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色记忆

2022-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走进红色记忆

笃行网的红色记忆

就像河南工业大学宣传部长杨六栓介绍的那样:“这是一个红色主题教育网站。”打开笃行网主页,迎面而来的便是单一色的红。这个网站旗帜鲜明地展现自己的教育主题,不刻意淡化教育的性质以祈求学生的点击率。这一点就像这红色,有点激烈。“我们网站是为服务于全体教师、学生办的,更是为所有热爱学习、热爱思想的学生办的,所以,我们追求的是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教育的效用性,而不仅仅是点击率。”网站负责人隋飞说,笃行网的故事很多与红色有关,也因此,网站被评为了“河南省高校十佳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什么都不懂”的网站编辑应聘者

2006年10月的一天,刚刚入学一个月的新生王涛给笃行网办公室打了一个电话,说他想应聘网站编辑。这并不算是一件让办公室人员惊讶的事,因为自从网站上发布招聘网站编辑的消息后,有很多学生参加了应聘,其中,不乏一些大一新生。他们虽是新生,但已经是网络“老手”了。下午,一位穿着朴素、面带怯怯表情的学生走进了网站办公室。“我叫王涛,我想应聘网站编辑。”笃行网负责人隋飞像面试其他学生一样通过询问了解一下王涛对网络操作的熟悉程度。结果让隋飞有点哭笑不得,凡是关于技术性操作的问题,王涛的回答基本上是“不会”“不知道”“不懂”。隋飞还从来没有遇见过这样的应试者。通过进一步了解,他才知道王涛这样的应聘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

王涛来自农村,家庭贫困。2006年,当他接到河南工业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全家人为之高兴了很久,但高兴之后,全家人又开始为高达数千元的学费而发愁。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点击了笃行网和学生工作网,看到了学校关于助学贷款的详细规定。看完后,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于是,迅速回到家中,把这一好消息告诉了家人。2006年9月,王涛顺利入学,又很快申请到了助学贷款。所以,当他得知笃行网招聘网站编辑时立即准备去应聘,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贫困学生利用笃行网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让他们和自己一样充满信心地走进大学校门,虽然,他对网站管理几乎一窍不通。于是,有了前边让隋飞有点哭笑不得的那一幕。了解这些情况后,隋飞决定录用他。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在王涛已经很熟练地掌握了各种网站管理技巧,成为笃行网网站管理员之一,他正在用行动履行自己“服务更多学生”的诺言。谈起王涛,杨六栓说,2003年建立笃行网就是为了服务师生、方便师生、教育学生,为学生开辟更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笃行网对于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国家政策、学校规定进行密切关注,并及时把这些政策、法规的内容发布到网站上。所以,现在网站已经发展成了师生们了解国家政策、学校规定最便捷的渠道,特别是学校的各种通知,能够通过网站及时地传达给师生们。这样,既方便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有利于学生管理效率的提高。同时,随着网站功能的丰富、发展,也有更多的学生走进了网站管理团队,像王涛一样,锻炼自己,服务大家。

“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需要”

已经参加工作的刘明星每次回到母校都能吸引很多学弟学妹们羡慕的眼光,并且,他们都会问他“怎样才能找像你一样好的工作”这样的问题。对此,刘明星的回答也总是:“在大学中要尽量参加一些实践,在实践中慢慢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同时,在实践中发现达到目标所需要努力的方面。”而后,他还不忘通过自己在笃行网的经历来证明这句话。

2005年,河南工业大学决定对笃行网进行改版,于是准备招聘几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刘明星就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认为自己天天上网,“网站管理”这样的“小事情”对于自己来说一定是“小菜一碟”。应聘上之后,刘明星才发现“事实并不是如此”,他在课堂上学习的《网页设计》等课程的知识在网站具体管理过程中显得捉襟见肘,他所掌握的技能离自己“做网站管理员”这一职业目标的技术要求还很远。于是,他到图书馆借了大量相关书籍,每天硬啃,从头开始。笃行网改版后,他经常到网站办公室锻炼自己,在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如几种常用网站CMS系统的使用、网站服务器的管理、新闻写作等。他也基本可以独立完成网站新闻发布和网站管理工作。到了大四,刘明星凭着在笃行网的工作经历和自己对于网站管理的熟练操作顺利地找到了一份好工作。

虽然已经走出了大学校门,刘明星依然在心中清晰地记得网站“高扬理想、崇尚思考、致力行动”的精神,依然怀念那个用行动去诠释这种精神的网站管理团队。他说,在网站管理中学到的技能使自己找到了一份好工作,而能把工作干好,靠的是“笃行”精神对自己的影响。在笃行网上,有一个栏目叫做“红色经典”。在这个栏目里有很多革命伟人的经典文章。隋飞说,之所以开办这个栏目,是因为有很多学生对“红色经典”的理解已经扭曲了,就是“枯燥”“呆板”“压力”,而没有关注这些经典中透露出来的伟大思想,经典的意义需要重新挖掘,需要让当代大学生真正认识到这笔精神财富。网站管理者们努力在学生心中播下思想的种子,而这种努力也已经开始影响着学生。对于这样的教育,一位负责这个栏目的编辑深有体会:栏目开办时,他也不理解为什么办这样一个很“土”的栏目,现在他理解了。他说:“比如读毛泽东的文章。小的时候读是为了考试,所以不太有兴趣,而现在读,才发现小时候的动机是多么地幼稚,才发现这些文章中到处闪烁着思想的光辉,而且现在是真心的喜欢读。这种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网站帮我教育学生”

在一次教师集体活动中,机电学院教师赵永强走到网站负责人隋飞面前,微笑着对他说:“学生对我的课很满意。我要感谢你啊!”这句贸然的话让隋飞有点“摸不着头脑”。而后,隋飞在交谈中了解到,原来是笃行网帮助了赵永强。

赵永强是机电学院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形势与政策》是一门时政性很强的课,要求教师除了按照学校关于课程的总体要求之外,还要搜集整理很多时事政治类的资料。所以,赵永强在每次备课之前都要查阅大量网站,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随着各种网站盈利模式的多样化,垃圾性的商业信息越来越多;而网站技术门槛的降低,也使垃圾网站越来越多。所以,赵永强在查阅教课信息时浪费了很多时间,也令自己很疲惫,甚至产生了“不得不上网”和“不想上网”的心理矛盾。赵永强接触笃行网后,在备课时节省了很多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作为河南工业大学德育工作和教学的资料库,笃行网定期转载时事信息、领导讲话、最新政策,并及时发布学校教学计划、教学安排、教学课件等。这些内容对于《形势与政策》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的教学都很有针对性。所以,学校中很多“思政课”教师都非常关注笃行网,并积极支持笃行网的发展,希望网站更好地“帮助我们教育学生”,促进“思政课”的教学与改革。

因为一直坚持红色教育主题,笃行网的管理者们有时会感到“不热闹”的寂寞,这让那满屏的红色显得有些黯淡。但他们说,他们会笃行,会坚持,会用努力让这里的红色散发光芒,让这里像红色一样“热闹”。他们计划进一步丰富网站内容,调整栏目和版面设置,使版面的安排更加合理,栏目条理更加清晰,并且开设更多交互性的子网站,如摄影图片网、博客、留言本、BBS等,以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服务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

路,还有很长;笃行,已在脚下。

责编:赵 东

作者:马孝民

第2篇:传承红色记忆 续写右江新篇

百色——中国红色革命老区,无数革命先烈在这片红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在这片红土地上建起一座兴利除害的水利枢纽工程,曾经是革命老区人民和无数水利人的梦想。

乘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春风,百色水利枢纽工程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和治理开发郁江的关键项目,2001年10月,其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立下大禹志、齐力铸丰碑,建设者们历经2000多个日夜奋战,克服诸多困难,终于实现了深谷起雄坝,高峡出平湖。2006年年底投入运行以来,百色水利枢纽一直稳定高效运行,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安全生产纪录从未中断。

2021年10月11日,是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20周年和安全运行15周年的日子。20年来,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因水而立、为民而生。回顾百色水利枢纽工程从前期规划、立项建设到初期运行,建设者们风雨兼程,攻坚克难。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地跨广西、云南两省(区),建设规模大、施工难题多、征地移民任务重,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投资控制良好,为跨省(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百色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关怀,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视察工程现场,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同志到百色水利枢纽工程视察时指出,百色水利枢纽是这些年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广西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习近平同志充分肯定了工程建设取得的成绩,给全体建设者以极大的鞭策和鼓舞。

百色水利枢纽工程投入运行以来,充分体现了治理和开发郁江关键项目的地位,充分发挥了防洪、发电、灌溉、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为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左右江革命老区决胜脱贫攻坚和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力量。

作为百色水利枢纽工程运行管理的“接力者”,廣西右江水利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右江水利公司)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国之大者”,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在水利部党组、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珠江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工程不出问题、效益正常发挥目标,聚焦主责主业,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在筑牢安全生产基础、抓好防洪保安工作、加强设备设施管护、推进库区保护管理等方面继续做好工作,努力把百色水利枢纽打造成为安全可靠、绿色智能、调度科学、蓄泄有序的流域重要防洪工程和国家水网关键节点,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壮美广西做出贡献,为实施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国家战略提供支撑,为建设造福右江两岸人民的“幸福河”不懈努力。

作者:肖卫国

第3篇:探寻红色记忆的景观叙事之路

摘 要:“不忘初心”的红色叙事促成了社会语境的时代性转向,掀起了又一波国内红色旅游热。而红色,是国旗的色彩、民族的性格,它凝聚一个国家的共同情感,是一个民族集体想象的印记。该文就红色旅游景观的空间叙事问题展开,解析了景观叙事的内涵、载体要素,以及对红色记忆的传承与创新,景区修复与保护的价值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变迁,“红色”这一象征着中华儿女革命斗争的色彩,由现实变成记忆,逐渐融入到我国传统文化之中,根植于心,践之于行。红色旅游正是基于人们这一审美诉求而开展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然而,红色旅游长期存在模式传统、缺乏规范、主体单一等问题,其叙事设计与文化缺失的痹症,既影响了旅游经济的长效发展,也限制了游客信息感知的维度和参与体验的深度。因此,将“叙事”引入红色景观的恢复、保护与更新之中,分析其叙事内涵与结构特性,解码红色记忆场所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红色记忆 景观叙事 显性载体 隐性意义 多元化 体验型

1 国内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挑战及问题

红色旅游,作为公益性旅游产品,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这是由其鲜明的政治、文化、历史的本质决定的,它正在成为国家意识形态重塑的工具。政府推动极大促进了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优厚的政策环境,然而仅仅关注其外因是不够的,要从经济和文化的角度界定游客分离的社会夹层,依据其知识结构、经济水平、审美需求来指导红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结构优化。

红色旅游面临的夹层危机来自4个方面的咬合关系,分别是:国家意识和社会舆论起主导性作用的政治精英,着力重塑历史文化传统的意识高地;历经传统媒体宏大历史叙事的社会中坚层,对革命历史的高认知度令其成为主要消费群;泛娱乐精英则是包括企业名人、文艺明星在内,作为一种生活化的集体叙事,其泛娱乐精神属性使其与同时期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层形成了意识的同构性,对革命叙事与文化少有共鸣。面对这样的“代沟”夹层,红色旅游依旧是“看样板戏、穿红军装、吃忆苦饭”的单一模式是不行的,它不但造成多地的趋同性重复建设,同时长期依赖政府输血,市场单一、资金有限,旅游开发深度不足,对游客缺乏吸引力。

红色记忆是具有崇高精神、英雄壮美的叙事诗体,作为承载其精神内涵的革命旧址、纪念地景观,通过时间的凝练,以空间编辑与事件还原呈现对既往历史的追忆和对文化的全新演绎,正是景观叙事给予游客更多元化的自主体验,在时间的理解和感悟之中,才能真切地体味到故事化的场景中所具有的家国记忆和文化信息。

2 景观叙事的内涵解读

2.1 景观叙事的缘起、内涵与要素

叙事,来自语言学和文学,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便已出现,对其定义学术界莫衷一是,但都重视对其文本叙述结构的研究。而叙事学产生于20世纪中叶的法国,先后吸收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理论形成两大叙事学体系[1]。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小说、传记、戏剧中的叙事往往在时间序列中编辑场景、人物、活动及故事情节,通过以文字及语义为载体传达其叙事主题和情感意义。叙事重在“叙”,意在“事”,不同于故事,“叙”即叙述,呈现故事的表达方式与结构;“事”即内容,故事中的文本和思想[1]。由此可見,语义、结构与文本共同构成了叙事的三要素。

景观叙事,则是与“空间”的直接对话,设计者(信息发送者)通过命名、序列、揭示、集聚等叙事方式,加以场地还原与事件再现,让观者(信息接收者)明确地感知其场所精神,构建文化认同,唤醒集体记忆[1]。

我们看到,文学叙事引导读者随故事情节发展而转场,多限定在预定情境之中;而在景观叙事中往往观者自身的兴趣决定了线路的选择,让游览体验以至叙事策略都发生多样性、发酵式的化学反应。因此,叙事景观的主体性正是基于设计师、开发商、经营使用者及游客在故事编辑中的共同参与,成为故事的“讲述者”。

红色叙事在我国发展历经数次流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红日》《保卫延安》《红岩》《红旗谱》等等,唤起人们对党的成长和新中国建设的光辉记忆。而作品多是沿着国家与个人两个层面展开历史叙事,展现了革命时代国家命运与个人荣辱的密切关系。革命旧址和纪念地中的标志物、房屋、器具以及花草景观是构成红色旅游的主要景观载体要素,同时还包含非物质的媒介要素,如战报、文件、影像及声音等。相较于红色文学,叙事景观有较丰富的显性载体,但国内该类景区多是教科书式的单一陈列,难以带给游客趣味。而景观叙事则强调真实的沉浸式体验,设计者可巧妙利用全息成像等交互技术,营造深度的通感体验环境。

2.2 景观叙事的结构及认知方法

关于叙事性景观结构,一种观点认为其由显性载体和隐性意义两个层面构成,二者互为表里关系,单元与单元之间、单元与整体之间按照特定时间节点、历史事件及人物性格编辑和组合,实现内在关联与融合,这种要素之间的连结组构,则是景观叙事的结构性体现。另一种则通过类比城市意象五要素法,认为根据叙事资源的形态亦可将其视作叙事“点”与叙事“线”所形成的几何网络体系。叙事“点”即能被人感知的有效范围内的城市要素,如节点、标志建筑或区域等,而起到连接功能的叙事“线”指城市道路、边缘与界线,它们是叙事结构中的基本单位[2]。

基于对两种叙事结构的认知,无论景观设计还是城市空间,叙事结构都显现了其“时间”属性。叙事景观运用不同时空修辞手法和秩序编排,如同文学中段落、语句的前后关系进行空间情节的衔接,从而让景观叙事更加有趣[3]。

目前针对红色景观的叙事研究,运用地图叠加法可将各个时期的景观空间结构进行历时性叠加,即可得到该区域总体的叙事结构,而将革命历史事件要素引入景观中则提升了叙事文本的多元化和体验维度。共时性与历时性的景观叙事,需梳理好事件与空间的关系,透过表层语义整合叙事空间肌理,把握叙事主题,令景观更易获得情感认同。

3 红色景观的叙事设计研究前景

红色景观是革命斗争与历史刻印的宝贵遗产,而当代的景观叙事设计借助对历史事件,红色印迹,特定符号的演绎将景观变为一个诠释空间,并通过空间语言的诉说传达出比文学、电影等文字和视觉艺术表现更生动、更可触及的历史片断[3]。在政府号召下的红色旅游发展之路,除了创新红色景区治理模式,加强历史遗迹的保护利用,还要拓展渠道,丰富载体,进一步构建传承红色记忆的景观叙事方法体系,讲好革命故事与英雄事迹。

参考文献

[1] 陆邵明.浅议景观叙事的内涵、理论与价值[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3):59-67,209.

[2] 韩乐,张楠,王青.历史城区叙事空间的分析方法与编辑方法研究[J].求索,2016(2):169-173.

[3] 邱天怡.审美体验下的当代西方景观叙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作者:程慧福

第4篇:重温红色记忆,追寻红色足迹

一、 活动背景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和国庆节来临之际,为进一步推进我校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根据上级通知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活动方案。

二、 活动主题

重温红色记忆,追寻红色足迹

三、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革命先辈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进行的艰苦的奋斗、牺牲,增强少先队员对先辈们的敬仰之情。

2、以举办系列活动为主线,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把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起来,发愤图强建设祖国。

四、 活动对象

三、

四、五年级少先队员

五、活动设计与指导者

设计:阚今朝

指导:伊梅

六、 活动时间

9月3日-----9月18日

七、活动准备

1、准备好需要观看的电影材料。

2、根据各班情况安排,由中队辅导员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

3、准备活动中的相关材料,如相机、笔记本等,及时收集资料。

八、实施过程:

(一)集会班队教育,缅怀革命先烈

活动初期通过旗下讲话、主题班会、主题队会的形式,让少先队员了解本次活动背景、含义,传承并发扬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二)重温抗日历史,激扬民族情感。

1、观看以抗战为内容的爱国主义优秀教育影视片、抗战历史资料、抗战英雄人物事迹。

2、时间:9月6日至9月10日

3、地点:各班教室

4、形式:观看影片、出黑板报、做手抄报,评比优秀作品。

(三)写抗战题材征文,深化教育主题

1、通过举行征文活动,提高学生作文、表达能力,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及民族精神。

2、时间:9月14日至18日

3、各中队根据情况按时完成,班内进行评比,并选优秀作品在全校评比。

九、实施建议

各班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班干部发挥积极带头作用,配合中队辅导员,认真完成每项任务。

十、活动评价

通过活动,少先队员们了解到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了爱国热情,明白了只有发奋学习,把祖国建设强大,才不会被欺负,历史才不会重演。

第5篇:追寻红色足迹,重温红色记忆

追寻红色足迹 重温红色记忆2011年7月19日——7月24日,在历时六天之后,带着兴奋而又激动的心情结束了我们队的暑假实践之旅,可以说此次暑假实践是非常成功,具有深刻的教育宣传意义,虽然烈日当头酷暑难当,但当看到所取得的成果时,我突然觉得所有的汗水和努力都是值得的。此次我们队秉承追寻鲜为人知的红色足迹,铭记历史,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弘扬红色精神为宗旨和主题,我队队员共8名结伴同行,骑着自行车,在历时将个六天时间内,历程近1000多公里之后,终于完成暑假实践的任务

7月19日上午9点,我队准时到达鲁西北地委旧遗址(冠县)在解说员的带领和解说下我们对鲁西北地委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共产党人,例如冠县回族抗日救国的回族女青年:沙春喜、沙春兰、齐娇兰、张桂云、王震凡、沙晓鲁、王慧颖等,被群众亲切的称为“七大姑娘”,还有被人称为“孤胆英雄”的米国斌等,一个个英雄人物,在冠县妇孺皆知,广为流传。鲁西北地委放在那个动荡不安,时局混乱的年代,放在蒙昧无知,暗无天日的旧中国,它是如此的渺小,又是如此的必不可少,它就像黑夜中飘摇的火种,给予麻木的人们以活下去的勇气和奔向未来的希望,正是全国无数像这样的火种在暴风雨中的坚定和奋斗,才有了春回大地晴空万里的艳阳天啊!

结束了对达鲁西北地委旧遗址的探访,我们循着先人的足

迹,前往“血水井”遗址。一路上我们寻街访巷,一路走访,在大叔大妈,叔叔阿姨的亲切指引下,终于到达了“血水井”遗址,期间一位热心大爷满腔激情的为我们讲述了血水井的来历,说道激动处,当说到日本鬼子用刺刀将十八名中国老百姓刺死在井中时,老大爷双拳紧握,语调颤动,神情激动,依然强烈的痛恨着日本侵略者,尤其是老大爷的一句“勿忘国耻啊,我们不侵略别人,但更不能让别人侵略我们”更是表达出了老一辈人的心声,坚定地爱国主义信念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深深地震撼着我们感动着我们,我们年轻一代更应该心怀感恩,铭记历史,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作为年青一代的共产党员更应该拥有历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接过老一辈革命者的接力棒,继续为人民服务,继续为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终身。经过中午的短暂休整,我们队继续出发,前往莘县的鲁西北烈士林园。这里是英魂安息的地方,怀着无比崇拜和敬畏之情,瞻仰和膜拜着心中的英雄,站在无数英雄的墓碑前,感受着无比庄严肃穆的气氛,突然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着无数英豪先烈们投身革命,英勇斗争的坚定信念以及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冲天豪情。此时的自己双拳紧握,将所有的崇敬和坚定都化作深深地鞠躬,并在心里默念:前辈们,谢谢你们,你们可以安息了,你们的精神不毁,你们的灵魂不灭,新中国的现代化革命建设的重担就有我们年轻一代扛起吧!

7月20号,我们一行8人9点出发,骑着自行车在历时5

小时后,辗转近100多公里后,在路人的多次指点后我们终于来到了万善乡的六十二烈士墓,来到时我们发现烈士墓有些破旧和凌乱。我们自发的组织了一次扫墓活动,以此表达我们队先辈烈士的敬仰之意。清扫完后我们在烈士墓前以三鞠躬再次表达对革命烈士的崇敬之情。

7月21号我们队乘车来到了茌平县冯思广家中,前去看望学长冯思广的父母。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我们很快到了冯思广家,不过当看到矮破的土墙,甚至连大门都没有,就这样空荡的院落映入眼帘,仿佛置身于家徒四壁的旧中国,猛然醒来,看到出来迎接的冯思广的父母,尽管他们脸上透露着喜悦但也难掩眼神深出的憔悴和悲伤,此时此刻我们的心就像被利针扎到一般,猛的一纠,深深地握着伯父的手很久才说道:“叔叔,我们是冯思广学长的学弟学妹,我们来看你了!”热情的伯父将我们请到屋中坐下,并为我们清茶倒水。忙活了一阵我们尽量避免着敏感的话题,以免触碰到伯父伯母心中那永远的痛,我们旁敲侧击的问了许多,从中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一些冯思广学长的一些事迹。原来学长是如此的孝顺,不仅体现在对待自己的父母身上,更体现在他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爱精神,例如他十几年如一日的帮助孤寡老人打水扫地,风雨无阻。他又是如此的节俭,严以律己,一部最普通的诺基亚一直陪着他;他又是如此的大方,每次遇到可怜穷苦的乞丐时,他都会慷慨解囊。看着墙壁上学长的军装照,仿佛他此刻是如此的亲切,不是被神话的英雄而是形象鲜

活立体的邻家大哥哥,亲切的笑容鼓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回来的路上我们一直回忆着临别时伯父伯母微红的眼睛,以及眼神中深深地思念和失落。此时的气氛是如此的压抑,我们提议回校后向学校申请针对冯思广家庭生活困难的募捐,以此表达我们作为学弟学妹以及晚辈的一点心意。

7月22号我们在山东冠县通安交通工程有限公司举行了山东理工大学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公司的相关领导出席了仪式现场,与我们共同见证这个意义非凡的时刻。

我们的暑假实践活动到此圆满结束。

第6篇:红色记忆征文

“传承红色基因,抒写时代感悟”中小学生征文

初中组

回顾峥嵘岁月,展望美好未来

张掖市第五中学初一(3)班

李晓菲

指导教师:管玉凤

回顾峥嵘岁月,展望美好未来

天空,呈现着血光;太阳,被血液浸染得通红。血一滴一滴地流淌而成河流,从祁连山北麓冰天雪地的山川脚下流入沙尘滚滚、戈壁荒凉的河西走廊,融入广袤的高远、荒野、云空,以沉默的方式写在历史的无字碑上……

枪声、炮声从1936年冬天响起,远远传过1937年,直到今天。阴霾的天空中雪花飞舞,一个个铿锵贞烈的姐妹面对狂奔而来的铁蹄,牙缝里咀嚼着怒火,乱发飘扬成旗帜,怒目观天,眸子里燃起一缕缕的刃光,刺入祁连山高高的峰巅。

巍巍祁连山不会忘记,80年前,有一支“妇女抗日先锋团”,为打通国际通道,她们与红西路军一道西渡黄河,在穿越河西走廊途中遭到西北军阀马步芳部的围追剿杀。“娘子军”们与敌人浴血奋战、碧血黄沙,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震古烁今、感天动地的英雄篇章。

时光荏苒,80年过去了。如今,在早年去世的红西路军老战士们的墓碑上,斧凿刀刻的字迹已经模糊。今年7月下旬,贵州省组成军地慰问团,千里迢迢远赴甘肃省兰州市八里镇,看望慰问了96岁高龄的贵州籍红西路军女战士陈慧芳老人,听她讲述了心中那尘封已久的故事。

陈慧芳老人依稀记得,她的老家在贵阳市白马洞街上,十几岁时母亲突然离家出走。一天,她在寻找母亲时遇见红军,于是就参加了红军,被编在少先团。她说:“那时,吃的困难,穿得破烂,我们抽空就自己打草鞋。过草地时饿得吐酸水,闻到战友们烤皮鞋的味道都觉得香得很。后来我被编进妇女团。打腊子口那一仗,我们妇女团也上了,死伤不少。后来过腊子口,到会宁,三个方面军会师。红军部队渡过黄河西征时,我们唱着战歌,好雄壮啊!”

7月23日下午,慰问团一行驱车沿着河西走廊,向当年红军西路军征战地高台进发,去追寻、探访当年红西路军战斗的足迹。途中,车内播放的长征组歌,把人们的思绪带到那战火纷飞的岁月——

1936年10月,妇女先锋团随红四方面军总部渡过黄河后,即与其他部队一起,面对密集的战事。她们首战吴家山、大捷一条山、坚守永昌城、攻克高台、山丹城。10月底,妇女先锋团随红30军进至一条山,便与前来堵截的马家军展开激战,妇女团缴获骆驼30匹。11月上旬,妇女团随主力进到古浪的大靖、土门一带,1营、2营安全通过敌人封锁线,3营被阻截。女战士们英勇地与敌人展开搏斗,子弹、手榴弹打完后,便挥舞大刀与敌拼杀。3营100多名指战员用鲜血和生命为部队趟开一条血路。

高台攻防战是整个西征中最为惊心动魄、悲壮惨烈的一幕。1937年元旦拂晓,马步芳、马步青部5个骑兵旅、2个步兵团及炮兵团、民团共2万余人向高台城蜂拥扑来。红五军主力被迫全部退守城内。1月20日,敌倾力攻城,城墙被打开好几处缺口,红五军和妇女团战士全部上到城头奋力抗击。女战士们英勇杀敌,刺刀大刀卷缺了,就用石头砸,用牙齿咬,直到最后扭住敌人滚下城墙同归于尽。

在经历5个多月80多次战斗后,妇女团伤亡最为惨重,只存活300余人。陈慧芳老人记得,出发前妇女团有千多人,她说:“名义上是妇女,其实也跟男的一样,除了要一样的参与战斗,西路军没有运输部队,也没有运输车,子弹等武器都是女红军在背。女战友们被俘后,有的吞针自杀,有的越狱逃跑,有的惨遭杀戮,有的被转卖不知所终,最后被营救回到延安的只是极少数。”

“当时我和一些战友被抓进一座大庙,因为是女兵,所以侥幸没有被杀,而是被押去青海,一路上受尽凌辱。到了西宁,我们又被押送到青海一个毛纺厂做工。”陈慧芳老人回忆道。后来,陈慧芳老人九死一生逃离出来,却找不到组织,只好在兰州一家印刷厂当了名装订工。新中国成立后,她的西路军女战士身份得到政府的确认,自己也与一位曾经是抗美援朝志愿军的转业军人结了婚,二人相依相伴走过了幸福的后半生。

陈慧芳老人一生没有生育,她把爱都给了那些可怜的孤儿,先后收养过多名孩子。目前和老人一起生活的是她的养孙朱建华,他也是老人40年前收养的最后一个孩子。老人现在与孙子一家四口居住在由兰州市民政局给她安置的住所里,同享天伦之乐,小屋里常常充满笑声。说到这些,老人满怀感激之情:“党和政府对我们很好,我当年跟共产党走,从来没有后悔过,如果有来生,我还当共产党!”

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陈慧芳和众多红西路军女战士一道,用脚板丈量了甘肃西部的雪山、草地、戈壁,用血汗浇灌了祁连山的雪莲,用生命和意志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英勇悲壮的一页!

沙渺渺,风凄凄,远离芳草地,只见雪纷飞。稔知死者英灵别,安问生者怎样口,?沙茫茫,风吹吹,心言难听到,精魄将何依?后死荣为先死悼,知为后死悼者谁。

赤胆忠心昭日月唯以英雄百折而不息 ,还历史本来面貌质本洁来最终还洁去。华夏儿女永远铭记红军西征鏖战功绩, 烈士含笑九泉精神英灵永存光照寰宇!

张掖五中

第7篇:红色记忆

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瞬之间,现在已是 2011年,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0年的风风雨雨。90年对于我们堂堂中华5000年的历史来说是那么的短暂,但是就是在这短短的90年中我中华大地发生了一次次沧桑巨变。曾经流淌在历史长河里的往事,曾经不曾消失的影像和回声,太多不可忘却的红色记忆,把我的思绪带回90年前的沧桑岁月……

从浙江南湖的一叶扁舟到江西瑞金、到贵州遵义,从延安宝塔山下到北京天安门城楼。你的脚步坚定有力,你的经历辉煌传奇。铁锤砸烂旧世界,镰刀开辟新天地。90年前东方的一道曙光,划破五千年华夏漫漫长夜的沉寂,映红了整个二十世纪,也必将映红二十一世纪、二十二世纪、二十……,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终于扬眉吐气了。

抚今思昔,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为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无数革命先烈,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上下求索,经受百般磨难,付出了鲜活的生命。透过鲜红的党旗,我们仿佛又看到在铡刀前毫无惧色的刘胡兰;仿佛看到狼牙山五壮士的警示壮举;仿佛看到铁窗之下江姐视死如归、慷慨就义;仿佛看到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邱少云烈火烧身……正是他们用生命对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给予了生动地阐述!

我们还清晰的记得,从嘉兴南湖的迷朦烟雨到南昌城头的第一声枪响;从力挽狂澜的遵义城头霞光到运筹帷幄的陕北窑洞;从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决战到黎明前的歌乐山的红岩英寻;从彩旗飘扬的天安门城楼到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从响彻云霄的东方红到震撼太空的神舟飞船……祖国的河山,处处闪耀着革命的光芒,印记着红色的史迹!

在那灾难深重、血雨腥风的漫漫长夜,多少仁人志士的鲜血染红了天边的云霞,多少革命先烈的躯体铸就了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为了民族的自由独立,中国共产党带领华夏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血与火熔铸的铁锤、银镰砸碎旧世界的机器,铲平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将共产主义信念的火种撒向大地,把理想的火炬照彻强国之路,万里河山因此而挺拔俊秀,雄浑壮丽!历史的长河因此而波澜壮阔,豪情万丈!

漫步在大渡河畔,时空引领我们回到1935年5月。“大渡桥横铁索寒”,立身于大渡河畔,那汹涌澎湃的河水似万马奔腾,那不停摇晃的铁索令人胆颤心惊,面对敌军的猛烈火力攻击,22名勇士手持冲锋枪,背插大刀,腰插手榴弹,脚踩铁索,在枪林弹雨中,创造了“飞跃大渡河”的奇迹,彻底打破了敌军以天险阻挡红军的妄想!

歌乐山下的集中营如暗无天日的“魔窟”,“披麻戴孝”的酷刑更是令人触目惊心。惨无人道的罪恶之刑、极端恶劣的生活条件始终磨灭不了众多仁人义士爱国的不屈之心,为了和平解放,为了人民幸福,面对残酷的杀戮,顽强的革命志士们横眉冷对,大义凛然。

这些革命纪念地,承载着深厚的革命历史,记录着光辉的革命事迹,弘扬着灿烂的革命精神,留给人们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经历风霜雨雪,历经苦难坎坷,中国共产党在岁月的长河中,一步一步,艰难地挪动脚步。直到1949年,她甩开了脚镣,挺直了胸膛,大步前行为我们赢得了今日的幸福生活。在她的激励下,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员冲锋陷阵,前仆后继,取得了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使鲜红的党旗飘扬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在她的激励下,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引领中国人民,用生命、用鲜血,用智慧,用科学谱写出一首首振兴中华的壮丽诗篇!在鲜红的旗帜下,为铺就强国之路,几代中华儿女挥舞着银镰披荆斩棘,奋发进取,用实践的巨笔描绘出一幅幅崭新的画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中国由落后走向繁荣,人民生活也达到了小康。

在改革开发和现代化建设的最前沿,优秀共产党员郑培民、牛玉儒、王进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党旗增添了光辉,为社会主义的迈进添油加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站在历史和发展的高度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认真总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经验,深入研究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完善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举措,在全面实现了“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基础上,为促进“十二五”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我们永远铭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丰功伟绩,我们永远珍惜中国共产党换来的幸福生活。让我们继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为祖国的日益强大、繁荣富强而努力!让我们肩负起历史的责任和使命,为家乡的建设、共创美好的明天!

第8篇:追寻红色记忆

“追寻红色记忆,纪念建党90周年”

————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2010级体育教育2班——罗艳)

坚持就是胜利!

在这炎热酷暑的夏天,久久才放假的我们,并不是一放假就像高中以前一样提着行李回家,而是踏上社会去参加一个很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对于一个整天待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锻炼一个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动手能力,暑期社会实践更是我们大学生充分利用暑假的时间,以各种方式深入社会之中展开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我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践的同时,还可以扩宽我们的交友渠道,为以后步入社会工作的良好的人际圈打下坚实的基楚。

我是大一新生,今年是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带着激动与好奇的心理参加了摄影协会团支部组的队,摄影协会在四川农业大学是一个有着15年历程的老协会,协会的人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个个都是才华出众的人才,这更增加了我对暑期实践热情。

我们社会实践的主题是“重走长征路,追寻红色记忆,纪念建党90周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了纪念红军长征的艰辛,我们团队决定重走雅安市芦山县、石棉县、泸定县红军曾经走过的路线。我们的第一线路是雅安市芦山县,我们首先去了芦山县县政府,与当地政府进行接洽,去的那天运气比较好,遇到政府的一个阿姨,她很和蔼可亲,分别给我们介绍了芦山县相关红色遗址。于是我们开始了走访调查的行程。我们最开始去了芦山县博物馆,那里面遗留的全部是芦山县的古文物,全部都是些珍惜物品,那里面有一个管理博物馆的老人家给我们介绍了很多,让我们增长了不少的知识。

我们7月13号去的芦山县,计划是

13、14号在芦山县走访,主要目的地红军遗址,

15、16号走访雅安市石棉县,主要目的地石棉县安顺场,

17、18号走访雅安市泸定桥,主要目的地泸定桥。

13、14号我们分别走访了芦山县少共芦山县旧址、抗日救国会会址、乐以琴故居、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遗址、红军

桥等地方,

15、16号走访雅安市石棉县,我们去了安顺场,那儿有石碑,大渡桥、石刻像等等红军留下的纪念。我们这次的走访与其他团队的不一样,我们走到是几个地区,所以路途是非常艰辛的,有一小部分是坐车,很大部分是靠步行,在炎炎列热下,每个队员都筋疲力尽,累的气喘吁吁。我们走访的过程很艰辛,并不是我最初想象中的那样,走访过程中,有一顿没有一顿的,走很远很远的地方,很长很长的路,汗水不停的流淌,但是想想红军当年的艰辛,也就都挺过来了,社会实践让自己收获了很多,不论是当年老红军的事迹,还是红色地区保护,红色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中国90年来的历程、以及与人交流等,对各方面都了解到了很多,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工作需要具备的能力,磨练了自己的意志。

走访途中,最让自己感受深刻的是庐山县走访结束后去找县政府签字时,由于13号接待我们那个阿姨没有上班,所以其他人都对我们很不支持,对我们百般阻挠,挑出很多借口来拒绝我们,我们15个人在县政府门口一直站了将近3个小时,那时候心里好着急,又只能到处想办法,队长也很焦急,其他队友也很焦急,就在那几个小时,我想了很多,才明白自己要好好努力,什么事都得靠自己的能力才能解决,我心里有想哭的冲动,很难过,因为担心我们团队两天来辛辛苦苦的走访没有一个完美的落幕。也许自己不够成熟,处理应急的事能力还不够,后来那个阿姨来了,也解决了我们的困难。从那次以后,自己才明白,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一定不要焦急,要静下心来解决问题。才能把事情处理好。

暑期社会实践结束了,这是自己第一次单独参与团队的实践,学会了团队合作,融合了集体生活,懂得了冷静处理事情,也明白了在大学学习一定要把自己的理论知识学好,掌握牢固,才能在实践中运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坚持就是胜利,在实践中辛苦时有想过放弃,但是还是坚持过来了,让我体会到了那句:不因一时的困难而停却,亦不因半时的逆境而决弃。暑期社会实践,让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时刻保持与当前时事共进,磨练一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付出的决心和毅力。

第9篇:庆阳红色记忆

《庆阳红色记忆》(纪录片脚本初稿) 【画面】庆阳市各县县城所在地,独特风景,革命遗址等概览。

一、 庆阳市委、市政府概貌等。

【解说】庆阳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物产丰富…… 【出片名】

庆阳红色记忆

二、正宁县:县城概貌,五顷塬黄帝陵,罗川石牌坊,王录村邓小平旧居,习仲勋旧居等。

三、 宁 县:县城概貌,烈士陵园,王孝锡烈士墓等。

四、 华池县:县城概貌,南梁革命纪念馆,列宁小学

五、 庆城县:

六、 环 县:

七、 镇原县:

八、 合水县:

九、 西峰区:广场,北石窟寺。

十、 中小学升旗仪式: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 【同期声】

1、市委书记讲话:庆阳革命历史贡献等。

2、市长讲话:革命遗址保护情况等。

3、市委宣传部部长讲话:弘扬老区精神,继承先烈意志等。

4、市教育局局长: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情况介绍。

【画面】以时间为顺序,介绍各县革命遗址以及当时涌现出的英雄人物。

1、【画面】播火者王孝锡---宁县太昌镇。

【解说】1927年秋奉命回乡宁县太昌镇,建立了甘肃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彬宁支部。1928年2月被捕就义作诗,“慷慨歌太平,从容作楚囚。暴刀逞一快,何惜少年头”。 【同期声】

(1)宁县宣传部部长介绍王孝锡烈士事迹。 (2)王孝锡家乡后人补充讲解烈士故事。

2、【画面】太白起义遗址

【解说】1930年10月,刘志丹策划实施了合水县“太白起义”,将陇东民团谭世麟部第二十四营缴械,拉起了100余人的革命队伍。“太白起义”是我党在甘肃的革命武装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的第一枪。

3、【画面】刘志丹革命活动影像剪辑

【解说】1931年9月,刘志丹在合水县倒水湾对赵连璧、同守孝、贾生财等三支农民武装进行整编,成立了陕甘第一支革命武装——南梁游击队,刘志丹任总指挥,下辖三个大队。1931年10月下旬,杨仲远、阎红彦率领的晋西游击队和杨琪、师储杰的商贩保运队共计300多人,在林锦庙与南梁游击队胜利会师,三支革命武装力量共达1000余人,在南梁山区汇成了一股强大的革命洪流。

4、【画面】秦家梁林场概貌,月明乡柴桥子村革命遗址正宁县三嘉塬细咀子锦章村等。

2 【解说】1932年1月,南梁游击队开赴正宁县月明乡柴桥子改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2月12日,又在正宁县三嘉塬细咀子锦章村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1932年12月,陕甘游击队根据陕西省委的指示,开赴宜君县转角镇,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1933年6月,执行左倾路线的红军领导人强令红二团300多名官兵南下渭华地区建立新根据地,结果遭到数十倍于红军的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全军几近覆没。8月中旬,习仲勋和秦武山主持召开陈家坡会议,决定坚持并扩大陕甘边根据地,恢复红军主力,成立陕甘边区红军临时总指挥部,指挥主力红军和各路游击队就地坚持斗争。陈家坡会议是西北革命在遭受重大危机的紧要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统一了党对军队的领导,为陕甘边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画面】合水县包家寨

【解说】1933年11月3日至5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和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在合水县包家寨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恢复红二十六军,组建四十二师,开辟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包家寨会议正确制定了创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方针政策。从此,陕甘边区的革命斗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6、【画面】正宁县寺村塬

【解说】1932年3月中旬,陕甘游击队根据中共陕西省委确定的游击战争纲领,以正宁县寺村塬为中心发动和组织群

3 众,积极开辟陕甘边革命根据地。4月上旬,陕甘游击队在寺村原新庄子召开农民代表大会,选举成立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亦称“寺村原革命委员会”),并组建赤卫军总指挥部。同年8月,寺村原根据地因左倾错误的干扰而丧失。

7、【画面】习仲勋革命活动剪影,陕西照金革命根据地等。 【解说】1932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根据陕甘边游击战争迅速发展的形势,同意中共陕西省委提出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的请求。6月1日,中共陕西省委作出《关于创造陕甘边新苏区与游击队工作的决议》,实施开展游击战争、创造新的红军和陕甘边根据地三大任务。按照省委的指示,红二十六军在陕甘边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以薛家寨为中心的照金革命根据地。1933年3月8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在陕西照金兔儿梁成立,金理科任书记,习仲勋任军委书记。4月5日,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周冬至任主席,习仲勋任副主席兼党团书记,并相继建立了区乡苏维埃政权。10月中旬,国民党调重兵对照金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薛家寨失守,照金革命根据地失陷。

8、【画面】南梁概览,纪念馆相关遗物,图片。

【解说】根据包家寨会议精神,1933年11月中旬,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和红四十二师党委派张策、习仲勋等到南梁地区开展群众工作,实行土地革命。1934年2月25日,四十二师党委在南梁小河沟四合台村召开群众大会,再次选举成立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5月28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决定成

4 立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7月下旬,陕甘边特委提出加强党的领导和政权建设、扩大与巩固红军、普遍开展游击活动、深入进行土地革命的任务。

1934年11月4日至6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和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在南梁荔园堡主持召开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成立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和陕甘边区赤卫军总指挥部。习仲勋任政府主席,刘志丹任军委主席。并在华池、赤安、庆北、新宁、新正、安塞等陕甘边区十八个县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

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形成后,在中共陕甘边特委的领导下,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制定了“十大政策”,实行土地革命,开设集市、发行货币、建立列宁小学、成立红军干部学校,开展统一战线等工作,进行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根据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同期声】

1、华池县委书记访谈:南梁革命历史,纪念馆保护情况。

2、纪念馆馆长介绍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感人事迹。

9、【画面】

【解说】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遭到失败。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寻求新的发展,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开始战略撤退和转移。1935年8月30日,红二十五军到达镇原县境内。红二

5 十五军在庆阳境内行军共10天,途经镇原、西峰、庆城、合水、华池5县(区)的16个乡镇,行程约230公里。沿途发生大小战斗4次。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延川县永坪镇,与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与陕甘红军会师后,接连取得了崂山、榆林桥战役的胜利,并继续南下,牵制国民党军队,为迎接中央红军的到来做出了卓越贡献,被毛泽东誉为“中央红军之向导”。

10.【画面】镇原县武沟乡孟庄村,镇原、环县、华池3县的若干代表性乡镇;战争影视作品剪辑。

【解说】红一方面军于1934 年10月9日到达镇原县武沟乡孟庄村。陕甘支队在庆阳境内行军、作战共8天,途经镇原、环县、华池3县的20多个乡镇,行程约260公里。10月19日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后与红十五军团会师,恢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番号,胜利结束了长征。

陕甘根据地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发挥了重大作用,使党中央和长征红军有了落脚之地,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保存了革命力量,为日后中共中央将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奠定了基础。

11、【画面】西安事变影片剪辑,正宁宫河王录村——邓小平旧居,“借据”图片等。

【解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6 红军开始改编,并开赴抗日前线。当时红一军团驻扎正宁、宁县一带,红十五军团驻防驿马关等处,由红军

四、

九、二十

八、三十

一、三十二军组成浩大的援西军进驻镇原,红军教导师和陕甘宁省独立

一、

二、

三、四团,一二九师第三八五旅分驻庆阳各县。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命令。驻守在庆阳的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编入八路军一一五师,援西军的二十八军、三十二军编入一二0师,四军、三十一军和陕甘宁独立师

一、

二、

三、四团编入一二九师,相继开赴抗日前线。庆阳老区作为抗日战争的重要军事战略基地,完成了八路军出征前的思想动员、军事训练、兵员补充、粮草及武器弹药准备等重要工作,保障了红军抗日的顺利出征。庆阳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部队开赴抗日前线的出发地。 【同期声】

1、正宁县委书记介绍旧居修缮情况。 2.群众代表讲述“借据”的故事。

3.正宁三中校长讲述学校开展爱国教育情况。 12.【画面】正宁五顷塬——习仲勋旧居 【解说】 13.【画面】

【字幕】庆阳老区是抗日民主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实验基地 【解说】庆阳老区是抗日民主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实验基地。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经过西征、东征战役,开辟了纵横400

7 公里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1937年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陕甘宁边区是敌后抗战的总后方,在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进行根据地建设。当时,陕甘宁边区政治之民主、文化之先进、司法之廉洁,是前所未有的,也为各抗日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当时庆阳老区是敌后抗战的重要基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建设方面,为建设陕甘宁边区模范抗日根据地发挥了示范、先导作用。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许多政令,实际上是庆阳老区经验的条理化和理论化。特别在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方面,陇东老区是陕甘宁边区民主制度的实验区域。1937年8月,庆阳进行了第一次民主普选活动,成为陕甘宁边区最早实行民主制度的区域之一。1940年3月,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的主张,陇东、绥德两个分区是陕甘宁边区首先进行试点工作的区域。1941年春和1945年10月,陇东分区又成功地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民主普选活动,从而使“三三制”原则得到了自下而上的普遍执行。之后,中国共产党将民主政权建设的成功经验和“三三制”原则向全国各个抗日根据地推广,使边区成为当时全国政治上最先进的地区。时至今日,“三三制”建政原则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4.【画面】延安革命根据地概览,抗日战争影视剪辑等。 【字幕】庆阳老区是维护和巩固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钢铁前哨

8 【解说】庆阳老区是维护和巩固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钢铁前哨。抗战时期,庆阳与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唇齿相依,如果说陕甘宁边区的安危关乎抗战的胜利、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那么陇东则处于保护抗战大后方的前线。这里虽东临天堑黄河,北接广袤沙漠,但西有宁青二马(马鸿逵、马步芳)虎视耽耽,南有胡宗南重兵压境,一直是同胡马直接较量、保卫边区和党中央安全的重要防线。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接连制造摩擦事件。当时八路军三八五旅及七七○团留守陇东,分驻在庆阳、镇原、宁县、合水等县,一边保卫边区以及党中央的安全,一边维持地方治安。国民党顽固派为了达到取消陕甘宁边区的目的,从1938年12月至1939年10月间,在陕甘宁边区周围不断制造摩擦事件,并于1939年4月和12月分别挑起全国闻名的第一和第二次陇东摩擦事件。陇东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和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为了顾全大局,维护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时通电全国,并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停止冲突、以谈判解决问题的建议。在全国各界的强烈谴责和陇东军民“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下,国民党当局只得同意谈判,才使事件得以平息。之后,庆阳、镇原、合水3县建立了民主政权,并于1940年春正式成立了陇东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结束了陇东地区国共两党政权同时并存的局面。陇东反摩擦斗争保卫

9 了陕甘宁边区,维护和巩固了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

15、【画面】陇东中学,抗大七分校,《救亡报》(后改为毛泽东题写报头的《陇东报》)、《民众先锋报》等报刊,

【字幕】庆阳老区是抗战新文化新思想运动蓬勃发展的模区 【解说】庆阳老区是抗战新文化新思想运动蓬勃发展的模范区。抗战时期,庆阳老区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充分发挥了服务抗战的独特作用。一是抗战文化奇葩在陇东竞相绽放。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革命的统一战线,陕甘宁边区陆续创办了大量的中、小学校并开展社会教育,以提高根据地人民的文化素质。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庆城县创建了由毛泽东亲笔题写校名的陇东中学,这是我党在陇东根据地创立的第一所完全新型的中等学校,边区政府任命陇东特委书记马文瑞兼任校长,当时学校开办有师范班、中学班、预备班以及后来的文字训练班、妇女训练班、地方干部训练班等。陇东中学办学8年,共培养毕业生523人,大多数走上了革命道路,其中不少成为党政军的高级干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3年至1946年,中央军委先后在庆阳的合水和华池组建了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抗大七分校在校长彭绍辉的带领下,携带镢头、枪杆、笔杆“三件宝”,在开展大生产的同时坚持学习和训练,为边区和全党全军培养了无数的革命英才。创办了《救亡报》(后改为毛泽东题写报头的《陇东报》)、《民众先锋报》等报刊,大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

10 一战线的方针政策。《陇东报》是陕甘宁边区创办最早、影响最大的地方党委机关报之一。在新秧歌运动中,涌现出了环县农民诗人孙万福、新正县农民歌手汪庭有、宁县湘乐社火头刘志仁等一批优秀的民间文艺大师,产生了《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军民大生产》等唱红全国的三首民歌。一批专业文艺工作者和文化名人荟萃陇东,高原、柳青、柯蓝、艾青、贺敬之、张寒晖等深入陇东农村,挖掘素材,创作的短篇小说《乌鸦告状》《刘巧儿团圆》和报告文学《我们的英雄何万祥》等,都是载入文学史册的优秀作品。这些文化奇葩,在鼓舞军民团结,激发抗日救国热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新型司法、婚姻制度在庆阳结出硕果。1943年,陇东专员公署专员、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马锡五在司法实践中,通过审理华池县“封芝琴(“刘巧儿”原型)婚姻案”、环县“苏发云兄弟杀人案”等典型案件,逐渐形成独特、科学的审判方法,党中央、毛泽东把它称为“马锡五审判方式”。 马锡五审判方式与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司法机关及其审判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受到国民党统治区司法学家的赞扬。马锡五审判方式不仅作为民事诉讼,而且作为整个陕甘宁边区司法工作的原则在全国解放区推广,为解放区的法制建设树立了一面旗帜,至今仍对人民司法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新型婚姻制度也在庆阳孕育成长。这里产生了全国争取婚姻自主的楷模——华池县温台乡的

11 封芝琴。她反对买卖包办婚姻,主张男女平等、自由恋爱,为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的诞生提供了实践基础。建国后,她的事迹被拍成家喻户晓的电影《刘巧儿》,影响了新中国几代妇女的婚姻观念,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三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在庆阳独树一帜。早在南梁苏维埃政府时期,刘志丹、习仲勋等各级党政干部就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亲切地称他们为“老刘”、“仲勋”,每个农户家都是他们革命的落脚点。1943年春,陇东地委书记马文瑞、陇东分区专员马锡

五、三八五旅旅长王维舟、华池县县长李培福被树立为陕甘宁边区模范干部赴延安受奖,毛泽东为他们分别题词“密切联系群众”、“一刻也离不开群众”、“忠心耿耿,为党为国”、“面向群众”,给予了高度赞扬。在庆阳至今还流传着“王善人”、“马青天”的感人故事,对全党的优良作风的形成和创建新型的干群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6.【画面】庆阳山川概览,军民大生产图片,影视剪辑等。

【字幕】庆阳老区是解放大西北的战略物资重要保障基地 【解说】庆阳老区从抗战初期就成为一块可靠、稳固的大后方。1939年后,为了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庆阳人民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全民抗战”的号召,从人力、物力、财力诸方面全力支援抗日前线,踊

12 跃交纳救国公粮,帮助部队运输给养,捐钱捐物慰劳将士,自愿报名参军参战,安置优待移民难民,尽其所能支援抗战。为了粉碎国民党对边区的经济封锁,陇东解放区军民响应毛泽东“自已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纷纷组织变工队、互助组,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涌现出了张振财、张清益、孙万福等百余名劳动英雄,华池县、环县被评为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模范县。八路军三八五旅在荒芜人烟的豹子川、大凤川一带屯垦3.4万亩,修建营房490多间,筑路50多公里,开办卷烟厂、酿酒厂、毛纺厂等10多种工副业生产,成绩卓著,与陕北的南泥湾齐名。抗大七分校在东华池豹子川、平定川开荒6万多亩,产粮160多万公斤。占陕甘宁边区总面积不到三分之

一、总人口五分之一的庆阳老区,是当时闻名边区的“陇东粮仓”。据记载,仅1939年,环县送交的救国公粮达20多万公斤。1941年,华池县七天征粮15万公斤。1941年、1942年两年,镇原送交公粮多达282万公斤。

17、【画面】参军图片 【字幕】一切为了前线胜利

【解说】解放战争时期,庆阳老区人民响应“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号召,开展了战勤服务、供给粮草、抬运担架、抢救伤员、输送弹药、侦察敌情、动员兵源、除奸反特、巩固后方、瓦解敌伪等工作,有力地支援了西北野战军主力作战。据不完全统计,解放战争时期,庆阳老区共有1.5万人赴前

13 参战,有近10万人次的群众随军支前。1949年,全区共组织长期担架1620副,队员8100人;短期担架1110副,队员5550人。庆阳人民赶着毛驴、推着独轮车,驮着小麦玉米随西野转战几千里,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

据不完全统计,革命战争年代,庆阳老区人民共筹集军粮5.1亿公斤,其中解放战争时期筹集军粮3亿多公斤,占到当时解放区群众所产粮食的四分之一。从土地革命到全国解放,庆阳有3.4万多人参军,先后有4140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列入《甘肃省革命烈士英名录》的有1470人。华池县在解放战争三年间,为人民军队送去3360名战士,相当于抗战后期全县人口的10%。4万人的小县供养着3个分区、10多个县的机关干部、家属,以及不时过往的野战军、地方部队和游击队。这一时期,部队、干部在华池群众家里吃饭留下的条据,解放后花了3年多时间才清理登记完毕,那些破旧的碎纸片合起来有几十公斤重。

上一篇:关于生活需要诚信作文下一篇:体育器材室管理制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