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建设机遇与挑战

2022-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铁路建设机遇与挑战

高校虚拟化云平台建设机遇与挑战

【摘要】 随着高校信息化的发展,业务部门采购的硬件服务器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从最初的塔式服务器,到目前主流的机架服务器、刀片服务器,并且也新增了存储设备来适应日益增长的数据需求,硬件增多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管理难题。虚拟化技术作为一种平台级方案,在引入到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后,有效的增强了管理手段,本文将对虚拟化技术、云技术对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展开综述。【关键字 】 高校信息化 虚拟化云平台 网络信息安全

高校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对服务器等硬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而服务器的快速增加,带来了能源功耗、管理、利用率低等诸多问题,管理人员希望能解决诸如这样的高投入、低产出的难题。虚拟化技术为这些问题带来了解决方案。探寻虚拟化的发展史,2006年虚拟化概念引进,2007年引发关注;2009年具体实施,进入到2010年,用户认知和应用进一步加强。几年前,虚拟化技术、尤其是服务器虚拟化只是一些规模最大、胆量大的企业才使用的“小众”产品。而现在,虚拟化技术延伸到软件、桌面、存储、云计算和端到端的计算网络。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知和接受。而高校,也已经继企业之后在虚拟化的建设中越来越深入。

一、虚拟化云平台概述

虚拟化是一种资源管理技术,是将计算机的各种实体资源,如服务器、网络、内存及存储等,予以抽象、转换后呈现出来,打破实体结构间的不可切割的障碍,使用户可以比原本的组态更好的方式来应用这些资源。这些虚拟资源是不受现有资源的架设方式,地域或物理组态所限制。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虚拟化技术主要用来解决高性能的物理硬件产能过剩和老的旧的硬件产能过低的重组重用,透明化底层物理硬件,从而最大化的利用物理硬件。

云平台通过软硬件平台为用户提供服务,可以根据需要提供虚拟基础设施,将计算资源高效地汇聚为资源池,对其实施自动管理和调度,并以服务提交的方式对外提供服务。从高校的角度来看,云平台为师生用户提供了云计算所需的软件和服务,而且软件也可以以服务的方式提供,云计算平台提供的服务包括三类服务:软件基础实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

二、信息化建设问题与虚拟化云平台

大部分的高校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了如下一些涉及到基础设施的问题:1、设备数量众多,管理难度大;2、部分设备过保,维护难度大;3、由于硬件的采购周期,新应用上线缓慢,流程长;4、机房耗能大,不符合绿色环保要求;5、服务器负载小,计算资源的整体利用率很低、各部门的托管机器管理与使用脱节。这些问题已经成了高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需要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虚拟化云平台价值分析

采用虚拟化云平台后,大量的服务器可以被整合,形成资源池,减少初期硬件采购成本,通过管理程序可以简化服务器部署、管理和维护工作,降低管理费用。在耗能方面,有效的降低了空间、散热以及电力的消耗,压缩了数据中心的成本。在性能方面,提高了可用性,带来了具有透明负载均衡、动态迁移、故障自动隔离等高可用性和高可靠性的环境,实现了以往需要靠双机主备才能实现的功能。在用户系统层面,支持异构的操作系统整合,支持老应用的持续运行,在不中断用户工作的情况下进行系统更新,并且提供快速转移、复制以及快照功能。

四、虚拟化云平台风险探究

虚拟化云平台优势在于整合了硬件,对终端用户而言,无需关心业务运行在哪台硬件上面,但此时,不稳定的系统在平台内部的攻击却存在被放大的风险,由于共享了计算资源、网络资源等,单台虚拟机发生网络攻击,很容易造成虚拟交换机过载而停止工作,此时整个虚拟化平台的业务系统都可能受到影响,传统的拔出网线断开网络连接解决攻击问题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这个系统架构中。传统的数据库会运行小型机上面,以提供强劲的服务能力,将数据库系统迁移到虚拟化云平台对管理人员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集中式数据库存储与虚拟化平台的理念是存在距离的。用户的数据存储、处理、网络传输等都与云计算系统有关。如果发生关键或隐私信息丢失、窃取,对用户来说无疑是致命的。需要保证云服务内部的安全管理和访问控制机制已符合教育科研的安全需求;需要实施有效的安全审计,对数据操作进行安全监控;需要避免云计算环境中多用户共存带来的潜在风险,这些都成为虚拟化云平台环境所面临的安全挑战。

五、结束语

通过分析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阐述了虚拟化云平台在解决高校信息化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从当前趋势看,新一轮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将向数据中心方向发展,虚拟化云平台将作为主流技术融入到数据中心建设中,其中带来的风险等未知问题值得管理人员进行深度思考。

参 考 文 献

[1] 叶可江. 吴朝晖. 姜晓红. 虚拟化云计算平台的能耗管理. 计算机学报. 2012(06).

[2] 王于丁. 杨家海. 徐聪. 云计算访问控制技术研究综述. 软件学报. 2015(05)

[3]. 李巍. 沈超. 任杰. 基于虚拟化云资源管理平台的搭建设计.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 2014(23).

[4] 徐翔. 基于VMWARE虚拟化技术构建高校数据中心云平台.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4(05)

作者:吴家顺 高静

第2篇:风电项目投资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近几年,我国的风能自由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风电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收益会受到区域环境、工程质量、行业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风电项目投资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其面临的机遇以及挑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升工程建设中的成本控制水平,以便于更好的确保风电项目投资效益。

关键词:风电项目;投资效益;挑战与机遇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日常用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风电也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关注和相应的支持,为风电的快速发展和崛起做出了贡献。风电已成为人们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并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1 风电项目投资的机遇分析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节能环保工作中,为缓解我国能源短缺问题,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创新和探索新能源,以减少能源消耗量。风电项目是我国节能环保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项目的投入不仅能够满足于社会对电能越来越大的需求量,还有利于应用清洁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而且清洁能源还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为此,我国政府在风电项目建设方面予以了政策方面的支持和鼓励,为风电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2 风电项目面临的挑战

根据研究,我国风力发电机组的发电项目成本始终高于煤炭发电项目的成本,因此,我国现阶段面临的较大问题是风电项目的造价控制。风力投资项目的项目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与风力发电设施相关的安装和建设成本。其中,风力涡轮机和箱式变压器等主要设备和安装成本约占总投资的75%,建筑成本占总投资的比重约为10%,升压站设备及建筑安装费用约占总投资的5%。国内机械公司的持续研发和创新已使相当一部分高端机械设备国产化,越来越多的国内制造商进入市场,推动了风能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大型风机设备的成本正在逐步降低,并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然而,随着设备成本下降,原材料价格飞涨,钢铁和基础建筑材料等需要长途运输的重要项目大大增加了整个风電投资项目的投资风险,使风电项目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3 风电项目投资成本分析

3.1 风力发电项目的造价特征

3.1.1 复杂性

风电项目的投资和建设涉及许多方面和因素,项目建设背景、选址标准、工程环境、规模要求、技术解决方案和其他因素的变化决定了风力发电项目造价的复杂性。

3.1.2 差异性

不同项目之间的建设规模、技术标准和位置的差异会导致项目成本的差异。对于风电项目,项目土地建设成本、风机布局规划、升压站布局规划、交付项目规划、设备选择和施工方案的不同会导致风电项目建设成本的差异。

3.1.3 动态性

从投资决策到完成建设风电项目的过程,影响项目成本投资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影响项目成本的因素是动态的,包括项目土地调整、交付计划变更、政策变更、设计变更、材料设备价格以及其他动态调整。

3.2 风力发电项目的成本构成

风电项目投资成本的构成主要包括设备和安装工程成本、建筑工程成本和其他成本。以某发电公司2018年投资的风电项目为例,分析风电项目中各种投资成本的构成和比例。投资风电项目在设备和安装方面的工程成本最高,约占80%(包括设备的约75%和安装的约5%),其次是建筑的11%。其他费用占9%。对风力工程设备的每个组件、安装、施工和其他成本的进一步分析得出:

(1)风机的总投资额为78%,塔架的投资额为15%,变电站设备、扩展设备以及控制/保护设备等的总投资额为7%。

(2)安装工作投资中约55%是用于集电线路安装,是风电工程安装业务中最高的,其次是钢塔、风力涡轮机安装占29%,变电站设备、附加发电设备、控制/保护设备的安装成本约占16%。

(3)风力发电机基础工程的建设投资占建筑投资的60%,道路交通工程占25%,其次是变电站基础、升压站工程、控制/保护设备、房屋建筑工程和集电线路占15%。

(4)项目施工用地的建设占其他成本最高的50%,其次是项目施工管理成本为31%,生产准备/勘测/设计的成本为19%。通过以上对风电项目投资组合的分析,风机、塔机设备和设施基础、集电线路、现场道路、建筑工地等构成了风电投资总额的较大比例。项目造价控制的关键是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专注于这些子项目,确保可以有效地管理整个项目的投资。

4 风电投资项目投资控制措施

4.1 做好风能资源测量和机组选型

通过对正在建设中的风电场深入研究,风电场选址过程的首要考虑因素是该地区需要高质量的风能,主流风向趋于稳定,而且没有什么明显的风速变化,在风力发电机的高度和方位角处的垂直风切变小,并且湍流强度高。风力发电过程中使用风力发电机的实际寿命和安全性不受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在此阶段继续使风力发电机满足风力发电机的实际需求,要特别注意电网的特性和要求,这要取决于当地环境的特定要求和气候条件的差异,根据需要做出调整和改进。

4.2 优化风电场工程设计

基于风电场的总体项目设计,涵盖了项目工程的各个方面,包括总体场地规划和详细布局、地质勘察、升压站设计、机组选择和设计等。设计过程的错误会影响到整个风力发电项目的总体成本。为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一些风电公司对业务模式的选择更为保守,这在运输模式的选择和应用中尤为明显。为了确保公司的整体运营效率,在电气工程电路设计过程中忽略了其综合性能的重要性,没有考虑现场的实际施工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整体设计。此外,有时需要临时更改整个设计路线,不仅增加了实施项目的难度,而且大大延迟了项目的建设周期。

4.3 项目经济效益事后评估

在投产最后一批风力发电机之后,在第二年要根据要求对风电场整体收益进行全面评估。在实际评估过程中,始终坚持可用性和可比性原则,将投资过程中产生的实际利润率用作最佳指标,将利用小时数用作风电项目评估的辅助指标。对于完全投产的项目,其经济效益的评估主要基于科学研究的评估方法,如果某些项目的全投资收益率与科学研究的经济评估目标存在显著差异,则应使用定量分析方法将其与相关指标和影响其的各种因素的详细信息完美结合,分析和研究评估的结果,加快决策和管理水平的改善。

4.4 严格控制工程建设质量

对于风电项目,每个承包商必须满足有关施工管理、材料、技术和设计标准满足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要求,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实施质量控制。减少由于材料、设备、工艺和环境等引起的项目质量问题,从根本上减少了违反实际法规的施工现象,并消除由小问题引起的重大事故。根据当地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科学制定具体的项目实施计划,完善监督和补偿制度。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地实施风力发电项目,需要严格控制风电项目的造价,加强项目各环节的执行,提高风电项目的建设质量,促进风电行业的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桦.海上风电投资项目风险评价及应对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06):182-183.

[2]宋育红.浅谈风电项目投资后评价工作[J].太阳能,2020(04):12-17.

[3]单爱国.当前风电项目投资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9(34):84-85.

化氢能源动力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作者:吴双林

第3篇: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机遇、挑战与思考

摘 要:数字档案馆建设经过近20年的探索与实践,日益成熟。电子政务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数字化到数据化的需求转变、网络整合与资源共享、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匮乏等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深化认识、建立数字档案馆联盟和开启智慧档案馆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电子政务;数字档案馆联盟;智慧档案馆

数字档案馆建设从2000年青岛市、深圳市试点至今,无论从理论到实践都经历了一个探索认识的过程。蔡学美同志在《数字档案馆发展阶段和建设内容》一文中,总结了中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经历的初步探索阶段、普遍应用阶段、深化发展阶段的特点和成绩;傅荣校、陈荣红同志在《数字档案馆模式研究》一文中,归纳了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深圳模式、青岛模式、杭州模式及萧山模式,概括了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阶段、任务和内容。国家档案局2010年发布了《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2014年12月发布了《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办法》,数字档案馆建设概念、架构、功能、要求更加规范、具体明晰;青岛、杭州、绍兴、太仓、珠海、济源等30家国家级示范数字档案馆的创建标志着数字档案馆建设走向成熟。

1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机遇

1.1 电子政务的发展。2018年4月20日,习近平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国务院从顶层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以及国务院716号令《国务院关于在线政务服务的若干规定》和国家档案局14号令对《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的修改等,在政务网络资源共享,提高便民化服务效率和电子档案的法律效力,推进电子档案单套制归档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是深化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重大机遇。

1.2 新技术的应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其《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描述:“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带来了一场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为电子档案管理开辟了应用前景。新技术是进一步把数字档案馆与实体档案馆相关联、单体数字档案馆向区域性数字档案馆转变、资源由数字化管理向数据化管理转变、数字档案馆向智慧档案馆发展的有力推手,拓宽了数字档案馆建设空间。

1.3 实践层面的政策推动、创新驱动不断升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数字档案馆建设列入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把各级档案馆建成数字档案馆。《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初步实现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档案管理现代化,省、省辖市档案馆建成数字档案馆,50%的县建成数字档案馆或启动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政策依据。经过近20年的探索,数字档案馆建设积累了成熟的经验,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证,为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借鉴。

国家档案局技术部牵头自2014年开展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研究,探索解决了长期困扰档案界的电子档案完整性、可靠性、真实性、安全性的问题;青岛市档案馆2015年启动智慧档案馆研究,把数字档案馆建设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2017年中国档案学会三维电子文件管理学术研讨,旨在破解实践中三维电子文件管理难题;2018年浙江省档案局出台《浙江政务服务网电子文件归档数据规范》,推进“最多跑一次”电子文件规范化管理;上海长三角三省一市民生档案在线查询服务初显区域化共建共享端倪;中国石化首次尝试使用区块链技术对电子档案进行存证和验证,区块链技术在广州互联网法院电子卷宗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为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又辟新径;2019年5月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付华同志在第二届数字中国论坛发表的主旨演讲《电子档案走向单套制》、国家档案局、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局等部门联合开展电子发票归档试点,预示电子档案时代的真正到来。

2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挑战

“未来已来”,数字档案馆建设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2.1 从数字化到数据化。“数据化就是将图像文件,通过数据化技术,转化为计算机可以对其内容进行识读、分析、挖掘的文本信息文件”[1]。数字化带来了数据化,但数字化无法取代数据化。数字资源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基础,这些年档案数字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数字化的图像仍不能满足利用者对文本全文的检索问题。档案原件状况差别很大,大量的历史档案、手稿、油印件、图表等还无法识别,大量的音频、视频、照片等需要技术的、人工的手段去解析。適应数据管理的需求,还需要大量的、艰苦细致的数据加工工作,以实现数据的增值。同时,随着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推进,除了传统档案数字化资源,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也呈几何级数增长,如何做好这些大数据的采集、规范管理、长期保存,也是重要的挑战。

2.2 政务网络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要求。《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国办发[2017]39号)要求推动分散隔离的政务信息系统加快进行整合,整合后分别接入国家电子政务内网或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除极少数特殊情况外,政府各类业务专网都要向国家电子政务内网或外网整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级政府都建立了政务云平台,要求各单位的信息系统迁入云平台,地方财政不再支持各部门自建数据中心,不再支持各部门购买、更新网络、存储、安全设备,数字档案馆的“局域网”面临“被迁移”;《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国发〔2016〕51号)规定,政务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文件、资料、图表和数据等各类信息资源要以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实现共享,如何既适应政府网络资源整合和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要求,又确保信息系统与数字资源的长期安全,是当前必须面对的课题。

2.3 信息安全的威胁。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同时,有许多安全的风险。面对不同用户需求和信息共享的呼声,档案信息资源的分类、鉴定严重滞后,共享平台上“有车无货”或“有车货少”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存储介质的性能、质量良莠不齐,数据定期迁移、备份、检测常态机制还未形成;档案信息资源的开放与控制、保密与共享的矛盾也愈发突出;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对公司、人员、场所、档案实体、档案信息、数字化成果管理的安全风险犹存;网络安全、系统安全、信息安全仍是面临的重大挑战。

2.4 专业人才的匮乏。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人才严重短缺。尽管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但在各级数字档案馆建设与应用中,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应用人才的缺乏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市县级档案馆尤为突出。建成什么样的数字档案馆?如何建数字档案馆?怎样应用数字档案馆?必须目标明确,任务清晰,加快应用,创新发展。专业人才的匮乏制约着数字档案馆的发展,专业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3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新思考

3.1 深化对数字档案馆的认识與研究。新的政策环境、技术背景下,多元的需求导向下,和试点探索时期、普遍应用时期相比较,数字档案馆建设重点任务从目录管理到全文管理,从实体管理到信息管理;从分散管理到区域管理;从档案数字化到档案电子化;从重在技术应用到重在资源建设;从局域网应用到数据共享等在不断地变化和升级。数字档案馆建设不仅仅是系统的开发、软件的应用、数字化加工、满足普通的检索查询,在向前端辐射,向业务协同、安全可信、长期保存、智慧智能方向发展,“通过信息技术赋能,建设拥有档案馆全要素、全流程信息管控能力的新型数字档案馆,推动档案馆信息化迭代发展”[2]。需要对数字档案馆建设需要再认识、再深化。需要以新发展理念研究数字档案馆发展战略;研究新技术在数字档案馆应用的标准规范;以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指导数字档案馆规划、数据资源的组织、智能智慧服务;加大档案馆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走出去,引进来,推进专业人才的合作与交流。

3.2 探索数字档案馆联盟机制。针对数字档案馆可以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特点,可以通过跨层级、跨区域构建数字档案馆联盟的方式,制定联盟章程,以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服务民生为原则,明确责任、义务、任务、合作方式,联盟会员共同遵守。构建信息共享平台,统一数据资源规范,建立远程查询、跨馆出证协议,组织特色数字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组织座谈研讨、技术交流、策划网上展览,构建虚拟档案文化社区,促进数字档案馆的协调发展,提高服务效能。

3.3 开启智慧档案馆时代。首先,智慧档案馆是基于智慧城市提出的。“智慧城市”是由IBM公司于2010年正式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愿景”,其本质在于信息化和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论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时,提出了“智慧社会”概念,是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推动与发展。智慧城市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互联网+成为社会各界新业态。作为保留记忆、管理记忆的档案馆,面向智慧社会,数据即档案,需求即服务,智慧档案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与智慧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其次,智慧档案馆是数字档案馆发展的新阶段。理论界这几年很多关注于智慧城市背景下数字档案馆或智慧档案馆的研究,实践层面上青岛市档案馆开始了智慧档案馆建设的探索。近20年数字档案馆建设为智慧档案馆建设奠定了基础,“智慧档案馆是数字档案馆的发展和提升,是基于智慧管理技术的新型信息化形态档案馆”[3]。前面所述的机遇和挑战也要求数字档案馆转型升级,向智能智慧发展。在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协同、提升,以信息感知、智能处置、整体协同、泛在服务为重要特征,完善基于物联网的档案感知系统、基于云计算的档案数据处理平台、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知识管理平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档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数据流、设备流、业务流、人员流的全面智慧管理。智慧档案馆建设时机已成熟,应加强智慧档案馆顶层规划、政策引导、技术规范、试点建设,通过智慧档案馆建设引领档案馆信息化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3]杨来青.再信息化:档案馆发展战略的思考 [J].《浙江档案》2019(09).

[2]杨来青,李大鹏.智慧档案馆功能与体系架构 [J].《中国档案》2015(07).

(作者单位:河南省档案馆 来稿日期:2019-12-12)

作者:李宝玲

第4篇:城镇化建设的挑战与机遇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国家逐步放宽了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限制。许多农民离开土地寻找新的生计。一部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一部分农民走进城市,成为建设城市、服务城市的新生力量。城镇化进入“乡镇企业带动”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中国 城镇化 挑战 机遇

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开始与发展

(一)背景

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十八大之前,对于城镇化建设,十六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的进一步补充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业内人士普遍的说法是,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是在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虽然从表面上看,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背后潜藏的诸多矛盾、问题也日益凸显。目前中国城镇化率统计是以常住人口计算,按照这样的算法是已经突破了50%,但如果按照有城镇户籍的人数,按照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来说,中国的城镇化率大概只有35%-36%。官方统计的数据是,在城镇打工的2.6亿的农民工中,真正在城市购房的还不足1%;大约有1.59亿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是处于“半市民化”状态。具体到对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布局,更进一步的规划是,在东部地区,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资源(600139,股吧)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在此基础上,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创造新需求,围绕未来城镇化战略布局,下一步国家将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输油气管道和城市交通基础设

施建设,以此来发挥其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为破解城镇化的改革难题,未来除了将大幅度提高农村征地补偿,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之外,还有可能在全国统一推行居住证,而这样的改革,势必也会对解决收入分配、扩大内需等问题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目的

城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是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三)发展

在目前城镇化过程中,应坚持正确的建设方向并注重引导,防止造成重大失误和损失。第一,高度重视城镇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从中国国情出发,城镇化中接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应以城市为主,城市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点和主导方面。其次才是小城镇。正确的城镇化道路应该是稳步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这样才能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第二,要坚决防止大城市病的发生。全国加速推进城镇化,户籍制度正在改革,农民进城的门槛正在降低,进城落户的条件正在放宽,这是加速推进城镇化所必要的。但同时必须坚决防止在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的情况下,城市人口机械性的过快增加,造成道路不畅,交通堵塞;学校不足,学位短缺;供水、供电、供气紧张;垃圾处理不了,浊水横流,河流污染,环境破坏;社会治安恶化等大城市病的发生。城市管理者一定要作好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容量,积极开辟就业渠道,给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条件;做好宏观调控,使城市人口的机械增加与城市公用设施、教育、服务、生产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克服和防止盲目扩镇、建镇热潮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一部分转移到镇,这是必然趋势。但是全国1.9万个建制镇不可能全面扩容,不能一哄而起,必须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做好统筹规划,选择少数有发展条件的镇有重点地扩建和发展。切不可形成扩镇、建镇热潮。

二、我国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

(一)我国的城镇化仍将加速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国家逐步放宽了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限制。许多农民离开土地寻找新的生计。一部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一部分农民走进城市,成为建设城市、服务城市的新生力量。城镇化进入“乡镇企业带动”的发展阶段。二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为适应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跨地区流动,中央提出逐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农民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户籍制度的壁垒开始打破:之后又提出。在城市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人城市就业,城镇化进入“流动就业推动”的发展阶段。 虽然目前我国经济面临一些困难,但经济运行和通货膨胀率都保持在预期变化区间内。随着宏观调控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可以预期,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预计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5%;到 2020年,可达到60%左右。即从2011年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增幅将达到近 10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稳步运行在30%到70%的快速发展区间。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式将加快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但发展方式粗放,且发展质量不高。一是城镇建设过度扩张。在城镇化开发中,部分地区盲目扩大建设规模,低密度开发,分散型建设。土地城镇化远快于人口城镇化,土地利用率低。二是城市常住人口过快增长。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城市常住人口不断上升。由于常住人口增长远快于户籍人口,城市管理压力加大。三是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拉大。大多数在城镇落户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难以享受就业地的基本公共服务,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参加社会保险的比率低,医疗、养老及子女教育等问题难以解决。

(三)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将加快完善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与体制不健全和机制不完善有关。从土地城镇化看。推进城镇化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而目前在土地征用方面还存在一些制度障碍,部分农村居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受到侵犯。从人口城镇化看。2亿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没有城市居民的身份,不能融入所在的城市,也不能享受市民待遇。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新的特殊群体。若管理不当会形成新的社会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现在起到2020年,已不到10年时间,随着改革的深化,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也将不断改革和创新。

三、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资源消耗与生态环境的破坏

城镇的形成发展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其发展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深刻影响着自然环境。城镇化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是由于城镇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所消耗自然资源以及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而引起的。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可利用资源的相机减少,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尖锐。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或消耗行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

发展城市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涵和发动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和促进器,二者相互促进,理想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 工业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推进,二者协调发展。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长期实行重工业化优先发展的战略。而

(三)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粮食问题

农民大量离开原耕种土地,弃耕抛荒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粮食进口率逐渐增高,使得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存在隐患,这不利于中国国家发展和政局稳定。如果中国高层进一步关注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借助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正能量,重新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办集约化大农业,实现中国农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这样城市化就有利于农村大发展,也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反过来,农村的现代化的发展,会剩余更多的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会进一步促进城市建设发展。

(四)部分大城市快速发展出现了“城市病”的迹象

城市因人口聚集而提升发展效率,但也因此产生更多能耗,交通、水电气热等供应压力不断增大,尤其是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过大和过度集中,将出现“城市病”。我国城市的版图正在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延伸。当城市数量越来越多、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后,人们却惊愕地发现,本应为人们

生活提供便利的城市正在遭遇着越来越多的问题。“生活在大城市还有多少幸福感?”

四、结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城镇化史诗,这也是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9%,拥有6亿多城镇人口,截止到2011年年底,全国共有设市城乡657个,小城镇近2万个,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其中农民如何变成市民,是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挑战。建设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的机遇。建设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将使我国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的更大的台阶。 参考文献:

《浅析中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聚焦中国新型城镇化》

[http://topic.eastmoney.com/czhtzjh/]

第5篇:浅析中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城镇化史诗,这也是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9%,拥有6亿多城镇人口,截止到2011年年底,全国共有设市城乡657个,小城镇近2万个,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

其中农民如何变成市民,是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挑战。建设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的机遇。建设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将使我国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的更大的台阶。

一、 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问题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如何让农民成为市民,是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严峻挑战。

现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发展面临四个挑战。

1、人口膨胀

至2012年年底,全国已有13个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人。以北京为例,材料统计显示,近年来,北京市人口数量以年均60万的速度增长,2012年年末北京常住人口2069.3万人,是1986年的两倍多。由于近年来大量人口迁入,北京市人口密度已由1999年的766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1230人/平方公里,超过警戒线。

2、交通拥堵

中国城市上班族平均通勤时间全球领先,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1.7%,比加拿大和美国高出近1倍。以北京为例,北京动车数量从5年前的约313万辆增加到目前的约520万辆。

3、环境污染

根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中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2013年1月以来,连续出现的雾霾天气,让“北京咳”这一名词在民间迅速传播。元凶之一就是机动车尾气污染。

4、资源短缺

根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全国有420多座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10座严重缺水。此外,人口规模急剧增长。资源相对供应不足还导致看病难、入托难、养老难等。如上海医疗服务总量近年来每年上升10%左右,2011年突破2亿人次,而医务人员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加,医患矛盾不可避免地大幅上升。因此,我们必须解决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加强小城镇建设,建设和谐城镇。

二、 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面临的机遇

推进中国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是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要走的阶段,也有利于提高各种市场要素的配置效率,是破除城乡二元隔阂的重要通道,从当前的国家的整体国情出发,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与生存理念转换。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意识觉醒,要求更高的工资与保障性待遇,不再为沿海地区低劣的工作付出劳力,与之相比,更愿意在内地一般城市选择较为体面而有保障的工作。很多农民工多会在家乡附近的县城买房,在距离县城较近的大中城市务工或者经商,相比大城市局促的居住与生活空间,在县城生活则更为舒适。新生代农民工的选择为城镇化建设注入了更多的资源,成为当前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国家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2010年一号文件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关键就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长久以来,进城务工的农民虽然给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城乡户籍差别所带来的家庭保障、子女教育和身份歧视等问题制约了他们在城市的发展,农民很难分享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城乡差距不断增大。国家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同时,中央将完善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财税、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在安排土地利用计划时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以后国家还将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让农民获得了真正进城的条件。中央近几年在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推动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放管理权限。强县扩权这项地方性行政体制改革,试验区域正从原来的浙江迅速扩展到江苏、山东等地,得到各方的积极回应。其是以财政体制的“扁平化”,渐进带动行政体制的“扁平化”,最后以体制改革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上县级政府提供的优越条件,推动产业更加合理地往内地聚拢,更多地往中小城市小城镇布置,进城的农民可以在家乡附近的城市或城镇就业,这给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机遇。

三、 城镇化建设的实践模式与相关思考

城镇化并非是简单的人口城市化的过程,仅仅靠人口转移推进城镇化,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过大的国家中很难实现。因此,应转换思考方向,从更为实际的角度因地制宜、走多元城镇化的道路。从当前全国各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多是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与自然条件,探索着符合自身特点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如成都、重庆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河南的村级社区联建等,很好的推进了小城镇的发展。根据这些区域经验及制度上的创新,归纳出推进农村发展的可行城镇化方向。在不改变乡村人口居住和生活空间结构的情况下,走生活方式的城镇化道路。河南贾峪镇通过“五村联建”,村镇筹资建设综合型现代城市社区,让五村村民集中居住。这样年轻人在农村就可以享受到城市的居住待遇,他们不再进城买房,可以节省出大量的奢侈性花费,抑制由于代际剥夺造成的农村资源的外流问题。贾峪镇因为当地的矿产资源富足,企业为社区联建投入了部分资金,让“社区联建”模式得以推行,新型社区的服务设施更为完善,农业生产更为方便,打造了一个新型的现代化小城镇。以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的方式,实现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彻底消除城乡二元差异,提高乡村的城镇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统一规划和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因果关系综合起来统筹加以解决,促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建立城乡统一和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解决户籍制度问题,促进劳动力融入城镇社会。建立中心城市的统一财政体制和管理体制,保证对辖区的城乡之间的公共物品均衡供给。把农村城镇化纳入到中心城市统一规划中,逐渐建立起以中心城市为中心的城镇带或城镇网络。四川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实践,让农村与城市并行发展,尤其是着力重视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的建设以及连接作用,破除户籍制度所附带的各种歧视性政策,让城乡差异及其二元结构逐步瓦解。

综合所述,中国的城市化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这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但是鉴于中国农村区域广阔、农村人口多的现实国情,快速的城市化会带来严重的“城市病”,只有走渐进式的城市化道路,而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发展的道路成为合理的选择。但是城镇化不能仅理解为人口的城市化,需要通过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强镇扩权等方式,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资源和自身优势,从体制上不断的创新突破,打造多种途径和多种模式的城镇化路径,只有这样城镇化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城乡差异才能逐渐得以解决。

第6篇: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研究

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研究 首先提到一个问题,何为城镇化?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

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

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于2013年12月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和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等六项主要任务。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然而,我国的城镇化目前也面临着巨大机遇,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挑战。

1 我国城镇化面临的机遇

1.1 我国的城镇化仍将加速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国家逐步放宽了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限制。许多农民离开土地寻找新的生计。一部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一部分农民走进城市,成为建设城市、服务城市的新生力量。城镇化进入“乡镇企业带动”的发展阶段。二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为适应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跨地区流动,中央提出逐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农民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户籍制度的壁垒开始打破:之后又提出。在城市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人城市就业,城镇化进入“流动就业推动”的发展阶段。

虽然目前我国经济面临一些困难,但经济运行和通货膨胀率都保持在预期变化区间内。随着宏观调控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可以预期,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预计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5%;到2020年,可达到60%左右。即从2011年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增幅将达到近10个百分点,城镇

化水平稳步运行在30%到70%的快速发展区间。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非农产业的推进,城乡区域差距的缩小。我国城镇化发展动力将进一步增强。

1.2 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式将加快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但发展方式粗放,且发展质量不高。一是城镇建设过度扩张。在城镇化开发中,部分地区盲目扩大建设规模,低密度开发,分散型建设。土地城镇化远快于人口城镇化,土地利用率低。二是城市常住人口过快增长。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城市常住人口不断上升。由于常住人口增长远快于户籍人口,城市管理压力加大。三是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拉大。大多数在城镇落户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难以享受就业地的基本公共服务,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参加社会保险的比率低,医疗、养老及子女教育等问题难以解决。

目前,单纯依靠粗放式消耗土地资源、大规模农村富余劳动力廉价供给和依靠非均等化公共服务压低成本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因此,必须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1.3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将加快完善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与体制不健全和机制不完善有关。从土地城镇化看。推进城镇化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而目前在土地征用方面还存在一些制度障碍,部分农村居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受到侵犯。从人口城镇化看。2亿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没有城市居民的身份,不能融入所在的城市,也不能享受市民待遇。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新的特殊群体。若管理不当会形成新的社会问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现在起到2020年,已不到10年时间,随着改革的深化,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也将不断改革和创新。

改革的主要任务:一是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用补偿办法,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承包地和宅基地带来的财产权益。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促进农村集体土地的公平流转,使农村集体土地出让与国有土地出让同权同价。二是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分离户籍制与福利待遇的联系,逐步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其家属转为城市居民,让更多的农村转移人口。特别是新生代的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三是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在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子女

教育、社会保障、医疗服务、住房租购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权益。

此外,还要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社会管理、行政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探索中国特色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可以预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环境将更加宽松。必将为我国的城市发展带来重要历史机遇。

2 我国城镇化面临的挑战

2.1 资源消耗与生态环境的破坏

城镇的形成发展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其发展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深刻影响着自然环境。城镇化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是由于城镇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所消耗自然资源以及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而引起的。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可利用资源的相机减少,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尖锐。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或消耗行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城镇的土地和淡水两大资源的直接占用或消耗所占的比重还不高,但在人类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诱发的物质消费法则下,全国城镇化发展使用的土地资源占用比例达到20%以上,淡水资源的占用比例达到30%以上。

其次,尽管能源和矿产两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存在于点、线的空间形式,但其资源消费的80%及以上都发生在城镇系统范围之内。

第三,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和矿产资源消耗水平的快速提升,国家城镇化发育的环境基础损耗或被占用程度也发生着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存在于“面状”形式(如二氧化碳排放和酸雨),而且存在于“条带状”或“线状”(如河流污染)以及“点状”(如工业和城镇固体废弃物排放,以及采掘业的地貌环境破坏)形式。

因此,城镇化的物质消费需求使得整个国家的资源环境基础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2.2 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

城市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涵和发动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和促进器,二者相互促进,理想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

工业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推进,二者协调发展。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长期实行重工业化优先发展的战略。而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较少,再加上户籍制度等制度安排人为地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向非农产业转移,所以尽管工业增加值大幅增加,而工业劳动力却增加不多,工业化进程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农民非农业和城镇化。

城镇化过程也是非农化的过程,城镇不仅是第二产业的聚集地,同时也是第三产业的聚集地,城镇化不仅是农民转向工业就业,也是农民转向服务业就业。综合衡量,我国城镇化水平不仅滞后于工业化,还滞后于非农业化水平。

2.3 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粮食问题

农民大量离开原耕种土地,弃耕抛荒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粮食进口率逐渐增高,使得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存在隐患,这不利于中国国家发展和政局稳定。如果中国高层进一步关注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借助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正能量,重新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办集约化大农业,实现中国农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这样城市化就有利于农村大发展,也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反过来,农村的现代化的发展,会剩余更多的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会进一步促进城市建设发展。

2.4 .部分大城市快速发展出现了“城市病”的迹象

城市因人口聚集而提升发展效率,但也因此产生更多能耗,交通、水电气热等供应压力不断增大,尤其是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过大和过度集中,将出现“城市病”。我国城市的版图正在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延伸。

当城市数量越来越多、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后,人们却惊愕地发现,本应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城市正在遭遇着越来越多的问题。“生活在大城市还有多少幸福感?”这样的讨论已成了北京、上海等城市居民的热门话题,因为大城市生活中的种种不便造成了城市居民欲罢不能的心结。“城市病”是随着城市扩张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特殊病症。但它像幽灵般始终驱之不散,不仅危害市民的身心健康,降低市民的幸福感,同时也影响并制约城市的发展,加重社会管理成本,使城市发展处于两难境地。

中国城镇化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这导致我国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快速的城镇化可能会导致“城市病”,所以只能走渐进式发展道路。城市发展规

划师们应该要正确分析我们城镇化目前面临的发展与机遇,合理规划城市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合理结合资源优势,从体制上突破创新,合理规划城镇化进程。

第7篇:机遇与挑战并存――论中国保险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疆平安网讯 中国保险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礼炮声中重新建立,并快速得到发展,经过近60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金融领域不可小窥的三个主要支柱之一,一方面给国家的经济建设起到有利的稳定维护作用,另一方面给人民群众提供了有效的物质保障,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伴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春风一路走来,然而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作为物质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产品保险,并没有快速被社会所接纳,而是作为一个附带品而存在。

直到90年代,改革开放进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保险业才真正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尤其是在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在上海开业,在国内率先引进保险代理人制度后,中国保险业便开始了新的征程。经过严密的筛选、培训,一批批保险代理人走上保险市场。实践证明,代理人在拓展业务、普及宣传保险知识、提供快捷周到的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于是,为确保代理人制度的健康发展,国家首先在上海试点,于1995年12月和1996年4月先后举办了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推行一整套代理人考试、登录制度。自此,全国各大保险公司开始尝试保险代理人制度。保险代理人的足迹刹那间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众多的保险公司顷刻间屹立于各大城市,并在短短几年的不断发展中网点遍布全国各地,保险业的发展以几何倍数递增,中国保险业进入了第一次辉煌时代。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形式的变化,我国的保险业依旧面临巨大的机遇,但是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成为保险业发展的最大挑战;政府和各家保险公司都在努力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以便保险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我国的保险业面临的巨大机遇

1、200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是国家最重要的一次以文件的形式专门对保险业发展提出的意见,很大程度上肯定了保险业的发展和今后的发展前景,为保险业带来了政策上的春风。

2、近几年,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人民群众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需求,同时,政府虽然大力发展社会保险事业,但是也非常注重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尤其是健康类、意外类和投资类,所以政府和保险公司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保险宣传,使得很多群众开始了解并接受保险理念,广大人民群众由被动买保险逐步开始变为主动购买各类保险,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

3、随着中国进入WTO后,保险业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内外各类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代理公司的增多使得保险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但是在不断的竞争中,相互学习,交流,促进了保险业整体,从而提高了保险业的社会影响力,行业满意指数不断提升。 与巨大的机遇相比,我国保险业面临的是更多挑战,成为目前制约保险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我国的保险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1、留人成为保险业最大挑战

IBM公司公布的全球人力资源研究报告显示亚太地区的高级与中级管理层的主动离职率为全球最高,中国则是最突出的体现。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渐放开,国内金融企业主体越来越多,以保险为代表的一些行业出现了“新公司带动集体跳槽”的现象。由于国内保险行业的迅猛发展,目前保险人才的数量明显与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不匹配,因此,如何留住保险人才便成为保险行业的最大挑战。

目前,国内保险行业缺少的是具有诚信和创新精神的员工。近几年,在中国快速成长与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中国保险行业各个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们在发展自己的人员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距离保险业发展的需求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2、保险费率将走向市场化、自由化,价格大战不可避免。

保险费率就是保险产品的销售价格。由于保险公司的经营规模、经营水平、经营理念不同,因此构成各公司产品的基础成本、费用不同,对于利润的追求也不同。所以体现在对外销售的保险产品的保险费率的不同实在是自然不过的事。我国入世后,保险市场全面开放,保险市场日趋成熟发展,保险费率的市场化、自由化将是题中之义。在开始阶段,就如同家用电器的价格大战一样,保险产品的费率大战将不可避免。当然这个“价格大战”,也必须是“明码标价”的而不是私下里各种“回佣”等不规范的行为。价格竞争历来是市场竞争的一个有效手段。经过开始阶段的“费率大战”,保险监管部门正确引导,实现保险费率的市场化、自由化才有可能,整个行业的保险费率才会趋于合理,才可能基本稳定下来,各公司的利润就会平均化。然后保险市场将进入一个更加理性、更加秩序的阶段。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矛盾,需要保险监管部门和各个保险公司共同努力。

3、随着保险市场的全方位开放,保险公司的兼并、收购、合并将不可避免,尤其是内资保险公司和外资保险公司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市场竞争是无情的。竞争的结果,保险公司间的收购、兼并、合并将不可避免。它既可能是外资“吃掉”内资,也可能相反;既可能是外资“吃掉”外资,也可能内资“吃掉”内资公司;既可能是大“吃”小,也可能是“小”而“强”的“吃掉”“大”而“弱”的;也可能是谁也不“吃掉”谁,而是两个或更多的公司联合起来组建新的公司。总之是强者吃掉弱者,弱者联合成强者,强者联合成更强者。保险监管部门要鼓励和引导弱者联合,强者规范。入世后的我国保险市场将不分外资还是内资还是中外合资将在一个规则下竞赛,在一个政府部门的监管下竞争,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当然这对保险业的监管机构也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4、再保险将分流,法定20%再保险将可能被改变。 再保险是保险公司控制自身风险的一个有效方法,是“保险人的保险”。现在有关法律政策规定各保险公司的所有业务的20%必须要分保给国家指定的再保险公司。这一规定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保险公司的创新思维,束缚了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保护了指定的再保险公司的经营。入世后保险监管部门将从市场行为监管转向以偿付能力监管为主上来,只要从源头上监管各公司的偿付能力,规定各公司自留风险的百分比,每一风险单位占自身资本金和准备金的百分比,对于每一笔具体的业务分保,都可由各公司自行决定。同时由于保险市场开放后境外国外的再保险公司要来我国开设分支机构,单独给某个再保险公司以特殊政策也不合世贸组织“国民待遇原则”。

5、保险公司间、金融行业间的混业经营趋势、方式将呈现多样性特征。

入世后中国的市场全面开放,各行各业的市场竞争将变得越来越激烈与残酷。保险公司的产、寿险业之间、保险业与金融其他各业之间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产寿险公司都会把代理或变相经营某些寿险或产险业务为自己的客户提供更为完善周到的服务,至于一些界限不清的业务如医疗费用保险、人身意外伤害责任保险等更将成为各保险公司争夺的对象;保险业为完善自己的服务需要通过银行众多的网点、窗口以及强大的支付结算系统为自己的客户提供服务;同样道理,银行业和证券业也需要利用保险业的特殊功能为自己的客户提供周到完善的服务。至于保险业开办投资连结的保险品种以及保险资金直接间接进入资本市场、保险业设立独立的开放式或封闭式基金更是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融合的形式。传统的金融各业在一个金融系统框架的监管下可以独立运作,但面对金融消费者这个“终端”时,越是整合的、体现出“一站式”服务精髓的,就越具有生命力。入世后,我国的保险业会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创造出适合我国经济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式来。

6、现行的保险代理人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保险代理人制度备受关注。我国目前共有150余万直接从事保险销售的业务人员,他们的正式名称是“保险代理人”。众所周知,近几年保险代理人的留存率太低,给各家保险公司及客户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对保险业造成了负面的社会影响。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保险代理人制度的问题。

首先,保险代理人的门槛是否需要提高,这是对客户的尊重,但是中国保险代理人紧缺这一矛盾使得现阶段提高门槛变得很难,与此同时,社会中对保险代理人还存在偏见,这部分偏见一是由于不负责人的保险代理人误导、诱导客户所致,一分部是人民群众对保险和保险代理人的不理解所致。加上其他因素招募大学生代理人的脚步变得很艰难,造成很多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无法进入保险代理人行列。

其次,保险代理人营销制度的天然缺陷使保险代理人缺乏事业上升通道和职业精神支撑,在这种体制下,保险代理人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全部重心放在保费收入上,造成人均产能低、业务素质不高等后果,并直接导致欺诈误导现象屡禁不止。

再次,代理人不仅要缴纳营业税,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保险代理人而言,税赋过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国家已经对其进行了个税减负,但是未来还需要政府和保险业进一步从根本上完善保险代理人的收入税务问题。 往往机遇就是挑战,他们是并存的,我们要坚信政府和各家保险公司定能紧抓机遇,迎接挑战,逐步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使得中国保险业阔步向前,为稳定国家的经济建设大局,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保险服务,协助政府解决民生问题。尤其是入世后我国保险业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方面,只有正确把握,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搞好改革,修炼内功,开拓创新,那么中国保险市场必将迎来一个阳光灿烂的春天。(完) (责任编辑: 吕涛)

上证交易所:证券业自律监管面临四大挑战

报告说,2006年上证所的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多管齐下促股改的举措使资本市场基本制度改革的预期目标得以实现,上市公司大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大幅下降,较好地防范了权证交易和行权的风险,监管关口前移原则的贯彻落实,也有效地防止了价格操纵等市场违规行为。但在全流通环境下,上证所自律监管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

一是上市公司大股东的监管问题。大股东的利益与市场利益的一致性使得大股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在意自身的股价表现,也有动力通过一些不当的方式牟取利益。

二是专业投资机构的监管问题。交易所会员的抗风险能力和自律意识仍然相对薄弱,会员的净资本状况将成为制约其业务快速发展的瓶颈,使其难以承受更大的市场风险。并且随着市场逐步开放,QFII等境外机构投资者对国内监管法规和执行效力也提出了新挑战。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问题也将成为基金交易监管的重点。

三是市场创新的监管问题。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特性对交易者和监管者都提出了较高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要求。随着融资融券制度的引入,推高股价不再是市场操纵获利的唯一手段,内幕交易的手法也将更具多样性和隐蔽性,对交易所的监察分析和证监会的办案都提出了新问题。

四是跨市场的联合监管问题。如果各个交易所的市场监管工作仍完全隔离、不通信息,则难免出现监管真空或者重复监管的问题。

该报告主要包括市场自律监管制度建设、上市公司监管、会员监管、交易异常监管、自律监管工作的实施效果以及全流通环境下交易所自律监管工作的挑战等六个部分。

2006年上证所首先在监管制度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全面修订了两大基本业务规则《上市规则》和《交易规则》,并完善了中国证监会正在审批中的第三大基本业务规则《会员管理规则》。几大基本业务规则的修订或制定,进一步理顺了制度分工与相互协调。此外,去年上证所还修订或制定了一系列配套业务规则,为监管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对上市公司监管实践中,监管年报显示,上证所紧紧围绕股权分置改革、清欠和信息披露监管三个重点展开监管工作,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完善了配套规则指引,总结成功经验全面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工作。2006年上证所上市公司部先后制订了8份股改工作备忘录,市场监察部共向保荐的证券公司发出监管关注函49份,要求保荐机构及时自查和整改,并先后约见了50家未股改公司的董事长及其大股东代表进行谈话,共向未股改公司发出监管关注函500余份。

第二,灵活采取各种可能的方式和手段,督促清理占用的上市公司资金。上证所专门成立了清欠工作小组,派专员走访占用比较集中的十几个辖区的上市公司和当地证监局,通过座谈会现场解决公司推进清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开展集中清欠。

第三,针对全流通环境下上市公司日趋明显的利润操纵动机,上证所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促进信息披露公平。上市公司部严格按“三重五组”标准操作的工作制度,即初审、复核和总值班三重审核。去年全年共事前审核各类公告3.3万多份,较2005年增长26%。同时加大了信息披露与股价异动联动监管的力度,共向所内市场监察部发出联合监管函88份。

第四,加大惩戒力度,形成监管威慑,进一步加大了上市公司违规惩戒力度。上市公司部全年共发出各类监管函件近1700份,较2005年大幅增长90%以上。在退市方面,2006年上证所共召开专家委员会3次,实施暂停上市公司10家,终止上市6家,实施特别处理40家,撤销特别处理12家。

此外,上证所还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推进公司治理。去年制定实施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董事会议事示范规则》、《监事会议事示范规则》等文件,并配合证监会制定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修订了相关定期报告准则等与公司治理相关的一系列规则。上证所还积极开展培训、明确监管导向,对上市公司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进入了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快速发展阶段。 在会员监管方面,2006年上证所重点是抓规范、促创新。首先加强会员交易权限管理,实现业务风险事前控制。在坚持“关口前移”的监管工作原则上,对上证基金通、ETF一级交易商、买断式回购以及权证等业务上继续实行交易权限管理制度,并重点加强了会员权证创设资格的审核工作,有效抑制了权证市场价格炒作。

其次,全力保障权证交易顺利进行,防范会员权证业务风险。积极采取措施规范证券公司的创设、注销行为,将创设业务纳入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监管,并逐一约见可创设权证的会员公司高管谈话,有效控制创设规模,提醒会员公司高管人员及早回购注销已创设权证。

第三,强化了会员账户管理,限制非规范自营账户的交易。到2006年底共有20家会员的1363个非规范自营账户被采取限制交易措施。针对会员存在“机构使用个人账户”、“个人下挂多个账户”等不规范行为,2006年上证所先后向17家创新类、规范类会员发函,要求规范客户的账户使用行为。

此外,上证所还加强所内、外监管协作,提高监管工作效率,深化与各监管部门间的监管协作;加强与相关证监局的监管信息交流;积极参与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规范类证券公司的评审和会员集合理财计划以及QFII的评审;以及积极配合证监会开展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强化对风险证券公司的日常监管,全年共协助证监会处置风险证券公司10家。

2006年上证所尤其对交易异常强化了监管的针对性。2006年共调查异常交易事件280起,电话提醒营业部356次,向会员通报监管信息75份,约见了10家会员及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谈话。为提高证券监管执法效率,上证所市场监察部还积极配合证监会稽查局对21起案件实施了稽查提前介入调查和评估。

在交易行为监管上,上证所一方面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交易监控和分析,加强对会员自营和集合理财计划的监控,约见借壳传闻多的会员高管谈话,传达监管信息,并加强对基金、QFII和保险公司交易行为的日常监控,特别是基金交叉持股、利益输送、尾盘交易、操纵股价等问题,并加强对上市公司大股东二级市场行为的监控。

另一方面,上证所大力加强对新产品交易的监控和违规账户的处罚。面对权证交易异常活跃的状况,由专人负责对权证和ETF等新产品进行监控,对不听警告的涉嫌违规账户,上证所适时依据《交易所权证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则,对其实施暂停交易的处罚。对于盘中交易严重异常的权证,上证所果断实施盘中紧急停牌,对其暂停交易以提示、化解市场风险,维护权证市场的交易秩序。

面对新的环境和挑战,上证所表示,随着行政管制的逐步放松,市场发展更加需要包括自律监管、行政监管和法制监管在内的强有力的证券监管体系和制度予以支持。上证所的目标是要打造一个高效、诚信、富有竞争力的市场。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交易所的监管工作同样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强化上证所市场的社会公信力。

第8篇:挑战与机遇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很荣幸,能在这个美丽的季节和你们相聚在绿茵如画的经贸园,和你们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

我们很是激动,能够凭着自己的努力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很是骄傲,能够在全国涉外经济最高学府继续深造。五十年来,外经贸大学在“博学、诚信、求索、笃行”校训的指导下,逐渐成为一所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大学。五十年来,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为祖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经贸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国家的栋梁。迈进新千年,两校合并后,经贸园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装扮后的经贸园如西子般的美丽,五十年的文化积淀喷薄出新的生命,改革后的经贸园焕发着青春的气息„„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我相信,我们在坐地大多数人都曾经过“导航”、“启航”、“领航”的指引,都曾品尝过昼夜苦读的艰辛,甚至曾经徘徊在放弃的边缘,终于战胜了彷徨与挫折,稳稳地踏上惠园这片沃土!这里有我们渴求的书林翰海,有我们企盼的学界鸿儒,更有我们向往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之精神!

大浪淘沙,方显真金本色;暴雨冲过,更见青松巍峨!经过考研磨练的我们,经过工作磨砺的我们,更加成熟、稳重而自信。如今,在这研究生新的起点上,我们心中更是充满了期待:期待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期待着结交各方英才,期待着更为硕果累累的三年,在未来的三年里,我们要努力巩固知识结构,钻研理论内涵,丰富实践经验,在以后更为激烈的竞争中乘风破浪,展现经贸之子的风采!

第9篇:挑战与机遇

的确,我也认为新课程对一线教师是个很大的挑战,当然其中也蕴涵着机遇。

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制度改革、竞聘上岗、教学质量的稳定及怎样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并推进数学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对于每一位老师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同一起跑线上,谁能更快地理解、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并如鱼得水地按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谁就得到了机遇;谁不能改进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谁就面对着巨大的挑战。在此,我认为应该做到这几方面:

1、去粗取精,融新旧理念为一炉 ;

2、精益求精,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

3、与时俱进,改“应试”为“素质”;

4、教学相长;

5、温故知新。

所谓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意义、性质、法则、计算等等。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呢?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摸索。

本人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1.如何解决学生计算能力差的问题?1.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2.如何有效地进行探究性学习?3.如何转化学困生?对于这些问题本人也采用过很多措施,但起效不大。在此,望同仁们给点意见!

我平时基本上是这样备课的:

1、确立本节课我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2、大体勾画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哪几步,如引入,小组学习,小组汇报,教师总结,学生练习。

3、设计好每一环节的时间。当备课与实施发生冲突的时候,我就实际情况实际处理,根据当时的情况实施好的方法。

我认为教师在课程中应该承担这样的角色:

1、自我提高的学习者;

2、合作学习的促进者;

3、课堂情景的营造者。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多种功能的复合体,它在教师的师德、能力、个人品质、意识和行为中都得到综合体现,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完善与优化。

在此,我希望同仁们满怀信心迎接挑战,把握机遇。

上一篇:优美散文开头结尾摘抄下一篇:总裁办下半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