企业成为银行拒贷的主要对象。除此之外,小企业和微小企业资金和管理经验的不足,也使得中小企业的失败率远远高于大中型企业。因此,面对小企业和微小企业在发展中的融资困境的特殊性以及融资需求的特殊性,发展以小企业和微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互助担保融资机制成为客观必然,是缓解小企业和微小企业融资瓶颈的主要举措。

2.辽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客观需求。产业集群是相同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地区的产业成长现象。近年来,辽宁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产业集聚粗具规模。辽宁围绕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船舶、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生物与制药等12大产业发展,按照“引进龙头企业、发展配套企业、推进协作配套、构建发展机制”的思路,依托各类工业园区,编制规划100个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组织实施民营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计划。辽宁还建立了大小企业协作配套信息化服务平台,推进大小企业配套工作,构建以大带小的产业集群发展机制。辽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对辽宁经济的贡献不仅体现在GDP增速,而且还加速推动了辽宁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在辽宁产业集群的总销售收入中,四大支柱产业——装备制造、原材料深加工、化工、农产品加工等四个行业产业集群占产业集群总销售收入的比重达83.9%,而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信息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集群33个,占产业集群总数的27.5%,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31.2%。目前,辽宁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强劲。据辽宁省中小企业厅统计,我省排位靠前的30个产业集群近三年的销售收入平均增长速度超过100%。其中,大洼辽滨海洋工程及船舶配套产业集群、新民包装印刷产业集群这两个产业集群,三年来销售收入平均增长近5倍。可见,辽宁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辽宁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些产业集群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集群内的企业从事同一产品、同一行业或上下游链条产品的生产与加工,能够普遍接受同一专业协会的业务指导,为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互助担保融资组织提供了良好的组织条件。

3.辽宁具有良好的金融秩序。近年来,辽宁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已经成为辽宁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2008-2009)》中,辽宁位列第12位;而在2005年度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同样评价中,辽宁位列第29名。2006年以来,辽宁的大连、营口、朝阳等城市跻身国家级金融生态城市之列,实际利用外资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沈阳市利用外资总量和增幅连续三年保持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位。

二、辽宁互助担保融资机制的基本框架

1.基本前提条件。互助担保融资机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能够有效运行,需满足以下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互助担保组织能够获取中小企业信息。由于互助担保组织所服务的对象一般是组织内具有同一行业上下游关系的中小企业,对象上的固定性,使得互助担保组织更容易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机会主义的影响,对组织内的中小企业运行情况熟悉,能够与会员企业之间建立长期互助关系,企业间的利益相连、相互竞争,使得组织内的中小企业更加努力经营,从而有利于形成组织内强有力的激励机制,从而降低中小企业金融交易成本和互助担保组织的内生费用。二是互助担保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互助担保组织的组建利用了会员单位的信用“合力”为组织内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满足资金需求,决定了其具有鲜明的不以营利为目的这一前提条件。这一条件决定了互助担保组织保本经营的特点,要求较低的担保费率。为了使互助担保组织在高风险低收益下的可持续发展,互助担保组织需在激励机制、决策机制和风险防范等方面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以防范化解信用担保的高风险性。三是互助担保组织应当是具备自身信用度、公益性较高的组织。互助担保组织之所以能够为组织内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其原因在于具有自身较高的信用度,较高的信用度表现为与其承担风险相匹配的放大倍数。同时,互助担保组织的成立应当以公益性较高的组织为依托,使其更容易提升信用度,便于开展业务,为组织内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2.功能定位。本研究中的互助担保组织是指由中小企业出资为主组建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只为会员单位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的担保机构。目前,我国信用担保仍然是以政策性信用担保为主,商业性信用担保和互助性信用担保为辅的发展模式,辽宁也不例外。辽宁信用担保体系仍然以政策性信用担保为主体,应大力扶持互助信用担保组织模式的发展。政策性信用担保的功能应当定位为政府政策的传导载体,用于平衡信用担保价格,明确中小企业扶持重点。互助性信用担保组织的功能应当定位为政府产业政策扶持倾向的具体体现,通过政府扶持的互助性信用担保组织,实现地方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目的,服务于小企业和微小企业,达到使有发展潜力的小企业和微小企业摆脱融资困境,从根本上拉动辽宁经济的快速发展。

3.发展模式。辽宁地区发展互助担保融资机制的具体做法是:采用企业牵头与政府资助、行业协会组建、依托龙头企业组建等多种模式,积极吸引国家投资,同时发挥省、市、县三级政府公共财政作用,重点支持一批与辽宁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产业集群,打造辽宁地区特色产业集群,依托特色产业集群,在政府引导下,完善行业协会职能建设,在行业协会积极带动和广泛宣传下,构建与全省各地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需求相适应的互助信用担保融资服务网络体系。对符合辽宁经济发展战略要求的、技术含量高的重点产业集群,构建企业牵头与政府资助相结合的互助担保融资网络体系;对经济较发达地区,构建以行业协会为互助单位,龙头企业出资为主,会员制互助资金为辅的互助担保融资网络体系;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构建以村企出资为主、逐步发展会员制互助资金投入为辅的互助担保融资网络体系。

作者:杨扬 李帅帅 荣宏庆

上一篇:中学生个人评价下一篇:新年晚会主持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