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下历史教案

2022-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撰写教案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将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考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方案的关键步骤。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八下历史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1篇:部编版八下历史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史料教学研究

摘  要:近年来,初中历史学科越来越被重视,在这种背景之下,各种不同版面的教材应运而生,其中部编版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我国教育不断改革的过程中,部编版教材也在不断完善和优化。现阶段,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已经在我国国内初中的历史教学当中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灵活运用大量史料进行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本文就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史料教学展开较为深入的探索及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部编版;新教材;史料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史教材也经历了多次的改革。时至今日,历史教材中大量引用出土文物的照片以及历史文献记载,在这种情况之下进行教学,虽然能够使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并且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历史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但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教学实践活动无疑对老师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应用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史料展开有效教学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

1.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史料的主要变化

(1)结构编排上更加注重时序性

和旧教材相比较,新教材不但在内容上展开了调整,其结构编排上也突出了历史的时序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比如,新教材把《青铜器与甲骨文》这一课内容放在夏商周的更迭以及西周分封制的实施后面,把旧教材的《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课拆开,把春秋争霸和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相关内容放到新教材《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课,把战国七雄、商鞅变法以及都江堰的内容并入到新教材《战国时期的社会》一课当中。

(2)史料更加注重与时俱进

新教材对钓鱼岛、南海诸岛和港澳台等问题的关注程度明显区别于旧版教材。比如,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这一单元中,部编新教材不仅体现了民族大团结,还注重向学生们介绍了香港以及澳门的回归;在《第十四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中,重点阐述了海峡两岸交往历史的相关内容和2019年1月2日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相呼应。

2.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史料教学策略

(1)重复利用同一个史料,显著提升历史课堂效率

为进一步有效提高历史課堂教学效率,老师可以把同一个历史史料以及历史地图重复利用,这一过程不仅仅可以让学生们在不同的角度上对历史史料展开分析,还能使学生们阅读时间最大程度的减少,从而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历史老师给学生们讲授七年级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时,历史教师可以把一则史料多次利用。在学习本课的第一目“张骞通西域”中张骞出使西域的结果时,历史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汉书·张骞传》里面的一句话:“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然后通过对这则史料的分析,学生们很容易就会明白:张骞在出使西域以后,有很多国家的很多外来使节开始来到长安。通过结合教材学生们不难总结出一个结论:虽然张骞出使西域的初衷是为了联络大月氏族来夹击匈奴,但是这个行为却令汉朝和西域各个国家的联系愈加频繁。

在展开本课的第二目“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仍可以使用这则历史材料,并且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张骞出使西域这一行为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多的,除了我们在上一课总结的,还有哪些影响?”通过学生们的思考和回答,导入第二目的教学内容。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这篇历史材料不但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于“张骞出使西域”结果的印象,更能承接上文张骞出使西域的“初心”,下面和丝绸之路的背景相联系。通过这样简单的过渡,不仅能够让历史课堂的教学环节之间联系更加紧密,更能让老师把握、控制好课堂的节奏,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相关知识。

(2)科学化、合理化的应用历史课本资源,进一步提升历史课堂效率

部编教材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史料的原始性以及充足性,在历史教学实践过程当中应用这些历史资料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在历史老师科学化、合理化应用出土文物以及历史文献与老师的口述互相印证,有效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时候,老师还应该向学生们渗透历史学习、研究过程当中的“三重证据法”,对历史课本中的史料展开科学化、合理化的安排,从而有效达到提升历史教学效率的核心目的。比如,在老师向学生们讲授《原始农耕生活》一课时,课本中主要向学生们介绍了新石器时期人们的农业情况以及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生活特征,课本中引用了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遗址图以及农作物化石和出土文物的照片。

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过程当中,应用史料展开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够让学生的知识面变得更加宽阔,还能增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而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本身所含的史料就是非常多的,因此初中历史老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一点优势。历史是学生在受教育阶段中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身为历史老师责任重大。特别是在新教材的应用过程中,历史老师一定要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使历史课堂变得活力四射,实现高效教学,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1]许伟.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新变化及施教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21):5-10

[2]张立艳.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探索与启示—以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

作者:倪冉

第2篇: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变化及教学策略

【摘要】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已经在我国七年级和八年級的历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基于此,为了更好地应对新教材的变化并采取更好的教学策略加以应对,本文从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相较于旧版教材所出现的更注重历史发展脉络和更加与时俱进等内容为出发角度,对面对教材变化应当采取的教学策略做出了研究,并进行了相应的阐释和说明。

【关键词】部编版 初中历史 新教材 教学策略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有着很强的顺序性和时代性,其中顺序性体现在其采用一条线的内容编排方式,这种内容编排方式十分适应初中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能够使其通过掌握历史事实来知晓历史发展的具体脉络。而时代性则主要体现在新教材更关注十八大以来国家的发展面貌,具有十分强烈的时代感,并加入了很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对于学生了解当代社会的发展情况有着重要意义,也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便利。

一、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变化

(一)更注重历史发展脉络

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按照历史朝代发展脉络顺序完整地进行了编写,使历史发展形成了一条清晰的线索。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和第四单元为例,第三单元老教材中两汉历史合二为一,新教材则分别开展讲解,在第四单元中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也得到了重新定义。这不但使新教材的历史脉络更加清晰,更充分运用了文字与地图相结合的方式,使历史进程更具备空间感,对学生历史时空观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二)更加与时俱进

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更体现了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主张,以七年级上册《丝绸之路》一课为例,本课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引申到了现在,充分体现了当前我国“一带一路”思想,不但使学生到了解了丝绸之路的过去,更展望了丝绸之路光明的未来。此外,新教材对钓鱼岛、南海诸岛和港澳台等国家主权也比以往教材有了更多的涉及。

二、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教学策略

(一)把握住其中的重要问题

新教材中的重要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在对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重点讲授我国大一统国家的发展与巩固,这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使其了解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2.接着,教师要使学生了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交往中共同开发和建设了伟大祖国,促进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强大凝聚力是中国复兴的保证。

3.此外教师还要对中国历史疆域的变化情况进行讲解,讲解内容不但要包括汉族政权,还要对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历史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到包括台湾、新疆、西藏、南海诸岛在内的边疆地区历史,从而增加其国家主权意识。

4.在对民族政权的讲解上,教师要从民族团结的角度出发,使学生意识到中国境内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少数民族政权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更要让学生知道:历史上各民族团结为主、冲突为辅,民族间的战争是内战,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

5.教师还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对外交往情况有所涉猎,使学生形成文化认同感,以增加其文化自信,并对中外交流历史有所了解,促使其形成科学、正确的历史观。

(二)使课堂教学手段更加灵活

灵活的历史课堂教学手段应具备以下特点:

1.教师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思想价值判断导向,并以此为指导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正确的做出解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为了促进初中生对历史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从基本事实的角度出发开展教学,使学生对历史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促使其能够真正感知历史、思考历史,在历史学习中收获感悟,从而加深对历史的认知。

3.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加强对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这需要学生充分把握历史领域和层次之间的联系,使其可以将历史与现实联系在一起。

4.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开展启发和互动教学,并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得出正确结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使课堂更加生动。

5.为了给学生主动学习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创造条件,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提问能力,这需要教师不搞“一言堂”,使课堂变得更加民主和宽松[1]。

综上所述,本文集中研究了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变化及相应需要采取的教学策略,通过研究发现,针对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新出现的变化,只有通过把握住其中的重要问题和使课堂教学手段更加灵活等教学策略才能很好的将问题解决,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我国初中历史教师更好地开展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教学工作,为我国初中历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许伟.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新变化及施教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21):5-10.

作者:吴艳

第3篇:2018部编版八下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

2018部编版八下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www.5y

kj.co

m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了解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讲述开国大典,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x藏和平解放等知识要点。了解新中国建立的主要标志,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内容时,让学生阅读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所题文字的历史含义和现实意义,开国大典的盛况,祖国大陆统一的实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新中国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实现了x藏的和平解放,这个大好局面是必须要加以珍惜的。

重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及其主要内容;开国大典。

难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曾联松收到了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的一封来信:“曾联松先生:你所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业已采用,兹赠送人民政协纪念刊一册,人民币五百万元作为酬谢你对国家的贡献……”

确定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此次会议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它的召开有什么历史作用?让我们一起步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来领略历史的风采。

一、筹备新中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史料1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和海外华侨代表共622人。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这次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史料2 下图是出版于1949年九月二十二日的人民日报。其中两篇新闻的标题是:《中国人民政协开幕——毛泽东主席宣布会议任务》《【社论】旧中国灭亡了!新中国诞生了!》

教师: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会议主要讨论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教师:此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参加会议的代表、性质、职权?

学生:时间和地点:1949年9月,北平;参加会议的代表: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各方面代表;性质:是一次全国人民大团结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职权: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教师:结合上面的图片和所学知识,分析此次会议通过了哪些决议?

学生: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确立了新中国的国旗、代国歌、首都和纪年方法。

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教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集中体现当时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学生活动:讲述共和国的故事——国旗、国徽、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

教师:国旗上有很多寓意,你们能从国旗上看出哪些寓意呢?

学生:讲述国旗的象征意义。设计者是曾联松,红色代表革命,黄色代表光明;中间黄色的金星代表中国共产党;旁边的四颗金星代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大团结,也就是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教师:哪首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国歌?作者是谁?

学生:《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日战争时期产生的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

教师:当年,这首雄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激励着中华儿女同侵略者浴血奋战,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号角,今天,这歌声依然警示我们勿忘国耻,激励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卧薪尝胆,为民族的复兴、祖国的崛起而努力不懈地学习和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许多的困难与挑战,我们应该居安思危,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史料3 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教师:上述史料讲述的是中国的哪一制度?它确立于什么时候?

学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届人民政协全体会议的召开。

二、建立新中国——开国大典

史料1 开国大典。

史料2 毛泽东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时,在军乐声中,54门礼炮齐鸣了28响。……天安门广场上的人群在尽情欢呼。

教师: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有何标志?

学生: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天安门广场,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教师:开国大典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你知道为什么要用54门礼炮吗?为什么连放28响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54——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

28——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历史。

史料3 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曾这样说:“毛泽东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实际上也是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中国史学家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教师:请结合中国近代史及本课内容,谈谈你对这些评价的看法。你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学生依据教材回答,老师点拨:

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这一百多年来,外国侵略者是怎样勾结封建统治者压迫中国人民的?

学生1:西方列强相互勾结,多次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学生2:劳动人民头上压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教师:新中国的成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能扬眉吐气,中国人站起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斗争是巨大的鼓舞,极大地增强了他们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信心。

教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进行点拨:

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

组成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

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广大革命先烈们的无私奉献和英勇斗争。

国民党自身的腐败。

三、x藏和平解放

教师:新中国成立之际,全国领土是否已经全部解放?x藏在什么时候解放?x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和经过是怎样的?

学生:开国大典时,x藏宗教领袖**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致电毛泽东主席,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希望早日解放x藏。人民解放军在解放西南各省以后,一面向x藏进军,一面力争和平解放x藏。中央人民政府多次希望x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到北京谈判。1951年,x藏地方政府派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x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x藏办法的协议》,x藏和平解放。1951年,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受到x藏各界的热烈欢迎。

教师:x藏和平解放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x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教师:不过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却想把x藏从祖国的大家庭里分离出去。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明确:如果有谁要将x藏分离出去,我们坚决不答应。因为x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时,设宣政院标志着x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清朝顺治帝册封五世**,康熙帝册封**额尔德尼,以后历代**和**都需经中央册封。1727年,在x藏设立驻藏大臣,监督x藏地方政务。1751年,清朝在x藏地方设立噶厦,授**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了x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新中国成立后,在x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中学生,维护祖国的团结统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师:x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而不是整个祖国的统一,同学们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回归祖国?

学生:台湾没有回归祖国的怀抱。

教师:我国的统一大业还没有完全实现,需要我们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949年10月1日是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实现了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的确,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到开国大典的举行,再到x藏的和平解放,无不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和巩固新中国时的高瞻远瞩和非凡睿智。这为社会主义建设构建了良好的开端,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中国历史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备新中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二、建立新中国——开国大典

三、x藏和平解放

www.5y

kj.co

m

第4篇:2018版八下历史(部编版)复习提纲

(二)

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中国梦宏伟蓝图

(一)提出:2012年11月 习近平提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基本内涵:国家富强(前提)、民族振兴(核心)、人民幸福(根本)。

(三)实现途径: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四)“两个一百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一)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二)影响: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三、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一)科学判断: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

(二)应对举措

1.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2.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3.影响:使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强大)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二)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三)实施: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四)意义:

①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②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③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共同繁荣发展 1.措施:因地制宜、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2.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3.各民族也根据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经济,取得了很大成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4.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5.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孔繁森)

6.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一)提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二)内涵: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三)地位:“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一)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二)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三)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一)对台政策

①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解放合湾;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③改革开放以后,形成了“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二)两岸交往的史实

1.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2.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3.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4.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5.1995年1月,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6.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中国大陆,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7.2015年11月,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第15课钢铁长城

一、陆、海、空军的建设

(一)陆军:陆军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二)海军 1.部队建设: ①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②三大舰队: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2.装备建设: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后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 3.兵种建设

①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逐步扩大。 ②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三)空军:

1.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空军刚诞生,就面临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

2.人民空军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改革开放以来,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二、导弹部队的发展

1.组建: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 2.任务: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

3.组成: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

三、新时代强军之路

1.政治保障: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2.强军改革:调整组建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五大军种。成立了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

3.指挥体系: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一)外交政策

1.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推广: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影响: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一)万隆会议的召开

1.召开: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2.地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3.方针: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4.影响: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一)史实: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二)影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中美、中日建交

(一)中美建交 1.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双方敌对的状态长达20多年。

②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 2.建交过程: ①1971年7月,基辛格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二)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影响: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全方位外交。

三、外交政策:改革开放以后,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四、外交策略

1.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

2.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4.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在环境、粮食、预防犯罪、禁毒、难民、妇女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外交成果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中国已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多次举办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一、“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一)“两弹一星 1.成就:

①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③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航天成就 1.1999年11月,神舟一号发射成功,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一)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1.地位: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他也是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影响: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3.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前

1.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成果: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取得累累硕果。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 3.改革开放后:2012年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一)概况: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二)表现: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一)交通运输的发展

1、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

2、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

3、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4、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5、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电信事业的发展

1、电信事业:

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②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

2、互联网: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

3、影响: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第5篇:部编版:八下历史第2课《抗美援朝》

课程标准:

认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性。 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

掌握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和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 理解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学习重点:

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的英勇事迹; “最可爱的人”。 学习难点:

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奔赴朝鲜的原因;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课前准备: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基础解读:

知识点一: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1、原因

(1)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派兵侵略朝鲜。 (2)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①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 ②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③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过程:

(1)开赴前线: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2)主要战果: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3)胜利标志: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4、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知识点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5、英雄: (1)黄继光:是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位战斗英雄,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英勇牺牲。

(2)邱少云:为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严守潜伏纪律,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6、赞誉: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重难点解读:

1、抗美援朝目的: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

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

——毛泽东 可见,抗美援朝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抗美援朝经过:

(1)首战告捷:抗美援朝纪念日——10月25日 (2)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者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3、战斗英雄——“最可爱的人”

毛岸英,生于1922年,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长子,在朝鲜战争中战死。彭德怀司令员称其为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现葬于朝鲜平安南道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4、抗美援朝战争结果:

朝鲜战争的作战双方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的场景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9个月的抗美援朝宣告结束。“联合国军”最后一任总司令克拉克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美国没有取胜的条约上签字的将军。

5、抗美援朝胜利意义:

史料一: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回忆录

史料二: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彭德怀

所以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拓展延伸:

1、抗美援朝胜利原因: (1)中朝人民的正义性 (2)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奋战

(3)以彭德怀为代表的中共的英明决策 (4)中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2、抗美援朝英雄:

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罗盛教等

3、抗美援朝精神:

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4、抗美援朝胜利纪念日:10月25日 课后活动参考答案:

1、C

2、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练一练: 1.“从一九五O年八月二十七日到十一月十日,美国侵略朝鲜部队的军用飞机不断侵犯我国东北的领空,进行侦察活动,扫射轰炸我国城镇与村庄,杀伤我国和平居民,损坏我国财产共有九十次。”这是联合国安理会审议中国提出的“美国武装侵略台湾案”时伍修权将军的发言。从中我们可以判断出中国人民进行抗美援朝的根本原因是(

) A.美国第七舰队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B.美国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C.朝鲜内战爆发,“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 D.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2.“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这段话中的“敌人”是指(

) A.美军

B.日军 C.八国联军 D.英法联军

3、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

①抗美援朝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③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④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⑤中国军事、经济实力强大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4.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反抗美国的侵略。当时率领志愿军的司令员是( ) A.朱德

B.彭德怀

C.林彪

D.毛泽东

5、当今,人们爱用“最美”一词赞美危难关头舍己为人的英雄。60多年前,作家魏巍发表过一篇充满激情、脍炙人口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生动报道了在朝鲜战场上英勇作战、舍生忘死的( ) A.中国工农红军 B.八路军、新四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6、抗美援朝战争“打败美帝野心狼”,中 国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牺牲,这场战争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是( )

①打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③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勇气和信心④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2017年3月22日,“马革裹尸”“埋骨他乡”的28名志愿军烈士骸骨,终于魂归故土。当年,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被誉为(

) A.“和平卫士” B.“最可爱的人” C.“党的好战士” D.“钢铁卫士”

8、美国陆军军方战史说: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显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共产党中国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可见这场战争(

) A.完成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B.保障了土地改革的推行 C.开拓了中国外交新局面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9、“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入侵朝鲜的同时,公然干涉中国内政。还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并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抗美援朝是( ) A.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B.挑战美国权威的不明智之举 C.以抗美之名侵略朝鲜 D.以抗美之名称霸世界

10、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涌现出一批“最可爱的人”,他们是(

) ①黄继光②邱少云③焦裕禄④雷锋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参考答案:BACBD

第6篇:历史2016部编版七上第一课教案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知识与技能

1.阅读教材,梳理元谋人、北京人两个远古人类遗址的概况,并比较二者的异同。 2.利用考古发掘的化石、遗迹,探究北京人的体貌特征、生产情况,并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初步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著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时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

重点 北京人 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学生比较陌生,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这门学科,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利用多媒体出示下列两幅图片:“达尔文猿身像”及真实画像。

问题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第一幅图片有何特殊之处?据你所知,世界上这样的生物存不存在?

(人头,但却是猿身。不存在) 教师提问:是的,很明显,这是经过拼接之后的画面。那么这个蓄着长胡子的人到底是谁?为什么被人嫁接了猿猴的身体呢?哪位同学知道在他的身上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学生回答:达尔文,因其宣扬人类是由猿猴演变而来,宣传进化论思想,所以被神学者诋毁,才有了这样的画像。

教师引导:(出示第二幅图片),同学们说的很好,达尔文用生物进化理论彻底否定了神学家宣扬的“上帝造人说”,从自然科学的角度,阐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和特点,用科学的视角告诉人们人类的起源。那么,中国境内的古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他们的生存、生活状况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2.那么,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谋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两小块烧骨,表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使用火了。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教师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远古时代,亲历了由猿到人的过程,对古人类的产生有了初步认识。那么,早期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我们看能否从本课的第二目——“北京人的发现”中找到答案。

二、北京人的发现 教师讲述:同学们,在我们接触到的古人类文化的遗址中,北京人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8千米的周口店龙骨山上。最早是在1921年发现的,正式发掘工作从1927年开始。1929年周口店的发掘工作由我国青年学者裴文中独立主持,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1935年至1937年,周口店发掘工作由我国考古学家贾兰坡主持,又先后发现了三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抗日战争期间,发掘工作被迫停止。新中国成立后,发掘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迄今为止,北京人遗址共发现头盖骨化石6个,下颌骨化石15件,牙齿化石157颗,以及其他遗骨化石,共属于40多个个体。北京人遗址丰富的发现内容,尤其是众多石器和用火遗迹的发现,使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的推断得到肯定,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经过碳素断代、古地磁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科学技术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之间。

在北京人遗址中还发现了紫荆木炭,灰烬层,烧过的土块、石块、骨头和朴树籽等。这些发现证明“北京人”已经用火,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限定在一定区域,说明他们已具有一定控制和管理火的能力。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北京人的生活状况。请同学们阅读“北京人的特征”这一目的内容。

三、北京人的特征

请同学们阅读“北京人的特征”一目中的内容,回答问题。

(1)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有什么特征?说明了什么问题?

(2)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有什么特点?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3)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发挥想象力,想想北京人是怎样取得天然火的。

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

(1)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

(2)北京人过的是群居生活,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这构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这种生活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决定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下去,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大自然斗争,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3)北京人可以用火来驱赶野兽、烧烤食物、照明、防寒,这使北京人又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雷击起火,矿物自燃,火山喷发,摩擦起火。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回答得很好。既然我们知道了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简单的工具,过的是群居生活,又会使用天然火,那么,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穿什么,吃什么,住的又是什么?

示例1:天亮以后,北京人开始成群结队地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猎,一部分人去采集,天黑以后,采集、狩猎等寻找食物的人都回到洞中,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给大家,几个壮年男子把狩猎到的动物剥皮,把肉割开,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烧烤。熟了以后,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分配。当人们填饱肚子以后,便就着火进入梦乡,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也有人专门照看,远处的野兽也不敢靠近。

示例2:北京人的衣服——是把植物枝叶系在腰间,这类衣物不能抵御严寒,但多少可以起一点作用,而且容易得到;二是把猎到的动物剥皮后吹干,粗略加工当作衣服。在食物方面,一靠采集,二靠狩猎。住的是天然山洞。

教师提问:同学们回答了有关北京人的一些问题,对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和体质特征有了一些基本了解。那么相比元谋人,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呢?

相比元谋人,北京人已经能够利用天然火,并能够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的面相更接近于现代人,脑容量也明显高于元谋人。

学生自读“知识拓展”部分的内容,简单了解山顶洞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状况。

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境内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我们的祖先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克服重重困难,缓慢进化着。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战胜困难,愿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勇往直前,一帆风顺!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约170万年前

二、北京人(约70万—20万年前) 体质特点: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生产工具:打制——旧石器时代 火的使用:保存、使用天然火 生产活动:采集、狩猎 社会组织:原始群居

第7篇:历史2016部编版七上第十七课教案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的建立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正确认识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史实的能力;通过识读历史图片,培养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时初步认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重点: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难点:西晋社会状况之下隐藏的统治危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时代大背景。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从东汉末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最后我们分析了三国鼎立的形势并得出结论,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西晋。)对,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这又是为什么呢?魏晋时期,除汉族外,还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他们从何而来?又做了什么?学了本课内容你们就知道了。

【内容探究】

一、西晋的建立

1.教师课件展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并请一位同学讲述这个故事。

[学生回答]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长久,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扑火,都劝他暂时忍耐。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2.教师引导: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8页第

一、二段的内容,并问:那么,三国鼎立的最后结局如何?(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3.教师可引导学生画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三国建立:魏、蜀、吴→三国灭亡:蜀、魏、吴→西晋统一全国。时间:220—280年。) 4.教师引导:西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西晋的统治却很短暂,西晋的统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只要研究一下西晋的社会风气,就能大概的了解到西晋的统治了。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第78页“相关史事”中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

5.教师讲解:西晋初年,国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长期分裂动荡后重归统一。根据天下分久必合的传

统理念,这次的统一和安定应该是长期的。因此晋国上自皇帝宰相,下至平民平姓,都天真地认为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已经到来,谁都相信明天会更好,谁也不去为未来担心。因为没有忧患意识,臣民对国家、民族和家庭的责任感日益淡漠,社会享乐主义滋长,朝野上下物欲横流,每个人都在花样翻新地找刺激寻开心。“石王斗富”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西晋的统治阶级追求享乐,糜烂腐化。

6.展示教材第79页的“材料研读”,提出问题: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唯钱是图”,统治阶层昏庸腐朽。) [教师过渡] 西晋初期的这种社会现状为“八王之乱”的发生和西晋的短命而亡做了铺垫。

二、八王之乱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第79页“八王之乱”的相关内容,问:西晋初年,晋武帝怎样管理地方?(大封同姓诸侯王,后来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诸王的制度?(西周。) 2.教师讲解:除了西周,在西汉初年,也分封过同姓诸侯王,最后是导致了“七国之乱”,所以才有后来的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以西周和西汉为鉴,想一想,分封诸王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造成什么危害?(会导致诸侯势力壮大,最终王室衰微。) 3.教师引导:西周、汉初都实行分封诸王,一旦诸王势力强大,就会威胁中央的统治。同样,西晋初年分封诸侯,诸侯王既手握兵权,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壮大,最终导致“八王之乱”,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简述“八王之乱”?

教师找一个同学讲述“八王之乱”: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4.教师讲解:“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为什么西晋的统治如此短暂?

教师待学生小组讨论后,找几个小组的代表回答,最后由教师引导得出答案: (1)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晋惠帝)昏庸无能。

(2)统治集团发生内乱:“八王之乱”使西晋走向衰落。

(3)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欺压,乘机起兵反晋,西晋灭亡。

[教师过渡] “八王之乱”后,中原大乱,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教师课件展示草原图片,并引导学生看教材第80页的《敕勒川狩猎图》和《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以及第80页第一段文字,问:同学们知道北方游牧民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2.教师讲解: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的战乱之下,少数民族内迁形成高潮。那么,在这一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在教材80页上的《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上标出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3.教师讲解: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4.教师课件展示《十六国示意图》。问: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状况在什么时候结束?是谁结束了这种状况?(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皇帝苻坚采取哪些措施维护统治?(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课堂小结】

西晋短暂的统一,固然是多种矛盾冲突的结果,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当时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个原因。历史警示我们,应居安思危,吸取历史教训。西晋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过程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

一、西晋的建立 1.西晋的建立 2.西晋的统治

二、八王之乱

1.原因 2.概况 3.影响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游牧民族的内迁 2.十六国政权 3.苻坚统一北方

教学至此,请使用学案同步训练部分

第8篇:人教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了解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重难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 教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

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新授 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

2、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出示《官渡之战形势图》

200年,曹操在官渡与袁绍决战,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出示《三顾茅庐》图,让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然后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08年,曹操率20多万人马南下。刘备兵力只有1万多人无力抵抗,形势十分紧急。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下面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孙权决定抵抗,派周瑜为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率军3万联合刘备抗曹。联军不到5万人,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

2、赤壁之战

指导学生利用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和课文中的内容,展开“军事家评论赤壁之战”的活动,让学生以军事家评论的方式学习战争的过程、结果并探讨曹操失败的原因。 问题思考(p.82)

你如何看待这种(p.82)不同?说说你的想法。

《三国演义》是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其中作者为了增强小说的趣味性,会适当地进行文学创作,这些内容当然不会见于史书记载。但是,这些内容在另方面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有助F我们理解某此史实。我们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了解真实的历史。例如对曹操的评价,历史上的曹操统军30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书法、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但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却被描写成为反面人物的代表。

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及课件图片了解,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 曹魏重视农耕

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 诸葛亮治蜀

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达。 ③ 吴国开发江南

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小结提升:

1、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东汉名士评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你认为曹操是什么样的人物? 知识拓展:诸葛亮(p.84) 作业:课后活动(p.84)

1、结合《蒿里行》一诗,思考诗中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结合《步出夏门行》一诗,分析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他(作者)实现了吗?原因是什么? 《蒿里行》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原因在于东汉末年州牧郡守拥兵割据、战乱不断。

《步出夏门行》诗中“壮心”指的是曹操想要统一全国的愿望。最终曹操并没有实现这一愿望。因为随着刘备、孙权势力的上升和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失败,最终形成的是三分天下的局面。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议一议: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这两个战役的胜败,主要原因在于交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指挥者心态等方面。

上一篇:拓展资源建设计划下一篇:初一语文课件人教版