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美学护理学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为了解地方院校护理学本科教学的办学质量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地方性院校高等护理教育的现状,课题组采用实地考察、座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浙江杭州、湖州、绍兴、台州、舟山5所地方院校护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办学基本条件、专业师资配备、专业教学组织与实施、临床实践教学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护理美学护理学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护理美学护理学论文 篇1:

谈护士学习护理美学的必要性

文献标识码:C

护理美学是在整体护理理念指导下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是关于护理与礼仪文化的美学思考,是研究护理工作审美活动的最一般规律的学科。护理美学在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护士学习护理美学非常必要。

1 护理美学的产生

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创立了护理学,她将美学理念渗透到护理理论与护理实践之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审美活动引起社会学甚至一些自然科学工作者的关注与兴趣,诸多邻近学科纷纷向美学渗透,加之现代人类对健康的重新认识,引导了社会对护理美的追求,护理美学应运而生。

2 护理美学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现代护理学的发展,人们对护理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病人入院后,往往有特定的审美期望,希望得到护士的充分重视、热情接待、周到护理和认真治疗。为适应个性化护理,护士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而且应具备良好的护理审美素质,以满足和适应人们对美的需求。有研究显示,对住院病人进行相关调查,结果病人对护士形象美中满意率最高的为仪表(90.18%),最低为人文关怀(60.94%);语言美中病人对心理沟通满意率仅51.23%。这就要求护士不能用传统的生物医学观点把病人当作单纯的自然人。而应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在懂得人、了解人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各种治疗与护理。为病人创造一个舒适、愉快的环境,让病人感受到生命与生活的美好,从而达到生理、心理与外界环境的平衡,树立起与疾病斗争的勇气和信心。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加强护理美学的学习,并将其切实应用于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去。护理美学知识运用于临床对于病人的康复有很大积极意义,美的语言是促进病人身心健康的良药,美的仪表能提高护士对病人的亲和力,美的行为能培养病人对护士产生信任感,美的技术能增强病人康复的信心,美的环境能带给病人舒适感等。

3 护理美学的临床应用

3.1规范护士仪表、行为好的形象可以减轻人的心理压力,增加亲切感,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在日常工作中要引导护士在仪表、行为中体现护理职业特点的外在美,如护士的服饰、仪容、姿态、风度等。护士仪容以庄重典雅为美,应面带微笑、着装合体、干净整齐;面部略施淡妆,不配戴首饰及粗大的耳饰、项链,给病人以美好、简洁、健康的形象。

3.2注重语言美护士语言美直接影响到护患关系。护士与病人交流中应注意谈话技巧,采取倾听、重复、提问的方式,让病人感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被理解、重视。对不同的病人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

3.3注重操作技艺美护理技术美表现在护士为病人提供各种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以科学、严谨的操作原则和程序以及护士精湛的技术水平为基本内容,表现为护士操作时应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掌握技术熟练程度,以及护士体态要优美,动作自然等。

3.4改善病区环境病区是病人接受治疗及休养的地方,病区环境是指病人周围的一切事物,最能体现病人“五官感受”基本的审美需要。为此,环境的设置应尽量体现舒适、整洁、空气清新、功能完备等特点。

3.5强调护士品德修养高尚的医德医风是医务人员重要的素质之一,医院应注意培养护士职业责任感,树立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对病人一视同仁、真诚相待。

4 小结

护理美学在医学护士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护士应主动将护理美学列为自己的必修课程。力求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进一步热爱护理专业,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培养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明确护士的仪表美、操作美、态度美、语言美、心灵美和情操美要求,从而形成尽善尽美的“天使”形象。

作者:罗春红

护理美学护理学论文 篇2:

浙江地方院校护理学本科专业设置的调查研究

[摘要]为了解地方院校护理学本科教学的办学质量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地方性院校高等护理教育的现状,课题组采用实地考察、座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浙江杭州、湖州、绍兴、台州、舟山5所地方院校护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办学基本条件、专业师资配备、专业教学组织与实施、临床实践教学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地方院校 护理学 本科 专业设置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州师范学院2008重点教改课题“地方性高校护理学本科专业设置标准和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j0830001)和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护理教育标准的构建和应用研究”(项目编号:yb08054)的研究成果之一。

[

近十几年来,全国开设护理本科教育院校数量剧增,已从1998年的18所发展到2006年的195所。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的中等护理教育通过合并、转制、升格等方式获得了高等教育的资格,成为高等教育阵营里的新生力量,但是在办学水平、条件上有所差距,教学质量良莠不齐。课题组为了解浙江地方院校护理学本科教学的办学质量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地方性院校高等护理教育的现状,对浙江5所地方院校的护理本科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浙江杭州、湖州、绍兴、台州、舟山各1所,共5所地方院校护理本科专业。

2.调查方法。实地考察、座谈和问卷调查。课题组成员赴各学院进行实地考察,并与各学院教学副院长和护理系主任及有关教师一起座谈。问卷调查,参考教育部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设计的“护理学专业全日制本科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和“我国护理学本科专业设置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草案修改而成“我省地方院校护理学专业全日制本科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发放问卷调查表5份,收回5份。有效率100%。

二、调查结果

1.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调查显示:在培养目标上,对医学基础知识、临床医学知识、护理学知识要求程度强;对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学知识要求较强;对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要求强;对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解决个体健康问题的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要求强,对英语与计算机运用能力、评判性思维的能力、创新能力、进行护理科研和管理的能力、决策能力、解决家庭和社区健康问题的能力要求较强。调查显示,人才培养定位均为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

2.办学基本条件。调查显示:5所院校中除1所学院生均占地面积51.8 m2,1所学院生均图书75册,比“标准”略低外,其余几个指标全部超过“标准”要求,尤其是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超过“标准”非常显著,平均百分比达228%。

3.专业师资队伍。调查显示:地方院校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几个指标中,各学院除师生比外均超过“标准”,尤其是高级职称比例超过“标准”非常显著,平均百分比达260%。但是师生比只达到“标准”的86.4%,明显低于“标准”。

4.专业教学组织与实施。专业年限均为4年,专业理论与实践比为1.5∶1;教研室主任及课程负责人的职称均是副教授或教授。开设护理学专业学科课程有内、外、(成人护理学)妇、儿护理学(母婴护理)护理学基础、急重症护理学、健康评估、中医护理学、耳鼻咽喉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基础医学学科课程有人体形态学、生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人文社会学科课程有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美学、护理礼仪、护士人文修养、人际沟通、预防医学和护理科研;专业实习课程是所有临床专业课。

5.临床实践教学。5所院校实习医院均为三级综合性医院,除个别院校开办护理本科不足4年,实习基地不到30家,其余均到达30家及以上。毕业实习時间均为44周,2007年至2009年共为社会输送1290名毕业生。

三、分析与建议

1.专业培养目标和定位。培养目标是整个专业的灵魂,它对教育活动、教学内容、形式和环节等方面起着定向和规范的作用,是专业教育的直接出发点和归宿。从5所学校的培养目标情况来看,地方院校近几年高度重视对护理本科教育的探讨,根据国家卫生保健事业的需求,不断研究培养模式、培养目标,高度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强调护理学、临床及基础医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综合一体的护理学科知识体系,强调创新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照“标准”,均符合并在某些方面超出“标准”要求。但是“标准”和目标不同,“标准”是最低要求,是必须要到达的,而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教育的质量观。目前地方院校的培养目标还存在一些问题:国际化意识、创新意识、以人为本意识不够强;除个别院校外,大多以宏观描述为主,没有具体化,可操作性不够强。因此,各地方院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明确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从知识、能力、素质诸方面对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所要达到的目标作出具体定性或定量描述;同时要把理想目标与实际目标相结合,避免目标“悬空”;要突出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全面反映学校办学水平定位、层次定位、类型定位和面向定位。

2.办学基本条件。从表1调查数据来看,地方院校学校硬件规模和经费投入上都超过“标准”。特别是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达11422元,是“标准”的228%,这说明地方院校在规模建设时,特别注重实验室建设,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5所院校均以优良的成绩先后通过教育部的本科教育水平评估。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是改善教育发展过程中相互制约的两大目标,在今后发展的道路上,地方院校需要关注的是持续质量改进。

3.专业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从表2数据来看,高级职称比超过“标准”,达260%;50岁以下硕士比超过“标准”,达133%。就拿笔者所在院校来说,2006年40岁以下硕士生比例占90%(含在读),无博士生,2009年40岁以下硕士比100%,50岁以下硕士比42%,在读博士3名。还显示显示师生比达86.4%,明显低于“标准”,这说明地方院校师资还是处于紧缺状态。地方院校要立足于高等护理教育,不仅要提高教师的学历、职称比例,更重要的是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的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构建教学、学术梯队;构筑引领学校教学、科研上水平的人才高地;要鼓励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资助青年教师国内、国外进修或攻读学位,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强化教学的前沿性、前瞻性和先进性,培养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等,确保德高望重、学术造诣高的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优良教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真正提升地方院校的办学地位。

4.专业教学组织与实施。地方院校近几年护理本科学制均为4年,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1.5∶1。学院都下设教研室,有些学院以学科设立教研室,有的学院以课程设立教研室,教研室主任均要求副高职称以上担任。在课程设置方面,通过对5所学院的交流,近几年地方院校深感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对是否实现培养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学校结合社会需求、学科、学生个性发展对课程设置进行不断的优化组合,并开设了不少新课程,尤其是社会人文课程,如“护理礼仪”“人际沟通”“护理美学”“护士人文修养”“形体训练”“医学社会学”等普遍开设。课程设置模式基本以 “平台+模块”“综合性”为多,也有开始尝试“生命周期”等课程设置模式。同时增加自主学习和半自主学习的比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但是地方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没有完全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还是侧重于医学基础知识,护理专业特色不够鲜明;其次,课程整合水平不高,课程内容存在只加不减、日渐膨胀;第三,缺乏对国际发达国家课程体系的研究,与英美等国家的课程设置差距很大;第四,课程设置的模式偏陈旧;第五,面对新医改政策出台,对社区护理能力的培养需加强,课程内容和时数还需作一定的调整,以适应新医改背景下的社会需求。所以作为地方院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为社会输送优质的护理人才,就必须以“质量立校”为准则,在课程设置体系中作些前瞻性思考,更新教育理念,特别要注重护生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加强国内、国际交流,吸收国内外最常用的“以人体功能和基本需求模式”“健康模式”“生命周期”等新课程模式的优点,结合社会需求和地方特色不断进行课程设置模式的更新,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色和地方院校特色。

5.临床实践教学。调查显示:5所学院实习基地等级均为三级综合性医院,包括三级甲等和三级乙等,遍及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宁波、台州、温州等地,实习时间均为44周。5所院校最早招收本科护生是2003年,最迟2006年招收本科生。2007年至2009年4所学院共毕业1490名(其中1所2010年才有毕业生)。5所地方院校均有规范的实习计划和实习大纲。有完善的护理临床带教网络,有丰富的临床护理带教经验,为护理专业的理论教育、实践教学、教学见习、毕业实习等后期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虽然地方院校在实习医院等级和时间上有了保证,但是应该意识到近几年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教学已出现许多矛盾:学校普遍扩招和医院规模不成比例增长的矛盾;学校移址“大学城”或郊区,远离市区教学医院带来见习不便的矛盾;病人“维权意识”的提高使实习生动手机会大大减少的矛盾。所以各地方院校应认真做好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的衔接,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首先,加大力度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例如,建立标准化实习基地,以规范临床教学过程;建立校内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或模拟仿真实训基地;探索以社区为教学辅助背景的护理教学实习模式,开辟实践教学新途径等措施,来增加或弥补学生实践机会。其次,理顺教学医院和附属医院的管理体制,建设一支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保证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再次,带教老师在带教過程中也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掌握现代护理学进展,同时要善于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有关科学原理和现代医学和护理知识指导临床实践,以获得更好的临床实践教学效果。

总之,浙江地方院校在近几年的办学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研究护理本科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规范临床实践教学,不断提高高等护理教育质量,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级护理人才。发展中的地方院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并与国际接轨,只有不断地进行前瞻性思考,才能使地方院校有自己的办学灵魂和特色。

[参考文献]

[1]姜安丽,朱玲玲.构建护理学本科教学基本要求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8,15(5).

[2]尹自芳,姜安丽.构建我国护理学本科专业设置标准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5).

[3]姜安丽.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改革10年实践与发展的思考[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3(1).

[4]曹梅娟.审视高等护理教育的质量与标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5]姜安丽.21世纪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及我国护理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策略[J].解放军护理,2004,21(12).

[6]姜安丽,朱玲玲,李静.“护理本科教学基本要求”构建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4).

[7]姜小鹰,高骥.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9,9(1).

作者:史平 张建国 曹梅娟

护理美学护理学论文 篇3:

《基础护理学》实验第一课的教学体会

摘 要: 《基础护理学》实验的第一课是护理专业实验教学入门的第一课,也是护生感知护理职业生涯的第一步。笔者通过对护生初次接触专业实验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基础护理学》实验第一课的重要性及教学改进方法,从而使护生更好的完成基础和专业教育的衔接过渡,稳定专业思想,养成良好的专业行为和职业态度,进一步激发护生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

关键词: 基础护理学 实验 第一课

护理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培养护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护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验教学应有助于学生获得和提高直接的护理知识和操作经验,学会关心和参与,增强独立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和角色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基础护理学》实验的第一课是护理专业实验教学入门的第一课,也是护生感知护理职业生涯的第一步。笔者经过近几年的实验教学研究,针对护生初次接触专业实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现将教学体会介绍如下:

1护生初次接触专业实验时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仍采用基础、专业和实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在入学第一年的基础医学教育中,护生参与的实验课基本针对的是标本或数据,没有直观的感受到自己将来要从事的是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整体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主线”的专业,从而导致护生对自己的专业定位模糊,没有深刻体会到护理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其次,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灌输式教学为主,重练习质量,忽视护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性。铺床法是《基础护理学》第一课的教学内容,多数护生反馈上完课后感觉疲劳,认为护理操作劳动性太强,使护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再次,有些护生尤其不是自愿选择护理专业的学生容易受社会对护理的各种偏见的影响,认为护理工作主要是照顾病人,地位不高,看不到护理事业的发展空间,参与实践的时候会产生厌学、逆 反的情绪。

2 《基础护理学》实验第一课的重要性

《基础护理学》实验第一课是护理专业实验教学入门的第一课,也是护生感知护理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因此,第一课在整个护理专业实验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使护生更好的完成基础和专业教育的衔接过渡,减少过程中产生消极负面影响,其教学目标不仅要求护生熟练掌握该堂课的操作技术,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良好的首因效应,让护生在穿上护士服的第一时间,在护生感知护理职业的第一步,使护生对护理这个神圣的职业充满热情,稳定专业思想,养成良好的专业行为和职业态度。同时,指导教师应善于引导护生顺利完成基础医学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过渡,提高护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进一步激发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

3《基础护理学》实验第一课的教学改进方法

3、1 优化实验室资源,体现护理专业实验室的特色。加大实验室教学投资力度,缩短实验教学与临床护理工作的差距。逼真模拟医院环境,合理放置各项仪器设备,悬挂艺术画,将实验室布置得温馨、整洁,具有人文气息。第一课教师应安排一定时间介绍实验室的环境及设备的用途,使护生改变以往自然学科实验室的印象,在第一时间对将来要工作的环境充满好感,稳定护生专业思想。

3、2 规范要求护生着装、仪表、行为举止等,养成良好的专业行为和职业态度。教师应以身作责,以自身为榜样,在第一课时认真指导护生规范着装,要求护生不能佩戴首饰并讲明原由,强调“四轻”等工作原则。同时,强调实验课上不能随意坐卧病床等规则,培养护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在教学中综合实践护理美学、心理学、形体学、职业道德规范等课程知识, 使护生在穿上护士服的第一时间深深热爱白衣天使的这一职业,塑造端庄、优雅、干练的职业形象。

3、3精心组织教学环节,激发护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3、3、1 教师演示:《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计划安排较为紧凑,每次课开设的都是不同的操作技术。在短短的四个学时中要使护生掌握该项操作并能熟练应用,就要求实验教师必须精心组织各个教学环节。在教师演示这一环节中,护生已经过《基础护理学》理论的学习,同时观看过该操作技术的多媒体示教片,对该操作技术已有一定的印象。教师演示时应改变以往灌输式实验教学模式,讲解不必面面俱到,细致入微,而是侧重于演示重点、难点及操作原则,使护生不再只是单纯的模仿老师的手法,死记操作程序。教师演示应起引导作用,注重护生个性思维和应变能力的发展,还更多的时间给护生参与实验,在练习中思索,加深对操作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3、2护生练习:铺床法是《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第一课的内容,也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基本、使用率较高的操作之一。多数护生练习结束后反映腰酸背痛,认为铺床法是一项劳动性强而技术含量不高的操作,从而对自己的专业在第一印象上产生误解,影响整个实验教学的效果,甚至对今后的职业产生负面消极的情感。这是因为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多数护生在练习时往往单纯地模仿教师的动作,按部就班地按书本的操作流程练习。操作机械,虽规范但过于死板,虽严谨但不灵活。护生练习几次后就明显感到疲倦,缺乏积极性。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采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实践反思讨论法等指导护生参与练习,增加课堂趣味性,使护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譬如练习时护生扮演患者,护生能够体验到患者的感受,增强优质服务意识,更多的感受到护理工作的价值。同时,在练习中培养护生沟通、人际关系处理及团队协作能力,使护生从实验室就养成人性化护理的习惯。

3、3、3讨论总结:在护生练习后常规安排讨论总结环节,以往均是教师观察护生练习后的总结反馈,这样虽能进一步加深护生对操作的印像,但同时也制约了护生自身的实践反思。教师应该鼓励护生积极发言,勇于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铺床法中,指导教师可以引导护生从自己扮演患者的角度进行反馈。比如:在你扮演患者的过程中,你对为你操作的护士哪些地方不是很满意?如果你是患者,你希望铺床时护士应注意哪些细节?有“患者”回答:希望护士操作时动作轻柔、幅度小一些,尤其是更换被套时,如不注意细节,患者将暴露在被褥外,如环境过冷还会导致感冒等不良后果发生;当更换枕套时如果移动头的动作太快稍不注意就会夹住头发使患者感觉不适。诸如此类反馈,可以更加全面的进行实验效果的总结,使护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4引进新理念、新方法,激发护生的进取心。指导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定期进修深造,经常阅读国内外护理期刊,了解先进学术动态,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融入教学。教材的内容较临床实际相对有些滞后,实验指导教师应该应用循征医学理论指导护理实践,培养护生临床决策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中不要过分强调操作步骤的统一和动作的规范性,只要不违背操作原则,合理即可。针对铺床法这项操作,有诸多学者提出了临床更实用高效的操作方法,孙玉华老师研究表示将折好的被筒的尾端折于床垫下不科学,应为被子缩短紧绷,病人感觉不舒适,且肩膀外露,容易着凉,晨间护理时常常是护士刚折好后病人又拉出来,增加护士的工作量。唐青老师等在《改良铺床法临床应用研究》一文中表示,改良铺床法即大单左、右角打结法铺床时所耗费的时间比常规法减少50%-70%,铺床后床单元平整维持时间比常规法提高7倍,实用,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教学中可以引进临床先进的方法,使护生意识到护理操作应与时俱进,同时激发护生的进取心。

总之,《基础护理学》实验第一课在护理实验教学乃至整个护理专业教育中占重要地位。实验指导教师应重视第一课的实验教学,并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护生更好的进入专业学习状态,培养专业思想稳定、有责任心和爱心、专业技术过硬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文华.《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和思考[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2):1019.

[2] 刘进忠,喻望云,汪说之.论面向21世纪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 [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16(9):546.

[3]孙玉华.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探讨[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5,12(7):79

[4]唐青,唐亚芹,万风知,于丽秋.改良铺床法临床引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7,21(9):2421

作者:谈益芬 陈乾雄

上一篇:物资半年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品质部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