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新跨越

2022-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新征程新跨越

新跨越 新亮点 新征程

编者按:

近年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河南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增长。引人注目的是,财政每年在民生方面的投入增长更快。从生产建设型财政到公共财政、民生财政,折射出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和财政调控方式的深刻变化。

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河南各级财政部门牢固树立服务大局、做大“蛋糕”、以人为本、主动埋单的理财理念,积极发挥职能作用,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稳定器”和经济健康发展的“调节器”,本刊将展示河南财政事业“十一五”期间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展望“十二五”发展蓝图。

“十一五”期间,河南财政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财政保障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河南省财政厅加快推进财政事业发展,为河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河南财政工作“十一五”期间有哪些新亮点,“十二五”又有哪些新构想?为此,本刊记者日前走访了河南省财政厅。

回眸“十一五”: 成就喜人亮点纷呈

“十一五”是河南财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是河南财政发展最快、民生得实惠最多、公共财政特色最彰显的五年,实现了全省财政工作大跨越。财政收支规模迅速扩大,财政实力显著增强,民生投入力度前所未有,财政体制机制活力明显加强,财政监管水平明显提升,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财政保障。

濮阳县靳赵寨村村民申洪波用八句话概括了这几年农村的巨变:上得起学、治得了病、养得起老、走得好路、挣得到钱、做得了主、学得到艺、看得到戏。

他说:“这几年,农民不光负担轻了,钱袋子鼓了,生产生活条件也都上去了。以前过的日子只能叫‘生存’,现在可以称得上‘生活’了。”

今年1月12日,扶沟县柴岗乡梅桥村80岁的梅留平接过新农保保险金存折时心里乐开了花。他做梦也没想到,种了一辈子的田,还能像城里人一样按月领取养老金。

这一张张笑脸,一份份温暖,无不折射出公共财政的阳光。

根据河南省财政厅公布的数字,2006~2010年,全省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财政支出从300多亿元增加到近600亿元,财政支农资金投放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数额之多是历史上没有过的。

支持编织社会保障“安全网”、保障每个孩子受教育的权利、撑起人民健康的“保护伞”……如今,公共财政的阳光已经洒向公共需要的每一方面。

“十一五”期间,河南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财政工作始终注重推动科学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完善体制机制、提高财政效能,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推改革、惠民生、促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各项财政工作亮点纷呈,不仅有力地支持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也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中原大地。

亮点一: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财政实力持续增强

“十一五”期间,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河南财政收入如芝麻开花般节节攀高,全省财政总收入累计8730.5亿元,比上个五年增加5377.1亿元,年均增长18.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累计5057.2亿元,比上个五年增加3182.4亿元,年均增长20.8%。认真研究中央政策导向,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全省一般预算支出累计11911.3亿元,比上个五年增加8060.9亿元,年均增长25.1%。人均一般预算支出由2005年的1190元增加到2010年的3500多元,由2005年相当于全国地方平均水平的60.7%提高到2010年的65%左右,为贯彻落实各项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亮点二: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民生得到持续改善

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公共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惠农补贴持续增加。投入快速增长、覆盖范围逐步扩大、注重制度创新的民生保障机制日益健全。收支规模的扩大使得财政保障能力有了明显提升。连续6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全省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提高至1277.9元。城乡低保对象补助按时足额发放,月人均补差水平分别提高147元和61元。集中和分散供养对象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不低于2000元和1200元,新建和改扩建敬老院3200多所。 全省财政累计拨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补助资金246亿元,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参保人数由3238万人增加到7651万人,净增4413万元;享受合作医疗补偿的参合农民2.2亿人次,补偿参合农民医疗费用228.2亿元。加大惠农补贴力度,仅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4项惠农补贴就达到380.8亿元,促进了农民增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以粮食、畜牧两大产业为重点,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对生猪调出大县给予奖励,对生猪、奶牛、肉牛良种给予补贴,并筹措11.1亿元,实施食用植物油倍增计划。积极开展玉米、水稻、棉花、能繁母猪、奶牛等政策性农业保险,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使河南“中国后厨房”的地位更加稳固。

亮点三:财税政策不断完善,财政调控经济作用持续强化

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由稳健的财政政策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围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巩固农业基础、推动城乡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财力办大事,建立健全税费和财政资金支持体系,财政调控经济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亮点四:改革创新不断深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县均一般预算支出规模由2005年的4.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亿元,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与公共管理的财政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稳步推进。按照“先有办法、后分配资金”的原则,全面建立完善资金分配制度,并广泛推行公开招标、专家评审、投资评审、竞争立项等机制,资金分配的规范化和透明度普遍提高。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财政投资评审、财政监督等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加大。

河南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十一五”时期河南财政工作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

必须把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全局。理财之道,生财为本。五年来,河南财政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始终把发展作为财政工作首要任务,坚持走从经济到财政之路,实现了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

必须树立胸怀大局、立意高远的全局意识,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作为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必须自觉跳出就财政论财政的小圈子,始终把财政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把握、来定位。五年来,河南财政人坚持凡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事项,压力再大,困难再多,也要全力以赴,无条件确保落实;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提前介入,主动谋划,及时提出针对性、前瞻性、储备性的政策建议,实现了财政工作与全省中心工作的同频振动。

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五年来,河南财政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重中之重,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可以说,这五年是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最多的五年,是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让群众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财政发展的强大动力。五年来,河南财政人坚持把推进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作为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重要动力和手段,敢于和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强化了财政职能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和体制保障。

必须把加强队伍建设作为做好财政工作的重要保障。人才是第一资源,队伍建设是基础建设。五年来,河南财政人始终把干部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抓和谐财政机关建设,抓素质能力建设,形成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干部队伍,这是他们的宝贵财富,是财政事业发展的保障,也是财政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的根本所在。

站在新的起跑线:机遇和挑战并存

“十二五”时期是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河南财政发展面临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城乡统筹发展等方方面面都对财政支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成就鼓舞信心,未来更显紧迫。谈到“十二五” 时期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及财政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河南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说,“十二五” 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将发生深刻变化,河南将进入人均生产总值由3000美元向6000美元迈进的新阶段,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十二五”时期是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五年彰显优势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河南既面临着产业转移、扩大内需、后发优势等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着结构性矛盾突出、区域竞争压力加大、改善民生任务繁重等诸多困难。从财政工作自身看,面临以下突出矛盾和问题:受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等结构性矛盾制约,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和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仍然偏低。人均财力和人均公共服务水平低,改善民生任务艰巨。同时,支持对外开放、科技创新、粮食生产以及缓解资金和土地等瓶颈制约,对财政的要求很高,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预算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损失浪费、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河南财政人将会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展望“十二五”:思路清晰催人奋进

“十二五”期间,河南财政工作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着力支持扩大内需,着力支持调整结构,着力支持改革开放,着力支持改善民生,统筹运作各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春华秋实又五年,风好正是扬帆时。“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站在新的起点上,未来五年的财政工作思路备受关注。采访中,河南省财政厅负责人表示,河南财政“十二五”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河南财政人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切实转变观念,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科学把握财政发展改革规律,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更加奋发有为地工作,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据介绍,未来五年,河南财政部门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对财政工作的各项要求,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总体战略和富民强省中心任务,进一步突显科学发展,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突显方式转变,深化财税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机制,健全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突显民生改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社会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财政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强化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干部综合素质。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十二五”时期,河南财政工作各项目标催人奋进。

目标一:坚持科学发展,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河南各级财政部门将紧紧围绕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特别是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的作用,努力促进“三化”协调发展。围绕加快新型工业化,积极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做大做强战略支撑产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围绕加快新型城镇化,实施财政激励政策,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中心城市发展水平,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财政强农惠农力度,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围绕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财税引导机制,推进生态省建设。力争通过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引导带动,促进实现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地方平均水平,力争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依法依规组织收入,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确保实现财政收支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地方平均水平,力争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撑。

目标二:坚持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富民强省重在富民。河南各级财政部门将立足基本省情,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逐步完善符合省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加大教育投入,实现到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目标任务。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促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目标三:坚持改革创新,完善财政体制机制

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省以下财政分配关系。健全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增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健全公共财政预算,强化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全面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健全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财政改革。落实好国家税制改革政策,用好中央赋予的税政管理权限,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同时,完善财政支持地方投融资体系、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和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长效机制。

目标四:坚持科学管理,提高财政管理绩效

坚持完善制度、夯实基础与提高执行力并重,不断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快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健全财政法规体系,规范财政执法行为。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努力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努力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效率。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及结果运用有机结合的预算管理机制。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建立健全政府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进一步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全面强化乡镇财政建设。完善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促进监督与管理的有机融合。提升信息化对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保障能力。加快预算公开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逐步扩大公开范围和内容,强化预算公开责任制度,自觉依法接受人大、审计监督。

目标五:坚持队伍建设,提高财政干部素质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道德建设,引导广大财政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成为学习型组织、创新型团队、实干型集体、廉洁型班子。深化财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选贤任能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干部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财政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财政惩防体系2013~2017年规划,全面提升财政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推进财政系统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文明机关创建活动,引导广大财政干部发扬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弘扬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的优良传统,为“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回首过去,“十一五”的五年,是河南财政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放眼未来,又一个五年发展的新蓝图已经徐徐展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河南财政人信心满怀、充满期待,将以更从容的姿态、更饱满的热情、更超越的勇气,全力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十二五”的宏伟蓝图。我们有理由相信,走过辉煌的“十一五”,带着深情的祝福和热切的期待,在全面推进科学发展的新征程上,“十二五”河南财政事业必然更加精彩,更加美好!

作者:李伟杰 朱小春 郭鸿勋

第2篇:开启扬州园林事业跨越发展新征程

近年来,在扬州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扬州市园林管理局应对多重挑战、经受严峻考验、全局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打造“文化名城、旅游名城、生态名城”的要求,坚持以文化为灵魂、产业为基础、改革为动力,全力推进“大园林、大旅游、大市场”建设工作,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十二五”时期可以说是扬州园林实现跨越发展的黄金期,也是战略转型期。从旅游业发展大势来看,我们既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游客需求多样化等诸多压力。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看,我们既有“三个扬州”建设给园林事业发展带来的空前重视,但也面临着更高工作要求和压力。从自身发展的基础来看,我们既有前期打下的坚实基础,但也面临着长期门票经济带来的思想和机制困局。

基于上述分析,扬州园林“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以“三个扬州”建设为总体方向,瞄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国内顶尖的园林特色城市目标,着力推进机制体制创新改革、营运模式创新突破、技术水平创新提升、品牌实力创新跨越,全面实现营收结构由门票型、接待型向市场型、产业型转变;发展平台由景点内、围墙内向多空间、多市场转变;市场品牌由区域型、国家级向网络型、世界级转变,综合实力由自给自足、地方垄断向投资扩张、市场龙头转变。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打造活力园林

深化干部机制改革。继续实行基层单位领导负责人竞聘上岗、机关处室负责人竞争上岗制度,让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有地位,进一步激发干部队伍的活力。深化以工资改革为龙头的综合改革。建立健全与改革相配套的规章制度,科学合理制定内部考核体系,在经营性窗口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潜能,对特殊岗位进一步加大评定和奖惩力度。建立健全优秀人才选拨机制。坚持公推选才,将公开推荐人才的尺度交给广大职工,有效拓宽选才视野。坚持竞岗选才,积极推动基层单位中层干部和班组长从“缺位竞争上岗”走向“全员竞争上岗”。

二、进一步推进技术能力创新创造,打造文化园林

一方面,加大科研力度,光大扬州园林品牌。以扬派盆景为代表的园林传统技艺是扬州园林文化的核心,要加大经费、人员投入,积极推动科研,不仅不让扬派盆景、叠石等传统技艺失传,还要发扬光大。同时,全力以赴办好2013年世界盆栽协会在扬州举办的50周年庆典大会。另一方面,坚持借脑借智,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扬州园林六个研究所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盆景、叠石、古典建筑等园林传统技艺的最新动态,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聘请一流专家,引进技术人才,集中各方智慧,共创扬州园林文化的辉煌。

三、进一步推进发展模式创新突破,打造实力园林

在发展模式上,要推进公司化、市场化改造。按照现代景区经营的理念,积极打破现有景区经营管理模式,逐步向公司化营运方向转变,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經营效益。在业务方向上,要加快多元化发展,尤其是对新整合进来的资源,要创新思路,找准项目,推动经营业务由简单的游向吃、购、住等方面延伸,做大规模。在内部管理上,全面提升精致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窗口部门的服务质量,扎实推进导游学外语、窗口学礼仪、员工学技艺等活动,进一步增强服务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四、进一步推进各类要素创新跨越,打造魅力园林。

“十二五”期间扬州园林要取得跨越发展,就必须打破常规,突破自我。一要跳出自我求发展。坚决走出自我的小圈子,加快各类旅游资源整合步伐,不断扩大市场容量。二要跳出扬州求发展。纵向比,我们发展迅猛,横向比,我们已经落后,必须跳出扬州看自己,走出扬州发展自己。三要跳出现有求发展。打破就当前谈当前的思维定势,积极运用资本运作等手段加快发展,能包装上市的要创造机遇上市,能对外联合发展的要积极开拓。四要跳出资源求发展。要在有形资源的基础上,加快对无形资源的整合,最大限度获取效益。

(作者系扬州市园林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尤展

作者:张福堂

第3篇:新起点 新目标 新征程

“笃行务实——推动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12月28日,2019(第四届)国企管理年会暨(第五届)国企管理·财务管理创新峰会在京召开。

国务院参事、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国企管理智库理事长、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季晓南出席会议并讲话。

本届年会由《国企管理》杂志和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创新世界周刊共同主办。来自全国国资国企监管部门、中央企业、地方国企、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200多位管理干部、政府官员、企业高管、学术专家现场交流互动,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汇智献策。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日前作出重要部署——坚持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方向,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会议强调“未来三年是关键的历史阶段”“抓紧研究制定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改革的新目标、时间表、路线图”“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明确的任务举措,制定量化、可考核的具体指标”。

2019国企管理年会,正是在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关键历史阶段这一特殊当口,召开的一次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会议。

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国企管理》杂志总编辑孙明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黄群慧先后代表会议主办方致辞。

孙明华以说文解字的方式,结合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到一线的调研感悟,对年会主题“笃行务实”进行解读。他认为,笃行务实的实质就是“专注”。习近平总书记讲:“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我们认准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这是对“笃行务实”最好的解释。

白景明说,明年的财政政策对国有企业来说,意味着将有更多的财政政策红利。减税降费是一项长期的制度性安排,2019年1月到11月,减税降费总额已经达到两万亿。2020年,减税降费依旧是财政工作重点。在这样的环境下,将留给国企改革更多的空间。

黄群慧说,70年间中国实现了从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化大国的转变,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现在已是世界第一。在这一过程当中,国有企业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国内经济正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对国企改革和国企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围绕“新起点 新目标 新征程”等八大议题,本届年会展开了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的深入研讨。

把握形与势

围绕“复杂局面下,中国经济如何保持持续健康发展”这一主题,朱光耀、季晓南和黄群慧做主旨演讲。

朱光耀在分析当前国企改革面对的国际国内环境时指出,在世界經济下行、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下,国企改革任务更加艰巨。我们要善于化解外部压力,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顶梁柱”“压舱石”作用,坚定不移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为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向前发展汇聚更大动力。党的领导、制度的保障、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形成了中国经济的韧性,这些都是动力保障。

季晓南表示,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拟定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必须坚持市场化方向,在破解制度性障碍上,取得新的突破。目前,国企改革的推进还面临着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一是国有企业的市场定位不清晰;二是国有企业高管的身份定位不明确;三是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霸的问题比较突出;四是授权经营不到位;五是去行政化不充分;六是激励和约束不对称;七是社会责任和承担更多的社会事项不对称;八是国资监管权利责任关系不太顺畅。

他提出八个方面的建议:一是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二是积极推进股权结构调整优化;三是积极推进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四是积极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五是积极推进企业高管薪酬的市场化;六是积极推进破产关闭制度的实施;七是积极推进去行政化;八是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与公司治理的统一。

黄群慧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十四五”期间,国有企业改革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更好地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他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界定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发展、共享”五个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一方面,要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推进国有企业自身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以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为导向,服务于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更好地服务整体国家使命和战略要求。国有经济功能定位可以更加明确,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服务于民生目标,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制造强国战略等国家使命中发挥关键作用。三是更好地满足协同推进改革要求。提出世界一流企业四维分析框架,分别是价值导向、资源基础、动态能力以及战略柔性。

抓住关键期

日前举行的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要求抓紧制定新三年国企改革的目标、时间表、路线图。在本届年会“主题报告”时段,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智库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彭建国、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院长李维安等专家,围绕“国企改革进入关键历史阶段”先后做主题报告。

彭建国表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国企改革难度最大、情况最复杂、任务最重。国有企业改革如何深化、往哪个方向走?最重要的是统一思想认识问题。就国有企业改革来说,有八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一问改产权还是改机制?二问是否要设时间表?三问试点先行与普遍推开如何权衡?四问真改还是假改?五问如何认识、把握放权与监管?六问如何催生改革内生动力?七问守规行事和容错机制如何协调?八问如何正确处理中央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精神的关系?

李维安提出,公司制改革完成之后,“国有企业”一词应逐步被“国有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国有上市公司”所取代。他认为,企业改革难题、深层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治理问题。针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他提出六条建议: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动公用事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继续坚持由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转型的总逻辑;在公司治理合规性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公司治理有效性是改革发展的方向;市值管理是管好国有资本的核心体现;强化期间费用管控,完善债务预警机制;引导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从ESG披露迈进到绿色治理披露阶段。

市场化改革

围绕“坚持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方向”这一主题,《国企管理》杂志出版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品牌中国战略规划院副院长才大颖,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公共资产研究中心主任文宗瑜,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首席专家李锦,国家税务总局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副秘书长靳东升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和分析。

才大颖认为,国企品牌应该是有能力、有思想、有眼光、有担当、有活力的品牌,他提出打造“五色”品牌:一是强化技术创新,发力顶尖制造,打造金色品牌。二是重视文化引领,勇担国家责任,打造红色品牌。三是提升战略视野,聚焦细分市场,打造蓝色品牌。四是转型绿色智造,聚焦生态提升,打造绿色品牌。五是推动模式创新,聚焦开放共享,打造橙色品牌。他建议,国企品牌建设需要对标诊断,要基于产业定位建立战略对标企业,系统开展对战略体系和实施体系的诊断。此外还需系统规划、强化落地,以有效提升国有企业的品牌竞争力。

文宗瑜提出了“两个混改”概念。一是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二是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主要是开放,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主要是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两个“混合所有制改革”相互支持相互推进。他认为,当前对两个“混改”深入推进存在几个误区。一是国有经济领域向外资民资开放主要体现为国企引入非公资本的误区;二是国有企业控股民企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创新方式的误区;三是国有企业要通过混改支持民企并帮助民企的误区;四是国有企业遵守竞争中性原则会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误区。

李锦提出了国有企业混改路径四部曲:引战、改制、激活、提高。他说,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4年,我们在2019年底看到“引战、改制、激活、提高”的国有企业混改逻辑链条形成,这是目标倒逼式的改革链条,由最终目标层层倒逼,形成一个目标体系。目标催生正确的途径,也是正确的路线图,这是我国国有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新创造、新探索,是试点试出来的新经验,实践出真知,试点试出新局面,值得庆贺。

靳东升从宏观经济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资政策、房地产政策、国有企业改革、资本市场、区域经济、产权保护共十个方面,分析了2018年和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不同的提法。针对国有企业改革,2018年底提出的工作部署非常详细,2019年由实向虚,没有提出具体2020年应该怎么做,但是有一句话非常重要,“制定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提升国资国企改革综合成效”。他认为,国资国企改革要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加强全局观念,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确保改革思路更加清晰。

高質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涉及发展规律、发展追求、发展水平的系统性重大革命。在2019国企管理年会“尖峰时刻”时段,华润燃气等6家企业,向与会代表分享了他们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的领先的秘密。

华润燃气(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史宝峰介绍说,华润燃气在发展过程中,针对下属企业数量过多、总部管理幅度过大的实际,采用无边界管理模式,通过打破组织壁垒,促进内部资源协同共享,较好地激发了企业活力,解决了国有企业的管理难题。

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锁会介绍了公司所构建的“全员、全面市场化、全面量化、全过程”绩效考核体系。作为一个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核技术应用龙头企业,中国同辐利用绩效考核体系,实现了管理体系优化,并推动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城市大型交通工程建设,项目资金从何而来?如何发挥土地最大效益?广州交投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铁峰介绍了公司创造的大型交通工程关键节点多功能综合社区开发新模式。该模式开创性地应用“高速公路+沿线土地资源开发”理念,走出了“盘活存量土地、反哺交通建设”的新路子。

针对中国企业如何更好地“走出去”,中材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思才介绍了中材建设属地化经营模式,公司通过管理属地化、市场属地化、资源属地化、文化属地化等重点举措,创新全员市场开拓理念,为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提供了有益借鉴。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财务资产部主任李海群介绍了电益链能源云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国网上海电力充分利用云大物移智链等新技术,基于优化、整合、创造的原则,围绕数据挖掘、价值创造,构建智财务-电益链体系,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智慧化管理、高质量发展。

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财务总监张华展示了公司“基于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管理变革情况。通过这一变革,提高公司资源的配置效益,最终实现涵盖全范围、全流程、全价值链、全员、全级次预算管理体系。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京能集团等10家企业分享了管理创新经验,并与专家精彩互动,共同为高质量的稳增长贡献智慧。

在“高峰对话”时段,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这一主题,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副局长徐小连、广州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学伟、中国石油西北销售分公司党委副书记王世明、中移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陶涛、建信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张威威、北京能源集团总经理助理刘笑驰,共同探讨了如何全面深刻理解并切实践行两个“一以贯之”,把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科学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杜莹芬,北京审计学会副会长、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祁怀锦主持了本次高峰对话。

2019年,增强微观主体活力,被赋予了强大的意义。下一步,如何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在以“活力改变国企”为主题的沙龙活动中,国新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吕连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资金部副总经理周建明、国家电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财务资产部副主任孙世文、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财务资金部总经理李泽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财务与会计研究室主任张金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主任徐玉德发表了独到见解。《财政科学》《财政研究》编辑部主任邢丽主持了本次沙龙。

会议还举行了2019国企管理创新成果发布仪式。

编辑/秦海霞

第4篇:新跨越 新起点 新征程

——上华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初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上华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科教兴镇”战略,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创建省教育强镇为契机,整合优化教育资源,致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镇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实现了全镇教育的新跨越,为推动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街道)督导验收方案》的条件和要求,将我镇创建省教育强镇工作情况自评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上华镇地处韩江下游三角洲,南部与澄海城区相接,北部毗邻潮州市。汕汾高速公路横贯全境,并在镇区毗邻处设有出入口,镇内澄江公路、华东公路、夏岛公路、上都公路等与324国道联通,交通便利。全镇总面积21.74平方公里,下辖18个行政村,现有人口36205人。

上华镇素来崇文重教,文风鼎盛,民间有较好传统文化基础,现已形成赛龙舟、灯谜、对联、抽纱、武术等民间艺术。自解放至今,上华业余文化创作队伍有一百多人,参加省级以上文化协会就有20多人次,他们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刘培华创作的小说《高价新娘》获省文艺作品评选二等奖。横陇村民刘成彬热衷收藏古陶瓷,收藏从商代到民国陶瓷作品共5000余件,是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会员、汕头市知名民间鉴藏家。岛门村人陈礼传善诗文,工书画,先后担任香港中国书法研究会常务理事、香港诗书画协会名誉会长,并曾在韩国、香港、台北和汕头举办个人书画展。上华镇也是粤东著名侨乡,旅居海外的侨胞和港

澳台同胞众多,分布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部分华侨还成为当地政坛、商界的知名人物,其中有泰国前总理乃比里,泰国前第一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颂奇。他们在事业有成之后,对家乡教育事业十分重视,纷纷捐资建校,设立奖教奖学基金,对上华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上华镇充分发挥与城区相邻的区位优势,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以珍珠番茄、草莓、菱角、荔枝、竹笋等种植为牵引的农业特色经济不断发展;以毛织服装、塑料玩具、抽纱工艺、印刷包装、精细化工等为主导的轻工业规模不断壮大。上市公司星辉车模等一批大企业在此落户,有力地推动了我镇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2013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36.41亿元,镇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88万元。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上华镇委、镇政府领导班子对教育高度重视,使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目前,全镇有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762人;小学8所,在校学生2571人;幼儿园8所,在园幼儿1408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9所中小学已全部通过规范化学校验收,实现标准化学校全覆盖。中学教师80人,学历达标率98.7%,小学教师138人,学历达标率100%,幼儿园教职工99人,学历达标率66.4%。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统一思想,群策群力,全力创建教育强镇

近年来,上华镇始终确立“科教兴镇”的战略思想,加大教育投入,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1、党政领导重视,确保教育优先。我镇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特别是2012年以来,把“教育强镇”创建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党政主要领导亲抓教育,并安排一名党委委员分管教育工作,同时建立了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挂钩联系学校制度,形成“镇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班子成员配合抓”的良好工作局面。此外,镇委、镇政府还把教育工

作纳入领导班子、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岗位责任考核内容,并定期向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以及镇村干部报告教育工作情况。镇党政领导经常深入学校调研,了解创强情况,及时解决学校实际问题和困难。为推进创建省教育强镇各项工作的开展,镇成立了“上华镇创建省教育强镇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同时制订了《上华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2、依法履行职责,提供有力保障。在镇委、镇政府的统领下,各级各部门统一思想认识,树立“教育无小事”的工作理念,积极参与教育工作,主动为教育办好事、办实事,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镇政府、各村居认真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接受义务教育。镇规建办、国土所认真做好学校建设规划,积极解决镇内中小学新增建设用地和学校土地使用证等问题。镇公事办、妇联、共青团等部门积极开展扶困助学活动,帮助解决家庭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镇宣传、政法、工商等部门依法维护和整治学校周边秩序,开展黑网吧整治、社会治安治理、食品安全检查等行动,为学校提供安全保障和良好周边治安环境。镇人社所依法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确保辖区内用人单位无违法招用童工现象。

3、重视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的宣传,着力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每逢教师节和春节,镇主要领导亲自带领各相关部门到学校慰问教师,并举行全镇各中小学校长、教师代表座谈会及表彰大会,对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近几年,镇政府不仅认真落实教师绩效工资,保障教师医疗、社保、住房公积金等各种福利待遇,而且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每年都拿出六万多元,表彰奖励工作突出的优秀教师和慰问困难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召开各村企业家、外出乡贤等各种类 3

型的教育座谈会,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党委、政府的积极动员和引导下,全镇尊师重教、捐资助学之风日盛。三年来,企业家、外出乡贤捐资共计112万元及教学设备一批,群兴、奥迪、林少豪教育基金会、湖心村教育基金会等企业和社会组织还坚持每年举行助学金发放活动,在全镇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自2012年提出创建教育强镇目标以来,我镇更是加大宣传力度。2014年3月,镇委、镇政府召开全镇创建省教育强镇动员大会,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明确了思路,落实了任务。还充分利用镇有线电视、户外广告、宣传横幅、宣传栏、校讯通、《上华简讯》等各种宣传阵地,广泛宣传教育创强的重要意义,及时通报创强工作进展,营造创强的浓烈氛围,使教育创强工作家喻户晓,形成普遍共识,取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为创建省教育强镇打下坚实基础。

(二)科学布局,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近年来,我镇致力于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全面完善学校设施及各项配套,着力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全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1、科学调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上华镇原有小学12所,分教点4个,基本形成村村办学的格局。由于大部分村底子薄,人口少,造成学校办学条件差、生源严重不足等现象,严重束缚着我镇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这一情况,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部署,适时调整全镇各小学的布局,对个别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薄弱学校进行撤并。近年来,全镇共撤并博爱、蛟头、山边、东林头等4所学校,菊池、蔡厝、下溪东、云乔等4个分教点,大大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经过撤并,我镇现有小学8所,学校布局合理,教育资源配置科学。

2、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镇委、镇政府牢固树立“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的思想,坚持以兴教为责,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4

实现“三个增长”:一是财政教育支出逐年增长,2012和2013年,全镇教育支出分别为1005万元和1224万元;二是生均教育经费实现逐年增长,2012和2013年,全镇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教育经费分别为小学3965元和4680元,初中5680元和6880元;三是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2012和2013年,全镇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小学586元和928元,初中786元和1208元。在每年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致力推进校舍建设。2004至2010年,我镇多方筹资,投入资金120万元,对上都中学进行全面改建扩建,使校园校貌焕然一新。在此基础上,镇、村两级还筹集资金415万元,对全镇8所小学、8所幼儿园的校(园)舍进行全面修缮,全镇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3、提升办学标准,优化育人环境。2011年以来,我镇先后投入资金954万元,按照规范化学校的要求和创建省教育强镇的标准,对各中小学进行全面改造,促进升级发展。一是完善学校各项设施配套。按照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和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全面完善各学校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器材室、实验室、仪器室、卫生室、心理咨询室、计算机室、图书室等功能场室及相应配套。目前,全镇各学校都按规定配备计算机室;体育卫生基本条件和艺术教育基本条件达标率达到100%;常规教学仪器设备达标率为66.7%以上,实验开出率100%;中学生均藏书26册,小学生均藏书28.24册,并按照每年不少于藏书标准1%的比例补充图书。二是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目前,全镇共有专用多媒体电教室10间,安装教室电教平台62套,各学校多媒体教室座位数占比逐年提高。全镇各学校全部接通互联网,实现“校校通”。同时,按照要求将学生、教职工、校舍、校产基本信息录入省教育基础数据库并及时更新,各学校信息录入率100%。三是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各学校根据本校实际,通过悬挂师生书画作品、设置名人头像、开辟文化长廊、建设校园广场等方式,努力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浓郁的文化气息。目 5

前,全镇9所中小学校全部通过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督导验收,实现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100%。

(三)合理调配,优化结构,全面提升师资质量

近年来,我镇在抓好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师德教育,加强交流培训,致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1、重视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素质。我镇始终坚持把师德教育贯穿于整个学校管理过程,使师德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一是发挥班子表率作用。认真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考核制度,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对校长及学校行政班子进行严格要求和考评。全镇各中小学校长都能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求真务实,清正廉明,依法治校。学校其他行政班子成员也都严于律己,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充分发挥整个行政班子的模范带动和核心凝聚作用。二是组织政策法规学习。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学习《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区教育局有关师德教育等相关政策法规,增强工作荣誉感和责任心,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素养。三是开展专题活动。通过开展教师征文、演讲比赛和学生评议等各种专题活动,进一步调动全镇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镇中小学教师无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行为,并涌现了一大批爱岗敬业、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三年来有36名教师获得区、市、省和国家级的表彰奖励。

2、合理调配师资,优化师资结构。在师资调配上,我们尽量做到配比均衡,学科配套。一是认真按照省定编制标准配齐配足各学校教职工,规模较小的小学也确保班均教师不少于1人,并实现全镇无代课教师。各中小学教师学科结构也与课程结构相匹配,体育、艺术、信息技术以及小学英语、科学教师都能满足课程开设要求。二是针对我镇部分小学经济相对落后、师资较为薄弱的实际,认真统筹安排,做细致思想工作, 6

从师资力量较强的道南小学、世德小学调配教学骨干充实到师资较为薄弱的小学,使全镇各校师资结构相对均衡。三是全面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逐步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任用管理模式,使一批年轻优秀的骨干教师走上学校领导岗位,进一步推动学校干部队伍年轻化、专业化。

3、加强交流培训,提高业务水平。我镇坚持“更新观念,提高水平,适应发展”的理念,不断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积极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进修和基本功比赛,努力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同时,通过举行研讨课、说课、论文交流等活动,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并邀请名师专家到我镇为教师授课,与兄弟镇开展跨镇教研、镇内校校结对帮扶等活动,大大提高了我镇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三年来,全镇各学校教师撰写的论文、课例获区级以上奖励的有126篇,参加省、市、区各级比赛获奖25项。同时,我们还积极引导教师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在教学中掌握和使用现代教学技术。目前,全镇45周岁以下的教师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平台,有效服务教学教研活动,45周岁以上的教师也基本能掌握使用技能。

(四)规范办学,深化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我镇十分重视对学校的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积极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实施素质教育,全镇义务教育水平得到全面巩固和提高。

1、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我镇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严格遵守《义务教育法》有关教育教学管理的规定。目前全镇不设重点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免试入学,无任何形式的选拔性考试行为。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免学杂费制度,镇内学生依法享受义务教育权利。各学校不设重点班,无56人以上大班额现象;严格执行教育收费规定,无违规收费现象;注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按照省规定安排 7

中小学作息时间,无违规集体补课现象。全面落实新生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学生晨检、因病缺课登记报告制度,学生年体检率达100%。为确保“普九”成效,我镇更是高度重视“防流控辍”工作,各学校专门成立“防流控辍”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制订方案,层层落实责任,形成“行政班子带头抓,班主任具体抓,其他科任老师配合抓”的良好工作局面。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升学率都达100%,辍学率为零;初中阶段年巩固率98.7%,辍学率0.47%,毕业率98.4%。

2、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我镇在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科课程的同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一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益。二是坚持科研促教。近年来,我们致力健全教研网络,跟毗邻的澄华街道、广益街道开展跨镇教研,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镇内,根据学校规模、师资水平、组织能力、区域分散等实际,把我镇分成四个片区开展教研帮扶活动。对道南小学等教学质量相对较好的学校,我们把其作为全镇教学示范点,开展教学示范周活动,组织全镇其他小学老师前来听课评课,参观学习。对个别教学质量相对较差的学校,不定期地组织镇教研中心组成员进行教学视导,深入课堂听课,与授课教师讨论教案及课堂教学形式,帮助授课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近年来,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全镇基本形成了“校校有课题,科科有专题”的科研新局面,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全镇现有12名教师被评为市、区教研和课改先进个人。三是重视质量监控。每学期组织镇教研中心组对各学校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分析,及时发现各校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专题调研,提出相关对策,帮助各校提高教学整体质量。三年来,全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初中教学质量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连年中考均取得较好成绩,有148名学生 8

在省、市、区各级竞赛中获奖。

3、注重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同时,我们也十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强化思想品德教育。各校积极贯彻“德为先,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把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高度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思想品德课、主题班会和文明生评比、征文比赛、社会实践等专题教育活动,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开展学期初与学期末的安全教育周活动。设立心理咨询室,经常性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建立家长学校、聘请校外法制副校长等方式,充分发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学生德育工作,从而形成“家庭与学校、校内与校外、常规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三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性。目前,全镇中学生德育考核优良率为83.3%,小学生操行评定优良率为91.3%,中小学后进生转化率在91.1%以上,违法犯罪率为零;各中小学德育工作绩效评估达标率逐年提高,达标率为100%,所有学校均为区德育达标学校。三年来,全镇各学校均无发生由于心理失衡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另一方面,重视体艺特长教育。坚持以生为本,积极创造条件,倡导特色办学,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定期组织开展活动,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平台。全镇各学校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校数据上报率达100%,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6.3%,优秀率23.7%。各学校在切实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锻炼时间的同时,积极举行学生运动会和篮球、电脑绘画、灯谜、歌唱、舞蹈等各种比赛,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三年来,全镇共有16名艺术生考上重点高中或各类艺术学校,并涌现了一批特色学校。如道南小学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电脑绘画等特长,该校学生近两年参加各级电脑绘画比赛,获得省级奖励的有13 9

名,其中2名获省一等奖,获市级奖励的有16名,取得了明显成效。凤岭小学、龙美小学、世德小学、岛门小学在学生中开展灯谜兴趣活动,成立学校灯谜社,开展“日日猜谜”、“周周谈艺”、“节节商灯”等系列活动。社员多次参加市、区灯谜活动,取得骄人成绩。凤岭小学“雏凤谜社”参加汕头市中小学生灯谜邀请赛获团体二等奖,参加汕头市“书香飘万家”中小学生灯谜邀请赛获团体第一名,学生创作的灯谜作品多次发表于《汕头灯谜》、《潮汕校园灯谜》等灯谜刊物。

(五)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有效推进全民教育

近年来,我镇在大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学前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现代教育体系,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有效推动社会文明发展。

1、发展学前教育,夯实教育基础。我们把学前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发展与管理的重要范畴。一是加快幼儿园规范化建设。切实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从安全、卫生、收费等方面规范办园行为。加大投入,增设各园活动场地、设施、玩具等配套,不断完善各园的办园条件,优化幼儿教育环境,推进幼儿园的规范化建设。二是加强幼师队伍建设。各园都能配齐配足幼儿教师,并积极组织园长和幼儿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进修,教师资格证持证率逐年提高。三是着力提高幼教水平。切实转变办园理念,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寓教于乐,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促进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近年来,我镇学前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全镇现有公办规范化中心幼儿园1所,面上幼儿园8所,其中规范化幼儿园3所。全镇2000人以上的行政村都有一所以上独立的幼儿园,没有无证办园现象,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97%。

2、重视成人教育,培养技术人才。我镇不断调整成人教育工作思路,加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建设,采取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积极发展成人教育。一方面,以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主体,以岗位培训、 10

学历教育为重点,广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科学技术、劳动技能培训与科普讲座。另一方面,按照“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尝试校校联合和校企联合办学,通过与澄海职业技术学校、辖区内企业联合办学,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员工专业技能培训,深化了对从业劳动者的继续教育,扩大了成人教育的培训面。2010年,我镇开设澄海职业技术学校非全日制上都教学点,为辖区内务工人员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近三年来,我镇共组织各类成人教育培训累计达41期,受训达1998人次,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综合素质,为上华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3、推进社区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我镇积极采取措施,广泛发展社区教育。一是大力建设文化设施。近年来,我镇加大投入,建设镇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灯光球场、游乐园等一批文化活动阵地。镇文化活动中心设有灯谜室、象棋室、文学室、潮乐室、图书室、乒乓球室等10个场室,设施配套齐全,较好地发挥了文化主阵地的作用。各村也相应建设了文化室、老年人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文化活动阵地,为广大群众提供了良好的文化、休闲、娱乐的场所。二是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组建潮乐、灯谜、书画、健身等一批民间文体社团,同时利用各种节日举办灯谜竞猜、文艺汇演、体育竞赛、书画展览等大型文体活动,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老年人体育活动方面,更是取得显著成效,全镇老年人体育活动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舞蹈队、乒乓球队、太极拳队等各种民间体育健身组织基本覆盖镇内各村。三是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一系列创建活动,强化群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文明礼仪的教育,镇村文明程度得到不断提升。

三、存在不足和努力方向

在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过程中,我镇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明 11

显成效,全镇教育综合实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镇与发达地区、与兄弟镇的教育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办学条件离现代化教育和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校园现代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教育现代化要求还有一定距离,部分教师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创新精神。

3、教育科研水平偏低,名校长、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数量不多,比例偏低。

4、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还没有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学前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们将以创建教育强镇为契机,以省教育强镇督导评估为新起点,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不断巩固和发展教育成果,推动全镇教育事业步上新的台阶。重点抓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大教育投入,完善现代办学条件。继续广开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坚实保障。

(二)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目标,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努力锻造一支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队伍,以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三)坚持科研兴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大教育科研力度,坚持科研促教,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学科带头人和名校长、名教师,进一步提升我镇的教育质量,打造上华教育品牌。

(四)加强分类指导,促进教育协调发展。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促使教育更为多元化、规范化,提升社区教育、成人教育水平。 12

通过科学的指导,使学前教育走上规范化、优质化发展的道路,促使我镇各类教育更加均衡、协调地发展。

四、自评结果

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街道)督导验收方案》,我镇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评,各项必达条件已全部达标,自评分数为:政府责任62.7

分,教育管理18.8分,办学水平11.4分,合计得分为92.9分。我们认为,上华镇已达到广东省教育强镇的指标要求,特向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敬请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专家组给予督导验收。

我镇将以教育创强验收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加强教育内涵发展,提升教育品位,打造教育特色,踏上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

汕头市澄海区上华镇人民政府

二○一四年九月

第5篇:新征程 新跨越 新局面

——写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闭幕之际

3月22日至23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和部分地方高校负责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部分成员、各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中央有关部委教育司局负责人等300余人出席会议。

这次会议以部署实施《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推动高等教育全面提高质量为主题(印发了近20个相关文件),是我国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发展为主向内涵式发展为主转变,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再动员,是高教战线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再部署。

与会代表认为,这次会议是一次转变观念、明确方向的会议,也是一次鼓舞士气、推进改革的动员会。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开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我国高等教育从艰难起步到实现跨越式发展,用了100多年的时间。这100多年,跨过了西方高等教育几百年的路程。今天,我国有2700所高等院校、3000多万名在校生,毛入学率达26.9%。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在校生数量,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在世界都堪称最大,这是令人自豪的成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我国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特征和国际发展潮流来看,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

提高质量是各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面临的共同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提高质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不提高质量,大学就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侯建国说。身为校长,他深切感受到国家、社会和人民对大学的高度关注和殷切期盼。

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说:“质量问题不是今天才提,但是今天说质量,是新时期赋予了新内涵、新要求。”会场上,多位校长表示,过去大学也重视质量,但由于环境条件所限,不少时间精力花在了建新校区、建新大楼,购设备、扩规模上。“这些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前提和基础,但还不等于质量。”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认为,一所大学好与不好,关键是看师资水平、学生素质和文化氛围,大学的发展重心要从外延扩展为主向内涵发展转变。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说:“在这次会议上,中央领导和教育部领导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希望和新要求,统一了思想,真正起到了转变观念的作用。校长的工作重心就应该转到教育教学、学生成才上来。”

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则认为,提高质量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不仅仅限于哪个领域、哪个要素,与教育相关的环节都涉及质量问题。

在本次会议召开前,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这些新举措明确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总体要求,也赋予了高校一定的自主权,对高校来说很有指导意义。”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胡树祥说。

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校长们认为,提高质量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在大会介绍经验的6所高校,也不约而同地将发言主题落在了人才培养上。“大学校长心中有学生,大学才能有希望。”这是记者在采访时多位校长反复提及的“名言”,也是与会代表的共识。

会议明确指出,要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将之作为高校最根本、最基础的工作。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说:“一流的大学之所以成为一流,是因为他们培养了一流的本科生。无论是美国的哈佛、耶鲁还是我国的北大、清华莫不如此。”本科阶段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型的最佳时期,培养拔尖的创新人才,首先要牢牢把握本科教育的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侯建国认为:“创新人才不是‘985’、‘211’大学的专利,它可以是各个层面的。创新人才一定不是简单地掌握多少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看能不能够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必须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坚持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邱学青说,“我校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基因组科学创新班自创建以来,共有21人次在《自然》、《科学》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14篇论文,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受传统教学模式和不良社会环境影响,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学习兴趣淡薄、知识结构单

一、实践能力薄弱、社会责任缺失等问题。”胡树祥认为,这些问题凸显了实践育人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日前,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大力提倡协同创新,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校与行业企业、高校与地方要消除壁垒、构建创新平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黄进认为:“现在,高等教育已扩展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这次会议提出四个功能相互协调,提高质量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是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

“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最根本的是提高教师质量。”河北大学副校长郭健说,“大学是社会的灯塔,在当今社会,教师应该有所坚守,有自己的职业追求,潜心教书育人。”

“学生来到大学,除了学习知识,还应该多接触几位德艺双馨的长者。”郑南宁的话得到不少大学校长的响应。陈骏说:“我校的通识教育课和新生研讨课,95%的主讲人是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明显帮助。”

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这是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才培养水平应成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是与会的大学校长们达成的共识。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从长远着眼,从现在做起

会议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条件保障,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各有关部门各地区要加强统筹领导,落实保障政策措施;各高校要切实履行质量建设主体责任,发挥好各方作用,形成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工作合力。

参加会议的地方教育行政领导和大学校长们认为,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触及深层次矛盾就难见成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克服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的畏难情绪,摒弃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维,敢于突破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这次会议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来,需要一系列提高质量的硬招、实招,推动建立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说:“在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由外延扩展为主向内涵建设转型时期,要加强市级统筹,以制定高校发展规划为抓手,推进高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改革。不同的学校,要有不同的目标,给予不同的支持,促进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指出:“结合安徽省‘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重大战略需求,今后将着力从三方面谋划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对策措施,确立‘应用型’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定位,推荐‘合作式’地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构建‘一体化’地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说:“强化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我们在保持和发展综合性学科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高水平科学研究、高层次国际交流、高质量后勤保障等多种办学优势的同时,将自觉主动把这些优势转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优势。”

贵州大学校长陈叔平说:“贵州大学将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方案和措施,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提升学校教育质量。”

记者观察到,这次会议专门邀请了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参会。湖南民政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蒋晓明边听会边在文件上勾画出和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相关的内容。他说:“这次出台的文件中,有许多和高职相关的内容,如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共享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建设高职实训基地等,都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明确了新要求,提供了新契机,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国家经济发展建设提供急需人才。”

记者了解到,根据《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我国将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力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这将是继“211”、“985”之后,我国在高教领域的又一重大举措,对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创新实力,必将产生深远的、重大的影响。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面向各类高等学校开放,不限定范围”。这一原则无疑受到地方院校的称赞。许多高校负责人表示,将加大学校改革力度,争取获得认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进一步发挥作用。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从长远着眼,从现在做起”。本次会议的召开,预示着我国高等教育将开始踏上质量提升的新征程,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时不我待!

第6篇:转型新起点 跨越新征程

一个民族的团结和振兴,离不开精神的支持。 一个企业的发展和成就,离不开旗帜的指引。

怎样才能与时俱进,挺立跨越发展的潮头?

怎样才能抓住机遇,保持自己的先进品格?

怎样才能迎接挑战,驾驭复杂多变的局势?

怎样才能发扬本色,践行执政为民的宗旨?

与时俱进、迎接挑战、发扬本色,归根结底是要我们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保持党员先进性,就要做落实责任、抓好安全生产的表率。安全是企业的永恒主题,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今年以来,集团公司以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不允许有任何事故发生,党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牢固树立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维护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要抓好安全工作。党员要争做安全生产的排头兵,发挥“一名党员一面旗”的作用,扎实开展好党员责任区活动,保证做到自身不违章、身边无违章、责任区内无事故。要引导职工群众遵章作业、按章操作,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做标准事。

保持党员先进性,就要做维护企业稳定、建设“和谐太选”的表率。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就无法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否扎实有效地做好稳定工作,既是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也是对广大党员大局意识和工作能力的实践检验。广大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牢记党的宗旨,履行党员义务,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做好自己家属、亲属和周围人员的稳定工作,为促进我厂发展稳定继续做出应有的贡献。要大力推进“平安企业”建设,强化措施,加大力度,确保我厂大局稳定,努力为我厂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保持党员先进性,就要做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表率。“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

一、完成党的任务使命的重要保证。能不能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约束,是衡量一名党员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在党的纪律面前,党员人人平等,不存在不受党的纪律约束的特殊党员。在遵守和维护党的纪律方面,所有党员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要带头学习宪法和法律,坚决同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做斗争,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要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带头 “热爱祖国 热爱太选;遵章守纪 安全作业;做好本职 敬业奉献;勤奋好学 勇于创新;言行文明 仪表整洁;团结互助 真诚协作;勤俭节约 自立自强;家庭和睦 情趣健康”的基本道德规范,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廉洁是先进性的基本要求,腐败则与先进性水火不容。广大党员要做保持先进性的表率,必须在廉洁自律上率先垂范。要认真贯彻落实焦煤、西山矿务局的有关要求和我厂对党员廉洁自律的规定。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既要干事,又要干净。要慎思、慎言、慎交、慎行,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多想想自己的身份和责任,多想想自己出了问题会给组织上带来什么损害,会给家庭带来多少痛苦。要通过全体共产党员的共同努力,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引向深入,为我厂发展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2011年,随着企业深化改革、跨越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引导干部职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我厂的党组织要带头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带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从自身抓起,不能把解放思想喊成口号,让职工解放思想,自己却不解放思想;嘴上说解放思想,行动上却不解放思想。要经常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努力克服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观念,要积极实践,大胆探索;要以改革的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始终保持强烈的进取心、事业心,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要始终保持一种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锲而不舍,创优争先。要创新思想,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工作实践,促进我厂的发展。

实现2011年的工作任务和目标,也取决于各级党组织动员各车间干部职工思想解放的作用发挥得如何。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与时俱进、只争朝夕的精神,切实在加快我厂发展中发挥表率带头作用。要以开展“解放思想、立志争先、转型跨越、再造煤销”为抓手,提高跨越发展的能力。以抓发展规划制定、抓目标和预算管理、抓科技攻关和开拓市场、抓职工队伍建设为重点,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发展后劲,推进我厂可持续发展。要争当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引导职工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确保各项改革顺利推进。要时刻保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对新的信息、新的观念、新的规则保持高度敏感,在发展理念、发展速度、发展模式上不停歇地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勇于走在时代前列,强化直接入轨、后来居上、三步并作两步走的紧迫感,摒弃四平八稳、留有余地的思维方式,以人一之我百之、人十之我千之的精神,敢于背水一战、跨越发展。

党风正,民心顺,事业兴; 日破云涛万里红,江山如此多娇; 太选,以昂扬的姿态实现新的腾飞。

不论是做领导还是工人,不论是在机关还是在基层,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精通自己的业务,都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有一技之长,在企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单位:运销公司

姓名:李瑞奇 2011年5月26日

第7篇:站在新起点 迈向新征程 实现新跨越

站在新起点 迈向新征程 实现新跨越 为建设富裕文明幸福的新毕节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毕节市第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毕节市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在毕节试验区进入新一轮改革发展、加快追赶跨越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撤地设市后的第一次党代表大会,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新起点,抢抓新机遇,迈向新征程,实现新跨越,为建设富裕文明幸福的新毕节而努力奋斗。

一、辉煌的奋斗历程

毕节是一方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和光荣革命传统的热土,漫长的历史岁月,不仅孕育了厚重的历史文明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且留下了中华儿女为中国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光辉足迹。1934年1月,我们党在毕节建立了贵州省第一个地下党支部。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鸡鸣三省”村召开了政治局常委分工会议。1936年2月,红

二、六军团在毕节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创建了黔西北革命根据地,组建了贵州抗日救国军。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12月3日,中国共产党毕节地方委员会成立,毕节各族人民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60多年来,毕节各族人民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处贫困而不屈服,临艰难而不退缩,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谱写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壮丽篇章。毕节6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创业史,是一部勇于探索、与时俱进的改革史,是一部顽强拼搏、追赶跨越的奋斗史。

1988年6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开启了毕节探索科学发展的宏伟征程。试验区成立23年来,历届地委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牢牢把握 “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坚持开发与扶贫并举、生态恢复与建设并进、人口数量控制与质量提高并重,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试验区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光辉业绩,毕节大地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在过去60多年特别是试验区成立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过去五年我们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发展方式转变最明显、经济实力提升最快的时期之一。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不断前移,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从281亿元、45亿元、108亿元增加到745亿元、180亿元、834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4.4%、31.8%、50.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500元、4300元左右,年均增长10.7%和11.4%。培育壮大了“两烟”、煤炭、电力、汽车、水泥、食品六大支柱产业。

过去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最强劲、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之一。黄织铁路建成通车,六沾铁路复线、林织铁路建设有力推进。飞雄机场建设进展顺利。开工高速公路600多公里,遵毕、毕威、黔织、小瓦和机场高速公路明年可竣工通车。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开工建设了6座中型水库,解决了349.84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七星关—大方中心城市规划获省政府批准,七星关区及各县城新区开发、旧城区改造如火如荼,建成了8座污水处理厂和8个垃圾填埋场,“五古一特”建设工程全面启动,城镇化率从17.83%提高到28%左右。以“五园新村”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生态建设加快推进,森林覆盖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

过去的五年,是民生改善最突出、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城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顺利开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9%,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建成廉租房2万套, 改造农村危房34万户。净减少农村贫困人口82万。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两基”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56%。策划拍摄的28集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在国际体育比赛中获得10枚金牌,打破2项世界纪录。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6.01%。。安全生产连续5年实现“双降”。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三级联动视频接访”机制,探索了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平安毕节”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最活跃、发展环境最优的时期之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城市建设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村金融产品不断创新。 “三个建设年”活动、“六型机关”建设深入推进,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精简行政审批事项768项,下放管理权限66项。完成276户国有企业改制。在全省率先创办村镇银行。开展了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威宁试点和“三化同步”金沙沙土试验。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展,引进了中石化、云南力帆骏马等一批优强企业,利用省外资金1017亿元。

过去的五年,是党的建设成效最突出、各项工作成效最明显的时期之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集中教育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探索“双考双评双挂钩”考核评价机制。组织开展了创先争优、“四帮四促”、“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等活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充分发挥,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取得明显成效,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统一战线参与和支持试验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的工作富有成效。民族、宗教、社科、文联、工商联、党史、对台、外事、侨务、老干部、老年教育、老龄、残联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党管武装工作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新加强。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得益于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和国家各有关部委的倾力帮扶,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得益于省直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深圳市以及社会各界的无私帮助,凝聚着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在这里,我代表中共毕节市委,向所有参与、关心和支持毕节改革发展的各级各界、各位同志、各位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过去五年的实践,我们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试验区“三大主题”的认识,初步把握了喀斯特岩溶山区科学发展的规律,而且为办好毕节的事情、推动跨越发展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三大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集中精力抓发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试验,用开放的思维和创新的理念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必须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努力推动包容性增长和共享式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必须始终坚持发挥试验区的政治优势,广泛汇集各方资源,同心协力推进试验区改革发展;必须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干”字当头,工作创一流、目标争第一;必须始终坚持建设发展型党组织,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成绩属于过去,奋斗永无止境。面对撤地设市后的新形势,我们必须深化对市情的再认识,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没有任何理由驻足停留,没有任何理由松懈怠慢。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前进的道路上面临的困难还很多,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欠开发、欠开放、欠发达的基本市情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产业层次不高,经济结构单一,竞争优势不强,转型发展的任务依然很重;交通、水利瓶颈还没有完全破解,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在区域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城镇化水平不高,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能力还比较弱;社会管理职能转变还不够快,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还不少,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问题仍然较突出,扶贫攻坚的任务依然繁重;体制机制相对滞后,需要创新、需要理顺的地方还很多,发展的活力还不够强;有的党组织软弱涣散,有的党员干部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责任心不强,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等等。困难砥励意志,差距蕴藏潜力。我们一定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抢抓有利时机,趋利避害,借势发力,积极回应并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和新要求。

二、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市抢抓新机遇、发展大提速、经济快转型、实现新跨越的时期,是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实现腾飞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

纵观全局,提速大发展、实现新跨越机遇难得。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贾庆林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毕节试验区的改革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党中央、国务院把“继续推进贵州毕节试验区建设”写入了《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把乌蒙山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写入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国家发改委等即将批准《毕节试验区发展规划(2011—2020)》;中央统战部为加快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建立了统一战线参与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和东部十省(市)党委统战部帮扶毕节的机制;国家20多个部委分别把毕节作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贫困山区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区、对口重点帮扶地区、部长联系点、喀斯特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等;深圳、重庆对口帮扶毕节工作正在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拓展;东部发达地区产业正在加速向中西部转移。这些都为毕节实现新跨越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了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出台了支持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意见及配套政策,明确提出了把毕节与贵阳、遵义一起打造成为贵州崛起“金三角”的目标,并将我市的大部分县(区)纳入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增强了我市的竞争优势,为实现新跨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审视自身,乘势而上、快速崛起基础具备。撤地设市后,毕节城市功能将更加完善,发展空间布局将更加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将更加合理,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将得到充分发挥,影响力、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将会大幅提升。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喀斯特山区实际的发展路子,具备了追赶跨越的基础和条件。在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我们锤炼和造就了一大批会发展、能发展、善发展的发展型干部,全民创业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广大群众思发展、盼发展的愿望十分迫切,这些都为我们迈向新征程、实现新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干部基础和群众基础,增添了内生动力。随着铁路、高速公路通车,机场通航,毕节大进大出的立体交通网络即将形成,这将极大改善我市的发展环境,我们必将迎来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

新的机遇伴随着新的挑战。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落后地区奋力追赶,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省委、省政府实施“两加一推”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的成效日益显现,贵阳、遵义领跑贵州经济,六盘水正迎头赶来,其它市州竞相发展,形势逼人。机遇是流动的资源,挑战是跨越的动力。全市上下一定要从大局出发,积极顺应新形势新变化,抓住机遇绝不能丧失机遇,奋力争先绝不能掉队落伍,苦干实干绝不能满足懈怠。一定要跳出毕节看毕节,立足贵州看毕节,融入全国看毕节,放眼世界看毕节,把毕节置于全省、全国发展大局来审视,瞄准追赶跨越的目标来谋划,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新跨越。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三大主题”,坚持以民生带发展,紧紧围绕“两年明显变化、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实现跨越”的总目标,以“提速发展、加快转型、实现跨越”为总基调,以“投资拉动、项目带动、招商推动”为总抓手,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工业强市、旅游兴市、生态立市战略,全力把我市打造成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区域中心城市、新兴工业城市、特色旅游城市和全省重要的交通枢纽、“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努力实现“四个转变”,扎实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为建设富裕文明幸福的新毕节而努力奋斗。

我们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16年,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4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5%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200亿元,年均增长28%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17%。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实现以上奋斗目标,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在加快发展中增总量、调结构、求质量,在加快发展中比速度、转方式、要效益,坚持快中求好、又好又快、能快则快、更好更快;正确处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三化”同步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保障民生的关系,落实“民生预算”,体现“民生财政”,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正确处理自力更生与争取支持的关系,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亲切关怀,发挥好统一战线参与试验区建设的政治优势,怀感恩之心,立跨越之志,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坚决防止改革发展中举措不当引发新的矛盾和纠纷,杜绝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发生;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切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为建设富裕文明幸福的新毕节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三、坚持“提速发展、加快转型、实现跨越”的总基调,奋力实现“弯道超越”,使我市成为贵州崛起“金三角”的重要增长极

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叠加组合的优势,高点起跑,高位嫁接,高端攀登,在千帆竞技的新一轮发展大潮中,奋力实现“弯道超越”,使我市成为贵州崛起“金三角”的重要增长极。

(一)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把毕节建设成为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区域中心城市。依托“三纵三横”高速公路和“三纵三横”铁路在我市境内的逐步建成,毕节作为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的交通枢纽、物流中心的区位优势凸显。随着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我市将成为黔中经济区的产业腹地和对接成渝经济区的重要门户,毕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明显。我们一定要认真落实省政府批复的毕节市城市总体规划,围绕城区建成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左右,“适宜居住、适宜创业、适宜旅游”的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按照 “中强、南延、西优、北控、东拓”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七星关——大方城市一体化进程,在5年内基本建成“一环二横三纵”的城市骨干交通网络,加速推进双山、德溪、碧海、金龙新区等建设,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努力提高城市品位,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按照黔中经济区城镇体系布局和市域内“一带两翼”的基本框架,积极推进黔西、金沙、织金撤县设市、大方撤县设区,加快把威宁打造成高原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增强纳雍、赫章县城的集聚带动能力,形成区域融合、协同发展、富有特色的黔西北城市群;大力推进城乡统筹,规划建设一批规模适度、功能完善、产业发展、生态良好的特色小城镇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安居乐业的“幸福小镇”,力争到2016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0%。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实现以“四在农家”为载体,以“五园新村”为特色的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全覆盖。大力发展城镇经济,特别是金融、房地产、物流仓储、酒店餐饮、购物、信息、中介服务、电子商务等产业,构建与新型工业化相配套、与城镇化进程相促进、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二)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把毕节建设成为新兴工业城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建设能源、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业、特色轻工业、承接产业转移 “五大基地”;发展壮大煤炭、电力、化工、冶金、装备制造、食品药品、烟酒、建材、纺织服装、战略新兴产业等“十大产业”;大力发展产业园区,推动工业集聚发展,科学确定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和空间布局,引进优强企业作为龙头,形成核心企业、配套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互相联系、互为支撑的发展模式。广泛吸引外来投资者领办、创办产业园区,实行园区经营性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6个以上省级开发区,形成1个产值达500亿元、3个产值达200亿元、6个产值达100亿元以上的重点产业园区;大力实施大型企业培育计划和企业上市助推计划,形成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产值超100亿的企业集团,扶持3户以上的企业上市;大力推动全民创业,实现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全市要建设100个以上重点民营经济孵化园和创业园,到2016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0%左右。

(三)大力实施旅游兴市战略,加快把毕节建设成为特色旅游城市。围绕“打造精品、走向全国、推向世界”的发展目标,突出“洞天湖地、花海鹤乡、避暑天堂”品牌,按照“一城两廊八园十区”布局,重点推进百里杜鹃、织金洞、九洞天、草海、“三大连湖”、阿西里西山、冷水河、油杉河的开发建设,使之成为国家5A或4A级旅游景区,大力推进旅游体制机制创新,逐步打造国民旅游基地和国内外知名的生态休闲避暑度假基地,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围绕打造“乌蒙文化”旅游品牌,重点以古迹、古书、名人、民俗等的保护和开发为核心,形成多姿多彩、独具特色、有较大影响的红色文化、夜郎文化、水西文化、史前文化品牌;围绕建设“国家旅游扶贫示范区”,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收入的提高。加快培养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强化旅游宣传推介,大力完善旅游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力争到2016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0亿元,旅游业成为我市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

(四)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加快把毕节建设成为“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围绕建设“生态毕节”的目标,抢抓国家实施“三位一体”规划的机遇,更加突出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大重点,深入推进“十大生态工程”建设,整合资金,全面实施以威宁、赫章为主的西部高原中山石漠化治理与水源涵养林,以七星关、大方、黔西和百里杜鹃生态屏障区为主的中部中山峡谷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以织金、纳雍为主的东南部中低山峰丛谷地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水土保持,以金沙为主的东北部丘原峡谷水土保持与石漠化防治等“四大生态区”建设。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提升水环境质量。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和绿色经济,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强化环境保护,以境内主要流域保护和工矿集中区域污染治理为重点,加大对重点行业的污染防治力度。做好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加快推广节能技术、节能设备的开发利用。加强资源生态保护,提高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更新能力,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推动我市由石漠化严重地区向环境优美地区转变。

(五)大力实施基础设施提速工程,加快把毕节建设成为重要的区域交通枢纽。坚持交通引领发展的理念,围绕“大干五年、提速十年”的目标,按照 “东接西贯、南进北联”的原则,高强度地推进铁路、高速公路和机场建设,力争五年时间,建成以杭瑞、厦蓉高速公路毕节境内段为骨干的100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积极争取开工建设黔西至清镇、威宁至六盘水、赫章至六盘水等高速公路。建成织毕、织纳铁路,加快推进成贵(客专)、叙毕、昭黔铁路毕节境内段建设,2012年飞雄机场建成试航,2013年开工建设威宁机场。同时加快国省干道改造、通村油路、连户道路和旅游公路、矿山公路建设,形成快捷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围绕建设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水利体系,着力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开工建设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加快骨干水源工程、灌区工程建设,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实现人均拥有0.5亩以上能排能灌基本口粮田(土),全面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完善“四位一体”模式,加快实施无线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工程、有线广播电视网延伸工程、20户以下自然村直播卫星“村村通”工程,努力建设“数字毕节”。加快骨干电网、配套电网建设和改造,全面提升供电保障能力。

(六)大力实施结构调整提速工程,加快把毕节建设成为重要的特色农业基地。围绕建设“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目标,大力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步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土地规模流转为动力,以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引进龙头企业带动,按照“一县一主导产业”的思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结合“3321”、“三万”、“十带百园”工程的推进,实施山地高效立体农业工程,集中连片规划和推进,把我市建设成为有竞争力的优质烟叶、马铃薯、核桃、反季节蔬菜、草地生态畜牧业、中药材、高山茶叶、精品苹果、特色杂粮“九大基地”。加快与特色农业发展相配套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市场拓展、质量标准、品牌培育、科技支撑、良种繁育、基础设施、金融支持“八大体系”建设。从2012年起每年举办乌蒙山区农特产品交易会,全力打造“乌蒙”品牌。

四、坚持以民生带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共享式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建设幸福毕节

民生之重,重于泰山。要按照“最核心的民生是收入、最突出的民生是脱贫、最急迫的民生是农村危房改造和生态移民、最长远的民生是教育、最普遍的民生是社保、最根本的民生是就业”的要求,多谋惠民之策,多办为民之事,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让社会更加公平、更加和谐。

(一)举全市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我市作为国家唯一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又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扶贫攻坚、消除贫困事关试验区能否在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的大局,是全市各级党组织最主要、最紧迫的任务。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新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紧紧抓住党中央、国务院把乌蒙山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重大机遇,聚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建立健全整县推进、集团帮扶和多元投入“三大机制”,结合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组合式、立体型推进扶贫攻坚,在基础设施、住房条件、产业发展、能人带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素质提升、政策激励、结对帮扶、基层组织等方面进行配套。按照“规划到村、扶持到户、责任到人”的要求,在认真总结“威宁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以“纳威赫连片攻坚推进区”和“中、东部整乡攻坚推进区”等乌蒙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区域性连片开发扶贫,实现整县、整乡、整村脱贫,努力探索出一条山区开发扶贫、合力脱贫、稳定脱贫,实现全面小康的新路子。2012年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加快推进实施农村生态移民。确保到2016年,我市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二)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施“十大增收计划”和“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突出城乡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增收。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出台有力的扶持政策,大力营造“干部干事业、群众创家业、能人办企业”的浓厚氛围。以大力推动全民创业为基础,以消除“零就业”家庭为重点,以项目覆盖带动为关键,以产业(创业)园区(基地)为载体,以“三化同步”推进为依托,形成与不同类型人员就业相适应的多层次、宽领域城乡一体的就业体系,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的工资性、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确保城乡居民收入五年达到全省中上等水平,十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进一步抓好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三项基本医疗保险,统筹抓好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继续实施好“十大民生工程”,启动实施“米袋子”、“菜蓝子”工程。加强以廉租房、公租房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农村教师、医疗卫生人员周转房建设,认真解决城市外来人口、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大力改善市、县(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条件,切实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民营医疗机构。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确保公众饮食用药安全。把继续降低生育水平、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作为全市人口计生工作的首要任务,强化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水平。

(四)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部省共建“毕节贫困山区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为平台,以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三项试点”为契机,深入巩固“两基”成果,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教育发展达到全省中上等水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好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问题。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基本建成双山新区教育城。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充分运用市外优质教育资源,主动争取更大范围内开展“携手试验区、助推教育兴”结对帮扶工作,共同促进我市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组织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在全体市民中开展“奉献试验区、建设新毕节”和“五心”教育活动,激发广大市民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热情,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深入组织实施“八大科技工程”和“六大科技行动计划”,进一步做好毕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围绕重点项目和示范工程实施集成攻关,有效组织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各类人才配套引进和教育培养力度,建立完善吸引人才的政策制度体系,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五)扎实推进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精心打造“四大文化品牌”,大力实施“十大文化工程”。增强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不断提升我市核心竞争力。促进文化发展创新,推广我市在谋划制作电视剧《奢香夫人》中创造的“拍一部剧、建一座城、兴一个产业、宣传一个地方”的经验,深入挖掘市域内优秀历史文化、优秀历史人物资源,总结提炼、宣传推介诞生于我市的“同心”品牌,倾力打造一批具有我市特色的优秀艺术作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鼓励文化生产,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抓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每个县(区)都要规划建设影剧院、图书馆、体育馆(场)、博物馆、科技馆等文体设施,每个乡镇和村都要规划建设文体活动中心,形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积极支持文化企业加快发展,大力推动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延长文化产业链,提升文化附加值。力争用五年时间使文化产业产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以上。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不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参与、社会协同的社会管理体制,实现以稳定促发展,以和谐促跨越。积极构建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资源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完善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决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社会舆情收集研判分析、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公共安全预警防范体系。进一步完善“三级联动视频接访”等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五大机制”,大力实施“六民工程”,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渠道,着力解决好涉及群众利益的各种问题。深入推进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回访活动,做好群众工作,大力推进“和谐四区”建设,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网络虚拟社会以及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全面推进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建设,提高社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服务群众能力。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深化“平安毕节”建设,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五、大胆探索创新,加速扩大开放,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导区

毕节试验区不仅是毕节的试验区,也是贵州的试验区,更是全国的试验区。以改革的精神推进试验,以开放的思维推动跨越,把深化改革作为创新之源,把扩大开放作为强市之路,大胆地干,大胆地闯,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改革开放先导区。

(一)深入推进思想大解放。新毕节、新目标、新跨越,需要有新思维、新视野、新举措,需要破除一切陈旧的观念,需要破除一切发展的障碍,需要破除一切框框套套的束缚,努力让一切有利于推动跨越发展的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有利于推动富民强市的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 “市情再认识,思想再解放,发展再提速”的大讨论,找准自身优势,发挥后发优势,大胆先行先试,勇于敢闯敢试,努力使毕节这座年轻的城市成为开放创新的城市、充满活力的城市、创造速度的城市。

(二)努力闯出九条新路子。一定要“闯”字当头,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改革、创新、探路、发展的责任,突出以改革促发展,在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激发社会活力、加快民营经济跨越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三化同步”,完善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的民生保障机制,实施扶贫开发、加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和改善环境,创新金融服务、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业、完善农村金融体制,坚持“同心同行”、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推进多党合作共促发展等九个方面闯出新路子,在重要领域的改革取得明显突破。

(三)在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快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机制;深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和学前教育发展等三项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各类政府投融资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打造管理运营规范、资本流转高效、市场风险可控的企业主体;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步伐;进一步完善确权颁证制度,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产权、林权有序进入市场,增加农民的产权收益;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按照“依法合规、责权统

一、扩权放活、富民强县”的原则,扩大县级自主权,使县域经济成为全市最具活力的经济板块,争取更多的县进入西部和全省经济强县行列。

(四)加速扩大对外开放。结合我市的区位实际,探索省际开发开放新模式,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发展省际开放型经济,形成与周边城市互动发展的格局。根据全市省际边界实际和沿线乡镇经济条件,依托市内与省外连接的交通干线,重点建设北接成渝经济圈、南联滇中经济圈的省际开放先导区。加强与贵阳、遵义“金三角”区域、与六盘水、黔西南“毕水兴”经济带、金沙江流域川滇黔十市(州)的经济协作;进一步发挥好重庆、深圳和东部十省市统一战线对口帮扶我市的优势,加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交往,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大力放权激活基层,加快做强做大县域经济、乡镇经济。坚持“抓开放就是抓招商,抓招商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突出以开放增优势,以招商进位次,以项目促跨越,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着力建设政府服务好、法治环境好、社会信用好、生活环境好、投资回报好的“五好”发展环境,用更好的环境去招商,以更大的力度去招商,在更大的范围去招商,瞄准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布局和投资方向,大力开展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配套招商,大力推进境外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好项目、大项目。以大招商推动我市经济的大发展。

六、坚持实施依法治市方略,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撤地设市以后,市级国家机关建设将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渠道将进一步拓宽,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定要牢固树立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理念,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落到实处。

(一)着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各项职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加强民族、宗教、社科、文联、工商联、党史、对台、外事、侨务、老干部、老年教育、老龄、残联等工作,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二)丰富发展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毕节模式”。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统战部牵头召开的“4·14”、“6·28”、“3·30”会议精神,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政治优势、智力优势和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运用统一战线参与支持试验区建设的联席会议制度平台,坚持“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深入实施“同心工程”,建成同心大厦。继续发挥好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的作用,支持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聚合各种资源和力量,推动试验区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把试验区建设成为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和多党合作的示范区。

(三)加快推进依法治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抓紧制定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资源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等规范,不断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努力实现各项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程序化。大力促进公正司法,优化司法资源配置,规范司法行为,维护司法公正。加强政法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政法干警素质,促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树立执法为民的良好形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七、深入推进发展型党组织建设,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建设富裕文明幸福新毕节,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我们要正确应对“四个考验”,坚决防止“四个危险”,以深化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以建设发展型党组织为抓手,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按照建设发展型党组织的要求,大力倡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提高本领、施展才干。深入学习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毕节试验区建设的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建设富裕文明幸福新毕节的目标上来。

(二)切实加强发展型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建设“团结、务实、勤奋、廉洁”领导班子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着力建设发展型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集聚到推动毕节跨越发展的事业中来。探索实行市管正职领导干部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等制度,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健全来自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积极推进机关与基层干部双向交流培养。完善“双考双评双挂钩”考核机制,对工作实绩突出、成效明显、群众公认的干部,特别是对基层一线、重要岗位和复杂岗位表现优秀的干部,要大胆予以重用、破格提拔。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丰富教育培训内容,增强教育培训实效,加强和改进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着力提升干部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能力。

(三)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着力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把创先争优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一种自觉、一种追求。针对不同领域和行业基层党组织的特点,突出科学发展特质,认真组织实施龙头先锋、带富先锋、和谐先锋、服务先锋、育人先锋、创业先锋等“先锋工程”,全面加强农村、社区、机关、科研院所、学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领域党建工作,重点在非公企业、“四区”及街道社区等领域基层党建上取得突破,加大在青年工人、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力度,切实把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上来。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人文关怀,把重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与为基层党组织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探索创新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

(四)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积极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建立完善各项决策制度和决策程序。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规范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议事规则,落实常委会向全委会、全委会向党代表大会负责、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逐步完善县乡两级党代会常任制和党代表任期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健全党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列席党委有关会议等制度。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认真学习制度,自觉维护制度,严格执行制度。

(五)切实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年、“四帮四促”、“万名干部下基层”和“四万”活动,不断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思想上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在为群众服务中增长政治智慧、增强执政本领。工作上坚持“干”字当头、“敢”字为先、“拼”字求胜,迎着矛盾上、顶着压力冲、放开手脚干,工作创一流、目标争第一;学习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把学习收获体现到具体实践中,落实到本职工作上,融入到党性修养里,做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和行动相统一;文风上力戒“长、空、假”,提倡“短、实、新”;会风上坚决杜绝会议落实会议、文件落实文件、讲话落实讲话,能不开的会坚决不开,必须开的会坚决精简;生活上远离低俗,情趣健康,讲操守、讲人格、讲正气,始终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

(六)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做到教育更有效、制度更管用、监督更严密、预防更完善、惩处更坚决。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对待权力有敬畏之心、对待名利有平常之心、对待监督有坦荡之心,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加强干部权力运行监督,认真落实廉政准则各项规定,建立健全公开述廉、谈心提醒、诫勉谈话、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预防机制。深化反腐倡廉源头治理力度,着力构建“教导管防在前、察帮诫劝紧随、惩处罚治在后”三道防线,真正做到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用制度防腐。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依法从严惩处腐败行为,以良好的党风带政风、促民风,推动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各位代表、同志们,百舸争流,破浪者领航;千帆竞发,奋勇者当先。撤地设市不仅是毕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一个续写辉煌的新起点。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只争朝夕的拼劲、敢为人先的闯劲、奋发有为的干劲、锲而不舍的韧劲,践行使命,勇于探索,艰苦奋斗,拼搏争先,站在新起点,抢抓新机遇,迈向新征程,实现新跨越,为建设富裕文明幸福的新毕节而努力奋斗!

第8篇:站在新起点 迈向新征程 实现新跨越3

站在新起点 迈向新征程 实现新跨越 为建设文明和谐的新中水而努力奋斗

中水镇党建办:田付华

自今年以来,中水镇在县委、政委的领导下,市委统战部的具体指导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突出重点,以“多办实事、争创一流”为目标,推动了我镇统战工作更上一层楼,为我镇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新的贡献。中水镇经过24年的艰辛探索,已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镇以发展工业、优化环境和改善民生三项为重点,同时大力建设发展型党组织,抢抓发展机遇,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成为毕节试验区、威宁试点的新增长极,为全镇同步实现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一、基本情况

中水镇位于威宁县西北部,是威宁西大门,距县城威宁102公里,与云南省昭通市接壤,距昭通市昭阳区城区中心18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3°36′——103°48′,北纬27°03′——27°17′,东西长16.5公里,南北长13.8公里,总面积103.07平方公里,辖4个党工委,19个行政村,113个村民小组。2010年末总人口48240人,居住着汉、回、彝、苗、布依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51.4%,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乡镇,。

中水镇平均海拔1853米,呈立体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2.9℃,大于10℃的活动积温3376℃。年降雨量在886.4毫米。全年无霜期194天,年日照总时数1436小时。土壤保湿力差,不耐干旱。中水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大镇,经济发展的主流是农业,有土地资源31300亩。其中,耕地28608亩,田2300亩;森林覆盖面积为12668亩,森林覆盖率仅为8.19%,生态较为恶化。

中水镇交通便利,内昆铁路穿境而过,102省道横贯全镇东西,途经龙塘、银厂、瓦厂、花桥、建山、友光6个村。是贵州进滇入川的交通枢纽。

中水镇因地处温和半干旱河谷地带,具有高原季风气候的独特特征,小区气候明显,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农产品不仅品种多,产量高,而且品质优,是贵州乃至西南地区有名的“蔬菜水果之乡”。特色产业主要有玉米、马铃薯、蔬菜、大蒜、黄梨、苹果、烤烟等,是典型的农业大镇。

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

五、六中全会,贵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抓住“毕节试验区”、“威宁试点”和“两年提速”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以自治县县委“四五六七”的工作思路为指针,以我镇“建设大基地、培植大产业、促进大流通、确保大稳定”的发展思路为导向,团结和依靠全镇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战略定位准确,工作举措有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紧紧依靠全镇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

的力量,真抓实干,扎实工作,乘势而上,顺利完成“十一五”期间各项工作任务,开启了“十二五”发展的新征程。使全镇上下呈现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农村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自身以及周边发展形势瞬息万变,中水镇在基层组织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凸显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

二、二十四年以来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统战工作概括

统战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做好统战工作,关系到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关系到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

2012年2月21日在中水镇人民政府五楼会议室召开民族宗教暨民间人士工作座谈会,镇长马建云同志在会上要求,镇统战、民族宗教干事和全镇宗教人士要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加强民族团结,坚守爱国主义统一战线;要充分认识到分裂与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镇民族宗教人士要发挥在本民族群众中具有独特的影响力这一先天优势,动员引导广大信教群众亮明思想、表明态度,提高警惕、强化责任,最大限度地团结和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加强民族团结,坚决反对民族分裂。

⑴、指导思想及工作原则

① 指导思想:我镇以宣传党的惠民政策、法律法规、信访条例为先导,以关注民生、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为主线,以夯实基层信访网络为基础,以深化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政务、村务公开、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干部教育管理为手段,以深入推行视频接访视频听证、超前排查预防、定时接访消化积案为抓手,全方位多措并举开展“统战促维稳”创建活动,切实提高基层预防、调处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② 工作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原则;坚持分级负责、有访必处原则;坚持事要解决、注重预防原则;坚持提高效率、注重效果原则;坚持因事施策、调处与查处结合原则。

⑵、明确领导责任,实现重心下移 ① 畅通诉求渠道,确保群众诉求从速处理

加强对镇综治维稳工作站的监管、投入,让群众的诉求有地方可讲;实行领导班子成员包片联系各村制度,落实各领导的工作责任;根据责任属地原则,进一步落实各党工委、各村村干部责任。

② 各项工作共同推进,各部门齐抓共管,确保问题在一线处理

为务求接访工作取得实效,除镇维稳工作站安排专人接访外,镇党委、政府领导组织不定时的走村入户,慰问群众,在群众中排查不稳定隐患,积极推行“领导在一线直访、信息在一线直传、问题在一线直解、矛盾在一线直控、情绪在一线直导、民

怨在一线直述”的“六个一线”接访工作机制,案件处置中做到不回避矛盾、不遮羞、不怕失面子、不怕担责任。

③落实责任,强化指导,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学习实践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为抓好全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学习实践,我镇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张立俊同志任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和成员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学习实践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指导全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学习实践的工作开展。工作小组要重心下移,加大力度,把重点放在突出实践特色上,深入基层一线,及时了解情况。各党工委及各村支部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工作顺利开展、不出偏差,真正取得实效。

⑶、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是切实维护了群众的利益,集中处置了一批涉诉求,使得民间矛盾纠纷得到到有效抑制。

二是通过“统战促维稳”创建活动工作的开展,干部作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干部职工本着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使命,明确职责,深入群众,用道理说服、用心灵交流、用行动感化、用精神鼓励,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维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进一步增强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营造起全镇安定团结、经济良性发展、家庭和谐美满的良好局面,做好了我镇进一步构建“和谐中水”、“确保大稳定、培植大产业、促进大发展”的思想保证。

(二)、基层组织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整个肌体中最基本的细胞,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其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着整个社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我党的执政能力,使之更好地适应新的执政环境和发展需要,成为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中水镇党委下辖27个党支部,现有党员701名,总体来说全镇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整体发展能力偏低,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村级公益组织、人民调解等群众机构建设不健全,或者是有机构无人员,或者是人员由村组干部兼任。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不够强,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较弱。

2、基层党务干部思想观念陈旧,知识结构不够全面,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缺乏紧迫感、危机感,谋划和落实能力比较弱,推动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比较缺乏。部分农村党员干部思想观念滞后,党员整体素质偏低,制约了农村党建工作的发展。

3、受农村传统、地域环境影响,一些村干部思想保守,开拓创新精神不强,工作方法陈旧,发展能力较低,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方面思路不清、路子不明、办法不多、步子不快,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很不相适应,直接影响农村工作的开展。

最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经济发展问题突出,直接限制了

本村其它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因为活动经费无法保障,党员活动得不到有效保证,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基层组织建设。

(三)、经济社会发展困境

中水镇作为西南山镇的代表型民族乡镇,农业是我镇经济发展的主流,第

二、三产业发展薄弱。我镇民族经济发展瓶颈突出,发展后劲不足。

一方面农村耕地条件、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限制,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中水镇地处滇黔川交界,全镇国土面积仅为101.7平方公里,且山地、荒坡面积大,可耕种土地奇缺,人口总数48618人,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全镇80%以上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劳动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留守在家中的几乎都是劳动力较低的“老、弱、妇、幼”,思想观念陈旧,习惯传统农业,对效益农业接受程度低,项目实施难度较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比较困难,农业产业化步伐缓慢,农产品加工贴标跟不上,农业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依然存在,影响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另一方面,产业“低、小、散”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是:“建设大基地、培植大产业、促进大流通、确保大稳定”,倚靠我镇接滇入黔的地理优势,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加大蔬菜、烤烟、苹果等基地的规模化培植,虽在规模化有了一定提高,但是要实现市场化、规模化种植还有较大

的差距。目前全镇农民生产经营都是零碎、分散,不易形成规模化。这对产业开发、科技推广等都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也会因为“低、小、散”而提高了成本,同时管理较为粗放,组织化程度偏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直接影响了村民的收入。

最后,农业基础设施欠账依然较大,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村“五乱”现象突出,“四在农家”建设任重道远;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依然强劲,人口和计生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各种利益碰撞明显,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工作难度大;社会治安形势复杂多样,各种不稳定因素相互交织,维护稳定的压力增大;民众的各种利益诉求增多,信访维稳工作面临新困难;资源相对缺乏,工业化起步困难。

(四)、人口与计生工作

(1)人口出生情况。2008年10月1日至2012年1月30日止,全镇共出生1578人(其中流出外地生育31人),年平均人口出生率为12.1‰,自然增长率9.29‰,计划内出生人口813人,出生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为51.52%,一孩出生773人,其中政策内一孩541人,政策外一孩率为14.7%;二孩出生369人,其中政策内二孩268人,二孩出生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为72.62%;多孩出生436人,其中政策内多孩4人,政策外多孩率为9.12%,死亡366人,死亡率2.81‰。

(2)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情况。全镇共落实“四术”1137

例,其中结扎391例,上环445例,人流引产15例,皮埋1例。目前库存总数为323例,其中一孩25例,二孩204例(其中二女户123例),多孩94例。

(3)出生人口性别比情况。全镇共出生人口1578人,其中男性798人,女性780人,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2.3。

(4)社会抚养费征收情况。全镇累计征收社会抚养费133.7万余元。

(5)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情况。全镇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27户(其中农村独生子女户共24户),放弃符合政策二孩生育17户,保健费1760元,已全部兑现给独生子女户,并且政府为计生两户交纳新农合3550元。

(6)兑现奖励扶助政策情况。全镇共有36户对象符合威宁县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救助条件,奖扶资金达3.024万元,已全部发放到群众手中。

(7)二女户结扎完成情况。本镇自2008年10月至今已完成10例二女户结扎,兑现帮扶资金9.5万元。

(8)依法管理计划生育情况。近年来,中水镇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彻底改变了过去的管理摸式,严格按照五条禁令、七不准的要求开展工作,群众的生育意愿大大改变,过去生多孩,现在只生一至二孩,党员干部,职工没有政策外的生育,没有恶性案件的发生。

(9)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情况。中水镇成立了出生

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以关爱女孩行动为契机,切实开展打击“两非”活动,实行举报奖励制度,加强对胎儿性别技术的管理,加强终止妊娠药品和终止妊娠手术的管理,建立对B超等设备的登记备案制度,严格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

(10)信息化建设情况。中水镇计生办对人口计生信息PIS系统能正常熟练运行,对今年将要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村进行业务培训,村级操作人员能掌握人口计生信息的收集、录入、上传。

(11)宣传教育情况。中水镇党委、政府多次组织广大干部及村两委学习有关计生文件精神,通过学习,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对实现人口“一升双降”目标的认识。近年来通过广大干部、职工及村两委的共同努力,育龄群众的生育政策知晓率已达95%以上,优生优育知晓率达80%以上,育龄群众的避孕方法知晓率达90%以上,宣传品进村入户率达85%以上。

(五)、集镇建设情况

我镇集镇建设经过十多年不断发展壮大,到目前为止,已建成大小街道11条,农贸市场建设基本骨干架初步形成。但是,我镇小城镇建设功能不够齐全,规划规模还需进一步扩大和完善。

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我镇积极整合本级财政资金并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加快建设步伐,集镇规划建设、通道路交通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电、路等建设项目、一事一议等民生工程项目的争取和实施都得以重大突破。

1、项目建设目标

抓住“威宁试点”“两年提速”和我县把中水作为次中心城市建设的良好机遇,依托毗邻昭通市区优势,穿境而过的进滇入川内昆铁路、威昭高速、102省道等地理和交通优势。充分发挥建设项目在加快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对已实施的项目,如水利设施建设、公路建设、环卫设施建设、校安等工程,加快实施进度,加大项目建设督促检查力度,保质保量按期完成。抓好威昭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普及通组公路建设。落实村级公路养护责任,优化路网结构,进一步加快镇村油路建设,加强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镇功能,做好街道的绿化、亮化、美化,加大“整脏治乱”工作力度,全面提升中水集镇形象。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镇村一体化的商贸流通体系。

2、建设规划

(1)集镇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改建标准化的镇敬老院1200平方米;规划建设垃圾处理站1个;规划建设公共厕所3个;安装路灯100盏;购置微型垃圾车2辆;增设垃圾箱150个,街道改造以及绿化、美化5万平方米。

(2)道路交通建设

中水镇通村公路建设17公里;通村油路建设38公里;通组公路建设176公里。

(3)水利设施建设

水土保持工程40平方公里;建小型蓄水池2个;主管道76公里;分水管道190公里;规划实施4000口小水窖建设(每口容积30立方米,保证6亩粮食作物“三湿”播种用水需要)。

(4)电力保障与电网改造

为保证我镇人民的用电需求,我镇还需添加30KVA变压器32台;5000米绝缘线路改造、通讯改造,以此达到每家每户用电通畅的目的。

(5)文明新村建设

完成全镇19个行政村庄治理整顿,一个体育活动场所、一个生态小公园和一个村级文化活动室;村寨绿化;庭院、主干道路、河岸绿化美化;村内主干道建成柏油路或水泥路,连户水泥便道;

(6)管理配套建设

集镇三分建、七分管。创新集镇管理手段,加大环卫、城管大队建设,为使我镇集镇建设取得持续、快速发展的实效,内容包括集镇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电力保障与电网改造、文明新村建设和管理配套建设。

3、项目建设效益

完善集镇功能,改善集镇环境,解决群众生活实际困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带动

二、三产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发展思路

根据威宁县委、县政府将中水定位为威宁西部次中心城市的

发展定位目标,以及中水镇特殊的气候、土壤和地理环境,中水镇党委、政府的发展定位目标是:建设大基地、培植大产业、促进大流通、确保大稳定,全力打造云贵高原特色果蔬之乡,把中水建设成为云贵边境商贸物流大镇,实现中水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大跨越。

为保障全镇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结合民族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及需求,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我镇将从以下方面着重加强工作力度: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首先选好配强村级班子,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加大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把有文化、懂技术、工作热情高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村级班子中,优化班子结构,提高工作质量。

其次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进一步改变培训方式,加大教育培训的工作力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镇村基层干部科学发展、致富群众的本领,使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体现先进性。

最后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切实发挥农村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抓好政治理论素质提高的同时,创新发挥作为载体,按照因人制宜、发挥专长的原则,推行党员承诺制度,为每名党员设岗定责。

(二)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推进经济发展

“扶贫开发”是贵州省毕节试验镇建设三大主题之一,是促进地镇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全局性战略。各级部门在加大对毕节试验镇的资金、技术帮扶的同时,更应该在提高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下功夫,彻底摈弃不利于改革开放的思维方式。我镇党委、政府将特别的加大对民族村寨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民族村给予重点扶持和帮助,加大投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极力改善农村交通、教育、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切实改善我镇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为发展农村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三)解放思想,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我镇地处西南山镇,思想还不够解放,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是制约少数民族地镇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要想摆脱贫困,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至关重要。因此更应该在提高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下功夫,彻底摈弃不利于改革开放的思维方式,改变面对落后心安理得,面对差距怨天尤人,面对竞争不思进取,面对困难畏惧退却的精神状态,进一步激活群众要求致富的强烈愿望,把群众的“被动致富”的观念向“主动致富”的观念转变。

(四)推动土地流转,加强农业产业化

一是通过市场的配置,将仅有的土地资源向种田能手,向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的农民,向具有一定农机化水平的农民,向具有一定市场意识的农民转移。使他们实现规模经营,使土地的产出

效益大幅度增加。

二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切实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以前河村合作社为典型,立足现有,充分发挥我镇优越气候条件,整合多方资源,积极引进项目和资金;按照资源优势和镇位优势的要求,科学合理地确立适合本村本地发展、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优势项目,联村发展,不断做强做大,促进农民稳步增收。

(五)强化培训吸收,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要在民族村中把年轻的、责任心强的、思想追求进步的那部分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吸纳进党的队伍中来,为基层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为村级班子建设培养后备力量。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公务员以及事业干部的选拔、任用和培养,加强对民族乡制定少数民族后备干部近、中、远期培养规划,确保少数民族干部人才得到重点任用,加强外出锻炼和学习考察,使之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更好的服务于民族地镇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镇党委、政府在今后的工作中将通过落实各项规划任务,建设大基地、培植大产业、促进大流通、确保大稳定,把扶贫开发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全力打造云贵高原特色果蔬之乡,把中水建设成为云贵边境商贸物流大镇,实现中水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大跨越。

四、主要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各行各业在不同发展时期对工作要求,现有水利工程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工业、农业、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需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工程性缺水已成为我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突出问题主要有:

一是基础水平差,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面广量大。 二是城镇供水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三是防洪减灾基础薄弱。 五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六是缺乏必要的前期工作经费。

七是地方匹配经费到位率低,导致工程进度受到严重影响。 八是工程建后管护机制亟待建立健全。

九是全镇水利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特别是各县水利部门尤显突出,多年来基本上进不了急需专业的人才和学生,这种现状无法适应日趋繁重的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

五、下一步工作主要打算

特色农业和产业化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以水、电、路、通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威宁试点”工作为契机,以县委“四五六七”的工作思路为指针,抢抓机遇,立足开发开放,紧紧围绕“建设大基地、培植大产业、促进大流通、确保大稳定”的发展目标,将集镇建设作为全镇经济发展的龙头来抓,创造性地开展,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严格审批,严谨管理,形成建设规模化、设施配套化的新型集镇,现将我镇集镇建设工作

规划项目如下:

(一)特色农业和产业化发展

一是加强农业市场服务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搭建农业科技、市场信息配套服务平台,推进农业扶贫开发进程,加大对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的投资,加大农民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强力推进现代烟草农业。二是加强耕地保护,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推进耕作机械化、设施化水平,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快农业产业提质升级,集中发展专业化、区域化、特色化的优势产业。三是着力打造优质烟生产基地建设,完善烟水配套工程管护制度,确保烟水配套工程的正常使用和效益发挥。积极引导合作社建设,扩大规模化种植,扩大烤烟服务设施集约化程度。强力推进马铃薯产业,继续巩固马铃薯种种植面积,建立良种马铃薯生产基地,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四是强力推进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环境等优势,着力打造毕节地区生态优质果蔬基地建设,建设优质烤烟、大蒜、苹果、蔬菜四大基地。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以前河、新光、新街、中河、出水、友光、建山、银水等村为重点,建设优质生态万亩蔬菜基地。争取落实大棚蔬菜1500亩。建设冷藏保鲜库2个,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经营模式。按照“适地适树、突出重点、规模发展”的原则,做大做强以精品苹果、优质黄梨和核桃板栗为主的优质干鲜

经果产业,切实抓好中水优质经果基地建设。建设28000亩优质烤烟基地,建设5000多亩精品苹果基地、10000亩核桃和板栗干过基地、30000亩早洋芋、大蒜、莴笋、辣椒等蔬菜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在花园村和银厂村建设以羊和养牛为主的养殖基地,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争取引进苹果包装、果蔬冷藏保鲜、核桃和其它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升级,增加农业产值,实现“三化”带“三农”的目标。以各种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引领群众致富。

1、我镇农业产业项目建设目标 建设大基地,培植大产业、促进大流通

我镇紧紧抓住威宁“两年提速,三年交卷”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明确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目标,依托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在优质化和特色化上做文章。依托区位、水源、土肥条件等优势,以建设蔬菜基地为重点,大力推进无公害蔬菜栽培和绿色食品为突破口、发展中水紫皮大蒜、香葱、黄瓜、生姜、辣椒、莴笋等蔬菜。重点打造中水果蔬之乡品牌。把我镇建设成为威宁县最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大镇。

2、重点项目建设

(一)现代烟草业

规划基本烟田2.8万亩,上中等烟叶比例达到85%以上,烟叶等级合格率80%以上;每亩产值2200元以上,亩用工20个以

内。烟叶质量特色满足卷烟工业企业需求,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二)特色农作物

1、大棚蔬菜。建设大棚蔬菜2000亩。提高我镇淡季蔬菜周年供应的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2、反季节蔬菜。建设夏秋反季节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亩,其中喷(滴)灌设施基地建设1万亩。建设日处理量100吨的蔬菜产品预冷库以及配套分级包装车间1个。建设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2个。

3、精品苹果。新建精品苹果生产基地7000亩,苹果老果园改造3000亩。

4、优质核桃板栗干果基地。建立优质核桃干果基地10000亩,板栗2000亩。

(三)马铃薯产业

(1)中水镇脱毒马铃薯原种基地建设,脱毒马铃薯原种基地建设200亩。

(2)中水镇马铃薯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建设优质商品薯生产基地2万亩,预计年产优质商品薯1.5万吨;配套建设商品薯暂存库1500平方米。

(四)生态畜牧业

(1)牛、羊品种改良点建设项目。牛冻精补贴,羊品种改良点基础设施建设及种羊补贴。

(2)生猪奖励项目。在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同时,稳

定全镇的生猪生产,借国家农业部进一步加大对威宁喀斯特地区支持的机遇,2010年起对生猪调出大县进行补贴,落实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项目,主要对生猪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生猪良种、动物防疫等进行补贴。

(3)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项目。2011年建设人工草地5000亩,2012年5000亩,2013年5000亩,2014年5000亩。按每亩草地配套养羊1只的标准,配套羊2100只。配套圈舍建设1.2万平方米。

(五)、项目建设所产生的效益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是解除城乡二元结构和顺利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保障和有效途径,随着我镇农村经济的发展,我镇要在反季蔬菜上积极争取多方支持、上项目、积极发展反季节蔬菜、填补我镇反季节蔬菜周年供应的空白。重点打造中水果蔬之乡品牌。力争在三到五年把我镇建设成为云贵高原最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六)、生态环境建设

中水镇人多地少,人均耕地0.5亩,山坡大多已经被开垦种植,导致生态恶化。为此,要加大生态建设力度,一要加大石漠化治理,二要退耕还林。在条件比较适宜、土地面积相对较多的地方,做到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范化种植,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核桃、板栗、花椒种植基地,建立一个或几个集中连片、种植规范、管理科学、效果明显的示范样板基地,带动周边群众种

植。

(七)、以水利和通村油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二期安全饮水、威西灌区、石板河水库建设和赖苗冲水库除险加固。实施好前河河堤治理项目,争取实施中河、后河、银水小河河堤治理项目、实施好现代烟草农业项目。加大通村油路建设,争取在前实现村村通油路。

2015年

第9篇:西藏跨越式发展踏上新征程

2010年1月18日至20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这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西藏跨越式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以这次会议为标志,西藏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召开过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不断加大西藏工作的力度。第一次会议是在1980年召开的,会议形成了《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确定了对西藏实行“减免放”的特殊政策,即减轻农牧民负担、免征免派购(即免征农牧业税,不再下达派购任务),让农牧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尽快富裕起来。第二次会议是在1984年召开的,会议就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决定,大力开发能源,发展交通运输事业:放宽政策,促进牧农林业和民族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努力办好教育事业,发展和繁荣文化艺术:

四、对外实行开放,对内加强交流等。与此同时,中央决定由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四川、广东等省市,按照西藏提出的要求,帮助西藏建设43项当时迫切需要的中小型工程项目,包括电站、宾馆、学校、医院、文化中心和中小型工业企业,同时决定在内地各省市开办西藏中学。

1994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确定了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经济和稳定局势两件大事,确保西藏经济的加快发展,确保社会的全面进步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议决定继续对农牧民和城镇居民实行免费医疗;继续对农牧区中小学学生实行“三包”,提高标准,增加经费;继续免征农牧业税。同时制定了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实行对口支援,分片负责的计划。与此同时,党中央决定为西藏投资建设62项工程,这些工程涉及农业、能源、交通、社会事业、市政工程等方面,项目总投资达30多亿元。

2001年的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继续对西藏实行特殊的扶持政策和变通办法,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用于农牧业、基础建设、科技教育、基层政权相关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主要解决了四个问题:一是帮助西藏制定了“十五”期间西藏发展规划。二是确定优先安排的重点建设项目。确定了国家直接投资的建设项目117个,总投资约312亿元(含青藏铁路西藏段120亿元)。三是确定了对口支援建设项目。经过认真准备和协调,确定各省区市对口支援西藏建设项目70个,总投资10.62亿元。四是确定优惠政策。现行的优惠政策,能够继续执行的继续执行,需要完善的完菩后继续执行,还增加了一些新的优惠政策。优惠政策共有50条。

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的主要成绩

2001年以来,西藏在中央关心和全国各省市各族人民的支援下,西藏的经济社会取得了全面发展与进步,西藏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了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发展目标。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09年,西藏生产总值预计达到437亿元,比2000年增长近1.7倍,年均增长12.3%,连续1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000元,年均增长在11%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89元,比2000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在13%以上,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9亿元,比2000年增长2.6倍。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9年来,西藏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75亿元,其中国家投资超过110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规模超过了前35年的总和。“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75亿元,是“十五”期间698亿元的1.7倍,年均增长在16%以上。“十五”以来先后实施了“117项目”和“180项目”等一大批关系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以青藏铁路为标志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正在发挥巨大效益。青藏铁路那曲物流中心投入运营,极大地促进了西藏跨越式发展步伐。

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先后解决了23万户、120万农牧民的安局问题,使西藏尚未定居的游牧民基本实现了定居;解决了122.2万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668个乡镇、4222个行政村通了公路;新增农牧民用电人口67万人:农牧区碘盐覆盖率达到80%以上。行政村通电话率达到85%、乡镇通邮率达到80%,极大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四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普九”任务全面完成。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56.5%、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22.4%;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了区地县乡四级卫生服务网络,农牧区免费医疗制度惠及所有农牧民,全面建立了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养老等5大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全面覆盖城乡:布达拉宫等“三大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全面完成。

五是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成效显著。全区范围内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5个,保护区总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4%,居全国首位。全面启动农村薪柴替代工程,11.4万户农牧民用上沼气。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同步推进,西藏新型干法水泥占水泥总产能的比重接近50%推广、销售太阳灶达到33万余台、节能灯110万支;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使用董已达到100万平方米左右。组织实施国务院批准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加大规划确定的十大工程实施力度,已累计落实国家投资近18亿元,生态环境保护进入到一个统等规划、有序建设的新阶段。

六是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农牧区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社会保障、企业、财税等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实施,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中印边境乃堆拉山口贸易通道恢复开通。对外贸易不断扩大,2009年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4.5亿美元。

纵观西藏发展历程,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的9年,是西藏经济发展最快、社会进步最明显的9年,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城乡面貌变化最快的9年,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9年。

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任务和目标

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总结历史经验,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族团结为保障,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确保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努力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

这一指导思想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的指导思想。1990年7月,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胡锦涛在西藏自治区第四次党代会上首次提出了“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件大事(发展、稳定)、三个确保(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活改善)”的指导方针。同月,赴藏视察工作的江泽民总书记肯定了这一西藏工作指导思想。在第三次、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2005年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根据形势的发展,对西藏工作指导思想的内容作了必要的补充和完善,但基本精神一直没有变。这个指导思想完整、准确.符合西藏工作实际。对西藏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从四个方面对这一指导思想做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一是将“三个坚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丰富为“四个坚持”,增加了“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的内容;二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增加了“以民族团结为保障,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内容:三是将“三个确保”丰富为“四个确保”,增加了“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的内容:四是提出了“努力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的目标。1980年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奋斗目标和响亮口号,经过30年的发展,又加上了“民主”、“和谐”的内容。这一指导思想的丰富和完善,是党中央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在西藏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重要体现。

会议从五个方面分析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1)经济总量稳步提升,但起步晚、底子薄、积累少、实力弱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的改变;(2)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部分城乡居民特别是一些农牧民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事业总体水平相对落后,农牧区公共服务基础差、社会保障能力低等问题比较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平衡状况依然存在;(3)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但市场经济意识和商品意识还很薄弱,封建农奴制残余思想在有的社会成员头脑中依然存在;(4)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但生态和发展的矛盾日益显现,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5)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但反分裂斗争依然尖锐复杂a对于这些阶段性特征的分析,一是体现了动态性,而不是静止地看问题;二是两分法,既肯定了每一方面的主流、成绩,同时也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三是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会议明确指出,这是谋划做好西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现实依据。

胡锦涛深刻指出,综合起来看,当前西藏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时,西藏还存在着各族人民同以**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特殊矛盾,西藏存在的社会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决定了西藏工作的主题必须是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这是西藏工作的长期主题,是西藏工作坚定不移的任务和目标。

会议勾画出西藏的未来发展蓝图

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从“加快西藏发展”、“跨越式发展”,到“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跨越式发展”,勾画出新西藏的未来蓝图。这就是“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要更加注重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更加注重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更加注重扩大同内地的交流合作,更加注重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经济增长、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统一。”

会议明确了西藏发展的战略定位,西藏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会议提出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两步走”的目标。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扎实。到202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些目标,经过了有关部门和西藏自治区的反复测算,是有实践依据的,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上一篇:中学高效课堂实施方案下一篇:我们的节日中秋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