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表达效果

2022-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竟然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整理

现代文 表达效果题

常见题型:这句话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用了„„修辞手法 ,„„写出„(对象)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例1“杭州的天空让树住了”表达效果是?

答:用了( )的手法,( )地写出了(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例2书籍是我们目接千载,心通四海的桥梁,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拿到的通行证。“通行证”好在哪里?

答:用了( )的手法,( )地写出( )。 主要修辞手法、作用

1. 比喻、拟人 形象生动写出了„„特点 2. 排比、反问 加强语气

捉刀

魏武将见匈奴使①,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②,使崔季珪代③,帝自捉刀立床头④。既毕⑤,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⑥?”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⑦,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解释加点的词

l.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

)

..

2.帝自捉刀立床头(

) .

1

母 亲

①我的家搬到光仁街,已经是1963年了。那地方,一条条小胡同仿佛烟鬼的黑牙缝,一片片低矮的破房子仿佛是一片片疥疮。但饥饿对于普通人们的严重威胁毕竟开始缓解。

②我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了。买粮、煤、劈柴回来,我总能得到几毛钱。母亲给我,因为知道我不会乱花,只会买小人书。我已经有三十多本小人书。

③我还经常去出租小人书,在电影院门口、公园里、火车站。有一次火车站派出所一位年轻的警察,没收了我全部的小人书,说我影响了站内秩序。我一回到家就号啕大哭。我那可怜的样子,使母亲为之动容。于是她带我去讨还我的小人书。

④“不给!出去出去!”车站派出所年轻的警察,大檐帽微微歪戴着,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母亲代我向他承认错误,代我向他保证以后不再到火车站出租小人书,话说了很多,他烦了,粗鲁地将母亲和我从派出所推出来。母亲对他说:“不给,我就坐在台阶上不走。”他说:“谁管你!”砰——地将门关上了。

⑤“妈,咱们走吧,我不要了„„”我仰起脸望着母亲,心里一阵难过。

⑥“不走,妈一定给你要回来!”母亲说着,就在台阶上坐了下去,并且扯我坐在她身旁,一条手臂搂着我。

⑦天渐黑了。我和母亲坐在那儿已经近四个小时。我觉得母亲似乎一动也没动过,我想我不能再对母亲说“妈,我们回家吧!”那意味着我失去的是三十几本小人书,而母亲失去的是被极端轻蔑的尊严。

⑧终于,年轻警察走出来了。“嗨,我说你们想睡在这儿呀?”母亲不看他,不回答,望着远处的什么。“给你们吧!„„”他将我的小人书连同书包扔在我怀里。母亲低声对我说 :“数数。”语调很平静。我数了一遍,告诉母亲:“缺三本《水浒》。”母亲这才抬起头来,仰望着年轻警察,清清楚楚地说:“缺三本《水浒》。”他笑了,从衣兜里掏出三本小人书扔给我,咕哝道:“哟哈,还跟我来这一套„„”母亲终于拉着我起身,昂然走下台阶。

⑨“站住!”年轻警察跑下了台阶,向我们走来。他走到母亲跟前,用一根手指将大檐帽往上捅了一下,接着抹他的一撇小胡子。我不由得将我的“精神食粮”紧抱在怀中。母亲则将我扯近她身旁,像刚才坐在台阶上一样,又用一条手臂搂着我。

⑩年轻警察以将军命令两个士兵那种不容违抗的语调说:“等在这儿,没有我的允许不准离开!”

我惴惴地仰起脸望着母亲。

年轻警察转身就走。他却是去拦截了一辆小汽车,对司机大声说:“把那个女人和孩子送回家去。要一直送到家门口!”

1.第①段画线句描写与“我”失去小人书的痛苦有什么关系?(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回答)

2

2.“我”失去小人书非常痛苦,第⑤段却说“我不要了”,为什么?

3.母亲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4.年轻警察为母亲和“我”拦车,却是“以将军命令两个士兵那种不容违抗的语调”说话,联系全文,年轻警察是一个怎样的人?

5.从母亲要回小人书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11.① 画线句渲染了物质生活的贫穷,所以小人书是“我”的一笔巨大财富;

②画线句渲染了环境的丑陋,突出了小人书作为“精神食粮”对“我”的重要性。

12.不愿母亲被轻蔑,人格受伤害。

13.要点:坚强或有修养、智慧、有尊严等。(1分)静坐。(1分)

14.有缺点(工作作风粗暴、蛮横、有点流气等)、爱面子、良知未泯(本质不坏)。(答出2点即可)

15.参考示例:自己有尊严,才能赢得他人尊重;合法(有礼有节)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与权益等。(答出一点即可)

篮球梦

想必有很多人,同我一样拥有篮球梦。可能会有人想说:“女孩子学什么篮球,去踢你的毽子吧!”可我却不这么认为,而且总是想反驳:为什么女孩子就不能打篮球了?美国的莱斯利和坎迪斯·帕克以及高中生格瑞纳,她们就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球坛小有名声,让更多的人信服只要有一颗热爱篮球的心,谁都可以为之奋斗,在梦想面前,人人平等。莱斯利和帕克的扣篮更多是因为它们在几乎没有扣篮的女子篮球史上实现突破而著名,而不是因为扣篮的质量。

我的这个梦想,是源自于科比·布莱恩特。年轻的他,朝气蓬勃,战无不胜。他有专属他的曼巴精神——永不言弃。正是他的曼巴精神激励我不停追逐着我的篮球梦。

课余时间,我喜欢在网上收集一些打球要领,动作技巧,并牢记在心。一有机会实践,就凭借记忆与手感,好好发挥。上体育课的时候,我喜欢和男生抢球,并希望和他们一起组队打。虽说总是被虐,但我相信与比自己优秀的人打球能够不断进步,球技能有所提高。周末是练球的好时机,我发现快正午的时候人流量最少,于是乎我就趁着这空隙抓紧时间练球,不断投球,让肌肉有投球的记忆。冬天的时候还好,不怎么晒。夏天到了就很闷热,而且特别容易晒黑。身边朋友每次看我练完球一身臭汗还一身黑就总会问我到底要不要这么拼,而我却习惯笑笑说值得,因为我想投一颗漂亮的三分,可惜现在还没有那个力气扔那么远,只好不断练习。

3

即使坐在篮球架下容易被砸,但是我不会因此放弃看篮球;即使学习篮球的过程很辛苦,但是我不会因为累而放弃;即使离我能投进一颗漂亮的三分球的那天还很遥远,但我不会因为距离远就觉得不可能完成。没有篮球的青春不叫青春。我任由汗水挥洒,因为那样的我够充实。或许等到我年老,忆起青春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自己在篮球场不断练习投球的样子,追梦的过程,是辛苦并快乐的。

等着吧,相信终有一天,我会凭自己的努力,投进一个漂亮的三分,以自己的行动证明只要肯付出一定的努力,梦想就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实现!

心中有盏红绿灯

人生之路上有许多路口,每个路口都会有红绿灯,指引我们向前行,每个人选择的道路都不同,因为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那盏红绿灯。

我选择的道路与大多数人的道路一样,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在考试中相逢,学海中我们彼此鼓励,考场上我们针尖对麦芒,下课后我们相敬如宾,但心中仍是愤愤不平,定要一决高下。每次考试都成了我们交锋的平台,有人欢喜有人伤心啊,胜利的同学满载他的荣誉在十字路口向我们招手,失败者只能垂头丧气的遥望那无法穿越的红灯,期待绿灯的再度亮起。

一次考试给我亮起红灯,尽管奋力一搏却只名列17名,连不怎么努力的后进生居然名次比我还高,想着平日的勤奋努力却只换来成绩单上惨不忍睹的分数,心中“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至理名言被质疑了,难道是他们说的不对,还是我还不够勤奋,一团团的疑问在我心中交织着,看了别人怎么学习,听了别人的学习方法,我才恍然大悟,当别人在努力学习时,我却在上网玩游戏,当别人在认真听讲时,我却心不在焉。缺点找到了,我默默的在心中要求自己必须认真学习,与别人在下一个路口相逢,找回属于我的“第一”。摆正了心态,行动也就上来了,于是绿灯又亮起,我全力的向别人追去。

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要检点自己的行为,时时亮起红绿灯,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行为不出轨。

每周学作文时路过三医院,在站牌等车的时候,地面上都是斑斑点点的痰液,令人作呕。人们虽然厌恶满随地吐痰,但对自己的行为却不加约束,你知道吗?一粒唾液中含有5000多亿个病菌,常常威胁到街道面容和城市形象。吐痰,这一人人都无法回避的动作,当你真正面对它的时候,你感到自己的自私自利了吗?我想有道德、有公德心的人在吐痰的时候,心里就会亮起一盏威严的红灯,四射的红色光芒会阻止自己的行为,使人望而止步,对于那些无法阻止自己的行为的人我们只能采取罚款等制约行为,使之自觉。

如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红绿灯,能够时常提醒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那就不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遭人谴责、令人厌恶。

第2篇:表达效果

一、修辞手法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

修辞手法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

(一)修辞手法: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引用、互文、婉曲、顶真、回环、通感等。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二)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2)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4)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一定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来写作,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表达功能。 表现方法(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二、表现手法与描写手法

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实际上都是一种创作方法,但其内涵不同。

(一)表现手法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

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A、借景抒情:在描写物品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B、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C、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D、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A、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以静衬动:突出了事物的动态(热闹、灵活、敏捷等)特征。

17、以动衬静:突出环境静谧、安静、寂静的特点。

18、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19、白描:不用华丽的辞藻,用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20、开门见山: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21、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个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二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22、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23、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

24、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合的实际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抑扬、用典等。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用现代的观点来说,主要的有三种:比拟、夸张、借代等。

(二)描写手法:从描写的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1、人物描写可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四个方面;

语言描写作用:

1、刻画人物性格;

2、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3、揭示人物的身分与社会地位;

4、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

心理描写作用:

1、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2、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3、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思想感情;

4、深化作品主题。

外貌(肖像)描写作用:

1、刻画人物性格;

2、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3、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

动作描写作用:显示人物内心世界。例如:蹑手蹑脚的走

2、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心理或烘托人物形象;

4、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场面描写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从描写的详略看,可分为细描和白描。从描写的方法看,可分为实写和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作用:使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文章生动

A、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B、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三、说明方法与说明方式

说明方法和说明方式通常只能在说明性文体中出现。

(一)说明方法:一般包括分类别、作比较、用比喻、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引资料、画图表、类比、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更具体、更详细。

2、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

好处: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

3、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好处: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4、列数字: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好处: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5、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功能)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有时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明也属分类别。 好处: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好处: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

7、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好处: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8、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在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一般性的解释,这种方法叫作诠释。

好处: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理解。

9、画图表(列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某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好处:使人看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

10、配图:再说明具体物品时,为了让读者对物品有视觉上直观的感觉。配以具体图片,可以省去物品外观的具体描写。

(二)说明方式:一般指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 平实说明:是指用平易朴实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的外形、功能或事理的进程、结果,其主要手段是使用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配图表这些说明方法和运用科学术语、专有名词等;

生动说明:主要指用华丽的词藻对说明对象加以描绘、刻画,使其形象、生动、感人、有力,其主要手段是运用引言论、用比喻、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以及大量使用影容词、副词、叹词等。

四、论证方法与论证方式

论证方法和论证方式一般只能在议论性文体中出现,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另外论证方法还包括对比法、类比法、喻证法、引证法、反证法、归谬法等。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论证方式: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第3篇:修辞手法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借代,反复, (1) 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2)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3) 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4) 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

(5) 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6) 设问:正面问,自问自答。

作用:起到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7)反复: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

一、按要求写句子。

1、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____________。(改为比喻句)

2、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

3、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改为拟人句)

4、河水哗哗地流着。(改为拟人句)

5、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6、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在________________(改为拟人句)

7、躺在草地上,望着变幻莫测的云朵打扮着蓝色的天幕,一会儿飘来了

;一会儿跑来了

;一会儿

。(排比句)

8、考场上静得很。(改为夸张句)

9、高粱成熟了。(改为拟人句) 参考答案

1、像绸缎一样飘向远方

2、天空中挂著会发光的玉盘。

3、窗外,风吹翠竹,奏出了美妙的交响曲。

4、河水唱著歌流向远方。

5、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

6、似乎在议论着什么国家大事。

7、一会儿飘来了绫缎,一会儿跑来了小狗、一会儿飞来了白马。

8、考试场上安静的连同学们写字的声音都听得见。

9、成熟了的高粱在风中点头。

二、按要求写改写下列句子。

1、老师不辞辛苦,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用比喻手法)

2、鸟儿在树枝上跳动。(用拟人手法)

3、我觉得这个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用夸张手法)

4、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用拟人手法)

5、树叶很绿。(用夸张手法)

6、他在我的心目中有重要的位置。(用比喻手法)

7、这里很适合鸟儿生活。(用比喻的手法)

8、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滚动。( 用比喻的手法)

9、沉甸甸的稻子垂下来了。(用拟人手法)

10、鲜花盛开。 (用拟人手法) 参考答案

1、老师不辞辛苦,如园丁般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

2、鸟儿在树枝上跳舞。

3、我觉得这个碗像山一般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4、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

5、树叶绿地流油。

6、他在我的心目中的位置如我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

7、这里像森林一样很适合鸟儿生活。

8、颗颗珍珠般的水珠在荷叶上滚动。

9、沉甸甸的稻子弯了腰。

10、鲜花绽开了她的笑脸。

第4篇:如何回答句子的表达效果

如何回答句子的表达效果初三语文

比如说。 夜空洗过一样洁净而有深邃,发着微光,像黑色绸缎那样柔滑而有质感,使我想伸手触摸。 我要的不是答案,是怎么得来的,而且以后碰到这种题目要怎么做。 提问者:李丽姗 01-22 16:56

提问者评价:5 老师的解答

参考答案:渲染了一种祥和宁静的幽谧氛围,为后文“我”悟月亮做了铺垫。

答好这种题目的关键就在于细读文本,不要忽视相关的情节,要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在这基础上,认真研读题干,看看命题人问的是哪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哪些知识点,在文中的哪些段落寻求答案,再找准 切入点与落脚点。要把握住得分点,就必须积累语文术语、大量训练题型、反复揣摩参考答案。

切入点:

(一)从语言表达上看句子

考查句子的语言表达,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即是否运用修辞,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常见的修辞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例句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低唱”、“弹琴”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的乐趣。

例句2: 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

2.从特殊句式入手赏析。

(1)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矛盾句、点睛句、结尾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等。

A.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

例句3:“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鲁迅《孔乙己》)

赏析:“大约”与“的确”貌似矛盾,其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也隐现了那个残酷阴冷的社会以及众人的麻木不仁。

B.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

例句4:“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邹韬奋《我的母亲》)

赏析:从这种复杂心态里栩栩如生的再现了一位希望儿子上进但又十分疼爱儿子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有这样的句子文章的主题也力透纸背。

C.结尾句:对上文的概括或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的思考余味无穷。

例句5:“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曲志红朱冬菊李斌《袁隆平的“寻梦园”》)

赏析:用袁隆平美好的梦结尾,不仅能使文章篇末点题;也进一步突出袁隆平一生在不断追寻着自己“梦”(理想),并不断追求更高目标、更远大的理想的精神。

注意点:赏析要建立在整体感知阅读的基础上,不是摘字择句,断章取意,脱离文本,而是要充分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联系人物形象,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上下文来品评。

(2)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

一段话往往包含几层意思,各层意思之间如果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某些词语或句子就起到此方面的作用。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6种:总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前后呼应(照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例句6:“远处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赏析:这是一个过渡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3.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

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7: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 赏析:“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例句8: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赏析:能换别的近义词吗?如“堆”,不能,因为是小雪,用“堆”不贴切,“顶”写出了小雪后小树特有的意蕴,轻巧灵动,一如后面的比喻,“像日本看护妇”。

句子在语言方面常见的有以下特点:有的准确生动(或平实),有的形象、生动、具体,也有的准确严密,还有的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等。一个句子本身具有怎样的语言特点,要根据文体和语境的不同而定。要抓住句子的整体特点和句中的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二)从内容情感上看句子

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例句9.2008盐城市中考阅读题《父子》中的题目(第21题):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的含义?

赏析:我们思考这个句子时,在句子前面加一个“为什么”,转化为“为什么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根据文章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他对儿子某些品德的散失的不满。“扫把”代表着节俭、勤劳的品德,这些人类美好的品德永远有存在的价值,永远不会让人丢面子。进一步说,他实质上是说他不会给儿子丢面子。

例句10.2007常州市中考阅读题《风吹一生》中的题目(第16题):说出第五段中“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的含义。

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明祖父老了,就如同自行车上的一样物体被风彻底的吹了下来,再也不能骑车了!如果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的拟物修辞除去,用自己平实的话表达就是:祖父老了,再也不能骑车了。

(三)从写作方法上看句子

可从三个方面考虑:看句子选用的表达方式,看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看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等。

1.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刻画人物,表现环境的描写句往往对表现人物性格起烘托渲染作用。

例句11: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世间最美的坟墓》)

赏析:与这优美恬适的风景为伴的是埋葬于此的大作家托尔斯泰,可看出与大自然相伴的托尔斯泰,与大自然一样永存,从而反衬出其伟大人格。

2.从表现(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例句12:“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赏析:以大海周围的景物岛、山、星星为衬托,把大海熟睡的“恬静美”推进一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是一幅清丽、温柔、恬静的“海睡图”。

例句13:“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赏析:作者直抒胸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歌颂,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多角度赏析句子

同一个句子,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赏析。学生只要找准一个切入点,从某一个角度去赏析即可。

例句14:“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湿润着房中的一切。”

赏析:1.抓关键词进行赏析:用“冲”、“粘”、“润湿”形容潮来时的动作,表现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轻纱般的柔美。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作者运用三个比喻来描摹海潮。“细雨”、“朝雾”、“暮烟”三个喻体,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是春雨蒙蒙,是晓雾弥漫,还是暮烟霭霭?给人以沾衣欲湿且虚幻迷离的感觉,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

3.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作者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角度分别描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形态、气息、动作。以“细雨”、“朝雾”、“暮烟”形容潮来时的形态,以“腥气”、“咸味”形容潮来时的气息。

句子赏析的落脚点:

每个句子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有的饱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或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因此赏析句子,首先要找准赏析的切入点(从哪个角度入手),落脚点却在于分析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

例句15: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袭击过来,猛烈地冲向岸边,冲击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剌着岩石的壁垒。”

赏析:可从修辞(拟人)的角度入手,落脚点在于分析此句表现的内容。此句表现了大海愤怒时壮观的场景和磅礴的气势。

例句16:“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

赏析:可以选择艺术手法(直接抒情)作为切入点,落脚点在于分析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文章的主旨。在惊涛骇浪面前,胆小懦弱的人会感到恐惧,勇敢坚强的人却感到愉悦。海潮激起作者的心潮,由此发出由衷的赞叹,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透过鲁彦热爱大海的感情,看出了他那积极进取、勇敢搏击的人生态度,至此,全文主题得以升华。 解答者:黄辅 01-22 18:00

第5篇:体会优美语句的表达效果

师: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勾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很美:“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作者用这些句子写出了燕子会再来,杨柳会再青,桃花会再开,描写出了一幅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我读了这句话不仅感到很美,而且觉得作者写燕子去了会再来,杨柳枯了会再青,桃花谢了会再开,是为了与时间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的对比。读后引人产生联想和想象,觉得有好多事物都能再来,唯独时间不会再来。

师:体会得好。的确如此,借美好的事物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一大特点。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书,看看还有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吗?

生:我认为这一句也写得美:“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这句用了比喻的句式,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薄雾,使无形的时间有了鲜明的形象,我们好像看到了时间的烟雾缥缈在眼前,可摸可触,而瞬间又被微风吹散了,被初阳蒸融了。

生:我读了这句,感受到时间瞬息消逝,来去匆匆。

生:我还体会到用比喻的方法写句子,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有动感。

师:对,我们读书就要这样去用心体会,感悟到比喻句的表达效果,非常好!

生:老师,我还觉得这句话也写得很美:“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给时间以人的灵性、动作的快速。读后时间之快、不可挽留的感觉非常深刻。

师:同学们边读边想象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些词语作者用得最好?

生:“伶伶俐俐”“跨”和“飞”这几个词语用得好。本来时间的流过是看不见的,而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时间如天真的孩子,既可爱又顽皮。

生:我发现,用拟人的方法,会使文章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能打动读者。

师:对,作者正是运用了设问、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唤起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使我们受到感染,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一种对时间的来去匆匆感到惋惜的情感油然而生。时光宝贵,珍惜时光,有所作为,切莫万事成蹉跎。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自己勾画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第6篇: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一、什么是关键词语?

所谓“关键词语”,主要指:

①表明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 ②表现文章主旨的词语; ③反映文章深层内容的词语 ;④体现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

⑤在结构上起过渡或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⑥ 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⑦ 有比喻、反语、仿词等修辞意义的词语。

二、考查重点:理解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指代义和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

三、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主要有四种: (1)理解与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字面义; (2)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派生出的新义; (3)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定指代义; (4)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殊隐含义;

1、词语的引申义是指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例如:

(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深”:深入。 .(3)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4)夜已经很深了。“深”:距离白天的时间很久。 .

2、词语的比喻义是指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例如:

(1)“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2)“烽火”本义为: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比喻义为:比喻战火或战争。如: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3、词语的指代义是文章中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例如: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鸿儒”指代的是有学问的大儒,而“白丁”则指的是没有学问的人。

理解、分析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要紧密联系词语的语言环境,即上下文,或句子,或段落,或全篇,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推断词语的含义

1)分析词语的表现作用。有些词语本身并没有深刻的含义,但用词精当,对人物的性格品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深刻的表现作用,对事物的形状特征表现得充分而又生动,应作为重点体味的对象。

(2)分析词语的特殊含义。有些词语褒义贬用或者贬义褒用,有些词语正话反说,或者具有潜台词等,由于作者采用了特殊的表意手法,因此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或者表达出了某种特殊的意味,从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语体特点、风格特点等方面理解瑞靡,重视词语的活用、感情色彩的反用、修辞手法的使用等附加意义。

( 3),联系上下文揣摩词语的指代内容

指代的运用,从被指代的事物与指代词的距离看,有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之分,从被指代的事物与指代词的关系看,有单纯因素指代和多重因素指代。

寻求代词指代的对象时,务必找准代词所在的语境,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寻找指代的对象。(一般到前面的语句中找。》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五、方法总结

1、整体感知是前提,局部揣摩是重点,“前后联系”是要点。

2、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3、理解与确认词语的比喻义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4、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要联系上下文,注意细节描写,抓住中心句、中心段落来理解。

5、代词的指代义,须紧扣上下文,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

六、答题模式:

1.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 这里指……, 起到了……的作用。

2.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答题格式: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变成……,与事实不符。

3.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格式: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这些词与上文是——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4、动词、形容词的赏析(记叙文)

答题套路:“XX”、“XX”等词用得好,

它把“……”(动作或形态,根据文章内容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它(以动写静,化静为动……)使之具有(人格化,形象生动)……(根据内容情况写)

例句:文章中“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中“肥胖”、“轻捷”等形容词用得好,“肥胖”形象地写出了黄蜂的形态,“轻捷”既写出了“叫天子”的形态,又写出了它灵敏的动作特征,这样使文章描写更生动形象。 多说一两句话

麦父

题模式

该词语原意(原来的词性、原来的感情色彩)是 1.这里是……,这一词语的运用,准确生动地写出了……。

该词语原意(原来的词性、原来的感情色彩)是

2. 该词,生动传神地*…**…,体现了人物…***…*的心情”等。

初中词语在句中的表达效果(合集)

词语的考点

考点一:说出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考点二:说出该词语的妙处或者表达效果(含义+表达效果)

综合答题流程:词语的表现手法(技法)+词语的语境义+词语描写对象的特点+作品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

四维图 开头:

1、统领全文;

2、引起下文;

3、伏笔铺垫;

4、奠定基调

5、开门见山,点明主旨;

6、照应标题;

7、点明线索8.

渲染气氛;

9、设置悬念 ·中间:

1、领起下文;

2、总结上文;

3、承上启下;

4、照应前文

5、伏笔铺垫;

6、渲染气氛;

7、设置悬念。 ·结尾:

1、收束全文,点明中心;

2、升华主题,深化主题;3.

照应前文,结构严谨;

4、委婉含蓄,意味深长;

5、补充

前文,辅助表达;

一、 从词语的表现手法分析

①贬词褒用

1、《送春》作者说二月兰“开得好放肆”,“放肆”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分析:放肆这个词,应该是一个贬义词,就是胡作非为,不遵守礼法道德的意思。开得多,开得热闹,不受拘束,自由自在.表达出一种开朗乐观的态度,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精神。

2、我一个箭步,跑到屋外,如炬的目光贪婪..地呼吸着久违的带有草木气息的微温的炊烟,他乡遇故知一样不能自已……

分析:这个词是贬义褒用,在这里是“满足、畅快”之意。它形象地表现了“我” 在想象中看见“炊烟”升起时的激动与欣喜的心情。(3分)

②化无形为有形,或化抽象为具体

例子:有了鸟的树就格外生动。我喜欢这些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的小鸟,喜欢它们在树枝上舞蹈。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一只鸟的歌唱使树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

③“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中的“弹性”一词,说说它好在哪里。

分析:“弹性”一词用得生动传神。把无形的冬天的风写得具体可感,赋予它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也表达了对小鸟的喜爱之情。意思对即可。

③运用修辞,通常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

1、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分析.一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2、“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请品味这句话中“浸”字 的妙处。

分析:“浸”字既再现了月光的晶莹透明、无处不在,也写出了作者的深深陶醉之感。(意对即可)

(1) 一条清流从远处飘逸..而来,又从这里委婉..流去(2分)

分析: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江南古镇河道的曲折、清流的绵长清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清流的喜爱之情。(2分)

(2)一座座"如虹饮水"的古拱桥,巧连妙构,宛若..一帧行草书法.... 。分析 :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座座古拱桥巧连妙构的特点,如同行草书一般,富有整体的韵律和完美,表达了作者对古拱桥的赞美。(2分)

(3)、我忽然发现,它竟从那残株上,蹿.出了几根绿枝

分析:比拟的手法,富有动感,表现顽强的生命力。(3分)

⑤化静为动

例子一:山坡上卧着点雪

例子二:仿佛像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⑥词性转化,

比如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动词

答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词性;

2、联系本义;

3、联系语境。

1、 情感世界好比一座蓊翳的森林,其中有着多种多样乃至复杂微妙的群落。

分析:“群落”是名词,本义是“生存在一起并与一定的生存条件相适应的动植物的总体”,再联系语境, “情感森林中的群落”,说明是属于情感的。

答案:同一类情感。 (名词性)

2、一个人的情感森林不可能只有单一的树种,也不可能都是“落叶林”,或都是“常青树”,并且也不 可能只有比如说羡慕这种明亮的情感苗木,而完全没有嫉妒那样的灰暗草菌。

分析:“草菌”是名词,本义是“草垫子”,语境中是说情感森林中也会有像嫉妒那样的灰暗的草菌, 这是一种比喻修辞,比喻像嫉妒那样灰暗的情感。

答案:一些灰暗的情感。 (名词性)

3、 但是,你会渐渐地长大,无论别人的期望是怎样的美好,它也不属于你。除非有一天,你成功地 在自己的心底移植了这个期望。这个期望生根发芽,长成了你的目标。

分析:“移植”是动词,本义是“把播种在苗床或秧田里的幼苗拔起或连土崛起种在田地里;将有机体 一部分组织或器官补在同一机体或另一机体的缺陷部分上,使它逐渐长好。语境中是人移植期望。

答案: 接受、认同。(动词性)

4、 美丽会褪色,目标永远鲜艳。

分析:“鲜艳“是形容词,本义是“鲜明而美丽”。语境中是目标是鲜艳的。答案:明确、清晰。 例

5、 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书斋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

分析:

“熊熊燃烧”是动词,本义是“火烧得很猛”,语境中是文明在燃烧。 答案:汇集、传承和发展。 例

6、 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里的纸钞。

分析:“黄金屋”是名词,它的本义是“藏有黄金的屋子”,语境中是人们以为书中夹有纸钞等值钱的 东西,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答案:重要或值钱的东西。

7、 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闷闷不乐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自有心 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分析:“试金石”是名词,它的本义是“测试是否是金子的石头”,语境中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老人 用寄出去的书来测试孩子们是否有感恩之心,从而获得他的资助。

答案:寄出去的书成为检验孩子们是否又感恩之心的测试物。(名词性)

8、 她大败而归,在下飞机时,只见女服务员把背在身后的一大束五彩缤纷的花捧到她的面前。浓郁 的香气竟化作一股奇异的力量注入她的身体。她顿时热泪满面。

分析:“奇异的力量”是名词,它的本义是“特别的神奇的力量”,语境中是她失败而归,而服务员还 送我一束花,这就给了她一种力量,当时给了她的力量应该是一种安慰和一种鼓舞。(其实是分析奇异力量的具体内容)

答案:女服务员给予她的安慰和鼓励。(名词性)

9、 余光中不见运河是惆怅,见到了运河还是惆怅。

分析:“惆怅”是形容词,它的本义是“伤感、失意”,是一种情绪,语境中是余光中在见到运河和见 不到运河时的情绪。(其实是分析惆怅的具体内容)

答案:“惆怅”①是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惆怅” ②是目睹故乡物是人非的落寞。。

答题流程:本义+语境义(引申义或者语境义)+描写对象的特点+作品中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词语含义及作用

现代文阅读指导 —— 体味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考查角度:

1、理解词语的浅表含义(词汇义),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深沉含义(如:语境义、比喻义、引伸义等);

3、品味词语的运用之妙或说明选用词语的理由。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活题巧解,方法提炼。 活题巧解: 【例题1】李时珍是大家所熟悉的著名医学家,他一生奔波于祖国的大江南北,耗尽毕生精力才著出对世界医学有极大贡献的《本草纲目》。今天,那些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也无不是依靠“勤”才为人类做出贡献的。我国的数学家陈景润攀登数学峰巅摘取数学皇冠明珠的事迹,早在人们中间广为传颂。他的成就不也是靠“勤”吗?那整整六麻袋的稿纸就是他“勤”的最有力的见证。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最后一句中“这一点”指的是什么?“概莫能外”的意思是什么?

【解析】这两题都是考查对词语浅表意义的理解。 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一概都不能例外。

【方法提炼】理解浅表含义可用 “词义替换法”或“分解合并法”。

【例题2】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对于人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缺少,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 文中“从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中的“气”具体指的是什么?

【解析】这也是一道考查对词语特定含义理解能力的考题。“气”说起来虽然是很玄妙的,但句中给了我们很明显的提示,只要细细一下破折号前后的句子就能很快得出答案。 精神力量

【方法提炼】理解特定含义,要根据上下文词句间对应关系。 【例题3】一个六人组成的考察队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突遇暴风雪,迷失了方向。天渐渐黑下来,老队长神色凝重地告诉大家,如此恶劣的天气,营救工作根本无法进行,我们必须设法熬过今晚才有获救的可能。大家的心一下子跌到了无底深渊。谁都明白,这里夜间温度将降到零下37度,要想在野外熬过一夜几乎是不可能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比喻意义的理解。根据前后文所述的特定环境,其比喻意义不难推断。 联系下下文,说说“无底深渊”比喻 的心境。 失望到了极点

【方法提炼】理解比喻义,要分析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找出本体。 【例题4】就在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趟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 “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一句中的“竟”表露了作者发现兰花时怎样的感情?(朗读)

【解析】这一题是考查理解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是对词语深层含义理解的一种。“竟”是语气副词,有“出乎意料”之意。结合文中特定的环境和“眼前一亮”“不可能”“不顾一切”“大声叫喊”“英雄”等词,就能领悟到作者发现泥沼中的小花时那种惊讶、喜悦、敬佩之情。 惊讶、欣喜(敬佩)

【方法提炼】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要结合描述的语言体会。(朗读体味) 【例题5】品味词语妙用 然而,尽管菜摊上的菜都是一色的新鲜嫩绿,但买菜的人多自己动手。这时,卖菜人的手便是多余,在空中愣了一下,然后,徐徐地缩回去,眼睁睁地看买菜人的手挑三拣四,把摊子翻个遍。若是你摇摇头走开了,你背后的目光便暗淡下来。如果你仔细点,定会听到一声轻轻的失望的叹息。此时,我总觉得:他们好可怜,不买他们的菜,仿佛做了件亏心事。 对卖菜人的动作、神情的描写用了哪些词语? 这些词语中有些用得很准确,很传神,请举一例说明。

【解析】找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来赏析均可。 如:用“愣”“缩”写手的细微动作,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卖菜人的热心遭到冷遇后的尴尬与无奈。

【方法提炼】格式:用……动词(形容词),准确、传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例题6】词语选用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朱自清《背影》)

这里“找”字能否换成“看”字? 不能。“看”是普通地“望”,而“找”则是带有目的性地看,在这里父亲的背影混入到人群里后,“我”仍带有目的性地寻找他的背影,“找”更能准确传神地写出我对父亲的依依不舍之情。

【方法提炼】思路:先判断选词,后区别词义,再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所选词的妙处。

方法归纳: (1)理解浅表含义,可用 “词义替换法”或“分解合并法”;

(2)理解特定含义,要根据上下文词句间对应关系;

(3)理解比喻义,要分析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找出本体; (4)品味词语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要结合描述的语言体会;

(5)品味词语妙用,抓富有表现力的词从表达效果和内容效果赏析,若运用修辞则抓修辞分析;

(6)词语选用,先判断,后区别词义,再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所选词的妙处。 刚才我们一起弹探讨了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语段,从画线词语中任选一处,作简要品析。

有些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它们从历史烟尘中逶wēi迤yí而来,浸满了丰厚的文化意蕴,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弥散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霏霏细雨,浸湿了祭祖怀亲的心绪,使中华历史长卷笼上一层淡淡的哀思。端午节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墨汁,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 ——节选自《在节日里徜徉》 (2007年南京市中考题)

“悄然走来”,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端午节习俗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染”字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端午节习俗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之大。

上一篇:办事处岗位职责下一篇:小班班日观摩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