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环境科学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因社会发展对生物质材料人才的需求,农林类院校相继开设了材料类专业,对于材料类专业来说,“高分子材料学”一直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但是相比较综合性或者工科类高校,农林类高校开设此项课程的教学环境存在先天不足,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诸多困难。针对上述难题,文章提出采用多元化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效果,并给出了具体的教学案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环境科学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环境科学论文 篇1:

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摘 要 分析化学是一门关于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必修的四大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化学,化工,生物,医学等生产研究必需的重要技术之一。当下分析化学的教学定义与分析化学的课程内涵也跟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文章从分析化学这门学科的进展情况及具有的问题入手,其次对分析化学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阐述,最后介绍了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结构与相关课程建立。

关键词 分析化学 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

Key words Analytical 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course construction

1 分析化学发展现状及改善问题

社会经济高速稳步发展的同时我国教育事业也在持续上升,高等教育从以往严格的选拔所产生的精英教育模式逐渐转变为大众自己的教育。分析化学作为多种专业的基础课同样有着极高的实用价值,广泛地应用于地质普查,矿产勘查、冶金、化学工业、临床化验、商品检验、考古分析以及法医刑侦鉴定等领域,同时也为人类物质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在经典的分析化学内容以上慢慢导入现在分析化学思维形式,与以往的分析化学穿插研讨,使得分析化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如此,分析化学的本身含有内容将以更现代独特的方式所呈现,另外,可以将一些传统内容融入到分析化学新进步中,适宜增添完善的优秀分析技术和机器设备分析方法,这样分析化学得以加快抵达于生产一线。对于分析化学这门逐渐出现新技能新方法的学科来说,其实质就是不断改制革新,而对于教师除去自身浓厚的分析化学知识功底与实验经验,还得继续学习有关分析化学的其余知识,所以教师应当不时更新自己的分析化学知识构造,这样在分析化学课程中才能发挥好主导作用,才能组织带领学生主动加入到分析化学的教学活动中,从而率领学生朝未来奔进。①

2 分析化学教学的具体改革

2.1 教学内容的改革

现在各大学校分析化学这门学科多数是大量书中内容,学习时间却不够用,这给分析化学的教学带来了不小难度,如果按照分析化学教材中的章节排序内容授课,在学生正常在校时日内是很难完成书中教学内容的。所以,对于不同专业而言应当造就学生的自主创新化,同时对于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需要实施相对应的改革和安排。对于不相同的专业需要有相关调度,分别有各自教学的着重点,比如以药物分析这个专业来说,着重点应该放在滴定分析实践中对一些药物分析应用的介绍,同时指引学生翻阅查对一些药物分析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使学生体会认识到分析化学在现在试验中的详细运用,提升学生的试验技能以及自身的创造力。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宗旨之一,所以在分析化学的教学中应当改进各个专业的教学内容凹显其专业性和实用价值,突出不同专业的重点与特点,也要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性甚至与教学内容不相衔接,使教学内容达到全面优化,注重传授基础知识和技术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现代知识及有关科学技术的植入,做到在规定时间范围内结束书本所有内容的讲授,也做到对培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重视。

2.2 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的逐步创新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分析化学教学的变革与更新,应逐渐适应这种调整。而按照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可以进行分别的课类组织教学,关于基础意义的内容关键以讲解传授的方式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实行针对某些内容细节深入的讲解,加以恰当的实践运用,让学生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及改造客观世界。分析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善于引导学生,而不是一味地灌输书中内容。教授的内容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引导启示学生感知事物本质的能力,在学习当中主动获得知识。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相关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此外还能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课,比如在教师在教授某一章内容时,融合教材中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安排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得出问题的实际解答方案。比如在对金属离子进行测定时,介于滴定的影响因素较多,可以让学生尽量发表各自的意见,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别写出通过实践得到的分析结果,将每个人的答案依次作比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问题的解答以及自身对于分析化学知识了解的不足,而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而言,对本章分析化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将更加透彻,所学知识也将全面提高,对相关知识内容的掌握更牢固。总之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原本的分析化学教学进行了一次升级,让学生在课本学习中带着问题加以实践运用,提高对学习的兴趣以及给他们一个可以造就创新力的学习气氛。

2.3 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中需要培养的是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对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能力,那不得不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往往是不感兴趣的,若是教师在分析化学教授整个过程中采用的是将全篇知识内容灌输给学生的方式,单一地将每章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这将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在课堂中主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提高化解难题的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进事例案件是个不错的有效方法,在引进事例案件后师生共同参与,带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印象,鼓励学生学习。课堂中引进事例案件融合分析化学知识重点带动学生学习,引用事例案件学习的前提是拥有丰富的事例案件教学资源,建立一个专门教学的案例库。而老师在设立案例库时要根据教学指标的要求及课堂教学的重要难点,不能高于学生接受水平和知识能力,同时具有教育作用,而教师选择的事例案件应该具备针对性,可以作为分析化学某章知识内容及理论的典范,既能直接运用也适用于多个方面,且选择的事例案件要拥有相对更高的发展程度,遍布分析化学在不同区域的运用,让学生深入认识了解到分析化学的的理论,把握知识重点。此外要注意的是对事例案件的精确选择要掌握好,在事例案件的收罗中应该尊重事实,切勿列入自身假设,要从各个来源证实事例案件的真实性,坚决不能采用不正确的事例案件错误引导学生,考虑到分析化学属于动态创新的科目,选用事例案件要注意其现代性要具备当代特色,以及适时整治更新案例库。在事例案件融入到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案例选择是否得当,这影响到教学能否成功,根据教学知识内容去选择运用事例案件,它的内容和结构都要和分析化学教学内容有关,按照从浅到深,逐步深奥的方式。教授新内容知识时,运用简易的事例案件融合新讲授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对事例案件的深入分析,安排学生总结主要知识内容,教育学生学以致用的宗旨。②

2.4 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及营造良好的氛围

以往采用板书为主教学方式在讲授一些测量方法是会有所限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将测量过程演示出来,而后结合分析化学基本理论为学生讲解,最后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运用,遇到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可以把演示与理论具体联系起来为学生解答,这样学生对新知识点的获取充满乐趣,还能熟悉某些仪器的使用步骤,把握试剂的常用规格,形成日后良好的实验作风。

打造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也是创建一个自然平等的教学环境。想要取得成功的教学效果这与教学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身处在这个环境中不是谁听谁的单方面发声,应是容许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提出异议,准许学生间的讨论,而师生间同样需要相互之间的交流。这使课堂上过于拘谨的气氛得以调节,有效减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感情距离,这种氛围下学生发现问题才敢勇于提出和渴求解决问题,其创新能力也将得到最大发挥。

3分析化学知识结构及课程设置

3.1 分析化学的知识结构

关于分析化学的知识结构,具有代表性为西方化学会联合会所推荐的《欧洲分析化学教学大纲》,这也是大家公认的大体纲要。主要分为四大块:总论;化学分析法;物理分析法;计算机分析化学(化学计量学为其主体内容)。分析化学委员会所提出的教育核心内容被称为分析化学的四大支柱。其为:色谱学、波普学、传感器、化学计量学,其中包括计算机分析化学,这四大支柱的基础理论应当列为第二层次的分析化学二级学科共有的基础理论,这是所有学化学分析的人都必须要掌握的。③

3.2 分析化学课程建设

教材建设对于课程建设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它是教学内容及教学思想的首要平台,同时也为提升教学质量起到保障作用。课程建设组教师可以参编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有关教材,既适合教师用于课堂实验指导,又能作为学生课外自学的学生用书。此外,课程网站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为教师与学生提供教学及互动的平台,课程组修改定制和改善的教学大纲及课件等所有教学资料内容都在网上开放。建设网络教室并且通过聊天软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课程建设的特点要展现出教学网站内容的丰富且方便使用,使它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课程建设中最后一个环节为试题库,其包括教师着重讲解的知识点及课程特色等方面完成试题库的建设。

4结束语

综以上述,我国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改革实践进一步完善,相对于以往的被动学习状态,学生逐渐转化为积极自觉去学习,不仅增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还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国教学质量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受到学生的认同和欢迎。另外,在日后的分析化学教学中还要做到进一步深入强化教育思想理念,全面探讨和改革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等方面,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素质得到提高。

注释

① 黄昊文.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3):42-44.

② 刘方明,田丽娟.生态学课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模式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2(3):1.

③ 赵素梅,张永云.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7(1):63-66.

作者:王焕锋 郑建楠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环境科学论文 篇2:

农林类高校“高分子材料学”课堂教学模式多元化及其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摘 要:因社会发展对生物质材料人才的需求,农林类院校相继开设了材料类专业,对于材料类专业来说,“高分子材料学”一直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但是相比较综合性或者工科类高校,农林类高校开设此项课程的教学环境存在先天不足,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诸多困难。针对上述难题,文章提出采用多元化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效果,并给出了具体的教学案例。与此同时,针对互动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需要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从而形成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只有形成这样的閉环才可以确保“高分子材料学”课程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生物质材料类人才培养质量也得到相应地提高。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学;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监控

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重点研究开发高效、低成本、大规模农林生物质的培育和化工产品等生产关键技术”。与此同时,林产工业原有生产木(竹)制品产业不断升级,提倡从低能耗、高附加值和资源化有效利用角度看待的林业所提供的木本资源,侧重于生物质材料与其他类型材料的复合。面对上述发展背景和趋势,部分农林院校结合自身特色,开设了以生物质材料学科为背景的材料类专业。目前,全国农林类本科院校中已有近四分之一的高校立足于自身的农林学科优势,增设生物质材料、生物质功能材料,以及偏向于生物质基高分子材料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本科新专业[1-2]。现代社会中,高分子材料已经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类材料,简而言之,高分子材料就是由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小分子化合物为基础聚合成。因此对于材料类专业,“高分子材料学”一直是专业基础课模块中必不可少的课程,受到相关院校的普遍重视。然而,高分子材料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它涉及到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加工三方面内容,涉及范围广,应用性强,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所以,“高分子材料学”课程不仅需要介绍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史,以及当前社会中常见高分子材料制备、性能、成型、改性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而且需要教师拓宽教学内容涵盖面;高分子材料是一门综合类学科,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四大化学以及物理等基础课程知识,才能进一步深入理解高分子材料结构、性能、加工工艺和应用之间的逻辑关系[3]。因此,对于“高分子材料学”的课堂和实践教学质量要求很高,否则学生将无法实现系统和深入学习,并影响后续课程知识的获取,最终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农林高校材料类专业此课程教学难度相比较于综合类高校和工科类高校更大,一方面缺乏必要的前修课程教学效果的支撑,另一方面需要在有限学时内完成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教学实践,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挑战。为此,本文将从课堂教学模式入手,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开展多元化的教学,以及形成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确保实现教学效果实时反馈和教学方式的动态调整。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实践

本科教学的核心是塑造新时代人才。结合当前林业科技发展需求所制定的培养计划的实施、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需要靠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去落实知识传授[4],而且还需要落实在课堂之外的实践中。对于农林类高校开设的“高分子材料学”课程来说,普遍学时有限,内容繁多。如果按照以前那种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灌输,学生以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则会造成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费劲,最后的局面是教不动和学不动,完全达不到预期教学目标。因此,需要从教学模式中寻找突破口,增加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提倡互动教学和案例教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梳理重点,侧重剖析基本概念

“高分子材料学”是一门内容繁多,多门学科交叉的课程,而且受限于授课时间,因此授课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梳理出各章节的知识点及一些基本定义, 并且需要注意每一部分内容的衔接,以一条主线将各个章节散落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比如,在讲授高分子材料合成及制备时,不仅以板书的形式讲授材料合成反应的机理及步骤,而且需要引入实质的高分子材料合成事例,并对聚合反应的特点及对应的反应产物特性进行深度剖析,以便学生理解并掌握普通易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制备,以及不同类型聚合合成方法对高分子材料性能的影响。再如,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特性在其制备过程中奠定基础, 并将在成型加工过程中得以完善,这部分内容是高分子材料与其他材料的本质区别,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进行事例对比,例如,相比较于小分子,高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差异性关系,与此同时,侧重高分子凝聚态、取向结构以及晶体结构等重要知识点的讲解。

(二)因材施教,适时补充基础知识

“高分子材料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其概念性内容与四大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复合材料学等基础课程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适时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例如,在讲授高分子材料中常见化学基团的特点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以聚酰胺(PA)为例,这种材料多采用熔融缩聚反应制备,分子结构中含有强极性的酰胺键,酰胺键可以保证聚酰胺有较高的结晶度和熔点(180~260℃),因此可联想到PA材料在成型时需要较高的温度。

1. 对于高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而言,需要开设《物理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化工原理》等基础课程。本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分子前修课程只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受限于教学课时,对于高分子结构基础和加工原理等内容涉及很少,因此调整大纲内容,增加高分子加工工艺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与实践能力,实现并轨前行,为学生今后参加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以及参与行业内工作奠定基础。

2. 通过对后续课程《化学纤维概论》《聚合物复合材料学》和《胶合材料学》教学内容的了解,精简了本课程中相关内容,避免无意义的重复。

3. 结合专业特点,补充讲解了天然高分子材料及其功能化应用的内容,以生物质基功能高分子材料蓬勃发展的态势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与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兴的、先进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媒体视听信息利于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因此,当下高分子专业教师所面临的亟需解决的课题便是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培养新时代创新型高素质专业人才,助力人才强国战略。

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减少了教师上课时书写板书的劳累,其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有利于教学的优化。新兴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其独有的图文并茂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迸发出强大的自主学习动力。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不仅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而且已经成为促进教学领域变革的重要因素。

(四)灵活运用实例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避免在教学过程中机械式灌输所带来的枯燥无味等现象,可以应用相关知识去解释生活中高分子现象,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对照说明,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如在讲授PVA树脂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PVA树脂的主要成分,以及其性能和结构之间的关系,还要联系常见的PVA树脂薄膜、纤维等实际应用;如讲授PMMA树脂时,联想到常见的玻璃,例如窗户、玻璃幕墙,进而引出有机玻璃PMMA及其优缺点。寓教于乐,将书本上的知识点糅合到学生所关心的话题中。如讲授高分子材料结晶,可联想渔网及冰块形成等实例;教授高分子材料降解及助剂等功效时,可结合PE塑料制品长期暴晒变色发脆等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并结合生活案例灵活运用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五)推动实现翻转课堂

作者在讲授此门课程时,利用课余时间,尝试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在讲解一类高分子材料之后,要求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收集同类型高分子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应用,并准备PPT汇报,根据汇报内容对小组进行提问,以增加教学的互动性。综合每个小组的PPT制作情况及课堂中的陈述情况,给出该门课程的成绩。提高课程论文在成绩中的占比,课程论文的完成情况直接跟课程成绩挂钩,能有效调动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及上课积极性;一篇优秀的课程论文需要查阅大量专业文献,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能自觉关注及阅读相关专业文献,有利于拓宽其专业视野;制作课程PPT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有利于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并发散思维,开拓学习视野;课堂中的PPT口头陈述环节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是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度的有效展示,更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展示。通过独立进行线上线下资料搜集→课程论文撰写→课程汇报PPT制作→口头陈述与问答等环节的锻炼,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高分子材料学”的认识度,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锻炼他们资料收集与归类整理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为将来毕业答辩及升学面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逐步实施双语教学

对于部分理论不深,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采取双语教学,拓展同学们课堂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们更早接触专业英语,为开展创新性学习进行铺垫。例如在讲授高分子材料中的橡胶材料时,可以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不同的小组选择不同类型的橡胶材料为主题,并根据主题进行讨论,适时采用英语进行讨论、交流,不仅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扭转被动学习模式,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双语实践。

综上,课堂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过程:即讲授、理解消化和讨论[5]。针对双语课程教学的特性,教师不仅需要保证知识教授课程中的完整性、准确性,而且需要注重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最有效的办法,也成为维护学科专业教学质量的“利器”[6]。因此,国内各高校立足于自身发展的特点及本科教学评估的各项指标,逐渐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全面的教学监控过程,及时发现并解决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如何有效引导和精准把控教学建设的方向,保证落实各项教学建设中的改革精神;如何公平公正地评定教学效果以及课程建设过程中的监控结果[7]。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内容主要为:

1. 教学督导组机制。聘请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学管理人员与教研室组成校院两级督学小组,负责管理和监控日常课堂教学及教学建设工作,及时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教学工作的主体是教师,由教研室负责教师的聘任、试讲和教学效果评价工作。

3. 学生信息员反馈机制。教学工作的客体是学生,聘任班级成绩优异的学生担任教学质量监督信息员,及时反馈教学秩序、教学质量、教学环境等信息。

4. 与应届和往届毕业生畅聊,询问真实教学效果。大学教育培养的是能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人才,无论毕业后是直接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在未来实际工作环境中的能力和表现才是衡量大学教育的试金石。为了更好地了解“高分子材料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推动后续的教学改革,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统一组织下,对应届和往届毕业生通过面对面交谈和网络沟通等多种方式,询问“高分子材料学”课程学习对其毕业和继续深造的作用,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反馈。比如:某应届同学认为,该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全面地讲解了高分子材料学的发展和应用。“课堂中,老师讲述典型高分子材料的形式,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讲解高分子加工的基本原理和用途。不仅让我们在知识和理论上深深受益,还让我们的思维方法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为我在研究生期间开展类似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当然也有学生反映课堂教学速度过快,为了讲授更多内容,而导致部分内容粗浅而过。这些反馈对课程教学内容调整和教学方式多元化改进都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最为关键的是明确了调整和改进的具体落脚点。

此外,为达到精准控制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评价结果经学院审核后应纳入教师晋职、评优的年度考核体系。

三、农林类高校“高分子材料学”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随着生物质材料、生物质能源、生物质精细化学品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开发市场前景广阔、环境友好和附加值高的低成本石油基替代产品成为新课题。在全球生物质材料高速发展的情形下,结合当前国家林业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需要在材料科學与工程专业的框架内,突出自身办学特色[8]。农林高校的材料类专业与传统意义上综合性大学或工科类高校开办的材料类专业,如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后者经历了不断地探索和发展,均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明确的专业定位和良好的就业前景,而前者虽然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优势,但是这种以新型生物质材料为导向的材料专业建设,如何在前有同类专业竞争激烈,后有专业形象待塑造、定位待明晰的环境下脱颖而出,办出农林院校材料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培养出既懂生物质材料,又兼具类材料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是一个需要切实思考的问题。在思考上述问题的同时,如何实时和准确地反映出课堂教学效果,采取何种方式或方法对课程体系建立与实施进行质量监控,以及触发相应的管理机制同样引起各界同仁的深思。

四、结束语

随着新兴的生物质高分子材料的迅速发展,人才需求日益增大,高素质新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当前高校的主要方向,学生不仅要掌握高分子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具有分析和解决高分子材料相关问题的能力。授课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不仅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中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其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有利条件。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课程建设的同时,应该切实加强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工作,将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效果监控相结合,做好系统化设计、精细化实施和体系化监控,并努力形成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即建立一套集全程性、全员性、科学性于一体的自我分析、自我监控的质量管理体制,使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性整改和稳定性提高,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景宏.农林院校材料与工程专业阶梯式实习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5):11-13.

[2]吴其胜,张长森,邓育新,等.面向宽口径应用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0,27(3):15-19+38.

[3]盛旭敏,李又兵,周冕.“高分子材料学”课程教学模式思考与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4):55+119.

[4]宋剑斌,杨文斌.关于《高分子材料学》教学改革的建议[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5):136.

[5]余东升,常幸.“高分子材料学”双语课程教学的探索[J].广东化工,2016,43(16):234-235.

[6]吴立平,刘凤丽.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运行机制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35-37.

[7]孔桂英.构建“以人为本”的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J].教育观察,2016,5(5):47-49.

[8]江萍,吴义强,罗卫华,等.林业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43):150-151.

基金项目:2017年度各专合委省级教研项目“农林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其教学质量监控的研究”(编号:2017jyxm1211);安徽农业大学2017年度校级质量工程精品资源共享课“高分子材料学”(编号:33)

作者简介:周亮(1983-),男,汉族,安徽合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分子材料。

作者:周亮 高慧 徐斌 张辉 汪钟凯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环境科学论文 篇3: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研究

[摘 要]化学是一门科学,其主要目的是研究物质的化学反应,可见实验在化学中的重要地位。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文章系统地阐述了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旨在提高分析化学教学水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9.121

众所周知,分析化学是实现实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完成分析化学实验的同时,学生能够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并提升自身的能力,包括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而这些能力都可以通过实验来得到提升。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

1 创新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在以往的分析化学实验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照本宣科地讲述书本上的内容,这与分析化学课程的本质相违背,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学习成绩难以得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被遏制。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在开放式教学环境下,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可以独立地完成实验操作,教师仅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其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前预习相关知识,了解实验仪器和试剂的应用,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应用案例教学法或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以案例教学法为例,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用ppt的形式,将相关案例运用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样可以将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枯燥的教学内容趣味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地、深入地了解教学内容。[1]除此之外,有些实验利用实验室的现代多媒体设备进行实验视频教学,即在学生实验前先观看本次实验操作的视频,或实验过程中遇到操作问题时重复看视频,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操作方法和步骤,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操作,以达到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的目的。

2 创新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以往落后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中的教学理念结合在一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一个问题实验教学模式。所谓问题实验教学模式,就是我们常说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可以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然后将学生按照一定的依据,划分为若干个小组,以任务的形式督促学生完成实验。将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以及溶液的配制和药品规范的称量和试剂的使用等实验环节告知学生,现在每一个环节涉及相应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居于引导者的地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深入把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知欲,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

3 完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保障,要着重关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将教学内容的设计放在验证性实验方面,忽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实验考核制度,因此,应当对这两方面给予适当的改革和创新。

(1)教学在设计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时,可以将着重点放在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上,适当地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数量。除此之外,还应当着重注意基础性实验。基础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这种类型的实验关注点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实验仪器和试剂,了解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和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此类实验是学生做好其他实验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在设计验证型实验的过程中,应当适当地压缩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并将验证型的实验内容改为应用型的内容,尽量选择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实验给学生做,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当中去,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数量,这类实验可以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做到问题的全面解决。但我们也应当意识到,在给学生布置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任务的时候,应当遵循适当的原则,要难度适中,例如测定柑橘中维生素C的含量,蛋壳中碳酸钙含量的测定等。这些实验内容不仅简单,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完成这些实验后,能够更有信心地去设计研究实验,对学生实验仪器操作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意义的。[3]

(2)建立健全相应的实验考核制度。以往分析化学实验的考核大多以学生的实验结果为主要考核依据,忽视了对实验过程能力的考查,长此以往,势必会给学生带来一种错误的引导,认为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只要将实验结果做出来就可以了,不需要正确掌握仪器的使用,更不需要对实验过程给予重视,这些错误的意识都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阻碍作用。为此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实验考核制度,将实验考核成绩划分为若干部分,包括学生在课前预习报告的撰写、课堂上的表现情况、实验器材的操作情況、实验过程的表现能力等方面,这样可以使学生注重化学分析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具体来说,建立健全相应的实验考核制度,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实验考核重在过程不在结果,只有加强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考察,才能够使学生将着重点从实验结果转移到实验过程来,与此同时,培养学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其次,为了给学生一个客观的评价,教师还应当做到在实验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报告,并按预习效果给学生打分,使学生意识到预习对于分析实验化学课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再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随时观察学生的基本动作是否规范,对于不规范的操作教师应当及时加以改正,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训练技能,使学生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最后,对学生所做的实验数据进行考核,并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可以全面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4]

4 结 论

总之,在进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着重注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今后的就业和学习中,能够树立学习意识,以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进行工作和学习。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运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当给予高度的关注,当然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创新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教师多方面论证,并不断付诸实践才能够实现。[5]

参考文献:

[1]蔡昌群,龚行,费俊杰,等.改革和整合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广州化工,2013(17):239-241.

[2]吕玉光,于莉莉,王旭,等.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改革[J].药学教育,2013(5):52-54.

[3]赵杰,穆伟,冯宇.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广州化工,2016(6):153-154.

[4]何红运,胡瑞祥,何震.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认识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4(3):32-34.

[5]乔萌萌.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4(3):17-18.

作者:陈文瑞

上一篇:村镇教育督促评估方案下一篇:创先争优活动方案范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