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22-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浅论银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

摘 要: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枢纽地位,建立健全银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对于防范控制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我国银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银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银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股指期货

1995年2月,英国巴林银行派驻新加坡的交易员尼克·里森大量购买日本日经股票指数期货,结果导致巴林银行亏损14亿美元,而当时整个巴林银行的资本和储备金只有8.6亿美元。这家具有230多年历史、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89位的银行就此轰然倒闭,荷兰国际集团最终以1英镑价格收购巴林银行。这一消息在国际金融界引起了强烈震动。1996年6月,时任日本住友商事有色金属部部长的滨中泰男被曝在伦敦金属交易所非法进行铜期货交易案件,给公司造成26亿美元损失;2006年3月至4月,美国对冲基金公司Amaranth首席交易员试图操控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天然气期货价格,最终致使公司损失66亿美元。法国兴业银行在2008年1月曝出巨额交易欺诈丑闻。一个名叫杰罗姆·科维尔的股指期货交易员在两年时间里违规进行了500亿欧元的期货交易,给法国兴业银行带来49亿欧元的损失(注:来源:证券日报-创业周刊,2008年2月1日。)。这起交易欺诈案再一次震惊了全球金融界。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从历次发生的案例看来,仿佛历史老是在重演,而每一次都给了人们惨重的教训。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越来越成为考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行业社会体系建设、综合管理能力、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等各方面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的银行业,如何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保证迅速高效应对突发事件,减少风险损失,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我国银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银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现状

银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指针对银行突发事件而采取的控制事故发展的方法和程序、采取止损行动的步骤和纲领,预先做出科学而有效的计划和安排。[1]应急预案体系就是针对不同机构部门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制定的系统的预案的总体。

我国银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起步比较晚。中国人民银行于2003年底才着手研究金融相关领域应急机制建设问题,陆续制定了十余项主要业务领域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发行库、发行基金调运和供应危机处置预案》、《国库业务系统突发事件处置预案》等部门预案相继得以试行,2005年8月4日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将人民银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评估、培训、宣传和演练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

(二)我国银行突发事件预案体系存在的问题

1.整体质量不高,部分预案设计不科学,难以真正有效应对处置危机。目前大部分应急预案都是先由上级部门机构制定,然后以下各级逐级附和,从上至下内容大同小异,有的只是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没有突出各级预案自身的特点和重点。[2]有的预案虽然从形式上看比较完整,但组织体系复杂,职责分工不明确,处置环节过多,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与基层实际操作结合不够紧密,不利于高效处置突发事件。

2.结构不尽合理。现有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结构还不尽合理,一是预案覆盖面窄,还存在许多空白需要弥补。现有预案主要是针对我国银行发生过的重大突发事件制定的,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立,各种金融风险剧增,而我国还没有健全的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控机制,缺少处理衍生品欺诈交易事件的经验和相应的应急预案,因此,应尽快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来填补此项空白。二是各部门预案之间不完全协调,上下级预案之间衔接还不紧密,没有做到环环相扣,实际操作过程可能出现脱节现象,从而延误突发事件的及时有效处理。

3.应急预案流于形式,没有形成定期评估、培训、演习和更新相结合的模式。应急预案培训基本上是“纸上谈兵”,没有配合演练,即使演练也很不到位,目前绝大多数银行机构都没有很好地组织人员培训和开展演练,这样就很难保证预案实施效果。[3]

二、法国兴业银行巨额交易欺诈事件对我国的警示

对于中国金融界来说,法国兴业银行发生的交易欺诈案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完善内控机制的思考,其成功的应急处理经验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一)法国兴业银行巨额交易欺诈事件介绍

作为衍生品市场的领头羊,法国兴业银行拥有严密的风险管理体系。从组织架构上看,法国兴业集团主要通过风险管理部、内审部和稽核部全盘管理各类风险。此外,直接向董事会汇报的审计委员会由4个人组成,其中3个独立董事负责风险控制,还有许多员工担当“内部警察”的角色。遗憾的是,交易欺诈案还是发生了,这说明其严密的风险管理体系仍然存在漏洞,另一方面也说明即使风险管理体系再严密,风险事件还是有可能发生,不能抱有突发事件不会发生的侥幸心理。

法国兴业银行发现欺诈交易后采取了一系列及时高效的应急处理措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一是法国兴业银行在事发后六日内保持信息的绝对机密,以免引起市场恐慌,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同时也为应急处理争取更多的时间。二是将违规期货交易头寸迅速平仓,从而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三是立即履行向监管机构报告的职责,及时取得央行的支持。四是选择适当时机主动公开披露有关信息,以示公司诚信,并由董事会和管理层出面向投资人和客户做出公开说明,以取得谅解和信任。五是立即落实责任并向责任人提出诉讼。六是紧急实施55亿欧元的连带优先认购股权的资本充实方案,预期可将一级资本充足率提升至8%。七是还按计划实施了对俄罗斯Rosbank多数股权的收购,力挽持续下泄的市场信心。2008年1月21日法国兴业银行迅速平仓作弊交易员聚敛的股票衍生品头寸,最终导致49亿欧元的损失。其首席执行官博敦表示,若不是迅速采取行动,所酿成的损失可能会是现在的十倍。法国兴业银行的一系列举措足以证明它是一家在应急管理方面有着成熟经验、训练有素的机构。

相比之下,当年巴林银行在应急处理上就逊色得多,巴林银行公布其衍生品交易巨亏后,居然仍未及时完成平仓工作,这无异于把自身不断扩大的“创伤”暴露在外界目光下,引诱其他金融机构分食弱者,结果导致损失剧增。

(二)法国兴业银行应对巨额交易欺诈事件对我国的启示

以上案例分析给了我们重要的警示:做好应急处理工作对遭受损失的金融机构的生死存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杠杆极高的衍生品交易中,斩仓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遭遇亏损的金融机构成功逃生的几率。

我国衍生品市场还很不发达,尤其是金融衍生品市场还处于筹建的初级阶段,有关衍生品交易的管理制度还不健全,衍生品交易管理经验相当欠缺。目前,有的中资银行违规经营、私设账外账的问题和科维尔和里森通过做假账拆东墙补西墙、一赌到底的违规做法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为了防止类似的交易欺诈案给我国的银行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在完善衍生品交易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必须加紧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尽快完善银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充分准备。具体而言,一项针对衍生品交易欺诈事件的应急预案,应具有严密的亏损控制和善后程序,应包括如下关键内容:一是要选择适当时机和方式披露有关信息,信息披露的方式和时间对市场情绪波动具有重要影响;二是要尽快谋求平仓,在杠杆极高的衍生品交易中,斩仓时间是决定遭遇亏损的金融机构能否成功逃生的关键因素;三是要协调部门应急工作和寻求其它补救措施;四是建议要科学安排应急处理程序以求及时高效化解危机。

三、完善我国银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议

(一)应急预案体系的设定应科学合理

1.应急预案应包含灵敏的预警机制。预防和预警机制是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科学的预案应建立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突发事件预警系统,设置风险预警线,通过检测相关变量和指标,根据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内部审计及其他渠道所获取的信息,及时对各个分支机构的风险状况做出判断,使用设定的警戒线和参考发生概率,根据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预警事件的类别、等级,准确及时地预警突发事件,为进一步实施分级响应的预防或处置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应急预案应保证信息报告、指挥系统通畅高效。通畅高效的报告、指挥系统对于及时有效地控制事态、减少损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报告及时准确是指挥得当的前提,要使得信息报告准确及时就必须建立健全的报告机制,要打破权力级别的限制,不能采用逐层汇报、逐层反馈的长链条式的报告机制,一切应以应急救急为中心,保证信息报告程序简单、明确。[4]而信息报告和指挥系统又必须建立在畅通的通讯系统基础上,若通讯不能保持畅通,信息就不能高效传达,应急预案必然难以迅速启动,这样就会贻误战机。因此,务必配置高质量的通讯设备以确保联系通畅、指挥得当、增援及时,确保应急工作按预案有序地开展。

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除了体现在预防预警机制、信息报告、应急指挥等方面外,事后的恢复重建以及调查评估等运行机制的设置也应具有科学性。为保证所制定预案的科学性,银行可通过聘请外部专家、机构参与制定和论证。

(二)应急预案体系的设定应具体实用

一项预案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它的实用性,而实用性则表现为形式的简明准确、内容的具体严谨。这就要求预案的文字应简明准确,有简单易查的目录、醒目的编号,形式上便于查找,各项内容都应严密周全,因为任何细节上的疏漏都可能造成实际应用时难以操作或不可操作。只有认真做好预案实施的各类准备工作,才能在事件发生时迅速地反应和正确地处置。因此,预案的准确和具体是保证可操作性的关键。在注重细节方面,国际上一些一流银行的做法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如事件发生后的撤离方案,集合地点,人员财产损失报告方式,重要印鉴、密码和业务数据的备份、存放要求,事件发生后接待客户询问、主动联络客户的分工等等,这些危机应对措施对迅速恢复经营所必需的各式业务表格、工作单样本等等,都作了清晰明了的规定。为保证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有的银行还明确规定,在应急过程中,如已连续工作12小时,必须强制休息8小时。

(三)优化银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结构

银行应急预案体系一般应包括总体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内部应急预案、分支机构预案等几个层次。其中总体应急预案应确定银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指挥体系、操作指南以及与应急处置相关的主要原则、标准和程序等;专项应急预案主要是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是银行体系各有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突发事件制定的预案;内部应急预案应针对各自机关内部工作制定;各分支行还应根据自身应急处置机制建设的需要,制定与上级单位应急预案相衔接的上级预案的分预案、子预案及次级预案等。

要优化应急预案体系结构,一是要保证各部门上下级预案体系逻辑上的一致性、结构的完备性和管理上的协调性;二是要实现条块结合、资源整合,实现信息共享,各级预案体系应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资源优势。

(四)对预案体系要实施定期评估、培训、演习和更新

应急预案应该是一项坚持不懈、常抓不放的工作,应定期对其进行评估,并制定培训、演习计划,定期演习,评战结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应对和指挥水平。尤其是对于新员工或新近轮岗的员工,更要形成制度来确保其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和熟悉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同时,对工作中发生变更的事项,凡是涉及应急预案的,责任务必落实到人,在预案中得到及时更新,才能保证预案的有效性。例如预案中涉及到的联络清单就需要保持及时更新、真实有效。[5]另外,日常还应在人力资源、财力保障、物资保障和通信保障等各方面随时做好应急处置的准备。只有坚持演练、培训和及时更新,不断完善,常抓不懈,在紧急情况发生时,才能使每一位相关人员把正确的方法变成直接的反应,从容应对,处乱不惊,从而把损失降到最低。

总之,我们不仅要扎扎实实地构筑好严密的“防火墙”,同时还要做好充分的应急准备工作,本着对国家金融安全负责的态度,制定出科学、实用的预案,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高质量地做好应急工作,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蕊.浅议健全中央银行应急管理机制[J].福建金融,2006,(10).

[2] 黄国平.当前基层金融机构应急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武汉金融,2006,(2).

[3] 张红.金融突发事件与应急机制研究[J].浙江金融,2006,(6).

[4] 梁山,严青.建立高效灵敏应急机制 切实维护金融秩序稳定[J].南方金融》,2003,(3).

[5] 王健,毛建平.对基层人民银行应急管理的思考[J].西南金融,2007,(12).

作者:吴 靓

第2篇:化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预案编制研究

摘要: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下,化工企业呈现出集中园区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整合资源配置和便于安全管理。但也给环境污染风险防范赋予新的挑战。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在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预案中对优化流程,加强个人防护,提升后勤保障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环境应急监测预案;突发环境事件;个人防护;后勤保障

Key word:Environmental emergency monitoring plan; Emergency environmental events; Personal protection; Logistics support

随着我国化工产业的发展,集中园区化的优势愈加明显。化工产业的联合优化了产业布局与资源配置,但增加了园区内的风险源,因此引起的突发性环境事故屡见不鲜。由于突发事件的难以预见性,造成的环境污染带有连锁性,监测环境的危险性、监测任务的复杂性等特点,对环境监测人员与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1 环境应急监测的重要作用

环境应急监测是指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紧急情况下,为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情况而进行的环境监测。据《2015年环境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发生突发环境事件330次,涉及到经济损失,社会稳定,民生安全等问题。而环境应急监测是处理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关键环节之一,可探明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和范围以及污染发展趋势,及时准确的监测数据能为决策部门科学地评价污染事故、控制污染扩散、制定污染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2]。为了提高事故应急监测能力、适应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处置的需要,制定环境监测应急预案是确保顺利实施应急监测任务的重要保证。

2 建立环境应急监测预案

2.1 整合环境风险物质

化工园区存在大量的环境风险物质,以企业为单位,建立一企一档,根据《危险化学品分类信息表》(2015)对风险物质所处的作业场所进行整理。以下表为例:

基于上述表格,确定园区主要污染排放企业及其排放特征,结合在线采样分析技术对各企业进行针对性的排放源谱特征解析。明确每家企业的重点预警监测因子和园区重点风险源管控企业。以便在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能够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应急监测。

2.2 明确应急组织架构

以監测站人员为主,事先组建应急监测小组,分别有监测指挥组,应急采样组,实验分析组,后勤协调组。明确各组负责人职责与分工,以应对突发环境应急事件。兼顾到人员的流动性,做好备选方案加以应对。建立环境应急监测专家库,在突发环境事件中参与应急监测方案的制定,研究分析现场监测数据和污染情况,为应急决策提供咨询或建议。建立环境应急监测资料库,包含应急监测预案、采样分析方法、报送数据表格、设备说明书和校准记录、案例分析记录等,同时做好资料的实时更新。

2.3 优化数据的报送流程

后勤协调组负责整合监测数据,向指挥组报送数据,畅通报送渠道,优化报送程序。整合数据可调用在监测资料库事先整理好的表格,根据实际污染情况、监测方案调整表格内容。以时间为纵坐标轴,以采样点数、监测点位报送、批次量作为横坐标,结合专家对数据的评估与建议进行报送。

优化数据传输设备,确保报送数据的实时性和有效性。针对现场情况,设立临时数据汇总中心,结合电子信息设备如便携式电脑、无线网卡、USP电源,实时推送监测信息。

2.4 应急监测仪器的挑选原则与日常维护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以下称《技术规范》),应急监测可分为现场便携式监测与实验室监测,其中现场监测包括便携式分析仪与应急监测车。

便携式分析仪应具备以下原则:(1)携带方便易操作;(2)分析快速,检测范围广,抗干扰强;(3)分析结果直观,能与实验室分析结果对接,具有普适性。应急监测车应配备卫星传输系统、照明系统、供电系统、充足的水、气以应对现场监测所需的条件,在恶劣条件下提供稳定作业场所。

应急设备的日常维护,要建立设备档案管理,施行一物一档,档案包括设备名称、型号、出厂编号、厂家联系方式、使用期限、维护校准记录。定期保养设备要落实到具体人员并进行定期检查。

2.5 保障人员安全的措施

由于环境应急监测的特殊性与危险性,做好人员的安全防护是开展应急监测行动的基础。以消防员的安全防护为参照,建立环境监测人员安全防护系统。其定义是监测人员从事采样、监测活动中,由监测人员随身携带并能为自身安全和职业健康提供保障的装备及其管理和所有方式方法的总称。[]

2.5.1 安全防护的三大基础装备

人员安全防护应包含三大基础装备:(1)环境预警装备。主要起到实时监控外部环境,预警监测人员的作用。如易燃易爆气体报警装置,辐射计量仪等。(2)个体防护装备,保护监测人员人身安全。如特殊型防护服(手套,胶靴)、各类防毒面具、空气呼吸器、多功能安全头盔、应急照明灯等。(3)通讯记录装备,能实时保持与指挥中心的联系,记录现场污染情况。如防爆对讲机,防爆相机等。

应急监测人员一旦进入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就必须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未经现场指挥或警戒人员许可,不应进入事故现场进行监测采样。

2.5.2 加强安全教育

在事故现场,监测人员往往对应急事故性质、危害程度、可能出现的应急突发情况了解不充分,个人安全防范意识不足,缺乏应急避险技能,更多只注重应急响应的快速性,导致个人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存在监测人员的安全隐患。因此应定期开展个人安全防护教育,加强应急采样监测模拟实战训练,着重进行突发环境事件案例分析,切实提高监测人员的安全意识,正确处理好应急响应与自身安防的关系,保障好自身的安全[4]。

2.5.3 规范个人安全防护装备管理

规范的装备管理是保障安全防护系统效能的必要条件。首先做好安防装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其次开展使用培训,既有利于装备性能稳定性,又能提高人员装备的熟练度。建全安防装备的领用、维护、保养、报废等管理制度,及时更新过期的安防装备,确保安防系统中各组件的完整性[4]。

2.5.4 强化防护训练

开展应急监测模拟实战训练是正确使用个人安防装备,实现安全防护系统性的前提条件。定期开展安全防护装备的培训讲座,加大安全防护装备的训练力度,模拟特定条件下的采样监测训练,强化防护器材装备操作的应用场景训练,使监测人员切实做到了解安全知识、掌握性能参数、精通应用操作,将安全防护训练纳入日常工作中[4]。

2.6 切实提升应急监测实战能力

应急环境监测区别于实验室常规的监测分析,应急监测不仅要求监测速度要快,项目要全、数据要准,而且要根据事故发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分析要素,按水、气、土壤、溢油、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要素中的无机物、有机物及生物毒性逐一甄别,同时重点关注对饮用水水源地、人群活动区域的空气、农田土壤等敏感区域的影响。结合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数据,遵循《技术规范》的布点原则,确定采样监测点位。另外监测工作中要时刻保持与应急指挥中心的联系,以应对突发情况便于及时调整。

通过开展定期的应急演练,演练结束后进行评估总结,从预案的可行性,人员的应急能力,设备的熟练程度等方面优化监测工作流程。确保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的及时响应,提高应急监测实战水平。

以下为应急监测工作流程表:

2.7 应急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

监测数据的有效性是环境监测的生命线[3]。应急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包括日常管理与现场监测。日常管理包括应急监测预案的合理性、监测人员培训、设备性能核查、检测方法和试剂的有效性、实验记录的完整性,并以此来保障监测数据的质量。现场监测包括应急方案的可行性、现场采样和检测的规范化、实验室分析数据的质量控制 [4]。

2.8 应急监测的后勤保障

要充分认识到后勤保障的重要性,建立起后勤保障渠道,完善后勤物资管理,协调应急情况下的物资调度,供应包括但不限于饮用水、便携式高热量食物、保暖防护、急救医护用品、应急电源等。通过同社会力量的合作,提供如快餐、汽车修理、汽油供应、医疗急救等服务。同时要定期走访,更新后勤保障清单,确保后勤物资服务的有效性。

2.9 探索第三方监测力量的有效补充

根据事故发生的危险性和危害性,评估事故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探索寻求第三方监测力量的合作与补充。如就近挑选有资质的第三方监测机构,签订战略协议和保密协议,更好、更快地完成应急事故下的环境监测任务,结合社会资源,优化监测力量的布局。

3 结语

针对于危险化学品种类多、数量大、差异化等问题所带来环境风险的挑战,尤其是近年来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频发,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任重道远。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环境应急监测预案,有利于监测部门全方位、多环节发展完善应急监测技术,提升环境应急监测能力,确保突发环境事故时的快速响应,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数据支撑,为公众了解事故中的环境污染情况提供准确的环境监测信息。

参考文献

[1]刀谞,滕恩江,吕怡兵,陈烨,阴琨,高愈霄,加那尔别克·西里甫汗.我国环境应急监测技术方法和装备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环境监测,2013,29(04):169-175.

[2]傅晓钦,胡迪峰,翁燕波,et al.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研究进展[J].中国环境监测,2012,28(1):107-109.

[3]张妮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实例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8,30(3):174-174.

[4]吴志强,张玉升,杜春发.浅谈消防员个人安全防护系统建设[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29(5):423-425.

[5]边归国.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J].中国应急管理,2008(1):43-45.

[6]边归国,肖毓铨.化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的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6(2).

[7]杨秋贤.论监测数据质量的系统控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12):97-98.

[8]刘卫红.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08,24(1).

收稿日期:2019-05-23

作者簡介:张嘉宏,男,汉族,研究方向为环境应急与预警平台。

作者:张嘉宏

第3篇:浅析建筑施工企业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管理

【摘 要】建筑业作为一种高危行业,安全事故频发是令所有人头痛的问题。近年来,国家致力于安全事故的防范和控制,我国建筑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安全生产形势总体比较平稳,但是建筑施工事故伤亡总数和事故发生频度都没有明显下降,部分地区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文章主要从建筑施工危险源的识别、评价以及建筑施工企业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管理两方面来分析了如何进行建筑施工企业的突发安全事件管理。

【关键词】建筑施工;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管理

1.建筑施工危险源的识别、评价

1.1建筑施工危险源的识别

建筑施工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是建立应急体系和编制应急预案所必需的基础信息,通过对建筑施工危险源进行识别,力争从小的危险源中发现大的危机,避免其发展演化为突发安全事件,并对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评价,对有可能演化为大的突发安全事件的危险源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加强重点检测,并制定应急预案。建筑施工危险源识别是指从施工生产活动中,识别出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物质损失、施工作业环境破坏、相邻建筑物移位等意外的潜在不安全因素,并判定其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事故直接原因及其过程。在危险源识别过程中要借助于一些技术和工具,这不但会提高识别效率,而且可以规范操作、不易产生遗漏。危险源识别技术和工具主要有Delphi法、情景预测法、头脑风暴法、安全检查法、分解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图解法等方法。在危险源识别过程中,可结合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这些技术和工具[1]。

1.2建筑施工危险源的评价

建筑施工风险源被识别后,要进行脆弱性分析,以确定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哪些地方容易受到破坏,最终提供这些信息:受事故严重影响的区域;预计位于脆弱带中的人员数量、工种以及可能波及的外部人员情况,如居民等;可能遭受的财产破坏,包括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等: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在进行脆弱性分析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评价事故发生时,对施工现场及周边造成破坏或伤害的可能性,以及可能导致的实际破坏或伤害程度,以确定风险源的严重性,否则无法为安全风险管理以及应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决策层要高度重视建筑施工危险源的分级评价。为了使分值尽量客观,减少主观方面的影响,参加评价的人员除项目决策人员、现场施工安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现场操作人员,还应请项目外部人员参加,如建设单位管理人员、监理人员以及相关专家等。

1.3建筑施工重大危险源信息库的建立

建立建筑施工重大危险源信息库不仅有利于企业应用和分析信息,而且为今后的应急管理设立了良好的信息平台,使企业对项目的进展作出正确的预见。重大危险源信息库也是一种应急防范的良好方式,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对项目的内外环境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便于从危险源识别和评估分析的结果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组织的机制和施工人员的不良行为。通过提高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的能力来消除突发安全事件生长的土壤,这也正是应急管理所要实现的最根本目标[2]。

2.建筑施工企业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政府和企业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它是在辨识和评估潜在重大危险、事故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及事故后果及影响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对应急机构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物质、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等方面预先做出的具体安排。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的应急基础,开展应急救援的“底线”。它明确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使应急准备和应急管理不再无据可依、无章可循,有利于培训和演习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降低事故后果[3]。

建筑施工企业应急预案的编制必须基于工程项目风险分析的结果、企业应急资源的需求和现状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此外,预案编制时应充分收集和参阅己有的应急预案,以减少工作量和避免应急预案的重复和交叉,并确保与其他相关应急预案的协调和一致。通常,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成立预案编制小组。施工现场重大安全事件的应急救援行动涉及不同部门、不同专业领域的应急各方,因此需要建筑施工企业组织一个专门的预案编制小组,统一组织施工现场有关部门和企业有关部门制定应急预案。第二,进行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风险识别应分析本地区的地理、气象等自然条件,施工对象、施工方法等的具体情况,总结本地区、本企业以及建筑行业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重大事故,将其分门别类,每种类型分成不同级别,分析这些事故灾难的机理,明确影响这些事故灾难的因素有哪些,最终识别出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灾难。施工现场风险评估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重大事故灾难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发生时对施工现场及周边可能导致的实际破坏或伤害程度,来确定是否要进行相应的应急准备。第三,具体措施的制定根据前面分析的结果,针对突发事件涉及具体的应对措施,这些措施可以采用标准操作,也可以采用建议形式。第四,应急机构及其人员职责的确定预案编制过程中,人员职责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启动预案时,不同的环节或方面需要不同的人员去执行和实施。明确人员职责是成功实行应急救援活动的重要保证。第五,应急能力评估依据危险分析的结果,对己有的应急资源和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包括企业及施工现场应急资源的评估,明确应急救援的需求和不足。应急资源包括应急人员、应急设施和设备、装备和物资等;应急能力包括人员的技术、经验和接受的培训等。应急资源和应急能力将直接影响应急行动的快速有效性。预案制定时应当在评价与潜在危险相适应的应急能力的基础上,选择最现实、最有效的应急策略。第六,评审与发布为保证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施工现场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必须经过评审,可以由项目部及施工企业组织进行内部评审,专业性较强的应急预案还应组织有关专家评审,必要时请地方政府有关应急机构进行评审。应急预案经评审通过后,要履行批准手续,按有关程序进行正式发布和备案。第七,演练与调整应急预案经批准发布后,应急机构应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应急演习和训练,从中查找问题并加以改进,提高预案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演习应急预案是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应急预案的演习或实施过程中,通过参与者的信息反馈,及时对预案进行调整与修改是非常重要的,对演习过程中发现的任何一个小环节上出现的问题都要认真对待,因为小的失误也可能导致整个应急预案在实际运用中失败。施工现场在各个时期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危险源的状况会有所改变,人员也经常调整,因此也需要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定与修改[4]。

【参考文献】

[1]王兰宇.常见建筑风险的防范[J].科技资讯,2006,14.

[2]王红星.建设工程风险管理[J].安徽建筑,2007,6.

[3]李乐. 建筑企业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的探讨[J].知识经济,2010, 4.

[4]姜国庆.浅谈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9,11.

作者:莫艺

第4篇: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SOP-A/AQ/13/0521/

5文件内容:

一、目的----------------2

二、适用范围------------2

三、职责----------------2

四、内容----------------2

五、相关记录清单 -------4

六、历史修订记录和原因---- ----------------------------4

七、附录----------------

5【目的】为了预防和控制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特制定本程序。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区内有可能发生的火灾、泄漏、爆炸事故以及生产异常、洪水等引起的紧急情况。

【职责】

1.安全部负责组织制定应急预案。

2.管理者代表负责应急现场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工作。各部门负责制定本部门的应急预案。

3.安全部负责定期对义务消防队进行安全防火技能培训和组织消防演习,发生火灾时组织救护工作;定期对负责安全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检查验收安全工作,发生紧急情况时,组织处理工作。

4.生产部负责与消防、医疗等单位进行紧急联系,并制定生产应急和响应措施。

5.总务部负责事故现场的人员抢救工作。

6.安全部和各部门义务消防队员组成公司灭火抢险工作组。

【内容】

1.应急准备

1.1.公司成立应急准备领导小组,由总经理担任组长,主管安全副总经理、安全部经理担任副组长,组员由安保部、生产部经理总务部经理、消防队队长、环保部经理各车间主任等部门的负责人组成。

1.2.事故易发单位(车间、危险品仓库、排污池„)成立应急队伍,并落实应急措施。

1.3.安全部负责健全包括消防队、医院等单位,以及公司各相关部门的联络表,并与消防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保持联络以获取安全方面的相关资讯。

1.4.各职能部门及生产车间根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结果以及以往事故、事件和紧急情况的经验,确定潜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计划,报安全部审批后备案。我公司的应急预案主要针对:化学品的泄漏、火灾、爆炸等。

2.应急计划的内容要求:

2.1.组织领导与职责分工;

2.2.应急期间特定作用人员名单;

2.3.疏散程序;

2.4.危险物质识别和放置及所要求的应急措施;

2.5.内、外部的联系(如电话、警铃等);

2.6.事故场所应配备的应急设施;

2.7.发生事故和紧急情况时,应采取的有效措施和相关人员的应急措施;

2.8.与外界和公众的沟通。

2.9.至关重要的记录和设备的保护。

2.10.由安全部负责组建“应急情况抢险小组”,应急办公室白班设在安保部,中夜班设在生产技术部调度室。

2.11.由安全部统一为各职能部门和车间配备充足的应急设备设施,各部门和车间指定专人对应急设备设施进行维护和检测,确保其持续有效。

2.12.应急情况下的信息传递由安全部按照《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中相关条款执行。

2.13.火灾爆炸的预防,由安全部按照《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执行。

2.14.安全部制定全公司《灭火应急预案》、《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预案》。

2.15.各部门制定本部门的《灭火应急预案》、《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预案》。

2.16.公司应根据应急计划对相关人员进行应急培训,使员工掌握必要的应急知识。具备条件时应定期对应急计划进行试验或模拟演习,全公司性的应急预案演练由安保部负责演习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记录。应急计划修改后,有关人员应重新培训。

3.应急响应

3.2.1.发生紧急情况时,应首先确保人身安全,组织人员迅速撤离现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尽可能的减少伴随的事故影响。

3.2.2.立即进行信息交流,通报紧急情况。现场操作人员或值班人员要立即通知主管领导并上报公司主管部门。

3.2.2.1.应急联络电话:

火警:86601

19、8119急救:120匪警:110总务部医务室:88622614631

42.2.2.2.报警时应简短、明了,必须包括以下信息:

a).发生紧急情况的单位、地址、地点;

b).事故简要情况;

c).报告人姓名、联系电话。

2.2.3.事故单位报警后,应派出有关人员在路口接应。

2.2.4.公司主管部门人员接到紧急情况报告后要立即赶赴现场,成立现场应急指挥小组,组织进行抢救、控制事态发展。

2.2.5.事故事件发生部门负责人应尽快向管理者代表报告事故、事件内容及实施应急情况的效果。

2.2.6.在紧急情况有可能对外部造成影响时,应及时通报可能受影响的单位和个人,并与上级有关部门取得联系,报告事故的状况及有关措施。

2.2.7.事故和紧急情况发生后,由安保部负责汇总情况报告,并对本程序进行评审,必要时予以修订。

4.检查和培训

4.1.检查

应急场所工作人员在工作开始前和结束后,均应进行检查。部门领导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相应区域进行检查,重大活动和重大节假日前组织专项检查,对检查出的隐患,督促有关部门限期整改。

4.2.培训

对应急场所工作人员应进行岗位应急知识和防火知识、灭火知识教育。义务消防员每年由质量安全部处组织进行一次消防培训,并做好“应急准备和响应计划演练记录”。

5.应急准备及响应程序和应急计划的定期评审和修订

一般每年年总结时和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各部门除按《事故、事件管理程序》、《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进行调查分析处理外,各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及应急计划进行一次评审,必要时进行修订,以完善程序,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再次发生。程序和应急计划的修订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

【相关文件、记录】

1.文件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

《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程序》

《灭火应急预案》

《防汛抢险预案》

2.记录

《应急预案演练记录》

【历史修订记录和原因】

【附录】

附录一《应急预案演练记录》

应急预案演练记录

编号: JL/AQ/008(00)

第5篇: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提高公司保障生产经营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员工的生命健康安全,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和企业稳定,促进和谐企业建设,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 本预案适用于公司负责或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本预案指导公司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第三条 本预案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企业安全和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突发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一)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二)事故灾难。主要包括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核与辐射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三)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等。 (四)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

各类突发事件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分级标准按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作为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和分级处置的依据。

上述各类突发事件往往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某类突发事件可能和其他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或引发次生、衍生事件,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第四条 公司应对突发事件要遵循以人为本,减少灾害的原则;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的原则;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依法规范,加强管理的原则;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原则;依靠科技,提高素质的原则。

第五条 公司应当建立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和条块结合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公司的领导下,积极配合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依法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接受各级应急管理机构和指挥机构的领导和指挥。

第六条 本预案所称应急预案是指企业内部处置突发事件的专门制度,公司应急预案体系包括:

(一)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总体应急预案是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由公司制订并发布实施。 (二)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是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事件而制订的应急预案,由公司制订并发布实施。

(三)各类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由制订单位及时修订。专项预案构成种类将不断补充、完善。

第二章 组织体系

第七条 公司应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企业内部领导机构。公司总经理领导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公司有关领导按照业务分工和在相关应急指挥机构中担任的职务,负责相关类别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第八条 公司办公室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办事机构,设公司应急管理办公室 (公司值班室,下同),管理公司应急管理工作,指导公司系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履行值守应急职责,综合协调信息发布、情况汇总分析 等工作,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公司应急管理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

第九条 公司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相关类别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承担相关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的职责。负责制订和组织实施相关专项应急预案,督促落实公司领导批示、指示及有关决定,做好相关类别突发事件的预防、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等工作,及时向上级有关主管部门报送紧急重要情况。 第三章 运行机制和应急保障

第十条 公司要根据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发布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加强风险控制,避免和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

预警级别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预警信息包括突发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预警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第十一条 当公司所在地发生突发事件时,公司要服从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抢险救援和应急响应及处置工作。

第十二条 公司发生突发事件后,应按照分级管理、逐级上报的原则,按照相关专项 应急预案的规定,及时上报公司有关部门。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同时按规定通报当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事件性质、 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公司有关部门接到报告后,应问清重要信息和情况,立即报告公司领导,启动相关专项应急预案,跟踪反馈落实情况;对影响重大的突发事件,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及时、准确向政府相关部门逐级报告。 第十三条 公司发生突发事件后,要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并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

第十四条 根据专项应急预案的规定,公司成立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或工作组,负责统一指挥或指导处置工作,组织协调应急救援工作,研究处理重大应急处置事项。责任部门负责成立现场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开展抢险救援,维护现场秩序,组织实施应急处置工作方案。

第十五条 在处置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当中,国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的,必须遵守紧急状态的法律法规规定。

第十六条 在处置突发事件当中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各项善后处理工作,包括伤亡抚恤、资财补偿、保险理赔、疾病疫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等。

第十七条 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撤销,要及时解除应急状态,及时恢复生产、恢复工作秩序。

第十八条 责任部门要对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并向公司有关部门作出报告。必要时,由公司负责或配合有关主管部门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查评估。公司应急管理办公室应当适时对或一个时期的突发事件进行全面评估分析,提出预防和控制建议。

第十九条 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由公司办公室会同牵头处置的业务部门负责,确定信息发布形式,规定信息发布纪律,严禁擅自对外发布突发事件信息。

第二十条 公司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需要和各项应急处置措施的顺利实施。

公司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负责对突发事件应急保障资金的使用和效果进行监管和评估。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公司应根据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应急工作的要求,组织参加当地人民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的应急演练,或者结合企业实际自行组织应急演练。

第二十二条 公司要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应急意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对负有应急管理职责的人员,要有计划地进行应急预案和应急知识的专业培训工作。

第二十三条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第二十四条 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五条 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依法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6篇: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五顷塬回族乡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六日

五顷塬回族乡人民政府 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全面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编制依据

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相衔接。

1.3 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指突发公共事件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影响社会危害,危害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

2 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

各类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四类:I 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和IV级(一般)。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指导全乡内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

1.5 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切实履行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共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2)以防为主。把应急处置工作落实到日常管理之中,加强基础建设,完善监测网络,强化预警分析,搞好预案演练,提高防范意识,有效控制危机,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3)统一领导。在乡党委、乡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结合、属地管理、专业处置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4)协同处置。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各村、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

1.6 应急预案体系

(1)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总体应急预案是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乡政府应对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突发公共突发事件的规范性文件,有乡政府负责制定并公布实施。

(2)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是在总体应急预案的指导下,为应对某一类型或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涉及数个办公室职责的应急预案,有乡政府有关办公室牵头制定和修订,报乡政府批准后实施。

(3)重大活动安全单项应急预案。较大规模的集会、庆典、节日等活动安全的应急预案。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由组织承办单位负责制定。

各类应急预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由制定单位及时修订;专项应急预和部门应急预案构成种类将不断补充、完善。

2 组织体系

2.1 领导机构

在乡党委领导下,乡政府是全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成立乡应急委员会,统一领导全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乡应急委员会主任由乡长担任,分管副乡长按照业务分工和

4 在乡内相关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办公室中兼任的职务,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管理工作。必要时,派出乡政府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乡政府办公室协助乡政府领导处理有关工作。

2.2 工作机构

乡政府有关办公室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的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相关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专项预案的起草与实施,贯彻落实乡政府有关决定事项;承担相关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的工作;及时向乡政府报告重要情况和建议,指导和协调各村委会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

3 运行机制

各村要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指挥水平,建立统一接报、分级分类处置的应急平台;加强农村、林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建设。

本预案的启动条件和程序:乡应急管理办公室根据信息监测办公室或事发地的紧急通报进行分析评估,当确认发生或即将发生特别重大、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时,报请乡应急委员会组织召开会议,确定事件级别,制定应急措施,明确任务分工,发布启动命令,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3.1 预测与预警

乡应急委员会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不断完善预测

5 预警机制,科学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信息监测:

由各村和相关行业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或本行业重大危险源、重大隐患的普查、登记和管理工作;掌握本行政辖区和本行业重大危险源数量、重大隐患分布和可能造成危害的程度及影响范围等基本情况;做好信息收集和风险分析工作。

3.2 应急处置

信息报告

(1)较大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应急管理办公室、要按照《分级标准》立即如实向镇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应急处理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特别重大、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由乡应急管理办公室及时上报县应急管理办公室,最迟不得超过3小时。

(2)乡应急管理办公室接到突发公共事件重要信息报告后,研究判断各类基础信息和动态信息,及时提出紧急处置建议,向乡应急委员会报告,并将乡应急委员会领导同志批示或指示传达给事发地应急管理办公室,并跟踪反馈落实情况。

(3)各村应急管理办公室要及时掌握较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对于一些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可能演化为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报送,不受《分级标准》

6 限制。

先期处置:

(1)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应急管理办公室要立即做出响应,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并及时向上级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

(2)乡应急委员会在向县政府报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同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

应急响应:

(1)对于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或者需要乡应急委员会协调处置的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乡应急委员会适时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指导并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2)事发地应急管理办公室一旦发现事态危害超出自身控制能力时,应立即向上级应急委员会发出请求,由上级应急委员会协调其他应急力量予以增援。

(3)如果预测突发公共事件的事态将会进一步扩大,本镇现有应急资源和人力难以实施有效处置时,由乡政府主要领导以乡政府的名义上报县政府给予支持,并按程序办理。

指挥与协调:

(1)I 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由乡应急管理办公室报请镇应急委员会主要领导批准后启动应急预案,乡长和分管副乡长应赶赴现场,并成立各专项指挥部。其中,乡长任总指挥,负责组织制

7 定方案,指导、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开展工作,各专项指挥部具体负责应急指挥和处置工作。

(2)II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由乡应急管理办公室报请乡应急委员会主要领导批准后启动应急预案。分管副乡长应赶赴现场,并成立各专项指挥部。其中,分管副乡长任总指挥,负责组织制定方案,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工作,各专项指挥部具体负责应急指挥和处置工作。

(3)III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由事发地应急办公室专项指挥部负责启动应急预案,乡相关专项指挥部给予相应支援,必要时,由分管副乡长到达现场,负责组织制定方案,并协调开展工作。

(4)IV级突发公共事件(一般):由事发地应急办公室指挥部负责启动应急预案,由乡政府专项指挥部领导负责指挥。整个事件由乡政府全权负责处理。

社会动员:

(1)依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程度、涉及范围、人员伤亡等情况,确定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社会动员。在启动相应应急处置预案时,发布社会动员令,向社会和公众发布事件信息,组织人员疏散、隐蔽和隔离等。

(2)全乡范围内的社会动员,由乡政府报请县政府批准。乡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全乡社会动员工作,制定社会动员方案。

应急结束:

(1)县应急委员会、各专项指挥部或现场指挥部确认突发公共

8 事件处置工作已基本结束,次生、衍生事件危害被基本消除,应按程序及时结束应急处置工作。

(2)专项指挥部或现场指挥部,需将处置较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的情况形成书面报告,上报乡应急委员会,经乡应急委员会批准后,做出同意应急结束的决定。

(3)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由乡应急委员会或乡专项指挥部宣布应急结束;较大、一般突发公共事件事发地应急办公室或其专项指挥部宣布应急结束。应急结束情况要及时通知到参与事件处置的所有部门和单位,必要时还应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

3.3 恢复重建

善后处置:

(1)乡应急委员会会同事发地应急办公室,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2)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结束后,现场指挥部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清理事故现场,做好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工作,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3)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单位及个人的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及补偿,并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

社会救助:

(1)民政部门会同乡政府要迅速调拨救灾物资,保证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

(2)民政部门要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社会救济救助制度,积极倡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参与社会救助。同时,司法部门要积极做好司法救助工作。

(3)社会公益性团体和组织在各自工作范围内,协助乡政府开展人道主义救助工作。

保险及理赔:

保险公司应发挥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各类危害事件的特点,逐步扩展保险种类,合理确定保险费率。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依据保险合同约定,及时进行理陪。

调查与评估:

(1)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指挥部要适时成立调查小组,对事件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并在宣布应急结束后的10日内向县政府应急委员会提交公共事件调查报告。

(2)乡应急管理办公室在宣传应急结束后,组织工作人员成立突法公共事件调查小组,对事件危害和应急处置工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并在20日内将评估报告报送乡应急委员会。

恢复重建:

具体负责恢复与重建工作,需要县政府给予援助的,由乡政府提出请求援助受灾地区恢复重建计划。

3.4 信息发布

(1)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

10 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的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2)乡应急委员会负责统一发布突发公共事件相关信息,负责对现场媒体活动的管理、协调和知指导,并使用统一的规范化格式文本。

(3)乡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撰写新闻稿、灾情报告,报乡应急委员会同意后向社会发布。

(4)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必须遵守纪律,严格把关,尤其是涉外、涉及港澳台侨和民族、宗教等重大问题的新闻报道,必须按有关

4 应急保障

根据事件危害程度,乡应急办公室和企业管理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及相关预案要求,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财力、物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等保障工作,保证应急救援的急需和灾区群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5 监督管理

5.1 预案演练

(1)乡应急管理办公室协同各专项指挥部组织制定应急演练计划,结合实际设定演练中的应急事件、区域、规模,明确演练实施的方法、程序、评估等内容。乡应急管理办公室要结合本地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

(2)预案演练从类别上分为自然灾害应急演练、事故灾害应急演练、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和社会安全事件应急演练;预案演练从形式分为实地仿真演练、机关作业演练和网络模拟演练。

5.2 宣传和培训

(1)乡应急管理办公室编发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常识手册。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减灾常识。

(2)乡政府要在小学普遍开展紧急避险、防灾宣传教育,并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急救援进农户活动,增强公众安全防范意识。

(3)乡政府要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内容(涉密内容除外)、预警方式和报警电话。

(4)乡应急管理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抓好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乡应急委员会组织各村和企业部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人员的集中培训每年一次;乡应急委员会组织村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每年至少一次。

5.3 责任与奖惩

(1)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乡应急委员会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运用紧急权利,采取应急、措施依法实施监督。

(2)乡应急委员会负责对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

(3)乡政府对不报、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重要情况或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依法对直接责任人和其他人给予行政处分;构

12 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所追究刑事责任。

6 附则

6.1 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五顷塬回族乡人民政府制定,乡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与实施,并上报县政府备案。乡有关机关和乡政府按照预案的规定履行各自职责,具体制定相应的预案。五顷塬回族乡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本预案。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7篇:东兴小学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本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保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生活秩序,维护我校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本学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本预案所指的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突发群体性事件。包括学校师生和各种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以及集体罢课、上访、聚众闹事等群体性事件,各种非法传教活动、政治性活动,针对师生的各类恐怖事件、师生非正常死亡、失踪等可能会引发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的事件等。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学校内发生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学校师生健康严重损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学校所在地发生的、可能对学校师生健康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事故灾害事件。包括学校发生的火灾、建筑物倒塌、拥挤踩蹋等重大事故,校园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大型群体活动公共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后勤供水供电等事故,影响学校安全与稳定的其它突发事故等。

4、自然灾害事件。包括洪水、地质滑坡、地震灾害以及由地震洪水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等。

5、影响学校安全与稳定的其它突发公共事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及时控制。坚持预防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立足于防范,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建立健全安全隐患、矛盾纠纷排查整改和调处机制,强化信息的广泛收集和深层次研判,争取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要把突发公共事件控制在基层,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造成校园秩序失控和混乱。

2、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学校要在上级有关领导部门统一领导下,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校长是维护本校安全稳定的“第一责任人”。

3、系统联动,群防群控。发生公共事件后,我校领导班子要立即深入第一线,掌握情况,开展工作,控制局面。形成系统联动,群防群控的处置工作格局。

4、区分性质,依法处置。坚持从保护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角度出发,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综合运用政策、法律、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处置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引导师生和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

5、加强保障,重在建设。从制度上、组织上、物质上全面加强保障措施。在经费保障、力量部署等方面加强硬件与软件建设,增强工作实力,提高工作效率。

三、应急小组及职责。

1、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小组成人员 组长:顾校长

副组长:张永稳、魏怀升。

员:刘志红、张 调、景 梅、高生华、张爱琴、张映娥、雒雅丽、吴正松,崔巧芳

许存月 姚改玲

2、学校应急小组的主要职责

学校要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统一领导下,通过会议研究、决定和部署学校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响应行动;在预测学校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启动学校相应的应急预案,组织、指挥应急处理工作;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协调与其它部门关系,当突发事件超过教育系统处置权限和能力时,依程序向乡教管中心、县应急指挥部报告,请求相关部门支持、配合;部署和总结学校应急管理工作。

我校成立了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机构,明确相应工作职责。

四、预防与预警机制

1、预防预警信息

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和严格的信息上报机制,完善快速应急信息系统。

① 信息报送原则

迅速:发现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应在第一时间内向当地政府和教管中心报告或县局报告,最迟不超过2小时。

准确:信息内容客观详实。不主观臆断,不漏报、瞒报、谎报。 ② 应急信息的主要内容:

a、事件发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规模、涉及人员、破 坏程度以及人员伤亡情况;

b、事件发生起因分析、性质判断和影响程度评估;

c、事发时学校、当地政府已采取的措施; d、校内外公众等各方面的反应; e、事态发展状态,处置过程和结果; f、需要报送的其它事项。

2、预防预警行动

① 在学校应急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学校结合工作职责,落实人员, 明确责任,把各项工作和要求落到实处。

② 学校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定期对各种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预 警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及时上报乡教管中心。

五、应急结束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由相关部门宣布应急结束。事发学校要做好应急处置的总结工作。

六、宣传教育、培训和演练

1、宣传教育

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组织开展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自护等应急知识的宣传,做到安全教育进课堂,增强师生的防范意识,学习掌握应急基本知识和技能。

2、培训

学校开展面向教师和学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相关知识的培训。将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指挥、综合协调作为重要内容,以增强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演练

学校有计划地开展了应急处置工作队伍的技能培训,每学期进行1—2

次应急模拟演练,提高协同作战和快速反应能力。

七、附则

1、本预案由东兴小学制定,并负责实施。

2、学校教师应遵照执行,并参照本预案制定各班的应急预案。

3、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8篇:财险公司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正德人寿齐齐哈尔中心支公司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二○一五年一月

正德人寿齐齐哈尔中心支公司

应对社会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为了进一步加强公司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本公司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形成指挥统一,决策科学,保障有力,行动高效,资源共享,社会广泛参与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持和促进我司稳定,业务发展,构建和谐公司,特制订本预案。

(二)类型和等级

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指本公司和公司所承保的人身险被保险人突然发生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公司行政和行政管理范围内在履行公务、公共服务、内部管理中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一般以下等级突发公共事 件的预防和处置。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别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四)工作原则

- 2施。

财务部:负责对社会突发公共事件中需理赔人员理赔款进行追踪保障,保证款项及时到位及时理赔。

银邮业务部:负责对突发公共事件理赔人员名单的家属进行安抚,并与合作渠道第一时间取得联系配合安抚和理赔工作。

三、应急响应

(一)分级响应

发生一般级别突发公共事件启动公司总体预案或相关专项应急预案进行处置。发生较大以上级别突发公共事件,应立即启动公司总体应急预案进行处置,同时报请县政府启动县总体应急预案或县相关专项预案进行处置,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公司采取的应急措施是:立即向应急领导小组长汇报,并召开应急领导小组成员会,研究、布置应急措施,按照分工,各负其责,使突发公共事件得到妥善处置。

(二)预案实施

1 、现场指挥协调,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公司应急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和领导应急小组全面工作,负责其职责范围内各专项应急指挥工作和其分管工作。

2 、各职能部门职责分工分别承担的相应任务。

- 4动态信息,为事件处置赢得时间,成效显著者;为处置突发事件献计献策献力,贡献突出者。

2 、有下列情形、行为之一,视其情节和危害后果,由公司或报请上级纪检监察部门记予党纪、政纪、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迟报、漏报、瞒报、误报事件情况,延误处置工作的;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玩忽职守,不听从指挥,不认真负责,或在紧要关头临阵逃脱的;挪用、盗窃、依法抢险救灾钱款和物资的;阻碍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其他危害抢险救灾工作的。

九、附则

1 、预案管理:根据实际情况,本预案及其各类专项预案原则上每年修订一次;遇到重要情况变化,根据实际及时进行修订和补充。

2 、本预案报县政府应急办审核,审核批准后,由本单位发布实施。

3 、本预案由中国人保财险临漳支公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 6

第9篇:广东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 总则 1. 1 编制目的

提高全省各级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幸福广东,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 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 3 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洪涝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等。

(2) 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核与辐射事故,环境污染

— 1 — 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 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中毒,动物疫情,饮用水安全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 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

各类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社会危害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1. 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涉及跨地级以上市、省直管县(市、区)行政区划,或超出事发地地级以上市、省直管县(市、区)人民政府处置能力,或需要由省人民政府负责协助处置的特别重大及负责处置的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本预案指导全省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1. 5 工作原则

(1)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2)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 2 — 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3)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4) 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确保应对突发事件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5) 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健全联动协调机制,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应急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6)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

(7)公开透明,正确引导。及时、准确、客观、统一发布权威信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有序组织新闻媒体采访、报道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及处置工作情况,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1. 6 应急预案体系

— 3 — 全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

(1)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省总体应急预案是全省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全省协助应对各类特别重大、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2)省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省专项应急预案主要是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单位)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事件制订的应急预案。

(3)省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预案。省部门应急预案是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单位)根据省总体应急预案、省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单位)职责,为应对突发事件制订的应急预案。

(4)突发事件地方应急预案。具体包括: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制订的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基层组织制订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5)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订的应急预案。

(6)重大活动应急预案。举办大型会展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主办单位制订的应急预案。

各类应急预案要根据省的有关法规规章和本预案的规定及实际情况变化,不断补充、完善。应急预案制订部门(单位)必要时要制订预案操作手册。

2 组织体系

— 4 — 2. 1 领导机构

省人民政府是全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在省长的领导下,由省政府常务会议和省相关突发事件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研究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必要时,派出省政府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

省人民政府按照“精简、统

一、高效”的原则设立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应急委),作为全省突发事件应急领导机构。

2. 2 办事机构

省府办公厅内设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加挂省应急指挥中心牌子,以下简称省政府应急办),协助省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协助处置特别重大和牵头处置重大突发事件。

2. 3 工作机构

省应急委下设省民用核设施核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委员会,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省森林防火指挥部,省安全生产委员会等专项应急指挥机构。

省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主要职责:按照省应急委的部署和要求,落实本系统内各项应急措施。

有关部门(单位)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各自的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2. 4 地方机构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 5 — 的行政领导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本级应急委日常工作。

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建立健全24小时值班制度,根据需要设立或确定应急管理办事机构。

2. 5 专家组

各级应急委及其成员单位、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根据需要成立应急管理专家组,建立健全专家决策咨询制度。

3 运行机制 3. 1 预防与预警 3. 1. 1 预防

各地城乡规划要符合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工作的需要,并将应急避护场所建设纳入本级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抓好源头治理为重点的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完善城乡医疗救治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为重点的公共卫生保障体系,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为重点的社会安全基础能力建设。

关键基础设施设计单位要科学选址、优化布局,增强防灾抗灾能力;运营与维护单位要建立完善的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要加强对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监督检查。

— 6 —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要建立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和趋势分析。

省府办公厅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召开突发事件隐患评估与防范对策会商会,并于每年年底对下一突发事件发生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提出防范措施建议。

3. 1. 2 监测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要整合监测信息资源,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要做好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及时汇总分析突发事件隐患信息,预测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对可能发生突发事件及次生、衍生事件和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

3. 1. 3 预警

确定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预警级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

发布预警信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单位)根据分析评估结果,按有关规定立即发布预警信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微博、电子显示屏、有线广播、宣传车等,采用公开播送、派发传单、逐户通知等方式发布预警信息。省通信管理部门要督促各电信运营商通过开通“绿色通道”等途径,全力快速协助做好预警信息发布工作。

— 7 — 采取预警措施。发布预警信息后,有关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分级负责的原则,采取预警措施。

解除预警警报。有事实证明不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或危险(危害)已经解除的,发布警报的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单位)要立即宣布解除警报,终止预警期,并解除已经采取的有关措施。

3. 2 应急处置与救援 3. 2. 1 信息报告

事发地人民政府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向上级人民政府报送突发事件信息。根据事态进展,及时续报突发事件处置等有关情况。较大以上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地级以上市、省直管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在两小时内将突发事件信息上报省人民政府,并向相关市人民政府通报。

3. 2. 2 先期处置

事发部门(单位)要立即组织本部门(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和工作人员及时、有效进行处置。

事发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其他组织要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进行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调动应急救援力量,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3. 2. 3 现场处置

— 8 —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现场指挥官制度。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要根据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设立现场指挥部,派出或者指定现场指挥官,统一组织、指挥现场应急救援工作。

3. 2. 4 区域合作

省人民政府指导、鼓励各地加强应急管理区域合作与联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单位)要加强应急管理区域合作,建立健全应急管理联动机制。

省人民政府加强与毗邻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应急管理交流合作,不断完善粤港、粤澳、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省(区)应急管理联动机制,为应对区域性突发事件提供合作与联动保障。

3. 2. 5 应急结束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相关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消除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要停止有关应急处置措施,采取或继续实施必要措施,防止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次生、衍生事件或重新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撤销。

3. 3 恢复与重建 3. 3. 1 善后处置

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地区遭受损失的情况,制订救助、补偿、抚慰、抚恤、安置等善后工作方案,对

— 9 — 突发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有关部门(单位)及个人的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妥善解决因处置突发事件引发的矛盾和纠纷。有关部门(单位)要做好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等工作。协调保险监管机构及时开展查勘和理赔工作。

3. 3. 2 调查评估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要及时查明突发事件的发生经过和原因,总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教训,制订改进措施,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3. 3. 3 恢复重建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要立即组织制订恢复重建计划,尽快修复损坏的公共设施。

3. 4 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

事发地人民政府或应急指挥机构要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通过权威媒体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突发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4 应急保障 4. 1 人力保障

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公安(消防)、医疗卫生、地震救援、海上搜寻与救助、矿山救护、森林消防、防洪抢险、核与辐— 10 — 射、环境监控、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铁路事故、民航事故、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事故处置,以及水、电、油、气工程抢险救援队伍等专业队伍和骨干力量建设。

军队和武警部队应急救援力量。充分发挥军队和武警部队的突击队作用。建立健全军地协同机制,应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整合应急资源,依托公安消防队伍或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立或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物资装备。

社会应急力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打造一支“着装统

一、训练有素、服务专业、经验丰富、反应迅速、覆盖全省”的具有鲜明“广东特色”的应急志愿者队伍。

建立健全应急队伍国际间、省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机制。 4. 2 财力保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采取财政措施,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供物资、资金、技术支持和捐赠。鼓励保险公司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为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保险服务。鼓励公众参与商业保险和参加互助保险,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4. 3 物资保障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具体负责全省应急物资储备的综合管理工作,省发展改革委及其他有关部门(单位)按照职能分工,负责基本生活用品的应急供应及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储备管理工作。

— 11 — 建立省、市、县三级应急物资保障系统,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更新、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鼓励和引导社区、企业事业单位和家庭储备基本的应急自救物资和生活必需品。

4. 4 医疗卫生保障

全省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卫生资源,建立并完善专业化的卫生应急队伍,健全各地、各部门(单位)以及军地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完善卫生应急组织管理、应急指挥、监测预警等系统,提高卫生应急保障能力。

4. 5 交通运输保障

推进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建设,加强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等运输方式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注重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互补。加强紧急情况下的综合运输管理,建立突发事件紧急运输保障系统、社会交通运输工具征用机制和应急救援“绿色通道”机制,实现全省及区域突发事件紧急交通运输统一指挥调度。

建立和完善全省应急交通运输综合协调机制。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部门(单位)确保救援人员和受到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救援物资、救援设备优先运输。处置突发事件期间,配备由省人民政府制发的应急标志的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交通工具可以优先通行。

4. 6 人员防护保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完善紧急疏散管理办法和程序,明确各— 12 — 级责任人,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公众安全、有序转移或疏散到应急避护场所或其他安全地带。

为涉险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提供符合要求的安全防护装备,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严格按照程序科学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确保人员安全。

4. 7 通信保障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广电局、省通信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建立应急通信、应急广播电视保障工作体系,完善公用通信网,建立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确保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通信畅通。

4. 8 公共设施保障

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或协调煤、电、油、气、水的供给以及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有害物质的监测和处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指定或建立与人口密度、城市规模相适应的应急避护场所,明确应急避护场所的管理部门(单位),在应急避护场所设置统

一、规范的明显标志,定时宣传、公布,储备必要的物资,提供必要的医疗条件。

4. 9 科技支撑保障

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要采取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机构等培养应急管理专门人

— 13 — 才,开展公共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本行政区域应急平台和统一的数据库,并纳入全省应急平台体系,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应急平台和有关部门(单位)应急平台互联互通,满足突发事件的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值守应急、信息报告汇总与发布、视频会商、综合研判、辅助决策、指挥协调、资源调用和总结评估等功能。

省人民政府积极推动建设应急产业园,把发展应急产业作为提高我省综合应急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的重要引擎。

5 监督管理 5. 1 预案演练

省政府应急办协助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或有关部门(单位)制订应急演练计划并指导应急演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有计划、有重点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特别是对涉及领域多、需多方配合的应急预案要开展综合性桌面演练和“双盲演练”。

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单位)、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组织开展必要的应急演练。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也要结合实际开展应急演练。

5. 2 宣教培训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单位)要开展面向社会的公共安全知识宣传、普及、教育活动,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和社— 14 — 会责任意识,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能力,发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作用。

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针对本地区特点,定期开展应急管理形势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5. 3 责任追究

根据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公众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不变;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6 附则

本预案由省人民政府修订,由省府办公厅(省政府应急办)负责解释与组织实施。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2006年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自即日起废止。

— 15 —

上一篇:国家级教育类期刊目录下一篇:性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