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长期护理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的:探讨齐齐哈尔市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现状。方法:选择齐齐哈尔市216位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对其长期护理需求内容进行调查。结果:齐齐哈尔市老年人对长期护理需求主要是健康知识方面的需求(22.2%)及个人卫生护理方面的需求(28.7%)。结论: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及心理健康服务等护理工作,提高老年人护理质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年人长期护理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老年人长期护理论文 篇1:

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模式

摘 要:发展“混合照护经济”,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供给模式是OECD国家应对老年人护理服务危机的重要举措。这种模式整合了医疗护理、家庭护理、社会护理服务资源,能够有效地降低护理服务的成本,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OECD国家通过制定专门的长期护理服务法律,整合社区护理服务资源,实现了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多元化、专业化;通过加强标准化建设和加强质量监管提高了护理服务的质量。结合我国的国情,我们应当以社区为平台构建多元化的护理服务体系;以社区为依托整合社会资源实现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医护结合”;同时加大社区护理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OECD国家;经验;启示

作者简介:孙建娥,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 长沙 410081)

张志雄,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081)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遭遇了严重的福利危机,“福利国家模式”受到批判,各国开始重新思考社会福利究竟应当由谁来供给,如何才能实现福利最优供给。尽管各国在意识形态、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却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达成共识:社会福利的提供可以来自多个方面,如政府、社会组织、家庭、个人等。这种模式被称为“福利多元主义”或者“混合福利经济”。福利多元主义强调福利是全社会的产物,主张社会福利来源的多元化,福利的规则、筹资和提供应由不同的部门共负责任,共同完成①。在长期护理服务领域,由于受福利多元主义的影响,“去机构化”、“社区照护”、“混合照护经济”等理念开始出现,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模式实现了政府、社区、个人等力量的参与和整合,是“混合照护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模式通过整合及协调医疗护理、家庭护理、社会护理等服务资源,有效地降低了护理服务的成本,提高了护理服务的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使得老年人在不脱离家庭与熟悉环境的情况下,就能就近享受到各种护理服务资源。因此在主要OECD国家,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模式正在成为一种主流的护理服务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欢迎。

一、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模式在OECD国家的兴起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深入发展,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高(如图1所示),世界银行最新数据显示,2000年所有的OECD国家老年人口都超过了10%。20世纪90年代,在许多欧洲国家,独居情况占了所有家庭的1/4,在丹麦甚至达到了45%②。根据OECD官网预测,2050年OECD国家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将会由2010年的4%增长到10%以上,超过60%的75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疾病等因素需要长期护理服务;在长期福利服务支出方面,2010年OECD国家的GDP的1.56%专门用于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支出。如果将私人支出考虑在内,那么这一比例将提高0.67%,而且比重随着老年人增多还在不断增加③。总的来看,失能、高龄老人的增多以及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支出的比重和成本居高不下等困境严重制约了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发展。因此,如何缓解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造成的巨大压力,降低护理服务低成本,提高护理服务供给的效率,实现护理服务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便成为各国政府思考的重要议题。总的来看,主要OECD国家的老年人护理服务制度经历了“去机构化”的历程,并正在“走向社区和家庭之间权衡,以便形成最优的照料模式,以最小的社会成本为老年人提供最优质的照料服务”④。

1. 去机构化的兴起

20世纪50年代以前,英国主要实行的是机构养老,“院舍化”护理模式的护理质量非常低下,甚至出现了很多“非人性化”的虐待老人的案例,因此引起了西方社会的反思。“去院舍化”运动主张老年人应该重新回到家庭和社区,从而接受更好的养老服务。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去机构化”的呼声和行动开始席卷英国的养老服务事业,社区照护在实践层面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社区照护”(care in community)(Bayley,1973)成为许多老年人的选择⑤。在美国,1957年制定的 《社区精神保健法》正式拉开了美国去机构化政策的帷幕。无论障碍的种类和程度如何,把以前在医院及大型机构中接受不适当服务的保护对象转移到社区,以社区为中心提供各种精神、社会康复服务的社区精神保健成为普遍方式⑥。在北欧,许多国家开始大力推进社区养老,社区照护服务的功能和范围都开始不断扩大,例如丹麦成为了第一个社区护理服务的比例超过机构服务的国家,瑞典的居家照护服务供给数量也在20世纪80年代末达到峰值。

2. 就地养老

就地养老(aging in place)理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涵盖了社区护理和机构护理,这种养老模式以家庭或社区为依托,二者在最大程度上寻求力量的平衡,共同提供多元化的护理服务。在日本,由于传统的家庭观念比较强,因此就地养老侧重于以家庭为依托,社区主要提供服务设施和人力,帮助家庭护理、康复、保健一体化。例如,日本一个“综合社区服务”的模式已被引入公众长期护理保险(LTCI)系统,帮助就地养老,日本2005年修订的LTCI法增加了很多规定,以帮助社区居民更好地实现就地养老,包括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普遍支持中心以及建立一站式家居照顾服务小团体客户和小规模住宅护理设施等社区养老服务被引入LTCI程序{7}。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社区服务和管理体制比较健全,因此老年人虽然也生活在家庭中,但更多地依靠社区来提供社会化的服务。

3. 由社区照护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面临严重的福利危机,“在社区照护”开始转向“由社区照护”(care by community)。政府开始引进社会资金,人们可以从私人和志愿部门购买老年人照护服务,政府不直接承担照顾老年人的责任,而是通过提供各种支持性的服务方式,在这种模式下老年人的直接照护场所开始转战到家庭之中。社区照护已经成为一种应对危机、节省照护支出、应对照护费用昂贵的管理方法,最终演变成家庭照护{8}。在这一时期,许多国家开始建立商业性的长期护理保险,社会化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开始在很多国家推广开来。回归家庭和社区,通过市场化的改革路径,减轻政府的责任,成为一种务实的选择,多元化的主体开始正式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

二、OECD国家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模式的经验

OECD国家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建设方面起步较早、发展水平较高,在加强多元主体交流和协作,整合正式护理资源和非正式护理资源,提高老年人护理服务资源效率和质量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1. 通过立法引导老年人护理服务资源回流社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OECD国家就先后通过立法的形式开展了制度化的长期护理实践。例如以色列、奥地利、德国、英国、韩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先后出台了长期护理保障的相关法律,这些法律明确了国家和社会应当承担起对失能、失独等老年人群的照护责任,应当整合家庭、社区、社会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连贯生命过程的照护。而社区恰恰是连接家庭、政府、社会的纽带,因此,大力发展社区照护成为各国长期护理服务建设的重要内容。

日本2003年修订的长期护理保险法通过增加长期护理机构中使用者的住宿费来降低机构照护的比重,引导老年人的护理服务需求由机构供给向社区转移,通过减少机构服务高于社区服务的补助来鼓励老年人使用社区照护⑨。2000年英国出台了《照护标准法》,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不断充实社区照护的力量,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加强各方合作和筹资的照护基金结构,形成了以社区为基础的混合福利经济供给模式。1988年以色列《社区长期照护法》促使原来分散的和单独预算的服务项目成了法律授权的全民福利制度,增加了居家照护组织提供的资源量。1994年奥地利《联邦长期照护津贴法》加大了对社区和家庭照护津贴的补助力度,通过建立居家照护津贴制度来遏制护理费用的过快增长。

2. 通过资源整合提高了老年人护理服务的水平

(1)社区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连续性水平的提高

老年人的需求多元化决定了长期护理服务的提供必须要有多个主体、多种设施参与,以社区为基础能够有效地连接各个服务提供者,构建一体化的、连续性的服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削减福利支出,英国等福利国家开始引导非营利组织、社会服务部门、医疗服务部门参与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使得老年人护理服务的部分责任转向私人和志愿部门,实现了护理服务资源供给的多元化。目前,英国的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主体之间正朝着“不断协调、互动的方向发展,呈现出既分权又整合的发展趋势,不是一味地强调民营化引入市场机制,而是向着强调质量、绩效以及最佳价值的方向发展,强调建立社会正义与政府绩效混合式的社会服务体系”⑩。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供给来源的多元化扩展了长期护理服务的内容和范围,提高到了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和全面性,使得服务过程的每个“结点”都有相关主体的参与,加之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协同,极大地提高了照护服务一体化的水平,老年人在社区内就可以享受到其需要的各种需求,而不需要再去其他机构、医院接受相关服务。

(2)社区“医养结合”水平的提高

“医养结合”实现了急性护理和长期护理的一体化,有利于避免照护资源的浪费,实现护理服务资源的最优配置。美国的PACE方案是医养结合的典型项目,该方案是美国政府专门针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实施的医疗项目,其整合了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的财务资源,提供完整的医疗和长期照护服务,包括门诊、住院、保健、社区和机构照护,能够使这些体弱多病的老人可以居住在自己的社区里,保持尽可能的健康的同时使他们能保持一种独立、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11}。丹麦建立了完善的护理预警系统,政府和医院通过签订合同,成立专门的老年医疗服务组织,对居住在家里的老年人实行追踪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英国的CART(社区康复小组)和法国的CLICs等机构有效地推动了一站式医疗和照护服务。在美国,社区护理服务随着医疗护理程度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类型,依据自理程度的不同,美国的养老社区包括独立居住社区、协助护理社区、特殊护理社区、活跃长者社区、持续照护养老社区等,不同的社区提供服务的内容和层次不一样。老年人可以随着年龄的增加、体质的变化、精神状况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实际状况的社区居住。目前,全美共有1 900处持续护理退休社区(CCRC社区),但82%为非盈利性组织所有,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传统养老院转型而来的。对于盈利性的养老社区运营商来说,生活协助型社区的占比通常在50%以上,而CCRC社区占比一般不到10%{12}。在日本,社区提供的是综合化的护理服务,一个“综合社区服务”的模式已被引入公众长期护理保险(LTCI)系统。

3. 通过标准化建设和质量监督提高了老年人护理服务的质量

(1)社区护理的标准化建设

目前,OECD国家长期护理服务的标准化主要体现在长期护理服务需求评定的标准化和提供的服务内容的标准化两个方面。通过对护理服务的需求者进行相关的资格评估,并根据相应的评估标准来提供相对应的服务,能够发挥出护理服务资源最大效用。在澳大利亚,由政府资助、卫生部指导,全国先后组建了200个老年照护评估团队,通过对老年人医疗、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综合评估,向老人及护理者推荐适合的护理服务机构或项目,也可根据需要直接把老人转诊到合适的居家或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或者建议中止、改变护理方式等{13}。此外,如表1所示,在护理服务给付方面,OECD国家实现了严格的标准化,奥地利、加拿大、芬兰、法国、德国等国家都通过制定法律的方式对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标准制定主体、标准监测主体等进行了有效的制度安排,同时规范化的长期护理服务的标准框架体系等被制定用来对社区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进行评定,每一个环节都有专门的政府部门或第三方部门进行标准化的评定,这样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社区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质量。

(2)社区护理服务的质量监督

1997年,美国联邦政府设立了长期护理保险的标准,明确了商业护理保险的覆盖范围,并要求保险补助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社区护理服务适用于商业护理保险的也不例外。在德国,照护基金会是长期护理保险的管理机构,该机构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机构,负责包括社区在内的照护服务的质量监督和评估;此外,长期照护保险法设立了一个分别代表联邦政府、州政府、长期照护基金委员会、卧床和非机构照护提供者组织的联邦长期照护委员会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各项事物进行监督{14}。在日本,长期护理服务的运营和管理具体有市、町、村负责,中央政府设定了长期照护服务的价格和数量,并决定了每一个级别的长期护理服务的机构数量,护理保险审查委员会对相关资格进行认定,国民健康保险团体联合会对居家照护的服务设施进行审查。此外,日本还建立了照护人员资格认证制度,第三方评估体系也正在建设之中。在德国,健康社会和消费者保护部对长期护理服务的事务进行监督,同时接受消费者的投诉等。如表2所示,主要OECD国家在照护服务提供主体方面具有严格的要求,照护服务的供给主体必须通过相关资格的鉴定或者必须在相关部门实行登记,政府和专业组织是社区护理服务标准的制定主体,服务提供者需要接受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监督,社会保险给付的项目也都需要提前或者强制检查协议是否符合相关的规定。

三、OECD国家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模式的启示

结合发达国家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典型经验和做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就是要以社区为基础构建综合化、一体化的护理服务体系。社区综合化护理服务体系的特点是“在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中充分发挥政府的统领性、群众的主体性以及社会的协同性作用。它以社区养老机构为支撑点,将辖区内的家庭养老、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等形式整合在社区这个平台上,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心理健康等综合而全面的养老服务,努力以最小的成本,解决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的养老服务问题”{15}。

1. 以社区为基础构建多层次的护理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护理资源供给的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钱紧”、“人少”、“资源少”三个方面,随着失能老人、孤寡老人、高龄老人的增多,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存量”也越来越多,因此我国现阶段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最急迫的任务在于最大限度地弥补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历史欠账,实现“应护尽护”。

(1)以社区为平台构建综合化、多层次护理服务内容体系

从筹资来源来看,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包括救助式的长期护理服务模式、保险式长期护理服务模式、商业长期护理服务模式。以社区为基础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是综合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它能够有效综合机构服务、家庭服务、社会服务。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多层次照护服务体系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多层次的救助式、保险式、商业式的长期护理服务,具体来说就是要提高救助式、保险式、商业式的护理服务的内容的范围,从而提高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量。首先,要提高社区救助式护理服务的水平,政府要提高护理服务的补贴额度,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志愿者参与社区护理服务等;其次,尽快出台长期护理保险法,有效地把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资源的引向社区;最后,目前我国很多商业长期护理保险项目主要应用于医院护理服务和机构护理服务,社区和家庭护理服务的产品和适用范围则很少,因此,加大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在社区的转换和应用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2)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多元化社区护理服务供给体系

在主要的OECD国家,人口老龄化使得政府产生了严重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负担,为了有效地削减政府的福利开支,政府开始重视福利供给的市场化、私有化,通过政策引导志愿部门参与到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中去。结合我国“社区护理服务供给总量不足”的现状,同样需要实现护理服务供给的市场化,尽管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例如2012年以来国务院、民政部先后出台了《民政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民发〔2012〕129号)、《商务部、民政部关于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举办营利性养老机构和残疾人机构服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商资函〔2013〕67号)、《鼓励外国投资者在华设立营利性养老机构从事养老服务》(民发[2014] 第81号)等文件鼓励民间资本、国外资本进入养老服务行业,但总体来说,目前这项工作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政策层面,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社区供给体系还需要在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的基础上,消除阻碍社会资本、外国资本进入社区护理服务的障碍,通过以社区为平台整合各种资源,解决好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领域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单位分割、部门分割、行业分割等问题,实现社区服务供给的综合化、一体化。

2. 以社区为基础构建“医护结合”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1)以社区为基础整合医疗护理和社会照护资源

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长期护理服务内容供给的多元性、多层次性,老年人在社区照护既需要提供做饭、换衣、洗澡等生活照料服务,也需要专业的医疗护理、康复以及精神慰藉等多种服务。然而,我国目前的社区护理服务水平偏低,社区提供的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而专业的医疗护理则不得不去医院和专业的护理机构,这不仅增加了护理的成本,更给老年人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相对来说,以社区为平台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然而由于部门分割以及各类型机构在价值观、经济效益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无形中加大了整合的难度。以社区为平台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就是要整合医院、护理机构的功能,解决医疗体制和护理体制的分离问题,需要加强卫生部门的功能整合,打破传统的利益束缚。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大医疗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合作,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公立医院建立与医疗部门整合的服务体系,例如建立医生和专业护士定期、定点进入社区的服务机制,加强社区护理和医院护理的定期交流。其次,应当整合急性护理和长期护理的衔接机制,医院在急性护理完成后的长期护理服务需要社区和医院共同承担。

(2)以社区为平台的“一站式”护理服务

所谓社区“一站式”护理服务首先是指老年人能够在社区享受到自己所需的绝大部分护理服务,包括生活照料服务、医疗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等;如图2所示,老年人进入社区照护中心后,能够接受完整的护理服务程序,包括资格评估、护理等级评定、护理内容提供、护理程度动态监测,护理服务的退出等。社区一体化的老年人护理服务体系构建,一方面需要加强社区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护理服务进入和退出机制,加强社区护理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同时加大护理服务的质量监管;另一方面,就是要实现医院护理、家庭照护、社区护理的一体化,加强三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三者在护理服务内容方面的有效衔接,提高急性护理、日常生活照料、康复服务的规范化和一体化水平。

3. 加强专业化的社区医护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护理服务人员严重短缺,二是护理服务人员整体专业化程度不高,因此,加强社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和着力点就在于这两个方面。首先,应当实现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供给来源的多元化、多层次化,可以通过加强家庭成员在老年人照护方面的技能培训,挖掘家庭在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中的潜力;通过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构建完善的邻里之间的服务网络,加强邻里之间的互助服务;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实现老年人社区志愿护理服务的定期化和机制化。其次,应当加强老年人护理服务的专业化培训,通过学校培养和医院护士转化等路径不断壮大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队伍。一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专业化的护理服务人才。在发达国家,常常可见学生接受完普通高等教育后又接受职业教育训练,因此,我国应当通过政策激励,积极引导优质的生源流向护理职业教育{16}。通过设立专门的护理大学,建设完整的护理专业学科体系,培养专业化的护理人才;同时“依托现有的职业院校和养老机构建立养老服务队伍的实践基地,通过定期开展职业培训”{17},加强学校同社区的合作与交流。二要建立医院护士和社区护理人员的定期定向交流机制,引导医院专业化的护理资源流向社区,推动社区护理资源的专业化建设。

四、结 语

面对经济衰退和人口老龄化双重危机,如何破解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难题,尤其是在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领域,“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如何化解,“政府与市场”配置资源应该如何优化等问题一直困扰和制约养老服务的发展。从各国的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历程和经验来看,过多的政府责任有利于较好地实现“应护尽护”,但是现实中却面临支出过大而难以为继的问题,过度的市场化又容易导致养老服务领域资源的无序配置,在主要OECD国家,“院舍化”导致养老服务领域产生了诸多问题,从而迫使其不得不走上一条“去机构”的道路,重新回归社区和家庭,寻求三者之间的优化组合成为一种常态。总的来看,在“公平和效率”二者之间寻求平衡,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寻求优化,以最小的成本实现老年人福利最大化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围绕着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资源应当如何实现最优供给,主要OECD国家也进行了大量探索。

发展“混合照护经济”,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模式是OECD国家在应对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重要经验,对我国当下构建多元化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运用福利多元主义的理念推动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在于构建“一个由多个、多层、多界和多域行为主体联合或结合而成的复合型社会组织”{18},复合型社会组织能够整合和优化各主体的功能,避免护理服务资源的“低效”和“浪费”。在多元主体管理模式上,要“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以及居民自治之间的良性互动,整合全社会分散的资源以形成治理合力”{19}。具体来说,就是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协同参与,通过不同主体结构、功能的复合和优化,实现全社会的护理资源在社区的有效集聚,推动“全民护理”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格局的形成和发展,真正实现“老有所护”。

注 释:

①于戈、刘晓梅:《论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②Osterle A:“Equaity Choices and Long-term Care Policies in Europe:Allocating Resources Burdens in Austria ,Italy,the Netherlands and the United Kingdom”,Aldershot:Ashgate,2001.

③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A Good Life in Old Age?Monitoring and Improving Quality in Long-term Care”,OECD publishing,No.6,2013.

④刘柏惠、寇恩惠:《社会养老趋势下社会照料和家庭照料之间的关系》,《人口与经济》2015年第1期。

⑤Bayley M:“Mental handcaip and Community Care:A study of Mental handcaipped people in sheffied”,New York,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73.

⑥金炳彻:《从机构福利到社区福利——对国外社会福利服务去机构化实践的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⑦Nakanishi M,Shimizu S,Murai T,et al:“‘Ageing in Place’ Policy in Japan:associ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tegrated community care system and the number of nursing home placements Under the public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program among municipal governments”,Ageing International,Vol.1,2015.

⑧⑩施巍巍:《发达国家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第63页,第65页。

⑨Sutsui T,Muramastu N:“Care-need certification in the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system of Japan”,Amercian Ceriatri societ,Vol.53,2015.

{11}郭竞成:《居家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社会保障研究》2010年第1期。

{12}穆光宗:《美国社区养老模式借鉴》,《郑州日报》2012年8月10日。

{13}赵薇:《澳大利亚的社区老年照护服务》,《中国卫生资源》2008年第11期。

{14}Geraedts M Heller,G V,Harrington C A:“Germany’s Long term Care Insurance:Pultting a Social Insurance Model into Practice”,The Milbank quartery,Vol.78,No.3,2000.

{15}景天魁:《创建和发展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16}何崇军:《论高等职业教育的误区与发展策略》,《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第3期。

{17}孙建娥、王慧:《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问题研究——以长沙市为例》,《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6期。

{18}郑杭生、黄家亮:《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趋势》,《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19}周勇:《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背景的解析》,《湖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作者:孙建娥 张志雄

老年人长期护理论文 篇2:

齐齐哈尔市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现状调查分析

[摘 要]目的:探讨齐齐哈尔市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现状。方法:选择齐齐哈尔市216位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对其长期护理需求内容进行调查。结果:齐齐哈尔市老年人对长期护理需求主要是健康知识方面的需求(22.2%)及个人卫生护理方面的需求(28.7%)。结论: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及心理健康服务等护理工作,提高老年人护理质量。

[关键词]长期护理;老年人;需求现状

长期护理(Long Term Care简称LTC)也称为长期照料或长期照护,是指个体由于意外、疾病或衰弱导致身体或精神受损而致使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相对较长时期需要他人在医疗、日常生活或社会活动中给予广泛帮助。根据联合国预测,从2000至2025年,老年人口将以平均每年3.3%的速度增长〔1〕。到2025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2000年10.1%上升到2025年的19.5%〔2〕,几乎翻一番,面临着“高龄化”发展的趋势,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出现了显著变化, 因为疾病、伤残、衰老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催生了巨大的长期护理需求。在我国,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人们只知“养老”,不知何为“长期护理”,这是由于,在漫长的歷史长河中,老年问题属于家庭的范畴,在伦理上被认为应该在家庭内部予以解决,而“长期护理”是一个与养老社会化紧密相关的概念,是伴随着养老保障由家庭转向社会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长期护理”脱离“养老”,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课题历经50年的时间〔3〕。国外长期护理服务事业已经有了相对较快、较完善的发展,许多国家已经达到了长期护理事业制度化、产业化,而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长期护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必然〔1-2〕。就长期护理方式服务的形式与内容来说,其比较适合老年人群生活、健康、心理及生理特征的需求。为此,本研究通过探讨216位老年人群的长期护理需求现状,旨在为完善齐齐哈尔市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提供借鉴,现总结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齐齐哈尔市216位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 其中116位男性(53.7%),100位女性(46.3%)。年龄最小62岁,年龄最大86岁,中位年龄71岁。

1.2研究方法:采取自制调查问卷表,对216位研究对象护理需求问题及存在的护理情况逐一进行访谈调查,内容具体如下:个人基本情况、护理现状及需求等方面。

2结果

一共发放问卷表216份,最终收回214份(99.1%),另2份没收回的原因是资料内容填写的不全。

2.1 基本情况。(1)居住特征。调查研究结果显示,216例老年人中,独居者10人,与配偶及子女同住者40人,与子女同住者60人,与配偶同住者106人。

(2)文化程度。调查的216例老年人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3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3.9%;高中文化程度8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9.8%;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10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6.3%。

(3)婚姻状况。216例研究对象中,离异分居与未婚各10人;丧偶15人,不同形式非在婚者25人;在婚156人。

2.2 216例老年人护理情况及需求。(1)各种临床护理内容的需求。主要有导尿需求,灌肠需求、输液需求、吸氧注射需求及伤口换药需求等。目前有106位(49.0%)老年人有上述内容的护理需求。

个人卫生护理的需求。主要有擦浴、洗头、口腔护理及洗脸等方面的需求。需求所占比率62例(28.7%)。

(2) 健康知识方面的需求状况,调查内容主要如下:一些慢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家庭用药、排尿与排便、休息与睡眠、运动及饮食等,需求所占比率48例(22.2%)。

3 讨论

3.1人口老龄化是直接导致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迅速升高的主要因素。近几年来世界各国人口老龄化现象非常明显,亦是本世纪人类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3〕-〔4〕。我国老年人口基数较大,近几年来又不断呈上升趋势,这对我国的健康保障体系与健康服务体系都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齐齐哈尔市长期护理开展较晚,发展滞后。

3.2影响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长期护理是多形式、多层次及多角度的综合化服务体系〔5〕-〔6〕。因而可以说,衡量老年人群对此护理体系的需求,不只是对其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还有更多的社会因素及经济因素。截止目前中国养老模式还是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因素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推动,此种非正式的护理模式势必受到冲击〔7〕。

3.3长期护理模式的选择

3.3.1年龄是影响老年人群选择养老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组调查研究中发现,由于多数老年人较长时间的护理需求缺乏,为此只好寻求医疗服务来满足其生活需求〔8〕,然而我国多数医疗机构的费用又极其昂贵,资源浪费较大。

3.3.2社会化长期护理的发展需要三种资源。即服务资源、财政资源及人力资源。这些资源又均与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与世界上其它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国情决定护理形式尚不完善,因而提供的服务项目在诸多方面亦根本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9〕。

3.4大部分老年人心理健康护理服务没有得到重视,调查中发现,91%的老年人不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护理服务。有的人根本就认识不到自已存在的心理问题,因而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就少。

3.4对策

(1)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及财政支出。政府应适当增加对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健康教育工作应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广播及报纸等媒介进行卫生宣传,让老年人群多了解长期护理方面的知识。加强和提高对老年长期护理服务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以应对巨大的挑战。

(2)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模式。即以家庭病床为主的社区护理服务形式。本研究调查发现,导致老年人在社会支持、心理支持及身体支持等方面对家庭的依赖性增加的重要原因是健康问题。鉴于社会支持方面、老年人自己的愿望及老年人经济现状等因素,建立以医院护理为主体的长期护理模式亦有一定难度,但是可以以居家护理模式为,医院护理模式为辅,二者联合模式则较为合适,即患者可留居家中,由家庭人员与医院护理人员共同负责其生活护理、医疗护理〔10〕。建立家庭病床的长期护理模式不仅方便了患者,而且医疗费用低。可针对不同状态、不同年龄患者需求,进一步完美社区各项护理等不同形式老年人社区护理项目。应积极引导老年人转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要建立融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适应社区护理模式转变,发展和健全长期护理服务网络,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特点,科学地、合理地开展全程长期护理服务〔9〕。

(3) 提高长期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融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知识,包括长期护理服务的专业理念、管理服务标准规范的理念、管理中风险管理和控制等 ,目的是逐步完善机构管理,以保证长期护理的质量水平。加强对医院护理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及职业道德培养。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声望及医疗水平是重要的无形资产,对患者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加强对医院护理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更应重视对其职业道德培养的培养,以满足长期护理服务中老年人群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将提高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专业水平作为今后发展和保障的核心,要逐步规范包括居家、社区和机构内服务的专业水平,加强对提供服务人员的实操性培训,以提高服务的专业技能,建立健全服务的培训体系。发展长期护理应同时构建长期护理培训的体系。强化长期护理服务人员的资格与训练,以确保服务质量。积极培养长期护理人才是社区护理发展的当务之急,应以需求为导向,建立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等相结合的长期护理人才培养体系〔10-11〕,加强对家庭照顾者、居家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掌握全面医疗、护理、康复知识的复合型长期护理人才,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长期护理需求渠道;开办长期护理服务机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必然要求社会及社区提供照料服务

综上,中国经济因素、社会人口等变化是导致长期护理需求综合服务体系不断增加的因素。目前齐齐哈尔市老年人群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尚不完善,面对人口老龄化日趋显著的形势,应尽快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做好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健康宣教等护理工作,以提高其个人护理质量。

〔参 考 文 献〕

〔1〕戴艺,刘素珍.中国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08):1018-1019.

〔2〕江雪萍.人口老龄化与社区护理的发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9,(16):160-160.

〔3〕王茹玲,杨璐.刘佳.长治市农村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下旬版,2010,18(6):1631-1632.

〔4〕张霞,林辉,刘芳,等.中国护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J〕.亚太传统医药,2010,(02):133-134.

〔5〕王丽霞.新形势下社区护理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2):445-445.

〔6〕彭荣.我国高龄老人长期护理需求满足度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4):3005-3008.

〔7〕冯雅.王丽.国外老人长期护理状况分析〔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13,(03):113-121.

〔8〕海龙.我国高龄老人长期护理需求测度及保障模式选择〔J〕.西北人口,2014,(02):40-44,49.

〔9〕陳璐,范红丽.我国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障融资制度研究——基于个人态度的视角〔J〕.保险研究,2014,(04):110-120.

〔10〕张爽,马红梅,吴凌云,等.社区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3):2911-2914.

〔11〕郭玫,姜荣荣,徐桂华.高端养老行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06):740-742.

〔责任编辑:陈玉荣〕

作者:张英艳 张海丽 李强 李峰

老年人长期护理论文 篇3:

中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 要:在重庆已进入重度老龄化的背景下,以重庆市中老年人为调查对象,从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两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研究重庆中老年人群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认知及需求现状。结果发现,现阶段重庆市长期护理保险认知度不够,有效需求不足,但长期护理保险潜在需求巨大。结论是结合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尤其是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特点,应着力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关键词: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需求

重庆市直辖以来,人口总量持续稳步增长,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老年人占比排名全国第一标志重庆市已进入重度人口老龄化阶段。老年人的患病率和发病率高且多为慢性病、大病或重病,致使相当数量的老年人处于失能状态,生活无法自理。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便逐步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如果完全依靠家庭照料,一方面子女与老年人分居、家庭规模小型化的现状使得家庭照料逐渐弱化,另一方面这种家庭照料也是非专业的、不完善的。这意味着长期护理将成为一种必要的护理方式,而长期护理保险则是为解决长期护理的高额费用而形成的保险形式。然而现有保障制度无法提供长期护理相关方面的保险。因此,本研究认为重庆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非常迫切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重庆市中老年人,采用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进行研究。由于重庆市经济发展状况存在较明显的区域差异,在经济较发达的主城区、一小时经济区及经济相对落后的渝东南北两翼随机各抽取两个区县。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66份,问卷回收率为99.7%。调查对象中,年龄在30~40岁82名,41~50岁109名,51~60岁62名,60岁以上108名。性别:男155名,女206名;居住地区:城镇262名,农村99名;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03名,初中109名,高中/中专86名,大专/本科及以上63名;工作状况:在职139名,内退8名,退休79名,其他135名;职业:事业单位职工及公务员81名,企业单位职工102名,自谋职业51名,无业(待业)26名,务农70名,其他31名;居住类型:一人户21名,二人户53名,三人户124名,四人户及以上163名。

本研究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及预调研,最终形成《重庆市中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需求调查问卷》。问卷的设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居住地区、文化程度、工作状况、职业及居住类型;第二部分为调查者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购买意愿与支付能力。此外,本研究通过对社保专家、商业保险专业人员进行社会保障相关政策咨询,同时对访谈对象中的典型个案进行深入研究。

(二)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方面,所有资料经过严格复审后,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主要为频率描述。

二、研究结果

(一)购买意愿

1.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整体状况

在361份总体样本中,100人愿意购买长期护理保险,占总人数的28%;143人选择依情况而定,占总人数的39%;其余的118人不愿意购买长期护理保险,占总人数的33%。

2.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意愿的具体分布情况

(1)各年龄段对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意愿

60岁以下年龄段对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意愿更大,尤其是30~40岁、41~50岁段。该年龄段对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意愿超过1/3。这预示我们不仅要把长期护理保险这一产品对准购买意愿强烈的中年人,更应关注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方面的需要,并努力将之转化为现实需求。

(2)各文化程度对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意愿

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人们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购买意愿越大。其中,大专/本科及以上、高中/中专文化程度人群愿意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分别占38.10%、33.72%,均超过1/3。这体现良好的教育使高文化人群更容易理解长期护理保险的价值与必要性,从而提升了他们对长期护理保险的接受程度。

(3)各工作状况及职业对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意愿

不同工作状况中在职人员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意愿最大,占37.41%。其中,自谋职业者、企业单位职工、事业单位职工及公务员对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有需求的人数比例各为37.25%、28.43%、35.80%。这从侧面反映出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与支付能力的关系。在职人员有稳定的收入也就对长期护理保险有购买的意愿,而对于收入不稳定的人群则无能为力。因此,长期护理保险需要国家、企业、个人等多方投入,才能尽可能满足各个阶层、工作状况及职业的人群的需要。

(二)购买能力

通过调查得知,在家庭人均月收入为3 000~4 000元和4 000元及以上的人群中,愿意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比例较大,分别达到45.16%与43.33%。同意自己有支付长期护理保险费用能力的人群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购买意愿更大,达到该类人群的66%。由此可得高收入人群与有支付长期护理保险费用能力的人群更愿意购买长期护理保险。

重庆2010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 532.4元,消费性支出13 335元,医疗保健982.7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5 276.7元,消费性支出3 624.6元,医疗保健242.6元。可见重庆居民的卫生消费水平并不高,特别是农村居民。可见购买能力较低导致重庆市长期护理保险需求不足,选择适合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成为关键。

三、结果分析

由上述结果可知,重庆市面临长期护理保险需求不足的现状,仅1/3的调查对象有意愿购买,1/3不愿意购买,其余处于徘徊阶段。且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及工作状况人群的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具有明显差异性。通过研究发现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有。

(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缺乏

自2007年以来重庆市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为“重庆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虽然取得了诸多成效,但也面临受益面窄,保障水平低等问题。对于老年人与失能患者,现行的保险根本无法为他们高额、长期的护理费用提供保障。而在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重庆,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及相关制度仍处于空白状态,硬件的不足导致潜在的需求人群仍然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因此,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成为补充、完善现有医疗保障制度应迈出的重要一步。

(二)长期护理保险宣传的不足

对保险产品的选择,影响人们购买意愿的重要因素是对保险及其价值的认识。通过需求现状分析,发现大部分本应需要长期护理保险的人群都处于不愿意或不确定状态。这种有效需求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对长期护理保险价值的认知不足所造成的。大多数人从未听说过有长期护理保险,致使人们并未想过通过保险这种形式降低疾病风险,提升生命质量。因此,增加长期护理保险的社会认知度,是将长期护理保险的潜在需求凸显出来,引起社会广泛重视的必经之路。

(三)支付能力不足

在重庆市中老年人对长期护理保险支付能力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人均月收入越高的家庭,越有能力负担保费,其购买需求也就越大。这反映出只有在购买意愿与支付能力同时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形成有效的需求。而重庆市正处于发展阶段,人均收入水平不高,这一方面阻碍了长期护理保险需要转化为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对长期护理保险事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如何解决费用负担与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成为关键。

四、长期护理保险构建政策建议

(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类型的选择

由于老年医疗保障产品的提供具有准公共品的特点,所以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将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社会医疗保障的一部分。具体方式可参考国际社会长期护理保险普遍采用的形式,并结合重庆市现有医疗保障政策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作进一步探讨。目前国际上提供长期护理保险主要采用的制度类型有以下几种:一是单独作为法定的护理保险制度;二是作为医疗保险制度的一部分;三是实施基本以实物给付的护理服务制度;四是实行以公费负担的护理津贴制度。

(二)承保范围及保障水平

在长期护理保险的承保范围方面,主要应考虑患病情况及生活自理能力两大健康因素。相关统计显示,重庆市2010年医院出院病人年龄别疾病构成中,出院的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共计104292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71.09%;肿瘤患者共计51475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40.29%。此外,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等慢性疾病都占有较大比重。这些慢病患者及失能老人需要长期的护理与照料。在保障水平方面,则应根据参保人的综合健康评估状况进行分级护理。我国的老年长期护理分级标准始于2001年出台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我市应对其进行借鉴和完善。如在级别判定的详细标准上应充分考虑其患病情况及生活自理情况,并对痴呆老人等的护理级别做出明确规定。

(三)拓宽筹资渠道

在长期护理保险发展初期,筹资方式的选择极为重要。我市可采用政府、单位、个人、社会的多渠道筹资模式,体现互助共济原则。政府应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为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应充分发挥个人的力量。例如,现在我国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消费承受能力有限,因此可以采取通过年轻时的预先储蓄方式为老年护理养老积累一定的资金;另外针对已经进入老年的人,可以借鉴国外比较受欢迎的反向抵押贷款的做法,尽管受到传统观念及相关配套政策不健全的限制,但为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备选方案。以达到拓宽筹资渠道、提高筹资水平的目的。

(四)加强社会公众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认知

增加公众对长期护理与长期护理保险的了解与认知,使人们认识到长期护理保险对改善失能老年人生命质量及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重要意义,从而使更多人接受长期护理保险。为使人们了解长期护理保险的价值与重要性,必须将宣传落实到个人与家庭。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家庭结构,不同职业方向给予具有针对性的宣传。如对文化程度较高的中年人,可以采取较专业的宣传方式,着重介绍保险产品本身;对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可以采取较易理解的宣传方式,着重长期护理保险的作用、功能等。

五、讨论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历史原因,农村老年人口缺乏养老、医疗、照料服务等基本社会保障。较城市老年人而言,农村空巢老人,特别是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问题更为突出。随着重庆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设计覆盖城乡的长期护理保险是难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带来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在保障范围及水平等方面有所不同。同时考虑城乡差异和社会公平,力求使长期护理保险,在保障资金允许条件下,尽可能满足大多数人群的需求。因此,本研究仅仅是重庆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探索的一小步,需要更深入、多角度的展开。

参考文献:

[1]荆涛.长期护理保险[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2]张铭.老年护理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3]朱薇薇,郭岩.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0,(12).

[4]刘金涛,陈树文.构建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J].财经问题研究,2012,(3).

[5]杨小丽.重庆市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实践探索[J].中国卫生经济,2011,(4).

作者:邓晶 成秋娴 傅子

上一篇:发展县文化产业论文下一篇:农村扶贫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