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教学历史教学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这是莫言在瑞典学院所作演讲《讲故事的人》的结语部分。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故事教学历史教学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事教学历史教学论文 篇1:

“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当代知名学者许纪霖说:“历史学骨子里是讲故事,这是我对历史学的理解。历史的灵魂是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个没有躯体的灵魂,是孤魂野鬼。做历史老师,最重要的是学会怎么讲故事,把被教科书阉割掉的故事重新发掘出来,活生生地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鲜活的人物形象、紧张的情节冲突中真正体会到历史的魅力。”学者李剑鸣也有类似的表述:“历史本来就是一种故事,历史学家本来就是‘讲故事’的能手,这样才能展现史学的魅力。”

作为一名一线高中历史教师,笔者对上述两名学者的话语深有感触,也要发一声感叹,发一句牢骚:“当今的历史教学到底怎么了?”表面看似很有“效率”的讲授,框架、理论、史实一样不缺,看得严点,逼得紧点,默写、背诵、罚抄,各种“酷刑”都用上,学生也能考出像样的成绩来。其实历史本来就很简单,只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我们学习历史,就是想看到过去的,但和我们一样的人的爱与恨、痛苦与欢乐、梦想与无奈,在这些逝者的生命旅程中,寻找历史的踪影,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历史、人生和人性。历史教学本来也很简单,它不过是借助叙述的力量,把过去的人及其行为“复活”在现实的人的眼前。而这种通俗意义上的历史叙事,往往被等同于“讲故事”。于是,许教授说,“做历史老师,最重要的是学会怎么讲故事”。历史老师只有成为讲故事的能手,才能展现历史教学的魅力。

我们必须承认,历史叙事、“讲故事”一直就是历史教学语言的主要形态。克罗齐说:“没有叙事,就没有历史学。”历史学家屈为林也认为:“历史学有不变的本质,那就是讲故事,历史学就是永远叙事的艺术。”由此足见“讲故事”作为历史著作或历史教学语言的特征深入人心。我们所津津乐道的史学作品《史记》不就以叙事、讲故事见长吗?洋洋洒洒百万言的《资治通鉴》若不是充满生动的故事,又如何吸引当政者读得下去,记得深刻,“以资于治道”呢?历史叙事或者讲故事本是历史教学的优势,是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重要特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我们缘何要把它抛弃了呢?

现在的历史教学已经习惯了告诉学生结论,但这种做法妨碍了学生更深入地探索历史。实际上,从建构主义学习的观点来看,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他们努力地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意识,加上老师的引导,形成历史的结论。这样做的前提是学生积极地参与,不仅是“行动”上的参与,更重要的是“心动”上的参与。没有故事的历史教学,由于学生无法从教师的历史教学中获得足够的想象空间,没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参与感,不能从中获得愉悦感,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就会急剧降低。

在历史教学中讲故事,是否会使高中历史教学显得低龄化,降低对历史教师的专业要求呢?这样的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君不闻,高校里的历史大师哪一个不是将深奥的道理,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没有对讲述内容全面深入的把握、充分的消化吸收,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优美的语言,何来这样的教学效果?“讲故事”只会对历史教师的专业要求更高,并且首先要求老师摈弃居高临下的对待学生的态度。这也是凡大师总给人一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之感的原因。

在历史教学中讲故事,是否就不讲道理、不讲分析、不讲结论了呢?当然不是。讲故事,实际上就是“寓论于史”。历史教学不采取大量议论的方式,而是选择充分的史实,在此基础上表达见解,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通过史实自行理解历史,得出结论,从中获得教益。现在,这样的历史教学通常被归类为“史料教学”。但遗憾的是,许多“史料教学”中的史料往往是断章取义的、支离破碎的、艰涩难懂的,是服务于既定结论的史料,是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和环境不甚具备的史料,总之,是为考试而选择的史料。

在历史教学中讲故事,是否就不科学、不严谨了呢?笔者认为也不是。钱钟书在《管锥篇》中的见解是:历史是介于科学同艺术之间的一种学问。所以,作为研究,历史当然要追求科学,但作为历史教学,也要追求艺术。古希腊的历史正是作为宫廷艺术流传,中国的历史不是也长期兼含文学、哲学等内容吗?在笔者看来,在历史教学中讲故事,不仅可以是有考证、有依据的史实,甚至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可以是杜撰的、虚构的故事。但前提是,要和学生讲清楚这是个虚构的故事。

总之,讲故事的历史教学是传承的学问,本质上是陈述之学,在陈述历史中引出道理,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讲述哲理、规律、框架。所以,历史教师有必要练就一身“讲故事”的本领,让课堂不再枯燥,让历史不再遥远,让学生的历史学习多一分乐趣!

作者:霍建山

故事教学历史教学论文 篇2:

故事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这是莫言在瑞典学院所作演讲《讲故事的人》的结语部分。故事在文明传承与人类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讲故事成就了莫言,如何让讲故事成就学生和课堂呢?受此启发,我在历史课堂中大胆采用故事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第一,故事的曲折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真切感受到历史与学生之间“隔着一堵厚厚的墙”,学生在这边,历史在那边,学生并不能真正走到墙的那一边去,所以他们喜欢历史却不喜欢上历史课。历史教师应该要有勇气推倒这堵墙,跟学生彼此真心面对、真诚对话。连接学生和历史之间最好的介质就是故事。这是因为故事有很强的代入感,使人不自觉地进入到主人公的情境中去;故事通常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能够迅速抓住人的内心;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往往比书本上的结论更吸引人。一段好的历史,一定要有好的故事;一个好的教师,一定要善于讲好的故事;一个有好故事的课堂,一定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课堂。

第二,故事的代入感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课堂体验。新课标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能体验历史课程,而历史事实及其发展过程具有客观性、一维性、不在场性和不可变更性,这些特点制约了体验的实现。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悟历史课程?创设故事情境就是很好的尝试,它将历史知识融入故事情节之中,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会自然产生一种主人公的代人感,与历史人物同悲、同喜,通过体验当事人的经历与心情,达到“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的效果。

第三,故事的细节性能填补历史的“空档”。历史是人们记载下来的,人们对各种历史事件的记载各有取舍,详略不一。多少年之后,当我们再去寻找自己想要看到的历史时,会不无遗憾地发现历史记载中存在着许多的“空档”,那些最精彩的细节已经被湮没了,这时就需要通过想象,重新架构起历史的网络体系。在课堂中,教师通过故事想象和经验掺入,在证据支持下,构建一种将历史空间、时间和人物整合为一的故事情境,把分散的历史碎片整合起来,把孤立的证据联系起来,从而还原整个鲜活、生动、丰盈的历史给学生。

运用故事教学法来完成教学任务,优化历史课堂,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尊重历史真实。历史故事虽然含有想象创作的成分,但虚构绝不等于虚假,完全脱离史实胡编乱造的做法断不可取。近几年穿越题材影视剧蔚然成风,作为历史教师,更应该有严谨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在运用故事教学时以史料为依托,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加工。

第二,紧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环节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故事绝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重难点、学情、课时等有侧重地选择故事,不能漫无目的地说故事,一味追求刺激学生兴奋点而偏离了教学知识点,那样的课堂也许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但同时又可能会失去历史课的教学价值。

第三,设计有效的提问。问题是历史情境创设的核心概念。由故事引出的提问要指向明确,紧扣主题,简单明了;要具有思考性,使问题成为“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还要有发展性,从一个问题开始而引发出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在学生意犹未尽时让他们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不失为一种成功的教学做法。

第四,掌握语言艺术。讲故事,既然是“讲”,必然要依靠教师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来呈现。阿尔伯特·麦拉宾的研究表明,一条信息所产生的影响力,7%来自于语言文字(仅指文字),38%来自于声音,55%来自于肢体语言。因此,会讲故事的历史教师一定是一位优秀的“编剧”,他能捕捉到那些典型的人物、生动的事例、感人的情节,将它们活生生地带到听众面前。他还是一位天才的“演员”,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声音和肢体语言,从听觉、视觉、感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刺激,从他的口中讲出的历史能够入耳、入脑、人心。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教学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故事情境教学仅是其中一种教学技巧,不适用于所有课堂,只有科学、合理、适时运用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作者:丁香红

故事教学历史教学论文 篇3:

习仲勋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摘要:高中历史是一门培养人文素养,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学科。然而,很多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时受时空观念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文章以习仲勋故事为载体为学生讲述了历史中一些难以理解的重点知识,进而帮助学生加强对红色文化的认识;理解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体现红色资源的教育意义,最终丰富学生的历史框架,为今后的发展奠基。

关键词:习仲勋故事;高中历史;立德树人;红色文化

高中历史相比于初中历史而言,内容变得更具有深度,且课程结构紧凑。所以很多学生虽然在初中阶段能够学好历史,但是到了高中阶段就出现了问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除了给学生引入一些史料文件之外,还可以以借助英雄人物的故事来帮助学生将知识加以理解,以此促使学生建构知识框架,为今后的应用与实践打好基础。为此,本文就习仲勋与英雄故事为例做出了详细的阐述,以求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学借鉴。

一、讲述习仲勋的“正宁”故事,加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

红色文化是历史教学中的一部分,但是所占的课程内容较少,再加上缺乏一定的指导,所以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对于红色文化的定义以及分类认识不清。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习仲勋的故事讲述给学生听,一来让学生明白红色文化的含义以及英雄人物的故事,二来可以丰富教材中的内容,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例如,历史教材中的多次提到陕甘地区,为了让学生对这一地区的历史事件加以了解,于是笔者将习仲勋在正宁县的故事讲述给学生听,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正宁县是陕甘边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二次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红色革命根据地,1933年习仲勋同志在刘志丹的指示下来到正宁县,创建了陕甘边南部革命根据地,这一革命根据地的壮大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习仲勋在正宁》这一文件记载了习仲勋在正宁县做出的伟绩。通过以上内容的讲述首先让学生认识到陕甘边南部革命根据地这一红色资源,并从文件中学习这段历史,从而加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为今后历史的学习铺平道路。

二、讲述习仲勋的“正宁”故事,理解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

由于没有亲身亲历过抗日战争,再加上自己的理解能力差,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统一战线的工作的安排时常常比较困惑,以为全国上下在抗战时一致保持统一战线的困难太大,无法保证节奏的一致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习仲勋这一英雄故事讲述给学生听,让学生体会每个共产党员在这一战争中所做出的贡献,进而为历史问题的探究提供更多的资源。

例如,在教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部署”相关内容时,笔者为了帮助学生对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进行理解,于是将习仲勋在统一战线工作做出的成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1933年夏,刘志丹、习仲勋率领红军游击队沿着子午岭向南挺进。途径五亭子,之后登上正宁的最高点调令关,去了照金革命委员会所在地薛家寨。为了对当下的革命情况加以了解,于是在这里举办了相关的会议,并对其中的两个问题进行讨论:第一,狭小的革命根据地能否继续坚持革命,怎样才能发展壮大。第二,如何解决统一领导,统一战线,统一指挥的问题。而习仲勋提出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将党中央统一战线的相关思想加以践行,他的发言得到了其他人的拥护,最后在这里将革命斗争坚持到底。经过习仲勋故事的讲解让学生对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进而为历史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讲述习仲勋的“正宁”故事,体现红色资源的教育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计,红色资源、红色文化成为当下历史教学所研究的重点。为了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意义,教师可以充分将红色资源进行划分,并将其按类别融入历史教学之中。其中红色资源包括物质类红色资源和精神类物质资源。物质类红色资源包括纪念馆、纪念碑、烈士陵园等。而精神类红色资源包括历史传记、红色影片、英雄人物等。为了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树立爱国精神,教师可以将习仲勋英雄人物的故事渗透在历史教学之中,以此體现红色资源的教育意义。

例如,为了体现红色资源的教育意义,笔者将习仲勋在坚守照金根据地时的方针讲述给学生听:第一,必须在子午岭更大的范围内活动,坚持和巩固照金根据地。第二,为了保卫陕甘边区并形成统一智慧,必须立刻成立陕甘边区红军临时指挥部,选出负责人,并研究几条活动大纲,人人必须遵守大家定出的纪律。第三,今后的作战方针是以小胜大,以多胜少。讲述完这些内容后让学生体会为什么习仲勋会受到大家的拥护,并且学习他谦虚谨慎、淡泊名利、关心青年、尊重知识的远大目光,学习他爱护群众,尊重人才的品质,进而指引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

综上所述,历史上像习仲勋这样的英雄故事有很多,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搜集和整理,之后将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以此帮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英雄故事的指引下理解教学难点和重点,并学习伟人的优秀品质和爱国精神,进而加以践行,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蒋国栋. 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9.

[2]方富冰.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高考,2021(02):98-99.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S[2019]GHB1388《校本课程〈习仲勋在正宁〉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作者:吴仲

上一篇:高三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2篇)下一篇:煤矿安全演讲稿(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