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管理学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管理是指高校管理干部对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行使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职权的过程[1]。高校管理中的制度伦理作为一种管理伦理的具体应用,是高校管理现实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本科管理学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科管理学论文 篇1:

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设定研究

摘 要:建议以目标导向课程(TOC)理论为基本导向进行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设定,即以行为目标为基本的课程目标取向,以适应《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商管理类培养目标中对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并契合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复合性、实践性、应用性、行业性的特点。但建议补充生成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向,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以适应《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商管理类培养目标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课程教学目标;管理学课程;应用型本科;目標导向课程(TOC);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2018年1月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工商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工商管理类国准”)指明了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并指出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目标定位设计人才培养的类型、模式和特色[1]。而根据培养目标来确定大学的分类,有学术型、应用型和技能型[2]。作为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中的管理学课程应如何设定课程教学目标,以适应“工商管理类国准”中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相应培养规格要求、以契合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特色。本文以目标导向课程(Target Oriented Curriculum,简称TOC)理论为基本导向对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的课程教学目标设定进行了研究。

一、TOC理论为基本导向前提下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取向

根据史秋衡和王爱萍[3]的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并把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归纳为:定“性”在行业,即学生要能为其专业相关的行业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定“向”在应用,强调培养应用性人才;定“格”在复合,强调要结合理论和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专业能力和实践才能方面的复合才能;定“点“在实践,强调学生培养中的实践性。

管理学课程是工商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课程作为综合管理课程,是市场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职能管理课程的基础,需要学生掌握管理理论基础,加强理论修养;而同时,管理学课程也是工商管理类学生最早接触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需要通过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才能。作为应用型本科的管理学课程也应该契合应用型本科教育复合性、实践性、应用性、行业性的特点。

陈振和高海波认为目标导向课程(TOC)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成效评价[4],可见此理论强调课程教学目标的中心地位、导向作用。而目标导向课程(TOC)在课程教学目标取向的选择上则采用行为目标[4]。目标导向课程(TOC)所强调的行为目标指明了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发生的行为变化[5]。这种行为的变化体现在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中,则体现为能说出重要的理论以体现学生对单一理论的掌握,能探讨理论间的联系和区别以体现学生对一组理论的理解及自己对知识结构的建构,能将理论运用于具体情境甚至行业情境中以体现复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和行业性的特点等。此外,围绕着行为目标,课程的组织、评价等其它的教学环节更易于实施。所以,以目标导向课程(TOC)理论为基本导向进行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设定,即以行为目标为基本的课程目标取向,可以适应《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商管理类培养目标中对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可以契合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复合性、实践性、应用性、行业性的特点。

但是,在“工商管理类国准”中,工商管理类培养目标中对人才的培养除了提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还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1]。这就需要补充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6]来设计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以满足学生对管理学进行探究的个性化目标及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考,最终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虽然课程教学目标取向有所补充,其核心仍与目标导向课程(TOC)理论强调课程教学目标的中心地位、强调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来开展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成效评价一致。

下面就在以目标导向课程(TOC)理论为基本导向的前提下,讨论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

二、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设定分析

张华认为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包括确定教育目的,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开发的基本维度),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确定课程目标[5]。下面基于这四个基本环节分析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教育目的

总的教育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某种类型、某个层次教育中的分解表现;而总的教育目的的完成则依赖于培养目标的实现[7]。

“工商管理类国准”中已明确了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具有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及管理方法,具有国际视野、本土情怀、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等机构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1]。

“工商管理类国准”中还进一步制定了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培养规格,内容包括了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

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为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指明了方向。

(二)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的发展[5]。以下分析如何在这三方面的基础上设定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

1. 学生需要分析

学生需要分析可以从三方面考虑:

第一、管理学课程符合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的专业需要。学生在选择大学专业时已选择了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学作为工商管理类学科的基础核心专业课程,其课程知识和技能是符合学生的专业发展需要的。

第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会有个性化的需要。个人发展方向的不同会使学生的学习侧重点不同,希望本科毕业后继续读研的学生会更关注理论知识的掌握,甚至不断去拓展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计划本科毕业后就工作的学生会更希望训练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学生的兴趣、个性等因素也会导致学生希望深入研究的内容会有所不同,如在领导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会根据本身的兴趣、个人条件的不同来决定哪种领导风格更适合自己,从而愿意更加深入研究相关的领导风格,甚至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通过训练来使自己真正具备此领导风格。基于学生需要的个体需求差异,教学目標的设定就要考虑设置生成性目标。而学生实现个性化目标的探究过程也有利于发展其创新性思维。

第三、认可学生个性化思考的需求。管理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它的适用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学的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对某个具体的管理情境,其可以适用的管理理论不是唯一的。所以,对管理学课程目标的设定,还应考虑表现性目标,以认可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学生个性化思考的过程也为培养其创新思维创造了条件。

2. 社会生活需要分析

“工商管理类国准”中提到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能够在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等机构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1]。作为应用型本科的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设置更要结合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布局考虑。如以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情况为例,广东统计信息网“2018年上半年广东经济运行简况[8]”中指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作用继续巩固”,“上半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成”。基于服务业在广东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广东省的应用型本科在管理学相关模块的课堂教学目标设定中就可侧重考虑加入服务业背景下相关管理知识和技能的运用。

3. 管理学学科的发展分析

本文选取两本管理学教材,在前言部分编者对管理学学科的发展提出了专家角度的看法,对于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具有指导作用。

周三多[9]主编的管理学在第二版前言中主编认为随着管理学学科的发展,管理学不仅仅是要告诉人们如何正确地做事,而且要告诉人们如何做正确的事。

在斯蒂芬·罗宾斯和玛丽·库尔特[10]所著的管理学第十三版前言中,作者认为“管理学课程是关于管理学和管理者的。管理者是所有组织都需要的。管理者面对的世界已经发生了改变,正在改变,并将持续改变。管理是动态的主题,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学生应能够充分地理解成为面临变革的管理者意味着什么,并做好准备。”

综合以上两本教材编者对管理学发展及管理学课程价值的表述,在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中,要使学生今后在各类组织中能正确地做事,所以学生要掌握相应内容模块的知识和技能;要使学生知道如何随着持续变化的环境做正确的事,所以要在相应内容模块训练学生拥有管理要面对不断变革的思维,并训练学生拥有随着管理情境的变化而恰当运用不同的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思维和初步的能力。

(三)确定课程教学目标的取向

张华认为在课程目标基本取向之间如何选择,及怎样处理几种目标取向之间的关系,对目标内容的选择和目标的陈述奠定了基础[5]。

范蔚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对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进行整合[6]。

如上文对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取向的分析,在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中,以行为目标为基本的目标取向,同时也会考虑到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下面再进一步阐述这三种目标取向的意义。

泰勒认为行为目标的阐述方式一方面指出了旨在使学生哪些行为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也具体规定了为达到每一种行为目标要使用的特定的材料、特定的观念和特定的情境[11]。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以行为目标为基本的目标取向一方面适应了应用型本科复合性、实践性、应用性、行业性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导向设定其它的教学环节。

张华[5]把生成性课程目标总结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中所产生的自己的目标。学生有权利也能够决定什么是最值得学习的,并深入探究与自己目标相关联的知识。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兴趣的满足,学生会产生出新的问题、新的价值感和新的结果设计,这个过程是持续终生的,生成性目标会促进终生学习。而对问题不断进行个性化的探索也会有利于学生发展创新性思维。

张华认为表现性目标旨在成为一个主题,学生围绕它可以运用原来学到的技能与理解了的意义,通过它拓展、拓深那些技能与理解,并使其具有个人特点[5]。通过表现性目标的设定,尊重学生对问题解决的个性化,鼓励学生发展创新性思维。

(四)以管理学中“领导”为例说明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表1列出了管理学中“领导”这一部分内容的课程教学目标,以及每一个课程教学目标与上文所分析的教育目的(在表中体现为“工商管理类国准”中培养规格所规定的又与课程教学目标相关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课程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和课程教学目标的取向分析的对应关系。而课程教学目标本身则体现出领导这一部分内容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的价值:要使学生掌握与领导相关的理论知识;要能使学生知道如何做有效的领导者,训练学生初步拥有随着管理情境的变化而灵活运用领导知识和技能的意识和能力。

目标导向课程(TOC)理论其核心在于强调课程教学目标的中心和导向地位。上文已分析认为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以行为目标为主,补充生成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处理这三类目标的关系、以最终达成目标,建议如下:

1. 以行为目标为基本导向

正如上表所示,每个课程目标都以行为目标的方式设定。行为目标的设定借鉴了周兴国[12]研究的行为目标的设定方法,运用“说出……的内涵、作用”,“探讨……的区别”,“探讨有效……能在具体管理案例中分辨不同的……”,“能运用所学……理论恰当分析具体情境下的……”,“探讨不同的……特点和适用情境”,“恰当运用所学……理论分析……”,使目标具体而明确,从而使有利于发挥目标对其他教学环节的导向作用。

2. 生成性目标可适当以自主学习的方式达成

生成性目标提倡个性化的目标、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生成的自己的学习目标。但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面对几十个不同的学生,生成性目标很难落实[6]。所以,可预先根据课程的内容考虑哪些内容可能会引发学生的生成性目标,并做好介绍相关文献的准备,使学生在课后可通过自主性学习达成个性化的生成性目标。如上表中所设的“探讨不同的领导风格的特点和适用情境”既是行为目标,又是生成性目标。有雄心壮志在今后成为一位有效的领导者的学生很可能想知道自己更具备哪种领导风格潜质,并希望能训练自己拥有某种领导风格。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需求又各不相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发展学生可能的生成性目标,可以在探讨不同的领导风格的特点和适用情境后,随机问几位同学自己希望拥有哪种领导风格,并推荐相关的书籍,如安德鲁·J·杜伯林的《领导力》,向学生说明有兴趣进一步研究各领导风格、自己是否拥有某种领导风格、以及如何培养自己的某种领导风格的学生可查阅此书,以便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实现自己的生成性目标。

3. 在目标设定中注意设定开放式的表现性目标以尊重学生对问题的个性化解决方案

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创造了条件。如上表中所设的“能运用所学领导理论分析交流服务性企业领导者的成功或失败之处。”这是个开放式的目标,在讲授领导理论内容之后,可要求不同小组的学生通过文献、网络去选择、了解不同的服务型企业领导者,并在课堂上能合理运用不同的领导理论去分析自己所选择的服务型企业领导者的成功或失败之处。

三、结语

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设定在研究“工商管理类国准”中的培养规格要求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来源的基础上,以行为目标为主导来设定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适应了目标导向课程(TOC)理论中以目标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其它环节的要求,便于发挥目标对其他教学环节的导向作用。在此基础上,也要考虑以生为本,补充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生成性目标,以及尊重学生个性化思考结果的表现性目标,以培育学生创新性思维。

而如何按照目标导向课程(TOC)理论以目标为中心、为导向来设定应用性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成效评价等教学环节,还是今后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44-848.

[2] 邬大光.大学分类的背后[N].中国教育报,2010-5-10,(005).

[3] 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34-37.

[4] 陈振,高海波.目标导向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4):107-108,111.

[5] 张华.论课程目标的确定[J].外国教育资料,2000,(1):13-19.

[6] 范蔚.三类教学目标的实践意义及实现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9,(1):49-52.

[7] 邓土军.论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概念其及关系[J].中国科技博览,2012,(3):235-236.

[8] 综合处.2018年上半年广东经济运行简况[EB/OL].(2018-07-24)[2018-07-25].http://www.gdstats.gov.cn/tjzl/tjkx/201807/t20180725_

403282.html.

[9] 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10] 美国.斯蒂芬·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第13版[M].刘刚,程熙镕,梁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11] 泰勒.課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3.

[12] 周兴国.不仅仅是行为目标 还需要表现性目标[J].课程教学研究,2012,(2):41-43,50.

作者:陈哲 李玉米

本科管理学论文 篇2:

本科管理学案例教学困境与突破

摘要:案例教学法在本科管理学教学中得到了普遍应用,但因学生、教师和设施三方面的原因而陷入了困境。因此,可以从制度构建、加大投入、培训教师等方面突破教学困境,从而提高管理学案例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管理学;体验式教学;传统教学方式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目前许多本科专业尤其是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中普遍开设有管理学课程。因为授课对象为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存在许多困难。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成效,许多院校都引入了案件教学方法,但实际效果不佳。本文拟从学生、教师和设施三个层面来分析目前本科管理学案例教学困境及其突破的措施。

一、本科管理学案例教学困境

1.学生层面。(1)缺乏实践经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大学本科学生在入学前基本都在学校求学。在激烈的竞争下,为了能顺利通过高考“独木桥”,过着一种几乎与社会隔绝的生活。进入大学求学,虽然部分同学有机会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但绝大多数同学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包括企业实践经验。因而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管理学课程时,不能准确识别需求,对案例的背景及相关知识也不能准备理解与把握。(2)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学生普遍适应了“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背)记”的传统教学模式。接触到案例教学时,不能积极思考,主动发言,进而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2.教师层面。(1)教学理念把握不准。由于部分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盲从,以案例教学贯穿整个“管理学”的授课过程。这些教师完全颠倒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主次地位,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对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不牢,起不到应有的效果。(2)案例选择不当。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首要条件和关键所在。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作用于实践的载体,它既是案例分析的出发点,又是案例分析的归宿。如果案例选择得不恰当,相关因素处理得不好,就会降低案例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整体效果。授课教师应结合课程所讲授内容及学生受众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案例来开展教学。既有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的应用与掌握,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案例教学的目的。(3)教师素养欠缺。案例教学是管理学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教学,对授课教师有较高的要求。要求授课教师既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又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企业实践经验。但部分教师因为受传统“师道尊严”的思想的影响,害怕授课过程中出错,从思想上不乐于接受案例教学方法。另外,案例教学法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我国时间尚短,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不足。再加上目前高校从事管理学教学的教师多为经济与管理类相关专业的毕业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从学校毕业即到学校工作。他们虽拥有较高的学历和学位,从事过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但普遍缺乏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难以采用创造性的方式开展案例教学。

3.设施层面。(1)案例资源有限。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依赖于丰富的案例资源。目前管理学教学案例主要来源于部分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编写的相关案例教材。案例内容涉及国内外企业,国外企业主要是美国、加拿大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内企业主要是一些知名的大企业。虽然利用国外现成的案例资料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管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但国外企业文化背景与中国差异较大,不利于学生的案例讨论。而国内企业案例又主要是国内知名的大企业比如海尔、华为等,普遍缺少中小型企业的案例。总之,国内现有的管理学案例资源不能很好地满足管理学案例教学的需要,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2)教学设施落后。一般而言,硬件设施主要包括专用的案例教学场所、幻灯片演示设施、电视录像演示设施和多媒体演示设施等;软件设施包括多媒体教学软件、数据库、定量分析软件等。然而,目前许多高校扩招后,因建设新校区等原因,导致“负债”运营。因而在各方面都投入不足,教学设施的落后,影响到案例教学的开展和最终的教学效果。(3)激励制度不全。有效的激励,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既定目标。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激励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制定相关制度以提高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是教师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以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从目前许多高校的现状看,这两方面的制度都很不健全。最终导致教师不愿意主动进行案例教学,即使进行了案例教学,积极性也不高。

二、本科管理学案例教学困境突破

1.建立健全案例教学相关制度。(1)激励制度。激励机制是否合理,直接会影响到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案例教学需要授课老师比理论讲授投入更多的精力,编写或选择案例、备课、组织开展案例教学等。因此学校要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以体现对教师劳动的尊重,从而激发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教学评价制度。案例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教学,因而从评价体系上应区别于理论教学。因此,从学校层面上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形成相应制度。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可以在该制度的引导下有效开展教学活动。(3)考核与考试制度。案例教学是一种体验式教学,主要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完全依赖于最终的考试成绩,而更多地应关注和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的参与主动性、发言积极性和团队合作性等方面。因此,应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考核与考试制度,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加大考核成绩在最终考试成绩中的比重等措施,以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加大投入完善教学基础设施。(1)软硬件设施。软硬件设施是教学的媒介,直接关系到教学的顺利开展与效果。目前,大多数高校软硬件设施比较薄弱,因此应该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尽快完善教学的软硬件环境。有条件的高校应建立专用的案例教学场所,比如“管理学案例教学实验室”“管理学模拟实验室”或“管理仿真模拟室”等,同时完善和更新多媒体演示设备、录像演示设备、幻灯片演示设备和案例教学用具等。软件方面购买或鼓励教师编制多媒体授课软件,购买管理定量分析软件、企业管理相关数据库等。有了良好的软硬件设施的支持,就能使学生不出学校,模拟仿真企业的运营过程,将抽象、复杂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案例教学的效果。(2)教学案例库。案例是实现案例教学的重要媒介,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的直接效果。因此,鼓励授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构建教学案例库是一项必要而紧迫的工作。案例库可以是电子形式,也可以编写案例教材。目前寻找的案例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种从国外引进管理案例,第二种是近年来国内编写的案例教材,第三种是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摘录改写的实例。这三种案例,各自有优缺点。国外案例比较成熟、比较经典,但有文化环境不同的缺点;国内案例大多来自于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案例中心和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三大中国案例研究中心,但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缺点;第三类案例在兼具紧跟时代,把握管理学实践与理论前沿的优点的同时,也具有因时间紧、编撰不全面的缺点。因此,教师在构建案例库选择案例时要考虑案例的本土性、时效性、典型性、针对性、实用性、适应性、理论性和启发性等特点,以使所选择的案例能够发挥最大的效能。

3.加强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教师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案例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案例教学成败。但高校绝大多数教师都是走出校园就走上讲台,成了授课教师。学历虽然很高,但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而且许多讲授管理学的教师大多数是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毕业,不同于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生接受过教学法等方面的培训,在授课经验方面也比较欠缺。因此,学校应该创造条件,多途径培训教师,以提高其教学水平。可以组织进行教学观摩活动,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可以选送优秀教师到国内知名院校进行短期的培训学习;可以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共同来开展案例教学活动;还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在管理的实践中收集典型案例以丰富管理案例教学内容,提高案例教学质量,达到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双向沟通、优势互补,以丰富教学经验。

4.创造条件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大学生因为缺乏社会阅历,导致对案例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因此,学校要创造条件,努力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首先,学工办和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多参与各种校园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合作精神;其次,利用寒暑假期,鼓励学生利用各种途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再次,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多途径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虽然目前本科生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诸多困境,相信通过学校相关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加大教学设施投入力度、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等措施,一定能突破目前的教学困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管理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管理学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取得较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杨海钦.管理学案例教学有效性反思[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

[2]程婧.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6).

[3]谢晓芳.管理学实施案例教学的问题及措施[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兰荣娟.本科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5).

[5]熊学萍,何劲.跨越管理学案例教学障碍的若干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4,(7).

[6]陈黎琴,赵恒海.管理学案例型教学方法及其实施[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1).

[7]丛洪娟.管理学课程案例型教学实践研究[J].北方经贸,2011,(5).

基金项目:本文受西安财经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学》案例教学研究与应用”(项目号:12xcj17);“高校文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以西安财经学院为例”(项目号:13xcj20)、陕西省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和西安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心资助。

作者简介:李红(1975-),男,山西大同人,讲师,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

作者:李红

本科管理学论文 篇3:

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对策研究

摘 要:管理学研究方法是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主要选修课程之一,普及其教学具有显著的必要性。然而,目前在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实践中却存在教师的教育背景局限、适用教材的缺乏和其他基础课程的配合不到位等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及将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和重视培养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科研能力等对策。

关键词:管理学;研究方法;对策建议

1 普及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三十多年的较快发展,作为经济主体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企业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在企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实践遇到一系列新现象、新趋势和新问题,如何解释这些新现象、新趋势和新问题对管理学理论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的管理传统和管理实践与西方的发达国家有着显著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国管理学的广大研究者在对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学科学理论体系。然而,这套体系的建立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学研究方法的作用,脱离了科学的管理学研究方法,管理学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更是值得怀疑。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把管理学研究方法列为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主要选修课程之一,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可以帮助工商管理类本科生掌握管理学理论的分析方法和研究规范并将之应用于管理实践分析,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2 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师的教育背景局限了本科生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

大多数高校的本科生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主要由一、两位教师承担,任课教师往往由于只钻研于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而难以对工商管理类这个涵盖广泛的专业领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授课内容只对工商管理类部分专业的学生有明显的指导作用,而对工商管理类其他专业学生的方法论认知则作用不大。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需要让本科生对自己所在学科的知识体系及其形成的相关方法论知识有一个较为深入的把握,然后他们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的管理学理论研究。但授课教师教育背景的专业性局限使得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仅适用于工商管理类部分专业的学生,这就使得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难以全面顾及所有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需求。

2.2 适合本科生的教科书较为缺乏,难以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

管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其教科书既需要向学生展示种类众多的研究方法理论知识,也需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真实科研情境中的研究实践及其成果,从而使他们能够在方法论的认知上同时获得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然而,现有的管理学研究方法教科书往往重视传授方法论的理论知识,对于真实科研情境的例子说明则比较缺乏,这一方面使得学生对方法论的理论知识感到讳莫如深和羞涩难懂,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管理学研究方法形成透彻的理解,更谈不上使学生能够在科研实践中掌握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形成科研成果,这样的结果无异于纸上谈兵,事倍功半。

2.3 其他的专业基础课程没有较好地配合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

由于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内容中会用到其他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统计学、心理计量学、社会调查等方面的知识,很多本科生由于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上的差异,对某些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缺乏基本的认知,从而使学生难以有效掌握具体方法与技术的精髓,这对于他们在科研实践中有效运用这些方法与技术必然大打折扣。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先系统地学习统计学、心理计量学、社会调查等专业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管理学研究方法才可以更好地领悟和运用其中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从而才能将之与专业领域的研究有效结合起来,形成教学双长和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 改善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虽然在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仍存在上述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其教学的有效安排需要任课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3.1 采取理论传授、范例教学、文献评价、软件操作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管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讲授如何运用统计技术来解答研究问题的课程,按照科学研究过程和管理研究论文的逻辑构成,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性质,可以把课程分为确定研究问题、文献综述、理论构建、研究设计和结果讨论等五个教学模块,课程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向本科生传授这五个模块的基本理论知识,让本科生对如何进行高质量的管理学科学研究打下知识基础。除此以外,选择经典论文,结合典型范例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也是本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比如,教师在讲授研究问题的来源和形成时,可以以樊景立教授等人研究中国情境下的组织公民行为基本内涵及其形成机制为实例,讲解如何发现研究问题,阐释如何将观察到的有趣现象转化为一般性的研究课题。范例教学能够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科研情景,使他们在学习范例的过程中能够亲身感受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是如何在科研实践中运用的。另外,文献述评的讲解也是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努力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查阅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详细评价现有文献的进展与缺陷,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学习与钻研,还可以培养本科生的文献搜索、分析和提炼能力。软件操作是学生从事管理研究的重要技能之一。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现场演示如何运用SPSS或者其他具有相似功能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研究资料的处理,同时也给学生设计一些课后的上级练习作业,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对这些常用软件的认识和运用,最终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管理研究数据处理的基本操作。

3.2 将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

目前,高校的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仅仅停留在研究方法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这对于学生运用科学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分析管理实践问题,并将之上升为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必要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但方法与技术仅仅是工具,学会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更重要的。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培养从管理实践中发现研究命题、并运用所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解释和预测管理实践的能力。一个可行的办法是考虑在期末考试或期中作业中安排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从企业管理实践中提炼出相关的理论问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如何运用现有理论与研究方法进行理论建构、研究设计和结果讨论以解决上述问题,从而通过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外,任课老师也可以考虑将自己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这是因为,一方面,任课教师对自身的研究领域较为熟悉,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投入到同一领域的科研活动,可以更有效地掌握学生在研究方法与技术方面的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在这种科研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模拟学习,能够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任课教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中,恰恰可以弥补以往教学中学生缺乏实践锻炼机会的不足,学生也可以借此机会更深入地掌握研究方法与技术的运用。

3.3 重视提高学生在团队协作科研活动中的科研能力

随着管理学理论发展的日渐深入,其研究中不同模块的技术和分工也越发深化,管理学研究的复杂性也因此迅速提高,从而越来越多高质量的研究需要以团队协作的形式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科研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培养他们在科研活动中的团队协作精神。一个可行的做法是向学生布置以团队自由组合的形式制作研究计划书的大作业,这是本课程的一种重要的考查方式,要求各团队做好组织结构、模块分工与协作的安排,并需要严格按照课程教学模块的进度完成研究计划书,同时在每次上课开始之前必须由负责研究计划书相应模块的学生报告其写作进度。在课程结束时,每个团队必须按时提交研究计划书,并将此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教师评阅研究计划书后,可以考虑举办研究计划书报告会,挑选研究计划书做得比较好的团队运用多媒体课件详细汇报他们的制作经验,特别是分享交流他们分工与协作的成功经历,从而既可以对学生开展团队协作的科研活动起到典型的示范作用,也可以为学生在团队协作的科研活动中提高科研能力产生显著的实际效应。

参考文献

[1]王玻.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中的渗透教学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10):234235.

[2]吴金南.研究生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教学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193.

[3]周泽将.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的必要性、问题与建议[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1):2023.

作者:黄亮

上一篇:如何自学议论文下一篇:工业药剂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