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常识

2023-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国画常识

学习国画的一般常识

一、中国画的概念中国画原来泛指中国绘画,是近代为区别明末传入的西画而出现的概念。较之西方绘画的造型方式和表现手法有明显的差异。它包括卷轴画、壁画、年画、版画等各种各样的门类;今作为中国的画种之一,指以中国独有的笔墨等工具材料按照中国传统长期创作、形成的绘画品种,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体系。它是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主要运用线条、墨色、色彩来表现,并与诗词、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它以悠久的历史和独树一帜的特点,集中代表了中国绘画传统及其在新时代的创新,是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具体体现,是东方绘画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画的类别中国画不是一个符合艺术分类学的科学概念。按工具材料分:可以称为水墨画或彩墨画,与油画、水彩画、版画、水粉画并列。按使用的不同分:中国画作品可分别列入壁画、连环画、年画、插图之中等等。按绘画的对象分: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花卉、翎毛、草虫、走兽、鱼虾、瓜果、博古)三大科。按技法分:可以分为有工笔画、写意画和兼工代写画。工笔画工细秀丽,造型严谨,渲染细致,富于装饰效果。而写意画则技法简炼,造型概括,笔趣横生,有意到笔不到的效果。具体到表现绘画的对象又细分为:人物画可分:白描、工笔重彩、半工半写、写意、彩墨。山水画可分:界画、水墨、浅绛、小青绿、大青绿、金碧青绿等。花鸟画可分:白描、勾勒、勾填、没骨、点垛、勾花点叶等。

三、学习中国画所需的用具:

1、笔:笔有大中小号之分,也有软毫硬毫之别。初学时,大笔要准备大、小提斗笔各一支。大笔最好买兼鬃的。中等笔要准备一支大兰竹、一支大白云;小笔要准备一支叶筋或衣纹。新买来的毛笔要用清水发开,千万不能用热水泡。每次用完要及时涮干净,不能让残墨或色把笔毫胶住。

2、墨和砚:“一得阁墨汁”就可以了,使用方便。也可以在砚台上研墨,砚台最好是带盖的用毕盖严。若残墨太多已变质要及时洗去。

3、纸:写意画要用吸水性较强的纸,质量好的有生宣纸,价格低廉的有毛边纸、元书纸、防风纸。工笔画要用熟宣纸或绢。

4、画毡:用生宣纸作画一落墨就会洇透,在纸下面必须垫上毛毡。画毡可以用旧毛毯、旧呢子代替,以平而有绒为好,颜色最好浅一些。当然也可以报纸来垫上。

5、笔洗:作画要备洗涮笔的工具,最好用广口而光滑的。笔洗不要太小,水不要太深。太小不便清洗,水太深笔杆上残留水分流下来会影响调墨。

6、调色盘:调墨、配色,要备有

三、四个大一点的白色盘子,最好不要用有花纹的盘子,用后要及时涮干净。

7、笔垫:废宣纸、废画可放在画案旁,作为吸水和试墨用。笔上多余水分可用笔垫吸一下,便于掌握水分多少。作画时手边还要有一块生宣纸,下笔水分过多,也可用它及时按压一下。

8、颜色:初学者可买一盒12色的中国画颜料。

四、学习中国画要把握它的一般特点要想简明地回答以上的问题并不容易。传统的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适应中国的文化土壤而生根开花,在立意、构图、技法和程式化的表现诸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正是目前国画理论家正在讨论总结的问题。这里试举数点。第

一、中国画的构思——首重立意为先中国画创作,以立意为先,许多绘画理论家都首先强调这一点,不管是画山水、画人物、还是画花鸟。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一段关于“六法”的论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大意而归乎用笔。”他认为立意在先.画中才能有变态、有奇意。宋代以画梅花著名的华光和尚,法号仲仁,传为华光著作的《画梅指迷》中,有一段“画梅全决”,开头就是“画梅全决,立意为先”。到了清代的方薰,著有《山静居画论》。在这里也强调了立意与作画之关系,他说:“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他认为平庸者作画必平庸,俗气者作画也俗气,因为缺乏画家最宝贵的“立意”,所以作品平庸。意人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达·芬奇,也有近似的说法,他曾说:“一个画家应当描绘两件最主要的东西,人和人的思想意图。”这与我国晋代人物画家顾恺之所提出的“巧密于精思”是十分一致的。“意”是从哪里来的?一是画家对现实生活的丰富体察、创作经验的充分积累;另一点便是画家本人的修养,这样在创作之先,画什么,怎么画,在头脑中形成了成熟的构思。宋代画家文与可,别人称赞他“胸有成竹”,即在他没有落笔画竹之前,头脑中已经有了竹子的形象,在胸中、笔下跃跃欲出,这时便能落笔而就。“胸有成竹”遂成为我国赞誉善于计划安排事情的成语。在张彦远提出的“立意”之前,南朝时代的谢赫即有“创意”、“明意”之说。创意之画,不落陈套,用意精当,借景以生情,笔少而意多,在这一意义上讲作为一个画家,不仅要在平时注意练笔、锤炼个人的表现技巧,更为重要者,还要认真地加强“练意”之功。很多习画者,常常只是注意在练笔上下功夫,而忽略了“练意”,这是值得注意的。第

二、中国画的造型规律——以线造型、以形传神中国画是以线造形的,通过线勾出轮廓、质感、体积来。德国的诗人歌德称美术有用光表现得神态活现的那种本领,说明西洋画用光为造型手段之一。但中国画主要是以线为造型之基础,这就使中西绘画在造型手段上有明显之分野,但这并非说西洋画完全排斥用线,而是说光可以作为绘画的主要语言而用于绘画的。法国的罗丹曾经强调过:“一根规定的线通贯着大宇宙”,是说造型艺术从宇宙如何分割出来的问题,也并非以此作为绘画的主要表现手段来看待。而中国画无论对山水的破线或是衣服的纹线,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线型,巧妙地描绘着各种形象。“以形写神”是晋代画家顾恺之的一句名言,从而确立了中国艺术神高于形的美学观。它与纯以抽象性为高的近代欧洲美学观具很大的区别,即画人不仅仅于形似,还要升华到神似,画出人的精神面貌,不停止于外形之模拟,不拘泥于自然之真实,这一论见为艺术家建立起艺术应竭力追求之高度,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历代出现许多传神写照的佳作,成为指导绘画的一个重要准则。第

三、中国画的构图法则—— 多点透视、计白当黑中国画既用焦点透视法,也用散点透视法,既有严守真实的画面空间和布白,也有打破真实按构图需要而平列的空间和布白,这样就使物象在画面出现时,可以按实物在画面上的艺术需要,伸长或缩短变化其形象,更换其位置。一株低于视平线的牡丹花.也可抬高于视平线之上,而取得透视的最佳效果。中国画在空白处尤其注意经营,常常借用书法上的计白当黑.即没有画面的部位要象有画面的部位一样作认真的推敲和处理。第

四、中国画的色彩法则——随类赋彩、色彩相和南朝齐谢赫的著作《画品》的“六法论”中,所提的“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可以理解为绘画的色彩与所画之物象相似。中国画的色彩,不拘泥于光源冷暖色调的局限,比较重视物体本身的固有色,而不去强调在特殊光线下的条件色。画那一件物品,就赋予那一件物品的基本色,达到色与物、色与线、色与墨、色与色的调和。第

五、中国画的意境——情景相生、气韵生动中国画要求“笔与墨合、情与景合”。现实中无限丰富的景象,给画家以强烈的形象感染力。画家凭借着这种感受,激起描绘这些景象的激情,于是作品作为情景相生的复写而重现,使情景交融在一起。至于“气韵生动”,即是画家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不同于一般的写生画,应成为富有生气,新鲜而活泼,有诗一般的韵味,使观者神往无穷。如果没有表现出如此生动、如此韵味丰富的内涵,当然,就不能给人以形象的感染力、视觉的冲击力等一些感受,而达不到中国画富有引人入胜的意境。第

六、中国画的独特形式——诗书画印,相映成趣可以说只有中国画,才有题字盖印的做法,不仅文人画,可以显示其诗、书、画三绝之长,即是一般的画作,也总要题字盖印,这样才有传统艺术的浓厚风味。题字和诗句,可以提高或补充观者对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也丰富了构图的变化,起到互相衬映,互为显彰、点缀与平衡构图的多方面作用。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之性能,也决定着中国画的特色。中国画是运用绢和纸作画,特别是生宣纸的出现,更加发挥了笔趣和墨彩。宣纸的渗性,毛笔的尖锥,使得笔锋无穷变化,产生出奇妙的效果。同时形成了各种效法和描法,画法和笔法。

五、学习中国画要注意以下要领第

一、注意从写生到写意国画在初学时以临摹作为入门的手段,逐渐地对物写生。再转而对物象写意,不仅粗笔的写意画是如此,就是细致的工笔画,也有其写意的成份。因为中国画在描绘物象时,不管是为工笔或为写意,其处理手法都带有写意性,不是简单复写一遍,而是要得其精而忘其粗,繁其所当繁,而简其所当简,对物象提炼加工的程度较高,不以光色外型的逼真为能事,着重于内在的认识。根据董其昌的记载,好多著名的山水画家,都是以真山水为稿本进行创作的,如“李思训写海外山,马远夏圭写钱塘山,赵吴兴写营雪山,黄子久写海虞山”。当后人看这些画幅时,感到他们既是在写生,又是在写意;既师法于自然,又不为自然现象所困。拿黄子久的《富春山居图》来看,作者取材于富春山,并不就是富春山的环境地理图,他表现的是黄子久理想化了的境界。由此说明古代画家对自然界各种物象是如何认识并表现出来,使真实物象变为艺术形象,并且逐渐使之规律化、程式化,同时可以看出他们丰富的表现技法。对照《芥子国画传》及其它画谱,再对照历代画家对这一程式的运用,读者便可以摸到从自然生态变为国画中的艺术形态,如何加工和概括的过程。从中也可理解到从写生到写意的处理加工手法,从技法上掌握中国画的造型特点。第

二、注意突出主题明代汪珂玉在《珊瑚纲》中说:“古人作画,皆有深意,运思落笔,莫不各有所主”。“所主”也即是主题。主题突出,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共性。一个主题思想形成了,便可决定用何题材去表现,再决定素材之选择,以至确定下作品的标题,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方法,都要取决于主题表现的是什么。象唐代阎立本的名作《萧翼赚兰亭图》(传),这个故事的曲折情节很多,但阎立本选取的是萧翼的意在“有意、机诈和骗诱”和辩才的出于“无心、善良和受骗”两个典型情节,以突出画中的主题。主题突出在"赚"字上,其他的细节则盯以减略或概括,这是完全符合《法书要录》上对这一事实所作的记述。在国画创作中,发现了好的题材,并不等于都能突出主题。如只求人物之生动刻划,或求画面之丰富变化,或者平铺直叙,均不能算是突出主题。作者只有从国画艺术的特有规律和表现手法来考虑应该突出什么,要善于按国画形式概括题材,确定主题,把人物的刻划,细节的组织,都用来烘托主题,使观者从画面上就以不加解释的领会到作画者的意图何在。所以郭熙认为:“作画先命题为上品,无题便不成画”。主题明确了还应给作品取个最恰当的题名,大多数情况下还要题在画面之上。标题要言简意赅,寓有深意,也可以直接地揭示出主题,也可以暗示出主题的含意,以取得画龙点睛之妙。第

三、注意积累素材艺术工作者都需要在生活中积累大量的素材。文学家使用的是文字,画家有时也用文字,但主要的是用画笔写生。在画家接触自然界的风景、花卉和人物时,要经常以速写为记录,把观察到的实物用画笔随时收集。象画家齐白石,对于各种小生物的生理结构,都有非常细致的观察和了解,这样做下去,也锻炼了美术工作者观察生活和造型的能力。鲁迅先生提到过,“作者必须天天到外面或室内练习速写,才有进步。到外面去速写,是最有益的”。从生活中记录下来的原始材料,如同开采到的矿石,也象是活水的源头,有无限的生动和丰富,比之于拍照片,抄画报得来的素材,亲切而深刻。在深入探索自然风光和人物的实践中,积累大量素材,同时构思新的画题,会引起无穷通思。要注意题材和体裁。题材不同于素材,素材是未经冶炼的矿石,题材则是从大量的素材中.经过淘沙冶炼找出的最适于表达某一主题的材料。如果对素材的选取不精,会使所要表达的内容,失去鲜明性和典型性。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解释体裁,好比是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型,来剪裁不同的款式。比如一面大的壁画制作,用一幅小的册页体裁就不适当。又如前面提到的《萧翼赚兰亭》,用人物画的体裁就比较好,而《长江万里图》,当然是用山水画的长卷形式为佳。而各种咏梅的诗意画,则用花卉惊现为贴切。在人物、山水、花卉诸种形式和体裁中又分有工笔、写意、重彩、水墨等等的不同。作者当确定画的主题之后,都应从内容出发,跟着就要考虑所要使用的体裁。诸如长幅还是短幅,是用大场面还是用特写之笔。

六、学习中国画要注重两个基本功第

一、临摹。中国画在其形成过程中,有许多的传统表现手法,掌握这些方法,一个经常使用的办法,是临摹前人作品和老师的画稿。有相当造诣的国画大家,必须经数十年的临摹和体验,才感到对绘画有较充分的把握。第

二、造化为师。生活中的丰富环境,是画家最活的画本,画家应在生活中不停地磨练自己,国画家常讲求以造化为师,只有从这个丰富的宝藏中,才能开发出艺术的瑰宝,得到自然界的启示,收集广泛的素材。两个基本功相辅而行,不可或缺,只临摹前人的稿本,日子长了,失去独自创造的能力,如果只靠写生的东西,则常常失去传统的笔致。在画家具有了很好的国画临摹基础之后,生活则是最重要的了。清代画家石涛说“笔非生活不神”,关在屋子里瞑思苦想不行,缺点在于离开自己亲自收集来的形象,对人物的性格、精神面貌全无所知,这种形象就会概念化。反之,你在生活中画下最熟悉的人物,一闭上眼,人的精神气质、音容笑貌、都会不呼自出,就会生动得多。就拿画人来说吧,工人和农民,虽然都是劳动者,而从个性和气质都不相同,这些就需要在生活中默默的研磨才能脱颖而出。画山水花鸟,也同样离不开实地旅行写生和体验。当然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除了笔墨和生活基础之外,对于人品道德的修养,尤其不可忽视。过去人们常讲的书如其人或者说画如其人,即指一个画家的人品和修养,常常自然流露于笔端。清,王星在《东庄论画》一书中说:“学画者先贵立品”。清,沈宗春在《齐舟学画编》中说:“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心画形而人之邪正分焉”。都足以说明,书画评论家,对画家的艺术水平高低之外,还要全面的分析画家人品道德,只有那品艺双馨的画家才值得人们学习和尊重。

七、学习中国画要做到从“心”开始要有热爱之心。要学画,就要首先热爱绘画,以此才能学好中国画;要有坚韧不拔之恒心。无论是什么时间、无论是什么条件都能坚持,无论是什么困难都能坚持,雷打不动、持之以恒,坚持数年、数十年必有好处;要有不耻下问的虚心。要潜心学习、虚心好学。向书本学、向实地学、向他人学。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信心和雄心。同时要去除私心、躁心和贪心,做到脑勤、耳勤、眼勤、手勤、腿勤,多实践、多分析、多研究,就一定能够不断地取得进步。

第2篇:上海国画培训班欣赏国画六法

国画艺术的重点其实不是画国画的技艺,既然是艺术那么欣赏的价值要国画的本身意义。上海国画培训班重要的是学习欣赏国画的艺术。国画的价值在于欣赏,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流也是一种文化上的真实写意。

国画培训班老师交给我们欣赏国画的“六法”,六法是南北朝时期生活在南齐时代的著名人物画家和美术理论家谢赫提出来的,谢赫擅长肖像画和仕女画,据载他训练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默写功夫,但是,他在中国画史上的地位,主要还是取决于他在理论方面的贡献,他的著作《古画品录》,初步奠定了中国画理论的完整体系,提出了品画的艺术标准——“六法论”。

气韵生动:气韵指什么呢?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以前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称为的“神”。气韵生动就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也就是“形神兼备”,中国画的要求,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达到神似,就能气韵生动。

骨法用笔: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总的来说,就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

应物象形:就是画家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描绘事物要有一定的客观事物作为依托,作为凭借,不能随意的主观臆造。也就是客观地反映事物,描绘对象。

从国画中能够体现很多相关的内涵,同时也能够领悟艺术家的特点,同样的画出自于不同的艺术家,那么带给我们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国画重要的是内涵,更重要的是内涵的韵味。上海国画培训班通过生动的教学让我们明白了如何去真正意义上学习国画。

随类赋彩:则是指色彩的应用了,指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间、地点,施用不同的色彩。中国画运用色彩同西洋画是不同的,中国画喜欢用固有色,即物体本来的颜色,虽然也讲究一定的变化,但变化较小。

经营位置:则是指构图。经营是指构图的设计方法,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调匿形象,即通过所说的谋篇布局,来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中国画也是历来重视构图的,它要讲究宾主、呼应、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参差等种种关系。

传移摸写:就是指写生和临摹。对真人真物进行写生,对古代作品进行临摹,这是一种学习自然和继承传统的学习方法。

国画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的传承,也是文化的一种发展方向,在上海国画培训班学习国画,不仅仅是带给我们视觉上的审美,更重要的是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洗涤。领悟艺术家的艺术精神。

文章来源:上海儒鸿书院

第3篇:上海普陀区国画培训之中国诗与国画意境

屈原的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有意境的诗。例如屈原的诗中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的写境诗句,虚实结合,从有限进于无限。这样的诗句,可以说就是有意境了。读之,如遇于心目之间,以之入画,画境自开。

不妨再引一些古人诗句,以寄画兴。

古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池塘生青草,空梁落燕泥”;“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夕塞山翠重,秋静鸟行高”。这些诗句,有着多么美妙的意境啊!

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意境则是一种特殊的联系。

本文由上海儒鸿书院跨文化交际管理师培训学校收集整理。

第4篇:儿童国画课程

第2周 第一课时:《学习用笔》 教学内容:

1、 示范握笔的姿势。

2、示范用笔的几种方法。 第二课时:《练习握笔和用笔》 教学内容:

学生练习握笔和用笔,教师一边指导。

第3周 第一课时:《复习握笔和用笔》 教学内容:

1、 教师继续示范上周的握笔、用笔。

2、 学生复习上周的握笔和用笔。 第二课时:《小蝌蚪和金鱼的画法》 教学内容:

1、 教师示范画小蝌蚪,学生临摹练习。

2、 教师示范画金鱼,学生临摹练习。

第4周 第一课时:《学习用墨和用水》 教学内容:

1、 教师示范几种用墨的方法。

2、画画过程中的小技巧。

3、学生练习用墨。 第二课时:《叶子的画法》 教学内容:

1、教师示范画调墨画叶子。

2、学生练习调墨画叶子。

第5周 第一课时:《学习用色》 教学内容:

1、 介绍12种国画颜料,认识某两种颜料相加,会产生新的颜色。

2、 让学生接触颜料并练习。 第二课时:《小小的樱桃》 教学颜料:曙红、胭脂。 教学内容:

示范调色画樱桃,学生临摹练习画樱桃。

第6周 第一课时:《红红的荔枝》

教学颜料:曙红、胭脂、花青、藤黄、赭石。 教学内容:

1、 出示真实荔枝,让学生观察,了解荔枝的表皮及形状。

2、 示范调色画荔枝。

2、学生练习画荔枝。 第二课时:《一盘水果》 教学内容:

1、 示范画出樱桃、枇杷、荔枝、简单的水果盘。

2、 学生练习画出水果和盘子。

第7周 第一课时:《大鱼的新衣》

教学颜料:藤黄、花青、曙红、胭脂、酞青蓝。 教学内容:

1、 用墨水表现千变万化的图纹。

2、 教师示范画出鱼的外形和头部,由学生自己给大鱼“穿”新衣。 第二课时:《大鱼的新衣》 教学内容:

学生画好大鱼,继续添加海底的植物,海带、海草。

第8周 第一课时:《织大网》

教学颜料:藤黄、花青、曙红、胭脂、酞青蓝。 教学内容:

1、 让学生了解蜘蛛网的排列规律,观察它的形状。

2、 示范画出蜘蛛和蜘蛛网。 第二课时:《织大网》 教学内容: 学生练习画蜘蛛,并自己安排画出蜘蛛网。

第9周 第一课时:《虫虫舞会》

教学颜料:藤黄、花青、曙红、胭脂、酞青蓝、赭石。 教学内容:

1、 让学生感受自然界和谐之美,观察小虫也叶子的形状。

2、 教师示范画小昆虫。 第二课时:《虫虫舞会》 教学内容:

学生自己想象,表现奇幻的昆虫世界。

第10周 第一课时:《我家的葫芦瓜》

教学颜料:藤黄、花青、酞青蓝。 教学内容:

1、 播放葫芦瓜图片,认识葫芦的形状和特点。

2、 示范画葫芦。

3、 学生临摹画葫芦。 第二课时:《我家的葫芦瓜》

1、 讲解葫芦叶子的分布,示范画葫芦的叶子。

2、 学生添加画叶子。

第11周 第一课时:《茄子与红椒是好朋友》 教学颜料:花青、曙红、胭脂、赭石。 教学内容:

1、 认识茄子和红椒,观察它们的外形,认识它们的颜色,大紫大红是一对好朋友。

2、 示范画茄子。 第二课时:《茄子和红椒是好朋友》 教学内容:

1、 示范画红椒。

2、 学生练习帮茄子和红椒安排位置,完成整幅作品。

第12周 第一课时:《澄海狮头鹅》 教学颜料:花青、藤黄。 教学内容:

1、播放狮头鹅的图片,特别认识狮头鹅头部。

2、逐步讲解、示范画狮头鹅。

3、学生自由组织狮头鹅的数量。 第二课时:《澄海狮头鹅》 教学内容:

1、示范添加水纹,远处岸上的房子。

2、学生临摹添加,或可以自由想象添加景物。

第13周 第一课时:《山村》

教学内容:曙红、花青、酞青蓝、赭石、藤黄、胭脂。

1、 了解山村有哪些景物,大山、一排排老房子、石路等。

2、 示范画老房子、大山、树、石路。 第二课时:《山村》 教学内容:

学生自由安排老房子,可以自己想象添加景物。如:小溪、路人等。

第14周 第一课时:《圆门》

教学颜料:赭石、藤黄、曙红。 教学内容:

1、 认识传统民居的圆门,通过圆门可以看到屋子里面哪些家具。

2、 示范画圆门。

3、 学生练习画圆门。 第二课时:《圆门》 教学内容:

1、 示范添加圆门垂吊着两盏灯笼,屋子里的家具。

2、 引导学生添加家具。

第15周 第一课时:《美丽的瓶花》

教学颜料:曙红、花青、藤黄。 教学内容:

1、 播放不同瓶花图片,让学生感受五颜六色的花朵。

2、 示范用透明画法画出瓶花,一边讲解步骤。 第二课时:《美丽的瓶花》 教学内容:

让学生尝试自己调配颜色,画出透亮的瓶花,教师一边指导。

第16周 第一课时:《荷花》

教学颜料:朱砂,墨水。 教学内容:

1、 播放荷花图片、认识荷叶、荷花、荷花蕾、荷叶茎等。

2、 示范画荷花叶、叶脉。

3、 学生临摹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 示范画穿插的荷叶茎及荷花瓣。

2、 学生练习完成整幅作品。

第5篇:国画课教案

美术特色课程——水墨画教案

第一周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国画教学弘扬我国民族艺术,激起学生热爱中国画,培养对民族绘画的感情。

2:通过亲身体验,体验国画,清楚上国画课基本要求及功能教室使用要求及习惯。

3: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表现能力。 教学重难点:

清楚上国画课基本要求及功能教室使用要求及习惯 教学准备:教材、范画、示范用具、毛笔、墨、纸等。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教师分组 安排具体座位。选小组长。 各小组讨论,如何上好国画课。

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学生回答总结上好国画课基本要求。

1、 课堂纪律要求:

上课前学生在老师的统一安排组织下,做好充分准备,提前到达美术室。入室后不得大声喧哗,不得追逐打闹,不得随意触碰室内石膏像,不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保持室内安静、有序、整洁。

2、 功能教室使用要求:

绘画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纪律,不得肆意破坏室内物品,未经允许不得翻动使用橱内其他各类器具,如违反规定造成设备损坏的,均需按规定赔偿。火、防潮、防盗等工作。

学生进行操作时,教师必须在场。学生上课完毕,应将所有物品归回原处,并清理遗留物品。

规定小组长做好管理小组成员并记载小组成员纪律及学习情况,对特别违纪学生报给老师处理。

三、学生记录国画课要求。有什么问题及时反馈老师。

四、老师总结,宣布下节所带工具,下课。

第三周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初步了解中国画的艺术形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探讨学习,运用墨迹在宣纸上的效果,启发联想、添加、创作画自己想画的东西。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了解中国画,了解中国画的笔墨,弘扬我国民族艺术,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认识中国画,欣赏中国画。 教学难点:认识中国画,欣赏中国画。 学生用具准备:毛笔、墨、宣纸三张 教师用具准备:国画作品、毛笔、墨、宣纸 教学过程:

中国画,简称“国画”,在本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都市独特体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卉)画动物画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互有特色。 中国画 简称“国画”,在本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都市独特体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卉)画动物画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互有特色。在人物画方面,从晚周至汉、魏、六朝逐渐成熟。山水、花鸟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料。到五代、两宋、流派繁多,为高度发展阶段。元化水墨画盛行。明、清和近代,大体录袭前规。在各个时期中,都出现了不少革新造性的画家。在世界美术领导或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风格。在描绘物象上,主动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力,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 “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另外中国画,还有着独特的装裱形式,起到衬托画体的作用。

出示文房四宝 师生认识了解 师生欣赏各种国画作品。

现代中国画欣赏 画家简介现代中国画欣赏

徐悲鸿(1895-1953)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代表作有《田横五百壮士》、《七方皋》、《马》等。

齐白石(1864-1957)中国现代书画家、篆刻家。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湖南湘潭人。早年曾做木工,后与文人交结,学习绘画、诗文、篆刻、书法,学得一身技艺,重视创造,融合传统写意画和民间绘画表现技法,形成其独特艺术风格。擅长花鸟虫鱼,笔墨纵横雄劲,造型质朴简练,色彩鲜明热烈,并善于将阔笔写意花卉与精细草虫结合描绘。亦作山水人物。论画有“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名言。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张大千(1893-1983)现代画家。原名正权,后改名季爰。四川内江人,绘画兼长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亦擅工笔、写意。晚年多作泼墨写意,并好在巨幅纸上纵横驰骋,为当代颇有气势的写意大师。作品《长江三万里图》、《庐山图》等。

钱松岩(1899-1984)江苏宜兴人。九岁随父入塾读书,兼学书画,后师从胡汀鹭。1923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后,任中小学美术教师。1957调入江苏省国画院从事专业创作,历任画师、副院长、院长。创作以山水著称。喜游历,注重外师造化,并在传统画法的基础上,致力创新,形成浓郁清新的艺术风格。 关山月(1912- )原名泽霈,广东阳江人。幼承庭训,喜爱绘画。厅创作大型图画《江山如此多妖》。现任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广东分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等职。 吴作人(1908- )原籍安徽泾县,生于江苏苏州。现为中国美术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名誉院长。

第四周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初步了解中国画的艺术形式,感受体验中国画的握笔、用笔、用墨,基本了解宣纸的性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探讨学习,体验用笔、运用墨迹在宣纸上的效果,启发联想、添加、创作画自己想画的东西。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了解中国画,了解中国画的笔墨,弘扬我国民族艺术,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中国画的握笔、用笔、用墨,基本了解宣纸的性能。 教学难点:中国画笔法练习 学生用具准备:毛笔、墨、宣纸三张 教师用具准备:国画作品、毛笔、墨、宣纸

课前准备

笔、墨、砚、纸、笔洗、毛毡或旧报纸。

教学步骤

(一)揭题——中国画笔法练习

(二)讲解执笔法中国画笔法练习

中国画的执笔,虽没有固定的模式,但都有一定的要求。总的要求是:指实掌虚。最常用的如“拔镫法”,即以拇指、食指和中指紧握笔管,无名指、小指与笔管自然*拢,掌心虚空。作画时以腕、肘为动力,指静腕动,引发丹田之气于毫端,是用笔之诀窍。执笔处与笔头的距离是不固定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可高可低。

(三)笔锋

中锋:笔杆垂直于纸面,笔尖在笔划正中,由上向下或由左至右运笔。

中锋线条:圆劲、流畅。

侧锋:笔杆倾斜,行笔时,笔尖偏听偏于笔迹之一侧而显露其锋。本文来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正侧锋,手心向上。反侧锋手背向上。

侧锋线条,犀利、枯涩。

顺锋:笔杆稍侧,行笔时,笔杆在前,笔锋在后,顺其笔锋,拉着笔杆行进。顺锋线条,多流利、挺秀。

逆锋:笔杆稍侧,行笔时,笔杆在后,笔锋在前,由下向上或由至左,戗其笔锋,推着笔杆行进。逆锋线条,多毛涩、老辣。

运笔方法很多,如以笔腹着纸,拖着行走的“拖笔”;笔锋散开的“破笔”;笔杆颤动的“战笔”等等。

学生练习,老师指导

初学者对笔、墨、水和纸的性能尚未摸透,不是水分过多,水墨漫漶,就是焦、浓一片,墨无层次。所以在教学本课时,除应讲清方法外,更要加强练习指导,常用的方法是演示、观察、练习、讲评、再练,直至理解。

1、 执笔

一二三指先捏紧,

虎口空空像眼睛,

小四小五往外顶,

指实掌虚腕肘动。

2、 用水

湿笔水多,

干笔水少,

要笔湿,

笔根吸清水;

要笔干, 笔头挤去水。

3、 用墨

会分浓和淡,

会辨干与湿。

笔肚吸水笔头舔墨,

一笔下去有浓淡;

笔肚舔墨笔头吸水,

行笔墨色很自然。

4、 用笔

快笔生飞白,

慢笔现墨韵。

行笔用臂不用指,

执笔要高不要低。

笔用后马上洗净,并养成习惯。 学生体验, 以清水逐渐加入用笔和用墨:

研墨需加清水,若水中混有杂质,则磨出来的墨就不纯了。至于加水,最先不宜过多,以免将墨浸软,或墨汁四溅,以逐渐加入为宜。 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检查。 展示作业,互相评价。 教室总结。

第6篇:国画菊花教案

活动名称:国画(菊花)

活动目标:1.了解菊花的外形特征,学习菊花的画法。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正确的握笔、调色。

活动准备:毛毡、毛笔(小狼毫、大白云)、颜料盘、黄色颜料、墨汁、笔洗、笔架、宣纸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正确握笔大胆绘画。

活动难点:能够用画出菊花的基本造型。

活动过程:

一、 活动导入

1. 出示菊花范画,请幼儿观察分析菊花的外形特征。(花芯、花瓣形状,花茎) 2. 关键提问:花芯是什么形状的,在花芯里你还观察到了什么?花瓣是怎么排列的?

二、 学习菊花的绘画方法

1. 教师示范绘画菊花的花头,注意引导幼儿花瓣连接花芯,不能分开。 2. 幼儿尝试绘画菊花花头部分。

(1) 请幼儿边说儿歌,边练习拿笔的方法。(大拇指 二拇弟 三兄弟捏住笔

四拇指 五拇指拖住笔)

(2) 指导幼儿蘸浓墨、刮笔,在纸上练习画三个菊花头。(笔尖沾颜料 边沾边转 保持笔尖周边都沾上颜料)

(3) 重点指导能力较弱的幼儿,跟随老师一起画。

三、 学习为菊花画颜色,笔腹上色,中侧峰配合笔腹让颜色上的更完整。

1.请幼儿调色,黄色颜料用毛笔滴水,然后搅拌均匀。

2.教师示范用大白云蘸满颜色给菊花上色,提示幼儿再上色前,尽量把黑色的墨汁吹干,以免阴画(教师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让幼儿感知。)

三、活动结束,作品展示。

1.请幼儿展示作品,带领幼儿分析较有特点的作品。 2.教师小结活动情况。

上一篇:沈阳新乐遗址导游词下一篇:轻党建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