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近期:将开办一所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和中小学教师的“虚拟学校”,通过卫星电视教育网和计算机网进行现代远程教育。2000年:争取使千所以上中学联入Cernet;在8000所乡镇一级中小学和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建立电视、数据收视点;使全国有10万所中小学、2000万名中小学生能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

第一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之路

[摘要]阐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信息技术普及。在普及的过程中,根据各地区差异和普及情况不同而使两个阶段的普及侧重点也不同。

[关键词]中小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结构;资源建设

[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142—03

在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中,信息化是各国追赶的主题。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其中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问题

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地区差异显著。各地区、各学校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既存在着沿海和内地的差异,又存在着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不同。特别是农村山区的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空白,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比较差,资金投入力度小。但是随着国家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满足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需求,缓解农村山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师数量不够和教育信息化不高的问题,使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充分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不断缩小沿海和内地,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差区。

2 教育信息资源的严重匮乏、重复建设、分类标准混乱等,给信息资源的检索、共享带来很大的难题。

3 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跟不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教师专业化要求跟不上教学的需要。

(2)由于地区发展差异,适合本地区和本学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教师只是把教材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

(3)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评价机制刚刚建立,不成熟、不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去评价学生。

二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阶段

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问题,采取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和学科整合两条主要途径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根据普及的进程把它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搞好资源建设,营造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

第一阶段是以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为主,以学科整合为辅进行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普及的过程中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课程改革现状。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各门学科在学科整合过程中努力渗透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在学科的整合和课程开设上由于信息技术普及的开始和教学理念的陈旧,使得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艰难的探索之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保证信息技术课程正常开设。

早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脱胎于计算机技术的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教育逐渐转变为信息技术教育。自从2004年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等四省进入实验以来,标志着信息技术课程地位的确立。

由于各地区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存在差区,对课程标准解读各自不同,因此教学效果也不同。同时由于各基层学校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各中小学对信息技术课程开课认识不足,出现随意删除、缩减课时,甚至不开设课程的现象,这就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质量大打折扣。基于这样的情况,课程改革实验区的省份采取小面积进入高考,或者进行信息技术等级考试,这样最起码能够保证课程的开设。但是由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采取自下而上(从小学开始到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在农村山区采取自上而下(首先开设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条件成熟的学校再逐步往下开设),通过这样达到大范围的普及,形成信息技术学习环境,通过这个环境对中小学生所处的家庭、社区起到环形辐射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

(2)利用信息技术教师的技术优势促进其它学科教师学习信息技术。

因为其它学科的教师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科的整合上,信息技术整体水平总是滞后于信息技术教师,他们除了参加各级行政教育部门举办的教育培训之外,还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帮助下或者通过网络教研来学习、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但是这一阶段大多数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只注重技术的应用,而没有关注教学内容和本质。在经济发达地区,信息技术学习的环境比较好,因此教师的信息技术掌握情况也比较好,甚至有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的同时普及信息技术。

(3)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

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能够对教学起正确的导向作用,虽然目前还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单一的教学评价机制为主,并且在短时期内还找不到可以代替的评价机制,但是教学评价机制应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减轻评价过程的操作复杂性。目前很多课程改革实验区的高考改革方案就释放出教学评价机制探索的信号,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新的课程,各地区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距离评价理念的实施还有一大段距离,所以课程实施困难程度就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信息技术学科在实验区省份小范围纳入高考,或者是进行等级考试,但是这种评价机制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呢?能不能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起良性导向作用呢?首先是涉及到信息技术评价系统的开发、实施,它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其次由于课程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信息技术教师绩效管理严重缺失,使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绩效无从体现,严重挫伤了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造成许多优秀信息技术教师的流失,学科评价建设困难重重。因此探索一种符合新课程改革实际情况的教学评价机制势在必然,在探索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利用网络教研,集结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智慧探索教学评价机制的建设。李艺教授主持的大路论坛为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研究的平台。

2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急迫需要提高

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刚起步,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很低,这些严重制约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因此迫切需要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来满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信息技术教师被推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中心舞台,本身既要谋求自身专业的发展,又要承担繁重的学校信息化杂务,尽管如此,在教师希缺的信息技术学科中,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主动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培训和讲座,或者通过网络教研提升自我。如李艺教授主持的大路论坛和苗逢春博士主持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在这个论坛的学习、研讨得到专业化的发展。

3 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

在农村山区和一些边远山区中教学资源缺乏尤为突出,一本课本教了几代人的现象是常有的事情。为了搞好资源的建设,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2001年起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让全国百分之九十的中小学都能上网。

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质量的好坏是资源建设的关键,而资

源建设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瓶颈,因此学科基础资源库的建设始终是第一阶段的最主要任务。同时让教师、学生、各类教研人员群体参与基础资源库的建设,甚至引入商业机构竞争来加快基础资源库的建设。因为没有基础资源库的建设,教师在进行学科整合的时候就会没有具体的内容而停留在形式上。

在这个阶段很多教师也只是学会使用多种简单的信息技术工具,比如针对学科性较强的几何画板、物理画板等,一些教师沉溺于技术的应用,忽视了信息技术工具使用的真正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因此他们制作的课件格式多样,个人风格太强,相互之间兼容性太差,可扩充性差,可移植性差,从而导致资源利用率相当低。

因此必须对这些课程资源进行工程化管理、模块化划分。信息教育资源单元是课程资源依据教育规律、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信息技术整合后的最小的信息资源单元。它具有不可分解性、可扩充性、可移植性,具有对外接口和可调用的功能。通过信息教育资源单元的大量开发,形成信息教育资源库,兼容以前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减少资源的开发时间,降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难度,缩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周期。随着信息教育资源单元的大量开发和方便调用,加速资源的标准化和信息技术工具的大众化进程,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优化学科资源的配置,让教师有效利用已有的资源,真正抽出时间来进行教学研究。

4 更新传统的教学结构

传统的教学结构中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导致师生、生生交流方式相当单调,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新课程改革。自从新课程改革引入信息技术之后,加强中小学信息化的课程系统服务平台、教学管理平台的开发,使新的教学理念在这个技术平台上得到实施。比如在新课程改革中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虽然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结构中它的优势很难得到充分的体现,根本原因是很多教师在传统的45分钟的课堂中很难组织与控制,结果在教学实践中把这种教学方法形式化了。所以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在引入论坛、QQ等技术手段之后,可以进行师生、生生同步和异步的交流和虚拟分组,凸显了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优势。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教学管理系统Moodle,它以其开放源代码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建构吸引了各国的教育工作者的参与研究。它把课程管理的各个教学环节集结在信息化系统的平台上,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快速交流和反馈,减轻教师课堂教学管理的负担,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但是这些能否给学科课程整合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呢?我们应该理性地思考这个问题,不可盲目的迷信,如果没有课程资源的建设,即使你这个课程管理系统再先进,那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因此对这款国外的课程教学管理系统,应该根据中国国情进行教学理念的融合,否则会适得其反。

我们有很多优秀的课程教学管理系统。比如华南理工的远程教育网和浙江大学的远程教育网,课程界面友好,条目的设置都符合我们中国人的使用习惯。因此我们应该寻求一种适合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教学管理系统,来改变我们传统的教学结构。

第二阶段改变教学结构,实现学科的全面整合。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改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利用信息技术支撑的交流平台来实现师生、生生的平等对话和交流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构建已经初步形成,信息技术已经作为一门工具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因此对于这个阶段的课程设置有两个方案。

1 基础教育阶段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由于信息技术工具的大众化,高端的信息技术让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学习、研究,又利用高端信息技术研究成果不断促使信息技术工具大众化,因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并不依赖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来普及,而是依赖家庭、社会和学校特别是依据已经整合的学科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技术教育。要想使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必须利用高端的信息技术促使信息技术工具使用简单、方便。虽然高端信息技术的开发、研究是艰难的过程,学科的整合是渐进的过程,但是通过努力促使信息社会飞速的发展。

2 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把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提升到信息的宏观方法论上来,或者把高端的信息技术下放到基础教育阶段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下放高端的信息技术充实到基础教育阶段作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因此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并不仅仅是普及,而是为高端的信息技术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普及的任务主要落实到了已经全面整合的学科,因为其它学科已经完全具备既利用信息技术为本学科教学的能力,又能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作用。

在这一阶段中,因为资源库建设的极大丰富,资源开发的方便,信息技术工具的极其简单利用,学科和信息技术的全面整合,所以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已经内化为人的素质,已经是人的灵魂和血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EB/OL].

[2]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1,(1):5.

[3]何克抗.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7,(7):5—10.

[3]何克抗.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7,(7):22—27.

[4]邓立言.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建设之我见[J].教育研究,2001,(4):52—54.

作者:邓 轶

第二篇:写给《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自2002年创刊以来,为传播教育信息化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研究成果,推动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值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创刊200期之际,我谨向刊物全体同仁致以热烈的祝贺,并预祝你们今后在培养广大青少年成为我国信息领域创新人才的伟大事业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要敢于“顶天立地”—— 顶天,有敢于向国际权威挑战的自主创新理论;立地,能深深扎根于实践的土壤,时时刻刻为中小学老师排忧解难。

办一本让老师读得懂、喜欢读、开卷受益的信息化杂志,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教育信息化助力教师队伍建设,核心在人的信息化和专业发展。新时代,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和变化,加快教育教学创新和改革,培养具有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时值改革开放40周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创刊200期之际,希望贵刊以媒体为平台和纽带,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水平,做新时代创新型教师的良师益友!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热烈祝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出刊200期

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发生,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正在迎接一次新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敏锐把握这一人类千载难逢的大势,提出了“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一系列重要部署,形成了习近平教育信息化思想体系,中国教育正在这一思想指引下走向未来教育新时代。期望贵刊能够肩负历史使命,与时俱进,主动融入新时代洪流!

祝贺《中小学信息技術教育》杂志出刊200期!望再上新台阶!

希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始终站在技术与教育双向融合实践的前沿,引领技术变革教育实践的发展。

以人工智能“领衔”的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影响与驱动日益彰显,教育的从业人员必须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已出刊200期,契合了这一需求,成效卓著!十分敬佩贵刊同仁的使命感和敬业精神!

衷心希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在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探索教与学新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力书写好新时代中国教育信息化“奋进之笔”。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使命非凡、任重道远。祝福贵刊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努力开创教育信息化新篇章!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教育正处于转型、升级发展阶段,“互联网+教育”正以其开放、共享、协同等要义生成更宏大的力量、更精致的服务,推动常态教学实践的高品质发展。作为基础教育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品牌期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迎来了信息化2.0时代创新引领、生态变革新要求,祝愿期刊永立潮头,做“互联网+”时代教育创新实践的倡导者、融合实践的传播者和常态实践的陪伴者!

第三篇:积极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近期:将开办一所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和中小学教师的“虚拟学校”,通过卫星电视教育网和计算机网进行现代远程教育。

2000年:争取使千所以上中学联入Cernet;在8000所乡镇一级中小学和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建立电视、数据收视点;使全国有10万所中小学、2000万名中小学生能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

2002年:争取在高中阶段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使全国有15万所中小学、3000万名中小学生能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

2010年: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和较高质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体系。

为了贯彻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基础教育司将在全国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改革服务,推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及目的。

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这是对跨世纪时代特征的科学概括。目前,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基础和核心,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必将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极大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所以,世界各国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都非常重视,美国要求到2000年,全美的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都将联上信息高速公路,每个12岁的孩子都要学会上网;英国实施了1998“网上教育年”的计划;新加坡要求到2002年每个学校内所有教室及其他学习场所均连通网络,以获取学习材料和资源,所有教师和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均要拥有电子邮件账号。因此,国际互联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使我国基础教育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这将有可能把信息技术真正与基础教育整合在一起,实现传统的教与学方法的改变。'

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要求的需要,是迎接21世纪国际竞争,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培养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

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将有力地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推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提高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要注重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

二、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策略。

在国务院领导的指示下,教育部已经确定把“统筹规划,需求推动,扩大开放,提高质量”作为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方针,提出了《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规划》,并正在组织实施。教育部提出,在现代远程教育发展中,坚持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统筹。中央负责组织建设全国现代远程教育专业平台,并负责协助,协调接入地方公网;组织建设跨省的、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在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优秀资源的前提下,做好自己的规划,负责组织本地的现代远程教育。

根据我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方针,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步推进;社会参与,产业运作;协调发展,提高质量。

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各地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要有专人负责这项工作。要有全局观.点,统一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做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我国各地经济、教育发展很不平衡,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方针、计划,分步推进,不能搞“一刀切”。在一个地区也要注意以点带面,先在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做试点,建好实验区和实验校,使他们在当地起到实验性和示范性作用,带动全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發展。

社会参与,产业运作: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每年要拨出一定数量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项经费,保证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引入市场机制、产业运作的方式,鼓励社会各界,尤其是公司企业投入、参与和支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协调发展,提高质量t: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上,要注意协调发展,不要盲目攀比;在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上要更加注重质量;在发展的速度和效益上要更加注重效益。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发展目标。

据不完全统计,到1998年底,我国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中小学校数量已达到6万所,其中,高中、初中和小学各约占三分之一。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各地中小学拥有的各类计算机已达到近100万台,并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

全国已有专兼职计算机教师约6至7万名,全国每年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中小学生已超过1000万名。

约有1000多所学校建立了以简单局域网为基础的电子教室,约有300至500多所中小学校建立了校.园网络。

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要求,我们设想,今后一段时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

1.到2000年,争取全国有10万所中小学、2000万名中小学生能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到2002年,全国有15万所中小学、3000万名中小学生能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

2.到2000年,争取使全国农村绝大多数中小学都能收看到教育电视节目。在8000所乡镇一级中小学和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建立电视、数据收视点,通过电视转播和网上学习,逐步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集中优秀师资力量,努力办好教育电视节目,重点满足海岛、深山、林场等边远地区的教育需求,为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

3.要按照“培训在先,建库在先,然后建网”的原则积极发展网络化教育。到2000年,争取使千所以上中学联入中国教育科研网(Cemet)。到2002年,所有配备计算机的中小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均应通过各种方式上网;所有重点高中、信息化教育示范学校和实验学校均要积极建设和发展校园网络。

4.要加快教育软件建设。到2002年,建设一批网上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重点研制开发一批工具型教学平台;开发一批中小学必修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及中小学教学管理系列软件;建立国家级的中小学软件开发基地。

5.到2002年,争取在高中阶段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同时在经济发达地区初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逐步在全国设立100所高水平的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和1000所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学校,建立一批信息技術教育实验区。

6.到2010年,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和较高质量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体系,大部分学科课程都能较高程度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大部分学科教师能够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将融入基础教育中的各个方面,成为基础教育中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们准备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近期将开办一所全国性的“虚拟学校”,通过卫星电视教育网和计算机网进行现代远程教育。“虚拟学校”将集中全国最优秀的教师,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网向全国广大中小学生和中小学教师,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和中小学教师提供最优秀的教学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缓解贫困地区师资短缺的矛盾;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研究、探索适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以此推动中小学的课程和教材改革。我们鼓励有条件的省市开办省级“虚拟学校”。

2.建设一批校园网示范学校;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建好校园网,用好校园网;积极开展对学生的网络化教育,使学生拥有上网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近期将出台“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和发展的指导纲要”。对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思想、技术要求以及如何在教学、科研、管理中发挥作用提出建议。

3.建设一批网上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网站),建成“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重点研制开发一批工具.型教学平台;开发一批中小学必修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中实用的、有特色的高水平教学软件。

4.组织编写一套能反映国家级水平的学生用信息技术教科书。组织国内一流的信息技术专家编写一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大型信息技术教育丛书,包括文字图书、计算机教学软件、录像带、VCD等,开拓学生视野。

我们相信,在全教会精神的鼓舞下,在教育部党组的领导下,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指导下,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加快改革步伐,就一定能在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上取得更大的成绩,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作者: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第四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演变

摘要:从计算机技术教育到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大致可分为计算机教育时代、计算机素养时代和信息素养时代三个时期。本文从信息技术教育的历史脉络入手,从信息技术特点、内容和目标等方面,探讨了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前景,以引发同仁的一些思考和关注,旨在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 信息技术教育 演变

一、信息技术教育历史

1977年,第一台计算机进入中小学。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明尼苏达教育计算机科学联盟(Minnesota Educational Computing Consortium, MECC)得到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开始大量生产和提供课件,其他教育软件公司也相继出现,掀起了教育软件出版的高潮。由于微型计算机的使用性能逐步提高,很多教师开始熟悉计算机及各种应用软件。这一时期,教师参与课件设计与编制的热情很高。但是,教师逐渐认识到,要想编制出更实用的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也很高。于是,教师参与课件编制的热情逐步降温了。

我国第一代信息技术教育以计算机技术教育为主,教育对象主要是计算机、数学、物理和地理等专业的大学生,有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也开始在中小学尝试计算机技术教育。1982年,教育部决定: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五所高校的附属中学开设BASIC语言这门计算机选修课,正式开始了我国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1984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战略方针,并高瞻远瞩地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使计算机教育在中小学进一步得到推广。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Windows、MacOS等图形化操作系统的成熟,计算机教学内容的重心开始转向学习文字处理、列表计算、数据库、计算机绘画、计算机通讯等软件的运用,这直接为学生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二、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出台,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确定为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是继阅读、书写、计算之后的第四种基本能力,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本学习能力。同时,信息素养也是信息时代的公民必须具备的素养,它包括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及掌握基本的信息知识。

数字化信息在存储和检索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不仅传输速度快、存储空间小,而且检索也非常方便。记忆和书写是纸质媒体教育的重要环节,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这一点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为浩如烟海的信息远远超过了人类的记忆能力。虽然学术界对这种变化的合理性争议颇多,但无论如何这种改变都在悄然进行着。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传递、呈现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信息活动的方式有了很大的不同,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从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到虚拟教育情境等,似乎每一种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都会产生新的教学方式。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还可以把教学过程录制下来,供其他学生学习和复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多媒体教室中听教师讲课,也可以观看其他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或者进行远程学习;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双方的交流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在面对面和书信交流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电子邮件、网上留言板、语音聊天、视频聊天等即时交流方式。

三、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前景

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开展深入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教学的客观规律,为充分发挥教师的实践优势打好理论基础,以解决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第一,建立并完善教育资源内容的评价和评审制度,切实保证进入校园和课堂的教育资源内容,能够体现基础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符合中小学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适合中小学实际教育教学需求;第二,针对学生的探究需求,积极开发各种高质量的交互式学习资源和工具软件;第三,尽快建立教育软件资料库,普及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尤其要着重树立传播信息时代的教育意识与教育观念;第四,有计划、有选择地逐步建立一批教育现代化的实验学校;第五,要把高科技与教育改革结合起来,加强对世界前沿的跟踪研究。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实施了近三十年,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日益突显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大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促进社会、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沈建强.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定位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24).

[2]孙月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未来取向[J].当代教育科学,2006,(1).

(作者单位:江西省弋阳县职业高级中学)

作者:吴丽敏

第五篇:提升信息素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目标

摘要:该文通过分析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繁荣背后从在的系列问题,解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和标准的内涵与外延,探索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支持和实践途径。

关键词:信息素养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自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工作会议中提出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计划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从此揭开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史上新的篇章。

1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十年来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的中小学遍地开花得到了蓬勃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首先,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不均衡导致各地差距加大。由于资金和技术的缺乏,不少中小学学尤其是农村学校难以完整的开设信息技术课。这种由信息社会的发展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与基础教育中的教育信息化不同步的落差,必然会客观地造成一批同龄人中的“新式文盲”,从而因基础教育的改革而不可避免地拉大了城乡与东西部教育的差异。

其次,信息技术教育存在只重视技术倾向。由于大多省份遵照了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进行了本地课程编写,这些教材多数注重了对计算机这一信息重要载体的技术学习,而没有注意纲要中“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的要求,因此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生活、学习和娱乐相关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的培养与学习计算机技术的比例,在信息技术教材中相差甚远。

第三,信息技术教学多注重形式,少注重内容。信息技术的运用多见于公开课、示范课,基本上属于评比示范的表演范畴,一节课要多人几周甚至几个月的精心准备,效果一般较好,但无法推广,实用性差。

第四,书本信息道德规范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没有成熟的可操作性强的措施。主要问题是网络虚拟的环境所形成的道德异化与学校的德育目标的差距甚至矛盾。而网络道德的规范是比网络教学更紧迫的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家庭和学校的大问题。

2 依托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其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和传输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与信息相关的文化、伦理等社会问题;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工具,并为一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坚实基础。

首先,信息素养是中小学生适应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信息社会,学生需要的不是更多的信息,而是需要获取、控制和管理信息的能力,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中小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如何生存的基本素质。

其次,信息素养是中小学生终身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当信息时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后,摆在人们面前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获得知识而是选择知识。终身学习是信息时代人们的基本要求,终身学习的理念已为人们所接受,而信息素养则是进行终身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最后,提升信息素有利于构建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使用身边可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扩展自己的知识,也会发现相应的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学生拥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还可以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教师的教育观念的也能随之更新。

3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这里,“利用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作为教师应该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而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1)发掘内涵,用《课程标准》来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探究活动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并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社会所需的信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这种单纯以计算机软硬件教育为目标的信息技术教育日益显得不切实际,尽管计算机算教育是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但绝非全部,应当赋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以广泛的内涵和外延,信息技术教育首先应该引导中小学生从信息角度去理解、感受和评价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带给生产的效益和生活的便利。课程中的技术学习只能是提高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工具,并非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2)创设校园信息氛围,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提高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

完全依靠教师的讲授和灌输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往往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只有在产生强烈的信息发现欲和信息学习兴趣后,才会自觉的去追求信息,这样的课堂才能体现信息的感染力和高效教育效果。学生在掌握一定信息技能的基础上,学校应力所能及的为学生创设教育环境及学习环境。学校应建设由科普、影视、动画、教学等系列组成的电子图书馆,并且要面向向学生开放。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就可以按照自己需求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并根据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进行评价,这就是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过程。

3)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习和生活,培养学生获取、分析信息的能力。

学以致用既是学习的最终目标,也是近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催化剂,学生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条件。[4]信息技术课程大纲要求学生掌握操作系统、办公软件以及计算机网络知识等基础知识,其中,Windows是我们最为通用和熟悉的系统平台,Office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到的办公软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从技术层面教学生学习这些软件,更要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软件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和传输信息。

4)采取多元评价标准,督促学生自觉提升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传统学科,是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基础性、应用性学科,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更应该考核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注重实践能力的评价才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应以解决现实问题和设计成果的教学评价可以激发创造思维和批判灵感,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是目前教学中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协助其他课程的学习,也可以引导学生帮助其他学科课程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实践表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课程混合,而是日常教学中的课程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当然这也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黄辉,蔡冠群.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8).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EB/OL], http://www.edu.cn/20020327/3023657.shtml.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1版)[EB/OL].http://gljy.nje.cn/gljyynew/HTMLNEWS/33/205/20121018213557.htm

[4]王金美.探究培养学生将信息技术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30).

作者:武怀生 李秀明

上一篇:知识产权论文下一篇:中药学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