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匠精神的培养得到了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作为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培养阵地之一的中职学校,更是要承担起工匠精神的培养和传承的重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论文 篇1: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的困境与策略研究

摘 要: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但是,随着德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实中德育课教学方法、方式和模式与新课程要求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凭着多年的中职校德育课的教学经验和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分析现阶段中职校德育课教学面临的困境,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的策略、措施。

关键词:德育课教学;困境;策略研究

中职校的德育课程是中职学校公共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进行职业教育的基本保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德育课程的教学大纲,增强了德育课程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为教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在现实的德育课教学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和情况,使教学陷入了困境。因此,在加强德育课的“职业教育”功能的同时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和措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新时代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一、现阶段,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现实生活中,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都简单地认为德育课就是说教课,空洞不实用,而且学生根据自己粗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认为不需要老师再对自己进行教育了,不如将自己的时间多用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这样片面的、错误的认识,导致了学生经常缺课和厌学,忽视了它的“道德感化和素质教育”的功能,降低了学生对于德育课的兴趣和吸引力。

其次,德育课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而且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实际教学中,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教学地点总是局限在教室里面,而且总是以说教的教学方法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育对象进行“因材施教”。同时,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一些空洞的理论知识,并且,很多的知识有滞后性,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的需要。

再次,侧重于“知识掌握”的评价模式。在教学中,过分地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程度,重视对学生认知层次的掌握和评价。忽略了学生真正运用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的能力,忽略了他们的内心感悟和情感体验,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德育与职业素养。

二、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研究

1.优化德育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欲望

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己的行为,当一个人处于消极、萎靡的情绪时,人体的各个机能就会处在亢奋的状态之中。因此,在德育课的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应该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变换多种教学方法,多利用生动鲜明的案例,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积极组织教学,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为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同时,还要利用音乐、故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去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因此诱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和探究意识,

同时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创新德育课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是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教学模式。传统的靠一本教材、一枝粉笔、一块黑板打天下的教学局面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了。因此,教师必须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

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共同营造生机勃勃的活力课堂。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主动、探究合作地学习。

首先,自主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精心設计多个问题,以问题为契机,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选择,开展自主、探究的学习,然后,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对学生迷惑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其次,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同样以问题为契机,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再经过各小组的发言、教师的点评,全体学生的交流,提高他们之间的团结协作、共同探究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针对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社会治安问题、道路交通秩序问题、社会医疗保障问题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要求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研究,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打破了传统的、呆板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共同讨论和共同探究中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学习乐在其中。

再次,辩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辩论会的形式,针对某个问题,事先准备好辩论的主题,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组。利用课余时间,要求学生通过积极地查找资料、上网搜集和预习新知识,在课堂上进行激烈的辩论。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加强了学生对于问题背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使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扩展思维、获得新知,在激烈的交流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3.开发开放式的德育课教学新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仅仅局限在课堂内部,完全忽略了德育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大特点。在新课程要求下,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树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新理念。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应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将教学的空间努力扩大到学校外面,更好地将学生的学习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和课程教学融合在一起,真正使学生融入真实的社会中去。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课堂小情景和社会大情景的有机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课堂情景的空间扩展是有限的,社会的大情景则是无限的,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地把课堂小情景和社会大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实现认知能力和情感、觉悟互相渗透、互相提高。例如,讲经济常识“信用工具”一节时,靠教师单纯的讲授,学生难有好的收效。不如要求每个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银行实地考察,同时教师印一批取款单、储款单、转账(现金)支票、汇票等让学生在课堂填写,由学生推选评委进行现场评点。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职场和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究活动,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参观。将学生带到真实的工作和生活中去,领悟和感受生活,然后将自己的感悟写到自己的人生规划中去。比如说,在讲解“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的时候,完全可以将学生带到真正的幼儿园里面去参观、去学习、去见习,让他们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真实的职业道德规范约束,有效地内化成自

己的行为规范。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发挥自己的优秀品质。从而进一步坚定自己学习和成功的信念,相信,只要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

再次,加强励志教育,经常邀请一些道德楷模、成功人士到学校进行演讲和指导。特别是请从本校走出去的成功人士到母校给学生进行励志教育,这样可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为自己的职业人生树立更远大的目标。

综上所述,本文根据中职学校德育课的育人功能及新课程的新理念,从现阶段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出发,

从优化德育课的教学氛围、创新德育课的教学方式和开发开放式

的德育课教学新模式等三个方面详尽地进行了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意见[R],2008-12.

[2]王叙林.愉快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职业教育研究,2010(06).

[3]方武.让德育课焕发时代活力: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方法探讨.湖南农机,2011(01).

[4]金仕琼,镡鹤婧,刘学年.关于增强“两课”教学实效的探讨.教育探索,2008(08).

(作者单位 福建省闽侯县美术中等职业学校)

作者:周盘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论文 篇2:

如何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匠精神的培养得到了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作为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培养阵地之一的中职学校,更是要承担起工匠精神的培养和传承的重任。文章主要探讨如何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先简要分析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目标、现状和不足,然后归纳总结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最后着重讨论分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以及就如何培养工匠精神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工匠精神

一、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目标及现状

中职学校是我国当前初、中级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而用人单位对中职生的要求,除了要求具有精湛的技术外,还强调拥有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因此,帮助学生立德和成人是中职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德育课是中职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它也是中职学校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规定,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但是在实际教学课程的设置上,很多学校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还不够理想。主要表现有:中职德育课内容还在延续传统的教育教学内容,没有立足于当前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缺乏前瞻性、更新性和针对性,没有把工匠精神等重要内容融入其中,教育教学结果无法有效满足实现国家战略转型以及发展国家现代化建设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的大量需求。

同时,相当多的中职学校没有专业的德育课教师,很多从事德育课教学工作的教师都是由文化基础课教师兼任,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没有与时俱进地更新,很多时候仍然以说教的方式讲授一些关于道德品质的单一的理论内容,这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德育课的动力和热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引起了社会各层面的关注,也让大众开始意识到工匠精神对我国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呢?工匠精神是指“工匠”这类人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在的特质,它是一种职业精神,是从业人员对自己工作的一种精神和态度,体现了从业人员的行为表现和价值取向。概括起来就是:有精湛的技能和高超的技艺,有踏实严谨、细致专注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有“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优秀职业品质。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高品质的执着追求,它注重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是长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通过持续关注细节养成的。即使是在平凡的岗位上,我们也可以凭借工匠精神成就一番事业。

三、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

中职学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单位培养他们所需要的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初、中级专门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校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养,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思想上的引领和指导。学生在校期间缺乏精神层面的教育和交流,在进入职场后容易成为缺乏正确职业观的技术人员,从而导致了很多职业道德缺乏的事件的产生,这就背离了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同时,如果中职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在将来的职业岗位中,就无法满足岗位对工匠精神的需要,无法承担起国家发展的重任。所以,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主阵地之一的中职学校必须充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认清工匠精神的重要价值,牢固树立起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这一目标,加强德育课教学工匠精神的融入,担负起培养和传承工匠精神的时代责任。

(一)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的需要

中职生的工匠精神,既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标杆,也是现代职业人才培养的灵魂与核心,它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培养敬业奉献、精益求精、专业专注、求实创新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作为接受和传承工匠精神的核心团体之一的中职生,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表现直接影响其将来在职业岗位上的表现,影响其服务和产品的质量。所以,中职生只有接受工匠精神的培养,才能在将来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投入职业岗位时,才能在岗位上发扬工匠精神,才能制造出优秀的产品。

(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我国战略转型的需要

近几年来,不断有国人到国外抢购商品的新闻报道,这说明了我国制造业的不足之处,即部分产品的档次相对较低,虽然规模大但质量不强,且缺乏自主创新,缺乏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要实现从制造大国的数量和规模现状向制造强国的创新与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型目标。而要提高产品的品质,就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所以中职生不仅要掌握好应该具备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有良好的職业素养和工作作风,要有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一丝不苟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断超越的创新精神。因此,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内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的。

四、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培养工匠精神的具体做法

(一)把工匠精神读本的学习纳入德育课教学中,让工匠精神成为中职生的自觉意识

读本是培养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走入学生心灵的重要载体,教师可选择一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时代背景以及社会现状的工匠精神读本,把它们的学习纳入德育课教学中,充分挖掘行业劳动模范、技能标兵等,传播他们的光辉事迹,展示大国工匠的产品,从德育的教育角度入手,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典型事迹,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职业信仰,让工匠精神成为中职生的自觉意识,使学生清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战略转型时期,需要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从而转变就业观念,促进相关职业情感的形成,提升工匠精神的培养效果。

(二)在校园中营造德育和工匠文化氛围,让学生接受文化熏陶

因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所以中职学校要加强校园里有关职教特色、反映工匠精神的文化建设。如在教学楼、实训楼、实训车间、教室等学生活动频繁的场所挂上相关标语,摆放历代工匠雕塑等,让中职生在学习生活中所见的都是工匠文化,能处处得到工匠精神文化的熏陶;结合学生入学及毕业典礼、国旗下的讲话、入团仪式以及一些纪念日等活动开展工匠精神的教育;结合技能大赛、“文明风采”等活动,以竞赛的形式为中职生搭建德育活动平台,开展德育教学,并把工匠精神贯穿其中,注重人人参与,推进活动育人,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精神。

(三)树立榜样引领,发挥工匠精神的示范作用

在德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身边的优秀榜样和一些行业“英雄”人物的事迹,还可以邀约一些优秀的技术工人、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到学校讲课,展示他们的工作场景,通过言传身教,传达正确的工匠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学习他们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从而更容易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而得到正确的示范指引后,学生也会产生共鸣,形成向往之情,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工匠精神,从而走向正确的职业道路。

(四)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理解和提升工匠精神

学校的教育教学最终是与实际就业相结合的,所以中职生不仅要从理论层面去认识和培养工匠精神,更要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工匠精神。只有把工匠精神用于具体的工作时,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真正做到知、情、意、行的全身心投入,更好地形成自己的职业精神。因此,学校德育课应该增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因为每个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一般都包含了工匠精神等企业获取成功的精髓所在。学校通过和行业企业零距离接触,让学生工学结合,依靠它们的力量,依靠实实在在的职业环境,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作用,将工匠精神融入德育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从实践工作中明确何为工匠精神,促使学生在实践检验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工匠精神。

(五)把工匠精神内容加入学生的德育考核中,完善中职学校学生德育考核评价体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强化以育人为目的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因此,在中职学校德育的教学管理工作中,要贯彻学生行为规范,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管理,把工匠精神内容加入学生的德育教学和考核中,通过案例分析、公开讨论、专题活动、社会实践等具体方法,训练学生做事要坚持、耐心、细致、认真、钻研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倾向和情感判断。考核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五、结语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中国制造前进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崇高精神和职业追求,所以培养中职生的工匠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德育课教学是培育中职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学校只有在德育课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始终贯穿于德育素质教育的全过程,不断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和综合能力,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成长为大国工匠,并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夢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匠精神读本[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

[2]庄西真.了不起的“工匠精神”[J].职教论坛,2016(10):1.

作者:韦春甜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论文 篇3:

沟通交流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摘 要:沟通交流可以增进师生之间感情,增进师生相互信任,便于教学相长。因此,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學过程中要注重增进师生之间沟通交流,促进教与学的思想统一,形成师生合力,从而提高教学正能量,激发师生求知欲,增强师生幸福感。

关键词:沟通交流;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很多老师都认为,现在中职学校德育课很难上,课堂上学生不愿意听、不专心听,有的在看其它课本、有的在玩手机、有的则在睡觉,等等,真正在课堂上听课学习的学生为数不多,上课的老师则“孤军作战”,显得力不从心,上课的热情和自信心大打折扣,草率把课程内容讲完就算了,至于教学效果则不言而喻了。导致这种局面原因何在?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教师向学生交心是很重要的,交心之后就不是靠一个人的力气去教书,而是实实在在地靠几十人的力气把教学搞好,让学生愿意为自己的目标负责,愿意为自己的未来负责,愿意在老师的指导下战胜自己,扩大自己真、善、美的阵地。

二、沟通交流在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

种庄稼,首先要知道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才能适时适量地施肥浇水;治病要了解每个病人的具体病情,才能对症下药;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选择、确定教育的方法、措施。德育课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增进对学生的了解,便于采取合适的、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措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师生沟通交流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课前沟通交流

德育课教师要先入为主,把自己当作班集体中的一员,融入到班集体大家庭之中去。老师可以利用课前时间查看学生名册,与班主任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包括籍贯、年龄、性别、兴趣、特长等方面。利用晚自修时间下班到课室与学生沟通交流,或与科代表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对学校德育课程设置、内容安排、活动方案、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看法,与学生相互之间交换意见建议。同时,了解班集体的精神状态、学习状态、生活状态等。利用课前沟通交流,老师也可作自我介绍,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通过课前沟通交流,老师可大体上了解掌握学生的基本特点,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有针对性地做好课前的方方面面准备。

(二)课中沟通交流

上课过程中,老师要向学生讲清楚德育课程要提高的思想认识、掌握的知识要点、提高的职业能力等方面情况,同时也把德育课程成绩的考核计算方法与板块(包括纪律分、知识分、能力分)告知学生,便于学生贯彻执行。虽然课堂时间不长,但在上课过程中老师除认真讲课外,还要细心观察学生的课堂反映,根据学生反映情况,讲课过程中可安排一定时间与学生即时沟通交流,比如就本节课内容,与学生交流互动,了解学生对老师刚讲的内容是否明白,老师讲课的语速节奏是否恰当,老师讲课的思路表达是否清晰等,当场收到信息反馈,对于及时调整自己教法、教学素材搭配、学生学法等大有帮助和促进作用,着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吸引力,同时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课后沟通交流

课余时间,老师可加强利用电话、QQ群、微信群等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主动向学生送去祝福包括学生的生日祝福、节日祝福、班集体参加技能比赛或文体比赛获奖的祝福等。把课前、课中、课后沟通交流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与学生沟通交流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让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永远都是平等友善的,让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永远都是融合在一起的。

三、沟通交流在德育课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高教学正能量

师生沟通交流,可以进一步提高师生对教学主体的正确认识。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保证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一切以学生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利用课堂教学,为学生搭建学习成长大平台。通过师生沟通交流,促使师生对课堂教学的思想认识达到高度统一,促进学生认真上课,学习专注度更高,学习自觉性更强,做到“真学”;促进老师认真教书育人,授业、传道、解惑,做到“真教”。形成师生人人都是教学主体,人人都是课堂主人,激发课堂教学的内在动力,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正能量。

(二)激发师生求知欲

师生沟通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在课堂上采纳学生的意见建议,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一些游戏活动、成语接力比赛等,学生通过游戏活动和比赛,增长智慧,活跃思维,心情愉快,觉得上德育课,不仅学习新理论,更重要的是亲身参与活动体验,收获新知识、新能力、新思想等。课堂上学生出自内心的积极参与学习、参与活动、参与比赛、亲身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增强师生幸福感

师生课堂上有沟通交流,课余时间也有沟通交流,大大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感情,从而消除师生之间心理障碍,拉近师生之间心灵距离,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更加信任,更加理解,更加支持。学生看到的是一个可亲可敬的好老师,学生看到的是一个个真诚相待的好同学,学生看到的是一个团结活泼的好集体,而老师看到的是一批积极向上的好学生、好孩子,看到的是一个奋发向上的好班级。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密切配合把课上好,把内容讲好,把知识学好,把关系巩固好,师生收获教学成功,体会教学快乐。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亦师亦友,从而增强师生的幸福感。教育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教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更有学生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于是教师收获的是双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劳动数倍的幸福。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4.

[2]陈钰,许琴,范晓谚.以生定教,以本为纲,以师为导——浅谈中学语文课堂中学生、文本、教师的关系[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作者简介

黄亚寿(1974—),男,广东省湛江机电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政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教育、心理教育。

作者:黄亚寿

上一篇:一月工作总结范文精选下一篇:大学生教育科技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