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浅探

摘 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考察农村科技服务社建设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具体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关键词:三农 服务社;体系;建设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很不均衡的大国。“三农”问题是制约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是贯串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基本问题,也是所谓中国国情(特殊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规范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的带动作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解决“三农”问题重要举措。本文通过考察驻马店市驿城区柳堰庙食用菌科技服务社,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做初步浅探。

1 柳堰庙食用菌科技服务社基本情况

柳堰庙食用菌科技服务社位于驿城区柳堰庙村委院内,占用房屋六间,设有科技培训室、专家咨询室、图书资料室、信息室等,成立了研发组及技术组,现有会员20多人。服务社立足于食用菌这一特色产业,建立了食用菌种植基地。

2 柳堰庙食用菌科技服务社主要做法

2.1 建章立制,加强服务社自身建设。一是建立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驿城区柳堰庙食用菌科技服务社章程》及《驿城区柳堰庙食用菌科技服务社组织实施方案》,设有科技培训室、专家咨询室、图书资料室、信息室等,成立了研发组及技术组,健全了组织机构,制定了图书阅览制度及各项工作制度,明确了职责。二是工作有计划。每年初,组织召开科技服务社全体成员会议,研究、探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方向、工作目标,为全年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2.2 开展科技培训,提高群众生产技能。抓好科技培训工作,是保证特色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结合本地食用菌种植情况,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分期分批在科技服务社和食用菌集中种植区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技术培训,采取理论与生产现场相结合,专家授课与学员讨论相结合等多种灵活形式,使群众听得懂、会操作、能实践,全面提高群众的生产技能与科技素质,着力培养一批农村乡土实用人才,带领群众从事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止目前,已分别举办姬菇、鸡腿菇、双孢菇、草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品种的技术培训6场次,培训人员500多人,技术能人200人次,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2.3 引进创新,抓好示范推广。食用菌生产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合理搭配品种,除重点发展受资源约束小、市场稳定、消费量大的大宗食用菌(草腐菌)品种外,加快引进和开发适销对路的草腐菌新品种,丰富食用菌产品种类,逐步提高食用菌产品结构中草腐菌比重。同时要积极引进先进适用的栽培技术,创新生产模式,采用工厂化或反季节手段,适度引进开发一些夏季上市的新品种,如高温蘑菇、金福菇等,错峰上市,实行差异化策略,实现四季上市。使食用菌生产常年化,改变以往半年种植半年闲的状况,使菌农天天有活干,日日有收入。在引进创新过程中,重点抓好示范工作,通过试验示范,选择出适宜的品种和技术推广应用。先后引进新品种4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5项,示范带动农户600多户。

2.4 开展科技咨询,跟踪技术服务。为切实解决群众在食用菌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积极组织专家深入食用菌种植区域,开展科技咨询服务活动。为群众解疑答惑。同时科技服务社设有专家咨询室,随时接待群众咨询。服务社技术人员两人一组,分片包户,划分责任区,每组人员要经常深入到所包种植区内,负责技术指导,跟踪技术服务。让种植户心中有底,放手大胆地发展食用菌产业。目前共开展科技咨询活动科技咨询5场次,解答技术难题20多个。

2.5 及时为群众提供信息服务。食用菌产品是外向型产品,受市场需求影响波动大,科技服务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收集整理,及时掌握国内外市场信息和供求动态,分析研究,编印成册,发布给群众,共发布信息30多条,为菌农提供较为准确的市场信息,帮助群众及时调整种植适销对路的品种,实现了品种种植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从而避免和减少了市场风险,提高了菌农种植积极性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6 加强食用菌示范基地建设。示范基地是示范带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服务社通过考察论证,选择在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食用菌种植区域集中,群众基础较好的柳堰廟村建立一个食用菌种植基地。作为食用菌种植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培育创新、转化推广载体。科技服务社以此为基础,开展品种引进、技术创新、试验示范工作,加强对服务社的技术支持,树立样板,示范带动更多的农户从事食用菌产业的生产。基地可提供菌种、回收菌产品、统一加工销售,切实解决菌农的后顾之忧。通过基地的样板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了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3 创办农村科技服务社基本经验

3.1 创办农村科技服务社要坚持政府引导、自主运行的原则,提倡在服务过程中与服务对象形成有效的利益链接机制,提升农村科技服务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2 要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坚持发展与规范管理相结合、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实现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

3.3 市、县(区)科技部门要重视农村科技服务社建设,加强对农村科技服务社软硬环境支持和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农村科技服务社的技术、信息、物资和农产品加工销售的服务能力。

3.4 结合农村科技服务社的培育,加强对农村科技服务社中从业人员的培训,成立农村科技服务专家组织,不断增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

3.5 要有基本的创建条件。要有固定场所、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要有一定的科研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能力。通过示范、推广等活动,促进农村科技进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要有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农村科技服务社要立足本区域的特色产业,建立科技示范园区和基地。依托园区转化农业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农村先进适用技术,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有效结合,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围绕农村区域性特色产业,开展技术、信息、物资、农产品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农村中介服务组织作用。

4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启示

农村科技服务社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基本单位,培育多元化、多模式的农村科技服务社是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以农村科技服务社的培育为突破口,带动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的健康快速发展。引导农村科技服务社向体系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以市场化、社会化为主要特征,以农业科技推广、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农村技术、信息、市场服务、农民技术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发展科普事业。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切实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推进农民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大力发展与改革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发现、培养和凝聚科技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作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在新时期,切实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农村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坚持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盘活农业与农村科技资源,优化农业与农村科技产业化环境,推动“三农”工作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顾建梅;乡镇农业服务体系与新农村建设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2年13期

[2] 陈俊红;周连第;北京市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3] 卢良恕;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体制改革[J];中国工程科学;2008年02期

[4] 刘锋;关于如何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2年08期

作者:崔凯

第2篇: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与创新

摘要:文章从分析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历史、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提出了重新架构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理论依据和创新思路。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由公益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系统、准公益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系统、经营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系统、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政策法规制度保障体系五大部分组成,体系内各系统应做到有机配合,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体系构架;创新平台;公共产品

一、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一)发展历史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几乎是伴随着农牧生产的诞生而萌芽。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1951~1957年为体系形成期,从1951年华北、东北地区首先试办农技推广站开始,到1957年,全国逐步建立起“以农场为中心、互助组为基础、劳模和技术员为骨干”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1958~1977年为起伏波动期,由于受政治运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技推广体系由解体-恢复-再解体-再恢复,到1969年创建“四级农科网”,1974年开始在全国大力推广;1978~1998年为改革发展期,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一是以农技站、种子站、植保站、畜牧兽医站、农机站和土肥站等专业站得到发展,逐步形成了五级技术推广体系,二是农民自发的科技服务组织,如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等开始创建;1999至今为改革创新期,体制和机制创新是这一时期的鲜明特征,放开搞活经营性服务,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新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如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农业科技110、农村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专业协会和研究会等。

(二)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从中央到乡镇的五级政府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为中国的农村科技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壮大,相反出现了“断线、网破、人散”的不利局面,新兴的各类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和服务新模式不断涌现,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新形势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有的折射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无论是服务规模、辐射面,还是服务效果、影响力,都无法与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相媲美。因此,构建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服务组织不健全,布局结构不合理。不少乡农技站、植保站、农机站等有名无实,服务能力低下;近年涌现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技合作社等新兴的服务体系,规模小,辐射面窄,服务效率不高。二是服务职能不清,工作体制不顺。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交织在一起,一些推广服务机构重经营服务、轻公益推广,经营和创收占用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忽略了公益性的科技推广工作。三是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目前基层农技人员绝大部分是从农民技术员中培养的,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下基层工作,已有的人才流失严重,队伍偏向老化,整体素质偏低。四是服务设施落后,信息体系不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设施老化陈旧,且缺乏必备的仪器设备、试验场地、培训场所,许多乡镇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没有配备计算机网络设施,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手段相当落后。

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探索

(一)理论依据

1、创新平台理论。创新平台是指影响创新能力的各种因素总和。创新能力一直在决定全球市场竞争优势中,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构成创新平台的因素包括创新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研究与开发、合伙关系、法规框架、制造协作系统等。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创新平台建设,以提高本国的创新能力,在全球的竞争中占住制高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本身属于创新平台的范畴。因此,针对“三农”这一特定领域,配置新的基础设施,充分调动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社会资源等,依靠科技进步和组织创新,构建新型的农村科技协作、咨询和服务体系,着力于农业生产、服务于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赋予的内在要求。

2、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就是“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提供的且在消费上不具竞争性、收益上不具排他性的物品或者服务”。公共产品有三个显著的特征,即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政府是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农村科技服务具有公益性、公共性和非营利性的属性,它提供的许多服务诸如: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试验和示范;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质量检测、监测、强制性检验;国土绿化、森林防火、资源管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防汛、抗旱、救灾、水土保持;小型水电工程、机电提灌、中低产田土改造;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推广、安全监管;计划生育手术、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性病预防;公共信息提供、农村人才培训教育等等,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属于是公益性的服务范畴,需要政府买单,私人部门供给“无效率”。因此,由政府部门牵头,组建一个满足大众公共需求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势在必行。

然而,向生产者提供的非公共性服务诸如:个性化的技术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经营;植物病虫害的防治;畜禽疾病的诊疗;农产品供求信息提供、农机作业的有偿服务等等,为非公共产品,属于经营性的服务范畴,这类职能应向政府引导下的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因此,可由各类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和各类为基层服务的市场主体按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提供相关服务。

(二)创新思路

在新的形势下,构建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农村科技服务的诸多新需求,面对农村科技服务涵盖的领域和深度不断拓展,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必须要有新的思路、新的内涵。

1、重新确立公益服务的主体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发展的命脉,世界发达国家无一不把扶持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公益服务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公益服务的主体地位受到极大的削弱,过多地强调经营服务的职能,关注服务的回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大量的公益服务反而无人问津,致使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受到严峻挑战。因此,构建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必须重新确立公益服务的主体地位,提高公益服务的能力,把公益服务和经营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

2、与农业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相适应。农业产业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服务必须面向农业产业化而开展。一方面,科技服务要满足现阶段和长远的市场对科技成果的需求,把最新的科技成果传递到农户手中。另一方面,科技服务要渗透到农业产业化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和系列化服务,甚至拓展到供销服务、信贷服务、保险服务等领域。同时,要改变传统观念,增强生态、环境和资源意识,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匹配的技术供给体系,探讨在生态农业、有机食品等方面如何发挥科技服务体系的作用。

3、以农业信息化建设为支撑。目前,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缺乏一个功能强大、组织严密、传输快捷、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作支撑。当今世界正在由工业化的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把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工作重点,搭建一个集信息采集、加工、传递、咨询、反馈为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一个强大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4、适应农业国际化的要求。国际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建设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要树立大市场、大农业观念,发挥本地区农业比较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实施农产品质量工程,开发优质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和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实施符合国际要求的农产品卫生安全标准;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引进开发,提高加工档次和附加值;做好外贸交易和法律咨询服务等外向型农业的各项服务工作。

(三)体系构架

新型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构架由3个系统、1个支撑平台、1个保障体系(虚拟)五大部分组成,即公益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系统、准公益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系统、经营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系统、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政策法规制度保障体系(见图1)。

1、公益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系统由政府部门牵头组建一个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农村科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可从原有的农业局、林业局、农机局、畜牧水产局、气象局等部门抽调技术骨干组建,配备领导班子,也可按照国家政府机构改革组建大部委的思路,由以上部门合并组建,专门从事公益性的农村科技服务活动(可进行适当的经营性服务活动作为补充)。根据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可在中央、省(市、自治区)、市(州)、县、乡镇分别组建农村科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形成五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但重心应该放在县、乡镇两级,加强基层的农业科技力量。农村科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下设6个部(见图1),分别履行相关职能,行政上直接归地方行政长官领导,业务上由上一级的农村科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指导。工作人员待遇从优,行政事业开支由财政全额拨付。村级设农村科技推广指导员,是乡镇农村科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的延伸。

2、准公益型农村科技服务系统主要由农业专家大院、农村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合作社、农村各种专业协会(研究会)、农业行业协会(学会)等组织组成,以非营利性服务为主,经营性服务为辅。

3、经营性农村科技服务系统主要由个体经济合作组织、私营咨询服务组织、龙头企业、技术中介机构、农村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等组成,以经营性服务为主,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新生力量。

4、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是整个新型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的支撑平台,由“农村科技推广综合服务网”和农村科技基础数据库两大部分组成,由省级农村科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统一搭建(也可以全国统一搭建),为各级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所共享。“农村科技推广综合服务网”也可以由“全国科技信息服务网”或其他有影响力的涉农科技网站改建而成。

5、政策法规制度保障体系是一个虚拟的体系。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合理的管理制度来保障体系内各类科技服务组织的协调运作。政府作为制度设计者,要不断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各类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发展的法律制度环境,明确各类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性质及其法律地位,促进其发展与规范运行。在构建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进程中,肩负起立法保护与监督、政策扶持与服务保障等重任。同时,要加快推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改革的步伐,重塑公益性农村科技服务的辉煌,建立有效的农技推广激励机制,实行严格的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保障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参考文献:

1、谢建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展与改革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

2、杜华章,蒋植宝,王义贵.现代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2(2).

3、刘志民,王树进,倪浩.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2006(1).

(作者单位:湖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其中,贺和初为副所长、副研究员)

作者:贺和初 刘 伟

第3篇:县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初探

摘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但目前很多制约因素却成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壮大的瓶颈,为此,本文结合礼泉实际,分析当前制约我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各种因素,探索如何完善苹果产业专家大院、农业科技服务站,星火科技12396等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关键词: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先进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加强,传统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对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扩散、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本地特点。探索新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区域科技进步成为摆在县区科技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问题。

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现状

我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以前农技站、植保站、畜牧站、园艺站等专业站所的基础上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逐步建立了专家大院、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农业科技服务站、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专家大院聘请西农大、陕西果树研究所等专家建立专家示范园,专家既可以在专家大院开展课题研究和技术培训,又可以在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和示范。专家大院采取“政府引导、专家指导、企业主导”的原则采取专家技术入股、科技服务有偿化等运行机制,形成“专家+龙头企业+农民”、“专家+中介服务组织+农民”等多种运作方式,建成专家中心示范园1000亩,推广新技术26项,建成各类示范基地16个,带动全县优质苹果生产基地30万亩。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选择苹果作务、精品杂果、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等方面10个专家,开通12396信息服务热线,积极为群众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仅20lO年就先后接到12396(965110)服务热线咨询的求助电话480余次,解答农民朋友技术难题56余个,提供各类信息790条,提供现场服务375人次,服务受益农民1200人次。我县农业科技服务站从2006年开始筹建,截至目前已发展到14家,农业科技服务站根据自身业务特长,成立农业科技技术服务组,通过政府搭台,整合各方资源,实行技物结合,发挥专家优势,组织能入参与的模式,服务范围涉及苹果、葡萄、石榴、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等方面,既开展技术咨询指导又提供农资供应,大力开展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农业科技培训、果园病虫害统防统治、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等项工作,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总量偏少,功能不全。科技服务体系是一个:科有一定智力和科技条件或服务手段的特殊群体,是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近几年,虽然我县各类科技服务机构有了快速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还滞后于群众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我县科技服务业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二是区域布局、服务领域等各方面发展不平衡、服务不配套、功能不完善。特别是围绕我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科技服务机构无论数量、功能、水平等都有很大的差距,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三是管理体制和模式多种多样,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服务范围受限,服务手段落后,在管理指导、发展扶持、规范建设等各个方面,很难统一协调,在市场竞争中,难以整合资源,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四是素质偏低,基础较差。我县部分科技服务机构存在基础条件较差,投入不足,服务手段落后,素质结构不合理,又缺乏经常性的业务培训,使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难以持续提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三、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我县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也是促进科技引进和开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农村,加快农村科技进步,重中之重就是健全基层基础网络。一是在乡镇组建科技服务站,以各乡镇专业站所为基础,成立综合服务实体,做到“人员、设施、资金、服务、项目”五落实。同时健全一级科技组织,推行村委会科技副职,设立村科技服务小组,有效解决村级无人抓科技的问题,形成县、乡、村三级科技组织管理体系。通过试验示范项目的实施,培育一大批科技示范村、示范户,树立一批科技致富典型。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群众科技意识,留下一支永不走的科技队伍。要把科技培训当作先导工程常抓不懈,制定实施方案,成立专门机构,部门联动,多方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向农民灌输科技知识,提高群众科技意识。推广主体多元化除了充分发挥政府为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作用外,还应该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专家大院、农业科技服务站、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农业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等多种农技推广服务的主体作用。通过采用组织、教育、咨询、沟通等手段,引导农民行为的自愿变革,由单纯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拓展到农民的组织、教育、咨询、服务等领域,通过农民行为的改变来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农业推广目标应由单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产量拓展到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提高农民的个人能力和素质上来。

(一) 抓好新型服务体系建设

1.专家大院

专家大院应建立“专家+龙头企业+农民”、“专家+农技推广机构+农民”和“专家+农业科技服务站+农民”的三种体制模式。在专家大院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对外实行有偿社会化服务的运行机制。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核心专家组成员与县级乡土专家和乡村技术骨干,组成省、县、乡三级科技服务团队,通过整合,组建技术团队,增强科技服务能力。

2.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

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继续以电话服务为重要技术手段,以专家技术人员为技术保障。服务范围不断拓展,从果业逐步扩大到畜牧养殖、高效设施农业等领域,从专家咨询指导扩大到技物结合、信息发布等服务,从产中服务扩大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化服务,为农民朋友提供方便、快捷的实用技术咨询服务。

3.农业科技月服务站

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加盟、能人参与、专家支持”的工作思路,鼓励农村推广机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公平竞争,有偿提供技术服务,努力促进技术、资金、资源的优化组合,改善农业科技服务站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站的服务能力。鼓励农业科技服务站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前提下,通过以

市场为基础的机制创新,形成农民可以承受、愿意接受的服务价格,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由具有相当服务实力、服务信誉良好且与农民关系紧密、对农民增收致富带动作用明显的企业等作为运行依托单位,根据生产需要,在开展技术服务的同时,提供农资服务,把技术和农资带到田间地头,既方便群众,又实现企业创收,取得农民和企业之间的双赢效果。

(二) 在月艮务体系建设中应坚持“四个突出”

1.突出科技培训

农民是农业科技服务对象的主体,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作为加快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科普宣传与科技示范相结合。在充分利用图书、报刊、广播、电视台等大众传播媒介大力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通过典型示范作用,提高科普宣传的质量,引导群众学科技、用科技,形成重视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致富的良好风气。二:是“科技活动周”、“科技宣传月”活动与农技服务相结合。在进一步搞好科技下乡活动的同时,专家教授农技人员要定期深入农村,进村入户面对面地开展科技服务,指导群众生产。除每年开展好“科技活动周”、“科技宣传月”活动外,还要集中抓好农业科技项目推广工作,使群众及时掌握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加强对农民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强化新型农民培训,要适应农民需要,宜以可操作性和实际、实用、实效为目的,开展灵活多样、易懂易学的实践培训、现场教学、短期培训。培训内容要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突出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生态养殖和环保技术等。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增加推广人员的在职进修机会。实施基层组织负责人培训计划,建立一批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培养培训基地,对农业科技服务站和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进行培训。三是技术培训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乡镇电教中心等培训基地的作用,在举办各种技术讲座、培训班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

2.突出科技推广

农业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产生巨大的效益,因此,必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一是突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建设有机苹果示范基地、精品杂果示范基地、无公害设施蔬菜、瓜果示范基地、畜禽良种繁育养殖基地等示范基地,促进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品优化升级。二是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积极开展争创科技示范乡镇、科技示范村、示范户活动,选树一批科技进步典型和科技致富标兵,激发广大农民群众推广、应用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三是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鼓励发展各种民营科技企业,兴办各类民间农业科技月匪务、研究组织,进一步建立健全浓业科技推广网络。

3.突出科技投入

必须广开筹资渠道,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充分发挥科技投入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支撑作用。一是完善科技投入机制。通过向上级业务部门争取、地方财政倾斜、金融部门支持等多种方式,初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导向,金融贷款为后盾,农民投资为主体,社会筹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二是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益。围绕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进行集中投资,把科技资金的投放置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全盘考虑,采取不列入计划不投资,资金随着项目走的办法。集中资金扶持重点,培植骨干。

4.突出规范服务

加快改进公益性为主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开展“一对一”结对服务。加大对农业科技服务站的关心和支持力度。积极推行“科技服务站+基地+农户”和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服务站帮助农户脱贫致富的引领作用。三是抓好科技队伍建设。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力度,培育一大批科技拔尖人才。四是突出服务重点。切实把服务的重点放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上来,提高服务质量。

(责任编辑:韩毅)

作者:李娟

第4篇:服务体系建设汇报

基层公益性医疗单位服务体系建设交流材料

双流县永安中心卫生院 2012年6月26日

大医院爆满而基层医疗机构无人问津,医疗资源的配臵不当是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按照市卫生局《关于构建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的要求,在县卫生局的统筹安排下,我院以提高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为职责,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为己任,坚持“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两手抓,努力实现辖区群众享受均等、便捷、有效的健康服务,2012年1-6月完成门诊收治病人45103人,同期增长4.5%,住院收治病人2760人,同期增长7%。

一、以病人为中心,保障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一是完善管理机制,参照二级医院标准,健全完善了医疗质量核心管理制度,制定医疗质量上墙制度40余项,同时开展医疗质量专委会、病历交叉质控、处方点评等业务活动,不断规范医疗行为,简化医疗流程,避免了医疗差错。

二是建立适合医院发展的人员培训机制,在保障职工的工资、福利、年终奖金的基础上,给予进修人员每月的450元生活补贴和300元租房补贴,提高在职职工继续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城乡卫生统筹平台外派所有医护人员到三级医院

1 进行规范轮训,截止2012年轮训专技人员83人,占全院专技人员的72%,同时邀请四川大学、省医院、县医院专家来院开展教学查房、学术讲座50余次,并与上海白玉兰公司合作,建立远程教育平台,获得更为优越的专家指导资源,并且作为四川省第一家乡镇卫生院开展了省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2项,构建了与人力资源配臵标准相适应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制度,有效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增强了医院医疗服务能力。

三是坚持贯彻“增加服务内涵、创新服务模式、改善服务态度、转变服务理念”的十六字发展方针,大力推进中医药在基层医疗服务和“治未病”中得作用。按照成都市卫生局下发的基本医疗目录要求,应开展417项,实际开展321项,可选择开展207项,实际开展149项,并结合辖区群众的实际要求增加开设腹腔镜手术、骨科手术、腹部手术、激光治疗皮肤病、利普刀检查、电子胃镜检查、彩色多普勒检查等20余项服务项目;同时建立服务测评机制,成立了服务监测机构,每月向服务窗口发放问卷调查100份,主动向病人征集意见,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切实让“三好一满意”工作落实到位,进一步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影响力。

四是开展县、镇双向转诊,县医院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建立了远程专家会诊系统,放射学远程“CR”片会诊机制;

2 设臵便民服务点,定期派出医务人员到永安镇敬老院提供无偿诊疗服务;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治疗服务,(5月份接力雷锋活动,为“5月中国好人阿各”婆婆免费开展康复治疗)让老百姓获得更为均等、便利的基本医疗服务。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深入开展公共卫生服务 一是完善机构设臵,设臵传染病防治、地方病控制、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精神卫生、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专职岗位,使其职能分工更为明确,团队协作更为密切。

二是信息化为支撑,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效率。率先与成都维信电子公司合作,植入疾病分析与健康评价系统(DASS系统),通过电话、短消息平台实现对孕产妇的电话追访,重点人群的随访管理,辖区居民的健康教育等工作智能化、简单化,每季度向病人发放健康保健短信10000余条。

三是建立家庭医生式服务机制,提供个性化的主动性、连续性公共卫生服务。优先为辖区内的低保人群、慢性病人、残疾人员、65岁以上老人等)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建立病人管理循环制度,家庭医生服务过程中发现的需要治疗的病患转入门诊、住院病人管理,将门诊、住院诊疗过程中需要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重点人群健康指导随访的病患归口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进行定期随访指导,5月底完成签约1145户,签约比例10.81%,完成下乡入户随访1376

3 人次,提前完成了2012年的目标任务。

四是建立绩效考核及合理补偿制度,带动公共卫生服务积极性。先是根据行政村的人口基数制定相应的工作量,按照不同的工作量对公共卫生服务进行量化考核;其次通过居民健康信息档案,利用DASS电话随访系统进行质量考核,以此达到“优劳优酬”补助原则。

三、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积极探索药品合理配送机制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307种,医院配备272种;四川省补充目录252种,医院配备155种;成都市补充目录141种,医院配备21种。结合辖区群众需要及医院实际开展的诊疗项目,并申请了利多卡因胶浆、布洛芬混悬液、芬太尼注射液等10余种专科用药。所有药品均严格执行零差率销售,基药销售额占全院药品收入的94%左右。借助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研项目《小康型乡镇卫生院技术集成综合示范》,与四川大学循证中心、山东大学共同探讨适合于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配送机制,同时在村卫生站已经实施药品统一由医院代购,并执行零差率销售。

四、全面完成医院信息化建设

按照成都市基层公益性医疗单位服务体系的建设标准,全面完成了信息化建设工作,目前医院完善了机房设施,配套双服务器,开通了“永安中心卫生院”独立网站、触摸屏宣传系统、LED屏显示系统,完成了Lis系统、Pacs系统的对接工作,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电子处方、电子病历系统,与

4 县医院建立了远程专家会诊系统,放射学远程会诊中心完成“CR”片会诊60余人,付家坝社区服务中心全面开展了“健康感知舱”应用,病人自愿体检40余人。

五、存在的困难

(一)人力资源紧张及经费保障不足。按照现行政策,公共卫生经费是按照卫生院服务人口分配,中心卫生院与一般卫生院服务人口相当,甚至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少,而医院员工是一般卫生院的3倍,导致中心卫生院经费相对不足,人才容易流失,形成人才“引不来、用不上、留不住”的恶性循环,引发新的内部不稳定因素。

(二)基本药物目录开展方面。因药品集中采购配送公司中标基本药物配备不齐,个别品种时常缺货,且部分中标药品规格在社保对码时没有信息,为社保报销工作带来了困难,甚至个别国家基本药物出现涨价的现象,违背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初衷。

(三)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特别是“一卡通”式就诊服务,门诊医生年龄较大,学习意识相对较差,网络运用速度慢,病人诊治耗时延长,以后工作中应加强门诊医生的疏导作用,提高部分老同志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病人诊治工作效率。

第5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

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还不相适应,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尚未形成。

四是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以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各级文化部门要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运行机制,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以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二是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体制机制等软件建设。加快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抓紧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渐增长,建立分区域的人均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经费保障标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三是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和契机,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导,突破体制障碍,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文化项目的共建共享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

四是大力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高度重视数字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努力将文化共享工程建成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服务便捷高效、网络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阵地。

第6篇: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背景链接】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鲜明地提出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 务事业和产业。

自1999年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加速发展,并日益呈现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高等态势。截止2009年底,我国1.67亿老年人中,80周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1899万,占11.4%,他们之中多数人逐步进入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状态。我国有失能老人1036万、半失能老人2123万,共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9%,他们不同程度地需要提供护理照料服务。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我国65岁以上老年抚养比已达到11.6%,部分省区市达到17.97%,家庭负担、社会负担越来越沉重。由于我国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单位福利体制解体、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形势下发生的,并伴有家庭逐渐小型化带来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问题,社会养老服务压力不断加重。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

【标准表述】

[原因]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公共财政更多投向保障与改善民生领域,养老服务政策法规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格局逐渐形成,服务能力持续加强,惠及老年人范围不断扩大,奠定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良好基础。但是,与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不断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和老年群众过上美好晚年生活的新期待相比,我国社会养老服务无论是供给总量、资金投入、社会分布、服务水平,还是政策落实、监督管理等方面都明显滞后,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

[意义]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中,把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是中央审时度势的正确决策。积极贯彻这一决策,按照优先发展来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改革体制、改善管理,将有利于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能力、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有利于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扩大内需和促进就业,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优良传统、促进代际和谐、培育社会公德,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 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措施]

中公教育总结以下措施:

一方面,按优先发展方针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已经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基本途径,这就是立足基本国情,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符合、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就是要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要在城市全面推行居家养老,在农村逐步发展居家养老。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它立足家庭,以社会服务进家庭为标志。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意愿和实际选择,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主要养老方式。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需要建立社会化的服务机构和机制,培养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员、家政服务员、病患护理员,配置必要的设备和器具,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明确补贴对象,进行定期评估。居家养老要以社区服务为依托。养老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建设中要注重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老年人社会组织和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发展日托服务、餐饮服务、文体活动服务和志愿服务、互助服务,为居家老年人营造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和服务条件。

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要落实政策和完善政策。国发〔2000〕19号、国办发〔2006〕6号等文件,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及养老服务机构,在土地供应、资金投入、税费减免、财政补助、社会融资、供水供电供热、免费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优待老年人的政策,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落实;随着形势的发展,要尽快制定政府补贴、购买服务、高龄补助等新政策,并把行之有效的政策及时上升为法规和规章。

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关键是要广泛动员、真抓实干。各级民政部门要争取加大政府基建投入,积极扩大福彩公益金投入,努力吸引慈善资金投入,加快兴建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要大力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兴办面向家庭和社区的非营利性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义务为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要抓紧扩大相关职业技术教育和岗位正规培训,培养大批合格的、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尽快适应广泛的养老服务需求。在广泛进行社会动员中,要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巩固家庭养老的意识和行为。

另一方面,依靠科学管理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

管理社会养老服务,一直是民政主管的社会福利事业的组成部分。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民政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进一步明确,民政部具有“指导老年人、孤儿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权益保障工作”的职责。相应地,各级政府也规定了民政部门同样的职责。因此,在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中,各级民政部门都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行业管

理,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要加强组织协调,把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当作民政工作的重要任务、社会福利事业的首要工作,加强民政系统内部力量和资源整合,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是要统筹抓好社会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规划编制、标准制定和信息化建设,达到政策有促进力度,规划有前瞻和可行性,按标准建设和实施规范化管理,加快建立综合信息平台,提高服

务效能。

三是指导、推动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经营管理机制,实行经营者聘任、员工聘用、公建民营、服务功能承包经营等新的体制机制,增强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

四是加强机构和服务监管,把所有社会养老类服务机构、社区服务、居家服务都纳入监管范围,从本地实际出发,抓紧完善具体的监管办法、充实监管力量。要依托社会组织,开展第三方的养老服务评估工作和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工作。

第7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情况汇报

现就xxx县完善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底,全县总人口数XXX万人,有XX岁以上老年人XXX人,占人口总数的XXX。其中:60岁~79岁老年人XXX人(城镇XXX人,农村XXX人),80岁~99岁老年人XXX人(城镇XXX人、农村XXX人),100周岁以上老年人XX人(农村XX人、农场XX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60号)和《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XXXX〕XXX号)要求,“十二五”以来,x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认真执行 “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了《xxx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初步建立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管理多样化的适度普惠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老龄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 12

或不定期开展排球、门球、陀螺等比赛活动,极大丰富了老年人娱乐活动。目前,xxx县老年人活动中心(投资XXX万元,建筑面积约XXX平方米)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室内装修。二是大力推进农村老年人活动场所建设。2011年以来,我县不断加大投入,先后投资XXX万元,建成农村老年人活动场所XXX处。2013年,申请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XXX万元,建成了XXX个农村幸福院,同时为XXX个村(组)配送了乒乓球台、气排球、地掷球、门球等活动器材,确保了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三是以敬老院为载体,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指导各敬老院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五保老人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养老服务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广大老年人的需求相比,与上级部门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乡镇农村敬老院的入住率不高,社会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自愿入住的少,居民养老方式仍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服务水平较低。

二是机构养老服务覆盖面窄,享受主体仍局限在一些特殊群体范围。养老服务的提供,主要以政府提供公益性服务为主,供养对象大部分是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老年人,受益面少,养

老服务享受面窄。

三是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市场运作机制尚未形成。现在机构养老主要还是以公办运作为主,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主要原因:1.为老年人服务市场还不成熟,缺乏有资质的为老年人服务实业机构和中介组织的龙头引领;2.社会办养老服务业效益周期长、风险高,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3.本地老年人靠子女养老的传统观念影响,自费购买所需养老服务的理念尚未形成。

四是养老服务行业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由于养老服务队伍人才缺乏,专业化水平低,敬老院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xxx镇和布朗山乡两所农村敬老院建成后,还未能落实工作人员。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快农村地区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加大对老龄事业特别是农村老龄事业的投入,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农村服务网点、文化娱乐场所、健身场所及道路等设施的建设,保证老年人的多种服务需求都能得到有效的满足。加强对乡镇(农场)、村和基层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调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参与积极性,切实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

二是提升各类养老机构的管理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切实提高乡镇敬老院的入住水平。

- 56 -

第8篇: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农业科技推广情况

一、基本情况

1、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我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分为县级农技推广服务系统和乡级农技推广服务系统,县级农业科技服务系统由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畜牧兽医工作站、林果科技服务中心和种子管理站4个单位组成,同时13个农村乡镇分别设置了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县乡两级密切配合,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2、农业科技服务队伍素质明显提高。近年,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坚持开展科教兴农工作,切实加大对农业科技服务队伍素质的培养,农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不断加强,目前全县县级专业技术人员共47人,其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3人,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7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27人,分别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6.4%、36.2%和57.4%。同时全面推行重点产业科技承包制度、岗位责任制、工效挂钩制度等多项激励制度,进一步提高了科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

2、农业科技推广成效显著。我县围绕蜜瓜、蔬菜、枸杞、葡萄、草食畜等重点产业建设,细化完善培训内容,广泛开展科技宣讲,全面普及立体种植、节水灌溉、土壤改良及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治、品种改良、设施精养、饲草料秸秆加工利用等实用技术,全面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以蜜瓜、甘草、枸杞、蔬菜等为主的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6.4万亩,并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4个,其中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个,县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2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成效显著。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乡级农技推广队伍专业人员比重低、学历层次低、技术职称层次低、业务素质低、专业工作能力差的问题比较突出。

2、技术人员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首先现有的技术人员掌握常规技术的多,了解新技术、高科技的少,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其次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知识更新速度慢,技术水平不高,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

三、对策建议

1、进一步整合完善县乡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一是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从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实现农村经济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现实需要出发,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择优聘用高新技术和知识的优秀人才,逐步减少县乡农业科技推广单位中的非专业技术人员,改善人员组成结构;二是建章立制,加强管理。根据发展实际,及时制定完善现有的各种规章制度,做到办事有章可循,达到用制度管好人、用好人的目的;三是逐步建立布局科学、合理、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农业投入,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状况,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

2、进一步创新农科教结合机制。一是围绕主导产业加快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加大重点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二是大力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其素质和就业能力;三是积极开展科技信息服务,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体,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步伐;四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实现向科技要效益,求发展。

第9篇: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调查

系部名称:食品系 专业: 食品营养与检测 年级:2011级 班级:02班 姓名:高小云 学号: 113470204 实践时间: 2012年8月4日 至 2012 年8月6日 共 3天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主题,明确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全面部署了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创新机制、创新条件、创新人才等任务,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就如何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我们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结构

1、学历和职称结构。2009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各种专业科技人员共有562人,大学本科占16.4%,大专占38.2%,中专以下占45.4%;具有高级职称的占全县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总数的1.8%,中级占15.6%,初级以下占82.6%。

2、编制及从业人员结构。2009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共核定编制654人,实有从业科技人员562人,其中农业核定编制285人,从业人员234人,林业核定编制97人,从业人员96人,畜牧业核定编制114人,从业人员70人,水利水产业核定编制59,从业人员58人。

(二)管理体制及经费来源

根据调研,全县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基本上由三种类型构成。

1、是政府主导服务型。以政府系列涉农部门构成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也是目前政府服务“三农”的主要载体,以公益性服务为主体,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乡镇机构改革前由县、乡两级农技、农经、农机、林业、水利、水保、畜牧等技术站组成,分别为各自主管部门管理。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一级将农技、水保等站合并成立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其人员和经费由乡镇政府管理,主管部门农牧局只负责业务指导和技术职称评审。林业、水产、畜牧在乡镇单独建站,人员、经费、业务指导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农机部门类似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但属差额事业单位,从2007年开始,财政只负担人员工资的80%。这些推广机构,在全县农业、水利、农机、林业、畜牧、水产技术的开发、引进及推广应用,指导农户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外向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副产品的转化和附加值,创办经营服务实体,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开展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等科技推广服务方面,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较好作用。

2、是政府引导服务型。主要是把县级科技推广单位具有一技之长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下派农业生产第一线,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科技“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形成科技人员基层创业,也就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县目前已选派科技特派员148名,累计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35个,探索出了建立利益共同体等形式的运行机制。

3、是自发组织合作型。主要是由民间各类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经济合作组织构成,其服务对内为会员实行非盈利性的有偿服务,对外则以市场为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已发展到81个,会员(社员)达14170多人,带动农户导向,为自身的积累和为会员谋取最大化利益的商业操作。全县目前获得认证的3.8万户,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农业机械等领域,协会对发展特色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直接起着作用。

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一)体系建设得到领导重视。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有关精神,紧密结合本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实际,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工作,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入生产第一线,坚持走科技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新路子,大力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育新农民,形成了主要领导重点管、分管领导亲自抓的工作格局,定期深入基层、田间地头开展调研、现场办公,促进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得到加强。调查显示,各地主导型农技推广网络已经形成,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以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为主导,以乡(镇)农科站为基础新组建的跨乡镇中心区域站为辐射,以村级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带动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得到加强,办公场所和人员得到落实,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有了保障。许多基层服务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通过逐级咨询解决,还可通过“农业信息网”和拨打“农业118”服务热线等方式查询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方式的灵活多样性使服务质量有所提升,有效满足了农民群众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信息技术需求。

(三)新技术推广有了较大进步。各县(市、区)积极争取项目,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许多新技术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各级农技服务机构积极加强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民间新技术推广体系的协作配合,广泛开展良种引进、典型培育、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等工作,加快了高效农业的发展步伐。特别是测土配方施肥、黄牛冻配改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强了农民对新技术的认知率,提高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通过新技术推广,全市畜牧业实现了传统养殖向现代综合技术配套养殖,单家独户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传统饲养向新技术饲料饲养的“三个转变”,取得了饲养规模、配套技术、品种质量、安全水平的“四个提升”。全市粮食和畜牧良种利用率分别达到96%、90%以上。

(四)农业科技服务形式灵活多样。一是干部参与农业科技服务。新技术推广由于受季节及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少,作物种植面积广、养殖户分散的客观条件限制,县、乡两级服务机构为广泛开展新技术推广,采取优先培训基层干部,由基层干部分区包片带领群众种植新品种、使用新技术,既抓住了季节又保证了技术,还有效解决了人员少、技术推广进展缓慢的难题。二是大户带动作用成效显著。通过产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与同类产品及技术的产量、质量形成的鲜明对比,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认可程度进一步提高。三是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广度进一步加深。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农广校、科技示范基地,扎实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增强致富能力。

三、农业科技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投入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近几年,依靠项目支持县乡农技中心(区域站)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主要还是办公等基本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区域站,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不大,专业技术设备基本还是空白,有些检测检验必须依靠市级,有的甚至要依靠省里来完成。有些县农业技术人员的报酬也未得到落实。

(二)人才资源短缺,结构不合理。有些地方农技部门都存在编制空缺现象,主要是受到事业单位逢进必考政策限制,新人进不来,农业科技人员断档较为普遍,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三)科技服务手段落后,创新方式不多。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联合协作不够,新技术推广服务方式创新不多,仍停留在办班培训、技术咨询、印发材料、示范带动等基本层面上,科技推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实际需要。村一级除一些种养业发达地区成立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为会员服务以外,大部分村没有服务网点和信息网络服务。

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几点建议

通过对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我们认为,我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尽完善,但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一)创新服务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单纯政府型的服务机构和公益性的服务方式已无法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也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已迫在眉睫。政府要统一规划,科技部门牵头,农、林、水等涉农部门配合,形成政府主导公益性服务、市场主导经营性服务的科技服务网络,既发挥政府公益性服务机构的作用,又拓展经营农资企业的参与;既发挥专家型人才的作用,又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要利用政策导向,吸引壮大农业科技服务队伍,补充基层科技力量的不足,逐步形成服务主体多形式、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对象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

(二)加强网络建设。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网络建设中,县、乡服务机构建设虽然还很薄弱,但有机构、有人员、有基本的服务设施,而相当一部分村组网络建设还是空白,县、乡服务缺乏承接。为此,要在继续重视加强县乡服务机构建设的同时,主攻点应放在村一级。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的村应进一步鼓励引导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支持和引导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农民、组织与其他人员以自愿联合、共同投资、共担风险、民主管理和平等互助的原则,组建农业专业技术合作社和其他类型的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地处偏远或优势产业不明显的村组,要扶持发展农资经营户、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联系点,对经营者和种养户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担当起对当地农户的基本生产技术指导,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带动千家万户。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技术,办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站和“农业科技118”服务热线等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专家咨询的服务作用。

(三)加强队伍建设。农业科技人员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细胞,他们的活力决定农业科技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切实调整配备好农业科技专业人员,通过内部调整优化人员专业结构,使农技服务机构专业人员比例最低达到70%以上。同时要重视补充新鲜血液,在坚持农业科技人员全员聘用制,公开招聘、凡进必考、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等人事制度的前提下,人事部门在制定事业单位人员招考计划时,应把农业科技人员列入计划,适当放宽招考条件,把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选拔进农业科技人员队伍。要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鼓励通过自学、进修深造和短期培训等形式,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要重视农业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定向委培等形式,解决后备人才匮乏的问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行岗位目标管理,工作绩效与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福利补贴挂钩,对有突出贡献者政府应给予重奖。

(四)转变服务方式。要积极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机制,积极探索行政驱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通过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种养殖大户和产业化基地签订技术推广、承包合同,积极探索按合同要求提供规范化的有偿技术服务途径。通过以资金入股、项目技术参股等形式领办创办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科技咨询中介服务机构等经济实体,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投入回报新机制。通过转变服务方式,促使科技服务由单纯的技术推广向信息、技术、购销一体化综合服务转化,向农科教一体化转化,通过整合资源,引导组建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产业协会等途径,提高技术的集成化水平,降低推广成本。

(五)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把农业科技服务当作公共事业来办,把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逐年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二是积极争取项目,充分利用国家关于乡镇农技站、畜牧兽医站、产业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信息化和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建设上的扶持政策,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三是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自主创新投入,采取政策引导、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鼓励农产品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四是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市场化经营为格局的新模式、新机制。

上一篇:挽回感情之建设朋友圈下一篇:个人劳务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