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江永千家峒导游词

2022-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湖南江永千家峒导游词

湖南江永千家峒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瑶族古都千家峒!

(峒标)千家峒位于县城西北,地处著名五岭之一的都庞岭群山连绵的三峰山下,东北毗邻道县,北面交界广西灌阳县。境内重峦叠嶂,集山青、水秀、林幽、瀑美、洞奇、泉温于一体,自然风景,美不胜收。气候春华秋实,夏雨冬雪皆成胜景,日娇月媚,晴好雨奇时时迷人,是您了解瑶族风俗,饱览山水风光,进行野外探险的绝好去处。今天,我将陪同各位朋友游览千家峒峒标、穿岩、古战墙、千家峒瑶族展厅、大泊水瀑布、大溪源民俗村五个景区,并将乘车贯穿下峒与中峒,欣赏鸟山、马山等神奇地貌。现在,我们身后的雕塑就是千家峒峒标,它由瑶族长鼓和十二节牛角组成。在雕塑基座前后分别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和全国政协副主席毛致用的“千家峒”题字。为什么会用“长鼓”、“十二节白牛角”构成峒标图案呢?长鼓是瑶族同胞最喜爱的一种舞蹈器具,在祭祀和重大的节日庆典活动中都少不了。相传瑶族始祖盘王一次上山狩猎,不幸被野羊撞死在空桐树下,野羊夭夭逃生。盘王六子闻讯赶来,含着悲恸,奋力追捕,终于猎获野羊。为泄父仇,他们砍空桐树做成鼓身,用羊皮蒙面制成长鼓,击鼓起舞而祭盘王。长鼓其实就代表着对盘王始祖的怀念。至于“十二节白牛角”,就不得不提到在700年前的那场“千家峒覆灭之战”。据千家峒古书记载和瑶族民间传说,元代大德年间官府发现千家峒后,多次派粮差进峒催交粮税。粮差被好客的瑶民留下,热情款待,每户瑶胞家做客一天,一千户就将近三年。这样连续

二、三年不见粮差归来,官府以为粮差被瑶人杀害,于是派都头刘名卿统兵数万,于道州容罗岭扎营,永明、灌阳与千家峒交界处亦有官兵把守住隘口,呈合围之势,欲剿灭千家峒瑶民。瑶民仓促应战,败下阵来。在逃离之前,全峒瑶民在罗坪庙聚会,将一支白牛角锯成十二截,十二姓瑶民各持一截,约定五百年后,合扰牛角,重聚千家峒。在此后的七百年间,瑶族后裔踏遍千山万水,寻找圣地“千家峒”。这里的“十二节白牛角”已经合扰,意喻着瑶族同胞已找到“千家峒”,团聚“千家峒”,同时它也是瑶族强烈民族向心力的一种象征。

(古战墙)参观完峒标之后,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位于千家峒峒口穿岩山顶之上的“古战墙”。在那里,能让我们感受到700年前那场浴血奋战的激烈。穿岩山上,放眼狼牙犬齿,延绵数里。在山崖之间,石墙把千家峒峒口围得固若金汤。从整体上看,砌墙的石头,没有任何加工的痕迹。一看便知,是千家峒的瑶胞在道州官兵来围剿的千钧一发之际匆匆修筑起来的。这就是保护千户瑶胞生命安危的首要屏障。千家峒四面均为海拔千米以上的大山,山下峒口只容一人而过,只要守住了峒口和峒口上这道关卡,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经过一番“翻山穿洞”之后,咱们现在来到了古战墙的最内层。站在山崖边缘,我们能放眼眺望千家峒“下峒”全景。千家峒古文献上记载:“千家峒里大洞田,三百牯牛犁一边。还有半边犁不到,牲猪马鹿里头眠。”还说:“千家峒有四块大田,小田无数”。这四块大田是南蛇大田、鹅颈大田、马颈大田和平西大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位于下峒的南蛇大田和鹅颈大田。以峒中的公路为界,右边的这块形似长蛇的南蛇大田,长2里,宽22丈,折合面积100亩。远处山林边的小村庄是近三百年建起来的。民间传说,竹子是蛇的舅爷,村民怕蛇伤,为保平安,建村时特将村名定为竹子塘。左边的大山叫白鹅山,山下有白鹅洞,洞边建有白鹅寺。山脚下的这一整块大田,就是鹅颈大田。千家峒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养牛耕田是第一产业。由于有四块大田,小田无数,所以流传着“千家峒里好种田,种一年来吃三年”的古语。好范文 网www.DIYIfanwen.Com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在我们的正前方,有一座小石山,它形似一只蹲着的小鸟,正是千家峒古本书上记载的“鸟山”。传说这只神鸟跟随瑶胞一同进入千家峒后,每天到外地衔来五谷良种,撒在田里,瑶胞年年丰衣足食。有一年的二月初一,这只神鸟衔回了一穗特殊的谷种,撒在四块大田里。秋天结出的谷粒同花生米一样大,一把禾就能打出一担谷,金灿灿的谷粒堆积如山,种一年可以吃三年。瑶族人民感激神鸟的帮助,从此把二月初一定为敬鸟节。在当年瑶胞逃离千家峒时,还带走了大粒谷种。可惜的是,大谷种撒在异地他乡不发芽,剩下的大粒谷子只好用来祭盘王。 千家峒里大谷粒的故事在瑶胞中已是流传千古,家喻户晓。这座鸟山,就是神鸟的化身。

(穿岩口)眼前的这个小山洞,就是原来瑶民进出千家峒的唯一通道。1964年兴修千家峒至江永的公路,把穿岩石壁炸掉了半边。原来山体一直延伸到大冉河内,古书上记载,穿岩最窄处只容一人而过。朋友们,我们不妨一同钻一钻穿岩,切身体会当年瑶胞进出千家峒的情景。

穿过穿岩,眼前豁然开朗。听着耳旁冉冉流水声,再看眼前阡陌相通,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我一样,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我想,如此景色,难怪世人又称千家峒为“瑶族桃花源”。

第二幅图片展示的是松柏瑶族自治乡的傩戏,俗称“跳五岳”,在农历正月至四月跳鬼神活动期间举行。表演者为男子,10—12人不等。表演傩戏时,表演者头戴神鬼面具,一手执兵器。面具有24个,每具代表一个鬼神,表演内容为驱鬼、捉鬼、求丰年等24套,每套由1—3人表演,动作粗犷、原始。

第三、四幅图片展示的都是长鼓舞。瑶族同胞逢年过节、喜庆丰收或祭祀盘王都跳长鼓舞。长鼓两头大、中间小,有大、中、小型3种。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形式,共有72套动作。起舞时以手击鼓,配以唢呐、锣、铛等乐器伴奏。在雄浑激昂的音乐声中,舞者跳、跃、蹲、旋转、翻扑、仰腾。节奏忽疾忽缓,队形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忽单忽双,表现勤劳勇敢瑶民跋山涉水,伐树运木,降龙伏虎的生产、生活情景,舞姿粗犷、奔放、热情、洒脱。青年男女常借此寻觅知音,至今长跳不衰。

第五幅图片展示的是兰溪瑶族乡勾蓝瑶胞的民俗表演── 狮子穿门楼。勾蓝瑶是清朝时被官府招安的一支瑶民。被朝廷指派驻守湖南与广西苍梧郡交界的隘口。因为担负着镇守隘口的职责,所以勾蓝瑶胞不分男女老幼人人习武。大家看这门楼由二至三人叠置而成。扮演狮子的俩人必须从门楼顶跃过,难度可想而知。没有一定的武术功底是绝对办不到的。此外,勾蓝瑶的女子拳、男子刀舞、棍舞更是精彩。朋友们如果感兴趣,可以到兰溪瑶族乡向勾蓝瑶胞讨教一二。

第六幅图片展示的是松柏瑶族乡女子龙。正月里“迎五岳”(傩舞)和九月初九敬神时,年轻姑娘组成舞龙队,到各村表演。祈祷风调雨顺。表演者通常为13人,年龄在16—22岁之间,无论品行还是相貌都是各村首屈一指的。表演时,她们皆着绣花的瑶族服装,其中5人操鼓、锣、钹等打击乐器,掌握节奏。龙身7—9节,用彩带连缀、装饰漂亮、精细。其基本舞法与男子舞龙相似,增加摆字及摆图案两项内容。摆字,即舞龙当中,耍龙珠的要用身段和龙球摆成“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字样;摆图案,即舞至酣处,持龙珠者打一声响亮的唿哨,众人以“噢”回应,龙身迅速合拢,围成莲花状,持棍抬起盘腿而从。双手合十的耍龙姑娘,摆出“观音送子”、“莲花送佛”等造型,绕场一周。此时锣鼓喧天,炮竹齐鸣,观众大声喝彩,达到高潮。队形复原之后,龙珠又灵活穿行龙头、龙身、龙尾之间,木棒互相敲击,砰然有声,在疏密有致的鼓点声中,龙身翻滚、盘旋、跳跃,整套动作融舞蹈、武术于一身,刚柔相济,婀娜多姿,流传至今。

瑶族是一个山区民族,住所往往依山傍水建成。其代表作就是人与自然和谐而居的吊脚楼。山区很少有供成片建造房屋的平地,瑶胞便选择坡度较为平缓的地方,一半平整土地,另一半依据山势用长短不一的杉木柱头支撑,架木铺板,与挖平的屋场地合为一个平坦的整体,再在此整体上建房。住宅随着山势的高低而建造。前后立柱也随地势长短不同地立在陡坡上,房屋分上下两层,下层多畅空,里面多作牛、猪等牲畜棚或储存农具与杂物。楼上为客堂与卧室。四周伸出有挑廊,主人可以在廊里做活和休息。这些挑廊的柱子有的不着地,以便人畜在下面通行。廊子重量完全靠挑出的木梁承受,所以这种住宅往往是内侧靠在山坡上,外侧悬吊在空中。它的建筑艺术体现了瑶族人民“地不平我身平”的哲学思想。现在,政策好了,瑶胞们也过上了好日子。瞧,搬进新居的阿妹们多高兴啊!

居住在江永的瑶族按居住地可分为平地瑶和过山瑶。像勾蓝瑶、古调瑶、青溪瑶、扶灵瑶这江永四大民族和千家峒下峒的瑶胞都属于平地瑶,而居住在小古源一带和千家峒中、上峒的瑶胞则属于过山瑶。平地瑶和过山瑶有的民俗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婚俗。在平地瑶当中,就盛行坐歌堂和泼竹叶水。这张图片上展示的就是泼竹叶水的情景。当新人走到屋前时,亲朋好友会在楼上用竹叶泼水洒在新人身上,以此祝愿新人百头偕老,生活幸福。新人身上湿得越透,以后生活就会越美满。而在过山瑶,新人嫁娶则是火把迎亲。新娘会在天黑以后由兄弟或舅爷背出村外,交给打着火把前来迎亲的新郎,再由新郎背回家中。整个过程没有鞭炮声,没有乐曲声,一切都静悄悄地,直到第二天新娘随着新郎出门劳作,左邻右舍才知道。为什么这样呢?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美丽的传说。瑶族的祖先盘瓠是一只龙犬。古代评王与高王打仗,评王江山难保,于是贴出布告:谁能打败高王,就将女儿嫁给他。布告被盘瓠揭下,它潜入高王内宫,乘高王不备将其下身咬断,高王死而兵败。评王不食其言,但又怕臣民讥笑,于是就在夜晚让人悄悄地将女儿送到深山里交与盘瓠,所以后来过山瑶迎亲都是“火把迎亲”。那么公主又怎会心甘情愿嫁给盘瓠又生育六儿六女呢?那是因为盘瓠告诉公主:你不要嫌弃我是狗身,只要你把我放在蒸笼里蒸七天七夜,我就会变成一个美男子。公主按照盘瓠的吩咐,将他放在蒸笼里蒸。可到了第七天早上,她再也忍耐不住,担心盘瓠已被蒸死就提前开了蒸笼。打开蒸笼一看,盘瓠已经变成了位美男子,可头顶和小腿上的狗毛还未完全退去。公主就用手帕将他的头顶和小腿包裹起来,这种打扮沿袭至今。到现在,盘瑶男子还是包头巾,打绑腿。

看过民俗图片以后,接下来这组图片展示的是瑶族服饰和瑶胞日常生活情景。瑶族服饰丰富多彩,擅长刺绣,古有“瑶好色”衣裳之称,即衣服有多种丝线的绣花。头饰式样繁多,喜用丈余长的黑布缠成盆形。各位不妨转身看看模特身上穿的瑶族服饰。

早在《后汉书·南蛮传》中就有了关于瑶族先民纺织和染色技术的记载:“织绩木皮,染以草实。”瑶族于宋代已能用蓝靛和白蜡在白布上染出精美细致的花纺绣,称之为“瑶斑布”。这件就是“瑶斑布”衣。而挑花刺绣在明清之际已很盛行,《粤西从载》记载了这一史实:“用五色线,杂绣花卉”。

(绣花服饰前)挑花刺绣是瑶族妇女得心应手的技艺。瑶族妇女的生活与挑花刺绣形影不离,闲时针不离手。挑花刺绣的针线包,平时随身携带,无论家中或野外,稍事休息,席地而坐,穿针引线绣起花来。可以这么说,瑶族男女老幼服饰的花纹图案,都是妇女艺术劳动的结晶。朋友们可以看看这套服饰。瑶族妇女的挑花刺绣十分讲究。其线,用红、黄、绿、白、黑五色彩线,所用底布为白色或蓝、黑色的蓝靛布。绣在白布上的用红、绿、黄、黑色线;绣在蓝靛布上的,用红、绿、黄、白线。在表现形式上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十字挑”是最常见的一种,挑花刺绣经常与锁边结合一起运用,锁边的针法有“平直锁”、“狗牙锁”、“辫状锁”等。瑶族挑花的基本图案形式有圆形、三角形、四方形、长方形、菱形、城堞状形等。妇女们以精巧的手艺,在这些图案形式中绣以各种形象式样,如日月星斗、山峰水波、村木花草、飞禽走兽、五谷瓜果等,造型简练,色彩艳丽,具有浓郁的山区生活气息。令人赞叹不绝的是,瑶族妇女挑绣时,从来不画底稿,只视其布色,凭着自已的经验积累和聪敏,用黑线或白线依照布纹先绣出一行行大小相同的方格,然后在格中配入基本图形。她们还可以不看正面图案,直接从反面挑刺,这种挑绣技术,实在罕见。

瑶族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为主,喜打油茶和鸟粽粑。上面这幅图片展示的是瑶家土酿瓜箪酒。瓜箪酒由杂粮酿制,再盛入葫芦瓢,经水浸泡而成。其酒苦甜相混,香醇无比,是一种既能止渴,又能充饥,更具增添宴席情趣和瑶族色彩的饮料。如果你到瑶家做客,主人一定会对你说:“嗯浓嗯浓一瓜箪”。这句瑶语有两重意思,一是问你酒是浓还淡;二是请你一杯一杯再一杯。下面这幅图片展示的是瑶家打油茶。油茶是瑶家人最喜爱的一种食品。打油茶时,先用油润铁锅,放入高山粗茶、生姜、盐,用茶木锤反复擂打至茶汁流出,再加入少量的水煮沸。最后用茶汤冲泡蒸煮后炒制的糯米、油炸花生,配以葱花而成。汤汁苦中带甜,能祛寒、醒酒。若在汤中放以糍粑,就风味更佳了。

在结束展厅游览之前,请朋友们仔细看看,咱们面前的两个大长鼓:它们是重大庆典和祭祀活动的专用鼓,有雌、雄之分,朋友们不妨敲打一下,辩一辩雌、雄。

(大泊水)

朋友们,待会儿咱们可要爬山涉水了。顺着山间游道大约行走30分钟,就可以看到雄伟壮观的大泊水瀑布了。现在看到的大泊水瀑布,它高101多米,宽20米。刚才大家从远看,瀑布从上而下有如一条白链悬挂天空,十分壮观;现在近看,白雾茫茫,还感凉风习习,沁人肌骨,不禁使人想起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整个山谷柳絮杨花,它与山上成林的青竹和绿树构成一幅绝妙无比的山水画面。

朋友,刚才爬山涉水都很累了吧。现在,咱们就一同进入大溪源民俗村去喝碗解乏、驱寒的油茶,吃个喷香的桐叶粑,欣赏精彩的瑶家歌舞吧。

朋友们,非常荣幸这次能陪同大家一同游览江永的山山水水,共同步入江永神奇之旅,希望江永的山、江永的水、江永的文化、江永的人民能给你留下一美好而难忘的回忆。希望各位有时间再次光临江永,希望我们能再次相聚。

第2篇:品读永州 江永 千家峒(上)

品读永州——

魅力“三千”之探寻千家峒

导视:这里是全世界瑶胞的心灵家园,曾经迷失终被找回;十二节牛角,500年之约,这方“桃花源”就是瑶民朝拜的圣土。本期《品读永州》魅力“三千”之千家峒,一起探寻瑶族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千家峒。

【记者 王伟:品永州,观天下,我们《品读永州》摄制组现在所在的地方是江永县千家峒瑶族乡,我眼前的这个山洞就是很多年前进出千家峒时的唯一通道,那么1964年兴修千家峒至江永县的公路,所以将穿沿的石壁 炸掉了半边,原来它的这个山体是一直延伸到了公路旁边的河里面,我们一起通过这个山洞去体验一下当年瑶家人进出这个山洞时的切身感受。实况:山洞内比较潮湿,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好几天没有下雨了,但是地上的泥还是泛着一点湿润。这些鹅卵石也可以证明当年这条通道的确是进出千家峒的主要通道。出洞:穿过了这段不算很长的通道,出来之后整个视野豁然开朗,不由让我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怪不得人们都称这里是瑶族桃花源】

盘王广场唱瑶歌(只要声音配风景画面)

现在所听到的这段瑶歌,在瑶族中已流传很久了,歌词中提到的千家峒,曾经是瑶族人民的聚居地,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就像世外桃源,为瑶族人民提供了一片自由富足的生息环境,今天,散居四方的瑶族同胞依然为之神往。其实,瑶族的称谓和千家峒的故事同样久远。

瑶族的先民,在南北朝就称为莫瑶,一直到唐朝末期。为什么称为莫瑶,原因是他们的祖先,为国家立了功劳,所以朝廷皇上就免除了他们的徭役和税赋,因此叫莫瑶。

瑶族中的瑶字,就是由莫瑶演化而来,在瑶族中,盘瓠(hu四声)子孙,耕山不上税,种田莫拿粮,在历史上也是有记载的,千家峒瑶族历史展览馆中保存的《过山榜》,就是瑶族免交徭役的榜文。

瑶族代代相传的还有一个消失的家园千家峒的故事,在流传中,人们发现在江永县有一个叫大远乡的地方与传说的千家峒很相像,那么,传说与现实是否真的相同呢?

盘瑶是瑶族的一支,是盘瓠的子孙,在瑶族中间,由于日常用语的差异,共有28种不同的自称,其中以“勉”“金门”等自称为主,还有30多种他称,如“盘瑶”“过山瑶”“平地瑶”“高山瑶”等等,这些他称是由生产方式,居住环境,服装服饰和民族传说的特点所决定的。

盘王节是盘瑶人民敬仰崇拜纪念盘王的传统节日,也是一种原始的宗教祭祀仪式,祭祀仪式可单家独户进行,叫还小愿,也可同村共寨举行,叫还大愿,一年小祭,用时一天一夜,六年中祭,用时三天三夜,十二年大祭,用时七天七夜。

为什么盘王在盘瑶人民心中会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还要从盘王的故事说起。在一次打猎中,盘瓠被一只山羊顶下悬崖,挂在一棵梧桐树上不幸身亡。

为了纪念和追忆盘王生前为子民带来的深厚恩德,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就被确定为盘王节。

传说盘瓠死后变成一只石狗,所以,狗也成为盘瑶的图腾崇拜。盘瑶人把石狗藏在一个山洞里守护起来,石狗藏身的这个山洞就被称为狗头洞,盘瑶人们也会在这里祭祀盘王。

盘瓠的不幸身亡,使盘瑶人民十分伤心,于是他们就砍断梧桐树做鼓身,剥下羊皮做鼓面,用跳长鼓舞的形式来寄托对盘瓠的真诚思念。如今,对盘瑶人民来说,狗依然是他们崇拜的图腾,是最可信任的伙伴,同样,勇敢忠诚,不畏强暴也是瑶人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也导致了这个民族后来的命运。

在盘瑶的传说中,千家峒仿佛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人们耕种一年收获的粮食,三年也吃不完,他们生活古朴简单,心情安宁祥和,然而,他们的这种生活状况并没有持续下来,在元朝时期,他们被迫离开了千家峒,于是,千家峒就成为一个传说中的家园。

【江永县瑶族民俗文化专家 杨仁里:元朝大德年间,因为这里一座坝灌不起水,农民瑶民交不起粮,道州官府就来催粮催饷,连续三年派了催粮官下来催粮,瑶族很热情,每一户款待一天,粮差派来没有回去,第二年派来没有回去,第三年派来又没有回去,官府以为千家峒的瑶民把他的粮差杀掉了,于是就派兵来围剿千家峒】

闻知厄讯到来的盘瑶人民不愿屈从,决定全族外迁,于是他们把祖宗的铜像和金银财宝埋在作有标记的平石岩洞下,把一根牛角锯成12节,每姓族人各拿一节,相约500年后,再聚千家峒。

盘瑶的先民从什么年代开始在千家峒定居的,文字所载的历史已无法查寻,惟有在瑶歌绵长而委婉的传唱中才有缥缈的回音,千家峒的传说,主要流传在占全世界瑶族人口80%的盘瑶支系中,这一传说基本上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几百年来,虽然盘瑶人浪迹天涯,天各一方,但都一致认同千家峒的传说,为了证实这一传说的存在,从20世纪中晚期,开始了寻找的活动,在这期间,对于千家峒原址的确认出现过几种不同的判断,有人认为千家峒在湖南洞庭湖,有人认为在广西灌阳,有人认为在浙江会稽山,更多的人认为在湖南永州江永县大远乡。虽然各种意见众说纷纭,却并没有阻碍广大瑶胞寻找千家峒的热情。甚至海外的瑶胞也加入到寻根的行列里。长久以来,寻找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因为,对他们来说,千家峒的存在是不用置疑的。

2001年,有关专家确定,大远乡里的古代窑址,其制作工艺已和生产规模都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这个窑址就在大远乡的马山脚下。据专家考证,大远乡古窑的繁荣起于宋朝而止于元朝,这应该不是一种巧合,它和传说中瑶人在元朝大

德年间离开千家峒的说法不谋而合。

除了在大远乡发现了一些铁剑等古迹,瑶民们还在自家田地里挖掘出来了一些古代钱币,砖瓦,陶管和残瓷,他们觉得自己祖辈认定这里就是千家峒的看法是正确的,也证明了盘瑶祖先很早就根植在这片土地上。经济的繁荣是衡量生活水平的标志,也是民心向往的原因之一,瑶族同胞赵德彪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记者 王伟:刚刚在千家峒展览馆看到一张让我非常感动的照片,照片里面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说是祖孙三代从广西分别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多次到千家峒来寻根问祖,最终经过多次的努力,孙子在这里成功寻到了自己的根。那么村民告诉我,这个地方就是故事当中的主人公赵德彪老先生的住处】

1981年,时年40岁的赵德彪,仅凭眼前的这本手写小抄,只身来到湖南江永,终于找到了令这个家族神牵梦萦、无法忘怀的千家峒。

【记者 王伟:这个是祖上传下来的嘛?瑶民 赵德彪::按老书抄下来的,王伟:您抄的啊,为什么要重新抄一份呢?是原先那份?赵德彪: 老的 我老子不给我拿了,我才抄出来 王伟:父亲不给你拿,为什么呢?赵德彪:为什么,他说那个你去,我不去,我不给你拿去,千家峒的书不给你拿去的,你不给我拿去,我就打夜工抄出来。老的那本我就归还给他】

三十年前,也就是在找到千家峒后的不久,瑶人赵德彪卖掉了广西家中的全部家产,带着妻女,于1982年来到了江永大远乡。他们寻找千家峒,整整用了三代人几十年的时间。其实,瑶人寻找千家峒有满足物质生活的愿望,更多的却是为了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安慰。《过山榜》就像盘瑶人的“圣经”,藉慰着盘瑶人浪迹天涯的心灵,也是考证千家峒的有力凭证。在古书中,清楚的记载了石门就是一个天然的山洞,直径刚好可以容纳一只小牛通过,在当时,它是进入千家峒的唯一路径,也是现代人确定千家峒的重要特征之一。下峒里有一座鸟山,鸟嘴始终向着天空。鸟山的地理位置和形状,在传说和古书中都有明确记载。在盘瑶人民的传说和文字记载中,千家峒内古树参天,竹林茂盛,有许多鸟兽出没其间,植物的种类也异常丰富,看到这里,谁还能怀疑,这里不是千家峒呢。1986年,江永县大远乡被正式确定为千家峒乡。

【记者 王伟:千家峒温润着散居在四方的盘瑶人民,当他们的双脚踏遍千山万水的时候,终于有一个地方可以承载他们永恒的思念,执着的寻找终于有了回报,浪迹天涯的瑶族人也终于找到了重聚之地。今天,这个让瑶族人寻找了数百年的千家峒正迎接着四面八方的瑶族儿女,瑶族人也终于有了他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品永州,观天下,品读永州下期继续品味风光秀美的千家峒】

第3篇:江永上甘棠导游词

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叫***,非常荣幸担任大家此次江永神奇之旅的导游。首先,我对大家光临江永旅游观光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我也衷心希望通过我的讲解与服务,能让各位朋友的江永之旅更加愉快。

江永地处湘南边陲,集都庞岭巍峨壮丽之雄魄与喀斯特地貌之秀美于一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江永香柚、香芋、香米、香姜、香菇这“江永五香”早已驰名中外。而瑶族古都千家峒、千年古村上甘棠、千年奇字江永女书却又给美丽的江永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走进江永,你能领略到瑶族古都千家峒的浓郁风情,好鸟难飞桃川洞的柚林风光,千年古村上甘棠的文化底蕴,世界文化瑰宝江永女书的美妙绝伦……朋友们,热情、好客的江永人民欢迎大家光临江永,秀美、神奇的江永等待各位掀起她神秘的面纱。

朋友们,今天咱们江永神奇之旅的第二站,我将陪同各位走进江永千年古村上甘棠。

二、千年古村上甘棠

(新村口)欢迎各位光临千年古村上甘棠!

这可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它有着建县治700年的辉煌过去,有“石落出官”的千古传奇,有俯拾皆是文物古迹,更有理学鼻祖周敦颐、一代文豪鲁迅、开国总理周恩来这样声名赫赫的后人。

这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山村,这是一个能让您叹为观止的小山村!

上甘棠村位于江永县城西南25公里的夏层铺镇,省道S325线边2公里,再往南距广西阳朔80公里,桂林125公里。距县志记载,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在 甘棠村一带设置谢沭县治归属苍梧郡,历经700年。至隋文帝开皇9年(公元589年),撤谢沐县,与其北面的营浦县合并设永阳县,县治撤离上甘棠村。悠悠时空,物过境迁,那段远去的辉煌距今已有两千余年。

(谢沐河边)上甘棠村属于典型的聚族而居所形成的村落,依山傍水,座东朝西。大家看,在我们左手方向,矗立于古村村头的石山叫昂山,右边的小山头叫栖凤山,后边挨着的一线低矮的小山丘叫做翠屏山脉,村前环绕着的是清澈的谢沐河水,正是中国古代“风水学”里的那句话:左青龙、右白虎、后有靠山、前有玉带,形成了极好的风水闭合。此外,大家可以看到,上甘棠村青山、碧水、石桥、人家,一幅活脱脱的彩墨图案,引得不少才子佳人到此流连观光。在明朝时就有“甘棠八景诗”这样描写到:“独石时耕景色明,甘棠晓读旧书声。山亭隐士敲棋局,清涧渔翁坐钓亭。西岭晴云浓复淡,昂山毓秀翠还清。龟山夕照纱笼晚,芳寺钟声对鹤鸣。”同时,这首诗也进一步将甘棠景色概括为独石时耕、甘棠晓读、山亭隐士、清涧渔翁、西岭晴云、昂山毓秀、龟山夕照、芳寺钟声八景。2002年,甘棠村整体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甘棠村也还拥有三个“湖南第一”。是什么呢?待会我再告诉大家。现在,大家往前看,甘棠八景之一“昂山毓秀”就是这里了。请注意看山崖上的白色石壁,上面镌刻着“昂山”两个大字。这两个字每个字高2.5米,宽1.8米,笔划遒劲有力,给人壮志凌云之感。这“昂山”如何得名,这两个字又是何时刻上去的呢?传说南宋宝佑年间甘棠村出了一位太守,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出生时,他说:“我的儿子长大后,要升官发达,便取名为子升”。二儿子出生时,他又说:“我的儿子长大后,要荣华富贵,便取名为子荣”。三儿了出生后,他见儿子长得仪表堂堂,就说:“这个儿子长大后会气宇轩昂,就叫子昂吧。”子昂长大后,喜爱笔墨丹青,见村头小山虽为石山,却树木葱郁,生命力极其旺盛,便给此山取名为“昂山”,还请人将“昂山”二字刻于山崖之上,以此告诫村人,庇护村荫。请各位朋友随我走近昂山。大家注意看这石壁间的树根,它们都扎根于岩石之上,从岩石中吸取养份,使整棵树长得枝繁叶茂。再请各位朋友跟我往前走大约二十米,前面有株古榕,会更让你惊奇。

眼前这株古榕已有两百多岁了,完完全全从石壁间生长,就靠岩石上的水份成长成参天大树。甘棠村的村民都说,这是一棵灵树,摸摸它的树根就能遂您心愿。同时古榕旺盛的生命力也会给您带来好运,保佑您人旺、财旺、事业旺。

(古村村口)踏上这青石板路,咱们就要正式步入古村了。眼前这门是古村的北槽门。古村依托前边谢沐河,身后翠屏山脉,再加上南北两个槽门,可谓是固若金汤。朋友们,迈过这古老的青石门槛,我们已身处古村之中了。脚下的青石板路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右边是比路高出尺余或几寸的住宅基,左边则是半人高的防洪墙。这防洪墙是青石垒就,临河有一丈多高,尺多宽,一个垛口连一个垛口,整整齐齐有一里多长。

(第一个门楼前)甘棠村是一座典型的袖珍式的古城,东冲西一里路,南到北约二三百米,在湖南永州与广西搭界的偏僻地方,莽莽群山、延绵起伏的旮旯深处,一颗被岁月掩埋了的古文明的珍珠。古村是 一个453户、1865人的大家庭。除王姓一户、田姓两户、龚姓一户外其余均为周氏族人。唐太和二年(公元827年),周氏前辈就率子侄族人从山东青州迁至上甘棠了。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上甘棠村的第一个“湖南第一”:它是湖南第一个两千年来村名没有改变,族氏血统没有改变的村落。所以很多专家学者说:北有张谷英、南有上甘棠。研究上甘棠的村落布局、兴衰历程就能从一个侧面了解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变迁。

古村里现有四座古代门楼(原有十座),二百余座明清民居建筑物,大都在百岁以上,四百年以上的七八十栋,户户联门,一呼百应。族人以门楼分族系,现在我们所处之地是古村的第一个门楼。它建于清光绪年间。其实,在上甘棠村,门楼都是由族系里最德高望众的人修建的。我们通过观察门楼,就可以知道修建这个门楼的是位什么人物。现在就让我陪大家一起来找出答案吧。

中国有句成语:“门当户对”。哪位朋友能为大家解释一下“门当户对”的含义?“门当户对”通常用在男女婚配时,意喻家庭及社会地位相当。可是又何为“门当”,何为“户对”?请大家看门框上左右对称的突出部分,这就是“门当”。再看门前的这对石础,这就是“户对”。“门当户对”就是看男女双方家的“门当户对”是否相同。那又怎样判断“门当户对”呢?在湘南一带,通常“门当户对”为圆形造型的则是官宦之家;“门当户对”为方形的,则为百姓人家。我们看这座门楼的“门当户对”均为方形,首先我们就能判断,修建这座门楼的一定不是一位“官员”。

我们再来看看门楼精美的雕花。请大家注意楼顶与房梁拐角处,那儿雕刻着一只栩栩如生的麒麟。再看横梁与门柱的拐角,前后也雕刻着一种动物。请大家仔细分辩一下,它是哪一种动物?对了,是只蝙蝠。可为什么会在门楼上出现以“蝙蝠”为造型的雕花呢?这是因为“蝙蝠”的“蝠”这同“福气”的“福”字同音。将“蝙蝠”雕刻在门楼上,意喻着“福满门庭”。在门柱与房顶接角处,雕刻着杜丹花与喜鹊,这是生动地体现了中国的一句吉祥古话:“花开富贵,鹊登枝头”。看完了门楼的正面,再请各位随我走过户对,看看它的背面。请大家注意楼顶与房梁接角处的雕刻,那又是什么呢?可能这样不是很直观。再请大家站在门楼中间看── 一个高昂的龙头正顶着房顶似乎要冲向云宵。所以,这组造型正是“前看麒麟后看龙,其实是只鸳鸯龙。”欣赏完了精美的木雕装饰后,也许大家同我一样有这样的感慨:要修建如此精美的门楼,一定要花费不少的“银两”吧。是的,修建这座门楼的,正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富绅。

(第二个门楼)各位朋友,咱们现在来到了古村的第二个门楼前。这个门楼修建于明代弘治六年。但在欣赏这个门楼之前,我请大家先看一下门楼旁的这个似塔非塔的建筑。你猜到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吗?其实这是一个小小的焚烧炉。甘棠村非常重视文理教化,古时书写有字迹的纸张不能用作它途。村民们就把它们集中到这里焚烧掉,以此来拜祭“文曲星”。这个焚烧炉就是专门用来焚烧书写有字迹的纸张的。咱们来看看这个门楼,从“门当户对”的造型,大家一定已经知道这个门楼是由一位官员修建的。各位不妨仔细看一看户对上的雕花,这里面蕴藏了四句非常吉祥的成语。先看这三级而上的的五彩祥云,这正是“青云直上”,意味主人步步高升;再看户对底座的雕花,左为鹿,右为凤,正是“奉禄和鸣”,意味主人奉禄丰裕;两个圆形的户对,正是“圆圆满满”、“万事如意”。朋友们不妨用手摸摸光滑的户对,它可是非常有灵气,能让各位朋友心想事成── 领导们青云直上,老板们财运享通!

(空坪)眼前出现的空坪,是甘棠村民集会、休闲的主要场所。站在坪上,请各位向右边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貌似神龟的石山,就是甘棠八景之一“龟山夕照”所指的龟山。在我们的左手方向,依附在树旁的小山头是神龟的脑袋。中间四四方方的大山头是龟背,后面翘起来的小石柱是神龟的小尾巴。这只神龟传说是舜帝重华的故交,当年它听说“舜南巡守,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后便只身南下寻访舜帝之陵。行到此处,见山水奇好,便在此憩息下来,成为了甘棠的庇佑神。甘棠村以龟为本村的灵物,在村内还修建有龟塔、龟寺。每当夕阳西下,整个龟山笼照在金色的余辉之中,更显得光彩熠熠。

(第三个门楼)正对着龟山,就是古村的第三个门楼。它也是修建于明代。朋友们一看“门当户对”就已经知道它的主人身从一定不是官员。那么他是谁呢?请各位一块看看门楹和户对上的雕花。门楹上左右对称雕刻着一对梅花鹿,户对上左右对称也雕刻着一对梅花鹿。为什么在这个门楼上出现如此多的梅花鹿呢?是不是梅花鹿象征着主人的身份呢?给大家一个提示,梅花鹿是我国传说中的一位神仙的座下骑噢!仔细想一想,对了,正是手捧仙桃、长胡子、长眉毛的老寿星的座下骑。门楼的修建者,巧妙地以梅花鹿为象征骄傲地向世人弦耀自己是一位老寿仙。那么大家还想不想知道他的长寿之道呢?请随我从门楼的背面寻找答案。在左右两边横梁的中间均雕刻着一个图形。各位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枚铜钱。铜钱是外圆内方。方圆之道是老人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是老人的长寿之道。脚下的石板路,是古村的官道。像这样长1米,宽70公分的石板整齐辅就的青石路,古村共有四横四纵。

甘棠村民居基本上保存着较完整的徽派建筑风格,眼前就出现了一栋具有典型徽派建筑特色的民居,有着高大的风火墙面,严整的纵深布局、高耸的马头墙和精美的门庐装饰。在这户人家,我们可以欣赏到“马头墙”独特的魅力。请各位抬头往上看,房椽上高耸着的就是马头墙。马头墙有一担子马头墙、人字形马头墙、三担子马头墙和组合型马头墙四种。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人字形马头墙及组合。马头墙上一般都有精美浮雕及装饰。眼前的马头墙上除了画有大海、红日,还有一只羽翼高扬的凤凰。朋友看出来了吗?再走到房屋的斜面,我们来看一看这组马头墙组合。组合呈菱形,意喻着主人希望自己一家能够“四季平安”。

各位朋友,眼前这条只容一人而过的小巷道是整个古村最窄的一条巷道,也是古村上村和下村的划分点。请各位边走边抬头看看两边高耸的房壁和头顶的蓝天,有没有一线天的感觉呢?穿过窄窄的一线天,我将带大家去欣赏古村精美的门庐装饰。

这幢老宅修建于清朝,房屋的主人是甘棠当时的一位大财主,名叫周灶善。在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精美的门庐装饰。首先请大家看门楹最上方的一幅壁画,上面画着苍松、雄鹰、明月、白云。旁边提着画名“月照松间明”。这是取王维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也是主人希望自己的后人能够鹏程万里,又能像明月一样清白做人,像苍松一样傲立人间。接下来再看门左右两边的图案。左边的图案画着小桥、流水、人家和一名垂钓老翁,旁边提着一句诗:“清涧渔翁坐钓亭”;右边也提着一句诗:“山亭隐士敲棋局”,画着小桥、流水、古树,两位老者正在对奕。不知各位对这两句诗还有没有印象,这也是“甘棠八景诗”中的两句。这两幅画正是八景之中的“山亭隐士”和“清涧渔翁”。看来主人是对这二景情有独钟,把它们放到自己家门口来了。再看中间的这幅壁画,上面画的是我们在盛夏非常喜欢食用的一种水果── 西瓜。也许有的朋友会纳闷:西瓜并不是透明的,为什么主人把瓜子都画出来了呢?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人们都奉信一句话:“多子多福”,主人也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像西瓜当中的瓜籽一样多!最后,我们来看门上的两个大字“会心”。这两个字是房屋现在的主人在“文革”结束以后重新写上去的,“会心”,会心会意,心想事成的意思。在此,我也祝愿各位朋友想什么得什么,要什么有什么,天天喜上眉梢!

刚才我陪大家欣赏了精美的门庐装饰,现在我再陪同大家欣赏一下古村民居中的门庐木雕。请大家从右至左看,第一幅木雕的图案由牡丹花和凤凰构成,意喻花开富贵、吉凤呈祥;第二幅木雕非常有意思:一对鸟正在共同捕食,一对小兔在从林中耳鬓厮磨,它意喻着夫妻同心、恩恩爱爱。第

三、第四幅木雕我们不妨连接起来看。右边的图案中有老者、书童、青竹、芭蕉和一只美丽的凤凰。上方提着五个字“竹凤贰载廷”;左边的的图案中也有老者、书童,还有鲤鱼、水池和龙。右上方也提着五个字“鱼龙化养池”。两幅图案连接起来,左右半边亭子正好合成一个完整的亭台。那么图案代表什么呢?芭蕉是开枝散叶的象征,代表主人希望子孙满堂;竹子是高风亮节的象征,代表主人希望自己家世清白;凤凰是富贵的象征,代表主人希望自己荣华富贵;至于鲤鱼和龙,朋友们都知道,中国有句古话:“鲤鱼跳龙门”,这是代表着主人希望自己的后人有朝一日飞黄腾达。第五幅木雕上面刻着古松、梅花鹿、两只鹊鸟和一只大元宝,它们代表着主人希望自己和后人福寿双全。第六幅木雕上刻的是与第一幅相对应的图案,同样是花开富贵、吉凤呈祥。整个门庐木雕反映了主人的治家之道:夫妻要和睦,子孙学业要长进,家里才能福寿双全,富贵吉祥。

(商业街)各位朋友,穿过迂回的巷道,现在我们又重新踏上了古村的主街道。请各位回头看,眼前是古村的商业街:高高的柜台,沧桑的木门。如果此时朋友们能着一袭长衫,手执一柄折扇,在哪家店铺里叫小二温一壶好酒,定能体味牡牧的诗句“山廓酒肆遗风在”的风韵。古村的第四个门楼原来的建筑风貌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文革”之后重建的。不过两个圆形抱石鼓的户对都是从明朝一直保存到现在,也只有它在那儿诉说着主人当年的荣华与岁月的沧桑……

(忠厚祠)周氏家族定居上甘棠已经千余年历史了。像这样定居一处的大家族就一定会修建用于祭祀及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也就是祠堂。“忠厚祠”就是周氏家族的祠堂了。祠堂里保存着一块康熙年间的县令布告,碑刻内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文明公约”。像这样以石碑碑刻形式记载的关于人们行为规范的布告。无论从其年代久远,还是以其内容来说,都是我省独一无二的。

(南槽门前)这道门是古村的南槽门,跨过这道门我们走出了村落。不过,再去欣赏古村其它景区之前,先请大家抬头看看门上的三担子马头墙。墙面上雕刻着一只神态活泼的小狮子,似乎正在摇头摆尾欢迎着各位的到来。

(涉瀛桥)现在,我要向各位朋友介绍甘棠村的第二绝——步瀛桥。步瀛桥始建于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湖南省唯一仅存的三孔宋代古石桥。桥宽4.5米,长27米,原来通高8米,现在由于河床抬高,高6米。朋友们一定注意到了,步瀛桥已经塌了一半,桥是怎么塌的呢?其实,步瀛桥又叫度仙桥,传说当年桥修建落成之日,正好碰上八仙云游至此。八仙们见此处风水极佳,又看见百姓们正在庆祝新桥建成,便下到凡间。走到桥上,铁拐李想看看桥修建得怎么样,便用脚使劲一跺。这一跺把桥跺塌了半边。百姓们一见新桥塌了,都愁容满面。可铁拐李却哈哈大笑起来:“只塌了半边,是座好桥!从此以后,只要桥上落下一块石头,甘棠村就出一位七品以上的官员。”现在,桥上一共落下了102块石头,甘棠村就正好出了102位七品以上的官员。其中京官18名、进士11名,还有很多的文武官员。最后一位官员是民国时期的周翰宗将军,他曾跟随张治忠将军参加过重庆谈判。解放前夕,他弃官还乡回到上甘棠定居,这就是甘棠村“石落出官”的典故了。不过,“步瀛桥”这个名称的由来,还真是有典故的。“瀛”,指的是“瀛洲”,即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唐太宗时期科举会考,有十八名进士中了头榜。百姓们都说这十八名进士一定是神仙,才如此厉害。“步瀛桥”这个名称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甘棠村风光秀美,如同蓬莱仙境,步过此桥,就能进入甘棠这仙境之地;二是指甘棠学子步过此桥,便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各位请看,在桥拱处有一块小石正岌岌可危,村人都希望它早日落下,好成就另一位官员。

(月陂亭)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踏上这古驿道。脚下的古驿道是古时湖南通往广西苍梧郡的唯一一条古驿道。由于年月久长,过往的行人已将这石板中间走出了一道槽。眼前的月陂亭是山崖下的凹处,有二十余米长,在其石壁上共镌有石刻二十七方,其中二十六方有字碑,一方无字碑,延绵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内容有劝渝文、描写景物的诗词、记事诗、功德碑等等。在月陂亭的碑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眼前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的碑刻。它每个字高1.8米,宽1.3米,刻于乾隆二十八年,堪称湖南“忠、孝、廉、节”第一碑刻。大家都知道,在长沙岳麓书院有“忠、孝、廉、节”碑,那块碑文刻于嘉庆年间;长沙文庙的“忠孝”二字刻于光绪年间,上甘棠的“忠、孝、廉、节”碑刻是镌刻时间最早的,唯一一块注明了“大宋忠臣文山公书”的碑刻。“文公山”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名朋友们都已耳熟能详。各位朋友可能会觉得奇怪,在上甘棠这么一个偏辟的地方,为什么会有文天祥的手书呢?那是因为在宋朝,甘棠村出了一位名叫周德源的临安(杭州)太守,他与文天祥同朝为官,为人清正廉洁,与文天祥是至交。在周德源辞官还乡时,文天祥手书“忠、孝、廉、节”四字赠与周德源。周德源将其手书带回家乡后,作为家藏让后人一代一代保存下来。到了乾隆二十八年,当时的永明县正堂,也就是县长,贵州黄平人王伟士听说此事后,就临摹了文天祥的手书,并请人将其镌刻于此,作为整个甘棠村的村训。在“忠、孝、廉、节”碑刻旁边的是“先贤嘉言事亲”碑,其内容是教育为人子女者要如何孝敬父母,可以说是对“孝”字最生动的诠释了。各位朋友不妨仔细品味一下。在月陂亭的尽头是一方无字碑。为什么会留下一方无字碑呢?大家还记得步瀛桥那块已经掉下一半的小石头吗?这块无字碑就是等着小石落下成就的官员来书写的。此外,我还要向各位朋友介绍,月陂亭其实就是“甘棠八景”中“山亭隐士”这一景。在这么个雅致幽静的地方与好友下一局好棋,是不是特别让人心旷神怡呢?站在月陂亭,我们还可以看到“甘棠八景”中的另外几景。正前方远处的都庞大岭每到阳光灿烂的日子,就会被五彩祥云所笼罩,“西岭晴云浓复淡”描写的就是这处美景。眼前一大片田野当中,矗立着一座独立的小石山,就像在海平面上升起的一轮红日——“独石时耕景色明”就是指的它了。在我们的右前方,几块大青石延伸到了谢沐河里,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钓亭,“清涧渔翁坐钓亭”就在这里。在步瀛桥旁矗立着的整体呈护城墙箭型的阁塔,名叫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年),它通高20.5米,净深、净宽9米,共3层。

一、二层为青砖结构,第三层为木椽结构,屋顶为青山歇瓦顶,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特征。文昌阁是原来一个庙宇“前芳寺”的一部分。“芳寺钟声对鹤鸣”指的就是眼前文昌阁与龟山山顶原来的大钟相映成趣的情景。在右边,也就是南槽门与月陂亭之间的空地,是原来甘棠村“仰莲书院”的遗址。岁月的磋跎,风雨的洗礼,书院早已不复存在。甘棠晓读这一景也就从这里移到了现在文昌阁旁的村小学,溶入到了村民日常生活之中。

参观上甘棠,不到“寿萱亭”可谓是一大遗憾。“萱”字,指的是母亲,“寿萱亭”意思就是为纪念亲寿辰修建的亭子。“寿萱亭”是甘棠村的一位五品官员周际隆为纪念母亲七十一大寿修建的。周际隆的母亲在村里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妇人,被皇上诰封为“五品宜人”。她信奉佛教,村人都称她为“慈悲佛母”。在“寿萱亭”当中,镌有石碑二方,一方为“慈悲佛母八十一他字歌”,诏示世人为人处事的道理,意喻深远。一方为“五品宜人”碑,记载了周际隆母亲“毛氏夫人”被皇上诰封的荣耀。朋友们可以看看“他字歌”的内容,相信定能让你有所感悟。

各位朋友,今天我陪同大家参观了甘棠八景以及古村风貌,现在咱们又回到了步瀛桥上,在这里也即将结束我们今天的甘棠之旅。在旅途结束之前,我还有一个关于甘棠村布局的秘密告诉大家,请各位再看眼前的谢沐河水,在我们脚下,正好成一个“S”形,右边的“昂山”与左边的“文昌阁”正好是对称的两点。整体来看,这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太极八卦图。古村是按太极八卦布局,村落里的街道也是按乾坤卦像来布局,可谓是“匠心独具”。在南宋时,就有一首诗这样描写——“舂陵周氏溪山胜,多少文人为发扬。我道其间描不尽,一图太极似甘棠”。也许,这神秘的八卦布局与甘棠村的人文鼎盛也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吧。朋友们,衷心感谢各位对我工作的支持。希望今天我的讲解,能为你了解上甘棠提供一些帮助。如果你有兴趣,欢迎你再次光临上甘棠,欢迎你来挖掘甘棠村掩藏在岁月尘土当中更多的美丽。

上一篇:绿色环保性下一篇:初中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