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组教研计划

2023-0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论你是处在何种工作岗位上,书写工作计划都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通用工作技能。在新的年度,很多人又在为如何写好计划苦恼了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体育组教研计划》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体育组教研计划

“高峰计划”体育名师引领下的区域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建设探索

摘 要:“辐射引领”是上海市“高峰计划”体育学科名师基地三大任务之一,在上海市体育特级教师俞定智老师的主持下,发挥以区域协作、校级联动、导师带教、学员蹲点等形式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区域辐射和带动效应,探索建设区域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本文从“高峰计划”体育名师引领下区域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的建设价值、实践探索的过程及成效、对基地教研共同体建设探索的思考三个方面来进行阐释,总结凝练,抛砖引玉,为国内其他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峰计划;名师引领;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教师需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渊博的知识,更需要教给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方法和态度,使其能够自主、全面、个性地发展。体育教师怎样教?怎样更好地教?这将成为体育教师成长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毋庸置疑,教研活动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那么体育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呢,在我国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进程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合作共享联通更加紧密,社交互动更加轻松,促成了若干基于共同的教学与研究目标的教研共同体[2]。区域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是对体育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方式方法的有效补充,依托“高峰计划”体育名师引领,本文围绕区域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的建设问题展开探索实践。

一、“高峰计划”体育名师引领下的区域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的建设价值

(一)基地教研共同体建设的意义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追求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升的国际背景下,帮助教师实现从“经验型”向“专业型”的转化已成为目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打造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稳步提升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成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3]。打造“专业型”教师,教研共同体的建设对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由此可见,区域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建设同样是教师前进路上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也是未来教学教研发展的必然趋势。

区域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在“高峰计划”的引领下,让基地青年教师从中汲取名师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搭建骨干教师交流、学习、探讨的平台,形成教学风格;区域联动、合作研讨,让学科基地的成员们在共同体中挖掘潜能,交互心智,提升素养。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而言,通过共同体之间的联合活动,相互之间起到团队共建、优势互补的效应,打破了地域和学校界限,促进了学校间体育教师的良好合作和良性竞争。这不仅对体育教师的发展有积极助推的作用,而且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深化校际间的合作、联动,有助于构建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使教师在共同价值观的指引下形成普遍认同的发展愿景,完成文化的融合、精神的重构,为学校个性文化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地共同体的研修形式

上海市各区体育学科基地凭借“高峰计划”红利,以研促教,助力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各基地在“高峰计划”引领下策划与实施各类活动,如互动教研、课题沙龙、科研探讨、教学成果展示等(圖1),促进学习与发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凸显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内的成员联动,通过沟通分享,加快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主动请“名师”指导。教师通过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建设可以在教育专家、学校领导、专职研修人员的多方参与助力下提升教科研的达成度,探索教学的瓶颈问题,共同发现、探索、创造、生成各种教学资源与教学成果,形成群体智慧共享,从而加快教师专业发展。

图1 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研修形式

(三)基地共同体的发展目标

体育教师承担着促进祖国下一代身心健康发展的使命与责任,只有专业过硬才能履行和完成其使命与责任。虽然新教师的加入为教师队伍注入了活力,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思路不清晰、教学重难点混淆、教学方法手段不合理等。经验型教师则沉溺于原先的教学经验,创新开拓性不足,无法满足现代新型教学模式。体育学科基地通过各种形式指导新教师更好地进行角色转变,快速挖掘青年教师的后续发展潜力,促使其加速融入体育学科的教育教学,帮助教师掌握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对青年教师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促进“三化”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

二、“高峰计划”体育名师引领下的区域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一)基地共同体探索实践的路径

1.理论学习

学科基地先后聘请了“高峰计划”主持人上海市特级教师俞定智,“高峰计划”核心团队成员上海市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卜洪生,特级教师陆志英等专家为体育学科基地作学科核心素养、科研技能、教学设计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为基地学员带来了最先进的理念、最前沿的资讯和最精彩的报告,为他们打开了另外“一扇窗”。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成员基于每阶段的理论学习认真做好讲座笔记,形成体会心得并付诸教学中。“多读书、读好书、读有用的书”也是学科基地必须完成的任务,做好读书笔记形成读后感分享交流。该模块运行的流程为:名师讲座-分享交流-实践运用-反思修正-再实践。

2.教学实践

围绕上海市体育“三化”课改和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开展单元教学设计研究、课例研讨、说课、评课等活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多元的教学实践,教法的改变、器材的创新等使“三化”教学改革无痕“落地”。该模块的运行程序为:集体研讨-分工备课-示范课展示-课例研讨-总结-反思提升。

3.教学研究

学科基地要求每位学员在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需要围绕学科基地研究的内容开展教学研究,例如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研论文、小课题研究等,目的是促使每位学员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争取在学科基地掌握一个研究方法,获得一个研究方向,让基地学员养成“勤学、善思、精于研究”的好习惯,努力实现科研为教学服务,科研为课堂服务,科研为学生服务的宗旨。该模块的流程为:确立方向-集体教研-交流心得-能力提升。

4.辐射引领

在“高峰计划”体育名师引领下,区域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积极开展名师结队伴我学活动,深入学校,通过名师助力教学,开展校本研修、打造校本特色、加强教研组建设、提升教学能力,带动学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辐射区域。该模块的流程顺序为:名师引领-带教教师-指导教研组-助力学校-辐射区域。

(二)基地共同体探索实践途径

1.形成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的保障机制

为提升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成员综合能力,基地建立了“学员轮转制”,即学员在基地三年轮换五个职能小组(图2)。以基地任务开展为驱动的培养模式,既可以使每一位成员熟练掌握本基地各项工作的开展,也培养了团队协作和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

图2 基地学员职能小组轮换制图示

2.完善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的研修制度

例会制度:每月择一日召开基地会议,当共同体成员面对某一问题时,学科基地优秀教师对其进行学习指导,帮助教师打开思路,引导教师积极思考,从而更高效地解决问题,并商讨布置下月工作[4]。每学期的期初召开一次基地计划会议,讨论本学期工作室计划,确定阶段工作目标、工作室的教育科研课题及专题讲座内容。每学期的期终召开一次工作室总结会议,展示学期工作成果及形成的经验,探讨存在的问题。

研修制度:每位学员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含发展目标、发展进度、发展措施),并根据个人自我发展目标和研究课题,有选择性地学习相关理论,例如《教育学》《心理学》《体育教学论》《体育教学》《现代教学》等学科研究的前沿理论问题,掌握和学习现代教育改革的理论,在广泛的阅读中,不断修炼内功,丰富内涵,夯实专业功底,进一步丰富知识结构,夯实理论底蕴,为基地学员的专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要求学员每学期至少阅读一至两本理论专著,撰写不少于2000字的学习心得,参加基地组织的集体交流研讨,每学期提交一篇有价值的课例或案例;每学年提交一篇获奖或正式发表的教学论文;每学年撰写一篇子课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报告。

档案管理制度:学科基地为每位学员和跟岗研修人员建立研修业务档案,基地负责人做好档案的管理工作,其中包括基地成员的计划、总结、论文、案例、反思等,定期收集、归档、存档,为个人的成长和基地的发展提供依据。

考核奖惩制度:学科基地主要考核项目分别为研讨会出席频率、理论素养是否有所提高(读书笔记的撰写情况)、教科研业绩如何(承担课题情况、论文发表情况等),由学科基地负责人、学科基地特聘专家组成考核小组,每年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基地学习共同体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学科基地任务分配、核心组成员负责工作内容以及学科基地表彰机制进行调整。

3.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研究项目“三步走”

体育学科基地把每次研究时间划分为“三步走”,每一阶段结束都将产生一定的研究成果(图3)。本着不断完善、不断积累、逐步提高的原则安排工作,使每一位学员都有工作,每一位学员都有收获,达到“培育一位名师,调动一门学科,带出一支队伍,产生一批成果”的效果。

(三)基地共同体探索实践成效

在“高峰计划”主持人及核心团队成员的指导下,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成员以报告、讲学、教学示范、说课评课、教研交流会等活动不断提升。与区域联动的同时,让基地成员了解自己在教学中如何自主学习、如何使知识与能力迁移在教学和教研上,如何做到有效性,如何提炼自己的风格与特色,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高峰计划”不仅对体育学科基地学员的教学起到指引作用,对科研的引领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在高峰计划的引领下形成了跨区域、跨学段、高校与基础教育合作,专家领衔的多方合作型研究团队,对体育实践中遇到的共性及个性问题展开集体攻关,推动“体育与健身”“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体育名师是科研之路的一面旗帜,引领基地成员由“教书匠”向“研究型、学者型、智慧型”的教师转变。体育名师也是一盏“明灯”,他们敏锐的研究意识、自觉的研究追求、执着的研究精神,为基地成员指明了研究方向。以“嘉定区体育学科名师工作室”为例,依托上海体育学院的研究方向,跟随学院教授所研究的学校体育方向,积极参与“研动力”项目,成为名师科研板块中的一部分,工作室成员们在科研之路上积极与名师沟通,明确其阶段目标,以更好地达成科研成效。

三、“高峰计划”体育名师引领下的区域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的思考

(一)未来发展

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是以“修”“研”“实践”为一体进行建设和发展,在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运作的过程中,它会发展成为“教师发展共同体”,围绕教师专业发展诉求,形成科研、教研、信息沟通协同发展的一个平台。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在发展过程中也要在不同区、不同校立足本土特色、挖掘本土资源,打造本土专家团队,形成具有特色的教研制度与教研文化,从而促进体育学科教研共同体构建,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为上海体育教育系统储备优秀人才。

(二)创新设想

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的平台搭建,不同于简单的学习小组,教研共同体是一个相对庞大而复杂的组织体系,在基地大家分工明确,研究方向类似,体育学科基地成员接到新型研究项目时,成员之间需要通过频繁沟通、座谈和互动,深入地交流与研讨,从思想与观念上进行“碰撞”,从而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创新活力。

四、结语

随着体育学科不断受到重视,对优秀教师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也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打开各区、各校之间的沟通壁垒,增加区域体育教师间的交流频率,搭建体育教师平台,建立携手进步、共同成长的教学环境。基地教研共同体的作用在于相互促进,在“苹果”与“苹果”的交换中领略不同的成色,在“思想”与“思想”的交流中领会不同的视角。相信教研共同体会发展成为“教师发展共同体”,成为科研、教研、师训、信息化協同发展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郝文武.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中国共产党关于教师和教师教育思想的百年发展和实践[J].当代教师教育,2018,11(01).

[2]曹宇星,王东虹,饶嘉婷,胡小勇.教研共同体:在线社交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J]. 数字教育,2019,05(04).

[3]朱建明.区域教研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市薄弱初中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0,12(10).

[4]陈悦.“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8.

作者:徐艳贤 胡艳晖 王建光 綦焱朱

第2篇:高校护理专业临床组学期教研活动规划管理探讨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经验来探讨教研活动预案制订的一些基本原则、教研活动主题选取以及活动开展需要注意的事项,从而为其他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护理专业临床组 教研活动规划 预案基本原则 主题选取 注意事项

护理专业临床组整体教研水平提升,除了与每位教师的责任心、爱心以及奉献精神密不可分外,与整个护理专业临床组管理团队的辛苦工作以及优质化管理也是紧密相关的。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护理专业临床组管理团队要开展好活动,就必须有预案(即教研活动规划,下文预案同)。笔者从事本校护理专业临床组管理工作多年,结合近些年的经验,谈一下如何制订预案。

一 预案制订的基本原则

1.制订的时间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职业院校还是在实行一年两学期制,每一学期结束前和开始前一段时间都是制订下学期或者下年度计划的黄金时间。选择期末制定,是因为一学期或者一学年刚要结束,对已经开展过的活动印象深刻,存在的不足和成功的经验都非常直观具体,这为即将开始的学期或者学年活动的制订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价值。选择开学前一段时间制定计划,是因为全体临床组成员都在做着开学的准备,不会因为上课而占据开会的时间,能够集中在一起进行讨论,可以对制订的预案进行反复讨论和修改。预案的制订不是一劳永逸的,制定者还要适时地对预案进行修订和细化,而这一工作,常常是伴随着整个预案活动开展过程进行的。

2.制订的方式

管理者可以参照学校活动规划的情况,制订一个大的活动框架,具体项目的制订不能够闭门造车,必须依靠全体组内成员的共同参与策划。因为护理专业临床组的课程有内、外、妇、儿科、急救、老年护理等等,而每一位管理者对这些课程的理解都是有限的。为了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到活动中来,管理者可以给较多的老师下达任务,协商出活动的方向,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角。

3.制订的侧重点

高校教师的工作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不同的大学可能有不同的侧重方向。每一个学期推出一个重点教研活动系列(所谓教研活动系列就是指需要几次活动才能够顺利完成的项目),有利于全体成员深化对某一项目的理解或者是参与到某一项目的建设中,例如:如何申请课题,如何写论文,如何编写教材等等。

二 预案的主题选取

结合笔者多年的活动组织经验,本着以履行高校教师的工作职责、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能力以及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选题原则,特将个人的经验阐述如下:

1.集中备课

集中备课是一种常规的教研活动,很多学校都有开展。笔者所在的临床组主要采用两种方式:(1)全体组内成员集中备课,主要是对一些共性的教学方法、教学前的准备、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改进和教学评价进行集中探讨;(2)以具体课程为中心,将临床组带同一门课的教师再次进行分组,深入地讨论该如何从总体上把握该门课程,具体的章节该如何进行讲解,教学中碰到哪些具体的问题需要怎样解决,如何使授课更具有个性,如何共享教案和PPT,如何进行课堂的管理,如何修订教材等等。集中备课要想发挥良好的效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必须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必须实实在在地深入教学的具体细节和实质进行研究,也必须通过教学的检验反馈来循环提升自我的教学水平,切忌所有教学内容只备一次课。因为在讲课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思考,也可能有的内容可以转换角度重新思考,教师只有习惯循环背课,才能更好地驾驭教学。

2.教学与临床岗位相结合

医学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学生的学习达到临床岗位的要求,能迅速地适应临床工作环境和给用人单位带来有价值的劳动。要想培养出合格的学生,教师就必须有过硬的知识和技能。除了通过教师个人的进修来提升能力外,笔者还常常通过举办教研活动来帮助组内教师提高教学与临床岗位结合的能力。开展的活动包括:医院进修后返校教师做学习成果展示和报告、邀请临床医护人员给教师讲课和解答疑问以及带领教师去医院见习。以上的三种方式,不仅有利于组内教师及时了解临床的最新动态,有利于迅速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同时也有利于临床专业实训项目的选择、场地和器物的规划、实训实施和评价体系的建立等等。这种活动笔者每学期一般组织一到两次。笔者发现,积极参加这些活动的教师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

3.与基础医学组进行教学交流

护理专业临床课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基础医学理论做铺垫支撑。基础医学教育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临床课程的热情和质量,也关系到临床教师教学的难易度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度。因此,笔者和院系领导也会偶尔组织基础医学组与临床组一起开展教学研讨会。一方面,通过研讨会来重新商订各门课程的合理学时分配;另一方面,结合临床课程的需要,对各门基础医学课程的重难点及非重点进行重新规划,增加临床课程所需的必备基础医学知识的讲解,同时减少临床课程不涉及的基础医学知识课时。这样做的好处是使临床组和基础医学组的教学都更有效率,学生学习的方向感更强,自习时间更多,学习压力小且掌握更好。

4.护理教学的“他”视野

护理教育虽有一些自身的特点,但它同样是教育的一部分,也要遵循教育的一些基本规律和原则。因此,笔者也常常考虑让一些教师轮流参加其他非医学教研组的活动,或者邀请其他资深非医学教师来组内作经验交流,通过这些途径来激发教师用全新的思维思考该如何组织教学,避免教育者孤芳自赏和抱残守缺。经过实践证明,很多组内教师的确在这种交流中有所收获,教学过程中也明显体现了新的理念和实践,部分尝试也得到了学生积极的回应。

5.带教研讨

目前,很多高校都有教师带教制度。最理想的带教方式就是由学识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的教授副教授对低年资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带教。但是由于高年资教师是学校的稀有资源,而年轻教师基数较大,因此很难做到一对一的带教。鉴于现实情况,笔者所在的临床组内多数中级职称教师也参与带教,由于带教教师之间教龄差距较大,教学经验和受学生欢迎的程度也不太一样,因此带教质量参差不齐。因此,笔者也会组织带教交流活动,让带教老师之间,以及带教者与被带教者之间进行集中沟通研讨,从而促进集体带教能力的提升。

6.科研讲座

除了最基本的教书育人、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外,很多高校教师还有科学研究的重任。目前,我国很多的高职院校护理专业都是由原来的中职升格而来,缺乏科研底蕴,而新进教师几乎都是直接来源于学校,对课题研究和论文的写作都很陌生。笔者所在学院护理系成立时间较短,科研能力明显不足。鉴于此,笔者应教师要求经常于教研活动期间组织一批有科研经验的教师到组内讲课,活动反响很好。近两年来,笔者所在的临床组承接课题和发表论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举办科研活动的重要性。

7.社会服务活动

在当今的高等教育格局中,仅仅满足于教书和科研,并不是一个完全合格的教育者,社会服务同样是高校教师的职责。为了发挥临床组教师的热量,笔者所在的护理系多次组织教师参与省“红十字会”举办的社会教育活动,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急救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笔者也在考虑组织系内教师参加义诊、健康咨询以及到养老院给老弱的慢性病患者提供健康指导,使教师以另外一种方式服务社会。

三 活动组织的注意事项

笔者早期开展活动也并非一帆风顺,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摸索总结,对活动的把握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笔者现将开展活动的一些注意事项陈述如下,以供参考:(1)活动的开展不能流于形式,要有内容有深度,如果仅仅只是应付学校的检查而做一些表面的文章,一则会浪费全体组内教师的时间,二则会影响她们以后参加活动的积极性。(2)不组织不开展一些明显没有结果的活动。(3)主持人、主讲人每次活动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其他教师需要对活动有大致的了解,如:主持人做好活动流程的预演,主讲人提前几周开始准备内容,早期向全体组内教师通知活动的安排时间及主题,让老师们及早做好思考,准备问题及讨论,从而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活动中。(4)要发挥全体组内教师的主人翁精神,不能够每次都是几个人主讲,而其他教师旁听。(5)强调活动的目的和基调,鼓励组内教师参与问题讨论,让活动成为增强教师之间情感的纽带,切记要避免将讨论变成批斗。(6)组织者平时就要有紧急情况备选预案,以备活动的主持人和主讲人因紧急事情无法参与活动之需,备选方案可以将准备较充足的后期活动提前开展,也可以提前固定一到两位教师专门准备项目来应对特殊情况。

〔责任编辑:林劲〕

作者:夏瑾燕 夏明红

第3篇:进组教学与教研融合:“金课”打造的逻辑与机制

摘 要:如何打造“金课”是当前高校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任务。本文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在社会科学教育教学中,将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进行有机结合,推动“金课”打造。在文化回应教学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基于“双区建设”的重要选题和项目式研究,突出教师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深度参与和进组教学实现对学生的精细化指导,最终实现教研融合,达到多元育人的效果。多年的实践证明,“金课”打造过程中,主体参与性、载体的体系化、项目挑战度、任务驱动性是其核心要素,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凝聚师生共识、构建合理机制、协调师生关系以形成围绕“金课”塑造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金课”打造;进组教学;教研融合;社会科学

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已成为撬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重要杠杆和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突破口,这也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1]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打造“金课”,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紧迫任务。[2]围绕如何突出优质教学和学生获得感,尤其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更是目前讨论的中心议题。[3]

与理工科等知识通用学科不同,社会科学的教育需要兼顾普遍性知识和地方本土性知识双重特点。2020年8月,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要求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4]这不仅仅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者在研究中“讲好中国故事”指明了方向,也对社会科学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将国际前沿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总体要求。

为此,本文以深圳大学社会学系为例,围绕如何在社会科学教育中将国际前沿理论与中国本土实践进行深度结合进行了实践探索。项目以“将课程开在祖国大地上”为指向,以“文化回应教学”为理论基础,在社会科学教育中将本土知识和学科规范加以结合,达到育人成才的多重目的。

一、中国化社会学教育的基本背景

长期以来,深圳城市发展在经济领域一马当先,但是社会发展领域“欠账不断”。“双区建设”之下,社会发展问题被提到与经济发展一样重要的地步。深圳城市发展“双区建设”对社会治理人才的急迫要求,包括城市转型升级、城市治理、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社区治理、企业研发等等,政府、基层社区、企业和公益组织呼吁学校培养具有社会建设视野、掌握执行深度社会调查方法、能够回应社会实践和社会治理议题、能够在企业开展人机交互、社会统计工作的人才。这些任务,要求深圳大学培养出兼具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社会建设人才。对于深圳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文化基础就是深圳的社会现实,这些具体问题,在以往的社会调查书本与课堂上皆付阙如,既让学生错失了深度学习的机会,亦使得深圳社会治理的重要问题得不到有效研究。

以往社会研究课堂强调的是科学词汇、价值中立,其知识体系脱胎于西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形态,所采用案例更与学生具体生活、社会发展现实没有紧密关系。基于这些体系的学习,虽然能够让学生掌握社会科学研究调查的概念体系,但是可能会导致学生难以把握社会研究的现实性和历史性,由此导致学生学习针对性不强。社会学中国化需要将普适性理论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也就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将二者进行结合,并对学科知识体系及价值观进行反思的要求。

就此,“文化回应教学”(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其主张教师勿脱离学生和社会实践的复杂场景,而应了解学生行为所表示的文化意涵,以学生的活的母文化为桥梁,将学生母文化作为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时的基本框架和文化背景基础,以此作为联结或解释主流文化的工具。[5]经过多年发展,文化回应教学对于有效连接教学与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开展面对多元文化背景的课堂教学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可对当前高校课堂围绕课本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结合实践进行有效创新不足这一弊端提供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也可作为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创新的指导思想。

由此,深圳社会学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深圳城市发展的需要进行针对性设计,将深圳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迫切需要带入到真实的课堂讲授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此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让学生学会分析深圳社会发展的现实,努力学习以解决深圳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困境,并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责任感,建立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己任并作为担纲者的志向。

二、基于“双区建设”需要的探究式教学

(一)回应深圳城市定位,开展项目式教学

为转变传统教学学科化过重、实践性不足的缺陷,《社会调查方法》课程采用了文化回应教学的理念,将学生所处的文化体系带入课堂中,让学生去思考深圳城市所面临的“双区建设”定位与要求、思考深圳社会发展所面对的真实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以这种项目学习作为课堂学习和人才培养的原材料,以此实现教学和育人的相互结合、专业知识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合。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使用项目式教学等方式,根据学生兴趣、社会发展实践需要、指导教师意见和企事业组织需求, 形成有实用价值和研究意义的项目, 在规定时间内, 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项目研究、收集一手资料、自主撰写报告、完成项目、解决问题。

(二)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

传统的社会调查方法授课方式具有明显的学科化倾向,侧重讲授调查抽样的理论知识,将社会调查的实践教学转换成了理论教学,讲授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和具体操作程序。学生在教学中侧重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论环节和基本形式,但难以在实践上具体操作具体问题的应用分析。即便是现在部分课堂采用了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要求学生撰写课程论文,由于缺少教師的有效指导,这些论文的写作也大多数停留于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地步,而较少进行深入挖掘。部分教师对个别学生的科研辅导尽管能够起到一定效果(例如科研竞赛、发表论文),但是其覆盖面有限,无法普及所有学生。

本项目结合深圳双区建设的要求,突出实用性、应用性,密切关注转型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命题,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改革。该课程充分发扬本课堂的性质特点,强调“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进行教学环节设计,致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选题过程、研究设计、调查过程、研究执行、研究报告写作中,均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更多地作为研究的参与者和引导者,从学科基础知识和项目开展方向的引导的角度进行指导。

(三)评价方式和过程考核

本项目用实践主导、成果导向、综合评价的方式作为课程考核方式。选课同学围绕选题组建研究团队,小组合作撰写研究报告,以项目研究为核心,围绕项目研究过程诸多环节进行考察和评估。小组研究过程中,各成员需要提交选题报告、文献报告、项目建议书、资料收集汇编、最终报告等节点材料;同时,需要在开题、访谈提纲编写、资料收集过程、研究提纲制定、最终成果汇报等环节进行课堂展示。由于本课程采用了进组教学的方式,教师在每个研究项目组中全过程参与项目研究,对小组成员在此过程中的贡献非常熟悉。小组组会过程中,师生会围绕课题进行多轮次讨论,教师也会一直跟进小组研究开展过程,会对组内同学的项目参与程度和思考的深度做进一步评估。最终,结合期末闭卷考试的分值,对各位同学的成绩给出综合评价。

总体而言,过程主导、结果导向的评价方式能够更有效地评估选课同学对于社会调查方法的掌握有更为深入和恰当的评价,并且能够有效回馈学习过程和研究进展。经过本课堂学习,社会学专业学生能够有效掌握社会调查方法,能够独立执行社会研究,包括选题、撰写项目书、执行研究、撰写报告、修改发表等。此课堂对于后续类似社会政策、社区概论、城市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等课程的学习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在分支社会学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开展项目研究,撰写高质量的研究报告。

三、进组教学与教研融合:社会科学教育中的金课塑造路径

(一)进组教学,教研结合

项目在授课具体方式上,采用“进组教学、教研结合”的方式,更深入地对学生的课题研究进行指导,同时也以此保障授课教师的投入积极性。进组教学的方式能够让项目的完成进一步优质化,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够将选题进一步提升,选择更具有挑战性的题目,包括亟待回应的现实问题、学术探究的前沿问题,避免学生将选题局限在自身熟悉的、有兴趣的研究领域

由于选题难度很大,单靠学生自身摸索无法将研究课题推向深度,这就需要老师在选题、设计、问题意识、提纲制定、写作等不同环节加强对每个具体研究的深度参与。学生所选主题包括深圳科技行业从业者的社会适应、深圳土地问题、大学体制、教育改革、社区营造、城市家庭育儿实践,以及疫情下的社区治理、城乡教育分化、线上直播经济,等等。这些问题难度较大,但是具有高度的社会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往往能够对学生产生长期影响,指导学生走上研究道路或者确定长期研究的兴趣。由于这些问题都指向现实,学生相学习的过程从而也成为育人励志的过程,学生经由自主研究更深刻地体会到深圳城市建设的使命感和自身的历史承当,增强自觉性,进一步增加中美贸易战、自主创新、城市发展等现实议题和自身学习之间的紧密关联。这些工作都需要教师进行个性化的指导,采用进组教学的方式,让老师对课题项目的指导更为深入。在这些研究过程中,学生对社会发展进行了深刻、高密度的观察和访谈,极大地锻炼了其独立开展项目研究的能力。

在进组教学的指导下,教师根据学生项目进展的程度,在开题、制定研究提纲、开展访谈、观察、实验研究、撰写报告等关键节点和学生进行分组交流,一般交流时间为一个半小时一次,一个项目正常交流3-5次,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进行一一讲解。以2020年的社会调查方法为例,选课学生45人,一共成立了10个研究小组,一门课结束,任课教师除了负责正常的72课时的教学过程之外,还投入了约1.5*10*4约60小时以组会形式开展的课后辅导工作。在微信群上,师生之间也会围绕研究的进展随时发起大量的讨论。在组会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课题开展进行讨论,并从学术研究的积累和观察角度对学生如何更好地进行课题研究提供思路建议。教师的指导能够让学生更快的进入项目场景,获得自主学习的方向,并得到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培养,帮助学生将项目研究推向深入。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普遍对“进组教学”的教学方式普遍有良好的评价。

(二)实践导向,应用场景

在研究工具上,该课程与实践实务各界无缝衔接,采用最前沿的NVIVO、SPSS、STATA、科大讯飞等行业通用工具开展研究,让学生围绕现实问题深入地整理资料。仅2018、2019两个年级共120名学生成立了约25个课题组,深入访谈了约300人次,获得了超过300小时的访谈资料,整理成超过200万字的录音逐字稿。往往一个项目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普遍进行二十人次以上的深度访谈,这一过程让学生对研究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有了深度的掌握。(見表1)

高密度、深层次的学习对学生理解和认识何谓社会调查方法、何谓社会学产生了诸多帮助。课程还根据学生选题,让学生围绕企业管理中的市场调研、工业设计中的人机交互议题,开展市场调查与预测、项目管理与评估、问题诊断与分析、客户拓展与维护等工作领域展开技能训练, 将服务领域从国家与政府拓展到社会与市场,从而完成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备”的社会研究人才的初心。

(三)个性指导,深度成长

在课堂中,我们要求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在中国社会发展实践中成长”,核心是将讲好中国故事转化为课堂的授课内容和学生的训练实际场景。该课程充分发扬本课堂的性质特点,强调“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进行教学环节设计,致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将课程变成学生成长成才的启动器,对其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学生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进行社会研究方法实践训练。这种训练既是学生对于社会调查方法的知识结构掌握的必修过程,也是社会学核心实践技能“社会调查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授课教师不仅向学生讲述社会调查的基本技能和学科概念体系,更要求学生通过进行一项实际的社会研究,来真实地执行从而掌握这项技巧。

其次,在学生进行社会研究的过程中,产生作为中国建设者这一时代的自觉性和助推深圳打造“双区建设”使命感。学生在进行选题的时候,不能选择简单、便捷、一般化的题目,而是要真正的进入到社会场景中去选择重大课题,围绕国家社会发展重要选题、城市升级转型迫切问题、人民群众发展过程中的迫切需要的方向来进行选题,并努力将这些选题来研究,对这些选题的研究升华、提炼到理论的高度。

其三,通过师生合作将这些研究推向专业的深度,进而掌握进行复杂问题研究的能力。学生所选择的题目包括:2016年围绕“共享经济”开展的共享经济与城市发展的研究;围绕网络舆论事件,比如“红黄蓝事件”、“反杀事件”等反转事件开展的网络生态与青年政治价值观的形成规律的研究;2017年以后围绕中美贸易纷争、“中兴事件”、“华为事件”能开展的科技行业从业者、社会保障支持体系来研究;围绕深圳高等教育探索的院校组织与学习生态对比的实证研究;围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家庭问题、现在城市家庭育儿问题、社区治理研究、“三和大神”的研究;2020年间,围绕疫情防控开展的社区能力的研究、在线教学线与线上教育鸿沟、援鄂医生护士口述史研究、中国抗议故事的叙事分析、疫情期间直播经济的研究等。这一培养过程突出专业性,要求学生突破束缚,结合所学社会学专业对社会进行深刻分析,提出专业建议,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成才进行有机结合。

第四,培养过程强调学术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无缝结合,为学生未来职业训练奠定基础。比如进行“三和大神现象”的研究的时候,学生们从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对活跃在深圳市龙华区的人群进行深入的参与式观察和访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社会交往、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消费开支、社会认同等状态,剖析这些年轻人陷入困境的个体和结构性的原因,挖掘并了解这些年轻群体为何难以融入城市社会,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疫情期间,开展了关于社区能力的多点案例比较研究,研究小组分别选择广州、惠州、深圳、汕头、韶关等城市,在自己手身处的社区进行社会观察,访谈社区工作人员、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社区民众、志愿者和社工,剖析不同的社区疫情防控能力方面的具体差异及其原因,改善社区管控能力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对社区治理和干群关系提出了专业的建议。

这些研究主题鲜明,具有深刻的时代性与历史性,与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密切结合,都可以作为讲好中国故事、记录历史印记的深刻案例。学生们在开展这些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广泛采用了口述史、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诸多实证材料,能够极好的记录中国发展的历史印记,讲好中国故事,对学生的成人成长成才产生启迪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塑造其政治素养,明晰年轻人的历史担当,从而具有良好的课程思政效果。

四、多元培育:课堂与社会结合、课程与育人结合

(一)培养体系创新:多元培育,立体培养

为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社会学系围绕社会调查方法和项目式学习,搭建了完整的培养体系与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赛事;带领学生参加校外社会创新竞赛等实践类赛事;引导低年级学生参加学校创新实验基金项目;学院组织了“深大社研”学术科研竞赛;鼓励优秀学生和教师合作写作论文投稿;鼓励优秀学生进入教师课题组、开展科研短课、聚徒教学;等等。

在进组教学的模式下,学生项目研究质量普遍较高。2017年-2020年,依托该课堂成果为基础的研究项目,有3项获得深圳大学挑战杯校级奖励,3项获得省级创新创业竞赛立项并顺利结项,12项获得“深大社研”学术科研竞赛奖励,5项获得南山区大学生社会创新项目大赛、南山区“智惠民生”微事实大赛等实业界比赛。不少学生反馈该课堂所教授的社会调查方法对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分支社会学课堂教学产生了长远影响。对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和科研兴趣的培育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师生合作创新:科教结合,教研相长

通过进组教学,学生得到了更深入的培养,普遍感到收获很大。而对于教师来说,进组教学虽然花费大量时间,但是同样可以获得回馈。由于以组会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使得教师育人过程同时成为科学研究过程,组内学生事实上成为教师的科研助手,师生共同选题、教师参与下制定研究提纲、研究方案,所获得的研究素材和项目成果对教师的科研工作形成回馈。目前,课堂上师生合作写作的论文有三篇已经投稿修改,还有若干篇在写作当中。

总体而言,通过这一教学方式,有效推动了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增进师生互动,让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加实际、对口,让学生的获得感更加明显。一方面,该课堂对增加学生科研氛围,培养更有责任感与实践能力的学生起了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大幅增加,课堂发言讨论参与率达82%。学生不仅通过课堂获得了知识,还进一步通过大量的访谈,锻炼了综合能力,产生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高密度、深层次的学习对学生理解和认识何谓社会调查方法、何谓社会学产生了诸多帮助。课程还根据学生选题,让学生围绕企业管理中的市场调研、工业设计中的人机交互议题,开展市场调查与预测、项目管理与评估、问题诊断与分析、客户拓展与维护等工作领域展开技能训练, 将服务领域从国家与政府拓展到社会与市场,从而完成本课程设计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备”的社会研究人才的初心。(见表2)

(三)从学习到成长:立体化的育人效果

这一培养方式的效果是综合的。具体而言,学生的收获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们通过具体研究选题的实际操作,加深了对专业知识体系的理解。比如学生们在进行观察的时候需要采用参与式观察、焦点小组访谈、问卷调查实验、文献研究的方式,对自己所选择的主题,开展资料收集工作。在此过程中他们需要采用具体的方法并根据具体的场景选择适当的方法,创造条件,完成采用这些方法所需要的基本的要求。

第二,在此过程中,学生们还需要大量阅读相应的研究文献,以学习如何撰写选题、进行研究对话、开展分析、进行反思,在其中掌握了創造性学习的方法,打造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了思维的训练,熟悉了报告写作和学术论文写作的规范。

第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中国社会发展形势的深入参与,培养了时代感和主体性。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能仅仅只有知识和科学的技能,更要求具备历史的主体感受,我们要求学生进入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将自身的学习与社会发展需要、民众需要进行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塑造了历史责任感。

总而言之,本项目的训练使得学生们在研究过程中积极锻炼了学科知识体系,通过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丰富了对于社会的认识,产生了作为国家主人公所应具有的主体意识,避免掉入西方既定的价值关怀、价值预设中而丧失自我主体感。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学生也获得了对专业发展的科学认识,并促使他们产生浓厚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陆国栋.治理"水课" 打造"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337(09):25-27.

[2]吴屹,胡冬梅,唐洁.一流本科建设视角下高校"金课"打造的实然与应然[J].教育现代化,2019,6(91):102-104.

[3]耿永志,赵小兰.实践"金课"的特质与推进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8):19-22.

[4]新华网.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0-08-24)[2021-2-15].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8/24/c_1126407772.htm.

[5]Gay G.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M]. Teachers College Press,2010:29-36.

责任编辑 邱翔翔

*作者简介:黄斌欢,深圳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主任,特聘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陈如珍,深圳市坪山区外国语学校教师。*基金项目: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高校体制、社会认知与大学教育形态的比较研究”(课题编号:ZDZZ17002);深圳大学高水平大学二期建设教学成果培育项目“有效回应双区建设要求的社会科学教育创新:基于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群的探索”研究成果。

作者:黄斌欢 陈如珍

第4篇:体育组教研计划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坚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体育教学课时,发展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确保学生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要以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为抓手,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切实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创造良好的条件;要以加强学校体育为重点,全面推动我校体育运动,形成人人参与、生气勃勃的校园体育氛围。为了充分体现我校体育工作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我们体育组将继续深入学习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扎扎实实搞好体育教学教育工作。以进一步提高“两课、两操、一活动”的质量为基础,以提高学生活动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学校整体运动队训练水平为目标,教会学生强身健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兴趣,使他们乐学、爱学、会学,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工作要点:

1、加强广播操的队列队形训练,进退场的纪律、秩序和上下楼梯安全教育,纠正广播操的错误动作及规范动作教学,提高广播操的质量。开展小学生广播操评比活动。

2、优化课堂结够,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效率,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体验成功喜悦。

3、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引导广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4、“活动课、两操”由班主任老师负责,跟班指导,体育教师协调、严格按照学校体育活动安排进行锻炼。

5、抓好学校田径运动队的组建工作,运动员选材,运动队计划,,逐步提高我校运动队的训练水平和运动水平。参加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6、开展校体育公开教学研讨,参加县体育优质课评选活动。

7、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制定“阳光体育”校本活动方案、计划,交流活动经验,形成总结。

8、举行各种体育单项比赛。

9、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号召全体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为自己充电,掌握最前沿的教育信息,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夯实理论基础并提倡大练体育基本功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新形象,提高全体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争创我县教研一流、业绩一流的教师队伍。

10、创新教研活动、围绕课程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注重“问题解决”式的行动研究,并共同解决在课改实践

中遇到的问题。教研活动是手段,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教育教学质量是根本。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开展系列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11.认真进行体育考查,对学生平时表现做好及时的记载,并结合学生自平,组内互平,也可适当通过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平时的活动情况,最后,教师根据平时记载结合考核项目给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主要活动时间安排:

八月份

1、制定体育教研组活动计划,撰写体育教案

2、制定落实体育课堂教学常规,检查备课,余量两周

3、加强教科研工作,布置教学任务;开展集体备课。

4、组织体育教师抓好早间操,提高早间操的质量。

5、组织好大课间体育活动。

九月份:

1、抓好教学常规和每天“两操一活动”的组织训练及安全教育工作。

2、集体备课,对组内教师互相听课进行安排。

3、学习体育课程标准、加强自我学习。

4、大课间活动比赛工作安排。

十月份:

1、集体备课,对教师听课进行安排。。

2、开展听、评课活动。

3、组织体育教师观摩校优质课评选。

4、组织校体操比赛的工作安排。

十一月份:

1、集体备课,对组内教师互相听课进行安排。

2、执教公开课,并开展听、评课活动。

3、加强课堂改革力度,提高教学质量。

十二月份:

1、继续抓好“两操一活动”

2、集体备课,检查教学进度情况。

一月份:

1、做好学期结束和学生成绩评定的工作。

2、学期教学、教研工作总结。

3、进行校、体育教研组工作总结及个人教学实践经验论文总结。

第5篇:体育组教研计划

(2014—2015学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坚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体育教学课时,发展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确保学生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要以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为抓手,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切实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创造良好的条件;要以加强学校体育为重点,全面推动我校体育运动,形成人人参与、生气勃勃的校园体育氛围。为了充分体现我校体育工作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我们体育组将继续深入学习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扎扎实实搞好体育教学教育工作。以进一步提高“两课、两操、一活动”的质量为基础,以提高学生活动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学校整体运动队训练水平为目标,教会学生强身健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兴趣,使他们乐学、爱学、会学,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工作要点:

1、加强广播操的队列队形训练,进退场的纪律、秩序和上下楼梯安全教育,纠正广播操的错误动作及规范动作教学,提高广播操的质量。开展小学生广播操评比活动。

2、优化课堂结够,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效率,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体验成功喜悦。

3、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引导广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4、“活动课、两操”由班主任老师负责,跟班指导,体育教师协调、严格按照学校体育活动安排进行锻炼。

5、抓好学校田径运动队的组建工作,运动员选材,运动队计划,,逐步提高我校运动队的训练水平和运动水平。参加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6、开展校体育公开教学研讨,参加县体育优质课评选活动。

7、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制定“阳光体育”校本活动方案、计划,交流活动经验,形成总结。

8、举行各种体育单项比赛。

9、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号召全体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为自己充电,掌握最前沿的教育信息,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夯实理论基础并提倡大练体育基本功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新形象,提高全体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争创我县教研一流、业绩一流的教师队伍。

10、创新教研活动、围绕课程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注重“问题解决”式的行动研究,并共同解决在课改实践

中遇到的问题。教研活动是手段,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教育教学质量是根本。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开展系列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11.认真进行体育考查,对学生平时表现做好及时的记载,并结合学生自平,组内互平,也可适当通过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平时的活动情况,最后,教师根据平时记载结合考核项目给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主要活动时间安排:

八月份

1、制定体育教研组活动计划,撰写体育教案

2、制定落实体育课堂教学常规,检查备课,余量两周

3、加强教科研工作,布置教学任务;开展集体备课。

4、组织体育教师抓好早间操,提高早间操的质量。

5、组织好大课间体育活动。

九月份:

1、抓好教学常规和每天“两操一活动”的组织训练及安全教育工作。

2、集体备课,对组内教师互相听课进行安排。

3、学习体育课程标准、加强自我学习。

4、大课间活动比赛工作安排。

十月份:

1、集体备课,对教师听课进行安排。。

2、开展听、评课活动。

3、组织体育教师观摩校优质课评选。

4、组织校体操比赛的工作安排。

十一月份:

1、集体备课,对组内教师互相听课进行安排。

2、执教公开课,并开展听、评课活动。

3、加强课堂改革力度,提高教学质量。

十二月份:

1、继续抓好“两操一活动”

2、集体备课,检查教学进度情况。

一月份:

1、做好学期结束和学生成绩评定的工作。

2、学期教学、教研工作总结。

3、进行校、体育教研组工作总结及个人教学实践经验论文总结。

第6篇:体育组教研计划

2014年上学期体育组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构建和谐教育生态的学校教育理念,围绕学校办学目标,牢固树立“研究、指导、服务”的宗旨,在课程内容深刻调整,通过多渠道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体育教师队伍。

二、工作目标

以小学课程改革为重点,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自动学习提供理想的课程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课程的发展功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成功。

三、工作措施



(一)加强教研组的职责和作用

教研组成员要全面履行其职责,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及兼职工作,以“教学科研为已任”,树立良好的科研意识,充分发挥其作用。



(二)积极参加学习培训,提高自身业务

积极学习教学研究杂志,掌握先进的教学经验及教育理念,以提高自己综合教学研究水平。组内结合每次活动,“以研究带学习,以学习促研究”,从教育自身素质的根本上抓起,扎实搞

好每次活动。

(三)扎实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积极开展听课互评活动,及时交流、反馈,以增强相互间业务水平的提高,校内组织学生球类比赛。

(四)积极撰写教学教研论文。

(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门学科的听评课活动。

四、具体工作安排

1、 认真上好“两操”将体育课与体育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控制学生肥胖率和近视率。认真组织全校“大课间活动”,确保每个学生每天一小时课外活动时间。

2、丰富校园体育生活,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3、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水平,进行一课一案一得的实践课汇报。

4、做好体育教学工作,加强传统课的内容,做好课课有内容,有创新。

5、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精神、管理好现有的体育器材和使用。并作好器材登记入册。

五、活动安排

二 月

1、制订学科计划

2、互相交流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常规检查

3、纠正广播操动作,提高质量。

三 月

1、做好常规检查

2、继续纠正广播体操动作,确保规范到位。

3、组建各训练队。

四月

1、进一步学习课程标准,做好校本教研。

2、积极开展全校性体育竞赛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五月

1、积极开展体育教研组活动

2、组织一次校内学生体育活动。

六 月

1、常规检查

2、组织期末成绩检测

3、撰写工作总结

凤鸣学校体育组

2014年2月

第7篇:体育组教研活动工作计划

抚宁二中体育组教研活动计划

本着教育思想和上级指示精神,本学期体育组继续以学扎实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课改完善和深化学科教学常规,一如既往地尽最大可能为学校、为学生、为自己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扎扎实实地开展教科研活动,在教育教学的实际活动中展现各自的价值。制定如下教研活动计划:

第一周:如何上好体育示范课、观摩课、优质课。

第二周:积极学习怎样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及业务素质。第三周:深化科研,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

第四周: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提高理论水平 第五周:狠抓常规,做好体育组内部建设

第六周: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教学常规制度,认真执行教学“五认真”。 第七周:严格执行听课、评课制度,提倡跨学科听课。

第八周:规范课堂教学常规,严格执行学生课堂考勤制度。第九周:如何做好运动队的训练工作。

第十周:推动全校学生体育运动开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第十一周:讨论国家体育水平测试工作的开展。

第十二周:运动队纪律整顿的若干问题。

第十三周:规范体育课及日常工作等问题。

第十四周:对体育器材的管理、维护问题进行讨论。 第十五周:加强运动员宿舍纪律、卫生的方法。

第十六周:学校体育课外活动、小型比赛安排。

第十七周:怎样加强大课间学生跑操纪律。

第十八周:组织组内听课评课,做到互帮互助,共同提升。 第十九周:关于体育生测试成绩的总结与分析工作。

第二十周:总结本学期体育工作的成果,找到不足及如何改进。

第8篇:“第一学期体育组教研活动计划”体育工作计划

2004年第一学期体育组教研活动计划教研组长:邹海金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新课程改革为重点。面对教育改革思潮,每一位教师都要切实转变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培养出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本学期我教研组以洪合中心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按照教科室统一部署,开展长期、扎实的教研工作。

二、工作重点

1、认真学习各种教学理论、了解教育的方针,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更好的为提高小学生身体健康教育服务。

2、积极探索,努力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活动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住,让学生经历过程,在合作学习的模式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3、教研组长及专职教师上一堂有一定质量的公开课或互听课,期末上交一篇教学论文,案例或经验体会,同时主持或参加一项课题研究。

4、开展学习新课程标准活动。端正教学思想,更新教学关念,了解教改动态,获取教学信息。

5、每一位体育任课教师必须认真参加教研活动,做好听课笔记,写好评课记录,参与评课活动。

6、《体育与保健》任课教师要注重对教材的重组,做好实践活动记录的材料积累,为提高教科研能力打好基础。

7、全体专职教师应根据本校的实质情况,积极研究开发校本课程。

8、积极配合区体育局工作,开展业余田径训练与篮球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校园生活。

9、为作好九月份区乒乓球比赛作好准备,选拔苗子。

10、组建校职工篮球队,安排好教职工各周末篮球训练,时间定于周

六上午。

1

1、积极做好10月份区田径达标运动会的工作。

三、活动方式

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来进行,使新课程理念逐步深入教师的思想领域,扎根在日常的课堂中。

校本开发及课题的研究立足于课堂,以个别和集中的形式展开。在日常教学中,参与课题的教师,以独立研究为主,积累自己的经验;而参与校本开发的老师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研讨与开发;在各级教研活动中大家在围绕课题进行集中交流与探讨。

自由交流课与二级教研活动要以课堂为主要阵地,设计教案、试教、上课、评课,在一系列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水平。

四、各月活动安排

1、组织开展好“两操一课”保证在校学生每天体育活动1小时以上。

2、继续开展跳、踢活动及冬季百日锻炼,以提高学生的肺活量,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更为明年的跑、跳、踢精英赛做好准备。

3、9月初组织校乒乓球比赛选出苗子,并组织参加9月底的区乒乓球比赛。

4、9月初校男/女篮球队去卜院镇中心小学进行篮球友谊赛。

6、10月中旬组织全镇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7、11月中旬男/女校篮球队参加区文体局中小学生篮球联赛。

8、每月举行校职工周末篮球赛各村校连队SV中心校

体育组

2004年9月11日

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9篇:2013-3014年第二学期体育组教研计划

小学体育教研组工作计划

根据学校2013-2014学年办学方案的思路,体育组这学期将更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体育组今年的工作将以加强我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点,以进一步提高日常体育工作质量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学校运动队训练水平及成绩为推进剂,为学校的发展壮大作一定贡献,同时进一步体现学校体育工作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工作要点

(一)开发体育组课改内容资源,深化课改研究。

开发新课程内容资源,体现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基本要求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是实施体育新课程标准和实现课程目标,急需解决的操作层面的现实问题。

1、科组内采用参与式、互动式、进行教学设计、案例的研讨。

2、加强备课制度,上一堂有关的新课程标准实践课。

3、加强体育组的教育教学研讨。以课程标准为主体,结合学校的情况,创出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课的质量,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

(二)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推进课题研究。

1、积极开展教研活动,逐步完善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学的设计框架。

2、重视教例、案例的积累。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学习,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制定好单元计划及做好教例、案例的资料积累。

二、具体工作思想安排

1 、认真抓好体育课外活动,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项目活动;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水平,进行一课一案一得的实践课汇报。

3、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加强家常课的内容,做好课课有内容,有创新。

4、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精神、管理好现有的体育器材和使用。并作好器材登记入册。

三、具体工作内容

1、调整早操的队伍,进退场的纪律,秩序,努力提高早操的质量。

2、优化课堂结够,提高40分钟效率,重视课的密度和强度,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3、抓好学校篮球运动队及田径队的组建工作,逐步提高我校篮球运动队和田径队的训练水平和运动水平。

4、于5月份开展学校趣味体育运动会。

5、备课要求

1>.认真备课,保持两周余量;

2>.每学期教研组检查备课两次;

3>.认真参加培训及教研组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6、上课要求:重在培养兴趣,重在全面提高

1>.进一步加强思想进修学习,不出现体罚与变相体罚现象。

2>.熟悉课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底有收获。3>.教师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不上无准备的课。

4>.课堂中启发学生求知求真敢于提问,敢于探究。教师加强巡视,一激励表扬为主,充分发挥学生,使学生喜欢教师,喜欢体育这门学科。

体育组

2014年2月11日

上一篇:五四红旗团委创建下一篇:党校培训学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