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中西文化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教育离不开文化。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直徜徉在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东方与西方的密切交融之中。中西文化的碰撞,反映在艺术上是激烈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观念和模式上;中西文化的融合,可以让艺术世界大同、让人类永远和谐。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多元化中西文化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多元化中西文化论文 篇1: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中西文化教学双向导入

【摘 要】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外合作办学也已成为办学的新模式,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背景下,进行西方文化教学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本土文化的导入,即双向导入。中西文化教学双向导入,能够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但在中西文化教学双向导入的过程中,需要精确把握双向导入的内容,需要充分遵循双向导入的原则,更要注重双向导入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双向导入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中西文化;教学;双向导入

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日益频繁,文化交流也逐步跨出国境,成为合作交流的主要方向。中外合作办学也已成为当前办学的新模式,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进行中西文化教学双向导入。在充分把握中西文化教学双向导入的原则及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科学的策略,有效提升中西文化教学双向导入的水平,科学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力度与质量。

一、中外合作办学概述

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对象是针对中国公民,在我国境内,国外教育机构和中国教育机构深入合作的一种办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始于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对外交流的一种重要尝试。在办学过程中,中外教育機构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理念的共享和分享,中外教育机构能够真正实现教学方法的借鉴和互用,这不仅能够提升我国教学的整体水平,同时也能够有效促进我国文化活动的对外交流[1]。在当前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的作用也日益突出,科学深入的中外合作办学,不仅能有效提升我国的教学教育水平,同时更能促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当今经济飞跃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

二、中西文化双向导入的原则及内容

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中西文化教学双向导入是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途径。中西文化双向导入既要传授西方文化,更要注重传授本地文化。但在中西文化双向导入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把握科学的原则,需要精准确定双向导入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全面地提升中西文化双向导入的整体水平,也才能优化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

(一)中西文化双向导入的原则

中西文化双向导入过程中,若想实现“1+1>2”的效果,就不能简单的进行中西文化的叠加,而是需要进行科学全面的中西文化双向导入。在中西文化双向导入的过程中,充分把握科学的原则。首先,双向互动性。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中西文化教学双向导入必须充分认知到文化自觉性,充分把握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更要尊重不同文化的现实差异。一方面,要科学继承与发扬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以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合作的桥梁,向外国展示我国优秀的文化。另一方面,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师,也应该注重把握中西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同时更要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活学活用、换位思考”来引导学生,将文化双向导入到学生的观念里,这样能够切实提升中西文化教学双向导入的整体水平。其次,公平平等性。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中西文化教学双向导入要注重讲求公平与平等。无论是我国的教育机构,还是国外教育机构,在合作过程中,都应该尊重对方,认可对方,充分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和风土民情,充分尊重对方的文化知识。我国在宣扬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自豪的同时,也应该充分尊重国外的其他文化,以“学生”的姿态来兼容国外优秀的文化,以充实我国的文化范畴,以扩容我国的文化内涵。最后,循序渐进性。在中西文化教学双向导入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故步自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应该充分认知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有效进行教学深入。教师要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有效的教学体系,不断推动教学工作的创新,优化教学内容,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二)中西文化教学双向导入的内容

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中西文化教学双向导入还应该充分把握精准的内容,实现教学双向导入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中西文化教学双向导入应该注重把握精确化的内容,实施更加有效,更加合理的双向导入[2]。首先,在中西文化教学双向导入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充分结合中西文化的差异。在科学合理地分析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认同。比如在讲解中西方的饮食文化时,可以充分分析中国餐饮文化,然后再分析西方餐饮文化,寻找两种餐饮文化之间的趋同性,鼓励学生深入探究与分析两种不同的文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文化差异的讲解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其次,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中西文化教学双向导入还需要充分把握中西文化优势,实现两种文化优势的互补。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各具优势和特色,只有在优势互补、优势共享的基础上,才能深化中西文化的双向导入。最后,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中西文化教学双向导入,必须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发展。传统的教学活动往往更加注重中西文化的区分,这显然难以有效地提升中西文化双向导入的程度。基于此,在双向导入的过程中,只有实现中西合璧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才能综合性提升教学质量。

三、中西文化教学双向导入的策略

中西文化教学双向导入已成为合作办学的新模式,为有效深化中西文化教学的整体水平,为全面提升中西文化教学的整体力度,需要在双向导入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策略,以全面提升中西文化教学双向导入的整体水平[3]。

(一)为双向导入实施政策制度保障

在中西文化教学双向导入的过程中,为提升双向导入的整体水平,需要为双向导入实施政策制度保障。一方面,在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应该为双向导入提供政策性支持,通过实施政策、制定政策等来予以确定,以充分提升双向导入的整体力度。另一方面,在双向导入的开展过程中,还应该出台相应的指导性文件,以深入推动双向导入的实施。各个教学机构在实施教学双向导入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自身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制定符合本校教学特色的纲领性文件,以切实有效地提升双向导入的整体水平。

(二)全面推动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

在中西文化教学双向导入的过程中,还应该全面推动教育教学资源的高度整合。一方面,在中西文化教学双向导入的过程中,可以依托于多元化的媒介,可以依托于丰富的教学方式,可以依托于统一的教学条件,以便科学全面地推动双向导入的深入。另一方面,在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内容的创新和方法的创新。内容创新主要是指在中西文化教学双向导入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传统教学内容,而应该紧密迎合新时代,紧密迎合新趋势,不断推动教育教学资源的创新与发展。同时,在中西文化教学双向导入的过程中,还应该全面优化教师的素养,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中西文化教学双向导入需要充分遵循科学的原则,需要全面理清双向导入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充分把握科学的策略,以有效提升双向导入的整体水平,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涂熙玲.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中西文化教学双向导入[J].高教学刊,2016(17).

[2] 简丽.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研究[J].海外英语,2016(3).

[3] 王文飞.谈中外合作办学中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

作者:程迎新

多元化中西文化论文 篇2:

中西文化差异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摘要]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教育离不开文化。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直徜徉在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东方与西方的密切交融之中。中西文化的碰撞,反映在艺术上是激烈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观念和模式上;中西文化的融合,可以让艺术世界大同、让人类永远和谐。

[关键词]艺术设计 文化差异 艺术设计教育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传承下来,并且影响着人类的衣、食、住、行和意识形态。这种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模仿,而是一种发展中的取舍,继承中的扬弃,即批判地吸收,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具体体现。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对人们现实的一切活动发挥着影响,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艺术的,有的被我们感知,有的潜移默化甚至达到我们感觉不到的程度。

1、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历史背景的不同等客观因素,必然使中西文化形成截然不同的文化特征。

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多源一体的发展格局,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综汇百家优长、兼容八方智慧的显著特点;西方文化由于其自身产生的地理因素使然,是以宗教为核心、以神学为精神支柱并渐融为一体的文化,并且是一种具有扩张性和渗透性的文化。

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思维比较抽象,西方人比较具体:在生活态度上,中国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实用。表现在绘画艺术中,传统中国画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泼墨写意,强调绘画与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而西方人不理解我们的抽象艺术表现手法,比如在西方的经典宗教题材画作中,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

2、中西文化差异对艺术设计教育观念和模式的影响

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尊重文化可以理解为尊重传统、尊重民族、尊重一个地域的文脉。这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也是人的精神体现,其深层含义就是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艺术设计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它代表人们所选择生活方式的设计,是人们的衣、食、住、行、用以及潜含在其中的精神层面的价值系统。作为生活方式的创造者,所创造的决不仅仅是功能、即我们所看见的物质本身,还有精神因素、价值尺度、意识形态的导向。要想在未来的艺术设计领域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必须在艺术设计教育各学科中融入这种理念。

中西文化最基本的东西,就是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依照学术界的观点来说,一种叫伦理文化,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一种叫宗教文化,注重人和上帝之间的超越关系。

3、面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展望艺术设计教育的未来

社会生活多元化决定了文化是多元的,文化元素具有先进性,体现在民族与世界的沟通方式上表现为有机整合,这在艺术设计领域较为突出。这种整合仍是一种现代与传统的传承。认知传统不是逆向回归,而是借助历史的纬度认知自己。现代人的生活被世俗的知识与文化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积淀,它们形成一种模式,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导引出了现代的生活状态。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科学不应被简单地曲解为技术,艺术也不应该被单纯地视为审美的形式要求,科学与艺术的指向是同一的,即和谐,也就是人类精神的解放,最终倡导各民族传统文化与世界现代技术的融合。

在艺术设计各专业领域中,人们越来越关注绿色设计。建筑大师弗兰克·赖特推崇中国老子的思想,他在20世纪30年代末设计的落水山庄,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了绿色设计理念。环境问题是中西方、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摆在我们艺术设计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关。展望21世纪,可以清晰地预见到多元并立、共同发展的世界文化格局。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有中国特色,要有能力在自己本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自我更新,嫁接外来文化,成功地进行变革,实现自身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艺术设计,即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体,必须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与内涵。一个国家可以消亡,但是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与艺术设计成果却最终以各种方式流传在世界上。古老的原始文明与现代先进文明最终融合并共同发展,才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艺术设计界对自然的回归,源自使用者和设计人对内心需求的解读。随着人与自然的道德层面研究的深入,“天人合一”的理念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相信提高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可以让世界大同、让人类永远和谐。

作者:王立慧 祝锡琨

多元化中西文化论文 篇3:

多元化视角下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书名:中西文化之鉴:跨文化交际教程

作者:戴维斯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月

ISBN:9787560017679

定价:23.9元

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不断增多,当前的文化正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推进文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需要对跨文化交际有更多的了解。Linell Davis(戴维斯)的《中西文化之鉴:跨文化交际教程》一书既有中西文化的宏观对比,也有微观分析。本书有利于读者进一步拓展思维,增加更多的文化体验,并对中国本土文化进行一次全面的反思。全书一共分为十六个部分,用语通俗易懂,不阐述深奥的知识,所讲的道理深入浅出。作者用鲜活的例子来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利用微观分析來解释隐藏着的文化差异,“以小见大”可以说是本书的一个亮点。

《中西文化之鉴:跨文化交际教程》一书从日常交际涉及的习俗、思维、沟通等方面入手,利用大量的翔实资料来佐证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思索和感悟。因此,读者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在文化的海洋中畅游,从而构筑自己的心灵园地。实现跨文化交际,必须要跨越文化的国界。作者跨越了文化的国界,从美国来到中国,正因为他拥有对两种不同类型文化的体验,才会写出如此精妙的著作。

国外许多文化与中国文化是有冲突的,如果以狭隘的眼光去看待他国文化,不去接触和了解这些文化,就会阻碍跨文化交际的实现。因此,跨文化交际首先要做到对他国文化的尊重和容纳,要善于接受文化差异。对于世界文化的融合,我们需要以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像作者一样拥有正确的文化观。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活动随处可见。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坚守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走出去多与外界交流,与他国文化交际与融合,从而为世界文化的向前发展作出贡献。

总而言之,因为价值取向与利益的不同,文化多元化态势已经难以逆转。在这种背景下,文化的冲突必然会越来越多。我们要深入分析产生这些冲突的原因,促进文化的融合。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解决文化冲突的具体方向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中西文化之鉴:跨文化交际教程》中所讲的,对跨文化的冲突有更多的思考,就能够对复杂的问题有更多的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冲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人类交际的障碍。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要用简单实用的方法找到其症结所在,进而做到对症下药。深入学习《中西文化之鉴:跨文化交际教程》,了解其写作背景,用心揣摩作者的思想,有助于变文化冲突为文化融合,更加轻松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作者:彭枚芳

上一篇:教学教案(精选2篇)下一篇:零维碳纳米材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