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个案辅导

2022-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生心理健康个案辅导

学生厌学情绪辅导个案研究

【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厌学情绪的产生容易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成绩,甚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产生影响,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其中,厌学情绪是学生向后进生转变的开始,也是后进生越滑越深的“加速剂”。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厌学情绪,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转变厌学情绪。唯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厌学情绪,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生;厌学情绪;辅导

厌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为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待教师态度冷漠,甚至觉得读书没有用,学生学习成绩下降,长此下去造成恶性循环。学生迟到、早退,严重者甚至休学,导致学生发展受到影响。教师面对这种现象不及时辅导、阻止的话,容易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所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正确引导学生,才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

一、案例分析

A学生在朋友圈发表过一长段文字,表示要申请退学,不想将自己的理想葬送在无聊的考试之中。该学生学习成绩较落后,经常出入网吧,甚至将父母给的吃饭钱都挤出来上网,过于沉迷与网络游戏;白天上课睡觉,不写作业也不交作业。即便是班主任谈话之后也没有任何的改进,依然我行我素,不喜欢学习。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学生的厌学情绪与行为成为一种常态。学生坐在班级中看似是在学习,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学生时间观念性不强,被动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没有给自己一个归纳、反思以及总结的空间,这是典型的厌学现象。

二、学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原因

父母的期望比较高,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现象。“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特色家庭教育,一些父母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上一个好学校,考一个好成绩,对学生的教育简单粗暴,分数至上。

也有一些家长由于工作的原因,将教育孩子的事情推给老一辈的家长。隔代监护的现象,导致教育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隔代长辈无微不至的关怀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缺乏生活经验与责任感,导致学生厌学。

还有一种就是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也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我们都知道环境的重要性,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长期环境。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之中,容易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困扰与压力,甚至产生心理偏差。

(二)自身原因

结合目前学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来看,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没有学习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导致学生讨厌学习;再者就是学生自控意识不强,好奇心比较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产生兴趣转移的情况,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情绪。

(三)社会原因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发展背景下社会日益纷杂,各种各样的因素誘惑着学生。对于学生来说,枯燥的学习下接触社会上的一些诱惑,很容易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各种直播软件的出现,对游戏的介绍以及直播平台的收益情况,导致学生觉得学习枯燥,没有用处。这样错误的思想理念,反而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影响。如果家长不及时引导的话,容易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辅导学生厌学情绪对策

(一)深刻分析厌学原因,对症下药

值得注意的是,厌学是一种教育现象,导致厌学的原因有很多种,每个厌学者的原因不一样,有深层原因也有表层原因。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观察,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从根本解决问题。厌学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与学校、社会、家庭、学生自身等因素息息相关。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体会,但同时也需要和学生再次分析问题,寻找更多的可能性,对于学生的不合理认知进行调整,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分析事物,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二)采取多样化的辅导方式,治标治本

厌学情绪的辅导方式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特点等因素,开展合适辅导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每一种厌学辅导方式都有着优缺点。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才能弥补不足,有效解决学生厌学情绪。一般来说,常用的厌学辅导方式包括阳性强化法、焦点解决法、意象对话、家庭疗法以及认知疗法等。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阶段辅导。循序渐进才能治标治本,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注重家校合作,针对性辅导

教师要多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家庭中的情感缺失,帮助学生走出情感误区。同时对于高要求的期待型的教育家庭,教师要多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合理认识教育。此外,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目标;注重尊重学生,给予一定的信任,与学生做朋友,将快乐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舒适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减少对分数的关注。与此同时,家长要正确认识“学而优则仕”的文化理念,学会分析一些现代错误思想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师要意识到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重要性。厌学情绪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发展,也关系着教育良性发展,甚至关系着社会和谐发展。所以必须强化厌学情绪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转变学生的厌学情绪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循序渐进展开,同时也需要教师、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这一现象。高度重视学生厌学情绪,帮助他们走出厌学困境,才能促使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韩海平.如何克服“厌学情绪”,快速进入学习状态[J].考试与招生,2019(4):54-55.

[2]余建玉.对城市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的分析研究[J].好家长,2019(1):153.

[3]李莉.高中生厌学的心理机制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5(6).

[4]李文珍.探讨学生厌学原因解决学生厌学途径[J].读写算,2014(6):101.

[5]王自园.关于小学生厌学问题工作案例和经验总结[J].智库时代,2020(12):276-277.

责任编辑 林百达

作者:陈艳

第2篇:思维导图在个案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在简要阐述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概念及功能后,详细解析了思维导图法在具体个案心理咨询中的应用,随后展示了其他个案整理后的思维导图,在取得良好的咨询疗效后,进行了相关经验的总结。

〔关键词〕 思维导图;心理咨询;应用;联想

一、思维导图概述

(一)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

思维导图,英文是The Mind Map,又叫心智图,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发明的一种笔记方法,其理论基础有左右脑分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和格式塔心理学等。“利用大脑寻求整体的运作倾向(寻求完整的天然属性),我们的应用者只是在思维导图上的关键词汇处加了一些空白的线条,诱使大脑自己去‘填充’那些令人无限联想的空白区域。人脑一旦意识到它可以在任何两个事物之间建立联想,就会几乎自发地找到关联,尤其在有了别的刺激来触发它的时候。”

(二)思维导图的概念

博赞认为思维导图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是一种可视图表,一种整体思维工具,可应用到所有认知领域,尤其是记忆、创造、学习和各种形式的思考。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的思维工具(来源于百度词条)。

(三)思维导图的功能

思维导图具有发散性、非线性结构化和整体性的特点。在我国台湾,思维导图更多地称为思维导图法。学者孙易新博士从功能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思维导图法透过思绪绽放的水平思考及思绪飞扬的垂直思考,是有效地将概念想法系统化整合的思考工具。思维导图每个线条上只写一个关键词,可以帮助开启创意思考的活口,以线条颜色表达感觉和感受,在重要的地方加上彩色插图来强调、突显重点,以强化对内容的记忆。思维导图由树状结构与网状脉络构成。而树状结构又可以分成:分类关系、因果关系、联想脉络、网状脉络。

综上,对思维导图的概述给个案咨询提供了思路。

在心理咨询中,可以运用思维导图中的一些技术如水平思考(又称联想开花或自由联想)或垂直思考(又称联想接龙或称为逻辑联想)协助个案辅导。说起联想,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最擅长的咨询技术是自由联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自由联想,如看到鲜花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与鲜花相关的往事或情感。这就是人的本性,分析家把这种把联想利用于治疗技法的现象称为自由联想。弗洛伊德相信,让患者说出自由流动的想法或联想内容,就能显露出无意识内容,并能化解冲突,从而根治病症。韩国金性熙教授认为,在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患者有意识地理解自己冲突的过程是必要的,可是大部分治疗作用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就是自由联想所具有的治愈能力。这种治愈能力并非弗洛伊德独创,它就在人的本性里,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惯常使用的,但将人的本性所具有的治愈能力引进到精神分析上来是弗洛伊德的天才之举。虽然患者的病情可以通过分析获得好转,但通常无法进行详细有逻辑的说明。这是因为,在无意识的联想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治愈。以上引用的文献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是:在心理咨询中,无论是运用精神分析上的自由联想,还是思维导图上的联想,都可以化解来访者的冲突,起到治愈的作用,而且这一切都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

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时,在征求来访者同意后,我会用主干式思维导图进行记录或涂鸦(如图1)。这样一来,我们不但能够抓住一些一闪而过的想法,而且来访者所叙述的内容、细节、观点、想法或思维,都会尽可能形成一副完整的图画呈现在我和来访者面前,让我们能够既看见细节,又看见整体,既直观又形象,从而更好地完成咨询的目标,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典型案例解析

(一)基本情况

小江,男,高三,班级排名十几名,由班主任介绍而来,个子高高的,瘦瘦的,皮肤黑黑的,眼睛圆圆的,看上去是很聪明的孩子。咨询师注意到的细节:在咨询中,有经常把手放在嘴里的动作,可以看出,这个学生虽然外表很强大,但其实内心还是一个小男孩。

家庭情况:父母离婚,又各自成立新的家庭,后妈在“二胎”政策下,生了一个弟弟,后妈对他也很好。亲妈很能干。平时,亲妈喜欢和他拉家常,亲妈家有个上小学的妹妹。

(二)主要问题

1.家庭影响自己的情绪和成长,也成为他学习上的一个包袱。

2.个人的“占有欲”特别强。

(三)咨询过程分析

在这里,主要阐述運用思维导图法解决来访者的一个问题,以下对话是解决“占有欲”问题的片段。(咨询师简称“咨”,来访者简称“访”。)

访:嗯,我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占有欲”特别强。比如,我们是好朋友的话,我就受不了朋友跟别人聊得很嗨。

咨:……我前面说过,做咨询并不解决你的实际问题,而是让你拥有更多的视角看自己的问题……那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占有欲”的好处吧!

访:啊?占有欲,还有什么好处呢?……

求助者想了想,我用思维导图进行了记录:

1.让我学会珍惜人或物。

2.让我学会用心对待每一个人或物。

3.获得踏实感,拥有主动权和控制感,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让自己有底气。

咨:如果一个人拥有控制感和主动权的话,哦,结果会是什么样呢?……那你能说说看到“自”,你能想到哪些东西或者词语呢?

访:自我,自己,自卑……

咨:还能想到那些呢?

访:自尊,自负,自爱……

咨:再想想……(很想告诉他答案,但还是用提示和联想的方式让他自己去探索)

访:自信……(当他想出“自信”时,他体验到了一种兴奋的情绪,一种纠结在内心深处的力量。这里可以思考的是:为什么来访者在之前就是想不到“自信”这个词语呢?来访者说出“自信”,就是自由联想所带来的治愈能力。)

咨:哇,自信与占有欲能够联系起来,看来我们真的是在从多个角度看自己的问题了……那我们还要讨论占有欲的问题吗?

访:不需要了……觉得心理咨询好厉害哦……(我们之间良好的咨访关系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四)小结与反思

咨询结束后,我会将大量的主干式思维导图或者涂鸦整理成一页纸的思维导图。个案小江的思维导图如图3所示。在这张思维导图中,我主要画成四大主干:基本信息、问题、处理、反思。通过对这四大主干部分的关键词的记录,我们能够了解这个来访者为什么在高三这个时刻会出现“心里空空的,但好像又挺满的”这种不知所措的感觉?而且来访者还会觉得高三不解决的话,以后就更没有机会解决这些关系了。这说明他很看重家庭的,更看重爸爸与妈妈!因为在孩子的心中,无论外界怎样,无论什么时间,他都希望父母和好(本能),而现实是离婚后的父母都再婚了,并且有了新的弟弟或妹妹了,虽然父母对他也很好,但是他心中的这个结没有放下。对于咨询师而言,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来访者打开这个结,学会接受现实,从而真正地学会放下。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来访者年龄不大,为什么会有自己的“占有欲”很强的认知呢?这种错误的认知是什么原因呢?我通过运用思维导图中的自由联想技术帮助来访者建立“占有欲”与“自信”的链接,从而使来访者的认知得到提升。问题明了后,我的处理如下:1.多角度打开来访者的思维,如,假如你的父母和好,你会怎么样?2.用自我暴露的方法和来访者开放式谈论话题,如占有欲、心理学的潜意识,人格结构等;3.帮助他梳理关系之间的纠结,打开心结,自我疗愈。问题明了,处理方法恰当,结果顺其自然。在整理完这个案例的文字资料后,我确定的主题为“我要找到你——爱与自信”。

三、展现思维导图成果

在咨询中,思维导图的作用有:1.帮助我们更好地收集资料、理清当场思路和整体的咨询脉络,这样,即使有的来访者在谈话中呈现出不连贯、散乱的现象,我们也能够在复杂和混乱中找到咨询的主线和目标。2.把思维导图自带的功能作为咨询的一项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切实解决来访者的问题。

在咨询结束后,因为思维导图强大的关键词记笔记的功能,我们能够看见很多,也能够总结和反思很多。对于来访者而言,既可以从整体视角看到自己的问题,也可以看见细节部分是如何对自己产生影响的;对于咨询师而言,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去收集、分析来访者的问题,找到症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可以不断审视自己在咨询中使用方法的适切性、合理性及有效性,同时也是咨询师反思自己不成熟或错误做法的时刻,从而更好地帮助来访者和咨询师成长。

思维导图的应用成果展示如图4—图7。

四、注意事项

首先,在心理咨询中,运用思维导图法解决来访者的问题是一种新的尝试,正如刘春玲老师说:“画思维导图是为了辅助心理辅导,辅导为主,画图为辅。不能为了画一个更漂亮更好的思维导图花费过多时间,最好是在咨询的进程中飞快地写出要点。只要能够帮助记忆、分析和梳理,能够看清即可,不用担心导图简单,字迹潦草。”其实,思维导图有一个核心概念——关键词。关键词可以保证思维导图上的文字都是重点内容,而且书写很快,因为这样可以保证思考的活口。如图5“爱与50万”个案,在用思维导图记录后,我发现,出现重复的词有“爱、50万”。因为父亲在工地发生意外事故后,赔了50万,4个月后,在自己10岁时,妈妈改嫁,他就再也没有见过妈妈,10岁前,他一直和奶奶生活,10岁后也是这样。奶奶的性格比较强势,而且不懂教育,一直是用“打”和“骂”的方式进行教育,所以他从来没有感受到爱。从这些,可以理解来访者为什么要用手淫的方式掏空自己,是因为对外找不到出口,只能对内。

在咨询中,思维导图是不可以擦拭的,因为写下的内容都是来访者的思维在当下的流淌,所以不需要擦拭,即使看上去怪怪的也无妨。如图7“平凡是一种悲哀”个案,就属于咨询中的思维导图的记录手稿。

其次,思维导图的应用不是硬用。这也就是说,它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我个人认为,思维导图在初次或随后的咨询中对来访者信息的收集、分析、提供思路的整理,以及总结与反思方面的应用效果很好。思维导图中的一些技术如联想开花、联想接龙、关键词等技术的应用也能够在咨询中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这些不能够取代心理咨询中的其他技术,如沙疗、卡牌、焦点解决、精神分析、认知疗法、催眠、正念等技术的应用。

再次,不要小看思维导图,也不要小看自己。如果真的想将思维导图应用在心理咨询中,那么我们就要正确学习什么是思维导图,而不是换个形式的条列式笔记。我们看见有的思维导图,上面的文字也是密密麻麻的,这只是形式上像思维导图,其实,根本不是真正的思维导图。真正的思维导图的意义在于先发散,后收敛。例如图4“我需要动力”个案,在整理完思维导图后,我写了一段话:“这是一个一直缺少爱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女孩,一直都在为父亲的混乱买单,从而放弃自己,放弃生命。”这个女孩一直卡在關系中出不来,这是这个女孩的症结,问题所在,要解开这个结,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最后,更看重思维导图法,而不是思维导出的那张图。我的老师说过:心中有图,胜过手中有图。来访者出现问题或状况,咨询师不仅要了解是什么,知道为什么,还要有办法去解决。如图6“我是为他着想”个案。我能够理解这个男孩即使有丰富的资源和社会系统,也会出现心理问题。在整理完这张思维导图后,我真的体会到在共情的基础上工作的重要性了,其实,在共情中工作就包含了治愈的因素。同样,我还对“好为人师”有了深刻的理解,我们做心理咨询不是在做教学,因为教育真的是“用生命影响生命”,而无其他。

总之,思维导图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只有逐渐摸索、总结、完善,才能形成有效的经验和建议。这里,我也只是抛砖引玉,启一个开始。

参考文献

[1]张秀梅,张悦,李佳文,等. 用技术学技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实证研究——运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师微课制作培训项目[J]. 中国远程教育2019(5):76-83.

[2]孙易新(台湾).思维导图应用宝典[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社.2015.

[3]李武石(韩国).寻找弗洛伊德[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刘春玲. 巧用思维导图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2):46-49.

(作者单位:安徽省怀宁新安中学,安庆,246122)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作者:张爱青

第3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解析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采用了合理情绪疗法对两位因宿舍矛盾的大学生进行了4次心理咨询,结果来访者的矛盾情绪明显降低,各种相关身心症状得到改善,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以期为在校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解析

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承担着提升社会主义接班人心理健康素养的重任。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目标和育人效果的要求更高也更具深度。通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解析,以期为在校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建言献策。

一、一般资料

郑某,女,某校学前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汉族,未婚。刘某,女,某校学前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汉族,未婚。两人与另外4名同学同住在学生宿舍一间6人间,无宗教信仰。自述性格较为开朗,人际关系良好,有几个关系密切的好朋友,目前尚未结交男朋友。

二、主要经过

从2020年9月由于疫情返校后,双方由于生活习惯等琐事有过几次小矛盾。2020年11月25日中午休息时间,郑某在宿舍制造声响影响刘某午休,双方产生争执,刘某声称,若郑某当晚超过11点未返宿舍,将反锁不给她进门。晚上11点06分,郑某由于宿舍门被反锁未能进入宿舍,敲门10分钟,终于有一舍友开门。郑某进入宿舍后,质问刘某,是否她将门反锁,刘某承认。郑某用手击打刘某脖子。刘某报警。第二天在辅导员及班主任的协调疏导下,相互道歉。

三、观察和收集的资料

郑某和刘某分别来访,两人身材高挑,面容姣好,衣着整洁,举止得体,但表情略显局促拘谨,眉头紧蹙,坐姿僵硬,态度配合。来访者独自来访,平素体健,无重大躯体疾病,学校体检正常。月经正常;无家族精神病史。神志清醒,未见感知觉障碍,说话有条理,回答切题,思维清晰,语言流畅,表达语速稍快,无特殊兴趣、爱好。能维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与家庭成员、同学、朋友交往正常。

四、评估与诊断

(一)综合临床所收集资料,该来访者记忆力及智力正常,不良情绪控制在初始事件上,无泛化迹象,自知力完整,主动述说,无重大躯体疾病。心理问题的关键点主要为应对矛盾和情绪的方式不当。

不良情绪属于对生活事件的正常应激反应,无明显人格与思维障碍,社会功能尚可,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

(二)初步印象

一般心理问题:宿舍矛盾情绪。

五、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一)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

1、缓解来访者当前以愤怒委屈为主的不良情绪体验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症状;

2、修正认知偏差,改变其观念中的非理性的成分,学会现实、合理的思维方式,增强其与人相处过程中的自信心,客观地处理人际关系。

远期目标:

1、帮助来访者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2、提高应對生活中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减少此类情绪困扰和行为障碍在以后生活中出现的倾向性;

3、完善求助者的个性,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二)咨询方案

治疗方法:主要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来访者克服关于宿舍矛盾问题的愤怒委屈情绪,缓解各种身心症状,并引导来访者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修正认知偏差。

(1)心理诊断阶段:老师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通过交谈,找出来访者情绪困扰和行为障碍的具体表现(C),以及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初步分析,明确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是由于某些非理性信念造成的,同时,通过向来访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取得来访者的理解,并能接受这种理论及其对自己问题的解释。

(2)领悟阶段:老师与来访者一起探讨不合理信念,并通过对理论的进一步解说和证明,帮助来访者分析这些不合理信念与其不良情绪及行为困扰的关系,使来访者在更深层次上领悟到其情绪问题是由于现在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鼓励来访者应该对她自己负责,即努力改变她的非理性想法与信念。

(3)修通阶段:老师运用包括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家庭作业、自我奖惩等在内的多种方法,使来访者修正或者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认知,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4)再教育阶段: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帮助来访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的信念得以强化,从而使来访者在咨询结束之后仍能用学到的东西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三)咨询时间、次数和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

收费标准:按学校有关规定,免费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咨询次数:初定4次。

附加说明:如在咨询过程中,老师发现来访者有更深层次的问题,且该问题可能影响咨询具体目标实现的,可修改咨询目标。

六、咨询过程

(一)咨询阶段的划分:

1、建立咨询关系与心理诊断阶段

2、领悟、修通、再教育阶段

说明:咨询过程的每一阶段均在上级心理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二)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2020年11月30日)

1、任务: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全面掌握来访者的有关资料,确定问题的主要性质,介绍合理情绪疗法。

2、方法:倾听、提问、鼓励、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等参与性技术和解释、情感表达等影响性技术。

3、过程:询问一般情况,向其介绍咨询保密原则、心理咨询的性质、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通过真诚、尊重、共情、积极关注等技术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获得来访者的信任,运用倾听技术,给来访者提供一个宣泄情绪的机会。咨询者的真诚和尊重使来访者感到自己被接纳,其紧张程度有所缓解,面部表情放松,调整为一个较为舒适的坐姿。接着开放式提问为主、封闭式提问为辅,较全面、真实地收集来访者的基本资料。然后进一步使用提问、内容反应、情感反应等技术,澄清来访者的主要问题,并启发来访者自我探讨。运用解释技术,向来访者说明她的不良情绪反应是由她所面临的现实事件所引发的,是正常的反应,其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只要能改变不合理信念问题就能解决,帮助来访者树立治疗的信心,争取来访者的积极配合。最后,确定采用合理情绪疗法治疗并取得来访者的同意,和来访者一同确定了咨询的具体目标、时间和方法,并对此次咨询进行总结。咨询会谈摘要(略)。

总结:总结概括来访者的情况,明确来访者的主要问题及咨询目的,向来访者介绍ABC理论,确定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并取得来访者的同意,布置咨詢家庭作业及说明下一次的任务,与来访者商榷下一次咨询的具体时间。

第二次咨询(2020年12月10日)

1、任务:老师与来访者共同进一步探讨不合理信念,帮助来访者分析这些不合理信念与其不良情绪的关系,使来访者在更深层次上领悟到其情绪问题是由于她现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

2、方法:解释技术。

3、过程:老师解释常见不合理认知的三个典型特征,即绝对化的要求、以偏概全和糟糕至极。然后引导来访者思考自身的问题,是其认识到她的情绪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有关。咨询会谈摘要(略)。

总结:通过举例以及具体生活事件的分析使来访者进一步认识到其情绪问题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有关,并愿意做出改变。

第三次咨询(2020年12月1日)

1、任务:老师与另一位来访者一起探讨不合理信念,使其明确对自己情绪和行为上的反应负有责任,用辩论的方法引导来访者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产生质疑和动摇。

2、方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3、过程:和来访者一起分析造成来访者当前困扰的不合理信念,通过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让其对旧的错误观念产生质疑和动摇;使用合理情绪想象技术,使来访者在想象中进入自感无法承受的情境之中并在这种情境下体验强烈的情绪反应,然后帮助来访者改变这种不适当的情绪体验,最后停止想象。咨询会谈摘要(略)。

布置家庭作业:尝试练习使用合理情绪想象技术,改变其他一些导致愤怒委屈的不合理信念。

总结:本次老师主要使用了两种技术,首先通过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让其对旧的错误观念产生质疑和动摇;然后使用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后帮助来访者改变不当的情绪体验,并对其情绪和观念的积极转变及时给与强化。

第四次咨询(2020年12月22日)

1、任务:老师与来访者一起探讨合理信念与不合理信念的差别,以及合理认知方式的积极作用,引导来访者用合理的认知方式取代旧的不合理的任念。

2、方法:ABC分析技术、解释及自我暴露技术。

3、过程:老师运用解释技术向来访者阐述合理信念、不合理信念各自典型的特征以及合理的认知方式对个体产生的积极作用;通过自我暴露的技术让来访者消除疑虑,增强信心。咨询会谈摘要(略)。

最后,老师与来访者在友好愉快的气氛中结束咨询。

七、咨询效果的评估

两位来访者自我评估:经过咨询,我轻松了很多,能够坦然地接受一些事实。我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但我会努力做好自己;能在一个宿舍是一种缘分,相互体谅包容,即使有小矛盾也不激化。今后,我会及时识别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尝试运用合理信念积极地应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心理老师的评估:在咨询的过程中,由第一次进入咨询室的紧张拘束到咨询结束时的轻松愉快,来访者的变化是明显的。另外,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来访者已经能够很好地处理宿舍矛盾中委屈愤怒的情绪,重新积极地投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八、对本次咨询案例的总结

在本案例咨询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行为认知疗法中的合理情绪疗法,有效地缓解了来访者的宿舍矛盾愤怒委屈的情绪,并引导来访者通过建立合理认知方式主动应对各种压力和挫折。通过本案例,老师发现对于普通高职大学生这个群体,文化水平高,领悟能力强,合理情绪疗法疗效显著。今后将继续加强情绪疗法运用的学习和实践,以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心理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蔡蓉蓉,胡继石,邰凯龙.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山西青年,2021(01).

[2]贺泉莉.未来取向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09).

[3]王维维.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情况及应对措施[J].长江丛刊,2016(28).

[4]冯实.以心育心,铺就阳光成长之路[J].河北教育(德育版),2020(02).

[5]王欣星,孙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08) .

[6]李丽.高校辅导员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路径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08).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与体育类教指委教改项目:社会体育高水平专业群组群逻辑及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

第一作者简介:黄宇慧(1983—)女,江西,汉族,本科,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

第二作者简介:王梓城(2001—)男,广东东莞人,天津体育学院在读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第三作者简介:梁四海(1982—)男,副教授,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体育人文社会学。

作者:黄宇慧 王梓城 梁四海

第4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记录

一、学生基本情况:

1、辅导对象:陈某

2、性别:男

3、年龄:11岁

4、年级:五年级

5、个案表现:陈某在校成绩较差,爱捣乱课堂纪律,行为不能自控。

二、问题行为表现:

1、学习成绩较差。从贵州转入我校后,语文成绩及格,数学基本不及格。

2、违反课堂纪律。课堂上有教师在时,陈某时有分心现象。教师不在时,违反课堂纪律。受批评后,屡教不改,带头影响全班自修。

3、作业完成欠佳。课堂作业马马虎虎,应付老师。家庭作业则不做或经常少做。

4、教育无效,反应剧烈。教师对其多次教育,虽能虚心接受,却屡教不改,无心学习,我行我素。家长教育后,也是不以为然。

三、背景资料调查:

1、家庭背景: 父母都在本地打工,父亲性格粗暴,对孩子已经打骂成习惯了,母亲性格懦弱,也不懂如何教育孩子,造成孩子有话不肯跟父母说的局面。

2、学校背景: (1)学校大环境 镇中心小学,学习风气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普遍重视,要求较高,学生间能相互尊重、团结友爱。 (2)班主任、同伴看陈某 班主任认为陈某转入本校后,常有作业不做现象,并屡教不改。同时,认为陈某喜爱表现自己。教师在教室上课时,表现出非常的配合。不在时,和同学争吵,甚至打架。经批评后,泪流满面。但却屡教不改。

四、辅导的对策和干预措施:

1、整体策略

根据陈某的实际情况,采取综合性辅导对策。从陈某本人来说,首先从稳定情绪入手,调整认知,指导行为。最主要是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入手,其中争取学校班级的支持作为辅导的关键。 主要过程:建立关系——调整认知——助其行为转变——积极体验

2、辅导实施干预的策略

(1)与该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引导陈某倾诉自己的烦恼,从中了解到陈某大量情绪的认知困扰和心理矛盾。发现陈某对老师和同学过激的话语很在意,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

(2)了解该生的有关情况,助其调整认知。 与他建立友善的关系后,我和陈某进行了第二次面谈,帮助陈某调整认知

(3)抓住时机,助其转变行为。 当陈某进来时,告诉我,他已想通了,也在努力地改变。但跟同学闹意见的坏习惯改不掉。主要表现在:老是跟同学争吵,该怎么办?我和他定了一个“契约”。要求他根据契约要求做,并且提出改变途径。 第一,利用空闲时间,多找老师和爸爸妈妈沟通,倾述自己的内心,寻求他们的理解与帮助。 第二,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提高成绩。少违反课堂纪律,改变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印象。

五、心育结果与分析:

经过近一学期的心理教育与辅导,陈某的表现概述如下:(1)他对自己以往的不良行为已有认识,并正努力改正坏习惯,上课基本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再捣乱,能听老师讲课了,与同学能和睦相处,不再打架闹事了。(2)他愿意为班集体和同学做好事了,劳动中不怕脏不怕累,期末还被评为了“劳动积极分子”。(3)学习方面也主动多了,上课时也能举手发言,复习比过去自觉,成绩有了很大进步。(4)父母也反映他开朗多了。

六、辅导小结和启示:

本个案总的来说辅导干预的效果是明显的。本个案的研究结果也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重大。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缺少亲情的家庭,导致了孩子出现个性偏差的现象。对这些孩子,我们更应考虑孩子满足需要的欠缺。应做好适当的“填补”作用,对孩子的爱要如“春风”,做到“润物细无声”。

2、学校教师和同伴群体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影响巨大。特别是对学习和行为表现不良的同学,不给他们机会,不肯定他们,排斥、孤立他们是极为有害的。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寻找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正面引导,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第5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记录

(三)

一、学生基本情况:

1、辅导对象:李广烨

2、性别:男

3、年龄:12岁

4、年级:4年级

5、个案表现:李广烨在校成绩较差,爱捣乱课堂纪律,行为不能自控。

二、问题行为表现:

1、学习成绩较差。数学成绩保持合格,语文不合格现象经常发生。

2、违反课堂纪律。课堂上有教师在时,李广烨时有分心现象。教师不在时,违反课堂纪律。受批评后,屡教不改,带头影响全班自修。

3、作业完成欠佳。课堂作业马马虎虎,应付老师。家庭作业则不做或经常少做。

4、教育无效,反应剧烈。教师对其多次教育,虽能虚心接受,却屡教不改,无心学习,我行我素。家长教育后,也是不以为然。

三、背景资料调查:

1、家庭背景:

父母都在本地打工,父亲性格粗暴,对孩子已经打骂成习惯了,母亲性格懦弱,也不懂如何教育孩子,造成孩子有话不肯跟父母说的局面。

2、学校背景: (1)学校大环境

党尔寨小学,学习风气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普遍重视,要求较高,学生间能相互尊重、团结友爱。

(2)班主任、同伴看李广烨

班主任认为李广烨转入本校后,常有作业不做现象,并屡教不改。同时,认为李广烨喜爱表现自己。教师在教室上课时,表现出非常的配合。不在时,和同学争吵,甚至打架。经批评后,泪流满面。但却屡教不改。

四、辅导的对策和干预措施:

1、整体策略

根据李广烨的实际情况,采取综合性辅导对策。从李广烨本人来说,首先从稳定情绪入手,调整认知,指导行为。最主要是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入手,其中争取学校班级的支持作为辅导的关键。

主要过程:建立关系——调整认知——助其行为转变——积极体验

2、辅导实施干预的策略

(1)与该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引导李广烨倾诉自己的烦恼,从中了解到李广烨大量情绪的认知困扰和心理矛盾。发现李广烨对老师和同学过激的话语很在意,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

说话间,我发觉李广烨常常话语间歇,并伴有焦虑不安的情绪,由于时间关系,约定几天后再谈。以后连续两天运用机会找他谈天,问他喜欢什么活动,喜欢看什么样的电视等,与他建立友善的关系。

(2)了解该生的有关情况,助其调整认知。

与他建立友善的关系后,我和李广烨进行了第二次面谈,帮助李广烨调整认知。 第一,父母工作忙与不爱他并不矛盾,应该体谅父母的苦衷,正是父母的辛苦工作才换来了他舒适的生活。

第二,同学不愿意和你交朋友,令人烦恼。出现此状的原因是什么?最根本是自己经常跟同学打架闹意见造成的,也应该找找自身的原因。

第三、老师批评教育你说明老师是很在乎你的。希望你能进步,同时,说明你确实存有不足,更加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3)抓住时机,助其转变行为。

当李广烨进来时,告诉我,他已想通了,也在努力地改变。但跟同学闹意见的坏习惯改不掉。主要表现在:老是跟同学争吵,该怎么办?我和他定了一个“契约”。要求他根据契约要求做,并且提出改变途径。

第一,利用空闲时间,多找老师和爸爸妈妈沟通,倾述自己的内心,寻求他们的理解与帮助。

第二,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提高成绩。少违反课堂纪律,改变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印象。

五、心育结果与分析:

经过近一学年的心理教育与辅导,李广烨的表现概述如下:(1)他对自己以往的不良行为已有认识,并正努力改正坏习惯,上课基本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再捣乱,能听老师讲课了,与同学能和睦相处,不再打架闹事了。(2)他愿意为班集体和同学做好事了,劳动中不怕脏不怕累,期末还被评为了“劳动积极分子”。(3)学习方面也主动多了,上课时也能举手发言,复习比过去自觉,成绩有了很大进步。(4)父母也反映他开朗多了。

七、辅导小结和启示:

本个案总的来说辅导干预的效果是明显的。这主要还得感谢李广烨的家人和其他老师的协助支持。本个案的研究结果也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重大。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缺少亲情的家庭,导致了孩子出现个性偏差的现象。对这些孩子,我们更应考虑孩子满足需要的欠缺。应做好适当的“填补”作用,对孩子的爱要如“春风”,做到“润物细无声”。

2、学校教师和同伴群体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影响巨大。特别是对学习和行为表现不良的同学,不给他们机会,不肯定他们,排斥、孤立他们是极为有害的。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寻找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正面引导,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第6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记录

一、学生基本情况:

1、辅导对象:陈某

2、性别:男

3、年龄:15岁

4、年级:八年级

5、个案表现:陈某在校成绩较差,爱捣乱课堂纪律,行为不能自控。

二、问题行为表现:

1、学习成绩较差。从四川转入我校后,数学成绩保持合格,语文不合格现象经常发生。

2、违反课堂纪律。课堂上有教师在时,陈某时有分心现象。教师不在时,违反课堂纪律。受批评后,屡教不改,带头影响全班自修。

3、作业完成欠佳。课堂作业马马虎虎,应付老师。家庭作业则不做或经常少做。

4、教育无效,反应剧烈。教师对其多次教育,虽能虚心接受,却屡教不改,无心学习,我行我素。家长教育后,也是不以为然。

三、背景资料调查:

1、家庭背景:

父母都在本地打工,父亲性格粗暴,对孩子已经打骂成习惯了,母亲性格懦弱,也不懂如何教育孩子,造成孩子有话不肯跟父母说的局面。

2、学校背景: (1)学校大环境

镇中心小学,学习风气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普遍重视,要求较高,学生间能相互尊重、团结友爱。

(2)班主任、同伴看陈某

班主任认为陈某转入本校后,常有作业不做现象,并屡教不改。同时,认为陈某喜爱表现自己。教师在教室上课时,表现出非常的配合。不在时,和同学争吵,甚至打架。经批评后,泪流满面。但却屡教不改。

四、辅导的对策和干预措施:

1、整体策略

根据陈某的实际情况,采取综合性辅导对策。从陈某本人来说,首先从稳定情绪入手,调整认知,指导行为。最主要是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入手,其中争取学校班级的支持作为辅导的关键。

主要过程:建立关系——调整认知——助其行为转变——积极体验

2、辅导实施干预的策略

(1)与该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引导陈某倾诉自己的烦恼,从中了解到陈某大量情绪的认知困扰和心理矛盾。发现陈某对老师和同学过激的话语很在意,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

说话间,我发觉陈某常常话语间歇,并伴有焦虑不安的情绪,由于时间关系,约定几天后再谈。以后连续两天运用机会找他谈天,问他喜欢什么活动,喜欢看什么样的电视等,与他建立友善的关系。

(2)了解该生的有关情况,助其调整认知。

与他建立友善的关系后,我和陈某进行了第二次面谈,帮助陈某调整认知。 第一,父母工作忙与不爱他并不矛盾,应该体谅父母的苦衷,正是父母的辛苦工作才换来了他舒适的生活。 第二,同学不愿意和你交朋友,令人烦恼。出现此状的原因是什么?最根本是自己经常跟同学打架闹意见造成的,也应该找找自身的原因。

第三、老师批评教育你说明老师是很在乎你的。希望你能进步,同时,说明你确实存有不足,更加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3)抓住时机,助其转变行为。

当陈某进来时,告诉我,他已想通了,也在努力地改变。但跟同学闹意见的坏习惯改不掉。主要表现在:老是跟同学争吵,该怎么办?我和他定了一个“契约”。要求他根据契约要求做,并且提出改变途径。

第一,利用空闲时间,多找老师和爸爸妈妈沟通,倾述自己的内心,寻求他们的理解与帮助。

第二,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提高成绩。少违反课堂纪律,改变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印象。

五、心育结果与分析:

经过近一学年的心理教育与辅导,陈某的表现概述如下:(1)他对自己以往的不良行为已有认识,并正努力改正坏习惯,上课基本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再捣乱,能听老师讲课了,与同学能和睦相处,不再打架闹事了。(2)他愿意为班集体和同学做好事了,劳动中不怕脏不怕累,期末还被评为了“劳动积极分子”。(3)学习方面也主动多了,上课时也能举手发言,复习比过去自觉,成绩有了很大进步。(4)父母也反映他开朗多了。

七、辅导小结和启示:

本个案总的来说辅导干预的效果是明显的。这主要还得感谢陈某的家人和其他老师的协助支持。本个案的研究结果也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重大。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缺少亲情的家庭,导致了孩子出现个性偏差的现象。对这些孩子,我们更应考虑孩子满足需要的欠缺。应做好适当的“填补”作用,对孩子的爱要如“春风”,做到“润物细无声”。

2、学校教师和同伴群体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影响巨大。特别是对学习和行为表现不良的同学,不给他们机会,不肯定他们,排斥、孤立他们是极为有害的。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寻找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正面引导,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第7篇: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研究

解开心中千千结

——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研究

静安小学 戴稚萍

一、个案现象

小何,三年级时从内地转到我班上的一位男生。初次见面,当我问他话时,他总是眼皮也不抬地小声应答。除了觉得他长得眉清目秀,有些腼腆外,没有其他不良感觉。

大约一周后,就开始出现各种不尽人意的状况了。先是陆续有同学报告他骂人、打人,对同学态度粗暴。接下来就开始出现不完成作业的现象,有时上课哼小调,大家安静写作业时,他突然大叫一声。喜欢做一些莫名其妙的动作,引得大家哄笑。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满不在乎;对同学的帮助嗤之以鼻。平时喜欢独处,课间不参与同学间的游戏。喜欢看课外书,常常陶醉于书中人物的故事中,与同学、班级之间仿佛筑有一堵墙。喜欢嘲笑同学的无知,但自己又做不到最好。

二、诊断结果

根据小何如上表现,我认为该生心理上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的特征,如:由内心焦虑、以自我为中心等原因导致的攻击性行为,造成一系列入学后的适应困难。但还尚未完全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三、分析原因

有了诊断结果,我着手从不同渠道,多方面地了解、分析、发现形成小何心理障碍的原因。

1 原因之一:矛盾的家庭教育观造就了小何畸型的心态。

我通过家访,了解到小何的成长背景。其父大学学历,经商。其母高中学历,辞职在家。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父亲望子成龙心切,小何的业余时间几乎全被安排学这练那。对小何的学习成绩,行为表现等他从来没有满意过,常对儿子说诸如此类的话,“当年你爸如何优秀,你为何不知争气?”“你太令人失望了!”„„轻则一通批评,重则一顿毒打,给小何心理上构成极大的压力。由于父亲的预期要求过高,超出了小何的实际能力,小何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小何心理焦虑的产生。其母亲见丈夫对儿子这般,非常心痛,背着丈夫溺爱孩子。夫妻也常为儿子的教育争执。由于父母错误、矛盾的教育观、彼此间的不和谐,更加重了小何心理焦虑的程度,最终导致他心理上的失衡。整日想法躲避父亲,向母亲提出不合理要求。由于其父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小何实行“高压”政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实际上也为小何提供了一个不良的行为榜样,成为小何好攻击、违拗的源泉。所以,小何在学校对同学苛刻、粗暴。 原因之二:班主任教育方法的不恰当,为小何心理障碍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小何有一位表姐从他入小学那天起就负责接送工作,小何转来我校后,她也跟随而来。我利用表姐接小何的机会,详细询问了小何在过去学校的情况。原来,由于母亲的溺爱,父亲的过分严厉,在矛盾教育观中成长起来的小何,身上有许多不良行为倾向。入学后,母亲与班主任老师由于种种原因沟通出现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在班级,小何常常是老师罚站、批评的对象。班里一有事,小何马上意识到同学们要怀疑他,老师要找他

2 的麻烦。久而久之,小何与同学、老师之间产生了抵触情绪,在班级中处于孤立状态。他不合群,无法与同学友好相处。致使小何于家、于校都如同他在日记中写道的:“那时,我既不想回家,也不想上学。”造成了小何与人交往的心理障碍。

原因之三:错过了绝好的教育转化机会。

转入新学校,由于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身上问题的严重性,没有主动向新班主任反映小何的情况,错过了一次绝好的教育机会。来到新班级,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小何更内向,更孤僻,他陷入了更糟糕的状况,直到新班主任老师发现为止。

原因之四:缺少正确的自我认知,自我认同感及自信心。

小何很聪明,爱看课外书,知识面较其它孩子宽广。一方面,由于自视甚高,瞧不起同学,认为他人幼稚无知。另一方面,由于小何的家庭教育中指责多于肯定,常常让小何有挫败感,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又严重缺少自信,不能认同、悦纳自己。

四、对症下药

摸清了原因,掌握了症结,我有计划,有目的地全方位地对小何进行心理辅导。

1、与家长沟通。通过家访,端正其父母的教育观,向其推荐有关家教方面的书籍、报刊等,提高其对教育、儿童心理的认识水平。恳请家长与学校教育配合。我专门为小何准备一本“学校家庭联系册”要求每天我与家长均在小本上写几句话。一方面是彼此了解小何在校、家里的表现,更主要是记录下小何的点滴进步。

3

2、谈心。这是我采用的基本疗法。我除了定期找小何谈心外,有意无意地谈上几句。让他重新认识自己,让他感到在老师眼里,他是个具有许多优点的孩子。为他重新建立自信、自尊,使他悦纳自己,欣赏自己。随着谈心次数的增多,师生感情加深,我再以“建议”的形式告诉他“如果你这样做会更好。”等等。渐渐地,他能接受我的“建议”,一点点地按我预先的意愿改正不足。每当那时,我会对他的表现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为促进他的进步起催化作用,并辅助他做到持之以恒。

3、营造和谐、友爱、奋发向上的班级环境。让他在这个集体中感到温暖、安全,为这个集体感到自豪、骄傲,产生为之争光的愿望,从而引导他爱同学、爱老师、爱班级、爱学校,学会关心、体谅、理解他人。 4、发挥特长,扬长避短。利用小何爱看书的特点,我向他推荐如《爱的教育》等书籍,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充分发挥他知识面广的长处,让他在班级信息交流,各类活动中担当主角的任务。

5、抓住契机,及时准确施教。在小何的心理辅导工作中,最成功的地方,也是这一个案辅导工作由量变到质变,实现飞跃的一个关键之处,就在于我发现、利用闪光点,抓住契机,及时准确施教,真正让小何“旧貌换新颜”。一天,小何拿一本作文书给我看,建议我在班级开展文中的活动。我看过文章,原来是一位小学生写的一篇记录班级开展“每日班长制”活动的作文。我当即肯定他关心集体,为班级管理出谋划策的聪明之举,并马上召开班委会,讨论、制定实行“每日班长制”的方案。当我在全班宣布班委会的这个决定时,在我的建议下,同学们一致同意让小何担任第一任“每日班长”。从此,小何每天最后一个离开教室进寝室。我发现小何

4 非常有管理才能,他除了以身作则外,把班级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从那天起,小何逐渐转变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优秀生,还被评为校行为规范示范生。而且成绩名列前茅。他一直与我保持联络,他称我是恩师,他人生起步的导航人。我知道他现在一切令人满意,由衷地感到欣慰。

以上有关小何的个案心理辅导是我几年来做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一个缩影。我深知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班主任兼心理辅导教师,我要用我的爱心去拥抱一切孩子,去理解、信任他们,去增强、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用全身心去拨动每一根琴弦,让它们弹奏出动人的曲调。

第8篇:学生心理辅导个案报告

一、 基本情况

辅导对象:小怡

性别:女

年龄:10岁

年级:四年级

父母文化水平:小学

二、主要问题

性格非常内向、有很强的自卑心理、思维迟钝

三、分析与诊断

该生因其父母是在外经商的,所以在家里除了奶奶到中午时回来做饭外,她几乎是一个独处,父母只是匆匆的回来吃完饭,就匆匆的走了。因而,使得父母和她缺乏沟通,父母对她的关爱也就非常少,她整天放学回家后,就独自呆在家里,或和几个极熟的小伙伴在家门口随便玩玩,因而使得她的性格内向,独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这只是外界环境因素对她的影响,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她父母的遗传因素,通过与她父母的接触,我了解到她的父母也是性格内向的人,这个遗传因素是几乎不可改变的,但可以通过外界环境的影响来改变她,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肯定是占绝大部分的,而遗传因素非常小的。另外,她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只是中等水平,而在一年级到三年级却是名列前茅,这就给了她一个打击,导致她的自信心下降,从而产生自卑感。

其次,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比如:看见别的孩子在周末的时候,有爸妈带着玩,而自己却一个人形影相吊,再看看父母,不是在卖东西(家里卖水果),就是在玩牌,从而让她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缺

少父母的爱,而在学习上特别是在数学科目上,一些简单的问题,她要想很久才能思考出来,但她的智力水平很正常,说明在性格内向的影响下反应有些迟钝。

四、辅导过程

针对出现的性格内向,有自卑感,思维迟钝,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虽性格内向的人和性格外向的人都各有优缺点,但性格太内向对她以后的成长不是很有利,处在竞争激烈,开放的社会。性格外向一些对她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就要想办法使他性格外向一些。 记得赞可夫说过:“个性的发展,在孤独和隔绝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儿童集体的内容丰富而形成多样的生活中才有可能。”因此,先要求父母平时多关心她,多与她交淡,多鼓励她,说一说学校里的事,要认真聆听孩子的表达,使她渐渐的敢于表现自己。另外要她感到老师温和、亲切。因为性格内向的幼儿都不愿,也不敢跟老师接近,老师就应接近她。因而我与她的老师商量,平常在上课时要不断地用鼓励,赞许的语言表扬她的点滴进步,只要有进步就给予肯定。其次,作为家教老师的我,尽量的与她交淡,玩游戏,让她能感到老师的和蔼可亲,喜爱她,获得爱和安全感。还有引导她多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周未,只要我有时间就带她到学校里和其它小学的孩子认识,刚开始听她和陌生的外向孩子交往,她有些不愿意,但在我强烈的要求下,她勉强的和别的孩子玩,在玩的过程中,让外向的孩子带动她活泼起来,经过几次的这种交往我发现她愿意和陌生的孩子玩了,也许是同伴的热情与快乐感染了她吧,让她的情绪得到调节,心理达到

平衡保持了良好的心态,从而逐渐的让她性格外向起来,当然这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积极的配合下。

通过让她与陌生的孩子(同龄)交往,还有在给她讲作业时,她的作业出错。或做错什么事,我都鼓励她,给她一个宽松的做作业环境。她比以前活泼多了,而且也变得自信了些,自卑感减少了许多。对于她的反应迟钝问题,在给她讲作业时,我尽量的启发她,给她多做些她感兴趣的脑筋急转弯,猜迷语,还有做一些有益智力发展的游戏,让她在游戏中快乐的学习,并在游戏中给予鼓励,让她在游戏中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使她的反应敏捷起来,其实在与别的同龄孩子交住时,反应也得到了一些提高。 五.辅导效果(评价)

经过几个月的辅导,我发现小怡比以前开朗多了,现在和我在一起也活泼多了,特别是通过与同龄伙伴交住,进步非常明显,她在平等,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见解的伙伴交往中,她的交往能力,自我理解,评价能力和集体观念,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和伙伴游戏中她学会和同伴相处,合作,而且她的一些不良的习惯也得到小同伴的制约,帮助而自觉改正,这使得她的个性得到完善,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其次是家长和老师的积极配合,通过家长和老师对了表扬,不约束她。她有进步就给予肯定,这样她的性格就相应的外向起来。使她变得自信,变得灵活多了,而且成绩也有了进步。

虽然,小怡的性格还不是很外向,不是很有自信,但只要给她积极的心理辅导,在父母和老师的引导下,相信她会一天比一天会更有进步。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一、 基本情况

辅导对象:小伟

性别:男

年龄:7岁

年级:二年级

父母文化水平:中学

二、主要问题

平时上课非常爱说话,上课也不太专心,书写较差,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学习成绩也居中下水平。

三、分析与诊断

1、家庭教育的缺陷:父母只知道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无暇关注他的学习,性格比较暴躁,以攻击同学来引起家长和老师同学的重视,养成只知玩,不愿做作业,在学校和家里说谎话哄骗教师和家长的不良习惯。

2、自我认识的偏差:学习上不如其他同学,小小心灵十分好强,逐渐产生攀比和说谎坏习惯。

四、辅导过程

1、认知和交流疗法寻找问题的症结。

小伟思维活跃,反应敏捷,算是一个聪明的学生。针对这种情况,首先用认知的疗法让他看到真实的自我,初步解除他思想上的顾虑。

其次是通过谈话交流,启发诱导,让他找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2、家校联系,健康家庭,温暖孩子之心。

家庭的不良影响是他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家长既是儿童的启蒙老师,也是儿童行为的最直接、最经常的模仿对象。学校管理者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教给家长一些基本的教育方法,同时,任课教师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步调一致。作为教师的我,想办法联系他的家长,与他们进行多沟通,特别是家长一定要多肯定孩子的的优点,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把“爱”和“严”结合起来,多与孩子谈心、交流,多了解孩子的需要,帮助孩子调节情感,温暖孩子的心,使孩子保持积极愉悦的健康心态;建立家校联系本,与家长交流他在校的表现。

3、发动全班同学主动亲近小伟,同时也教育他不能为了一点小事就报复同学,要善待同学,关心同学,特别是有意识的指导班干和比较活泼的同学与小伟游戏,使其感到集体的温暖,上学的乐趣。 五.辅导效果

经过两个月的辅导,小伟上学的情绪已经基本稳定,不再出现哭闹,能自己按时来校上学,课间能与小伙伴玩耍,并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书写比较工整。家长反映:孩子在家比以前活泼多了,胆也大了。

六.辅导感悟

对有问题的学生,不要轻易放弃,要了解其原因,多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并给予真诚的指导和帮助,爱是可以完成一个转变一个孩子的一生的。

学生心理辅导个案报告

一、 基本情况

辅导对象:常某

性别:女

年龄:8岁

年级:三年级

父母文化水平:小学

二、主要问题

常某是一位我们班的学生,她是个很腼腆的小女生,性格内向,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也不爱说话。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小得几乎像蚊子声。面对激烈的竞争,同学们的嘲笑她觉得自己这儿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缺乏竞争勇气和承受能力,导致自信心的缺乏。在班里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一提考试就没精神。

三、分析与诊断

1.个人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容易走神,老师课后布置的预习和复习工作不能有序进行,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考试对她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经历的挫折多了,失败也就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

难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常某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对她的学习不能有力地指导,孩子过重的压力在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安、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也会随之而来。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尤其是内向学生不够了解,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又会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和家长的不满。长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就慢慢占了上风。

四、辅导过程:

自信的缺失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都有损害,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增强自信,正确地评价自己呢?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我也认为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没有都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都的老师。为了去除常某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她闲谈,让她帮我抱作业本、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她,还经常对同学说:“看,常某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常某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了,能让我们听得清楚。”“常某同学„„”渐渐的,常某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一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她主动冲我笑了一天。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3.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常某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经常与家长联系,详细地分析了常某在校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什么,都要从中发现进步的地方,并马上夸奖她的闪光点,把家中得到的夸奖讲给老师和同学,把在学校得到的表扬告诉父母。在评价中,常某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五、辅导效果:

通过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常某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她的学习成绩在不断提高,上课能专心听讲,敢于举手发言且声音响亮,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与班级、同学融为一体。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喜欢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六、辅导感悟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缺乏自信,会产生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的给予更多的关爱,让她们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面对常某的改变,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常某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放大孩子的优点,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的心绪,正确的评价自己,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感受大家给她的善意,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各项活动的参与,使其自信自强。

学生心理辅导个案报告

一、 基本情况

辅导对象:小顾

性别:女

年龄:12岁

年级:五年级

父母文化水平:中学

二、主要问题

在交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不合群,孤独,害怕参加活动;自卑感强,回避与老师同学相处。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被老师喊到也因紧张而说不完整,语言表达能力差。家庭作业经常不能完成。她的家离学校比较远,每天乘接送车上、下学。她的父亲在外打工,母亲上班,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与她交流沟通。

三、分析与诊断

通过几个月的观察与了解,我发现她与人交往时最主要的表现是: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压抑心理。作为老师,只有给予她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她改掉自卑,忘却孤独,增强自信,自由地与家长、老师、伙伴交往,促进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理逐步健康,成绩也能得到提高。

四、 辅导过程

(一)情感沟通

我以真诚的态度与她谈心,进行情感沟通给予她充分的信任,抓住她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帮助她的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付出努力,并用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鼓励她,树立较强的自信心。

(二) 家校合作

通过家访,开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等到方式,劝说她的父母和孩子多交流,及时了解她的学习生活情况。我把她这几年来的学习情况、性格、交往的发展状况以及他的智力发展分析给家长听,建议他们综合考虑李某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降低要求,提出一些她能够达到的目标,并帮助他实现这一目标。要注意观察她实现目标后的表现,及时调整,循序渐进。同时,我还和小顾的家教老师经常联系,建议他根据孩子的现状确立辅导目标,及时检查她的作业。建议家长对小顾多鼓励少批评,多关心少打骂,为小顾营造一个温馨、各睦、充满爱的家庭环境。这样促进了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有利于减轻孩子与家长交往时的紧张感,消除家长和孩子的隔阂,增进家人间的亲情与温暖。同时也能帮她树立自信心,增强自尊心,这是促使小顾自信地与人交往的起点。

(三)同学关心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改正她的学习习惯方面,还注意发挥集体和伙伴的作用,通过同学的关心与督促,及时提醒她认真完成作业。

首先为她营造一个平等友爱的学习环境。我安排一个外向、活泼、乐于助人的中队委做她的同桌。这样当她有困难时,同桌能热情地帮助她,帮助她恢复对自己的信心。同时,也能让小顾在与同桌交往的过程中懂得热情,帮助人是赢得同学喜爱的首要条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小顾走好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五.辅导效果

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后,小顾的交往自信心明显提高了,家庭作业能按时完成了,上课时也能积极举手发言了,在校内,能和老师进行交流,下课有时还会主动问老师问题。以前,她孤独,不说话,现在有了一群知心朋友,平时也能主动去帮助同学。因为有了良好的交际关系,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家长反映他不再孤僻、难管了,能主动和父母谈学习上的事。

六.辅导感悟

1.学生的不良习惯,都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而教师在工作中要化被动为主动,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及时发现,及时辅导,以促进其尽快转变。

2.在辅导过程中要向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努力构建起师生之间信任的关系。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共同督促形成良好的氛围,这样的教育和辅导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生心理辅导个案报告

一、 基本情况

辅导对象:小邵

性别:女

年龄:9岁

年级:三年级

父母文化水平:中学

二、主要问题

在学校课堂上表现较好,回家作业基本完成,但错误很多,据说家里连一本课外书都没有,阅读理解能力较差。

三、分析与诊断

背景资料:

母亲在外打工,父亲工作忙,孩子跟着奶奶,奶奶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父母从来不管孩子的学习,也不和老师交流,回家不闻不问,靠不识字的奶奶看管。 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以上现象表明,小邵的情况是由以下情况造成: (1)母亲在外打工,父亲工作忙。

(2)孩子跟着奶奶,奶奶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

四、辅导过程:

(一)说服家长与老师积极配合。

和家长联系,家长答应多关注孩子的学习,家长口头答应了,没有实际行动。

(二)一对一的心里交流

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孩子辅导功课。把她调到和好学生坐一起,以便还学生帮助她学习。

五、辅导后的反思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任何一面,教育都很难成功。通过半年的努力,现在小邵能按时完成作业,但小邵成绩进步不大。

学生心理辅导个案报告

一、 基本情况

辅导对象:小丁

性别:男

年龄:9岁

年级:四年级

父母文化水平:中学

二、主要问题

自制力差,课堂上不守纪律、随意插嘴;和同学不能好好相处,遇事斤斤计较,经常和同学闹矛盾、赌气。意志薄弱,遇到挫折就发脾气。

三、分析与诊断

家庭教育的影响。小丁的父母一方面工作较忙,没有时间对他进行太多的管教,教育方面较欠缺,对孩子较放任、溺爱。再加上家人对他都比较疼爱、忍让,致使他养成一种随便,懒散等不良习惯,而且以自我为中心,事事要占上风。

四、辅导过程:

1、和家长沟通,分析孩子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取得家长的配合。要求家长改变一下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做到爱有度有原则,不溺爱。

2、我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对他加以引导,让他认识到:在生活中,和别人发生矛盾或小的摩擦是正常的,要学会宽容,学会换个角度想事情,这样,和同学的关系才会融洽,而自己也会过得开心。

3、在学校经常关注孩子的的言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育;挖掘闪光点,有点滴进步,及时肯定、表扬。

五、辅导后的反思

培养学生的耐挫力,首先让他明白其中的道理,使他从内心改变,加上及时地表扬与鼓励,增强他的信心,使其充分的相信自己。教师要用耐心、细心的教育,帮助他更好地去做每件事。

学生心理辅导个案报告

一、 基本情况

辅导对象: 小同

性别:男

年龄:12岁

年级:六年级

父母文化水平:中学

二、主要问题

该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上课经常发呆,与同学相处,别人稍微触犯他,他就会报以拳脚,而且,该生对老师的教育常常抱以漠然的态度。

三、分析与诊断

经过和他父亲的交谈,侧面了解到他的父亲不太管教,回家时对该生所做的错事缺乏教育方式方法,常常是一味的打骂,同时他母亲对该生却很是溺爱,父亲的粗暴造成了他的固执和任性。另外,孩子的几位前任老师多次教育,没有什么效果,对孩子也感到无能为力。家长的批评责骂溺爱,老师的无能为力,更让孩子得寸进尺。

四、辅导过程:

孩子所有的外在表现,是其内心的反应,所以,教育要从心入手。

第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他的父亲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每周五家长来接孩子,我都要同他交流孩子在学校在家的表现,交流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由于家

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渐渐不再那么倔强。

第二: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开始,同学不愿意与他玩耍,他对老师的询问也是一问三不答,故意装作不知道的样子。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他极需要被爱的感觉。他不愿意开口,我也不着急,而是主动与之接近,慢慢缩短心理距离,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慢慢地,他不再那么抵触,也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了。

第三:协同各科任老师,在课堂上,多创造一些给他表现的机会。课后,多给他补习。孩子这种性格的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的形成,其实归根到底是学习成绩的差导致的。学习差,父亲责骂,学习差,老师责怪,学习差,自己自暴自弃„„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们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心,使他重新找到了自信。

第四:在班级中,给他一点职务,让他在集体中发挥作用。因为参与了班级管理,他的积极性也充分调动起来了,另外,因为他的职务涉及到记录,需要写一些表述性文字,遇到不会写的字他就请教别人,或者查字典,从另一面也提高了他的学习成绩。

五、辅导后记:

虽然学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却永没有结束。孩子的不良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所以要改正也肯定需要漫长的时间,中间还可能出现反复,这需要我们老师更多的爱心、耐心与信心。

学生心理辅导个案报告

一、 基本情况

辅导对象:毛某

性别:女

年龄:12岁

年级:六年级

父母文化水平:中学

二、主要问题

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

三、分析与诊断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特别是参加毕业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老

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毛某同学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是因为她的心理有一定问题。如何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

四、辅导过程

这半学期以来,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动管理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毛某同学的情况明显好转,她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现在她不但喜欢与同学一道做游戏了,而且积极参加班级管理、年级管理。看到她身上的变化,这可谓是感受良多:

1、 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毛某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毛某闲谈,中午她在校午睡时,帮她盖好被子,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毛某今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毛某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毛某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毛某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还天真的问我:“老师,你是

老师吗?”“我不像老师吗?”我反问。“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老师上课是不笑的!”我欣然地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这是因为你不知道,其实上课爱笑的老师多得很!”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作为胆小的毛某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她的机会,我就发动她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开始她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她上了。而且表现得还不错。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她为典型进行了表扬。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从此她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一定兴趣。后经过不断鼓励,巩固,她进步了。有一天她问我:"我能行吗?"我说:"你这么棒,当然行。演讲都说得那么好,还有什么不能上去的呢!"她激动地不住点头。从此,她真的非常努力,成绩有了飞跃。

3.重视家庭,提高能力。

毛某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毛某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为自卑的同学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家里: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同时,适

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

4.进行评价,促进自信. 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她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毛某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毛某突出的个人事迹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积极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5.参与管理,自信自强。

通过自主管理课题的深入,我们将更多自主的空间给了学生,在班级中,我们提倡"班干轮换制"、"组长负责制",在年级中我们推出了各项管理岗位,让学生充分自主,不断自律、自信、自强。在经过一番激励之后,毛某也积极投入到各项自主管理中来,从班级的小组长开始,她对自己、对同学、对事情的看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她不再沉沦在自卑之中,更多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自强。在管理中,毛某发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通过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协作,她所在的小组不但各项评价合格,而且在班级中也名列前茅,看到自己取得

的成绩,毛某脸上露出了笑容,从此她行为更自律,态度更积极,学习更自信。

五、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通过我们慢慢地去关心她帮助她,她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毛某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学校模拟考试总分班级第六名,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上课能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声。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六、结论

会自卑,往往是因为缺少了自信,或对于自己的某个地方不满意而感到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信心是自己的,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了,但是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有自卑的人,我们要多关心她们,让她们感到家的温暖!

面对毛某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毛某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

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

学生心理辅导个案报告

一、 基本情况

辅导对象:王XX

性别:女

年龄:10岁

年级:四年级

父母文化水平:大专

二、 主要问题

攻击性行为表现明显,伴交往不良,学习成绩中下。父母主述: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

三、 分析与诊断

(一) 有关测试结果

1. 该儿童的确实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

2. 该儿童的个性偏外向,有"乐群外向"的特点,与父母所述的"不合群"相矛盾,需具体分

析原因;

3. 该儿童的智力与注意力正常,具有正常的学习能力,成绩下降,应着重考虑非智力因素。

(二) 成长过程

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对父母的话很听。这与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与小朋友团结,不可以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今天王XX与某个小朋友"抢"玩具(实际上是后者抢前者的,老师也只是习惯性描述罢了),父母就会再次教导:下次别与小朋友抢,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那时候,王XX基本上是个听话的孩子。

上了大班后,一次一个小朋友拿绳子去勒王XX的脖子,想牵着他走。王想起妈妈说过:脖子是不可以被随便勒的,很危险!于是,他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那个小朋友吓得跑掉了。据父母称,自那以后,他开始象变了个人,开始不断"惹是生非",直至上了小学后,逐渐变成了老师眼里的"问题儿童"。

其实,应该说,比起同年龄的孩子,王XX还是让父母少操了很多心,尤其在学习上。基本上这四年来,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象整理书包之类别的孩子需要父母帮忙的事,他都能自己管好。而且

可能是家庭影响,父母都爱看书,所以王XX也非常爱看书,小小年纪,已经将《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看过了。三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功课还是中上偏优,只是到了四年级,换了个班主任,比较严格,经常叫他到办公室,于是开始反感,不大听课,成绩下降了。

而且前一周的某节班主任课上,明明是他旁边的中队长叫他,他才说了一句话,但老师只批评了他,他感到愤愤不平,却并没告诉父母,还是父母听别的同学说的。现在,他脾气很大,情绪经常很激动,父母问他多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 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亲子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

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因此,小王XX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形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一定要躲开,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当然,就王XX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另外,王XX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意义:一种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对老师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老师宣泄,而指向同学;一种寻求关注的不当方式,因为"攻击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干脆以"攻击性"寻求注意,寻求理睬。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也抱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

了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却也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而面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小王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当然,王XX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有老师主观臆断的责任,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澄清,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应该说小王之所以对父母话少,其一是因为他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肯定父母批评、指责,谁喜欢总听"坏话"呢?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长经历,大班前父母的处世教育与大班后"自我拼搏"的结果几乎相悖。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建议。而他们之间却缺乏这种"沟通",孩子认为父母只会批评自己,并不能给自己"保护",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懂事,总出状况。

3.学习适应性:

虽然学习退步了,但其有学习基础,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除了以上的行为与人际协调外,主要是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干预。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将情绪与学知识分开,以及给予相应的注意力训练,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一般年龄越小,课堂学习越依赖于对老师的好恶,喜欢这个老师,可能会很专心地听课,尽可能去表现良好,让老师喜欢他;反之,则可能不屑一顾,甚至"恶作剧"。因此,必须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攻击性行为、人际问题、学习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

四、辅导过程

第一次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主要问题;4.探寻改变意愿;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 晤谈、心理测验 过程:

1.填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

2.儿童做CBCL及CPQ测验,同时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3.确定咨询主题;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5.将测验结果反馈父母及孩子,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6.留相应咨询作业:(1)"再现"事件:父母与孩子重新讨论"老师冤枉"事件,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如何更好。

(2)父母有必要与老师去谈一次,让老师增加对孩子的了解,并澄清孩子的"委屈";

(3)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 第二次

目的:1. 加深咨询关系;2.突破"攻击性"应对策略。 方法:晤谈、仿同法

过程:

1. 行为契约法反馈咨询作业:父母与孩子交流了"委屈"等事件,且母亲与班主任老师谈了孩子的事,班主任了解了"委屈"事件,主动向孩子道了歉,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但上课表现有进步;

2. 与孩子就"最受欢迎的同学"谈"人际交往"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

3. 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

4. 咨询作业:(1)父母继续"特意"积极评价:只找孩子的优点,并至少准备10句好话;

(2)孩子按"行为契约"行事,诸如:不主动打人、不主动骂人、每天早上对着镜子笑三下、上课"盯"老师、回到家说"我回来了",出门说"我走了"„„

(3)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 第三次

目的:1.学会合理评价;2.提高自控力;3.加强亲子交流。 方法:晤谈、理情疗法、代币法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行为契约"完成顺利,得到老师表扬,并在某天午餐时有个同学碰了他一下,他也没有生气;父母说孩子10好话,让父母与孩子体验感受;

2.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班主任及父母;

3.改"行为契约法"为"代币法",增强亲子之间的联系。 4.咨询作业:(1)找班主任老师的3个优点;(2)执行"代币法",以"代币"量赢得自己愿望的满足,诸如:买某本书、去游乐场一次、零用钱等等。

第四次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发展学习策略;3.增强信心。 方法:晤谈、心理测验法、认知行为法 过程:

1. 反馈作业:完成顺利,继续执行;

2. 做学习适应性测验及智商测验,肯定其学习能力,找出学习策略问题;

3. 训练"提问法",以提高课堂效率,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 4. 咨询作业:(1)选一门课,每天准备好一个问题,带入课堂,在课上找答案;

(2)收集别人对他的"微笑"与"好话";(3)父母继续"代币"激励。

第五次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收束咨询。 方法: 晤谈 过程:

1.反馈作业:评价"提问"应用,调整提问角度;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

3.基本结束咨询。 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4.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

五、辅导效果评价

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改善了攻击性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学生心理辅导个案报告

一、 基本情况

辅导对象:小王

性别:男

年龄:8岁

年级:二年级

父母文化水平:中学

二、主要问题

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

三、分析与诊断

该生从小跟爷爷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爷爷对他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后来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由于该生自小过于宠爱、放纵,家长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皇帝”。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却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打人。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纪律的。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

须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小朋友后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因此,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强者姿态。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就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3.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辅导过程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心理辅导个案报告

一、 基本情况

辅导对象:陈某

性别:男

年龄:11岁

年级:五年级

父母文化水平:中学

二、主要问题

在校经常打骂同学,暴躁伤人事件屡屡发生,严重违反行为规范,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和很多家长的强烈不满。

三、分析与诊断

自入学以来,暴躁伤人事件屡屡发作:经常无缘无故打同学,揪女同学的辫子,上课影响其他同学,简直是一个“小恶霸”,严重违反了学校行为规范。在家里也很不听父母的话,经常发脾气,动辄摔东西,与父母吵闹。他的爸爸坦然自身修养不高,对孩子的管教较粗暴,一不听话,就打就骂。我还了解到孩子特别喜欢爱攻击性较强的漫画、电视等,这又为他提供了模仿攻击行为的条件。

从以上现象表明,陈某的行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不外乎三种:暴力攻击,动作攻击和言语攻击,对于陈某来说,这三种行为兼而有之。儿童具有任何一种不良行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起因,要帮助他们改正这些不良行为,首先应找到引起这一行为的原因。

四、辅导过程:

(一) 父母的配合

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经过和陈某父母长时间的沟通,在如何教育陈某的问题上,我们逐步达成了一致意见。我劝导陈某的爸爸不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要多和儿子相处、交谈,用温情和儿子沟通。从那以后,我就很少听到陈某爸爸打儿子的事了。陈某特别爱看打斗火暴的场面,还时不时地拳打脚踢进行模仿。对此,我与他父母交换意见后,在家长的引导下,改看一些既有教育意义,孩子又喜欢爱的书报、片子。当孩子的坏习惯逐渐改变时,我又要求他的家长即时给予表扬。激励,并用奖励的方法给孩子买些学习用具、玩具等,从正面对孩子的行为予以肯定。

(二)教师的教育

我积极地与孩子作交流,我耐心地对他说:“你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不对的,对别人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如果你是被打的同学,你有什么感想?多想想自己给别人带来了多少痛苦,决可以不再干!老师相信你会努力去改的!”

我还在班中要求同学要谅解陈某,不与他“对着干”,而要采取冷却、忍耐的方法。自我强化是指学生对达到某种成就的标准。我告诉他如果一周内没有攻击性行为发作或者没有一节课影响课堂秩序,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自己进行奖励:如成为光荣的升旗手;在班上公开表扬等,让他充分体验成功的欢乐,不断进步。

五、个案辅导成果

一年来,经过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陈某易怒、易暴的情绪逐步稳定下来了,他脸上的怒气少了,微笑多了,和同学的关系在一天天地改善,也乐意为班级、同学做好事了,老师和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说:“陈某的转变可真大啊!”

学生心理辅导个案报告

一、 基本情况

辅导对象:赵某

性别:男

年龄:7岁

年级:一年级

父母文化水平:中学

二、主要问题

自卑心强,行为习惯差,经常打架、偷东西,而且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专心,有时候还老是惹其他的同学,故意挑起事端。

三、分析与诊断

(1)、自卑(由于父母离异造成的家庭不完整,缺乏温馨的家庭,家庭条件差,导致其出现自卑心理、觉得自已低人一等。) (2)、有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自卑心理使他处处提防,以防别人伤害自已,所以对于老师过于严厉的批评教育,有抵抗情绪和行为)

(3)、对学习自暴自弃(家庭的不幸给其心理留下创伤,影响了他的学习,再加上父亲的不管、爷爷奶奶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他心中无明确的学习目的,无学习动力,久而久之,学习上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多,在学习上受的挫折越来越多,索性自暴自弃。)

四、辅导过程

(1)、用爱的力量把他拉向学校,防止他辍学。

因为特殊的家庭缘故,他仿佛感觉自己成了父母双全的“孤儿”,心灵上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多给他一些爱护,让他充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慢慢忘却父母离异给他带来的“人格”上的伤害,感情上有了一定的寄托,对学校、老师、同学有了感情,不至于发生缀学现象。一方面我注意观察,寻找机会亲近他,关心他,信任他,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如我发现他四季衣服少、旧、破,特送给他几套衣服。另一方面借助班集体的力量帮助他,让他感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了解到他和黄某是好朋友,特安排他俩坐到一起,并让黄某在学习上、生活上多帮助他。

(2)、尊重他、帮助他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

有人说孩子就是一本书,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读懂这本书。作为老师应该认识到单亲家庭的孩子和一般的孩子比起来,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强烈,有些甚至到了过于敏感的程度。在学校,他们会用警惕的目光注视着老师和同学对自已的态度,只要稍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就会变得自暴自弃或嫉妒忿恨。赵某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其症结就在于自卑。要纠正他的这种不良行为,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保护好他的自尊心,帮助他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起自信。我主要采取以下方式方法:

①、在思想上开导他,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如告诉他雨果曾说:苦难是“后娘”也是“慈母”,就这一点来讲他就比健全家庭的孩子,多

了一笔不少的“财富”。他学习不好就鼓励他说老天对人成功与否的决断不是在起点而是在终点。

②、注意多表扬,不“语罚”。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有自卑心理的单亲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希望老师的赞扬,十分厌恶那些疏远、冷落责备、申斥和叱骂他们的人,因为这些人不仅伤害了他的自尊心,降低了他的声誉,而且这些人的行为还意着自已被抛弃,不受宠爱和在社会上处于半隔离状态。用引导代替讥讽,用表扬代替批评可以使他们看到希望,增强自信。在教育过程中我注意对他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

③、耐心说服、暗示提醒。清朝学者认为:“攻人之过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勿过高,要令其可从。”在孩子的教育特别是问题孩子的教育上,尤其要注意方式方法。对他已形成的心理弱点和不良倾向,我不迁就容忍,但也不动辄训斥,态度粗暴。而是采用耐心说服和暗示提醒的方法。而且批评也注意做到不超过限度,从而使他不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五、辅导结果

我们知道学校的教育只是孩子教育中的一个方面,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低年级孩子。小

孩子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这对他们是荣誉的享受,更能增强他们的勇气和力量。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素质不同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勤学守纪、有的厌学做坏事。作为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对于“问题学生”要从关爱的心态去出发,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现在我们班的赵某同学可以说是一位比较优秀的小学生了,同学们也很喜欢接近他,在学期终的评优活动中,肯定有他的表现。可见离异家庭子教师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必须肩负起保护、教育单亲孩子的重任,而能否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又在于教师对这些孩子要更有爱心、耐心和诚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才能够帮助并步引导他们克服不正常的心态,与其他孩子一样地健康成长。

第9篇: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个案报告-

共青团系统心理健康辅导员考核认证管理办公室

资格认证

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个案报告---战胜自卑

摘要: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而自卑是广泛分布于中学生中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中学生思维活跃,对社会的认识敏锐但较肤浅,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心理矛盾、心理冲突时常发生。在小学阶段,由于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老师的过度关照,潜伏着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适应性差等心理危机。进入中学后,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心理面临许多困惑和焦虑,以至出现心理障碍。作为教育工作者,认清自卑实质,找出自卑原因,掌握自卑心理的调治方法尤为重要。本文就是通过具体案例来分析原因,并阐述解决办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中学生,自卑心理

一、基本资料

兴瑞同学是民勤县昌宁乡安宁村二社,现昌宁中学八年级学生。家里有爷爷69岁,奶奶67岁,父亲45岁,母亲45岁,姐姐21岁,其中父亲患有疾病,瘫痪在床三年多,不能劳动,且经常吃药,家里经济困难,由于种地多,农活很苦很忙,奶奶年龄大了,需要人侍奉,父亲也要人经常去买药,母亲小学文化程度,所以他母亲只能靠种地养活家里人,不能出门去打工。可是他母亲又执意要他读书,想通过读书改变家庭面貌。而他也很听话,争气,在小学,中学都是班里的好学生。可是由于家庭贫寒,吃穿都不如人,好多同学轻视、嘲笑或侮辱他,慢慢地,他感觉自己不如人,同学很少和他说话,他感到孤单。他母亲几次来到 学校,给他送粮,衣服破旧,当时同学都看他,他抬不起头来,从那几次之后,他总感觉别人在笑话他。渐渐的自己就经常低着头,不敢看同学的眼睛,说话也很少,学习心不在焉,回答问题也语无伦次,战战兢兢,原先抢着回答问题,思维敏捷,口齿流利,但现在他越来越不敢说话。

二、主诉和个人陈诉

“我感到自己是全班最自卑的人。”

这是兴瑞同学见到我说的第一句话,我细细地咀嚼着他这句话的意思,等待他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真的,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讲得清我此刻的心情。”他接着对我说:“我自己家里条件不好,我很自卑。在班上男同学、女同学都用一种轻视的眼光看我,当我语文作文写得好,老师表扬,让我在班上宣读时,下面就有人窃窃私语地说些难听的话,‘这个作文是他写的吗?’‘我看是别人帮写的吧?’当我拾金不昧,做了好事不留名,后来失者通过其他渠道将感谢信送到学校,我受到学校表彰,上台领奖,下面却有人说道,‘他怎么也能上台领奖,为什么这样的好事都给他遇上。’我听了心理很不好受,难道我就不能与别人一样生活吗?‘我就低人一等吗?’”

说着,他忍不住淌出泪来,他用手捂着脸,鼻子一抽一抽的。我连忙给他递上纸巾,轻声说道:“别着急,慢慢讲。”他仍饮泣不止,双眉紧锁,一直擦着眼泪。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趁他难过的工夫,我仔细端详了他。身材瘦小,穿着很宽松的校服,显得有些发育不良似的,他的脸瘦长瘦长的,布满了粉刺,他的皮肤颇为粗糙,头发有些蓬乱,他的神态显得很疲倦,眼圈略有些发黑,表明他连日来睡眠不足。凭直觉,我感到他是那种对自我十分敏感的人。

班主任老师反映:他在班级和同学面前畏缩、躲避,逃避与人交往,自我封闭,对集体活动较为冷漠。他与人交往看上去是正常的,但是对别人的称赞或信任总感到自愧不如,缺乏自信,他总以“我不行,我不会”为借口推脱。而且总感觉别人看不起自己,情绪压抑、忧郁,悲观失望,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受煎熬。

同寝室的同学反映他还伴有焦虑、失眠等症状。

四、评估与诊断

1、评估:让他填写中学生自卑心理诊断量表

下面这份量表有助于他了解自己是否存在明显的自卑感及造成自卑的主要根源。请根据 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个合适的答案。

1、早晨,照镜子之后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

A、再漂亮一点就好了B、想精心打扮一下C、别无他想,毫不在意 2、看到最近拍的照片你有何想法? A、不称心B、拍得一般C、挺不错的 3、你觉得周围的人们欢迎你吗? A、没有人欢迎我B、偶尔有C、常有 4、你经常被别人挖苦吗? A、经常有B、偶尔有C、几乎没有

5、体育运动过后,有过自己“反正不行”的想法吗? A、经常有B、有时有C、没有过 6、你有过在某件事上不如他人的想法吗? A、经常有B、有时有C从来没有

7、如果你所喜欢的同学与其他人更亲近,你怎么办?

A、灰心丧气,以后竭力避开那位同学B、跟那位同学公开或暗地里展开竞争C、毫不在乎,一如往常

8、碰到寂寞或讨厌之事怎么办?

A、陷入深深的烦恼中B、玩乐时就忘却了C、向朋友或父母诉说 9、当被别人称做“不知趣的人”或者“蠢东西”时,你怎么办?

A、心中感到不好受而流泪B、我回敬他:“笨蛋!没教养的!”C、坦然面对 10、考试没有考出好成绩时,你会:

A、感到自己不行,只好认输B、从其他事情上寻找成功C、尽管如此还是继续挑战,不断努力你的答案中,选择A,加1分;选择B,加2分;选择C,加3分。然后,把你的得分加起来。如果你的总分在12分以下,那么,你可能是一个比较自卑的人。

2、诊断:主要是家庭贫寒造成的自卑心理。

自卑,可以说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因人而异。有人的自卑心理的诱因是思想认识方面的,如对自己的期望不高,或者相反,期望过高,不切实际;有人的自卑心理的诱因是心理素质方面的,如五官不够端正,过胖,过瘦,口吃等缺陷;有人的自卑心理的诱因是社会环境方面的,如出身农村,经济条件差,学历低 等,有人的自卑心理原因是性格方面的,如内向、孤僻等,有人的自卑心理的原因是生活经历方面的,如情场失意,当众出丑,被人嘲弄等。

兴瑞同学主要是家庭贫寒造成的自卑心理。贫富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不应该有天然的优越感与自卑感,自然的生活环境,与人们的修养、知识、能力没有内在的、必然的、绝对的联系,不能背上短人一头的包袱。一个人本来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学业,但由于对自己估计不足,缺乏自信心,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处处不如别人,结果难免失败。由于自卑的情绪体验较强,故给人的心理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亦很大。一个人形成自卑心理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不愿与人交往到孤独地自我封闭。长期的自卑心理也会引起生理上的不良改变,最敏感的是对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产生劣性影响,而生理上的疾患又会反过来影响心理变化,加重人的自卑心理。

自卑者中多数表现为沉默寡言,郁郁寡欢,自责内疚,无所作为,但也有一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外界,投射到他人身上,变责己为责人,于是自暴自弃,我行我素,表面看来似乎还有些自傲,实际上是自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五、心理健康辅导目标的制定

1、具体目标: (1)要悦纳自己。

(2)要正确与别人比较。自卑心强的人往往容易拿自己人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

(3)要正确看待竞争,中学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如果自我期望过高,只能胜不能败,失败了或遇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如果仅仅因为怕失败而不敢参加任何竞争,就庸庸碌碌,平平淡淡地生活,是不可取的。

(4)要塑造自己坚强的个性。交往中的自卑心理,往往是由于对自己的能力的不正确评介而造成的。另外,能力和自信心是密不可分的,自信心强的人,往往能扬长避短,能力发展更充分。

只有自信才能挖掘自己的潜力,才能有勇气接纳别人的优点。

2、最终目标:克服自卑心理,健康快乐地生活

六、心理健康辅导方案的制定

根据兴瑞同学的情况,经过分析,我决定对其实施多渠道、综合性的心理辅导。首先计划对其本人通过面谈进行直接辅导,倾听他的心声和需求,坦率地表示自己的看法,与他坦诚相见,从而使之产生老师是可信、可靠的观念,与他建立起心灵互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进行自尊心、羞耻心教育,培养他的自信心,通过行为指导,锻炼他的意志力。其次对影响他的相关因素采取一定的措施,主要是加强与其父母以及同学的沟通,取得他们的配合。

1、对学生的辅导,主要采用谈话法。 (1)首先,我计划采用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因为我觉得"尊重与理解"是心理辅导过程中对待学生态度以及师生关系方面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存在的权利,承认他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的个体,承认他与教师、与其他人在人格上具有平等的地位,这是心理辅导成功的前提。另外,教师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他的所作所为,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学生感到被他人理解了,才会产生一种"遇到自己人"的感觉,才会对你吐露心声,才会对心理辅导丝毫不产生抗拒。

(2)其次,我采用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与他沟通的过程中,作为辅导者,我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灌输式的口吻,而是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与他谈话。例如,"我能理解"、"请听听我的意见"、"我有个建议"等。我还计划和他一起研究制定了改进计划,我负责帮他找一个好学生帮助他,包括上课提醒他听讲,课后帮他辅导、检查作业等等。每当他有些许进步,我就要及时加以表扬,有时再给他一些奖励。

2、与其他老师及有关同学的沟通

(1)与其他任课老师沟通。经常了解他的情况,希望他们多给他关心,多给机会,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爱心。

(2)与他的同班同学经常沟通。有意识地找到素质较好的同学,对他们提出要求,让他们多带兴瑞同学参加活动,与他交心,主动关心他,帮助他一同进步,同时与他们一起商量帮助他的方法、时间、内容等。

3、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我要主动与他的父母沟通。了解他在家情况,对他家庭的情况表示同情,并与他们一起商量转变他的方法,同时也把学校的意图告诉他们,希望他们配合。

七、心理健康辅导过程

针对兴瑞同学的心态,我采取了6个咨询步骤。 第一步:用认知法矫正自卑心理。

方法:谈话交流法

1、明白家庭贫寒不是你的过错的道理

2、明白同学的富有是父母的血汗,不是他们的本领。

3、明白同学之间要比什么的道理

4、明白他自卑的根本原因

5、回忆尖子生时的他,找回自信心

6、培养自己坚强的性格

7、要学会保持心理平衡

8、客观地评价自己

9、要正确地表现自己

10、学会微笑,正视别人

11、面对面交流

12、自我暗示激励:天生我材必有用

13、父母寄厚望,你怎么实现?

14、引导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的奋斗拼搏上

15、争取教育福利支助你的学业

第二步:帮助他宣泄出他的不良情绪,调整他的心态,使他能够积极地面对新生活的挑战。

他已经陷入了自卑的沼泽中,认定自己是全班最自卑的人,这表明,他过于扩大了自己精神痛苦的程度,看不到自己在新的环境中的生存价值。因此,我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促使他宣泄出内心的精神痛苦,并对此尽量表现出同感与理解。 “兴瑞同学,你现在真是活得很辛苦,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苦闷心情,我想如果我面临你现在的处境,我也会感觉很不好受的。”这是我常用的一句话,也是我的由衷之言。听了这句话,他紧锁的眉头在渐渐地松展,同时,我还肯定了他来寻求心理咨询的举动。“当一个人面临如此巨大的精神压力时,他也需要得到专业人员的帮助,以更快,更有效地摆脱精神压抑,重振起来„„”

我讲了几个实例给他听,使他产生了这种“原来许多人也同我一样呵”的平常感,对于他不良情绪的宣泄十分重要,它使他意识到,在社会上还有许多人也像他一样感到自卑,感到压抑。所以,他无需过于看重个人精神痛苦。我在他面前体现出这样的亲切感,平易感,为的是使他在不知不觉中重建自信心。

第三步自信心训练

1、联合科任教师上课提问,克服羞怯心理

2、一周背诵一篇文章

3、安排担任宣传委员,传达文件

4、暗处安排学生和他多交流

5、推荐当学生干部

第四步:用转移法增强自信心。我竭力引导兴瑞同学把比较的视野从别人身上转向自己,这是使他重建信心的关键。他的自卑是在与同学相比中形成的,他感到自己好像是天鹅群中的一只丑小鸭,家庭贫困,别人瞧不起。我跟他谈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当我只想着与别人比较时,我永远会感到自卑,不如人;而当我想着与自己比较时,我才会感到自信,此时此刻,需要学会与自己相比来维持自己的干劲。贫困不代表一切,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你认真学习,品德优良,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自己的骄傲,你应该为此而自豪。不管别人怎么说,你学会向自我挑战,向自卑挑战。

第五步:我通过和他父母沟通,让家长给予他更多的关爱,用火热的心去融化他内心的坚冰。我到他家进行家访,把事情跟他父母反映,争取家长们的支持,希望父母亲更多的给予他父爱、母爱,我用实际行动关心他的生活,他父母亲为之感动不已,表示要好好地关心、爱护他,帮助他克服自卑感,重振自信心。

第六步:和班主任及班级同学沟通,让他在集体中感受到温暖,多参加集体的活动,多和同学主动交往,争取早日克服自卑心理。

八、心理健康辅导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兴瑞同学从自卑的漩涡中爬出来,去拥抱自信的阳光。他说他现在感到生活很美好,有爸爸妈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再也不是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感觉了,他说他再也不感到自卑了,他觉得他和其他同学一样,都很出色,现在班主任让他负责班级黑板报的绘画,他很有信心完成这项任务。

很高兴可以看到这样的结果。我想他已经走出过去自卑的阴影了,今后的他一定可以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生活了。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辅导 基础理论》 主编:明宏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7年8月修订版

(2)《心理健康辅导 个体辅导》 主编:明宏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7年8 月修订版

(3)《心理健康辅导 团体训练》 主编:明宏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7年8月修订版

上一篇:大学生宣传思想工作下一篇:党支部议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