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精品教案项链

2022-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粤教版精品教案项链》,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粤教版精品教案项链

粤教版精品教案 项链

《 项 链 》 说 课 稿

《项链》这篇课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评价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项链》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代表作。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同时也塑造了一个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

本单元课文包括《药》、《项链》、《陈奂生上城》、《守财奴》四篇小说,是高中阶段的第二个小说单元。它的基础是初中分散学习的小说知识,其近邻是本册第一单元的小说知识和鉴赏知识,它的延伸是高中各册文学鉴赏单元。因此,教学本篇文章,一方面要在学习《药》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即指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人物描写技巧、欣赏人物形象;一方面,培养学生初步欣赏小说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面的文学鉴赏单元打下基础。

(二) 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 、 知识目标

A 、 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并归纳各部分内容;

B 、 理解生动、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C 、 通过小说精巧的情节分析来透视人物的思想及品质,并客观公正的评价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2 、 能力目标

A 、 培养学生多角度审视小说人物,研讨、评价玛蒂尔德这一复杂人物形象。

B 、 进行情景对话训练,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 、 情感目标 体味人在物质与精神世界中执迷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现实的限制下的无奈、荒诞及虚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的本性的坚持与扭曲,人的命运的悲剧性与喜剧性。从玛蒂尔德身上汲取、发扬人性中善的力量。 跳出阶级论,从人性的角度去诠释玛蒂尔德这样既有虚荣心,又有着诚实、坚强、善良的复杂人物,是本课重点亦是难点。 重点难点突破的办法:

A 、 紧扣课文,抓住主要情节及关键语句,把握人物内心世界; B 、 进行情景对话训练,体味人物的心理变化。

这几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多角度评价人物的能力。

二、 说教法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既然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而新课程理念同样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 )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 )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3 ) 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4 )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5 )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讨论法和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讨论法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的这次课讨论的方式较多,有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师生对谈等。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三、 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的最终任务不应该是传授学生知识,而应该是教授学生如何获取知识。我个人认为,教授学生如何学会学习,比传授学生知识更为重要。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少至多、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对第一单元课文和《药》的学习,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已经了解,而且也掌握了一些初步鉴赏小说的知识。为了使学生的认识能向纵深发展,教学本文时就是继续围绕教学重点并结合本篇课文固有的特色,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的提问、讨论及学生的自主探究、诵读等方法,帮助学生逐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在教学中,我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质疑等环节完成教学内容。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 说教学程序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这一点。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导入 1 、 以诗导入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七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总不见。(清?无名氏《冰雪诗》)让学生考虑这首诗和课文的相似之处,教师可以适当点拨。 创设情景,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2 、 介绍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法国 莫泊桑俄国 契诃夫美国 欧?亨利 让学生在互相联系、互相比较中掌握知识,同时也完成了大纲要求的“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的教学内容

课文分析(以问题导入,逐步深入,各个击破)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设置以下问题: 1 、“项链”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围绕“项链”都写了哪些情节?(完成知识目标 A ) 梳理情节,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 、围绕“项链”,玛蒂尔德的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心理、性格也发生了变化,文章中有具体语句,请学生在文中用笔勾画下来,并说说这些情节表现了玛蒂尔德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并诵读描写非常精彩的句子。(完成知识目标 B )这环节将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提供学生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 让学生掌握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让学生明白分析人物要结合语言和细节切忌脱离语言和细节架空分析。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在作文中,描写人物要靠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切忌简单的定义人物。

3 、恩格斯曾经说过:“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请学生考虑本文的偶然性的因素都有哪些? 这是一个自主探究题,目的是让学生去寻觅去探索,了解文章精巧的构思。

4 、 行创新性赏析,超越作者,冲破框框,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评价玛蒂尔德。(完成能力目标 A )我将提供三种观点让学生参考,让学生讨论,然后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反映,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也有助于学生较全面的把握人物形象。

课堂练习(表演场景) 这里的表演不是课本剧的正式改编表演,而是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即兴表演,主要有以下 2 个场景:(完成能力目标 B ) 1 、 在舞会上,玛蒂尔德和男宾跳舞和时的对话。 2 、 玛蒂尔德到水果店、杂货店、肉铺,争价钱,受嘲骂的场景。 让学生体验人物的心理,并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拓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布置作业 1 、 这篇小说构思精巧。例如,玛蒂尔德见了舞会的请贴反而“懊悔”,有了舞服依然“发愁”;小说到最后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这些情节在上文都有铺垫,试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设计这个作业题是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这篇小说不仅人物塑造非常成功,而且构思也非常精巧。学生通过做这道作业题就可以体会到文章精巧的构思。 2 、 如果项链没有丢,玛蒂尔德的结局会怎样?要求: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文章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结 情节 人物借项链 错位丢项链 复位赔项链知项链 找到自我

五、 评价分析

本课书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1 、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2 、 注重探究性学习,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通过情景对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 教学过程紧扣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语段和重点句分析人物,实现长课文短教,基本上能达到一课一得的教学目的。

4 、 结合语言和细节分析人物,能让学生较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能教给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即结合语言和细节描写分析人物。 [回首页]

项链

莫泊桑

【学前导引】

我们初中学习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小说写了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本质。那么《项链》又展现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通过什么方法展开情节,刻画了什么样的典型形象,揭示了怎样的主题呢?

【学习目标】

1.掌握基础知识、丰富理论仓库,形成与高考的链接。 2.认识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谋篇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4.品味人物心理,掌握小说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基本方法。

【基础知识精讲】

一、背景材料

莫泊桑( 1850~1893),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擅长从平凡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故事结尾耐人寻味,以小见大地概括生活本质,蔑视嘲笑小资产阶级对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仰慕。

二、识记积累 1.字音识记

奢(sh ē)华

寒伧(chen)

惊骇(hài) 瘦削(xu ē) 自惭形秽(huì) 租赁(lìn) 契(q ì)约 债券(quàn) 佳肴(yáo) 2.辨形(括号内为错误写法)

兴高采(彩)烈

租赁(恁)

债券(卷)

契(挈)约 寒伧(伦) 黯(暗)淡 感慨(概) 誊(誉)写 怨天尤(优)人 端详(祥) 3.词语辨析

[毅然、决然]两个词语都有 “坚决地”“毫不犹豫”的意思,形容词。“决然”还有“必然”的意思,如:投机取巧耍小聪明决然得不到什么完全的知识。 [宽敞、宽广]这两个词语都是形容词。 “宽敞”多指室内空间,用于房屋、庭院,表示面积宽、空间大,很舒畅。“宽广”多指面积和范围,用于自然环境或形容道路、桥面广阔。“宽广”还可形容人的气量大。

[黯淡、暗淡]两个词都有 “不光明、昏暗、不鲜艳”之意。黯淡也指神色。暗淡多指光线色彩,也引申指前景。

[压抑、压制] “压抑”主要用于人,可用于一时的冲动,也可用于积蓄了许多的情感力量。“压制”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的产生或发展,“压抑”还可做形容词做定语。 4.成语识记

( 1)自惭形秽:看到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引申为感到自身的缺点或不足。 ( 2)怨天尤人:指遇到不顺心事时责怪别人。

( 3)面面相觑:互相看着显出惊惶或无可奈何的样子。 ( 4)沽名钓誉: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骗取名誉。

三、课文剖析

(一)结构分析及图示

小说以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这一线索展开情节,可将分行隔开的七板块按照内容的紧密联系分成四部分。 1.(从开头到“接着就带着这宝物跑了”)借项链。

2.(从“舞会的日子到了”到“他照她说的写了信”)失项链。 3.(从“过了一星期”到“也可以成全你”)赔项链。 4.(从“一个星期天”到结束)发现项链是假的。

图示:曲折的情节出人意料的结尾留给读者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二)《项链》别具匠心的情节布局

1.为了突出主题,作者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由逆境到顺境再到逆境的曲折经历。起初失意的婚姻使玛蒂尔德陷入逆境,但舞会的请帖为她打开了希望之门,继而在舞会上大出风头,几乎使她成功,不料丢了项链,再次使她堕入逆境,这种逆境——顺境——逆境的转换,使情节一波三折。

2.设计了一系列出乎意料的情节。最明显地表现在三处:玛蒂尔德接到请柬不喜却怒,准备好舞服,不悦却愁,使情节出现波澜不呆板;丢项链的偶然事件使人物命运发生根本变化,也成了小说情节发展的转折点;小说的结尾又出人意料地在惊闻真相中结束,言有尽而意无穷。

3.巧用暗示铺垫。出人意料的情节真实可信,得益于安排伏笔进行铺垫的巧妙构思。开篇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是一处,为玛蒂尔德的最终悲剧进行铺垫;另一处就是为尾声中项链是假的进行铺垫,借项链时女友很大方,还项链时女友不开盒检查,而买项链时老板说“只卖出这个盒子”说明链与盒不是原配的。最后点明是赝品,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

(三)人物心理描写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心理直接和间接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揭示主题。 开篇对玛蒂尔德的 “梦想”以及“梦想”与现实矛盾给她带来痛苦的描写是直接心理描写;对人物特定环境中的表情、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是间接心理描写,如“狂热地搂抱女友”,舞会上的“陶醉”等都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二者均突出了玛蒂尔德向往豪华、爱慕虚荣的性格。而她一系列的遭遇均源于这种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四)人物形象及主题

小说塑造了一个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艳羡虚荣、追求奢华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尖锐地讽刺了资产阶级爱慕虚荣的思想,诅咒和谴责了资本主义社会。

(五)疑难解析

1.如何理解“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点拨: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作者将玛蒂尔德丢项链的事情看成 “细小的”、偶然的事,实际上这件事蕴涵着必然因素,是玛蒂尔德的虚荣性格造成的悲剧。她虚荣,所以她有了一系列的举动,借项链、舞会上的狂热、沉迷、忘乎所以以及担心被耻笑而“赶快逃走”,导致了丢项链,所以说偶然中存在必然。 2.路瓦栽夫人为还债辛苦十年,变成劳动妇女,是否值得同情?

点拨:( 1)路瓦栽夫人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从这一点看,值得同情。

( 2)路瓦栽夫人表面像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而心灵深处仍向往资产阶级上流生活,所以对其思想进行讽刺、鞭挞也是有必要的。

【学习方法指导】

1.鉴赏小说情节结构的标准及方法 标准:( 1)结构要服从主题需要。 ( 2)结构要为人物的性格发展服务。 ( 3)结构要完整统

一、和谐。

方法:( 1)着重了解叙述的时间、顺序、空间的变换。 ( 2)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进程、故事线索的明暗安排。 ( 3)识别叙述中的顺叙、倒叙、插叙、平叙、补叙。

( 4)了解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悬念法、矛盾冲突法、铺垫法、误会法、反衬法等。

2.小说人物心理描写的基本方法

( 1)运用人物内心独白直接剖析心理活动。

( 2)从旁叙述人物内心活动或感觉。如《项链》中对玛蒂尔德“梦想”与“痛苦”的描述。

( 3)通过神态、语言、动作细节等暗示心理。如《荷花淀》中“女人的手震动了一下”这一细节暗示出水生嫂内心的震动。

( 4)用环境描写衬托心理。如“雪下得紧”,一个“紧”字将主人公在恶劣环境中的内心世界衬托出来。

【知识拓展】

小说中起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1.悬念法。设悬念要根据具体的情景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才能使读者有一种想看结果心急如焚的感觉。

( 1)倒叙设置悬念。选择有激情、有吸引力的高潮和结尾作为文章的开头,将读者一下子拉进文章去追根究源。

( 2)故弄玄虚法。这种方法往往是通过在人物语言或事件的谜团之处设下埋伏,吊读者的胃口。如《枣核》一文中美籍华人的一句“等会儿你就会明白”,就引起读者的兴趣。

( 3)环境氛围设置法。《荷塘月色》开篇烘托一种淡淡的哀愁,但为何会有那么一股哀愁呢?就会带着这个疑问去精读文章。

( 4)激情赞叹法。这种方法多用于开头。开篇就疾呼称赞所写事物。如《绿》一开篇就说,“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为什么“惊诧”?这样自然吸引读者去感受。

2.矛盾冲突法。可以在情节的开端设置一对难以解决的尖锐矛盾,然后巧妙化解。《雍正王朝》便以矛盾开篇。康熙末年天灾人祸,百姓需要赈济,国库空虚,官府却巧立名目,鱼肉百姓,矛盾至此展开,这就需要一位明君扭转乾坤,雍正即位就水到渠成。

3.巧设伏笔法。预先对出现的情节进行暗示,然后照应,使读者体会构思之妙。在《项链》中有所体现。

4.误会法。情节误会连连,结尾真相大白,先抑后扬,引人入胜。 5.以反辅正法。即以动显静或以静显动;以喜衬悲或以悲衬喜;以抑寓扬或以扬寓抑;以正求反或以反求正,这样对比强烈,主旨鲜明。

【同步达纲训练】

一、基础知识

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A. 差 (chà)错

湿 润 (rùn)

租 赁 (lìn)

扫 (sào)帚

B. 惆 (chóu)怅 瘦 削 (xiāo) 苫 (shān) 碑 贴 (tiē) C.赔 偿 (cánɡ) 契 (qì)约 请 帖 (tiē) 妥 贴 (tiē) D.债 券 (quàn) 亲 昵 (nì) 寻 (xún)思 呼 吁 (yù) 2.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墙壁黯淡 客厅宽敞 举行秘谈 B.十分艳羡 惊慌失措 毫不费力 C.很不耐烦 誉写清楚 得意扬扬 D.歪风斜气 排解郁闷 身分不明

3.下列各句,加粗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一篇作品,只能说明一两个哲理,不可能面面俱到, 不论 作者原意是什么,但我们能受到教益,这也就够了。

B.到目前为止,农业收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 由于 自然条件的好坏决定的。

C.其实,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是忧患, 只是 喜欢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D.想想自己幼年时的淘气捣蛋,又 何止 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呢? 4.下列词语填空正确的是

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住宅的 ____________,墙壁的____________,家具的____________,衣料的____________,都使她苦恼。

A.破旧

黯淡

寒伧

粗陋 B.破旧 淡 陋 伧 C.寒伧 淡 旧 陋 D.寒伧 旧 淡 陋 5.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在领奖台上,当领导把一等奖的奖旗送到他手里时,他感到 自惭形秽 。 B.书记发言后,与会者 面面相觑 ,沉默了好久。 C.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意见纷纷, 莫衷一是 。 D.鼓风机和木风箱的效力不能 相提并论 。 6.对下列文学常识评说不当的一项是

A.莫泊桑,19世纪后期德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称号,成名作《羊脂球》,代表作《项链》。

B.都德,法国著名作家,其代表作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也很有声誉。

C.雨果,法国作家,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D.罗曼·罗兰,法国作家,其代表作是《约翰·克利斯朵夫》。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类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由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汇集而成,具有共同的基本属性。

B.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C.科学家多年研究发现,不下三十种的乔木病害是由病毒和类菌原体混合感染而致病。

D.由于日本在对意识问题的认识和钓鱼岛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使中日正常关系受到了严重干扰。

8.依次填入下列两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1)这画前半幅为山景,峦岫回旋,树木森郁;后半幅为江景,_________________,笔墨雄秀苍润,力透纸背。

( 2)对着那冷艳的脸,那脸上仿佛敷着一层洁光泛滥的晴雪,我恍惚漫游在雪后的荒山中,_________________。 ①白练平铺,遥峰隐约。 ②遥峰隐约,白练平铺。

③遗忘掉枯寂的心情,领悟到凄寥的静趣。 ④领悟到凄寥的静趣,遗忘掉枯寂的心情。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二、阅读理解 一枚金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法国老战士回到故乡。雷勃因为中了毒气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很贫苦。雷勃自尊心素来很强,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有一年,他们在朱力斯家里聚会,朱力斯长得胖乎乎的,钱袋总是满满的。席间,他兴致勃勃地掏出枚古金币,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这枚古金币的年代、价值和来历。来客们溢美之词不绝于耳。客人们在欢宴中开怀畅饮,谈笑风生,话题从金币转到别的上面去了。忽然,朱力斯记起了金币,但是,这枚金币不翼而飞了。 众座哗然, “你是否明白,拒绝抄身意味着什么?”金币主人不客气地追问。 “我没有偷金币,所以我不允许抄身。”雷勃回答。 尽管如此,抄身照样进行。人们一个个把袋口翻开。等着搜查。但始终不见金币出来,于是注意力转移到雷勃身上。

“现在,你总不见得还坚持自己的意见了吧?”朱力斯问到。雷勃默不作声。主人气呼呼地走出房门,雷勃则在众目睽睽下,狼狈地退了出去。

从此,雷勃的声誉一落千丈。雷勃更穷了,不久,他的妻子也离开了人世。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朱力斯家的房子大修,一位工人在地板缝里发现了那枚光灿灿的古金币。

真相既白,朱力斯感到十分内疚。于是,他急忙跑进雷勃那破旧的小屋,连声道歉。

“不过,老弟,你也太固执了,既然金币不在你身上,当时何必反对抄身呢?”朱力斯嗔怪道。

雷勃那呆滞的目光停落在朱力斯的脸上。 “不,我那时确实是一个贼呀,几个星期来,我们全家老少实在饿坏了,我不得不把餐桌上的食物偷偷地装进自己的口袋,一心想让我那可怜的妻子和孩子美美地吃一顿啊!”

9.小说第一段最后一句说“雷勃自尊心素来很强,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这与结尾所写的是否矛盾?为什么?

10.小说的结尾安排非常巧妙,初读感到意料之外,仔细想想又在意料之中,雷勃是因为“偷”了食品而拒绝抄身的。对此,小说前文作了伏笔,请指出两处伏笔,并加以具体解释。

11.小说第一段文字有两方面作用,一是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

12.小说主题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将下面一个复句改写成一个长单句。

“她陶醉于自己的容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所认为的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参考答案

一、 1.D(A.差chā B.削xuē 贴tiâ C.偿chánɡ 帖tiě) 2.B(A.秘—密 C.誉—誊 D.斜—邪)

3.C(A句中“不论”应为“不管”;B句中“由于”应为“由”;D句中的“何止”应为“何尝”)

4.C(此题考查近义词区分,注意从词义和适用对象上区分,因全来自课文,释义从略)

5.A(“自惭形秽”指看到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 6.A(莫泊桑是法国人)

7.B(A.“由于”改为“由”;C句去掉“病害”属赘余;D.属于谓语与宾语搭配不当,可将“举措”改为“政策”)

8.B(本题考查语意的“连贯性”。句中紧承“江景”,应选“白练平铺”故选①,先遗忘,后领悟,符合认识规律,选③)

二、 9.不矛盾。雷勃是自尊自爱的,他之所以偷食品,是迫不得已,因为“全家老小实在饿坏了”,他只是“想让可怜的妻子和孩子美美地吃上一顿。 10.一处在小说开头,交代雷勃“中了毒气„„生活很贫苦”,雷勃偷食品是出于贫困。 一处写雷勃不愿搜身“狼狈”地退出去,说明做了“亏心事”,否则,文中不会用“狼狈”一词。 11.铺垫 有助于揭示主题

12.造成雷勃悲剧的真正原因是战争;揭露资本主义贫富悬殊的丑恶现象 13.她陶醉于自己的容貌胜过一切女宾、成功的光荣、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以及妇女所认为的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回首页]

第2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项链 教案3

项链

教学环节

一、组织教学

二、课前普通话训练

三、导入课文

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的虚荣心,过度的爱美,不仅不会得到美的享受,反而还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今天将要学习的《项链》这篇课文里,它是一篇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漂亮女子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虚荣心,由于在得意忘形之即,丢失了向朋友借的项链,为此付出了10年的代价,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开始迅速地浏览即将学习的课文。

四、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基.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期法国著名的批斗现实主义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邦迪耶普小城附近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是个商人,父母分居,颇有文学修养的母亲带着莫泊桑住在海滨的一座别墅里,他幼时受母亲的熏陶而爱好文学。

在卢昂中学上学时,受到他的老师、著名的诗人路易.布耶的指导,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1870年到巴黎入大学攻读法律专业,适逢普法战争爆发,应征入伍,目睹普鲁士军队入侵家园的情景。一年后,法军战败,1871年停战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工作之余孜孜不倦地写作,得到法国大作家福楼拜的指导。

1879年夏天,以左拉为首的6位标榜自然主义的文人,在左拉的梅塘别墅聚会,商定各写一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短篇小说,汇成《梅塘之夜》出版。此后,他辞去教育部之职,专门从事创作,开始了他的作家生涯。

1880年到1890年,是他创作的旺盛期,这期间他写成中短篇小说300多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以及许多文学和时政的评论性文章。1890年因病导致精神失常,于1893年7月6日在一所精神病医院去世。

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短篇小说巨匠”之称。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法国现实,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和社会道德风气的堕落进行了揭露和嘲讽,对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则予以同情和表彰。

(二)课文介绍

《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精品,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她向往豪华、舒适的生活,并为此去努力,结果不切实际的追求使她放弃了对梦幻生活的痴想,并为此花费了10年的心血与青春。

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从借项链、丢项链、到赔项链,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的性格,从社会根源和个人因素两方面提示造成她不幸的原因。

小说那意想不到的结局——项链是假的——把故事推向高潮,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

(三)课文分段

本文按照项链为线索,主要写了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等主要故事情节,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它交待了女主人公的基本情况和借项链的原因。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介绍了路瓦栽夫人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和婚姻状况以及她对上层社会生活的痴迷向往。

第二层:写路瓦栽夫人得到部长的请柬,并为参加夜会做新衣。

第三层:写路瓦栽夫人为参加夜会借项链;

第二部分(从“夜会的日子到了”至“她照他说的写了封信”):写路瓦栽夫人舞会上的成功及项链的丢失。这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路瓦栽夫人在舞会上大出风头,虚荣心得到了满足;

第二层:写项链丢失,夫妇俩感到悲痛甚至绝望。

第三部分(从“过了一个星期”至“也可以成全你”):写夫妇俩费尽十年心血终于还清了债务(即赔项链)。这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夫妇筹款赔项链,债台高筑不得不倾家荡产;

第二层:路瓦栽夫人为赔项链历尽十年的艰辛,耗尽了自己的青春。

第四部分:写发现丢失的项链是假的。

作者通过路瓦栽夫人丢失项链造成的不幸,尖锐地嘲讽了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深刻地揭露了享乐主义思想意识的危害;同时也对路瓦栽夫人在当时社会虚荣心毒害下的不幸遭遇抱有怜悯和同情。

小说构思精巧,布局合理,以项链为线索,沿着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过程展开故事情节,最后点出是假项链。由于小说的情节发展切合人物的性格,再加上作者的铺垫预示,所以波澜起伏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结局都在情理之中,而且寓意深刻。

这篇小说与《守财奴》相比,不仅同样具有情节结构方面的特色,同时还较多地运用了心理描写,而且还在情节上显得跌宕起伏、摇曳多姿,结局更令人回味无穷。

五、课外作业

继续阅读课文,认真领会文章,从心理描写和情节结构方面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社会本质。

《项链》

(二)

教学环节

一、组织教学

二、课前普通话训练

三、复习旧知识

课文人哪些方面写了路瓦栽夫人与项链有关的事件?

明确:课文主要从参加夜会借项链、舞会成功丢失项链、面对现实赔项链、遇见故友知真相这中方面来写路瓦栽夫人与项链有关的事件的。

四、讲授课文

(一)人物的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它对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引导读者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起着重要作用。

《项链》运用多种方法生动细腻地描写了路瓦栽夫人在各个场合下的心理活动。

1.开篇介绍了女主人公的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路瓦栽夫人的现实经济条件、对生活的认识以及她对上层社会的向往,铸成她慕享乐、爱虚荣的性格特征。

下表就结合她典型性格和现实生活环境的对比来分析这样一个人物在课文中的特点: 典型性格 现实生活环境

美丽动人的姑娘、迷恋上层社会的生活 出身寒微、现教育部的小书记结了婚

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格;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实实;

七个“梦想”:梦想着“宽敞的客厅,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精美的晚餐,漂亮的服装”和珠宝“即”高雅和奢华的生活“ 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即“什么也没有”

以上强烈的反差,造成了她尖锐的心理冲突,使她“感到十分痛苦”,她“伤心、失望、困苦”,并且产生了“悲哀的感慨”。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是因为以下两点原因决定的:

其一,以金钱和地位为追求目的的社会风气的深刻影响;

其二,她这样的女人所特有的慕享乐、爱虚荣的性格特征也起着决定性影响;

2.为了刻画玛蒂尔德小姐的性格,小说有的地方采用了直接描述的方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物的心理,如开头的七个“梦想”,提示了她对上层社会的痴迷向往,已经达到了狂乱的程度,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又几乎使她处于绝望的状态,也正是这种心态,才使她一心寻找跻身上层社会生活的机会,为后文的悲剧产生作了铺垫。

3.夜会上,她获得了成功,作者用了四个“陶醉”来表现她虚荣心得到满足时的内心世界(P95):

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

陶醉于成功的光荣;

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

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这四个“陶醉”与前面的七个“梦想”相呼应,前者是她追求虚荣心和享乐的思想核心;后者是她虚荣心得到满足时的真实体验。

这种直接描写的手法,以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表现人物在特定的情景下的心理活动,非常直观而明快,从而加强了艺术形象,使人易于理解。

另外,在夜会上丢失项链后,小说在描写女主人公的心理时,先后两次出现“什么也想”这句话,仔细分析这两个“什么也不想”的内涵是什么(学生思考找人回答后再分析)?

分析并明确:

前者的“什么也不想”是写她在夜会上获得成功的狂欢程度,表现她幸福满足到了极点;

后者的“什么也不想”是描写她丢失项链后的狼狈心理,表明她痛苦、惶恐到了极点。

这两种心态的描写正是女主人公从“幸福的云雾里”跌进倾家荡产深渊的冷酷现实的心理变化的具体写照。

(二)小说通过人物的行动、表明、语言等手法来间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当路瓦栽拿回部长的请柬时,但她因为没有像样的服饰,便“懊恼地把请柬丢在桌上”,“用恼怒的眼睛瞧着他”,最后竟“哭起来”、“泪珠”“流到嘴角来了”,“丢”、“瞧”、“哭”等动作、表情的描写,深刻地表现出她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在女友那里借首饰时,面对诸多珠宝,她眼花缭乱,犹豫不决,当她终于选中一挂钻石项链时,她“心跳”、“手抖”、“出神”;在得到女友的允许后,她兴奋得“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这种从郁闷——犹豫——狂喜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她的虚荣心在满足过程中的独特表现。

(三)从小说的故事情节来看,借项链是情节的开端,丢项链是情节的发展,也是她灾难的起点,买项链和还项链又深入了一步,付出十年艰辛还清债务进一步得到深化,故事的顶点和高潮上玛蒂尔德知道假项链的那一刻,本来故事应该有结局,但作者却突然止住,究竟如何往下发展,只字未提,这种写法,不仅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而且更令人回味无穷。

(四)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的分析,我们发现她具有慕享乐和爱虚荣的同时,也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挖掘她可贵的另一面:

她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虽然充满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抱怨自己的境遇,但她却能够始终跟随自己的丈夫,也没有做出一些出格甚至令她丈夫难堪的事情,更没有利用自己的美貌去换取美好的物欲享乐;尤其是在丢失项链后,面临巨额债务时,她和丈夫并没有相互埋怨和指责,更没有为此大打出手,相反,她俩“毅然”作出决定,“要想办法赔这件首饰”。为此,他们倾家荡产,债台高筑,即使如此,她也能够面对现实,以自己实际行动,虽然经历了生活的贫困、肉体的苦楚甚至精神的折磨,但最终还是与丈夫同患难。花了十年的时间。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美好的青春这一巨大代价还清了巨额债务。这些方面无不说明了玛蒂尔德小姐能够直面现实、感情专一,又反映了她具有诚实、善良、能吃苦耐劳的可贵品格,这不仅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显得难能可贵,即使在今天我们这个经济不断发展,相当一部分人显得浮躁不安的社会里也显得难能可贵,但她在各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也应该是值得我们许多人学习,同样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并不断启迪我们,从某种程度上讲,她也给我们现代人树立了一个正面形象。

五、作业

以《我眼中的玛蒂尔德》或《项链续集》写篇幅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内容符合原文主题思想。

补充说明: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丈夫对妻子的理解、容忍和真爱?

1.费了很大的周折为妻子参加部长夫妇的夜会搞到一张请柬;P93

2.用预备买猎枪的400法郎为妻子做衣裙(这不知要比葛朗台先生大方到何等程度了)。P94

3.当没有首饰时,丈夫又出主意让妻子到朋友家去借P94;

4.在夜会上即使很困也没有干扰妻子,而是和几个男人在一间小屋子里睡觉;参加夜会为妻子预备临走时穿的衣服;当妻子觉得寒伧想逃走时,又怕她着凉,主动叫一辆马车;P95

5.当项链丢失时,丝毫没有责怪妻子,而是主动一人找遍了所有的地方且直到早晨七点钟光景,未找到又帮妻子出主意“有周转的时间(在又找了一天到晚后);

6.当绝望时,他断然决定,“应该想办法赔偿”,并且拿出父亲的遗产,又开始代号钱甚至“不顾后半世的生活”,十年中靠作誊写员,甚至以五个铜子每页的辛勤劳动终于还清了巨额债务。

以上这些事件等等。无不说明路瓦栽先生对妻子真挚的爱,这也是我们当今社会中许多人应该学习之处。

第3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项链 教案4

《项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2.玛蒂尔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3.培养辩证思维、发散思维能力。二.作家及作品简介

莫泊桑是十九世纪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代表作《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菲菲小姐》等。与俄罗斯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三.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全文: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围绕着这个线索,请复述一下故事情节。 线索:项链

情节:梦想—得请柬—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还债务—明真相 2.聚焦结尾,品味效果

有人认为,作者在结尾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这是耍了一个花招来欺骗读者,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具体说说。不同意。

文中有三处巧妙的暗示(伏笔):

①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很爽快地答应:“当然可以。” ②四处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说“我只卖出去这个盒子”。

③玛蒂尔德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3.思考:

①“借项链”是命运转折的缘由,这发生在在玛蒂尔德身上,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开头的心理刻画做了有效铺垫

②故事如此悬而未决地结束了,是否会导致情节不完整? 主题已经揭示完毕;余味无穷 4.《项链》结尾的特点及效果 ①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②戛然而止,回味无穷。 四.分析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 1.请同学们结合文中有关心理描写的语句来分析一下玛蒂尔德的心理刻画。(开头的心理描写)

住所:梦想——幽静的厅堂、宽敞的客厅、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

现实——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

食物:梦想——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盛在名贵盘碟里的佳肴、粉红色的鲈鱼或者松鸡。

现实——在“铺着一块三天没洗的桌布的圆桌边坐下来吃”简单的肉汤。 体现出分析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

2.借到项链的前后,她的情绪有怎样的变化?这反映了她的什么心理? 前:懊恼、恼怒、不耐烦、哭、郁闷、不安、忧愁、迟疑而焦急。 后:跳起来、搂、狂热地亲、跑。 心理:虚荣之情,言溢于表。

3.项链丢失后,玛蒂尔德选择了怎样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什么品质? 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诚实、勇敢、敢于负责任。五.玛蒂尔德形象的讨论。(鼓励各抒己见,创新思维,锻炼辨证思维)

讨论:一个人处境不好,有虚荣心,有梦想,这有错吗?玛蒂尔德该不该有梦想? 玛蒂尔德的梦想和虚荣,从人性的角度看,是正常的生活追求,符合人们爱美、想过得好一些的心理。人人都有虚荣心,这并不一定是坏事,相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上进心的表现。面对恶境,无动于衷,在当今社会,并不值得称道。

但凡事都应有度,超过合理的度,事情就会向反方向发展,虚荣不能过度,否则会毁掉一个人。

作品的人物形象是丰满的,玛蒂尔德正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物不能完全否定或肯定。

第4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书愤 教案

《书愤》教案

教学目的 :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要求 :

1,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

2,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 :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关于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1154年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淳熙五年(1178年),被召回临安,先后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晚岁闲居故里。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二、作品简介

陆游的诗今存9 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通篇都是围绕着“志”写的。

这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1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 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

这首诗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后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四、赏析内容

(一)释题

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赏析“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这一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三)赏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当时诗人才36岁。

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点头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小结: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四)赏析“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此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长城”,点明诗人之志。 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主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五)赏析“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小结: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五、艺术特色

(一)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二)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三)用典巧妙不留痕迹。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用典贴切自然。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

六、《书愤》与《登高》的比较赏析

这两首诗是个人身世感怀之作。杜甫和陆游都生逢国家多难之秋,两人的忧国忧民都表现在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系于一体上。这是两诗共同思想感情。

在写法上杜诗前两联写登临所见,通过对悲凉沉郁的秋景描写为后两联抒情作铺垫。陆诗前两联则是追忆早年的经历,怀念楼船铁马的战斗生活。其渴望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成为后两联进一步抒情的张本。

两首诗的后两联有更多相似的地方,都写了老境的痛苦失落。杜甫将国难家愁、荒秋病体共置一处,强烈地渲染了挣扎于艰难潦倒之中不堪忍受的凄惨心情;陆游则一面悲自己,一面赞诸葛亮,即哀叹自己年已垂暮而壮志难酬,赞叹诸葛亮毕竟可以奋斗终身死而后已,两相对照,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七、背诵全诗

教学后记:

第5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对联

对联要点:

五言出句的两个基本句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七言出句的两个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就是平声字,阴平、阳平是平声字 仄,仄声字,上声、去声、入声是仄声字

入声是一种短促声,在古代用的多,普通话里基本取消了,在发言里有 出句和对句的句式如下 五言的两种

(上联)平平平仄仄,(下联)仄仄仄平平 (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 七字的

(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一种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然后掌握词性相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介词对介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等等

再掌握一点,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处在一三五位置的字声可以通融,不必苛求,但处在二四六位置的字声要严格按照声律。

开初掌握这些就可以了,再就是多读古代诗词,掌握那种语感,对联最重要的还不是声律,而是意境的营造,如果没有意境,光合乎音律也是白搭

怎么分上下联,就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如果那字是仄音,就是上联,如果是平音,那就是下联。

在现在汉语拼音中,

一、二声是平音,

三、四声是仄音。

上联贴在门的右边,也就是说,你面对大门,上联是在你的门的右边的。下联自然就贴在左边。

春节贴春联,将春联的上下联贴颠倒的大有人在,那么,怎样排列上下联的顺序呢?

首先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首。贴对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

其次是区分春联的上下联。一般有以下四种区分方法:一是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比 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二是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 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三是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 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四是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 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第6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公开课教案

《我的家在哪里?》扩展阅读与写作

一、设计思想

(一) 教学目标

1、 能力目标:学会对生活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表达;

2、 情感目标:感悟“家”的丰富内涵。

(二) 教学重点

1、 阅读感悟,从多角度来理解“家”;

2、 发散思维,结合具体文段,训练写作。

(三) 教学难点

1、 多层次、多角度理解“家”;

2、 发散思维,写作。

(四) 教学方法

1、 教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组织作用,大胆处理教材。

2、 学法:充分享受课堂主体地位,自主阅读、自我感悟、自由沟通,在阅读、感悟、交流和练笔中提高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从多角度来感悟“家”;

结合具体语段,体会不同人生经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家”的不同感受。

1、冰心(余秋雨):家是思念。马致远:家是天涯游子的根。

2、《让爱住我家》:

孩子——家是甜蜜和欢乐;

母亲——家是忍耐和宽容;

父亲——家是付出和收获。

3、张抗抗:家是一所坚实的房子,家是一首轻音乐。

4、周国平:家是内心世界。

第二部分:发散思维,结合具体文段,训练写作。

第三部分:课后欣赏与写作。

上一篇:个案1第一次面谈记录下一篇:与美德同行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