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海洋

2022-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天堂海洋

海洋天堂影评

都说这部电影感人,带着好奇与期待开始看这部电影。

大福是自闭症患者,已经21岁了,她妈妈在他七岁时便去世了,他爸爸王心诚

又得了肝癌晚期,在最后几个月生命里,王心诚最大的愿望就是安置儿子大福,寻死,福利院,精神病院,学校,条条路都走不通,王心诚只好选择一条最困难的路让大福走,那便是去海洋馆当清洁工了。在王心诚不言其烦的教会大福煮鸡蛋,坐公交车,拖地后,没有一丝遗憾的走了,大福也能独立生活了

看完之后,眼泪不由自主地涌出了眼眶,王心诚的父爱令人感动,大福的努力超越自我也令人感动,

父爱不仅如山,更如海水般博大.细腻,消于无形却随处可见.。照顾了儿子二十多年,每日每夜给他穿衣服,脱衣服,做饭。是那么细心。而且他又是那么有耐心,教儿子拖地,大福总是学不会,他在发火之后又马上克制住了自己,终于教会了大福拖地。为了让儿子在自己死后不孤独,他甚至不惜拖着病重的身体,背着自制的龟壳扮成海龟,陪着大福游泳。他告诉大福自己将会变成海龟,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大福像从前趴在父亲背上一样,伏在海龟的身上,和他一起游泳,安心而幸福。。。

都说孤独症的孩子没有情感,只会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如面对着父亲的坟墓,大福依旧是病态地晃动着手指,仿佛说着再见,又去坟边拍着小花,仿佛一切与他无关。可之后,父亲千叮万嘱的事情他

都一件一件都复制了出来,就像一个大男孩一样的生活,甚至连那只父亲叮嘱了一百遍,总放错的狗也放对了位置。

其实,看完整部影片,观众会更多的会想,像大福这样的孩子不知有多少,而像大福这样幸运的又有几个?他们的父母也会有如大福母亲的选择解脱自己,也会有如剧中父亲那样含辛茹苦默默一生的。可当父母离去后他们会怎样呢?或被人收养,或去往福利机构,或流浪街头,或被人拐骗利用,或悄然消失……拍摄者用一个完美的结局给整个社会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疑问——社会弱势群体终归何处?

在影片的结尾,那个公用电话又响了,里面传出大海的声音——有海鸥的叫声,有浪花拍打着海岸的声音,有海水一层层涌动的节奏。没有人说话,会是铃儿打的吗?不,应该是父亲,因为父亲在天堂,在海洋天堂。本文由收集整理

第2篇:《海洋天堂》影评

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大福是个从小就患有孤独症的孩子,生活不能自理,父亲一手把他拉扯大,父亲由于病痛面临着死亡从而教会他生活自理的能力。孤独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患有这种疾病的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会重复刻板行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的恐惧或喜好,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

而这些在大福的身上似乎都有所体现:大福没有说出过整段完整的话,右手经常摇来摇去,对于圆形的像鸡蛋的东西很执着,在气愤时会狠狠地咬他的父亲或是自残。这些都是让人很心痛的行为。

大福从8岁开始上培智学校,对他的自身成长有了很大的帮助,从刚到学校时一句话都不说到后来的可以和外界有所交流,特殊学校的教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影片整体围绕着父亲教会大福适应社会,生活自理的能力,特别是父亲反复的教大福怎样上下车、怎样煮鸡蛋,这些与实用主义的目的相一致,所谓实用主义强调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即教育是一种生活需要,这一点在特殊儿童教育上尤为突出。

父亲告诉大福毛绒狗不放在电视上,并用实际行动将狗从电视上拿下来放在沙发上,但是大福却总是将狗放在电视上。父亲利用反复强调来重复这个动作、这句话,利用隐形教育对大福起到引导的作用。在影片的最后,特写大福将毛绒狗从电视上放到了沙发上这一镜头,说明通过父亲的努力教导,大福最终学会了。父亲对待大福是耐心宽容的,一遍遍的重复这个动作,使大福加深印象,形成条件反射,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说就是“强化”,来使大福学会这个技能。

大福第一次独自坐公交车时,不会下车。之后,父亲在家中创设真实情景,还原公交车上的布局和场景,细致到电风扇的摆放位置这些小细节。通过还原真实情景,创设问题情境反复教大福学习下车,最终达到了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父亲还运用到了强化理论中的奖励策略,即正强化,通过语言上的夸奖你真乖来给大福进行强化。当然我们可以看到,父亲在整部电影中经常在说:“大福最乖了”“大福是最聪明的”这样的话。而在教大福认钱的时候,则是“负强化”,即不认得就不许吃鸡蛋。

这一幕我的印象很深,父亲一遍遍的喊着:“上东路到了,有没有人下车。”很让我心疼,父亲的耐心、父亲的容忍都牢牢地记在了我心里。还有教大福煮鸡蛋、教大福脱穿衣服、教大福识路、教大福拖地等很多,无不体现父亲的耐心。于特殊儿童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耐心面对接受学生的困难和缺陷,这也是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

通过观看这部影片,我始终都有一种无力感,即特殊人群教育社会缺失的无力感。影片中当父亲知道自己得病的消息后联系各个机构和学校,想要为大福找到一个容身之所,未果。大福虽然得了孤独症,但是在父亲的努力下,最终也取得了教育成功,学会了独立生存的能力。所以,不论是什么样的孩子,只要教师用对了方法,因材施教,任何学生都是很有发展潜能的。作为一名教育者,一定不要轻言说放弃。相信影片的最后,即使大福是个孤独症患者,在父亲的谆谆善诱下,在大家的关心和爱护下,也能够快乐的生活下去!

第3篇:海洋天堂影评

概述

汪洋大海之上飘荡着一只孤舟,一位踌躇的父亲带着有天生缺陷的儿子,孤独地坐在船上,无望地看着辽阔的大海,然后牵起儿子的手,两人一齐跃身跳入大海„„

这位47岁的父亲,名叫王心诚(李连杰饰),他21岁的儿子大福(文章饰)从小患有孤独症,完全活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无法独立生活。大福的妈妈在大福年幼的时候,因为承受不了儿子患病的消息,在一次意外中丧生,王心诚独自一人把大福抚养长大,与儿子相依为命。然而此时,王心诚被确诊患肝癌晚期,生命只剩

3~4个月的时间,如何安置好大福的生活,成了王心诚日夜焦灼的心头大事,他甚至想到要带着大福一起离开这个世界。

经过多方打听,历尽周折,王心诚终于找到了一所能够接收大福的机构,却发现大福在这局促单调的环境中,如同离开了水的鱼,顿时失去生气。大福生性爱水,每天在父亲工作的海洋馆里畅游是他最快乐的时光,他还在这里结识了唯一的朋友,表演杂技的玲玲(桂纶镁饰),大福成了独自在异乡漂泊的玲玲最好的倾听者。

为了大福能够快乐地生活下去,留在他最心爱的海洋馆,王心诚为自己制定了最不可能完成的计划,教会大福在海洋馆“上班”。他费尽心力地教大福自己坐公交车去海洋馆,在海洋馆擦地。为了不让大福感到孤独,他不惜拖着病重的身体,背着自制的龟壳扮成海龟,陪着大福游泳。他告诉大福自己将会变成海龟,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王心诚最终离开了人世,却已心中无憾,而大福也学会了在海洋馆“上班”。结尾处,大福像从前趴在父亲背上一样,伏在海龟的身上,和他一起游泳,安心而幸福。

影评*90分钟的海洋天堂,像一部温情细腻缓慢而又充满感情的小说。我以冷眼淡漠的看着前80分钟的一个一个真实的生活细节,毫无动摇,甚至怀疑电影的索然无味,更无一点点感动涌上心头。然而这种感觉,在最后的10分钟内,让近乎无法抑制的泪水给了自己强烈的反击,虽然预料到的结局,却不曾预料到的情感爆发。

一个沉溺于自己世界的孤独症孩子,他开心时的笑脸,真诚的双眼,让人温暖。他幸福时修长的手指晃动在空气中欢快的摇曳,他寒冷时手掌渴望得到的真实的触摸感,他害怕无奈时大声的喊叫,他愤怒委屈时不停抽搐的身体以及在父亲身上留下深深地牙印儿,他失落时靠在麦当劳叔叔身上含在眼中的泪水,他自由时像鱼儿一样在海洋中的无拘无束...这一切都昭示了,他是一个和普通人一样有各种情感的孩子,只是他不知如何表达,只是他充满了惧怕,所以他选择本能的逃避了世界,逃避了他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留下孤独的自己。该怎么说明他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纷乱的世界中只留下了孤单的自己,还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难道他是幸福的?可本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剩下自己又怎样?有那么伟大的父亲的爱,有海中一直陪伴自己的大海龟,有温暖的阳光,又宽广的大海,难道他是不幸的? 影片的最后,看着在父亲坟前蜷缩着身体,有手指触摸温暖的大福时,我是温暖的。在看到大福自己脱衣服,自己上下车,乖乖的把电视上的小狗拿掉,一步一步认认真真的拖地,自己煮蛋的时候,情感在冗长的沉睡之后,盛大的像自己扑来,眼泪无法抑制,也无法叙说真正哭泣的原因,文字的苍白与单薄被自己深深察觉。那些父母亲在琐碎的生活中给的点滴的爱,只有在一个人承受的时候,才会被自己察觉,才会猛然间醒悟,那些深沉,那些无私是多么弥足珍贵。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自私,发现自己的渺小,发现那永远报答不完的深深的亲情。海洋天堂,一个永远有自由,有父亲,有依靠的地方,那是内心最后的归宿,最舒适的栖息港湾。。。这爱与孤独的矛盾,让我深陷...*****平心而论,《海洋天堂》的观影过程就像一次长途旅行,缓慢的节奏中夹杂着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的辛酸苦辣。一对父子,

一场人生,有着生离死别却没有悲天呛地的煽情,却有无论电影拍得如何,观众早已被片中渗透出的平凡的人生和真挚的情感击垮。《海洋天堂》,是献给2010年父亲节的最好礼物。《海洋天堂》改编自真实题材,一个癌症晚期的父亲和自己孤独症儿子故事。电影大纲有点像日剧,通过对特殊人士关爱来带动观众的情绪。从预告片中可以看出,这又是一出催泪弹。李连杰的弃武从文原本是电影的一大看点,原本以为在银幕上善于塑造一代宗师的jet会在片中利用煽情来磨练一下自己的演技,但我错了。《海洋天堂》根本没有煽情,李连杰也不像以前猜测的那样“老泪纵横”的打动观众。电影真正依靠的是那种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情感来真正的打动观众。

其实要感动一个人并不需要山盟海誓、悲天呛地的煽情,就像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样,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甚至那熟悉的背影,都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电影也是一样。平凡的生活并不代表着平庸。就像结尾处,父亲王心诚最终撒手人寰,而电影却没有展现父亲弥留之际对残障儿子的挂念以及儿子对已故父亲的真情流露,反而直接略过这一段,直接表现父亲亡后儿子的生活。单凭这一点就能看出,电影没用廉价煽情方式,反而更加的贴近生活,也更加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文章饰演的大福,很大程度上算是中国的“雨人”,后者在达斯汀·霍夫曼的演绎下早已成为影史佳话。在这里并不是那文章这个角色和雨人相比,只是两者在同为孤独症的情况下,共同展现了特殊人士那种特有生活方式,也让我们走入了孤独症的世界。儿子在日常固定方式的生活以及对父亲的依赖,种种细节都牢牢的抓住了观众,让我们对这个生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物更多了一分同情。由于这个人物无需承担《雨人》中达斯汀·霍夫曼贯彻始终的核心作用,只需担负起电影的感情的起点,对于专业演员的文章来说饰演自闭患者不是难处。 更加令人揪心的是李连杰饰演的父亲,身染重疾却不忘自己孤独症的儿子,通过日常点点滴滴的生活,以及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照料,从小失去父爱的李连杰采用质朴的表演,把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展现的淋漓尽致。片中其与高大的儿子并肩在阶梯上缓慢行走的背影让人动容,他们脸上都面带着微笑,而观众此时却体会出那种淡淡的忧伤。父亲这个角色是观众感情出发的点,李连杰这次表演说不上转型,但在其身上一点也见不到昔日武者的影子,反而岁月的雕琢在老李脸上留下的道道痕迹,一颦一笑更像一个极具亲和力的父亲。

导演薛晓路编剧出身,在讲故事方面不必怀疑其能力,但在镜头处理和节奏掌握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电影整体比较松散,叙事过程有点偏于流水账,对于情感的展现也是在重复。但这样一部颇具人文情怀的片子中,导演对细节的把握却值得称赞。孤独症的大福那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得以通过细节体现,包括大福在家中对电视机上的玩具狗的摆放,与结尾处独自生活的大福前后照应,令人动容。就是日常生活的温馨,点点滴滴的感动。使得这部内敛的电影在不需要煽情的基础上,以这种平淡但极具真情的方式,不仅给我们灌下了一碗足剂的心灵鸡汤,也刺激了我们的泪腺。这不是那种令人放声大哭的煽情,而是一种内心深处令人叹服的悸动,同时眼泪又偷偷爬出的那种感受,不忍回味但又不得不回味。电影在周杰伦的一曲《说了再见》中散场,回头望去,电影催泪指数100%,情感在这一刻得到升华。

第4篇:海洋天堂

2010年6月,中国第一部以自闭症为题材的电影《海洋天堂》上映,由薛晓路导演,壹基金创始人李连杰和当红影星文章主演,正是这部作品,引发了社会对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处境的高度关注。有一群小孩,分布在中国的各个角落,他们可能被社会大众叫做傻子、低能儿、玻璃娃娃或是怪人。他们分布在不同的社会角落默默生活,家庭成员也长期承载着大众常常抛来的异样目光。他们,被人叫做特殊儿童。根据《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2011》描述,截至2008年底,中国0-18岁儿童总数是2.78亿人,0-17岁的各类残疾儿童共504.3万人,其中特殊儿童占了大多数,如自闭症、脑瘫和罕见病儿童等类型。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已经为特殊儿童投入了大量的政策与资源支持,然而由于社会关注度不够、贫困问题,导致许多儿童不能接受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孩子失

的重负,携带亲生儿女全家溺水自杀。

壹基金海洋天堂计划

项目介绍

1、海洋天堂计划

“海洋天堂计划”是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发起的儿童关怀领域的公益计划,本计划致力于为特殊类型残障儿童得到及时充分有效的救助以促进其更好的发展,享有“确保其尊严、促进其自立、有利于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下享有充实而适当的生活”。

本计划所服务的儿童,属于特殊类型残障儿童,是残障儿童中的一部分,尤其指目前政府福利所未能覆盖到或覆盖不足、严重影响家庭发展导致家庭贫困和社会问题的特殊类型残障儿童。

2、海洋天堂计划——罕见病儿童关怀救助项目

“海洋天堂计划——罕见病儿童关怀救助项目”是北京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发起,受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资助,并与国内多家罕见病儿童关怀服务公益机构合作实施的公益项目,本项目为“海洋天堂计划”的一部分。罕见病儿童关怀救助项目为身处困境的罕见病儿童提供医疗救助、生活补助、教育资助、心理支持等关怀救助服务以提高其生存质量、促进其成长发展、助力其融入社会;

为罕见病儿童服务人员提供培训以提升其服务水平;支持罕见病组织学习网络以促进罕见病组织交流合作和能力提升。

2011项目执行机构:北京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月亮孩子之家、PKU联盟、中国结节性硬化症互助联盟、DMD关爱协会、中国尼曼匹克关爱中心、黏多糖贮积症关爱中心、中国血友之家、天津血友病联谊会、瑞特氏家庭关爱中心等十家机构。2012执行机构还将增加。

第5篇:影评海洋天堂

《海洋天堂》影评

90分钟的《海洋天堂》,像一部温情细腻缓慢而又充满感情的小说。近乎无法抑制的泪水给了自己强烈的反击,虽然是从开头就预料到的结局,却不曾预料到的情感爆发。

一个沉溺于自己世界的孤独症孩子,他开心时的笑脸,真诚的双眼,让人温暖;他幸福时修长的手指晃动在空气中欢快的摇曳,他寒冷时手掌渴望得到的真实的触摸感,他害怕无奈时大声的喊叫,他愤怒委屈时不停抽搐的身体以及在父亲身上留下深深地牙印儿,他自由时像鱼儿一样在海洋中的无拘无束……这一切都昭示了:他是一个和普通人一样有各种情感的孩子,只是他不知如何表达,只是他充满了惧怕,所以他选择本能的逃避了世界,逃避了他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留下孤独的自己。该怎么说明他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纷乱的世界中只留下了孤单的自己,还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难道他是幸福的?可本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剩下自己又怎样?有那么伟大的父亲的爱,有海中一直陪伴自己的大海龟,有温暖的阳光,又宽广的大海,难道他是不幸的?

影片的最后,看到大福自己脱衣服,自己上下车,乖乖的把电视上的小狗拿掉,一步一步认认真真的拖地,自己煮蛋的时候,情感在冗长的沉睡之后,盛大的像自己扑来,眼泪无法抑制,也无法叙说真正哭泣的原因,文字的苍白与单薄被自己深深察觉。那些父母亲在琐碎的生活中给的点滴的爱,只有在一个人承受的时候,才会被自己察觉,才会猛然间醒悟,那些深沉,那些无私是多么弥足珍贵。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自私,发现自己的渺小,发现那永远报答不完的深深的亲情。

海洋天堂,一个永远有自由,有父亲,有依靠的地方,那是内心最后的归宿,最舒适的栖息港湾……

第6篇:观《海洋天堂》后感

“爸爸有一天走了,你会不会想我?”

“我会想你的”

一位父亲如是说。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面对患有孤独症的爱子,他没有什么言语来嘱托,只是在儿子床边的自言自语。

电影《海洋天堂》讲述的是癌症晚期的父亲老王(李连杰饰)为了让患有孤独症的儿子大福(文章饰)在其过世后能继续好好活下去而进行的一系列托养事宜。在面对多次拒绝后终于得到帮助,带着些许宽慰些许不安离去。而大福在父亲过世后也学会了一些基本生活技能。

《海洋天堂》中浓浓的亲情又掺杂着无数酸楚贯穿整部电影,父亲的无奈父亲的担忧父亲的憔悴,让所有观众都有从心底里涌出的哀伤。那是需要多么坚强的人才能承受的起,那略微有些苍老的身影从没有放弃过儿子,慢慢教他一件件小事,耐心的,慢慢的教。每当看见儿子做好一件事,父亲便是很高兴,笑的那么灿烂。但我每次看到那样的笑容心里却是忍不住地在感伤。在我们做起来无比简单的小事到了他那里却让他那么兴奋,那样的笑容里,包含了多少辛酸。

在如今商业大片横行的时代,这样一部纯净的亲情电影让人感觉倍加珍贵。电影末尾儿子做了一件件当时父亲教给他的事情,最终冲击了所有观众的心。所有亲情的元素源源不断从细节中涌现,煮鸡蛋,搭公车,拖地,每一个画面都让人觉得心里在颤抖在哭泣。父爱在这里得到最深刻的阐释。

我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在看完后好好想过自己和父亲吧,这部电影,让我们对父爱如山,这个熟悉到无以复加的词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现代社会,关于金钱权力的竞争愈演愈烈,各种文化接踵而来,这时候我们更需要冲击人心灵、给与人深思的电影来帮助人们把持住自己不被金钱权力吞没。《海洋天堂》无疑是其中优秀的代表,电影中的深深父爱会感动所有观众也感染无数观众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我希望以后能看都更多的导演、更多的演员来制作这样的电影出来,这不仅仅是对观众的一种精神修养,也是演员、导演们自身的素养提高。我相信,如果人人都能在生活中饱含热情和温暖,用感恩的心以及善于发现爱的眼睛看待社会,那我们所希望的“大同社会”离我们还有多远呢?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核心素养下一篇:第一次作文讲评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