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多别离聚散不由心

2022-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有情多别离聚散不由心

第2篇:聚散皆是缘,别离总关情

我曾经以为,大学四年的时间,会经历四次季节的流转,一定会漫长无边。可是我错了,这不是一次永无休止的聚会,而是在我们最好的青春岁月里一次短暂的相逢。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们真的会毕业……

周末的清晨一个人走在校园的绿荫大道上,脸颊拂过微微春风,感受着那份宁静,心里不由生出一丝伤感,我就要离开这里了,就要离开生活和学习了四年的校园,真的很舍不得。舍不得这古朴的城市,舍不得这美丽的校园,舍不得和蔼可敬的老师,舍不得同窗四年的兄弟姐妹,舍不得这里的一草一木,舍不得每一个关心过我和我关心过的人,舍不得……有太多太多的舍不得。走到人工湖畔,拿出一本书,坐在那熟悉的椅子上,这是我们考试前突击看书的地方,周围有几位同学正在认真地背着单词,旁边的柳丝在微风中飘荡。翻开书,无心看进一个字。我努力地回忆,回忆这四年的酸甜苦辣,我用力思索,思索我这四年得与失。

四年前我是糊里糊涂地来到这所学校,拒绝了父母的相送,只身一人坐了二十来个小时的车,带着满腔的热情和无限的憧憬来到大学。由于我提前一天到校,空荡荡的宿舍里只有我一人,晚上躺在床上给家里打电话,那边是妈妈的唠叨,这边是我的哽咽和禁不住的眼泪。本以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孰不知,离开了父母我就是一条离开了水的鱼。打完电话,擦干眼泪,从那一刻起,我明白了自己必须要学会坚强,学会独立,以后的路还要靠自己去走。 刚入学校,对周围的一切都那么好奇,精力也出奇的旺盛。上课你可以坐在自己喜欢的座位上,第一排抑或最后一排;答错问题老师也会说“请坐”;课余时间你可以在图书馆悠闲地看书,也可以在球场上尽情地驰骋。在学生会和社团纳新的时候,我参加系学生会宣传部和青年志愿者协会。当看到我设计制作的宣传板在运动会的开幕式上被抬着绕场一圈时,我激动不已;当我和其他志愿者一起走进儿童村,看着那些父母是重刑犯的孩子们拉着我们的手不放时,我热泪盈眶。我们班是个非常团结的集体,拔河比赛场上,我们高声呐喊,胜利后的那种喜悦至今令人难忘;中秋晚会上,每个人都拿出各自的绝活,那欢乐地场面一直在心中回荡。

第二年,没有了大一时的好奇与激情,在这一年里我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学期初,青年志愿者协会干部改选,我担任了宣传部部长一职,对于从来没有担过学生干部又不善言辞的我来说,这既是一次锻炼的机会也是一个挑战。每周的例会上总结发言,带领同学完成每一项工作,和大家一起策划大型活动等等。特别是在青协策划建设网站期间,作为宣传部部长,我的任务很重。对网页设计一无所知的我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Dreamweaver和Fireworks等软件,几乎把所有能用的时间都放在了图书馆与电脑上,曾有过二十几个小时趴在电脑前没有睡觉,饿了就啃面包的经历。虽然最后由于种种原因在我手上没能将青协网站建成,但我得到的不只是能用一句成功或失败所能表达的。在青协的这段时间里我学会了很多,既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又结识了许多朋友。 在这同时,我也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是个学生,学习永远是我最重要的任务。我开始逃课,抄作业,上课玩手机。在一次初等代数课上,于鸿丽老师走到我座位旁边,翻开我的作业本问是不是自己做的,我说不是,然后问我上课能听懂不,我说不能。老师无言地走了,当时我羞愧的不知所措,从那以后我很少再抄作业,最起码没有在那么理直气壮地去抄。于老师每周都会让一个同学读一篇文章,那天我鼓起勇气走上讲台,首先说了一段慷慨激扬的开场白,然后读了一篇《感谢清贫》,普通话虽然不好,但声音很洪亮,同学们的掌声是对我最好的肯定。后来于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道关于“几何三大问题”的作业,让我们写一篇论文,为大四的毕业论文打下基础。由于上初中时老师提过这个问题,并给出了错误的结论,而在这六七年的时间里我一直把那个错误的结论当做真理。因此我很认真地对待了这次作业,在于老师的指导下,我证明了初中老师的错误结论,然后结合其他资料和自己的想法写了下来。在课堂上,于老师将我写的证明方法在班上读了,说虽然不是规范的论文,但肯定是认真地思考过,当时坐在下面的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那一刻,我重新找回了那种久违的成就感,曾经一度想要放弃,曾经多少次在饱受重挫后深感自卑,曾经想着就这么随波逐流,但正是这次机会,正是于老师,让我沉睡的心重新燃起了希望,让我明白自己还是拥有潜力的,自信正是在这不经意之间再次树立了起来。感谢于老师,使您让我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也应该去做什么,发自内心地感激您!

时间总是像流水一样快,有时候还来不及回味和感慨,就飞也似的远去了。一只脚跨进大三的门槛时,我开始有点恍惚了。感觉应该找些事去做了,整天呆在学校,没有一点社会经历肯定不行。这一年我做了很多兼职,中午和下午在图书馆做兼职管理员,晚上在一个辅导班当兼职辅导老师,周六找了一份家教。每天的生活很忙碌,但很充实;同时也换来了每月一份不菲的收入。图书馆的工作很清闲,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里面看书;当辅导老师时,工作量很大,但看到学生们成绩一天天在进步时,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语的;每周我去带家教时,学生的母亲都会专门请半天假给我做午饭,让身在异乡的我再次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份久违的温暖。

忙碌了一年之后,在体验了诸多成败之余,我开始总结自己。大四,这一年充满了太多的伤感,我们即将要毕业了,我的学生时代马上就要宣布结束了。刚开学时甲流来袭,我积极地报名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为隔离同学送饭,打扫公寓卫生间。记得当时学校招募党员志愿者,我虽然不是党员,但还是积极报了名,成为第一批志愿者中的一员。每天给隔离区的同学送饭,为了帮助他们打发无聊的时间,我还自己掏钱给他们买了一些报纸和杂志。由于保洁人员不能进入校园,公寓公共卫生间脏得一塌糊涂,我就和另外一位同学一起主动帮忙打扫。经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对文理学院的所有师生来说,这是一场空前的灾难,它让我们真切地体验到了生与死的距离,饱受了被拘于一室的寂寥与恐慌。但它也是一次考验,在危难之间,它让我们变得更加团结和坚强,让我们更加珍爱来之不易的生活,更加唇齿相依、不离不弃,同时彰显出了人性的伟大。正是有了战胜一切的信念,我们众志成城、齐心同力战胜了这场飞来之祸。那过去的日日夜夜,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因为那里有爱,有你,有我,有她!

接下来就是教育实习,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自己的付出得到了指导老师和带队老师的肯定,最后也被评为了优秀实习生。第一学期的时候,我们就提前感受了离别的伤感,刚子和田佳到新疆参军了,朝夕相处了四年,忽然的别离,让我们充满了不舍,我们紧紧拥抱,目送他们离开,有人哭了。但别离是难免的,人生总是这样。随着毕业的日子逐渐临近,离愁也在加深,当看着朝夕相处的同学一个个离开时,不知道又有多少人会为曾经的往事而流泪。

在这四年里,我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也换来了大家对我的肯定,更重要的是我得到了一帮朋友——真心的朋友。海洋是我们公认的老大,有能力、有魄力、有霸气,同时也是个软弱的性情中人;志刚,我们习惯叫他主席,能力不用说,那张嘴足以叫你自叹不如,是位多愁善感的男人;占飞,榆林汉子,讲义气,能为朋友两肋插刀,是位多情男儿;李博,大家叫他队长,一位充满活力的帅小伙,阳刚自信;宏桢,都喊他胖子,身体魁梧,脑瓜灵活,一个目标很坚定的人;允武伟,绰号墩子,我们的文豪,很有文采,朴素善良,对人和善。有这么多知心朋友,不得不说是幸福。考试前我们一起去上自习,一起去KTV嚎叫,一起在篮球场上挥汗如雨,一起谈论未来……感谢你们陪我走过了四年美好的时光,我的好兄弟们。 这四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悲、喜、尴尬与感动。考试挂科,情场失意,我们痛不欲生;拔河比赛第一,我们一起欢呼;第一次请女生到电影院看电影,看着她被情节感动的流泪时,手里握着纸巾纸都流汗了,也不敢拿出来的尴尬;兄弟们一起跪地拜天时的感动……这一切也将随着毕业成为回忆,是印刻在我成长中永难抹去的美好回忆。人生不是电影,它不能暂停,也不能快进。每一步都要我们自己踏踏实实去走;人不能总活在过去,但不能忘掉过去,它是我们永远的财富。

四年转瞬即逝,回首当年独自踏上火车的我,再看看现在的我,除了下巴和嘴唇上多了些胡须以外,心里和脑子里也多了些更宝贵的东西,我们学会了成长,我们学会了努力,我们学会了追求。这些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也是帮助我不断前进的资本,我相信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毕业了,我们真的要毕业了,真的要离开了。朋友,一路走好,明天的明天,我们再聚首!

第3篇:浅析作文选择心不由己和作文内容言不由心

作文是个大课题。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中,我认为写的能力运用最难。它要求学生读万卷书,还须行万里路,更须具备心理稳定的素质。我无意对此作全面的分析,况且各类语文期刊、专著已论述极丰。我只想联系学生的课堂作文,找出学生作文选择心不由己和作文内容言不由心的原因。

先说学生作文选择心不由己。

巴金早晨起来就写作,闻一多却让灯光漂白了四壁,这只是说作家的写作习惯。写作习惯却严重地制约了写作机智。学生不是作家,学生也有自己的学习习惯。比如有些学生爱早晨读书,晚上做题目;有些学生却爱早晨做题目,晚上读书。这就说明学生也有学习习惯。 这种习惯是他们在寻找最佳学习时机中自然形成的。学生课堂作文却不能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自由选择作文的时机。有时甚至刚上完一堂数学课,一道难解的几何题还在头脑中盘旋,而语文老师走进来,半截粉笔在黑板上一挥,写下一个作文题来,限在九十分钟——甚至四十五分钟内完成,这时的写作心理就不卫生了,其结果必然影响作文效果,难以进入作文的角色,有时还可能诱发“厌倦作文”的情绪。

《普通心理学》用“疲劳曲线”揭示了人体的奥秘,一个人一天之中,神经有时处在兴奋状态,有时处在抑制状态。处在兴奋期,工作学习的效率最高,处在抑制期,学习工作的效率最低。兴奋与抑制总是曲线循环,周而复始。我们把学生课堂作文时精神状态也作个简单的分析。学生的学习时间可分做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五个阶段,根据“疲劳曲线”显示,在课堂作文时,神经处在兴奋区的人,约占全班人数五分之三。但学生是一个群体,长期过着共同的学习生活,其兴奋周期也容易接近,因此,课堂作文时,处在兴奋区的人可能多于五分之三,也可能少于这个比例。现在假设处在兴奋区的人数占作文人数的二分之一,另一半人数还处在抑制区。如果将处于“疲劳曲线”上不同点的两种学生放在一起,同时进行一次作文竞赛的话,同样的文题,平时同样的写作水平,处在兴奋区的那一半人的作文成绩必然优于处在抑制区的那一半人的作文成绩。那些处在抑制区的人当然想在自己神经兴奋期来写了,然而,教师站在讲台前,是不受“疲劳曲线”的影响的,专等作文交齐,容不得学生自己选择作文的时机。这是作文选择心不由己的原因之一。课堂作文,无一不是命题作文。虽然有些命题是给材料作文,但这种给材料作文,是绳索上的活扣,越拉越死,最束缚作文者的观点和选材了。一个命题,就是一个圈子,把学生固定在一个圈子里作文,比“戴着镣铐跳舞”(闻一多语)更加艰难。因为“镣铐”锁住的只是诗歌的形式,“圈子”圈住的却是作文的内容。作文命题和写作过程,有着极不和谐的一面。写作的过程,就是把已学过的语、修、逻、文知识综合运用到某种具体的载体中去,这个载体又是作者的社会实践或生活阅历与自己的思想观点、情感因素的复杂组合。其中,知识、实践阅历、思想情感三个要素缺一不可。一个作文的命题,很显然是对这三个要素作出严格的要求和限制。对知识的要求,具有科学性,也是公平的。因为命题的难度,总是根据学生获得知识的程度来确定的,而做同一命题文章的人,又都是学历相等的同学。对实践阅历和思想情感作出限制,就不公平,一个班(考试时往往还是一个区、盛国)几十号人,虽然学历相等,年龄相仿,但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性格特征以及社会教养不同,他们的社会实践,生活阅历,思想观点,情感基因等,也决不可能相同。一个命题,就强将这些非智力因素不同的学生拉进了同一个圈子里来作文,有一部分人就会得心应手,而另一部分人就苦不堪言。即使苦不堪言,也不敢不按命题的要求来写,这是作文选择心不由己的原因之二。

学生的作文,一般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的指导,一方面传授了写作技巧,是学生获得写作知识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唤醒积聚在学生头脑中的各种素材,使他们迅速地进入作文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写的能力的提高,但客观上也制

约了学生在选材和构想方面的尽情发挥,有远功而无近利。教师的指导,总是要比学生的实际能力高一级,意在“取法乎上,得之于中”。学生往往会把教师的“高指导”理解成高要求,照老师的意图写,力不从心;不照老师的意图写,又怕离题,不合要求,思维就在老师的暗示圈里僵持着,老半天也醒悟不过来。临近交稿,只好东拼西凑,画虎不成反类犬了。教师又不可能不指导。若不讲,从远处看,那些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神形聚散,人事合一,理论相彰之类的作文知识和那些以小见大,烘云托月,删繁就简,叙议结合,扣人心弦之类的写作技巧,学生从何处获得,又何时领悟呢?从近处看,只有一个光杆题目,学生又会觉得徒手抓刺猬,不知何处下手,两眼瞪着黑板,一筹莫展,最终还得请教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这是作文选择心不由己的原因之三。

课堂作文,是自有教育以来逐步形成的一种老套路。用它,已培育了无数的文章好手。可见,这种套路,老则老矣,生命力却极强盛。虽然许多教师同情学生的这种作文处境,常有自由作文,课外作文,周记作文,假日作文,无限制课内作文等形式的花样翻新,让学生暂时摆脱一下课堂作文的困境,吸一口自由创作的新空气,但是,命题作文的形式,并不因为老师的同情就终止。在考卷的尾题如法定一般属于命题作文且分值诱人的教育现实中,教师必定恪守陈规,使它长期延续并光大下去。作文选择心不由己,是教学改革的春风吹不到的“玉门关”。

再说学生的作文内容言不由心。

教师在审阅作文时,对立意好的文章便格外垂青。学生从作文知识中也得知立意的重要意义。但是老师眼中的立意和学生笔下的立意往往有些差异,前者侧重主题的统帅作用,后者侧重主题的政治意义。学生看清题目之后,就“意在笔先”,决定提炼一个什么样的主题了。主题的确立,只有一条途径可走,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高尔基也曾经说过:“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这就有力地证明了社会实践是主题来源的唯一途径。学生在根据命题暗示而提炼主题时,有两种可能:一种,提炼出来的主题是对社会实践的理性认识后的结果;另一种,提炼出来的主题不是对社会实践的理性认识的结果。前者叫做主题明确,后者叫做主题模糊。主题模糊的人,本来就把生活和认识分了家,因此,他在行文过程中,对题材就无所谓“驯,无所谓不“驯,只凭主观推测,把母猪写成了大象,还自以为想像大胆。这类产品,无论怎样精雕细刻,也只能立于“伪劣”之列。例如,有个高一学生写“我的父亲”这个文题时,把父子关系写得似亲非故,似友亦敌,叫人啼笑皆非。后来我才得知他从小没了父亲,从未受过父爱与父教,通篇题材都是根据“严父慈母”这个词“想”出来的。他认为父“严”必定和母“慈”相对,母亲的慈爱与宽容必定和父亲的冷漠与严肃相对,但自己与父亲毕竟血脉相连,父子的感情也应是天生的,和朋友那种后天性的友情有区别。从这种认识出发造材料,哪能不令人啼笑皆非?主题明确的人,作文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照着自己的社会实践和对社会实践的理性认识去写,好的作文都是出自这些人之手;另一种是放弃“生活暗示给他的思想”不用,偏要写些对社会实践缺乏理性认识的东西,这类作文也往往掩盖不了捏造题材的假相。例如,有一篇“我的理想”(高三作文),一个学生写道:“我将来一定能够征服太空。”我知道这个学生的理想并不想做太空飞行员,他成绩平常,只想考个技校,学一门实用技术,做个普通劳动者。但作文中,却写了一件和自己的实际理想毫无关联的事件,也将实践和认识分了家。结果形式虽华丽,“理想”却如太空人一样缥缈超脱,找不到“我”了。其实,做个普通劳动者的理想并不差,后来我问他为何不实写,他说,怕立意平淡,没多大意思。一个“怕”字,就道出了写假的缘由,也表明了学生对“立意”的曲解。或因没有生活和对生活的感知,矫情做作,或求立意深远,不表真情,是作文内容言不由心的原因之一。这类作文,假话连篇。

文题摆在面前,主题含在心中,材料还要到记忆的仓库中去寻找、选择。穷家还有三担家什,一个仓库可供选择的材料又何止“三担”?究竟选些什么材料放到文章中去才好呢?总不可能把所有的凡能为中心服务的材料都写进去吧?同类题材的再选中,学生决定取舍的因素很多,主要是价值取向因素和信心因素。学生对题材的价值的认识往往受到语文课的德育教育的影响,认为好的主题,就是要好的材料来表现,好的材料才能载现好的主题,产生诸如此类的肤浅认识。究竟什么材料是好材料,却不能从范例中获得启发,只从题材的表层意义去推断,黄金要比木头贵重,列宁咳嗽一声,比班长说一箩筐还有威力。这就是学生作文时选材的价值取向。从这种价值观出发,作文者在选材时,往往“登泰山而小鲁”,见磐石而不见金沙。写入作文中,便非国家级大事不举,非伟大名人的言论不引,一心用这种大套子做成的气球,把主题高飞到天上去,还自以为中心明确,材料典型,说服力强大。比如,我让高三同学写了一篇关于捐助“希望工程”的“爱的奉献”的命题作文。写这个文题,本来可以把同学们捐赠钱物的具体事迹写一写,把自己对此活动的认识表一表,凭借高三的写作功底,完全可以写出一篇感人的作文来。可是,多数学生写的却是从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中了解到的事例,并加上评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题材之大,引用之多,大出我的所料。这种价值取向偏差太大,偏离了自己的生活和体验,妄求有得,其实是失。学生在选材时,还存在着有没有自信心的问题。从中学所学的范文来看,主题有大小之分,题材也有大小之分,一般说,多大的题材,就表现多大的主题,要表现大的主题,就要把选材的品位提高,只有把握好了尺度,小题材才可以表现大主题。 学生在作文中,对大的题材较有信心,对小的题材普遍缺乏信心。虽然以小见大的方式,课堂上讲过不少的例子和理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却生怕把握不装斜的尺码,流于庸俗,载不住主题,得不到高分。这不仅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而且对小的题材也缺乏信心。与其没有信心冒险运用同样没有信心的小材料来“见大”中心,不如写那些自己虽不熟知却有典型意义又保险值高的大材料来“放大”中心。学生出于这样的价值取向和信心不足两种原因,作文中,便尽写些大事件,大人物,大道理,而对这些大事件的背景,大人物的思想,大道理的内涵又缺乏应有的了解和分析,夸夸其谈,惑人耳目,是作文内容言不由心的原因之二。这类作文,大话连篇。

由于观点和选材被命题严格限制,或者由于对所选素材缺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因此,学生作文时不是束手缚脚,言而无物,便是蜻蜓点水,言不及义。下面举一个“好”的例子来作些简短的分析。

我总认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不虚伪的,所不同的只是虚伪的程度而已。不知是从什么时候起,童年时的那份纯真已离我而去,随之而来的却是虚伪。如对我认识的一个人(此句有语病,引者注),明明这件事她做得不好,我却会碍于我们之间的情面而硬是说:“这件事她做得多么好!”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好在我严于自剖,勇于改正错误,所以我也有不少知心朋友。虽然如此,虚伪,它还是或多或少淹没了真正的自我。以后,我一定要努力改掉,寻回我失去的那份纯真,以获得更多的朋友。

这段话抄自《语文月刊》1995年第5期总158期“习作园地”郭丹珍的《虚伪·骄傲·勤奋——说说我自己》。全文五段,结构是总分总式;中间三个分论点,布局是并列式。所摘是第二段,即第一个分论点,说“虚伪”。文末有荐评:“„„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学生佳作。”这是一个言过其实的评语。只要稍一细心,就不难发现摘出来的这个分论点,空洞得几乎无物。所引段首一句,初看像是分论点,看完全段之后,才发现它不是分论点(第二句才是),只是一个又空又大的帽子而已。再总观全段,段中所写的“虚伪淹没了自我”,例证实在太少,而至于后来“努力改掉,寻回纯真”之语,找遍全段以至全文,也看不到究竟怎样“改”,哪里“寻”的实际内容。这些内容恰恰是该文最具说服力的,竟然避而不谈了!对“严于自剖”,也只是轻描淡写一笔而已。这样以说教代行动,以口号代真

情,叫人如何认识“我自己”?“说虚伪”的分论点,接近一只空壳。这类作文(不单指以上所引的“说虚伪”)只涉及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未显示对生活较深层次的感知和思辨,光有中心突出于前,而无论据陈述于后,可以说是隔靴搔痒,理不服人。还有更严重的,甚至脱离思想实际,无的放矢,空发感叹,滥发议论,无一可龋有熟练的写作技巧,却无“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只好“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在形式上下功夫,在技巧里转陀螺,做一篇漂亮的文字游戏。这是作文内容言不由心的原因之三。 这类作文,空话连篇。作文内容假大空,既是高年级的流行感冒,也是低年级的小儿鼻涕。可是,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又总觉得年级越高,说假话、大话、空话的现象就有越严重的趋势。其实,这是由于教师注意心理发生了迁移。对低年级的作文,教师注意的侧重点是形式上的优缺点,如语句是否通顺,前后是否照应等等。对高年级的作文,由于高年级已习熟许多技巧,形式上的缺点已不常见,教师注意的侧重点便转到内容上来了。这种注意迁移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也反映了教师对作文教学的某些困惑。总之,作文内容假大空,是中学作文的一种综合症,病根就是缺乏生活真知,言不由心。

以上分析,就是学生作文选择心不由己,作文内容言不由心的原因。在分析中,我们依稀看到了学生“作文愁”的苦脸。

第4篇:什么叫“身不由己”

身不由己【新华字典】中解释为:身体不由自己作主。【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

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江湖也由不得它自己。江湖是大家的江湖,我们都是江湖水,水浅船低,水涨船高,水荡漾,则船摇晃,岌岌可危。

人更像江湖里的水,波涛汹涌,谁不虚伪,谁不善变,谁也不是谁的谁,谁不知道平静的江湖下水更湍急。又何必把一些人,一些事看得那么重要,想得开,再灰暗的事也有光明,想不通,再美好的事也有阴暗。时间万物,相依相存。我们渴望简单,简单地走,简单地爱。却只是身不由己纠结在复杂的迷途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都有自己的身不由己,没有人不想把事情处理的完美,但是世上无完事,或许有那些的不完美才会有那些酸苦,才会知道甜的幸福度。

生命中,有太多的事情身不由己,有些事,只能在时光之岸,起起伏伏,有些人,只能在内心深处,悄悄停靠。没有一个人可以百分之百地为谁而活。他只能有限度地,在可能范围之内去付出感情、善意和关怀。对于感情,知道聚散都是缘,缘尽即散,惋惜也无益。对于事业,了悟成败都是向前,成则继续,败则完善,有时的言不由衷,也许是迫不得已;心口不一,也许是情非得已。看不透的伪装,正如猜不透的人心。弄不明的感情,正如读不懂的心灵。与其多心,不如少根筋;与其红了眼眶,不如笑着原谅。人生一世,糊涂难得,难得糊涂。活得太清楚,才是最大的不明白。

猫喜欢吃鱼,可猫不会游泳。鱼喜欢吃蚯蚓,可鱼又不能上岸。上天给了你许多诱惑,却不让你轻易得到。要想实现,就要自己奋斗。人生就像蒲公英,看似自由,却往往身不由己。生活没有如果,只有结果,自己尽力了,努力了,就好。

和媳妇、姑娘的分离是多么的身不由己,很想陪在她们的身边经历她们的喜怒哀乐,分享她们的点点滴滴。有时候我想等我们有条件在一起的那一天,我早已错过了我姑娘人生中的最精彩的部分。心里盼着姑娘成长,却又忐忑的害怕姑娘长大,长大,就不再需要我的陪伴。

人生就像蒲公英,看似自由,却身不由己。但当你被风带走时,说明你已经成熟,只有成熟才能够飞翔,等待你的,将是落地后的生根发芽。若现在就觉得失望无力,未来那么远你该怎么扛。

人生就象蒲公英,看似自由,却身不由己。有些事不是不在意,而是在意又能怎样。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人生就是一个修炼过程,必须用一颗不平的心看待人和事,作贱自己,辜负岁月。

人生就像蒲公英,看似自由,却身不由己。我们只能往前不停的走,谁知道下一刻是怎样的风景,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每个人的人生或多或少都是艰难的,在不知道意外和明天谁会先来临的时候,尽力而为就好---致现在的自己吧!

人生就像蒲公英,看似自由,却身不由己。人愈长大就愈发明白,有些不喜欢、不愿做的事情却不能不做。既然要做,不如就把它做好。凡事也别太计较,尽力做到不留遗憾就好。淡然处之,体会人生的温暖与美好。

不要去羡慕蒲公英的自由,其实是各种身不由己„好的生活状态莫过于,你在你的青春年纪傻逼地为了理想坚持过。成长的第一步就是接受这个世界的多样性,认识到现实的不美好,然后还是决定要坚持最初的坚持。有勇气做选择,自然有本事承担地起后果。

人在官场,身不由己。 当官有风险,为官须谨慎。 贪官有险,清官有危,凡事当留余地。“一半人生,一半戏子” 是对一个人“生活态度”缩写,好多东西都是“装”出来的,你的身不由己,从来没人在意,为了生活我们要卖力的演戏;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带着虚伪的面具,现实面前早已没了原来的自己。异乡的拼搏,受尽了委屈,在嘲笑和质疑中擦掉眼泪告诉自己:不要怕,还有梦!

落花追随流水的时候,并不知道流水的无奈和身不由己,但谁又知道落花的浓浓情意呢,人生,有太多的身不由己,苦非苦,乐非乐,闭上眼泪,静静的告诉自己,生命本孤独,世界本拥挤,物是,人非,再美的景致也许也没有意义,时间在走,我们在成长,对待复杂的人生,时光终无语,感激昨日种种的经历,淡然了,会体味人生的美好。

这世上身不由己的事太多。不想离开被子的身体,会被怕迟到的心揪起;明知不可能的人,却管不住热脸贴冷屁股去犯贱;早就忘记的伤心事,会猝不及防在脑中闪回。想要改变却总是半途而废,想要保留又落得物是人非。

什么叫人在风中,什么叫身不由己,出门吧,全都一次性体会到。好想就这么放开自己,被大风吹走,吹去那未知地方,有着未知的结果。有时候,未知的结果会比已知的结果好

人生就像蒲公英,看似自由,却身不由己。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无谓压抑自己。

第5篇:人在高三身不由己

(谨以此文与同学们共勉)

周佳鑫

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入高三岁月催。王图霸业谈笑中,不如拼得一场醉。人生一世,能有几回拼搏。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所以我的观点是:高三一年,放手去拼!

一、一年,我们努力去适应高中生活,并取得不朽的成绩;高二一年我们在坎坷的道路上摸索,在前有堵劫、后有追兵的条件下,我们十分艰难的取胜。

如今,我们只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怎样才能创造辉煌、实现自我?

人在高三,我们必须告别心爱的篮球、足球、排球,只有体育课、体活课我们才能放松。人在高三,我们不得不在课间也保持学习状态,人在高三,回舍之后我们不得不抛弃伴随我们两年的“卧谈会”,人在高三,我们必须抛弃那些虚无缥缈的杂念,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去。

习惯决定命运,勤奋铸就辉煌。两年的时间,百分之八十的我们仍然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该放松的时候放松,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二十一天就能养成的习惯,为什么我们要花费两年之多的时间,我们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吗,不、我们现在就开始行动,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向大家展示一个新的自我,我们庄严宣告:二十一天后我们都形成良好的习惯!

高三如秋、它有些凉意,但他更充满收获。在今后的一年中,我们要不顾一切的去拼搏。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激情。多一些努力。因为我们身在高三!

第6篇:春节聚散有时散文

在这旧历年即将过去之时,还能拾起一份珍贵的友谊,心情爽快。我第二天也回家过年了。虽然工作离家近,但一年中也没有真正几天陪过爸妈。春节期间,在外面,最忙的是车站,不管大小;在家里,最忙的是妈妈的厨房,不管贫富。

腊月二十三一送走灶神,爸爸就翻着那本红色的小书看哪天日子好,选择一天来作为我家过年的那天。这是爸爸一直以来的习惯。更何况是家庭人口“与日俱增”的现在。前年,妹妹已结婚,我也即将有自己的家庭。在这四个人中,就有三个人要工作到腊月二十八九,我放了寒假,时间充裕。年少了他们四个(我已有一个小侄女),就不能过。爸爸一边翻历书,一边念念叨叨,说腊月二十七日子好,但最终也没有定在腊月二十七,亲情相聚远比历书的胡说重要得多。腊月没两天了,最终定在二十八,妹妹一家三口刚赶回来,小奇也向单位请假回家过年。一家人终于聚齐了。

二十八这天,一大早,我就听见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哐当哐当响,还有坎在菜板上的砰砰声。这声音太熟悉了,那是爸爸挥舞大刀坎猪脚的声音。过年,那一大锅汤是少不了的。我躺在床上半寐半醒,外面冷飕飕的,正想懒床,突然,妈妈的呼喊声翻山越岭似地飘进我的耳朵:“昭娃!起来弄菜——”

今天过年,妈妈说过的,不要人喊,自己起来,今天妈妈又都食言了,我也不想在大过年的今天遭受妈妈的唠叨。更何况在奇的面前。我立即穿衣下楼到厨房。哇塞,一大锅,锅盖都盖不住了,在锅盖缘上还看见煮沸的汤在冒着热气,发出咕咕的声音,还浓浓的肉香。“我的妈呀,才七个人,还加那个一岁多的孩子,能吃得如此多?”我抱怨到。“这么大的人了,爬起来就乱说,你都在教别人了,还要我教你吗?娃娃家,过年不乱讲。”妈妈像我小时候一样训斥我。我此时才闭口不言,因为这是家里二十多年的习惯。我此时才注意到妈妈的打扮,一头光溜溜的头发,挽成一圈盘在头上,一副不进水的袖套,一条红色的围裙,一身干净的衣服,还加上妈妈那白里透着红的脸蛋,像一个全副武装的即将上战场的斗士。我看着妈妈嘿嘿的笑着,说道:“才几个人吃饭,弄得像搞宴席似地。”“去弄菜洗碗,一起来就乱贫!爸爸去接妹妹他们一家和小奇。这个老天也是,下雨……”妈妈拿着各种菜去洗去了。

干吧,我也找来袖套,系上围裙,站在案板前看着那些肉:香肠,腊肉,鸡肉,鸭肉……炒的,拌的,烧的,蒸的,一应俱全。

我和妈妈在厨房准备着各种菜品。这该死的天气,落得地面像一个发了酵的面粉缸,我们行走在上面,就像小蚂蚁在面粉缸里一样举步维艰。但爸妈一边抱怨一边也还是乐滋滋的。

拌菜我也切好了,炒菜也准备得差不多了,那一大锅汤也差不多了,妈妈放进了海带。

“妈妈——姐姐——我回来了。”我顺着声音,从厨房的砖

缝中看去,妹妹,妹弟,侄女,小奇还有爸爸四人拖泥带水的回来了,虽然一路踉跄,但不掩饰团聚的兴奋。

妹妹,一身风衣,一头黑色的头发,一个粉红色的玫瑰样式的发夹,一对圆珠掉坠耳环,煞有一种成熟的女人味儿。妹夫,一身休闲衣裤,一头短发,还是那样圆脸大眼睛,大气但不粗狂,文静但不斯文,他很有礼貌的招呼着妈妈和我。小奇,我的未婚夫,走在四人的最后,刚到家时,我就看到他在找我,直到见到我时才有一种释然,我们相视而笑。小侄女,一个红色小帽。一件带有兔形帽子的红色衣服,衣服上还有两朵胸花,一张冻得红扑扑的小脸儿,像苹果,煞是惹人怜爱,我真想一下子抱来啃一口。

“桐桐!来婆婆抱。”正当我想抱时,妈妈放下手中的活儿,径直朝侄女跑去,没我的份儿了。我们逗着小侄女玩耍,一会让她叫叔叔,一会让她叫公公,一会又叫婆婆,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娃娃只有一个,一家人尽是围着她转。妹妹突然说道:“都看这里了,厨房不要啦?!”说完笑着三两步走了进去。“姐姐炒肉,我炸排骨,哥哥拌菜。”妹妹进去没多久就在厨房里吼道。

妹妹还是雷厉风行的样子,曾经叫她像其它女人一样,老公走哪里就带着孩子走哪里,她不干,说女人要有自己的工作,才会有自己的精神。嗯,确实,随她吧。

“我呢?萍萍!”妹夫在一旁抱怨到。“你?嗯——烧火!”妹妹略思考又果断的说道。我们都笑了。一时间厨房挤满了人。我们四人在灶上忙着,妈妈爸爸带着侄女玩耍,像拿着一个看不够,爱不够的宝贝。

“姐姐,我们家好久没这样热闹了吧!”妹妹转移话题了。

“是啊,每次回来就我和你姐姐俩个,加上爸爸妈妈总共才四个人。”在一旁切蒜的奇说道。

“还差一个人!”妹妹又说到。

我知道,妹妹说的是奶奶。要是奶奶在就好了。奶奶在前年五月一号去世了。去世时,小侄女还没有出生,那时我还没有和小奇认识。在奶奶弥留之际,对我说过:“妹妹都有一个家了,你以后自己的事要看准了,奶奶是看不到的了。”而今,奶奶,我也即将有家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也不再是一个人颠沛流离了,有一个爱我愿意为我做饭的人来到了身边。奶奶,放心吧!泪,悄然在我眼角溢出,“该死的雨,怎么从瓦缝中掉在我脸上了。”我借口离开了,怕他们看见,更怕妈妈的唠叨,更怕他们牵出更多的关于奶奶往事。在我离开时,小奇担心的看了我一眼。

“我知道还差哪个?”妹弟略感气氛的悲伤,突然插嘴道:“还差姐姐和哥哥的孩子。”我们都笑了起来。妈妈远远的听见了,在一旁说道:“姐姐还没结婚呢!”“妈妈,姐姐和哥哥就是迟早的事,我先说说不行吗?什么年代了?”妹妹从旁帮腔到。“什么年代,管它什么年代,规矩还是需要的。!”妈妈不服。

“哈哈哈……”我们都笑了起来。桐桐也在一旁玩耍,看我们都笑了起来,她抬着小脸儿迷惘的看着我们。

这天上午,我们一家人就围着厨房忙着,聊着。一会儿蒜,一会儿醋,一会儿大火一会儿小火,一会儿孩子,一会儿结婚的,东西南北想到哪里 讲哪里。

“排骨怎么弄?”妹妹像突然发现一个重大问题似地,大声的问着妈妈。“随便你们!”妈妈逗侄女忙得没心思管厨房了。怎么办?我们四人面面相觑。“哥哥,你来,在这方面,这里你最能干。”妹妹突然遇到救星似地转身问拌菜的小奇。“我也没弄过这个,我弄不好。怕你们不喜欢吃。”小奇回答到。怎么办?自己想吧,我们四个人拿着这一盘每块约10厘米的排骨不知怎么弄。最后还是妹妹定下方案:“麻辣是我们的基本的最喜欢的口味,就弄成麻辣的;烧排骨,这个排骨长了,不行;那就这样,先煮熟,再炸,再和干辣椒、姜、蒜,花椒一起炒,最后起锅撒葱花和孜然粉。”这个创意好,我们再也想不出好的办法了。全都赞同。

好不容易,一大桌子菜终于弄上来了。小奇的拌菜,色泽亮丽,辣而微觉甜味,青色的是小葱,红白色的是辣椒和肉;这是妹妹喜欢吃的。热气腾腾的炒菜,一盘又一盘,是我的炒菜,还是小奇言传身教才有我今天的露一手;大冷天的炒菜合适。那一盘排列整齐,充满创意的排骨,是爱弄美食的妹妹自个儿做的。我也叫不出名儿来,就叫麻辣炸排骨吧;桌子正中央是妈妈今早炖的那一锅猪蹄海带汤,……

小奇倒酒,我们一家举杯共饮,恭祝爸爸妈妈身体健康,开开心心。这顿饭就算开始了。小奇的黄瓜拌鸡肉,辣而香,这是我们一家最爱的口味。特别是妹妹那一盘麻辣炸排骨,麻辣自然是它的主打口味,排骨表层还有点酥的味道。妹妹这盘试炸排骨是成功的。

小侄女看到这一桌子菜,在一旁指着,叽里咕噜的讲些什么,大概可能就是想吃饭了吧。她就是特别喜欢吃肉,而且要和大人一起吃的,不然就叫唤,还很无辜生气的样子。我们可不敢招惹她,私下里叫她肉妞儿。妈妈还专门为她准备了一副碗筷。

小侄女一边吃,不用勺子,用手,而且是左右手都来。她吃饭的时候是不准别人碰她碗的,她就是喜欢自己吃饭,一会儿喂在鼻子上一会儿喂在衣服上,但她管不了那么多。只为自己吃得畅快而高兴。

这种光景,在自己的记忆里都不曾记得多少了。只觉得自己现在每天在吃饭时,还考虑了饭以外的其它事情,再也闻不到像小侄女鼻子中的那种肉香了。

一年之中,也只有今天我们一家人可以在一起吃顿饭。父母平时过节过生日,我们很多时候都只是给一个电话,一个个银行卡上的数字而已。或许在父母那里,手机才是每天听他们召唤的儿女,那张银行卡才是儿女的看得见的关爱。数字化时代,数字化的亲情,而这种亲情有没有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升值呢?

今天团年,我们一家只有七个人。爸爸独生子女不说,妈妈共五姊妹,在前年,四舅去世,;妈妈的亲情残疾了。在去年外婆也因病去世。外婆的去世,就仿佛一棵树的根没有了。在今年,大姨三姨五舅外出打工没回家。这份亲情就如随风飘零的秋叶,摇摇晃晃。农村俗话讲: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认不到。这句话是多么的残酷,再浓的情也会被时间碾淡,在浓的血也会被时间稀释,不变的是人们代代的繁衍就如一棵树苗不断成长分支直至蔚为大观。有时候,我真希望自己不曾来过这世间,或者我是一个独生子女该多好,这样就不会去承受这种生离的痛苦,。看着妹妹,我想,等爸妈百年之后,我们的亲情是否会沦为像妈妈的亲情一样呢?

饭桌上的焦点无疑就是小侄女。看她那嘟着嘴吃肉的样子,我们都忍俊不禁。她却也一点不“担心”自己长胖,一点也不顾及自己的淑女形象,一点也不给爸爸妈妈面子,一点也不看公公婆婆的态度,只是一门心思的不停的吃着。但我们也不觉得什么。这才是真理:这我要,故我在,我吃,故我在,我不管外界的眼光,故我才感觉到自己重要。而我们在坐的往往都容易把注意力放在自己以外的事情之上。这个傻侄女,自己没完没了的吃,最终我们不得不以玩具引开她的注意力。此时,玩具又是她的最爱。一时得失不过如此吧。

妹妹谈着她的药店,说着价格,说着顾客,说着管理……滔滔不绝,掷地有声,雄心万丈。妹弟说着他的工地,说着工人,说着工资,说着笑话……有条不紊。小奇说着单位上那点旧事,不温不火,他一向是这样的。爸爸时而听着聊几句,妈妈只是嗯嗯的点头,更多的时候去看小侄女去了。小侄女有她奶奶看着,一年基本回不了几次家。

人生聚散终有时候,聚如泉水,散如烟花,这是它的风格。聚时,嘴累,散时,心累。

愿天下人,都有一汪甜美的泉水,都有一瞬靓丽的烟花。

第7篇:

上一篇:校车接送协议书下一篇:停车管理部门整改方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