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投资发展趋势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新兴经济体业已成为引进外资的新主体2009年,新兴经济体占据了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的一半。2009年流入新兴经济体的直接外资下滑27%,但其下降幅度低于发达国家(44%),新兴经济体有史以来第一次吸收了半数全球直接外资流入量。其中,流向新兴经济体的FDI主要集中在中国等主要新兴大国。全球前六大投资目的地中,新兴经济体就占了一半。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直接投资发展趋势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直接投资发展趋势论文 篇1:

中国对德直接投资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德国的直接投资也实现了大幅增长,本文就中国对德直接投资规模、投资方式、投资行业和投资区位的选择进行了分析,发现,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中国对德直接投资规模将继续扩大,投资方式多样性、投资行业多元化将成为常态,投资区位将由西、北及中部向东、南部扩张。

关键词:直接投资;多样性;多元化;德国

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快速增加,尤其是2005年以后,更是实现了飞速发展,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231.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14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累计(存量)达到了8826.4亿美元,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名中首次步入前10行列,位居第8。与之相比,中国对德国的直接投资也取得了重大进步。

1.中国对德直接投资规模将继续扩大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德直接投资不断上升,投资存量每年都以较大的比重增加,照此趋势,中国对德直接投资规模将继续扩大。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际贸易壁垒、技术限制屡现不止,企业走出去寻求市场、技术,规避贸易壁垒成了他们的不二选择。而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的中心,其优良的投资环境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前去投资,中国对德直接投资继续扩大是必然趋势。

二是金融危机后,德国对外来投资者,尤其是中国投资者的重视,是中国对德投资的重要原因。金融危机使德国经济陷入低迷,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德国公司,虽有订单在手,但融资渠道的变动,使很多公司不得不变卖边缘资产来维持其核心产业,为此,德国对来德投资的中国企业是持欢迎态度的,投资促进办事处的建立及各项优惠政策,无疑会吸引更多的中国企业到德国投资。

2.中国对德直接投资方式呈现多样性

国际直接投资中并购方式早已超过绿地投资,但中国恰好相反,总体上以绿地投资为主,并购方式的采用到2011年才有所突破。究其原因:一是不同投资方式对东道国当地就业的不同影响。绿地投资可以为东道国当地带来很多就业机会,并购却会带来裁员风险,而德国在外来投资对本国就业的影响方面甚为重视,因此,中国企业想要顺利进入德国市场,绿地投资是其首选投资方式。二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的局限性。使中国企业在投资时,未能对东道国的法律、制度以及企业信息等做到充分了解,并购大多以失败告终,因此中国早期对外直接投资多采用绿地投资方式。

但金融危机后,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的不断提升,相信中国在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会有大的突破,并购方式将会被更多的采用。2013年潍柴动力收购德国凯傲集团(Kion),中航收购蒂勒特航空活塞发动机公司便是很好的例子。

3.中国对德直接投资行业呈现多元化

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其技术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中国需要不断汲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来实现自身发展,而作为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德国,是中国自欧洲引进技术最多的国家,截至2013年底,中国共批准自德引进技术合同19721项,金额637.7亿美元。因此,中国对德国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将会继续增加。

与此同时,对于非制造业领域的投资也会继续增加。原因之一:德国是欧洲食品消费大国,是进入欧洲食品及饮料市场的最佳地点,且目前进入德国食品及饮料业市场的障碍很少,在德投资企业很容易在整个食品加工价值链上找到自己的供应商、分销商和其他有价值的合作伙伴,因此,未来德国日用消费品行业将迎来中国企业投资的上升期。原因之二,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强调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大力发展,中国对外服务行业的直接投资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中国服务业“走出去”势在必行,中国对德国金融服务和保险业的直接投资将呈现“雨后春笋”之势。

4.中国对德直接投资将向南部、东部扩展

在德国,99.6%的公司是中小型企业,它们提供了近60%的工作岗位,许多还开创了自己的独特市场,它们是推动德国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是该领域世界市场的领跑者。

德国南部地区中小企业集中,高科技优势明显,特别是慕尼黑、斯图加特等城市,近年来,该地区越来越受到生产型企业投资的重视。另外,柏林等东部地区由于可享有更多政策优惠,也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落户,如纷美包装、沈阳机床等。中国对德直接投资区位开始以西、北、中部为主向南部、东部扩展。(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崔莹,李长胜.中国企业对欧盟直接投资现状和趋势分析[J].学术交流,2008,173(8):70-73.

[2]葛顺奇,阎大颖.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现状、动因及趋势[J].国际经济合作,2012,(1):22-26.

[3]宋丽丽,刘慧芳.中国企业对欧盟直接投资的分布、特点与未来趋势[J].国际贸易问题,2012,(12):52-60.

[4]赵柯.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特征、动因及趋势[J].国际贸易问题,2014,(6):52-56.

作者:南映雪

直接投资发展趋势论文 篇2:

新兴经济体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一、新兴经济体业已成为引进外资的新主体

2009年,新兴经济体占据了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的一半。2009年流入新兴经济体的直接外资下滑27%,但其下降幅度低于发达国家(44%),新兴经济体有史以来第一次吸收了半数全球直接外资流入量。其中,流向新兴经济体的FDI主要集中在中国等主要新兴大国。全球前六大投资目的地中,新兴经济体就占了一半。

二、新兴经济体正成为外向型投资的新生力量

从对外直接投资来看,新兴大国正日益成为对外投资的新主体。在经历了连续5年的上升趋势之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FDI流出量收缩了21%。但FDI流出的收缩量远低于发达国家。尽管目前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外资流出的份额依然较小,但所占比重正加速提升,目前已占全球FDI流出量的1/4。其中,中国香港、中国大陆和俄罗斯已跻身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20强。

新兴经济体输出直接投资的区域主要是在本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并已涉足欧美发达地区。在过去的数年间,主要新兴大国的跨国公司正不断加大对非洲的投资。从2005到2008年,这些跨国公司对非投资占流向该地区FDI的21%,而在1995-1999年这一比例仅占18%。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和海湾合作委员会的投资者最为积极,其中,中国对外投资最为抢眼。对矿产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以及后危机时期全球产业重构创造的并购机会,推动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持续扩张。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消散,新兴经济体作为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新主体,正引领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逐步复苏,这也将提升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投资领域的话语权。

三、新兴经济体主权财富基金正成为国际直接投资来源的新渠道

2009年,主权财富基金的筹资也由于初级商品价格的下降和贸易顺差的减少而遭受挫折。但是其直接外资活动并未下降,反而逆势增长了15%,这反映出拥有这些基金的新兴经济体较高的增长率。目前,主权财富基金的新投资调整了投资方向,其资金逐步投向初级部门、较不易受金融动荡影响的行业以及发展中区域。

据估计,2008年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的规模就已超过3万亿美元。世界银行集团认为,通过建立股本投资平台和基准可吸引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者,即使有百分之一的主权财富基金投入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也会为它们的增长、发展与机遇带来300亿美元。可以说,主权财富基金的发展对新兴经济体来说是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机遇。如世界银行集团行长罗伯特·B·佐利克所言,世行集团将与主权财富基金合作,为非洲的股本投资创造一个“百分之一解决方案”,他认为非洲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大陆,有潜力成为像今天的中国、印度及其他国家一样的世界经济又一个增长极。

四、新兴经济体吸引外资前景向好

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际金融环境。2003-2007年间,十分宽松的国际金融环境和低廉的资金成本,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繁荣和经济增长而不引发严重通胀,如今这一环境已不复存在,重建这种环境既无必要,也不可行。从长期来看这种情形也难以持续。因此,在未来数年内,与危机前的繁荣期相比,国际资本成本将会上升,投资率将会下降。

据贸发会议预测,从中期看,外国直接投资(FDI)预计将会从2007年约相当于发展中国家GDP3.9%的峰顶下降到2.8%至3%。鉴于FDI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欧洲中亚和拉丁美洲的投资总额中所占比例高达20%,这一前景的影响不可低估。

世行发展预测局局长汉·蒂莫说:“虽然在可预见的未来,资金会变得更加稀缺,更加昂贵,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扩大地区性金融中心,改善当地银行业的竞争和监管,降低国内借贷成本,促进当地资本市场的发展,从而在长期上获得巨大裨益。”事实上,这一调整需要相当时日才能见效,但地区金融中心的发展却可以让发展中国家重返高速增长的轨道。

五、新兴经济体引领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新趋势

新兴经济体相互间的国际直接投资推动了非洲等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和经济增长。近年来,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等新兴大国FDI输出为非洲大陆特别是南部非洲的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与日俱增。新的FDI来源为非洲国家提供了更具弹性的资金来源和更广的金融资源,也为非洲国家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形成了有效的缓冲。

正如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所言:“我认为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可能是非常有利的,能够帮助非洲国家开发基础设施,帮助这些国家利用它们拥有的自然资源。”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对非投资份额的不断上升,而全球金融危机从客观上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这既有利于强化新兴经济体内部的投资与经济合作,也对非洲经济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此外,南南投资降低了对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依赖。全球经济动荡强化了发展中国家间对外投资的重要性。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大多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促进了“南南”的投资合作与经济增长。目前,不计离岸金融中心的南南合计流量约占发展中国家合计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的25%。因此,事实上,许多低收入国家如今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主要依赖其他发展中国家。这种南南投资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南南贸易和经济的增长,有效降低对发达国家的依赖,也利于新兴经济体走出危机,实现经济复苏。

参考文献:

[1]UNCTAD Global Investment Trends Monitor,Secondand Third Quarters of 2010, 14 Octorber 2010.

[2]UNCTAD World Investment Prospects Survey2010-2012,UNITED NATIONS New York and Geneva, 2010.

[3]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0: Investing inaLow-Carbon Economy, New York and neva,2010.

作者:方建春

直接投资发展趋势论文 篇3: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 发展趋势及政策展望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海外投资者。发展中国家目前是我国对外投资的主体,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正在崛起,对外投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会进一步提升。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将逐步更多地向发达国家转移。本文认为,未来应将支持与引导民营企业、提升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力等措施作为政策的着力点。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一)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实现跨越发展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规模由2002年的27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746.5亿美元,年均增长达到26.9%。2008年之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保持高速发展,此后呈现震荡型恢复增长。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增速明显下滑至1.1%。增速下滑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一些主要的发达经济体,比如美国、欧盟经济增长乏力,企业投资决策更加谨慎造成的。2010年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基本恢复增长,2012年增速明显提升,上半年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下同)354.2亿美元,同比增长48.2%。总体上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受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负面影响有所显现,但并不严重。

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成为全球重要的海外投资者。在对外直接投资初期,项目主要集中在能源原材料和贸易促进领域。随着宏观经济调整(如人民币升值)以及企业能力的增强,更多国内企业正在转变观念,到海外寻找机会,更深入地参与市场、提供服务、寻找能给予他们竞争优势的技术技能。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组织估计,按照以往典型新兴经济体崛起的发展模式来看,到2020年中国向海外输出的直接投资总规模将达到一万亿至两万亿美元。

(二)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显著上升

1、我国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增速明显,比重上升

到2011年末我国对发达国家(地区)的直接投资存量达到466.4亿美元,占全部投资存量的11%,较2010年提高了2%,较2009年提高4%,呈现上升趋势。

从国别看,近年来我国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增速普遍在两位数以上。2011年中国对欧盟的投资75.61亿美元,同比增长26.8%,2010年为59.63亿美元,增长101%;对美国投资18.11亿美元,同比增长38.5%,2010年为13.08亿美元,增长44%;2011年我国对对澳大利亚直接投资达31.65亿美元,同比增长86%。

2、制造业在我国对发达国家投资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投资近年来比重明显上升。以美国为例,从投资存量看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金额最多的行业,2010年投资存量占比重达27%,超过四分之一。从2011年的情况看,我国对美国制造业投资流量达7.8亿美元,同比增长1.4倍,比重由2010年的25.4%上升到43.1%。

中国在美国制造业投资的大型投资(超过20亿美元)都是在国内已有相对竞争优势的领域、发展历史较长的工业产品。2012年我国进一步对发达国家制造业增加投资。

3、我国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直接投资以并购方式为主

根据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提供的数据,2003—2010年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额为117亿美元,其中并购投资为90亿美元,绿地投资为27亿美元,并购方式占直接投资总量的77%。并购投资中,我国企业一般采用控股收购。2003年以来我国在美国的的121项并购投资中,有100项控股在50%以上。

近年来我国在美国绿地投资的比例有所提高,多数绿地投资是独资拥有,少数绿地投资是与美国国内伙伴合资共有。目前已完成了一些在复杂产业进行的绿地投资,包括通讯器材、可再生能源、生物科技、航天和制药业等。总体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对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以绿地投资为主,对高技术领域、研发及销售网络等投资以并购为主。

4、发达国家的态度逐步转向欢迎,但依然有诸多障碍

国际金融危机后,美欧等发达国家对于就业以及经济增长方面的关注,对外资的需求有所增加,使得其对外国直接投资持相对欢迎的态度。但障碍依然存在,这一点在美国最为突出。

我国部分直接投资项目因美方的“国家安全”理由而受阻体现了美国对我国直接投资的矛盾态度。由于金融危机,美国关于外国投资的争论在2007—2009年之间有所缓和。但近年来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大幅增长也引发了不安情绪。在美国外资安全审查制度中,部分商业特殊利益集团可能为了避免来自中国公司的竞争,而挑动政客阻止其对美的投资。国会议员们虽然不直接介入外资委的审批程序,也没有权力来启动外资委的审议,但是他们有监督权,有权召开听证和传唤证人证据,能通过决议和修正案,在极端情况下有能力修改相关法律(如《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因此政府执行部门对国会要求外资委采取行动的呼吁不会无动于衷。

5、我国对发达国家投资的未来趋势

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将逐步更多地向发达国家转移。在中国企业对于美国投资领域相关的法律规则进一步熟悉的基础上,制造业的绿地投资将以成熟的、有较长发展历史的普通工业产品为主,且主要投资于价值链下游的环节。由于基本不受安全审查制度的影响,绿地投资将以比较稳定的速度增长,且私人投资将逐步占主导位置。我国在美国的并购投资的重点仍在高技术领域,以及技术研发和销售网络等环节。在并购方式下,最大的负面影响来自于美国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总体上讲,受国际金融危机后就业压力严重的影响,未来我国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将出现较大空间。

(三)对发展中国家投资仍是主体

近年来,我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均保持全部对外直接投资的八成以上,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是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方向。

1、我国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增速明显

2011年,我国直接流向发展中国家(地区)的投资流量为612.3亿美元,占82%。到2011年末,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地区)的投资存量为3781.4亿美元,占89%。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以亚洲、非洲和拉美为主要目的地。近年来以上三个地区的投资都出现快速增长。

我国对主要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存量均出现了几何级的增长,10年来增长倍数多数达到了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从投资流量看,近年来增长显著的国家主要有缅甸、巴基斯坦、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伊朗、越南、南非、刚果(金)、古巴、尼日尔、巴西、秘鲁、古巴、墨西哥等国家。另外部分国家的流量变化呈现跳跃性特点,在某一年突然大幅上升,如哈萨克斯坦、苏丹、毛里求斯、津巴布韦、阿尔及利亚、尼日尔等。这主要受到当年某项能矿、基础设施等大项目的显著影响。

2、能源矿产资源与基础设施仍是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最主要领域,同时制造业、农业等领域的投资正在逐步增长

从我国对东盟投资情况看,基础设施、制造业以及采矿业为主要领域。2011年我国对东盟十国的投资流量是59.1亿美元,同比增长34.1%,在东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2400多家,雇佣当地雇员11.8万人。

从我国对非洲直接投资情况看,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已达到162.4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了1.1倍。逾2000家中国企业在非投资兴业。能矿、建筑、制造等行业的项目数量保持增长,金融、航空、农业、旅游等产业的投资合作方兴未艾。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成为非洲国家希望优先投资的领域,许多国家都把新建或改善公路、铁路、机场、码头、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作为振兴经济的优先领域。

从我国对拉美直接投资情况看,双方在资源能源、基础设施、高科技、农业等领域合作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对于拉美地区石油、矿产品、农产品以及制造业的投资成为最活跃的投资领域,为了能源供应而配套建设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也在迅速增加。

3、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未来趋势

在未来中长期,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仍将以能源矿产和基础设施为主要领域,这两类投资的项目金额大,从项目金额统计看占较大比重。基础设施投资在一段时期内将有明显增长,因发展中国家普遍欢迎我国在交通、通讯、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投资,而基础设施配合能源矿产投资也成为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一项特色。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中的民营企业比重将逐步增加,投资领域主要是与当地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我国技术成熟的工业制成品包括纺织、轻工、机械、电子等。在此类制造业中我国有技术优势,而发展中国家有技术需求与市场需求,可以形成良好的投资合作。此外,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农业领域的投资,特别是其特色农产品的种植与加工业将有良好的增长前景。

(四)民营企业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快速崛起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营主体结构不断优化,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亮点。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包括以下类型:一是有明显比较优势并成功转化为竞争优势行业的民营企业。二是对外依存度较高、国内需求旺盛的行业。三是具有一定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民营企业。四是从事贸易、综合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分销和售后服务、资讯和咨询等服务型民营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实现跨境服务的“商业存在”。

(五)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社会责任将进一步提升

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必过的一关。由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经验不足,人才缺乏,语言不适应等众多障碍,也使得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企业跨国经营时快速融入当地环境的“捷径”。

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中国企业仍有许多不足。首先,企业观念问题。一些中资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没有上升到企业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也有的企业认为在创业的初始阶段没有必要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耗费人力和物力。其次,一些企业对所在国的基本情况缺乏了解,影响了其履行社会责任。个别中国企业将国内的工作模式(如劳动时间、待遇与工作条件等)复制到所在国,造成了不良影响。第三,整体来说,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大中型国有企业做得比较出色,中小型民营企业还有差距,它们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缺乏完善的理念和计划,具有很大的随机性。第四,中资企业在对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正面宣传上还比较落后,缺乏这方面的资料收集、整理、统计和宣传计划。

未来中长期,我国企业对外直接中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将成为影响投资成败的战略性问题,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层面都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目前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及劳动保护等意识正在日益增强,环境标准正在跟国际主流靠拢,中国投资者的行为将受到东道国的严厉约束和监管。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展望

(一)进一步引导和提升民营企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民营企业是最具活力的经济实体。从德国等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经验看,具有优良历史和产品技术优势的私营企业始终是其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

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仍需要相关政策更多地引导与支持。未来应对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制定更具操作性的规则和标准制度要求。重点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把产品价值链、供应链、资本链延伸扩展到境外,在海外建立加工组装基地,同时构建企业的境外分销、售后服务和全球维修体系,全球综合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体系,研发、设计及创新中心,境外能源和资源储备和供应保障体系等。

加强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更具政策支持性的国家风险评估提示和相关信息。此外在教育和培训安排、项目前期投入的资金支持等方面,辅以相对具体可操作的配套措施。

在金融支持方面,拓展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融资来源和渠道;鼓励政策性金融“走出去”,通过货币互换、人民币优惠贷款、出口信贷、对外人民币援助等方式为民营企业服务,试点以人民币贷款扩大中国技术设备、日用消费品和劳务的出口。

(二)进一步引导企业更好地承担在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中的社会责任

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中的社会责任问题,将其作为企业积极融入东道国的有效渠道。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于2010年底编制发布了《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社会责任指引》。未来有必要将“社会责任指引”拓展到对外直接投资领域,尤其是对民营企业,应当制定相关的指引与规范,促使企业树立高度社会责任感,承担社会责任。对于在东道国没有尽到应尽的社会责任,甚至对当地的员工权益或环境保护造成不利影响的企业,应当制定明确的惩罚机制。

(三)积极推进海外产业园区发展,发挥其桥头堡作用

目前我国海外产业园区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园区的形式、内涵和功能均在不断探索与发展中。未来可适度扩大海外科技园的规模和地域分布。除在发达国家布点外,也可逐步推进在东欧、泰国、越南、巴西、南非、埃及等国布点。深入调查总结现有海外园区经验,完善运作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在提供物业服务基础服务的基础上,服务内容逐步向经营管理服务、技术支持服务、投融资服务等纵深领域拓展,多方位促进中小企业海外成长。

(四)加强与重点东道国的双边投资保护协议谈判

目前我国已经签署了130多个双边投资保护协议,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与拉美的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看,我国已经与欧盟的德、法、英等主要国家以及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议。

目前唯有中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仍在谈判中,我国应积极加强与美国双边谈判,促其充分认识我国对美投资对其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敦促美方在经济活动中“去政治化”,在对外国直接投资项目的监督与审查中保证“公平、公正”待遇。同时在谈判中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充分考虑中美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性,照顾彼此的利益关切,尽快达成协议。■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

作者:郝洁

上一篇:消费者调查报告(3篇集合)下一篇:安全自检自查报告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