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农产品贸易分析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我国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相互影响越来越明显。农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对于确保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要。如何抓住机遇、面对挑战,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升我国农产品企业竞争能力,大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外农产品贸易分析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外农产品贸易分析论文 篇1:

中澳农产品贸易研究综述

摘要 当前,中国参与农产品国际贸易,既是国际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国内农业发展中需要面对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通过对近年国内外学者关于中澳农产品贸易研究的梳理,廓清了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现有研究的缺失,提出了深化与拓展研究的切入点和方向。

关键词 中澳;农产品贸易;研究现状;缺失;展望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24.001

A Summary of Studies on Sino-Australian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

QI Hai-jia,TONG Guang-j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 150040)

Key words Sino-Australian;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Research status;Deficiency;Prospect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572019AC03);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专项(18JLD310)。

作者简介 祁海佳(1993—),女,河北涿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合作。

*通信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合作研究。

收稿日期 2019-07-16

当今中国经济正与世界深度融合,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解决中国农业面临的粮食安全、产品结构失衡、成本上升、环境承载力令人担忧等问题当然离不开国际合作。中国和澳大利亚的经贸合作,可追溯至冷战的20世纪70年代。进入21世纪,随着两国经济在资源、资本及技术等领域的互补性不断增强,农业合作日益密切。在“一带一路”倡议引导下,农业经贸活动空前活跃,中澳农产品贸易倍受理论与实务界关注,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贡献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根据相关成果可做以下分析和展望。

1 中澳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

1.1 中澳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张晓兰等[1]认为,澳大利亚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拥有世界上一流的农业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中国和澳大利亚的人口、土地资源和农产品种类存在较大差异,两国农业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双方在农牧业牲畜和相关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前景广阔。徐洪等[2]从经济结构角度分析,认为澳大利亚的农业和畜牧业高度发达,农牧业自然资源丰富,相比之下,中国农业较为落后,但劳动力资源丰富。两国的农业部门自然是具有互补性的。在成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前,虽然双方在农产品贸易谈判方面存在许多异议,但同时这些差异代表着两国农业未来合作潜力巨大。双方都应该关注未来,不应急功近利。郭生祥[3]认为目前的中澳合作有“三多三少”现象:贸易多,投资少;矿业多,农业少;资源多,服务业少。澳大利亚改变双速经济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没有农业合作,难以克服双速经济困难。澳大利亚先进的农业发展模式和良好的资源优势与农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而这些也正是中国所需要的资源。中国和澳大利亚,一个具有生产能力的优势,另一个具有市场消费的优势;一个拥有资源优势,另一个拥有资本优势;一个市场相对成熟,另一个市场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两国通过采取国际农业合作机制,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1.2 中澳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李慧燕等[4]在中澳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乳品进口贸易的影响研究中,就预测到未来谈判的重点仍然是两国农业贸易和澳方投资问题,其中乳制品贸易是中国和澳大利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在中澳乳制品贸易中,澳大利亚主要向中国出口,而中国仅在几年内出口少量奶粉和炼乳。这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和澳大利亚乳制品资源的自然禀赋。在国际竞争力方面,澳大利亚乳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中国乳业的竞争力较弱。成立中澳自由贸易区必将對中国的乳制品进口产生重大影响。在自贸签订协议后,董琴[5]、蔡肖琴[6]同样认为协议中农产品的开放贸易将对中国的农业产生最大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日益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的背景下,国内乳制品及相关企业将受到重创。该协议将增加澳大利亚中国的乳制品及奶粉的出口量,并将对国内乳制品企业产生巨大影响。此外,周向阳等[7]提出,在开放羊毛产业的条件下,中国的羊毛产业将受到冲击,同时,纺织服装业将受益,这些利益将大于羊毛产业的损失。保护羊毛产业,羊毛及相关产业均将受益。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羊毛及相关产业的生产和贸易来看,在建立中澳自由贸易区时采取保护羊毛产业的政策略好于完全放开羊毛产业。

Qi等[8]提出,两国在经济收益上存在不平衡,在其他问题上也存在担忧,比如中国的粮食安全和澳大利亚的失业问题,但长达十年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进展缓慢,给两国都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一方面,中澳自由贸易协定(ChAFTA)仍能为两国带来相当大的福利收益,这当然是值得两国考虑的第2个最佳选择。另一方面,无论如何实施ChAFTA,仍然需要更密切地关注最脆弱的部门,即中国的农业和澳大利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它们更有可能受到ChAFTA的影响。因此,可能仍然需要一个渐进的过渡期使调整过程更加平稳。中国粮食安全和澳大利亚创造就业的困境能否以及如何成功解决,不仅取决于两国,还取决于不同利益集团如何合理互动。

2 中澳农产品贸易特征与增长研究

2.1 中澳农产品贸易特征研究 李莎莎等[9]强调,基于互补原则、比较优势的农业贸易活动促进了全球农业贸易活动参与国的农业发展和经济繁荣。刘李峰等[10]在其对中澳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与前景研究中,通过分析中澳两国农产品不同种类的相对贸易优势,发现中澳两国同类农产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差异,农产品贸易具有明显的互补特征。两国间的贸易符合双方的利益需求。王晓英等[11]通过测算得出,中澳农产品贸易出口相似度不高,且中国进出口澳大利亚农产品结构不太合理,但互补性较强,贸易强度高,农产品贸易联系紧密。

Azhar等[12]提出贸易模式的演变仍然是国际经济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尚无法确定国民经济越来越有竞争力和快速增长的中国的出现将如何影响现有的比较优势模式。中国的近邻尤其担忧,因为它们在传统出口市场面临着竞争加剧的局面。Mcdonald等[13]研究指出,双边贸易流动产生了澳大利亚和中国间高度的贸易互补性,表明更自由的贸易将有助于增加双方的贸易收益。

2.2 中澳农产品贸易增长因素研究 近年来,许多学者们研究了中国与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特征与增长。周海燕[14]认为,中澳自贸区的建立使两国农产品贸易日趋活跃,中国出口澳大利亚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澳大利亚出口中国多是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符合两国农业生产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澳大利亚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需求效应。李艾婧[15]利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分析得到中国对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进口需求效应和出口竞争效应,且2种效应的总贡献率逐渐增加。

3 中澳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

刘李峰等[10]运用TSC、G-L等指标分析了中澳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和特点,结果表明,两国产业内贸易程度低,贸易产品集中度高。

刘桂荣[16]通过对1996—2013年中澳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得出,中澳农产品贸易属于产业间贸易。产业间贸易的特点表明,中澳间农产品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两国实际上都在出口具有各自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孙致陆等[17]利用G - L指数、Brü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Thom & McDowell垂直型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对1992—2011年中澳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与结构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中澳农产品贸易中同时存在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总体水平相对较低。中澳两国不同类型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存在显著差異。贸易比重较高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反之成立。中澳农产品贸易的增量变化主要来自产业间贸易,但产业内贸易的作用逐渐增强。中澳产业内农产品贸易的增量变化主要来自垂直产业内贸易,但近年来横向产业内贸易的作用有所增加。经济规模、人均收入差异、澳大利亚市场开放程度、澳大利亚对华直接投资和农产品贸易不平衡对中澳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和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何惠[18]分析指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扩大了中国农产品市场的规模,大大降低了新农产品开发的风险,并在短期内降低了新产品种植和新技术开发的高投入成本,进而推动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中国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国农产品开拓澳大利亚乃至更多国家的市场奠定坚实基础。中澳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可以提高中国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农民的分散管理,缺乏劳动效益和规模效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得不到妥善保护。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可以促进中国农业相关企业走上规模经济的道路,有效提高农产品的经济价值,同时降低成本。中澳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将加快中国农业产业相关科技和管理经验的传播,通过规模经济实现两国农产品分工,消除中国相对劣势的农产品,扩大强势农产品的生产,从而推动中国主导产品和支柱产品的快速发展。

国际贸易中一个公认的经验是战后贸易的大部分扩展采取产业内贸易(IIT)的形式,通常被定义为同一产业货物的同时进出口。预计东亚区域内的贸易将遵循类似的模式[12]。Zhang等[19]研究表明,中国经济的多方面自由化带来了中国贸易的成功,见证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长率和激进的模式转变。中国的经验可能为产业内贸易的解释和理论的发展提供重要信息。

4 中澳农产品贸易竞争性研究

4.1 中澳农产品贸易依存度研究 张燕等[20]认为,总的来说,中澳间的进出口有很强的相互依存关系,但依存的程度不同。澳大利亚对中国的贸易依赖程度大于中国对澳大利亚的贸易依赖程度。中澳两国的经济增长均离不开双方互相的支持。中澳双边有巨大的贸易潜力,发展前景广阔,贸易利益共享空间广阔。与此同时,中澳间的贸易摩擦值得关注,需要考虑贸易效率问题。杨泽琛[21]研究发现由于资源禀赋差异,中国对澳大利亚有较强的外贸依存度,中澳农产品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较弱,且竞争力不强。

4.2 中澳农产品贸易潜力研究 孟庆子[22]发现中澳农产品贸易规模大、增长快,但中国持续逆差不利于贸易平衡,并以2002—2015年的中澳农产品贸易数据为样本,结合引力模型引入新模型TPt来表示并分析了影响两国农产品贸易潜力的因素。刘李峰等[10]采用贸易特化指数TSC,通过当年的贸易数据测算分析,衡量两国农产品贸易潜力的大小,结果显示,中澳农产品贸易的未来潜力的增长将主要表现为中国进一步增加对具有比较优势的澳大利亚农产品的进口。

5 中外农产品贸易相关研究方法应用

刘桂荣[16]研究指出,产业内贸易指数通常用于衡量中澳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也是衡量贸易伙伴关系的重要指标。除了用于工业制成品的贸易,近年来它也被用于分析农产品贸易。在考虑两国农产品贸易关系时,如果两国出口产品的结构和类别相似,则表明两国间的贸易具有竞争力,反之,两国间的贸易是互补的。因此,产业内贸易指数可用于衡量两国贸易的互补性;王晓英等[11]采用了出口相似度指数(ESI)、贸易互补性指数(CI)、贸易强度指数(TII)以及相对贸易优势指数(RTA)并结合测算结果对中澳农产品贸易进行了较为完整的实证分析;孟庆子[22]同样采用贸易互补性TCI指数、ESI指数结合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来分析中澳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中国和澳大利亚农业贸易数据取自UN Comtrade数据库,采用HS92二进制编码分类方法的农产品分类数据,并以引入引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测算两国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刘艺卓等[23]以面板数据分析中澳两国关税壁垒对贸易的影响;周海燕[14]采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结合CI指数分析了中澳农产品的互补性,

利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到2020年中澳农产品贸易额将有大幅度增加,其中,澳对中出口增长较中对澳更快,且农产品种类不同,两国农产品增长结构不同;佟继英[24]采用贸易专业化指数(TSC)评估中澳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及产品集中度,同时引入CMS模型对中澳农产品贸易竞争力进行了分解分析;张跃等[25]也运用TSC指数、出口相似度指数和市场相似度指数来分析中澳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力特性;孙人极等[26]研究了中澳贸易自由化对中、新、澳三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影响,并引入了全球贸易分析GTAP模型。

此外,学者对于中国与其他国家农产品贸易的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存在潜在的借鉴性,如佟光霁等[27-28]依据1996—2015年中俄农产品贸易数据,运用GL指数、GHM指数、FF指数和N指数测算中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和结构,利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标准显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贸易互补性指数(TCI)和产品互补指数(CI)分析了中俄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的变化特征;孙致陆等[29]利用UN Comtrade数据库中HS二位编码农产品的贸易数据,采用RCA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产品出口相似性指数和TII指数,从贸易互补性、竞争性和增长潜力3个方面对中国与印度农产品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耿仲钟等[30]在其对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的农产品贸易的实证分析中,同样运用了上述指数分析法,除此之外还引入了出口市场特化指数(ES)、GL、BI和HI在内的3种产业内贸易指数;李莎莎等[9]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C)来衡量中国与东盟、欧盟等贸易伙伴国之间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张国梅等[31]在分析中国对金砖国家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中引入了CMS模型,并指出CMS模型已成为研究对外贸易波动与出口国际竞争力变化趋势的重要模型,用于解释贸易增长的源泉及影响因素,对于一国贸易政策特别是出口贸易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Sheng等[32]使用一个修正的引力模型,结合明确的显示比较优势,考察了两位数商品水平上双边贸易的决定因素。

6 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中澳农业贸易研究的整体理论分析框架大多数都遵循国际贸易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缺少探索性突破;研究多侧重于当前的贸易形势、特征分析和政策建议,以扩大中国对澳大利亚的农产品出口和两国农产品贸易发展与合作的前景为主要目的,对持续稳定发展考虑不够;在比较优势、互补性和其他特征的分析中,仅从1~2个特征视角入手,全面的分析尚有缺失,特征间的内在关系体现不清晰;相关研究方法虽具有多样性,但在数据选择上存在着局限,无论是采用SITC还是HS产品分类方法,它们大多数都采用类或章层面的数据,细化至组的研究几乎没有;部分学者结合产业内贸易进行分析,但对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影响缺乏分析。

另外,关于合作促进贸易升级的研究不断丰富,成果主要为对策和建议研究,集中体现在改善贸易地位、促进贸易发展与合作等方面,但总体来说还缺深度与广度。而澳大利亚作为一个奉行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联邦中的独立国家、自然资源人均与绝对量丰沛的国家等特征的研究样本,研究其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所得的特殊结论具有哪些普适性未来也有待探讨。

参考文献

[1]张晓兰,赵硕刚.澳大利亚经济形势分析及中澳经贸投资合作建议[J].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2017(3):43-46.

[2]徐洪,祝然.建立中澳自由贸易区的机遇与挑战[J].当代經济,2013(3):70-71.

[3]郭生祥.中澳经贸关系新趋势[J].全球化,2012(Z2):60-64.

[4]李慧燕,魏秀芬.中澳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乳品进口贸易的影响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11):77-84.

[5]董琴.中澳自贸区实质性协议的签订及其影响[J].对外经贸实务,2015(1):21-24.

[6]蔡肖琴.中澳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奶业的影响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7):74.

[7]周向阳,肖海峰.中澳自由贸易区建立对中国羊毛产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3):35-43.

[8]QI C Y,ZHAO X H.The economic impacts of the China-Australia Free Trade Agreement-A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8,47:1-11.

[9]李莎莎,李先德.我国与贸易伙伴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比较分析[J].价格月刊,2018(11):55-62.

[10]刘李峰,刘合光.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前景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5):45-50.

[11]王晓英,王嘉铭.中澳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态势及增长潜力分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8(6):36-39,46.

[12]AZHAR A K M,ELLIOTT R J R,LIU J T.On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 quality in intra-industry trade:An empirical test for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8,19(2):336-344.

[13]MCDONALD D,NAIR R,RODRIGUEZ G,et al.Trade flows between Australia and China:An opportunity for a free trade agreement[C]//Proceedings of ABARE Conference Paper.Canberra:ABARE,2005.

[14]周海燕.中国与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互补性研究[J].世界农业,2014(9):105-108.

[15]李艾婧.中国与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增长的原因及趋势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5(8):179-184.

[16]刘桂荣.FTA背景下中澳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基于贸易关系、非均衡性和增长潜力的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6(6):72-78.

[17]孙致陆,李先德.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与结构: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实证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83-91.

[18]何慧.浅谈中澳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对我国农业影响[J].知识经济,2012(6):97.

[19]ZHANG J H,VAN WITTELOSSTUIJN A,ZHOU C H.Chinese bilateral intra-industry trade:A panel data study for 50 countries in the 1992-2001 period[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2005,141(3):510-540.

[20]張燕,高志刚.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中澳双边贸易效率及潜力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5,31(12):20-30.

[21]杨泽琛.中澳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分析[J].纳税,2019(8):135-137.

[22]孟庆子.中澳农产品贸易潜力的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世界农业,2017(9):131-139.

[23]刘艺卓,冮月鹏,刘岩.中澳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世界农业,2015(9):117-120.

[24]佟继英.中澳农产品贸易特征及国际竞争力分解:基于分类农产品的CMS模型[J].经济问题探索,2016(8):155-164.

[25]张跃,刘恩财.中澳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问题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4):233-236.

[26]孙人极,顾研.中澳贸易自由化对中新澳经济、贸易和产业的影响:基于GTAP的模拟分析[J].亚太经济,2017(1):77-84,165.

[27]佟光霁,石磊.基于产业内的中俄农产品贸易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7(6):89-100.

[28]佟光霁,石磊.中俄农产品贸易及其比较优势、互补性演变趋势[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5):110-122.

[29]孙致陆,李先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印度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基于贸易互补性、竞争性和增长潜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12):68-78.

[30]耿仲钟,肖海峰.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特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6(6):81-88,112.

[31]张国梅,宗义湘.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8,34(9):143-146.

[32]SHENG Y,SONG L G.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Australia-China bilateral trade[J].Economic papers,2008,27(1):41-56.

作者:祁海佳 佟光霁

中外农产品贸易分析论文 篇2:

加快农业国际接轨步伐 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

随着我国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相互影响越来越明显。农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对于确保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要。如何抓住机遇、面对挑战,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升我国农产品企业竞争能力,大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日前,记者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上,采访了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任、中国贸促会农业行业分会秘书长倪洪兴。

农产品市场周刊:请您介绍一下贸促中心举办的三大国际展会——薯博会、渔博会和种博会的办展理念、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倪洪兴:农业贸促中心是农业部为统筹农业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而成立的专职贸易促进机构。2004年成立以来,我们不断提高贸易促进公共服务能力,积极打造以国际性农业展会为基础的贸易交流平台,在农产品营销促销和国际市场开拓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农业展会是面向农业企业的服务产品,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两个整合”上,一是产业整合,二是市场整合。在我们举办的几个展会中,清晰的主题定位、规范的组织流程、专业的服务队伍、高效的管理系统都是围绕更好地发挥展会“两个整合”作用而不断完善的。一个好的农业展会应当成为促进农业贸易发展、巩固贸易成果、扩大贸易影响的交流平台,城市经济和农业经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关联纽带,产品、科技、资金、信息、人员集中交汇的经济磁场。

中心举办的“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迄今已成功举办17届,展会规模从最初的3000平米扩大到4.8万平米,中外参展企业由不足300家发展到近1000家,已成为规模亚洲第一、全球第二的渔业盛会,全球渔业生产、贸易及合作的重要互动平台。2012的展会上共有来自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的930多家企业参展,共有18个国家和地区以展团形式参展;展会共有海外参展企业近400家,展出面积占40%;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0余名采购商和专业人士到会参观。该展会专业化的运作模式、国际化的组展机制、网络化的招展招商、数据化的用户管理和巡回式的办展方式已成为农业领域品牌展会的标杆和旗帜。

“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自2008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5届,累计展览面积7万平米,参展国家数近100个。其开创的“展览交易+高峰论坛+田间示范”的种业会展新模式,被同类展览纷纷效仿,已成为种业展览的标准模板。正在举办的第4届的“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也得到国内外薯业企业和相关机构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

农产品市场周刊:除了国内办展以外,中心在推动我国农产品营销促销和市场开拓方面还有哪些举措?这一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什么?

倪洪兴:随着我国农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农业贸易促进事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2011年底,农业部印发了《全国农业贸易促进规划(2011-2020年)》,为农业贸易促进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不仅要把国外企业和采购商“请进来”,还要把我国优秀农业企业“带出去”。因此,在举办专业化的来华展之外,中心还积极组织企业赴国外参加展览,召开推介会、洽谈会,以及多种形式的境外促销活动。在组织这些贸易促进活动时,不论是遵循“产地就近”或“市场就近”的原则,其核心都是为满足企业和农业生产经营者顺利接轨市场、降低交易成本的需要。

中心成立以来,先后组织境外参展、参会活动近百次,其中比利时布鲁塞尔渔博会、韩国首尔国际食品展、巴西国际食品展、马来西亚国际饮食品贸易展、土耳其梅辛农业与园艺博览会、美国天然及有机产品展、世界种子大会、欧洲马铃薯大会等项目深受企业欢迎。此外,中心还直接组织企业赴境外举办推介活动,先后帮助国内100余家农产品企业开拓了英国、日本、菲律宾、捷克、匈牙利等重点市场。这些直接走入目标市场的促销活动有效树立了我国优质农产品形象,提高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尽管我们的海外市场开拓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比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我们用于支持农产品市场开拓和营销促销的资金少,且较为分散。我国农业部门直接用于支持农产品促销(包括国内促销和出口促销)的专项资金在2012年以前一直保持在每年2000万元左右。美国农业部“市场准入项目”和“海外市场发展项目”支持资金为每年2.35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的企业和私人部门用于市场开拓的配套资金大约占总支出的64%左右,也就是说政府每出一块钱,企业跟着出两块钱。而我国农业企业对于海外市场开拓的积极性和承担成本的能力要低得多。

农产品市场周刊:您认为当前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应当从哪些方面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

倪洪兴:对于我国大多数农业出口企业而言,在影响和制约其竞争力的诸多因素中,有两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较为突出,一是贸易人才缺乏,二是市场信息不畅。

我国农业企业从事外经外贸的人才素质不仅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之国内其他行业也有很大差距。这一方面是由于农业企业大多规模较小,比较效益较低,承担人才培训成本的能力弱;另一方面也由于企业从事贸易的经理和业务人员流动性强,从而造成经营者人才培养的意愿薄弱。这些问题在中西部地区、中小型农业企业当中更为严峻。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组织开展了农产品贸易职业经理及管理人员培训、生态水产品认证培训、农业产业损害风险评估培训等多项公共服务活动。

其中,农产品贸易经理人培训是一项直接为农产品出口企业培养实用型贸易人才的专业培训项目。我中心通过与中国农科院、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确立了农业贸易形势、出口市场介绍、贸易渠道创新、营销促销策略、国际贸易实务等为核心的课程框架,建立了稳定的教师队伍。自2008年起,该培训已连续举办5年,组织境内培训8期,境外培训5期,培训农业贸易复合型人才670余人。

近年来,农产品国际市场波动加剧,各国对中国农产品设限的情况也多有发生,使很多农产品出口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为此,我们加大了对农产品国际市场变化的监测分析,每年编写世界主要农产品价格报告、农产品贸易监测报告、世界农产品供需预测报告等100余期,并通过“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及时发布农产品贸易相关的重要信息。通过与联合国粮农组合、国际贸易中心等国际机构合作,对各国农产品标准进行了梳理,并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贸促中心作为农业贸易促进工作的“国家队”,在自身作好公共服务的同时,还积极推动全国农业贸易促进体系的建设。通过与各省农业外经管理部门、贸促会分支机构、农业会展组织机构的协调合作,构建农产品营销促销公共服务网络。

农产品市场周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您认为国内农业展会的主要差距在哪里?加强行业规范引导和管理有哪些举措和建议?

倪洪兴:国内农业会展行业起步较晚,现有的农业展会中68%以上都是2004年以来才创办的;到2012年,连续举办10届以上的农业展会数量仅50个左右。较之国外农业会展行业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国内大多数农业展会的组织管理水平和贸易促进效果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目前我国农业会展行业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专业化水平低;二是品牌化展会少;三是重复办展严重。

会展组织工作“门槛低、做精难”,要做好一个会展活动,需要有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近年来,全球农业会展的发展都呈现出较明显的专业化趋势。农业会展行业目前的情况是办展主体复杂且不稳定,“临时搭班子”现象时有发生,成为制约大多数农业会展办展质量提升的重要瓶颈。

世界上几乎所有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农业展会如“GREEN WEEK”(德国柏林绿色周)、“SIMA”(法国国际食品展)、“ESE”(欧洲国际水产展)等,都将品牌建设作为发展中的核心战略来看待,其品牌价值动辄数亿美元。而我国农业会展的品牌化建设严重滞后,很多会展组织机构品牌意识淡薄,展会标识甚至名称都不固定。

在2011年举办的260余个农业展会,不限行业和内容的综合性农业展就有46个,这些展会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其展出内容大同小异,用户群体基本重叠,企业反复参展收益很低。

自2009年起,农业部市场司着手加强农业展会的管理工作,出台了《农业部展览工作管理办法》,对农业部参与主办和支持的展会进行严格管理。我中心也配合开展了农业会展的分类认定工作,通过采集展会项目组织运营的数据指标进行评价认定,先后认定了两批共60个农业会展。在此基础上,我们整理编印了两册《中国农业会展指南》(中英文版);开发并上线了“中国农业会展信息与分类认定”网站;初步建立了农业会展项目数据库;编写了首部农业会展研究专著《中国农业会展理论与实践问题》;连续三年发布了农业会展行业发展报告;并着手编写《农业会展工作手册》,组织开展了农业会展境外布局研究。

通过以上举措,我们宣传推介了一批办展水平较高、社会效益较好的农业展会;建立完善了一套会展评估认定的标准、办法和工作机制;系统梳理了农业会展行业数据,深化了农业会展行业研究;探索了行业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加快了农业会展资源整合。今后,农业展会的组织、管理和评价应向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通过会展统计、审计的推广、会展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强化,实现农业展会组织水平的全面提升,为农产品贸易的发展铸起坚实、高效的平台。

作者:杨勇

中外农产品贸易分析论文 篇3:

吉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的测算与分析

摘要:农业及农产品出口在各国经济及对外贸易发展中都有重要影响,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尤为重要。吉林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一定优势,但从发展趋势看,出现持续下降的势头。为此,应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农业的科技投入,在符合WTO原则前提下,对农业予以适度的政策扶持等,以提高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农业发展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日益加强,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尤其是面对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吉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状况,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吉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

吉林省既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大省。农产品出口对促进吉林省农业及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都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吉林省农产品出口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农产品出口具有一定的波动性。2001-2007年间的2002年、2003年、2005年相比上年均呈上升态势,尤其是2002年增长显著,比上年增长42%;而2004年和2006年比上年均呈下降态势,其中,2004年降幅达63%。2007年相比上年虽略有增长,但远未达到2002年与2003年的水平。第二,农产品出口在全省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大。2001~2007年间,农产品出口占全省外贸出口的比重分别为49.2%、57.7%、60.6%、28.0%、34.9%、26.7%和22.8%。其中,2002年、2003年、2005年比上年均有所上升,其余年份则均呈下降趋势。第三,农产品出口在全国农产品出口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1—2007年间,除2002年和2003年比上年有所上升外,其余年份均呈下降态势。第四,农产品出口主要是初级产品。2004年以前,初级产品在农产品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超过95%;2006年,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增长,初级产品在农产品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降至60%。

二、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状况

本文采用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MS指数)等方法加以测算。结论如下:

第一,从整体上看,吉林省农产品TC指数在O.44~O.56之间,且波动幅度不大。这表明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从主要农产品的竞争力结构变化看,玉米和干豆的贸易竞争力最强,其TC指数达到或接近1.00。在吉林省出口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中药材的贸易竞争力也较强,Tc指数在0.61~O.92之间,且发展趋势稳定。食用油籽的贸易竞争力较低,且由于近年来进口的不断增加,其贸易竞争力随之逐渐减弱,Tc指数从-O.15降至-0.64。鲜于水果及坚果的贸易竞争力由弱变强,逐步提高,Tc指数由-0.03上升到0.32。蔬菜的Tc指数有较大波动,特别是在2006年急剧下降,Tc指数由O.90下降到O.06。锯材的TC指数变化较大,由O.64下降到-0.0002,这一变化意味着该产品已从具有较强贸易竞争力下降到不具有贸易竞争力。

第二,从整体上看,吉林省农产品的RCA指数大致在2.88~6.78之间,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从发展趋势看,RCA指数的波动幅度较大,在2001~2003年间,RCA指数趋于上升,但从2004年开始,RCA指数趋于下降,尽管2005年出现上升,但随后RCA指数再次下降,2007年进一步降至2.88。可见,吉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在总体上趋于下降。

第三,吉林省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由2001年的0.13%下降到2007年的0.08%,尽管在2002~2004年间,吉林省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有所提高,但在200I~2007年7年间,MS指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的贸易竞争力趋于下滑。同时,在全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也在下降。

三、提升吉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一)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效提高吉林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将提高农民收入作为主线,通过科技进步,把农产品的产供销等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低成本和高效益。吉林省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把产供销、贸工农结合起来,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形成一批“龙头”企业,极大推动了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推动了吉林省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但也应看到,尽管目前吉林省的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整体上看,农产品出口企业出口规模较小,对全省经济具有强大拉动作用的大型龙头企业数量依然偏少,多数企业仍是竞争力较弱的中小型企业。除德大、皓月、长春大成等少数大型企业外,许多出口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生产、加工、储运、营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多数企业还是单打独斗,经营规模小且分散,这种状况不仅使市场信息收集与反馈困难,企业缺乏市场风险控制能力,而且也难以实现生产标准化管理,制约着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不利于产品开发及市场运作,难以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特别是面对复杂国际环境,不能在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获得竞争力,必然会影响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必须进一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提高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完善质量检查制度

农产品质量是影响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特别是随着人们的环境意识日益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更加重视。另外,随着国际竞争日益加剧,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发达国家通过设置各种环境标准或提高原有标准等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迫使出口方采用高成本生产,从而达到削弱其国际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成为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突破国际技术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可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出口各环节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这是确保农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吉林省也频频遭

遇技术贸易壁垒,其影响范围广且呈扩大之势,从畜禽产品到水果、蔬菜及加工产品等,几乎都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如,作为吉林省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的日本,从2006年5月29日起实施了《肯定列表制度》,这是为加强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管理而制定的一项新制度。这一制度不仅使出口食品残留超标的风险增大,而且使出口成本增加。日本这一新的“肯定列表”制度给吉林省农产品出口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吉林省农产品对日出口也极为被动,从2006年下半年起受到全面打击。可见,加强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农产品生产技术水平,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建立健全出口农产品的质量检查制度,确保出口农产品的质量,是积极主动地冲破技术贸易壁垒的根本手段。

(三)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应制定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发展战略,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出口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为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在当今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上,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竞争手段已由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以科技含量、环境质量等非价格竞争,科技进步及创新在农业发展及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对生产的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吉林省的农业生产及技术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科研投入不足,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农产品加工研发滞后,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不高等。以玉米为例,吉林省是玉米生产大省,玉米深加工能力和水平较高,但玉米加工产品也只有近百个品种,仅为美国的1/20。随着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原先大量作为初级产品出口的玉米出口量逐步减少,高科技含量的企业和产品不断增加,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中外客商关注的焦点和投资热点。因此,不断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吉林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四)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前提下,对农业予以政策扶持

按WTO《农业协议》的规定,国内农业支持政策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绿箱”政策,即允许成员保留的国内支持政策。根据“绿箱”政策,可在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支持农业发展。二是“黄箱”政策,即在“绿箱”政策范围以外的所有支持农业生产的措施。可根据“黄箱”政策中的微量支持措施,采取某些农产品的补贴支持手段。如,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予以适当补贴,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等。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持续投入与支持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及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农产品生产及出口方面,应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在不违反WTO的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和“黄箱”政策,合理地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扶持农业政策,从农业及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贸易各环节加以适度扶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五)提高品牌意识,发展特色品牌,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品牌化是发达国家外贸出口中的重要特征之一。知名品牌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占据越来越大的国际贸易份额。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农产品贸易中,培养和发展农产品品牌是提高我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当今国际贸易竞争中,品牌的竞争已远远超过资金、技术、人才等单方面的对抗,它是一种能体现企业整体实力和知名度的竞争。经过多年努力,吉林省已出现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农产品品牌。但目前吉林省的品牌化建设还远远不够,为促进吉林省的品牌健康发展,应努力打造更多更有影响力的品牌。品牌成功的关键在于其定位是否正确,即应选准对象。在吉林省出口农产品的品牌定位上,应综合各方面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消费水平、地理位置等,从中锁定那些差异化、个性化、有发展潜力和发展优势的行业,作为打造目标,突出“吉”字号,发挥吉林省的特定优势,以提高吉林省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促进吉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扩大。

作者:李 冬

上一篇:镇环境整治办工作总结下一篇: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