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经济现状

2023-03-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温州经济现状

论温州“金改”的现状与未来

摘 要: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至今已过三周年,国务院下达的12项“金改”任务,除一项境外直接投资外,“11项任务是基本完成了,取得“阶段性成果”。文章论述了温州“金改”的背景、阶段性成果及“金改”未来的新要求。

关键词:温州“金改” 金改任务 背景 阶段性成果 新要求

文献标识码:A

一、温州“金改”的背景

温州“金改“是在世界发生金融危机和温州发生借贷风波背景影响下进行的。2008年世界发生金融危机,2011年,由于温州产业的低级耗散状态,企业界普遍存在“短贷常用”问题,少数企业主“脱实就虚”的投资倾向,有关部门监管不力等原因,温州发生借贷风波。在这种背景下温州进行金融综合改革,存在有利和不利条件,有利的是改革的针对性强,可以与问题为导向进行改革,不利的是金融单位不良资产多、区域金融环境不好,金融改革难度大。

温州“金改”以国务院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发展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研究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创新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积极发展各类债券产品,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建立金融综合改革风险防范机制的12项改革任务和温州实际进行的。温州的实际主要是,中小微企业多,融资难;民间资本比较多,投资难,解决温州的“两多两难”,是温州金融改革者的初衷。经过2012年“改革起步”,2013年“改革突破”,2014年“改革深化”的三年努力,国务院的12项“金改”任务,除一项境外直接投资外,11项“金改”任务“基本完成”,“做出了阶段性成果”。

二、温州“金改”的阶段性成果

1.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出台并实施《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全国首创民间融资立法,成为全国首个地方金融监管执法类别城市,使民间融资阳光化、规范化和合法化。组建民间信贷服务中心,开创发布借贷利率的“温州指数”,缓解民间融资利率信息不对称,促进利率逐步下降。促进熟人信贷向市场信贷转变,助推实体经济发展,2014年,28项主要经济指标,在浙江省前移的有17项,在全省总量占比提高的有10项,经济逐步向好。

2.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温州民营银行成功组建。这是解决温州“两多两难”问题的关键,它标志着温州民间资本从游资和投机资本转变为产业资本,通过民营银行的平台,使得量大面广的民资同实体经济对接,更好地实现差异化服务。鼓励扶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温州市小贷公司从“金改”前26家发展到现在45家,小贷公司日益成为温州市小微企业、“三农”和创业、创新大众新兴的金融服务力量。小贷公司把緩解企业融资难,作为自身社会责任去破解,6年来全市小贷公司为企业放贷16万笔,累计放贷1863亿元,其中,2014年,放贷28827笔,合计放贷407.9亿元。筹划建立温州保险总公司、证券总公司;创设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票据服务公司、商业保理、社区银行、农村资金互助会等。

3.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创新发展金融产品与服务。完成温州银行和8家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共计吸收民资75亿元。引导商业银行下沉服务重点,设立31家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支行。引导银行创新还款方式、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增加信贷支持力度,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实现农村村级以上金融服务网全覆盖。率浙江全省之先推行授信总额主力行机制,落实“358”授信要求,防止多头授信、过度授信。温州中小微金融综合服务网上线,设立信保基金,为小微企业提供增信支持。银行信贷结构不断优化,2013年—2014年携手省级金融机构出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双十条”措施,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优化信贷结构,中长期信贷比重提升至26.38%,为近10年最高,企业“短贷常用”问题得到缓解。

4.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积极发展各类债券产品。前两年,温州市新增股份制公司364家,推动企业上市及在新三板、区域股权交易平台挂牌;参股浙江交易中心,建立温州股权营运中心、温州文化交易中心、温州市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首创债券“地方发、地方用、地方还”的蓝海股份模式,成功发行幸福股份、蓝海股份;成功发行全国首单地级市保障房私募债;发行全国首批小贷公司定向债、优先股,小贷公司定向债累计备案5.5亿元,发行5000万元,3家小贷公司优先股备案发行2.4亿元;发行企业定向债,11家企业完成定向债券发行1.77亿元。全市初步形成12家A股上市公司,1家境外上市公司,1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00多家区域股权交易平台挂牌企业的“温州板块”。

5.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建立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成立地方金融管理局,同金融法庭、金融犯罪侦查支队、金融仲裁院,初步形成地方金融监管组织框架;出台《温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申领行政执法证,成为全国首个地方监管执法类别;引入第三方机构,定期不定期开展现场检查,创设地方金融非现场监管系统,对9类2200多家民间金融组织开展监管。打击“逃废债”和非法集资行为,查处涉嫌银行债经济犯罪案件150起,抓获逃废债犯200人,查处非法集资69起,加快企业风险处置,有效化解企业“两链”风险,加快化解不良贷款,已累计处置81.8亿元不良贷款。目前温州地方不良贷款处置已处于可控显性状态,局面趋向稳定。

6.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立全国首个地级市征信分中心,成立市场级信用协会,加快第三方征信机构建设步伐,完善信用服务市场,实现政府、人行、民间三方信用信息的交互共享,出台系列信用管理办法。

三、“新12条”提出温州“金改”未来的新要求

3月26日温州市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即温州“金改”“新十二条‘。这标志着温州“金改”更接地气,向高水平、新领域、深层次拓展。

“金改”“新十二条”主要内容:。(1)做强做实做优地方法人金融组织;(2)创新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3)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4)深化保险服务实体经济;(5)支持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6)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7)探索建立政府增信长效体系;(8)拓展外向型金融服务交流;(9)构建区域金融稳定机制;(10)创新司法实践保障金融稳定;(11)推动地方金融监管创新;(12)优化区域金融环境。

“新12条”中有7条意见是对原有四大体系的深化和拓展。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支持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探索建立政府增信长效体系、拓展外向型服务交流、创新司法实践保障金融稳定5条意见,则是下阶段“金改”探索实践的新任务、新焦点,同时也是借鉴“他山之石”与提升“温州经验”的结合。“新12条”既选择性地吸收和借鉴全国其他13个金融改革创新做法。比如,在民间金融执法和地方金融监管实践的经验基础上,研究推动联合监管、探索监管负面清单、建立经济金融数据共享平台等地方金融监管新举措。

“新12条”更加注重市场的作用,许多内容中都突出市场在金融服务和要素配置方面的作用,这是最能体现温州精神的地方。另一方面,“新12条”也对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作了明确要求,提出要探索建立政府增信长效体系,通过发展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健全政府转贷资金管理,引导行业互助增信,发展产业引导基金等方式。这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在增加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助推改革成效加快显现。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温州日报,2012.3.29

[2] 温州金改这三年.温州日报,2015.3.26

[3] 金改三年已取得阶段成果.温州日报,2015.3.12

[4] 新一轮温州金改将出发.温州都市报,2015.3.27

(作者单位:温州银行昆阳支行 浙江温州 325000)(责编:李雪)

作者:方虹

第2篇:温州民营企业筹资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温州民营企业筹资方式从原来的家庭集资、银行贷款为主,逐渐开始尝试通过证券市场融资。文章通过探讨温州民营企业筹资方式的转变,指出其上市融资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温州民营企业;筹资;分析

我国民营企业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在国内证券市场,民营上市公司的比例却不到20%。大量优质民企没有融入我国证券市场,这不仅阻碍了民营企业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增强我国证券市场的吸引力,对我国国有资本的战略调整也将产生消极影响。

温州民营企业对于证券市场保持一种复杂的心态。使得在上市纪录方面,温州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上曾经集体缺位,这和“中国民企之都”的美誉实在很不相称。有迹象表明,在浙江省的民营经济大市——温州,过去曾一度出现的上市“冷漠症”状况正在改变。

一、温州民营企业的筹资现状

筹集资金是企业理财的起点,它是企业根据其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和调整资本结构等的需要,通过适当的融资渠道和金融市场,经济有效地向投资者及债权人筹措资金,以保证生产经营资金需求的一种理财活动。从近几年温州民营企业融资的情况来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内源融资所占比重过大,急需外源融资

民营企业在内源融资上相对容易,而且其融资成本低,内源融资成为民营企业发展初期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和基本方式。以内源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使民营企业减少了对外依赖,避免了产权模糊,为民营经济奠定了能够适应进一步改革和市场环境的资本结构的合理基础。但同时,内源融资由于融资规模的有限性,限制了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盈利能力。从目前民营企业发展的趋势看,正在从量的增加到量与质的同步提高,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到劳动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并重的转变,从独门独户的结构优势型到走向联合、集团经营的道路,民营企业步入“第二次创业”阶段。在此形势下,民营企业在内源融资之外,就需要方便快捷的以某种方式获取外部的融资支持,那么企业的投资机会增加从而发展空间也会变大,外源融资的大量进入就成为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和必须。

(二)规模不同,获得银行贷款的待遇差异很大

银行信贷在温州民营企业外源融资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银行贷款占企业总负债比重平均为61%。据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资料:企业资金困难时,78.9%的企业首先想到银行贷款。但作为最重要的外源融资方式,不同的企业面对银行时,他们的“待遇”相差很大(见表2、表3)。

可以看出,不同规模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易情况相差很大,最想得到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银行不愿贷款,贷款愿望不强烈的大型民营企业却成为银行争夺的客户。

(三)融资渠道不断拓展,股权融资崭露头角

民营企业在创业阶段融资主要来源于个人储蓄和家属的集资,在成长和成熟阶段也主要依赖于自身的内部融资,很少能够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融资机会,即使能够获得资金,其融资成本也会较高。但是近几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民营企业上市融资的数量不断增多,股权融资开始出现并得到了大力发展。

在浙江省的民营经济大市——温州,过去曾一度出现的上市“冷漠症”状况正在改变。2006年8月23日,华峰氨纶在深圳中小板登陆,成为温州第一家在国内IPO上市的民营企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当日报收9.18元,较发行价上涨37.01%。去年8月16日,报喜鸟服饰股份有限公司深交所挂牌上市后表现出色,开盘价为45元,上涨257%,收盘价达到48元,上涨280.95%,涨幅大大超出业内人士19元左右的预计。当意识到“温州模式”正需要有一个新的转变的时候,又尝到资本市场的甜头后,温州民企更是在酝酿动作,就在报喜鸟上市当天,奥康、红蜻蜓、美特斯邦威、森马、红黄蓝、天正、凯泉、宣达等30多家民企相关负责人到深交所观摩报喜鸟上市。

除了奥康,正泰集团、人民电器、美特斯邦威、伟明环保、红蜻蜓集团、森马公司等都正式启动了上市进程,目前已经与券商签订保荐协议的企业达到5家。作为中国低压电器龙头企业,温州第一大企业正泰集团目前已经确定A股上市计划,上市地为上海,国泰君安作为保荐机构正在协助正泰集团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根据计划有上市意向的民营企业有100多家,温州市发改委副主任、温州市上市办主任郭天军表示,根据温州市政府规划,2009年与2010年,两年内确保温州30家企业实现境内外上市,65家以上企业进入上市辅导。

二、温州民营企业上市融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越来越多已经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温州民营企业,正急于摆脱“土财主”角色,淡化“家族制”,上市就成为他们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寻求向“公众公司”转型的一条捷径。但是,在上市的过程中,必将面临以下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上市仍然面临着政策上的障碍

近几年随着民营企业和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民营企业上市实践机会的不断增多,社会和市场投资者对民营企业的认识误区大为减少,民营上市公司较其他类型上市公司更受到市场的欢迎和追捧。尽管如此,民营企业上市仍面临着一些政策制约。如目前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但并不意味着完全实施国际通行意义上的核准制。鉴于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的政策任务和规模尚小,难以承受大规模扩容冲击等特征,我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股票发行上只能实行标准控制和规模控制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准制”,这种规模控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股市的供需矛盾和市场价位的不合理,使得符合条件但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无法上市,或者只能选择到海外上市。

(二)资本市场结构和层次单一化的缺陷,使得民企上市融资缺乏支撑平台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创新长期处于滞后状态,股票市场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结构缺陷和层次单一化缺陷,把绝大部分民营企业拒在直接融资市场之外,民营经济发展缺乏相应的一个完整、合理的资本市场层次结构体系支撑。资本市场层次结构存在的单一化缺陷是抑制民营企业发展,导致民间资本流向不畅、形成民间资本供求双方无法实现顺利结合的体制性因素。

(三)购并市场不发达,买壳上市操作难度大

由于民营企业在直接上市上存在着政策和法规上的障碍,但在实际实行购并、买壳上市等间接上市的操作中,也面临着不少难题:出让方股权结构不合理,收购方不易获取控股权地位;收购方资金实力有限,难以承受过大的收购成本;国内购并市场不发达,购并交易难以及时、有效完成。

(四)自身素质亟待提高

在民营企业所存在的问题中,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民营企业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中最主要表现在创新能力、治理结构和经营者素质等3个方面: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经营者素质、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家族制色彩浓厚,股权关系复杂,治理结构有待完善。

三、建温州民营企业上市筹资的几点建议

温州民营企业发展成为上市公司,是其走上成熟道路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也是其再创辉煌的新的起点和加速动因。为此,要加强指导、协调和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快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民营企业,通过上市做优、做大、做强,成为带动温州区域经济发展、参与同行竞争的龙头和骨干力量,促进温州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要积极构建温州民营企业上市筹资体系,其基本框架可由以下部分组成:

(一)政府引导、推动民营企业上市的运作体系

理论界认为,有两种力量在推动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一种是市场的力量,另一种力量是来自政府的推动。从全国各省市地区利用资本市场的方式来看,有3种模式,即政府直接介入(如上海市)、政府间接介入(如北京市)和政府基本不介入(如广州市)。研究表明,广州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仅次于上海、北京,排行全国第3,但其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则与上海、北京有较大差距。温州在发展资本市场方面应学习上海,在坚持按市场规律的同时,强调政府引导和推动作用,将培育民营企业上市的工作纳入有领导、有组织、有步骤开展的轨道。制定民营企业上市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指导作用;继续启动民营企业上市和资本运作培训计划;出台扶持民企上市的政策,在鼓励民企上市;充分发挥温州商会等民间社会组织作用,促进民企重组国企;创建听证制度。

(二)加强民营企业自身素质和资本运作意识的培育体系

温州民营企业要想成功上市:一要制定好公司发展战略,要形成战略式的思维方式,慎重面对上市。二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温州民营企业上市所走的是一条从家庭式企业——股权多元化的股份企业——公众公司的道路,逐步进行企业的股权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最后通过股份化,实现以资本为纽带,以契约为保障,形成公司的资本运作体系和公司利益的共同体,最终成为公众公司。三要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四要建立规范有效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五要实行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并举。

(三)建全和完善民营企业上市的金融服务中介体系

部分企业远赴海外上市,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借此走向国际化,以提高企业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这与我国两大交易所尚未成为世界级资本汇聚中心不无关系。因此,努力推进交易所的国际化进程,使交易所成为国际性的资本市场也是当务之急。

要将境内的交易所培育为国内优秀企业的汇聚中心,就必须一方面针对现有的国内上市公司,加大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对当前证券市场的劣质企业重组的步伐,规范重组流程,严格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鼓励优质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做大做强,树立一大批中国证券市场蓝筹股的典范。长期以来,我国的证券交易所处于计划和市场的中间地带,既不是赢利性的公司制组织,也不是证券市场的监管组织。它的功能基本局限于(提供交易场所),而在产品创新、优化市场服务和一线监管等功能上的自主权和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要解决我国证券市场创新难、产品结构单薄、服务单一、一线监管力度波动大等问题,对交易所进行公司化改造则是提高交易所积极性和效率的一种有益探索。

为了促进温州民营企业上市的步伐,应大力发展包括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机构、咨询机构、投资顾问、市场信息传媒等在内的中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这些机构在规范市场运作中的作用,为温州民营企业加速驶入证券市场保驾护航。

善于创造奇迹的温州人,必将在资本市场上开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新局面。民企进军世界500强才有更大的希望。只有这样,我国的证券市场才有更大的吸引力,我国的国民经济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素英.温州民营企业争相上市真相调查[J].企业家信息,2007(1).

2、肖少平.民营企业的上市融资[J].集团经济研究,2005(9).

3、国彦兵.温州民营企业融资的七种方式[J].经济论坛,2004(11).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

作者:陈 宁

第3篇:温州市区水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

摘要:水文化是指囊括了各种以水为载體创造的文化现象,也就是有关水的文化或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也是引领和推动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过去相当时期 对水文化的遗产重视不够,导致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保护意识淡薄、破坏严重、研究不够、家底不清等问题,水文化在温州具有突出地位,水文化遗产非常丰厚,这些年温州越来越重视发展水文化。开展水文化遗产普查,摸清温州市区水文化家底,有利于温州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水文化遗产!

关键词:水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温州水文化现状

1.引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2019年11月22日浙江省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大力推进‘幸福河’建设”的要求,出台了《浙江省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把每一条江河都建设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方案提出要传承水文化,实施河湖文化建设工程,要求充分挖掘沿线河湖水文化,恢复水工程遗产遗迹,提升河岸景观品位;坚持地域文化特色,凸显本土化、个性化,将河湖建成传承地方民俗风情的新节点、彰显地方历史文化的新载体,让幸福河成为沿岸百姓的精神文化纽带。

2.温州市区水文化遗产调研情况

水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处理人水关系的过程中所创造和传承的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社会价值的物质设施,以及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水文化的表现形式。水文化遗产既有文化遗产的共有属性,又有水文化遗产的专业属性。水文化遗产一般分为非工程类水文化遗产和工程类水文化遗产。如古堤、古闸、古堰、古水庙、古渡、古井、古桥、碑刻、水碓及人工开挖的古水道、湖泊、水潭和涉水诗赋、碑记、艺文、水则、民俗及水事传说、故事、歌谣、渔耕文化等。

温州市区水文化遗产普查从地域分布看,在温州市区527项水文化遗产工程中,鹿城区有208项(39.47%),瓯海区有144项(27.32%),龙湾区有163项(30.93%),洞头区有12项(2.28%)。

温州市区527项水文化遗产工程中,河流16项(3.04%),湖泊1项(0.19%),堤3项(0.57%),水闸(陡门水门)46项(8.73%),埭30项(5.69%),古井90项(17.08%),桥245项(46.49%),其他96项(18.22%)。

3.当前温州水文化现状

温州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温州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随着市域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温州市的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不少重要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毁掉,切实加强水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目前,温州市在水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等方面仍有不足,具体表现为: 水文化遗产现状格局不明,统筹保护与开发的理念薄弱,遗产管理存在不协调现象,保护利用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等。

一是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研究薄弱,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

二是对于水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能力有限,难以全面、系统挖掘和深刻阐释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难以讲好“温州市故事”;

三是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能力严重不足,在重要水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和更大范围水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方面,都有瓶颈问题尚未突破;

四是水文化遗产现状格局不明,统筹保护与开发的理念薄弱,遗产管理存在不协调现象,保护利用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等;

五是对于优秀水文化的传承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有限,缺乏展示传播内容、形式单一,事倍功半,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

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水文化建设,挖掘水之魂、提升水之品、弘扬水之德,同时,把古往今来的“水文化遗产”成果保护和利用好,以行之有效的方式推广出去,惠及群众,服务社会,放大效应。

4.国内其他地区水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最为常见的水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是打造水文化博物馆,这也是当前比较好的方法,已经有成功的例子了,如:扬州水文化博物馆,其中陈列大多数都是实物,内容丰富,制作的模型和文字图片组合,生动形象,其中仅是历史上的“运河之桥”,就有10多个模型。吴王夫差开挖古邗沟、历代帝王下江南的故事,都生动地浮现在人们眼前,让来客都能感受到扬州“水城共生”的深厚文化底蕴。[1]

曹娥江大闸风景区:位于曹娥江河口,被誉为“中国第一河口大闸”。曹娥江大闸主体工程为挡潮泄洪的闸门该工程以防洪防潮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兼顾航运和水环境保护,并通过陈列馆、安澜镇流亭、桥的石栏板、石刻以及名人说水景观石等一系列的水文化景观布置,充分结合了绍兴水文化的特色,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

德州段运河改造:2003年,德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绿色经济,高度重视德州段运河的保护与利用,把流经市区的岔河段改造为锦绣川风景区,景区建设时保留了原有的人文及林木等自然景观,景区以运河为纽带,把太阳谷、减河 湿 地、董子读书台、四女寺水利枢纽等景点连成一体,集中展示德州厚重的文化积淀和重商守信的文化特质。[3]

5.温州水文化遗产今后的保护措施

构建水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温州市治水历史悠久,拥有一大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水文化遗产,留下众多弥足珍贵的水文化遗产。水文化遗产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艺术、科技和经济等方面的价值。然而,相较水文化遗产的存世规模和历史地位,温州市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起步较晚,由于过去相当时期对水文化的遗产重视不够,不少遗产保护的现实处境不容乐观,导致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存在诸多亟待解决问题。应大力推进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构建水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无论是政府部门還是普通民众,对水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仍比较淡薄,现行法律体系中,针对水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处于空白状态,难以给各地水文化遗产指明具体的工作标准和技术规范。

要把温州市的水文化遗产作为温州市文化的重要标志保护好、利用好。按照物质水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水文化遗产共同保护,历史遗产主体与周边环境共同保护、区域文化协同保护、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及政府先行、多方参与的保护策略。温州市将建立市级水文化名镇,省级古村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水文化遗产,国家水利风景区所构成的五方面的遗产保护体系。

建立水文化遗产管理制度.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项投资需求大、覆盖面广、工作量大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文化、文物部门作为主管部门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受资金、人力、行业等客观条件限制,保护工作仍然存在着薄弱环节,对水文化遗产的保护长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为此,应从政府部门职能梳理、行业归口管理、社会公众参与等方面入手,加强对温州市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水利部门应增加水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职能,明确具体责任单位,并将交通、住建等部门纳入到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形成高效有力的水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构建科学完善的水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制订专门的水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条例、水文化遗产评价标准体系和水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等行业规范标准,科学设定水文化遗产的认定、保护、管理等内容。

6.结论

温州水文化遗产十分丰厚,讲好温州水文化故事,对于弘扬温州优秀文化意义重大。水文化是指囊括了各种以水为载体创造的文化现象,也就是有关水的文化或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温州地处瓯江入海口南岸,东濒东海;平原区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中小河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加之,大罗山间无数溪流淙淙。正因为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温州创造和形成了丰富的以水为载体的文化遗产,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影响着温州精神的发展,形成了温州特色的地域水文化。

在城镇化进程中结合温州水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使其顺应城市发展理念 ,对待先古文化以及民间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找到大力开展城镇现代化发展与保留优质中华传统文化遗产的平衡点,实现古文明与时代文化相得益彰与共同发展。

积极推进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促进温州市水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发展,保护与利用好更多的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社会效益与民生权益俱佳的优秀水文化产品,促进水文化建设的繁荣。

参考文献

[1]胡敏.扬州水文化博物馆昨开馆[N].扬州日报,2006-04-17(A01).

[2]黎天伊,陈宇.绍兴水文化与景观建设融合的实践和思考[J].绿色科技,2021,23(05):46-48.

[3]张缨,周家权,孙振江.水利工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探讨——以京杭运河德州段为例[J].中国水利,2016(06):62-64.

作者简介:刘威,男,1998 10,浙江绍兴人,本科,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土木工程,2017级,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作者:刘威 孙江山 孙平平

第4篇:温州鞋业现状调查报告

据温州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8温州市累计出口鞋5.28亿双,比上年(下同)下降1.4%,价值26.78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出现量跌价扬。据温州海关分析,2008年出口鞋平均单价比去年同期增长16%,呈现出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良好势头,但与国外名牌皮鞋几十甚至上百美元一双的价格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鞋类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仍主要靠低价策略。2007年7月1日起,国家将鞋类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下调两个百分点,对利润率已很低的制鞋企业来说,出口退税税率的调整进一步压缩企业利润,加大了企业的经营压力,导致出口意愿下降。此外,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新《劳动合同法》开始实施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温州制鞋业成本优势逐步丧失,企业利润空间被挤压,这对本来就是靠薄利多销的制鞋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目前,为帮助包括鞋类企业的众多中小企业抵御金融危机,国家规定自2008年12月1日起将鞋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12月份温州市鞋出口量也出现回升,但该政策的刺激作用能否长期持续,仍然需要长期关注。

鞋革行业是浙江省的一大支柱产业,温州是浙江最主要的鞋革生产基地,素有“中国鞋都”之称。目前温州鞋出口由于成本上涨、贸易壁垒等因素,可谓内忧外患、今年形势不容乐观。欧盟反倾销措施变相延长将影响今后出口。欧盟于2006年10月起对中国的皮鞋实行了为期两年的反倾销措施,该措施本应于2008年10月到期,但08年10月4日欧盟对中国皮鞋启动了“日落复审”(即期满复审,指在反

倾销措施实施届满前的合理时间内,调查机关应利害关系方申请发起或调查机关主动发起的复审程序)。这就意味着欧盟从中国进口的皮鞋等产品征收为期两年的16.5%反倾销税将再延长12至15个月,这使得反倾销措施得以变相延长,对温州皮鞋出口企业继续不利影响。“中国制造”声誉受损,影响廉价鞋出口。在连续发生从中国进口的“毒”沙发和“毒”鞋造成消费者过敏案件后,法国12月6日宣布,从12月7日起将禁止进口含有二甲基甲酰胺的中国产椅子和鞋类。这一禁令将严重影响中国鞋对法国的出口,并且一旦法国这一禁令被其他国家效仿,将进一步恶化中国鞋类产品的出口环境。“环保壁垒”依然困扰温州鞋出口。当前,以欧盟和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凭借其自身的技术和经济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保障人身安全为由,不断制定苛刻的涉及安全、环保、卫生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对我国鞋产品出口进行限制。如输欧的劳保鞋要取得欧盟CE安全认证标志,对制鞋用皮的PCP残留量要进行严格测定等。此外,备受关注的美国《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于2008年8月14日正式生效,其中对出口美国的童鞋的技术指标做出硬性规定。诸多技术壁垒的存在造成温州鞋出口难度不断加大。业内人士认为,温州鞋企除了推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还需加大质量、设计等方面的研发投入,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强行业协会作用,建立进出口监测预警系统,敦促企业自律,规范出口市场秩序。

众多温州民营企业主反映,2010年他们的销售额增长不少,但利润却大幅下降,甚至有的比金融危机时还要差。温州中小企业协会会

长周德文说,现在大量传统中小企业毛利润率只有1%到3%,“生存压力比金融危机时还要大。”两年前金融危机时,众多温州企业外销锐减,致使一些企业关闭、停产半停产。2010年的情况有所不同,去年大量温州传统企业的经营压力,主要来自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在无力转型升级背景下,一些企业只能选择“离场”。据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温州2000多家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其中半数为制造及与制造关联的企业。尽管这比2008年该市注销3000多家企业要好一些,但“利润大缩减”依然令企业形势严峻。销售额增长,利润下降。温州市服装商会会长、浙江奥奔妮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晨爱说,去年1至11月,温州3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264亿元,同比增长30%多点,出口也增长了20%以上,但是企业普遍反映“利润已经很少很少”。在温州的“中国鞋都”,一家鞋革企业负责人指着一个车间说,这里原来有14条生产线,现在已经停掉4条,主要原因是招不到工人。他说,原来工人工资为1200元/月,现在涨至1500-1800元/月,即便如此还是招不到足够的工人。据了解,目前温州企业普遍缺工,以成衣、制鞋企业为例,普遍存在10%-20%的用工缺口,农民工根本不存在大规模的失业问题。而工业用房的租金除了在2009年略有下降外,2010年和2009年同期相比依然有5%以上的涨幅。再加上,原材料上涨20%左右,温州鞋革企业利润已从原先的8%,下降至现在的2%至3%都不到。在企业利润大缩减下,税收还有增加迹象。一位温州行业协会负责人说,为完成税收任务,一些部门人员要求企业预缴下一的税款,出于

无奈一些企业只好先缴了。“税负压力比较大。”该负责人认为,目前中国企业税负水平在全世界名列前茅,超过了大部分的发达国家。另外,节能减排、加息等,也在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去年9月中旬,温州市有关部门对全市129家骨干工业企业运行监测显示,三季度与二季度相比,只有33.3%的企业盈利实现增长。一位温州市工商部门人士分析,去年由于各项成本上升,服饰、鞋革等制造企业,“增订单反倒降利润”的现象相当普遍,并影响到与制造企业相关联的贸易等相关企业,不少企业难以为继。在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中,制造及关联企业就占了半数,如鹿城区在被吊销营业执照的500多家企业中,服饰、鞋革等企业及关联企业就达300多家。“在销售价格难以提升下,企业只能自己承担成本上涨压力。”喀麦隆中国商品城创办者吴建海说,与生产企业利润下降不同,现在他的商贸利润比金融危机时好一些,但远远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之前一位南非温商说,因为杀价严重,商品贸易利润已经很低,服装、鞋、帽利润率已不足2000年时的1/10,甚至更低。另一个现象是,与温州产品外销紧密相连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也出现了许多民营企业有订单不敢签的尴尬状况。

第5篇:温州电子商务现状问题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以不受地域时间限制、成本低、效率高、快速方便的特质,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及客户的欢迎,在世界范围内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通过对温州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温州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关发展对策。

关键词

温州电子商务现状 存在问题 安全问题

解决对策

一、电子商务基本状况

电子商务是指在商业贸易活动中,基于因特网软硬件应用方式,交易各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商业运营模式。目前常见的诸如:淘宝网、阿里巴巴、买特网、京东商城、凡客诚品等。

在温州经济发展刚起步,专业市场和销售员大军在农村商品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当时温州人靠满天跑起家,他们走南闯北,遍及全中国,他们为家庭和企业提供原材料、推销产品、签订合同、采集市场信息。在营销中温州企业用得最多的是铺设营业网点、开设分支机构、参加国内外各种专业展会等方式进行销售。由于温州的中小型企业主多为60、70年代出生,对网络的自信程度和虚拟程度都不高,觉得网络“不靠谱”而不敢尝试。受这种传统的观念影响,他们绝大多数企业宁可采用传统的营销模式,也不用电子商务方式进行经营活动。他们尚未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给企业发展、营销模式所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没有认识到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关系,传统的营销方式和渠道占主流。

由于电子商务是贸易型企业,主要资金集中在仓储式物流及品牌推广上,不能像生产型企业一样拥有大量的固定资产,很难从银行获取资金支持。我市目前对电子商务企业进行资金上的扶持,最大力度是50万元的补助。但这对于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B2C电子商务企业而言只是杯水车薪,距离“北上广”地区的支持力度相差甚远。相对于资金的缺失,一些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则认为,人才的缺失是更致命的问题。普遍缺乏IT专业人才,特别是既懂业务、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少。另外,近几年温州一些企业人才激励政策不到位,IT骨干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流失严重,这种状况对企业电子商务建设和应用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实施过程中企业自身的实施能力和本企业IT技术人员对信息化的支撑能力大大减弱。所以政府部门和企业领导应注意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

快递业与电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快递寄件量也是反映网络经济发展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记者日前从市邮政管理局获悉,2013年我市规上快递企业的业务收入达19.6亿元,同比增长57%,业务量达13691万件,其中70%-80%是电商发件业务。

而从浙江省邮政管理局去年11月份发布的数据来看,温州规上快递企业的业务收入达17.4亿元,同比增长50.5%;业务量达12036.2万件,同比增长53%,仅次于杭州、金华,居全省第三位。

快的被接受,从团商品到团服务,从一个城市辐射到全国范围循序渐进已然成为主流与发展趋势。 于此同时,我还发现电子商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进入购物网站,微博的兴起也带领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微博较广告而言用户是主体,因为只有用户自己主动关注了谁才有交流的可能。所以,在微博中粉丝众多的草根用户就成了众多商家眼中的香饽饽。草根微博用户发一条或者转发一条网购链接,那么其成千上万的粉丝就都可以看见,某些有奖转发的链接更会一转十十转百转下去那比弹出式,悬浮式广告更具传播的效果,由此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电子商务中来,被跟多人所认识所认同。

二、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网络购物的火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网络安全问题。相比之前的病毒、木马等通过控制“肉鸡”电脑或者盗取游戏、QQ账号密码等信息,并通过交易获取经济利益的方式不同,不法分子对网络购物的利用和攻击无疑能够更直接的获取经济利益。

我在前往公安局经济犯罪科调查中得知某些不法分子利用电子商务存在的某些漏洞而对其进行网络诈骗。从一些案例中得知,利用虚假商务网站就是犯罪分子常用的手法。他们一般发给消费者一个假的支付链接,其目的是盗取用户的支付账号。另一种就是以超低价格设置消费陷阱的山寨购物网站,主要传播方式是针对机票等热门商品进行搜索引擎优化,使自己排名靠前,再以低价、打折等吸引买家上当。

据了解,虚假购物网站是2010年增长最快的一类欺诈网站,360安全中心数据显示,在2010年共发现65291家虚假购物网站,累计拦截其访问量2.65亿次,而且其直接盗取用户支付宝或银行账号的特点危害性极大。

其次,还有电子商务税收缺乏相应的解决方法。由于网络交易量统计和网络征税技术的困难,使得电子商务征税很难实施,至今仍没有很好的应对措施。

再者,物流配套体系仍需完善。我国尚未建立强大的物流配送体系,物流管理水平低,现代物流业发达程度欠缺,全国范围或更广范围的物流配送能力尚显不足。

其中,最受人们关注,最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是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虚拟市场监管不力。电子商务的发展急需出台电子商务合同规范,加强对电子商务合同的监管,以减少或消除在线交易双方的风险,促进信用体系建设以及在线产品信息管理、交易服务的监管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

一面是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而另一面,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电子商务带给人类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它是信息化社会的商务模式,是商务的未来。但由于技术不完善和管理不到位,安全隐患还很突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基础技术相对薄弱

国外有关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其结构或加密算法等都不错,但由于受到本国密码政策的限制,公开的算法对于他们来说几乎不能保密了,潜在安全隐患极大。比较遗憾的是我国至今还没有自己研发成功的较为成熟的算法。

2.体系结构不完整

电子商务安全以前大都担当着“救火队”的角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问题总是层出不穷。近年来,人们已经开始着手从体系结构来解决问题,应当说在理论上已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到实践运用还有需要更大的努力。

3.支持产品不过硬

目前,市场上有关电子商务安全的产品数量不少,但真正通过认证的相当少。主要是因为不少安全措施是从网上“移植”来的。另外,不少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的厂商对网络技术很熟悉,但对安全技术普遍了解得不够,很难开发出真正实用的、足够的安全技术和产品。目前构成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硬件、软件等产品几乎完全建立在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核心信息技术之上。

4.多种“威胁”纷杂交织、频频发生

电子商务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非人为、自然力造成的数据丢失、设备失效、线路阻断;二是人为但属于操作人员无意的失误造成的数据丢失;三是来自外部和内部人员的恶意攻击和入侵。最后一种是当前电子商务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极大地影响了电子商务的顺利发展。随着各种应用工具的传播,“黑客”已经大众化了,不像过去那样非电脑高手不能成为“黑客”,曾经大闹雅虎网站的黑手党男孩就没有受过什么专门训练,只是向网友下载了几个攻击软件并学会了如何使用,就在互联网上大干了一场。因此它是电子商务安全对策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造成该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 1.先天原因 网络的全球性、开放性和共享性使得电子商务传输过程中的信息安全存在先天不足。 2.后天原因

(1)信用问题,信用的缺失造成效率的低下,危害电子商务的发展。

(2)电子商务网站的安全问题,网站管理存在很大隐患,普遍难以经受黑客的攻击。 (3)交易双方的信息安全问题,涉及到身份确认、信息的保密性、不可修改性和不可抵赖性。

(4)安全技术问题,网络安全产品相对落后。

三、电子商务安全对策

必须确立的电子商务安全理念

1.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个技术性的问题,更重要的还在于管理。它与法律、道德和人的因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全面协调地发展,才能建立一个安全的电子商务系统。

2.安全是相对的。必须认识到,没有也不可能有一项永远攻不破的安全技术。那种妄想系统以后永远不受攻击,不出安全问题是很难的、是不现实的。

3.全是有成本和代价的。在电子商务系统中,安全和速度是一对利益矛盾共同体。如果只注重速度就必定要以牺牲安全来作为代价。根据不同的具体应用,如果不直接牵涉到支付等敏感问题,对安全的要求可以低一些;否则对安全的要求就要高一些。作为一个经营者和安全技术的研发者,都应该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

4.全是发展的、动态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今天安全明天就不一定很安全。安全技术具有很强的敏感性、竞争性和对抗性,需要不断地检查、评估和调整相应的安全策略。一定要记住,没有一蹴而就的安全,也没有一劳永逸的安全。

在当今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大潮之中,电子商务安全及认证产品为信息交流和电子交易带来了高度安全性,将使得电子商务的安全保障模式发生深刻的变革,最终受益的,将是广大企业和充分享受到数字生活便捷的人们。

四、总结

发展电子商务是中小企业的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集中化战略,因此可以增加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发展电子商务可以增强企业的技术能力、商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因而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网络设施、技术条件、法律环境和电子支付四方面。对中小企业而言,电子商务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利用Internet赢得新市场、创造新的行销手段、参与到与大企业的竞争中来,正日益成为中小企业新的战略发展目标。

第6篇:温州经济社会发展

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受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温州的经济运行出现了小幅波动,有效控制了民间借贷危机引发的社会问题。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仍然取得了较好成绩,地方生产总值增长水平达到9.5%,经济总量达到3350.8亿元,首次跻身经济总量超3000亿元城市行列,社会发展成绩斐然。

一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得以确立。2011年市委提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国际大都市发展战略和“1650”大都市城市网络格局,解决了温州城市定位和大都市布局的关键问题,可以说解决了温州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大都市发展战略定位的确定预示着温州进入了以城市化带动的新一轮发展时期。

(二)经济增长进入了以投资和消费带动的双轮驱动的阶段。2011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51.5亿元,同比增长89.2%,投资率达到52%,比上年增加825亿元, 增幅首次位居全省首位,全年新增投资量超过“十一五”期间的累计总增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强动力;消费受物价上涨的影响略有放缓,但增长趋势不变;外需增幅回落。从美欧目前的经济形势看,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基本释放完毕。在温州“十二五”规划的扩张性投资战略带动下,“十二五”期间,温州的经济增长动力将转向依靠投资和消费的双轮驱动,随着温州大都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投资需求会呈现下降趋势,带动效应将逐渐降低,更长期的经济增长将转向依靠消费和创新推动,所以要保证温州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应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优化消费环境,加大对创新主体的培育和科技投入。

(三)城乡统筹成为温州新的发展主题。以“三分三改”为核心,以农房集聚为切入点的具有温州特色的城乡统筹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这是一场涉及户籍、土地、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等社会体制的全面改革,必将形成新的城乡关系。

(四)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覆盖面继续扩大,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截止2011年11月底,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13.7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22.53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9.9万人,参保率已达到90%以上;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04.1万人、87.8万人和68.6万人。全市应参合农民524.50万,实际参合农民519.37万,参合率达到99.02%。新农合全市人均筹资水平达到373元,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达到275.45元,分别比上年提高85.5%和96%。先后出台了《温州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办法》和《温州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联席会议制度》。

二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在当前扩张性投资带动战略的引领下,受银行信贷增长制约,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保障面临一定的困难。

(二)民间信用危机和房地产限购限贷政策延续致企业资金周转能力下。降民间借贷危机严重损害了温州的商业信用,危机以后,一些外地供货商减少对温州企业的货款拖欠额度,进货商减少对温州企业的预付款额度,企业周转资金骤减。信用危机降低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市场主体、市场主体之间的信任度,影响企业的正常融资行为,借贷危机发生后,为规避风险,民间资金不断压缩借贷规模,并开始向债务人或融资中介抽资。房地产价格和交易低迷直接导致房屋变现能力差和房产抵押物缩水风险,上述因素都将降低企业资金周转能力,极易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

(三)社会发展滞后,社会发展的多项指标位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浙江省发改委和统计局发布的2007-2010年全省11个地市社会发展水平评估的结果看,温州社会发展综合水平位列全省倒数第三,在人口发展、生活质量、公共服务、社会稳定、生态环境五项总指数中,除社会稳定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他指数均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生态环境指数位列全省末位。

(四)过度追求物质利益、攀比、炫耀性消费、过度投机等不良社会心态蔓延,已经成为温州社会的集体焦虑。由此产生的社会行为扭曲、行为失范和诚信缺失问题,而社会诚信缺失和不计风险的逐利行为正是金融风波爆发的社会因素。矫正不良社会心态不仅仅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保证更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作用,建立投资需求与资金供给相匹配的投资策略。改变当前以银行为主的狭窄融资渠道,提升市场化融资的能力,拓宽投融资平台的资金融通渠道。一是由投资主体独立自主地进行筹资活动,包括扩股、贷款、发债,舍得让民间资金进入一些前景良好的项目。二是基础建设工程和社会保障工程。

根据项目资金的实际需要进行融资,防止过度融资,平衡投资资金需求与资金的期限和规模结构,注重项目的投资效益与偿债能力,控制债务风险。

(二)政府应增强企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短期来看,需要积极争取更多的信贷资源和特殊信贷政策;成立财政划拨的担保基金,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问题;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对陷入债务危机的企业进行债务重组或资产整合;综合运用国土、规划、税收等行政手段,对重点企业进行扶持。长期来看,应加强产业引导和扶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温州民间借贷危机重创了民间信用体系,对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亚于釜底抽薪。建立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将有助于加快温州民间信用的重建,并由熟人经济向现代契约经济过渡。

(三)促进资源的城乡均等配置,振兴农村发展,实现城乡共生共荣。巨大的城乡差别是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二元体制留下的现实后果,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农村则日渐衰败,温州是城乡发展“两极化”问题突出的典型。“十二五”期间,温州应抓住作为国家新一轮农村产

权制度改革试验区3年的试验期限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农村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激活农村内生发展资源,促进城市反哺农村,实现城乡共生共荣。

(四)充分利用温州人经济发展温州。“十二五”期间,温州要达到年均50%的投资率,不仅要靠内源性资源的投入,还要积极利用温州人经济来发展温州。据统计目前有230万温商遍布海内外,是温州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最为宝贵和独特的资源,海内外温州商人不仅拥有巨大的经济资源,还掌握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广大的产品销售渠道。当前正值国际经济转入低谷时期,而国内经济依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温州要充分利用温商这个宝贵资源,积极抓住这个机会,主动联络海内外温商,积极构建发展项目与资金、人才、技术的对接平台,抓住目前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时机使更多的在外温商参与到温州新一轮发展中来,海内外温商同时也要抓住“十二五”期间温州的发展机会回乡投资兴业,内外合力使温州的资源在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把社会建设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未来推动温州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在温州已经难以为继,政府急需转变发展思路。要破除那种认为加大社会建设投入是经济发展包袱的误区,把社会建设提升到城市重大战略发展层面。杭州、宁波的经验已经表明,政府致力于社会发展不仅保障了民生,提高了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而且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财政收入不仅没有减少而且还持续大幅增长。

(六)提炼新的温州精神。温州是一个极具地域文化性格的城市,瓯越先民很早就通过海洋从事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在与大海的风浪搏击中砥砺出温州人坚韧的品质。受瓯越文化和永嘉学派的影响,自宋代以来就主张“义利并重”、“工商兼本”的功利文化。外界对温州人的印象也主要是会赚钱、投机以及精明。新的时代温州人给外界的印象需要提升,需要提炼新的温州精神。温州精神不仅要提炼保留温州地域文化中所积淀的最优秀的品格,比如诚信、坚韧、拼搏,更需要体现温州人具有世界眼光和人文关切的追求,比如友爱、包容、大

气、创新等等。提炼温州精神,不仅可以使城市精神成为温州人和新温州人共同认同的行为指南,也有助于不同群体间的相互融合尊重,对城市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第7篇:温州民营经济研究1(大全)

温州民营经济研究之一

解读温州模式

郭忠源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温州模式”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内的媒体和经济学家纷纷发表了许多文章和看法。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温州模式就是民营企业加上温州人特有的经商意识和冒险精神所组成的经济运行模式。笔者也基本同意这种观点,但为什么温州人具有特殊的经商意识和与众不同的冒险精神?为什么国内别的地方的民营经济没有温州发展的快?要真正认识“温州模式”的本质还需要从经济、政治、地理、社会和文化的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地分析研究。

一 . 温州模式的形成因素

1.国有经济不发达给民营企业的成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政府对沿海地区的投资很少。温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与台湾距离较近,国家投资建设的项目很少,国有工业企业规模和数量都不大,这就给民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自然的空间。使得温州的民营企业在发展的初期相对而言没有像其他地区那样由于同国有企业争资源而受到太多的责备和限制。由于温州民营企业大多是由家庭作坊发展起来的,生产成本低且经营手段比较灵活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渡时期的环境,所以初期的发展较快,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资本的初期积累规模不断扩大。

2.温州地区人多地少,区域内山多水多人均耕地更少,剩余劳动力多。众多的农业人口如果只靠从事耕种和打鱼为生很难维持生计更谈不上小康和富裕。因此,当地很多农民较早就从农业、渔业生产转向手工制造和服务业,从事食品加工、服装缝纫、木工、瓦工和小五金业的加工,进入了市场,建立了不靠天、不靠地、不靠政府的商品经济观念,也培育起了与众不同的冒险精神。改革开放以前,温州地区交通不便,没有铁路和航空线路,公路交通山多路窄,与外部的联系受到限制,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省会杭州来到温州很不方便,中央和省级领导到温州来的很少,中央政府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较弱,计划经济体制下对民营企业发展的禁止政策也没有其他地区贯彻的那么严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方政府在民营企业发展一定程度的“容忍”也为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没有得到像广东等沿海地区那样改革开放初期的优惠政策支持,而主要是靠自己闯出来的。

3.温州人“重商观”的历史渊源。早在南宋时期,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功利主义学派就提出了“农商并重、无商不富”的理论。这一理论对当时社会主流的儒家“重农轻商”思想发出了挑战,同时也对温州人产生了源远流长的影响,形成了温州人的一种文化传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温州人经商意识特别强的缘故。

4.建立在“血缘、情缘、地缘”社会基础上的合作经济。除了以上分析的原因外,温州模式的本质是建立在血缘、情缘、地缘基础上的经济合作方式。这种普遍的合作方式是温州人所特有的,而在别的地区这种广泛的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合作方式的特点是高信任、低风险和交易费用低,它对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创业融资方便、快捷。温州民营企业的起步大多是家族作坊。当家族中某一成员要投资创办企业时,资金大都是通过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姐妹或亲戚来共同筹集的。由于血缘、情缘的关系,融资过程中的信任度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资金也就很快的集聚起来。

第二,地缘关系形成的产品区域专业化分工协作具有投资分散、制造成本低廉的优势。民营企业发展初期,一个家庭企业生产某一产品后,同村的居民就跟着仿效并很快波及到附近的居民,大家纷纷而上,有的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有的则生产产品的零部件。这些生产零部件的企业专业性很强成本更低,而且投资很小。他们的产品直接出售给生产成品的企业而这些企业也就不再生产零部件了。很快就形成了区域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企业间的生产相互配套,每个企业的投资都不太大,很快孵化出一大批小企业,不但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而且缩短了产品的制造周期,迅速地扩大了产品的生产规模。

第三,外出温州人织造的强大的营销网络降低了交易成本。和内地人“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不同,温州人只要有生意做、有钱赚就能四海为家。经商意识强的温州人(约占总人口的30%)纷纷带着家乡的产品跑遍全国各地,从走厂访店上门推销产品做起直到自己开店、办公司,为温州民营企业的产品织造了强大的营销网络。这也是其它地区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所在。

为什么温州人能够织造出强大的营销网络而别的地区就办不到呢?这就是温州人“讲实效、重亲情、敢冒险”的区域文化的特殊之处。他们依靠血缘、情缘、地缘关系所建立的产销分离的合作体系,用社会学的观点来讲就是温州人有效的利用了本地区的“社会资本”。初期,许多民营企业都在当地的专业市场摆摊设点推销自己的产品,当产量不大时这种销售方法还可以满足需要,而且费用也不高,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仅在当地专业市场销售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大家都希望能到温州以外地区推销自己的产品,但如果每个企业都在全国各地建立销售机构所需的开支是巨大的也是单个企业无力承担的。于是一部分善于经商的温州人看准了这个商机,主动承担起外出经商的任务。他们利用亲属、亲戚和老乡的关系采取抵押、担保的办法赊欠了一部分货款到外地办起了商店,专业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形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的温州销售大军。这支销售大军的突起是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它使得温州民营企业的产销得以分离,效率更高,也是温州模式中最重要、最精彩、最有特色的部分。

二 . 温州模式面临的挑战

经多年的发展温州民营企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当一部分企业现已具备了较大的规模,有的企业经过改造建成了股份制的有限责任公司,规模更大的企业发展为集团化的股份有限公司。一些温州产的地方产品在全国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成为国内的生产基地;一些企业成为国内同行业的佼佼者,商品获得了全国著名商标称号;还有些商品已经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声誉和影响力,出口贸易额越来越大。这些成绩的取得证明了温州模式对民营企业创业和成长的重大

意义。但是随着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和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健全完善,企业内的管理不规范、不科学的弊端以及其体制对现代市场经济的不适应逐渐显露出来。成为把民营企业办成国际化的大企业和百年老店的阻碍。温州民营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与现代化大生产的矛盾

由于温州民营企业大都是由家庭作坊发展起来的,业主基本上原来都是农民,管理者也大都是家族内的成员,当企业规模较小时他们既是所有者又是管理者依靠自己的经验,直接管理到生产工人大事小事都亲自抓。但当企业发展大了以后,原来的管理方式不适应了,企业主感到需要聘请专职的管理者来帮助自己管理企业。于是,很多民营企业都聘请了管理和技术人员来管理企业。当聘请的外来人员进入企业以后,由于企业主还没有“两权分离”的观念和外来人员(多是从国有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转入的)对家族式企业的不适应,企业主或其在企业内任职的亲属们不太理解管理人员的做法,也不敢信任和放手让他们工作,管理人员感到责权不分难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使得企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进步的进程缓慢。企业管理的方式在家族式和科学化间摇摆,管理效率与现代市场经济下的生产要求不相适应,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技术创新能力与需求进步的矛盾

民营企业创业时所生产的产品大多是仿制国内外其它企业的同类商品,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产品的技术水平一般都不高。当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时,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大多没有同步跟上。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主的观念问题,相当一部分企业主的观念还停留在创业的初期 ,他们认为只要能够不断的仿照别人的产品就可以不断进步没有必要自己投资去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这种想法的错误在于不懂得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知识产权是受法律保护的而且仿效别人永远只能落后于别人。二是技术方面资源的不足,技术进步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如人力和硬件方面的设施、手段等,就这方面而言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差距都很大。当今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骤加快,科技进步一日千里,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信息化推动了技术的交流和创新,人们追求着新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新需求。市场永远是技术领先者的天下,落后就是失败。因此,温州的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快技术创新的实际行动。

3.企业发展与各类人才需求的矛盾

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技术创新,人才问题都是第一位要解决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本在各种资本中最为重要,而且越来越重要。当前温州民营企业普遍缺乏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这主要是由于民营企业创业特点和温州地区相对人才培养不足的结果。如前所述,温州民营企业的业主大多是农民出身,他们虽然有较好的商业意识和敢于冒险的精神但文化水平总体上不高,当企业较小的时候他们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积累的经商经验还可以管的过来,当企业规模变大以后,作为大企业的管理者他们的文化知识就不够用了,而他们在企业内的亲属们也基本相同,此时靠血缘、情缘建立的管理团队已经不能胜任企业中高级管理职务的人才要求了,专业技术人才的情况更是如此,因此人才需求矛盾日渐突出。我们再来看看整个温州地区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情况,改革开放初期基本没有经济管理或工科的普通高等院校,近年来虽然有了一些高等专科院校,但办学能力和所培养的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当地民营企业的需要,仅靠本地区的地缘人力资源是很难解决人才需求的矛盾。因此,温州民营企业应当打破原来的“三缘”局限,面向更大的范围引进人才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加快企业的发展。

从当前实际来看,温州民营企业最需要的是引进职业经理人,并在企业内建立起引得进、用的好、留得住的机制。也就是要在企业中建立起对经理人的激励和约束相统一的机制,以解决企业所有者对经理人的信任度和经理人对所有者的忠诚度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相信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将会出现新的生机。

本文针对温州模式的形成及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的看法,可能不够全面、准确。但笔者认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不断创新,才能使温州民营企业更加健康的发展。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官员、企业家来关注温州民企,提出新的发展观,使整个温州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快,创造出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新温州模式。

2003年3月10日于柳市

第8篇: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启示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 刘枫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温州民营经济快速崛起并迅猛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2年,温州市国内生产总值从13亿元增加到1055亿元,翻了六番多;财政收入从1.35亿元增加到126亿元,翻了六番多。其中,民营经济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占85%,在工商业中占98%,在上交税收中占80%。今天的温州已成为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回顾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历程,总结其成功之处,可以给我们提供这样几点启示: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路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反对本本主义,敢于冲破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观念、旧思想、旧框框,根据各地实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变革生产关系,决定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初,温州发展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但温州人聪慧勤劳,商品意识浓,经营能力强,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正是从这一实情出发,温州人选择了走民营经济发展的路子,赢得了改革的先发性优势。温州的实践证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而多层性,决定了生产关系和经济成分的多种形式,而民营经济作为一种以“民资、民智、民力”为主的经济成分,其产权清晰、权职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机制灵活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完全适合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要求。因此,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中,要根据各地实际,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民营经济,走有自己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子。坚持执政为民,一切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工作的方针政策。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坚持执政为民,就要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让人民群众尽快富裕起来。民富才能国强,民富是执政的基础。温州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证明,民营经济作为一种“民本”经济、“草根”经济,植根于人民群众,受益于人民群众。尽管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反复、有争论、有质疑、有反对,但温州的老百姓就是在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富裕起来的。可以说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历程,就是温州百姓个人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可见,发展民营经济就是坚持执政为民的一种具体体现。因此,坚持执政为民,就要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只要是群众拥护的、群众支持的、

群众得益的,都要坚定不移地去做,聚精会神地去干,千方百计地去谋,真正让人民群众尽快富裕起来。

坚持群众观点,调动、激发和保护群众的积极性,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巨大的创造力,党的一切政策和主张都来源于群众的实践和创造。温州在民营经济发展中创造的诸多全国第一,都来源于群众的探索和实践。坚持群众观点,都要充分尊重、鼓励、保护群众和基层的创造精神,努力营造让一切力量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创造潜能充分释放,让一切聪明智慧竞相迸发的社会环境。在具体实践中,要正确对待群众创造的新生事物,坚持做到不争论、不张扬、不阻止,看准的要大胆地支持,一时看不准的要允许试,允许看。特别是在发展的初期,在原始积累过程中,群众和基层创造的新生事物不可能完美无缺,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应该在实践中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正确引导,逐步规范。

坚持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市场经济呼唤服务型政府。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建立行为规范、运作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就要求政府行政职能从监管型向服务型转变,从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向宏观管理转变,从行政手段为主向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转变,从政府配置社会资源为主向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温州在发展民营经济中,既在宏观上把握了发展方向,着重培育民营企业成长的土壤,又在微观上放手让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自主畅游,做到了“无为”与“有为”的有机结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刻不容缓。当前各级政府“越位”、“错位”、“失位”现象颇为严重,该管的没有管好,却管了许多不该管又管不好的事情。要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要求,科学规范职能,理顺工作关系,坚持依法行政,改进管理方式,使各级政府真正成为服务型的高效政府。

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温州经验,不断促进发展。温州发展民营经济的经验,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其在发展民营经济中符合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经验,值得借鉴。温州的经验又是在温州这块特殊的土地上形成,具有特殊性,又不能照搬照套。同时,时代不停向前,形势不时变化,实践丰富多彩,温州经验自身也要随着实践而不断提高、不断创新、不断充实,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和永久的生命力。借鉴温州经验,不能套搬温州的一些具体做法,而要着重借鉴其精神实质,并紧密结合各地实际,把温州经验融于自己实践,才能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

《人民日报》 2003年10月28日 第十六版

第9篇:温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和对策

摘要大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我市一直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构建新型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工作,着力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

一、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温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令人瞩目,但作为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卫生事业,却由于起步晚,基础差等原因,仍明显落后于我市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相对不足,基层卫生网络不够健全,基础设施落后,业务用房紧缺,危房面积比例较大,已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群众“看病难”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农村基层的卫生资源更是贫乏,由于设备简陋,业务水平低,业务总收入中的诊疗检查费只占少数,而药品收入比重奇高,进一步加重了农民负担。

(一)网络布局情况

全市规划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9家,已设130家,设置率为54.4%;规划设社区卫生服务站772家,已设359家,设置率为46.5%。市辖三区中心设置率为87.5%,站设置率为64.8%。截至2008年底,全市创建省级示范区2个(龙湾区、瓯海区)、省级规范化中心13个、省级标准化站26个、省级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先进单位12个,市级示范县1个(泰顺县)、市级标准化中心30个、市级标准化站6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实行一体化管理38个乡镇,占13 %,社区卫生服务实行信息化管理的中心 55个,占 42.3 %。

(二)人员组成情况

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共有卫技人员 9721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663 人,占6.8%,大专3715人,占38.2%,中专3395人,占34.9%,无学历人员1518人,占15.6%;卫技人员中高级职称36人,占0.4%,中级职称472人,占4.9%,初级7081人,占72.8%,无职称1966人,占20.2%。全市卫生服务中心和站卫技人员确定为责任医生人数5082人,每千人口配有责任医生为0.65人;责任医生中经全科医学培训2276人,占53.52%,经全科护士培训 42 人,占0.8 %。乡村医生为责任医生的1006人,占 19.8 %,经全科培训 171 人,占17.00%。全市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站责任医生养老、医疗保险等经费的 1195人,占 23.5 %。

(三)经济运行情况

2008年底全市社区中心和卫生院,拥有固定资产64373万元,其中房屋建筑物32280万元(面积44.97万平方米),专业设备22868万元;实际开放床位2085张,年床位使用率40%;出院人数50995人,门急诊人次845万次。2008年全市社区及卫生院财政性卫生经费支出25528万元(比2007年20131万元提高了26.81%),占医疗卫生经费的比例由2007年的30.66%提高到2008年的31.9%。总收入11.64亿元,其中业务收入8.89亿元,包括医疗收入3.36亿元,药品收入4.98亿元。2008年全市社区及卫生院总支出10.96亿元,其中业务总支出达10.5亿元,包括医疗支出为6.18亿元,药品支出为3.99亿元。2008年全市社

区及卫生院收支结余0.68亿元,共有107家亏损。若剔除财政补助、上级补助等部分收入,业务收支结余为-1.61亿元,全市除少数机构收支略有盈余外,352家社区中心和(或)卫生院中共有329家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

(四)基础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卫生强市”的目标,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08年底,我市为建制乡镇(街道)卫生院配置“新六件”装备共计1318件,市本级财政投入计1800万元。继续加强省200强和市50强农村示范卫生院创建,11家卫生院通过了省级200强评估,落实市级50强创建经费675万元;31家乡镇卫生院危旧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累计完成投资额2322万元,其中市级财政第一期已投入348万元,卫生院综合水平逐步提高。20家卫生院改造工程项目已全面启动,其中已动工建设的15家卫生院,已立项处于设计和招标过程中的有5家。同时,各县(市、区)正积极按照《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和《温州市标准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开展创建,认真进行信息化建设、科室布局调整、器械设备补缺、人员培训到位、服务功能落实等建设。目前我市292家建制卫生院中,业务用房已达标共有143家(面积计25.4万㎡),未达标149家,其中2008-2010年规划新建或维修146家(其中新建102家,维修44家,面积分别为17.13万㎡和4.43万㎡),目前已动工建设33家,113家未动工,计划两年内完成。剩余未达标3家(包括苍南中墩、括山以及乐清柳市镇三家)因征地困难计划未安排。

二、主要问题

温州市卫生事业,由于历史原因,欠债过多,一些地方政府对发展基层卫生工作重视不够,投入过少,对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将基层卫生建设放在优先发展位置,使基层卫生发展相对滞后。

(一)基础设施落后、机构业务用房紧缺

基层卫生基础设施落后,部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瓶颈”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部门职责不清、缺乏沟通,没有真正形成合力,以致审批手续繁琐,卫生设施建设进展缓慢。村级卫生室基础设施落后,覆盖率低,绝大部分为个体经营。全市5000多个行政村仅2671个村开设卫生室,覆盖率仅为50%左右。目前,绝大多数均是村医在家设点开设村卫生室,多数是利用自家房屋,房屋简陋、狭小,平均业务用房不到30平方米,达不到国家要求的独立“三室”(诊室、治疗室、观察室)并不少于60平方米要求,无法正常承担当地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的工作,满足不了基层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无自身发展能力,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未能得到彻底解决。

(二)基层人才短缺,人员队伍素质整体不高

据统计,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站卫技人员中, 中高级职称比例严重偏低,而低学历、低职称、甚至无学历职称者比例偏高,导致群众对基层医院的信任度不高,影响基层卫生工作的开展。同时,人才的短缺也制约了医疗设备的利用,调研中发现,一些乡镇卫生院尽管配齐了“新六件”设备,但存在无人操作的现象。分析其原因:一是农村卫技

人员队伍总体数量不足与年龄老化,业务素质不高,专业技术能力普遍较差。二是因农村医生任务繁重、收入低、福利差、社会保障水平低,医疗卫生专业的高等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工作。三是一些自身条件相对较好的卫生院,也存在因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高层次人才和高校毕业生的进入。四是人才培训机制不健全。由于全科医生培训设置周期长,培训期间无经济保障,且培训用费高,单位没有报销或报销比例低,影响了基层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而各地卫生行政部门也较少组织基层卫技人员开展正规、系统的公共卫生知识免费培训,有时开展免费培训,却因基层卫技人员紧缺离不开岗位,造成到位不高。

(三)目标规划与现状差距较大,如期完成目标有困难

按实施意见的要求,到2010年全市需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1011家,用房面积至少35.7万平方米,人员编制8580-12480人,社区全科医生3900名。目前,我市还需转型或新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47家,用房面积缺13余万平方米,人员缺2740-6640名,社区全科医生缺920名。如鹿城区12个街道卫生院中,有11个街道卫生院没有用房,靠租赁民房开展服务工作。况且,相当部分乡镇卫生院达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标准,现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现状与目标规划的差距太大。据估算,要实现以上目标,各级财政三年内至少需投入15亿元。一些地方反映,无法如期实现目标规划。特别是苍南县,按实施意见要求需入编1600余人,新建6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财政至少投入1亿余元,以苍南的现状和财力,很难在2010年实现目标规划。按照《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的要求,到2009年底,中心对站的一体化管理率达50%以上。但我市各地中心对站的一体化管理由于基础和历史原因,进程相对缓慢,无法如期达到50%的要求。

(四)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内涵未充分显现

按《温州市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方案》要求,积极实施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行动,30家县级以上医院与15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支援关系,下派医生796人次,接受社区人员进修216人,承担指导任务医生587人,建立指导关系责任医生871人,培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438人次。市财政对省、市医院支援社区医生每人次一年补助5万元,共落实经费350万元。在取得初步成效同时,也暴露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城市公立医院业务繁忙,存在下派困难;二是下派医师可能因个人、家庭、子女等原因提前结束下派服务的现象;三是由于基层医疗设备条件相对落后,下派医师反应无法很好发挥技术专长;四是双向转诊制度“上转容易下转困难”现象未得到很好解决。

三、对策和建议

基于我市目前的实际情况,应进一步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以创建“卫生强市”为契机,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基层卫生设施配置,推进基层卫生工作持续发展。

(一)落实发展规划,明确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

根据“温州市卫生发展规划”,结合实际,不断完善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建立优先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保障机制,在新区开发、旧城改造中,优先安排社区卫生服务

机构的建设用地,将社区卫生服务用房作为公益性配套设施建设,进行同步规划、建设、投用。建立部门配合,通力协作的工作机制,发改委、卫生、财政、规划、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沟通与协调,共同推进基层卫生设施建设工作的开展,确保规划顺利实施;要加强资金、土地等资源的宏观调控,安排好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以保证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能如期开工、按期完工。各县(市、区)政府应仔细分解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规划目标,制定具体的年度计划与任务,逐步逐项狠抓落实。

(二)增加投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新医改方案已明确提出要加强基层卫生体系建设,并以公益性为主导,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确保卫生事业经费占同级财政支出比例5%以上。建立向基层卫生服务倾斜的财政投入机制,市县两级财政要统筹解决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备经费,特别是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改善基层卫生服务条件。要完善以县(市、区)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保障专项资金投入,以本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争取上级部门和社会援助,加快新建、改建、扩建基层卫生院舍建设步伐,加强基层卫生基础设施配置,改善就医环境;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要给予相应支持政策。农村卫生室的建设,可制定试点实施方案,计划每县先选择一定数量行政村作卫生室建设试点,取得经验后全面推开。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要贯彻落实好《市基层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办法》(温政办[2008]136号)。一是开展招聘医学本科生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工作试点,探索“订单式”定向培养农村卫生人才做法。二是加大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从2009年起,市政府连续三年每年安排4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基层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并继续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分期分批进行培训。三是制定适应基层卫生服务发展用人机制和激励措施,在业务考核、职称评定、福利待遇、人才培养等方面适当向基层卫生服务人员倾斜。四是继续做好城市公立医疗机构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鼓励城市离退体卫技人员到基层服务,完善全科医生培养标准和培训基地建设。五是要重点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机构性质、人员编制和财政补助政策问题,稳步提高基层卫技人员待遇,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险问题。

(四)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管理一体化

按照《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的要求,加快乡镇卫生院、分院、村卫生室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转型,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站的人、财、物、药品及医疗业务的一体化管理。结合实际,与省厅协商,温州市中心对站的一体化管理率目标调整为市辖三区达20%以上,县(市)达10%以上。在今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市级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建(40家中心、60家站)中,积极推行一体化管理。

(五)加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运行信息化管理

加快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整合现有卫生信息资源,提高基层卫生管理水平和效率。实行新农合在定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计算机联网

管理,开展参保农民在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数据自动传输和实时结报的试点,为逐步实现农民健康数字化管理打下基础。

(六)强化组织领导,确保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顺利推进

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内容,所占考核权重要适当加大,建立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进行年度目标评估,保证规划实施的质量与进度。对目标项目完成好的地方可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方式给予适当奖励,对目标项目完成不好的地方要给予必要的处罚,促使各级政府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抓好基层卫生建设工作。

上一篇:会计个人实习自我鉴定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