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2022-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大学校园周边治安环境问题治理及法律对策

摘 要:近年来,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大学城已经成为城市重要的区域之一。而因其地处郊区,人员构成复杂等因素的影响,校园周边的治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所涉及的问题多样、复杂,大量的事件在实践中难以得到切实有效地治理;而本文将立足这一现实,分析大学校园周边治安环境问题,并且从法律角度为已发生的治安事件提供治理依据以及对具有潜在危险的治安问题提供预防机制。

关键词:高校治安;防范意识;管理机制

一、大学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随着新兴大学城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大学城已经成为城市重要的区域之一。而因其地处郊区、人员构成复杂等因素的影响,校园周边的治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认清当前高校周边环境的现状、深入剖析其原因、完善高校其周边综合治理机制等成为高校发展和稳定亟需解决的问题。相较于城市的一般区域,大学城的治安环境明显比较复杂,混乱,且难以管理。其往往表现出以下情形和特点:

(一)治安问题多样

第一,食品安全问题。由于校园餐厅食物种类有限,就餐人数较多等原因,一些学生往往喜欢去校园周边的小店或小摊贩处就餐。由于网上订餐平台并无健全的监管审查制度,网上餐馆无照经营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第二,道路交通安全问题。高校周边几乎成为 “黑校车 ”、“黑出租”的集散中心,一些轿车无证无照经营,车辆多数安全性能较差,驾驶人员身份复杂,缺乏必要的交通法规意识和安全常识,一旦发生事故,师生利益很难得到保障。①加上网络订餐过程中的送餐车频繁来往于校内校外,也是产生交通安全问题的又一因素。这些都会对师生、行人人身安全产生危害。

第三,校外租房管理问题。高校学生在外租房的现象较为普遍。但一些出租房屋的业主手续不全。

第四,文化娱乐设施无序问题。在高校周围总会有许多网吧、酒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这些娱乐场所往往经营管理秩序较差,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消费欺诈、胁迫消费等问题。

第五,校园周边财产犯罪问题。最为常见的是盗窃问题。消费欺诈问题也长期存在,许多理发店胁迫消费,还有一些驾校也对学生这些弱势群体在消费过程中加价消费。

第六,校园周边暴力犯罪问题。由于校园周边人员混杂,周边环境复杂,社会治安管理薄弱,一些暴力犯罪往往发生在学生身上,对其身体和心理造成极大的损伤。社会闲散人员会对弱势学生实施抢劫、勒索和伤害等恶性行为。

(二)人员复杂

从以上校园园周边治安问题来看,高校周边的人各种各样,人员混杂,素质层次不一、流动性强,其中既涉及正常营业的经营人员,也有校园周边居民和校内外学生,还有一些无业闲散人员、民工等。相较于社会经验较少、不太成熟的学生们,两者之间的强弱差别明显,这是使学生们人身、财产安全造成损失得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影响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的重要因素。

(三)救济途径艰难

周边环境问题不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当地政府部门的事情,而且涉及到公安、工商、城管、交通等许多政府职能部门。但高校保卫部门安全防范的管理权限仅限于校园内部,在整治周边环境时,由于没有执法权限而显得有心无力。此外,在整个校园周边环境中,学生们的社会经验较少,加上法律意识不强,作为相对弱势一方,在权益受到侵害后往往有较少的救济途径。在消费过程中遇到权益被侵犯后很多人会束手无措,忍气吞声的占多数。

二、大学校园周边治安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校方管理疏漏造成治安问题层出不穷

1、饮食安全问题校内的诱因

第一,通过对天津西青和津南两处大学城的调研,校内餐饮店和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相对较少,但是也存在一些个别食品安全问题和管理漏洞,主要是学校对这些餐饮和食堂的监管没有落到实处,存在监管漏洞未能做到实时监管,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第二,大学的开放式管理,使得校外食品肆意入校,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学生的权益维护将存在很大的难度和风险。

2、校方对校内交通管控过松

近年来,通过对津南和西青两所大学城的调查发现,网络饮食软件订餐的盛行,外卖车辆穿梭于校园内外,给校内的交通安全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此外,在各学校的周边特别集中于学校门口和车站附近依旧有很多没有经营资质的黑出租,这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师生的安全风险。这些问题都反映出,校方对于校内交通的管理机制是亟待完善的,需要校方做出进一步的安全考量和规划。

3、安保措施不得当

通过对几所大学的调查,普遍在师生中存在被骗、失窃现象,目前两地大学城对这些安全问题已经引起高度重视,但是,对这些问题的宣传策略有待完善,有些师生对校方的管理机制依旧很陌生,师生和学校保卫处的联动机制并不健全,也没做到有很好衔接,事发后也不是很清晰救济途径有哪些。同时各高校的打击力度也有所不同,并没有形成惯常有效的管理机制,大多处在对个案的侦破打击上,以此来震慑不法分子,没有从根本上形成有效的制度管理。此外,各所高校之间的安保信息的沟通交流并不畅通,缺乏沟通和共同联防。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4、校方制度层面不健全,使得问题不得根本解决

从总体上看校园安全问题,全国各所大学都有着自己的规范机制,但是由于行政执法权的限制和实践困难,这些规范机制并没有得到实际且长久的落实,针对不断层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种对策措施不尽统一,因此面对新的形势各高校的制度势在必行。

(二)大学师生安全防范意识淡薄

当前,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安全防范意识淡薄,是各种校园安全问题的重要起因之一。②

1、饮食方面缺乏辨别力,权利维护力不从心

由于校方对食品的严格管控,校内的食品花样、口味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饮食需求,使得许多同学选择在校外餐馆、小摊用餐,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选择外卖,而这些外卖大多都是校外的小作坊制作,其安全问题我们更是无从得知,因此当安全问题发生时,由于学生社会经验缺乏,上当受骗大多采取放任的态度,权益很难得到充分有效的维护。

2、交通出行,规则安全意识淡薄

各种黑车的存在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有需求便有市场,广大学生为图方便快捷不顾人身安全,乘坐黑出租出行,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乘坐黑出租所带来的不利的法律后果,也并没有意识到其潜在的安全风险,一旦事故发生后则为时已晚。此外,在两所大学城周边普遍存在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跨越护栏,穿越马路,忽视红绿交通指示灯的作用,然而在校园周边这些人口密集区往往车辆众多,不遵守交通规则势必会造成很高的人身危险。

3、缺乏社会经验,上当受骗时有发生

大学生尚未步入社会,意识观念淳朴,然而学校周边人员复杂,学生在学校周边随意外出租房,参加聚会等更是提高了与不良校外人员接触的可能性,这些很容易引发一些不良的事件,使得学生染上不良的嗜好以及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遭受人身财产损失。因此,广大学生对于自身的保护意识、规则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是不得不引其关注的。

(三)校园周边行政管理宽松滋生安全问题

1、流动小商贩难于管理

在大学周边以及校园门口广泛存在着无资质经营的小商贩,由于其极具流动性使得行政部门很难进行统一管理,而新建大学城周边各项设施不仅完善,还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管理机制,再加上人员的复杂性,这些都成为了安全隐患滋生的土壤。③

2、固定商铺资质审查过于宽松,网络餐馆疏于管理

小商铺、小作坊的卫生状况一直饱受质疑,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卫生许可、经营资质的审查并没有落到实处。特别是最近兴起的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并没有对小商铺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行政管理部门监督空白。相对于公开的店面,这些网络餐铺又多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其食品安全在这种属于管理的情况下势必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3、校园周边警力安保不足,应急机制不完善

通过对津南、西青两地大学城调研,在大学周边警力配置方面并不是很充足,这使得不法分子肆无忌惮侵害师生权益,违法乱纪时有发生,根据调查,在两处大学城周边都普遍存在着盗窃、纠纷争端难以解决的现象,各种矛盾较为突出,而学生则是主要的受害群体,当学校尽到其自身的安全防范义务时,行政机关更应该加大对大学周边的警力投入,严打不法分子,确保广大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④

三、高校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对策

目前,高校周边治安环境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保卫学,管理学,行政学这些方面,以治安防御的科技手段、联防机制、安保人员素质、治安经费等方面为主,对此问题少有法律对策的相关研究。因此,高校周边治安环境的法律对策对提高高校周边治安环境管理水平具有很大意义。

(一)探讨高校校园法的建设

经过 30 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依据,以《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为核心的一套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但这些大都关涉高校文化建设,很少涉及治安环境方面,高校和政府在治安环境方面的法律地位没有明确。《高等学校内部保卫工作规定》、《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治安保卫工作的通知》等治安规范效力层次较低,内容繁杂,适用的难度性较大,而且以上规范多集中于高校内部治安问题,对高校周边治安问题缺乏法律规范,仍需完善周边治安问题的法律对策。1990年美国公布了《校园安全法》,以联邦法的形式确立校园在治安环境上的法律地位。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做法,在法律法规中明确校园治安权限的范围,提高高校在治安环境中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尤其要明确高校对周边治安环境的管理权限。因为目前高校治安的内容大都集中在校内,对高校周边的治安环境缺少执法依据,容易引起周边民众的不服,增加两者的冲突。依靠政府相关部门的配合又增加了治安的难度和成本,不能实现持续性的治安环境管理。因此,我国急需建立法律效力层次较高的高校治安法,增加高校的治安执法权限,明确高校在周边治安环境中的法律地位,增强现有法规的统一性和可操作性。增强高校执法权的重要任务在于设立专门的校园警察来维护校园安全,因为学校的保安队伍建设普遍较落后,应对校内外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够。同时增加治安信息公开内容,保证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知情权,高校要定期公开治安工作内容及违法犯罪等安全事件,提高高校学生的安全意识。⑤缺乏治安信息公开的必要程序,也要受到行政处罚。

(二)建立大学城治安联动机制

首先要以法律明确各政府部门在高校周边治安中的职责。高校周边环境管理不仅是高校一方的事情,也涉及到公安、工商、文化、税务、城管和交通等许多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各政府部门与高校配合,“政校联手”才能针对性地解决如何保护高校师生人身财产安全问题。其次实现政府和高校治安工作的协调,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高校周边的治安设施建设,同时也便于对周边环境的监管,如摄像头、路灯的安装工作,提高治安工作的效率。再者要加强各个高校之间治安力量的结合。大学城的发展,为各个高校治安合作提供了地域条件,有些大学实际上是共享一个周边治安环境的,违法犯罪活动又具有很大的流窜性,因此各个高校联手治理周边环境能节省治安成本,提高危险的预防能力。建立周边环境治理大学城联席会议制,高校间可以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实现治安信息的交流,提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集中研究相应的解决措施。⑥联席会议要着重加强高校之间保安队伍建设,以维护共有的大学城周边治安环境,以减少各个高校的治安工作压力,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治安作用。完善政府部门之间、各个高校之间、政府和高校之间要建立治安联动机制,才能有效地协调高校周边的治安力量,解决高校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为高校师生创造一个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

(三)明确法律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

制定高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考核办法,要根据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合理划分责任,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根据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目标任务,对各个治安主体进行考核,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将考核结果与年终考核挂钩,考核不合格的部门和个人,要限期改正。对工作造成重大损失或影响的部门或个人,实行法律责任追究,给予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处罚。⑦完善高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监督制度,定期对周边环境进行监督检查,促进治安主体落实法定职责。《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规定》自2016年2月27日起施行,为推进社会治安治理,健全了领导责任制,推行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各部门落实、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格局。高效周边治安属于社会治安的重要部门和敏感区域,可以借鉴以上责任追究制度,在政府、各部门、各高校间建立高校治理管理责任制,才能有效地对治安工作定量考核以及开展奖惩评价。

(四)完善高校治安问题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针对校园的治安特殊性,应该采取多种解决方案,提高纠纷解决效率。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作用,增加学校在纠纷调解中的能动性。在高校学生和周边人员发生冲突时,高校要积极进行调解、帮助学生进行和解等,有效地为学生解决问题,对学生给予切实的法律保护,使得学生不再是“有苦无处诉”的群体。高校自身和周边利益群体发生冲突时,要尝试通过和解、调节等非诉手段解决问题,有利于周边利益群体的配合,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减少诉讼成本。在调解中,要考虑相关群体的利益表达和利益分担,对于“黑车”、摊贩、发传单等行为,我们应加强合法行为引导,积极的听取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通过协调利益关系,来改善校园周边环境,增强治安法规的执行力。高校治安主体要改变思维模式,从宏观治理的角度,只有将周边群体的利益问题纳入到大学周边环境管理的总体考虑之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周边的治安环境问题。

(五)加强高校周边区域规划

第一,要严格执行高校周边市场单位经营审批工作,保障高校周边商业行为的规范性和合理性。随着大学校园的建立,高校周边出现了各种商业模式,为建立良好的周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应严格执行高校周边营业场所的设立规定,特别是对一些娱乐场所的经营要加强审批和持续监督。商家必须符合注册的标准才能发放经营许可证,防止无证经营、非法取得许可证的现象发生。对一些安全条件不达标或不符合法律要求的商业要给予关停,加强对经营单位的法治教育,提升其守法意识。⑧对餐饮行业,要检验食品是否符合卫生质量要求。对违法者,应及时给予警告和限期整改的处罚措施,如仍不符合食品安全质量,应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停产停业。第二,禁止在大学周边建工厂,因为其不仅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环境,而且工厂区的流动人口增加,人员构成复杂,容易诱发治安问题。因此将工业区和高校区要进行区域划分,可以减少治安环境的复杂性。第三,加强高校周边基本配套设施建设。推进高校周边环境优化进程,必须重视其环境周边硬件建设。保障周边交通信号灯的正常运行,增加市郊公交车路线和班次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将对高校周边环境建设起到积极推进作用,会大大减少周边环境治理的难度。⑨高校周边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具有多变性、长期性的特点,它的治理不仅仅是高校本身的事情,也是整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事情。

(六)加强高校师生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

老师和学生作为高校的主要成员,深受校园周边治安环境问题的影响。因此整治高校周边环境必须先从师生自身出发,重点加强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措施,适当开展一些有关安全教育的活动,通过实际的案例宣传,提高同学们的法律意识,如遭遇欺诈或产品侵权时,如何利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促使学生在知法、懂法、不违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有效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四、结语

高校治安环境是社会治安环境的重要部分,高校周边治安环境又是治理的难点,高校等相关治安主体的权责尚不明确,急需完善相关法律,为高校治安治理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高校治安环境提供人力、资金等支持,才能有效地改善高校的治安环境,提高高校治理水平。

注解:

① 罗金凤、杨毅、曲永照:《高校周边治安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治理对策研究》,载《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第39页。

② 田晓玲:《浅谈影响高校治安环境的原因和对策》,载《高校讲坛》,2009年第7期,第 10页。

③ 张蓓蓓:《高校周边环境治安管理对策》,载《消费导刊》,2008年第3期,第123页。

④ 梁晓春:《高校治安治理面临的新挑战与对策》,载《管理方略》,2009年第8期,第25页。

⑤ 李福华:《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5页。

⑥ 林生:《高校周边环境现状问题与治理对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第13页。

⑦ 吴慧平:《西方大学的共同治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

⑧ 刘东杰:《高校周边综合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载《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12期,第23页。

⑨ 林生:《高校周边环境现状问题与治理对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第35页。

参考文献:

专著:

[1] 李福华:《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 吴慧平:《西方大学的共同治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 许为民:《学术与行政:中外大学治理结构案例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 张国有:《大学理念、规则与大学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5] 安宗林、李学永:《大学治理的法制框架构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 马钦荣、刘志远:《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探索与实践》,华东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期刊:

[1] 罗金凤、曲永照、张学立、王亮亮:“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状况调查报告”,载《山东商职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2] 童金元:“高校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载《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3] 林生:“高校周边环境现状问题与治理对策”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4] 罗金凤、杨毅、曲永照:“高校周边治安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治理对策研究”,载《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5] 黄庆贵:“发挥高校内保力量加强校园治安范”,载《学术论坛》2011年第3期。

作者:王瑶 牛晶莹 佘晓晓 苏亚男 李天祺

第2篇:平潭县三十六脚湖水环境问题及周边工程治理对策浅析

[摘要]平潭三十六脚湖是平潭县唯一的饮用水源地。介绍三十六脚湖饮用水源地水环境现状,针对水质日益恶化的情况,提出定时清淤、周边生态氧化塘工程治理等有效措施。

[关键词]水库淤积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定时清淤周边生态塘系统工程治理对策

1三十六脚湖概况及水环境现状

平潭三十六脚湖是福建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位于海坛岛中部的北厝乡东北,距县城3.7km,湖泊面积2.1km2,流域面积13.4 km2,正常库容量1290万m3 (高程16m)。自1975年以来,三十六脚湖一直是平潭县唯一的饮用水源地,有平潭县的“生命湖”之称,功能区划执行地面水Ⅱ类水标准。三十六脚湖水库多年来平均来水补给量为720万m3,但湖水有效供给量年仅366.64~468.38万m3。由于近年来连续干旱,三十六脚湖水库的来水量已远不能满足城区扩大、人口增加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截止至2008年底,三十六脚湖水库周边人口6800人,包括8个行政村、19个自然村。据调查,水库水体氮、磷来源主要包括:北厝镇和岚城乡城镇居民的生活污水的直接排入;流域内养殖业(西楼部队养鸡场等)废水粪便堆场渗淅水等随降水径流入库;农田施用过量农药、化肥随农田排水和降雨径流入库;山林山地土壤中氮、磷随径流入库。

据平潭县环保监测站近三年(2004年~2006年)的监测资料,参照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监测的各项指标基本上符合GB3838-2002Ⅱ类水标准,但生化需氧量、总磷偶有超标。据现有的数据,三十六脚湖的富营养化总评分值为32,属中营养。

1.1 水库淤积及其危害

自1996年以来,在全部停止农业用水的同时,三十六脚湖还一直处在死水位10.10米,在库容 350万m3以上,现已面临枯竭的境地。目前各处淤积厚度在0.18-1.52m之间。淤积各点库盆底部淤积量最大,淤积厚度达1.52m,相当于年淤积厚度58.4mm、其次是自来水厂取水口附近,淤积厚度达1.24m,相当于年淤积厚度47.7mm;库湾湖尾处淤积量最小,实测淤积厚度仅0.18m,相当于年淤积厚度6.9mm;其余各处较均衡。水库淤积将影响水库库容和使用寿命。

水库氮、磷来源主要是淤积物和底泥中氮、磷元素向水体的释放,藻类死亡残骸腐败分解,肌体中氮、磷的回归,以及水体中各级营养者以分泌物、排泄物等形式向水体释放。夏季高温时,淤积物和底泥的释放作用加剧,三十六脚湖偶有大量死鱼浮出水面现象发生。

1.2 生活污染源

三十六脚湖流域面积13.4 km2,流域内包括院厝边、北洋、湖西、湖南、东盛、华光、六楼等八个行政村,流域内现有人口约6800人,按每人每日产生COD 0.10kg,BOD50.08kg、总磷0.001kg,则该流域每日生活污染源产生量为COD 680kg,BOD5544kg、总磷6.8kg。

院厝边等四个行政村生活污染源预测结果见表1。

表1院厝边等四个行政村生活污染源预测结果

年份 行政村 人口数 生活污水量/(t/日) BOD/

(kg/日) CODmn/

(kg/日) 总磷/

(kg/日)

2008年 研斗村 205 10 2.55 3.57 0.21

西楼村 305 15 3.80 5.32 0.31

北洋村 291 15 3.62 5.08 0.29

湖尾村 267 14 3.35 4.69 0.27

合计 1068 54 13.32 18.66 1.08

1.3 农业污染源

农田排水、地表迳流以及畜牧粪便产生的非点源是流域中主要的污染源。

溪流域内林地、荒地等山地所占比例很大。据有关资料,三十六脚湖流域内林地、荒地约占土地面积的65%,耕地面积占13%,则林业、荒地面积8.71 km2,耕地面积约1.61 km2。有关资料表明,山地、森林的土壤磷流失量为0.05~0.25 kg / km2·d,计算中取0.14 kg/ km2·d。另外土壤流失中CODmn负荷量约3.58 kg/ km2·d。根据平潭县施用化肥统计资料分析,每亩施用磷肥15kg,农田施用肥流失量约10%计。流域内(中南村)圈养蛋鸡1.1万头,家禽生猪约250头,每头鸡每日产生CODmn 10g/头.日、总磷1g/头.日,每头猪每日产生CODmn 200g/头.日、总磷20.5g/头.日,经过近年的努力,现蛋鸡场已搬迁。

根据以上的有关参数预测,流域中农田等非点源污染源预测结果见表2。

表2农业污染源 单位:kg/日

年份 污染源 CODmn 总磷

2005年 林地、森林 31 1.2

农田 5.7 9.9

畜牧 110.1 11

合计 146.8 22.1

1.4污水量预测

进入三十六脚湖的COD来源于生活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总磷主要来源农业污染源。其中,流域中院厝边等四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及周边农田施肥对三十六脚湖自来水取水口会造成直接的影响。

三十六脚湖周边的研斗村、西楼村、北洋村、湖尾村等4个村庄的生活污水相对集中,并均经地表水沟集中排放到三十六脚湖。因此,应主要针对上述4个村庄的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进行治理,污水设计水量应综合考虑村庄的生活污水和初期雨量,具体见表3。

表3三十六脚湖周边的4个村庄的污水量预测结果

村庄 人口数/人 污水水量/t 20分钟暴雨量/t 设计水量/(t/D) 备注

研斗村 205 10 150 100 自流汇集

西楼村 305 15 200 150 自流汇集

北洋村 291 15 200 150 自流汇集

湖尾村 267 14 200 150 自流汇集

2治理对策

2.1 库区治理

水体富营养化的本质是水体接纳了过量的营养物质,尤其是接纳了过量的氮磷物质,造成藻类及其它水生生物异常繁殖,水体透明度下降,水库深层缺氧,水质恶化,同时淤积物释放物污染水体水质也加剧水体深层缺氧。湖库在夏秋季节发生蓝藻“水华”现象则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典型特征。水体一旦富营养化,将给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水产业等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定时清淤、疏浚、冲污是库区治理的常规方法。

2.2 库区周边工程治理

水体富营养化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一旦进入富营养化,治理工作将变得非常困难。因此,重要的是应防范于未然。既然富营养化的本质在于水体中氮磷物质的过量积累,那么,无论是防范还是治理富营养化,其基本手段都在于减少水库中的氮磷物质。

针对三十六脚湖的环境特点,并经实地勘测,我认为在对库区本身定时进行清淤的同时, 控制库区周边和上游来水的磷、氮污染源对控制水库的富营养化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建议对三十六脚湖周边的主要村落逐个实行生态塘系统工程治理,以减轻三十六脚湖的总泥沙量和污染负荷。

鉴于传统的塘系统占地面积大、处理效率低、产生藻类等缺点,特推荐生态塘系统。生态塘系统通过在塘系统中人为地建立起稳定的食物链网,使塘本身既是污水处理单元又是利用单元,在污水处理的同时实现了污水资源化。生态滤床核心技术EPS工艺(污水处理与利用生态塘,专利号200620014590.4),由王宝贞院士研发,主要应用于污水处理厂尾水的资源化利用和小型湖泊水质改善工程,出水水质可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王宝贞从七十年代起,研究开发并逐渐完善了EPS工艺,它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通过净化塘、曝气塘、水生植物塘、水产、水禽养殖塘和人工湿地等形成了由多条食物链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实现了污水资源化的处理技术。他在国际上首先开发的这种经济、节能的生态系统(EWTUS)和生态塘(Eco-pond)的污水处理技术,引起了国际污水处理界的高度重视与好评。

根据王宝贞院士研发,主要应用于污水处理厂尾水的资源化利用和小型湖泊水质改善工程的污水处理技术的总体思路,我们对三十六脚湖的重要村点研斗村、西楼村、湖尾村和北洋村提出了生态治理主要方案设计。

2.2.1研斗村污水处理方案设计

研斗村地处三十六脚湖取水口周边,现有人口205人,每天约排放生活污水10t,按照现有的研斗村及周边汇水区集水面积计算20分钟暴雨量为150t,拟定设计水量为100t/天,利用该村现有一口池塘作为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的汇水池,再利用入库河道建设一个预处理水池,建设一个日处理100t/天的生态滤床处理系统(详见图1)。通过对汇水池的改造、清淤,水面种植合适的水生植物等,达到研斗村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的有效收集;进而,在河道的入湖口建设一个拦水坝,基本上能够达到上述污水的二次有效拦截和沉淀,拦水坝采取跨流式设计,当暴雨时节水量暴涨时,能实现地面径流沉淀后,跨越拦水坝直接汇入三十六脚湖。正常气候条件情况下,拦水坝里的沉淀后污水将通过提升进入配套过滤池和生态滤床处理系统,得到有效的处理。鉴于收集到的雨水和地面径流属农村点源和面源形成的,因而生态滤床将不再采取防渗处理,即正常气候条件下,可实现污水的零排放,不会造成对三十六脚湖的直接影响。研斗村生态治理主要工程项目投资预算为52.25万元。详见表4。

图1研斗村污水处理方案示意图

表4 研斗村生态治理主要工程项目及投资预算

编号 名称 规 格 数量 单价/元 总价/元

1 汇水口和入湖口格栅 2个 3000 6000

2 汇水池 包括清淤、改造 1个 5000 5000

曝气设备 1台 15000 15000

3 水泵 20t/h(一备一用) 2台 6000 12000

4 过滤池及配套管件 20m3 1套 12000 12000

5 生态滤床 800m3滤池,包括布水管、滤料、面层绿化 800m3 500 400000

6 拱形拦水坝 高2m,跨度宽10m 25m3 500 12500

7 系统配电 包括配电箱,配电盘,配电房 20000

8 用地补偿费 池塘和生态滤池占地 2亩 20000 40000

合计 522500

2.2.2西楼村污水处理方案设计

西楼村地处三十六脚湖周边,约距离取水口500m,现有人口305人,每天约排放生活污水15t,按照现有的西楼村及周边汇水区集水面积计算20分钟暴雨量为200t,拟定设计水量为150t/天,利用该村现有纳水河道入湖口建设一个拦水坝,建成一个生态塘处理系统(水面75m×20m)。详见图2。通过对生态塘的改造、清淤、坡岸维修、安装曝气设备,水面种植合适的水生植物等,达到西楼村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的有效收集、沉淀和生态治理;拦水坝采取跨流式设计,当暴雨时节水量暴涨时,能实现地面径流沉淀后,跨越拦水坝直接汇入三十六脚湖。正常气候条件情况下,拦水坝里的污水将在曝气好氧环境下,通过生态塘中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综合处理,污水得到有效的净化。西楼村生态治理主要工程项目投资预算为49.1万元。详见表5。

表5西楼村生态治理主要工程项目及投资预算

编号 名称 规 格 数量 单价/元 总价/元

1 汇水口和入湖口格栅 2个 3000 6000

2 拱形拦水坝 高4m,跨度宽30m 150m3 500 75000

3 清淤 1500m2 1500m2 100 150000

4 坡岸维修 150m 150m 400 60000

5 生态塘 种养植水生动植物 1500m2 80 120000

6 曝气设备 4 15000 60000

7 系统配电 包括配电箱,配电盘,配电房 20000

合计 491000

图2西楼村污水处理方案示意图

2.2.3湖尾村污水处理方案设计

湖尾村地处三十六脚湖周边,目前污水尚未得到有效处理,已构成对水源地的污染影响。该村现有人口291人,每天约排放生活污水15t,按照现有的湖尾村及周边汇水区集水面积计算20分钟暴雨量为200t,拟定设计水量为150t/天。利用该村现有300米左右排污河道入湖口建设四个拦水坝,建成一个集水沉淀池(80m×4.5m)和三级(70m×4.5m、70m×4.5m、70m×4.5m)生态塘处理系统。详见图3。通过对生态塘的改造、清淤、坡岸维修、安装曝气设备,水面种植合适的水生植物和适当养殖水生动物等,达到湖尾村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的有效收集、沉淀和生态治理;拦水坝采取跨流式设计,当暴雨时节水量暴涨时,能实现地面径流沉淀后,跨越拦水坝直接汇入三十六脚湖。正常气候条件情况下,集水池内的污水将依次流入生态塘,在曝气好氧环境下,通过生态塘中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综合处理,污水得到有效的净化,处理达到地表水Ⅳ、Ⅴ类水质标准汇入三十六脚湖。湖尾村生态治理主要工程项目投资预算为67.8万元。详见表6。

表6 湖尾村生态治理主要工程项目及投资预算

编号 名称 规 格 数量 单价/元 总价/元

1 汇水口和入湖口格栅 2个 3000 6000

2 拱形拦水坝 四个,高分别为3m,2.8m,2.6m,2.4m,跨度宽8m 108m3 500 54000

3 清淤 1350m2 1350m2 100 135000

4 坡岸维修 600m 600m 300 180000

5 生态塘 种养植水生动植物 1350m2 80 108000

6 曝气设备 9 15000 135000

7 系统配电 包括配电箱,配电盘,配电房 60000

合计 678000

图3湖尾村污水处理方案示意图

2.2.4北洋村污水处理方案设计

北洋村地处三十六脚湖周边,目前污水尚未得到有效处理,已构成对水源地的污染影响。该村现有人口267人,每天约排放生活污水14t,按照现有的北洋村及周边汇水区集水面积计算20分钟暴雨量为200t,拟定设计水量为150t/天。利用该村现有纳水100m×80m左右的鱼塘进行生态塘改造,排污河道入池塘段建设一道拦水坝,在鱼塘中部建设一道拦水坝,鱼塘末端入湖口再建一道拦水坝,建成一个集水沉淀池和二级生态塘处理系统。详见图4。通过对生态塘的改造、清淤、坡岸维修、安装曝气设备,水面种植合适的水生植物和养殖水生动物等,达到北洋村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的有效收集、沉淀和生态治理;拦水坝采取跨流式设计,当暴雨时节水量暴涨时,能实现地面径流沉淀后,跨越拦水坝直接汇入三十六脚湖。正常气候条件情况下,集水池内的污水将依次流入生态塘(集水沉淀池和一、二级生态塘),在曝气好氧环境下,通过生态塘中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微生物的综合处理,污水得到有效的净化,处理达到地表水Ⅳ、Ⅴ类水质标准汇入三十六脚湖。北洋村生态治理主要工程项目投资预算为191.1万元。详见表7。

图4 北洋村污水处理方案示意图

3生态治理投资预算

从表4、5、6、7中可知,生态治理主要工程项目一般包括汇水口和入湖口格栅、汇水池(包括清淤、改造和曝气设备)、水泵(一备一用)、过滤池及配套管件、生态滤床(滤池,包括布水管、滤料、面层绿化)、拱形拦水坝(高2~4m,厚度从侧面看基本上为上边1m下边1.5 m的梯形, 跨度宽依照实际地形为8~100 m不等)、坡岸维修、系统配电和用地补偿费。经初步估算,研斗村和西楼村的生态塘面积均约为1500 m2,工程费用大约都在50万元左右;而湖尾村因要建四个小拦水坝,所以造价要高些,约达68万元;北洋村生态塘面积高达8000 m2左右,要设三个拦水坝,因此工程造价将高达190万元。

4结语

长期以来,平潭县人民政府为三十六脚湖的治理做了大量的工作,已逐步建立起政府负责、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协同长效的联动机制。

但是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开展与饮用水源保护密切相关的循环经济、水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污染预警预报、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等重要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将是未来水库综合整治的必经之路。政府部门除了关注库区本身的治理工作外,还应纵深推进周边环境的专项整治行动,把深化专项整治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抓实抓好,实施流域统一管理、全面治理。

参考文献:

[1] 于水利,赵方波. 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发展沿革与展望[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6,1(37).

[2] 王宝贞,王琳,刘硕,包焕忠,丁永伟,王丽.污水处理与利用生态系统的研究与工程实践[C].2005中国国际水处理技术高级专家论坛,2005.

[3] 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福建省平潭县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R] .2008.

[4] 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平潭三十六脚湖水源地农村污染综合整治方案[R]. 2008.

[5] 黄东风,王果,陈超.农业面源污染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6,(11).

[6] 李永进.深圳水库泥沙淤积对水质的影响及其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2,(11).

作者:翁彩云

第3篇: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研究

摘 要: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校园内师生的正常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对校园以及社会的安全稳定也有间接的影响。高校保卫部门与地方政府应通力协作,建立健全校内领导组织体系,提高保卫部门人员的素质,加强校内安全的管理与教育,拓展群防群治群众组织,打造校园安全文化。

关键词:高校;校园;周边;治安防范;路径

平安校园的创建不仅事关师生生命安全、学校财产安全,更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然而,当前平安校园的建设依然面临众多考验:一些地方恶性暴力事件向校园渗透;部分大学毕业生成为“没有方向感的新盲流”;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导致高校自杀事件频繁发生;由于各种心理问题导致毒害甚至谋杀同学的事件越来越频繁地见诸报端。复杂的周边形势致使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无论是在现实操作层面,还是理论研究层面,都面临着艰巨性、迫切性。

影响高校安全的各种问题,尤其是治安问题,并没有因为校园围栏的存在而截然分清是属于校内问题还是校外问题。当前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校园开放常态化,外部社会环境对高校内部环境的影响和辐射日趋明显,造成高校周边治安环境越来越复杂。高校治安防控体系的建立必须打破围栏的界限,延伸到高校校园周边一定的地理区域中,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形成一定的交叉过渡区域,完成高校治安防控体系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一定区域的充分融合。

一、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的内涵

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权威部门或学者给“校园及周边”一词一个正式的界定。“校园及周边”在1992年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性文件《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中隐含地加以限定,指出中学、小学校门前200米范围内不得设立“三厅两室两吧”。此后,部分地方文件开始出台细化规定,如,以校园为中心周边200米的区域,不仅包括校门周边的200米区域,还包括属于学校围墙附近的200米区域;校门50米的范围内禁止摆摊设点;等等。

校园,一般是指以边界划定的可供学校教育专门使用的地理区域,一般包括教学区、体育活动区、生活区以及其中的建筑、设施、场所等。校园周边,是对校园地理区域的延伸,是指校园附近及其周围的自然与社会状况。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的实施机制和运作形式。

二、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的意义

(一)应对社会维稳的需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亦是与日俱增。大学生是充满热情和激情的群体,同时也是比较容易冲动和偏激的群体,少部分师生自由主义思潮泛滥,意识形态脆弱,西方敌对势力势必将高校作为开展各种渗透活动的重要阵地。正如香港“占中”事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部分大学生制造事端,进行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试图动摇国本,发动“颜色革命”,这严重地扰乱了社会秩序,危害了公共安全。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和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十分重要。

(二)适应校园治安形势的需要

随着高校的改革和发展,高校扩招、院校合并、高教园区创建,使学生高度密集,形成了巨大的商业圈。外来人员激增以及高校后勤服务的高度社会化,导致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日趋复杂,校园治安管理任务不断加重。一些不法分子和社会闲散人员,常利用学校安全管理的漏洞以及学生安防意识薄弱、社会经验不足等弱点,在校园及周边伺机对学生实施盗窃、诈骗等犯罪活动。因此,加强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做好维稳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学校平稳和师生安全,意义深远。

(三)引导学生个体行为的需要

大学校园是许多大学生及家长心目中的象牙塔,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对校园治安状况缺乏了解,安全防范意识薄弱,一定程度上使他们成为潜在的受害者。另外,部分大学生自律性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加之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往往也会驱使他们成为潜在的施害者。为此,加强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落实大学生安全防范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路径的抉择

(一)完善制度

一个单位安全工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一个单位安全工作科学化、正规化建设的最基础的保障。学校应在各级公安机关的指导下,建立健全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规章制度,使各项安全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使相关单位、相关责任人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校园内部治安防控来讲,要建立健全校园治安管理规定等相关安全工作制度,加强安全管理,规范师生员工在校园内的行为,对广大师生进行法制宣传与安全防范教育,增强其法纪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共同维护好校园治安秩序。

(二)落实责任

治安防范管理责任制,旨在督促每一位行政领导和责任者用高度的责任感,关注本单位、本部门的治安防范工作:要做到制度铿锵有力,落实掷地有声,则必须建立由校党委牵头,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担负校园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管理,制定各项安全工作措施,自上而下层层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各级安全责任人必须制度化、常态化地督促、检查相关制度的贯彻情况,严格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抓好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的落实,以点带面,形成抓工作的整体合力,确保在本单位(部门)做到组织建设到位、制度建设到位、责任追究到位、校园宣传到位。

(三)争取联动

高校周边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具有多变性、长期性的特点,其治理是一项繁杂的综合工程,涉及许多政府职能部门。如果发生管理机制不完善,责任不明确等情况,就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的局面,造成“管理真空”。要想整治好校园周边环境,必须建立由综治办牵头,高校与公安机关、城管、工商、文化、卫生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校园及周边治安管理的责任主体,建立健全各负其责的责任体系,共同承担起维护校园及周边稳定的社会责任。

(四)强化队伍

近年,保卫队伍人员的素质不断提升,但在校园及周边复杂多变的治安状况以及高科技犯罪面前,依旧表现出诸多不足。为此,要加强高校保卫队伍的培训,注重强化培训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提高服务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在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中,除高校保卫部门外,安保人员以及其他群防群治群众组织也是防控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安保人员的数量是否充足和业务能力的高低,对高校周边环境问题处理的效率和质量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把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充实到安保队伍中来,能有效提高高校保卫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能切实保证高校周边环境的稳定和安全。同时,组建群防群治师生队伍,协助学校保卫部门加强对校内相关区域的治安管理。

(五)升级技防

技防是近代电子报警、视频监控等技术应用于安全防范领域,并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立的防范手段,是对人防和物防在技术手段上的补充。如今随着现代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应用,物联网也必将被移植、应用于安全防范工作中。物联网的应用使得安防系统更加智能化,更多的事件可以通过智能化安防系统及时预防,把事件控制在发生前,提高安防产品的使用价值。各高校在加强人防、物防的同时,应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在监控、报警、门禁、对讲几大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打造物联网“全面感知”的智能识别系统,对高校重点部门、要害部位进行严密防范,努力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六)严格管理

随着校园的实质性的开放,高校一贯实行的“高筑墙,严把门”的封闭式校园安全管理体制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大学校园普遍呈现一种校外人员想进就进、想出就出的自由出入的状态,致使校园环境日渐复杂,校园安全管理的难度陡然增大。开放校园的管理模式,迫切需要加强校园治安巡逻力度,做好重点部门、重点部位的防范,进一步加强对校内务工人员的安全管理和教育。

(七)优化教育

尽管高校改革在不断推进,但安全工作仍服从、让位于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重点的状况从未改变,安全教育工作浮于表面,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依旧缺少整体性规划。如今,学生个体对安全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校必须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安全教育课程,构建“安全知识教育+逃生技能演练+安全文化营造”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增强与防范技能的掌握,也有利于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改善。

(八)打造安全文化

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亟须广大师生自身加强安全防范意识、规范安全行为。校园安全文化,是指在学校内部形成的,广大师生认可的,并被自觉遵守的有关安全问题的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的总和,包括全校师生员工对于安全问题的价值观认识、行为准则、规章制度、教育活动、管理活动以及外在物质设施等有形或无形的东西。打造校园安全文化,就是要在高校校园的各类活动和校园环境中营造出一种安全文化氛围,使得全校师生员工在这个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归从于本校的安全价值取向和安全行为准则。打造校园安全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渗透,提高安全观念;以制度为支点,通过建章立制,编织责任网络;以管理为抓手,通过检查督促,规范安全行为;以经济为杠杆,通过考核评估,先进带动后进。

四、结束语

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治安资源的整合运行,是对影响校园治安的各种因素进行有效预防与控制的体系。外部联动、内部动员是学校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的必然举措。与地方政府通力协作,建立健全领导组织体系,提高保卫部门人员的素质,加强校内安全的管理与教育,拓展群防群治群众组织,打造校园安全文化,是当前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范的主要切入点。

参考文献:

[1]王若阳等.新时期维护高校稳定工作体系及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2]郭立.影响高校稳定的因素分析及预警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3).

[3]邓先锋.关于高等学校治理周边环境的思考[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责编:夜 雨

作者:陈韶成 毛建平

第4篇: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总结

乌市六十二小学2011 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计划

乌市六十二小学 2011年2月

乌市六十二小学2011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计划

2010年,我校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关怀下,积极加强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学校校园安全、卫生、靓丽,周边环境和谐、安宁,为保障师生安全及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创设了良好的校园环境。具体如下:

一、加强领导 建章立制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和学校总务主任为副组长的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研究、安排工作。日常工作有专人负责,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各成员认真履行部门工作职责,积极参与,形成了支部统一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工作扎实 效果明显

在公安、文化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周边无流氓团伙、黑恶势力,也基本杜绝擂肥现象发生,学校及周边200米范围内无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发廊,无黄、赌、毒等现象。学校与交警大队共建交通安全学校,交警经常到校门口护学、维持交通秩序,无乱摆摊设点、占道经营现象,无交通堵塞、污水、垃圾、噪音及油烟排放等环境污染问题。学校设立护学岗,有3名政府公益性岗位专职工作人员和学校男老师组成的护校队负责护送学生上学、放学安全,学生放学排路队由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有秩序护送至校门口,学校严禁师生横穿公路,过校门口公路不得走斑马线,必须走人行天桥,确保师生交通安全,全年师生无重大交通事故发生。

学校重视综合治理工作,有专门机构和工作人员,制度健全,落实到位。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学校安全稳定,无爆炸、火灾、建筑物倒塌和食物中毒等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聘请河南东路派出所刘警官为法制副校长,宣传普法知识。“五五普法”工作有计划地进行,全年组织全校教师参加普法测试,学校把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列入教学课程之中,《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健康教育》三个读本有兼职教师负责教学,师生法制观念不断增强,无师生违法犯罪现象发生。

三、学校建立、健全安全防范体系,安全管理制度严格。

学校规划合理,环境优美,整洁卫生。校舍使用、维护良好。校内无网吧、无私人小卖部和摊点,无私人房屋出租给学生及外来人员居住。无学校房屋出租经营网吧、发廊、性用品等影响学校及周边环境的想象。学校正进一步改善校园环境、创建“市级绿色学校”。同时加强宣传与教育,张贴禁烟标志,创建市级“无烟学校“,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广大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对我校校园环境及安全状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校自评得分99分。学校将进一步不断加强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工作,努力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乌市六十二小学

2011年1月

第5篇: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安全

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以创造良好的学校及周边环境为目标,以深化“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为载体,全面落实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措施,维护学校及周边良好治安秩序,努力营造健康、文明、安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为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提供保障。

二、总体目标

进一步健全综治工作和“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组织网络和机制,完善校园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切实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消除各类治安安全隐患,通过对师生的安全法制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法制意识和观念,杜绝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减少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结合本校实际,探索建立和完善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改善和净化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确保学校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

三、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校园治安防控机制

完善综治工作的领导机构,明确责任人,定期研究综治工作,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认真总结以前综治工作的成功经验,制订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及时分析学校及周边治安形势和整治工作情况,针对校园及周边治安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对策。

争取各方面支持,对有技防要求而未安装部位继续添置,重要的部位安装探头等监控设施,尽可能扩大校园的覆盖面。学校的设施、设备确定专人管理和维护,加强对设备的检查力度,发现不能正常使用的及时维修,并做好检查记录工作。落实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情况报告制度,在规定工作日内,向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处理情况。

完善学校安全保卫制度等内部防范机制,充实学校保卫力量,坚持抓好日常性检查,落实各类值班、巡查制度,动态把握校园内部情况,预防和减少危害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案件发生。

(二)建立健全学校及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工作长效机制

充分认识学校及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探索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责任机制、协作机制,切实开展好专项整治活动,使学校及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整治。

主动同公安、工商、卫生、文化等部门的联系,密切配合,大力整治治安、文化、卫生和交通环境。对于学校及周边地区整治不到位,整治后又出现反复的问题及时上报教育局和相关部门,共同维护学校及周边良好的秩序。

(三)扎实做好纠纷隐患排查调处和综治信息报送工作

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严格落实纠纷隐患定期分析排查制度,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对不稳定因素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理,切实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全力维护教育和社会稳定。针对易反复、师生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集中整治,校领导亲自过问、亲自督办。 凡学校举行的重大集体活动,发生重大治安、刑事案件和群体性等事件,做到报告及时,信息畅通。

(四)深入开展安全法制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法制意识

紧密结合“平安校园”创建活动,推进安全法制教育工作的落实。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具体计划,系统地对师生开展安全和法制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家长和关工委的作用,通过法制讲座、墙报、橱窗、校园网等形式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法制意识。法制副校长每月至少到校工作一次,每学期至少开展2次法制教育,发挥法制副校长在预防和减少在校生犯罪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针对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创新和丰富法制教育活动形式。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网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格局。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网络文明教育及毒品预防教育。 开学、期末组织全校学生进行一次法制及安全教育,每学年至少组织二次消防或自然灾害等紧急疏散演练,不断提高师生处置突发事件和自我防护能力。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增多的现象,将未成年人犯罪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目标管理,注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加强对“后进生”的帮教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管理工作,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良行为,有效预防青少年学生的违法犯罪。

(五)继续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

健全创建的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责任,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围绕创建工作难点、热点问题,探索新思路,研究新办法,创造性拓展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创建活动。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巩固创建成果,对创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认真整改,全面构建和谐校园。有专(兼)职保卫干部;有完善的人防、物防、技防设施;有健全的安全工作制度并有效落实。校园及周边无违法经营的公共娱乐场所;无违法营运、非法接送学生的黑校车;无销售危及学生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物品的经营场所。校园内部不发生严重侵害师生人身安全的案件;不发生在校生杀人或有重大影响的暴力犯罪案件;不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形成长效安全管理机制;加强预防在校学生违法犯罪工作,争创零犯罪校园;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整治,消除各类治安安全隐患。实现师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校园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校园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

我校将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实际,做好2011本校综治工作具体部署,切实维护学校及周边治安稳定。

2011年3月21日

第6篇: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情况

一、领导小组: 组长:郑贵清、陈勇 副组长:彭跃、雷国清

成员:谢柏华、张红飞、匡佐鹏、李谋英、胡井文

何红兵

二、工作小组: 组长:彭跃

成员:张红飞、谢柏华、匡佐鹏、胡井文

何红兵

三、排查情况

1、联合镇治安队进行排查,学校周边不存在敲诈勒索等不安全因素。

2、学校路段协同交管部门进行排查整改。对阻挡视线的树木和建筑进行了砍、拆,并设立了减速带。

3、为禁止学生进入网吧,我校工作小组成员经常性对镇内网吧进行巡逻排查,并委派张红飞同志专查上网人员,均无我校学生上网。

2011年2月

第7篇: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制度

2011-2012学年度

加强和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是保证正常、稳定教学秩序,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优化学校育人环境,为学生学习,健康成长提供安全保障。

1、建立学校与公安、工商、卫生、城管等相关执法部门的校园

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联协工作机制,定期磋商、通报校园周边地区治安情况,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维护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安定。

2、学校聘请管区派出所所长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定期对全体

师生进行及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

3、学校值班室应设立相关执法部门的报警电话,发现网吧违规

经营的、校园周边乱设摊点的、出售色情书刊、音像制品的,学校门前乱停乱放车辆的以及进入校园寻事闹事的,及时与执法部门取得联系,消除校园周边各种不安全隐患。

4、在校园内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家长学校、主题班(队)会,校园广播、板报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和学生进行远离网吧,远离毒品以及交通安全,饮食安全的教育,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5、我校为一所寄宿制学校,对少数不住校学生的教育,学生家长应更加加强对其孩子的教育。

打安中学2011.11.21

第8篇: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管理,维护学校及周边环境的良好秩序,扎实推动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深入开展,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师生人身安全,根据市局会议精神及有关文件、通知要求,一年来,我校的专项整治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主要工作

1、制订、完善《整治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工作方案》及《学校安全工作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职责,确保专项整治工作、创建平安校园工作顺利开展。

2、积极与卫生、防疫部门、交警、交通部门联系、配合,加大对各有关工作的监管力度。

3、进一步加强对师生法律、安全、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救护和自护、自救的能力。一年来,学校每学期都要分年级段召开全体学生家长会,下发 “给全体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印发了“告全体学生家长书”,积极营造学校、社会、家庭对师生安全共同关心的良好氛围。

4、以“平安校园”的创建活动为抓手,积极构建学校现代化的治安防范体系,确保创建“三有、三无、三不发生”的平安校园。目前,学校安全保卫网络健全,有人防、物防、技防设施,有完善的工作制度;校园周边无违法违规网吧、游戏室、舞厅等娱乐场所,无销售淫秽、色情、反动书报刊、音像制品及管制刀具等危及师生身心健康的经营场所;校园未发生侵害师生人身安全的事件,未发生在校生犯罪案件,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总结

第9篇: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为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根据市、区关于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精神,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教兴国”为宗旨,以创建“平安校园”为目标,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积极开展整治学校及周边环境的活动,切实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保护学校及师生的合法权益,为学校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书育人的环境。

二、工作目标

1、学校外200米内无网吧、游戏厅、录像厅、台球桌;

2、学校周边无流动摊点,卫生状况良好;

3、学校门口无机动车辆乱停乱放现象;

4、学校门口无闲散人员及流氓团伙滋事,偶遇安全、失窃事件报警、接警、出警及时;

5、不发生学生外出和校园重大安全事故。

三、具体措施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班队会、墙报、致家长信、等宣传形式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的宣传报道。积极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二是落实目标责任。与学校各部门、各同志签订《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和《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将目标管理责任逐级落实到岗、到位、到人。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健全安全稳定隐患排查制度、教育防范制度、校园治安保卫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制度。强化教师为人师表的思想意识,防范和避免内部人员侵害学生的事件发生。

四是加强督促检查,突出整治重点。加强对校园及周边安全、秩序进行专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当场或限期整改,不留隐患。

五是加强协调共建,形成整治合力。与社区、派出所、法院、武警部队、交巡警大队、区街道办、周边等单位共建,提高学生的法律安全意识,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

四、工作步骤。

针对校园内部及周边情况分三个阶段进行整治。

第一阶段:调查摸底阶段。

第二阶段:各部门集中重点整治阶段。

第三阶段:总结巩固阶段。

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特别是学生永远是新面孔,我们要长抓不懈,做好自己的事,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做出贡献。

上一篇:江苏省建设用地指标下一篇:快递业务员收派实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