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康健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可以说心理状态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需要及时进行疏通和引导。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而这又和科学的体育运动是分不开的。对当代大学生的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现状进行研究并根据问题给予相应的措施是培养综合性现代化人才的必经之路。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大学生心理康健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心理康健论文 篇1:

高校管理育人工作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新时代意义、检验标准与推进路径

摘 要: “管理育人”是高校育人工作“三驾马车”之一,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研究高校管理育人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高校管理育人工作不能流于表面,在实际工作中要有深度,有实际成效,把管理育人工作同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管理育人的工作实效。管理育人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要具备明确的任务、要求、评价指标,通过整合资源、发挥系统综合效能来提高实践工作效率。

关键词: 管理育人 质量保障体系 检验标准 推进路径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及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对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我国高等学校承担着培育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新时代的管理育人工作应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紧盯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才能培育出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使之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高校要发挥管理育人功能,必须研究管理育人工作的内在逻辑,建立管理育人工作的质量保障检验标准,探索管理育人工作的现实意义和推进路径,为管理育人的实践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一、高校管理育人工作质量保障体系的新时代意义

管理育人作为高校“三育人”的组成部分,与教书育人、服务育人构成了高校育人工作的系统工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管理育人质量保障体系的创新和发展,将有效提高和保障大学生培养质量,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培养高質量人才。

(一)理论意义。

管理育人是近年来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理论话题,很多思政领域的教育专家和一线工作者都对管理育人的内涵、途径、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任媛媛[1](116-117)、卓梅英[2](46-48)等对管理育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素进行了归纳;李丽坤[3](18-20)、郑植军[4](70-71)等对高校管理育人的途经和方法进行了探究和分析。调研发现,以往的研究很少涉及管理育人质量保障方面,本文拟将管理育人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理论应用到加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为丰富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研究提供创新点。

(二)现实意义。

以往的管理育人工作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放化和多元化是亟须发展的。当下,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大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网络新媒体的发展,给高校管理育人工作带来更大的发展创新机遇和改革提升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部分高校管理育人工作呈现迟缓拖沓、“用药不对症”等效率低下的状况,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受到消极影响。育人工作者要清楚意识到形势的严峻性和紧迫性,更加积极地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法和推进路径。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去实施,构建管理育人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育人系统的整体效能,对于改进和发展新时代的高校管理育人工作起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助于明确管理育人工作的任务和要求;二是有助于全局把握管理育人工作的推动进程;三是有助于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提高管理育人工作的实践效率。

二、高校管理育人工作质量保障的检验标准

着力提高高校管理育人的工作质量,最重要的是深入领会党的十九大对管理育人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指示。高校管理育人工作不能流于表面,在实际工作中要有深度,要有实际成效,把管理育人工作同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管理育人的工作实效。

(一)育人对象是否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在高校管理育人工作中,帮助育人对象了解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精神,构筑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融合的价值体系,是形势要求,也是时代任务。当代青年学生多是“90后”及“00后”,处在信息技术快速变革的时代,在发挥管理育人作用过程中,要结合当代学生特点及其成长环境,有针对性地创新管理、开展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管理育人的工作规范之中,使新生力量能够收获道德信仰、社会情感等全面成长。管理育人作用发挥得好,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强的推动性,使之努力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育人对象应当掌握科学的实践本领。

增强当代大学生理论思想和实践本领,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的需要,也是国家全面、健康、持续创新发展的需要。高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主阵地,改革创新教育体系、树立弘扬教育理念、强化专业技能教学,已然成为新时代高校的一个重要职能[5](88-90)。高校通过科学管理、依法治校等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思维和态度的方法,增强大学生规则和法制观念,提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本领。管理育人作用发挥得好,培养的学生才能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本领,用科学的方式方法为建设社会主义做出贡献。

(三)育人对象应当怀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和高尚的社会公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表示,管理育人工作要围绕立德树人来设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水平直接关联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公德水平,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社会公德,是做好管理育人工作的必然要求。高校管理育人作用发挥得好,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社会公德就树立得好,思想道德素质就会提高,对新时代党的新思想、国家的新政策的理解就会更加透彻,让大学生认识并牢记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化作自身的精神动力。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教育,加强道德、公德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基本品行,是管理育人工作的应有之义。

(四)育人对象应当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身心。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乐观是成功的基础”,康健的体格和健康的心理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基本需要。高校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体质和心理健康,从为民族、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高度出发,建立健全关注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保障体制,实施高效手段保证且增强学生体质,使大学生拥有康健的体格和强健的身心,实现和谐矫健的成长。高校发挥管理育人作用的重要体现是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是否跟得上自身成长,是否有成熟有效的机制让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增强体质,能否树立正确的健康锻炼意识和乐观的人生态度,保证学生能够自行远离危害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体魄强健、意志强大的新时代人才。

三、构建高校管理育人工作质量保障体系的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创新方向,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步入了以质量保障为核心的内涵发展进程。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的质量保障体系同样面临改革创新的未知挑战,如何提高管理育人的工作质量,成为育人工作的新任务。

(一)加强思想引领,跟紧管理育人工作的发展动态。

我国高校的发展、管理育人工作要坚持和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必须紧密沿着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及关于教育工作系列讲话精神,把管理育人工作提升到推动学校发展、加强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加以推进。一是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为抓手,把握课堂主阵地,充分发挥管理工作的服务保障作用,加强顶层设计,确保教育质量;二是要与基层党组织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教育引导作用,夯实管理育人工作基础,拓展管理育人的深度和广度。

(二)加强管理育人队伍和平台建设,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增强学生实践本领。

加强管理育人团队的建设,是管理育人工作质量保障的前提。一方面需要注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行政部门大多直接面向师生,其人员的整体水平直接或间接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产生影响,同时是影响高校管理育人水平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要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同时教师要主动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研究态度,引导学生科研创新、推究真理,帮助学生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不断培养科学求实精神,进一步牢固崇尚科学的态度。此外,高校还要充分利用和整合资源,通过网络、新媒体、线下实践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搭建多样化的管理育人平台,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企业文化行、社会调研、学科应用展示等活动,让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探索精神,扎实培养学生的科学求实精神和实践本领。

(三)完善制度体系,创新管理方式,培养体魄强健、身心健康的合格青年。

体育锻炼能够磨炼意志、增强活力,高校要完善制度体系,严格体育课程考核方式,健全和创新体育运动激励机制,使管理制度有益于学生的体育锻炼,努力营造积极阳光的锻炼氛围,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使学生们乐于运动。同时,随着社会多方面的发展,对心理健康造成威胁的因素不断增多,要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配齐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科学把控学生的心理动态,出现不良苗头迅速进行干预和辅导,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四)建立育人为本的管理文化,营造学生崇高理想和社会公德的良好氛围。

管理文化是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育人工作日常运转中对学生的观念具有深刻的影响。高校管理文化要以育人为本为重要理念,在工作中结合时代发展、围绕学生需求,才能够更好地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要以人文关怀、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同时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引导和组织学生多加参与公益志愿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和社会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成长,引导学生胸怀崇高抱负。同时,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师德师风考核,真正让高校教职工承担好管理育人的重任,以素质高、道德优的形象对学生加以教育引导,切实把大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品行优良,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新时代人才。

总之,高校管理育人工作要站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围绕“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总要求,培养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可塑之才。在新形势下,高校要深入领会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把管理育人工作同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学校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在学业、思想、道德、就业等方面取得全面进步和快速成长。当管理育人工作收获创新性发展时,高校可以不断开创育人工作新局面,促成育人事业走进发展新篇章。

总之,高校管理育人工作要站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围绕“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总要求,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形势下,高校要深入领会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把管理育人工作同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学校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在学业、思想、道德、就业等方面取得全面进步和成长。只有在管理育人工作上取得实质性进展,高校才能不断开创育人新局面,才能推动教育教学事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媛媛,张昶,王少宾,许香稳.新形势下高校管理育人内涵探析[J].教育理论研究,2018(32).

[2]卓梅英,范耀楚.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管理育人的内容和机制[J].教育评论,2018(6).

[3]李丽坤.高校院系管理育人路径探析[J].科教导刊,2019(3).

[4]郑植军.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管理育人机制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

[5]鐘强.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保障的内涵、维度与路径[J].领导科学论坛,2018(8).

基金项目:中央财经大学2018年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课题“高校管理育人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DJC18203)。

作者:高杨 张放

大学生心理康健论文 篇2: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可以说心理状态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需要及时进行疏通和引导。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而这又和科学的体育运动是分不开的。对当代大学生的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现状进行研究并根据问题给予相应的措施是培养综合性现代化人才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 途径

1、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意义及关系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是康健的身体,是进行大学学习的本钱和基础,另一个是内心的平和是进行大学学习的保障和桥梁。对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要做到两手都要硬,两者都要抓,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推动我国的教学改革进一步向前发展。从纵深来看,体育运动是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前提,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则是大学生能否成为人才和是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

1.1、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地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对身体健康的注重也越来越高,体育运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首选。长期进行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促进体质锻炼与水平提高,而且还可以通过体育运动获得良好的精神面貌。随着我国“体育强国”理念的进一步深入,大学体育运动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地重视,对学生的体育教学也开始多元化起来。

1.2、心理健康的科学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健康是幸福的前提与保障,但是我们往往重视身体的健康,从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之所以这种健康观就是片面的,是因为其将人体的生理与心理功能这一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了割裂。随着当代社会環境的发展变迁,大学生面临着各种诱惑和压力,其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引人关注。

1.3、两者之间的关系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学生以更加积极的面貌和心态迎接大学生活,从而避免出现极端的心理问题,而心理健康作为保障,又可以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开展体育运动。

(1)互为前提。

正如上文所说,大学生的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是互为前提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担负着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既需要有一个康健的身体,又需要一个积极向上的精魂,所以需要加强体育运动锻炼与心理健康引导双重保障,两者互为前提。

(2)相互促进。

体育运动可以促使大学生通过锻炼身体获得健康地发展,从而促进心理朝着健康的发展发展,可以说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变得更加开朗、积极向上后,更愿意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通过体育运动去充实自我和拓展交友圈,在慢慢地交流沟通中,原有的心理水平慢慢获得了提高。可以说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3)不可分割。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传统的健康观重视的身体的健康,但是割裂了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这本来为一体的整体,所以是不科学的。对于大学生而言,既需要通过体育运动去获得身体的康健,又需要时刻关注心理的健康,而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因素

在思想上,大学生往往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认识不清。这种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的差距,会使很多大学生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综合起来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因素主要由个体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以及身体因素。

2.1、个体因素

这里的个体因素包括期待、应付策略、同一性形成等。许多大学生在大学里面临着诸多压力,学业上的课业与生活上的社交,理想的期待与现实生活之间产生很大差异,成为难以适应新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学生性格开朗但心胸不开阔,有的学生性情暴躁,情绪过于激动,这些都会为以后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埋下隐患。

2.2、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困惑和压力也会增多,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富裕的情况下造成的安逸享乐,外界的诱惑力比较大,网络的兴起,使得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小视频APP,价值观有所欠缺,这些社会因素都可能造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居住地环境等。大学生以往居住地与大学生所在地语言、文化、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从这点进行出发,大学生需要提升自我适应环境的能力。

3、当代大学生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现状

随着现代素质教学理念进一步深入,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教学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地重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的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需要我们挖掘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找到具体的对策进行对症下药。

3.1、当代大学生体育运动现状

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都会有专门的体育课程,但是除了学校安排的体育课程外,学生进行课余的体育运动会比较少,一方面大学期间课业比较多,没有时间进行体育运动,另一方面在心理上会偏向于体育运动无用论,因此,当代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呈现出运动总量少、缺乏科学性以及设备不齐全的问题。

(1)运动总量少。

正如上文所说,大学生主要参与的体育运动为学校安排的体育课程,自己课外进行的课外体育活动比较少,所以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体育总量是比较少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课业压力较大,以至于他们不愿意再花费时间去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加之他们的体育运动目的较强,有的是为了获得学分,有的是为了进行减肥塑性,对于自己体育运动的目的和心态太强,不利于他们开展体育运动。

(2)缺乏科学性。

体育运动带有很强的竞技性,如果没有科学地规划和引导,不仅不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反而很容易造成身体的损伤,起到相反的作用。从目前的大学生体育运动来看,缺乏科学性,很多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极易受伤,甚至是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3)设备不齐全。

设备不齐全是目前所有高校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有些体育运动对设备的要求不高,可以直接训练教学。但是有些体育运动需要专门的设备进行训练,那么设备落后就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对学生无法坚持运动锻炼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

3.2、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代大学生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比较复杂,虽然个体胜利发展已经接近完成,但是其心理却尚未成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不稳定,从而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竞争与求职的冲突等,如果这些心理冲突得不到及时地疏导很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1)心理比较脆弱。

现代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从小就被宠溺着长大,遇到问题都会有家长帮忙进行引导解决,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低。进入大学后需要独自面对问题,在遇到无法解决的事情时很容易自闭,心理比较脆弱,无法承担较大的逆境,心理也更为敏感。

(2)承担多方压力。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承担着课业压力,即将毕业时又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尤其是农村地区比城镇地区的学生更为敏感,出现的心理问题也会比城镇学生地相对比较多一些。

(3)自我定位迷惑。

大学生在这个阶段会积极思考人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因此,在探索人生问题的道路上很容易矛盾和迷惘,如果没有专业的心理教师进行引导,很容易诱发心理问题。

4、科学的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科学的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是有积极作用的。科学的体育运动是保障身体健康的主要手段,又是保障心理健康的良好方式和行为。科学的体育运动可以产生健康的意识和行为,而健康的意识和行为又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总的来说,我们要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保持科学的体育运动。

4.1、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可以说,一个良好的心理是以康健的身体状况为前提的,尤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而健康的身体是需要通过体育运动获得和保持的。从实践证明可以得知,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够让大学生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进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促使学生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为心理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科学的体育运动与一般地身体运动相比是不同的,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去看,都是不一样的。从内容上看,科学的体育运动是进行合理规划了的,结合了大学生的身体发育特点,从形式上看,科学的体育运动形式多样,既可以是运动锻炼形式的,又可以是竞技比赛形式的,推动学生心理的发展。

4.2、推动意识的发展提高

众所周知,大学的体育运动基本上都是群体性、竞技性地活动,一方面可以起到锻炼身体、提升体质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团结意识和竞赛意识,让他们对自我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在这种自我意识地推动与催促下,会让大学生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行为与认知,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得自己能够不断发展成才,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4.3、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每个人独有的特质象征,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是当代大学生所需要的。尤其是当代高速发展的社会,很多大学生都无法适应压力,经不起打击,遇到一点困难就会出现心理障碍,这是需要正视和强化的。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激烈以及竞技的特点,大学生通过科学的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他们的本领,磨砺他们的意志,让他们培养坚持不懈、勇于吃苦的精神作风,培养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长期的科学运动裨益无穷,能够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4、降低应激的情绪反应

情绪对人的心理影响是一个长期直接的反应,据数据实践证明,情绪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心理健康极易出现问题,而情绪长期处于放松状态,可以保持比较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可以说情绪参与到了人的所有活动中,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很大的调节作用。科学的体育活动能够直接给人带来轻松和喜悦,降低人的紧张和不安,从而起到调节人的情绪,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的作用。因此,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运动,可以尽量避免产生生理上的应激反应,进而调节情绪,保持心理的健康。

5、将当代大学生的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联动起来的有效途径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是新时代大学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科学的育运动可以锻炼身体,提高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如何将当代大学生的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联动起来,变成了我们的题中之义,作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出发。

5.1、加强心理健康教学内容的教学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方面的教学,旨在普及心理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实際的学习生过中灵活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值得注意的是,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中要进行灵活筛选,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在社团实践中面临的压力等,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教学,让学生能够及时疏导自我心理,调整自己的心态。

5.2、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存在。无论是在体育运动教学中,还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都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引导作用,切不可本末倒置,这样不仅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阻碍学生的发展。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状况,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方案。

5.3、多样性与多选择性相结合

现代素质教育强调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我们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就要堅持教学方式方法上多样性与多选择性相结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例如在体育运动教学上,我们可以结合时下最流行的元素开展街舞班、武术班等,在心理健康教学中,我们可以开设心理讲座、心理学选修课等,让学生在多样性与多选择性中进行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5.4、在体育教学中控制合理的运动负荷

科学的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锻炼身体,提升综合素质,相反,失去度就会让体育运动起到相反的效果,对于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将是双重的伤害。因此,我们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控制合理的运动负荷,让学生既能够锻炼身体,提升身体素质,进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兴趣,发展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复合型人才。

5.5、在学校设置心理咨询机构

大学生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除了自身的发展以外,还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引导,然而从目前大学的发展来看,缺乏专业的咨询机构以及心理咨询师,以至于学生缺乏一个可以沟通宣泄的地方,无法及时获得有效信息引导。因此,大学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投资引导,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为学生进行服务,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主动对出现负面情绪、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引导,避免引发大的心理问题。

5.6、提高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运动应该作为一种文化氛围被广泛渲染和熏陶,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因此,学校应完善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好的运动保障,让所有在校大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体育运动,体验运动的魅力。体育运动相较于传统的体育运动,竞技性更强,因此,需要进行科学引导和规划,让他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可以保护自我,从而拓宽学生健康知识面,让他们在趣味中学习,积累平时忽略的小知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建设会对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产生很大的积极作用。

6、结语

现代社会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对大学生而言,当今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经成为高等学校面临的迫切任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我们充分发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够营造和优化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团结友爱的人际氛围,真正培养出不仅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伟,李国兴,叶兴和.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探究[J].体育风尚,2021(10).

[2]雷恩亮.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健康[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19).

[3]孙毅红.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1,12(19).

[4]朱伟,林伟龙,苏松鹏.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J].体育风尚,2021(09).

[5]陈常远.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研究[J].体育风尚,2021(09).

[6]刘泽伟.应注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运动的融合[J].青春期健康,2021,19(15).

[7]郭丽艳.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运动干预的相关性探讨[J].青少年体育,2021(06).

[8]易星月.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视野,2021(09).

作者:甘野 袁新国

大学生心理康健论文 篇3:

“健康中国”背景下湾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摘 要] 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大学生既有当代大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又因受地域、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层面的影響有其特殊性。他们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及对未来的焦虑,却无力应对这些困境,心理问题颇为突出。对湾区高职生(以江门市某高职院校大学生为例)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提出五位一体干预对策,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 键 词] 健康中国;粤港澳大湾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

《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推进《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强化政府、社会、个人责任,引导百姓建立正确健康观的全民健康行动[1-3]。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为加强大湾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使他们学会化解心理危机,以积极、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社会环境,预防身心疾病的发生[4-5],我们团队对江门市某高职院校大学生2019级、2020级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提出结合现代医学及传统中医中药文化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本人五个层面提出五位一体干预对策,以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6]。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对象:江门市某高职院校大学生2019级、2020级在校学生,人数合计为6077人次。

方法:对在校学生进行2次心理健康筛查。

第一次筛查2019级、2020级在校学生,人数合计为6077人次。使用《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的心理测评系统。

第二次筛查,涉及学生达1439人(2019级509人次、2020级930人次)。第二次使用了《SCL-90症状量表》及《艾森克个性测验量表》。

二、结果

第一次筛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检测中,出现中度心理健康困扰的有1137人次(详见表1),抑郁为重度者为94人(详见表2);第二次筛查使用了《SCL-90症状量表》及《艾森克个性测验量表》。在《SCL-90症状量表》检测中,有8人(2019级1人、2020级7人)符合分别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几项并存严重情况(详见表3)。《艾森克个性测验量表》检测发现2019级与2020级在性格气质方面表现为神经质的“情绪不稳定”类人数多达619人次。表现为神经质“情绪不稳”+精神质“古怪”的样本数为26人次(详见表4)。

三、对策

以上结果揭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增强大学生克难抗挫意志需引起政府及家校重视。以下将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本人五个层面提出干预对策以增强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政府和社会层面的支持帮扶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颇大考验,需要依靠政府部门发挥其多方面的职能效力,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真正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

(二)学校层面的育人对策

学校是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阵地。

1.学校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结果采取相应对策,及时且长期干预,预防心理事故发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是适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筛查的工具,量表通过信息化手段系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导出大量的数据,参考此量表结果,对一级心理问题以及二级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约谈,建立特殊学生一人一册一心理健康档案,建全学校心理健康分管领导—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心理健康社团四级机构的跟踪、随访约谈、心理辅导。针对特殊学生归类量表指标结果,开展针对性强的团体心理辅导,处于心理疾患发作期的学生移交心理医生治疗,预防心理事故发生。

2.结合现代医学及传统中医中药文化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着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以江门市某高职院校为例,该校在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时,加入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传统项目八段锦作为学生体育课程必修项目;利用学生社团推广心意六合八法拳。健身气功八段锦及心意六合八法拳内蕴深厚的中华哲学思想,学生坚持习练有益于他们身心康健,愉悦心情,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努力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

为社会培养高技术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教学培养目标之一,学校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对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显得至关重要。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时践行核心主义价值观培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这不仅仅是学校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学生从宏观上以筑梦促身心健康。

(三)大学生家庭及其本人层面的心理健康对策

有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他们原生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和家庭经济状况等。2020年8月,全国妇联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为规范》,该规范第六条提出要求促进子女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子女身心愉悦,帮助子女形成阳光心态,磨炼坚强意志,锻炼强健体魄等。家长需充分意识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自觉承担心理健康教育义务,促进大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高职大学生本人,要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健康技能,学会应对心理健康问题,塑造健康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健康中国”强调:“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四、结论

以上两次心理健康筛查结果显示:当代大湾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在路上。需结合现代医学及传统中医中药文化及加强思政教育,努力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本人多维度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网信办, 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12):15-18.

[2]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J].科技新时代,2019(4):7.

[3]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J].健康中国观察,2020(7):8.

[4]刘慧.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1,20(1):22-27.

[5]卓潇,穆可俞.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6):16-17.

[6]吴锦鸿,叶文美,黄华明.心理普查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实践应用: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结果分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9):103-104,113.

◎编辑 王亚青

作者:张小红 黄福享 许坚锋 常陆林 张茹萍

上一篇:小学校长个人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初二教案(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