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教育部在2001年所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充分说明了阅读教学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地位。《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小学生朗读的目标要求:逐步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朗读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朗读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篇1:

怎样借助课堂朗读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摘 要:从现阶段部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中看得出,朗读训练是教学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教师要针对朗读训练制定完善的训练方法,整合阅读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朗读中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成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措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活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书面理解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保证学生全面掌握语言文字基本特征、阅读教学理论、语文教学宗旨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突出“读”的重要性。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能得出,当前教师要注重在不同学段展开阅读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进行高效化朗读、默读,全面提升文本生命力,保障不同阅读文本简单化发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读懂文章情感。

一、在课堂朗读中教师要注重规范把控范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现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规范朗读课文。在朗读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有效范读至关重要。基于现有的教学现状进行范读,便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关注度,激发学生参与朗读活动的积极性,在朗读、阅读中融入更多真挚的情感。例如,在《父亲、树林和鸟》教学中,教师在朗读课堂中要做好范读示范。教师有效起头之后,学生再展开自由阅读,能全面感受到原文中父亲对树林、鸟的爱,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爱护自然、关爱万物的情怀,对学生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但部分学生尚未感受到文章情感,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作者个人的真实情感进行集中介绍,对我和父亲的动作、语言进行疏导,反映出人物不同的思想动态、心理品质。之后再让学生朗读,学生在理解人物之后能更有层次性、感染力地去朗读。学生朗读活动完成之后,教师再伺机展开范读,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加深学生对原文情感的深入理解[1]。

二、在朗读中对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教师要注重基于多样化的朗读课堂训练来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小学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朗读并非是片面地模仿,而要注重融入更多的感情在朗读活动中。比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小兴安岭的夏季真的很美,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把这份美丽给朗读出来呢?”在引导之后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展开有感情朗读,基于感情提示以后,为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在教学阶段要指導学生对原文内容、情感基调进行深入分析,在朗读语气、朗读情感中感受到情感的起伏变化,突出朗读韵律。比如,朗读时注意不同语句的停顿点、标点标注点等,有助于学生做好感情处理。

比如,在《秋天的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对文章不同的场景进行朗读。比如,在“炎热的”“凉爽的”“欢乐的”等词语朗读中要注重语速的轻重缓急,这样便于学生在后续正常阅读中感受到不同场景描写的瞬息万变。在阅读句子时,要注重在朗读中对语调、语速进行控制,这样能提升文章的整体感染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均是用普通话进行指导,但是有部分学生在阅读、朗读中仍旧存在一定方言。因此,在朗读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做好规范化引导。做好范读、朗读对比,对不同语境集中揣摩,能正确做好普通话发音,为后续高效阅读奠定基础[2]。

三、在朗读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高效化的朗读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更多的书面语言,通过高效化阅读,学生便于分析文章逻辑结构,感受到更多的情感。在组织学生展开课文朗读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掌握更多的书面语言,通过阅读对书面语言灵活运用,用于情感表达。在朗读中,要求学生正确、高效地流利阅读,但是有部分学生仍在朗读、阅读过程中拖腔唱读。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受自身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的限制,掌握的生字词有限,在阅读中遇到部分生字时,还要顺带联想字词读音,这对阅读速度、效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教学活动现状中能得出,对课文反复阅读,有助于指导学生合理应用字词语句,这样便于教师将阅读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在多次朗读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比如,在读《美丽的小兴安岭》“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中,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能感受到原文内容的丰富性,在后续阅读理解中能感受到文中小鹿的各项活动被作者应用拟人化视角进行描写。通过多重阅读,积累不同物象的表达方式,便于学生在朗读中积累较多词汇,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教师在朗读课堂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高效朗读,对学生的语感进行有效培养,为阅读学习提供充足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姚爱娟.如何借助课堂朗读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37):181.

[2]罗琴.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提升途径探讨[J].中外交流,2018(14):255.

作者:何晨

朗读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篇2:

让朗读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摘要:教育部在2001年所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充分说明了阅读教学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地位。《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小学生朗读的目标要求:逐步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关键词:正确 熟练 感情个性化

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它有助于情感传递,产生情感共鸣。因此老师应该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读出声音来,读出情感来,读出韵味来,比仅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深刻得多,感情领会透彻得多。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让朗读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去,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一定会变得丰富多彩。

一、正确朗读,养成习惯

字、词、句是形成语言的最基本的材料,识字、学词是儿童用口头语言过度到书面语言的最基本的环节,是学习文化的开始,识字、学词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有人说:字典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在上新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宋代的朱熹对朗读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我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他们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和朗读比赛的活动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

二、 熟练朗读,掌握节奏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语音清晰。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课堂上,我先将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拿出一个语段,让不同的学生来读,比较其好坏。熟练朗读一定要跳出第一步——正确朗读的束缚,由单个的文字换位到整篇的文章。著名电影演员邱岳峰同志曾写过一篇有关朗诵的文章。他说:“不要去念字儿,而要去说事儿。”央视著名主持人赵忠祥老师在给《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封信里也说:“朗读时,要避免浮在表面上念字儿,还必须运用丰富的内心现象,也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各种人物形象就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景色也展现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的情节发展也如同你亲身经历。”

在诗词教学中,常常感觉开头难读,所以往往是为了读而读,不能尽快进入意境,读起来生硬造作。这是要加大读的量(次数)。朗读量的加大,定会引起质的变化。这里的质,是指对隐藏在文字背后精义的理解以及以后对其他文字的理解。如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本文是一首词,在学生预习之后,我再帮他们标出重音和节奏: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然后学生们先分组试读,再大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掌握节奏,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美的音韵。通过重读的字词,学生自然能领悟梅花超凡脱俗、不畏严寒、傲雪开放的特点。一篇文章开始时并不一定能理解其深刻的含义,但只要反复地、大声地朗读,使它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学生的嘴边,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的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使他们思维活跃,慢慢悟其真义。

三、 感情朗读,体验情境

通过阅读教学,又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大量的字、词、句方面的知识,促进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在阅读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识字、解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文中的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理解常用的句式、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还要求学生自觉地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形成良好的语感,以便在习作中运用。读准了字句,掌握了音节,熟练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神气”,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字、文章上升到文学,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这也就是小学第十一册语文课本读写例话中要求学生试着做到:把心放到文章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学生的生活面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唤起那么多的包含文字中的生活场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时老师就要带领学生们去读。一篇文章,在熟读以后,我要求学生掩卷深思,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由此而获得的真切的感受。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象。而这种意象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含蓄的感情,唯有读者用心去读,才能深切感受到。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能把这些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才行。

四、个性朗读 ,形式多样

“读,见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脑。”(廖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读,是培养语感最基本的途径之一。朗读是指发声阅读,就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加强语感,以声传情。”(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在小学阶段,朗读应做到读得正确,不读错;读得流利,不拖拉;读得有感情,不平淡。文章要让学生读,而不只是老师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堂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是不正常的。

教师指导学生 朗读,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时间长了,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朗读永远有兴趣,在平时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童话可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散文可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设情境;对话多的文章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练口才;介绍事物的文章,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理解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交融的氛围,让学生朗读时全心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同时通过领读、范读、赛读、演读、自由读等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

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每一篇文质兼美且能让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章,我觉得都应指导学生反复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不断加强自身内心的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目的。

作者:王梅 廖彩云

朗读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篇3:

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探究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有感情地阅读文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艺术美和价值,实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交融。因此,教师必须从低年级入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形成独立自主的探究意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

大部分学生朗读的主要目的就是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他们在实践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所以即便是在感知文章内涵时,也大多是以自我理解和自我感悟为主,并没有及时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情感和想法。这也就意味着,学生自己也不知道他们的理解是否到位,而且也没有向外界表达的习惯,这就会阻碍他们情感的进一步传递。再加上,很多教师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十分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的训练,过于强调学生的笔试成绩,所以学生也只是埋头学习,并没有掌握合理、有效的阅读技巧。

一、注入个人的思绪

很多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朗读的重要价值,即便是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时,也只是把他们简单召集到一起,随便选择文章中的某一段落,让学生按照课本进行阅读,但却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提示。这样一来,学生在朗读时就没有清晰的目标和方向,只能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断和经验来自行摸索,然而学生年龄较小,积累的阅读经验是十分有限的,如果教师不给予正确的指导性的帮助,学生们就会迷失方向,自信心和积极性也会受到严重的打击。也就是说,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教师承担着捧场者和旁听者的角色,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这也会让学生感到孤立无援。有感情地朗读本身就可以凸显出文本的趣味性,更是体现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强大感知力,他们能够在感情引导下,领会文章的气势韵味,与作者描绘的画面形成共鸣。所以教师也需要让学生注入个人的思绪,不能只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文本传递的思想。例如,在教学《刘胡兰》时,教师要做好课堂的示范,要进行技巧上的指引,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好感,先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让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然后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旋律,分析语气和语调,把握好语速和停顿的地方,要根据不同课文的基本内容来调整自己的示范形式。其次,教师要采用不同类型的朗读方案,调动起学生的斗志,如比赛朗读、分段选读、角色朗读、表演性朗读、手势朗读等,都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爱好的切入点。最后,教师要尤为注意,虽然小学生需要吸收多元化的朗读技巧,但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朗读效果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教师也不能用一刀切的形式去压迫学生的想象力,而是要给学生保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可以依照自己的理解,投入其中,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出文章的情感。也就是说,低年级学生可以用或张扬或含蓄的形式来展开阅读,教师在形式上不应当做特别的要求。

二、保证发音的准确性

大部分学生在朗读完文章后并没有对整个故事情节形成完整的印象,他们只是把字词简单叠加到一起,没有深入了解和分析,即便是与他人有所交流,但也只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上,语言表达是苍白且空洞的,缺乏个性特征,无法真正体现出朗读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并且,每当教师询问学生阅读感想时,学生也始终不知所以然,只是从文章中直接寻找答案,没有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他们也会丧失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会盲目去依赖标准答案。在接触新的文本时,教师需要先让学生保证发音的准确性,即便是在面对一些生词时,也要尽可能读通句子,克服一字一顿的唱读现象。而这一唱读现象普遍存在于低年级学生群体中,每当他们初次接触新的课文时,通常都会出现很多卡顿。例如在教学《曹冲称象》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如果你们暂时无法准确把握好字词的停顿,可以先在心里默读,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精准地把握语句的节奏,分析哪里应当连读,哪里可以停顿,然后再放声朗读,由此一来,学生的语言流畅性会更加突出。例如,《曹冲称象》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用标点标注出“曹”字不翘舌,“冲”翘舌,将其单独提炼出来,让学生反复训练,然后再重新放回原句,与其他部分整合起来通读一遍。以上这种循环的演示,可以让学生更加准确地分析语言的结构,他们会养成辨析并拆解句子的良好习惯,即便是在遇到新的词句时,也可以用浅层的语感,凭借直觉来判断正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下国家在宏观上对学校教育的要求相较于以往而言也有了更加明显的调整和转变,不再以简单的理论知识背诵为本位,而是更加强调能力的延伸和拓展,这种变化也给教师的创新提供了更鲜明的思路。语文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语言能力的重要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高的重视和關注,特别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要尤为强调朗读教学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周玉娟.朗天下文章,读情感之道——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的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01):95-96.

[2]韦妮.浅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朗读训练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1):92-93.

作者:张慧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时效性大学生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