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市场结构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产业扶贫是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我国茶产业蓬勃发展,成为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动力的有效产业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乡村市场结构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乡村市场结构论文 篇1:

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研究的知识地图

摘要:本文从传媒产业的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方面梳理了市场结构的演变历程,发现目前研究以报纸、期刊、电视和新媒体为对象,学者们多使用经济数据和发展模型进行对比,研究多偏向市场竞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产品创新四个角度。该领域的主要成果集中在产业生态结构、产业规制以及媒体融合三个方面,总结了调整市场结构的策略。现有的研究忽视了传媒产业的社会效益、受众需求、媒介人员素养等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中亟待加强。

关键词:市场结构;市场竞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媒体融合

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传统媒体开始呈现“断崖式”下滑的趋势,并逐渐被新媒体挤压甚至取代。未来几年,传媒产业市场结构将趋于稳定,内部结构调整会更加明显。对这一现状,学术界密切重视,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主要讨论了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演变历程、结构组成要素、存在的问题等热点话题。本文分析了我国的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研究的核心问题,发现目前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

一、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演变历程

传媒产业是有生命周期的,共分为四个阶段,处于不同产业生命周期的传媒,其市场结构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学者们都十分重视产业生命周期及不同阶段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变迁。

在产业引入期,由于媒介产品拓展落后于受众市场,传媒市场进入壁垒低。因此,在传媒市场发展的初期,其市场集中度往往较高。在国内的产业发展中,短视频软件、微信等新媒体都表现出了产业引入期的特点。从2004~2011年的市场份额来看,新媒体上升势头明显;2016年,互联网媒体市场结构的变迁轨迹呈现为一个u型,寡头垄断和高集中度在未来也许难以改变[1]。因此,新媒体这一产业虽是引入期,但已转向了“一超多强”的局面,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引擎。

从引入期发展至成长期,竞争者增加迅速,产品的差异化与同质化竞争激烈。以互联网广告市场为例,2017年信息流广告成为互联网广告市场的热点,市场规模达577.5亿元[2]。在技术的推动下,人工智能进一步创新了广告形式,形成了庞大的受众消费群体,其经济效应也与国内生产总值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进入产业成熟期后,产业结构开始出现高级化的趋势,技术创新、市场创新成为延续生命周期的关键。传统媒体作为产业成熟期的代表,资源丰富。但是在新媒体的迅猛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局限性也慢慢暴露出来,为避免衰退,传统媒体需要进行转型。供给侧结构改革成为电视媒体产业转型的重要路径[3]。稳固产业市场结构,追求规模经济是当前成熟期传媒业发展的重要目的。

走向衰退期,意味着将逐步退出市场,受众的需求减少,并受到新技术、新产品的冲击,行业的利润下降。关于产业衰退,纸质媒体首当其冲。近年来,纸媒发行数量持续下滑,2015年开始呈断崖式下降。我国报纸20年的发展,转型迫在眉睫。纸媒身份、内容、结构的再造仍然可以作为它继续前进的动力[4]。

对于我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研究,从产业的引入到衰退,都是十分清晰和明朗的,但是研究的角度多以市场经济占有、产业发展形态为依据。我国传媒产业呈现娱乐化发展的倾向,受众的需求更多地呈现娱乐性和感官性,仅以经济升降作为衡量一个产业发展的指标,是不全面的。传媒产业的有序发展,还需要考虑社会效益以及产业引领的价值导向,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的正面作用、文化属性,减少负面影响,这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严格把关。

二、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要素聚焦

市场竞争作为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要素之一,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党报为代表的纸媒,目前在市场上遭遇了“螺旋式下降”的陷阱[5];面对新兴传媒产业的生态位挑战,内容无创新使得“报纸消亡论”这个热点话题也居高不下。随着传统分发渠道的坍塌,期刊也面临着入不敷出的境况甚至停刊。与此同时,电视产业的规模和公信力依存,但是产业龙头单一,城市与乡村的电视平台生存空间差距开始逐步增大。

新媒体的市场竞争不同于传统市场,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技术传播方式,改变了受众的习惯。传媒产业可以借鉴“钻石”模型,提高传媒集群竞争优势[6]。互联网竞争,在技术与资本的共同作用下,无疑是很难超越的。面对这一挑战,目前的传媒产业正从数字化转向智能化,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业也得到了广泛应用[7]。

市场集中度是对整个市场结构集中程度的测量指标。从1996年到2004年,我国的传媒产业,以党报为首的报业集团集中度很高[8]。在此之后,报纸产业发行与广告市场集中度开始降低,电视产业市场集中度适中,网络视频产业市场集中度较高[9]。区域收视市场呈“单向-层级垄断”的市场结构,分散度高,层级市场中电視台占垄断地位[10]。降低区域化,才能减少寡头垄断,有助于传媒产业的稳定发展。新媒体的短视频产业开始呈现寡头垄断[11],短视频的制作不仅涉及企业技术,更考察用户的审美水平。如短视频的拍摄,华东地区与西南地区、城市与农村、网红大V与普通用户等拍摄内容相差甚远,受欢迎程度差距大,这些都会牵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由于报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导致传媒报业的产品差异程度最低[12]。针对同质化这一问题,早在1980年,研究学者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中提出了“差异化战略”这一观点。他认为企业在同类竞争中,对自身产品或者服务进行创新,赋予其特色,能提高企业竞争力[13]。我国传统媒体难以突破同质化这个问题,新媒体更是如此。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客户端的内容创作都是低成本,媒体文化创意水平低,使得传媒产业的发展脚步也停滞不前。

产品创新一直是重塑传媒市场地位的重要战略之一,所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这也就出现了“融产品”。相较于新媒体的产品创新,传统媒体的创新具有很大的空间。传媒可以采取多元化战略,有利于实现我国传媒的“颠覆性创新”[14],如《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入驻抖音等“接地气”媒体形象的塑造,又或者是“中央厨房”模式的实践,都证明了我国的传媒产业在不断引领创新,实现利益共融。

对于当前传媒产业市场结构要素的研究,多集中在市场竞争以及产品创新这两个方向。在这同质化严重的时代,产品的差异化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极少有研究能透过顾客需求去研究产品。因此,从受众的角度去研究传媒产业很有必要,通过受众的需求去改善产品的属性,挖掘出产品的创新点,产品差异化才能体现出来。同时,我们也不该忽略关于新媒体的市场集中度问题,互联网的使用范围是否已经覆盖了全国?如何降低互联网的市场竞争,提高市场集中度?这些有待进一步深化和研究。

三、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问题与调整

在我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一直存在着失衡现象,2015年,还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深层问题[15]。我国传媒产业是机遇与挑战同行,行业危机有很多,有可能陷入“马太效应”。传统媒体的单一经营模式,只靠广告是难以维持媒体发展的。面对这些问题,传媒产业的首要任务就是调整生态结构,从各细分领域进行完善,在以互联网为巨头的生态圈竞争中,传统媒体要明确自身定位,加快媒介融合的步伐,发展综合信息领域[16]。只有打造出高质量的传统媒体平台,才有助于我国信息体系的构建。

影响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规制问题,中国的传媒产业走的是双轨制。西方的传媒业与中国不同,依靠的是自身携带的自我调整功能,政府极少进行政策干预和规制[17]。这种制度极易导致新闻真实性的丢失,传媒业常受到资本主义的操控。我国传媒规制开始从“分立规制”向“融合规制”转型[18],必须在政府的高度监管与有效竞争下变革,架构双边网络型市场结构[19]。

在此基础下,还要从根本上改变传媒的传播技术,技术的升级是产业发展的新动力。传统媒体要想稳固自身的地位,保持发展的活力,必然要走向媒体融合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不仅要解决内容定向问题,还要衡量纵向传播与横向传播的维度[20]。媒体融合实践,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家战略,集团、媒体、产品三个方面的融合,能推动信息生成,提高资源利用率[21]。

从生态结构到媒体融合,从平台的打造到技术的变革,学者们关于传媒产业市场结构调整的研究思路是:从小细节到大范围,实现全新全面的改善。“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稳定增长,传媒业的增长势头递增。目前学者们的眼光更多地偏向于调整结构、产业规制和媒体融合,传媒产业的问题还要考虑到我国采编人员的基本素质,这是促进传媒产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在政府规制问题上,相关的传媒业政策和政府出台的法规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有助于预测我国传媒产业的走向,需要多加关注和钻研。同时,我们不能忽略了国外的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发展趋势,取长补短能帮助我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有效变革。

四、结论与讨论

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道路十分艰辛,但是发展势头迅猛。为了保证我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共同发展,既有研究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对我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但是,在研究视角上,需要进一步拓展,尤其针对新媒体的同质化问题、产品创新问题。在研究内容上也忽视了传媒从业人员的素养以及传媒政策监管等问题。在研究手段上,依靠经济数据较多,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总之,对于我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学者深入探讨和实践,以此推动我国传媒产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易旭明,倪琳.中国传媒市场结构的变迁、模型及优化[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6):129-134.

[2]邵华冬,齐彦丽,郑萌.2017年媒体广告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J].新闻与写作,2018(3):34-39.

[3]刘红柳.供给侧改革:深化电视媒体产业改革的新路径[J].电视研究,2017(3):36-38.

[4]李良荣,袁鸣徽.论报纸再造:从“信息媒体”到“意义媒体”[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8):1-5.

[5]肖赞军,邱琳.报业竞争与党报的市场发行模式[J].重庆社会科学,2014(4):61-72.

[6]王春枝.传媒集群竞争优势研究:以迪拜媒体城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3,35(10):131-141.

[7]韩晓宁,郭玮琪.智能传媒产业特征及国际竞争力提升对策[J].当代传播,2019(2):69-72.

[8]王艳萍.市场集中度的国际比较——以报业市场为例[J].国际经贸探索,2006(3):10-13+18.

[9]陶喜红.中国传媒产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302.

[10]易旭明.有效竞争视域下中国电视市场结构再考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7):118-123.

[11]廖秉宜,金奇慧,李淑芳.基于SCP范式的中国短视频新媒体产业组织分析[J].编辑之友,2019(8):44-48.

[12]吴辉.报业集团信息产品差异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新闻大学,2012(5):123-128.

[13](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3-47.

[14]朱鴻军.颠覆性创新:大型传统媒体的融媒转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8):1-6.

[15]崔保国.传统媒体的深层危机是产能过剩[J].新闻与写作,2016(7):29-34.

[16]崔保国.传媒产业发展的格局与趋势分析[J].传媒,2016(10):11-14.

[17]王海.西方传媒市场的规制问题刍议[J].新闻界,2006(1):95-96.

[18]易旭明.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中国传媒产业规制转型——基于互联网媒体与电视规制效果比较的视角[J].新闻大学,2017(5):112-119+111+151-152.

[19]张利平.双边网络型市场结构下政府传媒规制及其优化[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2):75-80.

[20]陈接峰,赵忠仲,李亚青.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理论困境和实践路径[J].编辑之友,2019(6):74-78.

[21]廖翥,邓树明.媒体融合的目标与实践的三个层面[J].新闻界,2019(9):90-94.

[责任编辑:杨楚珺]

收稿日期:2020-04-26

作者简介:黄心瑶,女,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传媒产业组织研究。

作者:黄心瑶

乡村市场结构论文 篇2:

基于SCP范式的中国茶产业组织研究

摘 要:产业扶贫是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我国茶产业蓬勃发展,成为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动力的有效产业之一。因此,以产业组织理论为指导,基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SCP),从市场集中度、进入与退出壁垒、广告行为、产业资源配置等方面对我国茶产业组织进行具体分析,指出我国茶产业属于中高寡占型的生产种植结构,但产业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由此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助力于优化我国茶产业组织结构,提高我国茶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经济收益。

关键词:茶产业;产业组织;SCP范式

一、问题提出

如今,我国产茶量已经维持十多年的连续增长,茶产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因为茶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进入了多维度、全方位茶产业竞争时代,各区域乃至全国的茶园规模和茶叶产量竞争激烈。由于茶业生产规模不断加大,茶产业供求失衡问题愈显突出,给在短期和长期内解决此问题都带来了更大的压力[1]。事实上,尽管我国茶叶产量整体数据可观,但在这样的表象下却存在着重大的危机。各产茶区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产大于销、品牌影响力低、高成本消耗却低产出等问题,使得我国茶产业内企业的经济效益、创新力和竞争力难以提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从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三方面来优化我国茶产业组织,提高茶业经营主体直面市场、灵敏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同时为政府的政策行为提供相应的依据,以便更有效地规制市场运行秩序。

二、SCP范式概述

产业组织理论以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为基础理论,萌芽于“马歇尔冲突”,发展于不完全竞争理论。它分析的是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形式与市场关系对产业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为企业分析市场环境提供了方向和方法,帮助企业做出趋于利润最大化的竞争决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能够帮助政府正确认识和评价某一特定产业在市场中的总体发展趋势和竞争状况,从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去规范市场秩序,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明确产业发展动力和目标,对向着产业合理化和高级化转型升级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产业组织学的内容可以用以梅森、贝恩、谢勒为代表的哈佛学派所提出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SCP)的分析框架来说明。SCP范式的基本思想是为了市场能够实现充分的竞争而对企业的垄断行为进行限制,通过对市场结构的分析能够让政府制定更有效的产业规制政策去应对市场的各种不合理变化。因此,SCP范式通过对产业进行实证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侧重分析产业组织政策的影响作用。虽然SCP范式遭到了不同流派学者的批评,但其仍然是进行产业或市场分析事物變化的重要工具。随后,其学生贝恩基于垄断竞争模型的推导,得出市场结构作用竞争结果的范式,而且对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率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进行了证实。尔后,博弈论、交易成本理论等的提出让产业组织理论变得愈发完善和成熟,SCP范式呈现动态的发展模式。

三、中国茶产业组织SCP分析

市场结构反映的是产业内企业间市场竞争与垄断关系的形式和特征;市场行为是企业为获得自身最大利润做出的各种决策行为;市场绩效是指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最终反映出产业运营的实际经济成果。SCP范式的形成是产业组织理论已趋于成熟的标志,其中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者间并不是简单的单向决定关系。在短期内,市场结构是制约市场行为的根本,市场行为是决定市场绩效的关键;长期以来,三者间是联系多变且复杂的双向因果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一)市场结构分析

1.市场集中度(CRn)

市场集中度是指市场中的某行业内少部分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2],反映特定市场中竞争与垄断程度的指标。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方法较多,结合本文研究的实际内容,采用行业集中度进行测算,其公式为:

其中,CRn表示茶产量最大的前n个产茶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业集中度,Si为第i个产茶省(自治区、直辖市)茶产量总和,N为产业内的产茶省(自治区、直辖市)总数。以2019 年为例,中国产茶总量为279.34万吨,产量最大的四个省分别是福建、云南、湖北和四川(41.20万吨,40.00万吨,33.54万吨,30.10万吨),其总产量为144.84万吨,CR4 =51.85%。依据贝恩对市场结构的分类,我国茶产业为寡占Ⅲ型,市场结构是中高寡占型,反映出以上四个省份占有相对较大的市场份额以及较强的竞争力,表明中国有较高的茶业生产结构集中度。

2.产品差异化

产品有差异是企业获取市场势力的重要渠道,通过对竞争者构成一定程度的进入该市场或行业的壁垒,占据市场有利地位。全国18个主要产茶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茶类产品差异化程度较大,表现在产品主体、制作工艺、价格、品牌和销售渠道等的差异化。

茶叶产区分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西南茶区和华南茶区。其中,江北茶区以产茶的时间短且品质优异为重要发展优势;江南茶区种植面积大且生产集中,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打造品牌效应;西南茶区茶树品种繁多、茶类结构优越,能够满足众多消费者的饮茶习惯和偏好;华南茶区以生产红茶、乌龙茶为主,盛行功夫茶泡饮法,功夫茶是现在中国茶艺的基础。各茶产区从生活习惯、饮食规律和季节气候等方面去把握各地区消费者偏好,并联合茶器具生产、茶叶包装企业等配套产业,加入文化符号、地域特色和茶艺体验等创新要素,打造多样化产品体系,增加其茶类产品附加值。各产茶区以自身的优势为基础,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条件下,通过融入科技与文化,让自己的茶类产品差异化,形成自己的市场影响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3.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指产业内既存企业对于行业新进者所具有的某写相对优势,包括规模经济、品牌效应、产品差别和绝对费用等,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

品牌、价格、人才、工艺和销售渠道等都是茶产业的进入壁垒。市场中既存茶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不管是在经营管理、销售渠道、客户忠诚度上都已具备一定的优势,对潜在进入和新进入者来说,由于它们缺乏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势力,在发展前期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市场开拓,成本管理压力大,市场开拓的难度也大,品牌壁垒较强。精制茶有复杂和严格的生产工艺,产品的质量对生产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力有较高的要求,同时需要投入较多的研究经费,行业新进入者由于人才、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导致缺乏进入该行业核心竞争力,从而被边缘化。往往既存的企业在开拓茶园种植基地和销售渠道上都形成了固定的原料生产端和最终销售端,而行业新进者缺乏这种完整的产品产销渠道。茶叶种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生产要素的汇集于沉淀也是需要耗费时间的,这些都使得前期投入成本较大,难以在行业中可持续发展。

(二)市场行为分析

1.价格竞争

价格竞争行为是企业为驱逐市场同类产品而降低自身产品价格,以低利润甚至短期亏损的方式来提高市场势力[3]。价格竞争是市场运作中企业根据自身的拥有的资源和所处的环境,采取有效措施的一种经济规律。有些品牌茶企敢于推出一些价格更亲民的产品或者敢于发动价格战,是因为这些品牌茶企一直在探索并完善产业链,也形成了一定的经济规模效应,对整个成本能更好把控,通过在定价上取得的优势去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打开更大消费的市场。但事实上,“价格竞争”发生的背后是同质化现象的加剧,反映的是消费需求的升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茶类产品的成本结构会发生改变。“价格战”并不是单纯的价格表面上的竞争,而是各茶企在供应链、营销手段、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的竞争。

2.广告行为

广告行为是一种主要的非价格竞争的方式,企业在市场上经常采用。产业组织理论重点研究广告宣传对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的作用,和广告在不同行业的特点、发挥的作用等问题[4]。跨界合作、茶叶博览会、茶叶品牌推介会、直播销售等多元化的专题活动成为茶企扩大品牌影响力的主要选择。比如,“2018新加坡·中国安徽文化年”系列活动的举办,向世界宣传徽茶的历史渊源、制造工艺以及徽茶文化和徽茶贸易等。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很多茶企没有找到适合自身的定位就盲目进行广告宣传,以低端农产品和高端文化品进行广告投放,没有从自身产品上找到突破口,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竹叶青茶企看清形势,在提高自身产品质量的同时,引进先进的工业化生产,精准聚焦高端消费群体,打破区域限制,发展高端绿茶,并通过网络新媒体与进行消费者互动,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深入宣传品牌内涵。

3.合作行为

近年来,“+科技”、“+互联网”和“+旅游”等跨界融合的创新消费方式被市场所喜好,为茶企带来更多的机会,极大促进了我国各区域茶叶的交流合作、贸易洽谈和文化融合。

茶企采用“传统市场+新兴媒体”创新模式,通过电商融合,一方面可以利用电商渠道创新茶类产品营销方式形成众商模式,搭建全国销售网,拓宽销售渠道;另一方面促进线上线下、买卖双方和城乡资源互通,加强“茶+互联网”资源性整合,有利于推进不同产业间的合作交流,助推茶产业横向纵向发展。茶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合作交流,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例如,茶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乡村是茶业种植的主要基地,乡村旅游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茶旅一体化成为乡村振兴重要的发展方向。茶文化与旅游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名胜伴名茶;二是具有民俗特色的茶艺表演;三是以茶文化为内容的旅游观景点。

(三)市场绩效分析

1.产业资源配置

我国茶产业呈现多品类、多业态发展态势趋好,茶事活跃、品牌效应提升,各茶区相互交流、不断合作的状态。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一是在各个茶产区深入分析自身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摆脱品牌多却缺乏公共品牌的现状;二是帮助各茶产区从传统的单一茶类生产过渡到六大茶类产品并存的多元发展模式,茶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三是培育壮大新型主体,鼓励有实力的茶企跨区域整合资源,从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推进茶产区茶产业快速发展。

2.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指,通过学习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法,加快新产品开发、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升生产组织效率,进而从根本上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产业发展质量的活动过程。技术进步表现在生产技术的创新上,同时还表现在这种创新带来的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变革与开发上。随着茶科技的发展,在茶叶生产过程中的杀青、干燥、堆放、揉捻等环节都在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引进先进机器械替代传统技术对劳动力和时间的消耗,以此提高产茶过程的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和技术化。这样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速率和效果,还能提高茶类产品的质量,增强自身产品竞争力。

3.产业规模

产业规模结构反映了企业专业化分工協作的效率和水平。虽然我国茶园面积逐年增加,茶叶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目前茶产业总体仍然呈现出“小散弱”的发展格局。企业间实力不均衡是制约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茶企业呈现数量多、规模小、空间上分散的特征,空间集聚结构有待提高。因此,目前亟需提高茶企发展效率,扩大茶产业的上下游及配套产业的发展规模,打造茶产业的空间集群模式,形成产业规模经济效应。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茶产业组织结构的SCP范式分析表明,我国茶产业为寡占Ⅲ型,属于中高寡占型市场结构,反映出我国茶业有集中度较高的生产结构,各区域间茶叶同质化竞争严重,多省(自治区、直辖市)还未形成茶产业集群发展,根本原因在于茶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产销对接,合理优化产品供给结构

建议18个主要产茶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强化对茶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整合各类资源并合理配置,助力搭建茶叶产销的对接平台。在原材料供给端重视茶叶种植基地的政策扶持,规范茶叶加工基地,提高茶类产品生产品质;在产品销售端,扶持茶企探索和建立更多有效的销售渠道,在本地开展茶叶品鉴活动,推广茶文化内涵,鼓励龙头茶企打造品牌影响力。

(二)推动茶叶走向科学化生产,平衡供需诉求

一是要摆脱低端的茶艺制作过程,引进先进的茶叶生产工艺,以科技促进茶产业发展。二是企业要加强与茶叶合作社、茶农之间的利益联结,取得双赢成效。另外,企业在交易中由于掌握信息获取渠道、定价权利等常处于优势地位,应尽可能考虑到供货方和己方的得失,给出合理公道的原料收购价格。

参考文献:

[1] 陈凌文,何文丽,宋晨超,等.中国茶产业区域竞争研究:测度与思考[J].茶叶通讯,2019,46(4):489-494.

[2] 孙养学,刘浩然.基于利润最大效率标准的产业最优集中度研究[J].商业时代,2012,(14):123-124.

[3] 邓涵颖,刘仲华,周跃斌.基于SCP范式的湖南茶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研究[J].茶叶通讯,2019,(49):340-344.

[4]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柯 黎]

作者:谭翔

乡村市场结构论文 篇3: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与绩效研究

【摘要】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重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是我国的重要工作内容。城乡经济差距巨大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农村金融的发展存在较多问题,相关机构、业务都十分有限,无法很好地满足现实的需求。研究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与绩效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金融 市场结构 绩效

一、前言

关于市场结构和绩效的研究较多,国外提出的有哈佛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等给我国深刻的启示。我国的相关研究主要针对银行业,相关学者探究了我国银行业结构、效率等,并提出市场结构会极大影响我国银行的发展和竞争力。农村金融市场面临服务单一、金融机构减少、市场竞争力缺乏、保障机制缺乏等问题,金融机构的发展艰难,很多农村很难取得较大的发展,供需矛盾剧增。我国的学者较少研究农村金融市场与绩效,对农村金融机构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本文将对农村的金融市场结构与绩效展开深入剖析,并结合我国农村经济情况,提出相关建议。

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绩效

近几年,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资产利润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近年来也有了一定的改善,各机构的业务不断扩大,资产质量也得以改善。

农村金融机构符合市场特征并通过对自由的配置获取利润。市场绩效是产量、成本、质量、技术的综合结果,农村金融市场绩效的评价同样可以采用一般商品市场绩效评价法。近年来,金融改革大大改善了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广度得以加大。然而,据调查得知,当前我国仍然还有很多乡镇存在金融空白的问题。这些地区相对落后,劳动力不足,基础设施条件差。对此,相关工作人员要着力增加我国农村金融覆盖面,争取为农村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我国农村金融机市场绩效有很大的特殊性,商业银行所能产生的价格影响力有限,加上受到产权制度的影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所能获得的经济利润也有限。农村金融市场绩效的影响因素有许多,衡量农村金融市场绩效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指标。在市场结构以及各种行为、制度的共同作用下,最终产生了绩效。知识产负债率是对权益保障的一种反映,我国农村许多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率有了新的变化,具有更强的抗险能力。

三、关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与绩效的建议

我国农村金融主要指的是正规和不正规两种金融组织,非正规金融组织最大的特点是并不属于央行。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与绩效关系紧密,而近年来之所以农村金融市场经营效率上升幅度较低是因为政府的政策、信用体系的缺乏以及机构管理制度不完善。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国家政策会破坏绩效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最终对金融机构的效益产生干扰。除此之外,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不够完善,现实经济和政策下,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并没有做好信用和监督体系的工作。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都比较落后,市场的发展不充分,竞争机制不完善,各大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管理,市场中的激励约束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改革。

关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与绩效有以下幾点结论和建议:第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与绩效深受农村金融制度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农村金融制度进行了认真的改革,这就使得农村金融结构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当然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市场的HHI指数依然处于较大值,这充分地表明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在未来的竞争程度将会变得更加激烈。第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变得十分激烈,尤其是农村金融市场。市场的竞争以及农村金融制度都会影响到农村金融机构的结构和绩效,面对这种情况,农村金融机构应当积极应对市场的竞争,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第三,经过了我国的不断努力,大大推动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绩效的向前发展。第四,针对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机构以及绩效的现状,我们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才能够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和绩效的向上发展。

首先,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城乡金融市场呈现出了二元分割的情况,因此,我们应当统筹兼顾,既发展城市又发展乡村的金融市场,使城市和乡村的金融市场进行相互的竞争,这种方式就可以很好的避免农村金融机构偏离“三农”,实现了以城市带动乡村,以乡村促进城市金融的发展,大大增强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

其次,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壁垒和价格管制上,我们应当适当地放松,然后给予农村金融机构产品创新更多的自主权,这样能够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绩效,增强其竞争力。我们应当放松进入壁垒管制,然后将更多的民间资本吸引到激烈的农村金融市场当中。如果想要提高农村信贷资金在配置上的效率,我们可以通过推动区域性中小金融合作机构的发展,使农村金融机构的组织变得更加多元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向前发展。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并且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因此我们应当适当地控制好相关的风险,不断创新农村金融机构产品和业务,同时还要提高农村金融在服务上的质量,这样才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农村金融结构和绩效的完善离不开高效地建设金融配套制度。

目前,我国非常重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方面需要高度重视,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农村金融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第一是高风险,第二是高成本,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完善有关的制度才能真正降低农村金融服务的高风险和高成本,使其真正地为农村金融市场服务。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与绩效也得到了较大的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机构与市场绩效之间并无稳定的关系,而且垄断现象的存在大大降低了农村中资源的分配效率和农村金融产业结构的调整。总之,我们应当正确认识我国农村金融市場结构和绩效,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转轨时期金融组织成长与经济绩效的关联性——区域差异的考察与分析[J].李江,冯涛.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0).

[2]中国农业信贷与农业GDP(1978~2001)——一个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J].姚耀军,和丕禅.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3]价格歧视与制度困境:邮政储蓄市场集中度问题研究[J].中国人民银行咸宁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武汉金融.2003(08).

作者简介:周炜女(1984-),女,湖南湘潭人,本科,初级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经济、农村金融等。

作者:周炜

上一篇:营销渠道冲突论文下一篇:区域投资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