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外语教学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容摘要: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受到习俗或文化背景影响,具有虚假性、共识性、矛盾性、非公开性的特征。汉语中的虚假拒绝言语行为源于中国人委婉含蓄的性格与汉文化的礼貌准则的影响;英语中的虚假拒绝言语行为主要发生在关系较为亲近的人之间,和“高语境文化”的中国相比使用这类拒绝行为风险较大,主要出于拉近距离,增添语言幽默感,增加谈话趣味性的原因。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言语行为外语教学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言语行为外语教学论文 篇1:

非言语行为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研究

摘要:非言语行为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地位,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教学内容,针对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基于此,全面、系统地论述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继而深入探究非言语行为在外语教学中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外语教学体系的健全、完善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非言语行为;外语教学;意义研究

非语言行为,指运用言语行为之外的动作、神态、表情、实物、环境等无声言语或副言语行为等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行为。非言语行为能够对言语行为的学习起到一定的支持与辅助作用,对言语行为的学习进行全面的补充。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同时进行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学习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非言语行为包括身势语、物体语及体距语等等。一方面,非言语行为能够帮助学生对言语行为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够强化学生对言语行为的理解与记忆。

1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在人们的日常交流活动中,非言语行为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语言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与人交流过程中的言语行为能够传递仅仅8%的情绪信息,而其他92%的信息依靠非言语行为进行传递。这项研究结果说明,人们之间的交流所传递的信息大部分是由非言语行为完成的。因此可以推断出,在跨语言的交流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会更加突出。本文将以日语为例,分析非言语行为在外语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1.1非言语行为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非言语行为包括除言语行为之外的其他表现形式,有手势、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由于每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因此这些生动形象的非言语行为在其思想含义及感情表达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不恰当地运用会造成交流者之间的误解。同时,不同的社会环境、地理差异也会造成社会秩序的差异,进而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信仰、价值观及生活方式。

通常日本人的等级观念分明,注重礼仪。由于日本民族的敏锐的观察力及细腻的心思,使得他们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寒暄语与表情动作。因此,鞠躬作为日本人的寒暄表达,是他们见面时的基本礼节。同时,由于日本人的内敛与保守的性格,他们坐时通常盘坐或跪坐于草席之上,每个人都占有自己一定的空间,并保持一定的距离,而站立时则像钉子一样直立,没有多余的面部表情与身体动作。因为相对于肢体动作,日本人更加重视内心感情的蕴藉及内涵。另外,日本人通常避免与他人之间的眼神交流。为了避免人与人之间眼神的碰撞,他们通常会在室内悬挂山水风景画,或是摆放各种各样的插画来吸引注意力。

1.2非言语行为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是两大非常重要的交际方式。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有时会通过言语行为进行交流,有时会利用非言语行为进行信息的传递,而更多情况下则是同时利用两种方式进行思想感情的表达,进而推进更深层次的交流。因此,充分了解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之间的关系,能够促进非言语行为在人们交流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首先,非言语行为能对言语行为的表达进行全面的补充,帮助交流对象之间实现更好的了解,使言语行为的表达更加直观清晰。其次,非言语行为的表达需要一定语言环境的衬托,才能表达明确的交流信息。

日本人善于对其自身的感情进行控制,避免出现感情外露的情况。如果出现日本学生与教师直面的情况,学生虽然表情严肃,但是语言会与平时不同,会改为使用极为尊敬的敬体表达,这是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来表明自己的感情。同时,日本人对人总是公式化的笑脸相迎,从不喜形于色。朋友、亲人之间也不见他们亲昵地接近,更不会使用一些热情的称呼,他们的感情大多不是通过言语进行表达。在日本人看来,言词往往只能说明表象而未必表达真实的情感。因此,他们多选择使用温柔的举动来表示关心和喜爱。

2非言语行为在外语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在人们的人际交往过程中,非言语行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传统的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关于语言语法及词汇的学习与掌握,从而忽略了外语文化方面的知识。然而,非言语行为能够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其生动形象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最大注意力。例如在日语教学中运用非言语行为,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日本文化的背景特点,并将其与日语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取得巨大的进步。因此,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外语文化的非言语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非言语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外语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言语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提高学生在非母语国家中与他人的交流能力。因此,在外语教学课堂上,需要加强对学生非言语行为交际能力的培养。

2.1教学过程强化对外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的理解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由于彼此之间的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的不同,往往会有矛盾的出现,进而导致跨文化交流的困难。因此,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外语文化的风俗习惯及两种文化之间在行为表达方面的差异,使得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反应。

2.2全面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根据课本内容进行教学,学生很少接触到非言语行为的学习。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学生能够通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资料进行学习,同时电子教材的运用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们的行为动作及面部表情。另外,通过观看外语电影及电视剧,能够帮助学生分析人们在交流时的动作表现。语言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教师不能够将所有的知识全部讲授出来,因此与其单纯为学生讲解语言知识,不如为学生讲解更多的关于语言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讲解课堂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其观察能力,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掌握这些能力后,学生就能够紧随时代的潮流,随时掌握语言的变化,实现与他人无碍交流的目标。

2.3组织跨文化交际活动,加强对外国生活习惯的学习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与外国人之间进行交流,在实际的交流沟通中加强对语言的理解,并提高自身的非言语交际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并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解决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生活习惯的不同。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应时刻提醒学生两种文化之间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以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化的接受能力。例如,在日本人的日常交谈中,天气、地理位置等是主要的话题,而年龄及婚姻状况等则是禁忌。而中国人则将“去哪儿?”“干吗?”作为谈论的话题。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能够更加深刻了解彼此之间的思想差异,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结语

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非言语行为正在被广泛接受。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每个人既发出信息又接收信息,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会利用非言语行为进行信息的传递。非言语行为能够对言语行为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帮助交流双方更好地了解彼此的交谈内容,使言语行为的表达更加深刻与直观。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之间相互作用,忽视任何一方面都可能造成交流双方之间的误解。因此,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非言语行为的掌握与应用,进而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参考文献:[1]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屠国元.教师非言语行为对课堂气氛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2003,(4).[3]罗赛清.论非言语行为美的教学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5).[4]邱文生.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及色彩上的差异[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4,(4):19—21+54.[5]严明.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研究:构念界定与测试开发[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6]孙燕.教师非言语行为与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外语课堂教学有感[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89—92.

作者:李晓英

言语行为外语教学论文 篇2:

英汉虚假拒绝言语行为成因对比研究

内容摘要: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受到习俗或文化背景影响,具有虚假性、共识性、矛盾性、非公开性的特征。汉语中的虚假拒绝言语行为源于中国人委婉含蓄的性格与汉文化的礼貌准则的影响;英语中的虚假拒绝言语行为主要发生在关系较为亲近的人之间,和“高语境文化”的中国相比使用这类拒绝行为风险较大,主要出于拉近距离,增添语言幽默感,增加谈话趣味性的原因。

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 虚假拒绝言语行为 成因对比研究

语言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交际的重要工具,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通常使用语言对听话者提出命令、请求或邀请,但听话者并不一定总是遵从或采取说话者的指令。Beebe等研究者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研究拒绝言语行为,拒绝言语行为一般由多个语义成分构成,语义成分包括:中心言语行为、辅助言语行为和修饰语。中心言语行为时实现拒绝言语行为的中心,辅助言语行为用于辅助拒绝言语行为的实现,修饰语则用以修飾中心言语行为和辅助言语行为。

一.拒绝言语行为

(一)中心言语行为

Beebe将中心言语行为分为直接拒绝言语行为、否定的意愿和能力、间接拒绝言语行为。

1.直接拒绝言语行为:毫无保留地拒绝,常常通过借助较明显的否定词,如“不”。

2.否定的意愿和能力:表示不愿意或是没有能力答应对方的请求。如:I am afraid I can’t.

3.间接拒绝言语行为:通过另一语言行为来表示拒绝,语气最为委婉。回应者的另一言语行为可包括:给出理由,道歉,提供别的办法,让对方放弃请求,用接受的言语表达拒绝的含义,回避,原则,哲理。如:请你先将以前的书还给我,好吗?我想其他同学更能胜任这件事。

(二)辅助言语行为

辅助言语行为主要用于减轻或是加重拒绝之力,形式上可以出现在中心言语行为之前或是之后。常见的辅助言语行为主要有:表示感谢、给予肯定的评价、移情和重复。如:A good idea,...;你的主意太好了。

(三)修饰语

修饰语主要有修饰中心言语行为和辅助言语行为的修饰语,常见形式有:称呼语、指示词语、句法结构和词汇。Blum-Kulka等研究者认为称呼语的功能是引起听话人的注意,称呼语大多用于修补或是损害面子,拒绝者不期望能够引起被拒绝者的注意。在英语拒绝言语行为中中,称呼语很少出现在句首,如:I’m sorry, Mr Branner.;真不巧,小明,我的自行车坏了。

二.虚假拒绝言语行为

(一)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定义

虚拟拒绝言语行为是虚拟言语行为的一种。与拒绝言语行为包含的直接拒绝言语行为和间接拒绝言语行为不同,它是一种具有虚假性、共识性、矛盾性和非公开性的言语拒绝行为。这种拒绝言语行为通常发生在“高语境文化”,如中国。中国文化中直接接受对方的邀请是不礼貌的,一般社会约定俗成他们刚开始会假意拒绝对方的要求,以满足社交礼仪的需要,相较西方直接的接受邀请、直抒胸臆,中国人更倾向于较多使用虚假言语行为。

(二)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特征

第一,虚拟性。通过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虚假性是虚假拒绝言语行为最突出的特性。在虚假拒绝言语行为中,拒绝者假意拒绝对方的帮助或请求,以达到符合社交礼仪的要求。

第二,共识性。虚假拒绝言语行为中,共识性是双方能理解这是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前提。如果言语行为双方没有办法就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虚假性达成共识,那么该言语行为也就没有办法顺利实施。

第三,矛盾性。矛盾性是指虚假拒绝言语行为中的拒绝者的心理的矛盾性。拒绝者在拒绝时心里处于矛盾状态,内心不想拒绝,但由于客观因素限制,又不得不拒绝,不然会显得“厚脸皮”。

第四,非公开性。在虚假拒绝言语行为中,交际双方的交际目的不是公开的。在言语行动中,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开展实施某项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受到某种隐含的交际意图的驱动,这种隐含的信息与目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具有典型的非公开性。

(三)汉语中的虚假拒绝言语行为成因分析

众所周知,在中国文化中,当他人发出邀请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接受,而是拒绝。这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的民族性格密切相关。中国人重视群体主义,讲究将协调人际关系放在首位,群体第一,个人其后。在人际交往中,中国文化的重视尊重与体谅他人,要求为他人多设身处地地着想和考虑,多体谅他人的难处,尽量减少或者是避免给他人添麻烦。因此,直接表达心中所想所欲被视为是肤浅的、不礼貌的。虚假拒绝不但不会有损受话人的面子,相反,还会突出说话人的礼貌。国内著名学者顾曰国曾针对汉文化的礼貌特点总结出了五条礼貌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以及德、言、行准则。

(四)英语中的虚假拒绝言语行为成因分析

相较于中国为“高语境文化”,英国、美国为典型的“低语境文化”,即在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国家,对事物的判断力求对错分明,信息的准确传达成为衡量交际成功的重要因素。为了成功传达交际意义,美国人通常采用直截了当的说话方式。但在一些场合或是特定对象的情境下,美国人也会采用虚假拒绝言语行为。这通常发生在关系较亲近,或是互相了解性格的朋友当中。否则很容易导致信息被对方误解。如:(情景:女孩和男孩是多年的情侣,女孩洗完澡后发现没有把衣服带进浴室,于是向男孩提出请求。)Girl: Can you pass me that clothes. Boy: No, otherwise you kiss me. Girl: OK. ...well, can you give it to me right now.从上例中可以发现,在关系亲近的情侣、朋友或是家人中,这种虚假拒绝言语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但与中国相比,西方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国家中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使用频率还是较小的。通过这类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交际行为双方可以进一步拉近彼此的距离,并且增添个人幽默感,增加谈话的趣味性。

三.总结

虚假拒绝言语行为本质上并不是一种拒绝行为,恰恰相反,是通过拒绝的方式来表现拒绝者自身的浅层礼貌,符合社交礼仪的要求。这类言语行为的实施受到文化语境的影响,在“高语境文化”中例如中国,这类言语行为的实施通常源于对汉文化中礼貌准则的遵守,在西方以英文为母语“低语境文化”国家中,虚假拒绝言语行为主要发生在关系亲近的人之间,主要为拉近距离,增添语言幽默感,增加谈话趣味性。

参考文献

[1]Beebe, L. , T. Takahashi& R. Uliss-Weltz. 1990. Pragmatic transfer in ESL refusals [A]. In R. Scarcella, E. Anderson& S. D. Krashen(ed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a Second Language [C]. Cambridge, MA: New bury House.

[2]Blum-Kulka, S., J. House & G. Kasper. 1989.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Requests and Apologies[M]. Norwood, NJ: Ablex.

[3]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10-17.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李莹莹.汉语言语交际中的拒绝策略[J].科技信息,2008,(10):151-153.

[6]赵英玲,李诗芳.虚假邀请言语行为语用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23-126.

(作者介绍:李锦,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作者:李锦

言语行为外语教学论文 篇3:

中西方“拒绝”言语行为比较分析

摘 要: 研究表明,“拒绝”言语行为的直接性随情境与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中西方语言中,包含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两种“拒绝”言语行为类型。中西双方,都更倾向于使用间接拒绝的言语行为。全球化时代,汉英的“拒绝”言语行为日渐趋同,但从总体上说,西方人还是比中国人更直接。本文从历史和社会环境两个角度,对中美的“拒绝”言语行为进行比较,分析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言语行为背后代表的文化差异,以减少由于言语行为差异造成的误解,促进中西方人们的友好交流。

关键词: 拒绝言语行为 中

拒绝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发生,“拒绝”言语行为是语用学中经常讨论的话题。近年来,随着语用学的发展,有关言语行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牛津大学的语言学家奥斯汀(1962)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指出,语言中的一些话语本身就是行为,人们在生活中离不开言语行为的运用。美国哲学家塞尔进一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尤其是他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成了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拒绝言语行为是执行拒绝的行为,当人们因为无能为力或不愿意时,便选择拒绝。汉语和美国英语有相似之处,但由于具体的交际情况和文化的不同,“拒绝”在两种语言中也有所差异。本文介绍了中西方语言中拒绝言语行为的异同[1-2]。

中美之间的跨文化交流经常遇到误解。阻碍交流的一些因素在于受文化支配的语言结构。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样的问题发生在话语中。由于中美两国在交往中潜意识地遵循着各自的文化信仰和规范,他们的言语行为受到这些文化差异的制约。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社会规模不断扩大,语言行为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今天,无论一个人是出国旅行还是在本土生活,都必须与他人打交道,跨文化交流日益普遍。本文探討中美两方交流中的一些文化现象,分析语言使用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差异,目的是为不同的文化特征和它们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提供更多的帮助[3-4]。

一、中西方“拒绝”言语行为的异同

1.相似之处

首先,直接拒绝通常被认为是不受欢迎的回答方式和行为,是潜在的面子威胁和本质上不礼貌的行为。在汉语中,表示直接拒绝的话语有:“不”“不要”“不能”“不可以”等;在英语中,表示直接拒绝的话语有:“no”“no way”“I can’t”“absolutely not”“I don’t think so”等。中西方的语言中都有很多表示直接拒绝的语言。

其次,不管是在汉语语言环境中,还是在英语语言环境中,人们都试图遵循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礼貌是人们维持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一种交际策略。可以看作人类交往的基本社会准则之一。它是一种人际关系系统,旨在通过最小化所有人类交流中固有的冲突及冲突的可能性促进互动。礼貌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必须遵守和坚持的准则,做使别人满意的事就是保全自己的面子,以维护礼貌原则。人们普遍认为,这样直接拒绝的言语行为表现出来的态度比较强硬,容易损害说话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人们为了避免使用直接拒绝的言语行为,就会用一种比较委婉的方式表达拒绝,这就是间接拒绝的言语行为。在汉语中,表示间接拒绝的话语有:“抱歉,我还想再考虑考虑”“实在很抱歉,我家里有事”“我可能不行”“要不你再问问别人吧”“改天吧”“下次再约”“以后再说”等;在英语中,表示间接拒绝的话语有:“sorry, I’m afraid not...”“maybe next time”“I’d love to, but...”“I wish I could, but...”等。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间接拒绝言语行为主要包括,表示犹豫和抱歉、给出理由和解决方案、提出期盼和请求等方面。

总之,汉语和英语都包含两种“拒绝”言语行为,即直接拒绝言语行为和间接拒绝言语行为。根据王爱华、吴贵良(2005)的统计,中美两国都倾向于选择间接拒绝的言语行为,而不是直接拒绝的言语行为。该统计结果说明在中西方国家中,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更倾向于使用间接拒绝的言语行为,保全对方的面子,以便维系说话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不可否认的是,中西双方中,西方人的言语行为更加直接。在英语中,直接拒绝的言语行为的数量是汉语的2.6倍,而间接拒绝的言语行为的数量则比汉语少16%。人们的言语行为根植于文化背景之中,反之,文化背景也能影响人们的言语行为。中庸之道和集体主义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因此,中国人在社会交往中追求和谐,能做到自我约束。而美国人则崇尚个人主义,追求思想自由,所以他们的联系更加简单和直接。

2.不同之处

由于“拒绝”言语行为的作用和性质可能是普遍相似的,只是因为不同国家的文化和语言不同,拒绝策略可能有所不同。两种语言的言语行为都遵循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中西双方都倾向于使用间接拒绝的言语行为,但它们使用间接拒绝这种言语行为的频率不同,同时,在词汇使用策略和句法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发现:中国人倾向于使用礼貌的策略拒绝,而美国人则倾向于使用“关注问题”的策略。他们试图采用不同的拒绝策略,以便问题得到解决。

礼貌拒绝的方式是使用“个人意愿+理由+道歉”这个结构组成的语句,言语行为的多样性受到社会距离、社会权力和所要求的行为难度的影响。这些因素在中西方“拒绝”言语行为中具有不相同的地位,在汉语中,社会权力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在英语的语言环境中,社会距离则更重要。跨语言的差异是由于文化价值观的基本差异造成的。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追求平等,而中国人则崇尚集体主义、遵守社会等级制度。社会等级主要表现在社会等级的高低、父母与子女、教师与学生等方面。社会距离通常表现为近亲或朋友与普通朋友或陌生人之间的关系[5]。

二、中西方“拒绝”言语行为不同原因分析

1.历史因素

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儒家思想更多的是对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和个人行为的约束体系,因此中国人在表达拒绝的时候,通常会照顾说话人与听话人双方的面子,首先考虑听话人的感受,维护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交际关系。除此之外,根据每个社会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主要是符合社会等级制度的需要,为每一个社会人规定了行为准则。社会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地位的影响。社会地位较低的人应该尊重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因此,当被拒绝者的社会地位低于被拒绝者时,拒绝言语行为更间接。

相反,在西方国家,遇到事情时,他们会优先考虑自己,选择的言语行为略显直接。在相同的情况下,中国人可能不会直接拒绝比他社会地位高的人提出的要求,但美国人可能会选择直接拒绝。例如,当经理要求员工加班,员工碰巧和其他人有约,中国员工可能会以“我家里有点事儿”作为间接拒绝的理由,美国人大多会选择直接拒绝的言语方式。

在中国文化中,一个家庭中的长辈们应当受到小辈们的尊敬。因此,父母在家庭中有着不可小觑的权威和地位,中国的教育强调孩子应该懂事、孝顺父母。所以,父母在表达拒绝的时候,选择直接拒绝的言语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身为家庭里的后辈应当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父母的拒绝,相反的是,孩子不能对父母做同样的事情,在表达拒绝的时候不能太过强硬无理,应当以委婉的方式寻求父母的理解。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后辈会选择间接拒绝的言语方式。

在美国文化中,由于他们宣扬的是个人主义。孩子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这在中国的文化中往往是不被接受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国孩子认为他们是对的,就不会顾忌父母的权威,而是直接拒绝并表达自己的观点[6]。

2.社会环境因素

由于西方人对社会地位不敏感,因此,在英语语言环境中,社会距离对拒绝言语行为的影响比社会权力的影响更重要。不管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高低与否,一般来说美国人都可以用直接拒绝的言语行为表示拒绝。然而,基于社会距离的拒绝言语行为的选择,却有很大的不同。说话人与听话人的社会距离越远,他们的“拒绝”言语行为表现得越间接。西方人可能会使用更多的辅助性言语行为和修辞手段削弱拒绝的直观性。此外,汉语在直接拒绝时,情境变异程度较低。社会权力和社会距离影响人们的反应策略选择。从所有这些证据来看,跨语言的差异是由文化价值观的基本差异造成的。

中国人生活在集体文化中,往往以情境为导向,从整体角度看待事件,常常避免“是或不是极性”。例如,当一个招聘小组的中国成员被要求在学期结束选出“最佳劳动模范”时,通常保持沉默。西方人们可能直接根据绩效或成果进行定义,故社会环境对人们的拒绝行为会产生影响。

三、结语

拒绝言语行为是以拒绝行为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国内外学者对人际交往中的言语融合行为进行了大量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人在拒绝时使用不同的公式化表达,并采用不同的拒绝策略。中国人是更经济地选择拒绝策略的令牌的数量,西方人往往会采用不同的拒绝策略拒绝[7-8]。

这种差异似乎源于中美两国社会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倾向于强调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美国人则强调解决问题。跨语言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文化价值观的基本差异造成的,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同时,社会权力往往是影响中国人选择“拒绝”言语行为的重要因素,而在西方人“拒绝”言语行为的选择中起重要作用的则是社会距离。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中国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但是现在,传统文化仍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语言文化差异是最明显的表现。

中国与美国分别地处太平洋的东岸和西岸,两者相距甚远。两国的历史、人文、社会、政治及法治制度都存在差异,主要的文化规范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一部分体现在语言体系和交际语言的使用方面。经过上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人们的言语行为与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言语行为能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然而,这些差异产生的交际障碍并非是不可逾越的,想要做到中西方言语行为交际顺畅,应当在了解彼此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前提下,做到相互尊重,正确运用“拒绝”言语行为,才能消除交际障碍,友好地交流、合作。

此外,随着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世界各地掀起了“汉语热”的潮流,吸引人们学习汉语,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深入了解中西方“拒绝”言语行为的差异,才能更明确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促进中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更好地帮助西方人学习汉语、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促进对外汉语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4).

[2]刘红艳.接受及谢绝的过渡语语用调查[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9).

[3]唐玲.汉语拒绝言语行为及东南亚华裔留学生习得情况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2).

[4]唐玲.汉语间接拒绝言语行为的表层策略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4(10).

[5]王爱华,吴贵凉.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的社会语用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

[6]王爱華,吴贵凉.对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直接性层面的调查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6(1).

[7]徐晓燕,夏伟蓉.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语用策略对比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24(2).

[8]姚俊.从英汉拒绝策略的语用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J].山东外语教学,2003(1).

作者:段嘉敏

上一篇:欣赏教育数学教学论文下一篇:教师个人师德师风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