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表达效果

2023-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句子表达效果

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关于赏析句子表达效果题的解答技巧

这种类型题在中考语文课外阅读中常会出现,而且是记叙文的阅读,分值一般在3分左右,解答这种题,应选准答题的切入点。

首先看被赏析的句子是否使用了修辞,如果用了修辞方法,就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 如:那火如浇了油似的,熊熊燃烧起来,还有一团火苗发怒般地挤出了灶膛。

赏析: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火苗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火苗越吹越旺的样子。

如:那翠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起小口

赏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昙花含苞待放的情态,将昙花人格化,更加生动形象。 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答题格式为:本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修辞特点)地写出了……(内容),突出了……(表达效果)。 第二,如果句子没用修辞,看有没有典型的、有特点的修饰词,如果有,再从词语的角度进行赏析。答题格式为:“……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天气到底是冷得很了,男人原本皲裂的双手在北风里“龇牙咧嘴”地疼。 赏析:“龇牙咧嘴”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男人双手冻伤得很厉害,体现出他的坚强与对儿子的疼爱。

第三,如果句子既没有使用修辞,也没有比较典型、特殊的修饰词,那还可从句子描写的角度入手

(1)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方法:本句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了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描写+对象+特征(性格)

如: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选自(《孔乙己》)

赏析:这几句话运用外貌描写,生动的刻画出孔乙己穷困潦倒的形象,暗示了他的生活遭遇,表者对他的同情之心

(2)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方法:本句从听(视、嗅、味、触觉)的角度+具体内容的分析 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选自《春》 赏析:本句从触觉的角度描写了春风柔和的特点。 (2) 从景物描写的角度

①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主题

③和上文相照应,为下文作铺垫

如:昏暗的天空,凄冷的寒风,到处都弥漫着压抑的气氛。

赏析: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出“我”的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伤害或难过悲凉的心情。

天很冷,刺骨的寒风夺命也似地想把人的脸皮整层刮掉,我冷得几乎连血液也凝结了。《向日葵》(2014兰州)

赏析:渲染了天气的寒冷,为下文我因女儿迟到而心生怨气作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第2篇:如何回答句子的表达效果

如何回答句子的表达效果初三语文

比如说。 夜空洗过一样洁净而有深邃,发着微光,像黑色绸缎那样柔滑而有质感,使我想伸手触摸。 我要的不是答案,是怎么得来的,而且以后碰到这种题目要怎么做。 提问者:李丽姗 01-22 16:56

提问者评价:5 老师的解答

参考答案:渲染了一种祥和宁静的幽谧氛围,为后文“我”悟月亮做了铺垫。

答好这种题目的关键就在于细读文本,不要忽视相关的情节,要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在这基础上,认真研读题干,看看命题人问的是哪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哪些知识点,在文中的哪些段落寻求答案,再找准 切入点与落脚点。要把握住得分点,就必须积累语文术语、大量训练题型、反复揣摩参考答案。

切入点:

(一)从语言表达上看句子

考查句子的语言表达,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即是否运用修辞,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常见的修辞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例句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低唱”、“弹琴”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的乐趣。

例句2: 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

2.从特殊句式入手赏析。

(1)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矛盾句、点睛句、结尾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等。

A.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

例句3:“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鲁迅《孔乙己》)

赏析:“大约”与“的确”貌似矛盾,其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也隐现了那个残酷阴冷的社会以及众人的麻木不仁。

B.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

例句4:“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邹韬奋《我的母亲》)

赏析:从这种复杂心态里栩栩如生的再现了一位希望儿子上进但又十分疼爱儿子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有这样的句子文章的主题也力透纸背。

C.结尾句:对上文的概括或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的思考余味无穷。

例句5:“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曲志红朱冬菊李斌《袁隆平的“寻梦园”》)

赏析:用袁隆平美好的梦结尾,不仅能使文章篇末点题;也进一步突出袁隆平一生在不断追寻着自己“梦”(理想),并不断追求更高目标、更远大的理想的精神。

注意点:赏析要建立在整体感知阅读的基础上,不是摘字择句,断章取意,脱离文本,而是要充分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联系人物形象,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上下文来品评。

(2)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

一段话往往包含几层意思,各层意思之间如果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某些词语或句子就起到此方面的作用。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6种:总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前后呼应(照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例句6:“远处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赏析:这是一个过渡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3.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

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7: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 赏析:“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例句8: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赏析:能换别的近义词吗?如“堆”,不能,因为是小雪,用“堆”不贴切,“顶”写出了小雪后小树特有的意蕴,轻巧灵动,一如后面的比喻,“像日本看护妇”。

句子在语言方面常见的有以下特点:有的准确生动(或平实),有的形象、生动、具体,也有的准确严密,还有的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等。一个句子本身具有怎样的语言特点,要根据文体和语境的不同而定。要抓住句子的整体特点和句中的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二)从内容情感上看句子

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例句9.2008盐城市中考阅读题《父子》中的题目(第21题):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的含义?

赏析:我们思考这个句子时,在句子前面加一个“为什么”,转化为“为什么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根据文章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他对儿子某些品德的散失的不满。“扫把”代表着节俭、勤劳的品德,这些人类美好的品德永远有存在的价值,永远不会让人丢面子。进一步说,他实质上是说他不会给儿子丢面子。

例句10.2007常州市中考阅读题《风吹一生》中的题目(第16题):说出第五段中“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的含义。

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明祖父老了,就如同自行车上的一样物体被风彻底的吹了下来,再也不能骑车了!如果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的拟物修辞除去,用自己平实的话表达就是:祖父老了,再也不能骑车了。

(三)从写作方法上看句子

可从三个方面考虑:看句子选用的表达方式,看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看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等。

1.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刻画人物,表现环境的描写句往往对表现人物性格起烘托渲染作用。

例句11: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世间最美的坟墓》)

赏析:与这优美恬适的风景为伴的是埋葬于此的大作家托尔斯泰,可看出与大自然相伴的托尔斯泰,与大自然一样永存,从而反衬出其伟大人格。

2.从表现(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例句12:“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赏析:以大海周围的景物岛、山、星星为衬托,把大海熟睡的“恬静美”推进一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是一幅清丽、温柔、恬静的“海睡图”。

例句13:“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赏析:作者直抒胸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歌颂,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多角度赏析句子

同一个句子,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赏析。学生只要找准一个切入点,从某一个角度去赏析即可。

例句14:“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湿润着房中的一切。”

赏析:1.抓关键词进行赏析:用“冲”、“粘”、“润湿”形容潮来时的动作,表现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轻纱般的柔美。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作者运用三个比喻来描摹海潮。“细雨”、“朝雾”、“暮烟”三个喻体,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是春雨蒙蒙,是晓雾弥漫,还是暮烟霭霭?给人以沾衣欲湿且虚幻迷离的感觉,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

3.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作者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角度分别描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形态、气息、动作。以“细雨”、“朝雾”、“暮烟”形容潮来时的形态,以“腥气”、“咸味”形容潮来时的气息。

句子赏析的落脚点:

每个句子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有的饱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或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因此赏析句子,首先要找准赏析的切入点(从哪个角度入手),落脚点却在于分析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

例句15: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袭击过来,猛烈地冲向岸边,冲击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剌着岩石的壁垒。”

赏析:可从修辞(拟人)的角度入手,落脚点在于分析此句表现的内容。此句表现了大海愤怒时壮观的场景和磅礴的气势。

例句16:“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

赏析:可以选择艺术手法(直接抒情)作为切入点,落脚点在于分析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文章的主旨。在惊涛骇浪面前,胆小懦弱的人会感到恐惧,勇敢坚强的人却感到愉悦。海潮激起作者的心潮,由此发出由衷的赞叹,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透过鲁彦热爱大海的感情,看出了他那积极进取、勇敢搏击的人生态度,至此,全文主题得以升华。 解答者:黄辅 01-22 18:00

第3篇:表达效果整理

现代文 表达效果题

常见题型:这句话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用了„„修辞手法 ,„„写出„(对象)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例1“杭州的天空让树住了”表达效果是?

答:用了( )的手法,( )地写出了(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例2书籍是我们目接千载,心通四海的桥梁,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拿到的通行证。“通行证”好在哪里?

答:用了( )的手法,( )地写出( )。 主要修辞手法、作用

1. 比喻、拟人 形象生动写出了„„特点 2. 排比、反问 加强语气

捉刀

魏武将见匈奴使①,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②,使崔季珪代③,帝自捉刀立床头④。既毕⑤,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⑥?”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⑦,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解释加点的词

l.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

)

..

2.帝自捉刀立床头(

) .

1

母 亲

①我的家搬到光仁街,已经是1963年了。那地方,一条条小胡同仿佛烟鬼的黑牙缝,一片片低矮的破房子仿佛是一片片疥疮。但饥饿对于普通人们的严重威胁毕竟开始缓解。

②我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了。买粮、煤、劈柴回来,我总能得到几毛钱。母亲给我,因为知道我不会乱花,只会买小人书。我已经有三十多本小人书。

③我还经常去出租小人书,在电影院门口、公园里、火车站。有一次火车站派出所一位年轻的警察,没收了我全部的小人书,说我影响了站内秩序。我一回到家就号啕大哭。我那可怜的样子,使母亲为之动容。于是她带我去讨还我的小人书。

④“不给!出去出去!”车站派出所年轻的警察,大檐帽微微歪戴着,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母亲代我向他承认错误,代我向他保证以后不再到火车站出租小人书,话说了很多,他烦了,粗鲁地将母亲和我从派出所推出来。母亲对他说:“不给,我就坐在台阶上不走。”他说:“谁管你!”砰——地将门关上了。

⑤“妈,咱们走吧,我不要了„„”我仰起脸望着母亲,心里一阵难过。

⑥“不走,妈一定给你要回来!”母亲说着,就在台阶上坐了下去,并且扯我坐在她身旁,一条手臂搂着我。

⑦天渐黑了。我和母亲坐在那儿已经近四个小时。我觉得母亲似乎一动也没动过,我想我不能再对母亲说“妈,我们回家吧!”那意味着我失去的是三十几本小人书,而母亲失去的是被极端轻蔑的尊严。

⑧终于,年轻警察走出来了。“嗨,我说你们想睡在这儿呀?”母亲不看他,不回答,望着远处的什么。“给你们吧!„„”他将我的小人书连同书包扔在我怀里。母亲低声对我说 :“数数。”语调很平静。我数了一遍,告诉母亲:“缺三本《水浒》。”母亲这才抬起头来,仰望着年轻警察,清清楚楚地说:“缺三本《水浒》。”他笑了,从衣兜里掏出三本小人书扔给我,咕哝道:“哟哈,还跟我来这一套„„”母亲终于拉着我起身,昂然走下台阶。

⑨“站住!”年轻警察跑下了台阶,向我们走来。他走到母亲跟前,用一根手指将大檐帽往上捅了一下,接着抹他的一撇小胡子。我不由得将我的“精神食粮”紧抱在怀中。母亲则将我扯近她身旁,像刚才坐在台阶上一样,又用一条手臂搂着我。

⑩年轻警察以将军命令两个士兵那种不容违抗的语调说:“等在这儿,没有我的允许不准离开!”

我惴惴地仰起脸望着母亲。

年轻警察转身就走。他却是去拦截了一辆小汽车,对司机大声说:“把那个女人和孩子送回家去。要一直送到家门口!”

1.第①段画线句描写与“我”失去小人书的痛苦有什么关系?(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回答)

2

2.“我”失去小人书非常痛苦,第⑤段却说“我不要了”,为什么?

3.母亲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4.年轻警察为母亲和“我”拦车,却是“以将军命令两个士兵那种不容违抗的语调”说话,联系全文,年轻警察是一个怎样的人?

5.从母亲要回小人书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11.① 画线句渲染了物质生活的贫穷,所以小人书是“我”的一笔巨大财富;

②画线句渲染了环境的丑陋,突出了小人书作为“精神食粮”对“我”的重要性。

12.不愿母亲被轻蔑,人格受伤害。

13.要点:坚强或有修养、智慧、有尊严等。(1分)静坐。(1分)

14.有缺点(工作作风粗暴、蛮横、有点流气等)、爱面子、良知未泯(本质不坏)。(答出2点即可)

15.参考示例:自己有尊严,才能赢得他人尊重;合法(有礼有节)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与权益等。(答出一点即可)

篮球梦

想必有很多人,同我一样拥有篮球梦。可能会有人想说:“女孩子学什么篮球,去踢你的毽子吧!”可我却不这么认为,而且总是想反驳:为什么女孩子就不能打篮球了?美国的莱斯利和坎迪斯·帕克以及高中生格瑞纳,她们就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球坛小有名声,让更多的人信服只要有一颗热爱篮球的心,谁都可以为之奋斗,在梦想面前,人人平等。莱斯利和帕克的扣篮更多是因为它们在几乎没有扣篮的女子篮球史上实现突破而著名,而不是因为扣篮的质量。

我的这个梦想,是源自于科比·布莱恩特。年轻的他,朝气蓬勃,战无不胜。他有专属他的曼巴精神——永不言弃。正是他的曼巴精神激励我不停追逐着我的篮球梦。

课余时间,我喜欢在网上收集一些打球要领,动作技巧,并牢记在心。一有机会实践,就凭借记忆与手感,好好发挥。上体育课的时候,我喜欢和男生抢球,并希望和他们一起组队打。虽说总是被虐,但我相信与比自己优秀的人打球能够不断进步,球技能有所提高。周末是练球的好时机,我发现快正午的时候人流量最少,于是乎我就趁着这空隙抓紧时间练球,不断投球,让肌肉有投球的记忆。冬天的时候还好,不怎么晒。夏天到了就很闷热,而且特别容易晒黑。身边朋友每次看我练完球一身臭汗还一身黑就总会问我到底要不要这么拼,而我却习惯笑笑说值得,因为我想投一颗漂亮的三分,可惜现在还没有那个力气扔那么远,只好不断练习。

3

即使坐在篮球架下容易被砸,但是我不会因此放弃看篮球;即使学习篮球的过程很辛苦,但是我不会因为累而放弃;即使离我能投进一颗漂亮的三分球的那天还很遥远,但我不会因为距离远就觉得不可能完成。没有篮球的青春不叫青春。我任由汗水挥洒,因为那样的我够充实。或许等到我年老,忆起青春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自己在篮球场不断练习投球的样子,追梦的过程,是辛苦并快乐的。

等着吧,相信终有一天,我会凭自己的努力,投进一个漂亮的三分,以自己的行动证明只要肯付出一定的努力,梦想就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实现!

心中有盏红绿灯

人生之路上有许多路口,每个路口都会有红绿灯,指引我们向前行,每个人选择的道路都不同,因为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那盏红绿灯。

我选择的道路与大多数人的道路一样,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在考试中相逢,学海中我们彼此鼓励,考场上我们针尖对麦芒,下课后我们相敬如宾,但心中仍是愤愤不平,定要一决高下。每次考试都成了我们交锋的平台,有人欢喜有人伤心啊,胜利的同学满载他的荣誉在十字路口向我们招手,失败者只能垂头丧气的遥望那无法穿越的红灯,期待绿灯的再度亮起。

一次考试给我亮起红灯,尽管奋力一搏却只名列17名,连不怎么努力的后进生居然名次比我还高,想着平日的勤奋努力却只换来成绩单上惨不忍睹的分数,心中“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至理名言被质疑了,难道是他们说的不对,还是我还不够勤奋,一团团的疑问在我心中交织着,看了别人怎么学习,听了别人的学习方法,我才恍然大悟,当别人在努力学习时,我却在上网玩游戏,当别人在认真听讲时,我却心不在焉。缺点找到了,我默默的在心中要求自己必须认真学习,与别人在下一个路口相逢,找回属于我的“第一”。摆正了心态,行动也就上来了,于是绿灯又亮起,我全力的向别人追去。

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要检点自己的行为,时时亮起红绿灯,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行为不出轨。

每周学作文时路过三医院,在站牌等车的时候,地面上都是斑斑点点的痰液,令人作呕。人们虽然厌恶满随地吐痰,但对自己的行为却不加约束,你知道吗?一粒唾液中含有5000多亿个病菌,常常威胁到街道面容和城市形象。吐痰,这一人人都无法回避的动作,当你真正面对它的时候,你感到自己的自私自利了吗?我想有道德、有公德心的人在吐痰的时候,心里就会亮起一盏威严的红灯,四射的红色光芒会阻止自己的行为,使人望而止步,对于那些无法阻止自己的行为的人我们只能采取罚款等制约行为,使之自觉。

如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红绿灯,能够时常提醒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那就不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遭人谴责、令人厌恶。

第4篇:阅读-词语表达效果-教案

词语的表达效果

三种题型:

1、请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下面句子中的„„词改为„„词语好不好)

2、请欣赏下面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3、下面加点的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例文1:

那个贫穷而温馨的季节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早晨一起来,父亲就把家里唯一的一只正在下蛋的母鸡杀了,炖好了,用小碗分成二十份。分完,母亲要我们挨家挨户去送。我们有点不情愿,父亲说:“去吧,孩子们。送完,我们回来吃篮子里的好东西。”

父亲这么一说,我们分头去了。每人捧着一碗香喷喷的鸡汤,实在忍不住馋时,便用手指头在汤里一蘸,然后吮着指尖,感到十分香甜。

1、 品味第二段中加点的词蘸和吮的表达效果。 套路:生动刻画出了„„,表现了„„

生动刻画了我们当时的馋相,反映了当时生活的贫穷。

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可凭借什么去寻 觅春天的第一双脚印儿呢?……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 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 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渐渐的,云雾中的燕山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空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地,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抔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 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 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 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 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衍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就给淹没了。

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问:文末“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中,“春天的步履”指什么?

草色“遥看”则有,“近看”则无,作者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1、文末“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中“春天的步履”指一个个微绿的质点。

2、请将作者的寻春路线补充完整 经(田间小路)(旷野)——穿疏林——过小桥——到(林边旷地)(大石跟前)

3、草色“遥看”则有,“近看”却无,作者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

从这两句话中表明,作者悟出了目光短浅,一事无成,因此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温总理的话来讲,就是要经常仰望星空。

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要“扬眉放眼”看世界,世界才会美好。

4、下面对本文与课文《春》中对春草的描写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 ) A本文着重写春天的草色,《春》则写出了春草的情状、颜色、态势 B本文正面描写了春草,《春》用正、侧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春草

C本文作者见到的草色若隐若无,《春》的作者见到的草色较为浓郁了 D本文写春草的生机,用衰草作陪衬,《春》中则用轻悄悄的春风作陪衬

例文2:

寻春

⑦渐渐的,云雾中的燕山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空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空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1、 第 ⑦段“春天,悄然儿地飞落在林边了”中“飞”字用的好,为什么?

套路:这个词语采用了„„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现了„„的情感(或心理、情状)

“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得迅速、轻快的特点,表现了春天的突然来临给我带来的惊喜和欢愉。

例文3:

微波武器

微波是一种高功率电磁波,可以用特殊的天线汇聚成方向性极强、能量极高的波束,在空中 以光速沿直线传播。

所谓微波武器,指的是利用微波束的能量直接杀伤目标或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的武器。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

微波武器可以攻击的目标非常多,从洲际导弹、巡航导弹、飞机、坦克、军舰,到雷达、计算机、通讯器材,只要是处于强微波的覆盖区内,就可能受到攻击而丧失作战效能。

1、 文中第三自然段加下划线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套路:不能删。(„„词的意思是„„,)说明了„„,如果删去意思变为„„,表达不够准确,加点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删。

不能删。说明了目标在强微波覆盖区受到攻击的几率很高,如果删去意思变为一定会受到攻击,表达不够准确,加点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删。

神奇的丝瓜

今年春天,孩子们在房前空地上,斩草挖土,开辟出来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周围用竹竿扎了一个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土壤并不肥沃,虽然也铺上了一层河泥,但估计不会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过是玩玩而已。

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这当然增加了我们的兴趣。但是我们也并没有过高的期望。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和亚运会招展的彩旗,顾而乐之,只不过顺便看一看丝瓜罢了。 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决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地提高。每天早晨看丝瓜成了我的主要任务。爬小山反而成为次要的了。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

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长,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了下来落到地上。

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一位一百零二岁的老太太家的窗外窗台上,却长出来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的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两个大瓜也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上,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了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突出的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突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的。

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像达摩老祖一样,面壁参禅。我仿佛觉得这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他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面谈到的现象。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又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左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子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14.在丝瓜的成长过程中,哪些神奇现象引起了作者的深思?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3分) 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说说作者心目中的丝瓜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品读文本,说说作者看待事物的方式给了你什么启迪。(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丝瓜秧生长迅速,细秧能养育出浓绿的瓜叶,充满了活力与生机丝瓜能控制瓜的生长,似乎有思想 15.这两个动词描绘了丝瓜主动调整生存状态的动作,表现出丝瓜具有主动性,似乎有思想的特点

16.在作者心中,丝瓜好像是一位智者,因为它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生存环境

17.把植物当作一个生命去看待,细心观察,用心体味和思考,并从中获得生活的启示

第5篇:体会优美语句的表达效果

师: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勾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很美:“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作者用这些句子写出了燕子会再来,杨柳会再青,桃花会再开,描写出了一幅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我读了这句话不仅感到很美,而且觉得作者写燕子去了会再来,杨柳枯了会再青,桃花谢了会再开,是为了与时间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的对比。读后引人产生联想和想象,觉得有好多事物都能再来,唯独时间不会再来。

师:体会得好。的确如此,借美好的事物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一大特点。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书,看看还有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吗?

生:我认为这一句也写得美:“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这句用了比喻的句式,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薄雾,使无形的时间有了鲜明的形象,我们好像看到了时间的烟雾缥缈在眼前,可摸可触,而瞬间又被微风吹散了,被初阳蒸融了。

生:我读了这句,感受到时间瞬息消逝,来去匆匆。

生:我还体会到用比喻的方法写句子,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有动感。

师:对,我们读书就要这样去用心体会,感悟到比喻句的表达效果,非常好!

生:老师,我还觉得这句话也写得很美:“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给时间以人的灵性、动作的快速。读后时间之快、不可挽留的感觉非常深刻。

师:同学们边读边想象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些词语作者用得最好?

生:“伶伶俐俐”“跨”和“飞”这几个词语用得好。本来时间的流过是看不见的,而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时间如天真的孩子,既可爱又顽皮。

生:我发现,用拟人的方法,会使文章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能打动读者。

师:对,作者正是运用了设问、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唤起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使我们受到感染,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一种对时间的来去匆匆感到惋惜的情感油然而生。时光宝贵,珍惜时光,有所作为,切莫万事成蹉跎。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自己勾画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第6篇: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一、什么是关键词语?

所谓“关键词语”,主要指:

①表明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 ②表现文章主旨的词语; ③反映文章深层内容的词语 ;④体现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

⑤在结构上起过渡或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⑥ 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⑦ 有比喻、反语、仿词等修辞意义的词语。

二、考查重点:理解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指代义和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

三、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主要有四种: (1)理解与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字面义; (2)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派生出的新义; (3)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定指代义; (4)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殊隐含义;

1、词语的引申义是指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例如:

(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深”:深入。 .(3)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4)夜已经很深了。“深”:距离白天的时间很久。 .

2、词语的比喻义是指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例如:

(1)“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2)“烽火”本义为: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比喻义为:比喻战火或战争。如: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3、词语的指代义是文章中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例如: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鸿儒”指代的是有学问的大儒,而“白丁”则指的是没有学问的人。

理解、分析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要紧密联系词语的语言环境,即上下文,或句子,或段落,或全篇,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推断词语的含义

1)分析词语的表现作用。有些词语本身并没有深刻的含义,但用词精当,对人物的性格品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深刻的表现作用,对事物的形状特征表现得充分而又生动,应作为重点体味的对象。

(2)分析词语的特殊含义。有些词语褒义贬用或者贬义褒用,有些词语正话反说,或者具有潜台词等,由于作者采用了特殊的表意手法,因此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或者表达出了某种特殊的意味,从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语体特点、风格特点等方面理解瑞靡,重视词语的活用、感情色彩的反用、修辞手法的使用等附加意义。

( 3),联系上下文揣摩词语的指代内容

指代的运用,从被指代的事物与指代词的距离看,有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之分,从被指代的事物与指代词的关系看,有单纯因素指代和多重因素指代。

寻求代词指代的对象时,务必找准代词所在的语境,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寻找指代的对象。(一般到前面的语句中找。》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五、方法总结

1、整体感知是前提,局部揣摩是重点,“前后联系”是要点。

2、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3、理解与确认词语的比喻义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4、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要联系上下文,注意细节描写,抓住中心句、中心段落来理解。

5、代词的指代义,须紧扣上下文,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

六、答题模式:

1.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 这里指……, 起到了……的作用。

2.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答题格式: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变成……,与事实不符。

3.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格式: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这些词与上文是——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4、动词、形容词的赏析(记叙文)

答题套路:“XX”、“XX”等词用得好,

它把“……”(动作或形态,根据文章内容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它(以动写静,化静为动……)使之具有(人格化,形象生动)……(根据内容情况写)

例句:文章中“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中“肥胖”、“轻捷”等形容词用得好,“肥胖”形象地写出了黄蜂的形态,“轻捷”既写出了“叫天子”的形态,又写出了它灵敏的动作特征,这样使文章描写更生动形象。 多说一两句话

麦父

题模式

该词语原意(原来的词性、原来的感情色彩)是 1.这里是……,这一词语的运用,准确生动地写出了……。

该词语原意(原来的词性、原来的感情色彩)是

2. 该词,生动传神地*…**…,体现了人物…***…*的心情”等。

初中词语在句中的表达效果(合集)

词语的考点

考点一:说出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考点二:说出该词语的妙处或者表达效果(含义+表达效果)

综合答题流程:词语的表现手法(技法)+词语的语境义+词语描写对象的特点+作品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

四维图 开头:

1、统领全文;

2、引起下文;

3、伏笔铺垫;

4、奠定基调

5、开门见山,点明主旨;

6、照应标题;

7、点明线索8.

渲染气氛;

9、设置悬念 ·中间:

1、领起下文;

2、总结上文;

3、承上启下;

4、照应前文

5、伏笔铺垫;

6、渲染气氛;

7、设置悬念。 ·结尾:

1、收束全文,点明中心;

2、升华主题,深化主题;3.

照应前文,结构严谨;

4、委婉含蓄,意味深长;

5、补充

前文,辅助表达;

一、 从词语的表现手法分析

①贬词褒用

1、《送春》作者说二月兰“开得好放肆”,“放肆”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分析:放肆这个词,应该是一个贬义词,就是胡作非为,不遵守礼法道德的意思。开得多,开得热闹,不受拘束,自由自在.表达出一种开朗乐观的态度,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精神。

2、我一个箭步,跑到屋外,如炬的目光贪婪..地呼吸着久违的带有草木气息的微温的炊烟,他乡遇故知一样不能自已……

分析:这个词是贬义褒用,在这里是“满足、畅快”之意。它形象地表现了“我” 在想象中看见“炊烟”升起时的激动与欣喜的心情。(3分)

②化无形为有形,或化抽象为具体

例子:有了鸟的树就格外生动。我喜欢这些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的小鸟,喜欢它们在树枝上舞蹈。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一只鸟的歌唱使树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

③“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中的“弹性”一词,说说它好在哪里。

分析:“弹性”一词用得生动传神。把无形的冬天的风写得具体可感,赋予它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也表达了对小鸟的喜爱之情。意思对即可。

③运用修辞,通常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

1、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分析.一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2、“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请品味这句话中“浸”字 的妙处。

分析:“浸”字既再现了月光的晶莹透明、无处不在,也写出了作者的深深陶醉之感。(意对即可)

(1) 一条清流从远处飘逸..而来,又从这里委婉..流去(2分)

分析: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江南古镇河道的曲折、清流的绵长清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清流的喜爱之情。(2分)

(2)一座座"如虹饮水"的古拱桥,巧连妙构,宛若..一帧行草书法.... 。分析 :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座座古拱桥巧连妙构的特点,如同行草书一般,富有整体的韵律和完美,表达了作者对古拱桥的赞美。(2分)

(3)、我忽然发现,它竟从那残株上,蹿.出了几根绿枝

分析:比拟的手法,富有动感,表现顽强的生命力。(3分)

⑤化静为动

例子一:山坡上卧着点雪

例子二:仿佛像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⑥词性转化,

比如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动词

答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词性;

2、联系本义;

3、联系语境。

1、 情感世界好比一座蓊翳的森林,其中有着多种多样乃至复杂微妙的群落。

分析:“群落”是名词,本义是“生存在一起并与一定的生存条件相适应的动植物的总体”,再联系语境, “情感森林中的群落”,说明是属于情感的。

答案:同一类情感。 (名词性)

2、一个人的情感森林不可能只有单一的树种,也不可能都是“落叶林”,或都是“常青树”,并且也不 可能只有比如说羡慕这种明亮的情感苗木,而完全没有嫉妒那样的灰暗草菌。

分析:“草菌”是名词,本义是“草垫子”,语境中是说情感森林中也会有像嫉妒那样的灰暗的草菌, 这是一种比喻修辞,比喻像嫉妒那样灰暗的情感。

答案:一些灰暗的情感。 (名词性)

3、 但是,你会渐渐地长大,无论别人的期望是怎样的美好,它也不属于你。除非有一天,你成功地 在自己的心底移植了这个期望。这个期望生根发芽,长成了你的目标。

分析:“移植”是动词,本义是“把播种在苗床或秧田里的幼苗拔起或连土崛起种在田地里;将有机体 一部分组织或器官补在同一机体或另一机体的缺陷部分上,使它逐渐长好。语境中是人移植期望。

答案: 接受、认同。(动词性)

4、 美丽会褪色,目标永远鲜艳。

分析:“鲜艳“是形容词,本义是“鲜明而美丽”。语境中是目标是鲜艳的。答案:明确、清晰。 例

5、 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书斋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

分析:

“熊熊燃烧”是动词,本义是“火烧得很猛”,语境中是文明在燃烧。 答案:汇集、传承和发展。 例

6、 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里的纸钞。

分析:“黄金屋”是名词,它的本义是“藏有黄金的屋子”,语境中是人们以为书中夹有纸钞等值钱的 东西,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答案:重要或值钱的东西。

7、 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闷闷不乐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自有心 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分析:“试金石”是名词,它的本义是“测试是否是金子的石头”,语境中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老人 用寄出去的书来测试孩子们是否有感恩之心,从而获得他的资助。

答案:寄出去的书成为检验孩子们是否又感恩之心的测试物。(名词性)

8、 她大败而归,在下飞机时,只见女服务员把背在身后的一大束五彩缤纷的花捧到她的面前。浓郁 的香气竟化作一股奇异的力量注入她的身体。她顿时热泪满面。

分析:“奇异的力量”是名词,它的本义是“特别的神奇的力量”,语境中是她失败而归,而服务员还 送我一束花,这就给了她一种力量,当时给了她的力量应该是一种安慰和一种鼓舞。(其实是分析奇异力量的具体内容)

答案:女服务员给予她的安慰和鼓励。(名词性)

9、 余光中不见运河是惆怅,见到了运河还是惆怅。

分析:“惆怅”是形容词,它的本义是“伤感、失意”,是一种情绪,语境中是余光中在见到运河和见 不到运河时的情绪。(其实是分析惆怅的具体内容)

答案:“惆怅”①是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惆怅” ②是目睹故乡物是人非的落寞。。

答题流程:本义+语境义(引申义或者语境义)+描写对象的特点+作品中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词语含义及作用

现代文阅读指导 —— 体味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考查角度:

1、理解词语的浅表含义(词汇义),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深沉含义(如:语境义、比喻义、引伸义等);

3、品味词语的运用之妙或说明选用词语的理由。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活题巧解,方法提炼。 活题巧解: 【例题1】李时珍是大家所熟悉的著名医学家,他一生奔波于祖国的大江南北,耗尽毕生精力才著出对世界医学有极大贡献的《本草纲目》。今天,那些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也无不是依靠“勤”才为人类做出贡献的。我国的数学家陈景润攀登数学峰巅摘取数学皇冠明珠的事迹,早在人们中间广为传颂。他的成就不也是靠“勤”吗?那整整六麻袋的稿纸就是他“勤”的最有力的见证。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最后一句中“这一点”指的是什么?“概莫能外”的意思是什么?

【解析】这两题都是考查对词语浅表意义的理解。 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一概都不能例外。

【方法提炼】理解浅表含义可用 “词义替换法”或“分解合并法”。

【例题2】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对于人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缺少,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 文中“从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中的“气”具体指的是什么?

【解析】这也是一道考查对词语特定含义理解能力的考题。“气”说起来虽然是很玄妙的,但句中给了我们很明显的提示,只要细细一下破折号前后的句子就能很快得出答案。 精神力量

【方法提炼】理解特定含义,要根据上下文词句间对应关系。 【例题3】一个六人组成的考察队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突遇暴风雪,迷失了方向。天渐渐黑下来,老队长神色凝重地告诉大家,如此恶劣的天气,营救工作根本无法进行,我们必须设法熬过今晚才有获救的可能。大家的心一下子跌到了无底深渊。谁都明白,这里夜间温度将降到零下37度,要想在野外熬过一夜几乎是不可能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比喻意义的理解。根据前后文所述的特定环境,其比喻意义不难推断。 联系下下文,说说“无底深渊”比喻 的心境。 失望到了极点

【方法提炼】理解比喻义,要分析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找出本体。 【例题4】就在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趟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 “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一句中的“竟”表露了作者发现兰花时怎样的感情?(朗读)

【解析】这一题是考查理解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是对词语深层含义理解的一种。“竟”是语气副词,有“出乎意料”之意。结合文中特定的环境和“眼前一亮”“不可能”“不顾一切”“大声叫喊”“英雄”等词,就能领悟到作者发现泥沼中的小花时那种惊讶、喜悦、敬佩之情。 惊讶、欣喜(敬佩)

【方法提炼】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要结合描述的语言体会。(朗读体味) 【例题5】品味词语妙用 然而,尽管菜摊上的菜都是一色的新鲜嫩绿,但买菜的人多自己动手。这时,卖菜人的手便是多余,在空中愣了一下,然后,徐徐地缩回去,眼睁睁地看买菜人的手挑三拣四,把摊子翻个遍。若是你摇摇头走开了,你背后的目光便暗淡下来。如果你仔细点,定会听到一声轻轻的失望的叹息。此时,我总觉得:他们好可怜,不买他们的菜,仿佛做了件亏心事。 对卖菜人的动作、神情的描写用了哪些词语? 这些词语中有些用得很准确,很传神,请举一例说明。

【解析】找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来赏析均可。 如:用“愣”“缩”写手的细微动作,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卖菜人的热心遭到冷遇后的尴尬与无奈。

【方法提炼】格式:用……动词(形容词),准确、传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例题6】词语选用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朱自清《背影》)

这里“找”字能否换成“看”字? 不能。“看”是普通地“望”,而“找”则是带有目的性地看,在这里父亲的背影混入到人群里后,“我”仍带有目的性地寻找他的背影,“找”更能准确传神地写出我对父亲的依依不舍之情。

【方法提炼】思路:先判断选词,后区别词义,再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所选词的妙处。

方法归纳: (1)理解浅表含义,可用 “词义替换法”或“分解合并法”;

(2)理解特定含义,要根据上下文词句间对应关系;

(3)理解比喻义,要分析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找出本体; (4)品味词语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要结合描述的语言体会;

(5)品味词语妙用,抓富有表现力的词从表达效果和内容效果赏析,若运用修辞则抓修辞分析;

(6)词语选用,先判断,后区别词义,再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所选词的妙处。 刚才我们一起弹探讨了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语段,从画线词语中任选一处,作简要品析。

有些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它们从历史烟尘中逶wēi迤yí而来,浸满了丰厚的文化意蕴,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弥散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霏霏细雨,浸湿了祭祖怀亲的心绪,使中华历史长卷笼上一层淡淡的哀思。端午节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墨汁,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 ——节选自《在节日里徜徉》 (2007年南京市中考题)

“悄然走来”,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端午节习俗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染”字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端午节习俗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之大。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