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解题方法管理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立足方法论的视角讨论现代会计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讨论会计理论研究的视野与立足点,进而讨论现代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本文认为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Practice-basedResearch)将成为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的重要领域和发展方向,并强调“研究内容的本土化,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的国际化”。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阅读解题方法管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解题方法管理论文 篇1:

浅谈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 要】初中教学中学生阅读理解题失分较多,做题时没有系统的解题方法。通过对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进行培养,学生的词汇量有了较大增加,学生初步掌握了阅读技巧,做阅读更加顺利,提高了阅读效率。教师改变了阅读教学方法,提高了指导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自身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关键词】英语 阅读能力 培养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九年级学生毕业时“读”的标准要求为: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读懂相应水平的常见体裁的读物;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能利用词典等工具书进行阅读;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但是,现在的初中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较弱的现象。随着初中英语阅读量不断增加, 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局限越来越成为阻碍学生提高英语考试成绩的一大障碍。由此可见,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已经摆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本文就是针对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的模式进行阐述。

阅读课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教师对学生阅读过程的指导尽可能根据各种不同的题材设计不同的题目,以达到培养学各种阅读技能的目的。

在这个模式中,激趣导入和文本阅读交流为两种形式所共有的环节,下面逐一介绍操作方法:

阅读能力培养形式一:读读结合型

激趣导入——展示新技能(要点简要说明)——文本阅读实践(学生体验、内化预测、把握文本的主旨大意、事实和细节等常规能力)——文本阅读交流(核对答案,分享、指导解题技能,总结掌握技能要点和体裁特征)——技能再验证(适当补充阅读材料,检测新阅读技能的应用 )

1.激趣导入。

导入虽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小环节,然而却起到承上启下,是复习与新课过渡的重要环节,起着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同时,正确而巧妙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之中。导入时间根据实际一般不宜很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特点,导入方式也不尽相同。在課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导入:

(1)情感导入。

乌申斯基说:“情感所起的作用比单纯理智所抱的信念或比由于惧、惩罚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习惯都强有力的多。”教师教学中应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关注生命文化,积极拓展自身文化素养,主动激发和挖掘情感在学中的积极因素,以情促趣。另一方面,教师利用自身特有的优势,如流利标准的口语、漂亮美观的板書、深厚的语言功底、幽默诙谐甚至富有艺术性的讲解、充满感召力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正直豁达的为人处事态度、大方得体的服饰、表情、气质等都能“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引发学生“敬其师而信其道”的情感共鸣。

(2)肢体表演导入。

教师采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生动的表情进行恰当的表演,创造各种真实的语言环境,无疑能迅速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授“You had better go to see a doctor”时,我设计了一个情景进行表演。在完成复习教学步骤后,我一边拿出手帕拍着头,一边做出痛苦状说:Oh! My God! What’s the matter? I have a headache. What’s the matter with me? I have a headache. 连续重复第二遍后,将小黑板翻转过来,呈现句型: What is the matter with you? I have a headache. 接着我指着句型启发学生提问;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笔者再次表演疼痛动作,并回答: I have a headache. 而后,我继续表演弯腰、捶背动作,并且连续咳嗽,引导学生发问;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我夸张的咳嗽后,答道:I have a cough. 通过连续的肢体语言的直观表演和模仿逼真的表情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程。

(3)歌曲播放导入。

为激发学生兴趣,可以儿歌的形式进入新课,例如涉及到讲生日的话题就唱生日歌(Happy birthday to you! ),涉及到人物,我就让学生听关于人物的儿歌等。无论是一首歌(song)或是一首谐律歌(chant)都一样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对初一新生课前播放“字母歌”——ABCDEFG……、“问候歌”——How are you?、月份歌——The months of the year,或者放一首学生容易懂的英语歌曲,使学生注意力迅速转向课堂,便于提起学生兴趣,也便于教师组织新知识的学习。

(4)温故知新导入。

知识是连贯的,可流动。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以旧带新。处理好认知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知识。

例:在初二英语(下) What were they doing? 教学中,可从复习现在进行时入手,导入过去进行时:(is/am/are +v—ing →was/were + v —ing)。教师课前叫五个同学到黑板教学进行任务演练:课堂上在黑板上绘图,S1:画马;S2:画猫;S3:画小汽车;S4:画兔子;S5:画树。当五个学生画时,老师问在座的学生:

T:Look!What are they doing now?

S:They are drawing.

T:What is S1 drawing?

S:He/She is drawing a horse.

T: What is S2 drawing?

S:He/She is drawing a cat.

……

(5)疑问导入。

“学贵有疑”,疑是积极思维和探索问题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八年级下册 Lesson 7: Planting trees.中,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前让学生思考问题: Why are plants important? Why do we need trees? What kind of things can plants do?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敢疑、善疑,使之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

2.展示新技能。

首先,初中英语试题中的阅读文章题材多样(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历史地理、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体裁形式丰富(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以及新闻报道、广告、通知、操作说明、表格等)。其次,阅读理解主要是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归纳概括、逻辑推理以及对材料的評估能力等。在阅读技巧上,提醒学生要注意文章的个别词或句子、文章的某细节或情节、文章的主题或背景知识、文章的结论或结局、文章内涵的寓意等。针对每一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把通过这篇文本需要训练的阅读技能给学生先提示。

常见的英语阅读技能有:

(1)获取段落的主旨和大意。最有效的办法是找出主题句。一篇文章(或一段文章)通常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展开的。而这个中心意思往往由一个句子来概括。这个能概括文章或段落中心意思的句子叫做主题句。因此,理解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的中心意思首先要学会寻找主题句。主题句一般具有三个特点:1)表述的意思比较概括,相对其主句来看,这种概括性更为明显。2)句子结构较简单,多数都不采用长、难句的形式。3)段落中其它的句子必定是用来解释、支撑或发展主题句所表述的主题思想的。

在一个段落中,大部分主题句的位置有两种:1)主题句在段首。这种情况相当普遍。一般新闻报道、说明文,议论文大都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叙事方法。2)主题句在段末。用归纳法写文章时,往往表述细节的句子在前,概述性的句子在后,并以此结尾。这种位于句末的主题句往往是对前面细节的总结,归纳或结论。

(2)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猜测词义也是一种英语阅读能力。英语阅读理解试题中有不少这样的题目。任何一个实词,只有在一定的上下文中才能表示一个确定的词义。上下文的作用就是帮助确定上下文中的词、短语或句子的意义。据此,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利用上下文来猜测词义,即从已知推求未知,也就是用我们所熟悉的词或短语来猜测我们不熟悉的词的词义。

猜测词义時,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1)根据上下文已知部分进行逻辑上的推理。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方法有下列几种:根据定义或解释猜测词义;根据并列、同位关系猜测词义;根据同义、反义、因果关系猜测词义。2)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语法分析。3)依靠常识和经验做出判断。

(3)确定细节和事实。在阅读理解题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考查细节和事实的题目。这类题目相对容易一些。这些题目有两个共同特点:

1)凡属针对特定细节的考题,其正确答案大都可以在阅读材料中找到对应的文字部分作为验证。这一部分可能是一个词或短语,也可能是一个句子或相关的若干句子,但句式、用词和表达方式不同。

2)干扰项往往是主体思想与细节混杂,正确答案细节和非正确答案的细节混杂,甚至真假混杂。因此,要做好阅读理解中的确定细节和事实的题目,一要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信息点,二要排除干扰项。

(4)进行合理推断。所谓推断,就是根据阅读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推断出未知的信息。即把有关的文字作为已知部分,从中推断出未知部分。需要推断的有关文字可能是词或句子,也可能是若干句子,甚至是全文。

3.文本阅读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训练学生跳读能力(scanning)、略读能力(skimming)、细读能力等。此时教师根据需要设计问题,并指导学生综合运用阅读策略。此时教师的角色是辅导者、教学环境的设计者,教学气氛的维持者,而不是教学活动中唯一的主角或操纵教学的决定者。教师在教室内走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正确率。在这一阶段,学生的阅读效果与阅读策略的使用密切相关,选择适当的阅读策略对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十分重要。把阅读策略的训练细化到每一次阅读活动中,明确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的和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使每一次阅读都对学生有帮助。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指导和培养学生快速捕捉特定信息和细节信息的能力,把握全篇,完成理解的训练。

4.文本阅读交流。

教师找个别同学说出答案,并与他进行方法探讨。方法探讨从询问学生的问题答案入手,询问学生如何得到他的答案,在得到答案过程中用了什么方法,学生回答为通过文章段落中的关键词的方法得出问题的答案。探讨解题方法的过程也是再一次为全班同学进行学法指导的过程。归纳总结所读文章的体裁具有特征,为以后阅读做基础工作。

5.技能再验证。

教师出示新的阅读理解任务,先带着学生共同审题,通过题干的关键词到文中定位相关信息,即通过关键词,定位段、句、词。然后,应用巩固阅读策略。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巡视,核对答案,让学生分析自己是如何定位关键信息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解题策略指导。目的在于在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训练学生阅读技巧,通过阅读题干和选项,确定定位关键词,增强阅读目的性,培养阅读策略和解题策略。

阅读能力培养形式二:读写读结合型

激趣导入——布置阅读任务(文本任务阅读,应用各项技能)——文本阅读交流(核对答案,培养解题技能,总结掌握技能要点和体裁特征)——总结提升(分析、提炼文本中的新语言知识或文本结构)——文本再构(提供新情景,模仿写作)——作品交流。

1.激趣导入用法同阅读能力培养形式一。

2.布置阅读任务。

阅读时间控制要合理,限时阅读让学生学会掌握阅读速度。文章选材由易到难,从分散到集中,结构紧凑,集趣味性、思想性与概括性为一体;题型全面;在归纳、总结、实践中,让学生学会阅读技巧。 根据设计的问题,分组竞赛,带着问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阅读任务,使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成就感,从而培养了阅读能力。

3.文本阅读交流。

在学生完成布置的阅读任务后,先在组内核对答案,探讨小组内做得是否一致,如果一致,交流一下当时做题的思路,都用了阅读的那些技巧;如果不一致,指出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错在哪里,大家共同讨论解题思路,寻找文章中的信息,查依据,找出症结,理清思路,以后再遇到这类体裁的文章该如何做,把解题方法记录下来。

4.总结提升。

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各种语言素材是学习者学习语言的蓝本,也是学习过程的起点。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语言素材,为适当文本再构打下基础。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首先分析、提炼阅读文本中出现的对学生有用的新语言知识,包括单词、短语和句子。其次分析所阅读短文的文本结构,理解文意后,从结构方面观察其行文思路,从主旨方面感受其思想深度,同时关注文章的表现力

5.文本再构。

阅读教学重在语言技能,与听说读写相对应,文本再构是交际过程,与语义整体、主题内容相对应。因此通过文本再构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尤其重要。学习语言的主要手段是模仿,模仿對于英语学习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启发学生通过模仿,创造性的输出文本,关注学生语言迁移能力的发展,注重从模仿到创造的过渡。教师应多渠道利用资源,通过基于教材的文本再构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用心感受英语的语言魅力,认真体味英语的文化内涵,大胆进行英语创作。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进行文本的创编,可以增加语言的输入输出量,并能有效地增加学生语言运用的机会,这是语言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方式。其次,在文本创编过程中要把握好一个适度,“新的知识必须在接近孩子发展水平的区域内,即‘最近发展区’”,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也要注意不要过长过难。第三,无论什么时候,在教学中教材是不可忽视的,无论创编什么文本都不能在脱离教材的情况下去实施,否则会本末倒置,两极分化严重,能力强的孩子可能越跟越好,能力弱的可能会导致最后直接放弃的后果。

基于教材和学生基础的再构文本作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更加丰实、具体、生动。教师在再构文本时并不是一味增加生词,提高文本难度,而是巧妙地复现学生已经学过的语言,并适度拓展少量的新词句,使文本内容可学、易学又值得学。这样的整合和再构文本,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语境和语量,提升了单位教学时间内语言输入和感知的效益。

6.作品交流。

让学生把自己写好的作品在小组内或全班同学面前进行阅读展示,展示结束后,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说一说用到了刚才阅读短文中的单词、短语、句子或文章结构。这个环节是阅读的提高部分,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阅读技能,也使学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境界。

下面举一个课例来做具体说明:

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冀教版八年级下册, Lesson 11: Amazing Plants, 本课时教学材料是一篇214词的说明性文章。作者分4段阐述了4种不同的植物和它们的特征。教师希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整体理解技能,理解概念之间的上下义关系并能利用该关系,猜测生词大意,通过对这些令人惊奇的植物,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精神。

(1)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向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进行快速阅读——扫读,将段落与图片相匹配,教师在学生开始行动之前,做出方法提示:注意关键词!之后,在学生进行快速阅读时,教师在教室内走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正确率。接下来,教师找个别同学说出答案,并与他进行方法探讨。方法探讨从询问学生的问题答案入手,询问学生如何得到他的答案,在得到答案过程中用了什么方法,学生回答为通过文章段落中的关键词的方法得出问题的答案。探讨解题方法的过程也是再一次为全班同学进行学法指导的过程。设计意图在于通过谈论图片,使学生明确图片的核心内容,通过扫读阅读材料,找到关键词与图片匹配,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意,思考文章插图对文章内容的说明作用。

(2)教师询问学生找出段落大意的方法,引导全班同学回顾了跳读阅读方法。针对本节课的跳读阅读,主要采用先读段首段尾句,进而迅速确定答案的方法。进行完阅读方法回顾之后,学生开始进行跳读训练。在学生进行跳读过程中,教师在教室内走动,随时为同学提供帮助,同时进一步了解学生们完成阅读任务的情况。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师生讨论做题思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通过略读每段内容,确定每段标题,加强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3)教师实施显性教学策略,进一步归纳总结阐述如何获得文章和段落的标题,即如何准确迅速获得段落和文章的大意。这时需要找到文章的主题句。那么如何找到主题句?主题句通常在文章的第一句,但有时在句尾、句中,或者还可能需要全篇归纳。接着教师给学生三篇新的阅读材料,主题句就在文章的第一句,训练学生的略读策略。设计意图:改变以往的隐性阅读教学策略,实施显性教学策略,就要明确告知学生这一策略的名称、功能,如何掌握等。实施显性教学策略,要提供学生体验、掌握该策略的训练实践,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策略,体验、内化该策略,体验到成功感。

(4)教师实施显性教学策略,通过与学生共同从具体词汇总结提炼出一般词汇,体会词的上下义关系,并启发学生思考词的上下义关系对于学习詞汇的启示。得出结论,一是通过词汇图使词汇记忆得更牢固,二是利用词的上下义,猜新词。教师先举例示范,接着学生实践。设计意图在于充分利用文本内出现的带有上下义词汇的词,训练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能力,为策略训练做好准备。

(5)教师出示新的阅读理解任务,先带着学生共同审题,通过题干的关键词到文中定位相关信息,即通过关键词,定位段、句、词。然后,应用巩固扫读策略。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巡视,核对答案,让学生分析自己是如何定位关键信息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解题策略指导。设计意图在于在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扫读技巧,通过阅读题干和选项,确定定位关键词,增强扫读目的性,培养阅读策略和解题策略。

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使学生掌握了阅读技巧,提高了阅读效率。大多数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速度得到了提高,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立强.中小学教育科研操作指导[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3]陆锡钦.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与思考[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0 (10).

[4]顾海燕.初中英语阅读课中的有效提问[J].中小学英语教学,2013 (3).

[5]黄如英.英语阅读研究的文献计量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 (11).

[6]徐颖萍.给阅读插上翅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初探[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 (11).

作者:万红霞

阅读解题方法管理论文 篇2:

现代管理会计研究方法论

摘要:本文立足方法论的视角讨论现代会计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讨论会计理论研究的视野与立足点,进而讨论现代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本文认为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Practice-based Research)将成为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的重要领域和发展方向,并强调“研究内容的本土化,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的国际化”。

关键词:研究方法论规范会计研究方法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 管理会计研究

当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但是,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却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出现“繁荣中的窘困”现象。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会计理论研究者的关注与思考。

一、现代会计研究方法论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会计理论研究水平的高低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密切相关。20世纪60年代以来,受经济学和财务学的影响,西方会计理论研究引入了实证研究(Positive Research)方法,从而形成了规范研究(Normative Research)与实证研究并存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长期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基本上都是规范性研究。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开始引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客观地说,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引入会计领域,对于拓展会计理论的研究视野,促进会计理论研究迈向科学化方向,确实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以此贬低甚至否定规范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及其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的地位,同样不科学。因此,如何正确看待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以及它们各自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的地位便成为一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

(一)从总体上看,实证研究属于感性认识层次,它难以对事物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根据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人类的认识存在阶段性。认识的过程可以分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它主要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具有直接性、生动形象性、表面性和片面性等特点,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不再是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而是关于事物本质、规律性的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概括性和本质性等特征。

笔者认为理论是人们对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不管如何具体地描述或定义理论,理论虽然来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它不是也不可能是实践的“原样照印”,更不等于工作总结或工作报告。理论作为一种理性认识,已经把握了事物的本质与发展的规律性,可以预见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但是,有些理论可能在将来才能指导实践,这就是理论的超前性。因此,理论研究不等于对策研究。应该站在认识论的高度来认识会计理论。有鉴于此,会计理论,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对会计实践经过辩证思维活动所形成的理性认识。会计理论自然也应该具有超前性,否则,就会成为会计实践的“原样照印”。当然,会计理论作为对会计实践的理性认识是否科学正确,还需要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功能也就在于此),人们根据检验的结果,应用辩证思维,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理性认识(此乃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之功能所在),如此反复循环,就可能逐步把握会计的本质与发展的规律性,形成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通常选择某个命题或假设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进行检验。这实际上就是“小题大做”,“就事论事”,犹如“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每个“盲人”都确实摸到“大象”的某一部分,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但是,他们都无法得到“大象”的整体认识。即使将每个“盲人”所得结论综合起来也难以形成对“大象”的整体认识。然而,不能否认的事实是每个“盲人”都摸了“大象”而不是凭空想象。实证会计研究者以一定假设为基础,通过收集数据,对假设进行检验,得出相应的结论。这个结论只是局部的,相当于“大象”的某一部位。因此,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注重局部,其结论只不过是某个时点会计实践的直接反映。期望以某个经过检验的“假设”来把握事物的整体是不可能的。从总体上说,实证会计研究属于认识过程中对事物局部的感性认识。这就是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任何实证会计研究形成的局部理论,只有通过规范研究将对会计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之后才能把握会计实践的本质,对会计形成整体认识,从而才能有效地发挥其指导作用。因此,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这个局限性需要由规范会计研究方法来弥补,在众多实证会计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会计的规范研究,将实证研究得到的感性认识通过辩证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会计理论研究的是以人为主体的经济现象这就决定了:(1)经济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以人为主体的经济现象是极其复杂的,即使是研究纯会计技术方法的应用也是如此。因为它加入了人的思想、行为和动机。在这种环境下,会计学者要探索、研究会计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进行相应的理论研究是相当困难的。在多数自然科学领域中,研究者都可以采用控制实验的方法,即除了所研究的对象外,所有其他事物都保持不变的实验方法。然而,会计学者在检验会计实践活动的本质和理论研究时却因为社会经济现象的独特性而基本不具备这种实验条件。(2)大多数的会计实践活动不具备可逆性和可重复性。会计实践活动是不断变化的过程,而不是对前一个会计实践活动的简单重复。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强调实验及其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会计学者却难以达到如此的“境界”。实证会计研究者详细地提供其假设、研究思路及其数据来源,以期显示其“可证伪性”和“可重复性”。事实上,这种“可证伪性”和“可重复性”只是某个时点会计实践活动的静态表现而已。社会在发展变化,未来未必就是历史的必然延伸。某个时点会计实践检验过的“假设”按照同样的方法及数据来源在将来某个时点进行检验未必得到同样的结果。如此,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所奉行的研究命题的“可证伪性”和“可重复性”未必存在。即使存在,也无非是特定时点特定数据的验证,这对会计理论研究的意义远不如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意义那么大。

会计理论研究不仅要揭示“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揭示“应该是什么”。“是什么”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和时点性的静态表现。也许,今天“是什么”,明天甚至更远的将来就未必如此。“应该是什么”才是事物之本质特征,只有掌握了“应该是什么”才能预测事物未来发展进程。作为一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实证会计研究强调“可证伪性”和“可重复性”本身就降低了其研究的水准。科学的理论应该具有超前性和预测性,实证会计研究方法难逃“就事论事”之嫌。更进一步说,“科学的可检验性,不仅要求用经验事实验证理论的结论,而且要求针对理论的逻辑加以检验”,“科学理论的可检验性,不能狭隘地理解为仅仅是关于理论结论的经验证实,而且应当将它视为具有可被逻辑检验的属性”(谷书堂等,1998)。因此,科学的理论也可以相互检验。

(三)任何事物都有其质与量的规定性,都是质与量的统一

体,但并非任何事物都可以量化 事物是复杂的、多样化的,从而也是丰富多彩的。有些事物有序,有些事物则无序,而无序中又可能隐含有序。一般有序的可以量化,而无序的则难以量化,有时甚至只能靠人的悟性来感悟它。这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道。这样,对事物的描述既可用“量”的方式描述,也可以用“质”的方式描述,既有理性思维,又有悟性思维。于是,在会计理论研究中,也有侧重于“质”的规范研究和侧重于“量”的实证研究。会计不仅仅是度量问题,还有许多丰富的内容。会计信息不是枯燥的数字,而是社会财富转移或利益分配的基础。会计表面上是一些技术方法和数字,但是,这些技术方法和数字的背后却隐含着人的行为动机,而人的行为动机最终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乃文化因素使然。量化未必能够完整地描述会计的本质特征。由于“质是把某事物和其它事物区分开来的规定性,而量仅仅是把同质事物区分开来的规定性”(陈新汉、吴惠之,1995)。 因此,在会计理论研究中,规范研究为体,实证研究为用,实证研究要服从和服务于规范研究。西方国家的会计理论研究似乎进入了“唯实证论”困境,并已经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我国正处于会计理论研究的繁荣时期,应引以为戒。

(四)作为会计理论研究者,尤其是有志于成为会计学大师的学者,应该富有创新精神,而不是验证别人提出的,甚至是一些不证自明的假设或命题和结论 在西方国家,实证会计研究发展到今天,尽管轰轰烈烈,但是,总体上看实在是缺少富有创意的研究成果。在现有的会计理论宝库中,实证会计研究的贡献实在太小,绝大部分经典之作还是规范研究的产物(刘峰,1997)。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确实出现一些“假大空”的问题,但是,这并不是规范研究的问题。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假大空”与我国的学术环境尤其是文献引证制度有关,我国规范会计研究还很不“规范”。

当然,理论也要联系实践,完全缺乏感性认识而创造的“理论”,严格地说,不能称为理论。会计理论具有超前性,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能够在某个时点得到实践的检验。有人据此感叹“现在中国有些会计文章是写给五十年乃至百年之后的人类看的”。这是对理论的误解。理论的科学价值在于其超越时空性。如果有人今天写的文章,五十年乃至百年之后人们还想看,那这个人可以算是大师了。笔者倒是担心现在有些文章过不了多久就没有人想看了。“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是事实”。历史上不是有过在当时难以为实践检验的理论成为现实的吗?科斯(Coase)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的理论在今天引起经济学界重视就是其中一例。但凡学术大师都是提出学术观点或命题或思想,而不是一味验证别人提出的命题。

近年来西方会计理论研究陷入“唯实证论”困境的表现就是一些所谓“顶尖杂志”(Top Journal),如会计研究杂志(Journal ofAccounting Research)、会计与经济杂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Economics)和会计评论(The Accounting Review)等三大会计学刊发表的绝大多数都是实证会计研究方面的论文,以致有人担心规范会计研究会退出历史舞台。笔者认为这多少有点“杞人忧天”。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的关系犹如西医与中医的关系。西医强调“对症下药”,每种药品都有相应的适用症状。中医则强调人体机能的全面调理,通过调理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如果这个比喻恰当的话,今天在我国西医相当流行,有谁能否认中医的存在呢?

研究方法本身应该“百花齐放”,独尊实证研究方法,贬低规范研究方法,本身就不符合学术规范。我国会计学界目前所做的实证研究,绝大部分是用我国的数据验证国外已经验证过的命题。进一步说,会计包括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领域。事实上,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比较适合市场层面的问题,对于企业层面或非市场层面的问题就不那么适合。因为数据资料不容易取得。财务会计的市场层面问题比较适合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管理会计则比较适合采用案例(Case Study)或实地(Field Study)等研究方法。

笔者对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基本持批判态度,但是,批判不等于否定。实证会计研究的“假设”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规范会计研究色彩。在实证会计研究过程中提出重要而有意义的“假设”实际上已经闪烁着其研究者的思想火花。实证会计研究应作为规范会计研究的组成部分,通过它修正规范会计研究过程中存在的某些主观性的结论。笔者认为,要提高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水平应该以规范会计研究为主,以实证会计研究为辅,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研究方法的选择应该视研究问题、研究者现有知识背景和特定研究方法对特定研究的可行性而定。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方法论当然是重要的,但毕竟只是研究问题的手段。会计研究的目的,归根到底,除应能解释和预测会计现象外,还必须适应人们不断改进会计及其报告的需要,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葛家澍,2002)。然而,目前我国会计学术界似乎有点“矫枉过正”,过于重视研究方法。有些人尚未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提出要用某种方法,让问题适应方法。这是沿袭长期在学校读书做习题的方式,题目都是书本或老师给出,自己只要选择方法解题,目的是学会某种理论或方法,并非解决问题。问题导向还是方法导向是研究和学习的区别之所在(李怀祖,2004)。

二、会计理论的研究视野与立足点

笔者历来强调,与财务会计的社会化特征不同,管理会计具有企业化和行为化特征。由此,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与财务会计有所不同。探讨会计理论的研究视野和立足点是讨论现代管理会计研究方法论的前提。

(一)会计理论的研究视野 现代企业制度、金融市场与会计学科具有共生互动性(胡玉明,1996)。金融市场与现代公司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共生互动性,全方位地促进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使会计信息成为“社会财富分配或利益转移的基础”。今天,财务会计已经社会化,即使是富有个性化的管理会计也密切依存于企业组织结构及其面临的环境。因此,我们不能局限于“就会计论会计”,而要拓宽研究视野,从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的角度来研究会计理论问题。许多会计问题如果从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的角度看也许并不难解决。基于本文的主题,下面仅从管理科学发展的角度讨论现代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视野。

管理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基础是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当前管理科学发展表现出如下趋势:(1)战略管理受到高度重视。战略管理包括战略的制定与战略的实施两个方面。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特别强调从环境的变化中寻找机会并及时进行战略调整,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在这方面,作业成本计算、作业管理、战略绩效评价大有作

为。(2)在复杂的决策中重视信息的作用和人的行为。近年来,管理科学逐步认识到解决复杂的管理问题不仅需要进行定量分析,而且也需要进行定性分析以及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并以此作为定量分析的基础。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和行为科学的结合。会计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系统。任何会计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人的行为问题(行为的背后是经济利益),一切会计都是行为会计。毫无疑问,在这个方面,行为会计大有用武之地。(3)重视提高组织的素质及其应变能力的研究。在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环境中,组织的应变能力尤其重要。一个组织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应变能力,才能长久地生存和发展。企业应变能力来源于市场信息的获得,管理会计的作用不可低估。(4)重视合作性竞争的研究。由于企业已经从竞争转向竞争合作,企业必须与供应商、顾客甚至竞争对手建立程度不同的战略伙伴关系。因此,有一系列新的管理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管理会计重视价值链(包括社会价值链和企业价值链)分析正是这方面的体现。

可见,会计理论研究不能“就会计论会计”,而要从会计主体——企业组织及其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来研究会计理论问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真正认识和理解管理会计理论问题,就必须超越“此山”(会计),转变会计‘理论研究思维,拓展研究视野,从更高、更宽的境界来研究会计理论问题。

(二)会计理论研究的立足点 会计理论研究包括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或对策研究)两个层次。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也没有国别。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也是如此。只有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具体环境以及科学原理的具体应用具有国别特色,受具体的历史、社会条件制约。任何国家的科学家对科学发展做出的贡献都具有普遍意义。因此,不存在基础理论层面的所谓“国家特色”。会计基础理论本身具有普遍性,没有国界,也没有国别,存在国界和国别的是会计理论的应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不同层面,其立足点也不同。基础理论研究的立足点是世界性的,不存在国别问题,而应用理论研究的立足点则是区域性的,存在国别问题。毫无疑问,我国的应用理论研究应该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国情,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会计准则的研究基本上属于应用理论研究。可惜的是,我国会计准则的研究“洋味十足,地方风味不足”。

人们强调理论要联系实际,但是,理论尤其是基础理论具有超前性,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能够在某个时点得到实践的检验。理论的科学价值在于其超越时空性。如果只用某个特定时空范围的实践来验证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不仅不符合理论具有超前性的特点,而且可能束缚基础理论研究者的创造性思维,导致基础理论研究窒息,严重影响理论的创新。

会计的应用理论研究则不然。会计是技术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会计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文化因素以及由此形成的价值取向。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我国的会计应用理论研究不能忽视这一点。因此,我国的会计应用理论研究应该立足于我国具体国情,借鉴国际主流的研究方法研究我国的具体会计问题。我国会计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企图靠外国人来解决我国会计问题是不现实的。在这里文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将我国会计应用理论研究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以超越时空的文化因素为立足点,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具体会计问题。

但是,笔者并不否认市场经济具有共同的因素。这一点决定了有必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但“立足中国”是根本),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先进有效的经验或方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然而,也应该看到,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试图将各国经验或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在实践中是难以做到的。因为各国经验或方法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有机整体,难以简单地剖析取舍。就应用理论研究层面,笔者赞同严复先生所说的“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中体西用”实际上行不通。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在国外行之有效的经验或方法,一旦引进、移植到中国来就不灵。因此,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经验或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必须对其“精华”所带来的“效益”与其“糟粕”所引起的“成本”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研究我国现实经济环境中是否存在可以克服或弥补其“糟粕”所带来负面效应的内在土壤。

一般地说,越是具体的经验越具有特殊性,也就越带有国别特点,就越难以运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先进有效的经验或方法中,那些比较抽象、理论层次比较高的内容反而对我国更具有借鉴价值。这从另一个侧面反证,基础理论研究具有国际化特征。

总之,我国会计学发展的趋势将是国际化与本土化之统一,即会计基础理论研究的国际化与会计应用理论研究的本土化。但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理论研究,关键都在于创新。唯有创新才有发展,任何形式的模仿和简单照搬都没有前途。

三、现代管理会计研究方法

在管理会计研究中,既要注重规范研究方法的应用,更要注重调查、实地或案例乃至实验研究方法的运用。现代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包括:

(一)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Survey Research)方法可用于描述性、解释性或探索性的研究,通常以个体为研究单位,虽然也使用其他的分析单位,比如群体或互动,但他们仍然需要把个体作为受访者或资料提供者。有时,人们期望搜集原始资料描述某个群体的状况,而这个群体太大,以致无法直接观察,这时调查研究可能就是最好的方法。严谨的概率抽样能提供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该样本成员的特征能反映较大群体的特征。而严谨的标准化的问卷,能保证从所有受访者那里获取相同形式的数据。调查研究一般遵循如下程序:(1)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2)设计问卷(使理论概念具体化);(3)样本抽选;(4)发送问卷并收取问卷;(5)分析问卷;(6)撰写研究报告。

调查研究有两个很重要的技术:抽样技术和问卷设计技术。这两个方面做到科学严谨对调查的效度(Validity)和信度(Reli-ability)都十分重要。调查研究方法一般适合于对大样本特征的描述。审慎地根据概率方法抽样,并结合一份标准化的问卷,能很好地描绘一个大型的群体特征。调查研究使得大样本的调查具有可行性。大样本数对于描述性和解释性的分析非常重要。当要同时分析几个变量时,尤其需要足够大的样本。但是,在设计标准化问卷时,往往很难做到适合所有受访者。调查研究很少能处理社会生活的情景。即使问卷可以提供这方面的信息,调查研究者也很少能把握受访者在整个组织状况中的所想和所为。因此,调查研究并不能测量社会或组织行动,它只能收集过去行动的自我报告(受访者自我评估)。

(二)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Experimentation Research)方法

是通过控制自变量的变化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从而寻找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研究适合于范围有限、界定明确的概念与假设。它特别适合于假设检验,适合于解释,而不适合于描述。例如,试图研究制造业经理们对作业成本计算的偏见,并想找出解决的办法。可以假设这些经理对于作业成本计算的知识了解越多,越会减少他们对作业成本计算的偏见。这样就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经理的偏见与学习的关系。首先可以举办一个关于作业成本计算的经理学习班或让经理看一场关于作业成本计算应用典型案例的录像。在开班或看录像之前,对这些经理们的偏见进行测量,测量他们的偏见程度。在学习或看录像之后,再重新测量他们的偏见水平,看学习班和典型案例录像是否有效果。

另一种实验研究就是模拟试验,把企业的素材或数据,按照实验者的要求和设计进行模拟,检验事先设计的命题。例如,要验证作业成本信息更具有管理含义这个命题,可以将企业的现实成本数据按照实验者的设计方案,采用作业成本进行模拟计算,比较其内含的管理含义。

(三)实地研究 从方法论来看,实地研究(Field Study)是以组织行为为基础的研究合乎逻辑发展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实地研究代表着现代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发展。实地研究是管理会计研究者为了增加其研究的真实性而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借鉴了组织行为学、人类文化学等学科研究的许多方法。

在有关组织行为学理论文献中,“实地研究”这个术语存在相当明确的定义并得到广泛运用,在会计文献上,费雷拉(L.S.Fer-reira)和麦钱特(A.Merchant)认为,实地研究这个概念包括以下特征:(1)研究者与企业组织的参与者(从高层领导到基层员工都包括在内)有着直接的、深入的接触(联系)。尤其是在现场谈访(Interview)和直接观察(Direct Observation)活动中更是如此。这些直接、深入的“接触”是提供研究数据的主要来源。(2)研究本身集中并致力于真实工作或流程(Real Task or Process),而不是研究者人为创造的某种境况。美国会计学者尹(R.K.Yin)认为,实地研究是一种经验调查,它是调查研究存在于企业组织的客观实在的(非想象的)结构关系内部的现象。(3)研究设计是非结构化的,它随着研究观察情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实地观察,而不应把某种偏见(倾向)和某种固有不变的框框强加于实地观察。这种虚心的态度在实地研究的早期尤为重要。(4)数据的表达(Presentation),应包括对企业组织上下关系及其实践的详细解释与说明(Description)。实地研究应提供详细的背景和实践说明,从而让人们理解具体的管理情景。(5)研究报告面向学术界。这个特征将那些供课堂教学使用的案例报告和面向实践者的建议性报告排除在实地研究之外。

根据卡普兰教授的研究,实地研究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

第一,项目选择(Choice of Subject Matter)。总的来说,一个好的项目或课题必须对实践或理论具有显著意义或价值。一般的原则包括:(1)现实性原则。一个研究项目必须反映企业组织当前管理实践的需要,必须为企业组织解决管理会计的实际问题提供有效指导。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部分管理会计实地研究者都选择了职业经理人在当前管理实践中所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柔性制造系统(FMS)、适时生产系统(JIT)和全面质量管理(TQC)的背景下,人们对作业成本计算、成本动因、作业预算、绩效评价等具体管理会计的研究。项目的意义与质量高低通过其对企业组织管理层的实践价值体现出来。(2)理论性原则。管理问题不等于管理科学问题。从理论引出具体的实地研究项目。实地研究项目的选择应该对管理会计理论的拓展具有现实或潜在的推动意义。研究者希望通过实地研究获得更有效的理论或验证或修正理论。根据统计分析,学者们对这类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实践上已有重大突破,但在理论上还没有人或很少有人进行研究和总结的问题。其目的在于丰富、填补有关理论内容。例如,早期的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的研究。其二,实践结果与现有理论文献的观点或知识相悖的问题。其目的在于验证已有理论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即证伪),以修正某些理论观点,改写现有理论文献。(3)造性原则。该原则的体现与上述两个原则的贯彻有直接的关系。但在此要强调的是研究者自身的研究背景与素质对选择管理会计实地研究项目的影响。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研究项目应该是对理论或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其创造性的大小通过其对理论或实践的贡献大小得以体现。根据创造性原则,选择研究项目不仅与研究动机有关,而且还与研究者的背景和素质有关。首先,对“现实世界”错综复杂的管理会计现象的鉴别,直接取决于研究者对现实世界的洞察力与感悟力。其次,研究者本人对实地研究的认识与理解程度,决定了其是否能够以“虚怀若谷”的心胸与气度,充分深入现场,运用灵活的方法进行实地研究。最后,选题过程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因此,研究者需要对所涉及道德领域及其知识范围有足够的认识,并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激励策略。这样,研究者才能通过对管理会计实践活动的分类、类比、辩证思维推理等活动确定具有创造性的研究项目。早期这种创造性相对容易实现。那时许多选题基本上都是前人没有描述或解释过的问题。研究具有垄断性。现在这种垄断性逐步降低,创造性原则对研究者的素质要求更高。

第二,实地研究设计(Research Design)。研究设计必须考虑内在效度(Internal Validity)和外在效度(External Validity)的影响。内在效度指在研究中能有效控制自变量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的程度。研究的内在效度越高,说明研究者越能清楚地解释研究结果。外在效度指研究设计所取得的结果具有普遍适用性程度。根据专家实地研究的经验,研究设计的内容包括:(1)根据项目选择研究现场。这里的研究现场相当于“样本”,选择研究现场可以理解为“抽样”。(2)搜集研究数据。(3)对各种变量数据进行补充分析。

第三,实地研究数据的表达与解释(Data Presentation and ln-terpretation)。这指在利用获得的实地研究数据对研究变量进行分析时,以什么方式表示数据和控制变量及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控制分析的有效手段和过程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对最终研究报告的贡献进行解释和说明。

第四,实地研究结果的评估(Evaluation of Result)。一般而言,研究结果的有用性通过其对管理会计理论或实践发展的潜在影响予以评价。以实地为基础的研究成果,对“现实世界”进行观察和描述,从而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实地研究特别适合那些不宜简单定量的社会科学或研究议题,最适合在自然情况下就人的态度和行为以及跨越时间的社会组织过程进行的研究。许多人将实地研究与案例研究(Case Study)视为无差异。笔者认为两者存在差异。观察行为、总结并报告观察结果是案例研究的重要环节。与案例研究不同,实地研究介入样本企业比如设计各种管理制度,改变或引导样本企业的管理行为。而案例研究只对样本企业现有做法进行观察、总结、研究,从中提炼出经验或教训。另外,研究周期也不同。实地研究的周期比较长。

鉴于管理会计具有企业化和行为化特征,管理会计研究者不能离开企业组织及其管理活动研究管理会计问题。笔者认为,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Practice-based Research)将成为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的重要领域和发展方向。今后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重点就是对管理会计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找到一个能够解释、指导并可以应用于实践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胡玉明,2004)。总之,笔者倡导“研究内容的本土化,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的国际化”。

(编辑 李泽国)注:本文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胡玉明

阅读解题方法管理论文 篇3:

英语阅读理解之高分攻略

摘要:分析近几年高考阅读的特点,都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为了让学生在高考阅读板块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有针对性的解题技巧。

关键词:高中英语 提高成绩 阅读能力 解题

英语阅读理解题型在高中英语试卷中所占分值是整个试卷分值的一半以上(阅读理解、完形填空、改错都包括在内),它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阅读的过程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 有助于巩固和扩大词汇、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可以训练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 是教学大纲规定的高中英语教学目的之一。可以说英语阅读理解是英语学习的大半壁江山,对于好多考生来说,成也阅读,败也阅读。可见,要把英语学好,首先得搞好阅读理解,做好阅读理解题,是获得高考英语高分的关键。对于做好阅读理解,见仁见智,本论文结合平时教学中的经验体会,谈谈如何做好英语阅读理解。

一、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

英语阅读能力在整个英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增长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提高听、说、写等能力的有力杠杆。阅读理解题是考查学生对活的语言材料的理解能力,即通过阅读材料获得信息的能力。具体说来,阅读理解能力测试的主要要求是:(1)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大意,以及用以说明主旨大意的事实和细节;(2)既理解具体事实,也理解抽象的概念;(3)既理解字面意思,也理解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意图等;(4)既理解某句、某段的意义,也理解全篇的逻辑关系,并能根据文章进行推理和判断;(5)既能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去理解,也能结合中学生应有的常识去理解。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强调学生要学习和掌握课文内容所涉及的语言知识(词汇、 句型、语法和习惯用法等), 以及了解课文内容所涉及的文化背景, 进而在阅读方法、 阅读速度、阅读技巧和阅读理解的准确度和深度(阅读欣赏)上得到提高。精选材料, 扩大阅读范围, 增加阅读量。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使所选材料在题材、体裁、难度等方面适合教学的实际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在日益丰富的阅读材料中充分享受阅读体验, 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在这个层次的要求下,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

1.课外进行广泛的阅读

高考阅读理解所考查的内容涉及地理、历史、体育、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特殊人物、事件或原理等很多方面,文中也会出现较多的专有词汇,如果学生平时涉猎知识较宽泛,考试时即便文章非常难,即便词汇量不是很大,但是对于这篇文章学生做得肯定不会太差。比如涉及到足球,那么热爱足球的学生很快就可以根据个别人名、几个比分判断出这是哪一场比赛,是哪两个队在进行比赛,比赛的性质、比赛的地点、比赛的结果学生都是成竹在胸,但是对不熟悉足球的学生就会形成干扰。因为,毕竟里边有一些专有词汇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他们的信心,而对那些了解的学生相对就会好一些。所以大量的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对英语阅读的理解。对于英语底子较差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训练,训练就从他们熟知的文化知识入手,提升自信,久而久之英语水平也会相应提高了。

2.要具备一定的词汇量

词汇量是阅读理解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就很难读懂文章,获取信息也就无从谈起。而记单词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学生普遍认为最难、最枯燥的事情。基础好的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学习单词,但是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根本行不通。整篇文章都看不太明白,还谈什么学习单词?所以笔者采取的方法就是要求学生每天定量反复背诵课本要求识记的单词之外,把近期做的阅读理解题中出现的生单词以介绍、教发音的方式每天讲两个,第二天提示英语说汉语,或反之。慢慢积累,这种做法使学生拿到阅读理解题后,觉得刚记过的单词就在文章中,这样一来学生的记忆就比较深刻了;再者就是通过构词法来记词,从而达到让学生扩大词汇量的目的。

3.要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

许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些文章生词量并不大,有的句子甚至连一个生词都没有,但不能正确读懂其中的含义,这就是语法问题了。如在阅读中遇到令人费解的长句、难句,就可以借助语法对句子进行适当的分析,搞清各部分的关系,即缩句去找主句,然后找从句及其他修饰成分,分清是什么样的从句,并列还是从属关系,和什么并列、修饰什么,结合上下文语境,就可以对其含义作出准确判断。例如:She will be among 19,400 runners who will carry the flame along an 85,000mile, 130day route across five continents.这句话中出现了定语从句,其修饰的词是“runners”,而主句的主语是she,she只是runners这类人中的一个,所以你不能单纯理解为she要跑完全程,这样一来意思就明晰了。

4.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

在词汇量和语法知识都具备的情况下,学生们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技巧才可进行有效阅读。

技巧1:阅读三步骤:

A.泛读:通过略看文章的总体结构安排或文章的标题来预测文章是说人、说事还是说物,抓住文章大意和主题句,明确作者的态度和意图(多看首段和结尾段)。

B.寻读:在确定了文章主要的讨论内容之后,把所设置的问题进行阅读,然后再在文章中寻找与其相关的句子或段落,并标注其题号,对不相关的内容一带而过。

C.细读:了解试题题干以及各个选项所包含的信息,然后对相关信息进行快速定位后,再将其进行整合、分析、对比,有根有据地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答案。此法加强了阅读的针对性,提高了做题的准确率,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技巧2:分门别类识别文体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内容更趋向于信息化、时代化,内容涉及新闻、广告、科普、医疗、教育等。文章的体裁也从记叙扩大到产品说明、逻辑推理及实际应用等五花八门。不同的文体阅读要求与方法不尽相同。记叙文阅读主要抓四大要素:when,where,who,how。这类文章有时会要求学生就事件所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序,如:Choose the right time order of the following events。议论文是阐明作者对人或事的好坏的立场观点,因此阅读时要正确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理清论证思路及得出的结论。如: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 something can be described as

.这样的问题就与作者的立场和观点有直接关系。应用文是最贴近日常生活的文体,这类阅读应简明扼要地抓住所需信息即可,统览全篇,摘寻要点。

另外还要注意不要遇见生词就查词典,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猜词能力。因为查阅词典会影响阅读速度,而且学生会养成对词典的依赖性。而通过猜词不仅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有利于提高做猜词题的能力,也能进一步增加词汇量,可谓一举三得。当然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经过大量的阅读练习,并且运用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从而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三、解题时的注意事项

1.解题时要充满自信

由于有些同学对阅读理解存在一种畏惧的心理,因此考试做题时心理就难免会紧张,特别是再遇到几个生词就头脑发胀,从而使自己的思路更加模糊不清。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阅读中遇到几个生词或几个难以理解的句子是常有的事,也是正常现象。按照大纲的要求,试卷中允许有不超过3%的生词,只要认真分析,仔细阅读,这些生词和句子很可能并不影响你的解题,所以答题之前学生首先要有正确的心态。

2.扫读全文,理解全文的主旨大意

拿到一篇文章,首先要快速扫读全文,虽为扫读,但不可漫不经心,阅读时也应聚精会神,力求尽可能多地获取材料中的信息,只是这次遇到的生词和难句先不必去处理,不要因纠缠文中的个别生词和难句而影响了对全文的主旨大意的了解。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用略读、 扫读、 跳读等技巧快速阅读, 搜寻关键词、主题句, 捕捉情节、人物、观点, 并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语篇大意。抓主题句是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主要方法。主题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用归纳法撰写的文章, 大都是表述细节的句子在前, 概述性的句子居后, 此时主题句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它总是依据上文的细节推出结论或建议、 归纳的要点或得出的观察结果和印象。用演绎法撰写的文章, 大都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写作程序, 即从概述开始, 随之辅以细说。这时, 主题句就是文章的第一句。当然有些文章需要读者自己去归纳。主题句往往对全文起提示、启迪、 概括、归纳的作用。主旨大意题、归纳概括题、中心思想题往往直接可从主题句中找到答案。

3.对症下药,各个击破

了解全文的大概意思之后,再把短文的问题简单看一遍,弄懂题意,然后带着问题再去寻读全文。这次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抓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寻读也就是迅速的查找需要了解的信息,是为某些特定的问题而阅读,因此阅读时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对与问题有关的数据,词句等仔细阅读,认真理解,通常文章绝不是互不相干的句子杂乱无章的堆砌。如记叙文多以人物为中心, 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 按事件的发生、 发展、结局展开故事; 议论文则含论点、论据、结论三要素, 通过解释、举例来阐述观点。学生可根据文章的特点详读细节, 以起因、发展、结果等为线索, 找出关键词, 运用提纲, 勾画出完整清晰的文章主题。逻辑推理, 做好深层理解题。在实际阅读中, 学生要根据字面意思, 通过语篇逻辑关系研究细节的暗示, 推敲作者的态度, 理解文章的寓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层理解。深层本理解题主要包括归纳概括题和推理判断题, 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深层理解必须忠于原文, 要以文章提供的事实和线索为依据, 立足已知推断未知; 要求学生对文字细节信息进行分析、 推理和判断, 不能就事论事。要懂得根据上下文进行词义猜测。学生在考试中往往有一些单词不认识, 要求能从构词法、上下文语境等方面去猜测词义。

4.结合不同的考查内容,采取相应的解题对策

(1)事实询问题:这类试题通常是以疑问词what,who,when,where,why,how等引起的特殊问句,就文章中某一词语、某一句子、某一段落或某一具体细节和事实进行提问。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弄清题目和每一个选项的含义,然后按题目要求寻找与之相关的细节,正确估计答案来源,同时注意题目和文章中的暗示作用。

(2)推理判断题:此类题目要求我们通过表面文字信息去推测文章隐含的意思,对文章的发展情节及作者的态度、意图等做出合乎逻辑的的推理判断。这种题目要求我们在阅读时要抓住文章的主题和细节、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对暗含在文章中事件的因果关系,人物的动机,以及作者未言明的倾向、态度、意图、观点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分析和判断。同时善于抓住文中实质性的东西,不要被假象的表面信息或似是而非的东西所迷惑。另外在推断作者态度时要力求从作者的态度、观点去思考,切勿想当然,凭个人的观点习惯看法来回答问题。

(3)数据推算题:此类题型要求我们就文章提供的数据,以及数据与文章中其他信息的关系做出计算和推断,然后做出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在解题时,要在理解了题意的前提下去认真分析与数据有关的信息,若数据信息较多,还要注意弄清数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清有用与无用信息,最终做出正确的判断。

(4)主旨大意题:此类题目用以考查我们对文章主题或中心思想的领会和理解能力。在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注意每段的中心句,抓住每一段的主题句。一般主题句都是用来表达一段主旨大意的,因此,只要找准每段的主题句,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最佳标题也就不难确定了。

总之,要想做好英语阅读理解不仅要有广泛的阅读量、扎实的语言基础,还要注意技巧。只要平时多阅读、多积累,笔者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很快地提升。

参考文献

1.龚苏娟.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探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2).

2.张勤英.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技巧[J].中学外语教与学,2002(7).

3.陈世琦.中学英语快速阅读初探.教学与管理[J],2009(2).

4.覃建平.如何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J].中学英语之友,2009(3).

作者:黄小菲

上一篇:开学典礼学生发言稿优选3篇下一篇:扶贫办工作计划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