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自传读后感

2023-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居里夫人自传读后感

居里夫人自传读后感

《居里夫人自传》——读后感

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是谁吗?谁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人?她就是大名鼎鼎的居里夫人。今年暑假,我就读了一本关于居里夫人书,书的名字叫:《居里夫人自传》。

《居里夫人自传》 详细的描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居里夫人生于波兰首都华沙。从小家境贫寒,但学习成绩十分优异。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及亨利·贝克莱尔因为在放射性上的研究和发现,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又因成功分离镭元素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居里夫人倡导用放射学救护伤员,并亲赴前线,推动了放射学在医学领域里的运用。还同时发明了流动光医疗车。真是名不虚传啊!居里夫人应邀赴美为放射学的研究筹款,增进了法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作为杰出的科学家、成功女性的先驱,居里夫人拥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她为科学事业、为人类幸福而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尚情操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读了这本书,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取得好成绩,必须付出很多的心血和汗水 。要有所成就,就更不是轻而易举的了。同居里夫人相比,我真感到惭愧,平时我做事没有恒心,没有毅力,就像做奥数题时,只要一碰到难一些的题目,就不愿多费脑筋,一两次做不出来,就希望家长帮助我完成„„ 俗话说的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因此,从今以后,我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独立思考,认真钻研,不能被难题击垮了,要学习居里夫人的顽强进取的精神。

第2篇:《居里夫人自传》读后感

巨野县王楼小学六年级一班

张薇薇 指导老师:吴维德

15265016650 我喜欢读书,因此爸爸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送我一本书,这次送给我的是《居里夫人自传》。

我捧着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我完全走进了居里夫人的世界:她生长在波兰的一个教师家庭,从小就热爱科学,但由于家庭困难没有能够上大学,17岁就给人当家庭教师,资助上大学的姐姐,她当时的工作虽然被别人看不起,但是她的心中有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在24岁时,她终于实现了去念大学的志愿。在求学期间,她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她仍然刻苦学习,1893年她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巴黎大学物理系毕业,第二年又以第二名的成绩拿到了该校数学系的学士学位。毕业后,她与丈夫一起从事放射性新元素的研究工作,他们呕心沥血,废寝忘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发现了镭和钋。1903年,她们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不幸的是1906年她的丈夫被一辆马车撞死,这给她沉重的打击,但是她没有被悲痛打垮,而是以惊人的毅力继续向科学高峰攀登,终于在1910年提炼出世界上第一块纯净的镭。可以说当时的居里夫人已经是功成名就,衣食无忧了,但她对名誉却十分淡泊,仍然孜孜不倦地进行实验研究,直到临死前还在做实验。 合上书,我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她的遭遇落泪,为她的成功欣慰,为她的精神感动……和居里夫人相比,现在的我是多么的幸福,但是我不能沉浸在这种幸福中不思进取,而是要向她学习,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勇敢地面对,决不放弃。

第3篇:《居里夫人自传》读后感

努力学习,造福人类

——《居里夫人自传》读后感

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居里夫人自传》。

居里夫人原名叫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祖籍波兰,她出生在1867年11月。玛丽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学习味道的家庭,成绩总是第一,每一样功课都比别人学的好。但是,当她想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时,她的祖国波兰却在俄国的统治下,备受压迫,当时的波兰政府甚至规定学校不许讲波兰语。因此,她心里暗下决心,无论以后到那里,都要好好读书,为祖国波兰争光。

居里夫人从小就胸怀大志,一直在为她的理想做准备——长大后,全力投入科学研究中,成为一名科学家。

居里夫人青年时,经过几年做家庭教师的艰辛,她存钱去法国读书。但因为她实在太穷了,钱只够交学费,所以一直没能吃饱饭。有几次,饿得都昏迷了但还是醒来继续看书。虽然同住的姐夫总是关切地问她:“要不要休息几天?”居里夫人却每次都摇头:“不用了,谢谢!”在她的心中,所有的时间都为了大量吸取知识,因为她是如此热爱科学。

大学毕业以后,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一起,通过不断的实验,历经千辛万苦,发现并命名了元素“钚”和“镭”。因财力有限,没有好的实验室,只有在及其恶劣的大棚里,在夏天热得像烤箱,冬天冷得像冰箱的屋子里,几年如一日,经过千千万万次的提炼,提取了十分之一克纯“镭”。通过了科学界的认可,并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而居里夫人,并没有因为获得了巨大的荣誉而自满和享受,她把首先发现的“钚”按照祖国波兰的发音进行命名,完成了她一直以来为祖国争光的梦想。作为一名科学家,她不为金钱和地位所诱惑,一心一意钻研科学,这多么令人敬佩呀!

看看居里夫人,再想想我自己,有着如此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可很多时候,我都把时间浪费了。所以,我以后上课要认真学习,多动脑筋,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也希望将来成为一名科学家,为世界人民造福,那么就得从现在做起,努力向居里夫人学习。

手里的书本还没有放下来,心中的思绪早已放飞,也许,从居里夫人身上,我真的应该好好学习点什么,那么,就从今天开始把!

同和小学五年级四班杨澄宇

第4篇:居里夫人自传优秀的读后感

居里夫人自传读后感

(一)

人生是要面对挑战的,或多或少,或难或易,我们要用微笑去面对。而正是,玛丽·居里,她为科学事业,为人类幸福而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尚情操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居里夫人从小就失去了母亲,全家只靠父亲一人的收入维持生计。但她从不气馁、从不放弃,长大后做了一位波兰裔法国籍物理学家、化学家。1903年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及亨利·贝克莱尔因为在放射性上的研究和发现,共同获得了物理学诺贝尔奖、1911年,因成功分离镭元素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人。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合上这本书,回头想想:居里夫人之所以能有今天这样伟大的成就,是因为她从小就勇于挑战,笑对困难!有一次,我在一首钢琴曲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那是一首考级曲子,非常难练。当时,我完全可以另外再换一首曲子的,但是我没有,我选择了去尝试,去挑战,因为我始终觉得我更适合这首悠扬的畅想曲。于是,在家人的鼓励和我自己努力下,终于弹奏出了一首完整的乐曲,而在成功的背后,是一滴滴辛勤的汗水呀!我就在这一刻明白了"勇于挑战,笑对困难"的深刻含义。

是啊,居里夫人作为杰出的科学家,成功女性的先驱能够拥有这样的品质,我们为何不能拥有呢?那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勇于挑战,笑对困难吧!

居里夫人自传读后感

(二)

今天爸爸在新华书店给我买来一本《居里夫人自传》,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居里夫人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所感动。

居里夫人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她和丈夫皮埃乐·居里先后发现了钋和镭这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出版了《放射性通论》、《放射性物质研究》等著作,推动了原子核科学的发展。1903 年她和丈夫居里、同事贝可勒尔共同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 年她个人又获得了化学诺贝尔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科学家。

居里夫人曾被7 个国家先后24 次授予奖金和奖章,还曾担任过25 个国家的104 个荣誉职位。尽管一生中获得那么多荣誉,可是居里夫人却是一位淡泊名利的人。她把荣获的奖章让六岁的女儿当玩具,并且教导孩子说:"所有的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决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居里夫人的品格更像她的科学成就一样卓越,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别人都在逃离战火,而她却又带领着医疗小组,用她和丈夫发现的X 射线,投身到抢救伤员中,从一个科学家变成了一个舍己救人的白衣天使,那高尚的精神可歌可泣。

《居里夫人自传》自问世以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成为了一部经典,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虽然的它的内容篇幅不长,却留给我们无限的心灵启示。

居里夫人的高尚品德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让人感动、催人奋进!

居里夫人自传读后感

(三)

近日重新阅读了《居里夫人传》,再一次为居里夫人的生命历程所震撼。记得第一次看完这本书后就激动不已,自觉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楷模,生活的榜样。其实本人一向自恃颇高,很少敬佩什么人,但对于居里夫人,却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折服了。她的一生,对于我,有着太多太多的启示。

在我看来,这个本名玛妮雅?斯可罗多夫斯基的普通波兰女孩日后之所以会成为举世闻名的居里夫人,她的家庭、她本人的天赋以及她所处的那个时代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居里夫人出生时,她的祖国波兰正遭受沙俄铁蹄的蹂躏。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父母都曾担任过中学校长),赋予了她良好的修养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当然也将知识精英的聪慧和坚韧毫无保留地遗传给了她。开明和蔼的双亲和五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尽管沙俄施行严厉的殖民统治,但身为小妹的玛妮雅,还是幸福地度过了短暂的童年时光。斯可罗多夫斯基夫妇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我们今人借鉴。他们从未对孩子进行过什么"启蒙",而是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玩耍,去尽情地拥抱大自然。居里夫人一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想必就是在孩提时代埋下的种子。父亲虽然是一名颇有才华的理科教师,却从未刻意引导过孩子的兴趣,他甚至不让小玛妮雅过早地接触理科书籍,好让她在上学后能够全面地涉猎知识,从而逐渐找到志趣所向。当然,他对于孩子们的学业还是非常关心,并且要求严格的。至于母亲,则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放弃了女校长的职务,全心全意地相夫教子。在身患重病、家境窘迫的情况下,她仍旧若无其事地操持家务,不遗余力地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不让年幼的他们过早地承受心理负担。由此,我看到了家庭的意义所在,它不仅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更是一个塑造人的大熔炉。因此,年轻夫妇若想为人父母,必须慎之又慎,因为从此他们的生活将彻底改变,他们要担负起一项重大使命——养育一个小生命,将他(她)塑造成一个"人".这可不比养猫养狗,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人父母,责任重大。我认为如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决不可随便尝试。毕竟,我们不仅要对生命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

斯可罗多夫斯基夫妇的教育是成功的,子女们不但个个成才,而且团结友爱,感情甚笃。居里夫人和姐姐布罗尼雅间的手足之情尤为感人。姐妹俩先后资助对方完成了大学的学业。其谦让、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不由联想到报章杂志上的一些社会新闻:某家的兄弟姐妹为了争夺财产而对簿公堂,甚至大打出手。在我看来,他们真该为自己的举动而忏悔。()要知道,大家是一母所生的同胞手足啊!理应好好珍惜这样的血缘亲情才对,为什么一旦牵涉到利益问题,就变得如此自私无情呢?他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抛弃了生命中最可宝贵的财富,实在是得不偿失呐!作为一个独生子女,我真的非常羡慕玛妮雅的家庭,羡慕她与姐姐之间的那份无私真挚的亲情。

事实上,为了给姐姐筹措学费,年少的居里夫人饱尝了世态炎凉。十七岁那年,她孤身一人背井离乡,去外省当家庭教师,一当就是六年。这六年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逐渐意识到了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复杂。失恋的痛苦经历,更教会她该如何选择终生伴侣,如何从本质上去认识一个人。看来,"长大"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磨难是不可避免的

整本书中,对我触动最大、也最具现实意义的是居里夫人在巴黎求学的那章。她当时经济拮据,为了避免干扰,便从姐姐家搬到了一个阴冷的小阁楼上。每天七点起床,学习到凌晨三点方才就寝。冬日的巴黎寒风刺骨,一床薄被哪敌严寒。于是,玛妮雅只能将所有的衣服都盖在被子上,甚至将椅背压在上面,以此来增加重量和温暖感。仅有的一点生活费只够她终日以水果果腹,根本谈不上添置衣物。她正是穿着打补丁的衣裙和垫着硬纸板的破皮鞋度过了在索尔本大学的求学生涯的。看到这里,我真的不知该说些什么才好了。现在的我,生活得太安逸了,以致于空有雄心壮志,却拿不出半点实际行动。自订的学习计划哪回不是落得个虎头蛇尾、一纸空文的下场。我实在很想拥有居里夫人拼搏奋斗时的那股子劲头,哪怕是三分之一也行。但我清楚,有些东西看的时候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可放下书本,跑到外头教太阳一晒,那点所谓的"激情"便十有八九挥发掉了大半。要是再耗上几日,肯定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我算是明白了:其实成功的秘诀人人都懂,问题在于真正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的人只占少数;所以,成功者寥寥。我若想成功,必须痛下决心,严格要求自己我只希望这次的"激情"可以持续地长久一些,但愿我能够尽快找到自我奋斗的动力。毕竟,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是需要一点精神支柱的。我的支柱究竟在哪儿呢?

也许上面的话题显得有些无病呻吟,但那确是我目前的疑惑之一。当然,对于人生,除了迷惘,我尚有许多幻想。比如说:爱情、婚姻。那么,怎样的爱情和婚姻可称得上是理想和美满的呢?我觉得,居里夫妇的例子给了我最好的回答。他们的婚姻揭示了夫妻结合的最高意义——家庭与事业的和谐统一。他们的相恋是那么的奇特:一场"纯学术"的谈话让他们互生好感;简陋的小阁楼成了他们探讨学术问题兼约会的场所;居里先生将自己的学术著作作为定情之物;最终,"科学"这个共同理想,把两个天才溶化在了一起。婚礼议程极其简单,结婚用品除了两辆自行车外,别无他物,而蜜月旅行便是骑车郊游。在短暂的十一年的婚姻生活中,他们始终相濡以沫,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发现并提炼了钋和镭,双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就了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这是何等质朴而动人的爱情啊!或许在爱情观上人各有志,更何况这样的"天作之和"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他们的故事至少给了我们一些信心,确切地说,是一种信仰——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存在着完美境界的!美好的生活是值得向往的!幸福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我想,有了这信仰,那些执着追求理想的人们便又可平添一份力量和勇气。

不仅如此,居里夫妇的结合更是两颗高尚心灵的碰撞。这碰撞迸发出耀眼的人性光辉。在这对纯粹的学者心目中,科学是最神圣的,是属于全人类的。因此,他们无偿地将镭的提炼方法公诸于世。在生活上,他们几乎毫无要求。对待科学研究却是异常严谨,锲而不舍,孜孜不倦。"荣誉"和"财富"在他们面前显得如此渺小而又微不足道。居里夫妇为那些有志于做学问的年轻人作出了最好的榜样!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将一个严酷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探求真理没有捷径可走,那必将是一条清贫而又寂寞的漫漫长路。若无足够的毅力,千万不要轻易涉足。最可怕的事莫过于知难而退,临阵脱逃,继而变成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学者。君不见今日的学术界里,这类招摇撞骗的假学究何其多也!然而,科学研究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之人,永远无法踏进科学的神圣殿堂。所以说,真正的学者是心怀宇宙的,也只有具备这样的胸襟方能发现真理,并且真正懂得真理的价值。

读罢《居里夫人》一书,我已将我的感悟悉数与大家。书中还有一些感悟东西,忽隐忽现,难以捕捉。那只有一边生活、一边体会了。

第5篇:《居里夫人自传》的读后感范文

【第1篇】这个假期里,我读了【居里夫人自传】这本书,它是法国获得过两届诺贝尔奖的人,这本书是她写自己的生活的。

在她十六岁时就读完了波兰中学,不但在巴黎大学当了女教授,还在1911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居里夫人的医生是十分坎坷的,早在幼年时就失去了母亲,这对她来说是多么大的大的打击呀!但她不但没有屈服,还同丈夫一起炼出了镭,就在他们高兴时,丈夫又遭遇了车祸,虽然她受到了很沉重的打击,但她还凭借自己的毅力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第二次获得了诺贝尔奖。

居里夫人就是一位这样的女性,不管经历了怎样的挫折,不管遭受了多大的打击,还是依然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这种精神多让人敬佩,又让多少人自愧不如,我们都因该向她学习,学习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

【第2篇】

我在这个寒假看了很多的书,其中我比较喜欢《居里夫人自传》这本书。

这本书是居里夫人的小女儿艾芙.居里写的,她把居里夫人的一生写的生动、形象。

居里夫人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后来,她最爱的大姐因病去世,这让居里夫人的童年充满了悲伤。因家里生活条件贫困,居里夫人十几岁的时候就去外地当了家庭教师。直到二十四岁,才完成了上大学的梦想。上大学的居里夫人非常刻苦,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努力。因此她在科学研究工作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还乐于指导别的科学家,给他们了巨大大的帮助。直到去世前还牵挂着她工作的事情。

从这本书,我懂得了,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第6篇:居里夫人自传

《居里夫人自传》读后感

这位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的第一人,爱因斯坦最为推崇的女科学家。她是谁——玛丽居里。

我第一次读《居里夫人自传》,就被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征服了,她甚至征服了世界。

玛丽居里于一八六七年在波兰华沙出生,当时华沙却被俄国统治着,公立学校强制学习俄语,如果不小心讲出了波兰语,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十七年后,玛丽居里已中学毕业并且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她找到了一份当家庭教师的工作,是给在一个生活在农庄的孩子教书,在这里她学会了许多——种植技术,马的脾性等。因为家里的钱只供让二姐去巴黎学习,这使得玛丽居里一边努力学习一边辛苦工作。最终通过她的努力,她到了巴黎潜心钻研,加倍学习,当上了女教授后,因为,留在巴黎,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当年年末,玛丽居里和她的丈夫因发现放射性和放射性元素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可她的丈夫在一九零六年去世了,她第一次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中,但巴黎大学让她担任教席,使她继续为科学事业奋斗。 因为丈夫的逝世,玛丽居里只好把两个幼小的女儿交给皮埃尔的父亲照料,没想到在一九一零年她敬爱的公公久病不治而去世,她和她的女儿再一次陷入了悲痛之中。

她和她的大学朋友一起组织了互助合作小组,专门针对孩子的教育,这个效果颇佳。玛丽居里的两个孩子学习非常认真,长大后也通过考试进了好的学校。

玛丽居里也在之后因发现了两种新元素——镭和钋,这一发现,顿时又让全世界轰动,她再一次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且与第一次不同,这一次是她单独获奖。一九三四年,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因白血病辞世。

而这一本薄薄的自传书它不仅仅写了居里夫人的传记故事,却也让我从中学会了很多为人精神。

“物理和化学学校并未为我们提供合适的实验场地,但幸运的是校长准许我们使用先前作为解剖教学用房的一间废弃的木棚。木棚顶上有一个很大的玻璃天窗,只不过有多处裂痕,一下雨就会漏水。棚内夏天闷热潮湿,冬天阴冷难忍。虽然可以生炉子取暖,但也只是火炉旁边有那么点热气而已。此外,我们还得自己掏钱购置一切必备的仪器装置。木棚里只有一张破旧的松木桌和几个炉台、汽灯。做化学实验时,常会产生有毒气体,刺鼻呛人,我们不得不把这种实验移到院子里去做,就这样,仍旧有毒气进到棚内来。我们就是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之下,拼命地干着。”书中不只这些还有很多很多,我在读这本书之前,甚至天真地以为物理学家做实验不都是国家给钱支持,可看了后,心头有点儿酸,她仅仅只是为了个人爱好和国家利益,觉得牺牲自己没什么,还能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做着实验,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难道不令人崇敬吗! 而后,政府多次给予她奖励,她都没要,断然拒绝,还在为社会做出贡献。她一次次地研究镭治疗癌,研究成功,便无偿地将镭的研究方法公布于世。荣誉和财富在她面前是多么的渺小。

“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真正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城市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这句话出自于居里夫人自己,我正在慢慢地领会着其中的深意。

上一篇:交通安全寄语图文下一篇:单位聚餐祝酒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