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爱情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文一共涵盖5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大学心理爱情论文(精选5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旨在探讨大学生偶像崇拜、爱情完美主义与婚恋观三者的关系,检验爱情完美主义在偶像崇拜与婚恋观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偶像崇拜量表(CAS-R)、大学生爱情完美主义量表(RPSCS)和大学生婚恋观问卷(CMLQ)对57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第一篇:大学心理爱情论文

试析大学生的爱情教育

摘要: 面对大学生的恋爱现状,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爱情教育,弗洛姆关于爱的理论对大学生的爱情教育有现实的借鉴意义。爱情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健康的爱情观,本文具体分析了大学生的爱情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爱情教育弗洛姆内容途径

爱情是人类高尚的情感,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主题。大学生作为人群中的特殊群体,年龄一般在18—24岁,正处于由异性向往向恋爱择偶期的过渡时期,大学期间正是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形成和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和热烈的追求。长期以来,高校的爱情教育仅限于思品课和事发后的处理,缺乏对学生爱情观的教育和引导,缺乏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爱情观的相应措施。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爱情教育必不可少。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社會学家、伦理学家和哲学家埃利希·弗洛姆(1900—1980)在其著作《爱的艺术》中阐释了有关爱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其中一些理论对大学生的爱情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知识和努力才能学会的艺术。“难道只有那些能帮助人们猎取到金钱和名望的东西我们才考虑去学?”爱是需要学习的,这是很多人从来没有想过的,一般人的爱,关注的是如何找到一个可爱的对象,而很少注意对象本身及爱的能力或可能性的理论认知。“尽管有不少人明显遭到了爱情的失败,但极少有人去努力学会爱情这门艺术”。在这本书中,弗洛姆批判了对爱的三种误解;其一,把爱理解为如何得到别人的爱;其二,认为爱是简单的,与生俱来的;其三,认为爱只是爱的对象而不是能力。他还指出,“要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正如生活是一门艺术。人们要学会如何去爱,就得像学习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或者医疗和工程一样去开展行动”。如果一个大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外,没有基本的文化修养、爱情道德、传统美德,人格就是不健全的。要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就应把爱情教育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弗洛姆关于爱的构成要素

弗洛姆对爱是这样界定的:“爱是指热烈地肯定他人的本质,积极地建立与他人的关系,在双方各自保持独立和完整性基础上的相互结合。”由此可以看出,爱既是人处于克服孤独的需要,追求与他人结合,又是各方维护自我、保持个性,不把自身消融于他人之中。爱是一种活动,一种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双方平等、各自独立、相互肯定基础上的人与人的结合。弗洛姆把爱分为: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兄弟之爱、母爱、性爱、自爱和上帝之爱。为了不使爱变得抽象,弗洛姆提出了爱的构成要素:给予、关心、负责、尊重和了解。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性的情感。

首先,爱是一种给予而不是索取。给予不是在物质领域,而是在人文领域,给予人的整个人格或生命,把他一生中最宝贵的生命活动、兴趣、理解、知识、幽默、欢乐、悲伤等无私地奉献出来。通过给予,“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足、我的能力”。

其次,爱意味着关心。这在母爱中表现得最为显著。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就没有爱。爱的本质是创造和培养,爱情和劳动是不可分割的。人们爱自己的劳动成果,人们为所爱之物而劳动。

再次,爱是责任。“责任是我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需要的响应”。负责任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需求予以响应。

最后,爱是尊重。就是承认对方的自由和独立性,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对方独有的个性并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缺乏尊重、责任心会很容易变成控制别人和奴役别人的另类心理。

弗洛姆把爱看作人的一种基本需要、一种情感体验,从精神上界定爱,指出爱的本质是给予。弗洛姆的这些思想对人的全面发展,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爱情观大有裨益。

二、爱情教育——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素质是描绘个体条件和能力全貌的综合性概念。对未来研究极具权威的罗马俱乐部总裁佩西在《未来一百页》的报告中指出:“无论从哪个角度揭示未来,有一点是首肯的,未来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健康的体魄、渊博的知识,又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按素质系统划分,即具有良好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而大学生的爱情教育则关系到培养人、塑造人的问题,教育学生怎样走好人生路,是高校教育必须担负起的义不容辞的职责。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说过:跟青年男女个别地直接谈有关爱情的事情是很有益的。跟十七八岁的青年直接做没有掩饰的谈话,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需要的——需要教导青年来谈爱情。

首先,爱情教育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人从出生到成熟直至死亡,各个阶段都有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也就是说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其明显的年龄特征。人在一生的发展中既表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又表现出了连续性,心理学家们都把人的一生分为阶段来研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0—1.5岁是婴儿期,人格发展是信任对不信任;1.5—3岁是学步期,人格发展是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3—6岁是儿童早期,人格发展是主动性对内疚;6—12岁是小学期,人格发展是勤奋对自卑;12—18岁是青少年期,人格发展是认同感对角色混乱;18—24岁是成年早期,人格发展是亲密对孤独;25—65岁是成年期,人格发展是繁殖对停滞;65岁以后是老年期,人格发展是自我完善对失望。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至24岁之间,正好属于埃里克森所划分的成年早期,这一阶段人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体验爱情的实现。发展亲密感对顺利地进入社会健康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由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可以看出,情感是人的生存的必然需求,这个时期心理发展特点表现为需要获得别人对自己的亲密感,恋爱是这个时期人的成长过程较为显著的特征。如果人为地阻止大学生这种心理成长,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健康成长。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对真正爱情的含义、爱情的本质及所包含的全部内容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很容易出现不健康的爱情观。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能力,是需要学习的。爱情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了解什么是爱、爱的价值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使学生明白爱情产生的生理、心理因素,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如何被爱。

其次,爱情教育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们能正确驾驭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家庭,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应该使学生对人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包括婚姻、爱情、家庭。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的发展,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正是由于“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才产生了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才开始了人类的发展史。人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历史产生和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的需要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正确引导大学生对爱的需要。

最后,大学生中出现的爱情问题需要教育引导。不同学者对我国大学生恋爱的情况都作了调查,尽管调查年限、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不同,调查所得数据不同,但是从这些调查数据来看,大学生恋爱已是大学生活中十分普遍的现象。《2000年中国大学生性文明调查》的数据显示,有56.4%的大学生谈过恋爱。笔者2000年对西北边远落后地区大学生恋爱情况进行调查,有恋人的大学生占28.3%;2006年对宁夏师范学院大学生恋爱情况进行调查,正在谈恋爱的学生中05级占29%,04级占32%,03级占38%。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恋爱表现出下面几个特征:

①年龄低龄化。它是当今大学生恋爱现象的重要特征之一,以往大学生恋爱以高年级或毕业班居多,而现在许多学生入校不久便加入恋爱大军。

②方式公开化。我们知道,大学生的爱情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从改革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谨慎严肃期(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学生被禁止谈恋爱,谈恋爱处于地下;开放突破期(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法规的不断变化,文化的交融引发了社会观念和大学生自身观念的变化。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恋爱行为有了相对宽容的态度,大学生的恋爱方式日渐开放,由地下转入地上;网络条件下的速成期(2000年至今)。现在的大学生谈恋爱不在乎别人的注目和议论,在校园里形影不离,大庭广众之下卿卿我我已较为普遍。

③爱情表达方式缺乏修养。表现为恋爱行为不检点、不约束、甚至放纵。

④恋爱动机简单化。只恋爱而没有考虑到将来的结婚,不是清楚地、自觉地意识到恋爱是为了选择终身伴侣,不少恋爱者的动机只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或虚荣心的需要,消除内心空虚,寻找精神寄托,充实课余生活,满足好奇心,随大流等。

当然大学生爱情观的主流是健康的,认为爱情应该在学习和工作中,在相互学习中建立。但是我们也看到,在一部分学生中,爱情观不成熟,表现为爱情至上,把爱和被爱视为人生的第一目标,终日沉溺于爱情之中;游戏人生,一些大学生谈恋爱奉行的是“只求现在拥有,不求天长地久”,消除寂寞,打发时间;恋爱中缺乏责任,他们对于生活、对于未来没有一个清晰构架,对于未来家庭生活中需要担负的责任,还没有心理准备,爱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时候只是在脑海里闪现的一种拥抱的冲动而已。从大学生恋爱中表现出的特征可以看出,大学生在谈恋爱的时候,不理解爱情的真谛,不理解什么是爱,不能处理好恋爱与学业、恋爱与道德、恋爱与性等的关系。

如前所述,爱是一种能力。爱情不仅仅是一种瞬间强烈的性爱激情,还是一项挑战和意志抉择,一项生命本质追求的价值判断,一个人生历程的切实承诺与实践。爱情是意志行为,是个体人格成熟发展的需要,爱情的指向是自我独立意志的主动抉择,是人类成熟个体认真履行自己的承诺,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去拥抱爱人的生命,是以自己生命的本质去体验爱人的生命真谛。爱不是无师自通的情感,面对大学生的恋爱现状,教育工作者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大学生的爱情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要引导大学生善待自我和他人的情感,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了解自我,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人生观、爱情观,为拥有完整和谐的人生做准备。

三、大学生爱情教育的内容、途径

大学生爱情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大学生形成健康和谐的爱情观,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以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不是鼓勵学生谈情说爱。鉴于此,爱情教育的具体内容应该包括:爱的本质,爱的道德教育,爱的情感教育,爱的艺术教育,爱情与事业的关系教育,失恋教育,爱情与性的教育,生理教育,爱情、婚姻和家庭的关系的教育,法纪教育等。爱情教育的核心是爱情的道德教育。卢梭说:“道德的美必然增添爱情的美。”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爱情能使理智有助于感情,能向感情注入道德力量,使内心活动在道德上趋于高尚,而不使人去盘算他所爱的人能给他带来多大的好处。只有当感情和思想融合成人对人的道德责任感,爱情才会是高尚的。”

大学生爱情教育的主要途径如下:

首先,加强爱情的理论学习。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艺术。爱情实践的基础是爱情理论,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爱情教育首先要解决爱的理论问题,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爱情,爱情的本质是什么,爱情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如何处理恋爱中的各种关系,等等。可以通过专题讲座、选修课、推荐有关爱情的名著如《情爱论》、《爱的哲学》(瓦西列夫)、《爱的艺术》(弗洛姆)等,提高大学生的爱情理论水平。

其次,运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开展同伴教育,发挥群体效应。团体辅导是指在团体指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互相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当代大学生群体既表现为具有独立性、有主见、不盲目服从,具有变通性和灵活性,又因其自身道德理性的不成熟,喜欢参照和效仿,同时渴望认同和学习,希望得到支持和肯定。团体辅导的功能可以满足和适应大学生的这一需要。通过同辈群体的互动,助人自助,面临同样问题的学生能一起分享爱情问题中的烦恼与挫折、喜悦与欢乐,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的作用,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爱情问题的认识,培养健康人格。

再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一个具有良好的校风的学校环境和一个温暖融洽、团结和谐、好学上进的班级环境,给学生以健康向上的精神感染和思想熏陶,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恋爱心理活动和行为。

最后,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及时解决大学生恋爱中的各种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美]弗洛姆著.赵正国译.爱的艺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3.

[2]张成山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8.

[3]黎文森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8.

[4]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

[5]张向红.我院学生恋爱观探析.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2).

[6]刘涛.近十年我国大学生爱情教育研究综述.江西教育科学,2007,(11).

[7]王守纪等.爱的艺术与爱的教育——弗洛姆爱的理论及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5).

[8]潘清泉.对大学生进行爱情教育的思考.柳州师专学报,2005,(4).

[9]何桂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恋爱观演变轨迹的探讨.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1).

作者:张向红

第二篇:一例校园心理案例:爱情魔咒

一、案例回放

许三强(化名),男,20岁,大二。三强大一一开学就喜欢他们班的学习委员,并展开猛烈的攻势,可始终感动不了这位同学。三强追得好辛苦,再加上舍友们的起哄、班上同学的宣传,闹得满城风雨,沸沸扬扬,以至于他觉得特别没面子。回忆起来,三强觉得这是一段虽不十分惨痛但总归是挺没面子的事。从此,他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以至于后来他一喝酒或做梦时会哭喊学习委员的名字,还撕心裂肺地说:“就是喜欢她!”让他郁闷的是,他后来交往了另一个女孩子,两人感情挺好的——只是他一喝醉酒喊的还是那位学习委员的名字,梦里喊的也是她的名字。因此,他现在的女朋友特别郁闷,两人的感情也闹起了危机。三强也觉得特别郁闷、苦恼,觉得自己已经对学习委员放下了,不明白怎么还会这样。他陷入了极度的沮丧中,尤其是酒醒或梦醒后,感到不愿意见同学,怕被他们嘲笑;不愿见现在的女朋友,并深深地自责,埋怨自己无能,甚至怀疑自己得了一种奇怪而不可救治的病,变得敏感、多疑。有时候上课,上着上着一下子就莫名地紧张、焦虑起来。

三强来咨询的主要原因是:他觉得特别郁闷和苦恼,觉得自己已经把学习委员放下了,可还反复出现上面描述的情况。他对咨询也抱着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他担心咨询师会像学生一样嘲笑他;另一方面,他又希望通過心理咨询能够帮助他,缓解自己的压抑,帮助他解决困难,走出心理的阴影,同时他又怀疑咨询师能否真正解决他的问题。他自己描述为:抱着“痛苦不安”而来,就像抱着一块巨大的石头,在偌大的校园里,竟无处把它安放。

二、咨询过程

我先后为三强进行了三次咨询,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收集个体资料、评估问题之后,第一次咨询时,我先向三强简单介绍了心理疏导疗法(TDP)的基本理论和心理疏导治疗模式“不知—知—认识—实践—效果—再认识—再实践—效果巩固”等相关知识。我从心理基础认知开始,解析他上述一系列心理问题产生的心理、生理以及社会原因,告诉他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人作为社会化的产物,不可能不受到外界客观环境的作用和刺激,着重跟他强调了每个人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这其中有积极的、正面的,也会有消极的、负面的,临床心理学把这种自然和社会的作用和刺激称之为“心理—社会因素”。我们要做的就是来消除这些消极的、负面的心理,保持主动、积极的心理过程和平衡稳定的心理状态。

通过心理疏导,对三强当前身心所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障碍进行疏通引导,以准确、鲜明、生动、灵活、亲切、适当、合理的语言帮助三强分析这些症状产生的根源和形成过程、本质和特点,使其认清心理疾病的产生规律,改造个性缺陷,提高主动应付心理应激反应的能力,最终使其在逐步认知中慢慢解压,缓解抑郁。

第一次咨询后,他逐渐对我信任起来,和我建立了咨访关系,并希望通过咨询能够达到以下目标:消除反复出现的喊一个人的现象,真正做到释怀;减少因沮丧造成的自闭、自责心理;消除自己的疑病心理;改掉紧张、焦虑的毛病。

这两次咨询主要通过谈话的方式,让三强自由、放心地宣泄自己沮丧、苦恼的情绪,并适时引导。在真诚的沟通中,三强的参与感和自信心有明显改善。然后,针对他表述出来的“反复出现喊一个人”的症状、人际交往、与女友的相处、减少因沮丧造成的自闭和自责心理等问题进行开导,并让他尝试从这些问题中找出相应的因果关系。

在每次咨询后,我都给三强布置了“作业”,作为咨询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便让他可以看出自己存在的问题,使咨询效果更好。我还强调:咨询目标不是消除所有的负性感受,只是学会使自我感受与事件相符合,解除过度的心理反应。

在咨询初期,我将咨询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一个是对大一追求学习委员遭拒绝,二是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回报以及同学的嘲笑等产生的沮丧、自闭等情绪,三是后来出现的紧张、焦虑情绪。我让三强思考:这三个问题是不是一个因果关系。三强进行了深入思考,找出了它们的前因后果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对自己存在的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然后,我从分析主要的非功能性情绪、认知和行为入手,讨论产生心理问题诸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制定如下咨询方案:

1.行为目标。(1)学会更坦然地看待失恋问题,认识到恋爱不是一件虚荣的事,不要认为“没有追到就是无能”。(2)真正做到释怀减压,正确看待二人的关系。(3)纠正因紧张、焦虑而产生的不良生理反应。

2.情绪目标。(1)降低因沮丧造成的自责情绪和自闭心理。(2)降低由上述一系列心理而产生的紧张、焦虑情绪。(3)消除自己的“疑病”心理。

3.认知目标。(1)我可以释怀的,不再想“关于学习委员”的这件事,这本身没什么。(2)我不是无能,感情本来就是两个人的事:我努力了,结果如何都可以坦然面对。不用自责,很多潜意识的东西不代表我真实的想法,我可以更好地对待现在的女朋友,她一定会宽容我的。(3)我完全不用紧张和焦虑,因为我肯定没有病。

三、讨论

当三强暴露出主要问题时,我便把咨询的注意力集中在问题背后的不合理信念上:三强把失恋、同学的嘲笑、女友的郁闷和自己的行为不能得到他人认可这些问题都施加在自己身上,导致了即将让自己崩溃的一连串心理不适。他把这一系列的不合意变成了非理性的、有偏差的自责和抱怨。当这些情绪压抑了太久、积攒了太多的时候,超越了他的挫折阈限时,便失去了自我评价的理智。我正是抓住这一点,在三次咨询当中有意地对他进行一一疏导,重点集中在正确认知自我和提高挫折阈限上。

具体做法是:通过反复的引导、暗示,通过问卷、作业整理等方式促进三强深入自省,不断地强化训练,使其慢慢地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健康的恋爱观;不断地帮三强减压、放松,整个谈话过程都有舒缓和谐的音乐作为伴奏,使其消除紧张和焦虑;鼓励三强重新开朗起来,多和同学交流,一起进行课外运动,在沟通交流中开朗起来,豁达起来;通过医学知识的介绍,让其认识到不必为自己身体极微小的变化而感到极大的不安,鼓励他多培养些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丰富课余生活,消除敏感多疑;针对性地给予支持性心理疗法,指导、帮助其正确对待疾病,教给他处理好各种关系和改善社会生活环境的方法,提高战胜“心病”的信心。

每次会谈中,我会针对性地对比三强这一系列不合理信念争论的结果,使其看到自己心理和情绪的对立面。通过对比,让三强自己判断并选择自己愿意成为怎样的人,暗示、帮助三强摒弃消极、负面的心理和负担,鼓励他要向积极、正面的看齐。同时,要求他每天花10分钟时间来强化合理信念:

1.没有追到学习委员不是因为我太差劲、太无能,而是我们两个真的不合适,我可以找到真正适合我的。

2.跟现在女友的误会一定会随着我积极配合参与咨询而消除,或许这还是女友对我的考验。

3.我可以做到不沮丧,我可以多跟同学一起活动,我们可以融洽地沟通。

4.我完全不用紧张,不用焦虑,我完全能静下心来认真地听课,不为外界的事物所干扰。

5.我绝对没有任何病,纯粹是我胡思乱想的结果,如果我真的一直胡思乱想,那样我就真的得病了,所以我一定不要胡思乱想。

第三次咨询结束后,三强取得了很大进步,他说他上课已经不紧张了,能静下心来听课了。摆脱这些沉重的心理包袱后,他感觉很放松了,焦虑心理也好了很多。心情渐好之后,觉得饮食也好多了,发现自己一点都没有教师所说的病例症状和体征。他通过跟女友讲这几次咨询的内容和心得,女友也能原谅和宽容他了。他最后跟我说:“虽然最近没有做之前说的那样的梦,也没有喝酒,但他相信,即使做梦喝酒,也不会再像之前那样了。”我觉得他一定可以做到!

四、结论

在这一案例中,第一,来访者沮丧心的逐渐消除和自信心的逐渐增强是确保疏导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从而调动了戰胜心理问题的内在动力。咨询过程中疏导得当,引导有力,使咨询者在新的认知与实践中进行自我领悟,提高认知,在实践体验中产生欣慰和愉悦的情绪。咨询师注意到这一点很重要,它涉及了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第二,在咨询过程中,对每个问题,先要致力于减轻其面对具体情境产生的过度情绪反应,然后再与他一起分析、讨论引起问题的不合理的信念的核心是什么,提高挫折阈限,使之能从更抽象层面上理解情绪反应的由来,有更多的机会确立建设性的适应模式。第三,整个心理疏导过程,是一个破坏旧心理不平衡、建立新心理平衡的过程。第四,通过相关案例,引导、暗示其建立自信,走出上述症状的阴影,这一点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反思

大学生恋爱早已是普遍的现象了,本案例虽不十分极端,但应该是个比较典型的案例。面对爱情,大学生急于求成的占有心理和盲目从众心理,使他们往往对自我缺乏充分肯定,甚至有人为自己没有恋人感到自卑。面对恋爱挫折,如本文的单恋,由于不能有效排解心中强烈的爱,又欲爱不能,逐渐生出一系列心理问题。

因此,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劝诫大学生,恋爱受挫要及时振作起来,不要因失恋而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也不要因此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失恋之后,不要沉湎于过去,要学会适度遗忘,卸下心中的包袱,缩短自己重新振作的时间。失恋后也可适时地转移注意力,调整重心。爱,并不是生活的唯一,除了爱情,等待我们做的事还有很多,要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学习、工作上,也许很快就能从失恋后的迷惘中找回自我,说不定还会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自我。

参考文献:

[1]许雅青.一例失恋心理问题咨询的案例报告[J].社会心理科学,2011,(01).

[2]刘明.赢得来访者的信任[J].心理与健康,2011,(05).

[3]叶华奇.其实很爱你——一例自卑心理的案例报告[J].社会心理科学,2011,(07).

[4]潘柳燕.我该怎样挽回面子[J].大众心理学,2009,(02).

[5]严文华.倾听他人的生命故事——如何训练倾听能力?[J].大众心理学,2011,(08).

[6]王丽萍.她为何总是洗手[J].大众心理学,2006,(09).

作者:高仁甫

第三篇:大学生偶像崇拜、爱情完美主义与婚恋观的关系研究

摘要|旨在探讨大学生偶像崇拜、爱情完美主义与婚恋观三者的关系,检验爱情完美主义在偶像崇拜与婚恋观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偶像崇拜量表(CAS-R)、大学生爱情完美主义量表(RPSCS)和大学生婚恋观问卷(CMLQ)对57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结果显示,偶像崇拜与爱情完美主义呈显著正相关(r=0.33,p<0.01);偶像崇拜与婚恋观呈显著正相关(r=0.20,p<0.01);爱情完美主义与婚恋观呈显著正相关(r=0.50,p<0.01);爱情完美主义在偶像崇拜与婚恋观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p<0.001)。研究结果表明,偶像崇拜完全通过爱情完美主义影响个体婚恋观,个体偶像崇拜卷入程度越高,则越追求完美主义的爱情,其婚恋观也越传统和保守。

关键词|偶像崇拜;爱情完美主义;婚恋观

1 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造星产业的崛起和网络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偶像崇拜出现了空前的普遍和狂热。搜狗联合音悦台于2016年共同发布的《中国粉丝追星大数据报告》指出,在当前追星的粉丝群体中,20—29岁的占47%,在所有年龄段中占比最高,其次为30—39岁,占22%,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人高达53%[1]。该结果似乎表明学生是追星群体中当仁不让的主力军。自2018年起,《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选秀节目的播出引起了高度广泛的社会关注,激起了新一轮的年轻人参与娱乐的热潮。“偶像”“追星”“饭圈”等主题成为了年轻人关注和讨论的热点,是当今年轻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偶像崇拜人群呈指数幂形式增长,网络平台上亦出现了许多粉丝自嘲“谈恋爱不如追星”“偶像这么完美要恋人来干什么?”的现象[2]。相关学者认为,出现这样的现象,与粉丝的情感依恋以及偶像呈现在公众视野里的完美形象不无关系。当今的偶像竭力满足着大众的幻想和期待,塑造出完美无缺的形象,而一些粉丝在生活中把偶像当作恋人一般爱慕,如果粉丝长期爱恋着这样一种理想化的完美形象,势必影响其在爱情中对自身和恋人的看法及标准,即其爱情完美主义倾向[2]。青年男女到了一定的年龄,必然会面临恋爱和婚姻的问题,这不仅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必要环节,也关系到个人生活的幸福[3]。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过渡时期,心理发展呈现出动荡不安的特点,对婚姻爱情的理解不稳定[4],对待爱情的不理智看法,可能会对婚恋观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对于教育者来说,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婚恋观指导与教育。

针对这一现象,本研究主要探究大学生偶像崇拜、爱情完美主义与婚恋观三者的关系,并检验爱情完美主义在偶像崇拜与婚恋观之间是否存在中介作用,构建三者关系的理论模型。进一步完善国内相关研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合理的参考。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偶像崇拜的相关研究

偶像崇拜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个性发展上欣赏、接纳另一个人的价值观、行为取向及外在形象等,并加以推崇和效仿[5]。从部落图腾到精神领袖,偶像崇拜在人类社会中存留已久,其含义也随着历史的潮流不断演变。远古时期,人类信仰的对象是自然物,之后出现了图腾、神话人物、祖先、英雄人物等偶像崇拜;而到了现代,偶像崇拜主要指杰出人物、公众人物、演艺明星等[6]。

目前,偶像崇拜问题吸引了来自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研究者的关注。其研究方向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探讨偶像崇拜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关系[7,8];二是考察偶像崇拜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现状[9-11],这两类研究多以被调查者自我报告的方式进行归类分析;三是编制偶像崇拜的调查问卷[12,13]。

在心理学领域,多数学者在探究个体或群体偶像崇拜的现状、特征或进行关系研究时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法,以探讨偶像崇拜背后的心理机制及对自我成长的影响。具体来说,宋欢等人(2020)在对青少年人格类型与偶像崇拜关系的研究中发现,轻度偶像崇拜的青少年往往具有高开放性的特点,这类青少年更有可能表现出开朗健谈的性格,将偶像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从而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14]。时嘉惠等人(2016)的研究指出,外在生活目标(例如个体对功名利禄和外貌等的追求)能够正向预测初中生的偶像崇拜卷入程度,而偶像崇拜卷入程度又可以负向预测其主观幸福感[15]。梁耀文(2018)的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越是在偶像崇拜中付出较多情感投入,对偶像几近病态的崇拜,其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水平也就越低[16]。

总结前人研究我们不难以发现,个体偶像崇拜卷入程度越高,对其自我成长越有可能造成负性的影响。

2.1.2 爱情完美主义的相关研究

目前,较多学者认同将完美主义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前者倾向于追求积极的目标并从中获得快乐,后者倾向于苛刻评价并担心缺点[17]。此外,杨宏飞等人(2007)认为完美主义还有一般和特殊之分,一般完美主义指能够影响个体整体生活以及行为的完美主义,特殊完美主义指生活的特定领域,如在学习、工作、爱情等方面追求完美的倾向。相应的,他们编制了《大学生特殊完美主义量表》,确定了特殊完美主义包含外表、学业、爱情、社交和个性这五个维度[18]。此后,杨宏飞(2015)又将爱情维度从特殊完美主义中单独提取出来,编制了《大学生爱情完美主义量表》,并初步确立了爱情完美主义的基本结构,即包含苛求、理想化和忠贞这三个维度。他把爱情完美主义理解为在爱情方面追求高标准、严苛评价且重视缺点的心理特征[19]。

国外学者Habke和Flynn(2002)發现,消极完美主义(即以害怕失败为驱力的完美主义)将对个体的人际关系产生不良影响[20]。Stoeber(2009)的研究支持了这一结果。他表示,受到消极完美主义影响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亲密关系或恋爱关系[21]。Shea,Slaney和Rice(2006)指出,个体对伴侣行为表现的预期与其现实表现的差距可以正向预测其在恋爱关系中的回避水平,即差距越大,其越有可能采用逃避的方式来应对恋爱冲突[22]。类似的,Mackinnon等人(2012)的研究结果发现,伴侣导向完美主义(即对伴侣的完美主义期望)会引起伴侣间的矛盾和冲突,使个体脱离亲密关系,对其幸福感带来极大的影响[23]。此外,国内学者李建伟等人(2010)的研究表明,完美主义对大学生爱情观有显著预测作用,个体对爱情的完美期望和要求越高,就越有可能形成缘分型的爱情观,这样的人不会轻易相信爱情的降临,也不会对普通的爱情关系感兴趣[24]。

叶方圆园(2019)将偶像崇拜首次与爱情完美主义相结合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存在偶像崇拜的大学生与几近没有偶像崇拜的大学生相比,他们对爱情和恋人的理想化程度较高,对恋爱的看法和期待更不符合现实;而对偶像具有浪漫化、幻想化的心理认同,到达一定程度的分裂性心理的大学生,对恋人和爱情的缺点、瑕疵和挫折容忍度非常低,同时要求自己的爱情生活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2]。

从上述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消极完美主义负性影响亲密关系,而爱情完美主义对恋爱关系也存在负性影响,两者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上其结果是趋于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将爱情完美主义视为一种消极完美主义,它同样不利于人际关系与亲密关系建立,对个体的婚恋心理及婚恋关系有着负性影响。

2.1.3 婚恋观的相关研究

纪秋发(1999)将婚恋观理解为个人价值取向在婚恋问题上的体现,包括个体的择偶标准、对婚姻形式及其变异的看法、对性行为的态度等多方面内容[25]。在婚恋观的结构上,李志、吴绍琪(1997)认为婚恋观分为五个方面,分别是恋爱动机(婚恋价值取向)、择偶标准(择偶条件和依据)、婚姻基础(个体择偶时重视情感的程度)、婚前性行为评价(对婚前性行为的认识和容忍程度)、婚外恋观(对第三者插足的态度)[26]。吴鲁平(1999)将其划分为择偶标准(即择偶条件)、婚姻家庭观(即对婚内出轨、婚内隐私、婚前财产公证的态度)、性爱观(即对性开放程度和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三个方面[27]。解英兰(2002)则将其分为婚姻基础(婚姻中对感情、物质、学历的权重)、婚姻年龄(对配偶年龄范围的接受程度)、择偶标准(对配偶特征的偏好)、结婚形式(个体对婚礼仪式的偏好)、婚外恋观(对婚外恋的道德评价)、离婚观(对离婚现象的评价)六个方面[28]。

目前,关于婚恋观的研究国内外均有较多学者涉及,其中,已有少部分学者针对完美主义和婚恋观的关系展开考察。潘文敏(2012)在其研究中指出,完美主义特质强的女研究生在择偶时更有可能固守自己的标准和理想型,而完美主义特质不明显的女研究生在择偶过程中则更加开放和灵活,她们通常会视实际情况主动调整自己的婚恋选择行为和择偶标准[3]。

2.2 问题提出

根据前人研究可知,偶像崇拜卷入程度越高会加强个体在择偶上的完美主义倾向,即导致个体对择偶标准的提高。虽然目前没有爱情完美主义对婚恋观和偶像崇拜对婚恋观的直接研究,但是根据已有研究证实的观点,即爱情完美主义是完美主义的一个分支,择偶标准是婚恋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推测婚恋观、爱情完美主义和偶像崇拜三者间可能存在两两相关关系,偶像崇拜卷入程度能够提高个体爱情完美主义倾向,而高水平爱情完美主义也会导致个体形成更为传统、固执的婚恋观。

本研究立足于前人已有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三者之间是否存在这种潜在的相关关系,并检验爱情完美主义是否在偶像崇拜与婚恋观间起中介作用。

2.3 研究假设

本研究基于前人研究回顾,提出以下假设:①大学生偶像崇拜卷入程度与爱情完美主义水平呈显著正相关;②大学生偶像崇拜卷入程度与其婚恋观的传统水平呈显著正相关;③大学生爱情完美主义水平与婚恋观的传统水平呈显著正相关;④爱情完美主义在偶像崇拜与婚恋观之间起中介作用。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对广东省广东培正学院的62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7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2%。其中包含男生186人,女386人;大一289人,大二77人,大三65人,大四141人;独生子女131人,非独生子女441人;存在偶像崇拜471人,占样本总数的82.3%,不存在偶像崇拜101人,占样本总数的17.7%。

3.2 研究程序

首先,通过CNKI、维普中文期刊、万方学术论文数据库等电子资源,查阅搜集相关文献,理清变量的概念,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次,使用纸质版问卷对广东培正学院内的100名学生进行预测验,明确试题对被试来说是否易于理解。最后,使用纸质及电子版问卷对广东培正学院内大一至大四的学生进行正式施测,剔除题目不作答、乱答等无效问卷。通过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

3.3 研究工具

3.3.1 偶像崇拜量表(CAS-R)

采用彭文波(2010)修订的偶像崇拜量表[29],量表分为病理边缘、关系幻想、完全认同、情感投射、娱乐社交5个维度,共27题。其中,娱乐社交维度包括第3、9、11、13、17、19、21、23题,表示个体对偶像的追随处于娱乐消遣与满足社交需要的程度。情感投射维度包括第4、8、10、12、18题,指个体有较深的情感卷入,将偶像发生的事情投射到自己身上,如偶像事业失利时仿佛自己也受到了挫折;完全认同维度包括第20、22、25、26、27题,指个体对偶像的一切不加辨别地全部接受,达到相当的迷恋程度;关系幻想维度包括第1、2、5、6题,指个体对偶像抱有一种强烈的幻想性的认识;病理边缘维度包括第7、14、15、16、24題,指个体对偶像的崇拜已达到严重影响心理健康的程度。量表采用Likert5级评分,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79。

3.3.2 大学生爱情完美主义量表 ( RPSCS)

采用杨宏飞、王中和刘畅(2015)编制的大学生爱情完美主义量表[19],量表含苛求、理想化、忠贞3个因子,共11 题。忠贞因子指个体对恋爱双方在忠诚与贞操上的要求,包含题项 7、8、9、10共4个题目;理想化因子指个体在爱情中追求高标准,包含题项 3、6、11共3个题目;苛求因子指个体在乎恋爱双方缺点与苛刻评价,包含题项1、2、4、5共4个题目。量表采用Likert5级评分,得分越高,爱情完美主义程度越高。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3。

3.3.3 大学生婚恋观问卷(CMLQ)

采用苏红(2006)编制的大学生婚恋观问卷[4],量表包含婚姻价值观、婚姻忠诚观、恋爱动机、婚姻倾向、婚姻自主观、婚姻角色观、性爱抉择观7个维度,共34题。其中,性爱抉择观维度指个体发生性爱的基准和对性爱对象的期待,包括题项7、10、20、21、23、24、33、34,共8题;婚姻角色观维度指如何看待家庭中夫妻双方的角色地位,包括题项4、12、18、22、31,共5题;婚姻自主观维度指如何选择伴侣,依靠自己还是遵从家人的意见,包括题项3、9、17、30,共4题;婚姻倾向维度指对婚姻的向往程度,包括题项1、8、15、25、28,共5 题;恋爱动机维度指为了什么而恋爱,包括题项13、14、26、27,共4题;婚姻忠诚观维度指如何看待家庭中夫妻双方的忠诚情况,包括题项5、6、11、19、32,共5题;婚姻价值观维度指期望以什么为基础的婚姻,包括题项2、16、29,共3题。量表采用Likert5级评分,所测分数越高,代表个体婚恋观越传统。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41。

3.4 统计分析方法

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 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的统计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预分析

在进行推论统计前,对研究涉及的所有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和线性检验。结果表明,所涉及的变量均服从正态分布,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结果支持偶像崇拜、爱情完美主义与婚恋观两两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

通过观察标准化残差的P-P图及散点图、Durbin-Watson检验、共线性诊断对因变量进行残差的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独立性检验,此外还检验了自变量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自变量和因变量是否为线性关系。结果表明,婚恋观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性、不存在自相关,变量间无多重共线性,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结果支持偶像崇拜、爱情完美主义与婚恋观进行线性回归。

采用Levene检验对偶像崇拜、爱情完美主义和婚恋观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满足方差齐性的假设。结果支持对偶像崇拜、爱情完美主义与婚恋观在性别、是否独生以及是否存在偶像崇拜组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三者在年级组上的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4.2 偶像崇拜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由于调查样本的男女比例近 1 ∶ 3;各年级学生比例近 4 ∶ 1 ∶ 1 ∶ 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例近1 ∶ 3.5;存在偶像崇拜与不存在偶像崇拜个体的比例近4.5 ∶ 1,为了使数据更加均衡,本研究将女生样本、大一和大四学生样本、非独生子女样本、个体存在偶像崇拜的样本进行随机抽样至比例平衡后再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

4.2.1 偶像崇拜在性别上的差异性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考察偶像崇拜在性别上的差异性。根据表1显示,偶像崇拜总分(t=-2.012,p<0.05)及其娱乐社交(t=-3.010,p<0.001)、情感投射维度(t=-2.713,p<0.001)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女生的得分要显著高于男生。

4.2.2 偶像崇拜在年级上的差异性分析

采用方差分析,考察偶像崇拜在年级上的差异性。根据表2显示,偶像崇拜总分(t=3.353,p<0.05)及其娱乐社交(t=2.666,p<0.05)、完全认同维度(t=5.638,p<0.001)在年级上的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大四学生在偶像崇拜总分、娱乐社交维度、完全认同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大二学生在完全认同维度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大一学生。

4.2.3 偶像崇拜在獨生与非独生上的差异性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考察偶像崇拜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根据表3显示,偶像崇拜总分及其各维度在独生与非独生上无显著差异(p>0.05)。

4.3 爱情完美主义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4.3.1 爱情完美主义在性别上的差异性分析

为了考察爱情完美主义在性别上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根据表4显示,男生和女生在爱情完美主义的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是在忠贞维度上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t=3.231,p<0.01)。

4.3.2 爱情完美主义在年级上的差异性分析

采用方差分析,考察爱情完美主义在年级上的差异。根据表5显示,爱情完美主义总分在年级上无显著差异(p>0.05),苛求因子在年级上的差异显著(t=3.878,p<0.01)。具体表现为大四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

4.3.3 爱情完美主义在独生与非独生上的差异性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考察爱情完美主义在独生与非独生上的差异。根据表6显示,爱情完美主义在独生和非独生上无显著差异(p>0.05)。

4.3.4 爱情完美主义在个体是否存在偶像崇拜上的差异性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爱情完美主义在存在偶像崇拜的个体与不存在偶像崇拜的个体上的差异。根据表7显示,个体存在偶像崇拜在爱情完美主义总分(t=3.329,p<0.001)和理想化因子(t=5.501,p<0.001)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不存在偶像崇拜的个体。

4.4 大学生婚恋观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4.4.1 婚恋观在性别上的差异性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考察婚恋观在性别上的差异。根据表8显示,除婚姻自主观外,婚恋观总分及其余维度在性别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p<0.01,p<0.001)。具体表现为,在婚恋观总分及婚姻价值观、婚姻忠诚观、恋爱动机、婚姻倾向观、婚姻角色观维度的得分上男生要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在性爱抉择观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男生。

4.4.2 婚恋观在年级上的差异性分析

采用方差分析,对婚恋观在年级上的差异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婚恋观总分在年级上无显著差异(p>0.05),婚姻角色观(t=5.157,p<0.01)、婚姻自主观(t=8.478,p<0.001)、婚姻忠诚观(t=4.991,p<0.01)在年级上的差异显著,具体差异详见表9。

4.4.3 婚恋观在独生与非独生上的差异性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考察婚恋观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根据表10显示,婚恋观总分在独生与非独生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婚姻自主观(t=-2.199,p<0.05)、婚姻倾向观(t=2.167,p<0.05)和婚姻价值观(t=3.297,p<0.001)在独生与非独生之间的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在婚姻自主观上的得分上非独生子女要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在婚姻倾向观和婚姻价值观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4.4.4 婚恋观在是否存在偶像崇拜上的差异性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婚恋观在存在偶像崇拜的个体与不存在偶像崇拜的个体上的差异进行分析。根据表11显示,除了在婚姻角色观上的得分无显著差异外(p>0.05),存在偶像崇拜的个体在婚恋观总分和其余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不存在偶像崇拜的个体(p<0.01,p<0.001)。

4.5 偶像崇拜、爱情完美主义与婚恋观的关系

4.5.1 偶像崇拜与爱情完美主义的相关分析

对偶像崇拜与爱情完美主义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2所示。除情感投射维度与忠贞因子无显著相关外(p>0.05),偶像崇拜总分及其娱乐社交、完全认同、关系幻想和病理边缘维度均与爱情完美主义总分及其所有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

4.5.2 偶像崇拜与婚恋观的相关分析

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检验偶像崇拜与婚恋观的相关性,结果如表13所示。除偶像崇拜的关系幻想维度外,偶像崇拜总分及其余维度均与婚恋观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而婚恋观除了性爱抉择观和婚姻忠诚观外,其总分及其余维度均与偶像崇拜的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

4.5.3 爱情完美主义与婚恋观的相关分析

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检验爱情完美主义与婚恋观的相关性,结果如表14所示。爱情完美主义总分及其忠贞因子与婚恋观总分及其所有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爱情完美主义的理想化因子除了与婚恋观的恋爱动机维度无显著相关外(p>0.05),与婚恋观的其余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關(p<0.01);爱情完美主义的苛求因子除与婚恋观的性爱抉择观无显著相关外(p>0.05),与婚恋观的其余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

4.6 偶像崇拜与婚恋观:爱情完美主义的中介作用

总结上述分析结果可知,偶像崇拜、爱情完美主义与婚恋观之间存在显著两两相关,适合进行中介检验。根据温忠麟等人提出的中介检验程序,第一步应检验回归系数c,如果c显著,再依次检验系数a和b,否则停止分析;当回归系数a和b均显著时,意味着X与Y之间存在中介作用,可继续对系数c’进行检验,若c’ 不显著则说明是完全中介过程,c’ 显著则说明是部分中介过程[30]。本研究将参考上述检验程序,采用分步多元线性回归,并对性别、年级、是否独生这几个额外变量进行了控制,检验偶像崇拜(X)是否通过爱情完美主义(M)对婚恋观(Y)产生影响。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表15所示。

第一步,以偶像崇拜(X)为预测变量,婚恋观(Y)为结果变量,将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作为控制变量,检验系数 C。结果显示,在控制额外变量后,偶像崇拜显著正向预测婚恋观(β=0.21,p<0.001)。

第二步,以偶像崇拜(X)为预测变量,爱情完美主义(Y)为结果变量,将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作为控制变量,检验系数a。结果显示,偶像崇拜显著正向预测爱情完美主义(β=0.34,p<0.001)。

第三步,以偶像崇拜(X)和爱情完美主义(M)为预测变量,婚恋观(Y)为结果变量,将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作为控制变量,检验系数c’ 和系数b。结果显示,偶像崇拜对婚恋观的预测变得不显著,β=0.06,p>0.05,爱情完美主义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婚恋观(β=0.43,p<0.001)。

通过上述中介检验可知,回归系数a和b 都显著,说明爱情完美主义在偶像崇拜与婚恋观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偶像崇拜对婚恋观的回归系数从中介变量引入前的 0.21变为0.06,系数c’ 不显著,说明爱情完美主义起到的是完全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34×0.43/0.21=70%。根據上述检验结果,绘制出爱情完美主义在偶像崇拜与婚恋观之间的中介模型(如图1)。

5 讨论

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学生偶像崇拜、爱情完美主义与婚恋观三者的关系,并检验爱情完美主义在偶像崇拜与婚恋观之间是否存在中介作用,构建三者关系的中介理论模型。

5.1 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性讨论

5.1.1 偶像崇拜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偶像崇拜卷入程度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娱乐社交维度、情感投射维度的得分以及偶像崇拜总分上都要显著高于男生,在完全认同、关系幻想和病理边缘维度上两性的差异则不显著,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29,31]。该结果表明女性更易于产生偶像崇拜,其偶像崇拜的卷入程度更深,对偶像的追随相对更为了满足娱乐和社交的需求,产生更强烈的情感投射和情感卷入。代梦(2020)表示,在偶像崇拜过程中,女性更看重偶像的外表形象及娱乐价值,将偶像崇拜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和娱乐消遣,此外她们相对来说更为感性,拥有较强的同理心,面对自己在意和倾慕的偶像,更容易产生共情,将偶像发生的事情投射到自己身上[31],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女性更容易产生崇拜偶像,以及为何她们在娱乐社交和情感投射维度上的得分更高。

偶像崇拜在年级上的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大四学生在偶像崇拜总分、娱乐社交、完全认同、关系幻想和病理边缘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9,31]。这种结果与大学生活的规律和特点相符。大四学生正值毕业期,在完成顺利毕业的挑战的同时,还面对着考研、就业、爱情等人生选择的课题,面对未来的迷茫和内心的冲突与焦虑,更容易将自身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投射到偶像身上,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满足自我情感的需要,因此大四学生在偶像崇拜的卷入程度上相对较深[31]。

5.1.2 爱情完美主义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爱情完美主义总分在性别上的差异不显著,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2][19]。但在忠贞因子上,男性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表明男性在爱情中对伴侣忠诚与贞洁水平的要求更高。该现象可能与社会化过程中性别角色期待的差异有关。苏红(2006)表示,在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社会对男女性问题的态度不同,婚前性行为或性对象较多的问题若发生在男性身上可以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接受,但对于女性则并没有这么宽容,社会对女性贞洁的束缚与苛求显然要多于男性。然而大多数学生的父母依旧保留着如上所述的传统性观念和婚恋观念,这种观念潜移默化中会影响到他们的后代,使之无形中继承了长辈的观点。因此在爱情中,男性一般对伴侣的忠贞会更加看重[4]。

此外,存在偶像崇拜的个体在爱情完美主义总分和理想化因子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不存在偶像崇拜的个体。岳晓东(2004)的研究中指出,偶像具有理想性和幻想性功能,理想化表现为个体对偶像的高尚化和滤镜化,把人想象得完美无瑕[4]。当个体存在偶像崇拜心理时,则容易将对偶像的期待投射到自己同样持有喜爱和欣赏态度的伴侣或未来伴侣上,使得个体对爱情的理想化水平提高[32]。

5.1.3 大学生婚恋观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除婚姻自主观外,婚恋观总分及其余维度在性别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女生在性爱抉择观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婚恋观总分及其余四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通俗来说,即男性在婚姻中相对更倾向于认同丈夫的地位高于妻子,对婚姻更加向往,更希望通过恋爱寻求刺激、驱逐空虚感、丰富经验,更重视夫妻双方的忠诚程度,更期望拥有性生活和谐、双方个性相符和自我作主的婚姻,整体婚恋观较为传统和保守。而女性整体婚恋观较为开放和包容,但在性爱抉择上则相对更为谨慎,更重视伦理道德。该结果与贾乐鑫(2020)的研究结果一致[33],与苏红(2006)、陈红艳(2017)、赵晨晨(2011)的研究结果不一致[4,34,35]。苏红(2006)的研究显示,女性在婚恋观上的得分高于男性,即女性在婚恋观上比男性更为传统和保守[4]。然而,陈红艳(2017)与赵晨晨(2011)的研究结果则认为男女大学生在婚恋观总分上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34,35]。由此可知,大学生婚恋观在性别上的差异还需要今后的研究进一步去检验。

婚恋观总分在独生与非独生之间的差异虽不显著,但独生子女在婚姻倾向观和婚姻价值观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在婚姻自主观上的得分要显著低于独生子女。结果表明,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渴望拥有婚姻,更加期望该婚姻是和谐的、双方个性相符且能够自我作主的,而非独生子女则更倾向在选择伴侣时听从家人的意见。郜萍(2012)在其调查研究中发现,独生子女已恋爱人数多于非独生子女,他表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从小在父母的襁褓和独宠下成长,拥有更强烈的情感依赖,因此独生子女更愿意选择恋爱的生活状态,选择可以相互依赖和照顾的生活方式,这也解释了独生子女在婚姻倾向观上得分更高的结果[36]。

5.2 偶像崇拜、爱情完美主义与婚恋观的关系

5.2.1 偶像崇拜与爱情完美主义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符合研究假设1推论,偶像崇拜总分及其娱乐社交、完全认同、关系幻想和病理边缘维度均与爱情完美主义总分及其所有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前人研究结果吻合[2]。该结果表明,个体偶像崇拜卷入程度越严重,对恋人和爱情的瑕疵、挫折和缺点容忍度则越低,甚至达到苛求的程度,在恋爱关系中越重视对方甚至是自己的忠贞度,对爱情的要求和期待也更为理想化,脱离现实。

5.2.2 偶像崇拜与婚恋观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符合研究假设2推论,偶像崇拜总分及其娱乐社交、情感投射、完全认同和病理边缘维度与婚恋观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可以说明,当个体偶像崇拜卷入程度越轻时,对待婚恋的观点和态度越开放;当个体偶像崇拜卷入程度越深,即越是通过偶像崇拜来满足娱乐社交的需要,不辨是非地全盘接纳偶像的一切,对偶像产生较深情感投入甚至达到影响心理健康的程度时,个体对待婚恋的观点和态度则越传统和保守。

5.2.3 爱情完美主义与婚恋观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符合研究假设3推论,爱情完美主义总分及其所有维度与婚恋观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婚恋观的七个维度均与爱情完美主义总分呈正相关。虽然前人没有对爱情完美主义与婚恋观的关系进行直接研究,但潘文敏在其研究中发现,女研究生的完美主义特质与婚恋观呈显著正相关,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本研究结果[3]。通俗来说,个体爱情完美主义水平越高,则其对婚姻和恋爱的看法越传统。主要表现为高爱情完美主义水平的个体在性爱抉择观上更强调专一性和伦理道德;在婚姻角色观上更加支持男性占据主导地位,倡导“男主外,女主内”的观点;在婚姻自主选择上更偏向于赞同家人为自己作主;在婚姻倾向上更强调婚姻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在恋爱动机上更希望拥有丰富的恋爱经验,并希望通过恋爱填补内心的空虚;在婚姻忠诚观上对自己及恋人的忠贞度要求更高;在婚姻价值观上更支持伴侣双方“门当户对”。

5.2.4 爱情完美主义的中介效应分析

本研究结果符合研究假设4的推论,爱情完美主义在偶像崇拜与婚恋观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即个体偶像崇拜卷入程度完全通过爱情完美主义影响个体婚恋观。当个体偶像崇拜卷入程度越高,其对爱情的完美主义倾向越高,而对爱情的高标准和苛求进而导致个体形成更为传统和保守的婚恋观。

叶方圆园(2019)的研究支持了本研究结果,她指出,对偶像没有过多情感投入的大学生,对偶像的完美形象和品质及其所代表的完美爱情和角色的认同和模仿较低,对在爱情中的自己、恋人和恋爱关系的理想化程度较低,对恋爱的看法和期待比较符合现实[2]。潘文敏(2012)的研究同样支持本研究结果,她表示,低完美主义特质的个体在对待婚姻和恋爱的看法上比較开放,更坚定自己的主见,会愿意尝试不同的婚恋模式,根据实际情况积极调整和接受,从而完成婚恋选择行为[3]。

然而在偶像崇拜中投入了强烈的个人情感的大学生,受到对偶像浪漫化、幻想化的心理认同的影响,把偶像的优越外表、卓越才华和高尚品质等作为理想恋人的标准,把高度发达的娱乐产业塑造的偶像与粉丝的美好关系作为理想亲密关系的标准,而不去认真探索现实的爱情是怎样的,什么样的亲密关系相处模式更适合自己,造成对爱情的过高期待,形成高爱情完美主义倾向;与此同时,这类大学生容易不经思考和判断,不经自身实践去检验自己适合什么样的生活或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就跟随重要他人(如父母)的价值观和期望,来确定自己的人生观和未来方向,因而在确立一系列与爱情有关的价值观和信念时,比如对理想恋人的标准、对恋爱忠诚专注的要求程度、婚姻基础、对男女在婚姻中的角色地位以及性观念等倾向于听从他人的意见[2]。这种对爱情和婚姻的过高期待转化为一种指导婚恋行为的高标准,使个体对恋人及自身要求更加苛刻,难以接受爱情中的瑕疵,追求爱情的绝对专注和忠贞不一,加之大多数学生的父母在婚恋观上仍保留着上个世纪的传统的特点,当个体在婚恋问题上依赖于父母的意见和指导时,其婚恋观必然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在面对婚姻和恋爱问题时更为传统和保守。具体表现为把性与爱情以及婚姻联系得很紧密,不支持没有爱的性关系;与此同时,为了尽力避免爱情中的不完美,塑造一个符合自己和他人要求的形象,个体在婚恋关系中的角色定位更倾向于认同男方在婚姻中各方面的地位高于女性,也更在乎夫妻双方对彼此的忠诚程度;此外,他们在高爱情标准的情况下,对待婚恋选择这类人生大事更加慎重,更倾向于听从父母的意见[3],因此在婚姻自主性上较为缺乏,也更希望如同父母期望般早日拥有婚姻家庭,其恋爱动机也随之变得更强。

5.3 研究不足与意义

5.3.1 研究不足

①本研究只是随机抽取了广东省广东培正学院的学生,样本一定程度上缺乏代表性,推广到其他群体时需谨慎。

②本研究只采用了被试自我报告的方法,易受到被试主观或情绪的影响。

5.3.2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层面上,当前对于大学生偶像崇拜、完美主义以及婚恋观的研究日益丰富,但多数研究的是单个变量或者两两相关。其中,对爱情完美主义的研究一般出现在特殊完美主义的研究中,并不被着重进行单独分析,因此,爱情完美主义的相关研究在国内较为稀缺。此外,前人研究中,未见对这三个变量的关系进行探讨,该研究可以填补前人研究的留白,为偶像崇拜和婚恋研究领域提供新的研究角度和思路,得出的结果对相关研究有理论基础的丰富作用。

现实意义层面上,本研究一方面可以为现代婚恋咨询提供课程设置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对高校给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的教育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能够为大学生亲密关系的建立提供一定指导,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加强对自身的认识,了解偶像崇拜带给我们的各种影响,主动采取积极正确的方法克服消极的不良影响,提升大学生婚恋观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搜狐网.中国粉丝追星大数据报告[EB/OL].(2016-7-28)[2016-9-16].https://www.sohu.com/a/108611111_466874.

[2]叶方圆园.大学生偶像崇拜对爱情完美主义的影响:自我同一性的中介作用[D].武汉体育学院,2019.

[3]潘文敏.女研究生婚恋观与完美主义特质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苏红.大学生婚恋观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6.

[5]岳晓东.论偶像—榜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9):21-24.

[6]王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变迁[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9,35(3):82-86.

[7]姚计海,陈阳.中学生偶像崇拜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青年研究,2003(9):6-10.

[8]姚计海,申继亮,张彩云.中学生偶像崇拜与学业自我概念、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1):18-23.

[9]岳晓东.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J].青年研究,1999(7):3-5.

[10]韩振华.高中生和中师生的偶像崇拜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2000(7):17-22.

[11]丁恺.关于青少年偶像崇拜及榜样偶像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1):110-112.

[12]李强,韩丁.中学生偶像崇拜特征及其与自我评价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3):23-26.

[13]张庆辞,李建伟.中学生偶像崇拜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6):610-612.

[14]宋欢,杨佳,彭文波.青少年人格类型与偶像崇拜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35(2):9-13.

[14]邰少琦.初中生偶像崇拜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15]时嘉惠,张梦圆,杨莹,等.初中生偶像崇拜及其与生活目标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性别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32(6):666-674.

[16]梁耀文.大学生偶像崇拜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校园心理,2018,16(2):123-126.

[17]StoeberJ,OttoK.Positiveconceptionsofperfectionism:Approaches,evidence,challenges[J].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Review,2006,10(4):295-319.

[18]張小燕,杨宏飞,赵燕.大学生特殊完美主义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2):125-128.

[19]杨宏飞,王中,刘畅.大学生爱情完美主义量表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2):156-160.

[20]HabkeAM,FlynnCA.Interpersonalaspectsoftraitperfectionism[M].2002.

[21]StoeberJ,StoeberFS.Domainsofperfectionism:Prevalenceandrelationshipswithperfectionism,gender,age,andsatisfactionwithlife[J].Personality&IndividualDifferences,2009,46(4):530-535.

[22]SheaAJ,SlaneyRB,RiceKG.PerfectionisminIntimateRelationships:TheDyadicAlmostPerfectScale

[J].Measurement&EvaluationinCounseling&Development,2006.

[23]MackinnonSP,SherrySB,AntonyM,etal.Caughtinabadromance:Perfectionism,conflict,and depressioninromanticrelationships[J].JFamPsychol,2012,26(2):215-225.

[24]李建伟,楼利高,李擎.中国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与爱情观的关系[J].健康研究,2010,30(5):346-350.

[25]纪秋发.北京青年的婚恋观——项实证调査研究[J].青年研究,1995(7):17-25.

[26]李志,吴绍琪.研究生婚恋价值取向的调查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116-121.

[27]吴鲁平.当代中国青年婚恋、家庭与性观念的变动特点与未来趋势[J].青年研究,1999(12):3-5.

[28]解英兰.浅论大学生婚姻观念发展趋势[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6):78-80.

[29]彭文波,邱晓婷,刘电芝,等.偶像崇拜量表的修订及其理论模型的验证[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5):543-548.

[30]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5):614-620.

[31]代梦.大学生偶像崇拜、自我效能感与归属感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0.

[32]岳晓东,严飞.青少年偶像崇拜系列综述(之二)——偶像崇拜的性别差异[J].青年研究,2007(4):15-20.

[33]贾乐鑫,王光亚,张丽君,等.大学生婚恋观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教育观察,2020,9(13):45-47.

[34]陳红艳,申凡.大学生婚恋观与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的关系研究[J].中国性科学,2017,26(10):146-149.

[35]赵晨晨.父母婚姻冲突知觉、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36]李东风,郜萍.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婚恋观的实证研究——基于江西高校研究生的调查[J].教育学术月刊,2012(11):46-48.

AStudyontheRelationshipBetweenIdolatry,LovePerfectionismandMarriageViewsofCollegeStudents

GuHuiyi LinBaihua WangYuzhong

GuangDongPeizhengCollege,Guangzhou

作者:古慧仪 林白桦 王宇中

第四篇:《乡村爱情》政治学

陈鲁豫分析过她喜欢《乡村爱情》的原因:剧中家家都有小院子,夏天纳着凉东家长李家短,闲适、野趣。实则平静的生活下,暗流依然涌动。看了六部《乡村爱情》,从第一部的田园牧歌到二三四五六的琐碎现实,我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开始于夏天,结束于初冬。

最大的可能是由于东北只有夏天能拍外景,可实际上东北乡村的走东串西刺探情报应该不是农忙的夏天而是农闲的冬天可以实现的。这些人为什么不干活?仔细分析一下各位主角的职业,会发现他们并不是典型的农民,而是——乡村政治家。

除了赵四夫妇经常扛着锄头去花圃,其他人基本不事田地里的生产。谢广坤早期还倒腾山货,王长贵有政府开工资,谢大脚的超市的功能之一是是非集散地,刘能,你看见过他干过任何能挣钱的活吗?可即便这样,他似乎也比勤劳的赵四家境优越。

这些半大老头最擅长的不是种地,而是开会。作为村委会的主要成员,大事小情他们要上村部开会;家里任何一个微小决定都要举手表决,表面民主,实则独裁。老婆、儿媳妇、女儿,包括儿子,只拥有举手权,并没有否决权,真正的权力集中在男户主的手中。这可能也是农村的现实状况,城市里最尖锐的矛盾发生在婆媳之间,而农村,干政议政的多是老公公,如果老婆不做饭,他们能饿一天,但吃什么、怎么吃,一定是老头拍板。

女性在哪种情况下拥有发言权呢?王小蒙这样能干美貌也不成,在第一部中村主任的女儿香秀展示了如同城市独生女一般的气势,她毫不畏惧撒泼打滚的谢广坤,也不因为他是长辈就有所顾忌,指着鼻子直呼其名,村人也并不敢因此对其指指戳戳,村里的公主,明显享受着身份的尊贵。另一位有主见的年轻女性是谢小梅,她来自城市,不用做家务,可以干涉甚至主导生意,也常常把离婚挂在嘴边。这两个女人,编剧给她们安排的丈夫无父无母,至少在电视剧中从未出现过,这也说明这种特例在农村长期存在的艰难与稀缺。

唯一可以与男性平起平坐的就是独身女人谢大脚,前文中说到她控制着村中唯一超市,这里既是商品集散地又是消息集散地,一旦她生某人的气,那个人从日常生活到信息搜集都会遇到极大瓶颈。她的第二任丈夫长贵是村支书,虽然后来到镇里当一个水利站站长的闲职,但余威犹在。山庄的投资者王大拿和管理者刘大脑袋都曾对她有意,女人的地位也取决于她身边男人的职位,就像林徽因的客厅一样,谢大脚的超市就是小小象牙山村的人文沙龙。

第一部《乡村爱情》中,最被强调的等级差异是学历和出身,大学生谢永强和高中生王小蒙的婚姻在众人看来不够般配,尽管谢永强的爹只是个活跃村民,但他有远亲担任镇长,同样是高中学历的村主任千金香秀和他才是同一阶层。到了后几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金钱对村庄的冲击开始显现成果,发家致富的王小蒙超越了谢永强,直到谢永强有了自己的公司,他才又回到村中的上层建筑。

作者:孟静

第五篇:论影视作品对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影响及对策

摘 要:关于爱情题材的影视作品能够对大学生的爱情观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影视作品对当代大学生爱情观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入手,分析了影视作品对当代大学生爱情观产生影响的原因,主要包括大学生对爱情缺乏理性思考,影视作品的表现形式具有吸引力等原因。关于如何利用影视作品培养大学生正确爱情观,主要包括加强对影视作品的审查与分级管理,选择优秀影视作品对大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培养大学生对影视作品的辨别能力三个方面。

关键词:影视作品;大学生;爱情观;影响

影视作品是电影作品和电视作品的统称,由于包含丰富的信息和多种传播渠道被广大观众喜爱,在观众中占很大比重的是大学生群体。影视作品中一个重要元素就是“爱情”,它所传达的爱情观对大学生的爱情观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利用影视作品的积极影响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能够“让大学生在耳闻目睹和身临其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无声中激励着受众去探求人格的完美,促使受众在美的情景中主动参与提高思想政治素质”[1]。分析影视作品对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积极和消极影响,探讨社会、学校和家庭如何利用影视作品向大学生群体输导正确的爱情观, 引导他们理性地对待爱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影视作品对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影响

对当代大学生爱情观教育应当重视影视作品对大学生爱情观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努力克服消极影响,通过选择正面的影视作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消除大学生爱情观中功利化和物质化的倾向,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 影视作品对大学生爱情观的积极影响

在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形成的过程中,影视作品扮演着一个特殊而重要的角色。由于爱情影视包含信息的娱乐性和丰富性,其中包含正能量的主题和情节必然会对大学生的爱情观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影视作品对大学生爱情观的积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爱情关系中突出无私奉献。注重对爱情的奉献与守护是中国传统爱情观的基本价值取向,这种对于爱情的奉献与守护,我们可以在很多爱情影视作品中看到。如电影《山楂树之恋》,这类现实主义题材的爱情片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别样的爱情体验。纯洁爱情关系当中,爱一个人并不一定要让对方知道,只要把这份爱情默默地守护在心底,就能体验到内心甜蜜的幸福。这类影视作品中的爱情强调默默付出,不管最终能不能感动对方,都能收获心灵的幸福。

二是在爱情挫折中学会坚韧执着。爱情观尚不明晰的大学生觉得有困难波折的爱情就不是真爱,喜欢把错误归咎于对方,甚至期待下一段感情会更好。在电影《云水谣》中,陈秋水和王碧云两人之间海峡相隔、音讯全无。但为了坚守对爱情的承诺,王碧云执着地守候爱人归来。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无视于岁月的前行而依旧云水不变的爱情,他的眼中有痛苦、无奈,但没有丝毫的动摇和疑惑,虽然他们之间的时空在拉长,但他们之间执着的情结始终系着彼此的心。其实,爱情中矛盾在所难免,只有彼此包容,耐心地去培养感情,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美丽心灵,只要愿意去执着地坚守,那么这份回馈就一定是值得的。这类爱情影视作品在让大学生体味爱情的包容与执着的同时,也会让他们学会更加珍惜彼此,加倍呵护这份情感,在执着和坚守中共同成长。

三是理性地在感情与物质冲突中做出抉择。人类追寻爱情本质上就是追寻一种精神上的幸福感,在爱情中过度注重物质也就使爱情失掉这个本义,爱情最终会不复存在。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所传达的主题就是寻找那个“正确的人”。女主人公文佳佳最终意识到没有感情的金钱供养关系让人心寒,优越的生活条件并不是爱的真义,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男主人公弗兰克“豆浆油条”般的不离不弃和无微不至。在这部电影所传达的爱情观中,一段感情中最基本的要素是双方人格都是独立的,是精神上相互理解和沟通。大学生在面对感情与物质冲突必须做出价值选择时,要清楚物质保障固不可少,但是心灵相通带来的愉悦、情感相依来的安心才是爱情中最难得、最珍贵的部分。财富可以在未来通过努力共同创造,而情感迷失了就真的很难再找回了,只有感情的存在,恋爱双方才会被幸福感所包围。处在爱情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应当如何来寻找和培养真挚的爱情,是为了物质丢弃自我成为另一方的依附还是注重在双方人格平等基础上的精神沟通,这部影视作品给出了理性的选择参照。

(二)影视作品对大学生爱情观的消极影响

当前,影视作品的制作和传播已经完全进入商业化运作轨道,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平台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屏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消极影响”[2]。一些影视作品尤其是西方的爱情影视作品对大学生的爱情观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是诱导大学生在爱情中崇尚性开放。近年来,西方影视剧通过网络吸引了大批大学生观看,其中部分爱情片对于大学生的恋爱道德观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西方爱情影视剧中传达的是西化的爱情观,恋爱关系相对复杂,对性的观念也比较开放。这些影视使一部分大学生进入了对于影视作品欣赏的误区,盲目崇尚感官刺激的恋爱方式,导致有的大学生对待爱情不够珍重,婚前性行为和同居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变得越来越普遍。

二是诱导大学生在爱情中过分强调物质享受。部分影视作品强调爱情中的物质享受给大学生带来强烈的思想冲击,使得部分青年大学生爱情观的错位、扭曲。这类影视作品使许多思想尚未成熟的女大学生过分迷恋追逐钱权,进而以此作为首要择偶标准。如在国产电视剧《蜗居》中,大学毕业生海藻无法忍受购房的压力与生活的辛酸,丢弃感情选择物质享受并陷入第三者的困境。还有部分影视作品直接或间接地把爱情物质化,把爱情变成了利益权衡中的“快餐式”爱情,使得爱情观念由传统的专一、责任爱情观转变成“物质化、金钱化、游戏化”的爱情观。

二、影视作品对当代大学生爱情观产生影响的原因

对于长期处在校园里的大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过多地接触社会,对爱情抱有相对多的渴望与幻想,为了更多更便捷的了解异性,影视对于大学生而言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它们对于大学生这样特殊的群体造成影响的原因主要有:

(一)大学生对爱情题材的影视作品缺乏理性思考

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还处于形成阶段,当他们面对爱情时,还不能对一些问题做出理性判断和处理。一部分学生对影视作品中腐化、炫耀、堕落的恋爱方式不加辨别地接受,有的大学生忽略自己的经济基础艳羡并效仿在影视剧中的奢侈生活方式,模仿爱情剧中男女主角之间的浪漫享受,盲目追求时尚奢华的爱情。爱情的培养需要很强的理性思考能力和判断力,而不是一时的心理冲动和生理快感,如果对情感问题的考虑欠缺细致周到的分析,一旦处理不当就极有可能给双方带来痛苦的情感体验。

(二)影视作品的表现形式具有吸引力

关于爱情题材的影视作品吸引着大学生的关注,大学生之所以喜欢爱情影视的表现形式,大致出于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影视作品能够形象地渲染爱情氛围。影视作品以一种包含声音、图像、语言和行为的形态,使观众如同身临其境,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的各种感官,唤醒了大学生关于爱情的各种情绪,从而满足了他们对于爱情浪漫场景的想象和渴望。如《泰坦尼克号》中杰克和罗斯站在船头的经典镜头,这个美妙的画面能够深深打动观众,容易得到对爱情期待渴望的大学生的认同。

第二,影视作品的故事情节能够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影视作品相对于课堂教学,其故事情节紧凑完整,对于人物的刻画更为细腻,矛盾冲突更为强烈。这种完整的情节和矛盾冲突能够唤起大学生的关注和共鸣,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使得大学生对于爱情产生了强烈的期待、好奇、茫然的心理。在影视世界里,他们时而渴望《泰坦尼克号》的凄美,时而被《浪漫满屋》的温馨所感动,影视作品的导向作用在他们身上得到充分展现。

三、利用影视作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的对策

如何传播影视作品的正能量,利用影视作品的积极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并且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加强对影视作品的审查与分级管理

相关职能部门要把监管落到实处,加强完善对影视作品的审查与分级管理,使社会主义影视文化依法健康传播。针对当下的影视作品传播现状,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对影视作品加强审查并进行分级管理,对于爱情观扭曲的影视作品严格控制其传播渠道,影视制作单位也不能仅仅为了逐利和迎合错位的消费口味而忽视对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二)选择优秀影视作品对大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

为了避免纯粹理论灌输导致的教育低效,可以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如采取“设置场景—引导角色进入—体验—选择”的模式[3],将经典爱情影视运用于显性课堂教学,通过非传统教育形式灌输符合教育目标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选取教学片,用生动形象的影视作品强化课堂的理论教学。如运用获得奥斯卡奖的经典影片《美丽人生》作为影视教学资源,以该剧的剧情为基础,结合大学生在爱情挫折中的具体问题设计教育专题,按专题内容要求将该片加工成为专题教育的题材。同时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分析,提高他们应对爱情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三)培养大学生对影视作品的辨别能力

利用多渠道多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目前在高校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一方面,可以通过系列化、常态化的课堂讲学、专题讲座、心理咨询、读书沙龙对大学生进行定期辅导,此外,还可以利用经典影视赏析等形式潜移默化的提高大学生的对于爱情真谛的深入理解,以引导他们在恋爱问题上做出最适合自己的理智选择。培养大学生对影视作品的辨别能力尤其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面对影视作品中的爱情观,能够从理性客观的角度来分析,才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合理地选择内容加以赏析,不断加强自我约束能力。

总之,影视作品从诞生之日起就已深入人心,传播影视作品的正能量对大学生的爱情观进行积极影响,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的多方共同支持和努力。(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三峡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大学生爱情观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三峡大学为例”的研究成果,三峡大教〔2013〕16号。

参考文献:

[1] 刘晓:试析红色原创影视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

[2] 张法,赵勇:网络影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与屏障[J], 电影文学,2010(16).

[3] 连泽纯: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界,2009(7).

作者:闫少华 邢涛

上一篇:大学生职业论文下一篇:大学生自我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