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工作调研报告

2023-0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农业农村工作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农业农村工作调研报告

省农业厅厅长到南雄调研农村工作

8月4日,省农业厅厅长郑伟仪到原中央苏区县南雄市珠玑镇灵潭村调研特色农业发展、农村综合改革、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产业扶贫等农村工作。

在灵潭村的新农村建设工地,南雄市委书记王碧安详细介绍了该市围绕“三个下沉、两个整合、一个培育”,将精准扶贫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综合改革一体推进的农村发展思路。该村结合当前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通过成立理事会,明确“开好家长会、选好理事会、定好项目、筹好资金”的“四好”工作方案,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郑伟仪对南雄的农村工作表示肯定,认为该市的农村发展思路清晰,灵潭村的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

据了解,珠玑镇灵潭村共有经济合作社11个,全村农户数为565户,截至目前已完成实测面积2071.59亩。前期该村已对指界情况进行了第一轮公示,现正在进行第二轮公示。该村扎实推进土地确权工作,为发展特色农业旅游观光项目、产业扶贫等农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隨后,郑伟仪一行参观了该村的特色农业旅游观光项目和腐竹厂建设项目。灵潭村扶贫驻村工作队负责人介绍了该村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旅游、建设标准化烤烟房、打造“一村一品”腐竹厂项目等产业扶贫工作的基本情况。郑伟仪结合省农业厅的扶贫工作和随行调研干部交流了相关经验和做法。他指出,精准扶贫和农村发展要以产业项目做支撑,大力发展乡村经济,灵潭村的精准扶贫工作有产业支撑,农村发展有经济基础,要按照既定思路,打造好产业项目,真正实现百姓致富。

郑伟仪一行还考察了该村的光伏发电项目和标准化烤烟房基地。

作者:肖锋

第2篇:浙江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关于我省农村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农村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情况报告的部署,今年3月至4月,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听取了省农业厅有关情况汇报,并在常委会程渭山副主任带领下,吸收部分秘办成员、省人大代表等组成调研组,会同省农办、省农业厅赴杭州、湖州、嘉兴、金华等4个设区市和10个县(市、区)、15个镇(乡)、6个村开展农村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情况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政府汇报、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形式,了解农村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情况。同时,委托宁波、温州、绍兴、衢州、舟山、台州、丽水等7个设区市人大常委会对本辖区开展农村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调研。5月10日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全体会议对调研报告进行了审议。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全省各地按照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要求,不断拓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切实强化农村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水平逐年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

(一)领导重视,加强农村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农村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管理作为建设新农村、巩固农村基层组织、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各级政府制定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和扶持政策,加大对农村特别是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扎实推进村级财务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监督体系,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认真贯彻《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结合今年村级组织换届,加强了村经济合作社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村经济合作社在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主体地位。据统计,全省96.1%的村党组织书记依法经过选举担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93.6%的社监会与村务监督委员会实行“二块牌子、一套人马”,率先在全国建立健全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二)完善制度,确保农村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在保持村集体资产所有权、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我省在全国率先推行了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和会计电算化管理,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实行了村级财务管理、票据管理、会计核算、财务公开和建档管理的“五个统一”,村财务、帐户、合同、档案等集中到代理中心进行统一管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制定和完善了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制度。特别是实现了农村集体资产的内涵从资金管理向资金、资产、资源管理转变,对监管主体、承包租赁经营、工程项目建设要求等作了具体规定,逐步完善了村会计委托代理、收益分配、财产登记清查等制度,提高了农村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水平。

(三)加强监督,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管理透明公开。各地不断完善监督工作机制,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管理的监督,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民主监督,我省全面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强化了民主理财、民主监督,有力地提高了农村集体资产监督水平,目前全省99.3%村建立了民主理财小组,99.6%村财务实行了按月或按季公开;加强会计监督,发挥乡镇代理会计作用,严格把好村级集体经济收支关;加强审计监督,实行常规审计和专项审计相结合,采取直接审计、异地交叉审计、委托审计等方式,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跟踪监督、限期整改;加强责任监督,增强责任意识,严防违法违规侵占集体资产的现象发生;加强网络监督,通过农民信箱、数字电视、电子触摸屏等载体,使集体资产的运作状况实现源头追踪、实时查询、全程监督,实行“阳光操作”。经过多年的实践,目前我省已形成了一个内外监督相结合、上下监督相协调、人技监督相补充的农村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管理的监督网络。

(四)创新举措,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各地积极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多措并举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一是强化政策扶持促发展。各地认真贯彻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若干意见》(浙委办〔2009〕75号)等文件精神,制订了新一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拓展了新的发展路子,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积极引导城中村、城郊村和园中村发展物业经济、对外投资、资本运作等,来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扶持经济薄弱村,采取资产盘活、资源开发、服务创新、异地建设、结对帮扶、下山脱贫等形式,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二是推行股份制度改革谋发展。各地创新发展形式,积极推进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及集体经济收入较高的村实行股份制度改革。目前,全省共有1842个村经济合作社实行了股份制改革。三是创新集体产权交易方式求发展。全省90%以上县市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65个县已建立了林权交易中心,加快了农村集体承包土地、林地流转。目前,全省共流转土地707.5万亩,流转率达到36.4%。杭州、嘉兴两市还建立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中心,引导村各类资产资源进入产权交易平台,通过协议转让、拍卖、招投标、网络竞价等方式,提升资源产权价值,降低交易成本,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提高了农村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健全了农村基层组织,推进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具体表现为“三增强二减少”。一是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到去年底,全省30830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集体土地和山林1.1亿亩,农村集体资产达2398.4亿元。去年,全省农村集体经济收入230.9亿元,村均74.9万元,分别是2005年的1.91倍、2.17倍,年均增长13.9%、16.8%。二是对农民增收作用明显增强。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不仅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也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去年,全省农民人均从集体得到再分配收入250元。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支出农村“五保户”供养、医疗保险补助、困难户补助、老年人及老党员补助超过12亿元。三是民主管理意识明显增强。农村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管理公开透明、阳光操作,保障了社员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增强了社员参与管理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干部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干部自律性强了,为民办事多了,在群众中的威望也提高了,有力地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和谐。四是农村集体非生产性开支和集体资产流失明显减少。农村集体资产和村务财务管理的加强,使农村集体非生产性开支明显减少,有效地促进了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去年全省开展向村级组织收费专项清理行动中,直接退还村级组织1773万元。宁波、湖州等市实行了村级零招待费制度;嘉善县对全县村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摸底核查,盘点增资3411万元;余杭区通过审计、审核,清理收回处置款项总计1.27亿元。五是农村干部违法违纪现象明显减少。各地做好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落实违反规定行为责任追究办法等,特别是通过规范农村招投标制度,防止暗箱操作,有效遏制了农村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据省农业厅反映,全省村干部被查处违法案件逐年下降,从2005年的87件降至2010年的18件;近年来,全省没有出现因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问题所引发的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

二、主要问题

当前,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我省农村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管理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影响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经营方式比较单一。我省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突出,好的村年收入超过百万元,而年收入五万元以下经济薄弱村占40%以上,其中年收入万元以下的“空壳村”占21.7%。从总体来说,我省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方式较为单一,创收渠道不多,增值空间狭窄,内生性较差。城中村、城郊村和收入较高的村大多是通过发展物业经济等方式来获取集体经济收入,有的村仅将集体资金存入银行,集体资产增值较难实现。经济薄弱村特别是“空壳村”主要依靠财政转移支付来维持村级组织运行,“造血”功能不强,集体经济发展缓慢。

(二)管理制度仍需完善,制度执行有待强化。目前,农村资产处置随意性大、票据管理不够严格、财务公开内容不够细化、农村招投标不规范等问题仍然存在。村干部与代理会计相互串通违规报销开支时有发生。今年第一季度,省人大常委会接到涉及农村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管理的来信来访61件,直接反映村干部以权谋私侵贪村财、村物的43件,占70.49%。同时,全省农经管理机构设置不一,农经队伍中老化、弱化的问题较为突出。乡镇(街道)的监管作用有待加强,会计代理中心人员报酬不高、人员流动性大、业务水平低,削弱了农村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管理工作。

(三)重视资金、轻视资产资源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调研表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资金管理是重视的,而对资产资源管理较为忽视。一是农村房产物业、集体土地、林地和水面等资产资源日常管理缺位,不建台帐或台帐不全不清问题依然存在。二是对资产资源重要性认识不够,资产利用率不高,资源开发利用粗放,实现资产资源增值渠道不多。有的村对“四荒”地、林地、滩涂水面等承包和转包随意性大,承包一定几十年、租费低下,群众意见较大。三是部分行政合并村,并村未并账,集体资产资源管理不顺、责任不明、管理层次较多,管理难度加大。一些村改居的资产处置工作有待深化。

(四)村级运行经费逐年上升,村经济组织负债问题突出。受物价和水电费上涨等因素的制约,村集体非生产性支出处于上升趋势。据省农业厅统计表明,去年全省村均维持正常运转经费38.1万元,比上年增长13.4%。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和农村公共管理事务的增加,有些村出现了旧债未清、又添新债,负债呈上升的态势。有的村资产负债率接近60%,已超过村经营性收入承受能力,债务风险较大,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建议意见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和集体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创新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举措,事关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巩固,事关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事关农村和谐稳定。全省各级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把农村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目标考核,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抓好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一)既要重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更要着眼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管理与发展两者互为作用,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管理。近年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确可圈可点,要巩固和推广这些成功的经验。鉴于我省目前不少农村集体经济处于脆弱状态,因此,各地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盘活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做到宜租则租、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激活生产要素,发挥自身优势,拓展经营渠道,通过物业租赁、产业开发、资本经营、旅游带动等多种方式,发展物业经济、产业经济、来料加工和现代农业等。要实施“一村一品”、“一村一策”发展举措,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产权制度的创新,建立资金、资产、资源“三合一”的综合性股份合作组织。要搭建起农村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化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逐步建立开放式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二)既要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政策扶持,更要着眼于农村内在动力的激活。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各类银行、农村信用社、新农村投融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通过提高信贷额度、优惠利率等来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要深化结对帮扶、村企合作、山海协作等工作机制,促使经济薄弱村加快发展。同时,要激活农村发展经济内在动力,在强化“造血”功能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建设,总结推广集体经济发展既好又快的村的经验,强化农村干部“创业创新”专业技能和更新知识的学习,开阔村干部的视野,增强发展信心,切实发挥村干部引领带头作用。各地农村既要多方筹措资金,又要有效防范村债务,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创新发展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吸引经营者、科技人才和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就业,通过租赁、承包、开发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等,促进村企共同发展。要进一步调动村民就地就业创业的积极性,参与村集体“四荒”地、林地、滩涂水面等开发利用,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既要重视管理制度建设,更要加强制度的贯彻执行。制度管理就是规范管理、科学管理、长效管理。这就要求在制度建设中必须做到覆盖层面明确、规定边际清晰、条文内容细密。要提高农村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化水平,就必须检查制度的缝隙、严密程序的对接、加强防范的措施,弥补缺陷,堵塞漏洞,构建起高效、合理、方便的制度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在强化制度的贯彻执行上下功夫。一是要把基层农经管理人员素质培训规划纳入“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百万农村‘两创’人才培训计划”,实行分级分批培训乡镇(街道)农经管理人员、代理中心会计出纳和村报帐员等,努力建立起一支善贯彻、会执行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队伍。二是制度执行要坚持做到从资金管理向资金、资产、资源管理转变,从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实时监督转变,实现制度执行全覆盖,保障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三是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发现问题、督促整改,确保各项制度执行落实到位,防止违规行为发生,实行“阳光操作”。特别是要抓好村级债务控制、化解工作制度和考核目标的落实,及时化解农村不良债务,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四是要加强监督,进一步完善民主监督、会计监督、审计监督、责任监督和网络监督“五位一体”村级财务管理监督机制;积极构建县、乡镇(街道)二级监督网络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建成县、乡镇(街道)、村三级联网,争取实现农村集体资产全程化、实时化、动态化监管;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社监会的监督作用,实行阳光公开,把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四)既要贯彻好现行法律法规,又要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地方性立法工作。法律法规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据。要认真贯彻实施好村民组织法、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和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等,制订和完善配套细则和政策性文件,推进依法行政。要强化农经部门的管理、指导、协调和监督职责,积极推进市、县二级农经管理机构参照公务员管理。乡镇(街道)要配足配强农经员,加强会计代理中心建设,改善办公条件和设施,保障经费,落实报酬,稳定人员队伍。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各级人大常委会要依法加大对这项工作监督力度,采取多种监督方式,发现问题,提出意见,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加以整改,有效推进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基于现行法律法规对农村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管理的规定不完善的现实,借鉴兄弟省市在这方面地方立法的经验,省有关部门要早部署,早谋划,广泛开展调研,总结近年来我省这方面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实践经验,为下一步开展地方立法做好准备。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立法工作,为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提供法制保障。

第3篇: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工作报告

2013年是本届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开局之年。在省委和省人大常委会的领导下,农委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中央历次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工作部署,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一线的精神状态,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扎实做好“三农”的立法和监督工作,为推动我省“三农”事业发展、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认真做好农业与农村方面地方立法工作

一是认真研究提出本届省人大农业与农村重点立法项目。2月,农委深入到农口各有关厅局和市县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在充分征求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省“三农”工作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从大局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对立法项目进行了认真筛选,提出了本届省人大农业与农村方面的十项立法建议。同时,积极参与省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调研项目库的编制工作。

二是扎实抓好年度立法计划项目的实施。《浙江省水文管理条例》是2013年省人大常委会一类立法项目。年初,农委赴宁波、绍兴、金华、衢州等市及相关县(市、区)开展制订条例的调研工作,认真总结我省的好经验、好做法,注重法规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对条例草案提出了初审报告,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为理顺水文管理体制、保护水文监测环境、建立水文信息资料共享制度和水文监测资料审查等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是认真做好相关法规的立法前期调研工作,主要是会同省农业厅等部门开展了《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立法调研,还到江苏、山东等已经完成立法的省份进行考察学习,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有力推动了这个条例草案的起草工作。目前草案已报送省政府法制办,为2014年省人大常委会启动立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四是有力推动相关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近几年来,我省畜牧业发展较快,但局部区域的畜禽养殖污染比较突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为此,省人大代表和相关的市政府多次要求省人大常委会制定《浙江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经征得省委、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同意,4月农委集中力量,会同省人大法委、环资委认真研究起草了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决定(草案)》,在1个月内数次征求省、市人大常委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意见,十易其稿,5月份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这一决定。这是本届省人大常委会作出的第一个决定,富有创新性、针对性,体现了浙江的特色,对促进养殖业转型升级和建立畜禽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是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修订)立法调研工作;认真做好省人大常委会关于涉农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

二、着力加强监督工作

一是换届以来,农委对如何做好五年监督工作,开展了广泛调研,抓住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盘考虑,认真研究,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了本届农业与农村方面的十项监督议题的建议。

二是认真做好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水库安全工作情况报告的实施工作。农委在认真制订监督工作方案的基础上,组成多个调研组深入到杭州、宁波、温州、湖州、绍兴、金华、衢州、台州、舟山等市及相关县(市、区)和库区现场调研,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3月份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政府专项工作报告提供了有益参考。通过这项监督工作对进一步保障水库安全、加大财政对水库安保投入和完善水库安全管理机制等方面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三是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省人大常委会2013年开展气象法执法检查的工作安排,农委分赴宁波、温州、湖州和丽水等4个市开展了检查,并委托其它7个设区市开展自查,形成了我省气象法贯彻执行情况的报告,及时报送全国人大常委会,并为省人大常委会11月份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我省气象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的报告提供依据,有力促进了气象法的实施。

四是配合常委会认真做好《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调研、饮用水水源保护情况执法检查、食品安全法跟踪检查以及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水利专项资金管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情况的监督工作,并独立承担了《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调研报告。在多项报告的起草和审议过程中,我们都向省政府和省级有关部门提出了许多建议意见,受到了重视和采纳。

三、深入一线,加强调查研究

根据中央、省委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农委坚持教育与工作两不误,以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工作。通过“走亲连心”广泛听取所联系人民代表的建议、深入基层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呼声等方式,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努力提高委员会工作实效。

一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虚心向基层干部和群众学习,诚心接受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求策于实践。农委的各位同志分成多个组分别深入全省十一个设区市及多个县(市、区)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为常委会的立法、监督工作提供依据,有力推进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行政。

二是认真配合全国人大做好当前农业与农村发展形势的调研,出席了全国人大农委在黑龙江召开的部分省(市、区)农业与农村工作座谈会,在会上如实反映农业农村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提出建议意见,受到与会者的好评。

三是在做好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水库安全情况报告的基础上,认真做好主任会议成员重点课题《关于推进我省中小型水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对策与建议》的调研工作,形成了调研报告送省委、省政府及省级有关部门。

四、努力为代表履职搞好服务

2013年,农委密切与代表联系,重视发挥代表的作用。

一是组织了省人大农业与农村代表专业小组视察活动;邀请省、市人大代表30多人次参与立法、监督和调研工作,代表们为委员会工作积极献计献策,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

第4篇:农村农业工作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县(区)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期,也正处在加快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十二五”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我们必须以党的十

八大精神为引领,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稳步推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转型跨越,推动×××县(区)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一、×××县(区)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现状

×××县(区)现有涉农办事处×个,共×个村委×个村民小组,农户数×户,农业人口×人,耕地面积××亩,林地面积××亩,占土地总面积××%,活立木总蓄积××立方米。辖区内有××座水库,蔬菜基地××个,超级稻高产示范基地××个,间套种示范基地××个,香蕉防风栽培技术示范基地××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近年来,×××县(区)上下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业农村工作始终坚持上级党委、政府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推广特色产业种植,努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深入实施移民扶贫开发,健全完善民生保障机制,促进农民创业增收,农业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较好增长势头,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1、特色产业稳步发展。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引导群众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节水设施农业,形成了以×××、×××、×××为主的三大特色产业。如×年粮食产量×××吨,种植业总产值××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元。以×××、×××、×××等为主的的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亩。其中×××村委现有常年蔬菜基地×个,主要种植叶菜类蔬菜,面积××多亩,年产量××多吨,年产值约××万元。××蔬菜种植以×××、×××、×××等瓜类为主,面积××亩,年产量××吨,年产值××万元;现有大棚×××亩,年产量××万斤,年产值××万元。××村辖区有独立成园的果园,园内种植××亩、××亩,计划种植××亩,果园特色明显。××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之一,群众广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菜种植,种植面积××亩,年总产达××吨,年产值××多万元。

2、农业产业标准化体系日渐完善。以基地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培育和发展大场大户,推动区域内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以××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生产,带动了周边××多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直接解决了××多人的就业问题。××年引进水稻新品种“超级稻××、××”等优良品种在××村建立高产示范基地,目前基地面积××亩。

3、城乡一体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坚持高起点定位,以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为目标,以项目为抓手,农户参与为主体,社会帮扶为补充,以整组推进为主要形式,以××试点乡村为突破,全面创新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道路铺筑,农村危旧房改造,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4、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推进。紧紧围绕实施“生态立县(区)”发展战略,扎实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狠抓措施落实,组织实施了林业特色产业、重点生态公益林、新农村绿化美化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全县(区)林业生态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近年来,我县(区)重点抓××示范基地建设与特色花卉培育,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产业成为全县(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全县(区)名贵××种植面积已达××多亩,其中××近××亩,连片种植的××亩。

5、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凸显。抢抓省、市全力支持移民扶贫开发项目实施的机遇,动员组织广大移民群众全力开展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呈现出统筹协调推进的良好局面。上年上级下达给我县(区)第×批基础设施财政扶贫资金××万元,新建××村路硬化屯路×条××公里;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机动资金) ××万元,维修××村××路项目××公里,今年,申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万元,用于新建××村硬化屯路××公里。

6、农民科技培训扎实有效。结合特色产业发展,按照“引进一批优良品种,示范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创建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训一批科技示范户,总结一批先进典型”的总体思路,抽调技术部门专业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一是狠抓农业技术培训。围绕三大特色产业,细化完善培训内容,广泛开展科技宣讲,全面普及立体种植、节水灌溉、土壤改良及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治、品种改良、设施精养等实用技术。二是突出移民管理教育。在提高移民素质、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狠下功夫,广泛开展政策法律宣传和农业技术培训,引导移民认识自身差距和不足,在抓好常规性耕作制度、种植方式培训指导的基础上,引导移民采取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

,改造耕地土壤属性,提高土地生产质量和产出效益。三是强化劳务技能培训。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增强广大农民的务工创收能力。坚持就近就地与向外输转相结合的方式,积极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

二、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县(区)农村人口约占常住人口的×分之×,农业资源特别

是耕地资源十分匮乏,尽管近几年全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周边县区相比,还有差距,农业本身还存在一些障碍性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结构因素。农业内部,种植业比重相对偏大;蔬菜、畜牧产业链条仍不够完善,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偏少、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而有的加工企业与基地联系不够紧密,尤其是畜牧业生产还缺乏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

2、市场因素。现有的县(区)内农产品销售渠道还不畅,农产品在市场开发上还没有完全走出去,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仍然滞后,优质不优价的问题较为明显。

3、机制因素。在当前的双层经营体制上,土地过于分散,土地集约规模经营短期内还难以破题;农村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与农户、与基地衔接不够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仍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农民对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的需求。

4、资金因素。信贷政策不宽松,担保条件比较苛刻,贷款的投放面和投放额还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同时,能够争取上级扶持的农业项目较少,进入农业领域的社会资金和工商资本也比较少。

5、客观因素。近两年中央新政策的相继出台,在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一些现实的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表现在部分干部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新的变化,沿袭着传统的抓法,缺乏研究产品流通、研究市场、研究技术服务的本领;乡村组织原有职能在逐渐弱化,对农民的约束力较差,组织难度较大。

三、建议和对策

1、突出产业规模效益,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按照集中连片、节水示范、特色高效的要求,围绕×××、×××、×××等×大特色产业,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引领、利益驱动、政府扶持、项目支撑、部门服务、龙头带动等措施,大力扶持推广以×××、×××、×××等为主的,因地制宜引导农民优化种植结构,积极扩种高效经济作物和开发绿色农产品,持续带动农民增收。

2、强化科技示范引领,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从人、财、物方面逐步加大对西甜瓜、花卉、设施蔬菜基地的支持力度,重点推广农业高效新品种、新技术,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充分发挥高效农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拓宽信息流通渠道,逐步开展专家咨询、技术指导、技术培训、质量监控、资源共享、产品交易等工作,推动农业萌生新的亮点、新的发展空间,逐步形成以×××、×××、×××为主的强势品牌。

3、抓好节水示范工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以水定产业、量水促发展的原则,在抓好田间工程配套建设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上,以高效设施农业为支撑,大力推广以膜下滴灌、垄膜沟灌、全膜覆盖为主的农田节水技术,将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有机结合,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特色优势作物、优质林果等节水设施农业,不断提升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农业节水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持续推进扶贫开发,着力改善发展环境。按照项目做支撑、政策做保障、产业做龙头、基础做铺垫的要求,采取适当集中、连片开发、整村推进的模式,集中财力物力扶贫攻坚,把覆盖移民乡村、增加移民收入的产业开发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带动,推进移民乡村土地改良、基础设施建设、移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等重点工作,着力提高扶贫开发效益。

5、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全速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资源禀赋和区域比较优势,创新建立以政府为引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统筹投入、集中建设的新农村模式,加大农业和农村资源整合配置力度,集中力量打造连线成片的居民点改造精品亮点。实现农村人口向集镇、城镇的逐步转移。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扩大“订单农业”面积,提高农民应对市场风险能力。

6、强化务工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大力推进人才强农、科技兴农战略,多渠道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阳光工程”,强化农民农业科技培训,全面开展绿色证书、专业技术和乡土人才等培训和开发,着力培育科技种养业能手、产业带头人和大场大户。一是整合县(区)内技术力量和培训场所,系统开展村组干部、专业合作社、大场大户及种养能手培训,真正把村组干部培训成科技能人和“土专家”。二是狠抓移民管理、教育和培训,充分利用各类会议、培训等多种形式,促使移民牢固树立加快生产发展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移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三是树立劳务品牌意识,按照“短期务工促增收,常年务工促就业”的思路,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培训,。

7、加快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经济转型。深刻认识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改革作为扫除障碍、激发活力、推动发展的有效手段,不断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步伐,努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转型跨越。一是进一步完善配套田间工程,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全面提升农业节水水平。二是依托土地流转政策,健全土地流转程序,规范合同文本,完善土地流转作价评估、流转补偿、合同签证等管理制度,积极动员农民采取转让、转包、租赁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引进经营能力强、资金实力厚的种养大户根据当地发展要求进行产业开发,实行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经营,通过土地流转,由大场大户、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速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三是鼓励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就近吸纳部分富余劳动力,变农民为工人,实现农民的就地转移。

第5篇:农业农村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县(区)农业农村工作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县(区)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期,也正处在加快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十二五”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我们必须以党的十

八大精神为引领,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稳步推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转型跨越,推动×××县(区)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一、×××县(区)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现状

×××县(区)现有涉农办事处×个,共×个村委×个村民小组,农户数×户,农业人口×人,耕地面积××亩,林地面积××亩,占土地总面积××%,活立木总蓄积××立方米。辖区内有××座水库,蔬菜基地××个,超级稻高产示范基地××个,间套种示范基地××个,香蕉防风栽培技术示范基地××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近年来,×××县(区)上下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业农村工作始终坚持上级党委、政府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推广特色产业种植,努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深入实施移民扶贫开发,健全完善民生保障机制,促进农民创业增收,农业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较好增长势头,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1、特色产业稳步发展。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引导群众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节水设施农业,形成了以×××、×××、×××为主的三大特色产业。如×年粮食产量×××吨,种植业总产值××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元。以×××、×××、×××等为主的的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亩。其中×××村委现有常年蔬菜基地×个,主要种植叶菜类蔬菜,面积××多亩,年产量××多吨,年产值约××万元。××蔬菜种植以×××、×××、×××等瓜类为主,面积××亩,年产量××吨,年产值××万元;现有大棚×××亩,年产量××万斤,年产值××万元。××村辖区有独立成园的果园,园内种植××亩、××亩,计划种植××亩,果园特色明显。××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之一,群众广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菜种植,种植面积××亩,年总产达××吨,年产值××多万元。

2、农业产业标准化体系日渐完善。以基地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培育和发展大场大户,推动区域内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以××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生产,带动了周边××多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直接解决了××多人的就业问题。××年引进水稻新品种“超级稻××、××”等优良品种在××村建立高产示范基地,目前基地面积××亩。

3、城乡一体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坚持高起点定位,以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为目标,以项目为抓手,农户参与为主体,社会帮扶为补充,以整组推进为主要形式,以××试点乡村为突破,全面创新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道路铺筑,农村危旧房改造,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4、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推进。紧紧围绕实施“生态立县(区)”发展战略,扎实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狠抓措施落实,组织实施了林业特色产业、重点生态公益林、新农村绿化美化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全县(区)林业生态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近年来,我县(区)重点抓××示范基地建设与特色花卉培育,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产业成为全县(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全县(区)名贵××种植面积已达××多亩,其中××近××亩,连片种植的××亩。

5、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凸显。抢抓省、市全力支持移民扶贫开发项目实施的机遇,动员组织广大移民群众全力开展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呈现出统筹协调推进的良好局面。上年上级下达给我县(区)第×批基础设施财政扶贫资金××万元,新建××村路硬化屯路×条××公里;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机动资金) ××万元,维修××村××路项目××公里,今年,申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万元,用于新建××村硬化屯路××公里。

6、农民科技培训扎实有效。结合特色产业发展,按照“引进一批优良品种,示范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创建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训一批科技示范户,总结一批先进典型”的总体思路,抽调技术部门专业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一是狠抓农业技术培训。围绕三大特色产业,细化完善培训内容,广泛开展科技宣讲,全面普及立体种植、节水灌溉、土壤改

第6篇:农业农村工作调研网

关于县政府农业农村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对评议工作的安排,工作评议调查组通过座谈、走访、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对我县农业农村工作进行比较系统的调查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评价

近几年来,县政府农业农村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认真落实党的惠民政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取得成效,出现了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推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

(一)农村面貌发生新变化。2005年开始的和谐生态村创建工作,通过领导重视、全面发动、部门配合、强化指导、加大投入,至2008年,各方面投入资金1亿多元,建成省级小康示范村6个,市级15个,全县有1/3村庄进行了整治,其中雷峰乡实现了整乡整治,雷峰乡的垃圾生态化处理模式在全市作为典型进行了推广。通过和谐生态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目前,全县各村创建氛围已全面形成,村民参与整治意识普遍提高。

(二)现代农业持续发展。以成立农技推广首席专家、建立农技快餐厅、实施农村信息化大联动工程为载体,提升农技服务水平,促进了农业增效。通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补助资金,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土地流转,努力打造农产品品牌等各种手段,使我县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三)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在帮助农民依靠农业增收的同时,努力开辟各种增收渠道,通过扶持以来料加工为重点的产业帮扶,实施“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机制,加大下山移民安置建设,大力扶持农家乐产业,开展农民素质培训促进转移就业等工作为抓手,保证了我县农民收入保持持续增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组对我县农业农村工作所取得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需进一步加以改进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缺乏有效手段。我县目前共有低收入农户31000多户,7万多人,涉及12个乡镇282个村。去年省里对我县该项工程补助253万元,县财政配套100万。在资金安排上面面俱到,平均分配,重点不够突出,引导、带动效应不强,还未很好解决完成上级考核与我县实际情况的矛盾。针对面广量大的扶贫工作,乡镇一级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工作网络不完善造成帮扶措施指导不够,缺乏因地制宜,难以适应低收入农户条件和需要,并且,一些项目因乡镇材料上报困难,补助资金难以落实到位。农民素质培训疲于应付,与社会实际需求有差距,培训后转移就业仍然较难,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效果不理想。各乡镇的下山移民安置建设滞后,一方面是山区农民乐于接受安置到集镇区域,另一方面是扶持力度不够,乡镇政府对下山移民安置建设没有积极性,今年向省里争取到的200亩下山移民用地指标无处落实。

(二)村庄整治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化。近几年来,我县通过大力推进和谐生态村创建工作,已有1/3村完成了整治,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改变,但在总体投入上,与周边兄弟县相比较总量还是较小,去年,三门的投入是1500万元,仙居是1800万元,我县只有700多万元。目前,未开展和谐生态村建设的村,普遍基础较差,对政府补助投入依赖性强,尤其是我县在行政村撤并后,行政村由多个自然村组成现象较普遍,在整治补助以行政村为单位,并且这些村整治投入相比较要多的情况下,开展和谐生态村创建困难很大,影响了许多村的工作积极性。已整治的村,大多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或者负债较重,对卫生保洁等日常运行费用无力承担,造成整治后反弹情况普遍存在。

(三)农业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我县初步形成的农业七大主导产业,由于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农产品的开发和加工水平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作用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提高,主导的优势产业发展不明确,导致农业产业处于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没有的状态。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上,我县以石梁牌和天台山牌为主打,作为公共品牌, 各种农产品、各个商家都可以使用,由于管理薄弱,培育、扶持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具有优势的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对使用品牌的农产品包装、农产品质量没有规定统一标准,各自为政,农产品以次充好、恶性竞争现象较普遍,品牌美誉度不足。由于缺乏大品牌,我县许多品质优良的农产品只能以原料和中间产品销售,不仅价格上不去,影响农民收入,也影响了整个产业的长远发展。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农技服务体系需要完善。乡镇(街道)农技人员主要从事乡镇中心工作,导致农技推广作用发挥不力,同时,由于较长时期都没有吸收专业人才,农技队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退化、作用弱化等问题。农民普遍欢迎的田头培训较少,农民适用技术培训需改进方式,充实内容。二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不力,各地普遍过量使用化肥,既增加农民种粮成本,又造成土地肥力下降,扩大了农业面源污染。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存在。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情况较普遍,对农业投入品违禁销售、使用需加大监管力度。在动植物防控、防疫检疫中也存在把关不严、源头管理不到位等薄弱环节。四是土地流转不畅,农田抛荒与土地租种难的矛盾突出。

三、建议意见

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建议如下:

(一)着力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帮扶工作机制。充分运用大学生村官等人才资源,建立工作网络,落实工作责任,掌握动态需求,增强服务能力。要完善帮扶措施,拓宽帮扶渠道,积极探索创新帮扶方式,逐步完善农民素质培训形式,通过引导作用,真正促进低收入农户的自主创业致富,不断减少低收入农户的数量。下山移民工作重心要逐步转移,在幸福花苑区块建设即将完工情况下,努力推进各乡镇的下山移民安置点建设,安置方式要根据山区群众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借鉴幸福花苑模式进行多种形式的尝试。要协调处理好安置后引导转移就业、属地管理、子女就学、老房拆除等后续问题,使移民户能移得下、留得住。

(二)加大投入,深化村庄整治建设。村庄整治建设要和农房改造有机结合,做到资金整合、项目对接、共同推进、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金投入绩效。政府补助资金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对自然村较多的村庄创建和谐生态村的,在扶持政策上要调整,给予倾斜支持,加大补助力度,并积极向上反映我县的这种特殊情况,争取理解支持。已整治村的卫生保洁经费等日常支出,要建立完善长效机制,以巩固整治成果,防止边整治边反弹现象。

(三)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统一规划和指导。根据我县资源特点和产业发展状况,针对当前农产品品牌低、小、散等问题,应当突出主导产业,科学制定全县农产品品牌发展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发展,提升产业优势。要筛选影响大、对相关产业带动力强的农产品,按照一产业一品牌的理念进行扶持、培育,通过打造牵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领军作用,推动品牌的发展。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我县的农产品品牌进行清理整合,通过建立完善行业协会等形式,加强管理,减少自身的无序竞争,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产品形象,打造优质品牌。

(四)强化农业技术服务。要逐步建立“双重领导,以县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解决好乡镇农技人员年龄老化、在岗不在位等问题,稳定人员,提高素质,下移工作重心,强化服务职能,确保农技推广体系健康运行,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要保障业务经费,全面实施农技人员责任制度,增强工作自主性和主动性,有效增加农民易于接受的田头培训,提高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

(五)重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要制定计划,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确保在一定时期内在全县较大范围实施科学施肥技术,不断减少化肥污染。要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流入市场,提高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水平,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强化养殖业污染整治,合理规划畜禽养殖点,积极落实政策,鼓励和扶持养殖大户实施沼气工程,推进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

促农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2010-06-08] ·作者:王荣海 ·来源:吴滩镇

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关键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各级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也是当前一项严峻、迫切和现实的课题。因此怎样促使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通过“三项活动”进行了调查了解,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促进农民增收

1、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有效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各方农产品面临国内各地农产品的强有力竞争的事实,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已不现实。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在全面发展农、林、牧、副业的基础上,一是把粮食做为主导产业种好,提高粮食作物品质与产量意义十分重大,它是第

二、三产业得以发展的基础保证;二是注重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既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又吸纳了富余劳动力就业;三是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名、特、优、新的产品。

2、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农民劳务工资收入。有关数据显示,我区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务工的潜在空间巨大。因此,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就成为现实选择。其主要途径是:一是积极发展小城镇,尽最大可能地把那些居住在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山区农民转移到城镇,同时,不断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加速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的新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开放式的户籍制度,尤其是在(区)县级城镇更不应受地区和户籍制度的限制,应允许自由迁移及定居。三是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进城农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就应该享有长久居住权,享有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四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力转移步伐,大力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转移。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村劳动力到城镇从事非农业和跨地区流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建立乡镇劳动力转移指导站或劳动保障事务所,开设农村劳动力职业介绍窗口,切实做好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小城镇,同时,合理组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加强对境外劳务合作的服务与管理,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3、积极引进业主、大型企业,搞好农产品储藏及深加工,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增加农民工业化收入。加工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民,是农产品生产的终端,也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发展深加工企业,一是可以开辟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解决农民“卖难”,实现农民的生产目的;二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三是可以吸纳剩余、闲余农村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为此,我镇应依托本镇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大力创办或通过招商引资创办农产品加工型、流通型乡镇企业,如吴滩农业服务公司等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4、大力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增加农民流通收入。发展合作经济和经纪人队伍,做好农产品流通工作是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关键环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一是要搞好农产品信息服务。发挥农产品信息中心网络的作用,建立农产品信息发布和跟踪制度,对影响农民增收的大宗农产品做好预测预报;加强同国内外、省内外农产品大网站的联络,及时捕捉市场信息,通过农信通,村村通网络准确、及时把农产品的销售信息传播到农户手中,真正帮助农民了解市场、参与市场、掌握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引导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逐步建立和完善优势产业的行业协会,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如我镇郎家村的蔬菜和现龙村的花椒专业合作社等充分发挥市场流通中介组织、专业队伍、农民营销经纪人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指导、产品收购、加工储运等多种经营服务,不断搞活农产品的流通,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三是千方百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类农产品的展销会、订货会、品尝会和促销会等活动,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大力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鼓励支持营销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赴省内、外参加全国性的农产品展销活动,推销农产品,搞活市场流通。

5、强化科技兴农,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科技收入。为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农科教结合示范区的作用,从强化科教兴农、知识兴农入手,继续推广和创新科教兴农,走企业带动农民的模式,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如郎家村2009年入住的天罡星农业有限公司,形成月产新鲜蔬菜800多吨的规模。一是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建立健全良种引进、繁育、推广体系,加强农业各类优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开发,提高农产品质量。二是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围绕大宗农产品及名特优农产品,制订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和检验检测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加大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力度,积极参加国家、省级优质农产品品牌和绿色食品标志的申报,积极推行优质农产品注册商标,通过品牌战略,促进名牌产品产业化,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农业现代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6、激励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增加农民资本和经营性收入。创业是富民之基。沿海的农民之所以比较富裕,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是全民创业,有一大批大大小小的老板。要从根本上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民致富,就必须尽快把生产性农民、务工性农民向经营性农民转变,把农民以劳动收入为主向资产性、经营性收人为主转变,努力走出一条让民众通过诚实劳动、艰苦创业得到更多实惠的创业发展之路。

7、实施和落实好国家扶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国家每年为“三农”问题出台许多政策,因此加强落实国家惠农政策,更好的保护农民利益是我们政府当前面临的重要工作和任务。而我国农业的弱质、弱势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决定了它在国家宏观调控中是需要加以保护的产业。如国家实行的种粮补贴、农机具补贴、退耕还林直补、家电下乡等补贴,国家每年都在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政府要在wto规则下,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一要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体系,由农户承担费用转向政府财政补贴。二要建立农业收入保障体系,由农产品价格补贴转向农民直接收入补贴。三要减轻农民负担,认真落实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开展农业用水、用电、农机服务等农业生产性项目价格和收费专项治理,对农民建房收费进行专项检查,实行涉及农民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查处因加重农民负担引发的恶性案件和群体性事件。四要对农户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进行适度的政策性补贴,每年农业生产资料需求旺季,除要出台一些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政策外,还可根据农民购买的数量给予统一直补,切实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8、加强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及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经过对比邻几镇(街)的考察发现,我镇的区位和交通条件都十分滞后,交通不仅仅代表着运输业,更是文化交流、人员交流、经济交流的枢纽,只有交通的大力和快速发展才能更好的引导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因此积极争取上级配套资金改善交通设施。

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农”中农民是根本,只有农民富了,农村经济才能够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才能够上新的台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政策上要走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强对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和实施。产业上继续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科技上加强科技兴农的培训力度,保证农民的现代科技知识充足,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今年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喜人,在保证粮食稳产的同时,特色农业唱起了主旋律,为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畜牧养殖发展势头好。我镇规模化养殖场共有17家,包括养猪、养牛、养羊,其中壁水天源生猪养殖场以养野猪为名,总投资300多万元,形成了龙头带动周边。我镇在产业化畜牧业发展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强势。

2、农业科技示范效果好。我镇紧紧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建成了一村一品示范片。我镇推广了水稻机械育插秧暨超高产栽培,以及玉米红苕双苗保温育苗新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鼠综防统治、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大棚蔬菜、绿色花椒、优质蚕桑等项目在农民增收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重点在于增加农民收入,根据目前农业发展现状,预测今后农民增收情况,总的来看,形势不容乐观。农村种植粮食品种较为单

一、农作物价格起伏较大,农民增收基础不牢固。虽然“政策刺激”给农民收入带来了一定增长,但农作物品种单一及粮食价格的不稳定仍制约着农民增收问题。农业生产成本越来越大,农产品获利空间不断缩小。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却始终在高价位运行,加重了农民生产成本,在目前的生产和流通格局中,农民增收的难度也将加大。劳动力转移就业层次低,难以持续增收。大部分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打工,收入和福利水平较低。并且绝大多数转移劳动力保留着农民身份,职业稳定性差,难以持续增收。

三、建议和意见

做好今后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应该重点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努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机化进程,保证农民增收的稳定性。目前农牧业仍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基本保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势在必行。一要在提高单产水平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现有力量,广泛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培养种植能手示范带动,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增加粮食总产量。二要鼓励农民购买现代农机具,针对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现状,把科技力量变为生产力,减轻生产劳动强度,提高生产能力。三要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下功夫。要大力发展优势、专用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价格,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产品增产增值。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民增收的最好形式是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最有效的办法是鼓励兴办民营乡镇企业和龙头企业。要积极大胆吸取外地好的经验,好的办法,鼓励广大农民艰苦创业,兴办企业。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有特色上档次,保证产业链条完善。如我镇的优质花椒、蚕桑、大棚蔬菜等已经形成规模,畜牧业养殖规模也逐步壮大,体系不完整、产业不配套,没有相应的龙头企业做后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后市危险,因此,鼓励兴办和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必不可少的。

3、竭力监控农资价格变化和农资质量,帮助农民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密切关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化,以及农资质量,严厉打击假冒农资坑农害农,从农民生产投入的第一环节对农民生产成本进行有效监控,以尽量减轻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对农民生产投入与增收的不利影响。减轻农民农业生产方面的费用负担,共同努力从各方面保障农民“节本增收”。

4、是科学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非农产业收入水平。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目标,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大力推进农村富足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就业。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上下功夫,不断充实和完善培训内容,把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学历教育相结合,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同时,要积极开辟市场,加强与外地企业联系,将用工信息及时反馈给农民,促进更多富余劳力的转移。

关于上半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前一阶段我委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永明的带领下,赴金坛市、武进区和市有关部门,就上半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供常委会审议参考。

一、上半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对“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改革创新,强化政策措施,实现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77.46亿元,同比增长5.9%;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2.94亿元,同比增长5.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9838元,同比增长17%。

(一)农业生产稳定增长。上半年,全市各地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积极推广利用新品种、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有效地保持了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一是夏粮增产增收。全市夏粮实现面积增、单产增、总产增,收入增,其中小麦单产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市水稻种植129.9万亩,与去年基本持平。但高产示范区和丰产方大幅度增加,总面积达28.5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比例达22%,比去年提高9.8个百分点。二是畜牧业生产效益增加。到6月底,全市生猪出栏41.91万头,同比持平,家禽出栏3044万羽,同比增长25%。畜产品市场价格走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增加。三是水产养殖水平提高。上半年全市建成池塘循环水养殖工程2.33万亩,累计水产养殖总面积达60.35万亩,共计育苗43亿尾,投放各类苗种2.45万吨,上半年水产品总产达4.82万吨。四是花木园艺产业稳步发展。年初,我市成功申办2013年第八届中国花博会,为花木园艺业发展赢得了机遇,形成了动力。据统计,上半年全市园艺业总面积达82.01万亩,同比增长1.7%,实现园艺业总产值32.35亿元,同比增长2.9%。

(二)农村工业持续发展。尽管今年以来全市农村工业发展遇到很多困难和矛盾,但全市各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市农村工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一是经济总量稳定增长。上半年全市农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3154.91亿元,同比增长14.1%,实现出口产品交货值414.60亿元,同比增长47.37%;二是经济效益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农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44.57亿元,同比增长34.3%,其中利润172.11亿元,增长43.9%;三是私营工业稳步发展。上半年全市农村私营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02.6亿元、销售产值342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6%和16%。

(三)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一是现代农业“双百万亩”建设工程快速推进。上半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5.58万亩,完成年度目标的55.8%,新发展高效种植业和设施农业面积分别达7.8万亩和2.8万亩,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8%和93.3%;新发展高效渔业面积3.4万亩,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二是农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上半年全市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园区2家,累计达4家,审核认定了10家市级农业产业园区。其中,8个重点园区今年新增面积2.1万亩,建成总面积达5.2万亩。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上半年新增6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28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85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利税3.5亿元,同比增长20.6%。四是农机化水平继续领先。上半年全市新增各类农机具2150台套,农机总动力达152.1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76%,名列全省第三。机插水稻103.5万亩,机插率较去年提高2.2个百分点,麦秸秆机械化还田55.47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56.5%。

(四)农村富民工程取得成效。一是改革富民取得新成果。上半年,全市新增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49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27家,农地股份合作社20家,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1家,富民资产合作社1家。止6月底,全市已拥有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2052家,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数达29.75万户,覆盖率达38.9%,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1.87万亩,新增适度规模经营面积2.8万亩,有力地促进了规模高效农业发展。二是创业富民取得新成效。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民创业培训4500多人,扶持创业1500多人,带动就业6000多人。全市村级集体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实施发展项目118个,已完成投资4085万元。上半年全市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5.16亿元,村均收入60.48万元,同比增长12%。

(五)城乡一体化进展明显。一是中心镇建设工作全面启动。金坛薛埠、尧塘,溧阳南渡,武进横山桥、雪堰、湟里6个中心镇已经启动镇域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并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以提高中心镇建设水平。二是“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有序推进。第一批实施的金坛、溧阳、武进和新北四个项目区,总面积7.07万亩。目前项目区实际拆迁面积93.78万平方米,占应拆迁面积的57.2%,开工建设安置房面积115.3万平方米,其中已建成66.6万平方米。完成土地整理和复垦面积4.98万亩,占总面积的71.1%。今年有望实现“三年任务二年完成”的目标。三是整体推进力度加大。武进区积极争创城乡一体化先行示范区,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已经出台1个纲领性文件和6个配套性文件。新北区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区委、区政府已经制定三年行动计划,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六)农村水利改革发展动力增强。市《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推进水利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基本拟成,《常州市水利现代化规划》加快修编,60项重点工程之一的城市防洪节点工程完成序时进度。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村水利土石方1611.4万方,完成水利投资3.1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2.6%。

二、目前农业和农村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不足

上半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总体上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但一些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在工作推进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

(一)农民收入倍增难度较大。从今年起,省将实施农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要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8年实现翻一番,而我市实施五年倍增计划,必须在2016年实现农民收入翻一番。按照这一要求,今后五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扣除物价因素外每年要增长18%以上。而当前,经济形势不太明朗,工资性收入难以大幅增长,农民增收的基础十分脆弱,要实现农民收入倍增计划难度较大。

(二)经济薄弱村发展困难较多。根据省里要求,到2012年苏南所有行政村的村级收入要超过50万元,而我市仍有一定数量的经济薄弱村,这些村往往远离城区,以农业为主,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农业综合生产力难以提高,如果仅仅靠这些村自身的努力,很难实现省定目标。

(三)农村矛盾纠纷化解任务艰巨。集体企业改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以及村级债务处理等或多或少留下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交织着拆迁、环保、土地等新问题一起迸发,再加上少数人法制观念淡薄,“信访却不信法”,致使农村矛盾纠纷化解任务比较艰巨。

(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配套措施不够完善。一是土地问题。困扰农业产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以及种粮大户建设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用地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明显影响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二是资金问题。当前,农村中小企业、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及农户普遍觉得融资难。三是政策问题。比如,对经济薄弱村扶持问题,对水利增加投入问题,对“万顷良田”工程中安置房建设优惠和集体留用地安排问题,财政省管县后市财政对金坛、溧阳农业项目扶持问题,等等。目前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措施明显不够配套。

三、做好下半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做好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确保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深化改革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根本出路,下一步要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大力推进中心镇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要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增强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完善城乡社会管理制度;要积极落实农业生产用地政策,搞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引导和鼓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做大做强,让更多的农户参加合作经济组织,从发展合作经济组织过程中受益、受惠。

(二)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一是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努力建设一批起点高、功能全、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做大做强省级农业产业园区和市级农业产业园区,带动全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二是要强化科技支撑,着力培育建设一批农业企业研发中心,搞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三是要认真做好花博会筹备工作,利用举办花博会的机遇,抓紧研究出台促进花木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促进花木产业发展,实现花木产业面积、结构、效益、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社会贡献率全面提升。

(三)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是要严格全程控制。推行“从田头到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严格“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能力。二是要加强信息预警。扩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范围,增加监测频次和数量,对监测发现的问题及时开展信息预警,消除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三是加强执法检查力度。要围绕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加工等方面严格开展执法检查,对农产品质量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一是要根据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中央、省水利工作会议要求,结合我市水利工作实际,尽快出台我市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健全水利投入机制,探索水利体制改革,加强水利队伍建设。二是要搞好农村水利建设。要围绕“双百万亩”工程、“万顷良田”工程、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区域规划,统筹推进农田水利工作,做好农田水利重点县专项工程和农村河道疏浚工程等农田水利重点工程,努力提高水利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三是要加快防洪体系工程和丘陵山区抗旱工程建设,切实提高全市防洪和抗旱标准。

第7篇:农业农村工作的调研报告(大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我镇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期,也正处在加快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十二五”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我们必须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引领,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稳步推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转型跨越,推动我镇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一、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现状

我镇现有涉农办事处X个,共X个行政村,农户数XXXX户,农业人口XXXX人,耕地面积XXXX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XX个。近年来,我镇上下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业农村工作始终坚持上级党委、政府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推广特色产业种植,努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深入实施移民扶贫开发,健全完善民生保障机制,促进农民创业增收,农业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较好增长势头,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1、特色产业稳步发展。以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为主题,引导群众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节水设施农业,形成了以农家乐为主的特色产业。

2、农业产业标准化体系日渐完善。以基地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培育和发展大场大户,推动区域内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以狮山茶场客家风情园为代表,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生产,带动了周边XX多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直接解决了XXX多人的就业问题。XX年引进茶叶新品种黄金芽等优良品种在XX分场建立高产示范基地,目前基地面积XXX亩。

3、城乡一体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坚持高起点定位,以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为目标,以项目为抓手,农户参与为主体,社会帮扶为补充,以整组推进为主要形式,以合水分场试点村为突破,全面创新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道路铺筑,农村危旧房改造,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4、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推进。紧紧围绕实施“生态立镇”发展战略,扎实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狠抓措施落实,组织实施了林业特色产业、重点生态公益林、新农村绿化美化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全镇林业生态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5、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凸显。抢抓省、市全力支持移民扶贫开发项目实施的机遇,动员组织广大移民群众全力开展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呈现出统筹协调推进的良好局面。

二、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40%,农业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十分匮乏,尽管近几年全镇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农业本身还存在一些障碍性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结构因素。农业内部,种植业比重相对偏大;蔬菜、畜牧产业链条仍不够完善,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偏少、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而有的加工企业与基地联系不够紧密,尤其是畜牧业生产还缺乏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

2、市场因素。现有的农产品销售渠道还不畅,农产品在市场开发上还没有完全走出去,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仍然滞后,优质不优价的问题较为明显。

3、机制因素。在当前的双层经营体制上,土地过于分散,土地集约规模经营短期内还难以破题;农村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与农户、与基地衔接不够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仍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农民对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的需求。

4、资金因素。信贷政策不宽松,担保条件比较苛刻,贷款的投放面和投放额还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同时,能够争取上级扶持的农业项目较少,进入农业领域的社会资金和工商资本也比较少。

5、客观因素。近两年中央新政策的相继出台,在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一些现实的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表现在部分干部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新的变化,沿袭着传统的抓法,缺乏研究产品流通、研究市场、研究技术服务的本领;乡村组织原有职能在逐渐弱化,对农民的约束力较差,组织难度较大。

三、建议和对策

1、突出产业规模效益,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按照集中连片、节水示范、特色高效的要求,围绕农家乐特色产业,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引领、利益驱动、政府扶持、项目支撑、部门服务、龙头带动等措施,大力扶持推广以农家乐、农家客栈为主导产业,持续带动农民增收。

2、强化科技示范引领,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从人、财、物方面逐步加大对茶叶基地的支持力度,重点推广农业高效新品种、新技术,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充分发挥高效农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拓宽信息流通渠道,逐步开展专家咨询、技术指导、技术培训、质量监控、资源共享、产品交易等工作,推动农业萌生新的亮点、新的发展空间,逐步形成强势品牌。

3、持续推进扶贫开发,着力改善发展环境。按照项目做支撑、政策做保障、产业做龙头、基础做铺垫的要求,采取适当集中、连片开发、整村推进的模式,集中财力物力扶贫攻坚,把覆盖移民乡村、增加移民收入的产业开发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带动,推进移民乡村土地改良、基础设施建设、移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等重点工作,着力提高扶贫开发效益。

4、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全速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资源禀赋和区域比较优势,创新建立以政府为引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统筹投入、集中建设的新农村模式,加大农业和农村资源整合配置力度,集中力量打造连线成片的居民点改造精品亮点。实现农村人口向集镇、城镇的逐步转移。

5、加快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经济转型。深刻认识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改革作为扫除障碍、激发活力、推动发展的有效手段,不断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步伐,努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转型跨越。一是进一步完善配套田间工程,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全面提升农业节水水平。二是依托土地流转政策,健全土地流转程序,规范合同文本,完善土地流转作价评估、流转补偿、合同签证等管理制度,积极动员农民采取转让、转包、租赁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引进经营能力强、资金实力厚的种养大户根据当地发展要求进行产业开发,实行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经营,通过土地流转,由大场大户、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速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三是鼓励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就近吸纳部分富余劳动力,变农民为工人,实现农民的就地转移。

第8篇:农业农村工作调查报告

按照单位要求,就全县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调研,通过走访乡镇、村主要领导和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结合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农业农村工作调研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农村农村基本情况

全县辖8镇10乡1个城区街道办事处,共有农业人口19.9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0.2%,其中,贫困人口4.9万人,移民23769口人;全县共有林地面积190万亩,造林面积1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6%,居全省第四位、全市第二位;县内水资源总量3.241亿立方米,人均1300立方米;预计到2013年底,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29元,同比分别增长7%和13%。

二、2013年主要工作

(一)农业循环经济区初具规模。农业循环经济区以汤道河镇为中心,辐射、XX3个乡,截至目前,XX等项目均已投产,XX交易市场现已开工建设,XX专业市场已投入使用。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坚实步伐。2013年,全县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16个,完成投资13.5亿元。其中,能源利用、优质蜂蜜深加工、XX等项目均已投产营运;XX等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基本形成了一个产业一个龙头的生产格局,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了65%,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三)农业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林果基地,严格落实1000万元经济林奖补政策,全县共栽植果树635万株,其中板栗350万株、山楂125万株、苹果93万株、核桃60万株、梨2万株、采摘园5万株,建设100亩以上家庭果场30个、10亩以上家庭果园200个,建设采摘园15个、605亩、14万株。设施菌菜基地,大力实施1000万元设施菌菜贷款贴息政策,全县新民展设施菌菜大棚4000多亩,规模发展到8000亩,位居全市第二位。基他特色基地,新增蜂群3000箱,全县达到了1.2万箱;生猪栏40万头、年产水产品2万吨、中药材2万亩。

(四)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城区水源建设及峪耳崖供水工程现已投入使用,XX项目现正在进行土地平整等前期工作,XX防洪综合治理工程正在进行土地征占工作,总投资7500万元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和总投资1000万元的环省蔬菜项目正在做发展规划,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XX综合治理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均已完成,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1万亩;全力推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累计投入3500多万元,新建4个垃圾压缩转运站、500多个垃圾池,14个示范村均已完成四清四化任务。

(五)农业农村保持整体稳定。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攻坚战略,7000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认真落实好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和返迁移民劝返工作,保持移民整体稳定;全力抓好“三防”工作,全年未发生重特大火灾、水灾和疫情事故,农业农村保持整体稳定。

虽然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基地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大部分是以种养初级原材料为主,且以散户种植为主,规模化程度不高;全县共有农业龙头企业XX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仅X家,农业龙头企业少,农产品加工能力弱,示范带动能力不大;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健全,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有形和无形市场体系,农产品品牌少,只有两个著名商标,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薄弱,市场价格极不稳定。二是改革开放力度不大。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程度不深,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仅为4.5万亩,占全县农村耕地面积的23%;全县X大集团投资农业仅有3家,京企、央企等投资农业的还是空白,改革开放还需进一步加强。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电力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全县水浇地面积6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1.6%,林果产业基地有效灌溉面积22万亩,占全县经济林产业的25%,而且水电配套设施多数随着农业项目建设而建设,企业和种养大户发展受到限制,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四是农业融资十分困难。由于农业企业存在投资大、效益低、周期长、风险高等实际情况,多数企业家不愿投资农业,单靠农户自身的资本积累,很难筹建农业龙头企业,即使勉强投资建设,也只够前期建设,缺少流动资金,很难筹措资金保证正常运转,最终因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产业的民展。

二、下步工作思路及建议

(一)总体思路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统领,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发展高效、生态、富民产业为目标,优化特色种植业,规范规模养殖业,提升加工物流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形成“一主三特”产业格局和“三次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主要措施

为确保到2020年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立足于全县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大力实施“11335”工程(1个园区建设,1个主导产业、3个特色基地、3个重点工程、5个保障措施),全力推动农业农村工作顺利开展。

1、做大循环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区作为全县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战场,也是全县转型创新、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整合各项支农资金,打捆使用向循环经济区倾斜,强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区建设。一是做产业循环。大力发展一批型煤、木煤、有机肥和食用菌工厂化等产业项目,加大对农业农村秸杆、柴草、畜禽粪便及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缓解因发展产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压力;鼓励畜禽粪便和秸秆还田做肥,发展经济林和设施菌菜产业,建立畜禽养殖-沼气沼液-有机肥-林果和菌菜生产模式,建设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二是做基础设施。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打捆使用各项支农资金重点向园区内倾斜,突出抓好以水电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同时对新上的规模较大的农业加工企业,给予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三是做市场体系。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汤道河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打造成为全县最大的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积极组建农村经济人队伍,统一到县农牧局登记备案,按照销售量的大小给予奖励;鼓励发展网络市场,将农产品相关信息公布到网络上,通过网络强大的宣传平台,拓宽销售渠道,确保农民根本利益。

2、做强主导产业。全县共有板栗46.8万亩、3000万株,年产板栗2.6万吨,板栗产业是全县农业的主导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继续加大对板栗产业的扶持力度,做强板栗产业,将板栗打造成为全国板栗标准化栽植示范园区。一是做规模。加大板栗的栽植力度,在适宜板栗生长的地方应载尽载,免费提供苗木,并对100亩以上的给予水利配套和技术指导,力争基地规模达到65万亩。二是做质量。加大对原有板栗树的管理,引进先进的栽植、剪枝、施肥等技术,聘请国内有经验的果树专家进行现场指导,来格按照专家的指导意见和板栗种植操作规程进行管理,不断改良板栗品质,提高板栗的单产产量和板栗质量。三是做品牌。立足本县板栗基地是全国唯一一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依托神栗食品有限公司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板栗的科技研发力度,生产板栗系列产品,将神栗品牌打造成为全国驰名商标,神栗食品有限公司进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事业行列。同时加快推进板栗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挖掘板栗栽培及贸易史,筹建板栗博物馆和板栗资源圃,筹办板栗文化节,提高板栗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3、做优三大基地。根据全县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积极发展设施菌菜、特色林果和特色养殖三大基地建设。设施菌菜基地:适度发展食用菌产业,支持规模化生产和工厂化生产,提高对农村废弃秸秆、柴草的综合利用,减少对生态资源的破坏;鼓励发展草菇菌、栗蘑及设施蔬菜产业,加大对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和个人给予扶持,促进设施菌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特色林果基地:加大对苹果、山楂等林果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扩大富士、国光等苹果基地规模,恢复发展红星苹果基地;依托XX有限公司,积极发展山楂基地,加强管理,提高效益;鼓励规模发展桃、杏、李子、大枣等特色林果业,建设采摘园和观光园,增加果农收益。特色养殖业:规范发展生猪产业,严格控制规模养殖,并对原有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排污治污设施,确保环境达标;稳定发展水产品产业,规模控制在2万箱以内,严格控制饵料鱼生产,防止水环境破坏和水产品质量;适度发展绒山羊、肉牛、柴鸡等畜禽产业,严格实行舍饲圈养,防止破坏生态资源;鼓励发展养蜂产业,充公发挥御蜂园、蜂旺养蜂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强化种蜂培育,不断优化蜂蜜产量,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和蜂产品深加工,生产蜂胶、蜂王浆等系列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4、做实三大工程。为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不断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力做好农业龙头企业、生态治理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农业龙头企业工程:根据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少,加工能力薄弱,带动能力不强等实际情况,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基地规模扩张,农民增收致富。一方面,支持鼓励新上农业龙头企业,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科技含量高的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给予土地、税收、基础设施等最优惠政策,并在资金、贷款和贴息上给予扶持,尽快投产风效,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加大对原有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扩规模、提科技、做品牌等方面给予资金、贷款等扶持,做大做强产业规模,不断提高辐射带动能力。生态环境工程: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一是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按照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原则,结合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防沙治沙等项目,加大植树造林力度,鼓励规模化栽植经济林,积极发展家庭果园、果场,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农民收益;加强对损毁山体的复绿工作和补植工作,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二是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严格林木审批,坚决杜绝未批先用、少批多用现象;严击盗伐林木资源行为,全力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确保森林资源不受损害;加大宣传、支持力度,鼓励有实力的公司保护性开发都山原始森林,打造华北最大原始森林旅游圣地。三是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发展双孢菇、杏鲍菇、褐菇等工厂化生产和生物有机肥、洁净能源等项目,实现秸秆、柴草综合利用和废弃农作物、废弃菌棒、畜禽粪便等的回收利用,打造闭合式产业链条。四是全力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整合各项支农资金,以14个示范村为重点,以点带面,大力开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着重加强垃圾处理和长效机制建设,组建垃圾清理、转运队伍,实现日产日销,不断提高群众自主保护环境意识,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大力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以水利和电力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加大基础设施项目跑办力度,尤其加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省级科技示范园区重点县、防沙治沙等项目的跑办力度,不断提高水利设施服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规划,加大电力实施力度,提高农业发展电力保障能力。通过水利、电力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不能实施项目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种业大户给予水电等基础设施扶持力度,确保企业和种养大户用水、用电需求,促进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5、强化五项保障措施。一是强化规划引导。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先行的原则,抓紧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区发展规划和板栗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充公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稳步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快速科学发展。二是强化政策资金支持。按照每年产业化资金不低于1500万元、经济林1000万元和农村面貌发行提升1000万元的标准,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以后,根据全县财政收入情况,适当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促进农业农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逐步改善贫穷落后的面貌,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三是强化科技服务。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力度,支持神栗、康美、广盛居功能饮料等公司深入开展农企对接、农校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加大对产品的研发力度,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同时,发挥高等院校科技人才作用,对农民进行业务培训,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强化改革开放。不断加强改革开放力度,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全面推进金融制度改革,放大资金效应。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给予更为优惠的政策扶持,力争引进一批外资、京企、央企项目落户县城,提升企业经营水平。五是强化督导检查。加强对农业农村各项工作的督导检查,尤其是全县农业的重点项目,按照在建项目抓推进、新建项目抓开工、谋划项目抓跑办的原则,强化对乡镇和部门的考核力度,并给予奖惩,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个人能力的重要依据。

(三)几点建议

虽然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发展势头保持良好,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为确保农业农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做大农业贷款担保服务中心。今年农业贷款担保服务中心共注入本金2500万元,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担保贷款12500万元,解决了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资金难题,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农业贷款担保服务中心,放大了资金效应,为企业和种养大户提供了有力保障。按照省工信厅的规定,县级担保服务中心注册资金本金不低于5000万元。二是制定农村土地流转奖励政策。鼓励规模化种养,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效益和企业、种养大户创业热情,制定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奖励政策,按照流转土地面积给予奖励。三是加大争取项目和资金奖励。鼓励各级各部门和个人跑办项目、争取资金,建议制定争取项目和资金的奖励政策,年底兑现,激发跑办项目和争取资金的意识。

第9篇:农业与农村档案工作状况调研报告

为全面提高我县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水平,探索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服务“三农”的新途径,根据县委学科办《关于认真做好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工作的通知》精神,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县档案局局长李美萍带领县档案局有关业务人员,深入金马等乡镇及部分涉农单位,采取现场查看、征求单位领导意见、与基层档案人员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对我县当前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现状

xx县全县辖5镇3乡81个村委会486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档案部门和农、林、水、土、民政等涉农部门相互配合,全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成效显著:全县各乡镇机关档案室管理全部达到四星级以上等级标准;各乡镇涉农站所及村委会建档率达100%,其中已有5个社区和5个村委会档案室建设达到三星级等级标准;农村第二轮土地延包档案、土地经营权证补换发档案、农村税改档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等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档案全部规范建档,部分已接收进馆。

二、我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在管理体制、人员和设施设备的配备、经费落实、档案资源建设及建立档案工作长效机制方面还存在不足,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档案管理体制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农业农村档案难以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原有的档案工作体制不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乡镇作为一级政权组织,既有齐全的职能部门,还有村委会(社区)、站(所)等单位,但是乡镇作为一个立档单位,其在县档案馆中只有一个全宗,乡镇档案室作为综合档案室,必须集中管理乡镇各类档案。而事实上,乡镇各类档案无法做到综合管理,而只是保管乡镇党委、人大、政府、群团的文件材料,所辖站(所)等单位的档案都是分散在各站(所)管理,由各单位自行整理立卷保管,因而难以实现档案集中统一管理,使乡镇档案无法反映乡镇档案的全貌,阻碍了乡镇档案作用的发挥。

(二)农村基层档案意识淡薄。多数乡镇分管领导和档案人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相对到位,但多数村委会干部对档案工作知之甚少。受“就档案抓档案”、“重藏轻用”的传统思维影响,基层单位普遍只重视对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而没有把农业和农村档案与“三农”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联系起来,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档案的价值具有滞后性、潜在性和间接性,导致基层干部群众缺乏对农业和农村档案需求的迫切性,档案工作在他们心目中地位不重要,有的对档案还不甚了解。上述原因致使农业和农村档案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还显得内容单

一、服务不力。

(二)发展不平衡。乡镇与乡镇之间,站所与站所之间,村与村之间明显存在差异;乡镇档案工作明显好于村级档案工作。

(三)档案人员变动频繁、业务不熟练。目前,各乡镇档案人员均为兼职,档案人员由于兼职过多,不能专心从事档案工作。加之变动频繁,档案人员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难以得到提高,造成档案业务不熟,难以独立完成立卷归档工作任务,更不能从事对基层档案业务的指导工作。少数兼职档案人员甚至把档案工作当作一种额外工作,敬业精神不强,不能全身心地投身农业档案工作。

(四)设施设备难以满足安全保管需要。少数乡镇受办公用房的限制,没有专门的库房,综合档案室成为了杂物间;部分乡镇机关档案室缺少防盗、防火、防潮、防尘设备;少数乡镇档案室档案装具老化、数量不够,对档案安全保管极为不利。村民委员会档案保管条件更差,还存在无房无柜无设备现象,档案资料分散在个人抽屉里。

(五)归档整理和管理还不够科学。突出的表现在,一是收集不够齐全;二是整理不规范;三是重文书档案轻其他如图片、影像、实物等档案。

(六)现代化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5镇3乡虽然全部按要求统一安装了“南天档案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但目前还处于文书档案目录的录入阶段,部分档案人员对“南天”软件的操作还够熟练。多数乡镇现代化管理档案的工作仅仅是处于起步阶段,距原文数据库的建立还任重道远。村委会一级现代化管理档案工作几乎所有为零。此外,服务手段还不够健全,档案检索方法还比较原始。

(七)撤并乡镇档案迟迟未接收进馆。撤并乡镇档案的移交和接收制约因素较多,至今尚未接收进县档案馆,难以确保齐全、完整和不发生安全事故。

三、加强我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对策

针对以上我县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为推动档案工作切实有效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按照省委农办、省档案局、省民政厅、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各级档案部门、县属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正确认识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责任感,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实际,扎扎实实地做好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

(一)完善机制,统筹规划全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县档案行政部门要把做好为“三农”服务方面的档案工作当成档案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认真履行筹划、组织、管理、监督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职责,依法加强对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要讲究工作方法,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宏观指导与具体指导相结合。要针对我县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加强xx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意见》,要制定和出台《xx县村级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xx县村级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

(二)加强协作,促进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不断发展。档案部门、县属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新修订的《云南省档案条例》的有关规定,把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规划和计划中,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领导,把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在研究部署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同时,强调切实做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二是在下达有关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规划、计划和任务时,强调将工作中产生的文件材料收集归档;三是在检查新农村建设工作时,同步检查新农村建设文件材料的归档情况;四是要及时解决档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加大投入,改善档案工作条件,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健全机制,强化乡镇档案工作职能。乡镇档案工作是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各乡镇要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把档案工作列入本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有关部门的工作目标,与其它工作同布置、同检查;二是主要领导要经常过问、了解本乡镇档案工作情况,分管领导要落实责任,积极协调理顺关系,从人力、财力、物力上对档案工作给予支持;三是要创造条件,为乡镇档案室建设、村委会(社区)档案室建设解决好经费、库房、设施设备等各种实际问题;四是要保持专(兼)职档案人员的相对稳定,保证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履行乡镇档案的行政管理职能,做好对乡镇机关、基层站所、村委会(社区)档案的监督和指导工作。五是要注意收集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切身利益、农村政权建设、小城镇建设密切相关的文件材料。以服务为宗旨,依托乡镇综合档案室积极开展档案咨询、利用等服务,为农民查阅利用档案提供方便,为农业农村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四)整体推进,全面完成村级建档升星级工作。村委会(社区)建档工作是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直接责任主体,也是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一是各村委会(社区)文书要担负起兼职档案人员的工作职责,具体负责本行政村形成的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工作;二是各村委会(社区)要积极筹措档案工作必须的经费,有条件的要设立档案室,条件好的要建成档案、图书、资料、科技信息合一的综合档案室,条件有限的至少要有一组档案箱柜,确保档案的安全保管。三是要以档案管理升星级工作进一步促进村级档案的规范管理。已完成升星级验收的要进一步查缺补漏,做好巩固提高工作,在安全保管、提供利用、搞好服务上下功夫;还未开展升星级工作的,要按照年初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签订的目标责任书要求,按时按质完成升星级验收工作。各村委会(社区)要建立健全归档、保管、借阅、移交制度,并执行到位,维护集体和村民的利益。村委会换届时,有关人员应进行档案移交,履行交接签字手续,不得将档案资料据为己有或销毁。行政村撤销、合并时,应明确档案的归属与流向,防止档案流失。四是要注重加大农村基层党群工作、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村务工作、农业生产活动、土地山林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建设等活动中产生的各类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力度,并按时整理归档,丰富农村档案信息资源。

(五)加强指导,提高农业农村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一是要创新服务机制。档案部门要按照“农业和农村工作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服务到哪里”的总体要求,抓住新农村建设中的关键任务,结合实际,找准档案工作的切入点,制定出适应本地区特点的具有长期指导意义的规划,并不断去发展和完善;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利用广播、会议、宣传栏、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大《档案法》、《云南省档案条例》等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乡镇、村干部及农民的档案意识;要加快农村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增强“三农”档案工作的公共服务能力,逐步使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由乡镇、村委会建档工作向整个农村经济社会档案工作转变,实现“三农”档案领域的拓展。二是要加强督查指导。要针对乡镇、村委会(社区)基层档案人员兼职多、变动频繁等特点,以通俗简明实用、因地制宜的方法,采取专题培训和集中辅导的形式,以乡镇为单位,集中或分片辅导各村档案人员整理档案,提高农村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要将乡镇和村委会(社区)档案管理情况纳入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的内容进行检查,推动乡镇和村委会(社区)规范建档,保证乡镇和村委会(社区)档案工作的连续性和长效性。三是要培育推广典型。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典型,及时总结推广;要进一步强化乡镇机关档案管理职能,重视抓好撤并乡镇的档案移交工作;要建立村级档案管理示范点,引导带动其它村建档;要建立和完善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联系点,及时了解掌握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新动向,指导和推动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开展。四是要建立农村民生档案。要结合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切实做好新兴农业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无公害农产品、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活动产生的文件材料、科技资料和特殊载体(录音、录像、照片、电子文件)资料的归档和利用工作。加强对行业协会、经济联社、专业合作社、规模种植(养殖)户等新经济组织的建档及开发利用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生产和管理中的作用。

总之,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是一项复杂、难度大的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制约因素多,存在意识、体制、人才、资金等诸多历史和现实问题。只有想方设法多方配合,采取一切有效途径和方法,克服重重困难,才能进一步做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上一篇:营销策略对消费行为的下一篇:消毒供应室无菌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