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变迁诗歌

2023-03-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新时代新变迁诗歌

新老照片比照:感受时代沧桑变迁【组图】

石庆

我总是着迷于老照片。因为我喜欢了解过去的一切是怎样的情形。将现在的照片与过去的老照片进行对比,是一件很有趣的创意,不仅具有历史感,回顾那些已经消逝的东西,还能感受到时代的发展。

下面你将看到35个照片合成的极佳范例——

来源:

http:///35-incredible-combinations-of-new-and-old-photos/

第2篇:时代变迁的中国音乐 走进新时代教案

【课题】时代变迁的中国音乐——走进新时代【学时】1学时【教学目标】

1、主动了解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音乐作品在题材、体裁、创作方式等方面的多元化发展特征,并能作出简要的概述。

2、认识几位当代作曲家,了解其主要作品。

3、熟悉音乐作品中出现的音乐主题。

4、感受了解中国新音乐的多 【课 题】时代变迁的中国音乐——走进新时代 【学 时】1学时 【教学目标】

1、主动了解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音乐作品在题材、体裁、创作方式等方面的多元化发展特征,并能作出简要的概述。

2、认识几位当代作曲家,了解其主要作品。

3、熟悉音乐作品中出现的音乐主题。

4、感受了解中国新音乐的多样性风格,并能进一步关注中国新音乐的发展。 【教学重点】认识当代作曲家及作品、音乐主题 【教学难点】作品的多样性风格及多元化发展特征 【预习导学】

一、《百年沧桑》之《南海渔歌》

【背景搜寻】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经历了百年风云之后,香港终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朱践耳的交响诗《百年沧桑》就是为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而创作的。它完成于1996年,同年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等单位主办的“迎接97香港回归音乐作品征集活动“的金奖。

作曲家在总谱的首页上写下这样的题记:帝国主义的炮舰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给中国人带来了屈辱和困难,由此,激发了人民的觉醒。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坚持斗争,走过了一条从斗争到最后胜利的漫长道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永存! 这段文字,为我们听赏和理解这部长达22分钟的大型作品,提供了线索和依据。根据音乐的结构和情绪的转换,可以分为入侵—苦难—觉醒— 挖掘你的潜能 铸造巨大的成功 成功源于合作

抗争—胜利、欢庆五个段落。整部作品,用交响音乐的艺术形式,高度地概括了中国近一百多年近现代历史的基本脉络。

【音乐分析】这一部分分为引子、呈示部、中段、再现段、尾声。

引子:富于东南沿海音乐特点的十面锣在钟琴、钢琴、竖琴等配合下,敲响了欢庆的节奏,音乐显得清新秀丽。经过浴血斗争取得胜利的中国人民,心中洋溢的喜悦之情表达的真切而美好。

呈示段:乐队激情的演奏出明亮、优美的《南海渔歌》主题。 中段:仿佛是对过去的再一次追忆,曲调抒情。 再现段:是第一段的移调再现,情绪更为饱满。

尾声:打击乐器奏出行进式的节奏,管弦乐奏出了号角般的不断上升的音调,仿佛象征着中国人民迈着有力的步伐,向着统一和更加繁荣富强的美好明天不断前进。

二、《东方红日》

【背景搜寻】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精心策划下,作为向党的“十六大”的大型交响曲《东方红日》,被委约由中央音乐学院郭文景教授创作。2002年10月17日在北京保利剧院举办的《东方红日》大型交响音乐会上,由余隆指挥中国爱乐乐团和广州交响乐团首演此作品。郭文景认为,他写的是一部“中国20世纪风云激荡的革命斗争史”。他说,在很多人心里都有很强的“英雄情结”。都充满了对英雄的向往、崇敬和赞美,对改变本民族历史和国家命运的英雄尤其如此。这部作品以交响乐的艺术表现手法,描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所走过的80多年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光辉业绩,表达了中国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抒发了人民群众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表现了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在中

弘扬你的个性 描绘不凡的人生 领先来自争锋

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豪迈精神。

【音乐分析】这部交响曲,在采用《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国歌》作为素材进行交响乐处理的同时,按照中国人的欣赏趣味,尽量保持乐曲旋律的完整性。交响乐本身是从西方传进来的,是西方音乐的陈述方式。它的特征是以短小的创作动机,如同一枚石子激起水中的涟漪一样,不断的重复、变换、走行向纵深。中国人的欣赏习惯与之不同,中国的乐曲是线性的。这部交响乐中有意表留了乐曲的完整形式,而没有将之揉碎,同时还补充写作了一些别的主题作为扩充,以增加交响乐的厚度及丰富感。

前面三个乐章主要的是歌颂三代领导人。第四乐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 歌颂对象,那就是中国人民。第一乐章《日出》用《东方红》的旋律来歌颂毛泽东;第二乐章《春天》用《春天的故事》的旋律来讴歌邓小平;第三乐章《新时代》用的则是《走进新时代》的旋律来颂扬江泽民;而第四乐章《伟大复兴》,用的则是《国歌》的旋律,以此来表现中国人民的精神。第四乐章在用《国歌》的旋律时做了改变,选择了古典音乐中的经典形式——帕萨卡利亚,把二拍子的《国歌》写成了三拍子的庄严地萨拉班,像巨人的脚步一样。

三、《大漠之夜》

【背景搜寻】在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优秀音乐作品评奖中,我国著名作曲家、吉林艺术学院教授尚德义创作的混声四部合唱《大漠之夜》(邵永强词)在声乐作品中一举夺魁。 【音乐分析】作品以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作为艺术形象,刻画了在无边的沙漠的夜晚,一队骆驼在穿行的景象。,这大概是骆驼行进的速度,始终给人以骆驼行进的真实感。钢琴模仿驼铃、或单音、或不同音位的小二度,清脆悦耳,形成不可或缺的音响、意境背景,给人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引子部分中,女高音悠长连贯的“啊”,男高音唱答句,仿佛漫漫长夜。四个声部混声唱空五度和四度的长音,表现出沙漠的空旷辽远。呈示段:男声部轻声开始,然后各个声部逐渐的加入,音色、音响逐渐的加浓,体现出驼队由远而近的意境。中段:这一段是骆驼的颂歌,钢琴左右手轮流演奏琶音,仍然伴有驼铃声,歌唱的旋律很有光彩,热情的歌颂了骆驼的品质,实际上是借此比喻社会的建设者。女声部演唱空六度或空五度“啊”,男声部唱答句,是沙漠里闪烁的光芒,是对骆驼精神的由衷赞扬。再现段:再现了呈示段的主题。之后,合唱队分六个声部唱空五度和空四度的长音“啊”,音响逐渐减弱,驼队由近而远。

四、《多耶二号》

“多耶”是一种古老的广西侗族传统舞蹈形式,由领唱者喊唱出现编的歌词(曲调与节奏都是即兴的),其他人围成圈慢步舞蹈,并且一齐唱和“呀多耶”。1980年陈怡随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生到广西采风,受到侗族同胞跳多耶舞的欢迎,萌生了创作的契机。1984年,陈怡创作了钢琴曲 弘扬你的个性 描绘不凡的人生 领先来自争锋

----------------------------《多耶》,1985年获得全国第四届音乐作品比赛的一等奖,并被选为1994年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曲目。1985年又创作室内管弦乐《多耶》。1987年,应中央乐团指挥陈佐湟的委约,取原素材再作大型管弦乐队版的《多耶第二号》,色彩更为丰富,气氛更热烈。 三部作品在国内首演之后,多次被美国钢琴家、香港交响乐团、英国BBC爱乐乐团等在各地进行演奏,并且获得听众的好评。美国报纸称赞陈怡的大型管弦乐队版的《多耶第二号》“是一部经过深思熟虑与琢磨的充满朝气与表情的作品”;“是远离于怯弱的音乐,它将明快的信息由一条感官的热线传递给每一位热烈响应着的音乐家”;“成功在于它的幽默,创作性和它的无拘无束的自由”。

五、《水调歌头》

【背景搜寻】是陈其钢1991年应荷兰新音乐团委约而作的一首男声与室内乐队的作品。作品中的男声唱词全部来自宋朝苏轼为中秋而作的名篇《水调歌头》,因此,很多时候国内的听众习惯把这首音乐作品叫做《水调歌头》。作曲家在对自己作品的诠释中说,他并不是在用他的音乐再现宋词的情境,而只是借这篇词抒发作曲家个人在当时特殊的生活遭遇中的一些特殊感受。尽管如此,仍然让人感到,这首以鲜明的现代作曲手法创作的音乐表现出的情境与苏轼的词竟然如此相似。 【练习】

1、《百年沧桑》这首作品的体裁是 ,是为 而作。

2、《东方红日》的曲作家是 ,作品体裁是 。 挖掘你的潜能 铸造巨大的成功 成功源于合作

3、《水调歌头》是宋朝诗人 词,作品的体裁是 。 【导学过程】 【课前准备】

1、 收集有关苏轼及其词作《水调歌头》的相关资料以及不同版本的音乐作品。

2、 寻找一首新时代特色的歌(乐)曲,与老师分享。 【新课学习】

(一)《南海渔歌》

1、【自主学习】根据预习,了解作曲家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欣赏讨论】播放音乐

1、《南海渔歌》音乐大致分为几部分?

2、乐曲中你最喜欢那段音乐,为什么?

3、乐曲运用了那些乐器来演奏?

4、乐曲反映了什么题材内容?

3、【哼唱音乐主题】哼唱南海渔歌主题

(二)《东方红日》

1、【自主学习】根据预习,了解作曲家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欣赏讨论】播放音乐

1、作品中各乐章选用的歌曲的曲名是什么?

2、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大漠之夜》

1、【自主学习】根据预习,了解作曲家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欣赏讨论】播放音乐 弘扬你的个性 描绘不凡的人生 领先来自争锋

1、听辨合唱的形式

2、找出合唱中最喜欢的一段

3、讨论:《大漠之夜》在合唱与伴奏上有什么特点?

3、【学唱】学唱一段自己最喜欢的片段

(四)《多耶》

1、【自主学习】根据预习,了解作曲家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欣赏讨论】播放音乐

1、谈谈对音乐的印象

2、乐曲中运用了哪些乐器演奏?

3、讨论:乐曲表现了什么?

4、评论:这部音乐作品为什么会走出国门受到外国人民的好评和喜爱?

(五)《水调歌头》

1、【自主学习】根据预习,了解作曲家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欣赏讨论】播放音乐

1、听辨:这首歌曲有什么重要的特色?

2、谈谈自己对词作的理解,想象出苏轼创作时的心境与情境

3、【完整欣赏】聆听体现特色的片段

1、模仿歌曲中最感动你的一句,进一步感受、体验音乐

2、引导评论:“吟诵式”的作品表现了作曲家的个性与哪些方面的创新?

3、谈谈你对词作和三个音乐版本演绎的看法。 挖掘你的潜能 铸造巨大的成功 成功源于合作 【活动与创编】

试比较《多耶》中的主题音调在乐曲中的不同音乐性格。 侗歌 京调 【布置作业】

通过本单元学习,请就音乐与时代的关系,写下你的理解和体会。

第3篇:婚姻习俗的时代变迁

论婚俗的时代变迁与发展

摘要:婚姻是人一生中最关键也是最幸福的时刻,人们常常把婚姻当做人生中的头等大事。爱情的美好,婚姻的魅力,人们常常陶醉在其中。婚姻起源于原始社会。贯穿整个人类发展时段,婚姻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得多样化、复杂化和区域化。婚姻的改变对人们传统意识、风俗观念和生活习惯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婚姻在各个不同阶段的时代变迁与发展。

关键词:婚姻形态;婚姻过程;婚俗观念;新中国婚姻

一.婚姻形态

婚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人群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婚姻形态。而婚姻形态的不同则能够显示出文明的程度;生存环境的改变和文化传统的差别,我们可以通过纷繁多样的婚姻形态,来表现婚姻形态的多样化。从社会的文明程度来划分的话,大致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婚姻、封建社会婚姻和现代文明婚姻。

(一)原始社会婚姻

由于原始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累的认知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完全脱离大自然的动物属性。根据文献资料记载、神话传说和人们挖掘的活化石方面,可以得出最早的婚姻形态,其中比较著名的婚姻类型有:(1)血缘婚,人类和动物的婚姻形态基本接近,没有伦理,没有道德,任何辈分的婚配没有任何限制,属于血缘群婚的乱婚时代。后来由于人们思维方式的进化,上下辈之间不再发生性关系,但是同辈婚仍然存在,存在对性的限制,俗称“性禁忌”有学者就明确表述:“任何一种可以称为‘婚姻’的两性关系形态,总是与某种或某些‘禁忌’联系在一起的。换言之,哪怕从最广义上理解,无‘禁忌’便无所谓‘婚【】姻’。”1(2)族外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从后代的遗传健康中看到,出生的婴儿对自然的抵抗能力和存活率比较低,表现出血亲婚姻的危害,“男女同姓,其生【】不蕃”。2因此后来出现了“从妇居”,“从夫居”,后来随着对偶婚的出现,一夫一妻制逐渐慢慢形成。并且延续至今,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封建社会婚姻

封建时期,由于礼法的完善,国家的统一,儒家思想的不断深入人心,婚姻虽仍然以一夫一妻制为主,但在其中也发生许多重要的变化(1)妻妾制,除了可以有一个妻子外,也可以有其他女人,在皇家里,皇帝不但除了有一位正式的妻子——皇后外,还有众多嫔妃,“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则显示出皇帝婚姻的特性——嫔妃制,而在官吏阶层与平民阶层则表现为纳妾制。而妻妾制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现在包养思想大致源于此。(2)童养媳:在贫民阶层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把女儿以少数的金钱卖给人家作童养媳,或贫苦的家庭为谋求减轻经济负担,去领一个姑娘抚养,俟儿子成年后配为夫妇,称“养媳妇”。童养媳多遭虐待,甚至有被摧残成疾或致死的。(3)典妻租妻:因为男方无力娶妻或妻不生育,有出钱典租他人之妻而谋而谋生育续嗣的,也有由男方家境贫困,无力抚养子女,被迫把妻子典租他人。典租期限三年、五年、十年不等,待生了小孩后即解除婚约。(5)冥婚,古代因为意外,人突然疾病或变故,未等迎娶过门就双双死亡。老人们认为,如果不讲死去的人完婚,就会使家宅不安。因此,举行冥婚仪式,并骨合葬。使得死去的人成为孤坟。另外,旧时人们普遍迷信于所谓坟地“风水”,以为出现一座孤坟,会影响家宅后代的昌盛。冥婚多出现在贵族或富户,贫寒之家决不搞这种活动。还有其他婚姻形态比如娃娃婚、抢亲、指腹婚、走婚、招养夫婚等等。古代婚俗形式处处显示出古代女性的悲哀,女性在社会不占有任何位置,这是古代社会为满足繁衍生息而采用的工具,是男人性的产物,女性也因为不平等而受到不好的待遇。在富贵人家还比较好,在贫苦人家,由于封建思想“儿富贵,女贫贱”的束缚,女性更加可悲。

(三)近现代文明婚姻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交流更加方便,各个地方的文化习俗不断交流融合,呈现出纷繁多样的景象 其中集体婚姻收到大众的喜欢,比如舞会式集体婚礼、音乐会式集体婚礼、篝火式集体婚礼;还有教堂婚礼(因为西方基督教的传入,有些家庭开始选在教堂,让新人接受神的祈祷和祝福);其他的还有旅游式婚礼;广告式婚礼等等。

二.婚姻过程

传统婚姻在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占有重要角色,古典传统婚姻礼俗在封建社会对人的影响巨大,婚礼时人生最重要的礼仪。婚姻最早出自《礼记》注疏说:“婿为婚,

【】女为姻。婚一昏时来迎,女则因之而去,故名’婚姻’”。3但同时要依据“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诗经·齐风·南山》记载:“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4在宗法社会中,这一礼仪对于男子来说,标志着进入个体家庭,对于女子来说,确定自己第二个家的归属之地,同样具有重大意义,俗话有云:“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以身相许。”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一切婚姻礼俗约定俗称,作为传统代代相传。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各民族婚俗千差万别,我们就拿汉族婚俗为例,来探讨一下婚俗的步骤。

说媒:在古代社会中,媒人在婚姻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古礼有云:“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神话传说中有月老为新人牵线搭桥,而媒人就是现实生活中履行月老的职责,同时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成人之事。”媒婆能够说成一桩婚,则可以等到一些钱财,称之为“谢媒礼”通常这笔钱由男方出,(如果是入赘,则由女方出)谢媒礼的礼金主要有金钱、鸡鸭、肘子鞋袜布料等。在迎亲当中,媒人也需要跟随主家引导接亲,称之为“圆媒”或“启媒”谢媒礼则必须用红纸封好,显示喜庆。

相亲:古代由于礼法的限制,女子被限制的方面很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养在深宫人为识”因此在经媒人说合之后,男方会提出“相亲”来看女子(同时也是女方家人考量此男子的机会)男方在相亲之日需要带一些礼物来表示心意,初次男女双方见面,则第一印象成为男女猪脚最关注的,“相亲”是婚姻成与不成的关键一步,如果男方被女方父母留下款待,则说明男女得到认可,即进行下一环节,反之即将告吹,同时女方也可以去男方家“拜

【5】访”,有的地方叫做“看当”,如果女方不愿意接受款待执意告辞,则说明这桩婚事,即将告吹,反之皆大欢喜。

纳采;就是男方请媒人去女方家说媒,有的地方叫提亲。古代由于实行包办婚姻,青年男女没有自主权,说媒需要携带礼品,古代用雁。今次纳采又叫“奠雁”纳采用雁,有一定

【】的讲究:“雁候阴阳,待时乃举,冬南夏北,贵有其所”。6纳采的礼物多种多样,比如纳采礼物有合观、鸳鸯、九子蒲,双石、鱼、鹿等。这些礼物都有先铎赞文,来表达礼品的象征意义。

问名:纳采即准后,需要请媒人问女方的生辰八字,占卜吉凶,看男女双方命相是否相冲?因为古人阴阳等信仰观念极重,有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又有属相相合相冲之说。假如中间有意识不合,婚事便没有成功的希望。“请八字”的规格也有明确的限制,需要写在一张红纸上,纸宽约一寸,长约八寸,上面写上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格式如下;

男××乾造〇〇年○○月○○日○时建生

女××坤造○○年○○月○○日○时瑞生

纳吉:“问名后,归卜于庙,求决于祖先鬼灵,问与此姓结亲之吉否,卜如卜者。便止婚罢议。”这是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家的仪式,纳吉在婚礼过程中具有允许女方许婚的性质,因此也叫“订盟”。

【】

纳征:《仪礼▪士昏礼》记载:“纳征,玄纁束帛,俪皮。”7如纳吉礼是男家迎娶女方必

【】须经过的最重要的程序。“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8古人讲究成双成对,送嫁妆是进入婚姻的重要标志 ,男方的聘礼,由媒人押后,沿街吹吹打打,送到女家,其行列顺序如下:吹班、下礼帖目录表等。

请期:“男家欲娶时,具婚期吉日书,备礼物告女家,女家受礼,就是答应,否则需改期”这还是协商婚礼吉日的仪式。至此,过渡性仪式结束,进入正式的婚礼仪式。

迎亲:婚礼的准备工作结束了。就该进入婚姻的殿堂了,迎亲是婚礼的最后一道程序。一直至于其外的当婚男女双方成为此时的最主要角色。古代婚姻不是一天就可以完成的,古代婚姻持续两三天,,大典之前的前一天,女方家派人来“铺床”或“暖屋”中间一天为迎亲日,要拜堂成亲,次日闹洞房。迎亲礼十分复杂,胡美丽装束一般为蟒衣、凤冠、补子,挽袖等等。迎娶新娘一般都用花轿,马车等交通工具,婚礼过程要祭拜天地,揖拜尊亲,相互交拜,合鬓、撤账。喝交杯酒,这些仪式结束后,宾客纷纷再次祝贺,婚礼达到最后的高潮。

由于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婚俗的观念对人的影响深入人心,婚俗关键决定了儿女婚姻的幸福,婚俗的观念收到风俗、礼教、法律的影响,因此想自由恋爱是不可能的。父母之命不可违;媒妁之言合礼教;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郎才女貌成佳偶;门当户对门第观;良辰吉日完婚时;有缘千里来相会;糟糠之妻不下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婚姻的观念一直影响到见过初期,其中一些合理的关键继续沿用至今,成为人们对于婚姻的约束最好的办法。

三.新中国婚姻

新中国成立后,婚俗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20世纪50年代《婚姻法》的颁布,现代婚姻逐渐影响着人们的关键和婚姻的形式。男女青年开始了自主选择的时刻。与古代婚姻发生了质的变化。现行农村中的婚俗已经不再像封建婚俗那样复杂,男女双方需到相关机构进行婚姻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就成为法定夫妻,婚姻便具有了法律效力,受我国法律保护。但是登记之后,仍需要举行一个热闹的婚礼。由于我生长在农村因此研究的是关于农村婚姻的状况,现代农村青年择偶方式一般来说有两种,自由恋爱与经人介绍,自由恋爱是农村婚俗最受欢迎的婚俗形式,因为随着外出求学和务工人员的增多,对外面世界的了解更加全面,人们对于婚姻的追求则会发生重大转变,有一些农村人通过在城市中闯荡出一番事业,就会在城市选择结婚,而在城市中选择结婚,一般与结婚对象的经济条件有关系,比如富足的家庭则会选择教堂婚礼、西方式浪漫婚礼。还有人选择集体性婚姻。通常来说自由恋爱是当事人对自己的婚配对象有完全自主的选择权,可以享受充分的自由,男女双方可以对彼此有着更为详细和准确了解,这类的婚姻相对古代的婚姻杨保鲜期更长一些。这也是现代婚恋方式重要表现形式;另一种是经人介绍,这也是农村最主要的择偶方式,因为农村的文化整体水平相对城市来说普遍较低,受传统文化的思想则会更大一点,农村人则会显得腼腆许多,因此经人介绍,则会更符合农村婚俗的实际需要。但是现代的介绍人与古代封建社会的“媒约”不同,现在农村的介绍人一般是男女双方的父母、亲戚或者朋友。不像封建社会以收取礼金而谋和男女,促成婚姻的行为。他们仅仅只是介绍适龄的男女青年认识,并不参与整个婚姻的全部过程,在婚俗仪式上,介绍人只是起到象征性的作用,不像古代媒婆在婚姻中的特殊作用。通过比较信任的介绍人,可以拓宽自己的择偶范围,而且可以增加婚姻成功的机会。

现代婚礼的举办程序一般为:举行婚礼当天,新郎到新娘家去(如果新娘家过远,一般在宾馆)“像新娘父母行礼,征得同意,然后接新娘回家,或酒店:新郎新娘有伴郎伴娘陪同。举行婚礼的大致情况为:(1)鸣放鞭炮,新人入场。(2)行礼躬礼,司仪主持,新人向双方父母敬礼。(3)证婚人讲话,宣布新婚夫妇婚姻合法。(4)长辈讲话。表示向新郎新娘祝贺。(5)新人讲话,表达对来宾的谢意。(6)婚宴开始,新人敬酒,婚礼结束。现代婚礼相比古代婚礼则变得简单、节约、周密、喜庆。

建国后的婚俗发展,也经历很多阶段,比如在建国初期,中国相对闭塞的外交发展,人民群众受到外国思潮的影响较少,《婚俗法》的颁布,也改变了多数人的婚姻观点,但是婚姻在农村受到家族宗法的限制还存在,婚姻的成功与否,与父母关系很大,包办婚姻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除,政治联姻,经济联姻,还存在,有的还保留到了现在。当时的婚姻观念h还比较重,谈恋爱就以为很大程度上要结婚,毛泽东曾经说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⑩说明改革开放之前对于婚姻恋爱的界限是模糊的,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西方思潮大量的涌入,西方文化,西方风俗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们通过电影、电视学习西方的结婚方式。同时信息科技交通的不断发展,人们出国工作学习,有一些中国人与异国人结婚,据新闻报道称;“河南林州一个小镇从2007年到2013年娶来23个越【9】南媳妇”还有一些媒介通过一些相亲节目,,比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浙江卫视的《转身遇到ta》一些优秀的相亲节目为男女提供了机会,丰富了婚俗形式。

婚姻缔造了伟大的社会,丰富了人们的情感,婚姻风俗的代代流传,因地域而显示出多样化,因交流而显得融合化,我们生活离不开婚姻风俗的影响,因为婚姻风俗的时代性,而使它变得更加丰富化,和娱乐化。人们把婚姻当做人生的关键节点,但是因为现在婚姻的可变性,让我们对于婚姻更加的谨慎。我们在继承和发展婚姻的同时,要摒弃封建婚姻中一些束缚人的礼节,保留古代人对于婚姻的崇敬与夫妻间相亲相爱的和谐因素,让我们的社会因婚姻的存在而更加和睦。对于我们民族的东西我们要学会继承中发展,对于西方传来的思想,风俗,我们要学习他们当中合理的有利于中国婚姻风俗的因素,我们要借鉴西方,为我们的婚俗所受益。 四.结语

婚姻习俗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与变化,变的更加丰富和充实,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婚姻风格。中国婚俗由于地域的广阔,民族的众多,社会情况的复杂,显示的更加不平衡话,但是也更加多样化,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下,中国婚俗更显示出独特的风格魅力,吸引外国新人的关注与崇拜,但同时也更加国际化,全球化,虽然与传统婚俗有明显变化,但是又与传统婚俗有一脉相传性。婚姻因交流而精彩,也因改变而更具有魅力。中国婚俗婚俗的变迁与发展,也使得人们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陶毅、明欣著:《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东方出版社,1994出版) 第88夜

【2】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岳麓书社。2002 第49页

【3】《礼记》.中华书局.2005-07 第49页

【4】金开诚《诗经》中华书局1980-08 第38页

【5】出自文学家元好问《元遗山先生笺注》之《摸鱼儿·雁丘词》。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

第104页

【6】唐.徐坚.《初学记》.中华书局.2005-01 第157页

【7】张光裕。黄启方。《仪礼士昏礼》.中华书局.1968 第248页

【8】 刘晌.《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05 第348页

【9】(大河网-河南商报2013-07-29 )第3版左上角 参考其他书目还有:

李守经.农村社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韩明谟.农村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肖桂云.张蓉农村社会学[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004

孙立坤.河南当代家庭变迁调整[M].人民出版社2004

佟筱梦《婚丧喜庆》朝华出版社2005-07-01出版

第4篇:见证时代变迁的高考作文题

6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的预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社交网络盛行的当下,每年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无一例外成了全民吐槽的对象,或许是因为“高考题目里只看得懂作文题目”。

▲山东卷:《丝瓜藤和肉豆须》

@林少华(翻译家、作家、学者、中国海洋大学(微博)教授):别看我当年作文好,但这题顶好考个三本。肉豆须就懵住了。

@龙子祯:这无疑是个农村包围城市的作文题目。

@沙河粉:你们乡下人真会玩。

▲浙江卷:《文章和人品》

@空间狗:出题老师绝对是马伊俐粉丝。

@花样作死:然而文章与人品并不能兼得。

@知乎大神:满分作文竟是一片空白。

相比起这些接地气的题目,去年高考作文题也不乏“洋气”的。

▲上海卷: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广东卷: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

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

“远”。

历史烙印

其实,历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往往是那个年代的缩影。1949年新中国成立

后,还在延续民国时期高考自主招生的模式。1950年,实行统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1951年,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统一招生。也正是在这一年,出现了建国

后的第一篇高考作文——《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的工作》。

1952年高校招生首次规定,实行全国统招考试,新中国高考制度正式形成,高考作文进入直接命题阶段。小编为大家梳理了一些这个时期内的高考作文题目,大家感受一下。

▲1953年:《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

▲1958年:《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

▲1960年:1。《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2。《大跃进中的新事物》

▲1961年:1。《我学习了毛主席著作以后》2。《一位革命前辈的事迹鼓舞了我》

▲1965年:1。《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2。《谈革命与学习》

1977年,全国恢复自1966年起中断了11年的高考制度。这一年,高考作文题为《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1976-1977年期间,中国在一个历史转折期,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唐山大地震,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离世……这些事情,对每一个中国人都是终身难忘的事情。

这道作文题目,对于当时的知识青年们来说,真是切身体会,高考作文成为了全国知识青年们抒怀感慨的最佳途径。

1977年的招生对象为工人、农民、知青、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周岁,婚否不限。图为1978年春,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

首现漫画

随着改革开放,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新鲜的观念和事物冲击着人们的思想,高考作文命题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十年代的作文题多为议论文,有的是一篇文章的读后感,如1980年的“读《画蛋》有感”,1981年“《毁树容易种树难》读后感”等;社会话题也频繁出现在作文题中,如1985年“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关于环境污染问题),1986年以“树木?森林?气候”话题为文。

命题形式也出现了创新。1983年的高考作文题第一次出现了一幅漫画,这幅题为“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描绘了一个人挖井,挖了很多次,都在快接近水面的时候放弃。这道题的出现,给当时众多考生来了个措手不及。

多元形式

进入九十年代,多元文化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维,学生知识面、阅读视野得以拓宽,话题作文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画风”多变。

▲1992年:根据“众人对垃圾的不同行为”进行分析,写一篇议论文;

▲1993年:关于“补课报酬问题”的的广播稿;

▲1995年:根据诗歌素材展开想象,写两种鸟的对话片段……

脑洞大开

1999年,高考作文命题进入又一个分水岭。这道作文题以科学家对记忆移植进行研究的事例作为材料,要求考生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题写一篇文体不限的作文。正是这道题,标志着高考作文进入到话题作文时代。

有意思的是,当年的高考题目被拍成了电影,目前正在上映的《幻体:续命游戏》(简称《幻体》)和《超脑48小时》的题材都与记忆移植有关,也是这一年的高考作文中,当时参与北京高考作文阅卷的薛川东,和他的同行们一起促成了全国首批高考满分作文的诞生。薛川东回忆,当时各科都有满分试卷,唯独作文没有,大家认为这样不利于评分标准的制定。在大家的共同呼吁下,那一年的北京高考首次给了十余位学生作文满分,并在高考后选择其中几篇发在了报纸上。

此举在全国引起了轰动,首开满分作文先河。此后,满分作文成为高考的一个高频词,也成为每年社会关注的热点。

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四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有人说圆形,因为圆形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也有人说三角形,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又有人说半圆形也正确,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最后有人说,第四个图形也可以,因为它是惟一非对称性的图形。看来,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分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

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贴近生活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在新的社会经济体系下,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人们,日渐淡漠的社会公德、精神生活匮乏等现象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热点。

▲2001年:《诚信》

▲2004年北京卷:《包容》

▲2004年上海卷:《忙》

▲2006年全国乙卷:以“图书阅读率下降,网上阅读率上升”为话题

▲2007年湖北卷:《母语》

▲2008年浙江卷:《触摸都巿》或《感受乡村》

2010年左右,随着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兴起,高考作文题引发了全民关注热潮,甚至有些题目取材于微博热点,如宋丹丹和编剧宋方金因为修改剧本台词而引发的微博骂战,成了2014年最难写的高考作文题。

去年全国新课标一卷的高考作文题也同样来自于微博,内容是女儿微博私信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当时警方将举报信发在微博上,赢得网友点赞,但在高考作文题曝光后,遭人肉指责。

互联网时代下,人们对信息获取的渠道更为多元,学生的知识面大大拓宽,也对高考作文命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民参与押题的时代,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难了!”有命题人员感叹道。

第5篇:柴谷香会计人生见证时代变迁

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没有可歌可泣的事迹;他做人规规矩矩,他工作兢兢业业;他耕耘宁海的会计行业30多年,他有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柴谷香。

出身书香门第

66岁的柴谷香出生在县城一个清朝院落——柴家道地。这个道地里家训严格、崇尚翰墨,走出了著名工艺美术家柴扉,画家柴时道,特级教师柴盛楣……

柴谷香说,他上学时琴棋书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学习成绩更是不错,连续3年担任校大队长。他曾想过自己长大后的职业:像父亲柴时道一样去教书育人,或干脆做一名画家,但就是没想过做一名会计。然而,命运却让他的一生和算盘、计算器、账本结上了缘。

1961年柴谷香从宁海中学高中毕业,1964年作为我县第一批下乡知青到前横外山村。天天下田劳动,闻着自己亲手种出的稻谷,他突发奇想:将长辈为他 起的名字“柴国襄”改成了柴谷香。1966年,由于在农村表现出色,柴谷香招工进入力洋供销社做营业员,不久调入财务组学做会计。

“那时的商业会计比较简单,主要是”增减计账法“,税制单一,就缴一个营业税。再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大家不断闹革命,和所有的工作一样,会计似乎也不太被重视。”柴谷香回忆道。

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

1977年,柴谷香调入宁海县百货公司财务股,第二年担任公司总会计和财务股长。当时的百货公司是县商业系统里最大的,下辖批发部、布店、百货商店3个部门,有职工100多人,销售额有1000多万元,而财务股仅4名工作人员,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指导下,商业系统也开始对原有体制进行初 步改革。身为财务股长的柴谷香深感自己的不足,在工作之余毅然报名参加了北京社会函授大学和北京经济函授大学的学习。作为县珠算协会副秘书长的他,在给自 己充电的同时,不忘推广珠算和组织会计业务知识学习,带出了一大批学生和徒弟。自1983年开始,他连续数年被评为县优秀科技工作者,省、市商业系统会计 技术能手,省珠算协会先进工作者等。

上世纪80年代末,柴谷香在做财务账时发现,企业职工的工资逐步实现与企业的效益——税、利挂钩,而“工资基金”透明度不高,并不能充分体现工效挂钩的原则。经过思考后,他写下了《企业实行工效挂钩后如何加强工资基金核算》一文,提出了合理的观点和算法。

从1984年开始,柴谷香写下了一系列论文在《浙江会计》《宁波会计》等刊物上发表,对改革开放初期的财务体制进行了一些探索。

推行会计电算化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体制的变化,会计本身也经历着一个渐进式的改革历程。随着市场化经济的深入,百货公司推行承包责任制,为 此,柴谷香以他独到的眼光提出成立“企业内部银行”,并与商业系统同仁一起编写了一部《商业企业内部银行综述》一书。实践证明,企业内部银行好处多多,如 密切银企关系的纽带和桥梁,优化会计核算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等,一句话,融通了资金,节约了利息。

1992年财政部制定了《会计改革与 发展纲要》,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模式。同年5月分别发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上修订发布了《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11 月财政部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并陆续发布了13项新的行业会计制度。随着资本市场的完善和迅速发展,1998年修订发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 同时,为适应市场化的要求,开始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全面的脱钩改制,借鉴国际惯例,建立规范的会计师事务所组织。

1994年,商业零售企业实 行增值税。即商品购进实行价与税分离,库存商品按不含税价格核算。为了不影响一般纳税人资格,零售企业原来一套的售价金额核算办法急待改进,柴谷香为此推 出了“商业零售企业实行增值税后核算办法的改进”,从而维持了公正和公平。这一年,柴谷香被国家审计署认定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

上世纪90年 代中期,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会计监督也在不断地探索和改革。百货公司决定转制,作为财务科的领头人,柴谷香带领全体财务人员当仁不 让地进行清产核资,检查商品质量及固定资产,摸清家底全面盘点国有资产,剥离净资产。那时加班到深夜是常有的事。

1997年,已获得高级会计师职称的柴谷香借到审计局属下的审计师事务所。1998年开始,国家推行会计电算化,柴谷香也戴起了老花镜跟女儿、儿子一起学起了电脑。他感叹,电算化一实行,那工作效益和效率真没的说。

后继有人吃会计饭

从事财务工作30年,柴谷香参加了由省商业厅管理处组织编写的《商业内部银行综述》《资金紧缺的思索和对策》《百货行业会计报表综述》3部书,并担任 《宁海跃龙会计论文集》主编。他理论联系实际,先后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实施“两则”“两制”后企业会计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被全国 工业统计教研学会评为优秀论文三等奖。

人说:子孙千千万,不吃会计饭。但柴谷香却让他的3个孩子,都子承父业干上了会计行业,并分别考出了会计师和助理会计师。一家5口,竟有4人从事会计工作,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大家聚在一起,也特别有共同语言。

由于多年伏案工作,柴谷香的健康状况亮起了红灯。今年7月,他从正学会计师事务所彻底退出。

“我的人生其实就是会计人生,也从另一侧面见证了时代变迁!”柴谷香沉思着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课程介绍:http:///

第6篇:浅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时代变迁

内容摘要: 论文摘要:文章基于已有研究资料,从厂办技校和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对比分析不同经济体制下“一体型”厂办技校和“紧密型”校企合办二级学院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上的不同特征,以期归纳总结出随时代发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变化趋势,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研究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提供参考。

论文摘要:文章基于已有研究资料,从厂办技校和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对比分析不同经济体制下“一体型”厂办技校和“紧密型”校企合办二级学院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上的不同特征,以期归纳总结出随时代发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变化趋势,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研究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厂办技校;二级学院;变化趋势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厂办技校,企校办学一体,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曾是我国技术工人培养的一面旗帜。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学校越来越重视这种实质性紧密性的校企合作方式,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应运而生。两类学校虽处于不同的时代,但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积极参与职业学校办学,其精神内核是相通的。本文从两类学校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对比分析两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特征,以期归纳总结出随时代发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变化趋势,试图为市场转轨期研究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作参考。

一、背景分析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厂办技工学校

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事先进行计划。这一时期,政企不分,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和企业机构合一;二是政府机构和企业职责不分。

本文探讨的厂办技工学校特指处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技工学校。这一时期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进行工业化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一批技术工人,而解放前传统的以师带徒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许多大中型国有企业本着建厂先建校,生产先育人的精神,普遍开办了技工学校,如钢铁、石油、纺织、机械、交通等所需技术工人都有厂办技校自行培训。由于这一时期的厂办技校归属国家业务部门管理,在学校办学资金上依托于国家对企业的让利以及所属企业对学校的拨款投资,所以学校办学体现了政府企业的要求,反映出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这种企校一体紧密合作的办学模式,在我国技术工人培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市场转轨时期的独立设置型二级学院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管理企业的行业主管局撤销,现代企业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企业作为独立经济实体实行政企分开,明晰产权,独立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实现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从国有企业向股份制企业改制,过去应该属于政府职能和社会事业的事业性事务正式从企业剥离出来。这一时期大多数企业不再自行举办技工学校培养员工,而是面向劳动力市场招聘或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这一时期职业学校的办学思想也逐步发生变化,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

本文探讨的高职院校二级学院产生于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是学校与企业以股份制合作的方式共同创建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企业以设备、场地(分院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学校投资。校企双方共同开展资源建设、共同培育人才,企业全程参与二级学院的招生、教学、管理和就业,学院负责提供招生计划、组织教学和管理,进行教学督导和检查,双方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密不可分,从而形成了紧密型的运行体制。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08年,学院与辽宁曙光汽车集团合作创办了股份合作制的黄海汽车学院(二级产业学院)。汽车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辽宁曙光汽车集团全额投资建设,学校负责运行管理。汽车学院现开设有汽车装配与制造技术等6个专业。目前,黄海汽车学院已经成为辽宁曙光汽车集团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员工的培训基地和应用性技术服务中心。

二、不同经济体制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比分析

所谓办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以一定办学思想为指导,在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规范化的结构形态和运行机制。本文着重从办学模式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保障条件及招生就业等几个主要方面对比厂办技校及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异同及变化。

(一)培养目标:由强调岗位直接对接到重视岗位转换能力培养

厂办技校的培养目标强调岗位直接对接。1955年,劳动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技工学校校长会议,提出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技工学校应该积极贯彻以生产实习为主的方针,使学生既有文化技术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技能,到生产岗位后能较快地独立操作,技工学校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中级技术工人”。由于厂办技校服务于所属企业,学校培养目标通常围绕企业制定,强调对特定岗位的适应。

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的培养目标重视岗位转换能力。培养目标相对不同的专业而言,以就业为导向的目的就是学校各个专业根据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际需要和专业特点来确定培养目标,可以是职业岗位需要的“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或“应用技术型人才”等,如辽宁曙光汽车集团公司和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创建的二级学院——黄海汽车工程学院,该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面向各行业,培养的学生可从事汽车应用、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鉴定与评估等。

通过对比可看出,培养目标的设定逐步由针对特定岗位能力培养过渡到不同岗位间能力转换的培养,这种变化体现了经济转轨期日新月异的社会对技能型人才转岗能力的要求。

上一篇:培优补差计划及总结下一篇:讲严立开展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