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2022-05-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生命的巅峰—读《相约星期二》有感“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却成为本书的内容概括。面对这样的概括,你或许不会对这本书产生怎样的兴趣?可是,看一看这本书的目录吧:世界、自怜、遗憾、死亡、恐惧、永恒…看到这些,你还能说它是“简单”的吗?作者,我们权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样忙碌于工作的缝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电视采访,嘉宾是他的大学老师,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毕业时曾与老师有约相见。而此时的莫里已经患了肌萎缩症(ais),一种不治之症,莫名的冲动驱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师。于是,在此后的每周星期二,米奇都会应老师的要求来上课。十四周后,课程学完了,老师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来的却是一本200页的畅销书,名字叫—“相约星期二”。

我们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当中的,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大多数人至死都好不怀疑这一点。但是,莫里教授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说:“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谓我们的需要,却经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买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的圈套?千辛万苦送孩子出国,是你的需要还是西方世界的诱惑?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最快乐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面具,放松别人,也是放飞自己。

生活是很艰难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面对它们,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教授给出他的答案:世间病与痛,尽付笑谈中。

“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这就是教授死亡前设想被火化时的话语。最后一堂课,他希望学生有空时能去去墓地,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爱徒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听不见你的说话了。”恩师说:“到时候,你说,我听。说说你遇到的一切麻烦问题,我已作过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寻找,这是课外作业……”

听一听这幽默的对话吧,死亡也可以这样的诗意。

假设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该如何度过?莫里是这样设想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许这就是所谓幸福的本质吧!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奋斗,来满足我们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来抚平我们焦虑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态却是金黄色的,他说:“我感觉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现在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死亡带给莫里的不是痛苦,而是安详的“圆寂”。高明的是,莫里不仅可以把悲剧变成喜剧,甚至可以将这一切升华为课程。14堂课的旅程,不就是我们人生的主题吗?

第2篇: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读到一半时,我有自言自语过:“如果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米奇真是太幸福了,能有这么好的一个老师!”读完这本书时,我又希望它只是作者虚构的故事,作者只是把自己的名字作为故事主人公的名字罢了,因为莫里的去世让我很伤心。最后,我发现它确实是个真实的故事,有点伤心,同时也很感动,莫里这个人物是确实存在的。

莫里得知自己最多只能再活两年时时,却定下了“要把死亡作为自己的最后一门课程”的决定。有一天,在路上与以前自己做大学老师时,很喜欢的学生米奇相遇了。米奇当时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甚至还喝着咖啡、听着音乐。米奇读大学时,每个星期二都会去莫里的办公室找他。大学毕业时,虽然米奇许下了“会去经常看看莫里”的诺言,却没有履行。像“永远不会为了钱而工作”之类的,也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因为突然撞见了自己称呼为“教练”的莫里,米奇刹了车,弯下腰,把电话挂掉,才走出车,并以“我刚才在找钥匙”作为借口。 和莫里谈了一会后,米奇回去了。过了几天后,莫里打电话说希望米奇在星期二过去。就这样,莫里的课程开始了,学生只有一个,是米奇。在13个星期二里,他们谈论了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对衰老的恐惧、金钱、爱的永恒、婚姻、我们的文化、原谅、完美的一天,莫里的病,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了。到第14个星期二时,莫里和米奇说了几句话就去世了。莫里的葬礼也是安排在星期二。

我很佩服莫里,他可以那么坦然地面对死亡;他乐于奉献,他得知自己最多只能活两年时,想为别人的研究做贡献;他墨守成规,他也不会为了记者的采访特地换一身干净的衣服,坚持两天换一次衣服。

“这门课仍在继续”,没错,是这样的。即使莫里去世了,他也会活在我们的心中,他的言语也被更多的人所学习——学生不再只有米奇一个。

第3篇: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一堂人生课。

相约星期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真实所以感人。

它的内容涉及到了死亡、恐惧、衰老、婚姻、社会等等,几乎人生所有的命题。每一章都闪烁着莫里这个可爱老人的个人魅力和人生哲学。

读完的时候觉得这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书,可是大纲却把它归结为管理类。当然这肯定是有理由的。或许编者是希望读者不仅仅感叹里面博大的人生哲学,更希望它能带来一些改变,就像莫里对米奇的影响一样。莫里告诉我们该如何管理自己的人生,管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莫里在里面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老人,他的话像一湖清水流淌过心我里,让人体会到了他的那份难得的醒豁和超脱。

其实我们生活中总遇到一些困惑。有时我们也会这样问自己,我们到底想要什么,为什么总感觉生活无聊空虚,为什么周围的人都不懂我...

有时我们分不清楚自己需要的和想要的东西之间的区别,我们不知道这是别人想要我做的还是自己喜欢做的事。

因为生活中有太多的诱惑,金钱、名利、地位等等,它在我们的心里蒙上了一层烟雾。我们过多地追求物质需要,可它们并不能使我们满足。我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的关系,我们忽视了周围的世界。所以看不清心底最需要的东西。也就是爱。莫里说爱是唯一理性的行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莫里在谈论完美的一天时说出了他心中完美一天的样子,他说,我想想„„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虽然这样的一天很普通,但很丰富。有家庭的幸福,朋友的陪伴,做自己喜欢的事,享受自然界的美妙。看似简单,实则幸福。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生活。

只是这份平静的生活总是难以得到,就像莫里说的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可是往往在我们认清的时候,我们或许剩下的只有了遗憾。

在莫里生病期间,不停有人来探访他,同事、朋友、甚至是以前的学生。从这里就能看出他的个人魅力。连他的学生,本书的作者米奇也说,但我还是对他有那么多的朋友而感到惊讶,甚至还有些忌妒。我回想起大学时那些围着我转的“哥们”,他们如今在哪里呢?俗话说的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是不可或缺的,那种可以无拘无束,坦诚相待、相伴一生的朋友更是重要。所以莫里有那么多这样的朋友引来米奇的嫉妒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是是何魅力引来他有这么多朋友的不离不弃?米

奇说,他一看见我就会用含混、尖细的声音招呼我。可这仅仅是个开头。当莫里和你在一起时,他会全身心地陪伴你。他注视着你的眼睛,倾听你的说话,那专心致志的神态就仿佛你是世界上唯一的人。要是人们每天的第一次见面都能像遇见莫里那样——而不是来自女招待,司机或老板的漫不经心的咕哝声,那生活一定会美好得多。还有你和他谈论不幸的事情时,他的眼睛会变得湿润;你和他开一个哪怕是蹩脚的玩笑时,他的眼睛会笑成一条缝。他随时向你但露他的感情,而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缺少的品质。 我想他是一个很好的聆听者,他能触及到你的内心,看到你需要的东西,然后播撒爱。我想谁会拒绝与这样的人做朋友呢?

莫里说,人与人的关系是没有固定公式的。它需要双方用爱心去促成,给予双方以空间,了解彼此的愿望和需求,了解彼此能做些什么以及各自不同的生活。这句虽然是用在婚姻双方的身上,但是用在朋友之间也未尝不可。

这本书实在有太多的精彩之处值得深究。

我相信莫里会像那首诗——

“我亲爱的表哥„„

你那颗永不显老的心

随着时光的流逝,将变成一棵

稚嫩的红杉„„”

所说的在每一个读者心中变成一颗红杉,陪伴我们整个人生。

第4篇:相约星期二

生活讲和

有感于《相约星期二》

词。1. 人生最困难的事就是与生活讲和。人来日不多和毫无价值不是同义

2.谈论生活。人类活动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爱护。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

3.谈论世界。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4.谈论死亡。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5.谈论家庭。家庭不仅仅是爱,有人守护你的这种心理安全感只有家庭能给予,金钱办不到,名望办不到。

6.谈论感情。佛教说――――别庸人自扰,一切皆是空。接受所有的感情―――对女人的爱恋,对亲人的悲伤,或由致命的疾病而引起的恐惧和痛苦。如果你逃避这些感情―――不让自己去感受、经历――――你就永远超脱不了,因为你始终心存恐惧。你害怕痛苦,害怕悲伤,害怕爱必须承受的感情伤害。可你一旦投入进去,沉浸在感情的汪洋里,你就能充分地体验它,知道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悲伤。只有到那时你才能说,“好吧, 我已经经历了这份感情,我已经认识了这份感情,现在我

需要超脱它。”对孤独也一样:体会它的感受,让泪水流淌下来,细细地品味――――但最后要能说,“好吧,这是我的孤独一刻,我不怕感到孤独,现在我要把它弃之一旁,因为世界上还有其他的感情让我去体验。”

7.谈论对衰老的恐惧。老年人不可能不羡慕年轻人,但问题是你得接受现状并能自得其乐。实际上,我分属于不同的年龄阶段。我是个三岁的孩子,也是个五岁的孩子;我是个三十七岁的中年人,也是个五十岁的中年人;这些年龄阶段我都经历过,我知道它们是什么样的,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自然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

8.谈论金钱。真正使你感到满足的是给予他人你应该给予的东西。如果你想对社会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忌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地面对整个社会。

9.谈论婚姻。爱情和婚姻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怎样妥协,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交流,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同样也有麻烦。这个价值观就是对婚姻的重要性的信念。相爱或者死亡。

10.谈论文化。我们需要别人活着。投入到由你爱和爱你的人组成的社会里。

11.谈论原谅。先原谅自己然后原谅别人。

看了这些干枯的文字,你可能不会觉得什么,但是当我读完《相约星期二》,我深深地感动了,被这些文字所牵系的灵魂打动。人这一生,所遇到的坷坎、不幸、不快、低谷,与死亡相比,一定微不足道,因为活着就可以、就一定有时间和机会再去享受美的东西。莫里教授―― 这本书中的主角,一个一生只想当终生教师的人;一个不幸知道了自己距死亡之期最多还有三个月的人;一个敢于与生活讲和的人;一个用实际行动坦然平静地走过了最后那座连接生与死的桥梁,并诠释出这段旅程的人;一个在走向死亡路上仍然用他灵魂在教育活着的人的人。他的坦诚、他对人性的执着、他对生活的独道见解、他对死亡的坦然平静、他对世人的恩泽点悟、他的幽默,他是跃然于纸上的那一位可爱的“小老头”,他是跃然于面前的那个可以扮演多层年龄的充实生活的人,他是跃然快乐着、让苦痛瞬间消失战胜病魔的瘦弱的智慧朋友,他是跃然于教育从不忘记自己是一个教师的教育家。有的人活着却死了,而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

“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平静坦然地面对人生的终极死亡,那还有什么不能与生活讲和的呢?!

把生活中完美的一天含义仅限于“。。。。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他们的问题、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们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吃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剩下的时间就是跳舞,然后回家美美地睡觉。”,以这样的平和心态活着,爱会赢,爱永远是胜者。

第5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什么是最困难的?

“与生活讲和。”

这是一个老教授一生中的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二,他和他最喜欢的学生来讨论生活的意义。比如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和死亡。

莫里教授在七十多岁得了肌萎缩性(几岁)侧索硬化(ALS)——一种凶险、无情的神经系统疾病。直到那时,周围世界的无动于衷和自己身体的日渐失控让他失去了自己的爱好,工作,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枯竭,何其残忍。莫里是强大的,他不甘枯竭而死,勇敢地面对死亡。他把死亡作为了他人生的最后一门课程,用自己诠释了这段旅程。

他的学生,米奇,在毕业后忙于奔波于这个世界,摒弃了梦想,由于舅舅的死亡,让他惧怕于生命的不可自控,从而疯狂的热衷于工作上的成就,觉得这样能让自己感觉到在主宰自己。直到有一天他换电视频道时听到了莫里教授的电视采访,才有了之后的相遇。

“死亡,”莫里说,“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米奇。可不幸地活着也同样令人悲哀。所以许多来探访我的人并不幸福。”

为什么?

“唔,首先,我们的文化并不让人觉得心安理得。我们在教授一些错误的东西。你需要十分的坚强才能说,如果这种文化没有用,就别去接受它。建立你自己的文化。但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他们要比我——即使在这样的处境里——更不幸。

“我也许就要死去,但我周围有爱我,关心我的人们。有多少人能有这个福份?”

他毫不自怜自哀的态度使米奇感到惊讶。莫里,一个不能再跳舞。游泳。洗澡和行走的人,一个再也不能去开门,不会自己擦干身子,甚至不能在床上翻身的人,怎么会对命运表现出如此的乐于接受?他望着他费劲地使用着叉子,好几次都没能叉起一块番前——那情景真令人悲哀。然而我无法否认,坐在他面前能感受到一种神奇的宁静,就像当年校园里的清风拂去我心中的浮躁一般。

我感觉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的思想观点,人最容易有的一些自哀自怜,愤怒生活的不公,面对生活磨难的悲观,而莫里教授的坦然,乐观,温暖给人的力量更是一种震撼。他在一步一步与生活讲和:疾病的轰然到来,让他在最后的岁月里被无休止的痛苦所笼罩。

关于死亡:“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莫里重复道,“可没人愿意相信。如果我们相信这一事实的话,我们就会作出不同的反应。”

“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作好准备。这样做会更有帮助。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

怎么能够去准备死呢?

“像佛教徒那样。每天,放一只小鸟在你的肩膀上问,„是今天吗?我准备好了吗?能生而无悔,死而元憾了?‟”

“事实是,米奇,”他说,“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关于家庭;家庭不仅仅是爱,而且还告诉别人有人守护着你。这是我母亲去世时我最想得到的——我称它为„心理安全‟——知道有一个家在守护着你。只有。家庭能给予你这种感觉。金钱办不到。名望办不到。”

最后,不管生活给予人什么样的遭遇,有种心态足以化解一切人生的悲剧。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他由此得此结论:

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会使你产生竞争的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你应该是个孩子时,你乐子做个孩子;当你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你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你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你属于任何一个年龄,

直到现在的你。你能理解吗?你不会羡慕其他的人生阶段——因为你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

这样,你便获得了最宝贵的东西,一颗善良的,敢于面对的,快乐的心。

第6篇:与生活讲和-读完《相约星期二》后感

[与生活讲和-读完《相约星期二》后感]“与生活讲和”,与生活讲和-读完《相约星期二》后感。

在读完《相约星期二》后,我把签名改了,然后想写一篇以它为题的日志。

这本书,十年前就想读。那时或许是出于本能的同情心,或许是因听到很多的介绍而动心,可直到现在,才把它读完。也好,那时自己还是个孩子,有着少年对于一切的好奇和小惆怅,却缺乏对于生活的体验和思考。现在读来,冥冥中有些明白书中的话语了。

每个星期二,米奇去教练那上课,谈论关于人生的种种话题,有事实,有讨论,有作业,一切和平常的课堂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授课的老师是一位要走向人生终点的老人,羸弱却又睿智。于是,一篇篇,我们看到了课堂的实录,也跟着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少有人走的路》的开篇,印象深刻。的确,人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愿望或者说是欲望,不能实现时,难免会觉得苦。再加上意料之外的变数,不如意时常有之。前几天看到一位朋友感慨“生活是由无数个无奈组成的”,一个淡定阳光的人,居然也会生出这样的慨叹。“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信手摘了这句子送他。既然事实如此,再多的哀叹也没用,那么讲和吧!与生活讲和,很简单的句子,却蕴藏着大智慧。少些抱怨、急躁、哀叹类的模样,接受生活所给予的一切,无论什么,无论与什么相伴而来。这样,很多困难也就没那么吓人了。

可实际上,“旁观者清”。人有时会对着他人劝来劝去,却难以说服自己。面对莫里,米奇看到了真实的自己。读完书,我的心里有两个字——接纳。其实,以前就琢磨过这两个字。“完美主义者”的性格,加上骨子里的固执,我成了“慢热型”,很难接纳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有时自然徒增烦恼了。有些惊讶,读了这本书,脑海里深深刻上的是这么两个字。接纳——宽恕——讲和,心灵舒畅、成长的方式,在于此?!

刚刚掩卷而思,就收到了一份礼物。zoe给我寄来一本书——《宽恕就是爱》。还没有翻开,不过她总是能知道什么是最适合我的。呵呵,生日在冬天,这礼物却如春一般让人充满期待。宽恕,对他人,也对自己。莫里也是这么说的。“临死前先原谅自己,然后原谅别人。”是啊,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好不容易来到这世上走一遭,好不容易遇到这些人,为何要计较那么多,为何要为难自己和他人?原谅,宽恕,接纳,然后是爱,不再纠结于毫无意义的那些情绪中。

然后是爱。“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还没有结束这次阅读的时候,我就引用了这句话,在那个讲义工活动的ppt中。“爱会赢。爱永远是胜者”。爱会战胜恐惧、误解、无奈、怨艾,爱是解决生活中难题的终极与根本所在。想起simon说,孝心不在于教育,而是源于爱。嗯,源于爱。有了爱,还会有那么多抱怨吗?无论面对他人还是工作,甚至是生活本身。莫里要和我们说的,最重要的教学要点,是“爱”。

莫里是米奇的老师。他是喜欢教师这个职业的。他给自己写的碑文是:“一个终生的教师”。师范生都经过这样的教育“热爱教育事业”,可只有当我们走上讲台,与学生日日相处后,或许才能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教师追求的是永恒;他的影响也将永无止境”。天涯那边,莫里在很多年前,教授着我们同样的东西——师者之魂、师者之乐。这是意外的收获吧。晚读了十年的书,竟然在教我,怎样当一个更好的老师。当班主任很辛苦,但现在我做的乐哉乐哉,原因在于,做了班主任,教师生涯才完整,你也才能明白,什么是老师对于学生真正的爱。然后,做个像莫里那样的老师,那样的教练,那样的人生导师。

人生是一门课,不需要书本,却很难结业。或许它本不需要结业,需要的是讲和,是接纳,是爱。这门课仍在继续,每个人都是课堂上最优秀的学生,读后感《与生活讲和-读完《相约星期二》后感》。

读后感之后,题外话。

我依然在读书,开读必读完,读完必写读后感,用心写。

书的序言挺吸引人,读完一看,署名余秋雨。果然大家。我在盘算,是不是要再读基本余秋雨的书。

常在当当卓越上看到很多书评,对于同一本书,常常褒贬不一。其实,读书需要的是心静,是思考,“开卷有益”,除了为了卖钱的劣质印刷品,但凡叫书的,都能给人点启示。

yunyun昨天给我讲了个故事。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为了得满勤奖,忍痛没请病假,结果生命第二天定格在了医院里。工作中应有敬业的态度,务实的作风,肯干的实力,但工作是要有健康来担当的。再换个角度,我们生存或是生活的目的是什么?绝不是把自己累倒。。。悠着点,平衡点。。。莫里眼中的完美一天那么简单。。。我们也该调整下了。人生的精彩,不在于竞争盖过一切。

莫里创意性地给自己弄了个“活人葬礼”。那个电影带给我的新鲜感,带给我的对于编剧的崇拜感消退了。一面是自己的无知,一面是继续思考,接纳,是否也包括接纳这个我们都不愿意碰触的话题。莫里说,我们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庄子,很逍遥。我们,要怎么办呢?

最近经历了一些事,身边的挚友,我想帮忙抚平你的伤痛。这个世界,是有些残酷。无奈,就那么在那里了。难道,唯有坚强,能捱过这些吗?试着像莫里他们那样思考和生活吗?与生活讲和。。。大海的一部分。。。每一个都是一朵小海浪。。。

许三多们很可爱,最可爱的地方在于两句话,一是“不抛弃,不放弃”,从不放弃希望,不放弃任何的可能和爱的机会。弟子们,或许现在你们懂了我说这句的含义。二是“好好活!”“我哀叹时间在无情地逝去,但我又庆幸它仍给了我弥补的机会。”好好活!我们该做的事。

写东西从不计较有多少人看,好像一切都是在和自己的内心说话。可这次,却希望越多的人看到越好。每个人,都在生活,都是大海的一部分,都需要好好活!愿,一切都好!

按惯例,摘抄如下:

与生活讲和。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人生,应该沉得进去,拔得出来。

年华似水,而我却追赶不上。

接受你所能接受和你所不能接受的现实。承认过去,不要否认它或抛弃它。学会原谅自己和原谅别人。生活中永远别说太迟了。

生活是持续不断的前进和后退。

爱会赢。爱永远是胜者。

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我不让自己有更多的自哀自怜。

有时候你不能只相信你所看见的,你还得相信你所感觉的。如果你想让别人信任你,你首先应该感到你也能信任他。

生活不会一蹴而就的。我们在生活中都需要有导师的指引。

教师追求的是永恒;他的影响也将永无止境。

生而无悔,死而无憾。

他没有直截了当地问,免得使我窘迫。这就是他当老师与众不同的地方。

我似乎能看见时间在窗台上流逝。

爱是至高无上的。

相爱或者死亡。

别庸人自扰,一切皆是空。

接受所有的感情。

像成人那样给予,像孩子那样接受。

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

年龄是无法竞争的。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

给予他人你应该给予的东西。

别走得太快,但也别拖得太久。

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

临死前先原谅自己,然后原谅别人。

跟它和解。跟自己和解。跟你周围的人和解。——与生活讲和

我哀叹时间在无情地逝去,但我又庆幸它仍给了我弥补的机会。

死亡终结了生命,但没有终结感情的联系。

爱是让你像关心自己一样去关心别人。

我们没有一个人能擦掉生活过的痕迹。生活中没有“来不及”这个词。

这门课仍在继续:)

上一篇:偷书贼读后感下一篇:银行部门总经理竞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