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2022-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做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化学化工学科正在不断地创新过程中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100年前,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在古都开封诞生,这便是河南大学的前身,与此同时,一大批自然科学学科也在封建王朝没落的钟声中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

化学化工学科是自然科学的中心学科之一,支撑着化工、环境、生物、制药、建筑、材料等诸多学科的发展。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科创建于1923年,她从建立之初就经历着风风雨雨,直至1959年化学系的重建,化学化工学科才真正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从1980年的河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到1984年的河南大学化学系,再到1995年的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化工学科在不断地创新过程中为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学科建设突出“重点”

2012年4月,在取得了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之后,河南省多酸化学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这已是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成立的第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1998年,中科院院士、材料机械摩擦磨损与润滑专家、我国摩擦学学科的开拓者与学术带头人、“两弹一星”功臣党鸿辛院士举家从兰州来到河南大学,成为第一位在我省高校安家落户的“全职”院士。党鸿辛院士的加盟,大大提升了河南大学理工科的科学研究水平。

为了发挥优势学科,实现学科交叉互补,同时能够整合利用各学科的技术优势,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在党鸿辛院士的带领下,学院依托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和凝聚态物理重点学科,在张举贤教授和朱自强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高分子化学研究室”和“固体表面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了河南省高等学校“润滑与功能材料”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2001年,河南省科技厅批准其组建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同时更名为“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2003年,该实验室被教育部批准成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是化学化工学科建设中首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也是不同学科相互交叉创新而产生的结晶。实验室自成立后,先后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国家级课题30余项,河南省重大(点)项目等100余项,胜利油田、洛玻集团等大型企业的横向课题多项。实验室成员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已有2个系列6种产品工业化生产。

2007年4月,化学化工学院以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学科为基础组建河南省天然药物与免疫工程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涵盖化学、药学、医学等多个学科。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运用化学、生命科学和药学学科的最新理论和实验技术,从天然生物活性分子及其类似物中寻找和发现可能开发成为新药的先导化合物,进行新药开发并进行相关的研究。依据天然药物与免疫工程重点实验室这个研究平台,实验室的科研团队已经在天然产物及中草药研究、合成药物、抗体药物及肿瘤免疫等方面积累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河南省拥有丰富的钼钨矿产资源,2008年,针对我省的这一状况,化学化工学院领导班子广泛调研,科学决策,以无机化学、化学工程、环境科学等学科为基础,联合我省钼钨生产企业组建了钼钨化学与化工实验室。

省级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无机化学化工学科带头人牛景杨教授,带领研究团队以钼钨矿产资源的生态化、高值化利用为突破口,组织多学科队伍联合攻关,先后在该领域的多个前沿方向进行深层次研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009年,该实验室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对象,并获批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在此基础上,2011年,化学化工学院开始组建多酸化学实验室,2012年4月,该实验室成功获批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多酸化学重点实验室的建立,为多酸化学及钼钨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研究平台。这在推动我省多酸化学研究水平进入国际前列、提升钼钨产品技术含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服务社会硕果累累

化学化工学院原名誉院长党鸿辛院士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多年来,我想得最多的就是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化学化工学院始终把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作为化学化工学科发展的目标,积极引导教研人员走向社会、面向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鼓励教师和研究生从生产实践中寻找课题,多方融资、合作研究、协同攻关。

沿着产学研这条道路,化学化工学院加强校企联合,增强与社会经济实体的联系,把学院的科研成果及时推向工业化,既为社会建设贡献了力量,也使河南大学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早在20世纪80年代,张举贤教授开创的皮革化学品研究在国内皮革行业就居领先地位,他研制的系列皮革化工材料荣获国家星火二等奖,KS系列产品被评为国定“八五”重点推广项目在全国广泛应用,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赵瑾教授开展的在烟草中提取茄尼醇工艺、王彦林教授开发的系列阻燃剂等应用类技术均已实现工业化,为我省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董学芝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针对世界性难题——造纸黑液的污染及治理进行了坚持不懈的研究,几经曲折和磨难,最终解决了造纸行业的国际性污染难题,创造了一种在国际上独具特色的造纸黑液资源化新技术,并获得了发明专利。此项技术不仅能够彻底消除造纸黑液的污染,而且能够把造纸黑液转变为造纸所必需的两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可为一个中型纸浆造纸厂年获利1000多万元。2005年6月,该研究成果在武汉晨鸣汉阳纸业有限公司正式投入工业化生产。中国造纸学会碱回收专业委员会主任张道沛说:“如果全国用碱法制浆造纸的企业都使用这项技术,按目前的需求量,每年能给国家带来10个亿的直接经济效益。”

中原学者、化学化工学院原院长张治军教授带领研究团队研制的纳米聚硅减阻增注剂为国家石油开采行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纳米聚硅增注剂的研制打破了国外纳米聚硅增注剂产品的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2004年起,该增注剂在胜利油田、大庆油田、江苏油田、长庆油田等低渗透油田试用200余口井次,有效率达8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国家多开采的石油价值达到5.3亿元。

2011年10月17日,河南大学与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性能阻燃抗静电聚甲醛技术研究开发”合作签约仪式在河大举行,此次合作是企业与大学合作的又一成功典范。

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河南省唯一的世界500强企业,该公司生产的聚甲醛需求量逐年攀升,但是目前发达国家纷纷推出改性聚甲醛产品抢占高端市场,高性能改性聚甲醛产品基本依赖进口或者由国内独资的大型跨国公司所掌控,对我国的聚甲醛行业造成很大的冲击。

化学化工学院阻燃抗静电实验室是河南省最早开展该领域研究的科研机构,在阻燃抗静电方面的研究积累了深厚的研究基础,此次校企合作,共同开展高性能阻燃抗静电聚甲醛技术的研究,以拓展聚甲醛的应用新领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目前,研究工作已取得突破性进展,该产品将会打破国外在高端聚甲醛领域的垄断地位,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011年12月10日,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科又迎来了一件喜事:河南大学与南通众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江苏省南通市签署“油溶性纳米铜(合金)相关专利权及生产技术”转让合同,合同金额为1260万元,又一次实现了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

张治军教授说:“我喜欢搞科研,在这里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和乐趣,所以我永远不会停下脚步。”这正是化学化工学院众多科研人员的心声,从事科研的最终目的是将其转化为生产力造福社会,化学化工学科也永远不会停下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脚步。

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社会发展越快,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就显得越急迫。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2年7月7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更加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科技发展水平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高校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同时还是科学研究的中心,更是引领和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大学始终坚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挖掘学科优势,整合研究力量,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根据国家发展需求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科技研发和创新,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为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文社会学科坚持贴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长期致力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研究,提出了“郑汴一体化”的构想,解决了欠发达地区和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协调发展问题,为中部崛起和河南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积极参与“中原经济区”论证与研究,提出一系列可行性建议,为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作出了卓越贡献。

理工农医学科则坚持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宗旨,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的表面改性二氧化硅纳米粉体,技术工艺居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各大油田都有广泛运用。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领域,河大成功解决了造纸黑液碱回收白泥二次污染这一世界性难题,为社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领域,河大不仅成功为中国民航总局设计制作了奥运会保障项目——航空气象综合信息处理平台,还为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中心研制了空间信息系统。此外,中国地球系统数据共享工程、黄河流域数据中心、天气预报系统等研究成果也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成绩只是河南大学科学研究成果的一部分。近年,河南大学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100余项,其中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70余项,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教育部科技攻关、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河南省杰出人才基金等项目25项,已有40多个项目通过国家和省部级鉴定,200余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

河南大学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和组件协同创新体,继续提升科学研究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使学校成为河南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创新人才集聚的重要平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信息支撑,为创新型河南的构建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编:赵 东

作者:程亚敏

第2篇:独立学院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探索

摘 要:本文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和自身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历,从激发学习兴趣、梳理知识体系、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案例教学等四个方面对如何提高药物化学教学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独立学院药物化学体会教学研究

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理化性质、研究药物与机体(生物大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药物化学知识庞杂、内容多且与有机化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交叉,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较大.独立学院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自控能力等方面相对普通院校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厘清教学思路,使独立学院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药物化学知识体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下面,我们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经历,谈谈在独立学院中开展药物化学课程教学的一些体会,供同行参考。

1 挖掘教学题材,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动力.药物化学的研究对象——化学药物非常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这一特点, 深入浅出地将一些难懂的药物化学专业知识讲得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1].除此之外,我们还探索了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对药物化学的学习兴趣。

1.1 结合药物化学史(尤其是药物发现史)

药物的发展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几乎每一个药物发现的背后都有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例如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多马克发现磺胺类药物、马歇尔发现抗溃疡药物等.在教学中,我们将这些故事以及相关的人物介绍穿插到教学内容中,既帮助了学生了解药物的发现过程,加深对药物的印象,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激励其探索求知的精神。

1.2 结合社会热点话题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留心各种与药物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并且将其灵活、适时地融入到教学中去,将会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提升其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拟肾上腺素一节时,我们将社会上关心的瘦肉精事件(克伦特罗)和奥运会兴奋剂检测(沙丁醇胺)等联系起来,并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药物化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在讲授抗病毒类药物时,我们把WHO推荐的抗病毒药物——达菲进行补充介绍,同时让学生从药物化学角度思考八角(含有合成达菲所需的原料莽草酸)能否起到抗病毒作用(包括为什么能或为什么不能),讨论后,加以点评和总结,这样不但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精选教学内容,梳理知识体系

药物化学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学生要全部掌握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药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我们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现状和我院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对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并编写了相应的讲义.总体难度控制在面向高职高专和普通本科院校的教材之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药物化学知识体系梳理成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主要涉及药物开发的途径与方法、药物作用的理化基础以及药物合成中的单元反应等内容.通过这个部分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对药物化学知识体系有一个全局性的认识,为后续各论部分的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在药物化学各论部分,则始终向学生灌输以药物的化学结构为主线的思维方法.这一主线通过分析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征来阐述药物的理化性质、作用机理、代谢方式、化学合成以及构效关系和研发思路,从而将药物化学中的各个零碎的知识点串了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2]。特别是在每一堂课结束前几分钟,将代表性药物的结构展示出来,同学生一道回顾本次课所学知识.从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看,通过以药物的化学结构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不但突出了药物化学的学科特点,而且使大量分散的知识点联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高了教学效果。

3 充分發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

3.1 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局限性及应对措施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生动、直观、信息量大等优点.在药物化学授课中有大量复杂的分子结构需要展示,传统的板书不但费时,还容易出错,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有效地克服这一缺点.另外,借助多媒体手段,还可以将一些比较抽象的药物化学知识(如受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3]。然而,应该看到,多媒体课件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出现满堂灌、重点不突出等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在课件版面设计上下功夫,使每个版面信息量适中,内容清晰,注重层次感。特别是对一些要重点讲述的内容(如药物的合成)以先后出现的动画形式播放,以便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另一方面,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我们始终强调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可替代性.特别是要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也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控制课堂节奏的需要,及时地增加板书内容。

3.2 网络教学与网站建设

教师在课堂时间内能够传授的知识毕竟有限,充分利用网络,构建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提高药物化学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除了向学生提供电子讲义、电子课件、习题等常规内容外,还专门开辟了师生互动及参考资料两个版块。

在参考资料版块中,我们不仅介绍了一些药物化学前沿知识和最近进展,还特别注意将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中涉及的药物化学知识(如禽流感与抗病毒药物、核辐射与碘片等)或相关的链接及时地发布在网站上.在师生互动版块,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并从学生的提问中了解学生掌握药物化学知识的程度,适时、灵活地调整授课进度.尽管从总体上看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学习主动性不够而提问不多,但也不乏一小批学习优秀的同学发言积极,思维活跃,并能针对本课程教学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教学达到了因材施教的效果。

4 开展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案例教学是指在课堂上引入一个真实发生过且与课程知识结构紧密相关的事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式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而且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厘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得到思维和能力的训练,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针对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药物化学案例教学的尝试.一种是结合教师承担的与地方制药企业合作的课题,开展案例教学.例如,教学团队中有一位教师受企业委托,开展了非索菲那定(第二代抗过敏药的代表之一,在很多教科书中仅作简单介绍)的合成工艺开发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此为案例,首先讲解了如何通过逆合成分析设计该药物的合成线路,然后启发同学思考还可以怎样设计合成路线,两条不同的合成路线各有什么优缺点.特别地,我们还让部分直接参与该课题研究(我院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一项内容)的学生现身说法,讲述合成中的关键步骤、难点、细节以及参与课题的体会.另一种是把周边制药企业的一些生产案例引入到教学中,如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是我院周边地区一家企业的主打产品,该产品的传统合成路线是从二苯并氮杂卓出发,通过氯甲酰化、溴代、脱溴化氢和氨解等步骤获得目标产物.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开发出通过催化脱氢、氯甲酰化、氨化三步反应合成卡马西平新的工艺路线.在教学中,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对两条合成路线从经济效益(成本)和社会效益(绿色环保)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和综合评价.这些案例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 结语

药物化学课程是各药学专业和制药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对学生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担任这门课的老师,只要不断探索,虚心学习,勤于总结,多与学生沟通,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戢丹菊.药物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鄂州大学学报,2009,16(2):78~80.

[2] 霍强,葛敏,梁颖,刘阳.浅谈药物结构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核心地位[J].科技创新导报,2009,5:150.

[3] 李福荣,段桂运,肖玉良.多媒体应用于《药物化学》教学的体会[J].科技教育创新,2007,8:204~205.

作者:邹建卫 骆成才 程珏

第3篇:独立学院医用化学课程目标定位研究

摘要:阐述了独立学院医用化学课程目标重新定位的必要性,探讨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人文品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普通基础课的独立个性,真正实现全面性课程目标。

关键词:独立学院;医用化学;课程目标;定位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基础扎实、专业过硬、兼备特长、全面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复合型人才,因此独立学院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应用能力和竞争能力。作为独立学院医学生迈入大学课堂所接触到的第一批课程之一,医用化学理所当然应担当起这一重任。然而受长期以来专才教育思想的影响,作为医学普通基础课的医用化学的课程目标存在着传统的片面定位,妨碍了其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已严重滞后于医学教育改革的整体进程[1]。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医用化学教学体会,谈谈医用化学课程目标重新定位的必要性,并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坚持课程的个性,实现普通基础课全面性课程目标。

一、医用化学课程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相对于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病原学、免疫学以及病理学等专业基础课,医用化学则属于普通基础课。从我国多数高校的现状来看,普通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在总的课程体系中具有明显不同的地位,通常人们认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一起构成了课程体系的主干部分,而普通基础课只是对后继主干课程提供服务功能的辅助性或从属性课程。因此大多数高校(当然也包括我校独立学院——杏林学院)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往往会进行功利性的衡量,会优先安排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并且不断削减医用化学这些普通基础课的授课学时,将普通基础课置于整个教学体系的边缘化地位。

二、医用化学课程目标重新定位的必要性

按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及动作技能领域三个部分,共同构成全面的教育目标体系[2]。由于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目标的定位会对该课程在总的课程体系中所占地位产生影响。所以上述医用化学课程的从属与边缘化现状应该归因于其课程目标长期以来的片面定位,将课程的认知目标也就是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放大成为几乎全部的目标,而严重忽视了其应有的能力目标和情感人文目标,认为医用化学仅仅是为了提供学习后继医学主干课程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开设。这种片面性的课程目标带有专才教育的功利色彩,与我国长期实行以专才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模式不无关系。按照这一课程目标定位,医用化学自身的课程个性必然被淡化,妨碍其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具体实践上自然会造成人们对医用化学这种普通基础课的不重视、学生消极应付的学习状态以及本课程授课教师的群体失落感。这种被边缘化的倾向,呼唤着有关方面加大普通基础课的改革力度,而改革的关键则在于对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只有强化普通基础课自身独立的品格,并立足于实现全面性课程目标,才是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和有效途径。

时下,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大学生实施全面性教育,核心是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使他们学会综合运用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提高创新开发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和独立发展能力。在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的如今,人们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在于拥有的知识信息量,而在于处理和运用知识信息的综合能力,像医用化学这样的普通基础课在大学生全面性教育中应该大有用武之地。

三、如何实现医用化学全面性课程目标

1.培养大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大学生入学初期会发现他们原先在中学阶段熟悉习惯的学习环节在大学的课堂上会发生较大的改变,而他们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往往还停留在高中的层面,不能很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特别是独立学院的生源层次相对偏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他们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转变更加亟待解决。大学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的医用化学恰逢其时,可以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逐步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中学课堂教学容量较低,教师注重精讲多练,而大学教学内容则大幅增加,课堂讲授速度快,学生易处于被动接受的低思维态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实现由单纯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能力的转变,实现由教师向导师的转变,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观转变。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状态向主动掌握的角色转化,提高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尽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的转变,不仅有利于他们学习后继课程,更重要的是使得他们在走出校门后的人生岁月中,可以独立跟踪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实现终身教育。

2.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品质。医用化学课程内容中有很多经典的科学史传,教学资源很丰富。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必须重视体现科学探索和创造的教学内容,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提供学生塑造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所必需的精神营养。按照这种全面性课程目标作导向,不仅可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而且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和响应。比如在讲授基础化学部分原子结构一章时,我们常常只介绍描述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基本结论,而对20世纪初人们探求物质结构奥秘的历程,认为与后继课程关系不大,在教学中常常简单带过甚至省略不讲。其实在课堂上着意渲染从波尔的量子化轨道模型到德布罗意提出的物质波,从戴维逊、革末的电子衍射实验到玻恩关于电子几率波的统计诠释,从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到薛定谔的波动方程等一系列重大的学术突破,如此群星璀灿、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科学史,如此科学发现接力赛般的历史佳话,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他们对科学家创造性思维的倾慕及对科学研究的向往热情。

生动活泼的科学史传的讲授,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使学生从对科学创造过程的学习和鉴赏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培养科学的审美观。科学的审美赋予科学以艺术的品位与价值、人性与人情的元素,因此,审美的维度在科学的客观性与人文的主观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沟通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从这一点出发,科学史的教育具有改善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

3.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类毕业生除了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良好的实际工作能力,而医用化学的实验教学则可以对此做出自己的贡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课教学是医用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并尝试参与实验研究,培养学生在实验中既学会动手,更学会动脑,学会根据研究目的主动去考虑实验设计,增强学生参与实验研究的热情和感悟,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原先我校医用化学课程结构中理论课与实验课合成一门课开设,以理论课为主,实验课处于从属地位。为了突出化学实验对于医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我们进行教学改革,把医用化学理论课与实验课剥离,提升化学实验的地位,将化学实验单独开设为与医用化学课程并列的医用实验化学课程。另外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没有做过化学实验,动手能力比较差,而且我们使用的实验教材验证性实验过多,而技能操作的训练和综合应用性实验太少,且与医学专业的特点联系不太紧密,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应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不断完善和更新实验内容,并适当开设研究性实验,改革考核方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习效果。这些改革完善都旨在增强学生参与实验研究的热情和感悟,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志国,杨力,王桂叶,等.医学基础课程评价改革目标及方法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

[2]李先佳,任丽平,崔燕兵.目标教学法在专科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8).

[3]刘养浩,刘宇凡,徐友龙,等.医用化学实验的创新教学[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6).

基金项目:南通大学教学研究课题(2010B20);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教育教学研究基金项目(2012J225)。

作者简介:习霞(1979-),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分析化学与生物电化学。

通讯作者:明亮(1977-),男,江苏南通人,博士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分析化学及电化学发光研究。

作者:习霞,明亮

第4篇: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考研信息

2011年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考研招生专业目录

化学化工学院(电话83686232)

专业代码 070300 专业名称 化学招生人数 Y110 研究方向 A组:01无机化学02分析化学03有机化学04物理化学 B组: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考试科目 A组: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③634有机化学或666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52大学化学或853仪器分析 B组: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一③670高分子化学④852大学化学或853仪器分析 复试:

1、综合化学

2、化学实验技术操作

《有机化学》(上、下册)(第三版)胡宏纹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物理化学》(上、下册)(第五版)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物理化学学习指导》孙德坤、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结参考书目 构化学》江元生,高等教育出版社;《无机化学》(上、下册)(第三版)曹锡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化学》(上、

下册)傅献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仪器分析》南京大学方惠群等编著,科学出版社;《高分子化学》余学海、陆云编,南京大学出版社;《高分子化学》(第二版)潘祖仁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大学化学实验》南京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相关无机、有机化学实验书。

“化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全院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规模共计110名。可选考我校环境学院除工程硕士以外专业、物理学院除工程硕士以外专业、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除工程硕士以外专业、生命科学院除[1007]类及工程硕士以外专业的任一组科目。录取方法:严格执行差额复试;按照1:1.2比例由高分到低分确定复试名单;复试后,按复试成绩加初试的两门专业课成绩在全院范围内重新排序,最后确定录取名单(复试不及格者不参加录取排序)。无机化学070301含以下方向:备注 01新型配位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能02生物无机化学03固相配位化学04有机金属化学05结构和理论配位化学06超分子化学

07纳米化学;分析化学070302含以下方向:01纳米生物电分析化学02生物分析化学03生命与功能材料的表界面分析04分离与分子识别05环境和能源分析化学;有机化学070303含以下方向:01有机合成化学02金属有机化学03有机超分子化学04化学生物学与药物化学05天然产物全合成;物理化学070304含以下方向:01催化化学02理论及计算化学03沸石化学04介观材料化学05表面与胶体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070305含以下方向:01高分子凝聚态物理02功能高分子03生物医用高分子04高分子界面科学05高分子溶液06生物医用高分子复合材料、界面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

研究方向 081704 专业名称 应用化学招生人数01化学混合物的精细分离02化学废气废水的资源化03绿色反应与分离过程一体化04膜分离与绿色吸收过程05绿色催化反

应过程

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7化工原理 复试:

1、综合化学

2、化学实验技术操作

参考书目 《化工原理》姚玉英主编,天津科技出版社;《大学化学实验》南京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相关无机、有机化学实验书。 备注

专业代码 085216 专业名称 工程硕士(化学工程)招生人数 25全院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规模共计110名。录取方法:严格执行差额复试;按照1:1.2比例由高分到低分确定复试名单;复试后,按复试成绩加初试的两门专业课成绩在全院范围内重新排序,最后确定录取名单(复试不及格者不参加录取排序)。研究方向 01化学工程

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07化工原理

参考书目 《化工原理》姚玉英主编,天津科技出版社;《大学化学实验》南京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相关无机、有机化学实验书。 备注 专业学位,学制3年。

第5篇:2013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考研复习手册

一、 考研基础信息

专业及代码:70300化学

研究方向:

A组:01无机化学02分析化学03有机化学04物理化学

B组: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初试科目:

A组: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③634有机化学或666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52大学化学或853仪器分析

B组: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③670高分子化学④852大学化学或853仪器分析 初试参考书目:

《有机化学》(上、下册)(第三版)胡宏纹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上、下册)(第五版)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物理化学学习指导》孙德坤、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习题集》侯文华、淳远、姚天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 《结构化学》江元生,高等教育出版社;

《无机化学》(上、下册)(第三版)曹锡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学化学》(上、下册)傅献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仪器分析》南京大学方惠群等编著,科学出版社;

《高分子化学》余学海、陆云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高分子化学》(第二版)潘祖仁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大学化学实验》南京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无机、有机化学实验书。

复试科目:

1、综合化学

2、化学实验技术操作

必备参考资料:

《2013南京大学仪器分析考研复习精编》

《2013南京大学有机化学考研复习精编》

《2013南京大学物理化学考研复习精编》

二、 学院介绍、各专业简介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化学院系之一,始建于1920年,后经中央大学化学系和金陵大学化学系合并而成,1993年成立化学化工学院。学院下设化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和化工系;现有教职工230人,其中中科院院士6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名,博士生导师63名、教授67名。在籍本科生900多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00多人。学院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和极其丰富的专业图书资料,学院图书馆藏书量15余万册,在全国化学类图书馆中名列前茅;总面积2.8万平方米的化学楼和实验楼为教学科研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分析化学

南京大学分析化学学科建立于1952年,该学科在老一辈科学家高鸿院士和前任教研室主任陈洪渊院士的领导下,经过长期努力在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1981年首批建立博士点,1987年首批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1年再次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设有本科教育、硕士点、博士点 和 博士后流动站。在该学科的基础上,分别于1998和2005年成立了“分析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两个研究型基地。学科现有人员15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名、教育部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名、新世纪人才1名。教授11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实验人员2人,形成了方向集中明确、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近十多年来,学科根据生命科学研究的需要,及时调整布局,将分析化学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和临床医学交叉结合,开展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分析化学测试领域的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了以下几个研究方向:纳米生物电分析化学、生物分析化学、生命与功能材料的表界面分析、分离与分子识别、环境和能源分析化学。

从2001至今,该学科队伍在陈洪渊院士的带领下,共承担了973子项目、863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重大、重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和跨世纪人材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发表SCI论文47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0的论文100余篇。获得中国高校自然科学进步一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项。“研究型仪器分析”课程获2005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仪器分析》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仪器分析》系列教材获2005年江苏省优秀教材。同时,还出版了多部有影响的教材和专著。

有机化学

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室设立于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是化学系中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有机化学学科在国内一直是颇有影响的学科,培养了十多位院士校友及一批活跃在国际及国内前沿研究领域的青年有机化学家。该学科于1982年成为我国首批建立的博士点,现设有本科教育、硕士点、博士点 和 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还设有“国家863高新技术新材料MO源研究开发中心”和“南京大学药物化学研究所”两个正式的研究型基地。有机教研室现有人员30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12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11人,讲师2人,实验人员6人,形成了方向集中明确、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该学科科研设备齐全,拥有300M核磁共振仪、液相-质谱联用仪、气相-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紫外-可见光谱仪等有机化学研究所用的仪器。

从2001.1至今,该学科队伍在胡宏纹院士的带领下,共完成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料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跨世纪人材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28项;目前在研项目44项。在此期间,发表SCI论文213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2.0的论文65篇,影响因子大于3.0的论文23篇。获得教育部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同时,还出版了多部有影响的教材和专著,其中胡宏纹院士编著的《有机化学》教材曾荣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该学科是培养造就高质量有机化学人才的摇篮。

物理化学

南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教研室设立于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是化学系中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倪则埙教授任第一届教研室主任。当时的主要科研方向为胶体化学和电化热力学,分别由倪则埙和李方训教授担任学术带头人。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究催化化学,在北京大学、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处培训青年教师。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分子筛的研究。由丁莹如、陈懿、须沁华、秦关林教授当时负责的“穆斯堡尔谱”、“分子筛”两项科研成果被誉为六十年代南京大学科研史上的“五朵金花”之列。七十年代本专业的主要科研方向是多相催化,分为氧化物和分子筛催化两大方向。曾在国内首先合成 A,X,Y型号沸石并协助组织有关工业化投产,为我国的沸石催化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做出重要贡献。1981年设立硕士点,是全国首批设立的单位之一。1984年设立博士点。1988年成为全国重点学科。1991年之后在江元生院士领导下建立了理论化学和结构化学研究方向,2001年成立了南京大学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2003年成立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学术梯队整齐,作风严谨,学术思想活跃。以中科院院士江元生教授、陈懿教授为核心的本博士点,拥有院士2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教育部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名、新世纪人才3名。本学科现有14名博士生导师,16名教授,7名副教授,2名讲师。他们分别在理论化学、催化化学、介观材料化学、自组装分子膜化学、应

用沸石化学等重要领域做出突出贡献。本博士点还拥有一批近年来脱颍而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每个科研领域中除了德高望重的博士生导师以外都配有年富力强的副手,他们是学术思想极为活跃的年青教授或副教授,其中大部分去过美国,日本, 加拿大,德国进修或深造过,组成一支承上启下的精干梯队。

本学科承担着国家973项目、科委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重点及面上,博士点基金,以及江苏省科学基金和应用基础等重要科研项目,近五年来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2项。多项科研项目先后通过省部级鉴定。

本专业拥有FTRaman,多功能吸附仪GC/MSD,FTIR,UV-VIS,TG-DTA,微小吸附量热计,电子微量Cahn自动天平,各类激光器和计算机,从真空至高压的各种类型催化评价反应装置以及各种合成催化剂的先进设备。

本专业还为南京大学七个院系开设“物理化学”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实验。为化学化工学院的本科生开设四门专业课程,为研究生开设八门专业课程。编著的有关教材曾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四项奖励。“化学原理”课程获得2006年国家精品课程。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于196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首任教研室主任为朱永教授,1984年成为我国首批建立的博士点,教研室主任为程镕时教授,1993年经国家批准成立了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为薛奇教授,现任系主任为蒋锡群教授。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长期以来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的并行发展,于1995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在96-98年的省重点学科建设评估中,从全省85个理、工科重点学科中脱颖而出,名列第一。2000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本学科现有研究人员27人,教授7人,博导7人,副教授14人,另有实验技术人员6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B类1人)、新世纪人才2名。学科已形成由院士、中青年博士生导师、青年教授、副教授组成的老、中、青三代结合的学科队伍,成为基础研究、国防重大课题、应用技术中心的学术带头人。

针对高分子学科应用性强的特点,本系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的并行建设,在南京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江苏省表界面工程中心、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及国家水煤浆活性剂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表界面化学和生物大分子及医用材料。

本学科主持承担了国家“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研究项目、国防项目、省部级及企业项目多项。近五年发表文章三百余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防科工委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1项;2篇博士论文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称号;由本学科教师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全国“挑战杯”金奖。

应用化学

● 发展历程

南京大学应用化学专业隶属于化学化工学院。1984年为加强应用研究,成立南京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是应用化学专业的前身。1986年又增设了应用化学专业,1993年首次招生,2001年成立南京大学分离工程研究中心。现任专业主任为张志炳教授,副主任吴有庭教授。

二十年来,专业在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成为拥有一个工程研究中心,多个应用化学研究方向的南京大学80年代以来新兴的特色专业之一。

● 风采综述

专业非常重视科研方向的选择和人才队伍建设。专业立足于应用研究,选择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前沿课题,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有特色的研究工作。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近年来选留或招聘了多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级研究人才,使得专业具有一支年轻、短小精悍开拓型的科研梯队。

塔器分离技术研究是专业近年来取得突出成果的课题之一。张志炳教授领导开展的塔器分离领域,首先在国际上提出了规整填料塔的壁流概念,同时进行了理论和实验方面的详细研究。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填料塔内液体线分布和面分布的概念。先后发明了“无壁流规整填料”、“液体线分布器”、“液体面分布器”、“大通量95型塔板”、“混合箱塔板”和“流线菱形浮阀塔板”等十多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传质传热元件。在环境领域,开发了“城市空气大规模处理装置”和“有限空间空气高效净化器”等专利技术。在精细分离方面,研制成功了“复合精细精馏”的计算理论、设计方法和成套装备,并已大规模用于石化原料和产品的分离、化工废料的回收、香料和医药化学品的精细分离,及复杂天然物质的分离过程等。已为相关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十多亿元,使南京大学分离工程中心成为国际国内科研和企业界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所之一。

此外,同时在新型能源化学、生物制品和药物加工、绿色化工过程技术与过程强化、新型化工分离技术、精细化学品研究和开发、催化过程和催化材料等方面开展专业的研究工作。 ● 发展目标

研究化学化工中的工程技术基础和应用开发,拓宽研究领域和发展交叉学科,重点发展塔器分离技术、新型能源化学、生物制品和药物加工、分子计算和化工过程模拟、新型化工分离技术、精细化学品研究和开发、催化过程和催化材料等研究领域,使得应用化学专业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多个子学科和应用研究领域的特色专业,为将来发展成为重点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6篇:济南大学教案-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本课内容:实验十四 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与性质 授课对象:化学、材化等专业本科生 实验时间:6课时

一、教学目的 本实验教学的目的:

1.掌握合成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 2.增强对Fe(III)和Fe(II)配合物性质的理解和认识。 3.练习溶解、沉淀、过滤、蒸发、浓缩等操作。

4.了解简单盐与配合物的区别,能通过实验区分配合物的内外界。

二、教学意义

本实验基本操作较多,实验内容涉及较多的无机化学基本原理,包含沉淀溶解、配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草酸电离诸平衡。是对学生进行无机化学理论和实验的综合训练,可以培养他们观察、分析、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Fe(II)的氧化及注意事项,包括反应温度控制、滴加速度等因素; 2.Fe(III)草酸配合物的合成,包括草酸与草酸钾的比例,沉淀的形成等; 3.配合物组成的定性鉴别方法;

四、教学难点

Fe(II)的氧化与Fe(III)配合物的形成。

五、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以多媒体课件结合现场操作演示为主;学生实验,教师现场巡回指导学生操作。

六、讲授内容

(一)回顾与检查

① 总结上次实验的不足之处和应该注意的事项。 ② 通过提问,检查实验预习效果;

(二) 合成方法介绍

① 氧化—沉淀—配位法;

② 沉淀—氧化—配位法;

(三)配合物的性质与组成 ① 光敏性; ② 内外界鉴定;

七、讲授方法

(一)实验十

五、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与性质

一、实验预习检验

通过预习思考题的提问,检验学生预习的效果。

二、实验方法介绍

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操作演示介绍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不同制备方法,比较其优缺点。

讲解实验操作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将理论课的知识合理地运用到实验操作的指导过程中。

三、实验指导

要求学生严格按实验内容要求和操作规范进行各项实验操作,并随时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检查和指导。

实验进行完毕后,要求大家将实验记录本交教师审阅,实验记录经教师签字认可后再整理清洗好自己所用的实验仪器。使之保持使用前的状态,并将自己的实验桌面清扫干净,然后离开实验室。

实验结束后按要求学生按合成实验格式完成实验报告,并完成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写完实验报告后由课代表集中交实验指导老师。

四、本实验的具体内容

(一)氧化—沉淀—配位法合成三草酸合铁(III)酸钾操作要点

① 硫酸亚铁铵的氧化要完全,反应温度应控制在40度左右,既能保证氧化速度,又可防止过氧化氢的过度分解。(复习固体物的溶解与加热操作)

② 氢氧化铁的沉淀要完全,加热煮沸的目的在于使胶体状沉淀转化为易于过滤、洗涤的沉淀。(复习沉淀的洗涤与过滤操作)

③ 加草酸与氢氧化钾混合物溶解氢氧化铁时,应以饱和草酸和氢氧化钾为宜,且反应加热温度应控制在75-80度。(复习溶液的浓缩与结晶操作,抽滤操作)

④ 配合物的光敏试验(复习溶液的配制操作)

⑤ 配合物内外界的确定;

(二)沉淀—氧化—配位法合成三草酸合铁(III)酸钾操作要点

① 草酸亚铁沉淀制备操作,溶解硫酸亚铁铵时,应先加少量硫酸,防止其水解。(复习沉淀的生成、洗涤与过滤操作)

② 草酸亚铁的氧化,也应控制在40度左右。加入的草酸钾也应为饱和溶液。 ③ 配合物的合成,升温至75度左右,补加草酸溶解形成的氢氧化铁沉淀,控制终点pH为3-3.5左右,过滤、冷却,加入无水乙醇结晶。(复习过滤操作)

④ 光敏试验与内外界确定

八、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讲解过程用时 50 分钟,分配如下:

① 实验要求20 分钟。 ② 基本操作演示30分钟。

第7篇:化学化工学院“大学生涯论坛”活动策划书

2010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632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依然巨大。为了帮助在校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准确定位、合理规划职业发展目标与求职行动,应心理健康和生涯发展教育中心“大学生涯论坛”系列活动的要求,化学化工学院特举办此次活动,以在全校范围营造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意识和就业观念,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与核心就业竞争力,为成功求职就业和未来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活动主题

大学生生涯困惑与人生目标探索

二、参与对象

辅导员 校友 职场人士 在校学生

三、活动时间

待定

四、活动内容

前期准备:

1、宣传:(1)在海报栏张贴海报

(2)在论坛上发布活动策划

2邀请部分心理老师及辅导员职场人士

3提前到达活动现场,进行场地布置

4心理剧的编写及表演(VI)

活动流程

1、主持人正式开场。

2、表演关于大学生生涯困惑与人生目标探索的校园心理剧。

(校园心理剧剧情素材也全部取自于大学校园,演出的作品重点聚焦在校大学生的生涯规划领域,将当代大学生的大学生涯的所感所思所困等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展现出来,融入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技巧,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学生通过观看表演发生在他们身边熟悉的,甚至是亲身经历的事,从而体验心理的微妙变化,达到宣泄、释压并从中得到心灵的涤荡、成长的快乐。)

3针对校园心理剧的突出问题,心理老师对其作出科学性的建议和评价。

4同学们向老师、 辅导员、校友自由发问,自由讨论探讨。 5主持人发言总结本次活动,宣布活动结束。

活动后期宣传

1、发布新闻稿

2、制作电子杂志

第8篇: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策划

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首届化学实验技能暨创新大赛

一、活动目的和意义

通过举办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引导广大学生崇尚科学,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适应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主动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同时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设计、分析和实际动手能力,使得同学们的学习观念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同学们通过大赛合作,还可以增进彼此间的友谊。

二.活动时间和地点

初赛时间:2009年4月11日地点:化院阶梯教室

复赛时间:2009年4月18日地点:化院学术报告厅

决赛时间:2009年5月 9日地点:化院实验室

三.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及赞助单位

主办单位: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承办单位: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团委学生会

赞助单位:

四.竞赛组委会组成

主任: 刘幽燕院长

副主任:林翠梧副院长

龚福忠副院长

成员:覃全伦老师郭昌明老师谭泽明老师

李莹陈红华 李翔余灵君刘盛闵方倩李稳肖

唐晓东 魏水强 李中温玉路张谧雪 陈薇覃文奇

顾问:周立亚老师

王清老师

杨梅老师

林桂汕老师

五.参赛对象

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全体本科生

六.活动流程

(一)活动报名

报名时间:2009年3月12日—2009年3月22日

报名方式:为保证比赛的公正性采用以下报名方式

以个人为单位的方式报名,分为大一组,大二组及大三组三个类别,初赛后通过抽

签的方式确定每组人员,保证每组都有这三个类别的同学,每组4人。

(二)比赛流程

1、初赛阶段

初赛以实验理论笔试的形式,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笔试题目根据选手类别分为三个难度等级的三种试卷,请相关老师出题或查阅相关资料。初试结束后,根据成绩,从大一组选出前10名,大二组选出前20名,大三组选出前10

名,再以抽签的方式组队,每队4人,分别为

1、

2、1,有10队进入复赛。

2、复赛阶段

复赛以知识竞答的方式。每队基本分为100分

(1)“基本作答”环节规则

每支参赛队各派出一名代表从A、B、C、D、E、F、G、H„组题中抽取1组来作答,

每组题的难易程度和题量相当。各代表队需要选出代表,独立判断每道题的正误。总时

间为2分钟,答对1题得5分,答错不扣分。每组的前两题均指定大一组的队员回答。

(2)“眼明手快 ”环节规则

各队可根据自己的实力进行抢答(按抢答器,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扣5分,违规

扣10分/次。犯规3次则取消该环节的作答资格)。回答每道题的总时间为20秒。由主

持人念完题目,说“开始”后,参赛队员方可开始抢答,提前抢答或在其它队伍回答时

抢答均作违规处理。

(3)“你死我活” 环节规则:

本环节题目类型共包含3个分值的选题,分别是10分题、20分题、30分题,在同

一分值的选题中又包含有难度不相当、形式不相同的3个小题。分值越高的题,难度越

大。各代表队按赛前所抽顺序选题,先选分值、题号再挑选本队外的任一代表队回答,每

组各有两次选题的机会。被选队推选一人答题,可以讨论但在回答时不得补充,违者扣

除本轮分数。

(4)分数统计及名次公布:选取总分前6名进入决赛。

3、决赛阶段

以实验设计及操作的形式,实验题目由相关老师提供,每组做相同的题目。

(1) 实验设计阶段:选手利用课外时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时间为2009年4月19

日到4月26日。4月27日统一上交实验设计。

(2) 实验设计书审核阶段:由相关老师对实验设计进行初审,不符合要求的返回

修改,直至符合相关要求。

(3)实验阶段:每队两名同学进行实验,评委根据选手的实验表现,根据相应评分标准进行打分

(4)成绩统计:总分=实验设计书﹡40﹪+实验技能操作*60%,并进行排名。作为最后的名次。

七.活动奖项设立

本次活动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复赛设最佳组织奖两名。

注:本次实验优胜者有机会参加培训后代表化学化工学院参加2009年广西区高校大学生实验技能大赛,希望同学们踊跃报名。以上时间和地点以及比赛方式为占定,如有改动会以电话或其它方式通知。

笔试参考书目为:化用化工学院《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实验教材。

第9篇:中共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委员会文件

化工学院党委〔2010〕 8 号

★ 关于在全院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

争优活动的实施方案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巩固和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党的建设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根据学校党委关于创先争优活动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着力提升内涵、强化办学特色、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为契机,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根本任务,进一步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的工作部署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提出的整改措施,坚持改革创新,务求实效,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服务师生员工、加强基层组织的实践中作出新贡献。

(二)主要目标

1.推动科学发展。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巩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切实兑现向师生员工作出的整改承诺;广泛调研,精心谋划,科学制定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学院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将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学院科学发展优势,推动学院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促进校园和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崇尚先进、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全院各党支部和广大党员积极组织、参与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等创建工作,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及时了解和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不断提高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的能力,在急难险重任务和重大突发事件面前,主动担当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责任。

3.服务师生员工。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尊重和依靠师生,进一步增强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拓宽联系服务师生员工的渠道,主动帮助师生员工解决思想、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服务学生成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使广大师生员工更加信任党组织和党员。

4.加强基层组织。进一步优化学院党支部设置,选好配强各党支部负责人,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增强各党支部的生机和活力,充分发挥学院党组织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工会、共青团等的基层组织建设。

5.发挥党员作用。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提高党员的思想素质;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提高党员的能力素质;通过党的群众观教育,坚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关系,提高党员的作风素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各项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主要内容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创建“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五个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

(一)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要求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成效明显,出色完成党章规定的基本任务,努力做到“五个好”:

一是领导班子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团结协作、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勤政廉洁,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党员队伍好。党员队伍素质优良,有较强的党员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严格遵纪守法,圆满完成党内外各项工作任务。

三是工作机制好。健全院党政共同负责制,履行好党组织领导保障事业发展、协调各方利益、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反腐倡廉等各项职能,规章制度完善,措施落实到位,工作运行有序高效。

四是工作业绩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为推动学院事业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各项工作成绩显著。

五是群众反映好。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明显提高,基层党组织在师生中有较高威信,党员在师生中的影响力带动力明显增强。

(二)优秀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是,模范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努力争当“五个模范”:

一是学习提高的模范。自觉坚定理想信念,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规律,严谨笃学,不断提高学习创新能力,提高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水平。

二是争创佳绩的模范。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师党员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学生党员争当成才表率,勇于创新、无私奉献,做出显著成绩。

三是服务师生的模范。宗旨意识强,爱岗敬业,主动帮助师生解决实际困难,自觉维护师生员工正当权益。

四是遵纪守法的模范。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学校校规校纪,组织纪律观念强,自觉主动维护校园稳定。

五是弘扬正气的模范。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诚实守信,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敢于同不良风气、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

三、方法步骤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按照“公开承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评选表彰”的方式,结合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围绕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展开。活动跨2010至2012三个学年、六个学期,具体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组织学习(2010年6月下旬开始)。主要抓好两项工作:

1.动员部署。学院党委结合实际,制定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做到“四个明确”,即明确实践主题、明确活动载体、明确创建条件、明确承诺内容,要与党政工作目标相结合。实施方案和党员参加活动的打算一同采取适当方式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院党委召开党委委员会议(6月30日 )和党支部书记会议(7月7日 )动员部署创先争优活动。

2.组织学习。各党支部组织本支部党员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央和省委关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相关文件、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精神,统一思想认识,积极投入到创先争优活动中来。

(二)健全机制,全面争创(2010年7月~2012年6月底)。各党支部和共产党员都要对照创先争优的具体标准,查找自身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制定创先争优的具体措施,积极组织开展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重点健全六项工作机制: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机制、党内民主建设机制、党支部作用发挥机制、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服务机制。主要围绕以下活动载体展开:

1.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把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纳入党建工作整体规划,严格执行中心组学习制度,健全支部学习制度。利用QQ群、飞信等现代信息传播载体拓宽党员学习教育的途径,大力营造崇尚学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

2.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推进党务公开,创新公开形式,提高公开质量。健全党内党务信息发布等制度。

3.创新党支部建设。在巩固大学生党支部建在专业、班级、年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党组织进学生社区、公寓、社团、实验室、课题或项目组等形式。

4.推进党员先进性教育。健全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四位一体的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按照学校修订、出台的《江苏大学发展党员工作规定》、《江苏大学发展学生党员工作考核实施意见》、《发展学生党员工作实施细则》,规范发展党员工作,开展支部发展党员工作考核检查,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探索建立健全党员质量保障体系。

5.拓宽党员服务群众平台。健全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制度,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带头服务群众,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党员干部立足岗位,推行党员承诺制。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支部、班级制度。创新服务载体,推广结对帮扶、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鼓励党员带头参与志愿服务,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网络。在广大党员中深入开展“三个一”活动,向党组织反映一次党内外群众意见,联系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一次主题实践活动或志愿服务活动。

6.开展“立足岗位比奉献”活动。教职工党员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忠实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争做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表率。在党员教师中开展“中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等活动。

7.开展“一名党员一面旗帜”活动。在学生党员中开展“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主题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展现学生党员的风采,增强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意识。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党员争做先进、赶超先进的积极性。

8.开展学习“身边先进人物”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和“三育人”先进个人等榜样和示范作用,组织座谈会、开展征文活动和网络宣传等形式,在全院营造学习身边先进人物的氛围。

9.提升党建信息化水平。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加强党建网络信息化建设,建立党内信息管理系统,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三)典型示范,总结提高(2012年7月~2012年底)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提升整体工作水平。主要抓好两项工作:

1.典型示范。2012年“七一”前,学院组织推荐参评学校专项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活动。

2.总结提高。全面回顾总结我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总结经验、展示成果、查找不足,进一步研究制定改进措施。对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行之有效的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

四、组织领导

(一)落实领导责任。学院成立由学院党委委员组成的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负责日常工作:制定学院总体工作方案,组织各阶段工作具体实施,起草各阶段和整个活动的工作总结;开展相关评优表彰工作;起草报送上级党组织的各种汇报材料、上报信息;发放、归档、保存各种学习及相关文件资料;做好各种会议、活动的通知工作;利用网络等途径宣传工作实效、营造活动氛围,及时宣传报道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

(二)加强督促检查。学院原则上每年结合工作考核,组织党员群众对创先争优活动情况进行一次评议。在各阶段工作中,学院将通过召开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经常性督查、随机抽查等形式,了解活动进展,研究解决问题,总结推广经验,推动活动顺利开展。

(三)搞好舆论宣传。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大力宣传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经验做法和实际效果。学院及时上报工作信息,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四)加强统筹协调。处理好学院日常工作与创先争优活动的关系,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的重要动力,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各项要求的重要机遇,切实做到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误。

化学化工学院党委

2010.7.8

:创先争优活动方案报:江苏大学组织部

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2010年7月8日印发

上一篇:英语节活动方案下一篇:二8班家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