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三为政之道

2022-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论语之三为政之道

回看天鹅奖之三:问路中国5G终端产业集群之道

伴随2019年6月中国工信部正式颁发5G商用牌照,中国5G产业进入了新时代,也带动了新的市场。报告显示,预计2020至2025年期间,我国5G商用直接带动的经济总产出达10.6万亿元。

新的产业发展期,我国也率先在5G技术方面形成全球领先优势。截至目前,从5G标准必要专利所属国别看,中国企业申请的数量排在全球第一,占比36.1%。

在此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技术领先优势,构筑高质量5G产业集群,尤其是终端产业集群,助推产业红利最大化,成为近年来备受业界关注的焦点。在日前广东河源举行的2019中国5G终端创新峰会暨第七届中国手机设计大赛天鹅奖颁奖礼上,与会嘉宾也就此展开了深入交流。

中国5G终端产业崛起

截至目前,地方5G产业发展已全面进入“赛跑”模式,截至目前,北京、江西、陕西、浙江、江苏等地方政府均印发与5G发展相关的规划,提出协调相关单位、开放公共区域、统筹编制规划、简化审批手续、推进共建共享、保障用电供给、建设产业园区、支持企业创新等诸多利好政策,给5G快速发展铺路。

据本次大会重磅发布的《5G终端产业白皮书》显示,2019 年 5G 终端产品已相继推出,首批次产品已形成规模量产。华为、三星、小米、OPPO、vivo 等知名厂商相继发布量产 5G 手机。截止 2019 年 9 月,我国共发布 18 款 5G 手机,出货量达到 78.7 万。虽然 5G 手机出货量占比不到手机总体市场的 1%,但随着各大运营商 5G 网络的逐步完善和首批 5G 手机所培养的用户初步认知,5G 手机预计在 2020 年將有较快增长,据 IDC 预测,2020 年 5G 手机出货量将达到智能手机出货量的 8.9%,出货量为 1.235 亿部。Canalys 预测 2023 年 5G 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占到智能手机出货量的 50%以上,首超 4G。其中,中国将占据 5G 智能手机出货总量的34%,北美占 19%,亚太其他地区占 17%。

目前,我国在核心芯片、操作系统、关键配套器件等终端产业关键环节国产化水平不断提升。核心芯片方面,国产 5G 芯片研发能力和商用化速度大大提高,目前国产基带芯片已推出华为巴龙 5000 和紫光展锐的春藤 510,且华为推出的麒麟990 5G 芯片是世界首款集成 5G 基带的商用 SoC。操作系统方面,华为推出分布式微内核的鸿蒙操作系统,该系统可适配手机、电视、智能汽车等多种终端设备,有望借助 5G 契机打破安卓和 iOS 长期垄断局面。屏幕方面,柔宇科技全球首条类六代全柔性显示屏大规模量产线已于 2018 年 6 月点亮;京东方投产多条 6 代 AMOLED 生产线,其高端屏幕已商用于华为新款 Mate 系列手机。国产 OLED 屏幕从质量到产能都有大幅上升,有望打开屏幕市场新局面。我国 5G 终端自主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与发展,将逐渐打破国外行业巨头垄断市场的格局,加快我国 5G 终端产业的发展步伐。

广东领跑5G终端产业

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聚集地,广东省,尤其是本次大会的主办地河源市,在5G终端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工信部赛迪智库无线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彭健在本次大会上指出,广东具有明显的5G产业发展基础优势。截至2019年10月,广东手机用户数和4G用户数均为全国各省(区,市)中第一名,分别为1.6728亿户和1.4338亿户,占比分别为10.5%和11.3%。同时,广东是全国唯一一个全省地市均开通5G网络的省市。

另一方面,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环境与顶层设计。对此,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任小铁表示,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5G产业发展,不断加快5G商用步伐,围绕5G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加速布局,出台了《广东省加快5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等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快5G网络建设,抢占5G技术创新制高点,培育5G新产业新业态,优化5G产业发展环境,将广东省5G产业建设向高位推进、向纵深推进、向世界前沿推进,全力打造全国信息化先导区。

任小铁表示,河源位居珠江东岸手机产业集聚区,是“广东省手机产业基地”和“广东省手机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近年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发展以手机和电子通信产业为核心的前沿技术,集中资源推动跨区域产业合作,打造区域产业集群,推进5G产业在河源大有可为,希望河源积极抢抓5G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加快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积极推进5G+智慧交通、5G+智慧市政、5G+智慧园区、5G+智能制造等领域应用,打造智慧城市,为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重大战略机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劲动力。

河源市人民政府市长林涛表示,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坚实的产业优势、诚挚的服务优势、优越的生态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深厚的人文优势,将有力推动和完善河源手机产业生态、打造通信终端产业集群,为河源打造电子信息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谭伦

第2篇:《论语》之三:为政之道

在宋代,有部叫《鹤林玉露》的书中讲到宋初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辅赵匡胤定天下,辅赵匡义致天下,因此就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谈谈《论语》的为政之道。

一、什么是政?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之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是鲁国当时执政之上卿,也是当时鲁国最有权势的人,他问政于孔子,孔子对他说,什么是政治呢?政治就是以“正”治理国家,只要为政者品形端正,那么国民就相继效仿而得其正。季康子你作为臣子架空了国君的权力,多有僭礼、逾矩之行,又如何能使将国家治理好呢?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又向孔子请教了一个问题:我怎么做才能让百姓敬重我,让下属忠于我?孔子回答说,如果你在他们面前表现得品行庄严稳重,那他们自然就会敬重你了,如果你对君父有孝心,对子女臣子有慈爱,那他们自然就会忠诚于你了,同时相互劝勉而尚仁义。

综上所述,在孔子看来,所谓政治,就是一个修已而安民的过程。为政者的德性对国家治理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孔子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若为政者能以德治国,就能服众。

季康子又问了:‚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看来这个季康子还是没有领会孔子的精神,他说,那好!我就来个惩恶扬善吧!孔子说,治理国家那里需要打打杀杀呀?你若品行高尚,国民相继效仿,民风自然淳朴。

以上就是孔子对什么是政治的理解,他强调政治治理的德性需求,同时也泛化了政治的具体性,在《为政第二篇》中,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孔子认为,我们对父母行孝,友于兄弟,虽是一家之治理,仍有修已而安民的效果,也可谓是政治,所以,政治并不一定只是身居高位者的事情,他也是普 1 天下百姓们的事,试想家家有孝悌,户户有仁义,那天下不就太平了吗,人民不就安乐了吗?这就是政治呀!

二、为政的基本要求

(一)以德治国

这是为政的总则,孔子认为以德治国比以法治国具有更好的影响力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恪‛

意思是说仅靠法制禁令可以约束百姓的行为,但不能让他们产生羞耻心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但为政者若能身正以正民,那百姓不仅不会恣意狂为,还能自觉地约束和反省自己的行为。就是齐之以刑和齐之以德的不同结果,如果从经济效益上来考察二者,那么在孔子看来齐之以礼显然是更好的一种政治治理方式。当然,这也要求为政者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孔子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视之哉?”居上位者没有宽恕之心,行礼仪时趋于形式缺乏敬重,有国难而无哀伤,真是让人不忍目睹呀,为政者若此,又如何行正治呢?

(二)为政者应懂得敬信、节用、役时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千乘之国,大国是也,治理这样的国家,首先要做事,任何一时代都需要会做事、敢做事、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在社会政治混乱的时期,这批人显得尤为突出和可贵。其次,要使民信,中国有句古话叫得民心者得天下,为政者之尊严和伟大归根结柢并不在其权高位重,而在其是否能得到民心,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和信任。孔子还补充说:‚民无信而不立‛,这里的信,一是讲百姓当有诚信之美德,一是讲为政者应当修身正正已以获得百姓的信任。再次是节俭,从道德的角度讲,节俭是一种美德,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节俭意味着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管是对一个尚贫穷的国家而言,还是对一个富足的国家而言,节俭都是一种良好经济思维的表达。第四,为政者要懂得爱惜百姓,要让他们能从你的政治治理中得到实惠。最后,役使百姓也要讲究时机。不恰当的役使会让百姓辛劳、厌倦。

(三)为政者应当明是非,奖罚分明,举忠臣。

鲁哀公问政于孔子:‚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据说鲁哀公与孔子的关系很好,所以他们常常在一块讨论问题,鲁哀公曾经说:“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我和孔丘并不是一般的君臣关系,我们是德友呀,什么是德友呢?以德交的朋友,不是狗肉朋友。正因如此,

2 鲁哀公对孔子的死感到非常的伤心,他说“灏天不吊,不潎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大概是说,天不体谅我呀,怎么把孔子带走了呢?留下我一人,真是令我伤心呀!

在《论语》中,鲁哀公问孔子怎么能让百姓信服于自己呢?孔子说,一定要直枉分明,就是是非清楚,好坏分明。另外还要善用良臣,勿为奸臣所用,这样做就可以令民服了。鲁哀公执政时,国家的政权掌握在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大夫之手,鲁哀公很不高兴,所以问了孔子这个问题,孔子说举用正直为公之人,除去曲枉自私之人,民受其利,乃服。反之则不服。鲁国此时,三家专横,即是举枉错诸直,故民不服。

(四)为政者应当率先示范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怎样为官,孔子对他说,要以身先之,起示范带头作用,这样,你的下属和百姓才能任劳任怨地做事,你的政令才能够得到实施。我们知道,子路是一个率直、勇敢的人,而且也很有政治才华,他曾数度做官:曾为季氏宰,曾做过卫国蒲邑的大夫,曾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因此常与老师讨教如何为官的问题,最后孔子还有针对性地勉励子路一定要恃久性。我们都知道这么一句话,做一次好人容易,做一辈子好人难,为官也是一样,有的人新官上任三把火,火烧完了,就打住了。孔子认为为政一定要持久,只有持久的政治才能真正为民谋福。对于为政而言,恃久地“先之劳之”也是考验其德性修养的过程。

(五)为政者定要尽职尽责,不代佾越庖

子曰:‚不在其政,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后人补充说,在其政则当谋其政.

(六)为政者要学会宽容,举贤才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不其舍诸?‛

(七)为政者行政要有正当的理由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3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 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 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 矣。‛

三、为政的效果

(一) 近者悦,远者来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第3篇:论语读后感之三十

论语读后感

《论语》子路篇第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注:偷盗)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说老实话,如果我的亲人做了错事或者犯了法,我也是会为其隐瞒包庇的,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也是会这么做的,人之常情嘛,不过我还能意识到我这么做是错误的,而且违法,如果没被抓住就算了,抓住了就认栽。

可孔子就能够厚颜无耻颠倒黑白地说“直在其中矣”,你要干坏事你就干嘛,你还硬要强词夺理把你干坏事说成是“正义的”,自此之后,就开创了中国人一种很恶劣的传统:即,到底什么是正义,真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将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解释成是“正义”“真理”。

第4篇: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三

论语读后感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有责任将这种精神弘扬光大,昭示世人!

第5篇:论语读后感之三十六[范文]

论语读后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第6篇:论语心得-君子之道

《论语》心得:君子之道

儒家文化是具有鲜明的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论语》把人分为圣人、贤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众人、野人、小人等,但实际上又可大致可分为圣人、君子、众人、小人四类。

如何做一个君子,能够称为君子的标准又是什么。

“君子”是孔夫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使许多人正在努力的方向与动力。提到“君子”一般都会与男子相联系,谁说女子中就不能有“君子”。“君子”并不是男子的惯用名词,所谓“君子”就是在星光大道上夺放异彩的人物,并不是从外表能看出来的,而是内心散发的一种无可彼及的光辉。

称之为“君子”的标准是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所谓善良是攻于身,行于义。真正善良之人是渺小的,是默默无闻的,待人处世皆以善为本。所谓:“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说一善话,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善良之人是不求回报的,这种善是发于内心的。如果你挖掘它将不断涌出来。善良的心灵是园,善良的思想是根,善良的语言是茎,善良的行为是果,善良之人会使灵魂变得高尚,会对生活充满勇气,会对未来充满自信。

君子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人,君子的美德之一就是要宽容。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坦”即平;“荡荡”即宽广的样子;“长”指常;“戚戚”是忧愁、悲伤的样子。意思是说:“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小人常是忧愁悲伤。”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能得到百姓拥护,有亲和力的条件。孔子说“宽则得众”(当权者宽容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所以,商汤说:“如果我本人有罪请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如果天下万方有罪,那罪就由我一人承担。

君子的美德之二就是要谦让,孔子认为君子有四种道德品行。其中之一就是谦逊。君子的美德之三就是讲仁义。君子明白的是大义,小人懂得的是私利。正因为如此,君子厌恶传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处在下位而诽谤地位在他以上的人,厌恶勇敢却不懂得礼节的人,厌恶固执任性顽固不化的人。

“矜而不争”就是要庄重自守。君子庄重自守,与人无所争;能够合群相处,但不与人相互勾结。

“躬行君子”就是指在身体力行方面做君子。君子凭文章来交朋友,靠朋友的交往来培养仁德。在言行方面,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方面的政事)。正因为君子能对自己严格要求,所以他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环境,都能泰然处之,把事情做好。

君子是那种追求大的信念,而不计较小的信誉的人。

因此,君子很注重名声。君子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君子处世待人方面有三个问题应该重视:常注意自己的容貌真诚谦和,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慢待;常注意脸色庄重严肃,就可以使自己日益接近诚信;常注意说话的言辞和语气,就可以避免鄙陋粗野的错误。

第7篇:于丹 论语 交友之道

三种好朋友

1宽容的朋友 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来的长久

2友多闻 广视听 以别人的博学作为

3友直

三种坏朋友

1性情暴躁的朋友 一个人可以点燃一群人的愤怒 技术不是根本保障 人规避风险的理智 2过分优柔寡断 过分制约的力量-你的朋友 机遇,他迎面走来的时候你总是心存疑虑 过了保质期 不要被朋友干扰了思维

3心怀鬼胎的朋友 心里一阴暗的人 不付出惨痛的代价是不会放过你的。

防微杜渐

仁 是孔子的核心 爱人 什么叫智慧 知人 了解他人就是智慧。有辨别他人的能力 有意愿有能力交到一个好朋友 就开创了一种好朋友

《燕子列传》车夫相貌堂堂 晏子在后坐着 不能用好人作为自己的坐标 反而提拔了车夫 平和谦逊的朋友

其他的交友原则

1不主张结交富豪 陶渊明不解音律 为之动容 的朋友常想一二 林清玄 常想一二如意事去抑制心底的不快!

2 国王不快乐 怎么办呢?去找快乐的人的衬衫 那不回来 没有衬衫 真正的快乐来自心灵 有三个重要的原则

1过犹不及-交友之道 一定是有分寸的 话还没说就急着说 不要急躁 大家期待的时候再娓娓道来 总有人抢话。

2该说的时候不说 让大家心里存有隔阂。

3没眼色 瞎子 不要闭眼瞎说 说合适的话 对方了解 光荣与隐痛 不触及他的痛处 让他跟你一直沟通下去 对于对方毫无了解 更多一点给关爱呀 你忠实的劝导 不听就算了 不要自取其辱。

4不能强求 好好说出你的忠告 好朋友不鼓励做过分的事情

5不同的年龄阶段交到好朋友

6人一生有三个闿

少年之时 戒之在色 情感问题 血气未定 大事处理好

中年之时 稳定了 与人争斗谋求自己的空间 不要与人争 反之要求自己做好 等待的观念 跟自己的能力斗。让自己更好!平常心的朋友 淡如水 君子之交。

老年之时 戒之在得 人的一生都是加法在生活 最后累于得 抱怨

选择一个朋友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上一篇:服务信息管理下一篇:中国姓氏英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