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开国大典课件

2023-03-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人教版开国大典课件

人教开国大典版五年级上册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精品课程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抓住群众激动、兴奋的表现和主席言行的语句感受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和为新中国诞生而欢欣鼓舞的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抓住群众的表现和主席言行的语句感受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和为新中国诞生而欢欣鼓舞的感情。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大意。

3.学习课文第一段,感受典礼的盛大与隆重,感受人们参加典礼的激动、兴奋心情。 4.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所包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 10月1日是什么节日吗?那么谁又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个什么日子呢?(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板题:开国大典(“典”是本课的生字,让学生注意其写法)

2.揭示课题:谁能说说“典”在这里的意思?那“大典”呢?(隆重、盛大的典礼)“开国”又是什么意思?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典礼)

3.读课题:是呀,这是为了庆祝一个新的国家诞生而举行的庆典,多么盛大而又隆重呀!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读课题。

【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对课题的解析、朗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开国大典的隆重和盛大,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入: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随着作者的描绘走入这盛况中。请大家带着要求,自由高声朗读课文。 2.出示自学要求:

①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②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写了哪几个场面? 3.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及良好阅读习惯。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理清文章的脉络,初知写作特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反馈自学情况:

①正确认读生词(课件出示),指导个别难读、难写的生字。 认读: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

重点指导书写:奏

瞻(师指导生练习) 【设计意图:字词教学从字音和字义两方面进行有重点性地点拨,扫除生字词语的障碍,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②通过阅读,您把握了这篇课文的哪些主要信息呢?

课件:你了解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参加总人数吗?(开门见山)

③理清课文脉络: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写了哪几个场面? (学生快速阅读后汇报,课件同时出示)

【设计意图:理清课文的思路,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利于与文本进行初次对话,对开国大典的盛况有整体的印象,抓住文本的主线。】 2.体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根据板书导读写作顺序,这是写大场面的一个重要写法。(板书:有顺序,有条理) 【设计意图:场面描写是本课学习重点之一,让学生对场面描写有所了解。】

四、学习“大典前”这部分 1.现在一起来学习“大典前”。这部分除了介绍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物,还介绍了什么?(会场的结构和布置;群众进场)

2.(课件展示:会场平面图)看着图片,读读课文,把会场的布置记在脑海中。 3.指名看着平面图介绍开国大典会场的布置。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读,通过汇报交流,找出典礼前会场布置的情况,使同学们对典礼前的情况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4.从这一部分,你能感受到人们的心情怎样?从哪里感受到? 5.学生汇报,品读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 2.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黑起床,不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抓住关键词“直奔”“赶”,理解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 6.指导朗读。注意体会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字、词、句和段去体会开国庆典场面的隆重和热闹以及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心情。】

五、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六、布置作业:

1.画一画“丁”字形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的位置名称。 2.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3.挑你最感兴趣的场面,多读几遍。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第七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群众的表现和主席言行的语句感受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和为新中国诞生而欢欣鼓舞的感情;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引出新课。 1.听写生字词。(典礼

协商

诞生

瞻仰

排山倒海)

2.课文记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板书“群众进场”“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 【设计意图: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快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重点。层次清楚,有条不紊,为下面学习场面描写做好铺垫。】

3.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走进这一个个盛大隆重的场面之中。

二、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一)研读“典礼仪式”

1.让我们先走进“典礼仪式”这个场面,用心默读课文第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勾画下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生默读课文。)

【设计意图:根据课后练习提示,“一问能抵许多问”,引导学生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并形成教学的主线。同时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读自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交流,使课堂在“静”中增效。】 2.汇报交流。

(1)出示: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从“排山倒海”,你读出了什么?从“一齐”中,你读出了什么?

三十万人动作一样,有人指挥吗?这就叫不约——而同。正因为这30万人拥有着不约而同的情感,才会有这不约而同的掌声和目光呀!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谁来读第五自然段?(指名读) (2)谁接着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出示: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A.又是“一齐”。30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眼前有画面,心中有画面,一定能读好。谁来读?(指名读)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你感受到了什么?没错,这声音传得多远呀,传到了祖国的各个角落。谁再读?通过朗读把声音传远一点。(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 B.听到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 (师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它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听出不同了吗?(把第二处“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换成“它”)哪一句更好?为什么?(反复的手法,起到强调的作用。) 读出这气势,读出这情感。(生齐读。)

C.“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毛泽东同志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板书:新中国成立了)

正是这宣告,激动着人们的心。再读读这宣告。

D.师配乐讲解: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换来的,多少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舍生取义。有倒在长征途中的小红军,有宁死也要保住党的机密的小雨来,有顶天立地、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有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的董存瑞,他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新中国,前进!”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我们新的长城,才迎来了新中国在今天的成立。这声宣告怎能不激动人们的心?谁再来读这句宣告?

【设计意图:文本的情味是通过对言语的研读“品”出来的。我紧紧围绕文本,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此外,利用文字资料刺激学生的感官,触动了学生积淀的情感,饱满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以有效地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让我们亲眼见证这伟大的时刻吧!(播放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视频。) 一起背,把这欢呼,这欢跃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生齐背第七自然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看视频,感受开国大典当天的激动人心的盛况,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此时以情促读促背,升华情感,积淀语言。】 (3)接着,升国旗。群众的反应是怎样的?谁接着读?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A.师播课件:这就是天安门广场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岁月流逝,我们的新中国刚刚度过了63岁的生日,在这63年里,五星红旗一次次地升起。这是香港回归仪式上升起的五星红旗,这是奥运赛场上同时升起的三面五星红旗,这是神州七号飞天时飘扬在茫茫太空的五星红旗。这是神舟九号起飞前鲜艳的五星红旗。

B.这一面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一定一次次激动着你的心灵。假如你亲眼见到这些时刻的五星红旗的升起,你的心情会如何呢?你有什么想说的?

说话训练:看到五星红旗在

升起,我

C.师小结:孩子们,这一面面五星红旗升起,一次又一次向世界宣告:昏睡的雄狮苏醒了,发威了;东方的巨人崛起了,强大了。这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也会成为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那是因为,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此时,我们才真正读懂会场上那一阵阵的掌声、欢呼声,这掌声,这欢呼都是因为: 引读板书: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适时补充有关“五星红旗升起”的典型资料,利用课外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进一步加深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含义。】 (4)谁接着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引读第九和第十自然段。

(二)学习“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1.这掌声就是人们心情的流露。让我们再从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这些盛大隆重的场面中感受开国大典吧!

2.交流最难忘的镜头。 3.相机点拨:

(1)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哪三种?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

(2)从“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你体会到什么?

(3)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从“抛”“盖”你读懂了什么?

(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5)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体会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6)“红流”指什么?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的意思。

三、创新文本,拓展延伸。 1.创新文本,将内容重组。 出示;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当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时,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当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时,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当毛主席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整热烈的掌声;

当毛主席向空中招手时,群众看见了,都把帽子、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当人们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时,毛主席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1)朗读这段话,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指导激情朗读。 2.拓展延伸:《七律•长征》让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风采,《开国大典》让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领袖的风采,那么,作为普通人时,毛泽东的情感世界又是怎样的呢?以后我们将再走进《青山处处埋忠骨》,走进《毛主席在花山》,走进毛泽东作为普通人时的情感世界。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毛泽东”,因此,本课教学并不拘泥于一城一地,而是用大单元的视野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让每课时的教学成为单元主线上闪光的一颗珍珠。】

四、小结写法,片段训练。

1.作者是怎样把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具体,写清楚的? 小结板书: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层次清楚 2.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写学校升国旗的场面。 3.写作点评及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小练笔,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场景描写中去。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最终回归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2.观看电影《开国大典》。 3.制作“伟人风采”手抄报。

4.课外建议:网络搜索《毛泽东纪念馆》和《民族魂》等网站。

【设计意图:布置作业,让语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如此拓宽语文学习领域,提高学生学习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此外给有条件的学生提供《毛泽东纪念馆》《民族魂》等网站,那里有更多同学们想要了解的关于伟人的资料,为学生提供了课余自主了解知识的平台。】

板书设计: 26 开国大典 群众进场

典礼仪式

新中国成立了

阅兵式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群众游行

第2篇: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开国大典》是义务教育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第二课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走进毛泽东”为专题,《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按照盛典进行的顺序,通过对盛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二、析学情,说目标

五年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三学段,学生经过前四年的学习,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朗读能力,并且掌握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读中能够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资料搜集能力,这些为本课的学习方法指导和感情的升华奠定了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是: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学习浏览,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根据以上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比自豪、激动的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层次。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比自豪、激动的情感。2.理解课文内容,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1.理清文章脉络、层次。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比自豪、激动的情感。

三、说教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各题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习语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我采用的是情境激趣法,品读探究法。

说学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方法,由此采用读中感悟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我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质疑→释疑”进行,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学。”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积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尽可能地创设情境,诱导学生“对题质疑→初读解疑→再读生疑→合作解疑→小结,对文质疑(升华)”,这样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学习的能力。下面是我的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对题质疑; 谈话导入,引导学生对题质疑,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正音,指导难字认读书写,扫清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出示朗读要求,在读中了解事件梗概。

(四)理清课文脉络层次。

落实年段阅读教学的要求。课程标准倡导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语文的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课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并有意识地安排了“你最难忘的是哪一个场景,在旁边写上批注。”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阅读技能。这个部分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2.指名回答。

3.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面?你最难忘的是哪一个场景,在旁边写上批注。

4.选择你最难忘的一个场面读一读。(相机出示相关场面描写的重点句子,指导朗读,体会感情,相机完成板书)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对文质疑。

1.布置作业:把大典的盛况写简短些。

2.再度质疑,为下节课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五、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的、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内容,以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26开国大典

大典开始前

(1—4)

大典(宣布 升旗【鸣礼炮】 宣读公告) (5—10)

自豪 阅兵式

(11—13)

激动 群众游行

(14—16)

六、各位领导,各位老师,这节课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3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典礼、协商、汇集、宣布、电钮、瞻仰、旗帜、选举、领袖、徐徐上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重点词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一、整体感知

1.演示《开国大典》情景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边看。

2.交流初步感受。

二、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解题。(国家创建时举行的盛大典礼)

三、初读课文

1.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

2.说说课文重点写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个场面?(开会、阅兵、游行、宣布开国、升旗鸣炮、宣读公告)

3.画出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在旁边标注上你自己的体会,想一想表达了人民怎样的感情。

4.在组内讨论。

四、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重点体会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引导学生观看开国大典资料片,体会人们听到主席的话后的激动心情和当家做主的自豪感)

2.“升”和“姑”(也说明了人们自豪、激动)

在品读了重点词句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品读描绘阅兵盛况的句子,要读出阅兵队伍的整齐、威武、雄伟、及群众情绪的热烈。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典礼、协商、汇集、宣布、电钮、瞻仰、旗帜、选举、领袖、徐徐上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识记生字

2.交流书写中要注意的问题

3.组词练习:

协()檐()钮()泽()宣()

胁()瞻()扭()择()喧()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总结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作者先介绍了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然后介绍天安门广场和天安门城楼的情况。接着介绍了开国大典进行的情况,最后介绍了典礼后的情况,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开国大典伟大的历史意义。更增添了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四、写课文梗概

1.在小组内练习说说。

2.每组选一位代表在全班说说。

3.动笔写一写。

4开国大典 教案点评:

课上安排了这样的教学活动:

1、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

2、学生边读边勾画边思考,将自学体会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收听录音,观看资料片录像和情景朗读,发挥想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这些方法和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盛况,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传统。同时,通过初读课文和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知道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第4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第二课时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骑、嗓、党、聂”,能正确读写“嗓子、共产党”等词语。

2.重点学习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两个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教学难点 感受伟人风采 教学用具 标签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课 1.复习导入:

2.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

划出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反应的句子,在旁边写读书体会。

交流学习体会:

(一)阅兵式部分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多媒体出示: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1)抓重点词谈感受。

如:“不断地”“欢呼”“喊哑了”“拍麻了”“觉得还不够”等

(2)播放视频:1949年阅兵盛况感受场面 (3)感情朗读。

(二)群众游行部分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2.招聘解说员。

(1)请你以解说员的身份为大家介绍一下群众游行的场面,看谁解说的好?

(2)竞争上岗。 3.理解重点句: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4.感情朗读

三、练习

(一)组词

骑(

)

嗓(

)

党(

)

聂(

)

倚(

)

澡(

)

堂(

)

嗫(

)

(二)赏析句子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你从句子中的画线词语中,读到了群众的一种什么心情?

四、总结

1.文章场面描写的方法;

2.场面所表达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及毛主席的领袖风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写出课文梗概; 2.搜集毛泽东等领袖的资料。

课后习题

《开国大典》习题——第二课时

一、基础题 比一比,再组词:

协(

)

檐(

)

钮(

)

泽(

)

胁(

)

瞻(

(

)

宣(

)

帜(

(

)

喧(

)

织(

(

)

二、综合题

1.解释下列词语: 瞻仰: 融成: 宣告: 排山倒海: 协商:

2.肃立

站立

(1)三十万人一起脱帽(鲜红的国旗。

)

扭(

)

择 )

袖(

)

徐)

抽(

)

),一齐抬头仰望着 (2)他(

)在那儿,一动不动。

三、提高题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

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1.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在这个句子中,如果把“投向”换成“朝着”好不好,为什么? 2.当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说明了什么?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句话体现了什么?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协商

屋檐

电钮

恩泽

威胁

瞻仰

扭动

选择 宣传

旗帜

袖口

徐徐上升 喧闹

织布

抽出

除法

二、综合题

1.瞻仰:恭敬地看。 融成:汇合在一起的意思。 宣告:公开郑重地宣布。

排山倒海:形容声势巨大,不可阻挡。 协商:互相商讨。

2.(1)肃立

(2)站立

三、提高题

1.不好,因为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比“朝着”主席台更能反映人们热爱盼望见到毛主席的心情。 2.说明了人民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3.充分表现出获得了自由和解放的人民,在新中国成立时欢欣鼓舞的心理。呼喊和鼓掌这是表达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的形式。

板书 开国大典阅兵式 群众游行

欢喜 自豪 激动 高兴

第5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教学设计1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记叙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写出课文梗概。

教学重难点:

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

1、2题。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广场上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完成作业本

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第6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作文:《开国大典》观后感两篇

篇一:

读了《开国大典》这篇文章之后,文中那庄严,雄伟的景象让我感慨万分,久久不能忘怀。

这篇课文主要讲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站在在天安门广场的主席台上宣布新中国成立的盛况。那天下午,嘹亮的国歌响起,当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时,我的心也跳动起来。是啊,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一句话呀!那一刻是所有中国人民都无法忘怀的。因为,我们终于不再弱小,我们也是被世界所认可的人了,我们站起来了!

接着阅兵式开始了,有海军,陆军,空军等等,加上群众的欢呼声,那阵势如排山倒海般让人激动不已。我不禁为此而感到震撼我深深的感受到人民的力量是多么强大,我们祖国之所以能得到解放,都是靠这些伟大的力量,靠战士的奋勇抗战。由此我联想到抗美援朝时期,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中国人民志愿军响应毛泽东的号召,赴朝作战,为了世界的和平、祖国的安宁,战士们浴血奋战,迫使美帝国主义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了字。中国志愿军成功地把美帝国主义赶了回去。我们人民的力量多强大啊!

我们之所以有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靠战士们的流血牺牲才得来的。所以我更应该好好学习,长大成为有用之人,来报效祖国,报答那些曾为中国解放、富强而奋斗的战士!

篇二:

今天,我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读完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

读完了这一文我知道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再北京西郊,曾经被誉为“万园之园”,可现在,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只是残桓断壁,真令人气愤。

当我读到圆明园的建筑金碧辉煌,富有诗情画意时。不禁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建造出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园林艺术瑰宝!这是一项多么艰巨而又伟大的工程呀!这充分的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我为我们的伟大的民族而感到骄傲但我读到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夺我财宝,烧我园林时,我的心情沉重,心里充满了仇恨。

这些强盗们肆意毁坏园林,竟把”万园之园”化成灰烬。看到这里,我恨不得给他们碎尸万段砸成稀八烂我不禁大声的骂到:“死畜生!不要胡作非为”!

读完文章,我也为失去了圆明园而感到无比伤心。又不由得使我想到了1931年9月18日晚,日军发动侵略战争,先占领沈阳城,随后不到半年时间东三省

1 / 5 相继沦陷。1932年1月28日进攻上海;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进攻宛平城和芦沟桥。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正式爆发了。到1938年10月,日军侵占了华北,华中,华南。日军侵略者所致之处,无恶不作。屠刀所向,血流成河。山河失色,光在南京就杀害了无辜

军民30万人!

之后,中国人民经过了8年的浴血奋战,洗刷了一百年来被挨打的耻辱,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挽回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由一个背负着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重压,被称为“东亚病夫”的民族,成为巍然屹立与世界东方,令世人瞩目的民族,乱翻的乌云扫清了祖国迎来了一个黎明。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社会中,但我们不能忘记以前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局面,我们青少年只有将这个国耻记在心中,以此为动力奋发图强。报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才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今天,我们是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不要忘记国耻,要接受锻炼,迈开坚定而沉着的步伐,向光辉的未来前进!

2 / 5

3 / 5

4 / 5

5 / 5

上一篇:交友软件市场调研下一篇:观后感批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