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2022-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开展一份新的工作或者任务之前,你是否会感到紧张和迷茫?而一份好的计划能为新的工作制定方向,更加胸有成竹。那么计划要如何书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历史下册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中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观看图片、地图、补充史料等,知道“冷战”政策含义、表现,能讲述杜鲁 门主义、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史实。

2.通过表格、图片等,了解美苏争霸的史实,知道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二、教学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美苏对外政策的转变

四、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回忆一下,一战后世界形成怎样的政治格局?这一格局能长期维持下去吗?为什么?什么事件最终打破了这种格局?我给大家带来了两幅二战中美国战士与苏联战士的合影,可以看出他们的关系怎样?

有人说“友谊地久天长”,英国首相丘吉尔却说:“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你赞同?如果说二战中美苏是朋友,那么,二战结束后,他们的关系会怎样?我们先来阅读两段材料,分析战后两国情况。 材料一: 用一句话概括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看完材料二,你有什么发现?

这种均衡,为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如此背景下他们能够能友好相处呢?再看:

美国想做什么?

苏联呢?

一个要称霸全球,一个要扩大势力范围。二者必然会发生冲突。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冷战中的对峙》。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听过“冷战”一词?能举个事例吗?课文中的“冷战”是什么含义?美苏争霸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好多知道需要我们学习。

(二)示标导学

快速阅读本课的学习目标

(三)独立试航

阅读课本86至88页第一自然段,完成导学提纲第一部分“冷战政策”

1.自主学习“冷战政策” 2.同桌或小组释疑解惑。

3.交流展示,集体探究,检测学习成果

(1)最早向苏联发出冷战信号的是英国首相丘吉尔。1946年3月他借访问美国之际,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快速扫读导读。丘吉尔的 “铁幕演说”打出冷战的“第一枪”,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2)冷战的含义:冷战的双方是谁?,美国是哪种社会制度的代表?苏联呢?从含义中还可以看出,冷战的实质是什么?它的根本目的是?

(3)冷战开始于哪一年?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杜鲁门是美国的总统,他当时为什么提出这种政治主张?杜鲁门主义是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那么,什么是杜鲁门主义?

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是什么?马歇尔计划的内容是什么?马歇尔推行这种计划的目的是什么呢?请看阅读下面两段材料,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

西欧各国被美国控制的局面,后来是如何被打破的呢?

(4)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什么?我们来了解一下北约这个军事集团,请看小资料。其中《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做如下规定:

读一读。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北约的成立有什么影响?

(5)面对美国的咄咄逼人,苏联采取了哪些针锋相对的措施?经济上的对策?

军事上呢?我们通过地图来了解一下。

粉色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黄色是以苏联为首的华沙。华沙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二战后一种新的政治格局最终形成了,它就是两极格局。

我们要注意区分,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4.

两极格局形成后,矛盾日趋尖锐。

美苏争霸开始

美苏争霸划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表现有什么特点?相应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阅读课本88页到89页完成导学提纲独立试航的第二部分---美苏争霸。

(1)

请看表格

美苏争霸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五六十年代,我们来了解一下古巴导弹危机。

这是美国飞机拍摄的苏联向古巴运送的导弹,美国的态度如何?这一事件的结果呢?。

这是关于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好险呀,世界大战与我们擦肩而过。说是冷战,其中也不乏冒着战争火花的热战。回想一下,中国现代史,50年代美国在亚洲发动了一场战争,为保家卫国,中国出兵援助。这是哪次战争?结果呢?除了朝鲜战争,期间美国还发动了越南战争。这都是两大阵营间的较量。

第二阶段:七十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苏联占优势。经过四个五年计划苏联经济发展迅速。再加上它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可以把经费更多地投入到军事工业。苏联的霸权主义发展到了顶点。1979年12月占领了哪里?而美国发生了什么事影响了他的外交策略?越南战争历时20年,耗资上千亿美元。再链接一下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面对苏联的进攻,尼克松采取战略收缩,政治上还积极与社会主义阵营对话,回忆一下70年代中美外关的大事。

通过以上双方争霸的特点,可以看出,决定两国对外策略走向的主要是什么?

第三阶段:八十年代,双方为什么会有缓和?(长期争霸,使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苏联负担沉重,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备控制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1989年从阿富汗撤军。美国因为大规范扩充军备,成为世界上最大债务国,它的经济遇到西欧和日本的激烈竞争。美同意实现有限缓和。)

美苏争霸什么时候结束?发生了什么事件?两极格局结束,冷战结束。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但是,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期的迅速壮大牵制了其称霸世界,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发展。下节课咱们继续学习。

(四)合作探究一

1.冷战对世界造成怎样的影响? 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2.两强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

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3.客观上两强竞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2.合作探究二,冷战时代虽然过去了,但它对当今世界的影响远远没有结束。在冷战这种惯性思维下,美国继续寻找现实和潜在的敌人。你知道冷战结束后美国采取了哪些军事行动推行霸权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吗?面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达标检测

一、选择

1.开始发动“冷战”的美国总统是(

)

A.杜鲁门

B.里根

C.克林顿

D.布什

2.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的标志事件是( )

A.丘吉尔“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出台 C.“马歇尔计划”提出

D.北约组织建立 3.对马歇尔计划评述正确的有 (

) ①支持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复兴

②稳定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

③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④将西欧纳入了对苏“冷战”的轨道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美苏争霸达到高潮的时间是(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5.东西方冷战结束的标志是(

)

A.苏联从阿富汗撤兵

B.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C.美日欧三足鼎立

D.美国重新称霸世界

二、材料分析

材料:“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丘吉尔1946年3月5日《富尔敦演说》 请回答:

针对这一情况,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什么政策?

②这一政策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③请说出这一政策在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

第2篇:2010年八年级下册历史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教案

375教育资源网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活动课三

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

●活动内容

收集、视听、演唱20世纪经典历史歌曲。 ●活动目标

通过收集、视听、演唱不同历史时期的歌曲,达到:从一个侧面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革命斗争和人们的精神风貌,在同学们心中产生昨天与今天沟通的共鸣,陶冶情操。

●活动步骤

1.布置各小组收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歌曲。

2.各小组为收集到的歌曲、视听资料撰写背景介绍和连接词,编排本组演示和演唱曲目的次序。背景介绍包括词曲作者、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歌曲表达的中心内容、歌曲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3.以小组为单位,召开“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演示演唱会”。小组成员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价值。

4.全班同学评出最佳活动设计方案、最佳主题词和连接词作者、最佳演唱歌手。

●活动建议

1.收集的歌曲应主题突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时代特色鲜明,有历史韵味。 2.收集的歌曲可以是视听资料,也可以是歌篇和歌集。

3.采取以歌声叙说历史,以史实烘托歌声的方法。歌要动情,史要明理,达到情理交融的效果。

4.交流展示的形式应活泼多样。注意起始、结尾和中间高潮节目的安排。 5.要求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分工合作。 ●活动示例 主持人:

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贝多芬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发出火花。而艾涅斯更为精确的概括到:音乐是一种语言,它能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天天更新 免费下载 375教育资源网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20世纪,对这个世界来说,充满了太多的灾难与不幸。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就接连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30余国卷入,死伤400余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入60余国,仅死亡即达5000万之众。受大气候影响,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更是充满了苦难与悲惨。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太后携着光绪帝匆忙出逃。偌大的北京城,没有天子,没有守备,只有手无寸铁的老百姓,瞪着惊恐的眼睛,看侵略者抢劫、放火、杀人、毁城。新世纪的大幕就这样在中国人的呻吟声与哭喊声中徐徐拉开。

庚子赔款、政权更替、军阀混战、列强入侵„„中国人在痛苦中呻吟,在呻吟中反抗。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无数中华儿女英勇献身。终于,乌云散尽,雄鸡一唱天下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人民当家作主,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祖国各地生机勃勃,气象万千。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加入世贸、申奥成功,中国好事连台„„

每一个伤痛,每一次屈辱,每一回反抗,音乐都以其独特的表达形式,将它铭刻在历史的“回音壁”上,就让我们随着音乐的旋律,一起去感受、重温那一段段已逝的往事„„

„„

各组同学将收集到的音乐作品进行播放,或是自行演唱,并配说明词进行说明。

《松花江上》 歌词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背景介绍

为侵略中国,日本于1931年9月18日,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诬称是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天天更新 免费下载 375教育资源网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中国军队所为,随即便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为了“围剿”红军,提出了反动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命令东北军向关内撤退,不予抵抗。致使日军长驱直入,在不到一百天的时间内,就占领了相当于其本土面积2.5倍的整个东北三省。把美丽富饶的东北三省变成了名符其实的人间地狱。

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张寒晖,作于1936年11月。当时,被蒋介石驱赶到“剿共”前线的东北军,携老带小,布满西安的街头。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却要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去卖命,人人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当时,正在西安二中教书的张寒晖,天天见到这种流浪彷徨的惨景,于是就谱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

张寒晖谱成这首歌曲后,先亲自教二中学生唱,后来传到东北军的学生队里,不久就传遍了东北军。“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城里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并且迅速传遍全国,成为一支不朽的战斗性悲歌。

《义勇军进行曲》

歌词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背景介绍

《义勇军进行曲》作于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

1935年,随着《何梅协定》的签订,华北五省已成为日本人的囊中之物。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已经到了亡国灭种的地步。

《义勇军进行曲》是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这部由田汉写故事,夏衍写台本的影片,表现了处于深重民族危机下的三十年代知识分子,从学校出来奔赴抗日前线的主题。田汉在完成影片故事后,即遭到反动派逮捕,因此这首歌曲的词,是他被捕前仓促地写在一包香烟纸的锡纸衬底上的。

聂耳在谱曲之前,也因反动派的迫害即将离国,他从夏衍手中接过歌词说:“作曲交给我,我干!”就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创作。在他去日本之前写成了初稿,到了日本不久,就把歌谱写成全部寄回。这首歌曲在影片一唱出,立刻产生了巨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天天更新 免费下载 375教育资源网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大的影响。著名黑人歌手罗伯逊的演唱和录制的唱片,更使这首中国人民的战歌载誉世界。由于它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斗争中起过巨大的鼓舞作用,因此,建国以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南泥湾》

花篮里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没呀人烟,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不一呀般。如呀今的南泥湾,与呀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

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开呀满山;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是呀江南,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咱们走上前,鲜花送模范。咱们走向前,鲜花送模范。

背景介绍

贺敬之词,马可曲,作于1943年。

在日伪军大举进攻抗日根据地的同时,国民党顽固派也加紧封锁包围抗日根据地。他们还打着“曲线救国”的旗号,指使一部分军队投敌充当伪军,直接进攻抗日根据地。1941年到1942年,抗日根据地遇到极大的困难。

根据地面积不断缩小,人口由1亿下降到5000万,八路军由40万人减少到30多万人。军民缺衣缺食,战士没有鞋袜,伤员没有医药,工作人员在冬天几乎没有被子盖。

在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根据地广泛掀起了大生产运动。陕甘宁边区的部队、机关、学校,都投入到开荒种田、纺纱织布的大生产运动中。中共中央领导人都亲自参加大生产运动。

八路军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垦荒。南泥湾距延安四十多公里,那里草莽丛生,野兽出没,人烟稀少。经过几年的艰苦劳动,战士们开荒二十多万亩,吃、穿、用完全自给自足,每年还向政府上交大批粮食。把南泥湾变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三五九旅也成为大生产运动的模范。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歌词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他辛劳为民族,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天天更新 免费下载 375教育资源网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他建立了敌后根据地,他实现了民主好处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背景介绍

作于1943年9月。当时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一书,提出了所谓“没有中国国民党,那就没有了中国”的论调。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社论,列举铁一般的事实,据理驳斥。歌曲就是在这时创作的。这首歌曲从诞生时起,就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从解放区唱到国统区,从抗日战争唱到全国解放。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背景介绍

麻扶摇词,周巍峙曲。作于1950年。

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帝国主义悍然指挥所谓“联合国军”侵略朝鲜。他们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同时,美帝国主义派海军第七航队到中国台湾海峡,防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干涉内政。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唱着这首歌开赴朝鲜。

《春天的故事》

歌词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春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了浩浩风帆。春风呀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呀滋润了华夏故园。啊中国,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背景介绍

叶旭全,蒋开儒作词,王佑贵作曲,创作于1994年。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天天更新 免费下载 375教育资源网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以后,党中央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国内开始出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确定了改革开放的策略,197

9、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把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划为我国的第一批经济特区,大力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大办工业、商业和旅游业,使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这首曲子就是描述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所爆发出的生机,热情讴歌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宏伟气魄!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如春风般唤醒了祖国的山山水水。

《走进新时代》

歌词

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奋发走进新时代,啊,我们意气奋发,走进那新时代。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承前启后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啊,我们意气奋发,走进那新时代。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20世纪即将过去,站在新世纪的地平线上,回眸历史。20世纪的中国,坎坷太多,灾难太多,但所幸的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并没有被灾难吓倒,一路跋涉终于走过来了。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有太多的喜事,香港回归、澳门回归、足球出线、申奥成功、加入世贸„„

唱着东方红,我们当家作主站起来;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我们富起来,新世纪的钟声刚刚敲响,新世纪的曙光已照亮窗棂。一路坎坷一路歌,看!英雄的中国人,正在以“让高山低头,让流水让步”的豪迈气概,在21世纪的大道上阔步前进!祝福中国!

●活动延伸

仿照上面的活动样式和活动步骤,拓展如下活动: “20世纪绘画中的‘历史’”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天天更新 免费下载 375教育资源网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20世纪邮票中的‘历史’” “20世纪影视作品中的‘历史’”

“20世纪伟人、名人、作家笔下的‘历史’”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天天更新 免费下载

第3篇:中图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中国地图版)

(加★号的为重点复习内容)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目的:筹备建国任务。(2)时间:1949年9月。(3)地点:北平 。

(4)内容:①国名——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②领导人——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宋宋庆龄等为副主席;③首都——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④国旗——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新中国国旗;⑤国歌——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⑥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⑦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5)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重要准备。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标志)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成立条件:①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基本胜利;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3)同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4)开国大典意义: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国内:①最重要——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②最伟大——人民大众成为国家的主人;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国际:①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②大大增加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③直接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四、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1951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进驻西藏)。

(2)解放方式:和平解放。

(3)意义: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第2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

一、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国际)

(1)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2)司令员:彭德怀。(3)目的:保家卫国。

(4)出兵原因:①美国侵略军严重威胁中国安全;②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5)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6)战斗英雄:黄继光(用用自己身躯堵敌人碉堡,上甘岭战役);邱少云(为不暴露目标,甘愿被烈火吞噬)。(学习精神: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7)意义:①巩固政权;②打击侵略者;③为中国赢得了稳定的国际环境。

(8)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那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中,把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誉为“最可爱的人”。

二、镇压发革命运动(国内)

(1)必要性(原因):新中国面临重大威胁。(2)时间:1950年底-1951年底.(3)作用(影响):经过近一年的斗争,反革命势力被肃清,新生的革命政权得到巩固。

三、土地改革(农民翻身做主人)(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农民土地所有制)

★(1)必要性(原因):为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满足亿万农民要求分配土地的迫切愿望。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时间:1950年)

(3)时间:1950年—1953年。(4)实施地区:新解放区。

(5)目的: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6)意义:①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解放生产力);②这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也为工业化的顺利进行开辟了道路。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

第1页共12页

(1)过渡时期:指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949-1956)。

(2)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渐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

(1)时间:1953年—1957年

(2)内容(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进行重工业建设;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成就:①重工业方面——建成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等重要项目近600个,形成东北老工业基地。②交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背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加强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制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4)内容:①规定了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规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

(5)意义: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奠定了初步基础,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

四、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时间:1953年—1956年

(2)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

(3)措施(形式):①农业改造——走集体化道路,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的改造——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现公私合营(具体政策:赎买政策——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意义:①标志着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③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2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

(2)内容:分析矛盾,经济建设(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共同点)

(3)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中央确定并颁布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

★(3)表现(影响):由于忽视客观规律(缺点),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原因,1959年到1961年,我国经济连续3年出现严重困难。

(4)教训: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

(

5(6(7)纠正:从1960年起,中共中央在农村坚决纠正“共产风”等“左”倾错误;在城市压缩生产项目,确保重点工程,控制城镇人口,支援农业生产。

(8)好转: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

三、艰苦创业的好榜样

先进人物:石油工业—王进喜(铁人),人民的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县委书记的榜样)。

第3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

(1)发动原因:①毛泽东对国内政策形式作出错误判断;②个人崇拜;③左倾错误严重发展。

(2)开始的标志:①1966年5月16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发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②中

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决定》

(3)矛头指向: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刘少奇和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

(4)性质:一场由国家领导人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5)刘少奇案是文革最大的冤案,也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民主和法制糟到严重践踏的典型事例。

(6)文革期间老一辈革命家和人民的抗争:二月逆流(1967年2月)和四五运动(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

(7)林彪叛逃事件(九一三事件):林彪因迫不及待地图谋提前“接班”,甚至还秘密策划反革命武装政变。阴谋败露后,林彪乘飞机仓皇外逃,于1971年9月 3日,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机身亡。(林彪叛逃事件的发生,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8)结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9)影响(后果):①严重践踏了国家的民主和法治;②摧残了教育科学文化事业;③拉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经济)。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序幕: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揭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在全国性大讨论的序幕。

(2)意义:全国范围内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精神枷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起点)

(1)时间:1978年12月。(2)地点:北京。

(3)内容:思想上:①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②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原则;③果断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政治上);④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⑤提出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务(组织上);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4)意义: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②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又一次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③成为开辟有中国特色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三、拨乱反正

(1)时间:1979—1982年

(2)1980年,中共中央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3)意义:这使党和政府赢得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信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政治基础,促进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正常化。

四、党中央对毛泽东的科学评价(评价=地位+功过)(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胜利完成)

(1)地位: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是伟大的物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金额理论家。

(2)功过:虽然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负有主要责任,犯了严重错误,但是毛泽东的错误始终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第2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第一阶段(全面展开):

(1)时间:1985—1993年。(2)重点:国有企业改革。(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4)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

(5)措施: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各种形式的责任制。

第二阶段(改革的加快):

(1)时间:1993年—2000年。(2)背景: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3)目标: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特点: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4)形式:公司制、股份制。

(5)效果:到2000年底,全国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第3课对外开放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

(2)目的:为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资金

(3)设置:①1980年,国家设置深圳(一夜崛起的城市)、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②1984年,我国有对外开放了广州、上海、天津、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1985年起,还开辟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开发区;④1988年,国家决定建立海南经济特区,这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⑤进入90年代,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逐渐向内地推进。

(4)格局:现在,我国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5)近现代开放的不同(主权):A、本质不同:①前者严重地践踏了我国的主权,后者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原则;②前者“开放”中国是被动的,后者“开放”中国是主动的;③前者发生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后者发生在社会主义时期;④前者属于外国的侵略行为,后者则属于中国的自主行为。

B、结果不同:前者开放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开放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6)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7)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4课民主与法治的建设

一、1982年宪法(宪法至上)

(1)颁布原因:②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是人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②为了适应新时期国家政治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修改宪法成为当务之急。

(2)会议审议通过:五届人大五次会议。

(3)内容: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应;②加强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和监督职能。

(1)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法制认识的突破。是新时期中国开始走上民主法制化道路的里程碑。

二、民法与刑法的制定

民法:(1)颁布原因:改革开放后,这些经济领域的新变化,迫切需要制定一部旨在调整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财产、人身关系的法律。

(2)颁布时间: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3)颁布意义:旨在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刑法:(1)1979年,我国颁布了建国后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1997年,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进行了较大修改。

(3)为什么要颁布新刑法?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79年宪法已不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形势,迫切需要制定一部新刑法。

(4)新刑法修改内容:①取消了“反革命罪”和不科学的“类推”原则;②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罪罚相当”原则。

(5)新刑法特点:增加了刑法的可操作性,有利于保护被告人的权利,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严密性。

(6)新刑法的地位:是建国以来第一部比较全面、完备的刑法。

三、依法治国

(1)过程:①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②在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重申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③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对依法治国作出了进一步阐述,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确定下来。

(2)目的:依法治国就是保障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第5课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理论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和指导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为第一次系统的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指导党制定了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2)具体事例:①开始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②改革开放后,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③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特点: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④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三步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中共十三大功绩: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路线。

(4)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的讲话:①内容——特区姓“社”不姓“资”。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②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带来改革开放第二个春天)

(5)邓小平理论领导地位的确立:

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②1997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正式写入党章。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2000年2月,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2002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课民族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上)

(1)含义: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区域,行使自治权。

★(2)原因:①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②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民族风俗和习惯;③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互相学习、相互影响,建立了亲密关系。④主要原因:我国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3)概况:①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建议在全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和制度,被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所采纳;②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的有关内容又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中写道: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样,民族区域自治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③自治区域分自治区(最早建立的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最晚建立的自治区:西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④1984年5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4)意义: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实现了民族平等、团结,保证了祖国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二、各民族共同繁荣(经济上)

★(1)措施:①党和政府实行各民族经济、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西部大开发);②在政策和人、财、物等方面大力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2)西部大开发:

A、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①我国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西部地区,这些地区地广人稀,有些地方还从未被开垦过,还处在睡眠状态,地上和地下资源遭到了极大的浪费;②我国是全国一盘棋,就是要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东西部地区得到均衡发展。

B、援藏好干部之一:孔繁森(山东聊城人,殉职于1994年11月)(孔繁森纪念馆建立在山东省聊城市)

C、原因:为少数民族较多的西部地区的发展。

D、成就: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

★(3)成绩:乡镇企业得到发展(伊利集团),富有民族特色的经济令人瞩目,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包头钢铁工业基地;宁夏青铜峡水电站;川藏、青藏、新藏等公路(一五计划期间);包兰、兰新等铁路;青藏铁路(改革开放后,西部大开发)】,文化教育事业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第2课祖国统一大业

方针

总体目标一国两制实践理论依据港澳回归

二、“一国两制”的构想

(1)提出时间:改革开放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2)提出者:邓小平

(3)目的(总体目标):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根本目的(出发点):维护民族国家的根本利益。

(4)针对问题(直接原因):台湾问题

★(5)“一国两制”含义:就是一个国家(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两种制度(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以祖国统一为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6)港澳台与大陆的关系:大陆——中央;港澳台——地方。

★(7)意义:“一国两制”构想符合中国国情,代表了民意,得到了海内外人士的高度赞扬,为解决港澳台问题开辟了广阔前景,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三、香港、澳门的回归(主权归属)

11984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1)香港回归:○

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2)澳门回归:①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②行政长官:崔世安(现任)。

(3)香港和澳门成功回归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②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开辟了正确的途径;③新中国的建立,使我国拥有独立自主的内政和外交权利;④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及统一的历史大趋势。)

★(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5)当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怀抱后,中国政府采取“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原则。实行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生活方式50年不变。

四、海峡两岸的交往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方针政策:①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②20世纪50 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但不放弃使用武力解放台湾的思想(毛泽东);③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邓小平)。④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基本思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解决,一国两制,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前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海峡两岸的交往:①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一些开放措施。②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③1992年,海协会(大陆)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台湾)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1993年,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④2008年,两岸“三通”(通邮、通航、通商)正式启动。

(4)两岸“三通”实现的意义:①有利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②标志着两岸关系取得历史性重大进展。

第4篇:王建新-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十九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十九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简明教案

孔埠中学王建新

学习目标

1、掌握新中国教育方针、政策及取得的成就;

2、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3、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教育事业辉煌成就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深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

学习重点

党后政府发展教育的政策、措施及成就。

学习难点

深入理解和领会《义务教育法》、三个面向、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意义,展望我国教育发展的前景。

学习方法

分析资料、讲述故事、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ppt1

二、揭题:ppt2

三、新授

(一)、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1、中国的基础教育学制:ppt3

2、基础教育的发展:ppt4-ppt7

3、教育投入:ppt8-ppt9

4、“科教兴国”战略:ppt10

5、希望工程:ppt11-ppt12

6、义务教育成果:ppt13

7、评一评:ppt14

(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1、学习提纲:ppt15-ppt17

(1)、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如何?

(2)、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2、高校招生:ppt18

3、我国高校各层次人才统计情况:ppt19

4、思考:国家为什么重视发展教育呢:ppt20

四、课堂练习:ppt21-ppt22

第5篇:初二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潮安县颜锡祺中学教师章泽君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历史这门学科,在学生的观念中处于“二流学科”的境遇,课堂时间有限,课后更没时间顾暇及此,要想比较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需要在课堂上全心投入,惜时如金。经过上学期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上都被调动起来,但学习方法还有所欠缺。

二、教材简析

本学期讲授第四册中国历史,初二历史下册教学计划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现代史,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三、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初二历史下册教学计划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训练学生动手制作能力。

四、重点工作及措施

(一)、重点工作:

1、继续抓好常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3、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二)、措施:

1、认真备课,潜心钻研教材教参,吃透《课程标准》,精心设计教案,经常听有经验老师的课,从中吸取经验。

2、上课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3、课后及时反思,针对课堂上出现的优点和缺陷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做到节节反思,周周反思,从反思中找到不足,促进自己成长。

4、加强学习业务,多读书,充实自己,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5、宽容对待学生,多与学生谈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五、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第二周至第三周

第二单元:第四周至第六周

第三单元:第七周至第十一周

期中复习考试:第十二周

第四单元:第十三周至第十四周

第五单元:第十五周至第十七周

第六单元:第十八周至第二十一周

期末复习考试:第二十二周

第6篇:初二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初二的历史教学工作,初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基础差,且自觉性不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这就需要老师遵循循序渐进、通俗易懂的原则,以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为前提,避免僵硬的知识灌输,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用准确、生动、有趣、流畅的语言加以表述,同时及时发现、督促,使每个学生都不掉队。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初二历史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些基础知识,即通过学习能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线索,了解共和国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等。

要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为祖国、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奉献的精神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表达历史知识的能力并能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主义的观点来评论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各单元基础知识重点、难点

1、重点:

<<共同纲领>>;开国大典;西藏的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革命;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代表人物;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市与农村的改革措施;对外开放;民主法制建设;民族政策;一国两制;国防建设;新中国的外交;科学技术。

2、难点:

国旗、国歌等国家标志的象征意义;人民政协的职能;整顿经济的措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经济建设中的失误;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及教训;对外开放中有关投资、金融等方面的专业术语;处理好民族问题;讲清一些军事术语及武器性能;中美关系的演变;恐怖主主义的概念;一些科技成果的原理。

四、教学方式和方法:

1、认真钻研大纲,把握好每一个知识点及其所对应的层次,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2、加强探究式的教学

3、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地位, 狠抓课堂教学,增强趣味,幽默感,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4、讲授切合实际、因材施教,切实做好扶优辅差工作,充分调动班主任和家长的作用。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认真分析总结上学期的工作,从中找出经验与教训。

2、加强横向与纵向的集体备课力度,集中集体的智慧,发挥团队作战精神。

3、多向教学质量好的老师(可以其它学科)吸取经验,具体做法是多听课,多听取别人对自己课的评价。

4、加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力度。

5、多思考,勤下班,苦钻研,少借口。

2012-2-23

上一篇:奥斯卡获奖电影大全下一篇:开花和结果公开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