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球菌疾病

2022-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肺炎球菌疾病

猪肺炎支原体在呼吸道疾病综合征中的作用及防治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orc,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PRDC)是现在危害养猪生产的重要疾病之一。存在于母猪、保育猪和育肥猪等各个生产阶段。其病原有传染性,也有非传染性。且发病原因较复杂,临床症状不典型,感染发病率高,影响范围广。对养猪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在PRDC中,猪肺炎支原体是其重要和核心病原。因此常被其称为“钥匙病”。

PRDC是指由一种或多种病毒、细菌及其他诸多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混合感染。通常由病毒或支原体首先侵袭猪的呼吸道,破坏呼吸道天然防御屏障,进而继发感染各种细菌性肺炎,造成肺部混合感染。1997年,在美国定义,进而引发全球关注。

1 发病原因

病毒、細菌、支原体、气候及管理因素等都可导致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发生。

1.1 许多病毒和细菌造成本病原发性感染

病毒如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流感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细菌如猪肺炎支原体、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败血波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猪霍乱沙门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等。

1.2 猪场管理混乱

猪舍通风不畅、猪群密度过大、不同日龄猪混群,不同来源猪混养、猪场温差过大,免疫混乱及生物安全措施差等。

1.3 应激因素

季节变换、冷热不均、营养不平衡、霉菌毒素污染等造成猪只免疫力低下,猪群免疫力参差不齐。

2 症状

2.1 临床症状

发病猪食欲下降或废绝、精神沉郁、体温升高;眼睛分泌物增多、结膜炎;咳嗽、气喘、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皮肤苍白、贫血、育成或育肥猪生长缓慢,渐行性消瘦,有些猪只甚至出现生长停滞,有些猪表现为急性死亡。同一猪群中个体大小不等。

2.2 病理变化

病猪皮肤苍白,贫血;淋巴结肿大,呈黄褐色,有时出血;肝脏萎缩;肾肿大,呈黄色;胃溃疡;肺部有实变,有的充血、出血点或斑、脓肿灶,有的表面有纤维素性被膜覆盖;胸腔积液,有纤维素性渗出。

猪肺炎支原体在PRDC中的作用以及与其它病原之间的互相作用:猪肺炎支原体是PRDC的首发病原和核心病原。猪肺炎支原体进入气管后,肺炎支原体体膜上的纤毛粘附蛋白(P97)可特异地结合并粘连在气管及支气管上皮纤毛上,形成定殖并导致部分纤毛功能受损或脱落。最终使细胞纤毛丧失免疫功能。另外,肺炎支原体体膜是猪淋巴细胞的促有丝分裂剂。肺炎支原体感染改变了肺泡巨嗜细胞吞噬功能,从而破坏肺脏局部防御系统,进而导致免疫抑制。

2.3 各病原的相互作用

1)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会延长蓝耳病病变肺炎支原体感染早期,炎症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聚集到细支气管周围,为蓝耳病病毒大量感染提供了机会与温床。进而加重了蓝耳病病变。Jose Maria,(2003)、Thacker等(1999)进一步研究了蓝耳病病毒和猪肺炎支原体之间的互作。他们认为:猪肺炎支原体的存在会导致蓝耳病的肺部病变表现的更重,恢复所需的时间更长。

2)肺炎支原体与圆环病毒Ⅱ型之间互作猪肺炎支原体促进PCV2病毒的繁殖、延长存在的时间。Opriessnig等(2004)研究了猪肺炎支原体和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之间的互作,发现这2种病原双重感染组的猪只表现出中度的呼吸困难,精神沉郁和生长缓慢,其它试验组无临床表现。

3)肺炎支原体与其它呼吸道病原之间互作猪肺炎支原体可破坏呼吸道,可以和波氏杆菌、猪链球菌等细菌互作,导致病变严重和持续时间长,因为其导致呼吸道受损,常常造成像多杀性巴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细菌继发感染。Caruso等(1990)报道,猪肺炎支原体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合并感染会进一步降低巨噬细胞的能力。猪肺炎支原体在合并感染猪中也会加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严重性另外,Corinne(2009)用SPF猪做了研究,也说明猪肺炎支原体对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有促进作用。Thacker等(2001)研究了猪肺炎支原体和猪流感的互作。认为猪肺炎支原体对于猪流感只是简单的相加作用,但是同时认为双重感染导致机会细菌的感染上升。

3 PRDC造成的危害

美国动物保健医学协会研究报告指出:猪呼吸道疾病是导致保育猪和生长猪以及育肥猪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估计,呼吸道疾病导致的每增加10%的肺部病变,平均日增重降低3.3%。1987,美国NAHMS调查结果表明:猪肺炎是目前导致损失最大的猪病,在疾病损失总数为21.42/头/年,其中呼吸道病5.42/头/年。如果感染胸膜炎放线杆菌,平均日增重下降34%,料肉比上升26%,死亡率可以达到10%~20%。Morillo(菲律宾)报道,PRDC可以使猪只平均日增重减少300g。陈建雄报道,PRDC在中国的发病率为30%~70%,死亡率为5%~30%,日增重降低15%,饲料转化率降低18%,出栏时间指推迟23d,增重下降或生长停滞可达70%。另外,支原体肺炎对养猪生产的危害:中国每年因此造成1.25亿美元的损失(蔡宝祥,养猪进展.1998)。美国每年因此造成损失1亿~5亿美元。(Clark等,Vet.Med.May 1991)。

4 PRDC的防控措施

1)控制PRDC可以通过各种措施来减少应激,解决合并感染和减少免疫刺激等潜在的启动因子而得到控制。

2)控制合并感染在PRDC中占重要角色,尤其是控制猪支原体肺炎的感染是重中之重。通过免疫途径控制猪肺炎支原体可以提供长期的保护。

3)免疫有其可靠的优点(Maes et al,1998,1999):①改善日增重2%~8%和料肉比2%~5%;②缩短上市日龄;③减少临床症状和肺部病变。另外,还可以减弱相关疾病的影响。试验证明,免疫PCV2疫苗不能完全阻止感染,但是,免疫后猪如果再感染可以减少血清中载病毒量70%,改善生产性能,减少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的发生。HanneBak与Juan M.Palac,ios(IPVS 2010)均报道联合使用猪支原体肺炎苗和PCV2疫苗后可以提高生产性能,猪生长更快。

4)呼吸道原发病会促进继发病的发生,特别是像支气管败血性波氏杆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猪圆环病毒Ⅱ型、普通蓝耳病病毒等,单独作用实际中很难有剧烈的临床表现和巨大生产损失,许多情况下是亚临床感染,但是,如果同时存在多种病原与环境的共同作用,临床表现和生产损失会相当明显。

5 PRDC的預防措施

1)基于目前的养猪生产,有必要做如下的有效保健:70日龄前临床生产性能基本正常,为减少生产性能下降的风险或进一步提高生产性能的猪群。建议在7或10日龄肌肉注射泰拉菌素类、头孢类。对保育床上的猪只在其发病前7d肌注泰拉菌素类或头孢类药物。这样可以代替断奶后饲料中添加消化道药物,改善或稳定70d前成活率及全程生产性能。

2)良好的饲养管理,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引种时应慎重,通过隔离检测合格方可入场。实行分阶段、全进全出模式饲养。饲养密度合理,减少交叉哺乳,缩小断奶日龄差异,避免不同来源、不同日龄猪混养,限制猪之间的接触。减少应激。做好通风换气工作,降低猪舍氨气浓度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当氨气浓度达到25ppm时,猪只表现为流泪和咳嗽,日增重下降约6%。达50ppm时,日增重下降12%。达100ppm时,日增重下降30%,饲料转化率下降9%。

3)避免使用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提供营养,提高猪群抵抗力。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会极大有利于控制PRDC的发生。

4)对已经出现临床症状的猪群使用抗生素是控制其病情蔓延的有效方法。Rehecca Langhoff(IPVS2010)在田间实验证实了泰妙菌素对患PRDC的保育猪的健康状态和生产成绩具有积极的效用。治疗后病原体的减少与咳嗽指数的快速降低以及对用药组猪只日增重快速提高都有关系。Alherto E.Cevidalli报道,氟苯尼考饲料预混剂与磺胺二甲氧基嘧啶、金霉素饲料给药针对呼吸道疾病的效果比较证明,第6天的治愈率氟苯尼考较后者高5%,第11天则高14%。Xavier de Paz(IPVS 2010)证实生长育肥猪暴发PRDC时使用替米考星进行治疗显示出良好的效果。死亡率由10.6%降至4.8%。在猪群出售时出栏体重也有差异,可以生产更多具有价值的猪。

综上所述,控制猪场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是猪场疾病控制体系中一项重大的系统的工程。猪场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是由一种或多种病毒、细菌及其他诸多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混合感染。病原复杂,有传染性的,也有非传染性的,临床症状不典型,不易引起养殖者的注意,但在实际养殖生产中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对于猪场的生产效益直接相关至关重要。一定要引起养殖者的强烈关注,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是最有效的办法。在养殖生产的各环节中,控制猪支原体肺炎感染是预防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重中之重。

作者:李芳 耿建新

第2篇:间质性肺炎患者要勇敢面对疾病

间质性肺炎这种疾病已经慢慢开始危害人类的健康,近年来这种疾病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间质性肺炎是一种呼吸道慢性疾病,同时也是全身性疾病,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身体的折磨和心理的折磨,因为间质性肺炎又称为“亚癌”治疗难度大,很多患者得知自己患病后都会非常恐惧和沮丧,陷入低迷的状态,可是越是这样越不利于治疗,所以间质性肺炎患者要勇敢面对疾病。 间质性肺炎患者呀勇敢面对疾病,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

1、学会自我调节,杜绝情绪失控。情绪是可控的,间质性肺炎患者是能够调节自己情绪的,间质性肺炎患者找准自己情绪失控的点就可以更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比如疾病的治疗,可以多和医生聊一聊相关情况,让自己安心,而不是自己胡思乱想。

2、学会沟通,让别人帮助自己。患者首先要正视疾病,要相信通过有效的治疗是可以控制疾病的,平常不要愁眉苦脸,多和医生、病友、朋友沟通,聊一些感兴趣的事情。用积极的语言,来控制与调节情绪。

3、分散注意力,不要钻牛角尖。把注意力从消极情绪上转移到其他方面去,不要一直停留在疾病治疗的怪圈中,这样只会越陷越深。

保持乐观的情绪对间质性肺炎有很大益处,因此,间质性肺炎患者要勇敢面对疾病,只有树立信心才可以战胜病魔,越是退缩和逃避,疾病就会恶化的越来越快,使患者陷入恶性循环中。

第3篇: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典型肺炎病例个案调查表

非典型肺炎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提纲(试行)

1、核实诊断

2、病例个案调查

(1)病例基本情况

(2)发病治疗情况

(3)接触者调查

(4)有关因素调查

3、对于暴发疫情的病例要重点调查职业史、禽畜接触情况、类似病例接触情况

4、样本的采集送检、检测

(1)发病早期要及时采集血清、鼻咽拭子、痰液、胸液、支气管冲洗液

(2)聚集性病例要采集病例的双份血清

(3)死亡病例要采集尸解组织:肺组织等

(4)必要时采集病例密切接触者有关检材

5、分析总结要点

(1)三间分布

(2)临床分析

(3)有关因素分析:职业因素、接触者发病情况分析

(4)病例间相互关系

(5)潜伏期分析

附:非典型肺炎病例个案调查表

- 1 -

编号:

非典型肺炎病例个案调查表

姓名:性别:1.男2.女年龄:岁月户主姓名:

职业:A.医院工作人员:a.医生b.护士c.护工d.行政管理人员e.其他科室:

B.非医院工作者:a.幼托儿童b.散居儿童c.学生d.教师e.保育保姆f.饮炊食品业 g.商业服务h.工人i.民工j.农民k.牧民l.渔(船)民m.干部职员n.离退人员o.家务待业p.其他q.不详

家庭地址:工作单位: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

户口所在地:发病地点:市县(区)

一、临床表现

1.症状体征(有打√)

2.治疗情况 是否住院治疗:有□无□不详□ 如果是,收治医院:入院日期:年月日 病人处于隔离病房:有□无□不详□

上呼吸机:有□无□不详□

如果病人没有住院治疗,是否在家隔离:有□无□不详□ 使用抗菌素治疗:有□无□不详□ 使用抗病毒药物:有□无□不详□

3.实验室检测

发热描述:最高:℃入院:℃咳痰性状描述(颜色、性状、量等)

- 2 -

二、流行病学因素调查

1.发病前2周有无与类似病人接触:a.有b.无c.不详 如果有,

具、茶具、毛巾、玩具等e.接触病人分泌物、排泄物等f.诊治、护理g.看望i.其他接触:

B.接触地点:a.家b.工作单位c.学校 d.集体宿舍 e.医院 f.室内公共场所d.其他 C.接触频率描述:a.经常 b.偶而

D.接触时场所通风情况:a.良好b.不良(未开门开窗布局不好不利通风) E.接触时有无戴口罩:a.无b.一次性c.十二层棉纱式d.b+c; F.接触时有无戴手套:a. 无b. 有

G.接触后有无洗手:a. 无 b.每次都消毒 c.每次都洗但不消毒d.经常洗e.偶尔洗 H.请描述接触时病人的状态:

2.发病前2周有无外出史:a.有b.无c.不详 如果有,则(具体地点、时间):

a.去过外市()b. 医院()

c.农贸市场()d.有外地人到家中()

e.其它() 3.患者环境卫生状况 1)住宅周围卫生

农贸市场:a.无b.有如果有,则距离为米。主要禽畜品种:禽畜养殖场所:a.无b.有如果有,则距离为米。主要品种:其他(如有无异常发病死亡等)2)病房情况

A通风情况:a.通风良好b.通风不良(未开门开窗、布局不好不利通风) B.发病前5天开窗情况:a.经常b.偶尔c.不开

C.近期如使用空调,小时/天;空调种类:a.中央b.分体3)工作场所情况:

4.发病后2周病例的接触者情况:

- 3 -

*同上表。5.如为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填写本项:

(1)最早接触病人时间:年月日,最近一次接触病人时间年月日。

(2)发病前两周内与同类肺炎病例接触程度(可选多项):

a. 抢救AP病人或与AP病人直接近距离接触; b. 每日常规进入有AP病人的病房或ICU; c. 偶尔进入有AP病人的病房或ICU;

d. 在有AP病人的病区工作,未进入病房,未与病人直接接触; e. 在其它病区(非AP病人隔离区)工作。

三、转归及诊断 A.初始诊断: B.调查结论:a.疑似非典型肺炎b.临床诊断非典型肺炎c.排除非典型肺炎 C.转归:

a.痊愈。如果病人住院治疗,出院时间: b.死亡。死亡时间:。

c.其他。如:

D.初步分析:

(本次发病的最主要原因、患者可能传播来源和高危因素)

调查时间:

调查者签名:单位:

- 4 -

第4篇: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副科长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先进事迹

以“满格”的战斗力冲在抗疫最前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副科长

“所有采样工作一律由我来做,这样接触患者的只有我一人,别人就安全了。”掷地有声的一句话,让同事们感到特别“暖心”。她不仅这样说了,更是实实在在地做到了。为了最大限度地控制与疑似或确诊患者密切接触的风险,她把可能存在的“风险”留给自己,心里想的是同事们的健康安全。

她叫贾晓敏,现任明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副科长贾晓敏。面对突如其来的罕见疫情,她夜不能寐,心急如焚地奔波在疾控中心、实验室、市人民医院医务科、感染科隔离病区等重点科室,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履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她以最“满格”的战斗力冲在抗疫最前沿。

疫情就是命令。有着11年党龄的贾晓敏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主动承接了实验室检测组副组长重任,全面负责实验室检测技术的建立与培训,做好生物安全工作,安排人员采样及运送标本等项工作。她认真履行职责,在明光市疫情防控工作刚开始之际,她就赶到明光市人民医院对感染科、呼吸科、急诊科等重点科室相关人员进行了防护用品穿脱及标本采集工作的培训。之后,又马不停蹄地在疾控中心对疫情应急处置各小组成员进行了生物安全相关培训,并对实验室检测组所有成员进行了标本采集、运输、生物安全防护等相关培训。

1月26日夜里,贾晓敏采集了1例高度可疑疑似病例标本送检,为了尽早知道检测结果,她一直没睡。当凌晨1点53分接到“阳性”结果反馈后当即上报给急控中心姚灵甫副主任,并赶往单位参加紧急会议,给流调、消杀等人员分发防护用品等工作,一直到次日早上8点才得以休息。

按照方案要求,门诊的病人以及密切接触者的标本由疾控中心采集。住院的疑似病人以及确诊后的病人在出院前要做两次检测,这些标本应该由医疗单位来采,疾控中心负责指导工作。同时,所有的标本打包、转运的工作由疾控中心全权负责。工作量不仅大,而且存在的感染系数也较大。贾晓敏带领她的“团队”不辱使命,自1月21日以来,已经采集了12例病例相关标本,其中包括1例确诊病例。为了保证采样及时,经常夜里去采样,结束的时候往往已经快天亮了。虽有防护用品,但气溶胶仍然存在传播风险,经常接触患者采集标本,采样人员存在被感染的可能。为了控制风险,她主动要求所有采样工作由她一人承担。

明光市人民医院是明光市定点收治医院,疑似病人集中在感染区。由于进入市人民医院隔离病区的医生护士是四个小时一轮换。一般操作刚刚熟练,又换出去了。这就需要多次地为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2月6日下午,贾晓敏顶着风雨又一次赶到市医院,耐心细致地为医疗组成员现场培训。“我现阶段的工作主要就是采集,标本。还有生物安全防护这块的培训。”贾晓敏如是说。“我爱人牛牧是人民医院内科医生,也是这次要进病区的医疗组成员之一,他也参加了我的培训。”

贾晓敏今年33岁的,2009年毕业于蚌埠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先后在上海、南京等地工作。2013年10月进入明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无论在哪个岗位,她都兢兢业业,争先进位,2018年获得度“优秀党员”光荣称号,2019年荣获滁州市“五一劳动奖章”。“不愧对自己胸前的党徽,不愧对自己入党时的宣誓!”连日来,身着防护服的贾晓敏牢记自己的身份,始终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在她的头上,贴着红纸打印的八个大字:携手抗“疫”,守护健康。

第5篇:猪链球菌病的综合整制

甘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论 文

目:猪链球菌病的综合整制

业: 动物检疫

名: 郑兴邦 准考证号: 87456321785

指导教师: 武宏子

甘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2012年7月

目 录

病例:..........................................................1猪链球菌病的检疫 ..............................................

1.1 流行特点 .......................................................1.2 发病类型 .......................................................1.3人感染猪2型链球菌的临诊特征 ....................................

2病理学检疫要点 ................................................

2.1败血型 ..........................................................2.2脑膜炎型 ........................................................2.4关节炎型 ........................................................

3实验室检疫要点 ................................................

3.1涂片镜检 ........................................................3.2分离培养 ........................................................

4检疫处理 ......................................................

4.1疫情报告 ........................................................4.2疫情处理 ........................................................4.3本病散发时疫情处理 ..............................................4.4本病暴发时疫情处理 ..............................................4.5解除封锁 ........................................................

5综合防制措施 ..................................................

5.1预防措施 ........................................................5.2治疗措施 ........................................................

6小结 ..........................................................参考文献:......................................................致 谢...........................................................

猪链球菌病的综合整制

(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院 兰州 730000 )

摘要:猪链球菌病的检疫及综合防治 猪链球菌病有不同血清群链球菌感染引起猪多种疾病的总称。链球菌主要有C、D、E、L群。猪急性败血型链球菌病的特征为高热,出血性败血症、脑膜脑炎、跛行和急性死亡;慢性型链球菌病„

关键词 猪 链球菌 整制、

猪链球菌病由不同血清群链球菌感染引起猪多种疾病的总称。链球菌主要有C、D、E、L群。猪急性败血型链球菌病的特征为高热,出血性败血症,脑膜脑炎,跛行和急性死亡;慢性型链球菌病的特征为关节炎,心内膜炎和化脓性淋巴结炎。

病例:2001年4月,古浪县某养殖户一头六月龄大约克种公猪突然发病死亡,经解剖确诊为链球菌病,该病属国家二类疫病,为人兽共患的高接触性传染病,2005年7月28日,四川省有131人感染猪链球菌病,其中27人死于该病,主要传播途径为伤口接触和误食病猪肉而致。

1猪链球菌病的检疫

1.1 流行特点

该病易感于各种年龄的猪,但以新生仔猪和哺乳仔猪的发病率、病死率最高。其次是生长肥育猪;成年猪较少发病。急性败血型链球菌病呈地方流行性,可于短期内波及同群,并引起急性死亡。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5~11月份发病较多。慢性型多呈散发。 1.2 发病类型

1.2.1少数猪呈最急性型 发病急、病程短,常无任何症状即突然死亡。体温高达41~43℃,呼吸迫促,多在24小时内死于败血症。

1.2.2急性败血型 突然高热稽留,绝食,流泪,结膜充血、出血,流鼻液,呼吸急迫。颈部皮肤最先发红,由前向后发展,最后于腹下、四肢下端和耳的皮肤变成紫红色并有出血点,跛行。便秘或腹泻,粪带血,1~2d内死亡。

1.2.3急性脑膜脑炎型:以脑膜炎为主,多见于仔猪。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如磨牙、口吐白沫,转圈运动,抽搐、倒地四肢划动似游泳状,最后麻痹而死。病程短的几小时,长的1~5天,致死率极高。

1.2.4亚急性型:与急性型相似,但病情缓和,病程稍长

1.2.5慢性型: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关节肿胀,跛行或瘫痪,最后因衰弱、麻痹致死。

1.2.6淋巴结脓肿型:以颌下、咽部、颈部等处淋巴结化脓和形成脓肿为特征。 1.3人感染猪2型链球菌的临诊特征

引起人感染猪链球菌的主要病原是猪链球菌2型,该菌可引起脑膜炎、败血症或心内膜炎,但感染仅限于与该菌接触的特定人群,且主要是通过伤口感染。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潜伏期短,常见2~3天,最短数小时,最长7天。病人感染后起病急,临床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头昏、全身不适、乏力、腹痛、腹泻。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严重患者发病初期白细胞可以降低或正常。部分病例表现为脑膜炎,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可能为喷射性呕吐),重者可出现昏迷。脑膜刺激呈阳性,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少数病例在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基础上,出现化脓性脑膜炎。

2病理学检疫要点

2.1败血型

病尸营养良好或中等,尸僵完全,可视黏膜潮红,胸腹膜下和四肢内侧的皮肤可见紫红色的淤血及暗红色的出血点。皮下脂肪染成红色,血管怒张,胸腹腔内有多量淡黄色浑浊液体,内含有纤维素絮片,各内脏浆膜常被覆一层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全身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甚至坏死。脾脏肿大明显,常达正常的1~3倍,质地柔软而成紫红色或黑紫色。被膜多覆有纤维素,且常与相邻器官发生粘连,切面黑红色、隆突、结构模糊。肺脏体积膨大、淤血、水肿和出血,常见化脓性结节和脓肿。发生纤维素性胸膜炎的病例,肺胸膜附着有纤维素或与肋胸膜发生粘连。心扩张,心外膜附有纤维素,心包腔内积有混有纤维素絮片的液体。肝脏肿大,暗红色,常在肝叶之间及其下缘有纤维素附着。肾脏稍肿大,被膜下与切面上可见出血点。膀胱黏膜充血或见小点出血。胃底腺部黏膜显著充血、出血,黏膜附有多量黏液或纤维素性渗出物。小肠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

2.2脑膜炎型

形成胶质结节。剖检可见大小脑蛛网膜与软膜浑浊而增厚,血管怒张。切面可见脑实质变软,毛细血管充血和出血,脑室液增多,有时可见有细小的化脓灶。镜检,脑脊髓的蛛网膜及软膜血管充血、出血与血栓形成。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增生、脱落,血管周围有以嗜中性白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脑膜因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而显著增厚。脑膜病变严重的病例,其灰质浅层有嗜中性白细胞散在,甚至可见白质中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亦发生充血、出血,血管周围淋巴间隙扩张,并可见由嗜中性白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围绕而呈现的“管套”现象。灰质中神经细胞呈急性肿胀、空泡变性和坏死等变化。胶质细胞呈弥漫性增生或灶性增生而2.3淋巴结脓肿型

以颌下、咽部、颈部等处淋巴结淤血、肿大、化脓,严重时整个淋巴结形成脓肿。

2.4关节炎型

关节肿大、变粗,发生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关节腔中含有大量浑浊的关节液,其中含有黄白色奶酪样块状物。关节囊充血,关节周围因增生而粗糙,关节软骨面有糜烂或溃疡。关节周围组织有多发性化脓灶。

3实验室检疫要点

3.1涂片镜检

组织触片或血液涂片,可见革兰氏阳性球形或卵圆形细菌,无芽胞,有的可形成荚膜,常呈单个、双连的细菌,偶见短链排列。 3.2分离培养

该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在血液琼脂平板上接种,37℃培养24小时,形成无色露珠状细小菌落,菌落周围有溶血现象。镜检可见长短不一链状排列的细菌。

4检疫处理

4.1疫情报告

4.1.1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患有本病或疑似本病的猪,都应当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4.1.2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按国家动物疫情报告管理的有关规定上报。

4.1.3疫情确诊后,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及时上报同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由兽医行政主管部门通报同级卫生部门。 4.2疫情处理

4.2.1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4.2.2疫点:指患病猪所在地点。一般是指患病猪及同群畜所在养殖场(户组)或其他有关屠宰、经营单位。

4.2.3疫区:指以疫点为中心,半径1公里范围内的区域。在实际划分疫区时,应考虑当地饲养环境和自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以及气象因素,科学确定疫区范围。

4.2.4受威胁区:指疫区外顺延3公里范围内的区域。 4.3本病散发时疫情处理

4.3.1本病呈零星散发时,应对病猪作无血扑杀处理,对同群猪立即进行强制免疫接种或用药物预防,并隔离观察14天。

4.3.2对被扑杀的猪、病死猪及排泄物、可能被污染饲料、污水等按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4.3.3对可能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畜舍进行严格彻底消毒。 4.3.4疫区、受威胁区所有易感动物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4.4本病暴发时疫情处理

4.4.1本病呈暴发流行时(一个乡镇30天内发现50头以上病猪、或者2个以上乡镇发生),由省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用PCR方法进行菌型鉴定,同时报请县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

4.4.2县级人民政府在接到封锁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发布封锁令,并对疫区实施封锁。

4.4.3疫点:出入口必须设立消毒设施。限制人、畜、车辆进出和动物产品及可能受污染的物品运出。对疫点内畜舍、场地以及所有运载工具、饮水用具等必须进行严格彻底地消毒。应对病猪作无血扑杀处理,对同群猪立即进行强制免疫接种或用药物预防,并隔离观察14天。必要时对同群猪进行扑杀处理。对病死猪及排泄物、可能被污染饲料、污水等按附件的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可能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畜舍进行严格彻底消毒。

- 456

致 谢

经过写本次论文之后,使我更加深入的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认识和掌握,学习到了猪链球菌病的综合防制措施,同时,也丰富了我的知识面,搜索相关资料、查询有关专著,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培养了我勤奋、踏实、认真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这将会为我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要感谢系领导和各位老师的辛勤培养和孜孜教诲,让我写出了有价值的论文。在此,我衷心的感谢给我指导和帮助的老师及同学。

第6篇: 粪链球菌在饲料中的应用

粪链球菌是目前专用的微生物青贮接种剂主要菌种之一, 它经过系列工艺制成的微生物制剂直接投喂养殖动物后, 有利于改善肠道内微生态平衡, 防治动物肠道菌丛区系紊乱, 有分解蛋白质为水肽、合成B 族维生素等功效。它能促进养殖动物的免疫反应, 提高抗体水平, 增强巨嗜细胞的活性。粪链球菌在国外饲料行业中已普遍使用, 在国内生产与应用中尚处起步阶段。 ( 一) 粪链球菌的生理特性

1、粪链球菌分泌的乳酸为L 型乳酸, 又称为自然乳酸或生理乳酸, 可完全被动物吸收利用。乳酸杆菌分泌的乳酸L 型和D 型都有, 但D 型不能被动物吸收利用, 双岐杆菌分泌的乳酸也是L 型乳酸。

在动物的肠道里, pH 值可显著影响微生物的数量与类型, 大部分来自食物和唾液里的微生物在肠道的酸性环境中存活很少,仅剩下大约103/mL 细菌, 主要是粪链球菌和乳酸菌、耐酸和不耐酸的细菌在肠道中还会受到不同的抗生因子如酸、蠕动、抗体等的影响, 但主要是pH 影响最大。而粪链球菌可在肠内形成生物薄膜附着在肠道粘膜上, 可以在肠道内发育、生长、繁殖,繁殖时间很短,19分钟分裂一次。

粪链球菌还可把部分蛋白质分解成酰胺和氨基酸, 把大部分的碳水化合物的无氮浸出物转化为乳酸, 而且能使饲料里的纤维变软,所以饲料的转化吸收率就比较高.粪链球菌分解的这些特殊营养成分弥补了常规饵料的营养缺陷, 对各种养殖动物幼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营养强化和促生长作用。

2、粪链球菌产生的抗菌物质大多是肽或蛋白质,被称为细菌素。粪链球菌可分泌两类细菌素, 一类仅只是对相关的菌有抑制作用,抗菌谱较窄, 可阻碍病原微生物接触肠粘膜细胞; 另一类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它们对致病菌如: 沙门氏菌、致辞贺氏病和假单孢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所以, 长期在饲料中添加粪链球菌可以减少养殖动物肠炎等疾病的发生。

粪链球菌在生长和代谢过程中产生对养殖动物有益的营养物质,如乳酸、氨基酸、维生素、酶及抑菌物质。在饲料添加中, 既有防腐作用, 又增加饲料的风味, 促进养殖动物的食欲。

3、饲料中添加粪链球菌可减少养殖中有机物质排泄量,有较地减少水质污染。

在水产养殖水体中,添加了粪链球菌不仅有利于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同时又相应降低了排泄物中的氨态氨的浓度,减少了排泄物的不消化物, 改善了饲料环境, 减少了污染。

粪链球菌除了具有一般微生物所产生的有关酶外, 它还有一些特色的酶系, 正因为有 了这些酶系, 才赋予它重要的生理功能。由于饲料中饼粕、麦麸等农副产品中的植酸磷含 量较高, 对钙等矿物质元素利用造成影响, 而在粪链球菌的生理作用下通过催化、水解等 反应分泌出L- 乳酸, 它可以对钙质合成L-乳酸钙, 促进养殖动物对钙质的吸收。

( 二) 在饲料添加剂的研究过程中, 粪链球菌添加剂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在研究进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原因是:

1、菌种失活

菌种失活导致功效降低是目前应用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问题之一, 除微生物制剂生产中的因素外, 饲料加工中的高温、机械、制粒等操作以及养殖动物的肠道环境、抗生素的使用等因素都与菌种失活有关。国外的一些研究机构已取得了很好的发展, 国内的一些公司和高校科研中心也在研究, 也取得了初步成功。

2、菌种的选育

粪链球菌的菌种不同, 它对不同养殖动物和不同饲粮类型的作用效果也不同, 因此在发展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中, 根据养殖对象、饲粮的特异性来选育菌种, 才能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另外, 现有一些实验结果表明, 在低水平的日粮中使用粪链球菌饲料添加剂的效果比在营养较为全面的全价配合日粮中使用效果更为显著。因此, 选育在高日粮水平条件下应用的菌种, 也是菌种选育的方向之一。

3、质量监督的制定和管理

由于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 关于产品的质量、贮存期限、监督管理 程序及规章尚未制定出来, 市场上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不仅具有与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相似的有益作用, 而且无毒、无副作用、无残留、无抗药性, 同时也不污染环境, 所以,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必将逐步发展, 并取得广泛的应用。

第7篇:人体口腔中变形链球菌诱发龋齿的讨论

摘要:近年口腔问题也成为人们越发关注的方面,龋病是危害人类口腔健康最普遍的疾病, 已把龋病列为癌症和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重点防治疾病。国内龋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而发病的年龄在逐渐降低,发病类型多为窝沟龋。研究表明,变形链球菌群(mutans streptococci,MS)是人和动物主要致龋菌,但从人类口腔内主要检测出的MS主要是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简称变链菌)。该文的目的,在于综述口腔中变链菌的分离和鉴定方法。从标本的取样、收集、分离、鉴定的步骤入手进行试验,并对实验结果展开讨论分析,进一步分析现状和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龋齿、变形链球菌、分离、鉴定、综述

[2]

[1]

[1]

1、简介

据报道人体的口腔内含有700多种细菌,人类口腔中始终存在唾液,牙齿萌出或清洁后不久,唾液中的大量蛋白类物质可以选择性吸附于牙釉质表面,唾液是一种天然的“万能培养基”,含有各种无机物,可影响离子强度、渗透压等,提供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或刺激其生长。口腔内有需氧,兼性厌氧和专性厌氧(严格、温和、微厌氧、嗜二氧化碳菌,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病变类型存在的细菌也不同。细菌易停留在口腔内不易清洁的区域附着并生长,不同的细菌对口腔内各表面的粘附能力不同,故生长的区域也会不同。通常口腔内的微生物处于平衡状态,细菌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这种关系的平衡使得人体口腔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列如,变形链球菌(S.mtanus)能产生乳酸而韦荣氏菌(veillonella)及真杆菌又能能利用乳酸作为部分能量来源;口腔微生物之间还存在着拮抗作用,能大量分离出放线共生嗜血杆菌的龈下菌斑中,很少甚至于不能分离出菌斑固有的菌丛----血链球菌和乳房链球菌,相反,能够分离出血链球菌和乳房链球菌的部位,几乎不能分离出H.a菌。总之,在一个群体中,这些细菌独立存在,但相互之间密切相关。

口腔内的细菌平衡状态被破坏就会引发一些疾病,例如龋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虫牙,早期无自觉症状,逐步加深,会有冷热水敏感饮食疼痛等,龋坏达牙神经时,会有自发性疼痛产生。龋齿的发病率很高,致病的四联因素:细菌、食物、宿主、时间,通俗的说就是口腔内的清洁不彻底,后牙槽较难清洁容易造成残留食物残渣的堆积,长此以往在细菌的作用下就会形成小黑点也就是虫牙。

本文根据该菌的生态学、生理生化的特点及一系列实验,分析了与变链菌耐酸、附着部位、致病性等。初步探讨了变链菌引发龋齿的原因及引起人们对龋病预防的重视。

[5]

[7]

[7]

[4]

[3]

2、研究现状

研究表明,变形链球菌群(mutans streptococci,MS)是人和动物主要致龋菌,但从人类口腔内主要检测出的MS主要是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简称变链菌)。致病能力在于能利用蔗糖合成细胞外多糖,粘附于牙齿表面,参与菌斑的形成,同时产酸使牙齿表面脱矿而引起龋病[2]。当此菌超过一定数量即有致龋的可能,所以,临床上常以其为指

[6]示菌预防检查龋的活动性[2]。变形链球菌的分离可从龋病患者的口腔中获取,根据变形链球菌的形态特点进行外观上的判断,再根据其生理生化性质等特点进行生化鉴定,分析实验结果就可以对变链菌进行判断。 2.1变形链球菌的获取

口腔细菌对口腔内不同部位具有选择性粘附的能力,研究表示唾液中常见革兰氏阴性球菌,由于唾液的特殊性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牙齿上已革兰氏阳性菌为主,舌背部革兰氏阴性、阳性球菌均有单位出现杆菌。革兰氏阳性菌牙表面分布居多,其次为舌背部和唾液中,革兰氏阴性菌反之[7]。变链菌对牙面羟磷灰石有很高的亲和力,因此牙面是变链菌在口腔内的主要定居部位,牙菌斑上通常是杆菌的定居部位。因此在细菌的获得上选择患者患有龋齿的牙面部位小心涂抹。 2.2细菌标本的培养

将不同浓度的菌液分别接种于MSBA培养平板上。在MSBA培养基中,含抗菌肽它能特异地抑制细胞壁合成的脱磷酸化过程,影响磷脂载体的转运及向细胞壁支架输送粘肽,还可与敏感菌的细胞膜结合,损伤细胞膜,导致离子外流。因此对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加上高浓℃的蔗糖抑制了口腔链球菌群的大多数的生长,如唾液链球菌,血链球菌等。将接种好的平板放入厌氧培养箱培养48-72小时后,对菌落从大小、形状、厚度、边缘、颜色、表面、透明度、粘度这几个形态方面观察培养基上细菌生长情况。

仔细观察初代培养平板上的菌落,挑选变形链球菌典型菌落:深蓝色嵌顿,粗糙,质硬,边缘不齐,突起状。取少量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在油镜下镜检为紫色,长链或短链小球状。将此类典型细菌分离出来接种于MSA培养基上,在设置相同的厌氧培养箱中进行次代纯培养,此时获得的纯种变链菌再次镜检并进行生化鉴定。 2.3变形链球菌的鉴定及结论 2.3.1糖发酵实验

变形链球菌族能发酵葡萄糖、乳糖、菊糖等糖类,使其产生有机酸,指示剂呈酸性反应,发酵管发生颜色变化。在糖发酵实验中,若细菌能分解糖产酸,则培养基中的指示剂呈酸性反应(溴甲酚紫呈黄色),实验结果为阳性,反之指示剂颜色未发生变化则表示为阴性。 2.3.2甘露醇、山梨醇发酵实验

变形链球菌族能发酵甘露醇和山梨醇产酸,使培养基颜色发生改变,而其它口腔链球菌则不能。该实验利用口腔中只有变形链球菌能发酵甘露醇和山梨醇使其产酸这一特性,使微量发酵管中培养基的颜色发生改变(紫色变为黄色),实验结果为阳性,反之指示剂颜色未发生变化则表示为阴性。 2.3.3耐酸性实验

口腔变形链球菌能在酸性极低的环境下继续发酵底物并产酸,通过改变发酵管的酸性梯

[8]

[2]度,培育后再次用精密pH仪测试发酵管中pH变化,了解并验证最低耐酸℃仍可产酸的范畴[25]。细菌发酵底物产酸会使原有的pH降低,若相同的发酵管中,两次对应所测的pH值发生减小,则该发酵管中变链菌发酵了乳糖底物并产酸,说明该pH下变链菌仍能在当前环境存活并进行生命活动。 2.3.4合成细胞外多糖实验

利用变链菌可将蔗糖合成不溶性多糖这一特性,将细菌接种于含1%蔗糖的BHI培养基中,培养离心后制得不水溶性胞外多糖。硫酸---蒽酮法

[17]

测定胞外多糖,由标准葡聚糖所绘制的标准曲线为参考,根据标准曲线及样本、稀释倍数和吸光度值来测定样品中是否合成葡聚糖。

3、引发龋齿的因素及其防治

通过以上的鉴定实验可以得知,变形链球菌对牙齿这种坚硬表面有很高的附着力,并能发酵糖产生酸来腐蚀牙齿,产生水不溶性糖,对酸有极高的耐受力在很低的pH条件下任然存活,酸使钙溶解长时间的侵蚀形成龋洞。

从经验和实践都可以看出,龋齿是一种与饮食有关的疾病,是牙齿在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发生应组织软化和有机溶解,使牙齿组织遭到破坏缺损。随着生活越来越好,龋齿低龄化的现象也越来越显著,食物残渣遗留在口腔内牙齿的缝隙处,这种滞留的残渣给细菌创造了发酵条件,特别是糖、蛋糕、饮料等精制食物很容易粘滞在牙表面和牙缝里,经细菌作用发酵,侵蚀牙齿而脱钙,形成龋齿。糖类是细菌进行代谢的基础物质,所以可使牙菌斑增加,加速变形链球菌的繁殖,加速龋齿的产生。

预防龋齿可以从生活中每一个细节做起。注意个人口腔卫生,口腔内多种疾病都可以从注重个人口腔卫生来进行预防。口腔中的食物残渣的遗留是引发龋齿、牙周炎、口臭等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21]

[9]。还要注意平时的日常饮食均衡,合理的摄入含磷、钙、维生素等食物,以提高牙齿的防卫能力,还要少食甜食,特别是在睡前尽量不吃甜食,摄入甜食后要漱口并且认真刷牙。发现出现有龋齿出现要及时治疗,防止牙齿内部更深的腐蚀。针对公认的龋齿主要致病菌.变形链球菌的免疫生物防治已被认为是控制龋齿的公认的有效手段。只有改变目前传统生物免疫制剂的研发思维模式和方式及深入透彻了解龋齿致病菌.变形链球菌的自身特点,综合利用各种生物免疫制剂的优势,根据龋齿的发病流行病学和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研发出新的变形链球菌的龋齿免疫生物防治产品

[24]

。 参考文献:

[1]王引童.国内龋齿的防治动态.口腔医学,2003,23(02)

[2]王成龙,刘姣姣,苏东华,等.高致龋性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初步筛选.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3,31(02)

[3]Aas JA, Paster BJ, Stokes LN, et al. Defining the normal bacte-rial flora of the oral cavity. Clin Microbiol, 2005, 43(11):5721-5732. [4]UassilakosN etal.Adsorption fromsalivary fractions at solid/liquid and air/liquid interfaces.Arch Oral Biology,1992,37:549 [5]施文元,周学东.人体口腔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0,28(01) [6]张志愿,俞光岩,等.口腔科学.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5-48 [7]孙红武,刘开云,邹金明.龋齿主要致病菌变形链球菌的生物免疫治疗新进展.国际免疫学杂志,2012,35,(02)

[8]黄定明,罗宗莲.变形链球菌的粘附机理.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4,21(3) [9]Rolls G et al:"Tooth surface Interactions and Preventive Dentistry",IRL,P 182,1981 [10]李伟,胡红梅,秦翠,等.不同龋敏感儿童口腔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培养及鉴定.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5)

[11]张久常.龋齿的成因及其预防.职业教育研究,2008,(10) [12]Yakushiji T and lnoue M:Archs Oral Biology 25:297,1980 [13]苏东华.不同致龋性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筛选和鉴定.2011 [14]Clarke JK. On the bacterial factor in the etiology of dental caries.Br J Exp Pathol, 1924, 5:141-147.

[15]Yakushiji T and lnoue M:Archs Oral Biology 25:297,1980

[16]周学东,岳松龄.变形链球菌细胞外不溶性多糖合成的体外实验.华西医大学报,1987,18(2)

[17]Scott TA.Determination of dextran with anthrone.Anal Chemistry 1953;25:1656 [18]Tsang P, Merritt J, Nguyen T,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genes associated with mutacin Ⅰ production in Streptococcus mutans using random insertional mutagenesis. Microbiology, 2005, 151(Pt 12):3947-3955. [19]王晓丽,于英,孙善珍,等.乳牙深龋时冠部牙髓的病理变化和细菌分布.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0,35(05)

[20]黄恕,刘珍清,孙晓菊.口腔变形链球菌生物学特性观察.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院报,1995,01(02)

[21]梁景平,朱敏,等.口腔中粘着性细菌的分布比较.口腔医学,1998,18(02)

[22]宋丽英,金恒启,等.甘露醇和山梨醇鉴别反应原理的实验研究.白求恩医学杂志,2011,09(02)

[23]Tsang P, Merritt J, Nguyen T,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genes associated with mutacinⅠ production in Streptococcus mutans using random insertional mutagenesis. Microbiology, 2005, 151(Pt 12):3947-3955. [24]Concha ML Castillo A,Liebana,et a1.Initial pH as a determi— ning factor of glucose consumption and lactic and acetic acid pro— duction in oral streptococci.Microbios,1996,87(353):207-216.

上一篇:仪器室工作职责下一篇:工作室数学名师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