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慢性精神病基础学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深化医改使基层慢病防治服务得到迅速扩展,慢病随访的问题和差距也相应显露,精细化管理是下一步的必然趋向。当前慢病随访主要存在随访对象局限,偏重药物干预,疾病分级、危险分层参差不齐,个体干预内容粗放,健康信息零落,考评偏重过程等问题和缺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社区慢性精神病基础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社区慢性精神病基础学论文 篇1:

小组工作式健康教育对社区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干预效果研究

摘 要:采用小组工作式健康教育对社区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进行干预,探索社区健康教育新形式和慢性病干预新途径。将所选60例受试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社区常规慢性病管理,实验组采取小组式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分别采用慢性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评估量表(CDSMS)和健康调查简表(SF-12)评价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行为和生活质量。干预后,对照组和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得分都有提高,观察组与干预前得分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干预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健康调查简表得分都有提高,观察组与干预前得分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可见,小组工作方法介入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有效性。

关键词:小组工作方法;健康教育;自我管理行为;社区;慢性病

基金项目:信阳市科技局2019年第二批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90057)

随着疾病谱和死亡谱的重大变化,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1]。慢性病不仅有害个人健康,而且其对劳动力的侵蚀、医疗负担的增加等都对国家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威胁。至2018年,全国慢性病确诊人数达3亿,每年由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比例的80%[2],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重点民生问题之一。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需要个人、家庭、社会的长期综合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防控慢性病的有效措施和途径[3]。我国社区卫生工作“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基本范畴也彰显出健康教育是我国社区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4],但是传统的健康教育存在计划开展较被动、活动不符合居民的健康需求、健康教育工作缺少系统的评估和评价、内容缺乏针对性和规划性、居民积极性不高等问题[5]。本研究引入小组工作方法,旨在充分借力其他相关学科的优势来弥补传统社区健康教育的不足,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慢性病干预方式。

1 前期基础

本研究属于信阳市软课题研究项目,研究的第一阶段通过对QJ社区慢性病居民的问卷调查,分析了社区慢性病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现状。针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的需求,确定小组的目标为:(1)协助成员正确认识慢性病,了解更多的健康保健知识,提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2)帮助成员发挥主观能动性,抑制疾病的恶性发展,降低各种并发症出现的概率,将疾病对人的威胁降到最低。(3)提升成员在社区内的融合程度。

2 干预阶段

2.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随机在QJ社区中选择符合标准的慢性病患者共60例。纳入标准为:(1)年龄在18周岁及以上的。(2)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加入本研究者。(3)意识清楚,能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意愿者。(4)有糖尿病、高血压等非传染性慢性病者。排除标准为:(1)有精神病史或者严重的认知功能、语言障碍者。(2)有严重的躯体功能损害者。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在32~73岁,平均(51.28±12.96)岁;文化程度为小学及其以下18例,初中26例,高中及以上16例;病程为3~28年,平均(8.84±5.09)年。

按照患者入組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为(50.92±11.44)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36±4.12)年,平均病程为(8.15±4.12)年;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52.54±10.43)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95±4.76)年,平均病程为(9.06±3.09)年。两组的一般社会学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取社区常规慢性病管理,即社区现有的慢性病管理方式。实验组采取小组式健康教育。

2.2.1 小组活动安排

每10位患者分为一组,每一组投票选举一位组长;每组配备1名指导医师、1名护理人员作为专业人员;每组配备1名课题组成员和1名辅助人员作为工作者。由此成立小组工作团体。活动时间为2019年9月—2019年11月,每周举办一次小组活动,共计9次。小组活动地点固定在QJ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室。

2.2.2 活动过程

根据卡兰德的小组发展阶段理论,将本次小组活动分成3个主要阶段。小组工作初期,以专业人士主导的讲座、咨询、座谈为主;中期则过渡到以“同伴教育者”为主体,方式有案例示范、家庭支持教育、经验分享等,强调互助和自助,小组工作者扮演组织者、辅助者、激励者、协调者的角色,专业人士主要是问题的解决者;最后以测验、讨论、总结的形式结束。具体安排如表1所示。

2.3 小组活动成效评估

2.3.1 过程评估

对小组活动整个过程进行评估,包括对组员和工作者表现的评估。对组员的评估即通过对组员的观察,分析其表现及参加活动以来的变化。工作者自评是指在每次活动结束后,工作者对活动内容和工作技巧进行总结评估,总结每次活动的优点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3.2 结果评估

干预前后,分别采用慢性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评估量表(Chronic Disease Self-Management Study,CDSMS)和健康调查简表(The Iranian Version of 12-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12)评价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行为和生活质量。

(1)CDSMS:该量表由王锐根据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疾病危险因素积累理论和健康生态学模型等理论基础编制,包含认知能力、心理状况、行为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和治疗依从性5个维度,共49个条目,评分越高说明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越强[6]。

(2)SF-12:该表含躯体活动功能、躯体功能对角色功能影响、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功能、精神健康8个维度,共12个条目,量表采用百分制评分,获得粗分后,采用标准评分法进行转换,得分越高,表示生存质量水平越高[7]。

2.4 统计学处理

使用EpiDate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22.0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过程评估结果

在共计9次的活动中除去5人因病缺席外,其余各组员都积极参与活动。活动初期有部分组员不遵守秩序,在工作者的有意识培养后,小组逐渐步入正轨。随着组员之间关系的深入,小组凝聚力逐渐增强,小组活动进行得愈加顺利。工作者在每次活动结束后,都能及时总结优缺点加以改进,使活动更加丰富有趣。

3.2 结果分析

干预前,两组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健康调查简表分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預后,对照组和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得分都有提高,观察组与干预前得分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干预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健康调查简表得分都有提高,观察组与干预前得分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干预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2所示。

4 讨论与启示

4.1 小组工作方法介入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

社区健康教育既能让居民正确认识疾病,了解更多的健康保健知识,还可以促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控制疾病的恶性发展,减少各种并发症出现的概率。将疾病对人的威胁降到最低,被认为是较有效的慢性病干预措施。但是传统的健康教育存在计划开展较被动、活动不符合居民的健康需求、健康教育工作缺少系统的评估和评价、内容缺乏针对性和规划性、居民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开拓视野、探索新型社区健康教育方法、提高慢性病患者的参与度是保障社区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通过创新型健康教育实践,将社会工作理念、理论及技巧引入到社区工作中。此次小组活动基本实现了小组的预定目标,干预后,社区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升,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研究结果证明小组工作方法介入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小组工作方法的介入为社区健康教育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思路,让社区健康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促进了我国健育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完善,推动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医学和社会学的有机结合,获得了更大的社会效益。

4.2 小组工作方法介入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的优点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核心工作方法之一。我国对小组工作的定义是“根据小组成员的个人能力与实际需求,工作者协助与引导组员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逐步建立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促进组员社会功能的提升,解决个人、团体或社区中存在的问题。”[8]核心是通过成员的相互分享、分担和支持来发挥小组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力。小组工作方法首先可以促进人际交往。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疾病的恢复,活动小组为社区慢性病患者引入了更丰富的社交网络资源,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使患者得到了更多的社会支持,改善了人际关系,促进了个人健康[9]。其次可以通过小组工作过程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念、态度及行为,使他们能够在家庭及社会中承担积极的和有创造性的角色,小组工作拥有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又具备小组规范和小组精神[10]。

本研究通过互动性强的新型健康教育模式提高社区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活动参与度,让患者由被动参与转为主动参与,这种具备组织性、系统性、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方法更能在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知识获取、行为改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再次,小组工作通过组员间的经验分享和经验选择,使自身的转变更持久。小组工作倡导“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帮助慢性病患者提高其疾病认知水平,促进其健康理念的更新,控制疾病的恶性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个体、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最后,由于是用群体性的方法去集中解决问题,小组工作比较节省时间和人力资源。

4.3 小组工作方法介入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新挑战

社区健康教育涉及多方主体,是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课题任务。本研究验证了小组工作方法介入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但同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研究解决:(1)小组活动开展的次数有限,仅靠几节小组活动难以向慢性病患者普及全部健康知识。在小组活动结束后,失去了小组的监督和约束,一些患者可能会逐渐放弃在小组中获得的健康促进行为,这就需要家庭成员和社区群众的参与,面向家庭成员和社区群众开展健康教育,让他们重视慢性病患者的身体健康,掌握相关疾病知识,从而科学合理地照顾患者的生活起居,并起到督促作用,为他们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2)当今社会,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对社区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不再局限于医学领域,更多的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行为学、教育学等都逐渐参与其中。这种趋势的发展就要求从事社区健康教育的人员不仅要具备掌握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的能力,而且要了解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因人而异地开展健康计划,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社区健康教育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社区健康教育的质量,因此,必须加强社区健康教育人员队伍建设。

5 结语

小组工作方法介入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一方面,协助社区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促进健康理念的更新,提高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弥补社区健康教育的不足,营造和谐发展的社区环境;同时,探索出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慢性病干预方式,对缓解我国慢性病威胁、促进我国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以及WHO慢性病全球行动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EB/OL].(2005-10-05)[2020-10-15].http://www.who.int/chp/chronic_ disease_report/partl/zh/.

[2] 武留信.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3] BAXTER A J,HARRIS M G,KHATIB Y,et al.Reducing excess mortality due to chronic disease in people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meta-review of health interventions[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the Journal of Mental Ence,2016,208(4):322-329.

[4] 李愛莲,黄丽娟,张亚军.城市社区慢性病管理现状和防治策略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7(13):73-74.

[5] 宋雨婷.社会工作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的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8.

[6] 王锐.慢性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的评估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

[7] 董莉娟,刘娜,孙鹏鹏,等.应用SF-12量表评价农村老年人生存质量[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4(36):1724-1727.

[8] 李全超.社会工作介入城镇社区老年休闲活动研究—以开鲁县小街基镇X社区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9] 唐艳艳,高红霞,吴静,等.武汉市社区慢性病患者社会支持状况对健康管理效果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17(9):1-3,11.

[10] 陈嘉欣.小组工作介入城镇社区老年人健康教育研究—以S市Y社区为例[D].吉安:井冈山大学,2017.

Research on intervention effect of group work health education on self-management behavior of communit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Wang Hong, Huang Jing

(Xin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nyang 464000, China)

Key words:group work method; health education; self-management behavior; community; chronic disease

作者:王虹 黄晶

社区慢性精神病基础学论文 篇2:

社区慢病随访存在的问题及精细化管理基本对策

摘要深化医改使基层慢病防治服务得到迅速扩展,慢病随访的问题和差距也相应显露,精细化管理是下一步的必然趋向。当前慢病随访主要存在随访对象局限,偏重药物干预,疾病分级、危险分层参差不齐,个体干预内容粗放,健康信息零落,考评偏重过程等问题和缺陷。未来精细化管理宜采取融合“健康管理”理念,依靠全科医学思维,采取个性化干预,实现自我管理,推行网络信息化和精确评估健康效果等基本对策。

关键词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随访健康管理精细化管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328

深化医改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下简称慢病)防治提供了政策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的10项服务中有5项与慢病直接或间接相关[1],基层慢病防治服务得到空前扩展,相应问题和缺陷也有所显露,下一步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随访是慢病服务的常规、主体工作,其他有关环节的作用也要最终在随访中的健康干预中体现,因此,随访状况直接综合反映慢病的总体防治实效和存在问题。本文以近年来如皋市如城镇实践为基础,分析当前社区慢病随访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讨论未来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对策。

如城镇慢病随访基本情况

如城镇2011年总人口1763万,辖36个社区和村,镇(公共)卫生所是全镇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的中心机构,卫生所与镇区3家医疗机构组合建有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综合服务,村级建有3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共有165人。自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尤其是新医改推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后,慢病服务得到空前扩展,随访工作迅速铺开。2011年,全镇系统管理高压病人12215人、随访480437人次,糖尿病人2910人、随访12760人次,恶性肿瘤病人983人,重症精神病人536人,随访6259人次;血压控制满意率8350%,糖尿病血糖控制率8163%,精神病病情稳定率896%。同时,居民建立健康档案132232人,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36995人。在上级考核中,群众对慢病服务满意率达859%,如城镇包括慢病防治在内的多项工作均得到上级肯定,镇卫生所被评为南通市“群众最满意基层站所”,“中心”也被命名为江苏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当前社区慢病随访存在的问题

与慢病随访工作量的快速增长相比,实际工作中理念的更新、综合服务素质和管理能力的提高远未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随访中不可避免地显露出若干问题和差距。

随访对象局限于患病人群:依据有关工作要点,慢病随访对象主要针对人群患病率较高的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的“慢三病”以及重症精神病,而且基本局限于“冰山之尖”的患病人群,对亚健康、健康人群尚没有硬性要求和财政政策等支持。诸如占很大构成的临界高血压、糖调节受损人群等“后备军”在“失访”状态下不断壮大,陆续向病人队伍移行,这从三级预防和慢病防控的全人群策略来讲,缺陷是显然的。其他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相当多的慢病的随访服务仍然处于空白,慢病服务向精细化发展任重道远。

干预内容偏重药物,综合干预不到位:大多数服务人员经历了从前“重医轻防、以医养防”时期,具有数年的“医”的经验,从生物医学角度,以临床思维观察、处理服务对象的习惯已根深蒂固,同时,“以药养医”形成的利益链尚未完全断裂,随访行为常转化成为单纯的诊疗行为。随访对象本身也首先关注“被治”,所以药物干预成为医患双方都愿意的首选,综合干预被淡化,行为改变不明显。

疾病分级、危险分层误差较大: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相关防治指南要求在对病人进行分级、对危险进行分层后实施系统管理,但由于社区服务人员的主观差异,分级、分层粗糙、含混,在不同的社区常表现出很大“系统误差”,在防治中没有体现分级、分层的管理效果,甚至不如没有分。

个体干预内容粗放:规程式随访存在明显的弊端,诸如“一年几次”、“每季一次”随访的目的指向是所谓“工作要点”,“例行公事”的思想使随访浅尝辄止,干预过程常在“任务完成”阶段中止,不能真正到达最终健康效果。同时,随访内容粗放,基本上是共性干预,与个性化需求距离甚远,有的甚至永远触及不到个性化层面的内容。

健康信息零落。不同的医疗机构之间双向转诊制度基本没有运行,电子档案技术不成熟,各级各类服务机构的健康信息没有能借助共同的媒介进行共享,随访信息失去前后动态因果变化,健康信息零碎断裂,缺乏连续、整体性,在社区层面不能形成的一个动态、连续的系统,跨机构协同未能形成。

工作考核偏重过程指标:“农民健康工程”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考核大都是工作量、覆盖率、满意率等基本属于工作量、过程或主观的指标,现场考核和平时随访管理缺少系统的健康行为形成指标和精确的健康效果指标,考评体系难以导引随访工作由粗放向精细化深入。

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对策

审视基层慢病防治从数年前开始发展,到新医改三年递度推进,目前似乎正处于一种面临全面升级的阶段,这就是从群体到个体,从单一到综合,从过程到实效,从粗放到精细的跨越阶段,换言之,精细化管理是下一步慢病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向,而当下讨论精细化管理对策,也许正当其时。精细化管理理念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探讨慢病管理的精细化当是一个异常庞大的课题,认为首先从理念、思维、目标、支持、考评等基本角度切入,确立基本对策,可能有利于打开更深远的思路。

融合“健康管理”理念:当前慢病服务表现出的粗放和局限状态,除与客观上服务能力差距有关,同时与传统管理理念和单一疾病治疗模式直接相关,传统理念禁锢了向精细化发展思路的延伸。“健康管理”的名词在国内是十年来出现的概念[2],慢性病健康管理是指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通过为健康人、慢性病风险人群、慢性病患者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健康管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延缓慢性病进程、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医药费用为目的的一种科学健康管理模式[3]。可见,健康管理的作用对象是全人群,同时在干预上强调上游策略。融合“健康管理”的理念和技术,可以彻底跳出思维的局限性,从传统的单纯疾病治疗模式向健康管理的防治结合模式转变,从以病症治疗为主向病症与病因并举转变,改变防治分离、依赖药物的传统模式[4]。整合社区卫生服务与健康管理[5],是慢病服务向精细化发展的首要前提。

依靠全科医学思维:从目前粗放状态向精细化健康管理进化,意谓从单一向综合,从生物向三维健康观,从临床向全科的转化。只有综合运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管理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才可能达到细节的延伸和防治的深化,全科医生必需承担起社区健康管理使命。

实行个性化干预:根据各类“指南”等进行的指导只能是通性的、一般的条条,不能形成对随访对象独特的方案,必须根据不同人群设定目标,从遗传、生活习惯、饮食、生活环境、职业行为等方面出发,对影响身体健康的各种因素进行跟踪预测、对疾病早期预警,全方位地进行健康干预。个性化应该成为精细化管理的本质要求。

实现自我管理:慢病健康管理的核心是促进人们建立新的行为和生活方式[6],例行、粗放的管理对管理对象的干预难以取得持久的教育效果,不能真正落实对于生活危险因素的行为干预,不能从生活方式上改变其固有生活习惯。要真正实现慢性病患者的行为改变必须调动其自身潜能,实现其有效的自我管理,这是精细化管理是从管理到实效的必然路径。

构建网络信息化平台:慢病以病程长、患发因素多、防控途径立体为特征,其防治是一个典型的连续个性化服务。对居民建立连续、动态的健康信息数据库网络,将为其精细化管理提供一个完整的数据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种服务机构发生的诊疗、预防、健康指导信息都能汇合共享,为制定精细化防治方案提供完整的数据参考。

精准评估健康效果:没有数据,谈不上精细。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思路,包括精确定位、精益求精,细化目标、细化考核[7]。要达到慢病服务的精细化管理,必须重在与实际健康效果相关的服务环节精确定位,细化健康效果指标的考核,而不仅是过程及工作量指标。

参考文献

1孔灵芝.关于当前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思考[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5(1):2-5.

2梁长秀.慢病管理中健康管理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4):211-212.

3李星明,黄建始.健康管理和社区卫生整合对慢性病防治的意义与服务模式探讨[J].疾病控制杂志,2008,12(1):53-62.

4杜学礼,鲍勇.新医改形势下社区健康管理发展战略(三)[J].中华全科医学,2010,8(12):1491-1497.

5张勘,董伟.社区卫生建设的新阶段:全科医生必需承担起社区健康管理使命[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3(8):23-27.

6于萍,孙爱国,刘新荣.国内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管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5-7.

7时炜,龚忠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精细化管理的初探[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4(6):602-604.

[ZK)][HT][FL)][HJ]

作者:韩建华

社区慢性精神病基础学论文 篇3:

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支持性心理治疗与行为干预在社区慢性疾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对社区慢性疾病患者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本院管理的慢性疾病患者80例,根据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慢性病管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实施支持性心理治疗与行为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支持性心理治疗与行为干预对患者的管理以及病情的控制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干预;社区慢性病;患者管理

引言

為了对社区医疗中对患有慢性病的患者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行为干预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讨论,为社区医疗组机构找到对该类患者进行管理的更好方法,使该类患者的病情在社区医疗阶段能够得到稳定控制,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少的承受疾病的困扰,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我社区内患有慢性病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80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慢性病管理方法和常规慢性病管理结合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行为干预的方法进行管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随机选取本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接收的80例慢性疾病患者,根据患者的入院顺序,将80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纳入标准:①由三甲医院确诊,符合相关诊断标准;②不存在其他严重器官功能障碍或实质性损害,③患者无精神病史与意识障碍;④患者、患者家属知情,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龄介于57~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1±5.3)岁,糖尿病23例,冠心病9例,原发性高血压8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年龄介于55~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5±6.2)岁,糖尿病22例,冠心病10例,原发性高血压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慢性病管理模式干预。根据患者病情给予饮食、运动、环境等康复护理指导,定期随访了解患者恢复情况,并对管理方案进行合理调整与优化。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联合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具体干预方法为:①支持性心理治疗。以保密性为前提,与患者进行耐心且友善的交谈、沟通,逐步获得患者信任,了解患者患病后个人情绪、社会环境、家庭氛围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解释患者的各种疑问,缓解紧张感。引导患者认识到要想病情得到控制与稳定,必须严格按照综合治疗干预计划展开操作,减少病情复发或合并并发症的可能性。②行为干预。集中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防医生指导下进行自主放松训练,1次/周,其他时间自行在家训练,频率1次/d。具体方法是:患者平卧于床上,播放舒缓平和音乐,在精防医生或家属的指导语暗示下缓慢、匀速呼吸,伴随肌肉放松体会自头至脚的沉重感,伴随血管扩张体会温暖感,每次时间应当达到30min。除此以外,还可根据患者家庭环境以及兴趣爱好,鼓励患者定期进行绘画、书法、太极拳等休闲娱乐活动。由精防医生发放行为干预自检表,要求患者如实反映1周内心理活动、情绪状态、遵医情况、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变化,对比前后自检结果评价患者恢复情况,通过在自检表上标记奖励的方式给予患者鼓励。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心理治疗是治疗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方面的影响,以此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由于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的作用就是对患者的人格、应对方式、认知模式以及情绪等进行良性的影响,促使患者有效执行治疗和恢复计划,进而促进患者与治疗人员之间的配合度,这对社区医疗部门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治疗和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心理治疗对患者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对改善患者心理应激状态也有极其重要,改善了患者内心出现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减少了患者心理应激反应,使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其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家庭和睦,大大的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信心。

参考文献

[1]赵慧敏.社会支持程度对敬老院老年慢性病患者治疗效能感及心理状态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6):104.

[2]王职永,毛红艳,陈星星.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31):180,182.

[3]张娜,赵龙,候倩倩,等.支持性心理治疗对养老机构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度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7):76-77.

[4]丁晓红.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36):156.

作者:郑洁 沈效华 程淑艳

上一篇:外事办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药管局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