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护理伦理学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当今数字化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本研究设计开发的护理伦理学在线微课教学视频,不仅秉承了新时代的教育理念,还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交流的愿望,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学目标,丰富了学生上课的情感体验,并为医学领域伦理学微课教学实践提供了借鉴。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医学院校护理伦理学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医学院校护理伦理学论文 篇1: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

摘要 从护理伦理学教学改革、职业道德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加强临床实习阶段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培养的课外活动等多方面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

关键词

护理专业 职业道德 教育 体系 构建

医患关系紧张的现实不断质疑着医学职业道德教育,钟南山呼吁在全国掀起医德人文教育热潮。高职护理专业以培养具有现代护理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护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的背景与意义

高职医学院校护理专业随着扩招,学生数量快速增加,学生综合素质有所降低。护理伦理学教学现状让人堪忧,学习兴趣不高、主动参与意识淡薄。专业课程重知识、能力的教育,轻职业道德与素质培养,考核评价中职业道德内容所占比重较低。学生课外活动与专业内容相关的较少,并且活动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护理专业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构建完整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在这一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旨在增强护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为培养高端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并为高等职业教育其它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提供借鉴。

二、护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路

护理职业道德是在一般社会道德基础上,依据专业性质、任务以及岗位要求,提出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护理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不是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能替代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护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路:从分析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入手,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探讨问题的原因。在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实地考察先进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情况后,结合专业实际,全面探讨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径,构建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并在实践中实施,评估实施效果,完善教育体系。

三、护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一)护理伦理学教学改革

护理伦理学是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对于护生职业道德思想框架的建构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开展护理伦理学教学改革,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依据职业教育规律与学生认知规律,以行动为导向选取护理伦理学教学内容与设计学习情境。教学内容贴近临床实际,贴近学生实际。改变以往护理伦理学填鸭式教学方式,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主体,教师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完成。

改变单一灌输式理论说教,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境教学、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大量运用典型案例分析,提前一周发放案例,提示具体参考资料,课上描述案例,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设置如下问题,“如果你是当时的值班护士,应该怎么办?”“作为医务工作者,从职业道德的角度对此如何来分析评价?”先由小组讨论,然后代表发言,最后教师评价。采取开放式考核方法,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考核内容包括护理伦理理论知识、分析决策能力以及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与人文关爱精神等。

(二)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

护理专业课程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融入职业道德教育,让护生在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接受护理职业道德的培养。为使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课程中得到有效贯彻,在修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把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作为专业培养三维目标之一。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学目标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贯穿始终。在教学评价中,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要的评教标准,保障职业道德内容在教学中得到落实。

例如在学习“静脉注射”时,教师不仅教授静脉注射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进行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从病人利益出发慎重选择静脉,耐心指导病人如何保护静脉等;在学习“高血压”知识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社区、基层、农村宣传高血压防治知识,当同学们精心制作宣传单,耐心向群众讲解防治知识与方法时,无形中加强了职业道德的教育。

(三)专题教育中职业道德的培养

创新新生入学教育的手段,通过护理专业学生手册、入学教育大会、主题教育活动等途径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护理专业学生手册中包含大量职业道德内容,如南丁格尔誓言、护士岗位职责、护理职业发展史、历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优秀事迹,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认同感、人文关爱精神等职业道德水平获得提高。并且学生手册采取小册子的形式,利于学生长期保存,经常阅读与感悟。

实习教育与毕业教育中高度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采取教育大会与班级主题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拓展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包括岗位职责、风险认知、职业形象、职业态度与职业精神等。举办“青春年华”优秀毕业生讲坛,宣传毕业生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履行岗位职责、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等优秀事迹,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

(四)加强临床实习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

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实习计划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培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文明服务的职业操守。将职业道德表现列入实习生鉴定内容,在出科鉴定与实习鉴定中对实习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与实践表现做出评定,由带教老师、其他医护人员和患者三方对学生从医德医风、职业纪律、博爱精神、团体协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职业道德评价不及格者,不予转科及结束实习,及时给予教育指导直至合格。

临床实习是护生由“学生”向“职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也是职业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选拔优秀的护理骨干作为带教老师,道德素质扎实、工作作风过硬的带教老师才能更好地帮助实习生在实践中深化职业道德认识。加强实习医院文化建设,院训院风、标识标语、名人画像、雕塑石刻等环境文化,对实习生职业道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五)职业道德教育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以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内容易被同学们所接受。开展与职业相关、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系统性的职业道德培养课外活动,如5·12护士节、护理礼仪风采大赛、护士形象标兵评选、爱心义工、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学生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素质。

5·12护士节,开展宣誓、授帽、技能比赛等系列纪念活动,重温南丁格尔誓言,感悟职业道德精神。评选护士形象标兵,让学生了解护理职业的内涵,护理美的真谛即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以榜样的力量带动职业道德与职业形象的养成。爱心义工与志愿者服务发挥专业优势,利用专业资源,开展医疗救护、健康宣传等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心人类健康的道德情怀。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紧扣护生职业道德核心特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以崇德仁爱、诚信勤勉、扶伤济世、精医强技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素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践证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对高端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邵路才 孟德喜 陈建松

医学院校护理伦理学论文 篇2:

《护理伦理学》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实践

摘  要:当今数字化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本研究设计开发的护理伦理学在线微课教学视频,不仅秉承了新时代的教育理念,还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交流的愿望,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学目标,丰富了学生上课的情感体验,并为医学领域伦理学微课教学实践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微课程;护理伦理学;教学设计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移动式学习方式人数日益增多,微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学习方式,它以其内容短小精炼、主题突出以及使用方便等特点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1]。微课程是现代科技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在高等医学院校的探索与应用中也逐步受到重视[2-5]。医学知识专业性强,概念枯燥,难于记忆,学生积极性较差,微课这种新的教学形式值得医学院校教师去深究,而国内尚未找到护理伦理学教学方面的微课探讨,因此,本研究拟将微课程应用于护理伦理学教学中,为护理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微课程概念与应用现状

微课(Micro-lecture)是微型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支持多种学习方式、富于情景化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6]。微课程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2]。国外微课程已经融入到日常教學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2010年广东佛山教育局最早发起微课教育,但主要集中于中小学教育,2012年起国家教育部开始通过高校微课比赛,搭建微课交流平台,使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因此网络上可以找到很多医学领域的微课资源,利用微课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也越来越多[7-9]。

二、微课知识点的选取

微课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知识点的选取应尽量“小而精”,并具备一定的代表性、示范性、独立性,应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不适合选取内容复杂而又不能分割讲解的学习内容,应针对某个具体知识点[10]。微课的设计关键点在于如何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教学方法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6]。如第二章护理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中,涉及的内容有尊重原则、不伤害原则、保密原则、知情同意原则等,从课程全局考虑和微课知识碎片化角度分析,本研究将“知情同意原则”这一主题鲜明又有吸引力的知识点作为微课主题之一。又例如选取“器官移植的伦理道德”这一知识点,则是针对常见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或内容进行微课设计。同时,结合每个知识点,每个微课都应有一个新颖独特吸引人的标题,如微课“安乐死的伦理道德”的标题则是“痛苦的活着or安静的死去?”,具体详见表1。

三、微课视频的制作

1. 微课材料搜集:结合案例讨论、PPT、教师讲授等多种形式,配合图片、音频等形成多元化的教学视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达到知识获取的目的。

2. 教师录像准备:讲解过程中声音不但要洪亮、流畅、自然,还要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言词,不要用枯燥、古板的书面语,避免停顿、读错别字、口音过重。如果在讲解过程中出现口误,要重新录音。另外,在上课现场录像时,教师需注重仪容仪表。

3. 视频录制过程:微课视频的制作主要采用PPT录屏式和现场录课式。针对PPT录屏式,首先选取合适的时间,安静的环境如房间或教室。严格按照教学设计,配合PPT课件进行讲解,同时打开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进行录制。在录制时,注意要保持录音环境的安静,以及视频画面的稳定性和清晰度。

4. 后期视频处理:通过专业拍摄后的视频需进行后期剪辑和美化,为提高微课的视觉效果,应加入背景音乐、音频、字幕、图片等素材,注意一节微视频剪辑后一般长度不超过10min。

四、微课的教学设计

(一)微课学习目的

本系列微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该理论强调学习者需借助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11]。如在“护理伦理学的生命三论”的微课中,首先导入的伦理案例为学习者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接着带出生命三论的概念,使学生在分析并解决伦理矛盾过程中,强化对生命神圣论、生命价值论与生命质量论概念的理解,这样不仅能始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实现知识的迁移,促成学习者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二)微课学情分析

本研究事先对使用手机观看专业相关视频的需求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观看视频来学习课本知识的意愿很强烈,且他们多在晚上使用微信,因此,我们定在晚上7点分享微课程,这样学生可以放下白天紧张的学习,学习课程之余还能发起群聊,促进班级对某一话题的互动交流,提高微课学习的效果。

(三)微课学习流程

根据教师事先设计的学习任务单,学生自主学习视频后,需要完成测试题或思考题,作业题目应形式多样,如案例讨论等开放式问题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探索交流,获得完整的知识和技能,形成评判性思维。选择题等封闭式问题则可以直接检测知识点学习的效果。同时,教师提供在线咨询和辅导,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并富有个性地学习。

(四)课堂教学

首先,交流微课学习感受、汇报任务单的完成情况。接着,进行课堂测验,抽查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情况,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然后,进行小组汇报或案例讨论。最后,教师点评:教师结合知识点和学生汇报讨论情况进行点评。通过课后微视频自主学习、学习单完成情况与课上学习的紧密衔接,既保证了学习的连贯性,又能挖掘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知识的潜能,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教学。

(五)微课教案设计

本研究挑取独立的4个内容:第二章生命论(屏幕录制型),第三章知情同意(屏幕录制型),第八章安乐死的伦理道德(屏幕录制型),第九章器官移植的伦理道德(教学录像型)。微课教案设计模版见表2。

五、微课教学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

此微课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上课期间的体验,如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案例讨论和个人汇报总结,鼓励学生表达个人想法和意见,学生真切感受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环境,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满意度达到100%。相关研究表明[12-13],相比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微课程的教学满意度均很高。

(二)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微课程将护理伦理学理论简单化,问题有趣化,学生的预习内容由单调、呆板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通过微课进行辅助教学,将高深的伦理学理论变简单、将简单的问题变有趣,同时还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知识点,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提高学习效率[14]。

(三)加强了教师现代信息化教学的能力

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教育教学,使教学活动地点不仅仅局限在教室或课堂上,弥补了医学院校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单一、课程学时数有限等不足,提升了医学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诸多研究也表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更加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15-17]。

六、结束语

本研究设计开发的护理伦理学微课程,为学生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创设了广阔的空间与时间。课下学习微课视频和课上集中讨论医疗伦理案例,使学生将精炼的理论知识与典型案例相结合,学生能够在思考和解决伦理矛盾中获得护理伦理学的相关知识。微课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真正实现了大學生智力、能力与情操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黎明,焦宝聪.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微课程在翻转课堂中应用模型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8):1-6.

[2]张亚红,王丽娟,谭韬,等.微信移动学习在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药房,2017(33):4738-4740.

[3]廖国建,谢建平.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微课程项目及其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70-72.

[4]Moffett J, Mill AC. Evaluation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approach in a veterinary professional skills course[J]. Adv Med Educ Pract, 2014,5:415-425.

[5]卿素珠,张为民.《甲状腺组织结构》微课教学设计[J].家畜生态学报,2018(2):91-93.

[6]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5-13.

[7]沈林霞,马青变.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教学在急诊专科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7(4):411-414.

[8]朱娟霞,孙娜,南瑛,等.临床医学专业微课辅助生理学教学体会[J].海南医学,2018(1):133-134.

[9]陈巧格,刘光辉,李海芳,等.微课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体断层解剖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J].解剖学杂志,2017(5):642-644.

[10]陈薇.活动理论视阈下的微课程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6(11):104-107.

[11]张丽娣,刘春斌,吴潇芸,等.基于建构主义的模拟护理教学查房在高职护生中的应用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7(21):1931-1933.

[12]吴丽艳.微课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教探索,2017(z1):82-83,95.

[13]王剑英,李拴荣,王静,等.微课教学联合标准化病人考核在精神科护理风险评估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6(11):1339-1343.

[14]焦琳娟,郭会时.新建构主义下基于微课的高校化工类实验教学模式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8):192-194,202.

[15]吕婷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实证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43-48.

[16]胡鸿志,管芳,郭庆.基于翻转课堂与慕课的高校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2):189-192.

[17]黎茶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SPOC教学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作者:汪玉洁 石小盼 罗红 柯红

医学院校护理伦理学论文 篇3:

浅谈死亡教育在急性肝衰竭患者及家属中的应用

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是较少见但可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常发生于原先没有肝脏疾病的患者中。急性肝衰竭病死率极高,对于无法肝移植的患者,生存率不足15%。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及家属很难接受病情的快速发展,无法直面死亡,心理承受着极其沉重的精神压力。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可引导患者理性地面对死亡,减轻患者及家属对死亡的恐惧,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树立健康的生死观[1],帮助患者坦然地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

1 死亡教育的起源 死亡教育起源于死亡学,1903年,俄国科学家艾列梅奇尼尔科夫提出“死亡学”一词,并指出“以科学的精神及方法研究死亡学及老人学,可以减轻人类承受的痛苦”。1912年,美国医学家罗威帕克提出死亡学主要研究死亡的本质及原因。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出版的《死亡的意义》,第一次系统全面地探讨了死亡的问题,是世界上第一本论述和研究死亡的权威著作。1963年,美国的Robert Fultonzai在明尼苏达大学开设了第一门正式的死亡教育课程[2]。

2 国内外死亡教育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2.1 发展现状 美国是死亡教育的发源地,正式兴起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1976年,已有1500多所中小学校开展死亡教育课程。在英国,皇家学院于1976年建立了死亡教育机构,并开设了远程教育课程。近几年,与死亡相关的课程已经在中小学开展,其中包括“死亡和悲哀”等学习项目,健康教育的标准也包括了“死亡和丧失”课程。日本、德国、法国、荷兰的死亡教育近几年也有明显进展[3]。20世纪末,台湾地区广泛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把2001年定为 “生命教育年”。目前,台湾小学专门开设“生命教育课”。台湾中学普遍开设正规的“生命教育课”,编制了生命教育教材及“生命教育教师手册”。

2.2当前国内死亡教育的不足

2.2.1 医护人员方面 患者及家属的死亡教育一般由临床医护人员进行,但是系统全面的死亡教育知识的缺乏是死亡教育难以全面开展的最大问题。唐鲁[4]等人对上海市某三甲医院的医护人员调查显示,目前医护人员缺乏死亡教育知识,对死亡事件的应对能力欠缺。陈鹏[5]等对北京市157名护士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护士对死亡能够自然接受,对死亡态度主要受年龄、工作年限、职称的影响。

2.2.2 患者及其家属方面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像,多数患者及其家属对“死亡”的避讳莫深,在面对死亡时都避而不谈,尤其受迷信思想的影响,对死亡怀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无法正确面对死亡,更不能怀着轻松的心情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北京松堂临终关怀医院对3000多例患者进行调查发现93%的人对死亡没有准备,没有和家人谈论过死亡,50%以上的患者不了解自己的病情[6]。

2.2.3 大中专院校的课程设计 目前,在国内大中专医学院校的课程中缺少系统、科学的死亡教育,在众多的调查中发现,护生普遍反映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只是在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人际沟通等人文课程中,略微提到过几句。钱玉婷等[7]的调查研究发现,54. 5%的护生对死亡认知的情况不及格。

3 死亡教育的实施措施

3.1临床实施方法

3.1.1加强临终患者及家属的死亡教育 在患者及家属情绪稳定的时候与他们讨论有关死亡的话题,做到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使患者及家属能正视死亡,能最平静的心态度过人生的最后历程,减轻患者及家属在面对死亡时焦虑及恐惧心理。指导患者家属发挥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满足患者对亲情的渴求。

3.1.2创造安静舒适的病区环境 由于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的影响,促进晚期肝硬化患者自身的舒适显得尤其重要。此外,卧床休息对肝硬化患者非常重要。护士应加强对病房环境秩序的管理,为患者提供安静而舒适的环境,避免病人的睡眠受到影响。

3.1.3为患者提供舒适护理,减轻并发症带来的不适 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腹水伴双下肢水腫,护士应遵医嘱指导患者服用利尿剂并观察药物的疗效;有的利尿剂如托拉塞米对血管的刺激性很大,患者会有强烈的刺痛感,护士在为患者静推时应缓慢推注,减轻患者的疼痛。协助医生进行腹腔穿刺术放腹水,及时更换穿刺处敷料,保持整洁干燥。

3.2 加强医护人员及护生的死亡教育

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是现代护理学需要研究的新学科、新课题,应对护理人员强化有关死亡教育知识、技能的培训,使他们了解晚期肝病患者的心理需求,掌握病情告知的原则和技巧,掌握症状控制、生死问题谈话与教育等相关知识,使死亡教育成为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在沈峰平[8]等人研究发现运用Delphi法可以构建对护士进行死亡教育的继续教育核心结构体系。

3.3提高全社会对死亡教育的关注

目前,我国的死亡教育才刚刚起步,要想在全社会得到重视和认同,就必须全民关注。应努力发挥传播媒体的作用,在全社会普及死亡教育知识,减轻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为死亡教育提供适宜的伦理环境。

4 体会 目前,我国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约2000万,一旦进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患者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一旦发生,则死亡风险明显增加。来自亚洲的回顾研究显示,10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22例在平均13个月的随访中死亡[10]。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临床研究的不断进展,死亡态度的内涵已深化到对死亡的正面接受、自然接受等正向态度[1],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的开展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做好终末期肝病患者及家属的死亡教育,对于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勇敢面对死亡,有质量地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压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海玲,史宝欣.死亡态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6):569—570.

[2]杨清,刘红,杜颜彬.死亡教育与临终关怀的发展[J].社区医学杂志,2012,10(4):47—48.

[3]郭巧红,任小红,周丽娟,等.对护生开展死亡教育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9,23(2B):453-455.

[4]唐鲁,李玉香,周玲君,等.医护人员对死亡教育认知及其培训需求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4,29(17):66-68.

[5]陈鹏,王敏,刘宇,等.北京市157 名护士的死亡态度及临终关怀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14,21(16):29-32.

[6]张田勘.临终关怀关怀什么[J].时代潮,1997(9):21- 23.

[7]钱玉婷.护生对死亡教育认知的调查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2014,3:20

[8]沈峰平,赵继军,崔静.运用Delphi法构建我国护士死亡教育核心知识体系[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8):60-62.

[9]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9):643—646.

[10]Das K Das l Datta S,et a1.Course ofdisease and survival after onset of decompensation in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cirrhosis.Liver Int,2010,30:1033—1042.

作者:王婷婷 楼青青

上一篇:教育局上半年工作总结三篇集锦下一篇:个人述职报告教师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