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022-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三农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关系研究

[摘 要]“三农文化”是在中国革命斗争历史基础上积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产生的新型基础理论文化,是典型的大国农业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文化。从事农业生产与“三农文化”的实践农民占中国人口8亿多。实现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必须实现国家强盛农业文化软实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长久的共同富裕,才能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建设伟大的强国梦。

[关键词]“三农文化” 理论与实践研究 竞争力

[作者简介]胡文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北京 100732)

[

研究发展好“三农文化”,处理好农民、农村、农业之间的关系,对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三农文化”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党情文化、国情文化、县情文化发展过程中。

从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关注农业文化发展到新中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新时代的98年里,中国共产党始终长期坚持党的建设、时刻进行健康体检、始终坚持三大作风、开展调查研究、探索和解决“三农文化”建设与发展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不断总结成果经验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提升了“三农文化”的影响力、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

“三农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基础理论文化。“三农”,是农业、农村、农民三者的总称。“三农文化”,体现了人类生存环境、人与社会环境、人与人生活环境的最基础的中国农业革命的劳动文化基础上的实践关系,积累了国家文化层面的“三农文化”的历史成果经验。

农业文化、农村文化,都是在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工程中逐步形成、传承和发展起来的。重视“三农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长期发展战略思想,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农文化”建设观的基础上形成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文化工程。

一、“三农文化”与党情文化关系

“三农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发展党的最基础的理论研究文化。“三农文化”始终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解放战争、实现民族复兴的革命历程中显示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文化自信的斗争精神和建设国家的发展竞争力,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农业发展环境中成长壮大并提升发展的文化力量。

中国革命的武装胜利说明以农民为主的“三农文化”在武装斗争与争取和平建设时期发挥的关键、核心的成功推动作用。其中延安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就是典型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动农业文化发展展现的“三农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实践中形成了初期的中国共产党党情文化融合发展产生的文化软实力。如果没有大多数农民积极拥军参军参战、积极主动参与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和支援三大战役、和平建设的“三农文化”历史,就不可能取得中国革命的成功。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民族发展历史的进步运动,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相结合的典型中国化的初期农民革命文化的实践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优质的思想理论和组织基础。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的“三农文化”建设取得了基础理论与“三农文化”实践的创新与发展成果。

1948年前,中国的农民作为民主革命的核心主体,积极参与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争,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取得了建立新中国的伟大革命实践成果。

这一时期的中国的“三农文化”表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民生、民主、解放全中国、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服务的典型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农民为主的革命实践活动也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提倡与革命的实践关联起来,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中国优秀的文化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通过“三农文化”实践活动积极推进革命斗争,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初步的尝试性的伟大实践工程,形成了特殊武装斗争环境中、特殊困难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理论实践,这也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朝着社会主义方向直接推进的重大创新实践。这种创新实践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实践中、立足于“三农文化”实践中才能完成。

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 》规定,“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党的支部规定为党的基层单位。由此确定了每个基层单位内,基本确定了农民为代表的“三农文化”在党组织中的作用和重要地位,党的“三農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开始生根发芽[1]263。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过程中,农民是可靠的支持者和主要力量之一。对于农民运动,起初中国共产党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农民阶层、研究农民武装革命理论与农民实践革命的方法。

毛泽东对湖南农民革命的实地考察,特别是对农民形成的主要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进行调研和分析,认识到湖南农民运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写出了具有农民活动真情实感的考察报告,为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和领导中国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比较准确的理论基础对策。对《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思考与分析,看出早期毛泽东农民革命思想,特别是对“三农文化”的思考与发现实践,体现了毛泽东对今后革命道路的发展方向与领导的决心。实践也证明这是正确的。

1927年3月5日,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报告中写了14件大事,第12件主要写文化运动,“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造成的,因为造成地主文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农村里地主势力一倒,农民的文化运动便开始了”。从这一点来看,从党成立那刻起,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深处就开始重视研究“三农文化”并用于革命实践活动[2]133。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规模革命斗争形式中的各种进步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文化斗争过程中,“三农文化”始终伴随其中,形影不离,历经磨难,广大的农民兄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曲折而又光辉的历程。

从“三农文化”产生的土壤与发展历史线索看,大革命时期的工农文化运动,到苏区、根据地革命文化的运动、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活动,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最坚定地领导并代表了五四活动以来的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践建设强大繁荣的中国,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文化自信。

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文化教育的總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大众,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使教育与劳动结合起来,让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战争年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的困难环境中依然坚持体验生活,创作出一批影响至今的以“三农文化”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如《黄河大合唱》《白毛女》《荷花淀》等[3]127。

二、“三农文化”与国情文化关系

1949—1953年期间,部分山区还有清剿土匪斗争。这一时期是党领导“三农文化”建设的特殊时期。以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活动已经逐步转型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域发展。从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的发展历史看,1953年年初,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经济改造运动的进行,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内容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形态。在这一时期,中国实践社会主义的基本遵循是毛泽东早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的:“以社会主义为内容的国民文化必须是反映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的。”成为此时期新中国社会主义“三农文化”建设的主要形态,也是建设新型社会主义国家和新中国国情条件下“三农文化”建设发展的指导方针[4]705。

1949年7月,中国共产党召集的第一届文代会开幕。毛泽东起草的中央贺电指出,我们中国是处在经济落后和文化落后的情况中,在革命胜利之后,我们的任务主要就是发展生产和发展文化教育。

据资料统计,1949年,在全国5.4亿人口中,文盲占80 %,达4.32亿人之多,但到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的几项主要统计数字中第(四)部分人口文化程度表明,截至1964年6月30日,28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有2,875,401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有9,116,831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2,346,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有195,824,459人,13岁以上不识字的人口有233,267,947人[5]。

在全国近7亿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已只占总人口的38%。这就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农文化”生产、生活建设成果和中国人民的文化素质显著提高,成为新型的“三农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周恩来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中指出,“这次文艺界代表大会的团结是这样一种情形的团结:是从老解放区来的与从新解放区来的两部分文艺军队的会师,也是新文艺部队的代表与赞成改造的旧文艺的代表的会师,又是在农村中的,在城市中的,在部队中的这三部文艺军队的会师”[6]552。

1966年至1976年间的“文化大革命”实际上是中国“三农文化”的特殊发展阶段,它对中国农村文化建设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总结“三农文化”教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何开展对农村、农业、农民文化的建设与影响工作,主要表现在总结文化教训、研究梳理农业发展文化特征、重视“三农文化”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的前进方向。

从1978年5月起,中国开始了全世界瞩目的文化建设工程,进入改革开放的新“三农文化”时期,党中央提出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来推进“三农文化”建设与发展。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历史时间发展阶段,成为新时期的解放思想的历史文化开端,农民开始关注自己生存环境中文化的历史发展路径,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三农思想文化建设的新时期。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落地,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以丘陵岗地为主,重视“三农文化”的智慧与实践,农民讨论承包土地,以生存文化特征为研究,面对农业生态条件较差的生存环境,开始了举世瞩目的新“三农文化”的实践革命。

当年冬天,18户农民自愿签下分田到户并按上红色手印。这种“三农文化”特征表现在:“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自家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队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这是典型的“三农文化”发展的历史痕迹与革命性的“三农文化”实践活动[7]78。

包产到户是小岗村立于农村“三农文化”发展实践的开始,进行农业生存环境革命,盼望农民有饭吃的生存文化工程中的重要变革实践。仅用一年时间,解决了温饱问题,在全国开了好头,这是中国“三农文化”发展中的典型文化事件,反映了“三农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首要重视和支持的核心发展问题。中国农村改革的核心是文化思想,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文化信息传递到全国并在全国农村的推广,小岗村的经验核心就是“三农文化”的自信与解放思想的文化胜利。

“三农文化”的实践,关键在于解决好了“三农问题”的解放思想问题。“三农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基本国情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与为人民服务的重要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彻底解决国家发展环境中与“三农文化”关联的各种经济矛盾问题。

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8]248。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9]212。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0]11。

“三农文化”问题的基本解决方法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不但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10]32,这是对中国“三农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工作的根本指导,是研究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条件。有利于各行各業热爱“三农文化”的优秀人才进入建设“三农”工作队伍,保障“三农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三农文化”基础理论文化研究的基本保障。

因此,“三农文化”的核心既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向往与实践,也是具有文化自信内涵型的实践途径。“三农文化”的外延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人民需要安全、环境为人们生存的最基本的保障条件,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公平、正义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这是中国“三农文化”与国情关系中必须实践研究的基础工程。

三、“三农文化”与县情文化关系

“三农文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县情文化研究,因为“三农问题”始终伴随县域综合事业与建设发展过程中。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核心发展利益,最主要的是解决“三农问题”。农村要以农业现代的产业化、农民要以知识化的劳动向农村化流动,而不是向城市化流动,城市化建设需要的农民必须实行国家管理调剂,定期发布城市各种用工信息和公务岗位需求信息,彻底解决农民抛弃土地流向城市的做法。这既是中国实现前所未有的伟大革命和文化实践,也是全国所有县区党委和政府必须彻底解决普遍存在的需要改变贫穷的“三农问题”和生存的实际情况。

中国“三农文化”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是典型的中国革命事业的国情问题和突出的县情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时代所没有见过的,他们也从来没有研究过此类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文化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夺取了政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前无答案,后无案例。

众所周知,中国革命建设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某些论断产生矛盾的现象,例如,怎样解决个体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条件下无产阶级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文化”发展问题等。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基本理论的发展是与不断提升认识“三农文化”与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过程融合发展的。“三农文化”是中国革命建设进程中的基础理论文化。因为,“三农文化”在县域农业文化发展中,实现了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理论研究与发展过程。

1949年10月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人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共产党人实现了由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武装斗争的模式向中国新民主主义理论实践的转变,在此期间“三农文化”始终与武装斗争文化密切关联,重大理论成果就是形成了以“三农文化”研究与无产阶级文化为革命特征的毛泽东思想。党的工作重心是由研究县区情的斗争文化开始的,即由城市转向农村,形成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实践证明,道路正确,前途光明。

1950—1953年,“三农文化”研究的作用进入到由新民主主义过渡时期向中国共产党创造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转变阶段,实践的时间长达20多年。在此期间,县区情文化的显著特征是以人民公社文化为基础发展研究的生存特征,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给农民的一些生存行为冠以“资本主义花草”,农民在认真思考实践的社会主义的土地里,如何理解和看待生长“资本主义花草”问题。

在“三农文化”研究的理论文化基础上,农民遇到了土地上可能生长资本主义花草的问题,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的“三农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产生了较量,重大成果就是毛泽东号召广大青年去农村锻炼、农村是大有作为的天地,形成了青年人为特征的“三农文化”的新的发展实践阶段,“三农文化”研究经历了历史的磨炼文化过程(包括“文化大革命”)。

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理论建设逐步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重要成果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中国共产党坚定的支持农民(家庭个体户经营模式和县区情范围的乡村企业)创新实干解决了“三农问题”,提升了“三农文化”在县区情范围的影响力,大力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农文化”的竞争力。

“三农文化”研究经历不同的中国革命的历史发展时期,习近平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这既是研究新时代“三农文化”的重要命题,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主要文化决定要素。

进入新时代,“三农文化”与“精准扶贫”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密切关联,新“三农文化”研究发展的软实力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党建文化就是脱贫攻坚文化的基础工程,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把“三农文化”融合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选好基层乡镇村一把手、配强基层领导班子是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三农文化”工作的基础文化工程。

党建扶贫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文化表现形式,是中国“三农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独特的文化扶贫方式,在中国各省份贫困县区展开的世界历史文化进程中的重大实践工程,实践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成效显著。2019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决战阶段的重要时间段,扶贫文化与开发文化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深层次问题逐步凸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问题,必须发挥党建扶贫在“三农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作用。

一是建立党建扶贫体制基础上的“三农文化”机制。以党建扶贫为切入点,整合智力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等“三农文化”需要的建设机制,将扶贫资源精准落地。重在理顺“三农文化”政策,把党建扶贫工作的重心落实到“三农文化”实践中去。

二是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三农文化”建设实践工程的作用。党建扶贫是“三农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立足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以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为纽带,推动建设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的文化工程,提升“三农文化”在农村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的可持续发展中的竞争力。

三是着力培训好“三农文化”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明确“三农文化”是党建扶贫工作的重要文化建设工程,是党建文化在“三农”层面的重要建设工作。“三农文化”工作人员必须有新时代的责任心、参与文化工作的意愿、热爱“三农文化”工作的积极主动性等优秀品质,还要具备开创新时代“三农文化”新局面的领导指挥能力。

四是建立“三农文化”实践中扶贫资源流动的合法途径。“三农文化”在实践过程中需要生存途径公平性,需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性。建立“三农文化”评价和监督措施,是完善制度的基础条件,也是保障党建扶贫工作的“三农文化”建设集中在精准扶贫上,使各项重要资源合理地流动配置。

认识扶贫文化,要比认识扶贫对象困难得多。因为扶贫文化与“三农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三农文化”包含扶贫文化,扶贫文化既有显著个性,也有多样性以及扶贫工作的边界性等特征。

党建文化在扶贫工作中具有引导作用,只有党建文化指导下的“三农文化”,才能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政治以及社会文化效果的均衡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10]47。中国特色的“三农文化”是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文化自信工程。要实现这一文化自信工程目标,必须以党建文化引领“三农文化”发展,才能实现精准扶贫文化建设工程。

笔者研究认为,“三农文化”的软实力、影响力、竞争力既是全党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认识论的基础理论文化研究,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的解决基本矛盾和继续改革开放的理论思想基础上的重大工程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与应用对策研究的重要实践工程。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建设和“三农文化”研究工作指出研究方向,提出一系列新时代建设“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问题。深刻回答了“三农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研究和重视的实践问题,是解决“三农文化”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重要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建设工作的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方法指导,解决理论与实践关系;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研究“三农文化”思想为理论来源,重视研究与党情、国情、县情关系;以“三农文化”研究为历史线索,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党建文化与“三农文化”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历;研究实践“三农文化”的基础工程;研究立足“三农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立足农民生存与实践的思想来源,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三农文化”的思想体系是“三农文化”健康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的几项主要统计数字),1964[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2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7]姚余栋.学习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24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于 冰]

Key words:The culture of countryside agriculture and farmers Research on Theory and Practice Competitiveness

作者:胡文臻

第2篇: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内涵\理论与实践

摘要 研究表明,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本质是自愿披露与市值管理,市场化是形成自愿披露的内在动力,信号显示和声誉机制是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在此基础上,以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粤传媒”信息披露案例为背景,考察了投资者关系管理部门的设置方法,信息披露成本的变化,如何选择信息的披露内容、披露时点、披露程度和披露形式;总结了对财务信息、重大事项信息和高管勤勉尽职信息披露的经验。得到的启示是上市公司需要用“心”来真诚地对待投资者,才能得到投资者的认同;利用好网络平台,才能通过直接披露成本的有效投入来降低或规避间接成本的发生。这些结果为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内涵、理论与实践的运作过程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披露;披露成本

一、引 言

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核心是信息管理,直接对股票市场的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决策和价值经营等全方位地产生重要的影响,也是市值管理的核心。由于其重要性,近年来,许多上市公司对市值管理加倍努力,不断加大对市值管理工作的投入。比如,公司通过信息披露,实现了公司的融资价值效应、品牌价值效应、人才价值效应、财富价值效应、规范约束价值效应和股权激励价值效应。但另一方面,信息始终具有虚拟性,特别是在我国客观环境的影响下,中国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的实践将变得更加精彩,更加成熟,更加充满魅力。 ①

在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信息不对称,特别是隐藏信息、内部交易依然能获得超额的利润,同时也极大地伤害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这又促使我国不断地探索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有效途径。比如,上市公司应如何与投资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互动;如何最大限度地创造稳定可持续的公司价值,实现投资者、经营层、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三位一体的和谐互动关系;如何让投资者从市场取得合理估值和溢价。这些都成为影响股东价值最大化的重大难题。

尽管如此,我国资本市场诞生仅20年的时间,信息披露与投资者关系管理在中国上市公司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却已进行了许多的探索。比如,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所特有的业绩快报、年度业绩说明会、澄清公告网上实时披露系统、网上路演、网上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等;万科地产等上市公司应用投资者关系管理较早,是投资者关系管理较成功的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得到了更多的认同与溢价。

由于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复杂性,已有的实证或理论研究所得到的许多数据相关关系,难以深层次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相对地很缺乏深层次的案例研究。对此,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上市公司粤传媒信息披露与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现状、问题、解决方案,其结果有利于深层次地理解和应用,为投资者关系管理的运作过程和操作实务提供方法和参考依据。

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理论分析

(一)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内涵与受到披露成本的制约

尽管投资者关系管理(IRM)各国的表述不同,但其本质内容基本相同。[1]比如全美投资者关系协会②的定义是:“投资者关系是公司的战略管理职责,它运用金融、沟通和市场营销学的方法来管理公司与金融机构及其他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加拿大投资者关系协会认为:“投资者关系是指公司综合运用金融、市场营销和沟通的方法,向已有的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介绍公司的经营和发展前景,以便其在获得充分信息的情况下作出投资决策。……,并且成为公司管理层听取投资者建议的渠道。”中国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指引》 ③中的定义是:“投资者关系管理是指上市公司通过各种方式的投资者关系活动,加强与投资者与潜在投资者之间的沟通,增进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了解的管理行为。”

尽管各国表述不同,但从公司的角度看,有效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应是自愿和主动的行为,其最重要的特征是自愿信息披露。这种自愿性披露信息实际上是一种金融营销,是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核心,或者说强制性信息披露难以构成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核心。[2]因此,既然是自愿性披露,是发自“内心”的披露,其内容、渠道和可运用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股东大会、网站、业绩说明会、分析师会议与路演、一对一沟通、现场参观、电话咨询等都是不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实现方式。

另一方面,自愿披露信息作为金融营销能带来价值,[3]但要受到披露成本的制约。美国作为世界上投资者关系管理较为有效的国家,对自愿披露获得的成本和效益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比如,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2001年在《改进企业财务报告:增加自愿性信息披露》中列举出了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获得的收益包括:降低平均资本成本;提高公司信誉,改善投资者关系;缩小交易价格的波动,增强股票的市场流动性;提高制定更优投资决策的可能性;降低由于信息披露不充分而引起的诉讼风险,以及当这类诉讼发生时可以进行较好的辩护。自愿性信息披露所带来的成本包括:增加了信息处理的成本;引起竞争劣势;导致与供应商、顾客和雇员交易中的讨价还价;自愿性披露也引起的诉讼风险等。[4]

事实上,信息作为一种产品。只要是产品,其提供與营销就一定有成本,这如同产品成本会制约产品价格一样,会影响企业价值,所不同的是金融营销中信息处理成本和信息披露成本更难以估量。比如,尽管向投资者等利益相关方发送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信息,特别是在此基础上为信息需求方量身订做差异化的个性信息,都能让投资者充分了解公司的经营团队、发展战略、核心竞争力、行业属性、财务状况、项目进展、企业文化等重要信息,并通过内外部监督制衡保证公司赚取“阳光下的利润”,都能为公司创造价值,但要披露出这么多高质量的信息,却需要很高的信息处理和披露成本。那么,信息需求与公司信息披露成本之间存在何种联系?投资者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即信息需求是什么?公司提供和披露信息的如何划分和估计?可采取哪些手段与措施来降低这些成本,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投资者的需要,都是世界各国要解决的难题。

(二)投资者关系管理中信息披露的类型

尽管信息披露按性质可分为强制性信息披露与自愿性信息披露两大类,[5]但强制性披露信息与自愿性披露信息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比如,强制披露信息在披露方式与时间上存在自愿性选择,自愿披露信息也可能是由于强制披露要求所诱致。比如,年报是强制披露,但何时披露年报却是企业可斟酌决定的;分部财务信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也是自愿披露的信息。此外,有的信息在某些国家的法律框架体系下是强制披露的信息,但可能在另一些国家的公司法律框架下是自愿披露的信息。在投资者关系管理中,强制披露的信息与自愿披露的信息是相互补充的信息源,并不存在一类信息能够替代另一类信息,或一类具有较高价值、而另一类价值较低的情况。[6]

(三)市场是驱动投资者关系管理,形成自愿披露的内在动力

从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演变看,市场是驱动投资者关系管理,形成自愿披露的内在动力。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由于社会公众大量参与股票市场,持股量仅100股或200股的小股东越来越多,这些新股东也是公司产品的潜在购买者。对此,有的公司,比如福特向社会公众大规模发行普通股,并且交代承销商要把推销力度集中到那些200股左右的购买者身上,目的是为了吸引购买福特汽车的新客户。但另一方面,这些小股东也意识到自己是公司的所有者,应该有发言的权利,应该被公司所关注。所以,在众多小股东的压力下,公司管理层不得不转而求助大众传播专家,有的大公司还专门设立了自己的公众关系部,由公司秘书、外界的法律顾问等构成,其职责是管理股东关系,负责准备年报、季报和一些财务信息的披露。比如,通用电器率先设置了正式的IRM部门,到1953年,美国许多大公司还设立了股东关系管理这一专业化的职位。事实上,从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得到证实,市场不仅驱动投资者关系管理,而且增加股东价值。[7]

随着股东关系管理的专业化程度提高,行业规范也逐渐形成。1969年7月,全美投资者关系协会成立,[8]并设置了许多职能,包括提供无偿咨询网络、跟踪监管部门的监管动态、建立IRM人才库和组织分会的日常活动。随后世界各国的IRM组织也纷纷制定和完善其职业操守条例,规定投资者关系的职能是将上市公司或其客户好坏两方面的信息及时有效地反馈给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也只有掌握和较全面地获取了上市公司正负两面相关信息的前提下,个人才能逐步参与投资分析师的工作。

(四)解决投资者关系管理冲突的根本方法

解决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核心是沟通交流,[9]是自愿披露,而我国上市公司主要是强制性披露,因而如何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信息,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也是世界的难题。理论上有许多的探索,比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尔洛夫在哈佛大学经济学期刊发表论文《次品问题》,指出由于买家难以信任卖家提供的信息,买家尝试通过压低成交价格以弥补其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损失。在买家开价过低的情况下,卖家更不愿意提供好的商品,结果是劣质商品充斥二手车市场,二手车市场日益萎缩。④在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包装财务状况对股东进行欺骗,出现“隐藏信息”。隐藏信息的结果将导致“逆向选择”,使股东购买股票时,上当受骗,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10]

对此,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思路是:自愿沟通和交流信息,即将信号传递给缺乏信息的买家,或者买家想办法诱使卖家自愿披露真实、全面的信息。在具体实现机制上,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提出的方案:一是信号显示机制,即在二手车市场上,好车的卖家愿意选择某种信号,使质量类型被买家识别,买家在观察到卖方的信号之后就会与卖方签定合同;二是信誉租金机制,即信誉是一种保证,会受到社会的激励,信誉良好的企业必须得到额外的利润,反之,将会受到惩罚。

三、“粤传媒”信息披露的部门设置与披露成本构成

(一)信息披露成本的变化与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部门设置

(1)上市前后信息披露成本的变化。粤传媒上市之前,其前身是广东清远建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非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相比,其对投资者的信息披露不适用上市公司的相关规定,不存在众多的公众投资者,仅需每年按财政、税务等政府部门的规定上报财务报表,以此为依据履行法定的纳税等义务。事实上,上市前的粤传媒的投资者主要是广州日报社一家,对粤传媒的信息披露要求很原始,也很简单,为此发生的信息披露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粤传媒上市后,信息披露成本就很高了。原因是公司上市后,倍受各方的关注,不仅监管机构、投资机构、公众和股东重视,而且新闻媒体、市场和竞争对手也很重视(如图1),自然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其一举一动都受到资本市场各利益主体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举手投票还是“用脚投票”,上市公司每一项信息披露最终体现为二级市场股票价格的波动,导致对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影响。惟有通过信息披露,才能减少公司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最大化地增加公司价值与股东的利益。

图1 上市公司与外部信息使用者关系图

资料来源:粤传媒内部资料。

(2)信息披露复杂,成本不斷增高。 2007年11月16日,粤传媒成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粤传媒从此成为一家“公众公司”。截至2010年6月30日,粤传媒总股本为350,161,864股,股东人数总数为25,582人。粤传媒面对的不再是单一的大股东,而是持有公司股票超过2万户的现有股东,以及中国A股证券市场中超过1亿户的潜在投资者;不仅有国有性质的控股股东,更多的是非国有性质的其他股东,包括基金公司、证券公司、QFII等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既有长期持有达十几年的忠实投资者,从上市前NET市场、三板市场一直到深圳中小板市场,也有快进快出的短线投资者。信息披露与投资者关系管理成为粤传媒公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披露与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成为上市公司的重要日常工作,不仅为控股股东,更要为广大的中小投资者服务。

(3)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部门设置。由于各个公司各自的业务规模、组织结构不同,其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部门设置方法不同。在粤传媒公司中,所设置的证券部归董事会秘书直接领导,对董事会负责;所设置的岗位5个,分别是证券事务代表(兼部门经理)、证券事务专员、信息披露专员、投资者关系管理专员与投资分析专员。粤传媒证券部的职责是根据中国证监会与深圳证券交易所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根据公开信息披露的格式指引,定期披露年度报告、一季度报告、半年度报告、三季度报告和重大事项的临时公告等;全面负责公司证券事务工作,包括投资者关系管理、证券市场投资和融资等工作;根据董事会的总体要求,制定工作计划和措施,组织实施和运作。

随着股东多元化、分散化和不固定化,使证券部信息披露的难度和要求一年比一年高,工作量越来越大。比如,2009年粤传媒披露的临时公告共计29号,而到2010年10月,已披露的临时公告就已达到51号。另一方面,证券部在大量信息披露过程中的不断学习、总结与实践,使信息披露工作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投资者关系管理更加完善和和谐。

(二)信息披露成本的主要构成

(1)满足监管机构要求的信息披露成本。监管机构作为政府部门处于强势地位,对于违反规定的上市公司,调查核实后将采取谴责、停牌、终止上市等一系列措施。以粤传媒为例,证券行业主管机构为中国证监会以及其辖区派出机构广东证监局,信息披露一线监管机构为深圳证券交易所。粤传媒所有的信息披露包括定期报告与临时公告均需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专区”网络系统进行申请与报备。广东证监局每年均会组织针对辖区上市公司的不同主题的专项检查或现场检查活动,比如2008年开始每年一次的“公司治理专项检查”、2010年的“信息披露专项检查活动”、年报现场抽查、普法宣传、维稳等等专项活动,耗费粤传媒证券部等相关部门大量人力与精力,来开展全面自查,出具自查分析报告,如存在问题,还需提出解决方案与工作时间表。深圳证券交易所经常下发最新的规则、信息披露备忘录与信息披露格式指引等文件,要求上市公司学习并参照执行;此外,深圳证券交易所不定期会下发一些调查、通知,要求上市公司配合填报。

(2)聘请中介的成本。聘请中介的成本包括聘请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的合同签订、实施与评价成本。对粤传媒而言,保荐机构为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证券”),按中国证监会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上市后保荐机构仍需履行保荐职责与义务3年。东方证券每季度均对粤传媒进行现场核查并出具现场核查报告报给深圳证券交易所;东方证券保荐人出席粤传媒的年度股东大会、重要的董事会会议,并对粤传媒年度报告出具专项意见。聘请的立信羊城会计师事务所已与公司合作达11年,不仅要为粤传媒出具年度审计报告、审计工作总结,还要出具募集资金年度使用情况专项报告的鉴证报告、年度关联方资金往来审核报告、管理建议书等专业意见。粤传媒合作的证券事务专项法律顾问为北京金杜律师事务所,需要对粤传媒的重要事项公告进行事前审阅与修改,并为粤传媒出台的公司层面的新制度起草初稿。由于这些中介完成工作的信息含量越来越高,其成本也越来越大。

(3)媒体信息披露与监督成本。面对媒体,上市公司必须具有妥善应对的角色与力量,否则惟恐避之不及。特别是有的媒体可能出于新闻报道、扩大发行量或影响力、经营创收等目的,将部分问题曲解或故意扭曲,利用自身的媒体力量将问题扩大化,其情况更加复杂。 粤传媒指定的信息披露媒体为《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和巨潮资讯网;同时,粤传媒证券部由专人负责跟踪搜集其他媒体,尤其是跟踪网站、股吧、博客等关于公司的新闻特别是不实传闻,避免粤传媒的股价因市场传闻引起异动。一旦遇到异动,将根据相关规则及时予以澄清。

(4)商业机密与竞争劣势的成本。上市是一把双刃剑,比如,竞争对手可通过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情况了解上市公司的竞争战略、经营情况等,并可通过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研究其竞争优势,甚至可通过上市公司对外公开的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有针对性地制定更具有吸引力的薪酬;特别是处于竞争的压力下,竞争对手可能将业内竞争信息、产品投诉等信息扩大到资本市场领域。此外,作为一家上市仅两年多的新上市公司,粤传媒股价高开低走,业绩逐年下滑,经营的压力不断加大,粤传媒亟待进入传媒核心领域及其他行业,需要研发和开拓新的项目,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新项目都有一个投入与培育的过程,既有很大的机会,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对这样的新项目,商业价值很高,如何披露,用什么方式披露,应披露什么内容,如何处理信息披露、披露成本,商业秘密与竞争者的关系,都是证券部信息披露必须权衡的问题。

四、“粤传媒”与信息披露成本的分析

随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费用呈逐年上升态势,投资者为获取公开信息所负担的费用较多,总体呈上升趋势。[11]对此,粤传媒针对不同投资者的信息需求进行分类管理,有利于实现信息披露成本的合理匹配。

(一)财务信息披露成本的分析

(1)财务信息披露的直接成本。第一,审计成本。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必须经过审计后才能披露,中期报告视公司具体情况结合规则要求选择是否审计。审计成本是直接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粤传媒2009年共支付给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费用就达30万元。第二,收集、处理和传播信息而发生的成本。该成本与披露财务信息的详细程度和披露的次数密切相关。对于投资者等相关利益者而言,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越详细越好,但公司披露信息是有成本的,比如,粤传媒指定的信息披露报纸为《中国证券报》与《证券时报》,指定披露网站为巨潮资讯网(http://www.cninfo.com.cn),每年固定的套餐费用高达几十万元。第三,财务信息系统设计成本。该成本主要是为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财务信息系统而发生的设计成本,无论上市公司对内还是对外提供财务信息都会发生这样的成本。该成本与公司会计制度设计和内部控制设计的情况有关,因而不同的上市公司其成本各不相同,比如与公司规模、发展阶段、财务信息系统电子化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粤传媒已在内部财务系统引进用友财务软件,将逐步引进和设计为公司量身打造的其他财务软件,加以整合并广泛应用。

(2)间接成本。间接成本是不需要上市公司直接支付的成本,表现为信息披露对上市公司的不利影响,难以精确估计。这类成本通常包括:第一,诉讼成本。诉讼成本是指由于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引起法律纠纷所需承担的成本,具体表现为上市公司所披露的财务信息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由于诉讼案件造成公司的品牌价值与公众形象受损,产生难以估量的无形成本。诉讼成本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监管体系的不断规范日益提高,中国证监会已获得民事处罚的授权,可对违法违规的上市公司直接进行处罚,并对情节严重的转交至刑事部门。对此,粤传媒在每次的定期报告的“重要提示”部分均声明:“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本报告所载资料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公司负责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及会计机构负责人声明:保证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第二,竞争劣势成本。竞争劣势成本是指竞争对手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尤其是可供逻辑分析的财务信息,采取相应的方法调整经营策略,使上市公司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引起的成本。最典型的例子是分部报告及财务报告附注的披露,这类信息披露得越详细,公司可能面临的竞争成本越高。但这类信息对投资者而言具有很强的决策相关性。第三,披露信息缺乏可理解性所产生的成本。通常假定财务信息能够被投资者理解,但是由于投资者等相关利益者十分广泛且具有差异性和变动性,对财务信息的理解程度不尽相同。如果披露的信息缺少可理解性,产生的效益小,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对此,粤传媒的做法是尽量避免流水账式地披露信息,以增强投资者对信息披露的明晰性和可理解性。

(二)重大事项信息披露成本的分析

尽管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是多层次的,不同的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侧重各有不同,但公司发生的重大事项,一直都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也是投资者关系管理中需要重点处理的问题。[12]

(1)直接成本。第一,培训成本。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应当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公司负有重大信息报告义务的人员进行有关公司治理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培训。对粤传媒,公司每年定期邀请证券公司、律师等专业机构开展外训,内部也组织了专题培训。比如,粤传媒2009年共组织27人次参加独立董事、高管、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等职业培训班,报名费每次几千元不等,加上差旅费与住宿费等相关成本,每人次的成本约在1万元人民币。第二,信息搜集成本。上市公司内部需建立严格的重大信息内部报告制度,粤传媒的规定是“负有重大信息报告义务的有关人员应在知悉重大信息的第一时间立即以面谈或电话方式向上市公司董事长报告并知会董事会秘书,并在24小时内将与重大信息有关的书面文件直接递交或传真给公司董事会秘书,必要时应将原件以特快专递形式送达。”⑤为使披露的信息更有效率与有针对性,粤传媒要从海量信息中过滤、筛选与公司相关的重要敏感信息,证券部采购了两套Wind资讯平台软件(上市公司专用版),每年的年费超过3万元人民币。第三,信息发布成本。重大事项均需单独公告,而且需根据过程分时点进行披露,比如再融资、资产重组、股权激励等重大事项,但单独公告的费用不包括在上市公司与指定信息披露媒体签定的格式合同的年度披露费用中,需单独另行计算,按披露版面位置与大小等情况支付相关费用,价格不菲。粤传媒证券部作为负责公司信息披露事务的部门,包括证券事务代表、证券事务专员、投资者关系管理专员等三个岗位都是基于信息披露与投资者关系管理的职能,每年的固定人工总额超過20万元人民币,且在上市公司中处于偏低的薪酬水平。第四,中介机构专项成本。此项成本较高,比如,粤传媒2010年5月27日披露了《涉及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的停牌公告》,以告知投资者:公司实际控制人广州日报社正在筹划关于粤传媒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为此,广州日报社相关各方以及本公司专门聘请了重大资产重组的独立财务顾问、专项法律顾问、审计以及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进场开展审计、评估等工作。其中独立财务顾问两家、专项法律顾问两家、审计机构一家、评估机构一家,粤传媒单独聘请了独立财务顾问、专项法律顾问,并与交易对方共同委托了一家评估机构,相关的成本合计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

(2)间接成本。第一,泄密成本。上市公司的重大信息在披露之前要遵守严格的保密制度,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比如,若被内幕信息知情人违规利用获取了不正当利益,并很可能引起公司股价异动,损害其他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或者由于有关人员失职导致信息披露违规,给公司造成严重影响或损失。对此,尽管中国证监会、深圳证券交易所等证券监管部门会对上市公司及责任人进行处罚,但市场影响极为恶劣,严重地影响公司形象,大幅地降低公司品牌的价值。第二,澄清成本。當今世界网络无孔不入,股吧、博客、QQ群等即时信息渠道日益发达,市场传闻更容易传播,并引起股价的波动。比如,粤传媒自上市以来,关于控股股东资产注入或者整体上市的传闻不绝于耳,公司为此指定了专人跟踪每日行情走势,每日搜索热点股吧、博客等网络传闻,当股价异动时第一时间向控股股东问询,并向监管部门报告实情。此类工作不胜其烦,消耗了公司相关岗位人员的大量时间及工作精力。目前,监管机构对于利用内幕信息交易的核查与自查要求越来越高,以粤传媒此次重大资产重组为例,公司自身、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交易对方以及参与重大资产重组的中介机构相关知情人均需报备身份证号码、股票账户、知情时间,以及其配偶、兄弟姐妹、子女、父母等亲属相关信息,并且在不同重要时点多次自查;同时,深交所市场监管部对窗口期与敏感期股票异动账户进行核查。此项内幕信息自查工作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第三,时间成本。以粤传媒2010年5月27日披露了《涉及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的停牌公告》为例,实际控制人广州日报社正在筹划关于粤传媒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粤传媒股票自2010年5月26日开市起停牌,直至2010年8月16日披露重组预案后才复牌交易,累计停牌时间近三个月,在此期间,粤传媒每周发布一次重大事项进展情况公告,都需要公司承担成本。

(三)高管勤勉尽责信息的披露成本

(1)直接成本。第一,独立董事相关成本。独立董事是公司董事会成员的一个独立群体,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一环。粤传媒董事会成员共9人,其中独立董事4人,分别是财务、法律、投资、管理等方面的行业专家。公司独立董事积极关注粤传媒的信息披露工作,使公司能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完成信息披露工作。为此,粤传媒每年均需按公司相关规定支付给独立董事一定的津贴,目前粤传媒的独立董事津贴为每年8万元人民币,在上市公司中处于中等水平,每年独立董事的固定津贴就有32万元。与此同时,粤传媒也充分利用独立董事的作用,为公司价值创造和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二,调查与审计成本。粤传媒高级管理人员聘任之前需做外部调查,在职高级管理人员每年均需进行述职,调任之前需做离任审计,也是公司需要承担的成本。

(2)间接成本。第一,对管理者的行为约束成本。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股东通过信息披露来监督上市公司管理层,信息披露越充分,上市公司越透明,管理层的行为就越受到信息披露的限制。比如,管理层为了达到公布的预期,可能会采取短期行为,需要公司对管理层进行评价和信息披露。第二,竞争劣势成本。竞争劣势成本是指竞争对手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采取相应的方法调整经营策略,使上市公司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引起的成本。最典型的例子是定期报告中“董事会报告”部分的“未来发展展望”内容的披露,是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7年修订)》⑥的规定,需要披露的信息包括,公司应分析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其相关变化趋势已经、正在或将要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的;公司应当向投资者提示管理层所关注的未来公司发展机遇和挑战,拟开展的新业务、拟开发的新产品、拟投资的新项目等;公司应当披露为实现未来发展战略所需的资金需求及使用计划,以及资金来源情况,未来重大的资本支出计划等,包括未来已知的资本支出承诺、合同安排、时间安排等;公司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披露可能对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的所有风险因素,包括宏观政策风险、市场或业务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等,已经或拟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对策和措施应当内容具体,具备可操作性。这些重要经营管理内容和决策信息的披露,容易引起竞争者的关注,加剧竞争。

五、粤传媒信息披露的经验与启示

(一)粤传媒信息披露积累的经验

投资者关系管理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管理。企业经营的内涵是企业文化,外延是社会责任。投资者关系管理搭建的是企业内涵与外延之间的重要桥梁,传播的是公司战略和理念,达成的是公司和投资者的共赢,实现的是公司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的有机结合。比如,要使投资者认同公司战略,就需要上市公司向投资者披露多方面的内容,比如,①行业情况;②法规政策;③经营模式;④市场地位;⑤公司治理;⑥产品研发;

⑦财务信息;⑧人力资源;⑨竞争优势;⑩相对劣势,才能使投资者全方位了解公司的经营战略,并深入理解上市公司的企业文化。因此,上市公司对外信息披露是达成投资者认同感,实现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核心问题,无论是披露的内容,披露的时间还是披露的程度和披露的形式都对投资者关系管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此,粤传媒信息披露积累了许多的经验,也得到了许多的启示。这包括:

(1)披露内容。粤传媒的披露要求是能够满足投资者需要的决策信息;能够揭示公司价值的信息;能够体现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的信息。但过多的披露信息又会使企业付出大量的制作成本,而且使信息使用者鉴别信息的使用成本增大,比如,过载的信息反而使信息使用者无所适从,甚至还会产生误解。因此,对于重要的项目从详披露,并加以重点说明;对次要项目则从略细节,概要性披露,做到主次分明、轻重有别。

(2)披露时间。粤传媒对公司经营性信息,由于其披露不会泄露公司竞争力的信息,可以经常性披露,而研发信息披露的时间应与实际市场推广的时间间隔尽量短,这样竞争对手做出反应的时间有限,公司的竞争优势就不容易被模仿。同时,粤传媒对关键时间点主动提示,比如,对于股东大会、定期报告预约披露时间通常会在公司网站上发布标题新闻,向投资者友情提示。

(3)披露程度。粤传媒对于信息披露的内容要把握一定的度,恰到好处。披露概括性的信息比细节性信息的风险要小。比如,披露关于产品成本的信息过于详细,可能会使对手找到差距,分析原因,占据成本优势等。

(4)披露形式。粤传媒信息披露的形式很多,具体会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披露形式,才能取得预期的披露效果。比如,可以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一些定性的信息,如公司治理信息、环境保护等;也可通过信息沟通会的形式与券商、机构投资者、分析师等中介沟通,进行信息发布;还可以通过上市公司临时公告的形式进行披露等。

(二)对财务信息披露的启示

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80%以上是会计信息。随着会计准则体系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范体系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对外公开披露的信息日益膨胀。财务信息作为信息披露最主要的部分,也是投资者最关心的信息,因此即使财务信息披露的成本很高,有不能因此而片面地减少这样的直接成本,否则,会导致投资者获得的财务信息量不足,得不偿失。对此,一方面,粤传媒一直严格按照定期报告的格式要求,及时填报相关财务信息,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决策的充分依据。另一方面,粤传媒如何更多,更主动地披露强制性要求以外的财务信息,即自愿披露,将能更有效地实现投资者关系的管理。对此,粤传媒的启示是:

(1)应适当加强财务信息披露直接成本的投入。通过这样的投入,减少间接披露成本的发生。比如,粤传媒亟待通过电子化平台加强财务管控,可通过直接成本的有效投入,减少或规避间接披露成本的发生,增强信息披露的有效性。目前,粤传媒应完善和改进已有的用友系统,条件成熟时引进ERP系统。

(2)强化财务的基础建设,提升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内部控制,增强财务分析力量,为投资者决策提供更具有相关性的信息。

(3)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由公司证券部对其进行信息披露的专业培训,了解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则,以及信息保密制度。

(三)对重大事项信息披露的启示

信息披露日常事务是一项技术活动,相对容易处理,但一旦涉及到重大事项,就不仅仅是技术活动了,还需要艺术化的沟通与处理,否则,就难以把握公司商业秘密与信息披露要求之间的度了,特别是对如何把握重大信息披露的时间点是粤传媒,也是其他许多上市公司,面临的一道难题。对此,粤传媒的启示是:

(1)除加强内部信息的管理与控制外,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与落实信息披露制度,比如,严格执行与落实重大信息报告制度、内幕信息知情人及登记制度,才能在重大事项发生时,防患于未然。

(2)证券部应建立起有效的责任制度,比如,严格执行内幕信息的报备制度,重大信息及时进行内部提示与登记备案,做到责任到人;有应对出现各项重大事项信息披露的程序和备选方案。

(3)正确把握重大事项披露的时点。比如,对发生可能对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项,投资者尚未得知时,应当立即披露,说明事件的起因、目前的状态和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便投资者据此重新作出投资决策;若有关尚未披露的信息难以保密,或者已经泄露,或者公司股票价格已经明显发生异常波动时,应当立即按照《股票上市规则》、《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和《粤传媒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披露信息。

(四)对高管勤勉尽责信息披露的启示

上市公司管理层与股东,尤其是与中小股东之间天然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天南海北,股权非常分散且持股数多少各异,广大投资者直接、面对面地对公司进行经营和管理是根本不可能的。大量上市公司的违规案例表明,作为代理人的上市公司管理层并非都能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来作出经济决策,有的管理层往往优先考虑个人利益,甚至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牺牲投资者的利益,出现“道德风险”。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投资者,包括股神巴菲特选股时非常关注管理层的勤勉与道德,希望能够获悉并得到足够多的关于公司管理层勤勉尽责履行信息的重要原因。对此,粤传媒的启示是:

(1)在信息不对称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情况下,市场化竞争机制是促进信息透明和自愿披露的有效手段,因此,应做到“市场化用人,用市场的人”,引进更多资深的职业经理人加入公司管理团队,让市场机制在信息披露,特别是自愿披露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2)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及董事会下属各专业委员会的作用,比如,通过董事会下设的战略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与提名委员会,均有权对管理层的相关工作和信息披露进行指导与监督。

(3)对公司管理层实行更加有效的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包括收入、利润、研发项目等综合指标。从长远看,需要对公司管理层及骨干实施股权激励,将经营管理者与所有者身份部分重叠。只有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勤勉尽责的问题,信息披露才有必要的基础和内在动力。

(五)用“心”真诚对待投资者,才能得到投资者的认同

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关系如同舟与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治水,宜疏,不宜堵。上市公司不同于未上市的国企和民企。国企对主管政府、国资委等上级部门负责;民企对企业家的家族和生意圈子负责。而上市公司,则需要对五湖四海、大江南北、千千万万的包括大股东和中小股东在内的投资者负责。尽管自愿性披露是上市公司的自主决策行为,但需要用“心”真诚地对待投资者,才能得到投资者的认同。对此,粤传媒做了大量的工作。

比如, 2010年1月1日起实施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个人转让上市公司限售股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2010年以来,粤传媒每天都会接到很多投资者来电咨询或者投诉,纷纷咨询是否受该文件规定的影响;有的非常激烈,或者正好最近有卖出,发现被扣除了20%(甚至更高)的所得税,表示强烈抗议。经粤传媒内部认真研究相关文件,在保证合法的前提下,结合粤传媒历史沿革以及实际情况,第一,为投资者积极诉求与反映情况。已于1月6日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结算公司深圳分公司提交异议函,并抄送深交所与广东证监局,希望结算公司能协调妥善处理此棘手问题,争取粤传媒股东豁免征收。粤传媒公司领导尤其是董事会秘书屡次主动向广东证监局、深交所、结算公司反映此问题,希望相关部门转达粤传媒及粤传媒投资者的诉求。第二,粤传媒建议投资者早作准备,搜集好个人交易记录等原始成本的凭证,及时与所在证券营业部、当地税局沟通,并留意三个月的办理退(补)税的有效期限,最大程度挽回损失。第三,披露咨询与投诉电话,包括结算公司、三部委以及证券部的电话。第四,在公司网站、投资者互动平台等渠道披露最新的相关规则与解读,汇报公司对此问题的最新工作进展情况,让投资者有更清晰的统一认识。粤传媒积极协调与推进投資者限售股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问题处理,获得了投资者的认同。这是“用心”沟通取得的结果。

(六)利用好网络平台,降低信息披露成本

信息披露成本很高源于投资者对信息披露的需求很多。根据马斯洛需求五个层次的理论,投资者的基本需求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提供充分的信息;安全需求要求在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利益不能受到伤害;社交需求要求上市公司提供与投资者双向沟通的渠道;尊重需求要求上市公司与投资者要相互尊重对方的利益;自我实现需求要求在上市公司的投资能实现增值保值。投资者这些不同层次的需求,意味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交易成本很高,需要一个网络平台,才能降低这些成本。

比如,粤传媒2007年上市前,就利用了网络平台路演的特点:多、快、好、省。其中“多”——参与者多,“快”——时间快,“好”——效果好,“省”——省钱省精力,在国内主要城市进行了网上路演和推介(张凌,2009),大幅地降低了公司信息披露的成本。事实上,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在多方面降低信息披露的成本,[13][14]比如,公司IPO、再融资、重大事项发生时,可以让公司高管人员在约定的时间内,就公司业务经营、市场竞争、行业前景、股票发行等发布信息;通过网上视频、网上文字交流、图片展示等形式,与广大投资者进行沟通交流,达到信息的充分披露;通过实时、开放、交互、快速的网上交流,使各类投资者认知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战略,了解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及领导才能,以准确反映公司内在的投资价值。

从2008年开始,粤传媒进一步与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合作,开通了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针对网上路演“一事一沟通”的短期性、分散性特点,通过技术手段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日常化、持续化的沟通提供了可行性,从而使上市公司更好的、更有效率、更节省成本地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该专网还集合上市公司法定披露文件、公司动态、股票行情、财务指标、公司产品、形象宣传等信息,对投资者进行集中展示。该专网几乎涵盖了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各种要素,可作为上市公司网站的“投资者关系”栏目,不仅为上市公司节省了大量的网站建设和维护成本,也成为公司已有网站的重要补充。

总起来看,粤传媒用“心”沟通,已慎重、敏感、合规地对待了重大事项的信息披露,避免了选择性信息披露;所建立的电子化网络平台降低了直接信息披露成本,是取得投资者认同的有效方法;通过直接成本的有效投入可有效规避间接成本的发生,也是降低自愿披露成本,改进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有效手段。

[注释]

①援引自《2008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年度报告》,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2008,2。

② National Investor Relations Institute,简称NIRI,成立于1969年。

③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03年10月21日正式发布。

④援引自2001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告》。

⑤援引自粤传媒《重大信息内部报告制度》。

⑥业内通常简称为“年报准则”。

[参考文献]

[1]罗瑶琦.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现实基础与理论分析[J]. 经济问题,2009(2).

[2]杨辉.浅析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成本[J].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

[3]殷楓.中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研究[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

[4]杨聪美,蔡晓黎.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成本效益分析[J].会计之友,2008(2).

[5]Robert G. Eccles,Sarah C. Mavrinc.Methodology of Corporate Information Disclosure[J]. Reviews of Sloan Management,1995,36:23.

[6]何向东.深交所综合研究所研究报告第三辑-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研究[N].上海证券报,2002(3).

[7]Hoffmann A.O.I.,Pennings J.M.E.,Wies S.Relationship Marketing's role in Managing the Firm-investor Dyad[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8 Sept. 2010 (in Press).

[8]投资者教育中心. 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M]. 上海:上海证券交易所,2003.

[9]Claire Marston,Michelle Straker. Investor relations[J]. Corporate Communications,2001,6:82.

[10]Class Hagg,Hakan Preiholt. Investor Relations, Financial Market and Target Groups[J]. Marketing Management Journal,2004,14:129.

[11]周勤业,卢宗辉,金 瑛.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投资者信息获取的成本效益问卷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03(5).

[12]张 凌. 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和危机公关[Z]. 深圳: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2009(1).

[13]何 玉. 基于Internet的投资者关系管理评价指标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09(6).

[14]刘瑞武. 基于因特网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1).

作者:胡超 唐清泉

第3篇:论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的关系

摘要:会展教育可分为会展理论教育和会展实践教育两大领域。本文分析了会展理论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即政策诠释、经验总结和理论演绎。本文认为,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之间的关系有着4种基本范式。本文还认为,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相互作用和影响是会展教育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应该确立起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新的关系范式。

关键词:会展理论;会展实践;旅游教育

会展教育以其内容为对象,大致可分为会展理论教育和会展实践教育两大领域。会展理论教育的主旨是探求会展教育的“公理”,架构规范、科学的知识体系。会展实践教育是技术操作问题,以寻求解决会展实践教育中所存在问题的最佳方案,形成行之有效的经验体系。

在会展教育中,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相互作用和影响,是会展教育持续发展缺一不可的驱动力。但在实际的会展教育中,无论是会展理论教育还是会展实践教育,似乎都存在着某些问题。因而,认真研究和探讨问题形成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助于认识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的关系,进而确立起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一种新的关系范式。

一、对会展理论教育的误解

对现实会展理论教育进行认真总结归纳,我们不难发现,在会展理论教育中,客观上存在3种倾向,即:政策诠释、经验总结和理论演绎。由会展理论教育倾向,可以推知会展理论教育本身存在的某些问题。

1.偏重于对政策的诠释

会展理论与会展政策是会展教育中必须关注且无法回避的两个命题,两者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会展政策教育是会展理论教育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它有助于澄清会展政策和会展实践面临的理论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刻领会国家会展业的方针政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操守。但是,在实际的会展理论教育中,往往存在着用会展政策去诠释会展理论教育的现象。诚然,目前我们的会展理论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即便如此,会展政策的诠释也不能取代对会展理论教育的教学与探求,因为二者存在着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的区别。会展理论教育中过多的政策诠释将导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会展理论教育的政策化,偏离了会展理论教育的学术精神,不利于会展理论、会展知识的积累和完善;二是会展理论教育的口号化,用各种会展政策口号取代会展理论的学理探析,容易使会展理论教育走向庸俗化。

2.偏重于对经验的总结

会展经验是会展实践活动的归纳,蕴含着会展的实践智慧。会展教育不仅非常渴望会展经验以弥补会展实践教育的不足,而且会展经验也希望在会展教育之中得到检验和升华。但由于会展经验往往具有个体性、体验性和零散性等特点,以至于会展理论教育带有经验化、技能化的倾向。诚然,会展理论来自会展实践、来自会展经验,但从会展实践、会展经验升华为会展理论,有着复杂的理论抽象过程和精致的思维加工过程,简单地将会展理论教育视为会展经验总结,往往会导致会展理论教育的粗糙与板结,更何况许多教师的会展经验,并非来自亲身的会展实践。如此,不利于会展理论教育的深入发展和完善。

3.偏重于对其它学科理论的演绎

忽视会展理论教育的“个性”,将其它学科的理论简单地移植过来加以演绎成为会展理论,然后运用于会展理论教育之中。例如有关会展经济学的理论,可以说几乎仅仅是在“经济学”前面加上“会展”二字而已,而且这种情况并非个别现象,它广泛地存在于会展理论教育之中。虽然会展理论教育的这种行为的出发点与目的,在于希望以此使得会展理论教育迅速地成熟起来,使之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但是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简单的移植并不能真正解决会展理论教育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完成其肩负的对会展实践教育具有实效的指导任务。

二、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关系的范式与分析

以某个会展理论教育而言,该会展理论教育是一,相对于该会展理论教育的会展实践教育也可能是多;反之,以某个会展实践教育而言,该会展实践教育是一,相对于该会展实践教育的会展理论教育却可能是多。换句话说,会展理论教育和会展实践教育是双向交织的一多关系,而不是单一会展理论教育主宰一切会展实践教育,或单一会展实践教育主宰一切会展理论教育的关系。因此,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在会展教育中不仅是一对重要的范畴,而且对二者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决定着会展理论教育和会展实践教育在会展教育中的基本概貌。通过对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的不断求索,我们认为在会展理论与会展实践教育中,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4种基本范式。

1.会展理论教育高于会展实践教育

若是会展理论教育就要“讲清楚”,就要合乎逻辑,就要公开验证,即“放之四海而皆准”。若是会展实践教育就要“想周全”,就要综合考虑一切因素,博采众长,即力求事情本身的集成优化。既不能用总结会展实践教育的方式讲授会展理论,也不能用会展理论教育的方式讲授会展实践,二者应该既有分工又有互补。

关于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在会展教育中的关系,耳熟能详的是“会展理论教育高于会展实践教育”的说法。倘若仅在会展知识形态、会展理论研究的层面上来说,此话颇有一些道理。然而,一旦延伸到会展理论教育者与会展实践教育者的层面,则容易导致某些误解。

“会展理论教育高于会展实践教育”,本意是指会展理论在知识的抽象形态上高于会展实践中的经验性知识,它较多地表现为一套专业化的术语,从而与会展经验的、体验的、情绪的话语有别。尽管存在抽象程度的差异,但丝毫不意味着两者之间的隔绝。会展理论知识源自于会展实践的土壤,而不是会展理论教育者闭门造车的产物。没有会展实践的根基,只能筑起会展“主义”的乌托邦,最终陷入“为会展理论教育而教育”的清谈,其结果及其价值必然遭受怀疑。同样,这也不意味着会展理论教育者与会展实践教育者之间存在“高”与“低”的关系,事实上,二者同是会展知识的创造者,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缺一不可。

2.会展理论教育指导会展实践教育

“理论指导实践”,尤其是哲学理论,对实践有着各个层面的影响作用。但是在会展知识越来越走向具体、细化、实际的今天,我们需要弄明白的是,会展实践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会展理论教育的指导,反之会展理论教育又应当用何种方式去指导会展实践教育?

从应用的角度看会展教育,它有3种表现形式,即基础性会展教育、应用性会展教育和开发性会展教育。基础性会展教育和应用性会展教育是造就会展人才的奠基工程,开发性会展教育是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沟通的重要桥梁,是在各种环境变量背景中对基础会展理论教育进行的一种应用设计和实践。开发性会展教育的信度和效度,决

定了会展理论教育的指导意义和价值。没有这种媒介性、中介性的设计和开发,会展理论教育的指导只能是宏观的、理念的、务虚的,甚至是一厢情愿的,而不是会展实践教育所真切需要的、急切需要的、解决问题的指导。也许,这也正是作为会展理论教育者在研究会展理论教育时最值得深思之处。

3.会展理论教育解释会展实践教育

会展理论教育解释会展实践教育,是会展教育中又一种现存的关系范式。在会展理论教育领域存在着解释论的取向,会展教育者将注意力置于会展实践教育的诠释方面,而缺少了一种会展教育的中立性和价值理性。

会展教育的中立性体现在教育者要避免个人主观因素介入教育活动,不可用主动或权威的地位,使学生处于被支配的从属地位,从而防范教育成为阻碍追寻真理自由的工具。

会展教育的价值理性,在一定意义上是教育主体尺度与教育客体尺度的统一。会展教育的价值理性目标是力图把对会展理论教育认识转变为能够指导会展实践教育活动的观念模型。它强调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需要的一致与契合,强调会展教育实践系统对于会展理论教育系统的适应与顺从。这种适应和顺从并非适应或顺从个别的会展理论教育,而是要求适应或顺从会展实践发展与完善的整体要求。

因此,会展理论教育不仅是解释会展实践教育行为,也不仅是描述会展实践教育应该如何去操作。会展理论教育不仅要建构会展教育,而且还应当去解构会展教育。在会展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会展教育及其教育者应该从书斋回归会展实践,从会展实践走向会展理论,从本国的会展教育延伸至世界会展教育。惟有如此,会展理论教育才能避免陷于自言自语的尴尬局面。

4.会展实践教育高于会展理论教育

鉴于目前会展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太尽如人意的现状,即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创造效益能力较低的普遍现象,一些教师开始怀疑会展理论教育的科学性和价值,于是转而淡化会展理论教育,将会展实践教育置于会展理论教育之上,更多地强调实际操作技能的讲解和案例分析,片面地认为操作技能是最实际、最有效的会展教育,会展成功案例的思路和方法才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

虽然会展实践教育修正会展理论教育,但来源于实践的会展理论教育同时还要指导会展实践教育,这是确立认识事物的高度问题,是个主次关系的问题,不能颠倒。忽视会展理论教育的指导作用,过度强调案例,就无法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最终培育出来的学生只能是模仿的、教条的。面对国际经济竞争环境,要提高会展教育的质量,在注重案例剖析的同时,最迫切的任务是要以西方会展教育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的会展实际环境,深入实践,突破会展教育模式,研讨提炼出中国的会展理论,以会展理论教育指导会展实践求证实效的教育。

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的关系是即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会展理论教育可以相对于会展实践教育而独立存在,这种会展理论教育称为理想的会展理论教育。反之,会展实践教育也可以先行,它可以独立于会展理论教育而存在。会展实践教育与会展理论教育之间又并不是完全的依存与关联的关系。

三、实现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的对话

随着会展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国外会展大公司和会展培训教育机构的进入所带来的新的会展教育理念、新的会展教育观点对我国会展教育的冲击,我国的会展理论教育应该主动与会展实践教育展开对话。所谓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的对话,不仅意味着相互的尊重、参与、交流与理解,而且它还是解决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之间的鸿沟,从而使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紧密结合。

相对于走向对话,实现对话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如何实现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的对话,我们提出以下3点建议:

1.寻求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的教育共同体

“共同体”(community)的思想发端于19世纪德国哲学家F.藤尼斯,在其名著《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他抽象地概括出人类群体生活的两种类型——共同体社会与利益社会,其核心理念就是“分享”。走向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共同体,就是旨在树立起“学会分享”的新的会展教育精神,即会展理论教育和会展实践教育以对会展问题的关注为核心,相互分享彼此的经历和困惑,彼此的挑战与智慧。这种会展教育共同体可以确立起会展理论教育者与会展实践教育者两者之间的新型关系,在对话的前提下共同面向会展实践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实现优势互补,合作交流,探究发现,将会展教育共同体健康、持续、规范地推进。

会展教育共同体,既是一种合作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制度形式。为此,构建会展教育共同体要求确立起相关的合作机制。首先,应当有共同的教育研究愿望,会展教育各个层面和领域的理论教育者和实践教育者在共同愿望的前提下,形成一个教育研究团队。其次,消除会展教育共同体中的组织智障,在会展理论教育者与会展实践教育者之间,重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会展实践教育者不再只是会展理论教育者的对象,而是会展教育过程中的伙伴。再次,构建多层次的、全方位的教育研究合作,建立良好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团队中的每个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实现分工合作相结合,在教育研究每一具体问题上体现出群体智慧。

2.走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相结合之路

在会展教育中,会展理论教育人员参与到会展的实践教育中去,与会展实践教育者一起面对现实问题,这种角色立场的趋同,使原来相互隔阂的两类人员能够达成沟通与理解,从而使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过程走向合一性。一方面实现在会展实践教育中的会展理论教育。会展理论教育不再是在脱离实际的书斋中完成,也不再是单纯的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而是理论教育者在实地、现场中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研究过程以实践开始,在实践中进行,并以实践作为检验其效果的标准,可以说会展实践教育推动着会展理论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实现在会展理论教育中的会展实践教育。会展实践教育不同于一般经验的实践,它要求教育者把创造的会展教育新理念、新观点、新思路付诸检验与实证。为此,要观察记录、搜集分析关于即将创造的会展教育新理念、新观点、新思路的背景、过程、行为和结果等证据,研究它的内在逻辑,升华为带有普遍意义和规律的会展理论教育,从而指导会展实践教育和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

3.不断反思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

任何成熟的理论无一例外不是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逐渐形成的,即便已经成熟的理论仍然面临着不断发展完善的问题。会展理论教育也概莫能是,更何况依目前会展理论教育发展状况而言,会展理论教育远远无法满足迅猛发展的会展实践教育的需求。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在会展实践教育中提炼、升华、思辨会展理论教育,同时在会展理论教育中反思会展实践教育,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在反思中成长、成熟。

总之,立足于会展现实的、实践的会展理论教育才是好的会展理论教育,即便它不是那么理想甚至于与理想的会展理论教育相冲突。但是,这样的会展理论教育对会展实践教育有着建设性的意义,可以对会展实践教育起到真切的指导作用。

责任编辑 梁保尔

作者:吴建华

第4篇: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一、前言

二、理论与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四、实践工作中如何应用理论上

五、建议

一、前言

首先我们从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来看,我们都很熟悉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在书上与大家碰面的机会比较多,其实我们可以看看现实与该理论的关系。

A、第一种是学术型人才。在专业领域很强的人我们称之为学术型,这种人专业知识较强,研究层次较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字型人才,然而这种人无实践性,他们的社会财富仅停留在思想层面。将学术的概念界定为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因此学术型人才也就指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存在独特见解,进行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学和文化群体的人。他们的思想仅仅是社会的精神财富,还未能应用于实践,因为他们的专长只是研究,而往学术方面进行研究也体现了他们存在的价值。

B、第二种人是实践型人才,当然这里所指的这类人没有很专业的知识,他们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摸爬滚打,虽然没有理论知识,但是能很好的融入社会,因为他们的经验告诉他们在这个社会中遇到什么事怎样处理应该怎样处理。也许他们读过的书也不多,我们也看到

第 1 页 共 1 页

财富在他们那里的积累,片面的认为读书和社会地位不挂钩。其实更本质的看我们只看到了表面现象,现在也有很多暴发户用钱买文凭或是买官,这就是当他们满足了物质需求以及欲望后的求尊重心理,也可以看到他们重视教育的程度并不亚于所说的知识分子,正是因为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才会更加重视孩子文化素养的积淀。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该类人存在的社会价值。

C、三种人是十字型人才,既能熟练的掌握专业知识也能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使知识在社会中运用并得以扩展。因此可以看到他的知识不扩展仅仅是单方面的延伸而在于应用于实践后的扩展。这种人使第一类人的思想价值与现实价值结合起来。并且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也就是把思想智慧结晶应用于社会产生真实可感得社会财富。相较于第二类人,他不仅仅是融合与社会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引领社会。

小结:对于这三类人我们自然认为做最后一种更好,但是也不是所以人一来就可以做最后一类人。最后一类人不仅要注意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注重生活技能能力的培养。而写社会实践报告的目的也就在于此。假期虽然我实践的地方与专业相差甚远但是我相信只要勤于思考,你总是能找到它们之间交叉的地方,总是能在生活中学习。虽然不是学校,但是社会也会教会你很多东西。

二、理论与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A-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第 2 页 共 2 页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

2、理论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理论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特点:1)唯一性,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 2)理论是有条件的:任何理论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理论就会变成谬误。3)理论是具体的:任何理论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理论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A-

1、理论为实践提供目标 A-

2、理论为实践提供实施方案 A-

3、理论为实践调试提供方向 A-

4、实践是理论的基础 A-

5、实践是理论的来源 A-

6、实践是理论发展的动力 A-

7、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A-

8、实践是理论的目的和归宿。

A-

9、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

第 3 页 共 3 页

螺旋式的上升。

A-

10、理论永远不等于实际 A-

11、理论先于实践

A-

12、工程项目是理论与实际的协调

小结:理论与实践二者是相互 联系、相互推动的。脱离了任何一方,它们就都是独立的,不完整的。正如一个轮子一样缺了任何一方,轮子就无法带动车子前进。工厂就是那架马车,而理论与实践两者就是轮子的组成部分。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而最后也必然要运用于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如果没有前人的理论作为指导,那么必然走更多弯路,也就必然导致低效。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低效是非常忌讳的。也造成了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实践中也不能没有理论。二者是相互推动的,我们靠理论来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赋予理论时代性,不断更新理论,使更适应与现代社会的理论指导实践,也在实践中为理论注以新鲜血液,使理论能够在时代前沿领导社会的进步。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我们把它们的关系堪称环形链。

四、实践工作中如何应用理论 A-

1、端正态度 A-

2、实践之前先理论

A-

3、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 A-

4、借助于科技,工具

五、建议

第 4 页 共 4 页

A-

1、培养学习理论的能力 A-

2、养成看书的习惯 A-

3、有勇气面对问题 A-

4、善于思考,分析,总结 A-

5、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寻找方法 总结

综上所述,理论贯穿于实践,在生活中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使我们所学知识更具有指导性。同时通过不断学习创新,架构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不但让理论对自己有指导意义,同时也能对其他人有借鉴意义。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 5 页 共 5 页

第5篇: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申建伟

以前,在学习中见到的对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这样描述的:

(1)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即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

(2)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理论则有阻碍作用。

(3)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不能任意割裂两者的辩证关系,孤立地强调一个方面。

科学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它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抓住了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反映了事物发展规律,因而能够使我们综观全局,高瞻远瞩,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确定事物前进的方向,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

(2)能提供科学的方法,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给人们探求真理提供科学的认识工具。

(3)能成为人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思想武器。

科学的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不可缺少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以上对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的描述尽管管科学、全面,但不免读来费时、高深难懂。

今天拜读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文章,对于她关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的描述令我耳目一新、佩服之极。故有意与各位教师一同分享。

她认为:“理论和实践就是老鹰和小鸡的关系。一旦掌握了理论,你就会势如破竹,不可抵挡。有了这样的理论,你才会有效地指导你的工作实践。” 她还说过:“专家是围绕一个专题使劲的、一个劲地研究研究,研究到大家都听不懂了就是专家。”

对于这两点我是深有感触。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自己早就知道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并没有真正花大的力气去记诵和深刻领悟。不真正掌握理论,怎么能够在新课改的教学活动中“势如破竹、不可抵挡”呢?由此充分说明,要想使自己的专业得到迅速成长,自己太需要好好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理论了。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深深感觉到:专家讲的长篇大论,有时竟能让渴求知识的听众昏昏欲睡。究其原因就是听不太懂,这时候主观意识再强制自己打起精神去听,大脑就不堪重负,用起了保护机制,人就感到昏昏欲睡了。相反,身在一线的名师有自己的理论、有自己在实践中积淀的成功经验和智慧做法,能把厚的说薄、难的说易、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让我们深刻领悟到他们是在用大爱做小事,用自己的智慧、辛劳书写爱的宏伟篇章,近距离见证他们“平凡中见伟大,平凡而不平庸。”

第6篇:数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1、“双基”变成“四基”: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数学的思想:抽象、推理、模型、审美。

3、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分为四种:直接、间接、设计、思考。

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实践,但也不能缺少理论的指导,无限扩大教学实践的功能而忽视理论的学习,一个教师的发展前途也极其有限。譬如以上四个知识点,只有当我们认真学过、深入思考过才能“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所以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个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才能常教常新,教学相长,高瞻远瞩,渐入佳境。

第7篇: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学112500283

姓名:王敏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是现在教育的主流问题,也是难以根治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与我们本身的社会政治制度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强调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素养与实际生活相脱节有关系。教育本身的目的应该是提高人们的素质和技能,对国家的兴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渐渐偏离这个轨道,而是一味的注重其分数和升学率。这本身就使理论和实践产生了脱节。脱机的根本目的是目标的异向。这很难立刻的解除,是需要时间的考证的。我很赞同教育文化一说,将教育与人的生活相紧密联系,将教育理解为不是一再的分数化,而是将其文化化。当教育水平成为国家文化素养的体现时,理论与实践就能在慢慢的摸索中达到共识。想必那一刻,我们的国家也即将强大!本论文将先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定义阐述,再来是两者的关系,接着是现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存在的具体问题,最后就是自己对这些问题希望能处理的方法美好期望。 一:什么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但具体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什么却难以明确作出定论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思考角度得出的结论不同,如赫斯特从理论的实践性特点出发认为:教育理论是有关阐述和论证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的理论。而奥康纳认为,尽管理论可用来表示“指导或控制各种行动的一组或一系列规则、或一整套的箴言”,但理论是“表示已被观察所证实的一个假设或一组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假设”的术语。而穆尔则试图将这两种视角结合起来,认为“理论是合理解释的工具”也是“指关于应该做什么的规定和建议。不过,赫斯特和奥康纳的观点被认为是关于教育理论的两种对立的基本观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二者的区别:一个强调从实践性来揭示教育理论,一个强调从逻辑性来认识教育理论;一个从功能性来定义教育理论,一个从结构性来解释教育理论。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解释教育理论,总要符合理论本身的特性,即理论的概括性、理论的抽象、理论的结构性、理论的系统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差异性,这些理论特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以认识为基础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动。教育实践,是对人类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的总称。它是人类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有独特的对象与领域。教育以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这是其与别的社会活动领域的标志性区别。

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进行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这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量的坚信密切相关。从完美主义的理想出发,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同处于一种和谐化的状态。既保持各自的优势,又相互融合,但现实中二者又往往以一对矛盾的姿态出现。正确理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意义重大。本论文分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号:

关系的现实中的问题及理想的憧憬。我更倾向于两者处于一种和谐化的状态,因为这更有利于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具有具体实际的意义,更有利于我们的教学。

教育实践能很好的改造现在教育的现状。在实践的过程中,同时也能验证理论的价值,发觉不足,再去寻求更好的理论模式,在实践中改造,在改造中进步。这是实践对理论的意义。同样理论对时间也有指导的意义,在指导的同时,理论也是实践的最好的依据。如今的最好的问题,就是现实中实践的展开找不到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这使得很多实践只是一种经验之谈,而经验就促使很多实践行为没有施展型,很难将一切好的经验普及,只有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更好的实践!

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如今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往往有两方面意思:一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二是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脱离。关于两者脱离的原因,研究众多,李秉德先生曾经提出的“两张皮”的理论来说明。李先生指出:“第一种情况是,有些教师并未认真系统地学习理论,只是照着别人的老路子亦步亦趋,盲目模仿;第二种情况是,有些教育教学理论工作者,对于教育理论并未真正掌握,对于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更是不甚了了,这样的人写起文章、书籍来只是照搬照抄,罗列教条;第三种情况是,由于理论表达深浅的程度与教师已有的水平不相符,因而产生不能很好地结合的情况;第四种情况是,从较高的教学理论到实际应用,这中间还缺乏相应的一系列过渡性学科的建设问题;第五种情况是,教学实际工作者运用理论的态度与方法问题。教育理论工作者把自己置于教育实践代言人的位置上,故意用高深、晦涩的语言描述浅显的问题,以显示理论的“阳春自雪”。

实际上,是希望以理论指导实践,或是呼吁理论更多地关注实践,致力于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同时,这种脱离也是双向的,即教育实践也存在脱离教育理论的一面。由于教育工作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不少在教育中做出成绩的人的确积累了大量的教育经验,因而很容易出现唯经验的倾向。现实表明,有不少实践工作者漠视理论的运用,完全凭自己的经验从事。这种仅仅靠自己的经验、无视理论指导的教育不仅不能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更不能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

(二)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

“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是人们对二者关系的解读,但现实生活中有的理论对实践起不到指导的作用。其原因之一是理论不是来源于实践,有的理论只是纯理论,是思辨。这种从文本到文本所得出的结论,其价值取决于第一个文本的正确程度。如果所参照的文本也是理论文字,正确与否都不可知,又怎么能保证得出确且有指导性的结论。因此这样的理论确实不敢指导实践,也难以指导实践。原因之二是理论即使参照文本来源于实践,现实条件的变化也使这种理论缺乏现实指导意义。理论是否具有操作性、是否为实践者提供了理解和应用教育理论的过渡性知识,难以把握。然而仔细推敲,不难发现根本问题之所在:人们在期待理论指导实践时,总认为理论是正确的,这就犯了认识上的错误。只要仔细分析理论,就会发现理论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也有超前和滞后之分。正确的教育理论有促进实践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的可能,而片面、错误的理论从长远来看必然会危害实践。单纯提“教育理指导实践”本身极易使人忽视对理论本身合理性

的审视和分析。这种关于“理论指导实践”的观念,实际上假定所有实践工作者是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工作的,并假定实践工作者的头脑中是一片“理论的真空”,可以听凭别人把理论塞进自己的头脑。由于这种假设不能成立,故要求理论指导这样的“实践”,实际上是对理论的苛求。

四: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以及建议

对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其主要可以寻求两个主体,即: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这两个是核心。而在其中间还夹杂着教育理论应用者,这一群体往往受到忽视,但是他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主体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完善我们的教育目标,尽可能的统一化。只有当双方主题都有同一个目标的时候,教育理论和实践本身才能更好的起到作用,才能将他们的价值最大化。

(一)教育理论研究者

对现有理论思考、质疑、批判的习惯和能力是每一个教育理论工作研究生应有的素质和能力。只有在不断的质疑改进中进步。但他们采取的不应该仅仅是思辨,似乎只要用了这种方法就能解决问题了,这也只是似是而非的言论。而不加入实证的方法,这个理论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纸上谈兵”只能有指导思想,但是没有实际的作用。所以,教育理论研究者,不仅仅要具体文本的能力,也需要洞察社会现象,教学实情。要促进研究人员观念自我更新和形成新的问题,发展理论的价值。这是时代的实践对研究者精神的滋养过程,基本理论研究者要想与时代对话,要想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在自己研究领域里有所作为,不能没有这样的面向时代变革实践的研究。只有把实践纳入理论者的研究视野,并培养新的研究能力,才有可能实现专业化水平新的提升,才有可能对理论与实践作出新的贡献。

(二)教育理论应用者

对于应用理论研究人员来说,如今最大的问题是人们对现在一些基本理论研究人员对应用研究的莫明小视。其二是认为应用研究不需要太多的理论,这反映在应用研究人员的个人学习实践中,往往忽视理论学习的部分。这带来应用理论研究人员的个人内在理论中相应理论背景的缺乏和相对滞后,其可能造成的后果是,用由旧基本理论作文撑而得的应用理论去直接指导和规范生动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这并不是要求应用研究人员要直接从事基本理论研究,而是说他们应具有这方面的修养和敏感性。在这个问题解决后,应用研究人员需要有两种不同于基本理论研究人员的修养,才能形成个人内在理论与社会实践间的积极关系。一是善于把偏重于认识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对实践具有行为指导意义的应用性理论。二是善于从实践工作者那里吸取实践的智慧,并把个别的典型的案例与经验,上升到结构的层面,进而丰富应用研究的理论。在这里,实践对应用研究人员来说,同样具有滋养个人内在理论的价值,而不只是被指导、改造的对象。

(三)教育理论的实践者

教育实践工作者人数最多。他们是蕴含着最大潜能的群体,也是对我国教育发展最终有决定性影响的群体。在开放改革的当代中国,解放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潜能是当务之急,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破除实践工作者头脑中长期存在的对理论与实践关系认识的忽视。这种忽视,首先表现为招个人实践的改变寄托在他人提供具体的、操作性指导上。对理论的分析缺乏应有的理解兴趣和能力。其可能造成的后果是,不知道个人实践的改变是要通过个人认识,包括个人内在理论的改造来实现的。所以,在行为上即使有所变革,也会陷入到简单执行他人指令或模仿他人的新做法的境地,不能成为教育改革能动的、自觉的创造者,并在

创造性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发展。这种把研究与实践分离的认识,常常是来自于基层。值得庆幸的是,这些问题在近年来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能从自己的创造性实践中形成或提供新的理论成分的,更富有自主能动意识、使个人实践与社会理论发展息息相通的教育实践工作者的队伍正在成长。

(四)理论和实践目标和实施方式上的统一

教育理论和实践没有达到很好的结合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两者目标的不统一。 不过这也取决于我们国家的体制和教育方针。理论的目标是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生活技能,而在实践过程中,确往往偏离这个目标。这就是使得两者本身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自然很难结合。另一个就是实施方式的差异性,也可以说是文化差异,地域差异,使得很多理论很难真正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而处理这些问题,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可以使教育的文化化。就是将教育本身定义为一种文化。当教育成为一种文化的体现的时候,教育可能会更好的发展。我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建立,只有自我更新的主体队伍的形成及互补互动、合作才能实现。总之,最终决定的因素是人自身的质量。

第8篇:产权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的关系

如果一定要说关系,那么产权理论是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 产权理论认为,私有企业的产权人享有剩余利润占有权,产权人有较强的激励动机去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所以在利润激励上,私有企业比传统的国营企业强。 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也就是,产权理论明确了企业主对企业的所有权,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随着专业分工化,企业主保留对企业的所有权,而将管理权和使用权等委托给有相应能力的人进行代理,更加高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代理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代理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但在委托代理的关系当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样,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更大,而代理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在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下代理人的行为很可能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而世界——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普遍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产权理论: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是现代产权理论的奠基者和主要代表,被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是产权理论的创始人,他一生所致力考察的不是经济运行过程本身(这是正统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核心问题),而是经济运行背后的财产权利结构,即运行的制度基础。他的产权理论发端于对制度涵义的界定,通过对产权的定义,对由此产生的成本及收益的论述,从法律和经济的双重角度阐明了产权理论的基本内涵.以马克思对产权的定义为指导,全面深刻地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研究科斯产权理论(主要是"科斯第二定理")的实质和特点。

可以说产权理论经过逐步的发展衍生出了委托代理理论,而委托代理理论也在逐步的完善这产权理论的不足,二者相辅相成吧。

第9篇: 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教学理论就是人们在思考教学中所形成的旨在探讨、解释和预测教学现象的观念体系,是人们对各种教学现象及隐藏其后的各种教学关系和矛盾运动的自觉的系统的反映。进一步说,教学理论是人们思考或思索教学的结果;是一组思想和观念体系,它包括一系列认识、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过程;是人们对各种教学现象及本质的能动的、系统的反映。从教学理论的含义中,我们可以感知到教学理论是教学设计者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正如孙可平在《现代教学设计纲要》一书中所指出的:“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教学设计更大程度地依赖于教学理论的研究。”事实证明,解决教学问题必须研究教学理论,应用教学理论。因此,把教学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毋庸置疑的。在这里我们主要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来探讨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一、教学观念与教学设计

教学观念(简称教学观)是指教师对教学的本质和过程的基本看法。依据不同的标准,教学观念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从教学观念的内容角度,可以将教学观念分解为教学本质观、教学价值观、教学过程观、教学交往观、教学方法观、学生观、知识观、教学评价观、自我教学发展观等几部分;以不同的学习理论为基础进行划分,教学观念包括行为主义教学观、认知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教学观以及人本主义教学观。教学观念为教学设计指明了方向,不同的教学观念包含着不同的教学设计思想,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

二、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

所谓模式是提供我们思考一种过程或结构的有用方法。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具体而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要素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就称之为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模式是在不同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围绕不同的主题、所涉及的因素和各种关系展开的,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许多类别。

根据授课方式的不同,教学模式可以大致分为集体授课教学模式、个别化教学模式、小组教学模式等。按照师生活动的关系分类,教学模式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1)以教师为主的模式,以夸美纽斯(J.A.Comenius)和凯洛夫(И.А.Кайров)的教学模式为代表;(2)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模式,以克伯屈(W.H.Kilpatrick)和道尔顿(J.Dalton)的教学模式为代表;(3)综合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代表有塔巴(H.Taba)的归纳教学模式和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按照学派观点归类,将教学模式分为四种类型:(1)经典性教学模式,以克拉夫基(W.Klafki)的范例教学模式和布卢姆(B.S.Bloom)的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为代表;(2)探索性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代表有布鲁纳的探索性教学模式和舒赫曼(R.Suchman)的探究训练教学模式;(3)程序性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代表有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和加涅的指导教学模式;(4)开发式教学模式,以洛扎诺夫(G.Lozanov)的暗示教学模式和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为代表。按照学与教的性质归类,可以分为信息加工的教学模式、社会互动的教学模式、个性发展教学模式、行为矫正或控制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学流程的形式,简要、概括地反映了教师教学设计的思想。在这里对程序教学、掌握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三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及其课堂教学设计思想作一介绍

(一)程序教学模式及其教学设计

程序教学模式的鼻祖是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程序教学模式的设计要按照教材内部的逻辑顺序,既要保证学习者在学习中把错误率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又要合理地设计教材,使每个问题都能体现教材的逻辑价值。程序教学的模式一般有三种类型:经典的程序教学模式──直线式程序;衍支式程序;莫菲尔德程序。

(1)经典的程序教学模式。这是斯金纳首创的一种教学程序,其流程如图2-1所示。

图2-1经典的程序教学模式流程图

在这一流程中,教师把材料分成一系列的小步子,每一步一个项目,内容很少,系列是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具体步骤见前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观。

(2)衍支式程序。该程序是经典程序教学模式的发展,是一种可变程序教学。这一模式同样把学习材料分为小的逻辑单元,但每一步比直线式程序的步子要大,每个项目的内容也较多。学生掌握一个逻辑单元之后,要进行测验。测验用多重选择反应进行,根据测验结果决定下一步的学习。该模式如图2-2所示。

图2-2衍支式程序流程图

一个学生学习了单元①,经测试后证明其已经掌握了,便可进入下一步学习⑤;若有学生还未掌握,便不再重复①,而是进入⑨或者这种与①相关的知识的学习(即衍生的知识)。通过对⑨和的学习,从而帮助学习者掌握①。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这样,对于“快”的学习者来说,学习是直线程序式的①—⑤—„„而对于学得慢的学习者来说,可以从衍支中找到替补。这种程序有助于消除由于学生的不同能力所造成的学习差异。

(3)莫菲尔德程序。这个程序是美国心理学家凯(H.Kay)提出的,该模式是直线式教学模式和衍支式程序原则的结合。这一模式始终遵循的是一个主序列。它与斯金纳的直线式不同,有一个支序列来补充主序列;同衍支式不同的是,学生通过支序列的学习不再回原点,而是可以进到主序列的下一个问题上。该程序的教学模式如图2-3所示。

图2-3莫菲尔德程序流程图

在这个程序中,学生学习概念N后,应按顺序学习概念N+1,但如果在N中作了错误的解答,就要转向学习NA或NB,NA或NB比学N时提供更详尽的材料。程序编制者应当考虑在分支学习时应为“错答”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材料。当学生通过NA或NB的学习并已经学会了正确的反应后,便可以进入N+1的学习,而不是像衍支式那样回到学习原点去,这样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一般来说,程序教学的实施,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无法做到及时反馈,更不能提供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必须为教师提供程序式的材料或者进行机器教学,用机器来代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大量机械行为,使教师能集中精力设计“小步子”。50年代,斯金纳的教学机器曾经风靡一时,直到今天电子教学机器依然有斯金纳程序教学思想的影子。比较来说,衍支式程序和莫菲尔德程序比直线式程序更加优越,因为,这两个程序更能适应个别差异的需要,能够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程序。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一些技能性学习,程序教学模式富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及其教学设计

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在20世纪70年代首创的。掌握学习的教学目的是在不影响现行班级集体授课制的前提下,使大多数学生达到优良成绩。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的程序大致由五个环节组成。(1)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布卢姆认为,教学质量的高低首先表现为对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清晰,每一个学习者是否都清楚了自己将要学习什么。布卢姆认为,表述较好的目标可以表现为一种清楚的行为。通过对该行为是否具备的测定,可以了解其达标的程度。在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中,教育目标分情意领域、认知领域、操作技能领域三大类。在认知领域又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学习水平。

(2)依据单元教学目标的群体教学。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是通过群体教学的个别化追求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因此,其课堂教学仍然采用集体授课形式,但在授新课之前,给予学生学习知识必需的准备知识,提出认知先决条件。

(3)形成性评价(A)。在单元集体授课之后,就要进行形成性测验(A)。形成性测验(A)的测题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其目的是为了获得进行形成性评价的依据。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业情况的诊断不仅要反映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广度,还要反映出对教学内容掌握的深度,所以需要设计二维评价表。

(4)矫正学习。形成性评价之后,将学生分作两类,凡达成度在80%及以上者,称为达标组;凡达成度在80%以下者,成为未达标组。矫正学习是针对未达标组的学生给予额外的学习时间。矫正学习不能简单重复新课的教学内容,而是采用多种方法,具有针对性。

(5)形成性评价(B)。最终去检验达标的情况是依靠形成性评价(B)。其测题与形成性测验(A)同质异次,但指向更明确。对于在形成性评价(A)中大多通过的测题可以不再出现,通常针对两种情况进行检查:一种是学生易犯的错误,另一种是与下一单元关联性特别强的准备知识。

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虽然在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但有其自身的适用性,可以归纳为:①适用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②适应于封闭型的课程而不是开放式的课程,即适应于明显可测性的课程,而不是陶冶情操、艺术修养、创造力培养等课程;③适应于长期课程而不是短期或微型课程。

(三)发现学习的教学模式及其教学设计

一般认为,发现学习的教学模式是由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率先倡导的。所谓发现学习的教学模式,就是要运用探究的技法去发现学科的基本原理,其目的是通过探究去发展学生的能力,通过学科基本原理去把握学科的结果。因此,该模式强调内部学习动机的作用。一般来说,发现学习的教学模式有四个阶段。

(1)带着问题意识观察具体事实。在教学设计时,问题可以是学科本身引出的,亦可以是从社会生活中引出的。首先,问题的提出要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其次,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包括讲解、出示实物和图示等,要尽可能生动活泼,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提出假设。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把所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加以改组,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它,然后把先前的经验(知识)联系起来,把目前的各种片断知识组织起来,最后提出一个或几个假设。

(3)上升到概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学生的感性体验符号化,成为认知结构的内在成分。前一阶段的假设也许有几个,这就需要对假设进行逻辑的精选,即对假设内部的不完整和矛盾的表述进行精加工,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述,使其成为精确的概念、定理或定义。 (4)转化为活的能力。就是把业已抽象化了的概念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用概念体系去理解新的现象。这种过程既是概念的复现,有助于加深概念的理解、记忆,又将凝固了的认知结构化成为能动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发现学习的教学模式有效展开,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营造课堂教学的自由气氛。第二,有结构地提供教材。所谓“有结构”,一是指要提供较完整的教材,这些教材能够多侧面地证明假设,或者能从中推导出假设来;二是指某一教学单元的教材必须是整个学科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内容上必须与其他部分有逻辑上的联系。第三,运用发现技法。发现教学既是一个帮助学生掌握教材结构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发现技法的过程,教师要重视发现技法的培养。发现技法基本上有归纳和演绎两种。其中包括:渐次限定条件,缩小范围;将复杂关系还原为简单关系,这是一种归纳的思维方式;利于类推,由一事物推及另外一种事物;着眼于事物之间的相似关系,寻找共同的规律,这是一种演绎的思维过程。发现法还特别强调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把稍纵即逝的思想表达出来。第四,关注中差生的回答。发现教学的主要目标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上,使学生的思维从片面走向全面,从感性走向理性。中差生的回答往往具有代表性,虽是片面的观点,但提出来并给予重视,这不仅可以鼓励本人,提高自信,还可以造成问题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全班学生的思维。

一般认为,发现学习的教学模式更适合于低年级儿童,适合基础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有助于远迁移能力的培养。虽然发现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某些方面不如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但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言,“发现学习注重内部动机作用,注重直接经验,注重知识结构,注重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以开拓发展学生智力的科学坦途,是不容忽视的”。

三、教学行为与教学设计

教学行为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意图教师所采用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是在教师自我监控下的一种有选择的技术,这种选择的成败依赖于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在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有关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1)按照语言表现形式的不同,教师行为可以划分为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2)按照行为方式的功能来划分,可以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主要教学行为简称主教行为,是指教师作为教师角色在课堂中发生并以目标或内容为定向的主要行为,包括教师的呈示、对话和指导。辅助教学行为简称为助教行为,是为了使主要教学行为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而在课堂中发生、以学生或具体的教学情境为定向的教师行为,包括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强化技术和积极的教师期望等。课堂管理行为是为教学顺利进行创造条件,是教师实现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它主要涉及课堂行为问题的管理与时间的分配。(3)以行为的效果作为划分依据,教学行为又可分为有效教学行为和无效教学行为。一般来说,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明确;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是否有效;教师在课堂上的所有活动是否围绕教学任务来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能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以上五个方面,那么他的教学行为应该是合理而且有效的。

教师的教学观是决定其教学行为的关键,而教学观又是在教学理论指导下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不同的教学理论影响下的教师往往会有不同的教学行为。据此,教学行为可以划分为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认知派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社会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学行为以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强调:(1)详细地设计教学方案;(2)恰当利用正、负强化;(3)有效地安排强化间隔。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强调:(1)与学生真诚沟通;(2)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意见;(3)能设身处地了解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的看法和感觉;(4)善于发现和评价学生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和能力;(5)提出和解决学生感兴趣的问题;(6)教学方法多样化。认知派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强调:(1)重视学生本身的理解、推论和学习策略;(2)了解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给学生提供提取信息的线索,帮助他们达到正确的知觉,同时也要防止学生可能提取不恰当的信息致使其建构错误的概念;(3)教师除了对材料提供必要的解释、推论、例证等外,还要提供概要、先行组织者(引言性的说明),并鼓励学生自己去构造标题、阅读过程中的眉批、概要等;(4)帮助学生把新建构的意义进行归类和重组,建立知识结构,通过归类把新的概念纳入长时记忆的认知结构中。社会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强调:(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2)为学生提供学习榜样;(3)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提高其观察学习的效果;(4)优化教育环境以利于学生的观察、模仿;(5)恰当地使用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建构主义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但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而是恰恰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耶格尔(Yager)在1991年对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导下的教师教学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提出了17种主要的建构主义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关于教学内容的准备。充分利用地区的人文和物质资源,把学生感兴趣的某一内容、有价值的现实问题或观点等组织进课程内容,鼓励学生提出具有创意的观点。(2)在呈现新观点(课程内容)时,先了解学生对这个主题知识与概念的认识,关注学生的经验兴趣。(3)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分析、反思,尊重他们产生的新观点,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分析,为自己的观点找依据,同时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互相挑战彼此的观点,使学生在各种新观点、新知识的启发下进行知识建构。(4)把教学扩展到课堂之外,注重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强调职业意识。

教学行为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直观、动态的体现,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行为的选择要符合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的特点。课堂主要教学行为是以目标和内容为定向的,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行为去实现和完成。如果是传授新知识,一般选择语言呈示为主的方式;如果是形成和完善技能、技巧,选择动作呈示为主的方式往往更为有效。一个优秀的教师,肯定善于研究教材,能够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合理地选择教法,灵活地富有创造性地运用讲解、提问、讨论、演示、练习等方式,能够成功地借助于现代教学技术创设情境,从而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的课堂教学效果。(2)教学行为要适合学生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既是教学的归宿,又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还必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相符合,只有当教学方式适合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兴趣爱好时,才会发挥其最大效益。(3)教学行为要适应教师的素养条件。教师是教学行为的组织者、实施者,所以任何一种教学行为的选用,只有适应教师的素养条件,能为教师所理解和掌握,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的爱好特长、知识背景、教学技能和个性品质,都应该成为选择教学行为的重要依据。(4)考虑教学行为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每种教学行为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行为时,还应该把环境和相关因素考虑在内。

四、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需要而制订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张大均、余林:《试论教学策略的基本含义及其制定的依据》,载《课程·教材·教法》,1996(9)。这一观点将教学策略视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案。诚然,实现教学目标必然包括对策略的设计和选择,但实现整个教学目标的总体方案却主要属于教学设计的范畴。可见,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教学策略既有观念驱动功能,更有实践操作功能,是将教学观念、教学模式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桥梁。

目前,教学策略大体有以下几类划分法:根据某个构成教学活动的主要因素来分,可将教学策略分为方法型策略、内容型策略、方式型策略和任务型策略;根据改进教学效果的途径来分,加涅将教学策略分为管理策略和指导策略;根据教学过程的环节来分,可将教学策略分为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监控评价策略。

教学策略设计和选择的基本依据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同,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也就不同,即使是同一学科的教学也如此。例如,一门学科教学之初,教学的起始目标是提高学习者的学科兴趣和信心,然后才是促进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技能和发展智能的终极目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应采用不同策略,前者可选择对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对学习者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等方面都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而达到提高学习者兴趣,保持学习者积极性的目标;后者则应根据知识与技能内在的逻辑联系、知识与技能迁移的规律、学习者的主观状态等进行综合考虑,然后制订或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因此,教学目标的分析是制订或选择教学策略的关键条件。(2)关注学习者的初始状态。学生的初始状态是指学生现有的知识与技能、学习风格、心理发展水平等。学习者的初始状态决定着教学的起点,是制订教学策略的基础。实践表明,如果仅根据教学目标制订教学策略,无视学习者起始状态,那么所制订或选择的教学策略就会因缺乏针对性而失效。因为学习者的起始状态决定着教学的起点,教学策略的制订或选择必须从该起点出发,进行具体分析。例如,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两类教学策略:一是采取与学习风格中的长处或学生偏爱的方式相一致的匹配策略;二是针对学习风格中的短处或劣势采取有意识的失配策略。学习者的 “最近发展区”与其学习的初始状态密切联系。如果说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是制订或选择教学策略的前提,那么对学习者初始状态的分析则是制订有效教学策略的基础。(3)考虑教育者自身特征。如果说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是影响制订教学策略的客观条件,那么,影响教学策略制订有效性的主观因素主要取决于教学者自身特征,包括教学思想、知识经验、教学风格、心理素质等。因此,在制订或选择教学策略时,不仅应重视目标和学生起始状态的分析,还应该努力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特征中的积极因素在制订或选择有效教学策略中的作用。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克服自身特征中的消极因素对制订或选择教学策略的不利影响。(4)关注问题情境。由于教学策略具有灵活性的特征,因而同一策略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策略也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教学策略的应用随问题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有的学者把教师教学策略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策略的单一性阶段(教师具备的策略知识不多,没有意识到策略可以变通使用);策略多元性阶段(教学策略结构有了一定组织性,教师具备的策略体验和经验有所积累,一种策略可用于解决多种教学问题或多种教学策略也可解决一种教学问题);策略相对性阶段(教师对所掌握的教学策略进行比较、权衡和分析,认识到每种教学策略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并与特定教学问题情境相联系,但不能自己创造);策略个体化阶段(教师选择策略达到自动化程度,并加以改造转变为个体独特的教学风格)

五、教学评价与教学设计

教学评价是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泰勒(R.W.Tyler)教授于1930年首次提出的。所谓教学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系统地采集和分析信息,对教学活动过程及结果满足预期目标的程度作出测定和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从而为修正教学设计提供和达到教学价值增值的过程。美国学者马杰(R.Mager)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所组成:首先是“我要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即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的选择;再是“我怎么判断我已经达到了哪里”,即教学的评价和监控。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内容方法设计、评价监控设计所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可见,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修改的基础,是教学设计成果趋向完善的调控环节。

教学评价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教学评价模式。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有四种比较典型的教学评价模式:决策性评价模式、研究性评价模式、价值性评价模式、系统性评价模式。这四种评价模式都有其优点和不足,不能简单地指出哪种模式好或者哪种模式不好。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设计中,每种评价模式的观念和观点是相对评价教学的实践活动而言的。例如,系统性和价值性评价模式最好用于教学项目的设计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项目的目标和策略通常是可变的,允许教学设计者有较大的自由度来决定、选择手段和目标之间的关系,也允许教学设计者决定如何使设计的教学项目适合于高层次的项目或系统。而决策性和研究性评价模式则可能更适合教学项目的实现和评价阶段。(2)构建多元立体式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设计在选择评价模式的同时,也应考虑评价的客体、主体、媒体及评价的取向等方面的内容。教学评价的客体(即评价的对象和范围)设计应做到由评价教师向评价学生延伸、由评价课内向评价课外延伸、由评价“教学”向评价“教艺”延伸、由评价掌握知识内容向评价掌握学习方法延伸等;教学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评价、领导和同行评价、骨干和专家评价、社会和家长评价等;教学评价的媒体设计应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直接评价与间接评价相结合、常法评价与技术评价相结合等;教学评价的取向应符合教育方针、社会需求及学生潜能的发展要求。(3)教学评价要有灵活性。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留有余地,不要让过多的设计步骤、评价指标束缚了手脚。

小结

本节主要是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来探讨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教学观念为教学设计指明了方向,不同的教学观念包含不同的教学设计思想,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学流程的形式,简要、概括地反映了教师教学设计的思想。我们对程序教学、掌握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三种常用教学模式及其课堂教学设计思想作了简单介绍。教学行为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意图教师所采用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它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直观、动态的体现。我们介绍了不同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师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教学策略既有观念驱动功能,更有实践操作功能,是将教学观念、教学模式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桥梁。我们简单介绍了教学策略设计和选择的依据。教学评价则是教学设计修改的基础,是教学设计成果趋向完善的调控环节。我们介绍了教学评价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上一篇:高中英语36个写作句型下一篇:贷款结清证明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