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实践教学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环境科学专业“地球科学导论”课程针对该专业的特点和对课程的教学要求,结合新生入学和高校实验室的实际,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和学生特点的深入分析,确定了授课的原则目前,我国140多所高校已建立了超过200余个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专业教学计划日臻完善,课堂教学内容逐渐向科学化、合理化迈进。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环境科学实践教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环境科学实践教学论文 篇1: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析

摘要:针对工科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组织和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实践证明,改革后的实践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实践教学;优化;工科院校

环境生态学是高校环境科学、生态学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基础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的学科特点[1],担负着提高学生的环境科学知识素养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任务[2]。实践教学是一项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教学环节。然而,当前在工科院校中《环境生态学》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设计性和探究性的实践内容,学生参与度不足,教学模式相对较单一等,导致学生在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加强环境生态学实践教学相关建设已成为当前环境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和紧迫任务。

一、环境生态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联系不够紧密,缺乏设计性和探究性的实习内容,很难实现不同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和创新。另外,由于实践教学周期短,教学模式也相对较单一,主要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来完成教学大纲中的实践内容,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导致其在实践过程中没有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和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教学质量检验标准不能客观地对学生的成绩做出评定。目前,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局限于实习报告上的等级评定或分数量化,在实践过程中都是以分组的形式来完成教学内容的,这样同组内部分学生存在互相抄袭从而过关的可能性。

二、环境生态学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与优化

1.增加城市生态监测实践环节,丰富实习内容。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对城市环境的感性认识、发现城市环境中不合理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建议,需将环境生态学实践内容与《城市环境学》和《环境污染生态学》相结合。除以前的城市生态系统的调查和认识外,还增加了生物修复技术(湿地生态系统)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城市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布设相关的实习内容。通过实地考察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功能性生态湿地,使学生基本理解湿地的生态功能及对城市环境的服务功能,以及人工湿地净化水体的机理;通过实地考察汉城湖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使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类型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针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及其布设方式。

2.加强学生实践主动性、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同样它的解决也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综合性问题[3]。环境生态学实习中的野外实习目前主要是在安康市宁陕县秦岭火地塘试验林场、祥裕国家森林公园、淳化县仲山森林公园完成的。野外实习内容与《环境土壤学》《自然地理学》相联系,突出生态实习的综合性。对土壤剖面的观测,使学生了解植物与土壤的关系,以及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情况,认识植被的蓄水保土的原理;对秦岭不同海拔高度的垂直地带性植物认识自然地理中的垂直带谱分布规律。

在实习之前,要求每位同学认真学习指导书,分组并制订出详细的实习方案,分工协作。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出当地草本群落样方最小面积,以及通过自己的亲自调查理解实习的目的;通过样方调查,计算出群落密度、频度、重要值,以及多样性参数;通过对不同植被群落的光照强度以及各群落不同层面光照强度,得出群落分布与光照的关系。对植物群落的观测,了解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特征,以及进一步了解垂直结构在群落生态功能中的重要性。

三、构建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实践组织环节,规范实践教学过程

1.实习前、中、后进行构建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环节。在实习之前、制定计划过程中采用多样式方案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城市综合性公园生态系统调查讲解完后要求学生自制调查表,格式不做具体要求,学生在查阅文献后制定出了各种各样的调查表和调查方案,锻炼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针对性的技术问题及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湿地生态系统对水体净化方面的应用实习中,让学生认识到在湿地系统中植物的关键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在此类研究方向上的兴趣,思考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如何进行植物种的选择及其配置等问题。

2.对实习方案和实习报告进行规范化严格要求。在实习过程中,对实习之前的方案制订要求各组同学认真细化,如对校园生态因子的测定实习内容时,对测定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要求学生提前确定好要测定目标对象的具体位置,为随后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打下基础。另外,在每部分实习内容结束后要求学生立即进行数据汇总和总结。在报告书写内容上要求学生每个部分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总结和认识,对实际的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一些措施。同时,对实习报告的书写格式进行了详细说明,强调了实习报告应满足图文并茂、图纸绘制清晰、实习现场照片支撑等规范化要求。通过以上实践环节的组织化和规范化,学生以组为单位能够在实践过程前完成实习方案制定工作,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野外实习熟练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在参观实习现场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技术问题,或者对带队老师提出的操作环节衔接问题做出正确回应。实习报告书写较规范,大部分学生实习报告中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建立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考核方式

考核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形式,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重视对学生在实习全过程中的评价与考核。本实习的评价指标包括学生的出勤情況、学习主观能动性及其实践能力、实习过程中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的协作态度和能力、遵守纪律情况和公德、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习报告的撰写以及总结答辩情况等方面构成,全面综合考核学生实习成绩。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潜力,提升学生各个实践环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成为“实习”的主人,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本文立足于环境生态学实践教学的实际问题和需求,优化和重组了环境生态学实践内容,建立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考核方式。通过对两届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学生在环境生态学实习教学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也提高了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实践探索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总结与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克锋,张建恒,霍元子.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方法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8):227-228,231.

[2]杜红霞,石辉,王丽,张军.工科院校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析[J].新校园,2016,(1):42-43.

[3]石辉,杜红霞,王丽.环境科学专业中生态类课程群建设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7,(4):121-125.

[4]程志鹏,穆飞虎.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教学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7,44(10):249.

作者:杜红霞 王丽 张军

环境科学实践教学论文 篇2:

环境科学专业“地球科学导论”课程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要]环境科学专业“地球科学导论”课程针对该专业的特点和对课程的教学要求,结合新生入学和高校实验室的实际,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和学生特点的深入分析,确定了授课的原则目前,我国140多所高校已建立了超过200余个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专业教学计划日臻完善,课堂教学内容逐渐向科学化、合理化迈进。[1] [2]

海南大学“地球科学导论”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课,安排于大一的第一个学期讲授,3个学分,共68学时,其中理论讲授56学时(第7-21周),实践教学12学时(第10-13周)。按照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根据学校和教研组的实际情况,在深入分析课程特点和学生背景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的授课情况,借鉴国内外著名院校的先进经验,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与设计等进行了多次讨论、修改和补充,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一、课程特点和受众情况分析

“地球科学导论”有着鲜明的特点:一方面,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领域众多,天文、地理、生物几乎无所不包,充分适应了当今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3]但同时,又存在过多的理论,特别是一些较为艰深的假说、学说等,对抽象思维要求较高,加深了理解的难度。

本门课程的教授对象是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大一新生,按照教学计划,在入学之初,军训刚一结束就开始授课。一方面,作为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相关地理、气象学基础,接受相关理论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作为“90后”的年轻人,对于高新技术、社会热点有着本能的兴趣,而对于过多的概念、理论,易产生抵触情绪,同时,又缺乏必要的地球科学实验技能,这些都是实践教学体系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二、实践教学原则

根据“地球科学导论”的课程特点和受众对象的具体情况,我们确定了实践教学的以下授课原则:第一是系统性原则,通过实践教学,特别是实习课程的精心设计,将各学科、各章节的知识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并注意在逻辑结构和知识基础上的前后衔接,严格强调系统性和逻辑性;第二是实践性原则,强调与实践的关联性,安排一些与时代脉搏共通的内容,诸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再生能源等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让学生感觉到“地球科学导论”并非只是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而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启迪学生将相关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第三是先进性原则,将基础知识与当前国内外学术热点、学术前沿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融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以激励学生的热情和科学探索精神;第四是可操作性原则,由于学生缺乏深厚的地球科学背景和实验技能,故在安排实验时,尽可能利用一些常用、简易的地球科学仪器和设备,让学生从基础的实验技能入手,培养勤于动手、积极思考、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三、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实习设计

实习教学环节在环境科学课程教学体系中有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4]根据大一新生入校不久,对环境科学专业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同时处于从高中-大学学习生活的过渡期,面对丰富而紧张的大学生活无所适从的现状,结合“地球科学导论”的理论教学内容,将课程实习定位为环境科学专业进行的初次系统的认识性实习,即“综合环境实习”,其意义在于使大一新生结合所学课程内容,有一次接触环境、认识环境问题的机会,除增加对本课程的理解,激发专业热情外,还可为后续的专业课和高年级的生产实习奠定基础。[5]

1. “热带典型生态工程的原理与实践”——美万生态村考察

目的是使学生亲身体验在课堂上所学的地球科学导论(生态工程部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应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同时也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对专业的兴趣,激发其创新思维。主要内容是由教师及当地技术人员实地讲解,并与参观海南典型文明生态村相结合。本次实践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农林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深入理解“山顶种树,山腰种胶,平地种果,水面养鸭,水底养鱼”等模式的环境生态学原理;对常用生态农业技术,如沼气、太阳能利用等有初步的了解,并对海南生态文明村的进一步建设提出建议。

2. “热带典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野外实习考察

实习路线是由海南大学苗圃-果园-植物园-热带牧草种植资源圃-国家热带农业高新科技园区,通过步行,沿途可仔细观察农田、森林、草地等各类典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可实地讲解溪流、集水区、湖泊等地球科学的相关概念。通过本次实习,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加深了理解,效果良好。

(二)实验课程设计

考虑到地球科学导论的课程进度和大一新生的实际情况,实验教学环节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代表学科前沿且操作简便的先进地球科学仪器的原理和操作,以“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原理与应用”为例。其二是注重对经典环境生态仪器的运用,以及基本实验设计、动手能力和初步的统计分析技能的培养,這部分以“不同生态系统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的测定(铝盒法)”为例。

1. “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原理与应用”——现代设备的使用

通过课堂理论讲解、图片展示和资料片播放,使学生了解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原理、系统组成、应用领域、使用精度、局限条件以及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同时,通过操作示范和野外实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GPS的基本操作技巧。在实验中分别选择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楼、课室、宿舍、食堂、植物园、云月湖,测定其地理坐标,描绘运动轨迹,并分别选择林内、空地、大楼前进行GPS测定,比较其地理坐标以及信号强弱。在本实验中除在理论层面GPS的一般知识外,还着重介绍了最新的发展动态:我国北极星系统的研制和进展及其背景,让学生在社会、经济、国防层面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对学科的发展和应用加深理解。

2. “生态系统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的测定(铝盒法)” ——经典仪器的应用

通过课堂理论讲解、实验室操作示范,使学生了解土壤含水率的概念、用途,掌握土壤含水率的测定方法,掌握土壤取样的技巧以及烘箱、天平的使用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严谨的科研精神。主要仪器包括烘箱、铝盒、天平等常用地球科学仪器设备。 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含水率的定义和意义,说明土壤含水率的测定方法有哪些,并简述其优缺点,分别测定不同生态系统(农田、草坪、橡胶林)、不同深度(0-5cm; 10-15cm; 20-40cm)以及不同坡位(上坡、下坡、中坡)土壤的含水率,要求学生分析生态系统不同层次、不同坡位土壤含水率的差别,说明其原因。同时,根据测定的情况,说明土壤含水率的测定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实验讲评过程中,教师综合各小组的研究结果,作出图表进行分析,就学生自己的实验作为案例,生动形象地说明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当前关于实践教学的研究,往往着重于整个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或毕业实习等单一实践环节,而对某一具体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则缺乏深入的研究。我们在“地球科学导论”的实践教学中,力图准确把握课程特点,深入分析学生知识背景、心理状况等特点,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安排了综合环境实习和实验课,各环节之间目的明确,紧密衔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并在具体应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育教学改革是个系统的工程,这里仅仅是一个探索,希望能对相关学科、相近课程提供一个参考,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顺兴,陈智熠,陈涣林,等.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就业分析及培养模式探讨[J]. 环境保护, 2005(4):35-39.

[2]李顺兴,邓南圣. 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4):92-96.

[3]翼国盛. 简评《地球科学导论》[J]. 中国大学教学,2001(6):46.

[4]马俊杰,曹明明,王伯铎. 综合性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建设[J]. 高等理科教育, 2003(2):87-89.

[5]曾正中,张明泉,赵转军. 环境科学“水文与水资源学”课程实践教学探讨[J]. 高等理科教育, 2003(50):71-74.

[责任编辑:钟岚]

作者:王旭 李建碧 李佳

环境科学实践教学论文 篇3:

中国西班牙环境科学实践教学体系对比

摘要:分析中国和欧盟国家(以西班牙为例)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差异的基础上,结合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创新实验去实践教学内容,分析有利于中国大陆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复合型、创新性环境科学专业领军人才培养进行全面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环境科学;实践教学;西班牙;差异

引言:

我国环境科学高等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进入稳步发展阶段,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我国的环境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在我国140多所高等学校建立的本科环境专业数量已达206个,专业教学计划日臻完善,课堂教学内容逐渐向科学化、合理化迈进,众多的环境类专业教材相继问世[1]。但实践教学方面却显得发展滞后,还不能完全与课堂内容相结合,不能完全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感性认识的需要。

欧洲的环境科学教育与国内基本起步于同一时间,以西班牙为例,该国在1971年建立了第一个高等教育的环境科学专业。然而日后其借助欧盟的平台,迅速发展,形成了一套相对本地化和可操作性强的环境科学实践教学系统。

环境科学专业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实践型,这就要求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的本科同学不仅仅需要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问题时,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不但涌现而发展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自然栖息地的破坏和环境质量退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自然和生态等各种危机。环境教育也随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在1972年在斯得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被广泛地接受与肯定,由此拉开环境教育大发展的序幕。之后,在1975年的贝尔格莱德,1977年的第比利斯,1987年的莫斯科和1999年的塞萨洛尼基会议中,环境教育的定义不断清晰,也被越来越多的机构组织重视和执行起来。

各国对环境教育的定义有不同的描述,1987年莫斯科环境教育和培训国际会议上的定义为:环境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个人和群体意识到自己的环境和学习的知识、价值观、技能、经验以及从个人和群体层面使他们能够采取行动应对当下和未来环境问题的决心[2]。

我国关于环境教育的定义,可引用百度百科的概述: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3]。环境科学专业科班培养的本科生,无疑是环境教育的直接受体,通过系统的环境专业教育训练,使学生不但掌握环境专业领域知识,而且兼具使命感和责任心,成为环境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引领者、倡导者。

二、中西(欧)环境科学实践教学差异对比

1.实践课程设置。国内环境科学的实践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两类,下面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为例进行阐述:一类是与专业课相关的实验课程,比如普通化学实验、环境检测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环境毒理学实验等等。该类实验课程设置与专业课学习相对应,内容多为专业课原理的演示或验证实验。该类课程分布在教学周中,需要實验前进行实验报告撰写的形式进行,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报告进行总结。另一类是参观实习类的实践课程,如同济大学环境科学系组织的参观云南水务集团、上海杨树浦自来水厂等实践,这些实践课没有对应的专业课程,而是在培养计划中作为暑期实践单独出现,具有比较高的独立性,时间上它们分布在暑假开始的阶段,一般为期两周。学院组织以系(或班)为单位,集体前往参观地点进行实践,而地点和参观的企业分布广泛,有上海市内的环境企业,国内的污水处理公司(云南水务公司),也有国外的大学(日本九州大学)和环境基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参观结束后,同学们需要撰写对每个场所的心得体会和报告。在参观时,所参观的企事业单位机构的专业人员向同学们介绍相关专业知识,这拓宽了同学们的专业专业知识学习途径。费用方面,远途的参观考察基本上是学校学院的经费承担,但是也有同学自费的部分如机票和其他一些费用。一般都在普通家庭可以承担的范围之内。总体来看,国内的实践课程种类比较多,时间地点都很多样,而目的就是培养同学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而课程的评价体系则主要参考学生的报告评价,如实验课的实验报告的平均分和考察报告的评分等。此外,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创新试验区为例,通过组织小班教学,引导学生们循序渐进参与创新实践,以提高综合能力。如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参观教授实验室,大学二年级开始“一对一”的导师制,通过学生和教授的双向选择,确定学生的导师和课题组。这样,学生可以进入各个不同的实验室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更早地接触到科研和相关的活动。这样的教学模式丰富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也为学生开阔视野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欧洲的环境科学实践课程设置与国内有所差异。以试验区同学交流学习的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为例,环境科学实践形式也分两种,和国内一样,是实验课程和参观实践。但是欧洲的实践课程强调本地化和可操作性强。这里的实验课和理论课不分家,如环境生态学,课程分为两部分——课堂和实验室,同学们进实验室的频率也是一周一次到两周一次,此外,同学们无须撰写预习内容,但实验报告和国内相似,区别在于这边要求以一定的格式标准,将实验报告打印出来,由老师收集,作为评分的依据。而参观实践也是与课堂结合的,并不同于国内实践教学课程独立设置。往往在某门课程学习当中,安排整天的实地考察(field trip)。实地考察地点则由课程的性质而决定,例如地理课会选择附近的山体,而环境修复会安排在周围的某个垃圾填埋场。偶尔也会有远途参观的课程,行程从3~4天至一星期不等,这些课程通常出现在大学高年级如大四阶段。这种远途实践是自愿参加,部分自费。如同学因为费用问题不参加将另外安排任务。在实地考察过程中,由于自然场地更多,通常都是任课老师担任解说员的职责,因此需要老师对该场地有一定的了解。

据来自德国和奥地利环境科学专业的同学叙述,当地的课程设置和西班牙相差无几,也是实验课和理论课相结合,而实地考察也是根据具体课程来安排,有的课程会固定每两个星期有一次,有的课程则不定期举行。而且普遍没有长途的行程,时间最长则只有3~4天。课程的评价和国内相似,也是根据学生的报告进行评分,不同的是,该分数是理论课的一部分,并不像国内有单独的实验课分数。

2.学生态度。在国内教学普遍以应试为目的的大背景下,实验和考察这种非考试科目,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符合学生的兴趣,并且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而实践考察中,同学们普遍对轻松的行程比较感兴趣,而在具体的企业和工厂参观热情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该主题的熟悉程度和讲解人员的表达能力,积极主动性上受限制。部分同学对实验预习报告和考察报告的撰写不够重视,仅仅是完成任务,会沦为“形式主义”。

在西班牙或者德国的环境科学主修学生则对实验和考察有不同的态度,学生们普遍乐意接受实验和考察教育,相比中国学生,他们更有兴趣参加实验或者考察形式的教育。但是同学们普遍为实践课百分之百的出勤率要求感到苦恼,在西班牙尤为严重。因为西班牙18~24岁学生平均翘课率为23.5%,为欧盟国家首位[4]。此外,实践考察报告的撰写不是必须的,受到部分同学的欢迎。

三、小结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西环境科学实践差异主要体现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学生的态度。以中国同济大学为例,实践课程独立于理论课之外的课程体系,时间和距离的跨度比较大,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反观欧洲的实践教育,以与同济大学有交流合作关系的国王大学为例,更注重本地化和可操作性。在学生的态度方面,欧洲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要高于国内的学生。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环境学科实践教学的优势,注重發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复合型创新性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的环境科学领域的人才发挥作用。

References:

[1]陶玲,任珺,赵保卫.环境科学类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6):35-37.Tao Ling,Ren Jun,Zhao Baowei.Research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J].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2010,(16):35-37.

[2]UNESCO-UNEP congress.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Actions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raning for the 1990s.1987.

[3]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yPMCOZP3_wmG2kQ0AKouWjyV7IwsJzHIa3O5u1bsT_25uv4m3

qDr61HmVcKEPA0t 2014.04.19.

[4]欧华网.http://news.ouhua.info/spain/2014/04/13/1978263.html 2014.04.13.

作者:刘爱荣 唐凯彬 张伟贤 黄菊文 陈玲

上一篇:餐饮策划方案优选3篇下一篇:保洁方案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